高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2024-05-10

高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通用11篇)

篇1:高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闾振华杨立静王燕平

[摘要]随着我国环保事业的深入发展,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高技能专门人才需求更加旺盛。本文提出“一含培养目标、三个教育平台、五个课程模块”的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以期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的培养,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训练,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篇2:高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教育厅研究项目“高职高专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与环境政策人才需求关系研究”(项目编号:S2080323)和“高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课程改革与课程衔接研究”(项目编号:S208032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36-0146-02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国民对环境质量、生态效应倍加关注,使得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高技能专门人才需求旺盛。目前,全国已有二百多所高职高专院校开设了环境类专业。作为培养环境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应本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岗位需要为目标、与时俱进的办学原则,加强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深化产学研合作办学,形成了“一个培养目标、三个教育平台、五个课程模块”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正确定位人才培养方向,明确培养目标和规格

根据高等职业的特色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的特点,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应把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在为环境监测、污染治理一线培养实用型专业人才上。

在高职三年的学习过程中,除了让学生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还要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能力,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面向环境保护第一线,掌握环境监测、污染治理技术必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力争学生毕业后,能从事环境监测工作、环境管理与环境影响评价相关的工作,以及地质、水利、冶金、化工、煤炭、食品、纯净水等企业的化验分析工作,还有室内环境检测分析与污染治理工作、污染治理工艺设备的操作管理与维护工作、环境保护工程的施工与项目的管理等工作。

二、构建“三个教育平台”,形成“五个课程模块”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是污染监测能力和污染治理应用能力,课程的设置也应围绕这两个方面展开。专业组的教师们应积极与环境监测站、污水处理厂、环保产业公司等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化学检验工、污水处理工、污水监测工、水环境监测工等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构建“三个教育平台”、形成“五个课程模块”。

“三个教育平台”是公共基础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和职业训练平台。“五个课程模块”是综合素质能力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职业训练课程模块和综合能力训练课程模块。

公共基础教育平台主要是综合素质能力课程模块,由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法律基础、职业生涯规划、环境素质教育、应用文写作、英语和计算机基础等课程构成。

专业教育平台主要分为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和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两部分。其中专业基础课程模块由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基础技能训练课程构成,专业核心课程模块由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核心技能训练课程构成。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主要有无机化学、仪器分析、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环境微生物学、化工工艺等,专业基础技能训练课程主要有综合基础化学实训、分析化学实训等;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有环境监测、环境水监测项目分析等,专业核心技能训练课程主要有环境监测综合实训、环境综合实验、室内污染检测与治理技术实训等。

职业训练平台主要分为职业训练课程模块和综合能力训练课程模块。其中职业训练课程模块主要有污染源核算、样品前处理技术、数据处理与统计基础、工业安全与危险化学品管理等。综合能力训练课程模块主要有入学教育、公益劳动与社会实践、金工实习实训、环境工程专项技能实训、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

三、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师资培训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的职业教育研究者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为高职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培养“双师型”教师逐渐成为高职院校办出水平与特色的关键。建设高质量、有特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职业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也是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

我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坚持“内培外引,专兼结合”的原则,积极进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l)积极从环境监测站、污水处理厂、环保公司等企事业单位聘请兼职教师,实行专兼结合,改善学校师资结构,加强“双师型”队伍。(2)通过进修与专业相近的硕士和博士学位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现有专业教师全是硕士及以上学位。(3)通过短期学习班进修,丰富和充实专业知识和提高专业技能。(4)选派中青年教师到环境监测站、污水处理厂、环保公司等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参加实训锻炼,学习实践经验,使他们成为有一技之长的“双师型”人才。(5)聘请环境监测、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有关专家对教师进行专业理论与操作技能方面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与操作能力。(6)在专业组教师间开展听课活动。要求专业组长每学期至少听本专业三位教师的课,每位教师至少听本专业两位教师的课。教师们相互学习、互相讨论,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7)通过承担院级、市级、省级科研课题以及参加与富士康集团的环保科研开发合作项目,通过“产、学、研”教育模式进行实践,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实际操作水平。(8)通过组织、参加学院级、行业级、国家级的高职院校技能大赛,提高教师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四、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高等职业院校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所以我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通过“实验”“实训”“实习”三个环节,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增强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1.充分利用学院环境技术研究与实验中心和环境监测实训室的资源。环境技术研究与实验中心设有基础化学实验室、分析化学实验室、水质分析监测实验室和大气监测实验室等。充分发挥学院实验中心的作用,在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的同时,拓展新思路,强化课堂教学的实践性与课外实践的探究性,探索“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2.利用校外实训基地。为了使学生得到一线的实际训练,学院与周边地区环境保护局、环境监测站、污水处理厂、环保公司、港务局等企业单位建立了密切的产学研合作关系,设立多个稳固的实训基地,定期让学生去实习基地感受真实的职业环境,加深了对本专业的了解,养成了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3.利用实习环节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先后派学生去污水处理公司、室内空气检测公司等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专业组继续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通过顶岗实习,提升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提高就业能力。

4.组建“环境监测技能”社团,组织开展化学检验工,环境监测方面的技能大赛活动。通过组织、参与技能大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五、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1.调整课程教学内容,实现与职业标准的衔接。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促进学生技能的培养。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在校期间,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的学生可参加相关化学检验、空气监测、水质监测、室内空气质量检测等方面的岗位资格证书的资格考试。为此,应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的内容纳入教学计划或课程内容中。

2.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高等职业院校中,培养人才是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中心工作,教学改革是各项改革的核心,提高质量是永恒的主题。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组的老师们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所授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实验课程的视频材料以及flash动画等。在理论课和实验课程的教学中因材施教,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3.改革考试方法,促进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为重点,在考核方式上应该多样化、灵活化;应将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并重考核。对于有实践课程的基础理论课程,采取“20%平时+30%技能+50%试卷”形式进行考核。对于专业性强的专业课程采取写论文、案例分析、撰写报告、工艺设计等形式进行考核。对于实践性强的课程,以能力和技能考核为主,采取“20%口试+50%操作+30%实验报告”形式进行考核。通过改革考试方法,促进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

六、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的培养

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素质养成包括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在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配备高素质的专业辅导员,主要负责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思想教育工作。各班级配备一名班主任,由专业组的教师承担.主要负责学生的日常学习和对专业的了解沟通工作。在党团建设方面,定期举办有意义的活动,深入开展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班级围绕国家的形式政策、学生的思想动态定期举办主题班会活动,解决学生思想上、学习上存在的一些困惑。此外,专业教师每学期都要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让学生了解专业、热爱专业,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精神和严谨求实的作风。

篇3:高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课程建设,教学改革,队伍建设

专业是高职院校与社会联系的纽带, 是一项基础性建设, 是学校适应市场的关键环节, 更是学校办学水平和层次的集中体现。从目前高职院校的现状看, 专业建设从指导原则上讲应把握准确定位、顶层设计、资源整合;从执行思路上讲应把握目标设计、项目提练、聚集突破;从操作层面上讲应把握项目启动、培训先行、人才为先。

一、人才培养方案建设

专业建设的核心是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关于人才培养的蓝图, 是教育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在开放性、职业性原则指导下, 实行工学结合、学工一体、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理实一体课程的学习任务, 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让学生“做中学”;生产性实训与实际工作任务相结合, 由模拟到真实逐级递进;顶岗实习, 逐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的培养规格、教学计划首先要进行市场调研、专业指导委员会充分讨论, 依据五年制高职教育特点和校内、外理论和实践教学状况, 经过学科组、系部和学校三级论证后集体确定。以社会需求确定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业务能力, 以知识能力为依据建立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 围绕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立“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此基础上形成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此外, 大力推行职业技能鉴定制度, 对学生进行相应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 实现与人才市场准入制度的顺利接轨, 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促进专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及能力考试的改革。

因此五年制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培养的目标及规格应是:培养具有环境监测、水污染控制、水资源保护和规划及环境质量监测等基本知识与技能, 具有熟练的岗位操作技能、一定管理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直接为生产一线服务。

二、课程建设

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五年制高职课程。须有行业专家、企业一线专家论证典型工作的生产过程与实际生产过程的符合度, 论证完成了这些典型工作后, 根据岗位工作及工作任务—设置典型工作及工作任务—设置学习领域—制定学习情境。然后由行业、企业专家和教育专家联合设置工学结合、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

1. 加强实践教学, 缩小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

2007年9月以来, 我们不断调整与改革专业教学计划:减少理论课时, 增加实验课时;删除一些不必要的课程, 增加专业课程实训内容;第五年为学生毕业实习期。经过专业教学计划的调整与改革, 目前, 教学计划实行学分制教学计划, 总授课学时:5 748, 总学分260。其中:理论课学时2 760, 实践课学时2 778;理论课与实践课1∶1, 符合五年制高职高专特点。

2. 课程构建与完善。

(1) 课程构建。在课程构建中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实践教学。在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理论教学中, 坚持“必须、够用”原则, 删去不必要的课程, 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课时安排尽量接近1∶1, 纯粹理论课也拿出1/4学时, 到生产实践部门参观学习, 达到理论与实践统一。 (2) 教学大纲的完善。五年制高职是教育改革中出现的新生事物, 教学大纲很不规范, 也不齐全, 尤其在技能培养、实训等方面, 缺少指导性文件和经验。针对这种情况, 组织教师在深刻理解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特点的基础上, 深入分析各门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理论知识把握以“必需、够用”为度, 制定了科学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的完善, 使教师授课有章可循, 并促进了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的协调统一, 加强了技能培养等重要环节。

3. 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建立全新的教学模式。

(1) 根据教学内容及生源素质状况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手段, 有利于提高课堂效果和教学质量, 有利于高职人才培养。基于上述认识, 就必须改变过去学科式的、单向式的、填鸭式的呆板教学方法, 进行如下教学方式的探索:1)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2) 改变僵化的单一授课方式, 全面推广多媒体教学方式。3) 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密切结合。4) 建立双向性课堂理论教学模式: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师生双向的提问、研讨或练习、教师进行的重点讲授。5) 推广双循环型教学模式。专业开展“双循环型教学模式的研究”, 在传统学生9个学期授课, 1个学期顶岗实习教学模式的基础上, 将教学基本模式设计为221教学模式, 一二年级为职业基础课程学习, 三四年级为专业技术知识学习及考工实训, 五年级为职业顶岗实习。 (2) 考试模式改革。考试方法的改革, 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考试观, 端正学习态度, 规范实习行为和表现, 促进技能的训练。推行精减期末考试课程数量, 实行“3+1”考试制度。对每学期考试科目进行“3+1”考试:即有三门理论课, 一门实践课作为考试课程, 其余为考查课。理论课笔试、口试、开卷考试和实践性课程的现场操作测试并重。参照企业管理标准要求, 制定相应的技能考核内容及标准, 采用口试、随机抽查、现场操作、自我设计实验、集体讨论、跟踪考核等多种形式进行考核。

根据不同学期实践教学内容安排, 不但加强单项技能的考核, 同时注意综合能力的测试, 将实习表现纳入技能考核中。对实习学生进行跟踪考核, 并由实习单位技术人员与带队老师一起对学员操作能力进行考试。实习结束后撰写毕业论文。

三、教学团队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本着“引进与培养结合, 专职与兼职结合, 梯队结构合理, 注重整体素质, 考虑持续发展”的原则建设。本专业教师基本能做到教书育人、工作责任心强, 教学效果良好, 学生满意率较高。

1.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路。

(1) 引进人才, 补充新鲜血液。 (2) 加强校企合作, 强化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 (3) 完善师资队伍日常管理制度, 完善岗前培训制度, 完善新教师课前试讲制度、完善青年教师导师制, 坚持开展教研科研活动。 (4) 选拔专业带头人, 促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抓好专业带头人的培养, 给专业带头人以政策倾斜, 使他们安心于发展专业, 带好队伍。专业带头人与青年教师“结对子”, 实行“以老带新、以新促老”, 确保专业梯队后继有人。选派青年教师到有关企、事业单位锻炼, 或深入实际进行课题研究, 丰富实际工作经验, 增长知识运用能力, 加强教师培训, 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兼职教师的筛选和引入, 严格教师聘用制度。

2. 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措施。

(1) 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 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加强党组织建设, 积极发展新党员, 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 (2) 建立激励机制, 制定相应政策, 鼓励教师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 积极参加科研工作。 (3) 每年进行各级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评选, 按相应政策兑现待遇。 (4) 为教师下厂创造条件, 培养双师型素质教师。 (5) 通过引进、培养等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 改善师资队伍学历结构。 (6) 优化分配机制, 对骨干教师精选、精育、重用、厚待。 (7) 加强校企联合, 双向参与, 稳定兼职教师队伍, 探索产学合作培养途径。

四、实训基地建设

1. 建设目标。

基地建设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为重点, 踏实进行素质教育;深入做好实习实训管理工作;以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带动全体师生积极考证, 并作为进行教学的重要手段;同时, 开发基地的科研、培训及社会服务功能, 以建成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教学和实训研究基地, 服务于地方的环境保护事业。基地建设目标将致力于先进技术的引进, 利用国内、外先进的设备和实验手段, 借助网络教学资源优势, 在区域范围内起到专业辐射作用。建设目标为: (1) 根据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定技能培训教学大纲, 根据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和专业岗位 (群) 的技术技能要求, 制订实训计划和方案, 保障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学生及专业人员的技能训练育培养。 (2) 为区域经济及企业专业环境管理及技术人员提供交流与培训。 (3) 积极创造条件, 开展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科学研究和专业技术的应用研究, 实现产学研相结合。 (4) 组织进行专业技术技能资格鉴定工作。 (5) 承担师资队伍的职业技能培训, 促进“双师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2.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着力建设校内实训基地, 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现有水质检测实验室、仪器检测实验室基础上, 充分利用仪器设备功能, 补充检测手段盲点, 增强原有检测能力, 使原有的单一学科检测 (环境监测技术) , 扩展到多学科检测 (食品检测技术、医药检测技术) , 使基地功能不断增强、规模扩大。根据企业的工作任务, 安排学生的教学实训任务。

3.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主要以校企合作为主要方式。校企合作是加强职业教育专业运用性的捷径。为提高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的相关度, 加强专业的适用性, 必须了解不断发展的市场经济对于特定职业岗位群的知识、素质、技术、能力的需求, 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配套设置和课程、教材调整, 建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体系, 以服务专业建设为原则, 选择合作企业;签订合作协议。

4. 管理制度。

建立使实训基地运行通畅的管理体系, 加强实训基地管理组织建设、管理制度建设。 (1)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实训基地采用校级管理体制, 设置专门的领导机构, 加强对基地建设的直接领导。1) 学校成立基地建设领导小组, 校长担任组长, 成员为有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 其主要职责是:研究制定基地建设总体规划和基地建设管理办法等文件, 审核基地发展规划和建设计划;指导、监督和推进基地建设与改革, 检查基地的教学效果和培养质量;筹措基地建设经费并监督其使用情况和使用效果;组织基地建设项目和方案的筛选、审定;商讨解决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协调教学、人事、计财、设备、后勤等有关部门的工作;组织专家定期对基地进行校内检查与评估。2) 学校成立实训中心, 其主要职责:负责基地建设的日常管理工作, 负责项目方案的具体实施, 负责实训基地管理制度的制定。 (2) 基地建设改革与创新。充分发挥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在学校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等方面的带头、示范和辐射作用。把基地建设为具有品牌效应的、有特色的教学研究中心, 教学改革成果的示范中心, 带动相关学科的教学改革, 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全面提高和发展。 (3) 完善基地建设制度。健全和完善实验实训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建立岗位责任制, 修改和制定实验实训的设备管理、安全实习、考核验收、资料管理等规章制度。 (4) 基金与经费管理。实训基地的基金使用采取学校使用、学校审核的管理办法。资金主要用于教学设备的购置, 实验室与实习基地的建设。 (5) 检查与评估。对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基地实行学期检查、评估制度。按照实践教学、仪器设备管理、实践教学队伍、管理制度等方面制定完善的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评估标准。结合年度考核, 对实训基地工作有突出贡献人员给予奖励。

五、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环节, 要求选用和借鉴高职类教材的同时, 采用多种方式鼓励教师继续主编或参编专业课程教材, 特别是实验指导教材。自编实验指导教材能结合本校试验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要以技能为核心, 实用为原则, 模块为依托, 能力为本位, 就业为导向, 广泛研究和吸收一些大专院校开设课程和办学的成功经验, 结合当地企业用人的实际情况, 整合出适应本专业发展的新路子和新做法。

1. 教材内容理论与实践并重。

对教材的教学内容选择上, 我们采用国家推荐的高职高专专业教材, 以“技术的先进性和教学内容的适用性”为原则, 保留了常规的环境监测与治理的方法, 教师通过网络、期刊、文献等手段把最新的环境保护的方法充实到教学内容中来, 从而保证学生所学技术的先进性和教学内容的适用性。

2. 研发实训内容考核标准, 探索专业实训教材编写的新思路。

在专业技能训练上, 为了使各项专业技能训练系统化, 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达到系统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从2007级教学计划开始增设《污水处理综合实训课》、《分析化学综合实训课》, 并修订实训指导书, 课程主要内容是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常规主要技能训练, 课程开设几乎贯穿整个在校学习过程。同时, 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 到生产现场讲授课程, 加强学生的专业实训和专业综合实训。

六、结语

五年制高职教育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的高职教育模式, 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将得到不断发展和更新, 构建五年制环境监测和治理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必将会遇到许多问题。如何解决好问题, 只能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改进。

参考文献

[1]金贵峻.高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 2010, (4) .

篇4:高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摘 要】分析广西区域经济发展对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阐述高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四个对接”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意义,按照“四个对接”原则构建“项目引导、课证融合、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区域特色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 “四个对接”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C-0090-02

环境保护是21世纪的发展主题之一。当前,随着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加上国家政策的驱动,环保治理投入不断加大,环保产业迅猛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业涉及的范围逐步延伸到各个领域,对环保技术类人才的需求也迅速增加。

一、国家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人才市场需求现状

我国“十二五”环境规划规定:在“十二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SO2排放量削减8%;NOx排放量削减10%;COD排放量削减8%;氨氮排放量削减10%;地表水国控断面劣Ⅴ类水质的比例削减2.7%;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以上的比例达到80%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要达到85%,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配套建设固体废物和污水贮存处理设施的比例达到50%以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2%;城市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率要达到80%。随着国家环境管理力度的加大,环保投入的加大,环保产业的迅猛发展,我国对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人才的需求也迅速增加。目前我国环保产业尚处于市场化早期发展阶段,行业总产值不到GDP的1%,而发达国家环保行业总产值一般占GDP的2.5%以上。显而易见,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全国环保类人才仍将存在比较大的缺口,培养环保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任务十分紧迫。

二、广西区域经济发展对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

广西优先重点发展的十四个千亿元产业中的制糖、石化、火电、造纸、水泥、冶金、纺织等是广西的优势产业,也是污染大户。广西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实施方案》指出,“我区产业结构以资源型为主,主要污染物产生量、排放量大,排污强度依然维持在较高水平”。面对这些结构性的污染问题,自治区政府大力推进工业循环经济,把优势产业推向减排第一线,把节能环保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列入广西优先重点发展的 “14+10”千亿元产业体系中,到2020年,节能产业与环保产业年产值将达到2000亿元,年均增长率18%左右。环保意识的加强以及环保产业的发展,促使广西对于生产一线实操性技能型环保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尤其是面向有色冶金、造纸、制糖、建材、化工、火电等污染行业的环境监测、污染治理、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管理等岗位。鉴于此,在广西当前以及可以预见的未来,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高职教育将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对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人才将继续保持着旺盛的需求趋势。

三、高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四个对接”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意义

在广西,由于高职高专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起步较晚,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高技能专业人才的培养尚处于探索阶段,还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具体体现在专业定位有待改善,课程体系改革不很到位,缺乏适合广西区域特色的高职高专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的相关教材,课程资源开发不到位,实践环节设置不合理,实践内容及手段与生产实践相去甚远,使得企业对毕业生的能力感到不尽如人意。面对用人单位对学生越来越高的要求,实现教学与就业“无缝对接”的专业改革迫在眉睫。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中不断出现新情况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广西区外其他高职院校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只能借鉴而不能照搬,只能结合广西的区域经济实情,探索出适合广西区域特色的高职高专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能否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实用技术人才关键在于其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因此,根据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开展基于广西区域特色的高职高专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四个对接”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尤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个对接”是指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第一,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是根据产业转型升级对职业标准提出的新要求,将职业标准融入到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实施中。第二,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是指强化工学结合,加强实习实训环节,培养符合产业标准的人才。第三,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是指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第四,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是根据产业发展和技能型人才成长需要,拓宽继续学习渠道,为人才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四、实现“四个对接”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想

(一)构建具有广西特色的“课证融合”课程体系。针对本专业在广西区域内面向的职业岗位,通过对岗位所需能力、知识和素养进行对比、合并、分解,确定合理的项目课程,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构建具有广西特色的“课证融合”课程体系,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岗位技能要求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二)制定“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标准。调查了解本专业毕业生在区内环保公司、环境监测站、污水处理厂、典型企业的环保部门所对应的岗位对能力、知识和素质的需求,由企业技术骨干与学校专业教师共同制定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应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基于现代职业教育理念进行设计,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将职业标准、行业企业规范融入其中,包括课程性质与作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考核方式、实训条件、师资和教学资源要求等,制定专业核心课程(例如水污染控制技术、环境监测等)的课程标准。

(三)建设专业核心课程,完善课程资源库。深化校企合作,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实践、理论一体化的优质核心课程,将职业能力、职业道德素养融入课程建设中,构建以广西区内真实工作过程、工作任务或项目案例为载体,情境教学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使其更加符合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同时,完善相关课程的资源库建设,实现专业教师辅助教学、学生自主学习等功能。

(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教材。以广西区内主要岗位群的典型环保工作案例和实际项目为载体,根据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引进行业标准,引进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教材编写,把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的新理念、新方法、新工艺、新技术反映到教材中去。通过特色教材开发建设,达到提高教材的实用性、针对性、可实施性,让学习者易于掌握,教师易于传授,符合环境监测与治理工作生产实际的要求。

(五)以企业真实项目为任务开展实践教学。充分利用高职高专校内实训设备,开发以广西区内企业真实项目为载体的实训项目,开展以“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的项目引导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获得对企业技术标准、“工作压力”等体验的实训环境,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专业教师协同环保企业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技术人员,着重开发专业课程的实训项目,同时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指导书、实习实训任务单、项目引导书等教学资料。

(六)建设实习实训基地群,推进校企共育。巩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群。在建设中,以环保公司、污水处理厂和典型污染企业为主,以污染治理设施运行岗位为主,兼顾监测、管理、评价等岗位;以确定学生顶岗实习单位为主,兼顾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等;以聘请企业人员指导为主,兼顾专业教师的轮流指导;通过技术支持、培训、实训教材编写、校内授课等合作,建立稳固的校企合作关系,推进校企共育。

(七)转变培养方式,推进教学模式改革。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定期参与全国高职高专学生技能竞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充分利用课程教学资源库,将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教学模式相结合以实现教学目标;充分利用实验实训条件,开展现场教学,反复训练,培养学生过硬的专业技能;充分利用课程网站、移动终端等学习平台,搭建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多方位促进教学质量。

(八)建立“开放、标准、多元”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细化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和等级标准进行评价、监测;建立就业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家长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质量评价平台,跟踪毕业生就业后的发展轨迹,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体系的调整、教学模式的设计提供信息反馈。

(九)建立“以证代考”、校企联合管理、评价与考核的机制。推行考核方式的多元化,采用职业技能证书、技能竞赛、笔试、口试、实际操作等不同方式进行考核评价,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使之尽早适应生产实践岗位的要求。

综上,围绕广西区域特色,构建在高职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四个对接”教学模式和教学进程,促进高职高专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创新教学技术与手段,开发适应于高职高专本专业教学的特色教材,建立为区域经济服务、“产学研”及就业为一体的企业实习基地群,推动行业标准、岗位要求与学科知识有机结合,进行多学科知识、技能的综合,形成既能遵循高职教育规律、与行业职业标准对接,又能充分体现高职高专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特色的教育课程体系,其目的是为了找准专业教学定位,确保学生毕业后无须再经过专业培训即可适应工作岗位,为企业输送环保人才。

【基金项目】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桂教职成【2015】22号)

【作者简介】马华菊(1970— ),女,壮族,广西田阳人,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副教授。

篇5:高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育人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文/庄 伟 徐铭杰

摘 要:实践育人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模式的核心任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同时实践教学也是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改革等方式,积极研究和探索实践育人模式。

关键词:实践育人;环境艺术;实践教学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以强化实践教学有关要求为重点,以创新实践育人方法途径为基础,以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为依托。”为高职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指明了方向,在高职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对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骨干院校的建设单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作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改革等方式,充分利用实践环节,积极研究和探索实践育人模式。

一、实践育人模式的内涵

实践育人模式是指以学生获得的理论知识、间接经验、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为基础,开展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密切相关的各种应用性、综合性、导向性的实践活动,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促进他们形成高尚品格、祖国观念、人民观念、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团队精神、合作能力的新型育人方式。

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与本科不同,更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育人模式的研究与探索,能更好地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和实践教学水平。

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育人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1.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通过走访调查建筑装饰企业,从企业的工作模式、工作方法及工作流程进行分析,发现装饰企业进行项目设计时,按照项目调研―方案分析―方案草图―施工图―效果图的流程在工作室中完成项目的方案设计。这种工作方式使设计团队能够以较高的工作效率完成项目。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构建“学工融合工作室”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建设企业化的工作室,模拟装饰企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氛围;引用企业真实项目,围绕装饰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以项目为引领,以工作室为教学空间,实施工作室化的项目教学。

2.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

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改革为中心,构建“项目导向式”课程体系。确定普通住宅室内设计、别墅设计、办公空间设计、餐饮空间设计、商业空间设计和电脑效果图表现为核心课程,都是装饰企业常见的工作范围,涵盖了家装和公装的主要方面。

“项目导向式”的课程改革,融入装饰行业职业标准,以诚信、合作、责任、敬业、创业等职业人文素质的养成为基础,开发项目导向的课程标准。()以企业真实工作项目为载体,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分解典型工作任务,按由易到难的顺序和工作流程实施项目教学。

3.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

实训基地建设是实践育人模式探索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掌握专业技能和工作流程,而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训练平台。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其中校内实训基地需要解决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初级训练;校外实训基地主要是在合作企业中建立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使学生亲身体会企业文化和职业特点,从而提高自身职业素养,使自身能力逐渐达到企业岗位要求。

三、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

1.专职教师队伍建设

对本专业现有专职教师进行培养和培训,提升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一方面,通过国内外先进职业教育讲座、培训、学习,拓展教师视野,更新教学观念,鼓励教师教学改革,提高教师职业教育水平;一方面,通过到企业实践锻炼,参与社会服务等措施,加强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

2.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与建筑装饰行业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合作企业引进具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和扎实理论基础的一线设计师、工程技术人员及行业大师作为兼职教师。

四、校企合作方式的研究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要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必须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学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切实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校企间良好有效的合作机制。

近年来,经过校企合作方式的探索与实践,与建筑装饰企业主要进行了以下几种方式:

1.订单培养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与黑龙江惠业集团、黑龙江国光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建立订单培养的合作关系。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授课方式;企业派出培训师与专职教师共同授课,由企业提供实习场地和岗位,按照企业标准开展实习实训活动,在学生毕业后经企业考核合格直接就业。

2.共建校内实训基地

以订单培养为合作平台,由企业投资或投入设备、企业派驻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学校提供场地的形式,与学校共建校内实训基地。

3.共建校外共享型实习基地

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利用企业原有厂房、基础设施、市场渠道等共同建立实习基地,确保实习基地技能培训、技术人才的交流、产品生产与市场有效接轨。

根据地区建筑装饰行业的发展需要,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育人模式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围绕建筑装饰行业发展的岗位需求,使人才培养适应和满足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为社会、为企业培养更多的高质量人才。

参考文献:

康明己。高职院校实践育人模式构建途径浅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12)。

篇6:高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高职多媒体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

实践教学是高职多媒体技术专业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针对多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科特点,从构建完善的.实践性课程体系、科学合理地安排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实践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三个方面提出具体的改革措施.

作 者:周向军 作者单位:广州,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510507刊 名:中国成人教育 PKU英文刊名:CHINA ADULT EDUCATION年,卷(期):“”(21)分类号:G71关键词:多媒体技术专业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体系

篇7:高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由于近年来高速铁路的迅猛发展,铁路高素质知识技能人才需求量日益增大,铁道供电技术专业紧密围绕区域经济的发展,面向轨道交通行业,通过形成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建成融实训实习、技术培训、技能鉴定、技术研发和生产服务多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培养从事电气化铁道牵引供电系统的施工、建设、运行维护和牵引变配电运行检测、控制维护和故障处理等高端技能型专业技术岗位人才。

一、岗位人才技能培养必须突出其职业性

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培养的毕业生所具备的专业技能应与今后的任职岗位能力达到良好的匹配,专业教学及专业课程究其根本都是对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专业(核心)课程也必须根据其职业特点以及职业岗位能力来设定与实施。因此,为了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特点,强化对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专业(核心)课程设定的学习领域和多个学习情境中的具体操作项目及任务都应与实际岗位工作任务尽量贴近。让学生在学习任务中熟悉职业环境,体验职业特点,累积职业经验,提高对职业环境的适应能力。

以专业核心课程《牵引变电所设备运行与维护》为例,为了充分体现职业性特点,专业授课教师通过多次对轨道交通企业的走访与调研,将专业岗位细化为两个大方面:普通技术岗位和高铁技术岗位。普通技术岗位包括电力线路岗位和变配电岗位。高铁技术岗位则包括施工架设、运行监测、变配电设备运行与线路故障处理与维护等。该课程主要涉及的岗位就是高铁技术岗位中的所内设备运行与维护。对专业岗位有了充分的认知与清晰的定位后,围绕岗位工作任务将课程内容进行分解,运用职业教育的理念,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紧密结合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的发展优质,合理配置专业实训资源,最终制定了课程的五个重要学习领域及若干个学习子情境,以各情境中的任务为单位开展教学。学习内容从牵引变电系统的认知到一、二次常用设备维护检修,再到牵引变电所的设计施工以及安全等级与条例逐步深入,使学生在技能训练和知识扩充的.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理解消化和运用,逐步适应未来的职业环境。

二、岗位技能培养应以职业素质为基石,追求“工匠精神”的升华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是适应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求的,这就需要具备积极主动地去适应职业环境与行业发展的能力,具有适应能力强、反应速度快等特点,是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的高技能人才,更是推动行业发展与企业品质提升的利器。因此,应将职业道德放在一切教育工作的首位,同时突出实践技能培养这个中心。而传统的职业道德教育多为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尽职尽责等等,而对于我国交通轨道运输行业的发展和国际产业技术创新需求来讲,作为行业专门技术岗位人才来讲,单单满足职业道德还远远不够,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对职业素质有良好的认识与实践的基础上,追求更高层次的“工匠精神”的这种职业理想的实现,简单概括就是做到从容独立、踏实务实、精益求精、专注严瑾,还要在心里摒弃浮躁,从而具备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要以内在的因素转化为外化的升华,就像鸡蛋一样,“从外面打破是食物,从里面打破是生命。”对于具有良好的职业精神的从业者来说,其自身的竞争力也大大增强,也更容易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脱颖而出。

三、专业岗位技能的培养应注重课程具体实施的可操作性

专业岗位技能的培养与课程学习情境的开发与落实都要具有可操作性,《牵引变电所设备运行与维护》课程学习领域的整合与设定应与学习领域及情境具有较强的可实施性和可操作性。专业教师在布置各学习领域学习任务前,应首先对岗位教学目标与项目操作实施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全面分析与测定,结合职业标准与技术要领,预先给定操作流程,记录实施结果,确保实践过程能按标准训练步骤紧张有序地进行。同时,为了客观全面地检验专业岗位技能培养是否有成效,必须对过程考核评价和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建立标准,在评价阶段的评价方式主要有,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相融合,组内互评与组间互评相融合,最终给出整体的成绩。对于《牵引变电所设备运行与维护》课程来说,根据课程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将岗位能力细化为岗位技能能力与岗位综合能力,岗位技术能力包括工作准备、操作流程、安全点实施等多个考核点,分配所占项目分值,例如对于变压器检修与拆装项目来说,采用的是与实际岗位统一的标准化作业流程作为评分标准,对学生操作程序及安全作业进行打分。

篇8:高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高职高专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知识体系驳杂, 涉及自然、技术、社会和管理科学等诸多领域和学科[2]。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的过程中, 实训环节显得尤为重要, 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是提高学生竞争力的关键。

1 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

实践教学包括多方面的内容, 主要有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 (包括认识实习和顶岗实习) 与毕业设计。结合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的实际情况, 归纳出高职高专环境类专业实训环节普遍存在的问题:

1)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课程结构有待改善, 实训环节安排的时间和教学内容偏少, 实训形式呆板, 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2)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认识实习时间过短 (2周左右) , 通常走马观花似的参观各类水处理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的处置工程, 认识实习所起作用有限。

3) 顶岗实习安排不够合理。由于环境专业涉及面广, 学生顶岗实习的单位五花八门, 有些甚至与自身所学专业不相关, 不能达到理论应用于实践的目的。

4) 毕业设计环节需要进一步科学的设置和安排。目前毕业设计环节要求偏低, 学生得到的锻炼有限。

2 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环节的探讨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普遍存在着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环节薄弱的现象, 使得理论与实践脱节, 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应适当增加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的内容, 加强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锻炼。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强化环境监测实验教学的内容。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的重要技能, 可适当增加实验的数量;

2) 强化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和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教学实验和工程设计, 适当增加教学实验和工程设计内容。

3) 在增加教学内容的同时改进教学方法, 如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内容与实验方法, 独立撰写实验报告。

3 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的探讨

认识实习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其将要从事的行业有直观的认识, 因此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在设置与安排认识实习时应摒弃以往乱看一气的传统, 兼顾全面的同时突出重点。对环境专业的学生而言, 实习的单位主要有:设计院 (环境影响评价和工程类设计) 、水务集团、环保公司等。

顶岗实习与认识实习有所不同, 认识实习是“感知”实习, 而顶岗实习则是“实践”实习。学校在认识实习的安排与设置上应该起主导作用, 积极寻求校企合作伙伴, 争取发展3~4个公司作为学生的实训基地, 学生则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的岗位进行生产实习。

毕业设计环节是毕业生走出校门踏上社会前的最后一步, 学校必须严格把关, 提升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毕业设计的选题应尽量保证一人一题, 提高学生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高职院校毕业论文应鼓励工程、工艺设计, 少实验论文;毕业论文格式应严格要求, 锻炼学生的基本写作能力。

4 结语

当今社会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环境类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在高职高专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实施教学改革, 调整实践教学内容, 改进实践教学的方法, 是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祖波, 蔡庆, 祖建, 等.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探讨[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8 (12) :5-7.

篇9:高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高职学生 导师制 培养模式

一、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导师制的提出

1. 导师制起源

导师制被公认是一种先进的学生指导制度“牛津大学为英国的发展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曾培养出3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29位英国首相,成为世界的一流大学。其成功得益于创造并推行导师制,由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学业与品行。这一做法我国大学也先后仿效,但就目前来看,我国大学导师制习惯上还只是用于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层次,少数院校在本科层次教学中试行”。那么是不是导师制只适合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换句话说,导师制是不是也适合技艺型、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或者能不能把高等教育、研究生导师制学术性教育培养模式与手工业时代师傅带徒弟职业性教育的传统培养方式进行整合,优化创造出一种新的符合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1]。

2.提出的可能性

导师制被公认是一种先进的学生指导制度。那么能否把高等教育导师制培养模式与其他阶段的教育进行整合、优化,创造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事实上一些国家也在中等教育的某些特殊领域采用导师制。如英、美等国在中学职业指导过程中采用导师制,一些私立寄宿制小学尤其是进行宗教教育的学校对学生的生活指导也采用导师制,还有针对研究性学习项目或天才学生加深学习的导师制等。1998年,“中学导师制”在江苏南京一中应运而生。南京一中采取了班级导师负责制和学生固定导师指导制相结合的体制。确保每个导师有固定学生,每个学生有固定导师,每个导师既面向全体授课对象,又对指定的若干学生的个性、人格发展和全面素质提高负责。随后浙江长兴中学、北京八十中以及佛山的一些普通中学也进行了导师制的有效探索。

虽然“高中导师制”在国内还没有形成完整意义上的实证经验,但导师制所具有的一系列功能向人们预示着无限广阔的前景。因而,把导师制移植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中也是可行的[2]。

3.提出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数以百万计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从高职教育的内在要求看也极为必要。有人说,高职教育说通俗一点就是“技艺教育”,突出或强调能力的培养,需要建立一种“一对一”的教学关系,以获取专业教师的更多的指导,并重复学习和反复训练。再者,从高职院校普遍推行学分制的要求看,学生选课、职业定位等也需要专业老师辅导。

我院软件技术专业设置于2003年,是学院重点建设专业、省IT改革试点专业。专业开设十年来,初步形成了具有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应用型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培养方案。全面推行“学中练,练中学”教学模式;“项目主导”是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和技能训练的具体实施方式;构建与“项目主导,迭代递增”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基于软件开发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按照“导师制培养模式”教学思想进行改革和探索将显得尤为重要。

二、我院高职学生导师制的实践

2012年,我系提出兴趣小组,制定了相关制度。2012年至今开展了一轮研究实践活动。在近一年的摸索探求中,我们及时总结经验、不断调整实施方法,对一些难点问题解决初步形成了一些方法。

1.导师的选取

最初我们要求:担任学生导师的教师要能满足学生的职业发展,要为人师表、乐于奉献、关爱学生、有较高教育教学水平或专业特长、在师生中有较高威信的教职工。我们选择的大都是在教育教学方面有较高资历的优秀中青年教师。首先,中青年教师积极热情、精力充沛,而且因为其自身的年龄优势,更容易与学生进行平等、朋友式的沟通;其次,这些教师都有自己的专长,或是在技能方面胜人一筹,或是在育人方面有独到之处,容易在学生中建立起非权力权威,让学生产生强烈的亲近感。

2.师生比

实行导师制要求有较高的师生比,这样才利于导师和学生充分交流,师生间更易建立起亲切、平等、自由的关系,从而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引导,学生也才有机会更深刻地了解专业,做出合适选择。在美国常春藤盟校中,斯坦福师生比是1:3,普林斯顿师生比为1:6,布朗大学和达特茅斯学院均为1:9。这些久负盛名的高校都视质量为生命,严格控制学生规模,使师生比保持在理想状态。而我国目前全国高校的师生比平均约为1:17,实际上,某些学校某些热门专业师生比更低。

软件专业第一轮导师制有8名导师、80名学生参与,平均师生比1:10左右,远远低于普通高校的师生比,但是实施结果却不容乐观,一些导师觉得工作压力很大,效果不是最好。究其原因在于,导师承担的日常课务和工作偏重,自然没有更多时间与学生沟通。

3.导师的职责

导师制的顺利进行必须在一种平等、和谐、轻松的基础上进行,它是一种双向的互动过程。牛津的一位教授曾经说,“最好的学生就是能教给我一些东西的学生”。中国“教学相长”的说法也由来已久,然而现实中,由于师道尊严的传统,我们的学生更习惯洗耳恭听,老师更习惯于谆谆教诲。这种情形也造成一部分导师对学生热情不高的原因之一。如果学生只被动地听,只能逼迫老师一味地重复性灌输,从学生那里汲取不到新的灵感或挑战,天长日久,老师学生的双向厌倦疲惫也在所难免。因此,导师制要有效实施并可持续传承下去,是学生和老师共同的事情[3]。

我校在实行导师制前,利用多种途径对学生和导师预先进行导师制阐释,使双方都明晰导师制的宗旨、意图,清楚自己有哪些权利和义务,在落实中也好更默契地配合、互动。比如,学生注意把握好请教老师的限度,不能事无巨细地咨询导师,要尊重导师的工作、生活方式和时间;导师也真诚耐心地对待每一个站在十字路口的年轻学子,注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授之以渔。

三、学生导师制活动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选聘优秀的导师必须具备的几个条件:第一,品德好;第二,责任心强,不计个人得失,乐于奉献;第三,在专业方面有较好的理论素养与项目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同时,还要考虑师资条件、办学规模、实施效果,导师与学生之比应控制在1∶10,最好是1∶5左右。

导师评聘实行双向选择在新生中进行专业教育引导之后,由学生自愿选择软件技术专业的各个相关模块和导师。在实施过程中,导师与学生还可根据一定程序进行二次选择。

导师的工作任务与职责导师应做到:第一,制定学期计划;第二,为每个学生制定阶段性的专业学习和培养计划;第三,每周要与学生见一次面,每月要单独与每个学生谈一次话,检查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适时引导督促学生完成学习计划;第四,主动为学生寻找科研课题和工程项目,并引导学生参与实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对导师奖罚并重在二级院建立导师考评机构和办法,从工作量和绩效两个方面对导师进行考评。如建立导师指导日志和学生评教体系。考评是指对导师所指导的学生在校内外参加活动和竞赛的获奖情况、考取证书情况、参与课题与论文发表情况、就业情况等多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和量化,最终得出某位导师的考评成绩。对工作业绩突出的导师在评优、选好、外出培训等多方面要给予政策倾斜,对于工作严重不负责任的要取消导师资格。我们应认真探索导师制的规律和特点,充分激发教学双方的热情和潜能,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和企业需求的高级技能型紧缺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质明.从“技术”的角度观察高职教育培养目标[J].职教论坛.2007(9).

[2]周济.高等职业教育要把就业导向作为主要办学方向[N],职业技术教育,2004(6).

[3]唐建生,刘红普.“技能导师制”:培养“精品学生”[J].中国教育报,2007-11-1.

篇10:高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关于高职物流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及实践的探索

工学结合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专门技能采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就业.研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以及对各种模式进行分析,对高职教育的教学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 者:郭丽颖 许红 耿万云 李淑华 赵欣 作者单位: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课题组,黑龙江哈尔滨,150000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5)分类号:G71关键词:高职教育 工学结合 实践探索

篇11:高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

作者:姜莉莉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9年第01期

[摘要]文章根据辽宁省最新幼教师资需求情况的统计反馈,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做了重新定位,制定了相应的能力要求,并通过多种训练模式来强化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构建了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接轨的职业能力考核制度。

[关键词]高职 学前教育专业 职业能力 培养途径

[作者简介]姜莉莉(1963-),辽宁海城人,沈阳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工作。(辽宁沈阳11003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6年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进行品牌建设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5W203)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02-0076-02高职教育的特点是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本位,强调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颁布,对学前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对幼儿教师的知识素质水平和职业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创造优质高效、动态而有活力的学前教育改革对人才的需要,我们根据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性质整体规划了教学活动,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尽量缩短学院与职场的距离,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特定职业岗位的要求。

一、构建系统的幼儿教师职业能力的内涵

立足于当前幼儿园教师职业岗位对专业人才的能力需要,根据辽宁省教育厅信息中心发布的最新幼教师资需求情况的统计数据,将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的职业能力做了重新划分,具体包括:基本素质与能力,即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文学修养和语言表达能力、一定的外语应用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健康的体魄与一定的竞技能力;组织幼儿园综合教育活动的素质与能力,即创设幼儿园教育情境和组织幼儿做探究性游戏活动的能力、创设幼儿安全活动环境的能力、与家长沟通合作的能力;艺术素质与能力,即较好的艺术素质与组织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一定的艺术欣赏能力、儿童歌曲边弹边唱和即性伴奏的能力、儿童舞蹈创编、表演能力、从事幼儿园美术教学的能力、幼儿园环境创设与布置的能力及玩教具的制作能力;科研素质与能力,即一定的探索幼儿教育规律和方法的能力、从事幼儿园科学研究的能力;管理素质与能力,即比较先进的幼儿园管理意识与能力;信息素养与能力,即运用多媒体进行幼儿园教学的能力和制作课件的能力、高效学习与交流的能力;借鉴国际先进幼儿教育经验的能力。

二、构建多维的职业能力训练模式

对应以上幼儿教师职业能力的内涵,我们详细地制定了相应的能力要求,通过多种训练模式强化职业能力的培养。

1.课程教学模式。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工作的专门人员,教师的专业化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客观要求,紧跟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方向培养技能型人才,必须夯实其专业发展的理论根基,而不能苟同于一般职业教育中理论知识“够用”的要求,也不能用“学术型”的水平要求学生,而应给学生“必需、足够和先进”的专业理论知识,强化学生的教育专业的“内功”,为他们奠定比较宽厚的专业理论基础,储备专业发展的后劲。因此,我们将“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学前儿童教育学”“学前儿童卫生学”等课程设为必修课,采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能力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入情景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强调与学生之间的双边活动,着力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

2.模拟训练模式。模拟训练是根据教学需要,提出模拟训练的任务,组织学生在校内的实训室进行模拟幼儿园活动的实际训练。为保证模拟训练的效果,沈阳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在省内率先建立了一批设施齐全、设备先进的专业实训(验)室,包括心理学实验室、感觉统合训练室、蒙台梭利教育训练室、奥尔夫音乐训练室、亲子教育活动室等。丰富的模拟训练使学生在具体操作中进一步理解了幼儿教育的理论,及时掌握了当今幼儿园课程与教学的最新理念和方法,提高了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为最大限度地保证实训质量,我们还非常注重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和引进,要求所有的专业主干课教师经常到幼儿园开展实践锻炼,通过强化专业技能来提高理论教师的实践能力,并专设了两名具有丰富幼儿园经验的高级教师作为我们的实训指导教师,建设了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同时聘请幼儿园专任教师作为兼职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充分保证了学生的实训效果。

3.幼儿园实践模式。幼儿园实践是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形式,对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职业素质与独立创新、扎实全面的职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因此,我们设立了见习、保教实习、教育实习等实践环节,使学生在幼儿园“跟班听课”“担任助教”和“顶岗任教”成为常规。长期以来,为充分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我们建立了一大批校外实习基地,先后与省内外数十所幼儿园签订了合作协议,与实习基地保持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特别是2004年建立的沈阳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为沈阳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系(以下简称“我系”)专属的校内实训基地,在真实的职业氛围中,学生可以经常进行实践教学的训练,提高了学生就业时的适应能力。

4.技能训练与竞赛模式。为了提高学生从事幼儿教师职业的基本能力,我们经常开展幼儿教师专业技能训练和竞赛活动。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唱一首好歌、弹一曲好琴、画一手好画、写一手好字、讲一口好故事。由专业课教师、团总支、学生会组织各种兴趣小组、学生社团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竞赛活动。如幼儿舞蹈创编大赛等,评出竞赛优胜者为技能标兵,发放证书,给予奖励,激励全体学生积极投身于专业技能的学习训练之中。

此外,我们注重将学前教育领域最新的技术和科研成果等引入教学,以培训课和选修课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开设了多门适应市场需要的课程。如亲子课程、感觉统合训练、蒙台梭利教育、奥尔夫音乐训练、瑞吉欧教育等课程,使我们培养的学生能适应多元化、多层面的教育岗位,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欢迎。

三、构建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接轨的职业能力考核制度

建立科学、完整的职业能力考核制度是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快速提高的有效手段。具体做法是:

1.对本专业关键能力的培养。如组织幼儿园综合教育活动的能力、边弹边唱和即兴伴奏的能力、主题绘画和玩教具制作能力,我们明确制定了考核标准,然后由教师集体对学生打分,取其平均分数作为学生的该项技能分数。这种考核方式给学生形成了一定的压力和学习动力,强化了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2.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考核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接轨。在制度上进行规定,要求学生三年内取得英语国家A或B级等级证书、计算机操作员四级和普通话二级甲等以上的等级证书,同时还建立了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制度,面向学生及社会,开设了亲子课程培训、感觉统合训练、蒙台梭利教育培训和TPR英语教育、奥尔夫音乐培训等培训课程,对成绩合格者,颁发相应的等级证书。所有在校学前学生均已取得计算机、普通话、育婴师、公共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等若干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实现了学校教育的“一凭多证”。

由于我院学前教育专业在全省的特殊影响力,近五年来,我们承担了全省中职升高职的专业加试工作,成为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技能加试点。我系部分教师还承担了国家教师资格证书的考前培训工作及国家育婴师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接轨的职业能力考核制度的建立,逐步提升了高职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等级,扩大了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领域,使绝大部分学生毕业时能拿到多个职业资格证书,强化职业性,以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顺利就业,将职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紧密结合。

总之,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凸显了幼教专业特点,强化了技能性,使毕业生具备实际工作技能,进入职业生涯就能适应工作,为学前儿童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从而发挥学前教育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乔晖.新课程下师范生技能培训模式的建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2]刘国皇.高师院校强化师范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7

上一篇:现代诗教案下一篇:成长中的感动初三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