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类人才“3.5+0.5”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2-09-11

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富于独创性, 具有创造能力, 能够提出、解决问题, 开创事业新局面, 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和实践是高等教育改革研究中最重要的基础研究领域。信息时代大环境下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教育的发展也层出不穷。本文分析了现有的信息类人才的培养模式的弊端, 提出了“3.5+0.5”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 并对具体的实施过程进行了探讨。

1 信息类人才培养“3.5+0.5”模式的提出

信息类创新人才的培养, 在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支配地位。社会对信息类人才的需求很大, 但现行的培养模式还存在很多问题, 造成了严重的失业以及就业的压力等问题。社会办了许多关于信息类的专业技能培训学校和机构, 种类繁多, 质量参差不齐。而高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关专业设置过细、过专、过窄, 偏理论型, 也还不能达到企业的要求。学校培养人才和企业的实训都有弊端, 如果使学校和企业合作, 两者的缺点就可以互相弥补。

信息类人才培养的“3.5+0.5”模式, 就是首先本科三年半的时间内, 学生在学校学习, 主要完成基本知识、理论的学习, 为进入实践训练阶段做前期准备和知识积累;再利用半年的时间在企业中实习、顶岗, 企业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职业环境, 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是培养信息类人才的有效方案。这种模式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合作, 相互借鉴各种教育资源和条件, 培养适应社会需求, 综合素质高的新型人才, 实现了教学地点的优势互补, 企业 (或培训机构) 补充完成学生后期实训阶段的技能训练, 是学习的后期拓展和延伸, 这种关联关系直接和学生将来的职业目标相联系, 直接为就业做准备。

“3.5+0.5”培养模式的教学目标明确, 是把学生课堂学习与有计划、有指导的实际工作经历相结合的学习、教育模式。这样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的目的性、计划性更为明确。它突破了传统的办学观点, 使得人才培养模式更加贴近社会, 更加模式企业

码:A文章编号:1673-9795 (符合人才培养的真实内涵, 使人才的培养和人才的使用趋于良性循环的运作之中。

2 实施信息类人才培养“3.5+0.5”模式

2.1 建立实训基地

通过与企业的交流合作, 建立稳定的实训基地, 并选择有条件的基地作为试点, 指导其构建“基础平台+专业模块”的基础教学体系和“仿真+全真”的实践教学体系, 开展实训工作。这些基地的建立对信息类人才培养将起着重要的作用。

2.2 确保过程管理

为保证这批送到企业去的毕业生实训质量, 为了保证学生的实训效果和论文质量、就业情况, 需要学校多次和企业联系协商把合作的基础统一到为社会培养急需人才的高度, 要求立足当前、淡化利益、放眼未来。

其次要把实训项目、课程要落到实处, 论文指导要有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负责, 争取实行一人一题, 一对一的对口指导。根据各专业, 专门为学生配备了校内的第二导师, 以保证这些学生的实训和论文能按学校的要求进行。

2.3 加强对外交流

院务会要对“3.5+0.5”创新信息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专门研究、多次讨论, 指派了专门的班子负责, 落实专门的院领导抓这项工作。组织学校负责教学的领导和教师深入学习和理解培养模式, 并提出实习时间合理的计划和安排, 然后再由各班的班主任, 与学生沟通和交流, 尽量满足学生实习的意愿, 确保这项工作的顺利、由稳妥进行。

3 实践案例

2007年, 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已和在成都的“国家信息安全教育基地”、“中兴软件技术公司”等9个单位签定了实训基地。学院组织了上述单位到学校为2007届本科毕业生做了5场企业介绍和培养方式、培训内容方面的专场报告, 学生参加踊跃, 积极性很高, 对这种模式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宣讲后, 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就业意向参加了各企业的笔试和面试工作, 企业从中选拔出初试合格的学生进入实训环节。学院信息类毕业生中共有104人利用本科最后半年的时间参加了这种模式的培养工作, 进入了企业。占毕业生中的15%左右, 尽管比例还不是很大, 但毕竟迈出了实际合作的第一步。实行“3.5+0.5”培养模式的学生中有近80%与企业签定了意向性就业协议。与2006年同比例的毕业生, 学生的学习兴趣, 考评成绩, 以及就业率均有较大提高。

4 结语

随着知识经济的高速发展, 社会市场对IT类的信息方面的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对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 培养综合素质高、具备创新意识、适应能力强的信息类人才是社会、市场对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但高校的一些传统观念和相对封闭的办学模式、课程体系下培养的学生已不能适应社会需求。人才需求的供需矛盾, 人才培养和企业间要求的矛盾, 都促使我们必需反思我们人才培养目标和做法, 转变观念, 积极寻求与经济建设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3.5+0.5”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大学本科教育中, 有半年到一年在相关企业中去完成的设想, 以学生就业为方向, 完成岗前培训、顶岗工作, 实现毕业培训、完成论文、就业选择的实训模式。实践证明, 学校和企业间的合作教育方式, 对人才培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和途径。

摘要: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 给信息人才培养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但高校相对封闭的办学模式、传统课程体系下培养的学生已不能适应社会需求。信息人才培养和企业间要求的供需矛盾, 促使我们反思人才培养目标和做法。信息类人才培养的“3.5+0.5”培养模式, 在大学本科教育中, 利用了半年时间让学生在相关企业中去参加实践, 通过实践成为企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与经济建设相适应。

关键词:创新,培养模式,“3.5+0.5”模式,企业

参考文献

[1] 黄国兴.信息科技人才培养的“4+4”模式[J].计算机教育, 2007 (3) .

[2] 刘望军, 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1) .

[3] 唐晓静.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大学数学, 2007 (1) .

[4] 谢志远, 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优化与培养模式研究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 2005 (S1) .

[5] 叶明凤, 等.新世纪信息与计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继续教育, 2007 (2) .

[6] 赵华君, 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7 (1) .

上一篇: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人才振兴的探究下一篇:探讨胰岛素泵对糖尿病合并胃癌患者术后结局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