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高职教育社会经济功能探讨

2022-12-04

高职教育具有两大功能, 即通常所说的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 这两大功能又有着特定的内容。追根溯源, 对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进行较为专门与系统的研究, 始至近代社会, 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涂尔干在其《教育与社会学》一书中, 推论出“教育的社会性”, 即“教育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学校通过履行选拔功能而对与成人角色系统相应的人力资源进行分配, 从而确保社会结构的平衡与稳定。马克思把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放在社会再生产中加以考察, 认为,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劳动者要从事生产, 必须具备一定的劳动能力。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 劳动者要从事生产, 必须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技能。为此, 必须对劳动者进行教育和训练。因为, “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

1 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内涵

“教育的社会功能”这一概念中的“教育”是狭义的, 即学校教育, 而这种学校教育并非抽象的、理想化了的 (即必定符合统治阶级层面的要求或研究者的预设价值取向) , 而是具体的、日常实践中实际存在的。所谓“功能”指的是客观结果, 而不管这种结果是否能为特定的社会阶层、群体或个人所接受。“社会功能”, 则包含除了纯个体意义上的功能之外的所有功能。由此, 我们可以确定区分教育的社会功能的两种基本角度:由对“功能”的规定而确立“方向”的角度, 及由对“社会功能”的规定而确立“层面”的角度。那么, 判别教育的社会功能方向的标准是什么?目前来看, 有两种标准。一种是“系统维持标准”, 即看教育的功能对其所在社会的生存来说是贡献的, 还是损害的。前者为正向功能;后者为负向功能。另一种可称为“社会进步标准”, 即看教育的功能是推动还是有碍社会朝着文明进步的方向发展。推动者为正向功能, 有碍者便为负向功能。这两种标准各有其理, 但“系统维持标准”似更适合于对教育的社会功能的“科学研究”, 原因在于社会系统在自身延续方面的功能需求是比较明确、比较清楚的“既定事实”, 以此为其标准具有较强的统一性与可操作性;而人们对社会文明进步应有方向的理解因人而异, 若采用“社会进步标准”, 则容易导致人们在判断教育的社会功能的方向时缺乏一些共同的“科学语言”。

教育的社会经济效益是教育经济学的核心问题之一, 马克思指出:“比社会平均劳动较高级较复杂的劳动, 是这样一种劳动力的表现, 这种劳动力比普通劳动力需要较高的教育费用, 它的生产要花费较多的劳动时间, 因此它具有较高的价值。既然这种劳动力的价值较高, 它也就表现为较高级的劳动, 也就在同样长的时间内物化为较多的价值。”这就说明复杂劳动之所以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 是由于教育和训练的结果, 这就是教育的经济功能体现。

2 高职教育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的社会功能

从本质上讲, 高职教育既是职业性的、技术性的、也是高等性的。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特殊类型, 应当具有高等教育的一般功能和高职教育的特定功能。而高职教育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的社会功能, 归纳起来, 包含几个方面的内容。

2.1 选拔培养农村人才功能

选拔培养人才这是高职教育的基本功能, 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 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是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升级, 新产品新设备的不断引进和更新换代, 企业对熟练掌握高精尖设备操作技术、具有技术革新和创造力的高级技能人才和技术工人的要求越来越高、需求越来越大。每到求职时节, 当不少大学毕业生为“毕业就待业”而犯愁时, 许多高职和技校学生却走俏就业市场, 更有甚者, 稀缺工种的高职生甚至技校生往往在毕业之前一年就已被企业高薪“预定”了。在多样的社会需求面前, “象牙塔”里走出来的高材生们往往学难致用, 技不能及, 正应了那句老话:文凭不等于水平、学历不等于技艺。吴启迪说, 当前, 我国职业教育迎来了一个举国推进、大力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当今中国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是制造业, 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要靠职业教育;提高就业率, 消除贫困, 提高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也要靠职业教育;新农村建设人才的主体还要靠职业教育培养;中国的城镇化, 帮助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提高农民工就业水平, 职业教育更起到了关键作用。

2.2 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功能

高职教育是一种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最为密切和直接的高等教育类型。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 高职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呈现出明显的相关关系。高职教育越繁荣, 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越快, 反之亦然。高职教育通过人才培养、技术创新、职业培训和资格认证等方式服务地方, 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形成一种良性互动, 既是应尽的职责, 也是自身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两型社会”建设, 这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要求, 要求协同发展, 以协同带动转变, 提高劳动者素质, 进行管理创新。我国是农业大国, 湖南是农业大省,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长株潭城市群作为国家发改委批准的“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 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强省要靠工业,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逐步实现农业的工业化, 以高新技术的增长来带动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改造, 用工业化的方式来改造农业生产过程, 建设专业化、基地化、工场化的农业, 建设机械化、水电化农业, 探索环洞庭湖区标准化农业建设新路子, 实现长株潭地区蔬菜、水果、养殖的工厂化农业建设的新模式, 达到控制化肥、农药的无序、盲目、过量使用, 建设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环保型、节约型社会, 实现又好又快大发展。那么占全省人口大多数的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就是一个首要条件, 因为人是起决定性的因素。

2.3 农村人力资源终身教育功能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要用终身教育的理念把握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这是一句大有深意的话。始于20世纪20年代, 发展于60年代的“终身教育”理念, 进入21世纪以后得到了进一步的倡导, 成为各国政府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理念。江泽民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说, 我国也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教育制度。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 1世纪教育委员会”最新报告的说法:“终身教育是人的不断构建, 是人的知识和技能的不断构建, 是人的判断力和行为的不断构建。”这份报告特别强调了教育在向“学习型社会”过渡中的主导地位和特定功能, 认为教育始终是学习的基础。由于现代技术与岗位呈现出多样化、系统性特点, 因而使职业技术培训的地带越拉越长, 空间越扩越大。国外发展的现实表明, 人一生变换职业的机会增多, 培训需求总是呈正比增长趋势。在终身学习体系中, 职业教育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国际经验表明, 高职教育是多数技术人才终身学习的重要基地。美国和欧盟2/3的在职职工和科技人才, 都要经过这一途径, 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同样需要终身教育。

2.4 农村乡镇企业技术创新功能

科学和技术是两个不同概念, 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长期以来, 由于高职教育本身的水平不高, 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功能主要是由普通高等教育和科研院所来承担的。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这种格局恐怕不会有太大的改变。但是, 作为一种具有高等教育属性的教育类型, 高职教育应该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 发挥技术创新的作用。没有一定的技术研究与开发能力,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就不能有质的提高, 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也会缺少一个主要的途径。

目前, 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30%左右, 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 其主要原因之一是生产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严重缺乏。据统计, 我国大型企业高级技师比例不足5%, 而在国民经济中已占有重要地位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中技师和高级技师的比例可能更低, 那么农村乡镇企业的现实状况更是可想而知了。以往我国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主要是由其它类型教育或人员通过现场的实践逐步转型而成的。这种模式培养过程长, 局限性大, 又没有与自身工作性质相符的晋升和流通渠道, 尤其是在人们的观念中总是“低人一等”, 因而成才率低而流失率高, 技术人才的缺乏也就不足为奇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高职学院在近年来迅速发展的直接动因即在于此。

2.5 农村人力资源资格认证功能

我国的职业资格制度尚处于初级阶段, 而且是由政府部门行使认证职能。从职业的认定、指标的设立、考核的办法、论证的程序等都与职业教育机构基本无涉。这使我国的职业资格制度在程序、方法和实际水平上都无法得到国际公认, 从而也限制了职业教育机构作用的发挥。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农民工的职业要求变化, 农村人力资源资格认证也成为一个现实问题, “两型社会”的建设对农村人力资源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高职学院责无旁贷地要担负起这个社会功能来。

3 高职教育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的经济功能

高职教育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大有作为, 具有重要的经济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关系到农村现代化的实现。一方面有助于我国农村由三元经济结构向单元 (同质) 经济转变, 促进农村现代化的发展。三元经济结构是指由农业部门经济、农村工业部门经济以及城市部门经济构成的经济体系。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目标是竭力消除三元经济结构, 实现城乡一体化, 将三元经济结构逐步转化为单元经济或同质经济, 即实现工业化。那么, 必须真正消除影响该目标实现的最大障碍之一的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建立一种符合我国三元经济结构现实的劳动力流动机制和模式。另一方面,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于城镇化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效应。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镇, 增大了城市的生产规模, 而产量的增加使政府的税收增加;同时, 农村剩余劳动力填补了城市发展中急需劳动力的短缺空间。“民工潮”突破了传统的城乡封闭情况, 促进了城市劳动就业体制的改革和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和发展, 迫使城市人们观念的转变与更新。从全面建设小康目标来看, 到2 0 2 0年, 我国城镇化水平将达到6 0%左右, 比2 0 0 1年提高2 0个百分点, 这一城镇化的实现将离不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还有一个方面,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提高农村人力资本收益率的主要途径。研究表明, 农村劳动力转移效益大于一般收益。潘文卿在《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效益测评》中的研究表明, 农村人力资本积累的个人收益以迁移收益, 即劳动力转移收益为主。在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中, 由于从业人员由低收益的农业部门转向高收益的非农业部门带来的贡献约为2 3.4%。因此, 在整个社会经济中,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贡献为1 5.9%。当然, 劳动力转移收益的实现从根本上说依赖于教育, 尤其是高职学院所进行的高素质劳动者的培训。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具有战略意义、利国利民的大事。然而, 大量没有任何非农职业背景的农民盲目流向大中城市, 却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就业与人口压力。当前, 我国有8亿农村人口, 4亿农业劳动力, 只需2亿农业劳动力。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是一个国家实现工业化、城镇化的必然趋势, 因此, 高职学院对农村的职业教育责无旁贷。这不仅仅是为了使农村劳动者具有更强的职业选择性和竞争性, 更重要是的是在我国户籍制度改革后, 农村人口进城的“门槛”低了, 高职教育可以从素质的高度再次提高这个“门槛”, 比如只有取得一定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者才能成为市民等等, 这样不但从一个方面提高农民投资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促进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而且, 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也将会从数量扩张逐步过渡到素质竞争, 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才会更加优化合理。

3.2 促进农村人力资源的资本化

我们知道, 资本的本质是追逐利润及利润的最大化;同时, 资本又是社会生产的必备要素之一。资源的价值在于被占有、开发和利用, 而人力作为一种资源, 其开发主要是从社会用工的角度对人力提出一定规格和质量的要求, 是一种单方的、居高临下的“占有”和“利用”。在中国, 作为一种丰富甚至是过剩的资源, 农村劳动力由于未被开发, 或开发不到位, 较难为社会所“占有”和“利用”, 因而他们中相当数量的人就会一直处在社会底层, 甚至被社会遗弃。高职学院作为职业教育的承担者, 首要任务就是增加这种“资源”的含金量。

现实存在的农村劳动力对教育, 尤其是职业教育对提高自身“资源”价值的作用不了解, 或了解有偏差。由于既不能实现义务教育所能达到的上大学的目标, 又不能受到良好的职业教育或不能从职业教育中得到立竿见影的回报, 于是在完成或没有完成义务教育学业的情况下, 便不再接受教育, 尤其是非义务教育的职业教育。那么, 作为一种“资源”, 也就无法被充分合理地“利用”。把为促进农村人力资源资本化服务放在首位, 可以帮助农民重新认识职业教育对于自身的意义, 帮助他们认识对自身的教育投资是一种一本万利的生产性投资活动。同时, 可以促进农村职业教育从办学机制、专业设置到教学模式进行彻底的改革, 使之更切合农村劳动者对自身接受教育进行适当投资的需要, 从而改变农民在社会化大生产中的被动地位。

3.3 促进农村劳动力与自然资源关系的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 农民与自然资源的关系有一个渐变过程, 早期农民向自然资源要求的是生存, 而农民固有的体能与世代相袭的生产经验的组合满足了这种初步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当农民要求发展的时候, 由于缺乏现代生产技术、信息以及先进的理念, 再加上对自然资源占有、经营期限的限制, 使得农民不得不采用落后的技术经验对自然资源进行近乎毁灭性的掠夺。而到国家政策允许农民5 0年长期占有、经营自然资源时, 农民却无法让已拥有的自然资源为自己创造更多的财富, 于是就形成了这样一个怪圈, 即自然资源供给农民的财富越来越少, 农民愈加不愿意去改善与自然资源的关系。

正如舒尔茨在《论人力资本投资》一书中所说:“土地本身并不是贫穷的主要因素, 而人的能力和素质却是决定贫穷的关键。”研究表明, 与没有受过教育的劳动力相比, 小学文化程度能提高劳动生产力4 3%, 中学文化程度则能提高1 0 8%。然而, 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文化程度文盲和小学文化者就占了5 6.1 6%, 而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仅占5.8%。农村劳动力农业技术的缺失不但严重制约了先进的农业科技向生产力有效转化, 更使得原有的农业技术 (机械的、化学的) 在低层次上被严重滥用, 从而造成了农业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和环境污染。因此, 农村职业教育决不是单纯的为提高农村劳动者的文化水平服务, 更主要的是要通过成熟的先进农业技术的传授, 让农民懂得如何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前提下更有效、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 变人与自然资源的索取与被索取关系为科学利用与被科学保护的关系。这种新型关系的建立, 仰仗于亿万农民“能力与素质”的提高, 必须通过农村职业教育的普及将亿万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变为现代意义上的农业技术工人, 这也是党的十七大召开以后大力提倡的“两型社会”建设的需要。

3.4 促进农业工业化的发展

农户兼业化的迅速发展, 出现了一定数量的农副业专业经营大户。使我们看到一方面农民不愿意放弃土地, 一方面增收愿望迫切, 农民需要职业化的农业技术和非农性的实用技术。从文化程度来看, 接受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与接受普通中学教育的属同一层次, 但前者的收入却比后者高出1 5.2 2%, 其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接受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农户能够运用专业技术兼业经营。与此同时, 出于创收致富的需要, 加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伴随“农民工”外出务工大潮出现的, 还有大量新的社会问题出现, 如“空巢现象”, 农村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的出现, 甚至某些地方出现因为青壮劳力外出务工, 家中田地农活交给老人与孩子, 影响了科学种田也影响了收成, 老人的休养和儿童的正常成长也受到了影响。农业工业化既能使农民立足土地, 经营土地, 又能提高其收入水平。这就不但向农村职业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也为农村职业教育提供了广阔发展的空间。

因此, 正如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 0 0 6年学术年会”上表示的, 新农村建设人才的主体要靠职业教育培养, 职业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不能无所作为, 更不能被边缘化。

摘要:高职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具有特定的内容, 其社会功能包含有选拔培养农村人才;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人力资源终身教育;农村乡镇企业技术创新;农村人力资源资格认证等5个方面。经济功能体现在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促进农村人力资源的资本化;促进农村劳动力与自然资源关系的改善;促进农业工业化的发展等4个方面。

关键词:高职学院,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社会经济功能

参考文献

[1] 于炳诚.职业技术教育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研究[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 2005, 11.

[2] 马建富, 宦平.职业教育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经济功能[J].职教论坛, 2004, 9.

[3] 李萌, 张佑林.人力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J].社会主义研究, 2007, 1.

[4] 翟树芳.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 2006.

[5] 刘鑫宏, 刘静.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初探[J].理论与现代化, 2005, 7.

上一篇:黔江电视台自动播出系统改造与测试下一篇:新形势下加强基层党员管理的几点浅析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