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最低生活保障办法》

2024-04-16

《厦门市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共6篇)

篇1:《厦门市最低生活保障办法》

根据2014年10月31日厦门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厦门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厦门市最低生活保障办法〉的决定》修正,2014年11月28日福建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批准)

第一条为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城乡居民基本生活,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具有本市户籍的城乡居民,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本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符合本市最低生活保障家庭财产状况规定的,除本办法另有规定外,均有从户籍所在地人民政府获得基本生活物质帮助的权利。

前款所称的家庭成员包括户籍迁出本市的在校学生。

第三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遵循保障城乡居民基本生活的原则,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坚持国家保障与社会帮扶相结合、鼓励劳动自救的方针。

第四条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制。

市民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组织和实施。

各区民政部门以及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以下简称“镇(街道)”)具体负责辖区内最低生活保障的管理工作。

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审计、物价、统计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最低生活保障的有关工作。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协助做好最低生活保障工作。

第五条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申请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为审核认定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提供依据。

第六条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由市、区、镇(街道)财政分别按照比例负担,列入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预算,确保足额支付。根据“应保尽保”的要求,实行按实拨付,专项管理,专款专用。

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市、区财政分担比例由市人民政府确定;区、镇(街道)财政分担比例由各区人民政府确定,报市人民政府备案。

第七条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为最低生活保障捐赠、提供资助,所捐赠和提供的资助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资金进行管理。

第八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根据当地维持城乡居民基本生活所必需的费用、本市物价指数和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制定。

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市民政部门会同市财政、物价、统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以及各区人民政府制定,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执行。在制定过程中,市民政部门应当听取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意见。

第九条家庭成员收入是指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的全部货币收入和实物收入。

家庭成员收入包括法定赡养人、抚养人或者扶养人应当给付的赡养费、抚养费或者扶养费。家庭成员向非共同生活的亲属依法支付的赡养费、抚养费或者扶养费,在计算家庭收入时相应减去。

计算家庭成员收入时,城市居民按照其提出最低生活保障申请之日起前六个月的月平均收入确定,农村居民按照其提出最低生活保障申请之日起前十二个月的月平均收入确定。

第十条以下项目不计入家庭成员收入:

(一)人民政府给予优抚对象享受的抚恤金、补助金,给予老年人、残疾人以及其他特定对象的定期、专项补助和慰问款物;

(二)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和有关单位对工作、学习优秀者颁发的非报酬性奖金,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给予对国家、社会作出特殊贡献人员的奖励金和特殊津贴;

(三)职工由单位统一扣缴的社会基本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城乡居民自行缴交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以及居民养老保险费、医疗保险费,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

(四)因劳动合同解除、终止,职工依照规定所获得的经济补偿金、生活补助费或者一次性安置费中,用于社会保险的部分;

(五)因公(工)负伤、一般人身伤害赔偿中除生活费以外的部分,职工丧葬费以及死亡抚恤金、困难补助金;

(六)因土地被征收而获得的补偿金中用于社会保险和购置安居性质的自住房屋等实际支出的部分;

(七)残疾人劳动收入的百分之三十;

(八)参加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组织的公益性活动所得;

(九)军队转业、复员、退伍军人领取的一次性安置费;

(十)老年人按照政策规定所享受的高龄补贴;

(十一)因病生活困难而得到人民政府补助和社会捐赠中用于治病支出的部分;因就学困难得到人民政府补助和社会捐赠中用于学业开支的部分;因灾生活困难而得到人民政府补助和社会捐赠中用于住房修复开支的部分;

(十二)其他法律、法规或者市人民政府规定不计入家庭成员收入的。

第十一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享受最低生活保障:

(一)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无业人员,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有关部门推荐就业,无正当理由不就业达二次以上,或者无正当理由拒不接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有关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培训达三次以上的;

(二)在申请时已在本市以外地区居住一年以上的,但赴外地读书的在校学生除外;

(三)外地来厦就读的在校学生;

(四)申报的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但是实际生活水平明显超过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或者家庭财产状况不符合市人民政府规定条件的;

(五)未通过诉讼或者未通过有关单位向非共同生活的有承担能力的法定赡养人、抚养人或者扶养人要求给付赡养费、抚养费、扶养费的;

(六)通过赠与、转让等方式放弃自己应得财产,或者放弃法定应得赡养费、抚养费、扶养费和其他合法资产及收入的;

(七)其他法律、法规规定不予批准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第十二条申请最低生活保障,由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向户籍所在地镇(街道)提出书面申请。申请人也可以委托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代为提出申请。

困难家庭中丧失劳动能力的成年残疾人可以按照市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单独提出申请。

申请时,应当提供以下证件和材料:

(一)家庭成员户口簿、身份证等身份证件;

(二)家庭收入证明和家庭财产申报材料。有劳动收入的城市居民,应当提供申请之日起前六个月的工资单或者其他收入证明;有劳动收入的农村居民,应当提供申请之日起前十二个月的工资单或者其他收入证明;

(三)申请人的家庭委托民政部门、镇(街道)对其户籍、家庭收入、家庭财产状况等情况进行调查核实的书面授权委托书;

(四)失业人员应当提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颁发的有关证明书及复印件;

(五)申请人户籍地和居住地不在同一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的,还应当提交居住地证明材料;

(六)市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十三条镇(街道)应当对申请人的家庭收入、家庭财产和家庭人口情况进行调查核实,以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为单位对申请人家庭经济状况调查结果进行民主评议,并予以公示,公示期不少于七天。

镇(街道)应当在收到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提出初审意见,并报区民政部门审批。

第十四条区民政部门应当在收到报送材料后十日内完成审批。

区民政部门决定批准的,应当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申请人(以下称“保障对象”)核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金领取证,并确定其最低生活保障补助金数额;决定不予批准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十五条区民政部门、镇(街道)可以通过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信函查证、信息核查等方式对申请人的家庭经济状况和实际生活水平进行调查核实。申请人以及相关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接受调查,如实提供有关情况。申请人及其家庭成员无正当理由不配合调查或者拒绝调查的,视为放弃申请。

第十六条在确定最低生活保障补助金数额时,应当按照其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之间的.差额计算。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又无法定赡养人、抚养人或者扶养人的,按照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全额确定。

对获得最低生活保障后生活仍有困难的老年人、未成年人、重度残疾人和重病患者,应当采取必要措施给予生活保障。

第十七条区民政部门应当将审批结果通知镇(街道)以及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并就保障对象的家庭收入、家庭财产、家庭人口情况以及保障金额等在其居住地予以公示。

单位或者个人对保障对象有异议的,可以向镇(街道)提出,也可以向区民政部门提出,受理部门应当进行调查,并在十五日内提出处理意见。

第十八条保障对象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期限为一年,本办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保障对象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期满,仍需获得最低生活保障的,应当在期满前三十日内重新申请。

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且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保障对象的最低生活保障期限,为批准当月起至其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条件消失时终止。

第十九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有关部门应当对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无业人员组织培训和就业服务,并将组织培训和就业服务情况告知民政部门。

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无业人员,应当主动参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举办的就业培训,并接受推荐就业或者自谋职业。

第二十条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制定有关鼓励保障对象就业的政策,引导有就业能力的保障对象实现就业。

保障对象在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期间就业的,自其就业之日起的三个月内享受原有的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保障对象家庭中有劳动能力的失业人员在用人单位实现就业签订劳动合同并参加社会保险的,取消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后,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等部门向保障对象提供就业奖励。

第二十一条最低生活保障补助金由镇(街道)按月发放。

当月度低收入居民生活费用价格指数同比涨幅较大时,应当向保障对象发放临时价格补贴。具体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制定。

第二十二条保障对象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期间家庭收入、家庭财产或者家庭人口发生变化的,应当按照本办法规定的审批程序办理增发、减发或者停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金手续。

户籍在本市内迁移的保障对象,应当自迁移之日起三十日内办理最低生活保障迁移手续。

区民政部门以及镇(街道)应当及时办理增发、减发、停发以及迁移最低生活保障补助金手续。

第二十三条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对保障对象在就业、就学、就医、住房、从事个体经营等方面给予必要的照顾和帮助,并对保障对象给予交通、电费、水费补助。

第二十四条保障对象在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期间,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家庭收入、家庭财产情况或者家庭人口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通过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告知镇(街道);

(二)在法定劳动年龄内并具有劳动能力的无业人员,应当参加其所在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组织的公益性活动。

第二十五条 区民政部门、镇 (街道)应当对保障对象的家庭收入、家庭财产情况和家庭人口变化情况定期进行核查,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档案。

第二十六条各级民政部门、镇 (街道)应当建立对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审批、发放的监督管理制度,依法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

建立最低生活保障经办人员和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成员近亲属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备案制度,区民政部门应当对备案的保障对象予以核查并公示。

市、区民政部门应当健全投诉举报核查制度,公开最低生活保障监督咨询和举报投诉电话,并设置互联网举报投诉窗口。

第二十七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未安排足额的预算或者最低生活保障资金不到位的,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

第二十八条在最低生活保障管理、服务工作过程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上级机关或者所在单位给予批评教育,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出具不实证明的;

(二)对符合条件的申请人,拒不签署同意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意见或者不予批准的;对不符合条件的申请人,故意签署同意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意见的或者予以批准的;

(三)对应当停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金而未予停发的;

(四)擅自改变最低生活保障补助金数额的;

(五)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或者贪污、挪用、扣压、拖欠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金的。

第二十九条保障对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区民政部门给予批评教育或者警告,追回其冒领的最低生活保障补助金;情节严重的,处冒领金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罚款:

(一)采取虚报、隐瞒、伪造等手段,骗取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二)在保障期限内家庭收入、家庭财产情况好转或者家庭人口减少的,不按照规定向管理机关履行告知义务,继续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第三十条保障对象在保障期限内有本办法第十一条第一项、第四项、第六项、第七项规定情形之一的,由区民政部门给予停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金。

第三十一条当事人对区民政部门作出的不批准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减发、停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金的决定或者给予的行政处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仍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

第三十二条本办法自2004年7月1日起施行。

篇2:《厦门市最低生活保障办法》

2010年02月03日 16时01分 420 主题分类: 民族民政

“生活保障”

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厦门市民政局关于厦门市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

厦府办[2010]8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委、办、局:

市民政局关于《厦门市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实施意见》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年一月二十日

厦门市民政局厦门市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实施意见

为进一步规范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以下简称低保)工作,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根据《厦门市最低生活保障办法》、《福建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规范》和《福建省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规范》,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低保工作原则

实施低保制度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保障基本生活;

(二)属地管理;

(三)国家保障与社会帮扶相结合,鼓励劳动自救;

(四)保障水平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五)公平、公正、公开。

二、低保工作管理机构职责

各级民政部门是低保工作管理机构,应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和各级人民政府的要求,认真履行职责,切实做好低保工作。

(一)市民政部门职责

1、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和省、市人民政府的要求,制定本行政区低保工作制度和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2、会同市财政、物价、统计、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及各区人民政府制定本市低保标准;

3、协同财政、审计等部门监督低保资金使用情况;

4、指导、监督、检查低保工作,受理低保政策咨询和投诉;

5、负责本市低保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和管理及其他与低保工作有关的事项。

(二)区民政部门职责

1、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和市、区人民政府的要求,制定本行政区低保工作制度和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2、编制本行政区低保资金需求计划和年终决算;

3、负责低保对象的抽查、审批和定期复核工作;

4、协同财政、审计等部门监督资金使用情况;

5、指导督促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社区居委会(村委会)落实低保工作相关制度规定;

6、组织街道(镇)低保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7、负责建设和管理本行政区低保信息系统,做好低保数据的统计、汇总和档案管理工作;

8、做好低保信访工作,受理本地区低保政策咨询,认真查处群众举报的违规违纪问题。

(三)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职责

1、负责申请低保待遇家庭的复核和上报工作;

2、负责低保对象保障金的管理、发放工作;

3、定期核查低保家庭收入变化情况;

4、组织有劳动能力未就业的低保对象参加公益劳动,配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或者相关单位为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推荐就业或提供职业技能培训;

5、指导居(村)委会开展低保工作;

6、负责低保报表统计及档案管理,管好用好低保信息系统;

7、提供低保政策咨询服务,调查处理违法违纪问题;

(四)社区居(村)委会职责

1、受区民政部门、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委托,负责受理本社区(村)居民的低保申请,承担最低生活保障的日常管理、服务工作;

2、负责调查核实申请低保家庭的经济情况、实际生活水平、身体状况,签署意见后上报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

3、及时张榜公布上级审批确定的低保对象、补助金额以及低保政策、保障标准等情况;

4、跟踪核查低保家庭收入变化情况,并向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报告;

5、组织辖区法定年龄段内、有劳动能力、未就业的低保对象参加社区公益性劳动,做好管理和登记工作;

6、做好低保对象相关信息的录入及档案管理工作。

三、低保范围及低保待遇

(一)凡是本市城乡居民,其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户籍所在地低保标准,且家庭财产状况符合当地人民政府规定条件的,均可申请低保待遇。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是指家庭中具有法定赡养或抚(扶)养关系的人员。包括:

1、配偶、父母、子女、祖父母、外祖父母;

2、父母双亡由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作为监护人的未成年或者已成年但不能独立生活的孙子女或外孙子女;

3、父母双亡或者父母无力抚养的未成年弟、妹;

4、民政部门根据有关规定认定的其他成员。

户口已迁出的大、中专院校在校学生,仍视为家庭成员。

(二)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又无法定赡养人、抚(扶)养人或者法定赡养人、抚(扶)养人无赡养、抚(扶)养能力的居民(以下简称“三无”人员),经审批确认后,按照当地低保标准全额享受补助。

法定赡养人、抚(扶)养人无赡养、抚(扶)养能力是指以下两类贫困家庭:

1、家庭中赡养、抚(扶)养义务人因患重病、因重度残疾、因未成年或年老体弱,没有能力对被赡养、抚(扶)养人提供物质上、生活上和精神上的照料;

2、家庭中赡养、抚(扶)养义务人因下落不明、失踪、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等原因无法与被赡养、抚(扶)养人保持联系。

对有一定收入的居民,经审批确认后,按照家庭月人均收入低于当地低保标准的差额享受补助。

(三)对本人无工作单位、无固定收入(无固定职位,无规范的工资和收入计算方法的工资和收入)的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病残人员,年满25周岁后单身,其父母无工作或依靠退(离)休金、遗属补助费生活的,病残人员本人可以单人户申请低保,按所在地低保标准全额发放保障金。

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病残人员是指:

一、二级肢体残疾人;

一、二级视力残疾人;一、二、三级智力残疾人;一、二、三级精神残疾人。

(四)按照分类施保要求,对低保对象中的特殊困难人员给予重点保障,适当增加补助金额。

(五)低保对象除享受低保待遇外,可按照有关政策规定享受临时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司法援助等其他专项救助。

(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享受低保待遇;已经享受低保待遇的,应予取消。

1、不按规定程序申请审批、相关证明材料提供不全、不如实申报家庭收入或弄虚作假的;

2、拒绝接受低保工作人员入户核实家庭财产和家庭收入的;

3、家庭成员自费安排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借读、择校就读、进入私立学校就读的;

4、家庭成员中有出国工作(包括劳务输出)、学习、经商的;

5、有高额价值收藏、买卖股票或其他投资行为的;或有高于低保标准馈赠、礼金支出的;或平时穿戴具有较高经济价值首饰的;或经常出入餐饮、娱乐场所消费的;

6、拥有机动车辆(不含3000元以下摩托车、残疾人代步车)或家中饲养观赏性宠物的;

7、近半年内购买高档(单件价值在3000元以上)家用电器等非生活必需品的;或近五年内非拆迁原因购买商品房的;或近一年内装修现有住宅,且无突发事件造成经济困难的;或拥有一定经济价值、可租赁而未出租的闲置住房的;

8、因赌博、吸毒、嫖娼等违法行为造成生活困难尚未改正的,或因其他违法行为正处于被司法机关处罚期间的,违法人员本人不能享受低保待遇;

9、申请人的法定赡养人、抚(扶)养人有赡养、抚(扶)养能力,申请人未通过诉讼或者未通过有关单位向非共同生活的有承担能力的法定赡养人、扶养人或者抚养人要求给付赡养费、扶养费、抚养费的;

10、在就业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无业人员,半年内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或者其他相关部门推荐就业,无正当理由不就业达二次以上,或者无正当理由拒不接受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或者其他相关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培训达三次以上的;无正当理由不参加公益性劳动的;

11、申请时已在本市以外地区居住一年以上的(不含在外地就读的大、中专院校在校生);

12、外地来厦就读的在校学生;

13、可核定的家庭月人均收入虽然低于当地低保标准,但水费、电费、煤(燃)气费、电话费等四项费用每人每月消费之和超过所在地该家庭适用的低保标准的25%的;

14、申报的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但实际生活水平明显超过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的;

15、按规定不能享受低保待遇的其他情形。

四、低保标准确定与调整

(一)低保标准按照当地维持居民基本生活所必需的食品、衣被、水电、燃料、其他日用消费品等费用,并适当考虑居住、交通等费用确定。

城市低保标准应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相衔接,原则上在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33%至40%之间确定。其中单人户标准一般定在35%至40%之间,两人户及多人户标准一般定在33%至38%之间;农村低保标准一般在农村上年人均纯收入的20%至30%之间。

(二)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每年由市民政部门会同市财政、物价、统计、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及各区人民政府制定,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执行。在制定过程中,应注意听取相关部门和城乡居民的意见。

五、低保家庭收入核实与计算

(一)家庭收入是指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全部货币收入和实物收入的总和。

货币收入包括:

1、工薪收入:包括扣除个人所得税及个人按规定缴纳的社会保障性支出后的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福利、兼职收入以及其他劳动收入。

2、经营净收入:指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得,即家庭成员从事种植业、养殖业、手工艺、建筑业、运输业、服务业、加工业等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扣除生产成本和相关税费后的实际收入。

3、财产性收入:包括利息、股息与红利、保险收益及其他投资、财产租赁、房屋拆迁补偿、特许权使用、知识产权、财产转让等收入。

4、转移性收入:包括一次性安置补偿费、辞退金、企业职工解除劳动关系实际获得的经济补偿金、军人转业费或复员费、养老金或离(退)休金、失业保险金、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企业职工遗属补助费、人身伤害赔偿中生活费部分、保险赔偿金、归侨生活补助费、老年人定期生活补贴、赡养费或抚(扶)养费、救济金、接受的馈赠和继承的遗产、偶然所得收入等;

5、其他应当计算的家庭收入。

实物收入,按物价部门核定,或按物价部门设立的价格认证机构认定的物品价格计入家庭收入。

计算家庭成员收入时,城市居民按其提出最低生活保障申请之日起前六个月的月平均收入确定;农村居民按其提出最低生活保障申请之日起前十二个月的月平均收入确定。

(二)家庭收入不包括下列收入:

1、优抚对象、革命“五老”、建国前入党的老党员等人员按照规定享受的优待金、抚恤金、补助金、护理费和保健金。

2、劳动模范按规定享受的津贴;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和有关单位对工作、学习优秀者颁发的非报酬性奖金及计划生育奖励扶助金等;在校学生的生活津贴、奖学金、助学金、困难补助金等。

3、人身伤害赔偿中除生活费以外的部分、从事有害身心健康工作的特殊岗位补贴。

4、因公(工)伤亡人员及其家属享受的工伤保险待遇,包括伤残津贴、一次性工伤伤残补助金、医疗补助金、就业补助金、工亡补助金、丧葬费、供养亲属抚恤金、生活护理费等《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有关待遇。

5、职工一次性丧葬费及死亡抚恤金、困难补助金。

6、就业人员按规定缴纳的住房公积金以及各项社会保险金,灵活就业人员缴纳的社会基本保险金。

7、有法定赡养、抚(扶)养关系的亲友、社会组织或政府给予的数额在1000元以下的一次性临时资助、救助或慰问款物。

8、因病生活困难而得到政府救济款和社会捐赠款中用于治病支出部分;或因灾生活困难而得到政府救济款和社会捐赠款中用于住房修复部分;或因就学困难而得到政府救济款和社会捐赠款中用于学费支出部分。

9、劳动合同解除、终止,职工依照规定所获得的经济补偿金、生活补助费或者一次性安置费中,用于社会保险的部分。

10、土地被征用而获得的补偿金中用于社会保险的部分。

11、残疾人劳动收入的百分之三十。

12、军队转业、复员、退伍军人领取的一次性安置费。

13、老年人按政策规定所享受的高龄补贴。

14、其他法律、法规或者市人民政府规定不计入家庭收入的其他收入。

(三)核实家庭收入可采取下列办法:

1、个人申报法。申请人如实申报家庭收入情况和家庭实际生活状况,同时经办人对申请人进行必要的询问。

2、入户调查法。经办人员直接到申请人家中进行调查,核实家庭收入情况和吃、穿、住、用等实际生活状况。

3、信函索证法。对不便走访的单位和有关人员,经办人员通过信函索取有关证明材料。

4、消费跟踪法。由社区居(村)委会对申请人和低保家庭的收入、消费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及时了解其实际生活状况。

5、部门协同法。民政部门与劳动和社会保障、工商、税务、工会等部门和组织建立联系,及时了解掌握申请人和低保家庭的收入情况。

6、行业评估法。对申请人和低保家庭成员所从事行业的收入情况和劳动力市场进行调查,制订各地个体从业者及灵活就业人员行业收入指导标准,作为核实低保申请人和低保家庭实际收入的参考标准。

(四)在职职工、下岗职工连续6个月以上未领到或者未足额领到应得工资、最低工资、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失业保险金的,按照实际领取金额计算其收入。

(五)企业职工领取经济补偿金并与企业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没有再就业且原单位没有为其缴纳养老保险费的,在申请低保待遇时,应从领取的补偿金中扣除该职工自解除劳动关系之日起至法定退休年龄期间应缴纳的养老保险费,余额应折算成可分摊月数。在可分摊月数内,其家庭成员不享受低保待遇;在可分摊月数外,符合条件的可享受低保待遇。计算方法:

1、至法定退休年龄止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距法定退休年龄年限×本人领取经济补偿金前月工资额×社会保险费缴纳比例×12。

2、经济补偿金的结余部分=一次性经济补偿金—至法定退休年龄止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

社会保险费的缴纳金额,应以实际缴纳社会保险费单据为依据。

(六)因国家征用土地、城建、危房改造等被拆迁获得一次性补偿金的居民,申请低保待遇时,购买正常生活所需住房或自建房屋后有结余的,应折算成可分摊月数。在可分摊月数内,该家庭不享受城市低保待遇;在可分摊月数外,符合条件的可享受低保待遇。

计算方法:可分摊月数=补偿金收入结余部分÷(当地城市低保标准×家庭人口数)。

其他收入在计算可分摊月数时,参照上述公式计算。

租房住的,补偿金收入在扣除两年的租金后(租金数额以租房协议为准),计算可分摊月数,在可分摊月数内不享受低保待遇。

自有住房或借住他人住房的,全部补偿金收入应折算成可分摊月数,在可分摊月数内不享受低保待遇。

(七)因国家征用耕地由农村居民转为城市居民并获得一次性安置补偿金的人员,申请城市低保待遇时,缴纳社会保险费后有结余的,应折算成可分摊月数;没有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全部补偿金折算成可分摊月数。在可分摊月数内,该家庭不享受城市低保待遇;在可分摊月数外,符合低保条件的,可享受城市低保待遇。

由农村居民转为城市居民,如果有农村承包地尚未退出的,在计算其家庭收入时,应将当年土地收益计入家庭总收入中。

(八)领取一次性补偿费用的人员,在可分摊月数内,因病、因灾等特殊情况将领取的补偿费提前用完(以使用凭证为依据),生活确有困难的,可申请低保待遇。

(九)计算申请人和低保家庭收入时,有赡养、抚(扶)养费支出的,应从其家庭收入中扣除;有赡养、抚(扶)养费收入的,应计入其家庭收入。

赡养、抚(扶)养费支出或收入的计算方法:

1、有协议、裁决或判决的,按照协议、裁决或判决的数额计算;如果法院提供无法执行证明的,不计入家庭收入。

2、无协议、裁决或判决的,赡养、抚(扶)养义务人家庭月人均收入达到当地低保标准两倍以上的,按下列公式计付赡养、抚(扶)养费。

计算公式:赡养、抚(扶)养费=[赡养、抚(扶)养义务人家庭月总收入-当地低保标准×200%×赡养、抚(扶)养义务人家庭人口数]÷[赡养、抚(扶)养义务人家庭人口数+被赡养、抚(扶)养人数]

3、实际支付赡养、抚(扶)养费高于上述规定的,按实际支付额计算。

赡养、抚(扶)养义务人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或者等于当地低保标准两倍的,可以不计算赡养、抚(扶)养费。

(十)外出务工人员的实际收入一时难以核查的,按不低于务工地最低工资标准计算。

从事经营性活动的实际收入一时难以核查的,按不低于经营地同行业平均收入计算,但不应低于经营地最低工资标准。

申请人家庭有灵活从业人员的,其收入依据有关部门确定的行业收入测算标准进行认定;收入难以认定的,按照当地行业平均收入计算。

(十一)认定家庭实际收入的有效证明。

1、在职职工、务工人员的收入证明,由所在单位认定其收入并出具证明;

2、下岗、失业、退休人员实发的生活费、失业保险金、养老金、退休金,由区劳动保障部门或社会保险机构认定其收入并出具证明;

3、从事个体经营的人员,由市场管理部门认定其收入并出具证明;

4、从事第三产业非正规就业工作人员的收入证明,由所在街(镇)劳动保障机构或其他管理机构认定其收入并出具证明;

5、从事建筑业、修鞋、缝纫、废品收购、家政服务、保洁、保绿以及公益性劳动等灵活就业人员的收入证明,由本人申报或由知情人提供情况的,由街道(镇)劳动保障机构或其他管理机构认定其收入并出具证明;

6、农村务农收入由所在地村委会确认并出具证明;

上述单位出具的收入证明,须加盖单位公章才有效。

六、低保待遇申请与审批

(一)低保待遇按照个人申请,社区居(村)委会入户调查、初审、公示,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审核,区民政部门抽查、审批的程序办理。管理审批机构应当自接到申请人申请之日起的30日内办结审批手续。低保申请家庭从批准之日的下月起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二)低保待遇的申请应以家庭为单位,由户主向户籍所在地社区居(村)委会提出书面申请,填写《最低生活保障申请书》,并根据家庭成员实际情况,提供以下材料或复印件:

1、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结婚证、离婚证(或法院判决书)、收养证或其他证明其家庭成员身份关系的证明;

2、残疾证、劳动能力状况证明、学生证(或入学通知书)、优抚对象证明、下岗证、离(退)休证、就业登记证明、养老保险证明、失业保险证明;

3、法定赡养(扶养、抚养)人家庭成员收入证明、有劳动能力家庭成员的收入状况证明、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证明、企业职工遗属生活补助费证明;

4、土地(山林、水塘)承包或者租赁合同、就业状况证明、有劳动能力家庭成员的收入状况证明;

5、拆迁协议、归侨生活补助费证明、领取一次性补偿金的数额及用途证明;

6、有关裁决、判决、协议及其他相关材料等。

特殊情况下,也可由非户主家庭成员或者法定监护人、社会组织等提出申请。

(三)申请人居住地与户籍地不一致的,居住地社区居(村)委会应按照户籍地社区居(村)委会的协查函件要求,协助做好申请人家庭收入调查取证及公示等工作。

家庭成员户籍都在农村且不在一起、其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农村低保标准的,应由户主方向其户籍所在地村委会申请农村低保待遇,家庭其他成员户籍地村委会应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由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组成家庭且共同生活在城市,其家庭月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低保标准的,可申请城市低保待遇;共同生活在农村,其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农村低保标准的,可申请农村低保待遇。

家庭成员户籍地不一样,但共同居住在其中一个家庭成员户籍地,在居住地提出低保申请。

未设立社区居(村)委会的地方,居民直接向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农(林)场申请低保待遇,由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农(林)场负责调查核实并上报。

(四)社区居(村)委会受理申请后,应在7个工作日内完成对申请人家庭收入及生活状况等的入户调查工作。入户调查工作人员至少2人,并填写《低保申请家庭调查表》,实行“谁入户、谁签字、谁负责”的问责制,入户调查结果应由入户调查人和申请人签字确认。

社区居(村)委会应组成低保评议小组(一般5至7人组成),对申请人家庭情况进行民主评议。评议小组由社区(村)居民代表、社区居(村)委会成员、驻社区(村)街道(镇)干部、段警等组成。出席评议人员必须超过评议小组成员总数的三分之二,方能召开评议小组会议。低保工作人员向评议小组会议介绍入户调查情况,经评议小组成员评议后表决。评议小组评议情况应形成记录并存档。

出席评议小组会议的三分之二以上成员认为评议对象符合低保条件的,予以张榜公示(公示内容包括户主姓名、家庭人数、家庭住址、家庭收入状况、拟享受低保补助金额等),公示时限不少于3个工作日。无异议的,由社区居(村)委会签署意见并上报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评议小组会议未通过或者公示有异议并经核实不符低保条件的,应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五)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应在7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查工作。认为符合条件的,由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签署意见并盖章后,将申请材料上报区民政部门;认为不符合条件的,应以书面形式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六)区民政部门应在7个工作日内完成入户抽查、审批工作。对拟批准享受低保待遇的对象,由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通知社区居(村)委会再次张榜公示。公示5个工作日后无异议的,由区民政部门审批批准,并由社区居(村)委会代发省民政部门统一印制的《福建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证》、《福建省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证》;有异议的,应重新审核,对经调查核实不符合低保条件的家庭,应及时开具不予批准书面通知,并说明理由。

(七)申请人对家庭收入核定有异议的,可直接向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或者区民政部门提出。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或者区民政部门应当自接到异议之日起15日内核查完毕,情况属实的应及时予以纠正。核查结果应及时书面反馈申请人。

申请人对于社区居(村)委会初审结果有异议的,可以直接向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提出申请,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低保工作人员应再次进行入户调查。经评审符合条件的,再次公示。经评审仍不符合低保条件的,或在第二次公示中仍有异议并经核实不符合低保条件的,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应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七、低保对象管理

(一)低保对象在同一区级行政区域内进行户籍迁移并适用于同一类低保标准的,持迁出地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出具的低保证明,到迁入地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办理低保管理关系变更手续,不再重新履行申请、审批程序;低保对象在同一区级行政区域内进行户籍迁移但适用于不同类低保标准的,或者在不同区级行政区域之间进行户籍迁移的,由低保对象持迁出地管理审批机关出具的低保证明和低保档案复印件,到迁入地重新履行低保申请手续,迁入地管理审批机关可根据实际情况简化审批程序。

(二)低保金采用货币形式和社会化发放办法,由低保管理审批机构委托金融机构按月足额发放。

(三)鼓励就业年龄内有劳动能力但尚未就业的城市居民,在享受城市低保待遇期间,求职就业或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半年内,在就业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无业人员,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或者其他相关部门推荐就业,无正当理由不就业达二次以上,或者无正当理由拒不接受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或者其他相关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培训达三次以上的,按照审批程序,取消其本人低保待遇。

“三无”人员、70周岁(含70周岁)以上老年人、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危重病人、在校学生和区级民政部门认定的其他低保对象,管理审批机关不得要求其参加公益性劳动。

(四)对低保对象实行分类管理。保障对象是城镇居民的,享受低保待遇的期限为六个月;保障对象是农村居民的,享受低保待遇的期限为一年。保障对象享受低保待遇的期限届满,仍需获得最低生活保障的,应当在期限届满前三十日内重新申请。“三无”人员的最低生活保障期限为批准当月起至其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条件消失时终止。

(五)实行低保对象有进有出、补差金额有升有降的动态管理机制,做到定期复查、及时调整。对符合低保条件的申请人,应纳入低保范围;对家庭收入已达到或超过当地低保标准的低保对象,应取消其低保待遇,同时书面通知当事人,并说明理由。

低保对象在家庭人口或收入情况发生变化时,应及时通过社区居(村)委会向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申报,按程序办理停发、减发或增发低保金手续。

(六)保障对象在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期间就业的,自其就业之日起的三个月内继续享受原有的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七)低保工作实行信息化管理。管理审批机关应当建立、健全低保对象档案和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

区民政部门、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社区居(村)委会应做好低保申请人入户调查的信息采集、录入工作;区民政部门、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应有专(兼)职人员负责低保文件材料的归档和最低生活保障档案的管理;社区居(村)民委员会应协助做好职责范围内的最低生活保障档案工作。

区民政部门和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社区居委会应按照“一户一档”的要求,建立低保对象家庭档案,并设立专柜保存管理。低保档案分类:

1、审批类:区民政部门批准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审批表;有关部门的入户调查表;低保对象的申请书、居民户口簿或居民身份证复印件;低保管理机构要求提供的家庭收入证明以及其他应当归档的材料。审批类档案以户为单位进行整理,保管期限为该低保户停保后不少于3年;

2、日常管理类:区民政部门停发、减发、增发低保金的审批表和有关审核材料;低保对象参加公益活动记录;低保对象名册;日常入户调查材料等。日常管理类档案按文书档案的整理方法整理,保管期限不少于5年;

3、低保对象分类统计表、低保资金统计表等统计材料归入本单位的文书档案;

4、低保资金的预算和决算、划拨凭证、发放领取名册等材料归入本单位的会计档案;

5、低保信息系统、统计系统所形成的电子数据,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归档,确保其可读可用。

区民政部门负责保管的低保档案包括入户调查表、审批表、补差金额调整表、花名册等;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负责保管的低保档案包括评审花名册、评审记录、发放名册等;社区居委会负责保管的低保档案包括评议小组会议记录、发放名册、公示名册等。

八、低保资金管理

(一)低保资金来源包括:

1、本级财政预算安排的资金;

2、社会组织和个人捐赠的资金;

3、上级财政补助的资金;

4、福利彩票公益金;

5、其他资金。

(二)低保所需资金,由各级政府分级负担,列入财政预算,实行专项管理、专款专用。各级财政部门应在“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下设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分户,用于城市低保资金和农村低保资金收支的管理与核算。

每年年底前,民政部门应根据本低保对象人数及资金发放情况,编制下低保资金预算方案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后,按法定程序列入预算。预算执行中需要调整的,民政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编制预算调整方案,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核,按法定程序报经批准后执行。

区民政部门应当按规定向财政部门报送低保资金使用情况,并编制年终决算,报送同级财政部门审核。

(三)低保金实行社会化发放,遵循“民政部门核定对象和标准,财政部门核拨资金,金融机构代发到人”的管理原则。金融机构根据民政部门提供的低保对象名册和补助金额,按时足额将低保金发放到低保对象个人帐户。

(四)低保工作所需业务经费,按照保障工作需要的原则,在部门预算中统一编制,报同级财政部门统筹安排。业务经费主要用于低保核查、建档、培训、信息系统建设和低保工作日常管理等方面的开支。

九、低保工作监督与检查

(一)建立和完善低保公示制度,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公共场所、政务公开栏、宣传栏等形式,公开低保政策、低保标准、申请审批程序、低保金发放、低保对象等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二)设立意见箱和咨询投诉电话,受理居民的咨询、举报、投诉。对群众反映和举报的问题应逐一登记,及时调查处理,并向有关人员反馈。

(三)加强低保资金的管理。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应跟踪监督、审计低保资金使用情况。

篇3:《厦门市最低生活保障办法》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是法律赋予每一个公民在不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时, 由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标准, 向其提供满足最低生活需要的物质援助的社会保障制度。它承担了保障农村困难群众生存所需基本条件的责任, 是维护农村困难群体基本生存权力的迫切需要, 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性保障措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提出, 要在全国范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是加强“三农”工作、构建和谐社会的又一重大举措。

据国家统计局2007年初的统计显示, 我国农村人口有7.37亿, 占全国人口的56.1%。截至2006年末, 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有2 148万人, 低收入群体数量为3 550万人。据统计, 到2006年年底, 我国已有25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 2 133个县 (市、区) 初步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1 509万农民享受了农村最低民生活保障。民政部副部长李立国2007年8月在接受中国政府网在线访谈时表示[1], 到2007年6月底, 全国31个省区市都已经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覆盖了2068万人。我国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还处于探索阶段, 它的目标是克服现实中存在的贫困问题。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部署和要求, 重庆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全面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意见》 (渝府发[2006]149号) [2], 决定从2007年起, 全面建立和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截止2007年7月底, 全市39个区县 (渝中区无农业人口) 已全面建立和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有68.03万人享受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占农业人口的2.89%, 发放低保金9 053.6万元, 月人均补差22元。

重庆市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焦点和难点在渝东南地区的贫困农村。该地区突伸于黔、湘、鄂三省, 位于渝、鄂、湘、黔隆起的褶皱带山区。这里有6个区县, 辖380个乡、316个镇, 有5 969个村、740个社区居委。总人口300多万, 约为全市的1/10;但70%的人口是少数民族, 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的93.1%, 是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域[3]。渝东南地区的这6个区县2004年人均GDP只及全市平均值的30.1%。是一个集“老、少、边、山、穷”为一体的区域[4]。而由于财力不足, 在以地方财政为主、中央补助为辅、社会多方参与的原则下, 渝东南贫困农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面临社保能力的挑战。

1 渝东南地区最低生活保障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2007年下半年对重庆市渝东南地区的5个区县秀山、酉阳、黔江、彭水、武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情况的调研资料, 截止至2007年7月, 各区县的具体实施情况有所差异, 武隆县从2007年1月开始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享受农村低保的人数占农村总人数的6.14%;彭水县从3月底开始实施, 享受低保的人数占农村人口的6.84%;酉阳、秀山和黔江从4月份开始实施, 享受低保的人数分别占农业人口数的5.78%、4.87%和3.46%。各区县对于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都给予了充分的重视, 以尽全力达到应保尽保, 保障人们的最低生活标准。

从武隆县民政部门得到的数据显示, 截止2007年7月底, 全县农业人口有34.79万人, 其中绝对贫困户7 201户, 贫困人口20 116人。农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7 685户, 贫困人口21 356人。2007年重庆市补助了武隆县农村低保资金350万元, 1~9月累计发放低保金382.5万元, 保障水平较高, 占农业人口的6.14%。根据2007年11月15日武隆府办发[2007]140号和武隆民发[2007]54号文件精神, 农村低保资金实行财政直发制度, 民政部门每季度将低保资金审批表交县财政局, 由县财政局将低保资金划拨到低保对象的个人存折上, 有效地确保了农村低保对象人心的稳定, 让民众放心低保制度的公开性、公平性、公正性。

黔江区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意见》[3]和重庆市黔江区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意见》文件精神, 黔江区民政局出台了《关于开展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实施办法》, 对“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原则、保障范围及对象、保障时限、保障标准、保障工作程序、保障资金的管理及发放、保障工作责任”七个方面作了规定, 其中对“保障范围及对象、保障标准”两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从2007年1月实施。据黔江的统计资料显示, 截止2007年8月底, 全区共有农村低保对象6 355户, 低保人口14 818人, 月享受低保金37.24万元, 累计发放低保金297.8万元, 通过财政直接补助的方式发放到低保户手中, 基本做到了应保尽保。全区农业人口有42.84万人, 农村低保户14 818人, 占农村贪困人口数3.46%, 是渝东南地区覆盖率最低的区县。在低保资金的来源上, 市级补助了该区农村低保资金300万元, 占财政预算65%, 得到了市财政的广泛支持。

以上两个地区分别是本次调研的5个区县中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较高和较低的2个区县。通过对各区县、乡镇大量的调查和分析发现, 在我国农村低保的实施过程中, 还存在不少的问题, 影响着这一社会发展中要解决的民生大问题。

1.1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存在“双低”

一是保障人数过低。从彭水县民政局的数据及调研资料上看, 渝东南地区被调研的5个县中, 保障水平最高的也只有彭水县占全县农业人口的6.84%, 而彭水县的农业人口有57.09万之多, 保障人数明显太低, 仅有少数极其贫困户才能享受到低保政策。据统计整个渝东南地区的平均保障水平也只占农村人口的5%左右, 而渝东南地区的总农业人口数达298万, 只有不到1/5的人口享有农村最低生活保障, 可见保障范围有限。

二是保障标准太低。在2007年1月建立保障制度的几个区县中, 保障水平最高的酉阳县年人均268元, 每月享有22元/人, 相对于农民的生活支出, 发放到农民手中的最低生活保障金所起作用可谓甚微。

1.2 家庭收入核实难度大, 保障对象难以准确把握

在被调查的各个乡镇中普遍存在信息不准确问题, 对家庭收入的核实有很多的不确定性。例如, 农作物收入存在不稳定生, 农民的其他收入也难以核实, 不能准确计算出收入是否符合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另外, 个别乡镇资金发放不及时, 有的乡镇发放不能按要求办, 代领现象也时有出现。秀山县有关人士指出, 该县地处山区, 农村人口众多且较贫困, 目前还没达到应保尽保;外出临时务工人员较多, 部分农村居民婚丧嫁娶和出生不去户籍管理部门登记, 给村委会调查收入和户口调查工作带来很大难度。这些复杂情况都给保障制度的正确、顺利实施带来困难。

1.3 立法薄弱, 法制不健全

在民政部门主管并负责实施的各种工作, 目前还只有相关文件“国发[2007] (19) 号文件”作为实践的依据, 没有正式的法规。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过程中, 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扮演什么角色、承担什么责任是不明确的, 民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规范也不确定的, 保障对象的权利与义务更不具体。因此, 导致在保障制度的实施中, 各种不当行为屡禁不止。个别乡镇和村组工作不够扎实, 监督工作做得不够, 没有严格按照政策规定办理, 闭门造车、优厚亲友, 导致应保未保、不应保却享有的情况不能杜绝。为此应建立相关法规制度给予规范。

1.4 农村低保金实行社会化发放难度较大, 成本较高, 硬件设施跟不上

目前农村低保工作在渝东南地区已经初步建立, 但仍有许多村民对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概念模糊不, 不知道何种情况可申请低保, 条件、程序并不清楚。又由于农村消息闭塞, 未能及时做到申报、领取保障金的大有人在, 并造成保障金积压。而对于该部分保障金的管理, 没有相关的规定。在发放过程中, 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是农村唯一覆盖各乡镇的金融机构, 但是信用社却未实现免费代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业务, 需要额外列支一笔代办服务费, 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协调, 以降低发放的成本。另外,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量很大, 数据处理问题多, 但是大多数乡镇民政办公室都没有配备电脑, 上报和打印低保数据和表册都是在外面电脑店处理, 即误时, 又增大了成本。这些都是乡镇进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 统计工作跟不上, 耽误低保工作的核实与发放。在实施中存在延时误事现象, 影响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顺利进行, 给人们带来不便。

2 渝东南地区最低生活保障的对策

2.1 确保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来源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最主要的困难是低保资金来源问题。目前为止, 农村大部分贫困乡镇地区低保资金靠财政补发, 县乡级财政很少有能自行解决的。在调查中的几个区县中, 市财政补助为80%, 不足的由县财政兜底;来源情况好一些的区县, 市财政补助约60%, 县财政约出35%。据了解, 市区一级的资金来源情况比县一级的要好很多, 例如南岸区低保工作中资金来源可以自足, 基本不用财政拨款。发达地方和欠发达地方, 是否有钱做好农村低保工作, 涉及到地方的财政收入水平, 更涉及到其财政支出结构, 关键是要把财政收入尽可能地向保证和改善基本民生来倾斜投入;因此, 在一定的财政收入状况下, 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以保证低保资金来源。

2.2 对于低保的标准, 应制定评估办法, 合理核算收入

一是确定核算范围。计入申请对象家庭收入的项目的计算要详细及时, 证据充足。例如:各种养殖业、劳务收入;接受捐赠或资助的收入;房屋设备出租、出售等财产性收入。不计入申请对象家庭收入的, 也要提供相应证据, 并充分调查。如:有优待抚恤金、困难学生救助金、意外伤害补偿费、计员划生育奖励扶助金、特困医疗救助金等项目。

二是明确计算标准。对粮食、果木、畜禽等种养殖业收入, 按由民政、农业、林业、畜牧、物价、统计等相关部门依据市场行情研究制定统一的价格参考标准计算, 并派专门人进行核实。外出务工人员, 能提供工资证明的, 按证明工资计算;不能提供工资收入证明的, 按务工地最低工资标准计算收入。

三是规范入户调查。应由驻村的乡镇干部, 根据申请对象的申报情况, 与村组干部一道进行入户调查, 即:看家庭成员构成以及生活状况;询问家庭收入来源以及基本支出;检查承包土地实有数量及收入多少;走访邻里乡亲, 核实情况是否属实。然后填制入户调查表, 载明家庭人口及收入的核实情况, 由申请人签字或盖手印认可。

2.3 健全立法, 建立相应法律制度

立法薄弱是我国农村低保制度实行过程中的一大阻碍。在农村低保得以有效实现之前, 管理规范化和法制化的完善是一个必要的过程, 特别是指导思想明晰化的过程。动态管理、分类管理、档案管理和信息化管理对于推进和巩固低保制度十分必要。市县一级政府与省、中央级政府相比, 发挥管理职能有一定的时滞。加强立法, 有利有于促进低保工作的及时顺利进行。才能在发挥各级民政部门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 较好地协调各级民政及财政、农业、扶贫、统计和物价等部门, 执行好农村低保资金管理政策、监督制度;并建立监督管理网络, 对低保规章、政策、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加强各级乡镇、村委做好农低保对象的申请受理和评议、审核以及资金发放等工作。

2.4 建立低保工作机构, 形成一支高素质的低保工作队伍

随着农村低保制度的完善, 政府应投入一定的资金, 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和工作人员, 对低保工作进行管理和服务。工作人员实行招聘制, 并进行相应的培训, 办公费用由财政安排。管理的工作重点要放在乡镇, 同时在村委会设立兼职的低保协助人员, 保证农村低保户的利益及低保工作的合理有效进行。

3 结束语

在实施农村低保制度的同时, 必须加强农村脱贫致富工作。而要彻底改变农村的贫困落后状况, 关键是加强科学文化教育, 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技术能力, 加强思想教育, 转变思想观念, 同时提供技术培训, 广泛扩宽就业渠道, 使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有相对固定的收人;同时还要指导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向高效农业和科技农业发展, 增加农民的收人, 使农民最终走向富裕道路, 才是最低生活保障的终极目标。

摘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为保障收入难以维持基本生活的农村贫困人口而建立的一种新型社会救助制度, 它是逐步缩小城乡差别的有效途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对于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构建和谐农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就农村低保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及对策。

关键词: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调研,渝东南地区,问题和对策

参考文献

[1]郭晋辉:《财政部将下发30亿农村低保补助基金》[N];《第一财经日报》2007.08.01。

[2]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意见[2007] (149) (http://www.cq.gov.cn/zwgk/zfgw/49954.htm) 。

[3]乔广奇:《加快渝东南民族地区发展的思考》[N];《重庆日报》2003.07.05, 第3版。

篇4: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绩效评价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低保工作绩效评价,是指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全面客观衡量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年度低保工作的规范性、效率性和有效性。

第三条 民政部、财政部负责组织开展低保工作绩效评价。根据需要,可委托地方民政、财政部门和具备资质的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中介机构等第三方组织具体实施。

第四条 低保工作绩效评价坚持城乡统筹、客观公正、科学合理、公开透明、激励鞭策的原则。

第五条 低保工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由工作保障、工作管理和工作效果3个评价指标构成,每个评价指标分解为若干项评价内容,具体评价内容可视年度工作情况作适当调整。

第六条 低保工作绩效评价主要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省级人民政府相关政策文件,各地低保工作情况及相关统计数据。

第七条 低保工作绩效评价采用评分法,满分为100分。评价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评价得分90分以上为优秀,80分以上90分以下为良好,60分以上80分以下为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以上”包括本数,“以下”不包括本数)。

第八条 民政部、财政部根据全国低保工作进展情况,逐年确定公布当年低保工作绩效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

第九条 低保工作绩效评价采取以下步骤:

(一)自我评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民政、财政部门应根据本办法,对照年度绩效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对本地区低保工作进行绩效自评,并将自评报告报民政部、财政部。

(二)实地核查。民政部、财政部组织力量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低保工作情况进行实地核查。

(三)综合评价。民政部、财政部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评情况、实地核查情况和相关数据,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低保工作绩效作出量化评价,划定绩效等级。

(四)通报。民政部、财政部将低保工作绩效评价结果通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和财政部门。对评价结果为优秀和良好的予以表扬,对评价结果为不合格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部门负责人进行约谈。

第十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低保工作绩效评价结果,作为督促指导地方改进低保工作、通过“以奖代补”分配中央财政城乡低保补助资金的重要依据。

第十一条 对在低保工作绩效评价中弄虚作假、瞒报谎报情况的,予以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绩效直接评价为不合格等级。

第十二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财政部门应根据本办法,结合当地实际,制定本行政区域低保工作绩效评价办法,并组织开展年度绩效评价。

第十三条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低保工作绩效评价适用本办法。

第十四条 本办法由民政部、财政部负责解释。

篇5:湖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

折叠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了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农村困难家庭的基本生活,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是指对农村中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困难家庭,由人民政府给予生活补助的制度。对农村困难家庭发给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是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主要形式。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还可以采取其他生活补助措施。

第三条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一般按照农村困难家庭的困难程度和类别分档发放;条件具备的地方也可以按照农村困难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与当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差额发放。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发放应当根据农村困难家庭年人均纯收入的增减,适时停发、减发或者增发。

第四条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应当与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相适应,逐步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扩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应当与扶贫开发、促进就业和其他农村社会保障措施相衔接,与家庭赡养扶养抚养、社会互助、个人自立相结合。鼓励和支持有劳动能力的农村困难居民生产自救,劳动致富。

第五条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接受社会监督。

第六条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制。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合理确定并逐步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足额安排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财政、统计、物价、审计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有关工作。村(居)民委员会协助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有关工作。折叠第二章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条件

第八条 农村困难家庭申请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具有当地农村户口;

(二)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第九条 本办法所称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是指:

(一)配偶、共同生活的子女;

(二)共同生活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

(三)父母双亡或者无抚养能力,与兄、姐共同生活的未成年或者虽已成年但无独立生活能力的弟、妹。

(四)父母双亡,与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共同生活的未成年或者虽已成年但无独立生活能力的孙子女、外孙子女。

(五)共同生活并已形成赡养、扶养和抚养关系的家庭其他成员。

第十条 本办法所称家庭纯收入,是指申请人提出申请时的前12个月,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的全部货币收入和实物收入的总和(按照统计部门的统计口径计算)。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农村居民享受的奖励、荣誉津贴、抚恤补助金、优待金、独生子女保健费、计划生育奖励扶助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的医疗费、医疗救助金、助学金、奖学金、勤工俭学收入,以及临时性社会救助金等,不计入家庭收入。

第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家庭,不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一)在劳动年龄内具有正常劳动能力,不从事生产劳动的(在校学生除外);

(二)有能力耕种而不耕种,导致所承包土地抛荒的;

(三)家庭实际生活水平明显高于当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

(四)不如实申报或者拒绝核查家庭收入的;

(五)因酗酒、赌博、吸毒等原因导致家庭实际生活水平低于当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通过教育仍不改正的;

(六)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不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情形。

第十二条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市州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会同财政、统计、物价等部门拟定,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后公布执行。

第十三条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根据能够维持当地农村居民全年基本生活所必需的吃饭、穿衣、用水、用电等基本费用确定。

第十四条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应当根据当地生活必需品价格的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适时调整。

折叠第三章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审批

第十五条 农村困难家庭申请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由家庭成年成员持本人居民身份证、户口本、家庭收入材料和其他相关材料,向村(居)民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也可以直接向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提出申请。家庭成员均无行为能力、无法正确表达意愿的,可以由其近亲属、其他村民或者所在村民小组代为申请。

第十六条 村(居)民委员会应当自收到当事人的申请之日起20日内,对申请人的家庭成员劳动力状况、经济收入状况和实际生活水平进行调查核实后,召开村(居)民代表会议或者评议小组会议进行民主评议,并将调查核实情况和民主评议意见在村(居)务公开栏进行第一榜公示7日。公示期满后,将公示情况、民主评议意见、申请人的有关材料和村(居)民委员会的初审意见上报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复核。

第十七条 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应当自收到村(居)民委员会的上报材料之日起20日内,对申请人家庭有关情况进行复核,并将复核情况在村(居)务公开栏进行第二榜公示7日。公示期满后,将公示情况、申请人家庭的有关材料和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的复核意见上报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批。

第十八条 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自收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的上报材料之日起20日内,对申请人家庭有关情况进行审查。经审查准予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确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金数额,并在村(居)务公开栏进行第三榜公示7日。公示无异议的,发给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公示有异议的,应当组织调查处理。经审查认为不符合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条件的,应当向申请人书面说明理由。

折叠第四章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筹集与发放

第十九条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所需资金,由省、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根据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家庭的数量提出资金需求,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后列入年度预算。省财政安排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主要用于补助财政困难地区。

第二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提供捐助。

第二十一条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实行专项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挪用。

第二十二条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一般按季发放到户,并逐步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直接发放。

折叠第五章监督管理

第二十三条 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和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年审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应当及时将家庭收入变化情况告知村(居)民委员会,村(居)民委员会也应当及时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收入变化情况告知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应当及时查实,报告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办理停发、减发或者增发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手续,并及时公示和告知当事人。

第二十四条 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和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档案,并确保档案完整、安全。第二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领导,配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人员,安排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专项工作经费,保障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正常开展。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可以对村(居)民委员会协助开展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给予经费补助。

第二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民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监督管理,并在每年年初向上一级人民政府及其民政部门报告上年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实施情况。

第二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应当足额筹集、按时拨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并加强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

第二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计机关应当依法加强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

第二十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要求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村(居)民委员会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中弄虚作假。

折叠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条 贪污、挪用、截留、私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经费,或者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有关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一条 采取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获取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追回其获取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情节严重的,处获取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额1倍的罚款。

折叠第七章附则

篇6:《宁波市最低生活保障办法》

《宁波市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已经3月14日市人民政府第9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6月1日起施行。

代市长裘东耀

上一篇:2019年公司春节祝福语下一篇:谁咬了我的大饼幼儿教师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