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规划局范文

2022-06-02

第一篇:厦门市规划局范文

厦门市电子商务发展规划

厦门市电子商务发展规划(2014-2018)

前 言 ................................................... 1

一、现状与机遇 ........................................... 2

(一)国内外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 2

(二)厦门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 .......................... 3

(三)厦门电子商务的发展机遇 .......................... 4

二、原则与目标 ........................................... 6

(一)基本原则 ........................................ 6

(二)发展目标 ........................................ 7

三、主要任务 ............................................. 8

(一)实现电子商务普及深化与促进就业 .................. 8

(二)加快形成平台型电子商务产业经济 .................. 8

(三)建设优良的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环境 .................. 9

(四)推进海西电子商务中心城市的建设 ................. 10

四、重点举措 ............................................ 10

(一)普及深化电子商务应用 ........................... 10 1.推进制造业优势产业的电子商务应用 ................. 10 2.促进服务业与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 ................. 11 3.深化旅游和会展领域的电子商务应用 ................. 11

(二)推动重点电商平台建设 ........................... 12 I 1.建设区域特色的供应链与跨境电商平台 ............... 12 2.发展网络零售和民生服务电子商务平台 ............... 13 3.健全互联网金融与支付第三方服务平台 ............... 13

(三)优化电子商务产业环境 ........................... 14 1.建设电子商务产业园区 ............................. 14 2.完善电商物流配送体系 ............................. 15 3.健全电子商务信用体系 ............................. 15 4.完善电子商务统计体系 ............................. 16

(四)加快电子商务产业引进与培育 ..................... 16 1.加快形成区域电子商务总部经济 ..................... 16 2.推进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快速发展 ..................... 17 3.发展电子商务结构性产业增长点 ..................... 17 4.支持本地电子商务企业做大做强 ..................... 18

五、保障措施 ............................................ 18

(一)加强组织领导与协调保障 ......................... 18

(二)完善电子商务市场监管体系 ....................... 19

(三)落实电子商务产业扶持政策 ....................... 19

(四)加强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与引进 ..................... 20

前 言

电子商务已广泛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企业 开拓国内外市场、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流通效率的新途径,成为 消费者获取多元商品、减少购物成本、提高消费便利的新选择, 成为政府部门拉动内需、发展经济、优化产业结构的新抓手。厦 门城市发展空间有限,加快电子商务发展是加速产业结构优化升 级、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改善民生 和促进就业的必然选择,对于增强厦门城市竞争力和经济社会可 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规划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国 办发„2005‟2 号)、《2006—2020 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 办发„2006‟11号)、国家发改委等部委《关于开展国家电子商 务示范城市创建工作的指导意见》(发改高技„2011‟463 号)、

《商务部“十二五”电子商务发展指导意见》(商电发„2011‟ 375 号)及《商务部关于促进电子商务应用的实施意见》(商电 函„2013‟911 号),并结合《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 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厦府„2011‟97号)和《厦门市电子商务 示范城市工作方案》编制,规划期为 2014年—2018年。

一、现状与机遇

(一)国内外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全球电子商务呈现出美国、欧盟、亚太地区“三足鼎立”的 局面。美国是电子商务发展最早、最成熟的国家,是全球最大的 电子商务市场;欧盟电子商务起步较美国晚,但发展速度快,已 成为全球电子商务领先地区;亚太地区将成为驱动未来全球电子 商务增长的最大力量,尤其是中国有望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 电子商务市场。

中国电子商务步入高速发展阶段。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 心《2013 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截止 2013 年底 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达 10.2万亿元,同比增长 29.9%;B2B 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达 8.2万亿元(占全部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 的 80.4%),同比增长 31.2%;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达 1.8851 万亿元,同比增长 42.8%。根据 CNNIC 发布第 33 次《中国互联 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到 2013 年 12 月,中国网民规模 达到 6.18 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 5358 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 45.8%,较 2012年底提升 3.7个百分点。

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发展迅速。各国政府及国际组织都在积极 探讨和推动“跨境贸易便利化”,跨境 B2B、B2C呈现快速增长的 势头。根据艾瑞咨询《2012—2013 年中国跨境电商市场研究报 告》,2012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交易额为 2.3万亿元,同比增 长 32.0%,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将持续高速发展,电子商务在 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将会持续增加,到 2016年将达 19.0%, 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达 6.5万亿元。

(二)厦门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

厦门电子商务发展已具备较好基础,厦门网络零售 B2C电子 商务产业从 2008 年的 3000 万元零售总额开始,2012 年突破 50 亿元,2013年网络零售企业销售额超过 60亿元,众多知名品牌 B2C 电子商务运营总部落户厦门,“淘宝特色〃厦门馆”于 2013 年 6月上线正式运营;2013年厦门企业 B2B年交易额估算达 500 亿元,企业 B2B应用积极性较高,B2B电子商务应用呈现良好发 展势头;第三方支付业务发展迅速,已有 4家企业获得第三方支 付牌照,“e 通卡”应用发展迅速,已累计发行 e 通卡近 500 万 张,充值网点 800 多个,消费网点 2200 余家,每天有超过 200 万人使用 e通卡消费;厦门网商企业品牌初具影响力,涌现出一 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网络品牌,如“万翔网络”、“名鞋库”、“美 图网”、“美柚”等。

尽管厦门的电子商务取得较大发展,但与电子商务发达的地 区相比,仍然存在诸多差距,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缺乏大型电子商务平台。尽管厦门网络零售发展迅速, 网络零售企业数量较多,但仍然缺乏如淘宝/天猫、京东商城、 当当网等有巨大影响力的网上购物平台,也还未形成诸如阿里巴 巴、环球资源网、中国制造网等具有全球竞争力的 B2B平台,在 电子商务产业链竞争中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

二是产业集聚区建设相对滞后。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区是城市 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厦门尚未形成能够有效降低电商 企业经营成本、提升经营效率、规模较大的电子商务产业园区(集 聚区),不利于厦门电子商务产业集聚。根据灵狐科技电商研究 中心的《中国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发展研究报告 2012》,厦门目前 还没有进入全国 50强的电子商务产业园区。

三是电子商务物流体系有待完善。尽管厦门已建立多个现代 物流园区,但针对电子商务的物流体系建设还有待完善,目前还 没有专门用于电子商务物流仓储配送的载体平台,专业化服务能 力较弱,城区物流配送(特别是最后一公里的配送)也还没有得 到较好解决。截止 2013年底,厦门共有各类物流企业约 3500家, 但小规模物流企业占绝大多数。

四是人才短缺影响电子商务发展。厦门的电子商务企业普遍 反映电子商务人才短缺,特别是缺乏既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又精通 现代商贸实务的复合型中高端电子商务人才。高校和社会机构的 人才培养与培训,在数量和结构上均不能有效满足电子商务企业 的人才需求,人才培养模式有待进一步改革创新。厦门也缺乏有 影响力的电子商务沟通交流平台。

(三)厦门电子商务的发展机遇

随着电子商务的普及应用与创新发展,厦门电子商务将迎来 加速发展并形成优势的战略机遇期。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技术进步与商业变革的机遇。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 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进步正在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和新型业态的 形成,厦门有机会在这些新型产业形态中努力形成自身的创新优 势。移动电子商务已成为极具成长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物联网 将构建一个“无处不在”的“泛在”网络环境,推动商业模式创 新;大数据和云计算将导致电子商务产业生态和产业链发生颠覆 性的变化。

二是电子商务产业链的发展机遇。厦门的区位优势日趋明 显,在 B2C产业链中,厦门有机会成为区域性电商运营总部的集 聚地;厦门电子商务衍生服务外包业将进入快速发展期,从而促 进大型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的发展;在 B2B产业链中,国内尚 未完全形成由少数寡头垄断市场的局面,厦门有机会在原有行业 垂直 B2B以及会展业基础上,跨界发展大型 B2B平台。

三是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的发展机遇。随着 2013 年 8 月商务 部等部门《关于实施支持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有关政策的意 见》的出台,以及国内“自贸区”的建设,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将 迎来爆发式增长。厦门在对台合作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应加快建 设两岸贸易中心;以对台贸易电子商务为突破口,加快建设跨境 电子商务园区和物流园区,力求在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发展中获得 先机。

四是线上与线下融合的发展机遇。线上线下融合的 O2O模式 已成为电子商务发展主要趋势之一,并正在深刻地改变传统的商 业行为和消费者习惯。厦门的 O2O 发展并不落后于国内其他地 区,特别是在本地生活服务 O2O行业,在以电子商务惠及百姓民 生这一战略思路的指引下,厦门的生活服务便民电子商务将进入 高速发展时期。

五是互联网与金融业跨界发展的机遇。目前,不仅传统金融 机构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领域创新发展,非金融机构的互联网企 业也正在利用互联网提供金融服务。厦门已有四家企业获得第三 方支付牌照,在 P2P网贷、众筹融资、手机理财 APP等方面已有 一定基础。随着厦门“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的建设落成, 厦门的互联网与金融业跨界发展将进一步获得良好机遇。

二、原则与目标

(一)基本原则

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强化政府在规划引领与统筹协 调的主导作用;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 位,构建政府、企业、个人等多方协同参与的发展格局。

商业创新与技术应用相结合。创造优良的创新环境,鼓励在 战略合作、商业模式、技术应用、产品服务等方面的多层次协同 创新;重视新技术的应用以及对商业创新的推动作用。

示范引领与拓展应用相结合。建设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示范 基地、示范平台和示范企业,促进产业集聚;推动电子商务普及 应用与协同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电子商务惠及百姓民 生。

加快发展与规范管理相结合。坚持“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 中提升”的发展原则。制定科学合理的电子商务产业扶持政策, 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促进电子商务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二)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

到 2018 年,电子商务总体发展水平和竞争力国内领先,涌 现出一批具有国内影响力的电子商务平台型企业和服务品牌。推 动我市成为电子商务人流、物流、资本和信息汇聚的区域枢纽, 确立并稳固厦门作为海西“电子商务中心城市”的地位。

具体目标:

产业发展水平全省、国内领先。到 2018年,厦门市电子商 务年交易额力争突破 4000亿元;网络零售额占当年全市社会消 费品零售总额 20%以上;跨境电子商务、移动电子商务、电子商 务衍生服务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电子商务普及应用格局基本形成。电子商务在旅游、会展、 金融、电子信息、医药、纺织、石油、化工等领域的应用基本普 及,规模以上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比率达 95%以上;中小企业电子 商务普及应用比率达 80%以上;应用电子商务实现进出口贸易的 占比达 30%以上。

电子商务平台型产业初步形成。建成 3个较大型的电子商务 产业园区(集聚区);建成 1 个以上的大型供应链 B2B 电子商务 平台,实现电子商务年交易额 300亿元以上;建成 1个以上的大 型网络零售电子商务平台,实现电子商务年交易规模 100亿元以 上;打造 1个以上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实现年交易 额 500亿元以上。

支撑体系和发展环境进一步完善。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一体 化协同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完善电子商务认证体系、信用管理体 系、交易监管体系,维护网络公平交易环境,促进电子商务健康 有序发展。

三、主要任务

(一)实现电子商务普及深化与促进就业

引导企业深化电子商务应用,支持大中型企业间业务流程和 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实现基于供应链协同管理的全程电子商务 运营。鼓励中小企业运用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开展在线采 购、销售、结算等电子商务应用。

积极推进电子商务进社区,鼓励建立社区便民电子商务服务 平台。鼓励电子商务企业利用互联网手段拓宽农副产品的销售渠 道。充分发挥网络就业方式灵活、不受地域限制等特点,为更多 普通人群提供更加公平的就业机会;支持网络创业的就业方式, 在促进就业的同时提升厦门电子商务的创新能力。

(二)加快形成平台型电子商务产业经济

加快发展平台型电子商务,支持供应链、网络零售、民生服 务等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的快速发展,加快电子商务物流平台和 互联网金融与支付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平台经济在促进跨区域要 素聚合、跨产业链对接,以及多样化市场资源整合配臵等方面的 积极作用。 推进旅游、会展、贸易、服务外包等行业领域的电子商务平 台建设,支持大型企业自建能够影响并主导供应链的核心电子商 务平台,鼓励有条件的大型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向行业电子商务平 台转化。推动大宗商品电子商务平台发展,促进原有垂直型 B2B 平台的转型升级。推动金融资本支持并参与电子商务平台的建 设。

(三)建设优良的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环境

完善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体系、支付体系、标准体系、信用体 系、质量体系、监管体系,创造安全可信的交易环境。加快电子 商务产业集聚区建设,推进无线城市、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 等基础设施建设。

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环境,促进电子商务跨界发展,创新发展 新型业态。在移动电子商务、大数据与云计算、互联网金融等新 型业态中获得创新优势,提升城市创新能力。强化舆论宣传引导, 加强电子商务知识普及和宣传力度,提升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 对电子商务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形成全社会积极参与电子商 务应用与发展的良好局面。

(四)推进海西电子商务中心城市的建设

依托美丽厦门、宜居厦门的优势,发挥厦门作为海西政治、 经济、文化的区域中心,以及人流、物流、资本和信息的枢纽作 用,将厦门建设成为“海西电子商务中心城市”,在海西电子商 务发展中发挥先行先试和龙头示范作用,有效增强区域中心的整 合与服务功能,提升厦门在电子商务产业链中的整体实力和竞争 力。

做大做强电子商务衍生服务业,推进厦门作为海西电子商务 运营总部的建设步伐;通过大宗商品网上交易平台,提升对海西 乃至全国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市场的整合能力;促进大型企业应用 电子商务平台,实现对海西供应商、渠道商、零售商的有效整合; 发挥厦门作为重要的物流中心和贸易口岸的优势地位,建设海西 电子商务物流载体平台和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平台。

四、重点举措

(一)普及深化电子商务应用 1.推进制造业优势产业的电子商务应用

结合产业转型升级给电子商务发展提出的新需求,推动电子 商务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进一步发挥电子商务在提高产业组织 效率、激发市场活力、优化资源配臵方面的作用。推进电子商务 在食品工业、烟草制品业、纺织工业、水暖及厨卫产业、钨产业、 橡胶制品业、工程机械产业、汽车制造业、输配电及控制设备业、 平板显示和电子元件制造等厦门优势产业领域的应用;拓展电子 商务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生物医药产业、高 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等厦门潜在优势产业领域的应用, 提高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水平。

2.促进服务业与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

推进电子商务与服务业各领域的深入融合,带动服务业发 展。在生产性服务业领域,推动信息服务、物流服务、设计研发、 金融保险等服务的在线购买、交付和使用。在生活性服务业领域, 推动餐饮住宿、家政娱乐等网上预订和支付。在公共服务领域, 推动水、电、气、公交等网上缴费,以及在医疗卫生、教育培训、 就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领域加快应用电子商务。 鼓励和扶持面向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和电子商 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中小企业提供安全、标准、定制的信息 化与全程电子商务服务,帮助中小企业开展批发、零售、外贸、 服务等电子商务业务,提升厦门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应用水平。 鼓励支持电子商务服务外包企业实施面向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 服务计划。

3.深化旅游和会展领域的电子商务应用

深化电子商务在旅游、会展等厦门特色产业领域的应用。(1) 旅游电子商务:支持厦门旅游服务机构优化升级旅游在线交易系 统,支持线上线下一体化的 O2O旅游电子商务模式创新发展;通 过平台化、网络化、移动化,重构旅游产业价值链,优化旅游产 业的生态环境和运行体系。(2)会展电子商务:规划建设厦门会 展门户网站,使之成为为广大会展服务企业、参展商、会展观众 等提供信息服务和交易服务的电子商务平台。引导专业会展网站 依托其庞大的客户资源,建设行业垂直型 B2B交易平台。鼓励线 下实体展会开拓网上会展业务,开展多种形式的网上贸易招商招 展活动,引导和鼓励企业积极参加网上展会,形成线下线上立体 展销交流平台。

(二)推动重点电商平台建设 1.建设区域特色的供应链与跨境电商平台

鼓励面向产业集群和区域特色产业的电子商务平台发展,结 合厦门产业发展的特色以及现有产业基础,以大型龙头企业为依 托,支持一批具有较强实力或居于供应链关键环节的企业,整合 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围绕设计研发、原材料供应、产品销售、售 后服务等方面,以提升产业链竞争力为目标,建立链接供应链主 体和资源的核心电子商务平台,打造大型供应链 B2B电子商务平 台。大力推进大宗商品网上交易平台建设,支持生产资料经营企 业和专业批发市场开展大宗商品网上交易。

积极推动解决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开展对外贸易过程中的通 关、退税、融资、信保等政策性问题,实现保安全、快通关、能 结汇、可退税的便利化服务。推动跨境贸易公共服务平台和通关 服务平台建设,支持成熟的 B2B和 B2C平台提供跨境贸易电子商 务综合服务。以推动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出口为先导,支持传统外 贸企业应用跨境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大力发展进出口业务。 2.发展网络零售和民生服务电子商务平台

支持有实力的龙头企业与电子商务外包服务企业合作,自建 能够为传统制造企业、线下特色领域的专业市场、线下商业圈 (街)等提供全网营销服务的平台,并逐步发展壮大成为有实力 的第三方网络零售平台。鼓励发展针对特定商品门类或特定消费 人群的网络零售平台,支持本地化网络零售平台快速做大做强。 支持现有网络零售企业与传统制造企业实现线上线下的深度融 合,在为传统制造企业提供网络零售服务的同时,促进网络零售 企业向第三方平台的方向转型。

鼓励政府部门开放数据,推动社会保障、医疗服务、劳动就 业、家政服务、公共事业等领域的信息互联互通。引导社会资本 对非涉密、与民生相关的数据进行二次开发应用,建设电子政务 云、医疗云、旅游休闲云等一批“民生云服务”示范工程。支持 传统服务消费行业发展基于 O2O模式的民生服务电子商务平台。 支持有实力的大型商贸流通企业设立社区综合性便利店,推动社 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民生服务电子商务平台与农业生产单 位、大型超市、农产品加工企业、社区服务网点等进行无缝对接, 实现信息服务、交易撮合、在线支付、物流配送全流程服务。 3.健全互联网金融与支付第三方服务平台

鼓励金融机构进入电子商务产业链,提供融资、支付、信用 等方面服务。规范发展非金融机构第三方支付、P2P网贷、众筹 融资等新型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引导社会资本进入互联网金融领 域;支持电子商务平台自身或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展“小贷”业 务。推动基于大数据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创新。

加快建立由网上支付、移动支付、跨境支付以及其它支付手 段构成的综合支付体系。支持已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的企业在依 法合规经营的基础上,加快产品和服务创新,做大做强非金融机 构支付服务市场,打造全国领先的第三方支付平台。积极引进全 国性互联网金融与支付平台企业入驻厦门。

(三)优化电子商务产业环境 1.建设电子商务产业园区

加快建设独立规划的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利用现有旧工业厂 房、仓储用房、街区等建设有特色的专业电子商务基地、电子商 务楼宇经济和电子商务街区,推动各区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建设。 制定财政、土地、房产、融资、税收、房租等方面的扶持政策, 引导有竞争力的社会机构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电子商务产业集 聚区。

以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区为依托,在集聚区内建立完善的电子 商务产业促进政策体系。推动各类集聚区建立电子商务公共服务 平台,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提升综合服务和助力功能,促 进形成集聚区企业协同和规模化发展,形成特色鲜明、功能完善、 实力强大的专业基地和应用示范区,提升集聚区的辐射和带动作 用。

2.完善电商物流配送体系

制定城市物流配送仓储用地、配送车辆管理的相关政策。结 合“智慧社区”的建设,支持建设城市社区快递投送场所,将快 递投送场所纳入新建小区的规划,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问 题。开展电子商务城市共同配送服务试点,构建覆盖全市(包括 乡镇、农村)的快递物流配送体系。 加快电子商务物流载体平台的建设步伐。推进电子商务与第 三方物流互动发展,支持大型电子商务企业建设物流仓储配送中 心。鼓励国内外先进的快递物流企业和电子商务企业在厦门建设 物流设施。引进培育一批龙头物流企业,建设一批具有专业特色 的物流中心。

3.健全电子商务信用体系

在电子商务领域建立有效的信用管理体系。研究制订电子商 务信用评价指标和管理办法,制定网上产品质量监管标准,完善 电子商务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机制。推进建设网上经营主体的信息 公开披露机制,支持电子商务信用信息与其他领域信用信息的共 享,支持建立电子商务信用信息数据库以及建设信用信息发布平 台。

推动电子商务平台建立有效的交易信用评价机制,完善网上 交易纠纷投诉和非诉讼争议解决机制;支持以电子商务集聚区或 商盟为基础建立信用保障机制。支持第三方机构开展对电子商务 平台和经营主体的信用评价与认证服务。鼓励电子商务产业链上 下游行业协会的交流互动,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推进行业自律。 4.完善电子商务统计体系

完善电子商务统计监测制度,建立统计信息数据库。参照国 家统一标准,推动建立本地区电子商务统计报表制度,组织电子 商务企业及时填报数据,为政府和市场主体提供统计信息服务, 为政府宏观决策和网络市场监管提供依据。 建立有效的电子商务统计工作机制。探索通过政府采购服务 的方式,委托第三方机构对电子商务市场的主体状况、产品与服 务、市场规模、存在问题、政策需求等进行统计调查,加强对发 展趋势、新型业态、创新行为的分析研究,及时掌握厦门市电子 商务发展情况。

(四)加快电子商务产业引进与培育 1.加快形成区域电子商务总部经济

积极引进一批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好、带动性强的电子商 务企业和高端项目。鼓励体育休闲用品、纺织服装、陶瓷、茶叶 等海西特色优势产业企业在厦门设立电子商务运营总部和网络 品牌经营公司;积极引进国际国内电子商务龙头企业的区域总 部、营销中心、数据中心、结算中心、研发中心等;完善我市总 部经济政策措施,对将注册地和纳税地迁入我市并在我市交易结 算的国内领先电商企业和国际知名电商企业区域总部,结合其对 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情况,综合考虑给予奖励。 2.推进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快速发展

以海关总署同意厦门开展厦台海运快件为契机,大力推动两 岸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合作,积极争取成为国家跨境贸易电子商务 试点城市。建设海峡两岸电子商务物流仓储配送中心,推动开展 厦台海运快件业务,将厦门口岸建设成为台湾商品进入大陆的优 先入关通道,以及台湾采购大陆商品的优先出关通道,促进厦门 成为两岸电子商务物流集散地;推动海峡两岸民间 B2B小额经贸 和 B2C电子商务发展,鼓励台湾电子商务企业在厦门设立电子商 务运营总部,形成两岸电子商务发展的集聚地。推动两岸贸易、 物流、通关等各环节的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努力实现两岸电子

口岸对接。创造高效便捷的口岸物流软环境,支持跨境电商企业 在境外设立仓储中心。促进跨境电子商务的管理规范化、贸易便 利化、通关信息化。

3.发展电子商务结构性产业增长点

大力发展移动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结构性产业增 长点。(1)移动电子商务:支持发展以平台服务商为核心,涵盖 移动终端厂商、电信运营商、金融及支付服务商、物流服务商以 及软件、营销推广等其它类型服务提供商在内的移动产业链。支 持可穿戴移动智能设备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创新应用。推进移动商 务在生产流通、企业管理、安全生产、环保监控等方面的应用。

(2)电子商务服务外包:重视电子商务衍生服务对电子商务的 促进作用。开展电子商务业务流程外包服务和信息技术外包服 务,如设计服务、财务服务、运营服务、销售服务、营销服务、 咨询服务、网站建设和信息系统服务等。支持有实力的服务外包 企业联合其他电子商务企业建设大型电子商务服务平台。 4.支持本地电子商务企业做大做强

引导、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发起设立以社会资本为主、财政资 金参股的电子商务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鼓励金融资本 与电子商务产业融合,促进金融服务创新;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 制,支持本地电子商务企业迅速做大做强。制定电子商务示范标 准和工作机制,在电子商务各领域,认定一批市级示范企业;遴 选一批基础扎实、成长性好的平台和项目,制定政策措施,进行 重点支持与培育。支持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培育新型电子商务业 态。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与协调保障

成立电子商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电子商务产业联席会 议制度,加强电子商务工作的行政管理职能,强化对电子商务的 宏观指导。细化职能分工,完善各部门间的协调配合机制,解决 电子商务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将电子商务规划涉及的具体目标和 工作分解至相关单位予以落实,建立目标责任制度,明晰责任单 位,落实考核内容,定期通报各项目标任务的进展情况,对责任 单位进行督促检查,确保规划目标实现。重视发挥行业协会对电 子商务发展的作用。

(二)完善电子商务市场监管体系

发挥特区立法的优势,抓紧制定具有前瞻性、可行性、开放 性、兼容性的地方性政策、法规和规章,改革电子商务企业的登 记注册制度。重点推进与电子商务交易治理相关的信用管理、在 线支付、融资服务、隐私保护、网络信息安全与共享等关键领域 的立法工作。加大执法力度,打击网络侵权、网络欺诈、网络谣 言等违法犯罪行为,为电子商务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强化 行业协会自律作用。推动政府、协会和社会建立互动机制,实现 政府管制、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的相互协作。

(三)落实电子商务产业扶持政策

积极争取中央、省部级产业专项扶持政策,统筹市级财政专 项资金,根据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各阶段的实际情况,对产业技术 研发、平台载体建设、示范工程、重点项目、市场推广等进行支 持。支持电子商务及相关服务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先进 型服务企业的税收优惠资格认定。给予创业企业和新业态的电子 商务企业优惠政策。统筹安排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区和物流园区的 建设用地,优先保障有利于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电子商务建设项

目用地,保障有潜力成长为大型平台型电子商务企业的用地需 求。推动各区落实电子商务产业扶持政策。

(四)加强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与引进

发挥高等院校在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主导作用,支 持校企合作建立教育实践和培训基地;支持培训咨询服务机构开 展多层次的电子商务职业岗位培训;建立电子商务人才孵化中 心。建立电子商务人才资源库,制定针对性的人才引进政策,积 极引进具有创新思维、经验丰富的高端复合型电子商务人才。建 立常态化、可持续、有吸引力的电子商务人才沟通交流平台。

第二篇:厦门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及推广应用规划

(2018-2020年)

2018年1月

言 ..................................................................................... 1

一、发展基础与环境 ............................................................... 2

(一)发展基础 .................................................................... 2

(二)发展短板 .................................................................... 4

(三)发展环境 .................................................................... 5

二、总体要求 .......................................................................... 6

(一)指导思想 .................................................................... 6

(二)基本原则 .................................................................... 7

(三)发展目标 .................................................................... 8

三、重点任务 .......................................................................... 8

(一)提升新能源整车产业 .................................................. 8

(二)发展新能源关键零部件配套体系 ................................ 9

(三)加快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网络 ............................. 9

(四)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 ......................................... 11

(五)加快技术研发创新 .................................................... 12

(六)鼓励模式创新 ........................................................... 13

(七)培育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 ......................................... 14

四、立足优势节点推进重点项目 ............................................ 15

(一)支持新能源汽车整车及其配套系统项目 .................... 15

(二)推进新能源汽车电池与电机项目 .............................. 15

(三)创建绿色智能交通城市 ............................................. 16

五、保障措施 ........................................................................ 16

(一)健全组织保障 ........................................................... 16

(二)完善配套政策 ........................................................... 17

(三)加强融资保障 ........................................................... 18

(四)营造发展氛围 ........................................................... 18 附件:厦门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项目表.......... ..... 20

新能源汽车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实现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重要抓手,是厦门市“十三五”培育新动能、发展新经济、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的重要内容。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新能源汽车创新要统筹规划。为落实总书记指示,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2〕22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4〕35号)、《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工信部联装〔2017〕53号)、《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全省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促进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闽政办〔2017〕110号)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7-2020)的通知》(闽政〔2017〕36号),加快我市新能源汽车的规模化生产及推广应用,促进产业快速发展,现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以下发展规划意见。本规划以2017年为基期,规划期限为2018-2020年。

1 围绕“美丽厦门战略规划”和 “十三五规划 ”目标与任务,以建设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城市环境为抓手,推动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一、发展基础与环境

(一)发展基础

目前,我市有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企业2家,新能源客车产能2万辆,涵盖新能源大中型客车、轻客以及各类专用车。2015-2017年,新能源客车销量累计2.6万辆,产值超过200亿元。此外厦门钨业依托电池、稀土材料的技术优势,正加快在新能源车的电控、电池及电机设备等领域的扩张。

1.整车企业。厦门金龙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金龙集团”)其旗下在我市有厦门金龙联合、厦门金旅两家新能源客车整车企业,年产能达到2万辆。2016 年新能源客车销售量1.6万辆,市场占有率在国内同行业列第2位,产品出口泰国、新加坡、以色列、西班牙等国家和地区,具备较好的品牌效应和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2.“三电”系统关键零部件。厦门金龙集团依托集团内的国家级客车试验中心,具备新能源客车整车和核心零部件的研发、测试、检测条件,通过全资子公司厦门金龙新能源科技公司掌握新能源客车“三电”核心技术。厦门金龙新能源科技公司开发的产品通过迭代更新,其技术已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并与厦门法拉电子、宏发电声、丞信电子在汽车电容、高压继电器、汽车电控系统等领域展开合作,一体化设计的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厦门钨业立足稀土永磁材料优势,正在加快新能源汽车永磁电机研发,由稀土永磁材料向下游应用技术转型。

2 目前已通过和世界知名的电机制造商日本爱知电机株式会社合作生产新能源汽车电机,成为宝马、奔驰、通用、本田、日产等知名客户的供应商,2016年占有全球新能源汽车空调电机市场的25%份额。此外在电池材料方面,厦钨目前拥有镍氢电池负极材料(贮氢合金)和锂电正极材料两大产品线以及一个电池回收生产线,其中贮氢合金产品是国内唯一能出口车载动力电池材料的厂家,市场份额连续几年在国内处于第一位置,锂电正极材料年产能18000吨,年销售16500吨,产销量位居国内前列,服务于松下、三星、ATL、BYD等国内外知名电池客户。

3.其他配套。在充电设施建设方面,我市2015-2017年建成公共区域充电桩超过1800个,其中厦门金龙特来电在我市已建成并上线投入使用共计890个,其中自营543个、市公交集团场站347个。此外厦门闽光电气实业有限公司采用自有技术已在厦门建设运营14个新能源汽车充电站,共有充电桩117根。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箱专用自动灭火装置研发应用方面,中汽客汽车零部件(厦门)公司所生产的新能源车配套设备具有广泛应用前景。新页微电子在电动汽车无线充电领域具有较强优势,是国内、国际电动汽车充电标准主要制定单位之一,其无线充电芯片与充电方案技术已达到国际水平。晟硕科技在金属密封制造,金属结构制造以及有色金属压延加工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规模和优势。

4.推广成效。截止2017年9月底,我市共推广新能源汽车12143辆。公交车方面,全市公交车目前保有4325辆,其中新能源公交1570辆,占比36.3%。巡游出租车方面,目前出租车保有5962辆,其中

3 新能源汽车954辆(含换电模式运营)。网约车方面,目前保有6872辆,其中新能源汽车1489辆。分时租赁方面,厦门目前主要有4家分时租赁运营商,均采用纯电动汽车,目前市场已投入500辆。其他方面(含私人和其他领域),新能源车7630辆。

(二)发展短板

1.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较弱。我市具备较好的电子技术发展基础,但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对整车电池、电机、电控的核心技术掌握,与国内行业发展水平相比,差距较大,研发投入较少,投入的资金和人才难以突破瓶颈。

2.整车制造自动化程度不高。整车企业基地分散,产能局限,规模难以突破,在工业4.0等项目上,受到厂区限制条件无法实现整体提升,应对新能源汽车新一轮的制造变革难以跟进。

3.零部件配套体系不完善。我市新能源整车零部件配套企业专业水平较低、规模较小,多为贸易商,自主研发制造体系不成熟。导致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的自制率和自配率低,难以抓住新能源汽车产业转型升级与产业技术变革发展机遇,以及支撑整车产业发展。

4.行业高层次专业人才需求缺口大。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竞争激烈,从事新能源汽车整车及“三电”系统的高级管理人才和研发人员、技术工人紧缺,我市的房价、生活消费水平和人才政策较全国不具优势,人才流失严重,同时行业高层次专业人才引进难、留住难。

5.基础设施滞后。充电基础设施建设难度较大,涉及多个主管部门,社会停车场利益群体分散,停车矛盾突出,配套政策未能切实落

4 实,影响我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

(三)发展环境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各汽车工业发达国家共同的战略取向。汽车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汽车产业链价值远高于其他产业。当前,国际新能源汽车已进入产业化的快速推进阶段,国内新能源汽车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开始加速发展且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

1.新能源汽车进入快速产业化阶段。传统汽车所带来的全球范围内的能源短缺和大气污染问题日趋严重。世界主要汽车工业发达国家达成共识,通过制定国家能源战略、提高节能排放标准、实施重大研发工程、推出市场扶持政策等一系列措施,引导和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快速提升、成本持续下降、产品稳步增多。2016年全球主要国家新能源汽车销售超过80万辆,我国销售达到50.7万辆,中国占全球新能源总销量50%以上,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

2.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力度持续加大。2010年,我国将新能源汽车产业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从国家战略高度予以大力支持。国务院2012年出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国发〔2012〕22号)、2014年出台《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4〕35号),新能源汽车产业开始加速发展。从推广新能源车辆购置补贴政策、政府及公共机构采购、扶持性电价、到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等中央扶持政策不断完善。地方扶持政策也在加快落实,资金配套、车辆上牌和使用、基础设施建设及运营等方面的扶持政策

5 不断出台,如《厦门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办法》(厦经信能源〔2015〕133号)、《厦门市2016年新能源非公交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办法》(厦经信能源〔2016〕435号)、《厦门市2017-2020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办法》(厦经信能源〔2017〕374号)、《厦门市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布局规划(2015)》和《厦门市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专项规划(2016-2020)》等政策。进入“十三五”后,新能源汽车发展已经公认不可逆转,由导入期进入成长期。

3.新能源企业产业技术加速突破。几年来,通过各级、各部门和相关企业的共同努力,产业快速增长,取得了明显成效。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基本建立,电动汽车整车、动力电池、电控系统、驱动电机以及上下游产业链投资明显加速,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产业关键技术快速发展,整车技术稳步提升,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性能指标不断提高,成本显著下降。

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企业引入社会资本,加大投资,扩大规模,加强研发,国外的新能源企业也都在中国快速布局。积分制度和碳排放管理的实行,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我市应根据国家和福建省的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抓住历史机遇,加强规划引导,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做大做强。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国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中国制造2025”总体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抓住国家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战略机遇,结合“美丽厦门战略规划”,打造新能源汽车推广应

6 用的优势环境,以新能源整车生产企业为产业龙头,以新能源汽车为载体,在我市重点区域及行业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配合我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推进我市汽车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安全、环保、质量、效益为中心,促进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优化升级,提升“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指定用车”的品牌附加值;突出我市新能源客车品牌优势,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拉动相结合。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激励作用,为产业发展提供政策和资金保障。在建立打造适宜新能源汽车应用的城市环境的同时,支持产业和资本层面的合作,支持产业与各高等院校的合作,引导社会资本、技术和人才投向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和效益提升。

2.坚持技术驱动与推广应用相结合。发展新能源整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与扩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并举,大力培育和扶持本地优势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推广应用,结合重点推广应用领域及重点推广应用规划项目,积极利用市场培育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开拓国内外市场,以市场应用带动技术进步,促进产业可持续性发展。

3.坚持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相结合。引导和推动新能源整车企业发展关键技术,加强商业模式创新和品牌建设,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推动制造业和互联网融合发展,通过“两化”融合标准体系贯标和试点示范,大力提升我市新能源汽车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生

7 产管理水平。大力推行智能制造,关键智能制造装备的应用,促进我市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改造。

4.坚持机构调整和深化改革相结合。以新能源汽车为着力点,优化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巩固客车行业领先地位。以现有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为核心,优化产业基地,形成产业优势。引导优势电子信息产业、高等院校和新能源整车企业协同创新,提升产业纵向协同及横向合作的效率。

(三)发展目标

落实国家和福建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以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基础,结合“总部经济”发展策略,融入“一带一路”和“海西”核心区优势,到2020年,力争形成一个产业格局,带动一批相关企业,实现一个目标突破,即形成一个总部基地+两个制造基地+一条配套集群的产业格局,将湖里区作为新能源客车总部基地(总部集团、科技研发中心、信息中心、销售中心等),打造集美区、海沧区两个新能源客车制造基地和关键核心零部件配套集群,形成一批拥有自主核心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在国内拥有领先地位,国际上拥有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整车和相关产业龙头企业,继而实现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产值突破500亿元。

三、重点任务

(一)提升新能源整车产业

依托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龙头企业,推动我市产业链提升发展。重点突破新能源车型正向开发和车身轻量化技术应用,加强新能源汽

8 车系统集成技术创新,提升整车性能,通过智能制造项目降低制造成本,根据我市新能源汽车应用推广的需求开发适用且具备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推动我市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新能源汽车融合发展,密切关注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动态,对新一代智能网联汽车的产品研发。加快推动新能源车建设项目,以产学研合作项目,带动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整体提升发展。新能源汽车产品方面,根据“一个枢纽、两个交通圈、三个城市”的交通运输发展目标,结合空港、码头、快速公交、轨道交通接驳、物流等领域的发展,为打造“绿色智能交通城市”提供新一代高性能的新能源智能网联车辆。

(二)发展新能源关键零部件配套体系

以金龙集团的三电零部件产业和厦门钨业的新能源电机产业为核心,推动金龙新能源科技、法拉电子、宏发电声、丞信电子、新页微电子等企业在汽车电容、高压继电器、汽车电控系统、充电系统等领域展开合作。支持厦门钨业在电池正极材料和对稀土永磁材料向下游应用技术延伸,大力发展车用永磁电机产品。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技术创新,以及厦门大学在电池材料方面的研究成果,鼓励“政产学研用金”联动,引导企业努力突破新能源汽车整车和“三电”系统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加大研发和检测能力投入,促进新能源整车、动力电池系统、电机系统、整车控制系统、动力系统总成等研发和突破。

(三)加快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网络

落实充电基础设施“十三五”规划和《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停车设施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厦府〔2016〕155号)。到2020年,

9 建成与我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数量相适应的充电设施网络,确保满足我市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需求。

1.做好规划布局落实政策要求。将充电设施网络建设和配套电网建设纳入城市整体规划,根据《厦门充电基础设施2016-2020年规划》(厦府办〔2016〕130号)文件要求落实规划布局。到2020年,基本建成适度超前、车桩相随、智能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城市核心区公共充电服务半径力争小于2公里。严格落实厦府〔2016〕155号文件要求,新建住宅停车位应100%建设充电设施或预留建设安装条件,大型商场、超市、医院、学校、文化体育场馆和交通枢纽、驻车换乘(P+R)等公共停车设施应当配套建设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安装或预留建设安装条件的车位比例不低于10%。设立新能源汽车专用充电停车位,加快充电设施建设。

2.规范流程打通瓶颈。规范充电设施网络建设涉及规划、土地、电力等部门的审批建设流程,加快部分规划、改造进度。在社会公共停车场和住宅物业等产权主体,引导谁建设谁收益,解决有需求、有条件、难落地的瓶颈。

3.完善供电配套及电价政策。根据我市充电设施网络建设规划,落实供电配套和改造项目,完善我市新能源汽车充电优惠政策,推动充电设施运营商改造10KV高压专变接入供电网络,解决已建项目报装独立电表,提高目前已建成充电桩的使用率。

4.引导多方投入。目前我市除厦门公交集团外,主要充电运营商有厦门金龙特来电、国网厦门电动汽车、厦门闽光电气实业公司、厦门市政空间运用公司。鼓励社会资本和引进国内领先的充电网络运营企业参与我市新能源充电设施网络的规划建设运营。

10

(四)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

以打造适宜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城市环境为重点,结合政府示范及社会用车的先行效应,扩大我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通过公共领域的普及应用带动私人购买,引导民众绿色出行,降低城市整体碳排放量,宣传我市新能源客车品牌。2018-2020年,我市推广新能源汽车数量占新增及更新的汽车总量比例高于福建省要求的3%、4%、5%。

1.加大公交、旅游景区、政府机关和公共机构的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扩大新能源汽车在公共服务领域应用规模,加大在城市公交、环卫、物流、邮政、机场、景区等公共领域推广应用力度,鼓励公共机构和私人消费者购买使用新能源汽车。城市公交车方面。2017年底前更新投放422辆纯电动公交车;2018年,更新投放784辆纯电动公交车;2020年,全市城市公交车基本更新为新能源汽车。公路客运车方面。2020年,全市适宜应用新能源汽车的公路客运车实现电动化率达到50%。城市出租车方面。2020年,全市城市巡游出租车、网约出租车等城市出租车电动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鼓励新增和更新的车辆采用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车辆实现电动化。城市专用车方面。2020年,全市城市环卫和物流等城市专用车实现电动化率达到50%以上。私人乘用车方面。2020年,全市私人新能源乘用车累计推广超过2.06万辆。

2.推动企业和私人购买使用新能源汽车。对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按中央和我市相关文件规定分别给予国家和地方补贴。 2017-2020年,对购买一手新能源汽车且在我市注册上牌的购车者,市财政按照中央财政同期补助标准的50%给予补助。鼓励公共停车场、旅游

11 景点、商场、物业等管理区域内设置一定比例的新能源汽车专用停车位,政府投资的公共停车场(点)停放新能源汽车2小时以内免费,鼓励社会停车场(点)对新能源汽车停放给予优惠。对新能源汽车在我市“四桥一隧”等进出岛通道收费给予一定优惠,具体优惠标准参照省高速公路执行。为新能源物流车发放允许在市内道路通行的通行证。如出台汽车限购限行等政策,新能源汽车不列入限制范围,并在全市范围内启用新能源汽车专用号牌。

(五)加快技术研发创新

1.加快自动驾驶技术发展。加快新能源汽车初级、中级、高级自动驾驶研发,并根据我市整体交通运输规划提供限定区域的示范运行。加快车端智能互联、“互联网+”应用,结合企业大数据应用及车联网增值服务,实现车联网服务二次销售。

2.推动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依照《中国制造2025》,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整车和关键零部件制造企业的柔性生产,精益制造,提升制造品质,实现传统新能源产业相关制造企业的转型升级。

3.完善新能源整车企业运行监控平台应用。根据《关于进一步做好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工信部装〔2016〕377号)和《关于做好福建省新能源汽车运行监测管理平台数据接入工作的通知》(闽经信函产业〔2016〕17号)文件要求,在我市销售的新能源整车企业需具备新能源汽车运行监控平台,完善新能源汽车运行安全状态、行驶里程和充电量,以及公共领域运营的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等关键系统故障和紧急情况预警实时监测系统,在我市建设运营的公共充电站(桩)企业也需具备平台监测管理

12 能力,并实现与国家、省级平台的数据接入。

4.加强创新能力建设。

鼓励企业建立完善自主研发体系,支持企业在境内外收购核心技术和优势企业,设立跨省、跨国研发中心,支持企业建立一批国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室和重点实验室,支持我市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牵头,联合国内有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上下游企业,按照工信部、省经信委有关文件要求,建设新能源汽车制造业创新中心。推动厦门大学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源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厦门客车整车和电池系统及智能网联配套关键产品研发中心等研发中心建设。

(六)鼓励模式创新

1.推动社会资本进入新能源汽车应用市场。鼓励金融机构根据新能源汽车行业特点,确定合理的授信权限和审批流程,创新金融产品,满足新能源汽车生产、经营、消费等环节融资需求。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上市、配股、定向增发、并购重组、发行债券等多种形式,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支持社会资本进入汽车金融、分时租赁、充电设施建设和运营等领域。在公共服务领域,鼓励市内汽车及零部件龙头企业联合融资租赁金融机构,发展公交车、客运车、出租车等新能源汽车融资租赁运营模式,加快传统燃油车更新步伐;在私人使用领域,支持纯电动汽车分时租赁、整车租赁以及按揭购买新能源汽车等商业模式;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鼓励建设及运营企业通过采取融资租赁、发行债券等方式拓宽多元融资渠道,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13 2.推进智能服务平台建设。大力推进“互联网+智能汽车+充电设施”建设,提高服务智能化水平,提升运营效率和用户体验满意度,促进电动汽车与智能电网间能量和信息的双向互动。鼓励围绕用户需求,运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为用户提供充电导航、状态查询、充电预约、费用结算等服务,拓展平台增值业务。

(七)培育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

1.推进新能源汽车人才补贴政策。对企业新引进落户的全日制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员,以及获得教育部认可的硕士以上学位归国留学人员,符合我市《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人才强市战略的意见》(厦委发〔2017〕16号)有关条件的,按规定给予发放生活补贴。对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符合《福建省引进高层次人才评价认定办法(试行)》(闽委人才〔2015〕5号)、《厦门市引进高层次人才住房补贴实施意见》(厦委发〔2016〕5号)条件的,可按规定给予住房等补助。鼓励企业设立首席科技官等岗位,按不同的薪酬标准给予补助。新能源汽车产业企业可参照重点领域精准引才(外国人才)工作相关政策给予支持,对能实现重大技术突破的高层次人才、团队实行“一事一议”,从人才、科技、工业等专项经费中给予支持。

2. 推进新能源汽车企业产城融合发展。以集美区灌口镇为重点,推进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企业产城融合发展,对产业集聚园区,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的情况下,配套建设面向园区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特色的汽车小镇。

3. 完善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体系。引导本市高校和职业学校合理调整和设置新能源汽车相关专业,鼓励校企开展联合办学与人才定向

14 培养,采取订单式、现代学徒制等方式培养汽车技能人才。

四、立足优势节点推进重点项目

立足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与推广应用优势节点和未来发展潜力,重点推进厦门厦钨新能源汽车电池与电机项目、金龙新能源汽车整车技术研发与配套项目以及加快绿色智能交通城市建设。

(一) 支持新能源汽车整车及其配套系统项目

围绕金龙集团现有生产基地,带动配套零部件企业落户。完善制造工艺,扩大产能,提高企业研发水平,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降低制造成本,增强综合竞争力,形成动力电池、电机等零部件配套完整的产业集群。加快布局智能网联汽车研发和生产,打造新能源客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基地。

推动金龙汽车新能源、宏发电声、法拉电子等厦门市新能源汽车电控(含整车控制系统、电机控制系统、辅驱控制系统、高压管理系统等)和动力电池成组PACK系统的关联企业形成有力的产业合作联盟,培育一批电机电控、动力电池系统、关键核心器件和原材料骨干企业。完善制造工艺,扩大产能,提高企业研发水平,掌握核心技术,降低制造成本,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二)推进新能源汽车电池与电机项目

支持厦门厦钨发展新能源汽车电池材料和稀土永磁材料等新能源材料产业,推动其在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控项目发展。目前厦钨电池产品涵盖钴酸锂、三元材料、锰酸锂、磷酸铁锂、高镍材料、前驱体等全系列新能源材料产品,并拥有一整套钨、钴、镍废料的综合回收

15 独特工艺,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原料支撑。此外厦钨还建立了年产6000吨世界领先的永磁材料生产线,产品也进入了变频空调、风力发电、新能源汽车、伺服电机等中高端领域。未来10年,厦钨计划在我市新能源产业领域投资超过95亿元进行产能扩大、企业并购、建设研发中心等。随着该系列项目的推进,将促进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技术创新。

(三) 创建绿色智能交通城市

围绕“美丽厦门战略规划”和 “十三五”规划目标与任务,加快新能源汽车示范线路、网联汽车推进,打造以新能源汽车为载体的便捷、高效、绿色、安全、智能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1.推广新能源汽车应用。在公交BRT全封闭式线路(第一码头-前埔)、厦门景区、游客集中区,采用智能汽车进行示范运营。在植物园、环岛路、园博苑等景区逐步采用新能源汽车作为景区内用车(L3级别2020年)。

2.打造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小镇。在集美灌口镇打造绿色交通生态镇,结合灌口汽车工业城和灌口旅游生态镇,打造智能网联汽车的示范小镇。

五、保障措施

(一)健全组织保障

建立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专项工作组,由市政府分管领导担任召集人,副召集人由市经信局领导担任,成员由经信、发改、科技、财政、交通、建设、规划、金融、公安等有关部门以及相关区级领导

16 组成,明确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分工,建立工作推进协调机制,统筹协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专项组办公室设在市经信局,具体承担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工作指导、协调和督查,落实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工作和各项保障措施,统筹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二)完善配套政策

1.新能源汽车和充电桩政策。我市目前2017-2020的新能源汽车推广补贴政策、充电规划和充电设施建设补贴政策均已出台,后续将按国家和我省在新能源行业发展过程的政策调整逐步完善。我市将扩大新能源汽车在公共与私人汽车领域的应用规模。

2.新能源汽车使用便利政策。市公安、交通、市政、建设、发改、商务、税务、质检、保监及银行等部门和单位,做好税费征收、保险购置、罚款缴纳、车辆检验、公路收费、停车收费等相关系统升级、制度调整等工作,配套出台新能源汽车优惠措施,完善相关政策体系,落实新能源汽车“不限行”等差异化便利政策,保证新能源汽车所有人和驾驶人享受更多、更好的便捷服务。

3.新能源核心技术研发政策。支持企业加强整车、“三电”系统及关键零部件研发,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强化整车核心能力建设和研发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对提高动力电池能量密度、降低电池成本达到一定标准的企业,给予相应的财政资金奖励。

4.工厂技改和智能制造的政策。将继续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加大对新能源汽车技改与智能制造项目的投资,围绕“节能降耗、安全生产、两化融合、柔性生产、无人化生产”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要方向,

17 加大财政资金对新能源车相关企业工艺技术改造、节能减排、信息化、智能化改造等各类技术进步项目的扶持力度。建立新能源车技术改造与智能制造项目库,对省市重点项目实行“绿色通道”,强化要素保障,实施分级管理和动态跟踪,扶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

(三)加强融资保障

支持企业设立新能源汽车产业投资基金,利用市产业引导基金、重大科技专项、研发创新和产学研合作专项资金、转型升级专项资金和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助资金等,加大对新能源汽车整车和关键零部件研发、产业化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夯实产业基础。拓展新能源汽车产业重大建设项目融资渠道,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完善政银企合作机制,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适应新能源汽车行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和贷款评审制度,创新金融产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上市、新三板等资本市场融资,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四)营造发展氛围

加大新能源汽车应用的宣传力度,提高我市“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指定用车”客车品牌的知名度。利用官方广播、电视、平面媒体、网站等载体以及海峡车展,普及新能源汽车相关知识,在政府行政中心以及政府宣传资源,配合企业宣传新能源汽车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提高公民环保、绿色出行意识,引导消费者逐步选用新能源汽车。定期邀请国内外新能源汽车行业知名机构、专家、学者在我市高等院校开办讲座研讨,营造节能减排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氛围,利用政府资源引导创建有利于新能源汽车商业化推广的市场环境,引领省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消费。

18

附件:厦门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项目表

19

第三篇:美丽厦门战略规划

“美丽厦门”内涵

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各方面,是一个全面的整体的概念,是时代之美、发展之美、环境之美、人文之美、社会之美的总和。

“两个百年”愿景

到2021年建党100周年时,将厦门建成美丽中国的典范城市,人均GDP在2012年基础上翻一番以上,达到或接近台湾同期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单位GDP能耗、空气质量优良率、市民平均预期寿命等指标全国领先

到2049年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在全国率先成为集中展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样板城市,人均GDP、城乡居民收入和单位GDP能耗等指标达到发达国家同期水平。

“五个城市”定位

国际知名的花园城市

美丽中国的典范城市

两岸交流的窗口城市

闽南地区的中心城市

温馨包容的幸福城市

“三大城市”战略

区域协作的大海湾战略

跨岛发展的大山海战略

家园营造的大花园战略

“十大行动”计划

产业升级行动

机制创新行动

收入倍增行动

健康生活行动

平安和谐行动

智慧名城行动

生态优美行动

文化提升行动

同胞融合行动

党建保障行动

“共同缔造”理念

实现“美丽厦门”,关键在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共同缔造的理念。共同缔造,既是“美丽厦门”建设的重要依靠,也是社会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益探索;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方法。战略规划明确了“美丽厦门共同缔造”的基本内涵、工作步骤、工作内容,提出坚持以群众参与为核心,以培育精神为根本,以奖励优秀为动力,以项目活动为载体,以分类统筹为手段,着力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完善群众参与决策机制,通过市民对城市建设管理的深度参与,创新社会治理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四篇:厦门市海沧区职业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

厦门市海沧区职业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

“十二五”时期,是海沧区全面加快科学发展、努力打造岛内外一体化示范区的关键阶段,是海沧深入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建设教育强区的关键时期。为抓住机遇,积极适应海沧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海沧建设东南国际航运中心、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厦门健康生态新城区和对台交流合作先行区的进程,更好推动我区职业教育发展,根据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厦门市人民政府批转市教育局等部门关于支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厦府〔2011〕459号)的精神,制定海沧区职业教育均衡发展规划(2011—2015年)。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海沧教育注重内涵建设的五年,也是职业教育快速提升的五年。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技能训练、狠抓教学改革、推行毕业生综合实训等工作,职业教育品位得到较大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能力明显增强。

目前,海沧辖区内共有中等职(技)校4所。其中海沧区职业中专学校为区属公办中职学校,海峡工贸学校为区属民办中职学校,福建华夏技术学校、福建中天技术学校为省属民办技工学校。2008年海沧区职业中专学校通过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评估验收。电子技术应用、机电技术应用、旅游服务与管理、机械加工技术等专业先后被确认为市级骨干专业,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被确认为市级示范专业。

同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区职业教育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和差距。社会认可度、办学的基础能力、硬件条件、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领域等依然较为薄弱,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尤其是中职学生升学渠道还不通畅,这些都阻碍了中职教育的发展,需要在“十二五”着力破解。

二、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事业全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立足海沧区情,以服务为宗旨,转变职业教育发展观念,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坚持就业导向,提高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服务经济转型升级,实施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

三、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创新,不断适应经济转型升级和学生就业的需要,扩大职业教育规模,优化职业教育结构,服务产业发展和学生就业创业;提升内涵,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坚持德育为先、技能为本、能力为重,优化专业、养训并举,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促进学生职业素养和技能全面提升,提高职业教育的发展能力和办学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适应性强的职业技能型人才。

四、工作目标

到2015年,基本构建起与海沧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符合人力资源开发配置要求的现代

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发展的工作机制得到完善;职业教育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市场针对性、经济贡献率和社会吸引力得到提升;在厦门乃至全国职业教育能够发挥一定的示范作用。

五、主要指标

(一)事业发展目标

把海沧区职业中专学校建成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建设一流的实训基地;

推进海沧区职教中心标准化建设;基本形成以区域为纽带、地方政府主导、高职院校、中职学校、劳动培训机构和企业共同指导、参与的职教联合体系。

(二)服务产业目标

对接现代物流、现代制造等产业要求,集约化、集群化整合职教资源,提高各专业办学水平,为海沧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支撑。

(三)改革创新目标

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方式。整合现有职业教育资源,推进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基本形成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与产业紧密结合协调发展的格局。

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产业为引领、就业为导向、素质为基础,校企合作制度化,广泛开展委托培养、定向培养、订单培养;完善学生技能竞赛制度;完善中高职衔接制度,进一步发掘人才培养通道,拓展对台合作办学,动态更新专业、课程和教材,多途径多形式地培养人才,毕业生100%取得双证书,当年就业率达到96%。

创新职业教育运行管理机制。落实政府责任,强化部门协调,加强行业指导,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制度的创新发展,基本形成以区域为纽带、地方政府主导、高职院校、中职学校、劳动培训机构和企业共同指导、参与的职教联合体系和协调机制。以信息技术创新职业学校管理机制,实现职业教育的精细化、过程化、现代化管理。

六、工作任务

(一)加大投入,推进海沧职专、海沧职教中心升级达标

按照“做特、做精、做强”的要求,加大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海沧职专校内外物流实训基地建设,建成能满足教学要求的相对稳定、能有效利用的一流的实训基地;力争于2013年完成海沧职业中专二期基础建设,于2013年通过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评估;推进海沧区职教中心标准化建设,于2015年实现职教中心标准化建设目标。

(二)优化专业设置,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按照“做强主体专业,拓展新兴专业,提升传统专业”的思路,强化主体专业建设,大力扶持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相关专业,新增省、市级示范专业2个,重点发展物流、机械数控、电子等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做强做大物流专业,成为辐射全省的示范专业,为海沧港区建设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探索具有海沧特色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突破我市现有以行业为特征的职业教育模式,以产业为引领、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建立以区域为纽带、地方政府主导、高职院校、中职学校、劳动培训机构和企业共同指导参与的职教联合体系。

加强校企合作育人的政策支持和制度建设。扎实开展中职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工作,切实维护和保障企业和实习学生的合法利益。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遵循“以核心技能培养为课程改革主旨、以核心课程开发为专业教材建设主体、以教学项目设计为专业课程改革重点”的思路,大力推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建设以“公共课程+核心课程+项目教学”为主要特征、具有海沧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创新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普遍推行仿真实训教学、模拟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和技能培训包教学等适合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有计划地开展职业学校师生技能比赛和创新创业大赛,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技能水平。

(四)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提升职业教育竞争力

搭建中职学生人才成长“立交桥”,逐步拓展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相衔接的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成长通道,满足中职学生提升学历层次、提高技能等级的意愿,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五)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切实提高办学效益

依法办学,完善科学管理工作机制,推动学校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不断健全学校内部管理、教职工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招生管理与就业服务、资产及后勤管理、安全管理等制度。在实训基地实施以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和标准化管理机制,推进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

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职业学校管理有机结合,努力提高教学、管理、决策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逐步建成服务决策、服务系统和服务社会的数字化公共信息资源服务体系,以信息化推动职业教育管理现代化。

(六)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重点,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以及实践教学、课程开发和学生管理能力,力争到2012年,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比例达50℅以上。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建立健全教师工作评价体系。

加强职业教育领军人物的培养,着力培养名师、名校长。在中等职业学校总编制内设置10℅比例“特聘教师”岗位,用以聘请社会“能工巧匠”和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员成为专职或兼职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

(七)关注学生人格培养,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创新载体,改进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以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素养为核心,深入开展以诚信、敬业、合作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突出行为规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发挥专业教学和实训实习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推行德育导师制。构建学校、家庭、社区和企业四位一体、共同参与的职业学生德育工作网络。继续加强职业生涯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在保证职业毕业生高就业率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就业质量。

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加强中国传统美德文化建设的同时,实现现代工业文明进校园、先进企业文化进课堂,努力营造健康向上、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

(八)养训并举,增强服务能力

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围绕服务发展方式转变,发挥职业教育优势,大力推进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教育工作,尤其是多形式开展面向企业职工、退役士兵、新型农民、进城务工人员、被征地农民和农村预备劳动力的技能培训。

七、保障措施

(一)完善职业教育领导机制

完善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通过职教联合体系,形成教育与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行业企业的协作机制,定期或专题研究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重大政策问题,提高职业教育科学决策的水平。

(二)完善多元投入保障机制

加大职业教育的投入,逐步提高公办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定额标准。2011年秋季开始对中等职业学校一年级学生免除学费,2014年前全面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制度。实施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继续执行教育费附加安排用于职业教育不低于30℅的要求,并逐步增加财政对职业教育专项经费的投入。

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强化企业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责任,督促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2%—2.5%提取职工教育经费,用于企业职工特别是一线工人的教育和培训。鼓励企业委托职业学校进行职工培训。

积极鼓励和支持民办职业教育规范发展。制定和完善支持政策,依法落实民办职业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学生、教师平等的法律地位,保障民办职业学校办学自主权。

(三)完善职业教育评价、督导和质量监控机制制定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以能力和贡献为依据,构建学校、行业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的职业教育评价模式。形成以素质能力评价学生、以教学效果评价教师、以贡献水平评价学校,教育与产业、校内与校外结合的评价机制。积极探索建立社会独立评估机构对职业学校项目建设实施评估的机制。

完善职业教育督导评估管理办法,建立职业教育督导评估体系,积极推行职业学校发展性评价制度,引导学校自主发展、特色发展、科学发展。

进一步建立健全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监测指标体系,落实教学检查制度和教学评价制度,提高学校自我监控、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能力。

(四)营造职业教育良好外部环境

推动实施就业准入制度,推动落实“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广泛宣传职业教育相关政策和各类典型案例,特别是有关职业教育的招生、资助和免费等政策以及基础建设的重要举措,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在全社会宣传和树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观念,为职业教育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第五篇:厦门市国土《村级国土资源和规划建设环保协管员管理暂行办法》(范文)

厦门市国土《村级国土资源和规划建设环保

协管员管理暂行办法》

省国土资源厅、省建设厅和省环境保护局日前联合制定下发了《村级国土资源和规划建设环保协管员管理暂行办法》,旨在通过明确各级管理部门工作职责,规范管理,调动村级国土资源和规划建设环保协管员(以下简称村级协管员)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增强工作实效。

《办法》明确,村级协管员以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管理为主,规划建设和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密切配合,协助管理。省国土资源厅、省建设厅和省环保局主管全省村级协管员队伍建设工作,研究制定村级协管员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指导、检查和督促下级相关主管部门落实村级协管员各项制度;设区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牵头会同同级规划建设和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加强对本地区村级协管员管理工作的分类指导;县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为主、规划建设和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积极配合,具体负责村级协管员的管理工作,做好村级协管员的选聘、考核、培训、津贴发放等工作;乡(镇)国土资源所为主、村镇建设站、乡镇环保负责机构配合,负责村级协管员的日常管理、业务指导和联络工作。《办法》规定,省、市、县三级国土资源、规划建设和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分别指定专门机构或专人负责村级协管员联络工作。乡(镇)国土资源所、村镇建设站要与村级协管员建立联络机制,由国土资源所、村镇建设站以及负责乡镇环保工作的机构各确定一名联络员负责与村级协管员的联络工作,负责管理村级协管员的日常业务、沟通和信息传递工作;每季度由乡(镇)国土资源所牵头,村镇建设站、乡镇环保负责机构配合,联合召开一次座谈会(通报会或现场会),了解工作动态,通报工作情况,学习业务知识,探讨疑难问题,听取意见建议;联络员要及时处置村级协管员报告的有关情况并做好记录工作。同时,要建立工作汇报制度,市、县两级国土资源、规划建设和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结

合年度考核工作,在年终以书面形式将本辖区村级协管员工作开展、总体表现、存在问题、人员变动和工作建议等情况分别向上一级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办法》要求,村级协管员要认真履行巡查职责,及时掌握本辖区内违法占用土地和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违法违规建设、非法采矿、破坏环境、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资源行为、地质灾害险情及工程质量安全隐患等情况,发现问题,要及时向乡(镇)国土资源所、村镇建设站、乡镇环保负责机构报告。要详细记录工作开展情况,并在做好工作记录的同时,每个月必须汇总向乡(镇)国土资源所、村镇建设站、乡镇环保负责机构报告。对于违法违规行为、重大险情和污染事故等,要在向乡(镇)国土资源所、村镇建设站、乡镇环保负责机构报告的同时,及时向村“两委”主要负责人报告,在村“两委”领导下及时采取措施,制止违法违规行为,组织施救,保护现场,密切注意事态发展,并严防事态扩大,把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办法》规定,村级协管员的选聘实行“县批、所聘”的办法,由县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同级规划建设和环保行政主管部门予以协助。每届村级协管员的聘期为三年。所聘的协管员未能继续担任新一届村“两委”干部的;聘期届满没有续聘的;不能胜任工作或不认真履职等原因不再担任村级协管员的,由乡(镇)国土资源所上报县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予以解聘。此外,《办法》还对村级协管员的培训、考核与奖惩以及津贴管理等作出具体规定。

2007-08-30

上一篇:行评整改方案范文下一篇:学生班级建设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