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现状与思考

2024-04-28

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现状与思考(共8篇)

篇1: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现状与思考

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现状与思考

民事行政检察科作为人民检察院下设科室,主要工作任务是承办针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行政判决、裁定,发现确有错误或者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裁定的,依法提出抗诉等工作。

但由于民事行政检察工作起步晚,立法不完善,司法资源有限等因素使得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

一、立法不够完善使得民事行政检察的地位很尴尬。《民事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虽然规定了检察机关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行政判决、裁定,发现确有错误或者程序违法,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裁定的,可依法提出抗诉。但是这些规定都过于概况,没有明确的实施细则,虽然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了《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抗诉案件办案规则》,但也只是检察机关一方做出的,其效力很是尴尬,实际操作中人民法院常常不予认可。

二、民事行政检察工作难度依然很大。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各种民事纠纷不断出现,尤其是涉及公司、企业、劳资纠纷、知识产权等比较复杂的案件近年来不断增多。而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对象是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的民事行政判决、裁定,这就要求民事行政检察科室的检察人员有扎实的民法学、行政法学功底和丰富的办案经验,这样才能发现法院所做判决、裁定的错误之处,才能提出正确的抗诉意见和检察建议。然而由于受编制和进人关把的很严的影响,检察机关工作人员相对不足,加之民行检察工作在检察机关内部受到的重视度不够,民事行政检察科室人员配备有限,而且很多是非科班出身,有实际工作经验,但理论功底不足。这严重影响了民事行政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民事行政抗诉案件案源少。一方面很多老百姓不了解检察院的职能,甚至有人认为法院和检察院是一家,民事行政检察科室是个比较年轻的科室,老百姓对其了解程度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很多当事人想不到通过审判监督程序救济自己的权利。另一方面检察院民事行政抗诉耗时长,周期长,当事人司法救济成本过高,往往会放弃抗诉这一救济途径。

为了发挥检察机关的监督职能,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面对民事行政检察的工作现状,本人提出以下构想:

一、立法机关要加强立法,弥补法律的漏洞,检察机关是法律监督机关,应当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办事,如果法律无明文规定,监督无法可依。因此,应以立法的形式对《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进行补充规定,以更加明细的法律条文,将民事行政检察监督从案件的受理、立案、抗诉条件、方式、权限及检察机关在再审程序中的角色与定位都作出明确的法律规定,使检察机关对民事行政诉讼活动的监督于法有据。

二、针对民事行政检察工作难度加大的问题,检察机关要加强对民事行政检察干部的培训,加强业务学习,以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改变人员方面的瓶颈。近日,青海省检察院与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联合下发了《关于检察机关民事行政检察干部到法院交流挂职锻炼的通知》,民行干部到法院挂职锻炼不仅能加强检察院和法院直接的沟通交流,还可帮助民行干部更全面、更系统的了解民事案件、行政案件审判的各个环节,提高民行干部的工作能力,此方法值得借鉴。

三、检察机关要加强职能宣传,提升知名度,加强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群众的联系,建立长效机制,让大家对民事行政检察工作有更多的了解。让老百姓懂得检察院可以通过民事行政抗诉、再审建议等方式要求法院重新审理案件,纠正错误判决,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同时建议立法明确立法,规定法院在判决书、裁定书中告知当事人法定期限上诉权的同时也告知当事人的申诉权,这样有利于当事人了解其权利的救济途径,也有利于检察院民事行政检查工作的开展,监督法律的实施,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保证司法公正。

法律监督是检察机关的重要职能,其实施的效果直接关系司法公正和当事人的权益,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法制社会不断完善的今天,民事行政检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面对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现状,检察机关要给予高度重视,权利机关和立法机关更应该重视。

篇2: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现状与思考

民事行政检察工作这些年来,通过各级检察机关民事行政检察部门广大干警的努力,民事行政检察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赢得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尊重和支持。但是由于民事行政检察工作起步晚,立法不完善,加之正值社会转型期,利益格局多元化,社会矛盾复杂化,使得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

1、民事行政检察工作力度不大。由于立法的缺陷,民事行政检察从案件的受理、立案、调查、取证、抗诉、到行政机关、审判机关调卷以及民事行政检察人员以何种身份参加诉讼,法律均未做明确规定,即便是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了《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抗诉案件办案规则》,也只是检察机关的独家之言,致使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程序不明,操作无据,工作无力。如为了顺利调取审判机关的卷宗,多是通过领导协商或者与当地法院签有调取档案协议。依法监督弱化为“同意“监督、“关系“监督,民事行政检察工作力度大打折扣。

2、法院的审判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随着人民法院进一步深化审判制度和审判机制的改革,建立了一系列的办案责任制,从而提高了审判人员自身素质,解决了一些影响司法公正和司法效率的问题,使民事行政案件审判质量明显提高。再则,近些年来法院大多数案件多以调解结案,所以相对案件的服判率升高。加之近年来,检察机关的监督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事行政案件审判质量的提高。因此,民事行政错案的发生有所减少。

3、检察机关对民事法律监督的范围过于狭窄。现行民事诉讼法,仅规定检察机关对人民法院已生效的确有错误的民事、行政判决裁定有抗诉权,除此之外的民事调解、民事案件的执行以及对国有资产流失、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等问题的监督尚处于软弱状态。在实践中,人民法院以调解方式审结的民事案件占相当大的比例,调解错误的情况也是存在的。而这些民事行政案件,目前无规定可由检察机关进行监督,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检察机关案件来源少。

4、抗诉范围有限,受理条件趋严。随着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深入开展,民事行政检察在受理范围、条件和抗诉标准的规定上较过去更严格。从高检院制订的《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抗诉案件办案规则》来看,检察机关对申诉案件的受理范围和抗诉的标准限定在《民诉法》和两高的司法解释的规定范围内。这样的规定,极大地限制了检察机关对民事行政审判活动的监督,削弱了检察机关的监职责,不利于在群众中树立民行检察监督的威信。比如《办案规则》中规定,申诉人向检察机关申诉时,出具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新证据,人民检察院也不能抗坼;申诉人在判决、裁定生效后两年内末向法院或检察院提出申诉的,检察机关不予受理等。

5、抗诉再审改判难、执行回转难,使当事人产生畏难情绪。对于抗诉案件上级法院一般交由原审法院再审,有的原审法院片面认为案件通过再审被改判就是办了错案,对法院的声誉及法官个人的利益均有影响。因而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同时,再审案件又必须经过审委会讨论,再审法官往往碍于原承办人的情面,难以下手改判。另外,即使有的案件经检察机关抗诉,法院作出了有利于申诉人的判决,但由于时间比较长,执行回转难以实现,申诉人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护。因此使申诉人产生申请抗诉的信心不足。

6、民事行政案件背后司法腐败查处困难。查处民事行政案件背后的司法腐败问题,是各级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工作,每年都作为一项目标任务列入责任制考核中。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能够纠正一些显失公平的案件就很不容易,而真正能够打开缺口,揭开枉法裁判背后的交易则更是困难。目前各地此项工作都进展不大,这也是民事行政检察工作不力的主要表现。

二、阻碍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原因

阻碍民事行政检察工作发展的因素固然存在自身重视不够的因素,但更多原因是在于立法和制度上的不完善。我国《行政诉讼法》对行政检察规定了2条,其中第10条属于原则性的,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行政诉讼实行法律监督;第64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违反法律、法规的,有权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我国《民事诉讼法》虽然规定了五条,但也仅仅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审判行为实行监督,有抗诉权及提请抗诉权。法律将民事行政诉讼监督局限于审判监督程序的抗诉这种单一的监督形式,抗诉的法律效果是人民法院应当再审。而对民事行政申诉案件的受理、监督的范围和提请抗诉案件的审级、抗诉案件的再审结果及再审程序等问题,法律没有作出具体的规定。因此严重阻碍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开展,究其原因:

(一)民事行政检察工作依据定位低。侦监、公诉、反贪、渎检等业务部门工作声威并举,一方面是工作开展时间长,但最重要的还是有法可依。全国人大通过的《刑事诉讼法》对四部门的职责、权能作了

详细明确的规定,因此,工作开展起来自然阻力要小。而针对民事行政检察监督,《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原则性和高度概然性的规定,缺乏可操作性,即便有《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抗诉案件办案规则》,但对审判机关、行政机关没有法律效力,因而给民事行政检察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二)基层检察机关不享有抗诉权,不利于基层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发展。现行的民事行政检察监督制度只赋予了基层人民检察院有提请抗诉权,没有直接的抗诉权。实践中,基层检察院是民事行政案件中当事人接触最直接的机关,最熟悉情况,也最方便调查取证,最易对民事行政诉讼活动进行及时有效监督。大量的民事行政案件申诉在基层,而基层检察院却没有抗诉权,这样做既加大了上级检察机关的工作量,也制约了基层检察机关作用的发挥,更不利于当事人诉讼,不利于社会和谐。

(三)基层检察机关民事行政案件法律监督周期长,给申诉人造成一定的困惑。由于法律没有规定基层检察院的抗诉权,而只有建议和提请抗诉权,因此,基层检察院不能自己掌握诉讼时限,何况法律又规定抗诉不影响原判决、裁定的执行,加之抗诉改判难,改判后执行回转更难,这一系列的问题,让当事人对民事行政检察工作产生一定的疑虑,这也是当前民事行政申诉案件案源匮乏的主要原因。

(四)对检察机关参与民事行政公益诉讼的权能未作规定。我国《刑事诉讼法》第77条规定了在国家、集体财产遭受损失时,检察机关有权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相应的在国家、集体财产遭受损失的民事诉讼活动中,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国家和集体财产的保护者,却没有被法律赋予代表国家提起公诉和参与诉讼的权力,这无疑大大削弱了检察机关在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活动中法律监督职能作用的发挥。

三、民事行政检察工作机制之完善

当前,我国对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程序,法律规定不完备,制度规定不具体,缺乏统一的操作规程,不同程度地制约着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开展,只有不断改革完善现行的民事行政检察监督机制,才能不断适应新形势下检察工作的需要。当前,完善民事、行政法律、法规框架的构建是民事行政检察工作机制的基础和关键所在。

(一)以立法形式完善现行的民事行政检察监督法律。检察机关是法律监督机关,应当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办事,如果法律无明文规定,监督无法可依。因此,应以立法的形式对《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

法》进行补充规定,以更加明细的法律条文,将民事行政检察监督从案件的受理、立案、抗诉条件、方式、权限及检察机关在再审程序中的角色与定位都作出明确的法律规定,使检察机关对民事行政诉讼活动的监督于法有据。

(二)以立法形式赋予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的具体权利。如民事行政诉讼活动的参与权、调阅审查卷宗权、调查取证权等。检察机关可以采取积极参与一些有重大影响的民事行政案件的诉讼活动与调取审判卷宗相结合的方法,对民事行政诉讼活动进行监督。此外,法律应明确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要求当事人提供或者补充证据,有权指定或聘请专业人员进行鉴定,有依据法定职权进行调查取证,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履行法律监督的职责。

(三)以立法形式赋予检察机关参与诉讼权。民事行政诉讼虽然是基于两个平等主体之间的诉讼,但法律规定检察机关是法律监督机关。因此,任何法律实施的过程,检察机关对其实施监督则于法有据。结合检察机关推行的人民监督员制度,检察机关以诉讼监督人的身份参与重大民事行政案件的诉讼,可以及时了解、发现诉讼过程中发生的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及时提出纠正意见,有效地防止违法生效裁判造成的司法不公,防患于未然。检察机关在诉讼中监督审判活动并有权提出参诉意见,能够有效监督诉讼活动和当事人的行为是否损害了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四)以立法形式赋予检察机关提起民事行政公诉权。检察机关提起民事行政诉讼是指检察机关以国家名义将涉及国家利益、社会公益等类型的民事、行政案件提交审判机关依法审理。《刑事诉讼法》第77条规定了检察机关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权力,以保护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不受损害。同样,在民事行政诉讼活动中,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受到损害时,检察机关有责任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特别是国有资产流失案,公共利益受侵害无人保护现象等。因此,法律赋予检察机关对侵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提起公诉的权利显得越加迫切和重要。

(五)以立法的形式赋予检察机关上诉程序抗诉权。从法律监督的实质效果看,上诉程序启动抗诉权比审判监督程序抗诉能更直接、更有效地发挥作用。如果检察机关获得诉讼参与权和提起民事行政公诉权,相应地也就获得了上诉程序抗诉权,那么,由检察机关提起的民事行政诉讼,在作出一审判决和裁定后,检察机关认为裁判错误,则有权提出上诉程序的抗诉,以启动二审程序。

篇3: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现状与思考

一、监督对象

(一) 行政诉讼监督关于再审事由的规定较为原则

诉讼监督再审事由可分为裁判事实认定错误、法律适用错误、诉讼程序错误以及审判人员违反职业操守四方面。民事裁判认定事实错误包括有新证据, 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原判决、裁定认定的基本事实缺乏证据证明;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是伪造;原审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未经过质证;对于审理案件需要的主要证据, 当事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 书面申请法院收集, 法院未调查收集。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 (以下简称《民诉法》) 第200条列举四项程序违法事由, 包括审判组织的组成不合法或者依法应当回避的审判人员没有回避的;无诉讼行为能力人未经法定代理人代为诉讼或者应当参加诉讼的当事人, 因不能归责于本人或者其诉讼代理人的事由, 未参加诉讼的;违反法律规定, 剥夺当事人辩论权利的;未经传票传唤, 缺席判决的。

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是行政诉讼再审的事由之一。与此同时, 《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抗诉案件办案规则》 (以下简称《办案规则》) 还规定了原判决、裁定认定具体行政行为的性质、存在或者效力发生错误与行政事实行为是否存在、合法发生错误。对于上述具体行政行为与行政事实行为的单独规定显然和两种行为的认定结果直接影响实体判决内容。《办案规则》对行政程序性再审事由作了四项规定, 其中一项为一般规定, 即人民法院违反法定程序, 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裁定的, 其他三项则为倾向于保护行政相对人权益的规定, 分别是关于行政案件不予受理或驳回起诉、撤诉、举证责任三方面, 即人民法院对依法应予受理的行政案件, 裁定不予受理或者驳回起诉;人民法院裁定准许当事人撤诉违反法律规定;原判决、裁定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32条规定的举证责任规则。

行政诉讼监督可以借鉴民事诉讼监督将监督事由细化的立法模式。在事实认定方面, 行政诉讼监督以具体行政行为的性质、存在或者效力与行政事实行为是否存在、合法为侧重点, 并对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进行监督, 而民事诉讼监督则围绕当事人的诉求对证据进行监督, 细化五项事由, 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这一区别因行政诉讼、民事诉讼的诉讼客体不同所致。民事诉讼监督细化监督事由的立法方法较为先进, 这些事由也可以适用于行政诉讼法律监督。尽管在行政诉讼中, 行政机关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承担举证责任, 但行政相对人也可以提供新证据, 因此不排除行政相对人在行政诉讼结束后提供新证据;行政诉讼中也可能会出现伪造证据和主要证据未经质证的情形, 均应成为事实错误的抗诉理由。在诉讼程序方面, 修改后的《民诉法》将实践中影响实体判决公正的程序性违法事由进行总结, 具体化为四项规定。该四项规定的针对性与操作性强, 可供检察机关依法加以适用。《行政诉讼法》的修改, 除了应当保留原有保护行政相对人权益的规定, 也可以将民事抗诉实践中的程序违法规定加以吸收借鉴。

(二) 当事人的诉讼行为进入民事诉讼监督范围

修改后的《民诉法》对当事人诉讼行为的诚实性与合公益性进行监督。修改后的《民诉法》规定检察机关对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这意味着检察机关不仅监督法院的审判行为, 还在一定程度上监督当事人的诉讼行为。修改后《民诉法》第112条规定, 当事人之间恶意串通, 企图通过诉讼、调解等方式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 人民法院应当驳回其请求;第113条规定, 被执行人与他人恶意串通, 通过诉讼、仲裁、调解等方式逃避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的, 人民法院应当根据情节轻重予以处罚。根据上述两条规定, 公民、组织违反诚信原则、违反诉讼义务, 可以直接由法院加以处罚。但一旦恶意串通导致民事裁判错误, 实际上属于利用诉讼程序实施欺诈行为侵犯他人合法权益、国家利益及社会公益。对此, 如有证据证实为恶意串通, 检察机关可以依据《民诉法》第208条, 基于原审判决适用法律错误进行抗诉。

行政诉讼监督并没有该方面的规定。《民诉法》的新规定使检察机关在监督法院审判活动的同时监督当事人的诉讼行为。行政诉讼监督在程序上侧重保护行政相对人是由于行政相对人在行政诉讼中处于弱势地位。但对于行政相对人进行保护的同时, 应不应该对其进行监督?一方面, 行政机关和行政相对人也是诉讼参与人, 其诉讼行为也是行政诉讼的有机组成部分, 行政诉讼监督进行全面监督时, 也应将行政机关与行政相对人的诉讼行为囊括其中;另一方面, 行政机关与相对人的诉讼行为也要符合国家利益和公益性。

(三) 执行行为纳入民事诉讼监督范围

2011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下发《关于在部分地方开展民事执行活动检察监督试点工作的通知》开展民事执行监督试点。修改后的《民诉法》规定, 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执行活动实施法律监督。民事执行监督主要监督法院的民事执行行为的合法性及执行人员的廉洁性, 监督范围民事判决、裁定、调解书、支付令的执行, 刑事附带民事判决、裁定、调解书的执行, 财产保全和证据保全裁定等法律规定的执行活动。

行政诉讼监督并没有将执行环节纳入监督范围。这一方面反映民事诉讼检察监督日趋成熟, 对亟需加强外部监督的民事执行领域顺应时势将其纳入监督范围;另一方面反映行政诉讼监督在执行领域的缺位, 这也与行政诉讼执行的特点有关, 行政机关作为申请人时, 其地位相对强势, 执行阻力较小, 行政相对人作为申请人时, 执行业务较少。正因如此, 行政诉讼的执行并没有成为像民事诉讼的执行一样的热点。但从行政诉讼监督实行全面监督的要求, 以及外部监督更加强有力, 应当对行政诉讼执行活动进行监督。

二、监督方式

(一) 《行政诉讼法》关于监督方式的规定单一

抗诉是检察机关监督民事诉讼的刚性措施, 1991年《民诉法》明确规定的唯一检察监督方式, 也是长期以来检察机关监督民事审判活动最常见、最有效的监督手段。修改后《民诉法》第208条对抗诉作了系统规定。

民事再审检察建议最早规定于2001年的《办案规则》, 并被修改后的《民诉法》所吸纳, 成为民事诉讼监督的一种监督方式。再审检察建议基于同级抗诉的观点, 源于民行司法实践中存在“倒三角”的问题。修改后《民诉法》第208条规定, 地方检察机关对同级法院已生效的判决、裁定、违反国家利益或公共利益的调解书可以向同级法院提出检察建议, 也可以提请上级检察机关提出抗诉。

2001年的《办案规则》明确规定检察建议, 修改后的《民诉法》吸纳了检察建议。检察建议是指检察机关在审查民事行政申诉案件, 履行法律监督职责过程中, 对人民法院诉讼中的违法行为和作出的错误裁判以及案件涉及的有关单位的违法违规行为、制度漏洞, 提出的有关纠正错案、改进工作、完善制度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和措施。上述再审检察建议其实属于检察建议的一种。除此之外, 适用检察建议的情形还包括不能通过启动再审程序予以纠正的人民法院违反法定程序的行为、再审程序违反法律规定、执行活动的违法行为。

修改后的《民诉法》对上述三种监督方式作了明确规定, 而《行政诉讼法》只是单一规定了抗诉。《行政诉讼法》作为三大程序法之一, 与《民诉法》、《刑事诉讼法》并列。《行政诉讼法》对行政诉讼的程序进行系统、全面的规定, 为该领域的基础法律。基于《办案规则》的规定, 并经过检察机关民行部门十多年来的实践, 再审检察建议与检察建议的适用已经相对成熟, 在实践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因此, 《行政诉讼法》进行修改时应当对再审检察建议与检察建议进行明确规定, 进一步规范这两种新型监督方式的适用。

(二) 申请再审不应成为行政抗诉的前置程序

修改后《民诉法》确立了“法院救济先行, 检察监督断后”的立法思路, 申请再审程序成为申请抗诉程序的前置程序。当事人在法院驳回再审申请、或逾期未做裁定及再审判决裁定有明显错误时才可以向检察院申诉。申请抗诉有一个优势和两个劣势:优势是抗诉是外部监督, 监督力度较大;劣势是效率较低和改判阻力相对较大。效率劣势是指两级检察机关审查案件, 办案审批环节多, 且上级法院案多人少, 改判的劣势是指法院因抗诉启动再审程序时, 因改判对法院审判工作影响较大, 法院持能改则不改的思路进行再审。而且, 司法实践中一些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败诉以后, 为启动再审, 往往同时申请再审和申请抗诉。基于上述原因, 修改后的《民诉法》将再审程序前置。

行政诉讼监督当中, 申请抗诉同样存在一个优势和两个劣势。对于劣势而言, 其一, 检察院进行行政诉讼监督中, 提出再审检察建议的极少, 通常是由原审法院的上级检察院提出抗诉, 那需要通过两级检察院的审查, 效率偏低;其二, 为了维持法院判决的既判力, 法院的改判阻力也比较大。但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即申请抗诉的优势。作为外部监督, 检察机关抗诉在行政诉讼监督中显得更为重要。民事诉讼主体是平等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 而行政诉讼的一方当事人始终为行政机关。行政权则属于强势的权力, 尽管《行政诉讼法》中已经针对行政相对人的保护做出一系列的明确规定, 但是实践中, 行政相对人权益难以保障的情形时有发生。因此, 一旦行政相对人在行政诉讼中败诉, 其借助一个强有力的外部监督维权。换言之, 检察机关的介入实际上会对行政相对人与行政机关的平衡产生积极的作用。因为检察权最显著的特征是公权力对公权力的监督。为了使行政相对人获得有效的救济, 应当允许行政相对人在行政诉讼败诉后直接向检察机关申请抗诉, 充分发挥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因此, 申请再审不宜成为行政申诉的前置程序。

(三) 行政申诉案件应设置审查期限

所谓迟来的正义非正义。针对民事申诉案件久拖不决的问题, 修改后的《民诉法》第209条规定, 人民检察院对当事人的申请应当在三个月内进行审查, 作出提出或者不予提出检察建议或者抗诉的决定。换言之, 检察机关审查申诉案件决定是否抗诉的期限被设定为三个月。修改后的《民诉法》的规定进一步规范了检察机关的抗诉工作, 提高司法效率, 保障申诉人的合法权益。该规定也相应地对民事诉讼监督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行政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尚未对申诉案件的审查期限进行规定, 实践中行政申诉案件久拖不决。如前所述, 相对于民事申诉案件的当事人, 行政诉讼案件的当事人的权益更加需要加大保障力度。为此, 《行政诉讼法》应当效仿修改后的《民诉法》规定, 设置审查期限, 以提高司法效率。

摘要:民事诉讼检察监督与行政诉讼检察监督存在相似之处, 也有差异。文章拟对进行民事诉讼检察监督与行政诉讼检察监督在监督对象、监督方式方面比较研究, 力求加深认识, 探讨民事诉讼监督的一些新规范能否适用于行政诉讼监督领域, 为《行政诉讼法》的完善提供相关意见。首先, 将事实认定错误与诉讼程序错误的事由具体化, 增强可操作性;其次, 行政诉讼监督应该将行政机关和相对人的诉讼活动、行政诉讼执行活动纳入监督范围;第三, 《行政诉讼法》进行修改时应当对再审检察建议、检察建议进行明确规定;第四, 行政诉讼监督不应设置再审程序前置;第五, 行政诉讼监督应当设置申诉审查期限, 以提高司法效率。

关键词:行政诉讼检察监督,民事诉讼检察监督,抗诉,检察建议,再审

参考文献

[1]王鸿翼.谈民事行政检察权的配置.河南社会科学, 2009, (2) .

[2]张步洪.新民事诉讼法讲义——申诉、抗诉与再审[M].法律出版社2012:40.

[3]李新生.民事行政检察工作重点与案件审查实务[M].中国检察出版社, 2013:99.

篇4:对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思考

关键词:检察关;民行工作;现状对策;分析研究

1.我院民行监督工作的基本情况

A.办案概况

据统计,2007年以来,我院民行部门共受理各类民事行政申诉案件75件,立案45件,建议提请抗诉7件,提请抗诉15件,再审检察建议4件,其它检察建议9件,采纳6件,出席再审法庭2件,再审调解结案1件,改判3件,服判息诉26件。

B.工作特点

受案数和立案数保持平稳。

针对近年来到检察机关申请抗诉案件数量下降的趋势,我们采取了积极主动的办法,在寻找案源上下功夫。

一是对所有申诉材料进行细致的审查,善于发现案件审判中存在的问题,不放过任何枝节问题;

二是对每一个来访和咨询者做到耐心细致的听取反映,帮助分析案件出现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便于对案件问题及时提出申诉;

三是在律师事务所和法律服务所建立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站,定期了解情况,互相沟通,交流案件线索;

四是在区法院醒目位置设立了民行工作专题宣传栏,介绍民行监督范围和方式方法,既拓宽了案源,又受到了群众的欢迎。

逐步建立保证案件质量的工作机制。

一是形成办案程序上的规范机制。对于每一起案件,严格按照审批程序办理案件。首先由内勤进行初步审查,根据不同情况,提出初审处理意见,报科长审批。接受或受理案件后,内勤在科长指导下合理分配案件。案件承办人审查后,提出是否立案的意见,报科长审批,主管检察长决定。审查终结后,分别情况提出处理意见,符合提请抗诉条件的案件坚决提请抗诉,不符合提请抗诉条件的案件做好服判息诉、检察建议等工作,报科长审批,主管检察长决定。

二是形成案件研究讨论机制。每一起案件在处理决定过程中,都必须经过科内同志的广泛协商,加强分析论证,充分听取每一位同志的意见,集思广益。

三是建立律师咨询机制。发挥已有的法律工作站平台,及时充分听取律师的意见,推行律师代理申诉制度。

四是建立了“申诉风险告知制度”,印制了《申诉风险告知书》,变被动办案为主动办案,帮助当事人分析申诉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情况,对当事人提供有效的法律帮助。

开展人性化办案活动,努力做好当事人的服判息诉工作。

在依法运用抗诉手段纠正错误裁判的同时,自觉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贯穿于民行检察工作的过程之中,从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对裁判正确的申诉案件,做了大量的服判息诉工作,妥善化解矛盾,维护司法权威和社会稳定。为定纷止争,促进工作规范化,我院制定了《民事行政检察息诉工作规范》,明确了息诉案件的范围、办案程序、办案监督与考核,对于办结的民事行政息诉案件,做到原因清楚、责任明确。在工作实践中,我们总结出:对于法盲型申诉人,以提供法律帮助为主,引导学法、用法、守法;对于缠诉型申訴人,待之以礼,动之以情,以热情周到的服务赢得申诉人的信任;对于猜疑型申诉人,以公正审查为主,澄清问题,消除疑虑,解决矛盾;对于群访型申诉人,以稳定情绪为主,抓住主要矛盾,及时沟通解决。

与区法院建立了良好工作关系。

我院通过制度创新,与法院建立了经常性的工作联系制度,和区法院出台了《关于民行案件申诉、申请再审受理和监督办法》,规定了六项制度。联系工作会议制度为协调工作,解决分歧提供了平台;信息通报制度为我们了解审判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监督打下了基础;公开听证、同步监督机制为民行检察工作变事后监督为同步监督,监督与审判同步提供了依据;检察建议及回复制度有利于及时纠正审判中的违法行为和增强监督效果;缠诉案件共同办理制度提高了双方工作效率,有利于迅速化解缠诉案件。《试行办法》的制定,既密切了检法两院的关系,又使双方工作互促,取得了双赢,其经验受到了市院的通报表扬。

2.我院民行工作现状分析

A.案源不足是制约基层院民行工作的瓶颈

由于民行监督工作起步较晚,大多数群众不了解民行检察监督工作,尽管我院采取多种措施:如通过提升“两率一度”(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对平安创建的知晓率和对检察机关和检察干警的满意度)宣传、加大民行检察宣传、“走千家、访万户、送法律、送服务”和“全员大下访”等专项宣传、走访人大、信访、律师事务所、司法所等相关部门、聘请民行检察联络员等,但还是收效甚微。

B.抗诉效率低下,久拖不审

现行法律规定基层人民检察院没有抗诉权,只能提请上级检察院抗诉,使抗诉程序环节众多。未规定抗诉案件再审期限,使法院受理抗诉案件后消极处理,经常“久拖不审”、“久审不决”,造成抗诉案件周期长,速度慢。如我院2007年办理的某申诉案,上级院裁定再审后,案件竟拖延长达两年之久。从实践来看,抗诉案件从受理到再审结束一般需要一年时间,不利于及时纠正错误的裁判和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C.立法过于简单,缺乏可操作性

《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都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审判活动、行政诉讼活动实行法律监督,但对具体的操作程序缺乏明确规定,影响着民行检察工作的广泛深入开展。而且检察机关的民行诉讼监督只限于对法院已发生法律效力判决、裁定,即使检察机关对法院已发生法律效力的、确有错误的裁判提起抗诉,抗诉的目的能否实现,最终还是取决于法院的判决。从而使检察机关的民行诉讼监督工作始终难以到位,难以主动。

D.监督范围狭窄,监督形式单一

由于法律规定过于笼统,导致检、法两家在法律监督的范围、程序、方式等方面长期存在较大分歧,监督范围过窄,除民行抗诉监督方式外,检察机关不能对调解、破产裁定、执行中存在的违法错误进行抗诉,民事调解、民事案件的执行以及对国有资产流失、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等问题则几乎处于监督的空白状态。

3.强化基层院民行检察工作的措施和办法

A.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做到抗诉与息诉工作并重

抗诉与息诉是民行工作的两个方面,与民行抗诉相比,民行息诉工作既没有引起理论界的注意,也没有列入检法两家协调的内容。民行检察工作在理论上和立法上的重抗诉轻息诉,对息诉工作十分不利。息诉工作可防止矛盾扩大和激化,确保一方平安,维护社会稳定。可以说,每一件申诉案都潜在着矛盾激化的危险因素,如果置之不理,申诉人的不满愈演愈烈,可能导致“民转刑”案件的发生。通过民行检察干警的息诉工作,可以使申诉得到及时处理作。

B.完善基层检察院对民行诉讼监督的多样形式,确保民行检察监督权的全面履行

我国现行法律规定检察机关对人民法院生效的民事行政裁判,发现确有错误唯一的监督手段就是提起抗诉。人民检察院要全面履行法律监督职责,除应坚持抗诉这一主要形式外,还应完善和创建其他有效的监督形式,如开展公益诉讼,检察和解等,保证法律监督的完整性。具体地说,应完善如下民行检察监督权:

抗诉。检察机关行使民事诉讼监督职能最基本的手段就是抗诉。基层检察院开展民事抗诉工作,应当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影响司法公正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关注涉及民生和社会和谐稳定的案件,加大监督力度。要紧紧围绕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首要任务开展工作,及时稳妥办理劳动争议、保险纠纷、补贴救助、弱势群体保护等涉及民生的民事申诉案件,加强对民事诉讼中困难群众的司法保护;要依法妥善处理涉农民事申诉,促进农村改革发展,认真办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产品生产经营、农村金融等领域和涉及农民工劳资纠纷等民事申诉案件;要把严重违反法律程序、侵害当事人合法权益的案件,审判人员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案件,以及损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影响恶劣的案件作为民事检察监督工作的重点,依法及时提出抗诉。

提起诉讼。提起诉讼是指检察机关认为民事行为人的行为或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违反了国家民事、行政法律、法规的规定,侵害了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由检察机关代表国家将该类案件提交到法院进行审理的一种制度。检察机关提起诉讼案件的范围,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一是案件范围应有所限制,主要应是涉及到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案件。二是案件的起诉机制受阻。这主要指当事人无力、不能起诉等情况。三是要充分借鉴其他国家的成熟做法和我国的一些成功实践,特别是当前检察机关的有益经验。

支持起诉。支持起诉是指检察机关认为民事行为人的行为或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违反了国家的民事、行政法律、法规,侵犯了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支持受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向人民法院起诉,并在诉讼中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的一种制度。目前,我国只有《民事诉讼法》第十五条对支持起诉做了原则规定,且没有规定具体程序。近几年,检察机关对侵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案件,支持有诉权的当事人提起民事行政诉讼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成功办理了一批案件。这些案件的成功办理,表明支持起诉是检察机关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一种有效方式,同时更好地履行自己的法律监督职责。

督促起诉。督促起诉是指检察机关认为民事行为人的行为或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了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如不及时起诉可能会给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造成损失,从而督促受到损害的当事人向法院起诉的一种制度。

民事抗诉程序中的当事人和解。在审查民事申诉案件中,当事人一方同意和解,另一方也愿意和解的,在检察官的主持下进行和解,双方当事人在自愿、合法的原则下达成和解协议,民事申诉案件审查终止。

篇5:检察院民事行政检察工作汇报

上下联动,注重与上级检察院的沟通。对有争议的案件,除请本院主管检察长一起召开案情分析会以外,还积极与市院及时沟通,争取办好每一起民行案件。去年以来,市院民行处的领导曾两次亲临该院进行现场办公,帮助解决工作中的疑难问题。如,XX县农机综合服务总站承包合同纠纷申诉的案件,经市县两级院的沟通提请抗诉,案件得到改判,使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了维护。

接受监督,加强与人大、政协的沟通。定期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进行座谈,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定期向人大常委会汇报重点案件及工作开展情况;加强信息材料的反馈;及时完成人大等交办的案件,并在短时间内反馈结果。对于重点案件、有影响案件及当事人反映强烈的案件,在再审开庭时,请人大、政协有关人员参加庭审,进行监督。

密切协调,加强与法院的沟通。积极同法院办案人员进行沟通,在案件争议的问题上得到办案人员的理解和支持,确实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对标的小、错判明显的案件采用检察意见等形式,缩短办案工作时限。与法院共同做好当事人的服判息诉工作。

拓宽渠道,加强与律师事务所、法律服务所、纪检、信访等部门沟通。聘请其中的一些人为检察联络员,他们积极提供案件线索,使案源渠道不断拓宽。检察联络员共提供案件线索12件,立案审查7件。

篇6:民事行政检察科工作职责

一、受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不服同级法院已经生效的民事及行政判决、裁定的申诉。

二、对本院受理提请抗诉的民事、行政申诉案件进行审查,认为原裁判确有错误、符合抗诉条件的,依法报请市院民行处向黄冈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对决定不予抗诉的案件,通知申诉人。

三、对人民法院生效的民事、行政调解违反法律规定、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内容虚假的民事调解,以及支付令违法的,有权以抗诉、再审检察建议、检察建议等方式,监督法院纠正。

四、对决定抗诉的民事、行政案件,依法派员出庭支持抗诉,并对法庭的审判活动是否合法进行监督。

五、对抗诉案件的再审判决、裁定、调解,进行审查,并提出审查意见。

六、对同级法院确有错误的民事及行政判决、裁定、调解,符合抗诉条件的,经院检察委员会决定,向同级法院提出再审检察建议。

七、对人民法院依法应当受理不予受理、无正当理由超过法定期限未审结案件等各种程序违法情形,有权以检察建议、纠正违法通知书等方式,监督法院纠正。

八、对审判、执行人员在民事、行政诉讼活动中存在枉 法裁判行为、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执行判决裁定失职、执行判决裁定滥用职权、收受贿赂等渎职、违法行为,有权进行调查核实,并根据核实的违法事实性质和情节,提出监督意见。发现涉嫌贪污、受贿、民事枉法裁判等职务犯罪的,移送职务犯罪侦查部门办理,并可以配合侦查。

九、对人民法院民事、行政执行活动中的各种违法情形,有权以纠正违法通知书、检察建议等方式,监督法院纠正。

十、对国有资产监管机关(部门)没有履行监管职责可能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督促有关机关履行职责。

十一、结合民事行政检察业务,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对决定不立案、不抗诉案件的当事人做好息诉工作。

篇7: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现状与思考

——门源县检察院民事行政检察工作发言材料

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

很高兴作为本次会议发言单位,与大家进行交流和沟通,感谢州检察院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相互学习和进行交流的平台。下面我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介绍一下我院近年来民事行政检察工作开展情况,不妥之处恳请各位领导提出宝贵意见。

民事行政检察以“解决合理诉求、化解矛盾纠纷、维护司法公正、促进和谐稳定”为工作内涵,涵盖了作为三大诉讼的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两大诉讼的内容,在人民法院审理的各类案件中,民商事案件、行政案件占有很大的比例。如何积极有效地履行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法律监督职能,为维护司法公正,建设和谐社会发挥应有的作用,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而现实的课题。尤其就目前而言,民事行政检察业务工作相对于其他检察业务起步晚、起点低,基础薄弱,现行法律就检察机关如何履行民事行政法律监督职能只有一些原则性的规定,缺乏可遵照执行的具体详尽的法律规定、操作规程和运行机制。为积极有效地开展民事行政检察工作,在海北州人民检察院的正确领导下,根据我院的工作实际和形势发展的需要,我们在创新工作机制,改进工作方法,拓展民事行政法律监督范围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通过几年的努力,民事行政检察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显现出一些自身的特点。

一、案件办理情况 2006年至今,我院共受理审查申诉人不服人民法院民事判决裁定申诉案12案24人,其中,借款合同纠纷5案15人;民间借贷纠纷1案2人;财产纠纷2案2人;人身损害赔偿3案4人;劳务合同纠纷1案1人;受理申诉后,立案审查11案23人,终止审查1案1人,息诉6案8人,向上级人民检察院提请抗诉5案15人;再审后改判4案14人,申诉人开庭前撤诉1案1人。

二、主要做法

(一)探索创新,积极作为,不断提升检察机关民事行政检察部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近年来,我院创新工作机制,积极探索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2006年9月我院制定出台了《门源县检察院民事行政案件申诉指南》,指南载明了民事行政检察监督的受案范围、申诉要求、申诉条件等内容,为解决当事人的合理诉求,提供了具体明确的诉讼途径。2007年底,我院与县人民法院共同制定出台了《门源县人民检察院、门源县人民法院民事行政检察与审判工作联系制度》,该制度内容包括检察长列席审委会制度,检、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的民事执行活动实行监督等内容,该制度的形成有利于司法工作机制高效有序运行。

为进一步规范我院民事行政检察服判息诉工作,2008年初,制定出台了《门源县检察院民事行政案件息诉工作暂行规定》,该规定包括息诉工作的原则、方法、工作程序、基本规范等内容,是今后我院开展息诉工作必须遵循的工作规范,使民事息诉工作 不断趋于规范化。2008年上半年制定和设计了《民事行政申诉风险告知书》、《当事人权利义务告知书》,实行告知制度,有利于民事行政案件申诉人及早知晓申诉过程中自身的权利、义务,充分预见民事、行政申诉过程中的风险,便于申诉人在行使权利时进行合理选择。

建立督促起诉工作制度。2009年底制定出台了《门源县检察院督促起诉工作制度》,设计了八种开展督促起诉必备的法律文书。2010年4月13日,我院与国有资产管理机关、国有企业、有关部门和单位召开了门源县检察院民事督促起诉工作联席会议。会议的召开使大家明确了对检察机关民事督促起诉工作的认识,进一步了解了检察机关民事行政法律监督职能,并就如何通过法律手段保护国有资产安全、保护公众利益等方面达成了共识,为今后更好地开展民事督促起诉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的工作机制的建立和运行,有力地推动了我院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发展,为服务人民群众,服务本地经济建设大局发挥了积极作用,得到海北州人民检察院的大力支持和县委、人大的充分肯定,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同时检察机关民事行政检察部门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确保案件质量,树立检察权威

我院在办理每一起民事申诉案件时,认真审查,反复研究,充分论证,力求找好切入点,加强抗诉说理性。在提请抗诉案件的“准”字上下功夫,在“会”字上求方法,在“敢”字上显权威,确保案件提请抗诉后获得改判,保住了案件质量这条生命线,收到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近年来,凡是提请抗诉后再审的案件均获得改判。

2007年3月23日,我院接到杜辉昌、李辉、宋贤胜等10人不服门源县人民法院关于判决杜辉昌等10人承担宋贤锋在门源县信用联社贷款30万元本息连带责任的申诉。此案申诉人中有林场职工,有教师,有经济条件十分困难的农民,涉及人员广,诉讼标的大,且近几年门源县信用联社因借贷关系而引起的与借款人、保证人之间的诉争较多。鉴于本案的特殊情况,我院立即决定受理此案,进行审查。经审查后认为符合立案条件,我院及时做出了立案审查的决定。后对有关事实、证据进行了必要的调查核实。在立案审查、调查过程中,贷款人门源县信用联社提出反驳意见,认为10名保证人既然签订了保证合同,意思表示明确,保证人应当承担归还贷款本息的连带责任,检察机关的做法不利于保护集体经济组织的权益,影响了信用联社的商业信誉,在上级政府指示充分保护集体经济组织合法利益政策背景下,这种做法不符合政策要求,并通过有关渠道打招呼、说情甚至施压。而人民法院也认为原审判决判定10名保证人承担连带责任,于法有据,检察机关的做法是吹毛求疵。但我院办案干警在院党组的大力支持下,冲破阻力,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查证和还原了该案的事实真相:

2003年12月18日,宋贤锋从门源县信用联社申请贷款30万元,因未能按期归还贷款本息,于2004年12月26日又向信用联社申请贷款30万元,贷款期限为10个月,准备以“新贷还 旧贷”。贷款前宋贤锋先后找杜辉昌、李辉、宋贤胜等10人,要求为其贷款提供保证,称该笔贷款共找了保证人30名,现已疏通好了信用社方面的关系,只是办个手续,没什么风险。信用联社营业部工作人员在办理和审批该笔贷款过程中,没有对各保证人的经济状况进行调查,同意杜辉昌、李辉、宋贤胜、朵平、张志财、赵彦福、“李明”以个人工资,李志忠、赵永刚、裴建明、陶德寿、宋贤智以个人家庭财产为宋贤锋贷款进行保证。并在以上各保证人前往联社营业部办理贷款保证手续时,明示此笔贷款需有30名保证人保证才能办理。在申请和办理该笔贷款过程中,宋贤锋骗取仙米林场职工赵彦福的工资证明,身份证复印件,又虚构一名为李明的人,私自刻制了旱台学区的财务专用章,同办理贷款工作人员伪造了谈话笔录、保证书、授权书等,将二人作为30万元贷款的“保证人”。宋贤锋于贷款到期前变卖财产后出走。2006年6月信用联社将宋贤锋及12名保证人列为被告,向门源县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判决宋贤锋承担偿还贷款本息的责任,李辉、杜辉昌等12名保证人承担偿还贷款本息的连带责任。门源县人民法院于2006年8月18日缺席判决宋贤锋承担偿还信用联社贷款本息30万元的责任,李辉、杜辉昌、宋贤胜、朵平、张志财、赵永刚、陶德寿、李志忠、裴建明、宋贤智承担偿还贷款本息的连带责任。

关于承担宋贤锋在门源县信用联社贷款30万元连带责任的判决,申诉人提出该判决认定事实错误,适用法律不当。经过审查发现,申诉人的焦点集中在贷款保证合同存在瑕疵,应否认定 有效和无效的问题上。我们认为:尽管该保证合同存在瑕疵,但当事人为借款人提供保证的意思表示真实,十个保证人均向信用社提供了个人身份证明,填写了保证书等,十个人不能完全推脱保证责任。如果只在保证合同的瑕疵问题上争论意义不大,不利于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我们发现,除该案中的保证合同确实存在严重瑕疵外,信用社的工作人员在办理该笔贷款业务过程中,还存在违规失职等很多问题。人民法院的原审判决没有考虑贷款人的严重失职和重大过错行为,不根据过错责任原则,全面考虑、综合评定,而简单地将所有责任和风险判决由各保证人承担,属适用法律不当,判决显失公正。申诉人的部分申诉理由成立。我院认为,门源县信用联社应当承担一部分民事责任,并依法向海北州人民检察院提请抗诉,州检察院经认真审查后,认为我院的抗诉理由成立,遂向海北州中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此案再审后获得改判。再审判决门源县信用联社自行承担三十万元贷款的利息损失五万余元。在办理此案时,我办案人员不仅注意案件的细节问题,还根据我国民事法律的立法精神和原则,找准了抗点,抓住了切入点,观点明确,说理透彻,态度坚决,使得该案提请抗诉后获得改判。

在海北州人民检察院的大力支持下,我院多起民事抗诉案件在身后获得改判,在社会引起很大反响,引起审判机关对民商事案件质量的高度重视,人民法院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加强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加大调解结案力度,民商事案件的审判质量明显提高。当事人不服人民法院的民事判决、裁定申诉不断减少。高 质量的民事抗诉案件,不仅树立了检察机关民事行政检察部门的权威,而且强化了检察机关与审判机关的沟通与协调,增强了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主动性。

(三)既讲监督,又讲配合,不断拓展监督范围

公正的判决应当以公正的执行作为最圆满的结局。执行是民事诉讼活动的最后一个阶段,是人民法院判决确定的当事人权利义务最终落到实处的关键环节。执行活动是否公正依法有效地进行,事关法律的严肃性,事关人民法院的执法公信力,事关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我们根据《门源县人民检察院、门源县人民法院民事行政检察与审判工作联系制度》的规定,本着审慎、稳妥的态度,对人民法院的民事执行活动进行临场监督。去年至今,我院先后对人民法院的10起民事行政执行案件活动进行了现场监督,执行标的达10万余元。通过对人民法院民事执行过程的监督,既保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又促进和保障了人民法院正常的执行活动,维护了审判权威,进一步拓展了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检察监督范围,收到“一举多赢”的社会效果。

(四)抗诉与息诉并重,办案与服务并行

做好息诉服判工作,实行息诉说理制度。对于不符合提请抗诉条件的案件,力求认真细致地做好当事人的思想疏导工作。向当事人宣传有关民事行政法律知识,讲解有关民事诉讼程序、规则、要求,并对案件进行会诊和评析,答疑解惑,做到以法明理,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结案时向当事人送达不提请抗诉理由说明书,说明书力求言之有物,论之有据,闻之有理,讲究逻辑性,强化说服力,最终达到息诉服判的目的。

如:我院于2010年1月4日受理申诉人马德良与被申诉人沙阿舍离婚一案,经审查核实:申诉人马德良与被申诉人沙阿舍于2002年结婚,婚后生育一女儿,因感情不和,沙阿舍于2009年2月向门源县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判决与马德良离婚,婚生女由沙阿舍扶养,马德良支付扶养费。门源县人民法院经审理后判决:准予沙阿舍与马德良离婚,婚生女儿由马德良抚养,抚养费自理,马德良给付沙阿舍经济帮助款3500元。申诉人马德良不服,以判决显失公正为由向我院提出申诉,请求提请抗诉。

经我院审查认为:门源县人民法院的民事判决的确存在一定问题,既判决由申诉人马德良抚养婚生子女,抚养费自理,又判决其给付沙阿舍经济帮助款3500元。根据法律规定,父母双方都有抚养子女的义务,申诉人与被申诉人离婚并未造成被申诉人生活困难,且被申诉人很快出嫁,找到了生活出路,被申诉人在判决生效后向人民法院就3500元经济帮助款提出强制执行申请,申诉人不服向检察机关提出申诉。很明显,该案的争议焦点是应否判决申诉人给付被申诉人经济帮助款3500元。鉴于此案诉讼标的较小,案情简单,争议不大,办案人员对申诉人进行思想疏导,希望他能息诉服判。申诉人表示如果对方放弃强制执行申请,本人愿意放弃申诉。承办人员又对双方当事人做了大量工作,并与人民法院原审承办人员进行沟通,指出该判决存在的不合理之处,原审承办人员配合我院办案人员对被申诉人再作思想工作,讲明利害关系。最终被申诉人提出撤销强制执行申请,放 弃了原审判决确定的3500元经济帮助款的请求权(其余部分维持原判),双方达成了执行和解,最后县人民法院作出终结执行此案的决定。此案的成功办理,既维护了法院判决的严肃性,节约了司法资源,又体现了司法和谐的原则。

(五)推行人性化的办案方式,实行民事行政检察服务承诺制。在办理民事行政申诉案件时,注重照顾特殊群体,对年老体弱、身患残疾、经济困难的申诉人,采取上门办案、实地回访等形式,使这些特殊的申诉人享受更大的便利,减少他们在维权过程中的诸多不便。近几年来,我院所办理的民事行政申诉案件,从未发生过缠诉、重复申诉、涉检上访等现象。

(六)坚决服从党委领导,自觉接受人大监督

我院党组高度重视和支持民事行政检察工作。检察长经常性地向县委、县人大介绍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职能和作用,汇报民事行政检察工作开展情况。去年年底我院就民事行政检察工作向县人大常委会和部分人大代表进行了专题汇报。人大领导和代表对我院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尤其是对民事执行监督工作和督促起诉工作的开展,表示高度重视和全力支持。当地党委和权力机关对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为我们今后更好地开展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几年来,在海北州人民检察院的正确领导和我院党组的高度重视下,民事行政检察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深知我们的工作离上级院的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着很大差距,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如:民事行政申诉案件线索匮乏;行 政抗诉案件一直处于空白;干警的业务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民事行政检察工作发展的需要,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民事行政检察部门技术装备滞后,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民行检察工作的需要。以上问题的存在,有各方面的原因。如:近三年来,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3件,今年元至七月份无行政案件;近几年人民法院加大调解结案力度,据最新统计:2010年元至7月份门源县人民法院判决结案率仅为15%;民行科现有办案人员三名,只能使用内网一台,尚未达到人手微机一台的基本需求。在主观方面,尽管在民事行政检察职能的宣传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由于宣传方式单一,方法不够灵活,效果不佳,群众对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知晓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今后的工作打算

1、积极办理行政抗诉案件,力争解决行政抗诉案件空白的问题。

2、采取有效措施拓展案源,不断拓宽民行检察监督新领域。

3、根据我院制定的《民事督促起诉工作制度暂行规定》,积极稳妥地开展督促起诉工作,切实保护国有资产、社会公共利益和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年内力争办理一至两件民事督促起诉案件。

4、规范和强化民事执行活动监督,切实保障正确裁判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5、尝试对民事调解案件进行监督。办理民事行政申诉案件时,树立调解优先的理念。

6、在门源县四镇八乡设立检察联络点,逐步推行以民事行政检察为主的联络员制度。

我院将以这次召开的全州第一次民事行政检察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在海北州人民检察院和院党组的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检察工作主题,准确把握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法律监督属性、职能定位和基本要求,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坚持以抗诉为中心的多元化监督格局,创新工作机制,明确监督范围,规范监督程序,强化监督效果。充分发挥民事行政检察工作在服务民生、保障民生方面的重要作用,为门源的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做出积极的贡献。

篇8: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现状与思考

从民事、行政审判到民事行政检察监督, 文章根据民事、行政纠纷司法解决 (一审、二审、再审、抗诉再审) 的全部过程, 民事、行政诉讼发展的近十多年的历程以及独立审判与检察监督这一对矛盾体的矛盾冲突做了一些探讨。

(一) 现状

当下检察机关中的民事行政检察与审判机关之间存在着不互相配合, 审判机关存在表面配合实际排斥民事行政检察监督权的现实情形。实践中, 检、法两家在检察监督法律适用上的具体问题存在分歧, 最高法院作出的部分司法解释, 如执行程序中的裁定、先予执行的裁定、破产程序中的裁定等是禁止检察监督的。再如, 法院对检察机关调取、复印、阅读审判卷宗的要求不予配合, 设置重重门槛, 如需要法院不同庭室负责人及主管院长多人签字同意方可, 造成调阅卷难。更有甚者审判机关对于检察机关抗诉的部分明显错案, 赞成检察机关的抗诉观点, 但借口社会现实及案件当事人的个别案外因素而拒绝改判, 造成你抗你的、我判我的。

(二) 原因

1. 理念的冲突

审判机关认为, 抗诉监督打破了“控、辩、审”的平衡模式, 抗诉权凌架于独立审判权之上, 损害了司法权威与尊严。其次, 独立审判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它必须依靠法官独立和身份保障等制度来保证裁判的公正, 而不是强化外部监督机制去实现公正裁判。检察监督权的过分强大定将对独立审判权行使造成严重损害。再次, 检察监督权来监督独立审判权, 那么谁来监督检察监督权呢?这将形成权力监督的无限循环。

检察机关认为, 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 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独立审判并不意味着不能甚至于不得对审判权进行监督, 借口审判独立而宣称不受任何行政机关、团体的监督以及不能进行制约, 完全是违背法律规定的, 不符合中国的现实, 中国目前只是法院独立而不是法官个人独立。再者, 从权力属性上讲, 抗诉权是一种司法请求权, 而不是裁判权, 其功能在于启动法院的再审程序, 审判权依然由法院行使。因此, 检察监督权并无影响独立审判权的行使, 更不会取代审判权。

2. 现实环境下的制约因素

我国审判机关虽然独立, 但这种独立目前是非常有限的独立, 而非西方法冶意义上的法官独立, 而只是名义上独立于其他行政机关、社会组织等, 并不能独立于执政党及权力机关。而现实是审判机关 (含检察机关) 的人员编制、经费往往受制于地方政府, 且法官在行使审判权时并不完全独立, 更多的现实是审者不判、判者不审。当然, 检察监督权也存有类似的限制。

3. 当前司法机关考核制度的影响

在目前中国司法机关行政化管理的现实上, 检察官在工作考核机制层面上主要体现为抗诉率、再审案件改判率或改变率, 而在法官工作考核机制层面上主要体现为上诉改判率、发还率 (发还重审) , 这两项指标本身就存在此长彼短、不相共容之势。检察机关对监督案件数量上要求抗诉率, 对案件质量上要求再审改判率或改变率, 以最大限度内发现裁判错误并争取到法院改变原审裁决为重点工作。如果抗诉再审案件改判率高就说明抗诉工作做得有成效, 抗诉率高则审判机关的发还改判率相应的也会高, 就有可能说明法官办理案件的质量低下。由于法院系统近些年来也加大对法官的错案追究制, 一些抗诉案件法院改判了是否意味着原审裁判就是错误, 存在一定争议, 但抗诉案件原审法官对改判后裁决普遍存在质疑与抵制的态度。由于考核机制受制于已身的影响, 为纠错机制制造了不利因素。

4. 检、法人员在审查个案的具体问题上观念有偏差

一是在事实性质的认定上, 检察机关审查主要依据法院的卷宗, 认定事实严格遵从证据的三性 (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 出发;而审判机关由于法官亲临庭审现场的感受的主观因素更浓些, 导致对同一证据证实的事实性质态度不同、认识不同;如对复印件证据材料的审核, 检察机关往往采取严格的法定主义, 而审判机关则在证据的采信上却采取较为宽容的态度, 也有顾及案结事了的目的, 导致对证据材料的效力、证明力上的处理态度迥然不同;再如, 对新证据的理解上, 检察机关则往往以事实为原则, 采取较为宽容的态度, 审判机关则出于诉讼效率及纠错成本因素的考虑, 采取较为严格审慎的态度。二是在责任划分上, 检察机关站在监督者的立场, 抗诉时以 (下转第225页) (上接第192页) 维护法制统一、正确而审判机关过分强调纠纷的诉讼解决终局性, 对立看待抗诉监督, 对抗诉观点不予重视甚至视而不见。

5.“潜规则”导致对利益追求的扭曲化

个别法官、检察官与当事人之间也存在权力寻租受利益驱动等司法腐败现象, 这使得法官不公、检察官沦为当事人的律师这样的事例在现实生活在依然存在。司法的公信力在当前社会普遍评论较低, 群众有很多不满意的声音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二、民事行政检察部门与审判机关之间的协调

(1) 审判权与检察监督权的对接之处──程序公正, 或是契合点在于司法程序的公正性, 对此检、法两家的理念与认知是大致相同的。在此基础上以民事行政检察监督与独立审判权如何更好的协调开展工作为契机, 树立“理性监督”的意识。 (2) 检、法机关加强沟通、协调, 促进检、法对接的常规化、标准化。要加强与审判机关的沟通、协调, 促进和谐司法, 在具体工作中要坚持依法监督, 但也要讲方式方法, 注意多沟通, 坚持与同级法院定期座谈、文件互换、会议互邀, 建立健全多层次的工作协调联系机制。 (3) 争取得人大支持, 立法权在司法权之上, 检法两家向人大汇报工作, 接受人大的监督与评议。人大作为权力机关, 争取人大的支持将为监督机制的推进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4) 加强民事行政检察抗诉书说理改革, 相比较之下裁判文书的改革早于抗诉书, 最高法院旨在推进裁判文书的析法说理性以增进审判案件的质量。检察机关的抗诉文书也应通过制定规范抗诉文书, 着力加强抗诉文书的说理析法性, 增强抗诉观点的说服力, 这不仅会提升抗诉文书的品质和办案质量, 更重要的是争取审判机关的认可与支持并提高改判纠错率, 同时也会得到当事人的理解与支持, 有利于定分止争, 化解社会矛盾。 (5) 强化检调对接, 作好息诉工作。对于申诉抗诉案件, 应建立健全民事行政申诉案件检调对接工作机制, 加强与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和行政和解的衔接、配合。对当事人双方存在和解意愿及和解基础的, 要积极引导和促使当事人达成和解, 配合法院做好息诉罢访工作。

三、结语

司法运作需要一个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的社会法治环境。司法改革的源起发自于检、法系统内部改革, 以程序公正为价值目标, 逐步树立并强化现代法治观念, 全面看待民事行政审判与民事行政检察监督程序与司法公正的关系, 并在现有法律框架内, 积极主动与审判机关建立良好、互动的司法关系, 树立共同的司法理念和司法价值观, 如独立审判与监督、效率与公正、当事人的权义责与诉讼风险等, 最终达到检、法和谐, 共同维护司法公正与权威。

摘要:在目前中国司法监督体制下, 检、法两家关于检察监督权 (法律监督权) 与独立审判权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在司法实践过程中日益突出。检、法两家在独立审判权是否受制检察监督权问题上往往各执一词, 存有较大的分歧。双方没有明确、具体统一的规则, 甚至没有形成共同的法律价值取向, 严重影响了司法运行的效率, 影响了司法权威在民众心中的地位。如何为检、法两家寻求最大程度化解矛盾冲突的规则, 是当前实务部门应当重视和亟需解决的问题。文章以检察机关民事行政检察监督的视角论述, 旨在探讨如何更好地构建与协调并形成良好融洽的检、法关系, 以共同维护司法公正。

上一篇:镇新中学确保学生每天在校一小时体育活动自查报告下一篇:读范贡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