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

2022-10-13

一、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的概述

(一) 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的界定

为维护公民、法人及其他社会组织的合法利益, 可以通过对执行机关的行为进行监督, 来避免执行机关错误地执行或者滥用执行权对普通民众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民事执行难、执行乱的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司法体制中的痼疾, 这不仅会对民众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 也会对司法机关的公信力造成挑战。这就需要对民事执行案件从内部和外部进行监督, 而内部监督的效果不够明显, 因此, 需要民事执行监督机关从外部对民事执行的各个环节在违法违规的情况下, 作出要求进行改正的决定。2012年修订的新《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五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执行活动实行法律监督。”这是从立法的角度对民事执行案件进行检察监督的法律基础。

民事执行监督是指, 对于民事执行机关在民事执行行为中作出的决议、裁决或者具体执行行为存在错误或不规范的情况下, 对该机关拥有监督权力的其他机关, 作出决定要求该民事执行机关予以改变或者采取更正措施的法律规定。 (1)

(二) 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范围

对于检察监督的范围, 理论界现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种是针对民事执行活动的检察监督对象不限于执法部门, 也包含着对执行当事人的检察监督, 甚至对于执行环节中的违法行为也属于检察监督的范围之内等情形的广义说, 该观点将民事执行的范围进行了较大延伸。第二种观点是对于检察机关的检察监督对象, 应该被规范于法院的执行活动中, 由于检察院作为对公权力行使的机关, 其权利应当受到限制。再加上检察监督权的行使主要是针对法院的执行行为, 因此, 不应将检察院的检察监督范围加以扩大。

二、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一) 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从1991《民事诉讼法》到2012年新《民事诉讼法的》颁布, 再到现在, 我国对民事执法检察监督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但也面临诸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关于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法律制定存在欠缺。由于当前关于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法律规定大多在相关法律的总则中进行的规定, 造成了在实践中检察机关在检察监督过程中难以有效把握相关尺度的情况。在2012年修订的新《民事诉讼法》中的第三编执行程序中第二百二十七条有规定:“案外人、当事人对裁定不服, 认为原判决、裁定错误的, 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办理。”该条规定从旧《民事诉讼法》的审判程序修改到现在的执行程序中, 是立法的进步, 但对于检察机关办理检察监督案件, 还应有更加细致的规定。

其次, 法检之间协调配合存在障碍。在新《民事诉讼法》修改之前, 对民事案件执行的检察监督还主要是靠法院内部的内在监督, 其效果不甚明显。在新《民事诉讼法》修改之后, 法院在一定程度上仍难以适应检察机关的外部监督, 并对检察机关检察监督的案件持消极态度、拖沓怠工, 影响检察院对民事案件执行检察监督的效果。

最后, 我国检察建议回复制度存在明显不完善的现象。在我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下, 检察机关不应对人民法院的执行活动进行干预。在新《民事诉讼法》修订之后, 检察机关对民事执行案件进行检察监督, 会造成人民法院不配合, 这就导致检察建议回复制度存在漏洞, 检察监督的跟踪监督还有一定的问题。

(二) 解决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中存在问题的策略

对于民事执行检察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此提出几点建议。首先, 对于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立法不完善的问题, 应当从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原则入手, 以便使检察机关较好地行使检察监督权。相关原则有:不干预人民法院政策执行活动、以当事人申请为原则、禁止滥用权力原则、以及检察监督期限限制原则。相关原则的存在可以有效弥补立法不完善的漏洞。

其次, 对于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之间的协调配合中存在的问题, 应当增加两机构之间的联动配合机制, 使双方对于设计民事执行案件检察监督的关键性问题加强沟通、注重配合。

最后, 对于我国检察建议回复制度存在明显不完善现象的问题, 我国应当在一定程度上建立落实制度, 加强检察机关检察建议的效力, 使检察机关的检察效力在执行法院处都落到实处;加强检察机关同审判机关的交流合作, 避免案件在检察监督中受到拖沓对待。

摘要:我国司法实务界长期面临“执行难、执行乱”的状况, 对于此类难题的解决, 既要有相关立法、体制的完善以及相关配套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 也需要内外监督机制的有效配合。我国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就是有效的解决“执行难、执行乱”的外部监督机制之一。

关键词:民事执行,执行难,检察监督

参考文献

[1] 颜雷.民事行政检察精品案例选[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2013.

[2] 王德玲.民事检察监督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法治出版社, 2006.

[3] 谭秋桂.民事执行原理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1.

上一篇:论软装设计在现代庭院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下一篇:探讨国企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