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民事检察建议之我见

2024-05-04

李宇-民事检察建议之我见(共3篇)

篇1:李宇-民事检察建议之我见

民事检察建议之我见

2012年8月31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上,表决通过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修改的决定,共计三十六条,其中新《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八条第二款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同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有本法第二百条规定情形之一的,或者发现调解书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可以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检察建议,并报上级人民检察院备案。”由此,我国法律正式确定了检察院提起检察建议的权利,这项法律规定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抗诉模式,形成了抗诉、提起检察建议的多重民事检察监督方式。民事检察建议的立法规定,不仅对学界长期关于民事检察监督的正当性和存在的必要性等问题进行了肯定性的回应,也在很大程度上发展了民事检察监督制度。

一、关于民事检察建议

在以往的司法实践中,民事检察建议通常包括再审检察建议和针对民事诉讼活动中不属于再审情形的违法行为提出的检察建议,以及针对机关、单位中机制不健全的制度漏洞提出整改意见的检察建议三种类型。而新《民事诉讼法》确定的民事检察建议仅包括前两种。人民检察院的《民事诉讼监督规则》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不仅包括民事再审抗诉,还包括对审判程序中审判人员违法行为和执行行为的提起检察建议进行监督。

新《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使得民事检察建议成为检察机关法定的监督方式,对于民事检察制度的发展历程而言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我认为民事检察建议相较于抗诉而言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优势,第一是同级监督,根据我国民诉法的规定,抗诉只能是上级检察院对下级法院进行抗诉,但是检察建议却是同级检察院针对同级法院的民事诉讼活动进行的法律监督,监督主体与被监督对象属于同级关系,这样缓解了民事检察的“倒三角”结构矛盾,大大缩短了诉讼周期,提高了民事检察监督的效率。二是协商监督。在提出民事检察建议的场合,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具有相对平等的地位,民事检察建议也具有高度的协商性,这种缓和性的监督方式能够在相当程度上削弱检察监督的对抗程度,使人民法院更容易接受,进而有利于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构建良好的工作关系。三是全面监督。根据《民事诉讼法》及《监督规则》的规定,民事检察建议的监督客体由实体向程序拓展,监督方式由一元到多元延伸,监督时点由事后提前至事前、事中,监督类型由个案至类案发展,民事检察建议已经使得民事检察监督成为对民事诉讼全过程的监督,民事检察建议也具有了抗诉所无法比拟的监督优势。

二、民事检察建议存在的问题

民事检察建议虽已由法律直接进行规定,但是由于长期法律依据不足和具体操作规范的缺失,导致民事检察建议在司法实践中的发展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因此其使用并未收获到了预期的法律效果。具体问题如下:

(一)对于检察建议性质定位不准

相较于检察院提起再审抗诉,检察院提出检察建议兼有“刚柔兼济”的特征,虽然在民诉法中有明确的的规定,但是在司法实践中,一些法院和检察院没有正确理解民事诉讼法的立法旨意,存在一些不适当甚至错误的理念。司法实践中,一些检察院认为检察建议相对于抗诉而言系属于柔性监督方式,没有抗诉必然启动再审程序的刚性效力,因此不愿适用检察建议的监督方式;一些法院也认为检察建议是柔性监督,对法院没有法律规定的强制性效力,甚至忽略检察建议的相关内容。

就我看来,民事检察建议虽然具有协商的性质,但这并不妨碍其所具有的刚性监督属性。检察机关的宪法定位,决定了其向人民法院提出的民事检察建议具有法律监督的公权力性质,人民法院必须依据法律的规定启动相应的审查程序,并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予以回复,否则要承担一定的法律后果。

(二)对于检察建议的立法缺失

修改后的 《民事诉讼法》 第二百零八条确立了检察建议这一法定监督方式,并在第二百零八条和第二百零九条规定了检察建议的具体适用情形。同时在《人民检察院民事诉讼监督规则(试行)》对民事检察建议适用的条件、程序、效力等作出了具体规定,但现有的法律和司法解释的规定仍缺乏应有的可操作性,无法满足民事检察建议规范化和制度化的需要。一是民事执行监督检察建议的规定过于原则。《监督规则》虽然将民事执行活动监督作为一章规定,但对于民事执行监督的唯一方式即检察建议的监督范围、监督条件、监督效果等均缺乏明确的规定。二是民事检察建议的跟进监督措施缺乏明确规定。《监督规则》 第一百一十七条规定,在人民法院对检察建议未在规定的期限内作出处理并书面回复的以及人民法院对检察建议的处理结果错误的两种情形下,人民检察院有权提请抗诉或者跟进监督。但《监督规则》没有明确跟进监督的方式、程序、效力等,这也使得所谓的跟进监督面临立法空洞化的尴尬境地。

(三)检察建议本身存在的问题

在司法实践中,可操作性不强是检察建议得不到重视的最主要原因,主要表现为:有的检察建议对问题的把握不够准确、叙述过于简单、分析不够透彻、缺乏说服力、针对性不强;有的过于注重表明问题,缺乏原因和措施的概括分析; 有的未说明建议的法律依据,理由阐述不充分;有的虽然能够找准问题,说理也比较透彻,但整改措施套话较多,没有实质性内容等。与此同时,法律对于检察建议的文书形式等也未进行规定,严重影响了检查建议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三、对民事检察建议的完善建议

(一)解决相应的立法冲突问题

修改后的 《民事诉讼法》 受立法技术的限制,对于民事检察建议只是进行简单的规定,具体的实施细则主要是“两高”的司法解释中运行,但是目前“两高” 关于民事检察建议的一些重大问题,例如民事检察建议的监督属性、监督程序、监督保障、监督效力等方面仍然存在分歧,这些争议在 《民事诉讼法》 修改时显得尤为明显并一直困扰着民事检察建议工作的发展。因此,“两高”应对上述民事检察建议的重大问题进行充分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并通过立法予以确认。与此同时,由于民事检察建议工作关涉检、法两院,“两高”单独颁布和修改司法解释及规范性文件,必将对另一机关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建议“两高”建立联合颁布和修改司法解释机制,尽量减少和避免因检、法两院对司法解释理解不同而影响民事检察建议工作的开展。

(二)前置程序的规定

1、将检察建议设定为抗诉的前置程序

根据现行法律和司法解释的规定,除《监督规则》第八十四条和第八十五条规定的情形外,再审检察建议与抗诉的条件完全一致。这样就很容易使得检察院在司法实践中更倾向于选择抗诉作为监督手段,但是检察建议拥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因此为了充分发挥民事检察建议的作用,解决当前民事检察建议制度运行不畅的问题,应将民事检察建议作为民事检察监督的前置程序,即凡是存在可以提出民事检察建议的案件,均应当先提出检察建议,人民法院拒不接受检察建议、在规定的期限内不予回复或者对检察建议的回复存在错误的,再向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提请抗诉或者采取其他跟进监督措施。

2、取消当事人申请检察院提起检察建议的前置程序 我国民诉法规定,当事人申请检察机关提出再审检察建议需以向法院申请再审为前置程序。我认为法院驳回再审申请作为当事人申请再审检察建议的前置性条件,存在以下弊端:从司法实践看,前置程序的规定,导致当事人向法院申请再审的诉讼权利沦为义务,无异于三审终审,加重当事人诉累,错误裁判进入执行程序而检察机关不能介入监督,不利于及时纠错和当事人权益保护,另外,大量申请再审案件涌入中、高级法院,加重法院负担,且法检先后各审查一遍,浪费司法资源。

因此,建议法律取消前置程序的设定,向检察机关申请再审检察建议与向人民法院申请再审同为当事人对生效裁判不服可以选择的救济方式。

(三)明确民事检察建议跟进监督措施

跟进监督措施是民事检察建议切实发挥作用的最后保障,人民检察院应当完善民事检察建议的跟进监督措施,确保民事检察建议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第一是强化对人的监督作用。民事检察建议改变了抗诉对事监督的模式,将民事检察监督的对象拓展至对人的监督。人民检察院应当充分发挥民事检察建议的这一制度作用,对民事检察建议拒不回复、逾期回复或者回复存在错误情形的,可以提出更换办案人的检察建议和违法行为监督的检察建议。第二是完善跟进监督程序。对违法行为监督检察建议和民事执行监督检察建议,人民法院拒不回复、逾期回复或者回复错误的,除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提请抗诉之外,还应赋予检察机关有权提请上一级人民检察院,由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检察建议的权力,如此检察机关可以根据监督的需要选择适当的跟进监督措施。

(四)规范民事检察建议的运行程序

检察建议内容要素的严格性必然要求检察建议制作的规范化。民事检察建议法律效果的实现,需要相应的法律程序进行保障。针对民事检察建议运行程序存在的问题,建议重点完善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规范民事检察建议的法律文书。《监督规则》 虽然规定民事诉讼监督法律文书的格式另行制定,但目前,最高人民检察院尚没有制定关于民事检察建议的统一法律文书,因此建议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尽早出台关于民事检察建议的各类法律文书的规定,进而规范民事检察建议法律文书的名称、格式及主要内容。二是明确民事检察建议的接收对象。修改后的 《民事诉讼法》 规定,人民检察院对当事人的再审检察建议申请,应当在三个月内进行审查并作出是否提出再审检察建议的决定。如果人民法院接收民事检察建议的部门不确定,不仅人民法院相关部门容易出现相互推诿的情况,也使得民事检察建议的监督效率优势不复存在。因此,人民法院应当通过司法解释或者规范性文件明确民事检察建议的接收部门。由于民事检察建议最终通过检察机关的案件管理部门提出,根据提出与接收法律文书机关性质与级别相适应的原则,建议人民法院对民事检察建议的接收部门为人民法院的立案庭等。

参考文献:

1、何明田,魏茂华,芝春燕 《完善检察建议制发的对策分析》

2、彭志刚,于伟香 《民事再审检察建议制度研究》

3、汤维建《申请再审不宜成为申请抗诉的前置程序 》

4、王晓,任文松 《民事检察建议的问题分析与完善路径—以民事检察建议制度的完善与规范为视角》

5、吴昊天 《论民事检察建议》

李宇

法制史

2014100912

篇2:民事再审检察建议制度解读

(一) 民事再审检察建议的内涵及发条梳理

1. 检察建议内涵

检察建议可以分为一般检察建议以及再审检察建议, 本质上二者都属于检察机关行使公权力的范畴, 但是在内涵上还是略有不同: 一般检察建议更多的是在强调纠正违法、预防犯罪和综合治理等检察工作。相较于一般检察建议的行使方式及功能更为多元化, 再审检察建议的功能更为单一, 其目的只有提起再审, 与抗诉基本一致。故可以将再审检察建议理解为一种民事再审监督权。

2. 法条梳理

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第208 条第二款及第三款对再审检察建议的适用做出了明确规定, 之后最高人民检察院在2013 年颁布的《人民检察院民事诉讼监督规则 ( 试行) 》, 对再审检查建议的提出以及条件作出了进一步的规范和明确。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新修订后民事诉讼司法解释中对再审检察建议的适用情形、条件、主体以及期限都做了较为细致的规定。

( 二) 民事再审检察建议的现实可行性

再审检察建议可以提高办案效率, 节约司法成本, 从而减轻申诉人诉累, 落实便民原则。再审检察建议只需向同级人民检察院提出, 更为高效便民; 再审检察建议更能发挥其协商性法律监督的优势, 体现出对审判权的尊重, 有利于在检察工作中建立良好的检法沟通机制; 再审检察建议能改善检察机关办案结构, 适当缓解民行检察工作中的“倒三角”难题。修改后的民诉法规定向同级法院发出检察建议, 实现了“同级建议, 同级审理”, 缓解了上级检察院民行检察部门的办案压力, 从而优化了检察机关的资源配置。

二、民事再审检察建议的实证分析———数据反应现实效果

根据对2010 年之后最高检工作报告关于抗诉及再审检察建议数据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在司法实践中再审检察建议适用的情况:

首先, 数据显示再审检察建议的总数处在不断变动中, 这与施行新修改的民事诉讼法有很大的关系, 可以说明的是再审检察建议已经发展为一种较为稳定可行的检察监督方式。其次, 再审检察建议是抗诉的重要补充方式。再审检察建议数据总数虽然不及抗诉数量之多, 但再审检察建议已经在检察实践中得到广泛运用, 与抗诉共同构成检察监督实践格局。最后, 再审检察建议的法院采纳率在12 年民事诉讼法修订后从不断提高到有所下降。 (1) 2014 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对民事行政再审检察建议的采纳率为70% 。虽相较于之前的75. 2% , 采纳率略有下降, 但并不能因此来质疑再审检察建议存在的意义。

三、民事再审检察建议的完善发展———从问题提对策

(一) 民事再审检察建议面临的现实难题

1. 再审检察建议在实施中存在各种认识分歧。值得注意的是, 再审检察建议工作在司法实践中仍然存在相当大的困难和阻力, 再审检察建议的作用不但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反而受到了抑制 (2) , 由于其强制力不够, 法律监督力度较为薄弱。因此对法院启动再审很难像抗诉一样受到法院的同等重视。

2. 民事再审检察建议在法检两者之间运行不畅。民事再审检察建议, 最终采纳与否很多时候就取决于法院的态度, 但是, 按照修改后《民事诉讼法》第209 条的规定, 实质上是要求原审法院通过启动内部纠错程序否定上级法院已经提出明确意见的案件, 这种上下级关系的错位导致人民法院抵触民事再审检察建议。从检察机关角度来看, 在民事再审检察建议的效力无法得到有效保障的前提下, 检察院更倾向于选择更具刚性的抗诉。

3. 再审检察建议的落实过多依赖检法关系的协调。作为与抗诉并列的检察监督方式, 不赋予再审检察建议必要的强制性是存在缺陷的, 导致再审检察建议的落实过多依赖检法关系的协调。在新修订的司法解释中规定再审检察建议需要由检委会讨论决定, 但是如果检法两家衔接机制没有建立, 在实践中还是很难有效发挥立法本意确立之作用。

( 二) 民事再审检察建议的改进对策

从纳入立法以来, 这项制度就不断遭到诟病, 很多学者都在质疑再审检察建议存在的意义。新出台的民事诉讼法及司法解释进一步肯定了再审检察建议制度的作用和存在的必要性。因此, 当下我们需要研究的是如何完善再审检察建议制度使其发挥作用。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推进民事再审检察建议程序的立法完善

在此次新修订的司法解释在健全再审检察建议运作的流程上规定仍有欠缺, 在司法实践中, 为了缓解检法之间因监督而产生的对立, 人民检察院可以在拟提出再审检察建议前, 可以先与人民法院审判监督部门沟通情况, 达成共识后, 再制作《民事再审检察建议书》。人民检察院提出的再审检察建议, 人民法院审判监督庭受理后, 应及时报请院长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是否再审; 并且需要在3 个月内做出是否再审的裁定。检察机关在整个过程中也应该做好检察建议办理情况的跟踪记录, 对已经发出的检察建议进行跟踪回访。对同级法院在合理期限内拒不回复的, 检察机关可直接提请上级检察院抗诉。

2. 正确处理再审检察建议与抗诉的关系

虽然新民诉法对民事再审检察建议与抗诉作出了并列选择的规定, 但是在司法实践中还是应当适当的加以区别对待。在司法实践中, 对符合监督条件的, 首先考虑的是以再审检察建议方式进行同级监督。在实践中应当区分不同情形, 合理运用提请抗诉和再审检察建议两种监督方式, 做到相互补充, 相互协调。此外, 民事诉讼法虽然原则上确定了监督在程序阶段可以从裁判生效时段扩展为对诉讼整个程序的监督, 但作为监督实施策略也要从具体条件、检察监督的基本职能、目的、实施风险方面考虑, 监督应当有重点, 而非全面介入。 (3)

3. 进一步规范再审检察建议的格式及流程

检察机关受理申诉时要坚持“法院纠错在先, 检察监督在后”原则。对检察机关受理的申诉, 能通过口头建议的可以通过口头建议解决, 能通过纠违检察建议解决的, 就没有必要启动再审程序。民行检察部门拟提出再审检察建议的, 要严格检察建议制作程序, 应经立案、阅卷、调查、集体讨论、主管检察长或检察长决定等一整套严密的程序后形成。要将案件作为准抗诉案件办理, 严把案件审查标准, 议题标准要达到经检委会讨论的程序性要求, 严格落实落实检委会集体讨论制。同时, 检察建议也要注重释法说理。

四、结语

民事再审检察建议, 作为修正后的《民事诉讼法》确立的一项新的民事检察监督制度以及此次司法解释重点修改的制度, 尽管在司法实践中因为相关立法的不足致使其在适用过程中并未达到该制度设立初的目的, 由此也需要检察机关不断的实践, 积极地探索, 与此同时, 也需要法院与检察院联合来制定相关司法解释, 清理当下法律条文中相冲突的条款。只有将再审检察建议与抗诉结合起来, 才能真正做到民行检察监督的软硬兼施, 齐头并进, 发挥出其应有的制度作用。

摘要:2012年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在审判监督程序中增设了再审检察建议的规定, 打破了先前以抗诉作为检查监督唯一方式的局面。但在司法实践中再审检察建议的作用和影响却日渐式微, 其数量和质量也处在一个双双下降的局面。在此背景下, 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民事再审检察建议作为行使检察权的一种方式, 其内涵是什么?适用边际在哪里?如何界别抗诉与检察建议的适用范围以及如何有效扭转其当前的不利局势等问题?故本文拟从以下视角来解读民事诉讼再审检察建议制度的相关问题, 以期促进民事再审检察建议发挥其设立作用。

关键词:民事诉讼,检察建议,完善措施

参考文献

[1]王晓, 任文松.民事检察建议的问题分析与完善路径[J].河南社会科学, 2015, 23 (1) .

篇3:论民事再审检察建议

关键词:民事再审检察建议;现实价值;实践困境;立法完善

2012年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中明确规定人民检察院对民事诉讼活动享有提出检察建议的权利。该法第二百零八条第二款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同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有本法第二百条规定情形之一的,或者发现调解书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可以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检察建议,并报上级人民法院备案。第二百零九条规定,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检察院申请检察建议或抗诉,人民检察院对当事人的申请应当在三个月内进行审查,作出提出或不予提出检察建议或者抗诉的决定。从上述法条中可以看出,修改后民诉法将再审检察建议的地位上升为法定的监督方式。但是,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对民事再审检察建议的适用范围、适用标准、适用时限等都没有较为详细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对民事再审检察建议的适用以及其法律监督效果造成了影响。

一、民事再审检察建议的概念和司法依据

1.民事再审检察建议的概念

民事再审检察建议,是人民检察院在办理民事申诉案件过程中,认为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确实有错误,向人民法院发出民事建议,从而启动人民法院再审程序的一种法律文书。这是检察机关在民事检察监督程序立法不完善的情况下,为了维护司法的公平正义,根据法律原则与立法精神,对实现民事检察监督权的创新与探索。

2.民事再审检察建议的司法依据

2013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八条第二款规定,人民检察院对同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有本法第二百条规定情形之一的,或者发现调解书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可以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检察建议。2013年9月23日开始实施的《人民检察院民事诉讼监督规则(试行)》第八十三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发现同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再审检察建议。

3.民事再审检察建议的性质

民事再审检察建议是指人民检察院在办理民事抗诉案件中,认为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或调解确有错误,向人民法院发出《再审检察建议书》,从而启动人民法院再审程序的一种监督方式。从再审检察建议的行使方式上可以看出,归其本质,再审检察建议只是一种建议,是检察机关对同级人民法院的一种柔性的监督方式。这种情况下,再审检察建议就存在被采纳或者不被采纳的可能,从而影响再审检察建议的效力与执行力。对此,有学者表示应当赋予再审检察效力刚性的约束力。此种观点认为应当赋予民事再审检察建议公权力的性质。民事再审检察建议权是中国检察权中特有的一个功能性权利,是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方式之一,是法律监督不可或缺的一项权能,同时也是检察机关行使法律监督权的当然手段,是民事检察权的当然内涵。

二、民事再审检察建议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新民事诉讼法对检察建议进行了明确规定,但对检察建议的效力及法院处理检察建议的程序还没有规定。虽然现行立法已经承认再审检察建议在法律上的地位,但在实践中仍然面临各种问题。

1.法律规范过于笼统

在全国范围内来看,再审检察建议操作规则各地不统一、操作程序不规范等运行混乱问题比较突出。就人民法院方面而言,法院对再审检察建议的处理、反馈没有或者不重视、不遵守相应的程序规则。主要表现在:一是法院对检察院制发的再审检察建议的反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检察院与法院的关系是否融洽,有些法院甚至对再审检察建议置之不理。二是很多人民法院在办理再审检察建议案件时不重视,随意性很大,不能及时将处理结果反馈给检察机关,给检察机关后续工作的开展制造了阻碍。

2.民事再审检察建议运行面临制度性障碍

再审裁定或驳回再审通知书不是抗诉或再审检察建议的对象,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对民事审判活动与行政诉讼实行法律监督的若干意见(试行)》第8条的规定,人民法院驳回再审申请的,当事人又向人民检察院申诉的,人民检察院对驳回再审申请的裁定不应当提出抗诉。人民检察院经过审查认为原生效判决、裁定、调解书符合抗诉条件的,应当提出抗诉。按照该规定,人民法院的驳回再审裁定或者驳回再审通知书作为一个程序性的裁定或通知,并不是抗诉或者再审检察建议的对象,检察机关如果认为原生效裁判存在错误,仍然可以针对其提出抗诉或者发出再审检察建议。

3.缺乏具体的适用流程

法律和司法解释均未就再审检察建议的适用程序作出具体规定,实践操作中各地检察院也是千差万别。例如,受案部门有规定为立案庭的,也有规定为审监庭的;审理时限有规定1个月的,也有规定3个月的。这些在程序方面存在的混乱有悖于程序统一、规范的司法要求。

4.法院对再审检察建议的采纳率不高

再审检察建议这项法律监督方式在实施的一年多里,检察院向同级法院提出再审检察建议后,同级法院对再审检察建议拒不采纳或不予理睬或立案后消极处理,其实际运作效果不佳,使检察院处于被动状态。重要原因在于再审检察建议缺乏应有的保障机制。修正后的民诉法仅规定了何种情况检察院可以提出再审检察建议,而对于再审检察建议的提出方式和提出程序以及提出再审检察建议后人民法院的审查期限、决定是否再审的反馈方式、应当再审而不启动再审程序的制约机制等问题均未予以明确。

三、完善民事再审检察建议的方向

1.明确赋予民事再审检察建议必要的强制力

新民事诉讼法将民事再审检察建议确定为一种正式的审判监督方式,作为一种新型的监督模式,如果不从法律上明确赋予其必要的强制力,那么再审检察建议是否会被采纳则完全取决于被建议机关的主观意见,被建议机关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否采纳,这便导致了“再审检察建议”形同虚设,达不到法律监督的效果。因此,要保证民事再审检察建议能够实现其预期的目的,保障法律高效准确的实施,应当从法律上赋予其必要的强制力。

2.充分发挥再审检察建议的监督,提高法律监督水平

无论是人民法院决定不予再审,还是进入再审但检察机关仍认为存有错误的案件,检察机关都可以提出抗诉,以弥补再审检察建议的效力偏“软”的缺点。所以,再審检察建议是有刚性的抗诉手段作后盾的,检察机关在行使这一权力的时候,并不必要有什么顾虑,也完全不用担心再审检察建议在司法实践中被虚化。

3.完善检察建议书的制发程序

上一篇:旅游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下一篇:中华魂演讲稿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