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在转换?

2024-05-25

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在转换?(通用10篇)

篇1: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在转换?

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在转换?

中国青年报     -08-19     狄多华

“我不赞成老师和学生的角色在转换的观点,老师就是老师,学生就是学生。”

今天下午,在第18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教师论坛的分会场,主持人刚一抛出题目---“信息时代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转换问题”,便遭到了一位河北老教师的质疑。

但更多的教师并不这么认为。

广州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夏涛开门见山:“信息时代,学生和老师的角色在不断互换。作为一个科技老师,很多方面是需要向学生学习的。我们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容纳我们的学生,冲破学校围墙的禁锢。”

夏涛现身说法:我带的学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很强。有什么研究题目,一布置下去,他们能很快把所需资料收集起来。学校给我配了手提电脑,我就主动向我的学生学习。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我逼着自己熟悉这个平台,使得我的手提电脑的使用率大大提高了。他们与美国的专家、学者在互联网上对话,我感到了差距,就去攻读华南师大的教育硕士。现在我是一名特级教师了,我觉得我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信息时代和我学生的`促进。

福州一中的陈颖老师对此表示深有同感。她说,信息时代,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比我们老师强。我们老师的心态一定要放平和,这是时代特点。“以往的课堂,老师讲,学生听,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现在可不一样了。我们总爱把学生比作水桶,似乎学生就是一个装水容器,任你灌输。其实学生不是水桶,学生是随时可以点燃的火把。”来自山东淄博电教室的李绍杰老师对信息时代的师生关系做了进一步的阐述。

英特尔公司首席执行官贝瑞特博士有句名言---计算机并不是什么神奇的魔法,而教师才是真正的魔术师。

多年从事信息网络教育的华南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对此做了精彩的演绎:“如果说信息技术是威力巨大的魔杖,那么广大教师应该是操纵此魔杖的魔术师。”

执杖的魔术师自身的权威如今面临挑战。

祝智庭教授阐述自己的观点。“‘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上面,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现在还有谁坐在谷堆上面听妈妈或者老师讲那过去的故事。过去,由于老师和学生拥有的信息资源不对称,老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现在可不是那样了。信息技术使得信息资源对称分布,学生和老师是对等的。这就要求我们要从知识灌输者变为向导者,由教师变为教练。”

来自拉萨中学的黄毅老师对此有疑虑:“对广大西部教师来讲,这个转变很困难。对贫困地区、牧区而言,孩子们不可能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还是应该起主导作用,角色的转换,应该成为一个科学的、渐进的过程。”

有老师适时纠正:“说老师和学生的角色转换,并不是说角色对换。只是说学生可以向老师学习,老师也可以向学生学习、向社会学习,不是完全的对立。老师可以是一个指导者、研究者、创新者,可以是一个合作者、方法论的授导者,也可以是学生的伙伴、学生的资源,而不单单是传统意义上的讲授者、纪律的维护者、教学的组织者。多元的角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老师的角色转变了,学生该怎么办?有人提出问题。“学生也不能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装水容器、知识的接受者,应积极尝试研究型学习、探究式学习,做创新者,做探索者。”

有老师进一步总结说,当下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转换,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教师知识结构过时、教育体制限制、学生承受应试教育压力等诸多挑战,但转换是不可逆转的。

 

篇2: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在转换?

摘 要:当代教育对教师的角色提出新目标,要求教师的角色多元化。教师的身份具有多元性,既是良师,也是益友。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具备多方面的素质,注意自身的角色转化,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教师角色;教师素质;转化策略

教育是教师的天职。身为人民教师,应当言传身教,除了教授学生书本中的知识之外,更要培养学生,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教师的身份具有多重性,既是良师,也是益友。双重角色的转换,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却不那么简单。

一、合格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首先,一位合格的教师,应具有正确的三观,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只有拥有正确三观的教师,才能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引领学生明礼、知耻、崇德、向善。身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领路人,纵使前路未知而迷惘,心中火把总会指引方向。

其次,一位合格的教师,应具有良好的知识储备。平时除了把握课本的难重点之外,更需要具有扎实的文化素养,要终身学习,不断进步。活到老学到老,身为人民教师更需如此。这样,当面对学生对知识的质疑时,才能提出自己深厚的见解。腹有诗书气自华,文化知识能够提高一个人的素养和品德。同时,良好的文化基础能获得学生的尊重与喜爱,因为对学生而言,脱离书本的知识更能博得他们的关注和兴趣,这也是教师的个人魅力所在。

最后,一位合格的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榜样,要有扎实的文化基础和美好的品质,更要有影响力。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保持一种紧密的关系,让学生接触并且愿意接触,了解并且想要更了解教师。因此,教师要关爱学生,了解学生,信任学生。只有给予学生足够的关爱、了解与信任,才会使两者的关系更加密切。只有学生在不排斥教师,且喜爱教师之后,教师的品质与德行才会影响学生,让学生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二、教师如何进行角色转化

教师在学生的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要尊重师长,但尊重并不是单方面的,教师也需要了解学生,理解学生,与学生交朋友。那么如何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呢?

1.理解尊重,包容学生

新课改对学生的要求不再只看重成绩,而更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学生在成长的时期必然会遇到很多问题,犯一些错误。教师作为学生的好朋友,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处理问题的方式,不应一味地批评指责,而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包容学生的小缺点小毛病,或以友好的方式指出并希望其改正,这都是改善师生关系的重要方法。

2.以诚相待,换位思考

人与人之间,应以真心相待,师生之间更是如此。教师应以一颗无私奉献的心去面对学生,??工作有热忱,对学生有真心。课上认真讲解知识,课下耐心解答问题,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伸出援助之手,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应换位思考,自我反省。学生是教师的一面镜子,反映出教师的品质,也时刻提醒教师应以平和的方式解决问题。

班上曾经有位女生,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九十四中学,可惜的是由于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原因,她放弃了上学的机会。我知道情况之后第一时间与她的父母进行沟通,给予资助。同时,我还将这位女学生的情况向中学校长说明,并多次与其沟通,希望可以免除她的学杂费,最终成功帮助这位女学生就读于九十四中学。

3.因材施教,共同进步

陶行知说过,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育,这叫“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在学习过程中自然也有着优势和弱势。教师应了解学生的优势和弱势,以不同的方式教育引领学生学习知识,让其在已知的目的地中探索未知的旅程,不断成长和进步。孔子在子路和冉有提出相同疑问时给予不同的答案,也说明因材施教的重要性。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个性与性格,更生活于不同的家庭环境中,于此,因材施教显得尤为重要。

篇3: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在转换?

英语口语是对学生词汇、语法结构、语篇等掌握能力的反应, 对英语口语水平的检测的首要条件是要将英语用于交际。但是经过多年的“填鸭式”英语教学的学生在升入大学之后, 在英语口语课上出现了“不敢开口、想开口不知怎么说”的情况。即使教师做了充分的准备, 学生由于之前的学习习惯不愿也不想开口, 结果就是不能够充分利用口语课上的时间提高口语。

二、改变英语口语学习与教学现状的对策

以学生为研究对象的学者认为, 造成学生口语水平不高的原因是学生的英语口语焦虑的程度高, 如吕红艳, 2010年发表在《外语研究》上的《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口语焦虑与口语学习策略的相关性》;王素娟, 2011年发表在《合肥师范学院学报》上的《英语学习中口语焦虑原因与对策》。这部分学者认为可以通过降低学生的英语口语焦虑提高他们的英语口语水平。有的学者认为是因为学生的词汇积累不高, 如甄凤超, 2005年发表在《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上的《中国学习者英语口语词汇量及常用词汇研究———基于英语口语语料库的词目研究》一文, 其研究认为在英语口语教学中仍需加强英语词汇的学习。同时有的学者试图探究教师在英语口语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对学生英语口语水平的影响, 如张庆宗, 2000年发表在《外语与外语教学》上的《论高校英语口语教师的角色定位》认为, 高校英语口语教师应该是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促进者、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激发者和学生主动学习的引导者。笔者也认同上述对教师角色的认定, 教师在学生英语口语的发展过程中应发挥促进者、引导者的角色, 而不能否定学生的主体地位。

同时各高校的教师积极探究将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入英语口语教学, 如提出交际法、Greece的合作原则、任务型教学、交互式教学应等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在对教学法的探究过程中, 多数学者提出了具体的操作方案, 广大教师从中受益匪浅。在众多的研究中, 研究者认识到了学生与教师角色的不同, 但是从单一的角色研究并不能真正解决学生在口语学习过程中的难题。笔者认为教师和学生分别代表“教”与“学”的过程, 这两个过程可以实现自然转换。由于英语口语课程的特殊性, 教师不可一味教授内容而不给学生实践的机会, 但是学生的实践需要建立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之上, 为此笔者从教师与学生角色转换的角度进行探究, 提出在英语口语教学之初教师的主导地位应逐步过渡到学生占主体地位的学习过程, 笔者也进一步提出将参与式教学引入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必要性。

三、参与式教学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学习英语口语的目的是为了沟通, 因此必须设计适于学生彼此交流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而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协调员。口语课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与学生是否明确他们各自在口语课上的作用。教师不应是课堂的中心, 真正的中心是学生。学生应是教学的出发点, 是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的参加者。Ear Stevick强调:“至关重要的是把‘学习原则’ (从学生的角度看教学) 放在‘教学原则’之前。”学生成为课堂中心的关键在于教师。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以来, 现代社会对人的基本素质尤其是对人的主体性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原有的教育思想已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在此背景下涌现出一批代表现代教育思想的流派和学说, 在理论基础上和侧重点上都把发展人的主体性放在中心地位。与对主体性的关注日益高涨的同时, 西方学者对主体性的重要体现之一主体参与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从60年代末期开始, 西方学者对学生的参与形式、特点、类型及参与学生的心理发展关系进行了广泛地探讨, 建立了有关学生参与的理论———卷入理论, 学生参与理论已较为成熟。

近年来, 主体性教育、参与式教学等新型教育教学理念与方式在我国教育界逐渐兴起, 并不断蓬勃发展。这些新型教育教学理念与方式引起了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操作者的普遍兴趣, 在教育理论界得以广泛探讨, 在教育实践领域得以大面积开展, 并不断深化。参与式教学是指让学生参与教学设计, 具体是指在设计教学活动时 (即在决定如何开展教学的过程中) , 通过教师咨询学生、师生间交流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为教学设计出谋划策, 师生间通力合作, 共同设计教学活动。参与式教学旨在尊重与理解学生,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增强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感, 发展学生自主、终身学习的能力, 提高教学方案的适切性, 提升教学效果与效益等。因此, 可以视参与式教学为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有效途径之一。开展参与式教学将提高英语口语课程中教师与学生较色转换的有效性。参与式教学模式在英语写作上的实践表明, 学生的作文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 并且作文的多样性也有了提高。这也表明参与式教学模式也可应用于英语口语教学过程中。

四、对实施参与式教学模式的问卷调查结果

在研究之初, 笔者在西南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张广兵博士的半结构性调查问卷的基础上, 修改其中的某些测试项目, 形成了新的半结构性的调查问卷, 此问卷包括对于在英语口语教学过程中实施参与式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适用面及开展前景, 效果和负面影响, 对学生和教师对参与式教学模式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应用实践进行了调查。此处笔者重点讨论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在此次调查中有85名学生和35名教师参与了问卷调查,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有41.2%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开展参与式教学, 有51.8%的学生认为有一定必要, 因此绝大部分的学生对开展参与式教学持积极支持的态度;有8.6%的教师认为很有必要开展参与式教学, 65.7%的教师认为有一定必要, 因此有74.3%的教师也支持这一教学模式的开展。学生对实施参与性教学可行性的认识为:23.5%的认为完全可行, 57%的学生认为比较可行, 而认为不可行的只有5.9%。有71.4%的教师认为此教学模式可行。

五、结论

教师在英语口语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不可忽视, 但是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不可替代的, 因此从结合两者的角度出发, 参与式教学将极大促进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换, 教师既发挥了主导者的作用, 学生也能够发挥其主体的作用, 两者的结合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大学生英语口语的目的。

摘要: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过程中, 各大院校根据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中对英语听说的要求开设了英语口语课程, 但是其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在此背景下, 笔者积极探索从课堂上的主体的转换的角度, 即教师与学生角色转换的角度, 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 将参与式教学引入英语口语教学, 并通过问卷调查方式论证了参与式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关键词:英语口语,教师,学生,参与式教学

参考文献

[1]吕红艳.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口语焦虑与口语学习策略的相关性[J].外语研究, 2010, (5) :59-64.

[2]王素娟.英语学习中口语焦虑原因与对策[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1, (5) :104-107.

[3]杨春生.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基于英语口语教学的视角[J].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4, (2) :93-95.

[4]张庆宗.论高校英语口语教师的角色定位[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0, (8) :58-60.

篇4: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在转换?

【关键词】高中班主任 学科教师 管理者 角色转换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B-0004-02

无论是学习的哪一个阶段、无论是在哪一个学校,班主任始终伴随着学生的成长,班主任既是学科教师,同时又是班级的管理者,一方面要备课、授课,另一方面还要管理班级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因此班主任教师的责任是重大的,压力也是很大的,他们只有付出比其他任课老师更多的精力与时间才能做好自己的工作。高中班主任教师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面临着两种角色,实现角色的转换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老师在长期的实践中慢慢总结和发展。

一、高中班主任的职责

班主任是班级的管理者,管理着学生的学习以及生活,不仅对学生的物质生活要精心地关心和照顾,还要对学生的心理以及健康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解和管理,一个班级日常所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务都离不开班主任的管理。我国目前的情况,高中班主任的工作是比较琐碎的,班主任要做好自己的工作,不仅要做好一个管理者的工作,还要做好学生活动的组织者的工作,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工作,诸多的事情放在一起给高中班主任带来了很高的要求与挑战,只有把握好细节、对每一个学生都做到很好的了解,才能切实地做好班主任的工作,只有班主任尽到了自己的职责,班级才能正常地运转,学生才能有一个好的环境学习。而高中阶段不同于其他阶段,特别是高三的学生面临着高考,身体上以及心理上的压力都很大,容易出现问题,班主任的责任更是重大。

二、高中班主任角色的重新定位

在新时期,高中班主任这个角色与传统的角色有些不同,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了新的定位。一是在新的教育理念下,要求老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个性,因此高中班主任要改变以往的工作方式和工作理念,要想做好班主任的工作就必须与学生打成一片,深入地了解学生的个性、思想、喜好,只有这样才能掌握班级的实际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开展工作,班主任不仅仅是管理者是教师,还要与学生做朋友。二是新时代的高中班主任要学会与学生相处、根据学生的特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自控能力,要善于与学生一起学习成长,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辅助予有效的指导方式,从而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以及个性的完善。三是面对新时代的学生特立独行的新特点,高中班主任也要与时俱进,不断适应自己的新角色,从而保障管理的效果。

三、教师与管理者角色转换的策略

(一)划分工作时间

为了促进高中班主任角色之间的转换,就要对工作时间进行合理地划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中班主任两方面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对于高中班主任来说,教学任务以及管理任务都是比较繁重的,因此在短暂的时间内完成两种角色的转换是很必要的。

以语文教师作为班主任、以及《离骚》课程为例。首先,老师可以将上课时间用红笔标出来,这是一定的不可以改变的“死时间”,不可以随便地挪动。其次,在此基础上将课前的时间划分出来,并固定出一段时间来备课《离骚》。再次,合理地规划出学生的自习时间,高中生的自习时间也就是高中班主任工作的时间,需要对学生进行监督,作为一名班主任需要定时地去关注和了解学生的自习情况,了解学生的需求。最后,对班级以及学生管理时间进行划分,尽管老师的精力以及时间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对学生和班级进行实时的监督和管理,但是老师还是要抽出一些时间根据学生的表现找其单独的谈话和交流,从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心理思想等,还可以通过向其他任课老师的咨询来掌握学生的整体情况。

(二)明确工作内容和职责

首先是教师的职责。高中班主任无论作为哪一科的任课教师,都要在课堂上专心地授课,教学过程中要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的老师,忘记自己的高中班主任身份,放下班主任应有的姿态,用平常心来教学。其次是班主任的职责。作为一个任课老师还要尽可能地与学生打成一片,与学生做朋友,保持一种比较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比如,语文老师虽然作为班主任,但是在语文课堂上,班主任就是语文老师的身份,只需要讲授《离骚》这节课文知识,将屈原的思想以及爱国情怀、文章中的相关的字、词知识给学生讲清楚,让学生掌握《离骚》的具体内容,这是语文老师的责任和义务,在语文课堂上老师只是老师,这是在课堂当下应该扮演的角色。然而在上完语文课之后,恢复班主任角色的时候就要有班主任的样子,要给学生做好榜样,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的威严,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有助于督促学生安分守己,因此两种角色有着不一样的任务就有着不一样的性质,同样给学生的感觉也不一样,老师需要亲和、与学生互动,而班主任在亲和的同时还要有威严,只有掌握不同角色的具体特点才能将不同的角色扮演好,如果把班主任的角色带入到教学中,那么就会给课堂上学习的学生营造一种紧张的感觉,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老师只有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通过自身深厚的专业知识才能让学生信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老师要把握好角色之间的关系,才能在课堂上成为一个好老师,在课下做一个有威严的班主任,内外兼修才能做好班主任和老师的双重工作。

(三)分割课堂,交叉教育

1.分割课堂。作为高中班主任的老师,他的工作是被分为两部分的,即课堂上的一部分和课外的一部分。首先,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语文的教育工作主要是在课堂上完成的,具有固定性,在课堂上出现的时候,学生很明确地知道这是自己的老师,作为一名老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书育人、授业解惑,因此在课堂上只尽到一个老师应有的责任就行了,千万不要把班级管理的事情带入到课堂中来,不仅会分散学生学习的注意力,还不利于课堂气氛的营造,从而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其次,作为一名班主任,就要担负起关心学生的重要责任,此时就变成了思想老师或者是心理老师,在课外教育中,老师与学生之间要多交流多沟通,班主任要了解学生的想法,在学校里老师可以通过开班会或者是谈心会等形式来了解学生,或者是单独谈话的形式来对学生进行开导,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以及新媒体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班主任还可以通过新媒介加强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及时掌握学生的生活以及心理动态,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2.交叉教育。作为班主任的语文老师,在给学生讲授《离骚》的时候通过对屈原爱国精神充分表达出来,让学生感受到正面精神力量,从而正确地引导学生的三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离骚》的讲解语文老师在无形中利用了相关的内容来对学生进行了教育,对学生的三观进行调整,不仅很好地履行了一个语文老师的责任,还在无形之中进行了班主任的教育工作,避免了班主任权威的一面,而是以一个语文老师的身份给予学生关爱;在课堂外作为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可以运用自身的语文知识再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交流、沟通,虽然角色不同但是在融会贯通中解决了学生的问题,成功地塑造了语文老师和班主任的双重角色。

作为高中班主任本身就不是一件易事,做好班主任以及任课老师角色的转换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老师对这两个角色的深刻理解,只有全面地了解了这两个角色的特点和实质才能真正诠释这两个角色,轻松地转换教师和班主任的角色,从而做好育人的工作以及管理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钟燕华.高中班主任如何实现管理者与学科教师的角色转换[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4)

[2]昊雯.高中班主任如何转换管理者与学科教师的角色[J].考试周刊,2014(93)

[3]李永胜.高中班主任如何实现管理者与学科教师的角色转换[J].好家长,2015(20)

篇5:论教师在创新教育中的角色转换

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本文就教师在创新教育中的角色转换问题.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

作 者:肖勇  作者单位:焦作十二中,河南,焦作,454000 刊 名:魅力中国 英文刊名:CHARMING CHINA 年,卷(期): “”(8) 分类号:G451 关键词:教师   创新教育   角色  

篇6: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在转换?

课题组

一、研究背景

从 20 世纪70 年代开始,聚焦学生学习效果的课堂教学在全球受到普遍关注,课堂转型在世界各国缓缓地进展着。各国都开展着课堂转型的“静悄悄的革命”。

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推进新课程改革,力图实现从“灌输中心教学”向“对话中心教学”的转变。全国许多中小学都在落实新课程理念、实行课改中摸索出的各自课堂转型的模式,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其核心思路是让学生动起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

这些经验表明,课堂转型,最根本的是教师的角色转换,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课堂转型最核心的是课堂互动,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我们学校在承担省级课题《“一三五”减负增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深化、细化该“学导课堂模式”的研究,把课堂转型作为主要任务,研究学导课堂教学教师导学策略、师生互动策略、学生合作学习组织策略、教学评价策略。在近年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深感学导课堂模式的深化与普及还存在着观念障碍和制度障碍,还存在着策略研究上的局限性。基于这样的背景,我们选择《教师角色转换与课堂师生互动的研究》这一课题,期望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在专家的指引下,取得课堂转型的实质性突破。

二、研究选题的理论依据

教师角色转换与课堂师生互动的研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翻转课堂”均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问题情境,构建师生互动的机制,是这一研究的原始形态。

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课堂转型的研究都涉及到教师角色转换与课堂师生互动的研究,这些研究都揭示了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之间的关系,教师的自我角色认同会影响教师处理教学中各种关系的方式,强调教师角色转换对课堂师生互动的重要作用。

我校探索基于学导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和基本规律。侧重点在于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和评价行为,并通过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参与,改变学生的学习行为。最终归结为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研究的内容

1.研究教师角色转换的路径和方法。教师角色转换的路径包括:校本研修中的角色体验、课堂教学中的角色体验、自我反思中的角色体验。教师角色转换的方法包括:角色期望的学习、角色扮演的体验、角色冲突的调解、角色沟通等。

2.研究学导课堂教学互动的策略。包括学导案的设计策略、教学对话策略、学习动机激发策略、学法指导策略、教学评价策略、课堂强化策略、学生学习行为调节策略。3.研究课堂媒体呈示的有效性策略研究。包括课堂教学中教师媒体呈示的时机、种类与学生即时学情的适切性策略,教师媒体呈示的时机、种类与学习内容的融洽性策略。

四、课题研究的意义

本课题是“学导课堂模式”研究的继续,对于教学工作意义重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促进教师深化对“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理念的理解,深化对“先学后导”、“学导结合”、“以导促学”原则的理解,从根本上转变教师“灌输中心”的教学观念,促进教师的角色转换。

二是通过研究过程,组织教师深化探究课堂互动的策略,让教师探索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活动设计。

三是把评价作为一种研究工具,让教师通过评价来反思教学过程,研究学生的学习需求、研究学生的学习行为,矫正学生的学习行为,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

五、研究方法:

1.课堂观察法:教师须先确定观察主题,进行行为分类,制定观察表,进行课堂观察。根据观察记录的分析,提出课堂互动问题解决的方法,提出改进教学行为的有效性策略。课堂观察为教师提供实践反思的镜子。教师学会一种观察、描述、思考和解释课堂现象的科学研究方法,就能对课堂教学做出持续的改进。

2.经验总结法:教师通过对教学中课堂互动低效事例的分析,在同伴互助中,总结教学中的经验,寻找到解决课堂习惯培养问题、情境创设问题、媒体呈示问题、教学评价问题、等问题的有效策略。

3.调查(测验)法:教师运用问卷调查、访谈、前测、后测的方法,了解学生的自学兴趣、态度、能力、习惯、信息技术资源利用等现状,了解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性、课堂提问有效性、学法指导的有效性、教学评价有效性。

4.行动研究法:主要采取“同课异构”、“一人同课多轮”和“多人同课循环”等课例研究的形式,教学目标制定、调整与落实的有效性策略研究、学导案设计变式研究、学情分析有效性策略研究、学法指导有效性策略研究、课堂提问有效性策略研究、教学评价有效性策略研究。、六、研究步骤:

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5年9月—11月)成立课题研究和分主题研究的组织机构,确定分主题研究的年级和教师,按主题开展培训。

2.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15年11月—2016年5月)分两阶段开展分主题研究。

其中:2015年11月——2016年3月,开展课例研究; 4月、5月,开展中期检查,通过数据信息采集、分析,进行效果评价,同时进行经验总结,形成典型课例。

3.第三阶段,总结、整合、提升阶段:(2016年6月)分主题总结,整合研究,形成各类变式的课例,各类有效性策略的成果。

七、研究预期成果: 1.撰写课题结题报告。2.形成若干篇研究论文。3.形成若干典型案例。4.编撰优秀学导案。5.刻录相关课堂教学视频。

八、研究的组织管理

(一)课题领导小组 组 长:乔丰年(校长)副组长:何焕利(副校长)学术秘书:闵卫强(教导处主任)

成 员:陈 林(副校长)拜敏娟(副校长)李盈利(副校长)

武亚娟(副校长)王群英(工会主席)董琳娜(教研室主任)

闫敏娜(教研室副主任)张朝晖(教导处副主任)周春妮(教导处副主任)

(二)课题指导小组 王昌民(渭南师范学院教授)李晓燕(渭南市实验小学监察员)闵渭安(临渭区教育局局长)邢唯远(临渭区教育局副局长)赵根全(临渭区教研室主任)杨晓蓉(临渭区教研室副主任)

篇7: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在转换?

朱立会

论文提要: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语文课程性质观、语文课程目标观、语文课程内容观、语文课程资源观、语文学习方式或学习观和语文课程评价观六个方面都有深刻创新。在课程理念有所更新的情况下,语文教师的角色必然要求随之转换,即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教育意义上的对话者,由课程的被动执行者转为主动创造者,由课程成绩的评判者转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关键词:语文课程标准

理念创新

教师角色转换 当今世界上,各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而教育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已经提高到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由此给中国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格外令人关注。尤其是近年来毁誉参半的语文课程更是以其崭新的课程理念走在课程改革的前沿。解读国家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深感字里行间内蕴丰富、新意迭出。处处体现着科学理性和人文主义精神。本文拟就语文课程理念的创新与教师角色的转换谈点自己的看法,以就教于专家学者和广大一线教师。

一、关于语文课程理念的创新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实施建议”三个部分,课程的内容结合在“目标”中作了阐述。“前言”即是这个标准的基本理念部分。而基本理念又渗透于“课程目标”、“实施建议”之中。这个标准突破了学科中心,将素质教育新的理念融注于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据此可将语文课程理念的创新归结为:语文课程性质观的创新、语文课程目标观的创新、语文课程内容观的创新、语文课程资源观的创新、语文学习方式或学习观的创新、语文课程评价观的创新。(一)语文课程性质观的创新是语文教育思想解放的重要成果。

《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提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关于语文的工具性,过去我们讲得很多。语文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工具,是人脑思维的工具,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是人类传承文化、积累文化、传达社会价值观的工具。如果认识到此为止,语文就可能陷入“纯工具论”的误区或“工具理性主义”的泥潭。对于语文课程的性质,当年提出“工具性”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在今天来看,仍然有它的现实意义。但是片面强调“工具性”,的确产生了相当程度的消极影响,于是语文教育界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提出了“人文性”的口号。《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交际”,一个“人类文化”,两个“重要”,表明了在课程性质上的倾向性——语文课程具有工具和人文的性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一对语文课程特征的准确界定,使语文课程从长期的“工具倾向性”中解脱出来,符合当前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也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展开和实施。是长期以来语文教育思想解放的重要成果,也是语文课程理念创新的重要体现。

(二)语文课程目标观的创新是语文课程价值取向上的突破性选择。《语文课程标准》基于对语文课程特点的深刻反思,首次正式提出了“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甚至明确要求“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标志着语文课程目标由知识中心向以学生能力发展为中心的转变,也表明在素质教育深入人心的时代背景下语文课程功能的显著升华。与原来的《大纲》相比较,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和个阶段目标不只是“知识、能力”的达成度,而是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课程目标。这其中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思想,包含了扎实的基本功的培养和潜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开发。《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提到“语文素养” 这个概念,“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等。“语文素养”包含了“语文能力”同时又对其有所突破,以此为目标来充分发展和培养学生个体能力体系和人文修养。因此,语文课程目标观的创新是语文课程价值取向上的突破性选择。

(三)语文课程内容观的创新是语文课程建设上人本意识的重要体现。很长时间以来,语文课程内容的选定和设计都是以知识为中心,有着严格的系统性和序列性。且有些内容陈旧、老套,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更重要的是内容的偏旧和模式化阻碍了学生的想象能力、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有鉴于此,这次语文课程标准着眼于课程内容与学生主体经验世界、情感世界的内在联系,关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生的需求差异而对课程内容予以不断调节和更新发展。由此出发,新课程标准对作为课程内容具体体现的语文教材提出了一系列建议。首先,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要新,要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在注重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植学生的爱国情感的同时还要具有全球意识,体现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反映人类关注的重大问题,如自然、环境、和平等。其次,教材内容的安排应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优化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教材的体例和呈现方式应灵活多样,注意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最后,教材要富于开放性和弹性,既合理安排作为共性要求的基本课程内容,又要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个性化开发和选择的空间,特别是为学生主体留出自主取舍和拓展的空间,等等。简言之,语文课程内容丰富多样、充满个性活力,以学生主体生机勃勃的发展为逻辑始点和最后归宿,从而体现了语文课程建设上浓郁的人本意识。

(四)语文课程资源观的创新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大语文”观。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不少名教师提出“大语文”的概念,在语文教学界,也逐渐形成一种共识: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但正式从“课程资源”的角度提出:“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要“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语文课程资源,这尚属首次。如果语文课程资源的内涵,还是停留在教科书及其围绕它的直接的教学辅助材料上,那么,语文素质教育就难以有效落实,语文课程的改革就仍然是悲哀的。有鉴于此,新课程标准引导师生走出“课堂为中心”“教科书为中心”的误区,用多种分类来呈现语文课程资源的新概念,如根据课程来源列举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根据课程性质来列举自然、人文和社会课程资源等等。并引导开发新的课程资源,促进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使学生扩大语文学习的视野,提高学习运用的积极性,拓展语文课程的内涵。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语文课程资源观的创新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大语文”观。

(五)语文学习方式或学习观的创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改变学生学习过程与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能力。在一次次自主、合作、探究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和创造性以及责任感、合作精神等等。这些既是十分重要的语文素养,又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语文学习方式的创新真正的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六)语文课程评价观的创新体现了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现代教学观。传统的课程评价观,评价方法上偏重定量和结果而轻视定性和过程,评价维度上偏重知识和智性而轻视情意要素,评价功能上偏重甄别和选拔而轻视学习者的可持续发展。新的课程评价观弥补了上述评价的不足,要求教师对学生评价的重点是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并建立自信;同时,主张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即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相结合。此外,“评价建议”还明确指出据于语文学习体验和感悟的特征而不能以量化和客观化作为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这种评价的实质,体现了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现代教学观。

二、关于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师角色的转换

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直接应用者,是新型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促进者,是课程实施过程中最直接的参与者。新课程改革成功与否,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在在课程理念上的创新,要求理性地审视和反思语文教师的传统角色。教师要尽快地适应新课程,就必须转换自己的角色,必须对新型教师的角色作认真的思考,并加以重新定位。

(一)由知识单方面传授转变为教学上的双边对话。

传统的语文教学,以传授系统的学科知识为主,追求固定答案和统一认识,信息交流以单向交流为主,片面地分析语文语法和逻辑知识,使语文教学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力。现在,新课标确认语文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平等对话的过程,教师就应以“对话人”的身份尊重同样作为“对话人”的学生个体及其对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式的选择,自觉放弃传统意义上把教师作为知识权威。这里,语文教师要强化三种意识:

一是发展意识。学生既不是一个待灌的容器,也不是一个任人塑造的物体,而是一个有思想,有情感,有自主能力的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开发智力和培养能力的同时又可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教育的目的不只是为了传授既有知识,更是为了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教育不能是仅仅为了就业的需要,而是为了终身发展。教师必须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思想,变单向的灌输为与学生的平等对话,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实现“过程和方法”的课程目标,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是人本意识。既然学生不是接纳知识的容器,而是有待点燃的“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那么,教师就理当全面发展其情感、意志要素和智力要素为课程目标,即新课标所强调的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去发展学生的能力体系和人格体系。教师的出发点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主要责任就应该是在知识与情感领域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激发学生思想的火花,而不是强行的灌输。教学的内容不仅是现有的学科知识,而且要和学生一起“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这样,课程才具有生命价值,才能超越单纯的知识和技能训练而获得抵达人性深处的底蕴。

三是民主意识。即语文教师创设课程氛围来保护学生作为对话人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淡化课程执行中的预定性和统一性,注重对话过程的可变性和多元化,不以有限的结论锁定对话的无限多元性,这尤其表现在阅读教学中,正如新课程标准所一语道出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实质是确认学生也是语文课程的主体之一,故应激发和尊重学生对课程新价值的创造,同时教师也会在对话中得到启发,最终实现教学相长。

(二)由教材及课程的被动执行转化为主动创造

在师生关系的层面上,教师是主动者,学生是被动者。在教师与学校、社会的关系层面上,教师是最大的被动者。在以往的课程编制中,课程具有既定性、凝固性和封闭性。教师只是消极、被动的忠实执行者,对教科书的选择、重组、评价和传输方式都没有自主权,更不可能对校内外多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创造。在新课标的引领下,语文教师的教学创造精神将得到充分释放,从而要由被动执行者转化为主动塑造者。

其一,就课程内容而言,教师要对教科书进行“裁剪”。新课标要求“教师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有选择性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教师要根据本地、本校、本班的实际,对教材作出适当的取舍,切忌简单照搬专家的方案而忽视特定的教学情境和活生生的、变化着的“人”。要珍视“童心世界”的课程价值,依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来选择、拓深、拓宽语文课程的外延和内涵。

其二,就课程的发展而言,教师要将课程面向生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新课标提出“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语文教师要着力于突破课堂教学的自闭性,主动构建与社会、世界和日常生活的广泛联系,使有字之书与鲜活的现实同为充满生机的统一体,使语文课程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得到尽可能的充分发挥。诸如让书刊、影视、广播、网络、演讲、辩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土人情等素材进入语文教学流程。这样语文课程才可谓面向生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其三,就课程实施而言,语文教师要努力改善和优化教学流程。使每个教学环节都充满新意和活力。教师要建构崭新的语文课程价值观,即以激发学生超越语文知识之上的智慧、灵感、激情和创造性生命活力为课程的价值追求,突破语文知识体系的束缚,发展学生洋溢着灵气和才情的个性化言语能力。因此,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就应为学生的审美鉴赏留下广阔的想像空间、为其个性化的课程体验铺设多种路向,从而培养其个性化的领悟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由课程成绩的评判者转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传统课程评价观,内涵窄浅、标准单一,重终结性评价而轻形成性评价,重表面课程分数而轻内在主体性人格发育,教师一直扮演着最终的课程分数的评判者,致使学生总是处于被测试、被区分、被选拔的评价客体地位。新课标评价理念要求语文教师从关注“人”的发展着眼,重视课程评价的教育功能,从而促进教师评价角色转向为学生的发展的促进者。语文教师要在评价过程中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更新评价观,“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重视定性和过程,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要与学生在情感上相融。就情感取向而言,应以肯定和表扬为主,对于学生虽不成熟却经过自己大脑思索的独特判断,要予以肯定和鼓励,摒弃求全责备;在语言上要多用寄寓真切期待的鼓励语,使学生为满足教师心灵期待而努力发挥出潜在的智慧和情意能量。再次,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隐性和较漫长的过程。教师对学生既要关注现实的知识能力和认知水平,也要关注其发展的潜力和可能的进步。语文教师要以博大的情怀去精心呵护和发现学生的进步,以对待明天的信心去保护其成长所必备的和谐氛围。最后,教师要接纳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如果不顾及学生原有基础差异和个性差异而用统一标准去评估其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将会扼杀许多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热情并使其产生挫败感。教师应承认并尊重课程学习中的个体差异,及其所处的位置。并以发展的眼光鼓励学生的闪光点,挖掘其潜能,弥补其不足。语文教师应以博大的胸怀接纳并改善个体之间的差异,这一点尤为重要。

综上所述,新课程标准体现了鲜明的教育理念和浓郁的时代气息,处处洋溢着科学理性和人文主义光辉。在新的理念的指引下,语文教师的角色也必将发生转换,由居高临下的“师道尊严”向现代意义上的平等对话、重塑课程、促进发展的创新主体转换。由此而产生的语文教育必将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发展个性、培养创造性的教育,是对人的存在价值的维护和升华的教育。

主要参考文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朱慕菊 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年9月版)《语文课程标准》问答1(作者 崔 峦 人民教育出版社)

论语文课程理念的创新

与教师角色的转换

篇8:教师在“合作探究”中的角色转换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组镜头:学生围成一圈,当教师号令一下,“开始合作”,学生马上动了起来,有的小组内所有学生都在做同样的事情,有的小组学生连合作干什么还没有搞明白,教师就说“停止”,学生则马上恢复原状。

笔者认为,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以上问题出现的原因就在于教师。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教师在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中的角色转换。

一、教师是时机的把握者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掌控者,进行教学设计一定要了解学生、把握教材,对课堂上所要解决的问题有一个基本估计:哪些问题学生能够独立解决,哪些问题需要合作学习。这时,教师就应当是时机的把握者,合作学习才有价值,一般可以在下列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

(一)教材空白处引导合作

语文的课堂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很多课文的结尾处很耐人寻味,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合作探究。如《爱之链》这篇课文以人物对话结尾,出现了“乔依”这个人名,耐人寻味。其中结尾是这样的———她轻轻地亲吻着丈夫那粗糙的脸颊,喃喃地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乔依……乔依醒来后故事会怎样发展?借助这样的教材空白,引导学生合作讨论交流,可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二)意见分歧处引其合作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学生自然会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对课文产生认同、共鸣,或进行质疑、批判。在学生遇到此类分歧时,教师就要抓住时机引导其合作探究。在学完《最后的姿势》和《船长》两课后,引导学生开展了“实话实说”活动,“你们觉得谭千秋老师和哈尔威船长傻吗?你们会做他们这样的人吗?”学生根据自身的认识和体验,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类:一是从教材原意出发,认为应该像谭老师和哈尔威船长那样忠于职守,舍己救人,做一个“死也要重于泰山”的人;二是认为不应该像他们两人那样“傻”,救人就救呗,何必贴上自己的生命呢?这样轻易地选择了以身殉职,太不明智了。我因势利导,把持相同观点的学生组合起来,让他们合作,展开辩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教师是任务的分工者

明确学习任务且责任到人是进行“合作探究”的关键要素。在学生合作活动开始前,教师就要把任务要求讲清楚,任务明确,责任到人,使小组成员全员参与,让学生明白各自承担的任务,掌握各自所分配的任务。这时,教师的角色是任务的分工者。如教学《负荆请罪》时,请学生分角色朗读廉颇、韩勃、蔺相如的对话,以五人小组为例,哪个位置同学说韩勃的话,哪个位置同学读廉颇的话,哪个位置同学读蔺相如的话,谁读旁白,谁对四人读的情况进行评价交待得很清楚。布置好任务后,各小组忙而不乱,效果很棒。

三、教师是积极的参与者

合作学习应是教师指导下,学生间有序进行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参与到活动中去,与学生平等对话。在学生合作遇到困难时,在合作产生不良情况时,在合作偏离主题时,在合作时间过长或不足时,教师就要进行参与和指导,使合作学习更有实效。

四、教师是合作的激趣者

在平常的教学中,我都是按学生座位自然分组,四人就某些问题进行讨论的。但两星期过后,我发现:每个组内往往只有组长说,其他人都变成了忠实的听众;有的则是这组让那组说,那组让其他组说,互相推辞。热闹有余,但合作效率很低。为了激发他们的兴趣,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表演激趣合作,可以引导学生变换着方式激趣合作,可以让学生采用课外采访式合作。

五、教师是艺术的评价者

在小组学习中,教师对小组学习的结果以适当的方式给予肯定与鼓励,进行及时、恰当、艺术的评价,往往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种内驱力,会给学生增添自信与快乐,使他们产生更加强烈的学习热情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此时,教师可采用整体评价,也可采用激励性评价。

篇9: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在转换?

【关键词】EGP ESP 课程衔接 角色转换 双师

1. 引言

教育部于 2000 年出台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中强调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以“实用为主, 够用为度”,着力培养应用能力。在注重语言共核教学的同时, 侧重一般语言交际和涉外业务应用能力的培养,为EGP与ESP课程的衔接提供了理论基础。

2. EGP&ESP的概念与高职校ESP教师发展现状

2.1 EGP&ESP的概念

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英语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于2008年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讨论稿中指出,高职英语教学分为两个阶段:基础阶段为通用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简称 EGP),以语言教学、语言讲解和技能训练为主,进行着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共核部分的教学;行业阶段为专门用途英语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简称ESP),指与某一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内容广泛,如医学英语、外贸英语、机电英语、计算机英语等,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在一定的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

ESP与EGP的语言表现形式是没有差别的,差别表现在学习者的需求不同,教学目标不同,从而导致学习者的学习方法不同(陈莉萍,2000)。

2.2 高职院校ESP教师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的蓬勃发展,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较大发展,学历和职称结构均得到改善,一般来说,目前从事ESP教学的教师可分为以下几类:

2.2.1持有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或职业英语资格证书的专业课教师;对所教专业的整体把握及专业词汇的熟悉有助于吃透教材,结合职业特点讲授课程内容。不足之处在于他们不一定是训练有素的语言教师,不谙语言习得理论,在教材内容取舍、课堂活动的设计与安排、情景设置等方面有所欠缺;

2.2.2由于ESP教师不足,兼授ESP课程的EGP教师。如一名英语教师可能同时教授高职英语及汽车英语(再如服装英语)。其优势在于多数为师范生,有一定的教学经验,教学基本功较为扎实,对词汇及语法知识的讲解有自己的方法,在短期内能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但由于本身不是某一话语共同体的成员,对所教专业的职业特点不甚了解,对学习者的学习需求缺乏认识,不精通专业术语,往往会出现教学目标不明确、过分侧重于语言技能的培养、忽视职业技能与语言应用能力的结合等情况,造成教师的课堂挫败感和学生的“ESP只不过是英汉对照翻译”的错觉。

2.2.3本身所学专业即为ESP的英语教师;综合素质较强,对教育科学理论、教材教法及教育科研等理论的认识较表面化,但在理解教材,结合行业实际等方面有较强优势,但此类教师所占比例较之其他两类较少。

3. 教师在EGP与ESP课程衔接过程中的角色转换途径

ESP课程的特殊性在于它既非纯语言课,亦非纯专业课,而是将语言应用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的一门课程。教师在帮助学生掌握专业方面读、听、说、写、译等基本技能的同时,又应培养他们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信息,从而能够在相关领域进行信息交流的能力。因此从事ESP教学的教师在熟悉EGP教学流程的同时不可避免地要实现课程衔接中的角色转换。

3.1推进教学部门的资源重组与合理配置

EGP教师一般隶属于高职校的基础教学部或公共英语教研室,ESP教学则由各系部的专业教研室主管。对于高职校英语教师而言,有必要打破各自为政的藩篱,提出合理化建议,推进教学部门的资源重组与合理配置,根据学校实际需要建立专门的专基英语合作教研室,实现EGP和ESP教师的资源共享、团队合作、互学互助。一方面深化EGP教师对ESP课程的认识,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一方面有助于ESP教师充实语言学理论知识及把握教学规律、组织课堂教学等,逐步实现双赢的目标。

3.2以“双师”作为教师自我发展目标

多数EGP教师由于受到专业限制,往往沿用讲授基础英语的方法,以词汇和语法教学为主。高职校在培养ESP教师方面有先天优势,例如可在教师上岗前组织正式的相关专业的学习和培训,鼓励EGP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专业课程,参加职业资格证的考试,同专业教师一同下企业锻炼增加实战经验等。广大教师也应增强职业规划意识,利用各类资源,加快自我完善,更新知识结构,申请各类进修机会,以“双师”作为长期发展方向。

3.3主导教材的选用及开发校本教材

教材选用方面,一线教师最具发言权,针对高职校普遍存在的“以不变应万变”的教材使用的僵化模式,EGP与ESP教师应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跟踪调查等实证研究方法,获取第一手资料,摸清学生的学习需求,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调研市场对人才英语水平的具体要求和应用范畴的变化,在选用适合的成熟、高质的ESP教材的同时根据学生现有水平积极开发校本教材,使之尽可能地贴合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发展脉络。

3.4以就业为导向选择评价模式

投身ESP课程教学的教师应及时转变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结论的传统评价模式,注重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尤其是职业能力的影响,对学生的语言技能实现综合评价,在出卷范围、题型设置、难度梯度、职业意识渗透等方面参考公共英语、剑桥商务英语、托业英语等,鼓励学生学以致用。

4. 结语

从教师个人成长的视角来看, 由“通而不精”的EGP教师发展成“教有所长”的ESP教师, 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参考文献:

[1] 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 陈莉萍. 专门用途英语研究[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3] 邓春梅. 论高职院校EGP与ESP课程衔接的有效途径 [J]. 中国成人教育, 2009, (14).

[4] 施敏. 教师的角色及自我完善 [J].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0, (9).

[5] 徐晓红. 高职院校GE 教师向ESP 教师转换的发展策略 [J].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12).

篇10:浅谈创新教育与教师角色转换论文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体现。

韩愈曾说:“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这是教师的职责所在。教育在一代代的传承中,不断地丰富着内涵,教育是科学、是艺术、更是希望和未来。二十一世纪人类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教育也在进行着一场深刻的变革,而作为为教育注入生命血液的教师,责无旁贷地在这场以创新教育为中心的变革中,应准确地转换角色,并不断地完善自我从而成为推动这场变革进程的合格主力军。

创新是时代的要求,是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必须依靠创新教育。这样,前提是教师必须是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创新教育的意义在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促进国家和整个社会的进步。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创造性的教育来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人格、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改变过去仅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只停留在完成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上。这就需要教师转变只知道让学生学习与继承的单纯教与学的传统教育模式。教育的核心是做人的教育,教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这是创新教育中,教师应深刻领会的关键。教师能否正确进行角色转换是创新教育的根本。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在学校里重要的不是学得多少知识和技能,而是学会一个会学习的能力,学会自己去学习的能力。这就是说教师应着重于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掌握知识的方法,而不应只关注学生获得了多少知识。这就需要将“以教为主”转变成“教为不教”的教学观念。

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将使教育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出现革命性的变革,教师必将由一个知识传授者,转换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顾问。在计算机的使用上,有些学生可能超越老师,信息的获取和更新来得比老师快,这给教师的知识存量提出了挑战,在知识爆炸世事繁复的时代,这也给教师历来以传授知识为神圣使命和习惯于我教你学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教师应从“神坛”上走下来,由原先的“传道者”,转向知识的引路人;从过去的“授业者”,转向创业的开拓者,从“解惑者”,转向问题的启发者。这就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师自身的职业素质。将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能力、教育资质提升到一个新层次。这就需要教师全方位的学习、追求和探索,并加以规范。

创新型的教师要善于吸收最新的教育科研成果,将其运用于教学之中,并且还要具有独创的见解,能够发现和作用行之有效的新的教育方法。及时地把最新的技术,最新的科技动态及成果引入教学,以保证教育和科技发展相适应,使所培养的学生不仅能尽快地参与到社会活动的实践之中,并且具备超前意识,这样才能在科教兴国中发挥积极作用。

由于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教育的普及程度不断提高,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与时代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从职业素质出发,真正地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转换角色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在新的时代社会、家长、学生对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更高标准,对教师而言压力确实加大了。正因如此,我们必须把原先习惯按系统知识的体系对学生灌输的这种强制性、划一性带有限制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向增强教学的选择性、开放性、创造性和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模式推进。

现在,由于社会上各种观念及不良风气的影响,及部分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养成的“娇”、“骄”二气,使得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更加大了教师开展教育活动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以开阔的心胸、豁达大度的爱生情结、以满腔的热情、崇高的人格魅力,去发掘学生潜能,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用教学艺术的穿透力来点燃学生的探索欲望。面对各个不同的受教育者,教师都应充满信心给予精心的呵护和耐心的指导,把爱的温暖洒向每一位学生。爱心是角色转换中的灵魂。

教师职责要求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以自身的教育思想,教育能力、人格魅力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和思想碰撞,创造出一种强烈、愉快、灵活、科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用真、善、美,用智慧和情操去滋润学生的心灵。让每一位学生都喷发出探索的激情,去体验知识的魅力,享受美好的未来。要实现创新教育,教师仅有奉献精神是不够的,还要与时俱进,不断地去掌握和探索新的事物。这样我们就会在创新教育的转换角色中体会到教师职业的内在尊严和欢乐。

上一篇:描写与书的句子下一篇:“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集中讨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