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角色转换初中化学论文

2022-04-26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学科教学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也进一步的加快,化学作为中学阶段一门较为基础的课程,当前在教学过程中还有一些不足的地方,而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化学这门课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初中生们的化学综合素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师角色转换初中化学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教师角色转换初中化学论文 篇1:

用新课程理念指导初中化学课堂教学

摘要:新课程强调教学中的师生交往和互动。初中化学课堂中要体现新课程理念应注重教师角色的转交、师生情感的培养以及知识形成过程的揭示等多方面的结合。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学习共同体 化学课堂教学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新课程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这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实现交往和互动就是实现师生形成“学习共同体”。新课程所强调的形成师生“学习共同体”,对学生而言,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主体性凸现、个性展现、创造性体现。对教师而言,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与学生一起分享理解的过程。在学习共同体中,教师不仅仅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这就意味着教学过程中人人参与,平等对话,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实现师生形成“学习共同体呢”?

一、关注教师角色改变,形成“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是当前比较热门的话题。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共同体:共同体是一个由多人组成的群体,群体成员之间具有社会性依赖关系。他们共同讨论,共同决定,共同定义着共同体,并为共同体所影响。一个成功的共同体应给成员以归属感。当一个共同体以学习为主要目的时,我们就可以说它是学习共同体。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转换角色: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者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实现了这种角色的变化,能够促进师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学习共同体”。作为化学课的教学,怎样体现这样的转变呢?

(一) 教师应该相信学生的潜能

教师应积极引导和支持学生之间展开讨论,教师要作为学习的一员融于其中,从参与的过程中,积极地听、看、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想所思,以便掌握课堂中各种情况,为进一步的指导做好充分准备。

比如《常见金属化学性质》一节的“活动与探索”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的实验室制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实验室制反应物的特点、反应条件要求,根据反应原理条件学生讨论如何确立制装置;再根据性质,让学生讨论收集的方法,课堂上教师作为学习的成员观察学生的实验,确定下一步如何指导。在此基础上,继续引导学生分析出教材中的装置的缺陷是添加药品和停止反应操作不方便,让学生思考并讨论怎样改进这个装置就可以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使操作方便,从而激发了学生改进实验装置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1.创设和谐的心理环境。人是知情合一的动物,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情感对人类行为直接施以巨大的动力影响。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由情生趣,以情诱思,创设和谐的心理环境。

2.创设宽松、自由、民主的课堂气氛。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都有优良的潜能,都有成长与发展的天性,只要条件许可都可以发展成为个性健全,富于创造的人。”因此,教师应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自由、民主的课堂气氛,课堂上允许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成熟的或不成熟的看法。学生在争辩中会逐渐成熟,形成判断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天性才能流露出来,才能主动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愉快地、创造性地学。

课堂上相当一部分学生习惯于听教师讲,自己听懂了就认为完成了学习任务,他们不能把学习体验以及对知识的理解与教师或同学交流。这种学习方式是不适应新课程要求的。化学课堂上我们要改变这种现状,创造条件使学生积极地、大胆地与老师和同学传递信息,使学生以开放的心态、张扬自己,获得心理的解放。

比如,我们可以让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学生讲老师听,学生教学生;学生设疑,师生共同解答;让学生的心理在没有压抑的情况下展现。这也体现了课堂上的师生平等。课堂上可以安排一名或多名学生协作起来组织教学活动。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加,他们能在课前认真预习,分析本节内容的重点、难点,对重要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归纳。作为教师课堂上的任务也不轻松,应该积极地听讲,细致地观察学生的做、发现问题,再进一步与学生沟通。例如,在学习《自然界中的水》《化学与环境》等章节时,学生们由于课前广泛收集资料,进行了充分预习和准备,上课时能够积极展现自己预习的成果,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培养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和合作精神

前人的发明多数是个人努力的结果,而现代科技成果大多需要与他人合作才能取得。这就要求我们应该从基础教育开始自觉培养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和合作精神。“应试教育”中学生的学习过多地注重了接受学习,这种学习忽略了其他学习方式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价值,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也有明显的缺陷。而新课程则要求我们在继承传统的接受学习的基础上,鼓励实现学习形式的多样化,如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实践性学习等等。这些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责任感与合作精神。

在化学教学中要想让学生乐于学习化学,就应该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教师除了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外,应鼓励学生开展实验、调查、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表达交流等活动。比如在学习空气这节内容时,为了让学生研究空气的污染状况,可以安排学生分组进行调查和收集信息,这一过程中小组一般获得的内容或数据是有差异的。这样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和合作精神。

二、重视情感态度的培养,形成“学习共同体”

所谓情感态度,是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意识。应试教育中,我们往住偏重了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对态度情感这些因素教学中重视不够。而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和过程被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来理解,主张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应以人为教育对象,致力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把他们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使其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应该说,无论什么类型的化学知识,都具备情感态度挖掘的基础,化学学科的特点,也决定了其情感态度的丰富性。基于此,我们在使学生掌握“双基”的同时,应该让学生理解化学学科的思想,学习生活中的化学,把学到的知识渗入社会、生产和实际。

即使是抽象的概念、理论知识,我们也要从人文的角度、美学的角度引导学生去接纳。比如原子结构的美、物质形成的对立统一,化学用语的简捷,这些都应渗透情感的沟通。就是表面上看上去没有什么感情色彩的计算题,也可以赋予其人文的意义。例如对于质量分数的计算题,以前教师往往分析计算方法,讲解计算格式。现在可以让学生找出质量分数的计算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并且让学生编写应用的实例,有的学生就设计了如下类似的练习:人体中NaCl的含量应适当,过量或不足都会引发疾病。某病人,体内注入了1000ml含NaCl质量分数为5%的盐水,该病人相当于补充了多少克NaCl?

三、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形成“学习共同体”

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所以应该重视结论。但如果不经过学生多样化的思维方式和认识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使学生真正理解和鞏固。所以化学课上,我们在重结论的同时,更应该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揭示,从学习角度看,重过程就是重会学。

例如,在学习混合物概念时,可以让学生举出混合物的实例,有的同学举出和S粉若混合后是混合物,教师让学生设计实验进行研究。实验中把和S粉的混合物溶于水,过滤出S单质经干燥后,燃烧仍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保持了S的性质;溶液经蒸发后加热仍产生,保持了的性质。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真正理解了混合物中各成分没有发生化学变化,仍保持原来的性质。再如学习催化剂时,学生对催化剂的质量不变、性质不变的理解不深,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对H2O2与反应后的剩余物进行分离,通过称量反应前后的的质量,说明其质量不变,再观察分离出的是否仍对H2O2制有催化作用,说明化学性质不变。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获得了概念,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就更加准确和深刻了。这种揭示过程的学习方式纳入了学生的思考与个性,教学过程看上去比较麻烦,浪费了一些时间,但从长远看,既让学生体验了学习过程,又培养了学生研究方法,会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这种做法是值得提倡的。

总之,新课程理念揭示了学习过程,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去思考知识、诘问知识、评判知识、创新知识。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和个性的张扬。新课程理念把学科的概念、原理与探究过程和方法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既有肌体又有灵魂的活的知识结构。揭示学习过程,学生经过学科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在这些方式中师生经过争论、碰撞等形成了“学习共同体”。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等,《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郑长龙主编,《化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

[3] 王祖浩主编,《化学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6

[4] 王云生,《新课程化学教与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9

(责编 闫祥)

作者:王玉琪

教师角色转换初中化学论文 篇2:

对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学科整合的几点认识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学科教学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也进一步的加快,化学作为中学阶段一门较为基础的课程,当前在教学过程中还有一些不足的地方,而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化学这门课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初中生们的化学综合素养。本文首先论述了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学科整合的作用,并提出了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学科整合的策略,希望对提升化学教学的效率有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中学;化学;学科整合

在当前这个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多媒体作为一种在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处理信息技术的软件,把其运用到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把一些比较抽象的化学知识更加直观地展现出来。使得化学教学更加具有趣味性,进而使学生们的自主探究和创新能力得到有效地提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学习化学的难度,使得初中化学教学的质量得到有效地提升。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学科整合的作用

(一)促进教师角色转变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转变以往那种在课堂中的角色。而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手段可以促进教师角色的转换,把教师从以前的那种课堂中的领导者转变为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引领者,要知道教师作为课程的设计者,要对学生的学习目标进行制定,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一个清楚地掌握,在对化学这门课程的知识进行展示的时候,教师要根据当前学生们的特点来进行讲解,采用超文本网状结构非线性的方式来对所要讲授的知识进行梳理。而且通过把现代信息技术和中学化学教学整合到一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师自身水平的提升。在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由于化学这门课程和其他学科有所不同,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如果采用以前的那种教学方法来开展教学活动,是很难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的,而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突破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难点,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所以,把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进行整合可以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

(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经过科学研究表明把視觉和听觉进行有效地结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们对知识的吸收能力,在开展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选择更加适合自己真实水平的题目去进行练习,通过练习使得学生的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所以,把现代信息技术和化学这门课程进行整合不仅能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还能帮助学生对所学到的知识理解得更加透彻,进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学科整合的策略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建相应的情境

在信息技术和中学化学进行整合的过程中,通过创建相应的教学情境,可以把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地调动起来,使学生们在学习化学知识的时候更加的积极。总的来说就是通过使用多媒体技术来创建相应的情境来开展教学活动,可以把一些比较抽象的化学知识更加直观地展示出来,而且在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时候通常都会在课件中加入一些图片或是视频,这样就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调动学生们的情绪,使得学生们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更加的积极。

比如,在对《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在上课之前为学生制作一些和这一课题相关的小动画来开展教学活动,如一些一氧化碳中毒的案例,把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充分地调动起来,之后再提问学生“你们知道一氧化碳中毒的原理是什么吗?”这样一来就会把学生们关注的重点放在中毒的原理上,让学生们对这节课所要教授的内容充满期待,进而提升这节课教学的效率。

(二)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模拟实验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课本上的一些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或是对实验室的环境有着较高的要求,所以只能依靠学生自行想象,但是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对于其中的原理并不能很好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化学课堂教学的效果。而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就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比如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一些演示实验,把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充分的为学生展示出来。比如在对《水的组成》中的“水分解实验”进行教学的时候,由于实验的结果很难用肉眼观察到,所以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把水分解实验的步骤展示出来,让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实验的过程,提升教学的效果。

(三)灵活运用网络优质资源,丰富化学课堂教学内容

和中学阶段的其他课程相比,化学不仅要学习一些理论性的知识还要学习一些实验和实验现象以及反应的原理等。但是由于受到实际教学条件的限制和化学实验中一些不确定危险因素的影响,导致教师在开展化学教学活动的时候没有办法为学生呈现出一个较为完整的教学过程,使得学生对一些化学现象的反应原理理解得不是很彻底,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化学素养的提升。而把现代信息技术和中学化学进行整合可以利用网络上一些优质的教学资源来丰富化学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在制作教学课件的时候可以把实验反应的视频以及公式融入到课件中,在课堂上进行播放,让学生对实验原理有着更加直观的理解,这样不仅能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还会提升中学生的化学综合素养。

结论

综上所述,把信息技术和中学化学学科进行有效的整合,不仅使得化学课堂教学的内容更加的丰富,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优化化学教学的方式,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建相应的情境、利用信息技术模拟课本中的一些实验、灵活地运用网络中的优质资源,来丰富化学教学的内容,使得学生的化学综合素养得到有效地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国富.浅谈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教学的整合应用[J].科学中国人,2016(4X).

[2]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策略与实施[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基础教育类),2018,5(12):107-108.

[3]徐萌,崔继文,李锦莲.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盐化工,2021,48(1):175-176.

作者:朱家松

教师角色转换初中化学论文 篇3:

让学生演奏课堂最华美的乐章

摘 要:以生为本组织课堂是当前基础教育中的“重头戏”,对此,结合初中化学教学现状,探讨了教师应如何运用多重角色来构建具有生机和活力的化学课堂,旨在为促进教育效能提供参考,为初中化学教师构建有效课堂提供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师生关系;教师角色

化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角色塑造关系着教学质量,尤其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塑造多重角色并以此来提升化学教学效能,是

新时期中学化学教师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初中化学教学中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对传统单一的教师角色提出了质疑,并重点围绕如何在实践中运用多重角色展开论述。

一、初中化学教学中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

近期笔者对自身工作和同校同行、临校同行的教学工作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检讨与反思,在这次小小的调研活动中,仅就师生关系和教学参与来看,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新课改后,虽然很多中学教师对学生的人格尊重提升了很多,然而,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师生不平等”的概念根深蒂固,以“尊长”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学习的现象极为普遍。虽然用传统道德观念审视其无可厚非,然而,由此而导致的过度介入学生学习、课堂“主导”大于学生的“主体”体现、为学生筹划学习现象比比皆是。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挥,也降低了他们学习的自主性。

2.师生关系仅用教学来维系,其间缺乏情感纽带,缺乏真正的相互关爱,相互体谅。当学生感到困惑、失意、迷茫,情感上遭遇了误区或挫折,教师难以为学生分忧,更不能成为学生倾诉的对象,因此,由“无助感”而导致厌学是很多中学生的心理通病。

3.从教学理念来看,组织和引导学生学习是教师的主要责任。然而,学习的途径和方法有很多,传授、引导仅是方法之一,所谓“教学”,并非是一味的“教”,有时候,教师还需要刻意制造一些困难让学生去学习,去克服,但从现状来看,这种理念还没被引入教学,从教到学,单纯的师生关系是目前初中化学教学的主要特点。

二、巧妙转换教师角色,打造化学有效课堂

1.把握课堂隐退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时时将自己塑造成为一个“隐退者”的角色,把握时机,把握学生的动态表现,让“退隐”成为一种艺术,用“退隐”打造高效课堂。

如“蜡烛的燃烧”一课,该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拉瓦锡实验,了解蜡烛燃烧后的质变和变质。

引入课题:停电时,我们都会用蜡烛照明。那么,同学们观察过蜡烛的燃烧吗?燃烧后的蜡烛变成了什么?一个生活中常见的事件,能带给我们哪些启示?——引入课题:蜡烛的燃烧。

实验道具:蜡烛、弹簧测力计(师生同备)、烧杯和澄清的石灰水(师备)。

师(介入时间:30秒):要了解蜡烛燃烧后的质变和变质,就必须首先观察蜡烛的形态。观察甚至测量,总结蜡烛燃烧前的特

征。——教师隐退

生(学习时间:5分钟):测量重量、尺寸、外观形状等,进行总结。

师(介入时间:30秒):蜡烛燃烧后产生哪些变化呢?请观察并总结——教师隐退

生(学习时间:10分钟):点燃蜡烛观察,最后总结:蜡烛减少,一部分变成蜡油。

师(介入时间:5分钟):根据前面学过的二氧化碳知识,我们可以用石灰水来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下面老师做一个实验,大家观察。

演示实验:将石灰水倒入烧杯再倒出,将内壁含有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燃烧的蜡烛上,观察石灰水的变化。

师:根据蜡烛燃烧的变化,以及石灰水的变化,总结一下,蜡烛燃烧后有哪些质变和变质?——教师隐退

生(学习时间:15分钟):蜡烛的质变是由固态变成了液态(蜡油),燃烧掉的蜡烛变成了二氧化碳和水。

最后师生讨论,总结课堂。

如此,在这节课中,教师利用隐退而给予了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同时,画龙点睛式的提问引导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扮演隐退者的角色是打造有效课堂的重要途径。

2.重塑新型师生关系。针对师生关系的纯粹化和教育化,教师应首先客观认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对学生学习的重要影响,其次把握学生心理,找准自己位置,分别塑造师长、同学、朋友乃至解语者等多种角色,以此来提升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首先,师长角色表现在了重大环节的矫正方面,以情感为基础,向学生提出“你必须这么做”的严厉要求;其次,同学角色表现在了学习层面,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化身学生的同学,与学生共同学习;再次,朋友角色表现在了师生交流层面,利用课外活动、郊游等机会,与学生倾心交流,共同成长;最后,解语者的角色表现在了学生的情感倾诉方面,要耐心倾听学生的情感表现,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了解中学生青春期的微妙心理,使学生乐于向教师倾诉,乐于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让情感成为联系师生关系的纽带。

3.加大学生学习难度。针对教学,教师应重点扮演好两个角色:一是扮演无所不知、致力于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难题的正面人物角色,二是扮演制造障碍、不断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制造困难的“负面人物”角色,其中,后者的角色扮演尤其重要。一帆风顺只会造就弱者,而逆境才会造就人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不断制造困难让学生去解决,只有这样,才能不断锻炼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让学生的心理更强大,面对困难更自信,从而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造就真正的

人才。

参考文献:

[1]彭金娇.初中化学情感教学的运用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 2013(03):221.

[2]蒲远平.浅谈初中化学的情感教学[J].福建教学研究, 2009(05):48.

[3]韩永超.论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J].考试周刊,2013(03):150.

编辑 王团兰

作者:刘国锋

上一篇:油田井下作业信息管理论文下一篇:小产权房相关问题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