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教师角色推进课程改革

2022-10-18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入课程改革的今天, 作为教师, 应在重新审视自身角色的过程中迅速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 明确自己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角色定位, 与新课程同行, 在实施新课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 谈谈有关转换教师角色?推进课程改革的一些做法。

1 更新观念, 选准课改的突破口

教育部《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要求教师必须转换自身的角色,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在实施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职责是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 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 使师生互为影响、互为激励。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学的环境,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只有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 才是抓住课改的关键。

2 提高素养, 适应教学中的新角色

与1997年试行的课程标准相比较, 2001印发的新课程标准重点解决了“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淡化了学科体系, 增强了时代感, 强化了实践环节。如政治科, 增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 增加了用于活动和社会实践的课时;对过高的认知要求适当降低难度, 同时增强了时代感, 并增加了鼓励学生创新和实践的相关内容和要求。这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水平, 而教师的素质水平的提高不应只体现在教学水平上, 它应具有全面性。

2.1 高尚的道德形象——德高为范的政治素质

师者, 人之模范。教师要想真正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自己首先要有一个思想道德品质政治修养高尚的灵魂, 处处以身作则, 铭记“身教重于言教”。作为人生道路的引路人, 教师应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完美的人格, 树立正气, 以身立教;要做到实事求是, 敢于说真话。法国作家罗兰说过:“要散布阳光到别人的心里, 先得自己有阳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在一个具有崇高人格魅力的教师面前, 学生愿意敞开心扉, 愉快学习, 就会由敬佩老师的学识和人格而坚信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自主性, 激起积极向上的情感。

2.2 高深的智能形象——学高为师的业务素质

为了有效实现新课程目标要求, 教师需要具有渊博的知识, 要善于设计问题供学生思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 教师在讲授《思想政治》“我国的对外活动”这一内容时, 联系郑和下西洋期间所倡导的“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的思想, 提出了它对今天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的启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也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最好方式;必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维护世界和平。此问题的设计可谓别出心裁, 它既体现了历史学科与政治学科的交融, 又强化了立体思维能力的培养。

2.3 高雅的美感形象——以身立仪的审美素

对学生来说, 教师是一切美好形象的化身和效仿的榜样。因此, 教师首先要心灵美, 懂得尊重和热爱,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描述一位好教师:“他热爱孩子, 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当学生在认识上或行动上出现问题时, 教师应当以朋友的身份, 采取“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的方式进行耐心说服教育。另外, 教师的穿着打份、言谈举止都会感染、影响学生。因此, 教师在学生面前衣着要整洁大方, 举止要文明端庄, 兴趣要全面健康, 使学生从教师身上懂得真、善、美, 进而学会创造美好的人生。

3 大胆实践, 探索适应课改的新路

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 其实质是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课程改革形势下的有效教学必然是师生和谐交往、积极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新的师生关系中, 老师是学习的合作者, 是帮助学生学习的人。在师生共同转换角色的起始阶段, 老师要及时检查自己的行为, 纠正包办过多的做法, 逐渐放开学生的手脚, 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 使他们的学习能力逐步提高。课堂教学搞“活”了, 教师也由“幕前”退到“幕后”, 学生成了课堂的主角, 进入知识探索的忘我境界。

4 达到三个统一

4.1 教为主导与学为主体的统一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角色, 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角色的变化是在新形势下对教师教书育人提出的新要求。首先, 用爱心和智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其次, 正确处理“讲授”和“探究”的关系, 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探索和发展的余地。

学生的发展是课堂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新课程在目标确定、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为学生发展为主体的思想。因此, 教师要做好组织动员工作, 包括激发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布置任务, 使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适时指导, 帮助学生取得成功;提供舞台, 展示学生的才华;激励评价, 强化学生进步的动力等等。

4.2 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传统教学中“抓两头促中间”的做法, 实际是以优等生为教学起点, 放弃中等生的教学, 不可能实现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的目的。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放手让他们自主学习, 因材施教, 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因此, 教师有责任把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 逐渐使课堂成为师生间和学生间进行思想和情感交流的场所, 以求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

4.3 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统一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 教育应突破知识传授的主观认知领域, 高度重视实践在教学中的作用。新课程标准强化了实践环节, 增加了用于活动和社会实践的课时;在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中, 除原有的实践活动要求外, 又补充了社会实践的内容;在教学方法中, 强调“社会实践活动是本学科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并强调要增加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成分, 有计划地组织社会实践活动。

5 结语

在新理念指导下的课程改革, 每一位教师都应认真实践新课程, 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感受新课程, 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大胆实践, 探索适应课改的新路, 以达到教为主导与学为主体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和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统一, 推动新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摘要:本文从更新观念, 提高素养, 大胆实践, 达到三个统一。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入课程改革的今天, 教师必须转换角色, 推进课程改革。

关键词:更新观念,课程改革,教师角色

参考文献

[1] 昊志宏, 冯大明, 周嘉方.新编教育管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 刘军.中小学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3] 袁桂林.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4] 李岚清教育访谈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上一篇:高等院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模式探究下一篇:《审计学》课程中案例教学法应用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