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的双重作用

2024-05-11

科学技术的双重作用(通用8篇)

篇1:科学技术的双重作用

双重代码理论及其对英语学习中记忆的作用

记忆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因此如何提高和利用记忆因素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就显得尤其重要.双重代码理论认为,我们在信息过程中利用两种处理模式--言语和非言语系统.从认知信息处理角度出发,利用双重代码理论中意象的编码功能能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记忆能力,从而促进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作 者:姜晖 JIANG Hui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130021刊 名: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30(6)分类号:B842.3关键词:双重代码理论 记忆 认知信息处理

篇2:科学技术的双重作用

摘 要:“以身垂范”是对教师的一项准则或要求,同时也是传统教学的重要理念。落实在现代美术教学中,课堂“示范”是对这一理念的解读和运用。然而,基础教学中运用示范能使学生较快掌握相应的法则与技巧,具有积极性,但在高校美术教学中,作为共性较强的基础知识已不是教学的主要目标,“示范”的消极作用随之日趋明显,本文针对该问题进行正反两面的阐述,总结出与高校教学相应的示范方法,在高校美术教学实践中加以应用。

一、教师“示范”在教学中积极性

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如何来实现这一目标,则主要通过“言传身教”。言传与身教实际是两种教育方式。传统教育理念中,“以身作则,垂身示范”是老师为人师表的一项准则。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以看出 “身教”比“言传”显得更为重要。现代应试教育模式仍然强调“身教”的重要性,体现美术教学中,就是重视老师课堂示范。对于美术教学中示范的意义主要有如下几点:

首先,教师示范是形成良好学习氛围的重要方式。画室教学相比其他课堂教学更具灵活自由性,单纯以理论灌输与画室的教学环境不相吻合。教学中通过绘画理论结合各种类型的“范画”演示,教师角色能更好地融入到教学情境中,和学生产生良好的互动关系,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活跃性,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其次,示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好方式,教师在示范中,运用精湛的技艺,熟练驾驭画面,专业修养与人格素养得到自然流露,是学生模仿的对象,也促使学生形成崇拜心理,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不断的教学实践可以强化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美术教师进入教学岗位后,由于教学任务的繁重,备课和其它教研活动占据了较多时间,或者对理论研究趋于重视,使得教师一定程度疏于画画的实践。也因为特定个人风格创作的需要,基础性质画面表现能力有下降趋势,通过课堂教学示范,可以弥补这个缺陷。第四,基础美术的学习具有较强的步骤性与程式性,表现中应遵循相对固定的造型规律、表现语言、美感法则、配色原理等等。学生获得这些方法与原理,通过观摩教师示范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然而进入高校之后,随着教学目标的转移,示范存在的消极因素也逐渐显现。应及时意识到该方式在教学中的负面影响。

二、“示范”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的消极性

高中教学的应试需要,多采用示范教学,僵化的训练导致所谓的“高考模式”,这种模式具有浓厚的苏联色彩,抹杀作者个人特点。进入高校则主要体现老师个人风格,在各自导师的影响下,美术学院呈现出许多风格极其相似的小群体。浪漫主义大师籍里科因为学院教育的僵化,抑制人们的才能,得出“学院训练千万庸才”的结论。“作为一个才华横溢和技艺高超的画家,理应受到大家的尊敬;作为一个教师,培养了很多聪明的学生,都带有他的标记,同样受到尊敬。但后者是否值得称赞,似乎可以商榷。我认为给人烙印和接受烙印的,都应受到批评。”① 当代著名油画家庞茂琨先生在教学期间,要求学生摒弃单纯学习绘画技巧的想法,让他们入学伊始就确立以艺术家的姿态进行独立创作的目标。他说:“我不希望辛苦四年后培养一个纯粹的美术工作者,而是造就一个有独立思想的艺术家。”违背个性是艺术学习的大忌,在学习他人的基础上必须要有自己的个性特点。齐白石曾经对学生讲过:“学我者生,似我者亡”,关门弟子许麟庐先生牢记恩师的教诲,博采众长,悟出了“寻门而入,破门而出”的八字心得,重视对老师基础的学习,在画对虾时达到炉火纯青,以假乱真的程度,但创作中上反其道而行之,博采众长,最终确立自己的个人风格。谢赫虽然在“六法”中提出“传移模写”的法则,但过度重视临摹给中国画在创新发展上带来了阻碍作用,陈陈相因是中国传统文人画走向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西方画论中也涉及到临摹负面性的论述:“令人感到悲哀的是,当今艺术爱好的旨趣过于偏爱临摹;只要临摹存在一天,它就会充当摧残艺术的角色,它引诱了很多本来可以在他们各自的时代创作出有时代精神作品的画家,教他们白费力气企图使死去了的艺术复活,他们所能做到的,充其量不过是复制出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而已。”②近现代美术界,笔墨问题一直是争论的焦点,石涛提出“笔墨当随时代”,强调笔墨语言的现代感。德国画家龙格认为:“学习古代的东西认识艺术各阶段的发展固然很好;但是如果艺术家不从中走出来,以全部痛苦和欢乐去理解与观察当代现实,那对他没有任何益处”。③吴冠中先生指出:“脱离实际的笔墨等于零”强调笔墨作为语言只是表现思想的工具,如果作品的笔墨语言和主题思想失去联系,本身则无任何价值。教师在示范过程中,将合乎规律的艺术法则传授给学生,授人以渔,本来无可非议。但实际过程中,学生对老师的示范形成依赖,不求甚解,急功近利,而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具有内涵丰富,意蕴深远的思想精神,远不是抄袭别人表面效果能体现的。学生在范画教学的影响下,学习中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变成了授人以鱼,违背了示范初衷,其作用适得其反。美术学习中的技术与法则不是艺术的全部,相反这是艺术中最基础的部分,也是高考前重点培养和考查的部分。艺术中存在共性与个性的问题,也即技术性与艺术性的问题。技术是前提,但艺术中最具价值部分乃是它融合作者个性表现出来的艺术性,失去个性就是失去艺术性,也失去了作品的灵魂。孔见先生在《中国书法艺术通论》中讨论书法在该方面的问题时提出:“然而,有时共性美与时代书风未必产生积极效果,有时他可能还会阻碍书法艺术的繁荣发展”④ 教师在示范时,一方面,为了让学生更快掌握绘画的共同规律,势必努力表现绘画中的共性美。另一方面,教师在示范中体现的个人风格被学生不断复制之后,学生的个性得到抹杀,而教师的某种个人风格得到强化,学生直接充当了导师的代言者,导师在业界的影响力将变得更大,这是当代美院中形成各种风格近似的小团体之原因,这不应是高校中美术教与学的良性关系。何况作为美术教师自身也不应受某一阶段之风格束缚,也应是不断地推翻与确立,否定之否定的提升过程,用教师某一阶段的风格来制约某一届或更多届的学生,显然是不合理的。因此,美术高校中教师课堂的示范需要慎重。

三、如何在高校美术教学中合理运用“示范”教学手段

由于美术基础教学中示范的积极性,基础教学中不可或缺,但进入高校之后,应该及时调整方向。对于艺术的两个特性,训练重点应侧重于后者,即艺术中的个性或艺术性部分。因此高校教学中,应该加大理论知识的传授,重点解决“知其所以然”的问题,作品中思想与精神的重要性问题。如果高校美术教学中仍然坚持基础教学的中的“示范”,不仅不能发挥这一传统方式的优势,反而放大其劣势。在高校美术教学实践中,教师怎样将正确的示范思维和方法运用在教学过程当中,笔者认为应遵循如下几点:第一,教学中应以理论讲述为主,辅以示范。任何一门艺术,理论上达到成熟才标志着该门艺术的真正成熟。教师在高校的授课过程中,在总结绘画技法技巧的基础上,从绘画审美的角度,不断对绘画艺术的美学本质和应用进行理性思考和阐述,并将这些理论应用于绘画学习、实践和创作过程中。这些理论可以是作为视觉层面上的形式美的规律、造型规律、色彩规律等,也可以作为思想层面上的创作规律、表达规律等等。学生在教师系统的理论指导之下,能从根本上理解绘画的本质与内涵,而不是停留在对教师作画程式的僵化模仿层面上,创作中纵然技法有所生拙,但也是本性流露,不失天真自然。第二,教学中应先理论指导而后示范指导。传统美术教学中,教师最常用的方法是学生动手之前,教师先作一张范画。这种方式能使学生较快掌握作画的基本步骤,但也仅仅解决“知其然”的问题。实践之前的理论讲解主要解决“所以然”的问题,学生一旦掌握了绘画表现的内在规律,真正理解了“如何做”与“为什么这样做”的问题,再结合教师的示范指导,进一步解决具体画面细节性的技术阻碍,熟练驾驭画面的能力在时间积累的基础上将变得水到渠成。第三,教学中强调学生“从实践中学习”的原则。所谓从实践中学习,是鼓励学生从自身实践中寻找规律,这是一种相对主动的学习方式。教师针对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通过示范的方式予以解决,将增强示范的目的性与提高示范的效率,同时也是一种培育与保护学生个性的有效途径。第四,高校美术教学中的示范应以个别示范取代全班示范。高考强化训练的画室中往往采用后者的示范方式,导致整个画室风格雷同,这是应试教育的弊端。进入高校之后,应注重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笔者在实践中更趋向于“改画”,反对“范画”。学生的个性不同,知识结构不同,表现在画面上必然存在不同的问题,如同治病,不同的症状需要不同的“药方”,并非一张“范画”能解决。教师在教学中试图以一张示范“范画”解决全班问题,实际在“偷懒”,是一种极不负责的态度。

“以身垂范”作为传统的教学方式,其在教学中的积极影响毋庸置疑。在美术教学中,因为其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在特定的教学阶段发挥着不亚于其他学科的更大作用。也正是因为它过于强烈的积极性,使得其消极因素变得隐匿,甚至在教学实践中濒临被忽视的危险。如果美术教育工作者能站在宏观的角度,以全局的观念,对“示范”问题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持不同的态度,或在教学中合理地运用“示范”这一教学手段,将显得弥足珍贵。

注释:

篇3:科学技术的双重作用

一、“双重视角”对影片《房间》的实现

电影分别从杰克和乔伊不同的视角来推动整部影片的发展和悬念的设置, 一个是从未踏出房间一步的小男孩, 另外一个则是束缚于房间内活动的母亲。这对母子将如何逃离这间房间成了推动影片前半部分明线发展的重点, 前半部分着力强调的是如何逃脱这个被囚禁数年的牢笼;后半部分主要围绕着逃离“房间”式的牢笼之后, 如何与一个真实的世界拥抱和解。

“视角”一词, 从技术层面来定义, 即“摄影机的角度”。作为镜头的构成因素, “视角就是通过镜头审视拍摄对象的角度”。[2]影片中的双重视角的实现借助多方位的影像语言, 如场面调度、镜头间的转换和画外音等。场面调度包括演员调度和摄像机调度, 镜头间的转换则是依靠镜头和镜头之间的衔接和过渡, 画外音在影片中来自小男孩的自述。这些艺术表现手法能使影片中的视角很自然地过渡, 让观众能够置身于双重视角中的一方。使镜头里的音乐、独白和剧情相结合, 达到声音和画面的一体化, 加之巧妙的镜头语言转换, 让观众完全融入影片之中。

二、“儿童视角”的想象和重塑

在大量“多视角”表达的影片中, 导演常常会运用“双重视角”的方式来叙述一个故事, 这种方式往往会带给观众一种双向交流感, “成人视角”和“儿童视角”往往在共同注视着彼此的世界, 同时也共同注视着自己生存的世界。“成人视角”理性、循规蹈矩地按照自己的经验和认知来认识世界, 视线往往客观而冷静, 常常在影片中会发现俯视角度拍摄会和“儿童视线”形成一种强烈的碰撞。而“儿童视角”则透露出一种新奇、想象力强, 因儿童的认知心强, 他们本能地对世界充满好奇, 在影片中利用仰视角度拍摄会和“成人视线”形成一种强烈的对峙。在杰克的认知中, 他以自己亲眼见到的事物为真, 他从未质疑过自己所处的“世界”是否存在假定性。杰克受困于小小的空间之中, 他从未失去对外面世界的想象, 但又从未质疑过自己所处的环境。以“儿童视角”来看无疑赢得了观众对孩子的同情。

以影片开头为例, 导演运用的是杰克的独白, 站在杰克的角度让我们了解到另外一个主人公乔伊。导演有意让杰克首先对房间里的物品打招呼:“早上好, 台灯、盆栽、蛋蛋蛇、电视等等。”电影从杰克的视角展开, 他努力地向房间里的每个布置问好, 让观众充满好奇, 并且能够很快地将观众带到杰克的视角中, 用杰克的眼光去看待他的妈妈。这一开场的独白和镜头始终追随着杰克, 已经将杰克定义为一个美好的个体。不同于成人的世界, 这些物体经过符号性的包装, 所带给成人的世界是冰冷又常见的。甚至对于一只小老鼠, 杰克和它的相遇都是惊喜多过惊吓。此时, 镜头运用外反拍, 分别站在乔伊和杰克的视角展开对话, 乔伊的脸上呈现出一种疲惫的状态, 乔伊低沉的嗓音和杰克之前的旁白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导演还运用了乔伊的旁白来转化视角。随着老尼克打开门的声音, 镜头又将视角转向了杰克, 镜头慢慢转向了房间唯一和外界紧密相连的天窗, 天窗不仅仅赋予了杰克对房间外无穷无尽的想象, 导演更多地利用了杰克的主观视角看向天窗。当乔伊告诉杰克, 他需要帮助他们逃离这所房子的时候, 杰克用力地摇头说:“我想回到四岁。”从“杰克的视角”不难看出, 他此时非常抗拒长大以及长大所带来的责任和代价。

影片的最后利用杰克的独白将“儿童视角”发挥到了极致, 他在安慰着乔伊, “四岁的时候甚至不知道有这个世界, 现在要和妈妈永远在这个世界活下去, 永远永远直到生命终结”。对比之前杰克在“房间”里的生活, 没有蓝天、没有动物、没有自由, 杰克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向观众介绍他所拥有的一切, 因为他有乔伊。

三、“成人视角”的构建和解放

“成人视角”对影片《房间》的体现主要在于对囚禁、反抗、性奴等社会黑暗元素的运用, 《房间》中女主人公乔伊17岁因无意中的“救援”而被囚禁在了一个狭小的房间里。这个狭小的房间使乔伊变得非常抑郁, 即使在逃脱了“房间”之后, 乔伊的视角下的世界仍然是灰色的。在这个密闭的空间里, 她仍然遭受着一次又一次的侵犯, 她在这个“房间”里只能感受到一种毫无生气的气息。

从乔伊的视角来看, 影片前半部分的展开主要体现在她对杰克的关怀上, 她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保护杰克。在乔伊视角下和杰克视角下老尼克的塑造完全不同, 对于乔伊而言, 老尼克是破坏她美好青春年华的恶魔, 反之对于杰克而言, 老尼克是一个魔法师, 他会将电视上的东西变为现实, 能给杰克的童年生活增添更多的乐趣。从乔伊和杰克的对话中, 乔伊对杰克说:“他不是我们的朋友。”包括后来杰克无意间逃出了衣柜, 结果乔伊遭受伤害。在那一刻, 杰克和乔伊的视点下老尼克的塑造合二为一, 成功地将老尼克排除在了他们的世界之外。

影片的后半段才是故事精彩的开始。在常规认知下, 观众惯性地认为乔伊会比杰克更快融入真实的世界中, 因为杰克从未接触过真实世界。导演在之后的镜头中也表现出杰克正在努力地接受和容纳这个世界。逃离房间之后的乔伊, 回归到现代社会中时, 反而有一种强烈的不适应感, 她希望通过采访自我的叙述来将自己的心灵解放出来, 主持人最后一句话:“你曾想过这样杰克就可以拥有一个正常的童年呢?”此时的乔伊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之中, 她以为她所能给予杰克的一切, 是她竭尽全力给予的, 可是在其他人眼中这并非明智之选。影片中乔伊和母亲的争吵也是这一段的高潮点, “你以为你是唯一一个人生被毁灭的人吗?”乔伊母亲也曾无数次地寻找女儿, 直至失望、绝望、痛苦与悔恨。导演在对镜头的处理上可谓是完美利用“双重视角”的转换, 从乔伊母亲的视角过渡到乔伊, 从乔伊的视角过渡到杰克。

四、母亲与儿子之间情感纽带的运用

电影中的人物是叙事的核心, 是矛盾的核心, 也是影片造型的基础。《房间》的导演首先采取了对杰克性别模糊化的处理, 杰克有着一头黄色的长卷发, 在造型上会给观众造成一种误解, 以为杰克是个女孩子。“长发”作为一个造型艺术上的鲜明符号, 成为贯穿于影片的一个中心点。在影片的结尾处, 在母亲自杀未遂的过程中, 杰克主动要求剪去了自己的长发, 并开始和同龄小伙伴相处, “长发”可以说是作为杰克和乔伊过去的纽带, 作为母子血缘关系的一个有力的凭证。

狗是人类的朋友, 《房间》的导演运用了“狗”这个元素, 首先, 老尼克是假装有狗而骗取了乔伊的信任, 乔伊对狗的记忆是可怕的。包括前半部分杰克提议说要养狗, 并取名叫“幸运”, 乔伊对狗的反感, 在她被囚禁在房间里之后就不再相信“幸运”, 她的内心将狗作为一个带有符号性的侵略。影片的最后, 杰克真的拥有了一只狗, 他所一直相信的“幸运”真的来了。“小狗”被有意象化为一种幸运, 穿插在联络母子感情的信物之中。

五、结语

导演独特的叙事手法让《房间》这部电影充满了无限的魅力, 特别是处于儿童视角上的独特性。影片的最后, 杰克与房间里的每一个物体道别, 也让乔伊最后与“房间”道别。导演在影片的前半部分选择了设置悬念来推动整个剧情的发展, 后半部分则叙述了母亲如何从牢笼之中解脱出来。视角的转换前半部分以杰克为主, 后半部分则以乔伊为主。在影片的最后, 镜头慢慢上升, 无疑是让观众的情感最后得到宣泄, 导演用这种细腻的处理, 近距离观察母亲与儿子的相处, 让本片大放光彩。

参考文献

[1]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M].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5:110.

篇4:充分发挥港澳委员的双重积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强调“民主不是装饰品”,“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这种“商量式”的协商民主如何更实在地发挥作用?对此,政协委员畅谈自己的理解。

“大团结大联合是做好统战工作的本质要求,是人民政协组织的重要特征。”这是习总书记在庆祝人民政协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对此,我深有体会。港澳特邀人士在各省政协委员中占有相当比例,充分体现了人民政协对港澳地区在大团结大联合中发挥作用的高度重视。一直以来,广东省政协在支持港澳委员发挥作用方面做了很多工作。2006年,首个政协委员联谊会在香港注册成立,为广东省市县三级政协近3000名港区委员发挥作用搭建了良好平台。联谊会成立8年来,举办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庆祝香港回归15周年等数十场重大活动,同时积极维护香港繁荣稳定,提升政协和政协委员在香港社会的地位。不少兄弟省市纷纷效仿。

作为政协的一名老兵,我还有另一个很深的体会,就是各级党委、政府都非常注重倾听我们港澳委员的意见建议,无论是国家大政方针,还是民生事务都与我们商量,发挥我们的作用。广东在全国率先颁发省级《政治协商规程》,用科学规范的程序保证政治协商制度的落实。2012年,時任省委书记汪洋相继两次出席广东省政协“双转移”专题协商会;2013年和2014年“两会”期间,胡春华书记和朱小丹省长亲自和各界别委员代表座谈协商,认真听取意见建议,及时回应并现场交代政府部门了解落实,让我感受到广东省委省政府对委员意见建议的重视。

作为一名港澳委员,荣誉之外,更深感责任重大。习总书记在讲话中对人民政协港澳工作提出要求:“要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推动全面准确落实基本法,推动同香港、澳门的交流合作,维护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香港回归至今,“一国两制”的构想已成功实践17年;人民政协汇集了34个界别人士参政议政,港澳人士也是其中一员,这本身已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省政协领导下,我们也积极发挥在内地和特区的双重积极作用。近年来,我们邀请广东省发改委、港澳办等政府部门到港澳宣传推介《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粤港、粤澳《合作框架协议》,广东“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等重大战略,促进粤港澳深化合作,推动国家和广东重大政策实施;通过支持爱国爱港爱澳人士竞选区议会和立法会议员,支持特区政府依法施政,推动“一国两制”顺利实施;港澳政协委员还积极在广东投资兴业,以主人翁姿态投身广东各项事业建设,推动经济发展。

篇5:科学技术的双重作用

税务稽查是税务机关依法对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情况所进行的税务检查工作。稽查局主要负责对税收违法案件的查处。税务稽查是税务部门防止纳税人偷逃骗税的最后一道关口,也是税收征管工作的最后一道防线。今年以来,我局全体干部在市局和县局的正确领导下,稽查

局全体人员在税务稽查工作中密切配合,认真开展上级布置的各项工作,积极完成我局布置的各项任务,现就半年来的工作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作一简要汇报。

一、2012年上半年的工作情况

(一)认真搞好税收专项检查工作

按照某某市国税局关于开展税收专项检查的工作安排,结合我县实际,制定了我局2012年税收专项检查实施方案,这次检查的对象主要有开具接收成品油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企业,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信用社等企业,目前已检查开具接收成品油企业7户,农副产品加工企业1户。

(二)深入开展纳税检查工作

依据市稽查局关于开展煤炭企业自查和重点企业自查的精神,我们通过约谈纳税辅导,7户企业共自查695.79万元,加收滞纳金136.3万元。

五月份我局对某某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了纳税辅导,该公司通过此次纳税辅导,自查增值税1300余万,有效地堵塞了漏洞,促进了基层税收征管工作更好的开展。

我局积极配合市稽查局检查组对我县某某有限公司和某某有限公司进行重点税源专项检查,现正在检查当中。

(三)搞好协查工作,充分发挥金税协查系统的作用 2012年,我们充分利用金税工程协查系统和稽查举报案件管理系统,加强对受托案源和举报线索的分析梳理,寻找办案突破口;落实催办督办、集体会审机制,积极组织精干力量查深查透协查和举报案件,每起案件做到“五及时”:及时做好登记、及时下达稽查任务、及时实施稽查、及时向上级局和举报人反馈检查结果、及时将案卷整理成册专柜保管。上半年收到受托协查函4份,涉及河南、河北、山西、增值税专用发票4份,经核查无问题,并已按其回复,按期回复率为100%。同时,按期上报协查分析和协查报表。

(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上半年,我稽查局认真贯彻执行全面抓好稽查行风、作风和廉政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战

略方针,紧扣“依法稽查、廉洁处事”主题,从大处着眼,从细处入手,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针对稽查运行各个环节,建立健全警示教育干部的“防范型制度”,规范干部行为的“约束型制度”,促进廉洁执法的“措施型制度”,今年我们以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作为执法监控窗口,把开展税收执法责任制考核评议工作与市局案件复查工作有机结合,切实完善稽查过程监督,避免人情案、关系案的发生,以机器监控来根除执法上的随意性。上半年我局未发生1件税收执法违纪行为和廉政上的违纪行为,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显示稽查执法过错事项为零。

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税务稽查对征管的促进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目前,我们的税收管理主要侧重对税收征管工作进行管理,而忽视了稽查对税收征管的促进作用,使税务稽查的整体效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自取消专管员管户制度以来,由于税收科技化管理水平不断的提高,多元化申报、集中征收、分类管理等手段,有效地促进了税务内部的规范化管理,但全社会纳税秩序、纳税意识还没有根本好转,税收管理过于强调登记率、申报率、入库率、滞纳金加收率及一些形式上的规范,而忽视了对纳税人的基础管理,致使税收漏管户、申报不实等现象成为管理上的难点。这些问题又主要通过税务稽查才能发现和处理,但是,由于征管与稽查缺乏一定的衔接和制约,使得这类问题得不到根本治理。

(二)税务稽查信息来源少,渠道不畅

税务稽查是主要靠掌握大量的内、外部信息来确定案源的。目前从税收管理运行机制上看,由于税收信息化建设发展缓慢,难以实现稽查与征管数据联网,信息共享,加上缺乏有效的信息传递渠道,稽查信息搜集除有限的纳税申报资料,注销信息,协查信息外,从征收管理环节难以取得更多的稽查案源信息资料。

(三)税务稽查对征收管理缺乏有效的信息反馈

由于在制度上缺乏强力制约,日常稽查查出的征管问题不能及时反馈到管理部门,使管理部门不能及时掌握纳税人税收违法问题的第一手资料,对纳税人存在的问题不能“对症下药”,加强管理,使管理和稽查工作处于各管一段的状态,导致涉税违法行为不能从源头上进行根治。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拓宽稽查选案的渠道,提高稽查选案的科学性

选案是税务稽查工作的起点,如果选案不准确,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还达不到其应有的效果。在保证计算机中录入数据真实完整的前提下,应该充分发挥计算机选案的先进性,并与人工选案相结合。同时,利用税收征管中发现的问题、社会热点问题、群众举报等社会各方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全面掌握纳税人的实际经营情况,使稽查工作从选案开始就少走弯路,提高工作效率。

(二)要建立稽查部门与征管部门的信息传递制度

篇6:科学技术的双重作用

A.“五线谱”和“数字简谱”都是对声音进行数量化的记录和描述,这种记录和描述是复杂的音乐作品创作和演出的前提。

B.数学和音乐分别是科学和艺术中最为抽象的,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学和音乐都可以被简单的符号体系加以表述。

C.音乐的基础是数学,它是以直觉出现的,西方人所要做的,是在音乐的直觉背后,发现数学的基础及其“演算”规律。

D.音乐家要根据数学的原理创造出符合宗教精神的艺术,所以,音乐和算数、几何、天文在西方成为教会必修的四门功课。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音乐不是数学,一组数学公式不能够直接转变成五线谱;音乐不是哲学,一个哲学命题不能直接转变为交响乐。

B.数学和音乐都在探索中由类推和变奏来引导。哲学与音乐也拥有一些共同的世界观、生活态度、信仰模式。

C.音乐家发现,和谐的音乐产生于不同音响之间的数学关系,这个观点导致了理性哲学对宗教神学的取代。

D.西方人对数字、音乐、宇宙本体的崇拜是交织在一起的,他们竭尽全力地去探索和谐音符背后的数学秘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学的发展推动了音乐、哲学的发展。因为无理数和极不和谐之间的隐喻的相似,所以数学家对“无理数”的发现不能不引发音乐家的恐慌。

B.如果一个音乐音程和一个数学的数字超出了可允许的界限,它们对于一个已经建立起来的秩序来说,是危险的,有威胁且是魔鬼性的。

C.世界不是按照我们的理性模式被创造出来的,不和谐的音响构成了音乐世界的一部分:这个事实不以数学家、哲学家、音乐家的意志而转移。

D.尽管数学家和音乐家分别对无理数和不和谐音程感到恐惧,但是数学家必须正视无理数,音乐家们也必须正视不和谐音程在作曲中的地位。

参考答案

1.D(因果关系不成立。从原文看,“音乐家要根据数学的原理创造出符合宗教精神的艺术”,结果是“音乐既是艺术,又是数学,还是宗教”,而不是“音乐和算数、几何、天文在西方成为教会必修的四门功课”)

2.C(“这个观点导致了理性哲学对宗教神学的取代”错,曲解文意,应是这个观点的意义相当于理性哲学对宗教 神学的取代)

篇7:技术人员双重通道晋升管理制度

一、总则

为拓宽技术人员的职业发展通道,建立公司内部技术职称评定管理体系,鼓励技术人员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实现技术人才晋升双轨制,开辟专业技术人员晋升渠道,增强员工对公司的认可度和归属感,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

公司各生产技术专业,采煤、掘进、机电、运输、通防、洗选专业,副科级及以下专业技术人员。

三、职称定义及晋升等级设计

(一)本制度中的“职称”特指:在公司范围内,根据专业技术水平、能力及工作成绩,由公司内部职称评定小组评定的等级称号,以专业主任工程师、副主任工程师任职,与各省、市(地)人社局评定的专业技术职称(本制度中称“社会专业职称”)无关,应区分开来。

(二)技术职称等级分为技术员(员级)、助理工程师(初级)、工程师(中级)和高级工程师(高级)四个等级,不同等级及档次对应不同的薪资水平。

(三)技术人员管理水平突出者,部门经理或分管领导可按照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规定》条款向总经理办公会推荐,选拔为管理干部。技术职称和管理干部等级所对应的薪资水平有差异的情况下,按高水平执行。

(四)分管领导负责选拔、推荐管理干部,人事行政部负责本制度的制订、解释、推行和完善;组织实施技术职称评定工作。

四、职称评定小组构成及人员分工

(一)评定小组构成 组长:总经理

副组长:总工程师、副总经理

成员:评审前1个月由总工程师根据评审具体情况组建。

(二)人员分工

1.组长负责指导技术人员职称评审管理工作;对评审结果进行审批。

2.副组长负责组建评审小组,主持评审工作。3.部门经理对技术人员职称评定申报进行初评。4.人事行政部经理组织实施公司技术职称评定。5.小组成员参与技术人员评审。

五、技术职称等级评定的基本标准

(一)技术员 1.基本条件

大学专科学历,1年及以上行业工作经验。大学本科学历(具有学士学位,下同;若无学位,按专科学历计)。

2.专业能力

具有良好工作习惯,具备相关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了解公司既有安全生产工艺技术。

(二)副主任工程师 1.基本条件 大学专科学历,3年及以上行业工作经验,并任技术员满2 年及以上。

大学本科学历,2年及以上行业工作经验,并任技术员满1 年以上。

硕士研究生学历(具有硕士学位,下同;若无学位,按本科学历计)。

2.专业能力

具有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工作习惯,具备所从事岗位的基本素质和基本专业能力。对公司既有安全生产、技术管理有全面的认识,能解决常见的现场技术问题。能够开展规程措施编制和一般设计技术管理工作。能指导技术员的工作和学习。

(三)主任工程师 1.基本条件

大学专科学历,6年及以上行业工作经验,并任助理工程师满4年及以上。

大学本科学历,4年及以上行业工作经验,并任助理工程师满3年以上。

硕士研究生学历,3年及以上行业工作经验,并任助理工程师满2年以上。

博士研究生学历(具有博士学位,下同;若无学位,按硕士研究生学历计)。

2.专业能力

良好的政治思想觉悟,优秀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能够提出公司既有产品的工艺改进点,并能组织实施工艺改进。具有解决在生产过程或综合技术管理中重要技术问题的能力。独立承担项目设计,包括作业规程、技术措施编制、编写生产技术管理文件等。

发表过至少一篇与本专业相关的技术著作、论文或作为第一发明人获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项及以上。

能够指导助理工程师和技术员的工作和学习。

(四)高级工程师

1.基本条件

大学专科学历,12年及以上行业工作经验,并任工程师满6 年及以上。

大学本科学历及硕士研究生学历,10年及以上行业工作经验,并任工程师满5年及以上。

博士研究生学历,5年及以上行业工作经验,任工程师满3 年及以上。

2.专业能力

具备系统广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掌握本专业国内外现状和现代管理的发展趋势。有丰富的本专业技术管理工作实践经验,在技术管理工作中有显著成绩和社会、经济效益。具有独立承担重要研究课题或有主持和组织重大技改或项目设计的能力,能够解决本专业领域的关键性技术问题。

六、技术职称等级档次评定及待遇

(一)基本条件

1.参加评审人员在相应的职称等级下,工作年限满1年及以上;距离上一次调整职称等级或档次,满1年及以上。

(二)专业条件

1.专业技能、工作成绩较突出。

2.按技术职称等级评定标准评定的技术员、助理工程师,享受副科级待遇;

3.按技术职称等级评定标准评定工程师及高级工程师,原则上享受科级待遇。

4.毕业于985、211院校的技术员和助理工程师,同等条件下,提高一个档次。

七、实施流程

(一)评定时间

技术职称等级及档次评定每年2次,评定小组评审时间由公司领导小组确定后通知公司各单位,评定之后公司以行文形式颁发职称及待遇证明。

(二)评定流程

1.各专业技术人员向所在专业申报,填写《技术人员职称等级评定申报表》。经专业分管领导初步审核同意后,交人力资源部汇总。

2.职称评定小组进行评定。

3.评定结果报公司总经理审批。

4.人力资源部颁发职称聘书(同等级下档次调整不再颁发证书),公司党政办公室下发正式任命文件。

(三)评定原则

1.原则上,每次评定只能晋升一个等级或一个档次。对于技术成果突出,对公司技术进步有重大贡献者,可跨级别或跨档次晋升。

2.任职一年内绩效考核不合格者,进行相应降级调整。

3.特殊引进人才,经公司总经理审核同意后,可以不从助理工程师开始晋升,直接靠到相应的职称,但任职一年内绩效考核不合格者,进行相应降级调整。

4.严重违章违纪的技术人员,参评资格延迟一年。

篇8:科学技术的双重作用

关键词:网络交往,全面发展,作用

马克思以及许多哲学家、社会学家对于交往都有过不同程度的阐释。马克思交往理论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等著作中不断成熟和发展。特别是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他提出把交往的历程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由此可以看出人的发展与交往是相互作用的, 交往的发展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这一著名的论述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除了马克思之外, 法兰克福学派中的代表人物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是最为大家所熟知的。他认为“理性的交往共同体是情境性介入的实践理性的结果”。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虽然有一定的创新性, 但是却存在着一些不足, 与马克思的交往理论相比较, 对于历史的发展、交往的动力、实践的意义的认识, 两者都有着不同的观点。

交往是人生活的基本方式和条件。然而社会交往的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 以不同的方式交往必然会影响人的发展。“交往的方式体现出人的发展程度, 交往内容的变化也必将推动人的发展。”由于电脑和网络的诞生与发展, 使得交往的方式和内容产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电脑和网络走进了千家万户, 网络交往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一种普遍的交往方式。这种全新的交往方式使人的主体性得到提升, 个性得到张扬, “为人的发展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向自由个性阶段做出了一定的准备。”但是, 我们必须认识到, 网络交往在给人的发展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 也带来了无法回避消极影响, 辩证地分析网络交往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双重作用, 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网络交往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正面的积极的作用, 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 有利于人的平等发展。网络交往最主要的特点是平等性, 而这个特点可以克服由于社会分工所造成的人的不平等发展。在互联网上人们不需要顾及一些在现实社会中无法回避的因素和偏见, 人与人之间可以平等自由地进行交往。可以与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社会地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结识, 使自己的能力在交往中得到充分的发展。任何人都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思想, 自由地张扬主体的个性。马克思认为:“人们将在自觉、丰富、全面的社会关系中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 成为自由个性的人。那时的社会将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 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自由人联合发展的社会。”网络具有虚拟性的特点, 与在现实社会交往不同, 人们在网络交往中没有那么多的顾虑, 使人能够自由全面地发展。

其次, 有利于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马克思曾经指出:“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发展到什么程度。”我们可理解为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关系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丰富的社会关系可以使一个人的眼界更开阔, 增加其知识阅历, 从而对人的全面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网络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空间, 人们可以在这个虚拟的全新的空间中与他人进行普遍的交往, 克服了种种局限。网络交往极大地丰富了人的社会关系。只有可以与他人与社会进行普遍交往的人, 才能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网络恰好可以克服许多局限, 达到与他人与社会普遍交往的目的, 并且在交往中充实和发展自己。

再次, 增强了人的主体性和能力。在网络的世界里, 人发展的空间是十分广阔的。网络交往中信息快速的传播方式促进了人的多种能力的提升, 强化了主体的认知能力, 使主体的认识范围得到拓展, 增强了主体的知识创新能力。网络的发展, 极大地强化了人的本质力量, 促进了人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转变, 扩大了人的交往范围并使人的交往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使人的主体性得到提高。因为网络交往具有交互性的特点, 所以在网络社会中, 人既是组织者, 又是参与者, 个体的自主性得以充分展现, 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

此外, 网络交往拓展了信息、资源、知识的来源, 以往人们主要通过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等来获取知识和信息, 现在网络交往丰富了获取的渠道而且更加方便和快捷。学生可以在网上下载和分享大量学术资料, 人们可以在不同的网站上浏览到即时的新闻和消息, 网上购物的兴起使得许多人能享受到足不出户尽享轻松购物的乐趣。这样就使人们不同的需要得到了满足, 无论是孩子、年轻人还是老年人, 无论是学生、上班族还是自由职业者等不同身份的人都能就自己的需求在网络交往中得到一定的满足。同时, 网络交往还强化了主体的创新意识和精神。通过与不同的人相互进行交流, 思想碰撞出火花, 对人起到非常好的启发作用, 并且能够使人们的思维方式发生转化, 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

但是, 网络交往在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同时, 也带来了无法回避的矛盾和消极影响。一是, 主体易产生自我认同的危机。网络交往中主体通常会给自己取一个网名, 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大家对于这种做法已经习以为常。在网上建立起一个虚假的身份, 而这个身份与现实中的自己有很大的差距, 大部分是主体想象中的理想状态。在网络的世界里主体利用自己取的漂亮的网名和虚拟的身份与他人进行交往, 但是当主体在网络交往中长期使用这个身份后, 慢慢地会对这个网络上的身份产生认同。长此以往会逐渐习惯并且享受生活在这个虚幻的世界之中, 那么在现实中就有可能排斥现实生活, 不重视现实生活中社会关系的发展。“如果一个人与社会关系分离了, 就必然导致自我认同的危机。”网络交往中的自由与现实社会的约束形成强烈的反差, 有些人为了私利, 易做出非道德的事情。

第二, 会在一定程度上侵害个人的隐私权。在网络交往中, 大部分信息资源都是公开的, 这样虽然有利于信息的交换和传播, 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 但是这种公开和共享在一定程度上威胁了主体的个人隐私。有的人为了一己私利通过网络技术盗取他人的银行账户和密码, 更有甚者以此进行诈骗和勒索, 这严重威胁了公民个人财产安全;有的人将现实中的个人恩怨延续到网上, 在互联网上大肆公开他人信息并对其进行诽谤;有些人则因为对网上传播的某些事件的主角不满或者是因为一些网络争端而对他人进行人肉搜索, 并将真实的个人信息公布到网上, 这极大地侵害了他人的隐私权;还有一些不法之徒恶意侵入他人电脑, 拍摄他人极其私密的个人生活并在网络上大肆传播, 这种非道德的做法使当事人的身心受到了严重的损害。这些都严重地破坏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人们在网络交往中常常会担心自己的账户、密码会不会被盗取, 担心自己的真实信息和真实身份会不会哪天突然在互联网上被公开, 更加担心自己的隐私和私密的个人生活被曝光。这些都严重地阻碍了人的全面发展, 对社会的发展也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

第三, 人们易远离理性。在网络交往中人们会经常碰到与自己志趣相投或观点一致的人。但是网络的特殊氛围和环境容易让人们非理性地思考问题, 使思想极端化。网络上大量真假难辨的信息, 易使不法分子钻空子, 对个体的分辨能力和认知能力是一个极大的考验。网络上往往缺少规则的制定, 人们在网络交往中虽然比较自由但是却有随意性的缺点。在互联网上有许多多元化甚至是错误的思想, 在这些思想的驱使下, 势必会造成网络污染。而网络交往中的很大一部分人是青年人, 这些人又易受新潮的、多元化的思想的影响。因此, 要注重培养健康的网络交往环境, 克服网络异化。

第四, 人对电脑和网络的过分依赖。网络为人与人间的相互交往提供了一个平台, 是人们提高能力的重要工具。但是,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 由于电脑和网络对人的一些活动的模拟甚至是替代, 使得人们对它们产生过多的依赖感。由于电脑和网络有自己的程序和规则, 而这种规则又制约着使用它的人们, 使人不能超出它的控制, 必须服从它的规范。这种非人化的倾向会给人的多种能力的提高带来消极影响, 如人思维能力的下降等。有些人沉迷于网上的交流方式, 忽视了与现实中身边的人的情感交流, 容易使自己变得孤立, 阻碍了人的全面发展。另外当今社会, 网络作为社会有机体的延伸, 与我们的社会和生活紧密相联, 一旦网络出现重大问题, 后果将不堪设想。

此外, 网络交往的一些独特性容易使主体特别是青少年沉溺于网络, 比如网络游戏、虚拟社区等虚拟世界中, 过度的沉迷无疑会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主体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 符号异化导致人们缺乏归属感, 造成精神上的空虚。久而久之主体的情绪波动会越来越大, 既而把网络作为情绪宣泄的窗口。通过不好的语言和行动表达出来并传递给网络交往中的其他人, 这样势必严重地影响他人并造成网络污染, 对社会危害巨大。

对于网络交往这种交往实践, 我们不但要利用它的积极作用, 使其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出贡献, 针对网络交往的负面作用, 我们也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 规范网络交往。要加强网络道德规范体系的建设, 在网络交往的过程中, 在保护好自己隐私的同时要尊重他人的个人隐私, 要做到不窥探更不能用不法手段盗取;交流、行动等要符合社会伦理, 要使用网络文明用语, 不能随便辱骂别人, 对于不同的观点和意见可以文明地进行讨论, 不能刻意制造电子垃圾污染网络交往环境;要进行自我调控, 并且加强自我保护的能力, 鉴于当今网络交往的复杂环境要提高个人的防范意识;国家相关部门要加强运用技术监控手段对网络进行监控, 并提高其鉴别能力;要严惩网络犯罪, 为网络交往和人的发展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

[2]李国华.网络交往的二重性及其对策[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3 (06) .

[3]李素霞, 许婉璞.网络交往与人的全面发展[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04) .

上一篇:幼儿园收费管理暂行办法下一篇:环保局推进村集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