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局推进村集体经济

2024-05-11

环保局推进村集体经济(共8篇)

篇1:环保局推进村集体经济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下)

实践作业

报告名称: 关于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的调查报告

年级专业:2010级法学专业

学生姓名:刘中营

学号:20104840030

4评阅教师:崔荣

提交时间:(学期)2011—2012—

2关于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的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2年11月09日至11月16日

调查地点:大谢村、东史马村等

调查对象:中国农村环境

调查方法:调查问卷、实地考察、交谈了解

调查 人: 刘中营、彭宁、宋丽梅、夏义芳

调查分工:

刘中营:查找资料和整体规划

宋丽梅:实地调查和问卷汇总

彭 宁 :查找打印问卷及摄影

夏义方:报告分析和整理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和十一五规划的开展,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发展起来了,吃穿不愁了,但美中不足的是环境却变的越来越差了。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大国,环境问题更是严重而复杂。尤其是经济、文化、教育都落后的中西部农村地区。在那里,环境问题已经恶化到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程度。面对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人类不能无所作为,更绝不可以无动于衷。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年轻的我们要以身作则,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环境,并尽自己能力所及保护环境,投身建设美的事业。因为我们—人类只有这一个共同的家园!

身为中国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更具有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环境保护意识、环境保护常识,而我们更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素质优势、群体优势,努力做好表率,为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尽力所及,增砖添瓦。而且2008年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使全球经济大萧条,中国虽然没有直接受到作用,但也受到了冲击。沿海城市的进出口企业部分停产,失业人员纷纷返回家乡,特别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这必将给农村建设带来压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将面临更大的压力。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村政策一次又一次的调整、完善,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北京的农村到各地的农村,都在不知不觉中变化着,农村在我国的新时代发展中一直都是不可忽略的部分之一,所以时刻关注农村近年来的发展与变化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为全面了解掌握农户的家庭经济和生产经营情况,建立完善农户档案,推进新农村信用贷款难问题。为新型经济发展而服务。

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长久以来,重经济轻环境,环境保护工作重城市轻农村,农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农村快速发展与农村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农村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下面是几个方面的调查结果:

(一)我国环境现状

1.农村饮用水源保护能力较弱。我区部分农村饮用水源主要采用地下浅层水

源,容易受到污染,虽然对饮用水源地进行了一定保护,仍然缺乏完善的水源地环境保护工程。

2.农村生活污染问题依然严峻。大多数村庄虽然建有生活垃圾统一收集、统一转运设施,但是还不能做到统一处置,管理措施不够完善,村民环保意识不强,个别村庄存在垃圾乱到的现象;无足够的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工程,尤其是那些经济条件较差农村生活污水直接排入环境,导致农村群众生活环境受到影响。

3.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程进展缓慢。目前,我区尚未规划集中养殖区,农村畜禽养殖大多为分散小型养殖户,没有环评手续,没有污染防治设施,粪便综合利用处理设施缺乏,集中治理难度较大。

4.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普遍存在。目前,我区对农药品种使用上还未有具体管理措施,农民群众图省钱,大多都使用普通化肥,而这种普通化肥大部分都渗透到土壤和水体,对农田及周围环境产生着一定威胁。

(二)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

农村环保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是一个系统工程。当前的农村环保工作,应着力在完善机制、加大投入、强化基础设施、加强农村环保力量等几个方面进行:

1.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一直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冷点、弱点、盲点。由于城市对各类人才的大量需求,使得城市利用其强大的经济优势、文化优势、政策优势、地理优势等,从全国吸收了高质量的人才。这样,农村失去了高素质建设人才。

2.另一方面农村以落后的经济能力为城市培养和输送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不论从哪方面来说,对于农村的各方面建设都是极为不利的。政府工作重心的选择。政府因致力于城市的经济建设,城市化建设,城市环境保护工作,所以投入到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的人力、物力、财力是很有限的。

3.政府组织机关部门学校社团进行植树活动,但是又没有投入力量管理和保护树苗,所以大部分树苗刚刚种下就死亡或被人为破坏。另外,当地村民不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主要原因是村民对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只看到自身眼前利益,从而在“有没有好处”上打转转。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地方政府不加以耐心细致地宣传,不肯下大力气,那么整个地方的植树造林、环境保护工作就很难进行,很难到达预期效果。

4.环境权益配置不公又导致城市和农村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现象,一是因为城乡地区在获取资源利益与承担环保责任上严重不协调;二是由于城乡居民城乡不同的产业结构,城市人均资源消耗量远大于农村,与此同时,环境排放的废物也比农村多。这造成90年代中期以后城市环境整体上有所改善的同时,环境污染向农村扩散,农村环境状况不断恶化,生态破坏范围在扩大,并导致各种自然灾害加重等。环境补偿措施不到位,使农村居民保护环境激励减少。在农村和城市两个整体中,农村是环境污染的受害体,但是地方政府打着经济建设的幌子,并没有真正给农民进行补贴,而是倾向城市,使得农村环境保护激励减少,挫伤农民保护环境的积极性。重末端治理,轻源头防治的污染控制模式不利于农村环境问题的解决。和城市工业点源污染相比,农村面源污染治理难道更大。一旦形成一定程度上的污染局势,就很难在短期内依靠人力技术从根本上治理。因此,我国农村环境污染应从源头上防止,但我国的环境污染控制模式仍主要强调的是末端治理,如果说这种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变化了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工业污染的话,那么这种模式一开始就不适用于农村农业

(三)如何发展农村经济

1.强化责任,密切配合,完善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一是强化各部门对本行业和本系统有关农村环境保护的责任;明确资源开发单位、法人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对各个环保责任主体实行严格的考核、奖罚制度;各级政府和村组要编制生态环境规划,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二是各部门要积极协调配合,通力协力,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积极配合,建立长效工作联动机制,形成分工明确,协调有力,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2.以政府支持为主,逐步增加社会环保投资渠道,切实加大农村环保投入。一是政府应每年安排一定农村环境保护的财政预算,确保资金到位;可安排一定比例的排污费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环境保护;加大对重要流域和水源地的区域污染治理的投入力度;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环保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环境治理。二是采取政策倾斜,对于环保类项目及其他环保设施完善的企业优先考虑资金补助。三是调整财政投入结构和方式,逐步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多种类投入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对农村生态、公益事业的投入;探索资源有偿使用、区域生态补偿等方式,建立和完善多元化投融资渠道。

3.完善农村环境基础设施,着力解决农村环境热点、难点问题。推进农村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的调整,完善农村污水、垃圾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认真做好应用水源地保护、畜禽养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垃圾、畜禽养殖污染无害化处理技术,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长效机制。

4.加强基层环保力量,强化农村环保舆论引导。逐步设立农村基层环保机构,在乡镇政府建立环保检查员制度,不断加强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教育,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调动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广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

通过此次调查,我们有很大的体会,作为大学生,我们有报效祖国的决心;身为农家子弟,我们更有建设家乡的责任。我们热切期望国家、社会、学校等更加关注农村的发展和更加关心农村环境,加快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在此,我们恭敬地向为农村发展和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做出贡献的人们敬礼!

篇2:环保局推进村集体经济

各位领导、同志们:

“消薄”工作关乎民生福祉,更是落实省市县要求的政治任务,XX镇XX个行政村,有XX个是集体经济薄弱村,分布不均,绝大部地处山区、丘陵一带,任务相当艰巨。近年来,XX坚持党建引领,模式创新,在详尽调研的基础上,立足各村特点,深挖潜在资源,不断增强“脱贫”内生动力,助力集体经济薄弱村“摘帽”快跑,推动农村经济振兴。截至目前,“消薄”任务已全面圆满完成,实现XX和XX“双达标”,XX个薄弱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XX万元以上,同比增长XX%;其中经营性收入XX万元,同比增长XX%,以“XX担当”跑出了“消薄”的“XX速度”。

一是政策用力,配强“消薄”外援力。

成立镇“消薄”办,组建高规格领导小组统筹负责“消薄”工作,由镇党委书记任组长,党群副书记和分管农业副镇长任副组长,建立《XX镇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责任分解表》,实行联系领导包干制度,明确具体责任人,层层压实责任,做到村村有人管、村村有人包干。对于工作措施不力,未完成薄弱村消除工作任务或弄虚作假造成恶劣影响,考核评为不合格并责,相关办事处主任、书记及联村干部不得调离岗位,年终考核不得评为优秀,同时把“消薄”情况作为村主要干部考核奖惩的重要依据,与基本报酬挂钩。出台一揽子扶持政策,整合资源帮助薄弱村谋发展,财政预算XX万元,以“以奖代补”方式,坚持薄弱村优先,支持乡村振兴全域大花园、大农场建设等工作进行奖励,调动村干部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消薄进度。

二是造血驱动,挖掘“消薄”内生力。

开展村情村况大调研大走访,立足各村实际,全面摸排优势产业,针对性研究“消薄”路径,建立“一村一策”工作台账,通过全方位的调研摸底,共摸排出潜力产业X项,敲定增收项目X个。村企结对,造血互惠共赢,创新推出村企“竞争性”结对合作模式,引导非公企业党组织践行“红心节”党建村企结对行动,以项目推介会的形式,薄弱村、企业亮出特色资源优势,进行路演“招亲”,通过双向选择机制,破解以往“拉郎配”、“输血不造血”的传统结对模式弊端。X个薄弱村,有X个增收项目与企业成功结对,实现X%签订协议,X%承诺帮助消薄成功。做足“在外XX乡贤经济”大文章,利用乡贤节庆返家之机,组织乡贤联谊会、座谈会、PPP项目推介会,主动对接,用乡思乡情、吸引在外乡贤回归兴村。去年在XX镇首届乡贤联谊会上,就达成结对项目XX个,目前已有XX个落地,累计为各村集体带来收入近XX万元。

三是区域联动,集结“消薄”带动力。

抱团共谋发展,以地域相近、产业相通、人才相联为基础,选取发展思路好、农村工作能力强的先进村党支部书记与薄弱村党支部书记结对联系,发挥先进村产业辐射作用,打造农村发展协同体。联动发展特色产业,推进土地规模流转,推广“合作社+农户”模式,因地制宜发展茶叶、蔬菜、水果、笋竹等特色农业产业,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如XX成立XX合作社,种植开发XX产业,带动周边XX等村成功消薄。借力全域旅游,大力挖掘XX本土特色文化、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兴办民宿餐饮服务产业,实现发展集体经济与带动村民致富的联动结合。如薄弱村XX村,加入乡村振兴党建联盟,与周边XX、XX、XX等先进村抱团打造XX极品线,发展旅游经济,每年可增收约XX万元。

篇3:整村推进之我见

一、主要成效

1.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2006年以来,全市贫困村新修乡村道路19057公里,其中硬化15808公里,修建桥梁485座,13166米,解决了1047个贫困村没有通水泥公路的历史,使200多万人行路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新建饮水设施172处,铺设饮水管428877米,新建水陂、水渠等农田水利设施1279处(座),解决了20多万人和15万头大牲畜的饮水问题。

2.贫困村产业发展后劲明显增强。为做大做强赣南脐橙产业,2006年以来,全市投入果业财政扶贫资金590万元。新开发脐橙面积22万亩,全市脐橙面积达到162万亩。寻乌县果业面积达到43万亩,其中贫困村果园面积达8.6万亩,果业已成为农民稳定增收的扶贫主导产业。

3.贫困村劳动力素质明显提高。赣州市把劳动力技能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及中专学历培训作为提高贫困群众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努力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全市完成劳动力务工技能转移培训7.5万多人,95%以上转移就业;累计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1600多期,培训农民11.5万人次,其中80%以上经过培训的农民基本掌握一门以上农业实用技术;完成“一村一名中专生”和“一村一名中技生”学历培训3500多人,为贫困村培养了一大批中等专业技术人才。

4.贫困村群众生活质量明显提升。全市贫困村清除垃圾150多万吨,清除路障800多处,清理污水沟15万米,新建自来水厂226座,有14477户农户安装了自来水,新改建卫生厕所6500多处。“三清三改”活动的开展,使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观,村容村貌得到有效整治,贫困村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二、主要问题

1、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至201 1年底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还有194.88万人,贫困发生率为26.8%,高出全国13.4个百分点,部分贫困人口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的地方,贫困程度深、扶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

2、落实贫困村规划资金缺口大。贫困村大多地处偏僻,山多地少,气候条件恶劣,交通、通讯、饮水等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落后。实施贫困村村级规划项目资金需求量大,资金额度与贫困村需求的矛盾突出。

3、扶贫项目实施不均衡影响扶贫整体效果。从实施效果看,整村推进使大部分贫困村基本解决了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了一定改善,但也普遍存在产业发展滞后、村无主导产业、户无致富项目等问题,农民收入难增长,减贫目标难实现。

三、对策措施

1、加大资金投入,努力改善贫困村生产条件。要加大对全市“十二五”1 1 19个省级扶持贫困村(含纳入国家扶持范围的465个贫困村)及300个市级扶持贫困村的整村推进投入力度,力争每个贫困村每年不少于20万元扶贫资金,5年达到100万元以上。要加大财政扶贫资金扶持力度,每年每村安排10万元以上。要加大市、县(市)直单位定点帮扶贫困村扶持力度,确保每个贫困村都有一个以上市、县(市)直单位驻村扶贫。

2、发展扶贫产业,着力提高贫困村群众收入水平。要紧紧围绕脐橙、油茶、生猪、蔬菜、花卉苗木等主导产业和烟叶、白莲、茶叶等特色产业,不断创新推行“企业+基地+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努力构建“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产业发展格局。重点抓好11个罗霄山特困片区县(市)扶贫攻坚规划实施,着力抓好扶贫产业和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抓好8个重点县扶贫到户贷款贴息,帮助贫困农民解决生产发展资金困难;抓好8个重点县128个贫困村村级互助资金试点,通过扶贫互助资金扶持产业发展,不断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自我管理的能力,促使受扶农户增收增效。

3、与新村建设相结合,进一步改善贫困村村容村貌。要把整村推进纳入到全市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中,以新农村建设带动整村推进,以整村推进促进新农村建设。努力探索整村推进与“五新一好”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的新路子。到2013年底,全市1119个省定贫困村都必须有新农村建设点,每年再安排10万元重点用于贫困村新农村建设,每年重点抓1-2个自然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改善,连续扶持10年,确保贫困村群众生产条件有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有明显提升,村容村貌有明显改观。

4、规范制度建设,确保扶贫资金安全高效运行。一是认真规范扶贫项目的立项、申报、审批程序。坚持从规划中选择项目。凡是贫困村项目都坚持在贫困村五年扶贫开发规划中选择项目,没有列入规划的项目或者需要重新调整规划的项目,必须按照原规定程序,经过村民代表讨论同意后方可列入年度扶持项目计划,逐级申报扶持。二是全面实行扶贫资金项目公告公示制。为确保财政扶贫资金项目真扶贫,扶真贫,坚持实行扶贫资金项目公告公示制。采取电视、互联网、乡村政务公开栏及公示牌等形式,把贫困村安排的项目、资金、建设内容及搬迁移民对象等向社会进行公告、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同时,还将贫困村整村推进项目计划批复文件抄送同级审计部门,接受审计行政监督。三是严格坚持财政扶贫资金报账制。凡是财政扶贫资金安排的项目,市本级及各县(市、区)严格实行报账制管理,按照报账制的规定和程序,坚持做到专项管理,封闭运行。四是认真执行扶贫资金项目验收、检查制。扶贫项目完工后,项目责任单位向县(市)扶贫和移民办提出验收申请,由县(市)扶贫和移民办、财政局组织包括工程技术人员、乡(镇)扶贫专干、村项目监督小组组成的验收小组对项目进行检查验收。建立检查考核机制。市、县(市、区)扶贫部门要把财政扶贫资金项目的检查考核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实行季度督察、半年检查、年终考评的检查考评机制,通过检查考评表彰先进,鞭策后进,总结经验,推动工作。

篇4:发展村集体经济 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加强领导,形成合力,推动发展

县委、县政府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的“壮村”工作领导小组,将发展村集体经济纳入全县目标考评,县委、县政府与各镇签订责任状,明确目标、进度和要求,在全县上下形成了紧逼加压、强势推进的态势。在实施“壮村”工程的过程中,扎实推进“强基工程”,为“壮村”工程提供了坚强的组织基础和人力保障。按照“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的思路,改革优化村党组织设置,着力打造“镇有产业型党委(总支)、村有产业型党(总)支部、党员干部中有产业型标兵”的“三级致富链”。目前,共建立村产业型党组织337个,其中专业合作社党支部130个,形成了涂沟镇水产养殖、闵桥镇荷藕加工、前锋镇生态观光农业、吕良镇农副产品营销等一批特色“产业链”。按照“能人治村、能人兴村、能人富村”的要求,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加大“双强”型村干部的调整选配力度,充分发挥村干部引领发展的作用。县委、县政府还相继出台《关于加快镇工业集中区建设的意见》、《关于扶持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意见》、《金湖县扶持镇工业集中区发展十条优惠政策》、《关于兴建标准厂房优惠政策的意见》等文件,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政策。如:入村创业点的企业标准厂房租金比入镇工业集中区的优惠40%;村引进或兴办的各类工业项目和民营企业,5年内形成的税收镇留存部分全额返还给村,5年后按50%分成;村集体资产出租收入所上缴的各项税收,镇留存部分,70%返还给村;村自建标准厂房产权和租金归村里,县、镇和部门援建的标准厂房产权归县里,租金归村里,等等。这些激励措施有力推动了村创业点建设和村集体经济发展。另外,县四套班子成员各挂钩帮扶1个村,67个县直部门与67个村、22个骨干企业与22个村进行结对帮扶。结对挂钩帮扶人员从“输血”和“造血”两方面入手,通过“三定”(定包村单位、定时间、定村集体经济收入)、“三扶”(资金上扶、项目上扶、技术上扶)等措施,合力推动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二、因地制宜,拓宽渠道,加快发展

金湖县在发展村集体经济的过程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激发和鼓励各镇、村根据自身资源禀赋特点、自然地理环境和现实条件,因地制宜,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拓宽增收渠道,加快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一是筑巢引凤,走创办村创业点之路。金湖县把招引兴办工业作为发展村集体经济的主要增长点来抓,不断加快村创业点建设,要求各镇每年建成两个有一定规模的村创业点,逐步消灭无工业村。在推进村创业点建设过程中,金湖县坚持多措并举,对经济条件较好的由村自行建,对有条件的鼓励统一建,对经济条件较差的采取县扶持建,积极鼓励县有关部门、单位和企业参与建设。2007年以来,通过以奖代补援建、招商引资新建、引凤还巢创建、村干部领建等多种形式,全县共建设各类村创业点46个,其中建成市级重点村创业点18个,建设标准厂房3万平方米;2009年创业点实现销售1.35亿元、入库税收1 100万元,增加村集体收入236万元,形成“乡镇得税金,村居得租金,农民得薪金,村居干部得奖金”的多赢局面。

二是借景生财,走资源开发利用之路。金湖县河荡纵横、湖塘密布,境内拥有远近闻名的高邮湖、白马湖和宝应湖,森林资源丰富,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平原绿化先进县。独特的自然生态资源让金湖人意识到特色就是财富,要实现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围绕特色做文章。如前锋镇白马湖村大力开发以赏湖景、品湖鲜为特色的生态渔村观光业,目前该景区已成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点”,门票、税收、租金等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80万元,2009年收入达150万元。

三是就地取材,走盘活存量资产之路。坚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对荒地、荒滩、荒水等“三荒”农村集体资产通过承包、转让等方式,优化资源利用配置,加快村集体经济发展。通过人股、出租、资产处置等方式,加大旧村部、旧小学、旧工厂等“三旧”的整理利用,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利用有开发价值的集镇边、道路边、行政区域边等“三边”集体土地,采取出租、投资建设房产、兴办农产品交易市场等形式,发展村集体经济。

四是双赢互惠,走有偿社会服务之路。金湖县把发展和培育村集体有偿社会服务作为新增长点来抓,通过政策引导、利益驱动、资金扶持等方式,引导村集体围绕增收,面向农民,服务农村,创办领办各类服务实体。吕良镇泰山村利用紧靠集镇的条件,村集体牵头成立建筑劳务分包公司,参与集镇房地产开发,组织劳务输出,定期不定期组织劳力为企业和单位服务,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涂沟镇五星村以建立特色党支部为核心,以提供技术、销售、加工、服务为纽带,领办了“渔业营销协会”,吸收会员186个,2009年协会实现销售2000多万元、税收60多万元,村集体通过技术指导、营销服务等方式实现收入40万元。前锋镇淮胜村利用本村及周边木业资源丰富的优势,以原村办木材加工企业为核心,成立淮胜木业协会,通过集中采购木材资源、提供技术指导、承接加工订单、对外营销、贷款融资互担共保等方式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集团化发展。目前,入会企业达50多户,2009年实现销售3000多万元、税收250多万元,仅此一项村集体经济就实现收入25万元,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50万元。

三、化解债务,卸下包袱,促进发展

篇5:环保局推进村集体经济

国家环保总局关于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

(环发〔2005〕11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厅),计划单列市环境保护局:

为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2号)精神,结合环保工作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我局制定了《国家环保总局关于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国家环保总局关于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

二○○五年十月十日

附件: 国家环保总局关于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

为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2号,以下简称《意见》)的精神,紧密结合环保工作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加快改变以末端治理为主的传统污染防治模式,增强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能力,保护和改善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现就环保部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环保部门在推进循环经济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一)深刻理解发展循环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短缺,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资源和环境问题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推动污染预防和生产全过程控制,有利于解决区域性与结构性环境污染问题。近年来,全国环保系统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环境与经济“双赢”的一项重大举措,大力宣传循环经济理念,组织理论和政策研究,开展企业、区域和社会等多个层面的试点和实践探索,促进了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全国环境污染的压力。

(二)明确环保部门的职能定位。各级环保部门要根据《意见》的要求和职能分工,与发展改革(经贸)等有关部门密切合作,结合环境保护的各项工作,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快速发展。

各级环保部门要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监督、推进、服务”。要制定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政策、标准,编制循环经济规划技术指南,指导循环经济的发展;认真履行环保部门环境执法职责,进一步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强化环境监督管理,严格执行规划环评、建设项目环评和“三同时”制度,提高企业准入的环境要求,推动重点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推进清洁生产,深化循环经济试点和示范工作;组织开展循环经济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为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提高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服务。

二、加强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规划和指导

(三)制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根据我国环保工作的需要,组织制定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和计划。各级环保部门要积极配合当地发改委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环保“十一五”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大力推进各类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推进重点企业、地区开展循环经济实践,指导其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四)加强对全国循环经济建设的分类指导。根据环境管理的要求,组织制定不同区域、重点流域和不同类型工业园区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组织编制钢铁、有色、煤炭、电力、化工、建材、造纸、食品、纺织、电子电器等重点行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指南。

三、制定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环境标准体系和环境技术政策

(五)严格环境标准,促进循环经济健康发展。加强国家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制定工作,促进企业采用环境友好工艺和技术。组织制定废旧塑料、废旧轮胎、废旧机电产品等资源回收利用的环境污染控制技术规范。建立和完善清洁生产标准体系,组织制定行业清洁生产审核指南,指导各地、各行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保部门要加强地方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制定。对重点开发区和重化工集中地区,按照循环经济理念,提出入区企业的清洁生产和废物排放综合控制要求。

(六)制定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技术政策。制订和完善资源能源消耗高、污染严重行业的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将“减量化、再使用、资源化、无害化”作为污染防治的基本途径,从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加强污染预防,最大限度地减少末端治理压力。根据重点地区、流域生态保护的实际需要,制定相关技术政策。制订和完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的技术政策,推广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技术和污染控制技术。

四、深化循环经济试点和示范

(七)深化生态工业、循环经济试点和示范工作。选择经济效益突出、资源合理利用、环境清洁优美的企业,进行环境友好企业示范。重点选择各类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大型企业集团和资源再生利用产业(静脉产业)园区,进行生态工业示范;推动循环经济示范区、生态省(市、县)、生态示范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环境优美乡镇、文明生态村、绿色社区、绿色学校和环境友好工程等建设工作。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保部门要在国家环保总局的指导下,积极开展本地区循环经济试点和示范工作。

(八)加强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和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的指导和监督管理。一是发布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和循环经济示范区的指标体系和验收标准,规范试点和示范工作;二是组织制定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的规划建设技术指南,指导各类试点和示范建设;三是加强对各类试点和示范单位的管理,包括现场监督检查,确保试点和示范单位能够通过持续改进,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改善区域环境质量;四是及时总结全国循环经济试点经验,推广循环经济先进典型。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保部门要配合国家环保总局进行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和循环经济示范区创建的指导和监督管理,发现重大问题的,要及时上报,并提出整改措施。

五、积极引导环保产业的发展

(九)加强对环保产业的政策引导,特别是注重对静脉产业发展的引导。制定静脉产业发展政策、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推进和规范各类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一是推进废钢铁、废铝、废铜、废纸、废塑料、废旧轮胎、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废旧纺织品、报废机动车、包装废弃物、厨余垃圾等的回收和循环利用,不断完善废旧物资回收、加工、利用体系。二是加强工业废气、废水、固体废物的循环利用,重点抓好危险废物的处理处置;以粉煤灰、煤矸石、尾矿和冶金、化工废渣及有机废水循环利用为重点,推进工业废物综合利用。

(十)加强静脉产业园区环境管理。建设静脉产业园区,有利于提升我国静脉产业规模和科技含量,也有利于静脉产业的污染防治和环境管理。要通过严格的环境管理,减少废物再生过程中的二次污染,保障区域环境质量和人群健康。同时要加强进口废物入园管理,防止以“废物利用”名义,从境外非法购进废物。

六、强化环境监管

(十一)强化环境影响评价,严格执行环境准入制度。一是积极推动规划环评,将环境因素更为系统地纳入宏观战略决策,以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使产业发展、生产力布局与区域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和生态功能相一致,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实现循环经济。二是严格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依法限制新建能耗物耗大、污染严重的项目。

(十二)加强对污染行业和企业生产全过程的排污控制。依法对污染物排放超标和超总量的企业,强制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当前要重点加强对电力、钢铁、化工、有色金属、印染、食品、造纸等重污染行业的清洁生产审核。

(十三)建立严格的强制淘汰制度。配合发展改革(经贸)部门公布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的生产工艺和设备淘汰名录,对规模不经济、污染严重的造纸、酿造、制革、电镀、印染、化工、冶炼、炼焦、建材、火电等企业和落后生产力、设备和产品实行强制淘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十四)严格依法行政,坚决处罚违法行为。组织开展重点地区、行业打击环境违法企业环保执法专项行动,从规范企业环境守法行为、促进企业共生群落构建的角度出发,严格环境执法,增强全社会环境意识,创造公平竞争环境,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七、建立健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环保法规及相关政策

(十五)建立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环保法规体系。加快研究和制定各类固体废物回收利用和污染控制配套法规,逐步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研究建立行政代执行、环境准入等制度。

(十六)完善排污收费政策,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在中央和地方集中的排污费使用方面向循环经济项目和技术倾斜,重点支持清洁生产项目、“零排放”技术、循环利用技术等的示范和推广。

八、建立环保系统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和咨询服务体系

(十七)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对循环经济技术研发和推广的支持力度,提高我国循环经济技术支撑和创新能力。各级环保部门要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重点开发具有普遍推广意义的减量化技术、再使用技术、资源化技术、替代技术、共生链接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等实用技术,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加大循环经济的理论、方法、发展战略和政策研究力度,着重研究资源能源消耗高、污染严重行业和地区的物质流动和物质代谢规律,研究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物质代谢重组技术。组织调研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物耗、能耗及废物产生、排放状况,研究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潜力和途径。

(十八)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咨询服务体系。积极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及时向社会发布有关循环经济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环境科研、服务机构和社会团体的力量,开展循环经济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工作。

国家清洁生产中心是国家环保总局在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方面的技术支持单位,协助总局组织制定循环经济技术政策和相关标准,推进重点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以及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和循环经济示范区的建立。各级环保科研院所和清洁生产中心要协助当地环保部门开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推进工作,为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和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提供咨询服务。

九、积极推进绿色消费

(十九)积极引导公众的绿色消费。继续积极推动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发展。各级环保部门要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大力提倡有利于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引导社会团体和企业积极参与绿色消费活动,参与创建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的活动。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引导和执法工作,减少消费品的过度包装。

(二十)积极倡导政府绿色采购。与有关部门协作,争取尽快建立我国的政府绿色采购制度,鼓励使用再生利用产品、环境标志产品、有机食品以及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或清洁生产审核企业的产品。通过政府的表率作用,引导社会团体和企业积极参与绿色消费活动。

十、完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加强宣传培训和国际交流

(二十一)加强干部政绩考核和宣传培训。要积极配合组织部门把循环经济和环保指标纳入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大力宣传科学的发展观和政绩观,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可持续生产与消费的意识。

各级环保部门要转变观念和工作思路,向政府、园区和企业宣传循环经济的理念,宣传创建循环经济示范区、生态工业园区、生态示范区、环保模范城市、环境友好企业等的经验。针对政府、园区和企业不同层次人员的不同要求,分类制定循环经济的教育和培训计划,对循环经济试点和示范地区的有关人员进行培训。

(二十二)加强循环经济的国际交流。组织多种形式的循环经济研修班,了解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与先进经验。组织地方环保部门和循环经济试点单位赴循环经济发展较好的国家实地考察学习。召开国际循环经济高层研讨会,广泛交流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各级环保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国际合作渠道,引进国外循环经济领域内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加强人员交流,提高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能力。

篇6:环保村作文

在一个小村庄里,有个男孩,叫做“小望”,他的心目中充满了好多好多的希望,希望世界越变越美好,越变越美丽。只可惜,他常常失望极了,因为就连他所住的村庄里,大家都不知道要好好维护生存的环境,垃圾乱丢,又脏又臭。小望天天都在失望的情绪里,一点也不快乐。

每天失望也不是办法,他决定要想个办法,改变大家这个坏习惯。他印制了一些传单,发给个村民:“只要捡十个塑料瓶,就可以兑换一本笔记本。”

果然,大家一听到有笔记本可以领,拼命在村子里的每个教落里,捡起那些被随意扔弃的塑料瓶,然后跑来跟小望领奖品。一下子,村子里就清爽许多了。

卖掉的塑料瓶,赚到了一些钱。小望就用这些钱,买更多的`笔记本,他每天想出不同的主意,有时是清理水沟的人,可以得到十本笔记本,或是打扫马路的人,可以得到二十本。

篇7:村环保工作总结

1、提高认识,加强学习。通过今年4月党校各村环保监督员培训学习了郭宽库局长讲的环保工作的重要性,学习了王敬泽老师讲的环保形势的教育。和李积社老师讲的村级环保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使我知道农村污染物排放量对人体的危害性,我村以环境监察体系为平台,与镇环保所要求保持高度一致,将全镇的环境执法工作纳入到体系中,实现环境执法的网络化、定量化和规范化。要求环保人员思想统一、充分认识、高度重视、认真研究,与实际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有计划”就是科学规划、周密部署、突出重点、明确内容,有效开展环境监察工作;“工作中有”就是制定制度、落实措施、明确职责,确保取得实效。

2、按时开会,上情下达、镇镇环保所每季度开的环保工作会我都按时参加,明确任务,做到上情下达。加大环保排查力度,我村结合本村实际情况,通过支村两委摸底排查,找准环境监察切入点。在重点对村民吃水周边进行环境监察排查。加大对农村环境监察环境监察力度,重点对吃水水源处排污实行重点监管。

3、从实际出发,在抓实上下功夫。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是确保村民生命安全的前提。注重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即单一处罚和综合防治的关系,事后处罚和事前防范的关系,执法过程和执法结果的`关系,执法形式和执法实效的关系。为确保监管到位,我们明确监察内容,落实工作责任。监察人员必须做到掌握排污养殖户的基本情况、环保审批验收情况、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情况、污染物排放情况和环境安全隐患等情况。。

4、高度重视,高度认识环保工作的重要性。结合我村实际对环保监察体系进行了适当安排,我村搬迁到町店村重要是对水源防污染的监管,对所规定的管辖范围实施执法工作,并建立健全相关执法工作档案。

篇8:环保局推进村集体经济

关键词:城乡经济发展;“城中村”失地居民;社会保障;研究

一、“城中村”失地居民社会保障的现状分析

(一)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差别大

在我国,城乡居民在拥有社会保障等一些基本的权益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对于城市居民来说,因为城市户口,他们享有基本的“三险”,这“三险”就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而除了这三种保险以外,拥有城市户口的居民还享有其他众多的保险以及补贴。但是对于农村居民来说,因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以及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就导致了大多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只能依靠于国家平均分配的土地。

目前,随着城乡经济的不断发展,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也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因为存在的问题众多,面对的压力也较大,就导致了工作的进展并不大,成效也并不明显。据广西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统计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3月底,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的人数分别为490.29万人、961.03万人、239.99万人、273.27万人、242.71万人,分别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99.05%、97.86%、99.58%、91.09%、99.07%。而针对农村居民来说。从2009年9月国务院正式启动新农保试点,到2010年,试点覆盖面由11.8%扩大至23%左右。虽然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正在不断的建立完善中,但是与城市的保障体系相比,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和不足。而正是因为这种严重的不对等就使得城乡矛盾的升级,因此,为了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国家政府可以在规范自身权益以及完善土地使用制度的基础上,促使农民的合法权益得到基本的保障,还可以在对土地价格进行合理评估的同时,完善其补偿制度,从而进一步增加对失地居民的利益补偿。

(二)失地居民缺少基本的社会保障

经过不断地努力和奋斗,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正在逐渐走向成熟,但是美中不足的是,适合城乡共同发展的社会保障制度并没有建立。特别是对于失地居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的解决,政府还没有形成具体、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但是因为城市化依然在继续,加上失地居民不满情绪的高涨,这就导致了众多矛盾以及争议的产生,而出现的这些问题不仅会给城市化进程造成了很多的阻碍和压力,还会给政府的工作带了众多的考验和挑战。

在城市化进程中,还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有小部分失地居民并不赞成城市化,因为对于他们来说,之前的生活方式是他们所熟悉且喜欢的,而城市化就意味着农民要脱离生活多年的土地,再加上农民融入城市保障体系具有一定的困难性,这就使他们连最后的权益也无法得到保障。

二、加强“城中村”失地居民社会保障的相关对策

城市化趋势是必然的,但是城市化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因此,城市化进程应该从人们的切身利益出发。然而本文探讨的失地居民社会保障的问题突出的原因就是因为政府没有探索出真正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对策。因此,我国政府应该加大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力度,这样才能使“城中村”失地居民的社会权益得到基本的保障。

(一)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对于每个公民来说,生存权是他们最基本的权益,然而因为受到自身种种条件的限制,就使得许多公民的生存权得不到保障,因此,为了解决人们生存方面遇到的困难,政府就应该采取相关的有效措施,最低生活保障的概念就被正式提出。

所谓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就是政府为了解决公民的温饱问题,而为他们提供的一种基本生活保障。“城中村”失地居民是作为一个特殊群体而存在的,在城市化之前,他们拥有保障自己生活的方法,但是城市化的进程带给他们不仅是基本生活保障的失去,还有相关权益的损失,因为他们属于市民但是一些市民的权力他们并不享有。因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政府就应该通过相关措施的实施,在为公民提供最低生活保障的同时,使失地居民享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中,政府可以通过拨出一部分款项用于完善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只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得以建立健全,才能更好地解决失地居民的社会保障问题。

(二)完善养老保险制度

养老保险制度在我国的正式建立时间较晚,其中城市居民的养老保险经由二十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其体系现已逐渐地在走向成熟,但是农村居民的养老模式依然处于传统、落后的家庭式养老。而因为“城中村”失地居民也是属于传统农民中的一列,这也就意味着他们的养老思想还有待改进,这就需要政府充分地调动失地居民参加养老保险的积极性。此外,针对失地居民要建立严格的养老保险制度,一方面,就业的失地居民应该被纳入到城市职工养老保险的一类中;另一方面,失业的失地居民可以重新建立一种不同于城镇的养老制度。缴纳养老保险费以及发放养老金的标准应该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而定,这样就能保证“城中村”失地居民在履行其基本义务的同时,也能享有社会的权益。对于有些超过或接近养老保险办理年龄的公民来说,政府可以通过其所在的村组织每月发放一定的生活补贴,来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

(三)积极落实就业政策

解决失地居民基本生活困难的根本途径就是就业。然而,因为失地居民的知识水平以及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由于他们自身条件的限制,不仅参与竞争的能力较弱,而且还很难融入到现代化、科技化的社会中。对于一些年龄大的劳动力来说,他们的身体机能也在逐渐的下降,这样在城市中生存就显得更加困难。而对于得到“再就业”机会的失地居民来说,他们的工作范围也限制在体力劳动以及服务行业中,这就导致了失地居民的工作环境、工作收入的不稳定以及经济条件差、生活缺乏基本保障等情况的出现。

想要解决上述问题,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出发:首先,从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展深入调研活动,大力发展各地的第三产业链。然后,进一步落实各项就业政策,大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以及有序进城务工。最后,加大对“城中村”失地居民的培训,在推进素质就业、技能就业的同时,提高失地居民的就业质量。

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城市化在加快进程的同时,也要加强完善“城中村”失地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建立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以及就业等制度的基础上,促进失地居民的基本社会权益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薛亚娟,张骥飞,刘英.城乡经济发展推进“城中村”失地居民社會保障问题[J].研究农业经济,2012(02)

[2]刘英泽,王慧,赵艳芹,孟文静.城中村失地居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9(21)

[3]刘欣.“城中村”社区保障的困境与解决思路[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2(06)

上一篇:科学技术的双重作用下一篇:虚拟旅游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