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大合唱简介与分析

2024-05-05

黄河大合唱简介与分析(精选5篇)

篇1:黄河大合唱简介与分析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史诗性大型声乐套曲,共分八个乐章。由光未然作词,冼海星作曲。作品表现了在抗日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斗争,也表现了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它以我们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展示了黄河岸边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以启迪人民来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作品气势宏伟磅礴,音调清新、朴实优美,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强烈反映了时代精神。它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对后来的大合唱及其他体裁的音乐创作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1.《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原稿为男声合唱,片段1)

2.《黄河颂》(男高音或男中音独唱,片段2)

3.《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三弦伴奏,一般略去不演)

4.《黄水谣》(女声二部合唱,原稿为齐唱,片段3)

5.《河边对口曲》(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原稿是男声对唱,片段4)

6.《黄河怨》(女高音独唱,音乐会上常按修订稿加入女声三部伴唱,片段5)

7.《保卫黄河》(轮唱,片段6)

8.《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片段7)

《黄河大合唱》;在抗战烽火的洗礼下,迅速成长为中华儿女爱国救亡的号角;与此同时,以其所负载的精神力量和民族个性,在海外华人及世界反法西斯战线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同。而到了和平年代,它犹如一位战功累累的元勋,继续驰骋在国内外乐坛,成为中华民族傲人的艺术财富。《黄河大合唱》一问世,就迅速在中国大地上传唱,成为抗战救亡的精神号角。并推动了团结抗日的形势发展。首演时,乐队只有两三把小提琴,二十来件民族乐器,低音弦乐器是用煤油桶制成,打击乐器有脸盆、大把的勺子放在搪瓷缸子里摇晃选成效果„„这支原始的乐队烘托着40多位热血青年放声高唱,《黄河大合唱》从此传遍了延安,传遍了中国,飞向了世界,此起彼伏,回响不绝,震撼人心,经久不衰。毛主席看了演出后,特别高兴,站起来使劲鼓掌,连声说:“好!好!好!”周总理也为冼星海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心声!”

此后的数十年来《黄河大合唱》一直作为正义力量的象征,在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以其穿越时空的巨大魅力,在炎黄子孙中永远传唱!《黄河大合唱》气势磅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全曲包括序曲和8个乐章,并由配乐诗朗诵和乐队演奏将各乐平连成一个整体。各个乐章从内容到音乐形象又具打相对的独立性,乐章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品以抗日和爱国两个主题为中心。从深厚的情感和感人的艺术形象上一步步展开,直至宏伟的终曲,激荡的感情浪潮发展到了最高点。

作品一开始,管弦乐队演奏的《序曲》概括地对全曲进行了极富特点的描绘.乐队效果色彩浓郁。音乐刻画了人民的意志和力量,象征着崇高伟大的民族精神:几个主题经过发展后交织征一起,形成了序曲的高潮。

一、《黄河船夫曲》采用了劳动号子的体裁形式,展现了乌云满天.惊涛拍岸,船夫与暴风雨奋力拼搏的生动形象.表现了华夏子孙吃苦耐劳和一定能到达胜利彼岸的优秀品质。九曲黄河上船大粗矿的号子以领唱、合唱的形式塑造出来,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作为大合唱的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给我们展示了这一可歌可泣的史诗的第一幕。

二、男高音独唱《黄河颂》是一首以黄河象征祖国的热情颂歌,充满了搏大、豪放的情怀。第一部分以平稳的节奏、宽广的气息歌唱了黄河的雄姿。第二部分以热情、奔放的旋律赞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热情激昂地颂扬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三、四、配乐诗朗诵《黄河之水天上来》之后,是民谣风格的抒情叙事曲《黄水谣》,朴素的音调优美而又平易动人:第一部分描写了奔流不息的黄河之水和中华儿女美好安宁的和平生活。第二部分主题深沉、痛苦,描写了日寇侵略后妻离子散天各一方的悲惨情景。音乐在低沉的情绪中结束,使人久久难忘。

五、《河边对口曲》如民间小曲般亲切而富于乡土气息,通过叙事般的对唱形式,手法简练,效果甚佳,描摹了国土沦丧后日寇铁蹄下人民的悲惨遭遇。

六、《黄河怨》以低沉凄惨、悲痛欲绝的音调,哭诉了一个遭受日寇蹂躏、失去丈夫孩子、留下“把血债清算”的遗愿而投入滚滚黄河怀抱的妇女的深仇大恨。

七、齐唱、轮唱《保卫黄河》表现了游击健儿的英勇气概,是一有人民战争壮阔场面的战斗进行曲。“龙格龙格龙格龙”的衬词此起彼伏,波澜壮阔的宏伟场面和乐观主义的民族精神跃然眼前。

八、混声合唱《怒吼吧,黄河》是整部大合唱的终曲,也是全曲的高潮。前面出现过的几个重要基本主题得到了综合的展现,愤怒的情绪、战斗的号角、坚定的节奏、丰满的合唱以宏伟的气势使音乐达到了最高潮,作品在乐队全奏和八声部合唱气吞山河的的澎湃波涛中结束。

(二)《黄河大合唱》有五个版本。一个是“延安版本”,是冼星海在延安用简谱写的。因为当时延安条件非常艰苦,要组成一个真正的管弦乐队是不可能的。当时只有几把小提琴,剩下的就是二胡、三弦、笛子、吉他、口琴之类的乐器,大多数人都不能识五线谱,所以就用简谱。第二个版本是“苏联版本”、是冼星海在前苏联重新配器的一个版本,在主旋律及声部上也作了一些调整。第三个版本是“上海乐团版本”,就是李焕之1987年根据冼星海的“苏联版本”为上海乐团改编的一个版本。第四个版本是

“中央乐团版本”是1975年严良堃等人根据冼星海的延安版本重新配器的版本。这个版本影响最大,传播最广。今天,大家能听到的就是这个版本。第五个版本是钢琴伴奏版本。这个版本是由瞿维来编订的,主要是为演出方便而改编的。

《黄河大合唱》一共八个乐章,每一章节,都是通过朗诵和乐队为背景串联起来。虽然每个乐章在从表现形式、艺术形象、思想内容都各有侧重或有所不同,但是整个作品贯穿着一个主题思想,这就是“抗日救亡”,同时也歌颂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是一首混声合唱。这里运用了黄河船夫号子的音调素材。这一乐章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绘了船夫们与风浪搏击的场面,音乐充满战斗的力量。第二部分是根据开始的主题旋律,拉宽了节奏、放慢了速度,表现船夫们穿过了急流、靠近了河岸的那种欣慰。这表明,中国人民尽管处在艰难抗战之中,但已看到了胜利的曙光。第三部分,音乐又回到了乐章开始的速度上,但又由强渐弱,由近到远。这一乐章通过黄河船夫与急浪、险滩的搏斗,象征着中国人民与日本帝国主义日趋激烈的民族矛盾。

第二乐章的《黄河颂》,是一首男中音独唱曲,表达了诗人对黄河——母亲河的赞美。这一乐章由三个乐段构成。开始乐队奏出一个音域宽广、气息深长的引子,这就是这一乐章的主题,显示出了黄河的雄伟气魄。接下,男中音唱出了内心热情的赞美。这里唱出了黄河的源远流长和曲折婉转,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幅员辽阔。第二段从“啊、黄河”开始,进入一个热情澎湃的音乐段落,这里歌颂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及其光荣的革命传统。接着又来了一个“啊、黄河”。这是一个激情的甩腔,音乐上更加热情昂扬。似乎在说,中华民族站起来了,我们不畏强暴、不怕牺牲,誓与外敌斗争到底。此时音乐到达高潮。跟进来的第三个“啊、黄河”使音乐进入第三乐段,这时音乐变成4/4拍,气息宽广,像黄河一样奔流而下。这个章表达了诗人对黄河的赞美,但又将黄河形象地比作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因此,这里对黄河的赞美也就是对中华民族的赞美。

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是一个配乐诗朗诵。原来是由三旋伴奏,后来改为有琵琶伴奏。这个乐章,冼星海吸取了《义勇军进行曲》《满江红》的音调素材,讲述了民族的灾难,也歌颂民族的英雄。是诗人进一步对黄河、对中华民族的赞美。同时也暗示着黄河或者说是中华民族将面临一场劫难。但遗憾的是,我们今天在音乐会上很难听到这一乐章了,因为考虑到演出效果,常常被省略!

第四乐章是《黄水谣》,是女声二部合唱。这是一首民谣体的三段体歌曲,其曲调非常优美动人,把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祖国的无限深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第一段展现出黄河两岸人民安宁、平静的生活,音乐十分流畅,也显得十分祥和。中段情绪急转直下,“自从鬼子来,百姓遭了

殃„„”。这一段表现日寇入侵中国,践踏祖国的大好河山,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第三段是第一乐段的再现,但在情感上则变得压抑和悲凉。这一乐章是全曲中的一个转折点,整个作品的悲剧性和戏剧的矛盾就此展开。

第五乐章是《河边对口曲》,是一个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采用了乐段反复的民间音乐结构形式,音乐吸取了山西民歌的音调,采用锣鼓伴奏的方法。整个乐章是两个流亡者的对话。这里作者借两个流亡者的对话,讲述了全国广大流民、颠沛流离、背井离乡的悲惨遭遇。引出合唱发出“打回老家去”的呐喊。

第六乐章《黄河怨》,是一首女声独唱。用悲惨缠绵的音调唱出被压迫、被侮辱的沦陷区妇女的痛苦的哀怨。这一段是一个绝望的妇女的内心独白。这个妇女的丈夫流离失所,不只去向,她的儿子也被日本鬼子杀死了,自己又被鬼子给糟蹋了,最后不得不跳入黄河母亲怀抱自杀而死。作者之所以有这样一个构思,就是想通过一个妇女的死来激发全国人民的斗志。在整个《黄河大合唱》中,这是戏剧性最强的一段,作为一首独唱歌曲,技巧性非常强,是检验女高音的“试金石”。

第七乐章《保卫黄河》,是一首轮唱、合唱歌曲,是人们最熟悉的一首。这里采用了“卡农”的复调手法,给人一种此起彼伏、群情激奋、万马奔腾的艺术效果。首先是二部轮唱、然后是三部轮唱,并穿插了“龙格龙”的衬词,增强了音乐的气氛,使人感觉到抗日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和势不可挡。

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是一个混声合唱歌曲,它是整个作品的主题思想的概括和升华,也像是一个回顾,用富于诗意和浪漫色彩的笔调,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终将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必胜信心。“黄河在怒吼”、“扬子江在怒吼”、“珠江在怒吼”描述了全民抗战的战争态势。最后发出了“战斗的警号”,这一句被多次重复,整个音乐给人以巨大的号召力,无疑是向法西斯、侵略者的宣战!

整个作品虽然没有像歌剧那样,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但它却有一个严密的戏剧性构思,给人一种强烈的矛盾冲突。这个矛盾冲突就在于开始时的人与自然的冲突,是船夫与险滩、急浪的搏斗,后半部分是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冲突。但二者是相呼应的,即通过人与大自然的搏斗,表现出中国人民的英勇顽强,进而为中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民族矛盾得以解决作了铺垫。整个作品就在于展示这个矛盾(《黄水谣》)、激化这个矛盾(《黄河怨》)、解决这个矛盾(《保卫黄河》)。这种矛盾的展示、激化、解决正是其戏剧性所在。

篇2:黄河内蒙古段冰情预报与分析初探

关键词:冰情预报,流凌,凌汛,凌峰

1 黄河内蒙古段概况

1.1 地形地貌

黄河从内蒙古乌海市巴音陶亥镇进入自治区境内, 由南向北横穿西桌子山、乌兰布和沙漠、库布齐沙漠, 进入河套平原。从磴口县沿着河套平原至包头缓慢东流, 穿越土默特平原, 到达清水河县喇嘛湾, 从该处进入峡谷区由北向南穿行, 右岸于准格尔旗马栅镇出境, 进入山西省。地理位置位于北纬39°05'~40°51', 东经106°40'~111°28'之间。其中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河口镇以上为黄河流域上游, 托克托县河口镇以下为黄河中游。

根据行政区划, 黄河流经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海市、阿拉善盟、巴彦淖尔市、包头市、呼和浩特市、一盟五市17个旗、县、区。

1.2 冰情特征

黄河内蒙古河段位于黄河流域最北端, 受地区气候的影响, 冬季严寒而漫长, 元月月平均气温-10~-12℃, 极端最低气温达-34℃, 自上游兰州至包头纬度差4°37ˊ, 致使上下河段温差也较大, 由河道特性和水文气象条件决定了流凌。其特点是:

封冻时:从下游向上游;三河口河段的封冻日期大约在每年的12月9号, 而兰州的封冻日期大约在翌年的1月1号, 也就是说三河口河段的封冻日期比上游的兰州早1个月左右, 这就导致了在流凌封冻期, 上游来水因部分过水断面被冰凌堵塞, 不能顺利下泄, 因而使水位上涨, 部分水量转化为槽蓄水量储存在河道内, 使槽蓄水量增加。

开河时:从上游向下游;三河口河段开河日期在每年的3月30号左右, 而兰州开河日期在2月上旬, 也就是说三河口河段的开河日期比上游的兰州晚1个月左右, 这使得上游来水、融冰水加槽蓄水挟带着大量破裂后的冰块向下游流动, 沿途水鼓冰, 冰阻水, 部分河段卡冰结坝, 形成越来越大的凌洪向下游推进。虽然凌峰流量和历时都较伏汛洪水小而短, 但因过水断面大部分被冰凌堵塞, 所以凌峰水位却比伏汛同流量的相应水位高得多。导致下游河段水位猛涨, 易造成大堤决口, 这就形成了内蒙古黄河段特有的冰情———凌汛。

2 黄河内蒙古段冰情预报方法

冰期预报可根据预报的内容不同, 选择水文学法或水动力模型法, 本文选择了水文学法。水文学法是根据各测站的流量与水位关系和流凌密度等参数, 预报冰期水位、流量、槽蓄水量和封、开河时间。

冰情预报本文应用统计学法, 统计学法分为两类, 一类是多元回归分析, 另一类为时间序列分析, 根据资料情况本文选择了多元回归分析;多元回归分析需说清各元素彼此之间的物理关系, 或者暂不清楚该关系时, 可用相关理论求出相关方程, 并用实际过程进行验证。

3 冰情预报与分析

3.1 单因子预报

3.1.1 槽蓄水量预报

与槽蓄水量最有关系的是水位, 水位高, 槽蓄水量就多, 反之则少, 水位资料可以通过水文站进行收集和实测。研究水位与槽蓄水量之间的关系, 从而用水位来求得槽蓄水量。

(1) 石嘴山至巴彦高勒河段

该河段比较起下游河段来说相对平顺, 两岸有山体和固定岸滩约束, 河滩不宽, 中水河床300~600m, 大水河床600~1000m。

利用水位流量资料。分别选择了几种关系, 而直线关系相对较好。从水位上来分析, 1995年以后, 同水量下水位比过去高。因此, 若补充近几个年度的资料, 关系会更好些, 水量水位关系见表1和图1。

(2) 巴彦高勒至三湖河河段

巴彦高勒至三湖河河段为游荡性河型, 复式断面, 中水河床宽500~800m, 大水河床宽800~2000m。由于该段河槽宽浅, 封冻后大量河冰上了河滩地, 归槽水量缓慢见表2和图2。

(3) 三湖河至头道拐河段

三湖河至头道拐河段为过渡性河型, 河流弯曲度大, 上提下挫的河段多, 曲率大。河床宽400~1000m。该段河滩地小于上游, 封冻后河冰易上河滩, 同样也造成归槽水量缓慢见表3和图3

小结:利用水位预报槽蓄流量从河型上分析, 过渡性或蜿蜒性河流关系比较好, 而游荡性河道差一些。

3.1.2 洪量预报

从近些年防凌工作来看, 凌洪更比伏汛期洪水威胁大, 原因一是不可预测因素多;二是同流量下凌洪水位比伏汛水位要高。因此, 准确预报凌洪对两岸防凌工作十分重要。

1、预报方法

基于龙羊峡水库以后的河势和水文观测资料, 选择上下两水文站区间, 按月实测平均洪量来探求两站洪量的变化。

2、各站预报关系

(1) 用石嘴山站流量预报巴彦高勒区间流量见表4和图4

单位:m3/s

从图4曲线中看出:

a.水量沿程呈增长趋势;

b.石嘴山1月底即开始开河, 三月份全部开通, 此时的水量为上游下泄水量与槽蓄水量之和。而巴彦高勒站的水量含有石嘴山站的槽蓄水量。

(2) 用石嘴山站流量预报三湖河站区间流量见表5和图5

单位:m3/s

(3) 用石嘴山站流量预报头道拐站区间流量见表6和图6

单位:m3/s

(4) 用石嘴山站各月流量预报其他各站流量, 见表7

3.2 多因子预报

3.2.1开河预报

开河预报的多元回归一般方程如下:

Yk=B0+B1XK1+B2XK2+……+BmXkm+εk

Y是研究总体的因变量, Yk是变量Y的具体值, X1、X2……Xm是总体的自变量, Xk1、Xk2……Xkm是总体自变量的一组观测值。应用多元回归模型进行统计推断需满足以下假设:

(1) Xk是确定性的变量, 作为自变量来解释因变量变动的原因, 故又为解释变量。

(2) 对于每一个Xk的组合, Y是随机变量, 构成一个子总体, 形成一个Xk的组合下的条件分布。

(3) 因变量与自变量间的关系是线性的。

3.2.2 各站预报模型

(1) 石嘴山站

Y=51.33+0.012X1-0.048X2-0.029X3+0.32X4-0.026X5+0.078X6

式中:X1为最高气温转正后5天兰州站流量均值, m3/s;X2为三九、四九日均气温和;X3为三九、四九日均流量均值;X4为最高气温转正日距起始计算日1月1日的天数;X5为最高气温转正后5天的流量均值;X6为最高气温转正日流量。

(2) 巴彦高勒站

Y=6.05+0.028X1+0.0082X2+0.017X3-0.036X4+49.40X5

式中:其余与上同, X4为2月20日流量;X5为最大冰厚。

(3) 三湖河站

Y=46.11-0.0094X1-0.014X2+0.066X3+0.021X4-0.232X5+20.34X6

式中:X1为三九、四九日均气温和;X2为最高气温转正日到3月2日的天数;X3为2月21日-3月2日均气温和;X4为2月21日-3月2日流量均值;X5为2月26日流量;X6为最大冰厚。见实测与预报选 (图7a;b)

(4) 头道拐站

Y=69.08-0.027X1-0.01X2-0.086X3-0.022X4+0.033X5-16.26X6

式中:X1为2月21日-3月2日三湖河站流量均值;X2为为三九、四九日均气温和;X3为最高气温转正日到3月2日的累计最高正气温;X4为2月21日-3月2日流量均值;X5为2月26日流量;X6为最大冰厚, m。

3.3 讨论与分析

通过上面各站预报模型建立及模型拟合情况可以看出开河时间不仅与本站前期的气温、流量、水位和槽蓄水量关系密切, 而且还受上游站气温、流量、水位和槽蓄水量等因素的影响, 同时还受冰厚的制约。

通过对封河期温度变化的分析, 气温转正是冰层吸热的开始时间, 分析温度累积曲线, 转正气温日期与开河日期呈正比例关系, 即转正气温后累计正气温高, 冰层吸收的热量多, 融化就快。

气温转正后, 冰层融化速度与上游站转正气温期间的流量平均值有关, 与冰厚、期间累计正气温有关。而开河期凌洪量最大的时段为3月, 如果入境站洪量多, 下一水文站洪量也多。因此, 根据入境站流量, 预报下站流量, 并查相应水位水量关系, 就可预报凌洪的量的大小、水位, 并采取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侯素珍.黄河内蒙古段河道萎缩特征及成因[J].人民黄河, 2007, 01.

[2]宫德吉.黄河凌汛及其预报研究[J].气象, 2001, 05.

[3]杨中华.黄河冰凌灾害遥感动态监测模式及冰情信息提取模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 2006.

[4]冀鸿兰.黄河内蒙段凌汛成因分析及封开河日期预报模型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2.

[5]张遂业.黄河上游河段冰凌预报模型[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 1997, 04.

[6]康志明.黄河宁蒙河段封河和开河预报方法初探[J].气象, 2006, 10.

[7]寇志强.卫星遥感信息与微机技术应用于黄河防凌工作初探[J].内蒙古水利, 1999, 04.

[8]顾明林.黄河内蒙古河段冰凌研究与冰凌预报数据库系统的设计[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1999, 03.

篇3:分析黄河水利工程维护与管理措施

【关键词】水利工程,维护,管理,措施

一.前言

黄河水利工程是黄河防洪的重要基础设施,黄河基层水管单位具体负责黄河水利工程的管理和运行,是保证黄河防洪安全和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重要依托。水管体制改革后工程管理的内容更加丰富,运行的标准更高,黄河水利工程管理、养护工作的好坏,关系到滩区众多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本文主要针对黄河水利工程控导工程在运行、管理、养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二.控导工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水沟浪窝是一种工程损坏现象,多发生在土质堤坝工程上,形成原因多是由于工程土质差、表面凹凸不平造成排水不畅,雨季极易形成集中排水,排水工程中,水流带走大量泥土,导致工程出现塌陷、坑洞现象。水沟浪窝危害极大,主要表现在破坏工程面貌,降低工程防洪能力,增加工程管理费用,处理不及时则会造成严重的工程土方流失,危及水工工程存在。

三.黄河水利工程维护建议

1.根据工程现状,合理分配资源

建立适合灌区工程运行的维修养护机制。完善组织保障,逐步建立和完善在主管单位由日常小组和專项小组组成、在水管单位由局长和包队职工组成、在养护单位由项目经理和养护队长组成的三级管理约束机制,同时调查研究或开辟堤段试验段,分析单位长度工程达到设计标准需要的实际经费额度,在此基础上科学定员管理人员和养护人员的数量,合理划分养护队个数和养护人员数量,并对其进行分类管理,在确定工程中划分为恢复标准段、建设标准段、一般保持段三类,按不同的人员配置和不同的养护标准控制。

2.探索工程分级管养模式,明确管理机构的分工和职责

对工程实行分类管理,优化养护流程,实行养护方式多元化。根据分类管理的要求,区别实行“三类管理模式”,适当引入养护队内部招投标竞争机制。对水利工程一般保持段管理方式,以“保持堤顶平整,无垃圾杂物,无新生违障建筑”为基本目标,以坚持“雨后上堤,工程巡查,及时发现制止水事违法事件”为基本要求,合理确定每公里渠段养护经费标准和管护队员;对水利工程恢复标准段管理方式,以“保持设计标准”为目标,以“一倍于一般保持段经费标准”为经费保障,使其管理段在管护中达到设计要求;对水利工程建设标准段的管理方式,以“恢复设计标准”为目标,以“专项设计投资”为经费保障,采取专业施工队伍或养护人员集中使用的方式进行养护,使之成为黄河水利工程管养工作中的精品工程,一方面提高管护水平,有利于促进工程养护流程和养护任务的完成,形成“养护工作任务不断链,养护人员堤上天天见”的良好养护习惯,同时又是对爱护水利工程的很好宣传。

3. 加强水库综合管理与监督

加强日常水库渠道巡查,对渠道施工中的违规行为,做到随时发现随时处理,杜绝违规行为事态扩大;定期开展渠道集中整治行动,确保渠道开发活动有序开展。建立现场巡视制度,经常对渠道使用范围、深度、数量及弃料等进行监督检查,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到位。建立健全案件查办、审理、批准、执行四分离制、执法违法错案追究制、案件公示制、公开举报制等规章制度,提高办案水平,形成渠道维护与管理的具体模式,更好的确保渠道运行的整体质量。

4.从人员和设备上加大养护投入力度

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降低工程成本是管养工作最终发展的方向。要科学配置岗位,对管养队伍进行精简,在控导工程重新招聘养护人员进行上岗,年龄控制在50 岁以下,并与之签订劳务用工合同,采取岗前培训、养护流程、养护术语、养护例会、养护联查、养护奖惩等方面培训,确立养护习惯,形成养护文化,打造养护团队精神。

5.护坝地管理

护坝地丰富的土地资源推动了生态林、适生林、经济林的建设,黄河护坝地是黄河工程管理的组成部分,其开发利用必须立足于黄河防洪安全,与工程管理相结合,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6.改善备防石料存放方式

过去黄河控导备防石是每公里2.5m3/km储备于坝顶临河一侧,备防石则露天堆放在坝坝顶,离迎水面坝肩最少3m。备防石料主要是为满足平时控导养护修理的需要,也是汛期抢险的应急之需。但是这种传统的存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工程的安全,如备方石放在坝面上,增加了坝顶的附加荷载,降低了坝岸的稳定性,出现的动物洞穴、裂缝、陷坑等隐患不易被发现。大量的土石料星罗棋布地存放于坝上,加大了维修养护的工作量,给工程管理工作带来诸多困难。

规范化控导备防石料的存放应是方便使用、集中存放、规范有序、整齐划一,有利于工程管理和良好的坝容坝貌。备防石应集中存放在坝顶,逐步取消坝顶背后备石,备防石在控导坝顶存放,存放不了的可以在护坝地集中存放。

7.改善管理设施

规范化控导养护后要对管理设施进行全面考虑,达到提高工程安全、整体美观和现代化的目的。

要定期对标志牌进行校对、更换、维修,做到数据内容准确清晰、设置整齐美观;百米桩、坝号桩等可涂荧光漆,以便于夜间抢险行车安全与方便;工程简介牌、历史事件标志牌等的建设与管理也要注意与景区建设管理相协调。

8.管线广告牌以及堤防管理

在黄河水利工程管理中,由于建设、项目、运行以及后期评估管理等方面受工程水管部门控制,在控导工程建设中高低压线杆、广告牌支梁、穿堤管线受黄河水利工程浸润线以及工程设计水位数据影响,导致黄河水利工程管理存在管理复杂、管理困难等问题。因此,在实际黄河水利工程建设中,必须根据路线杆压线高度、管线穿堤情况、广告牌支架位置以及具体深度要求,在严格地方工程防洪水位设计以及浸润线逸点的同时,精确计算数据点,保障黄河水利工程堤防设施防洪安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做好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确保其安全运行,发挥其应有效益,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为此,在推进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改进的过程中,必须结合实情去解决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温超奇.浅析水利工程渠道滑坡的原因与对策.广东建材,2011,(12).

[2]柳爱华.水利工程渠道滑坡的原因与治理措施.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2,(12).

[3]田沃野;大安灌区盐碱荒地改造引水渠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吉林大学;2011年

[4]许二邺;浅谈垂直铺塑在颍上船闸堤防堤基防渗施工中的质量控制[J];安徽建筑;2012年03期

[5]黄艳新;小型灌区农田水利渠道设计与施工;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年第18期

篇4:黄河大合唱简介与分析

兰州位于陇西黄土高原的西部, 黄河自西向东纵贯兰州全城, 南北两山隔河相对, 城市用地主要由黄河冲击而成的大片河谷盆地, 使兰州形成了“两山夹一川”的典型沿河带状组团式的带状地理风貌。黄河干流兰州段全长152 km, 兰州市主城区长约45 km, 西起西柳沟, 东到桑园峡, 城区南北宽2~5 km。河段河床基本上由砂卵石组成[1], 并且多卵石边滩及江心洲, 主泓线在一定范围内摆动, 洪水期河岸时有冲刷。河段上游距兰州市铁桥 (黄河中山桥) 45 km、62 km及93 km分别建有八盘峡、盐锅峡、刘家峡水库。相关单位沿兰州市区河段, 自西向东布设了水文大断面28个, 1981年兰州段出现了5 600 m3/s的洪水后, 测量了水位, 并推算了若干流量级水面线。

2 水文特性

1986年龙羊峡、刘家峡水库联合调度后, 形成了多年调节性能水库, 改变了径流的年际年内分配, 因此, 以1986年为界, 把1956~2010年分为两个时段进行研究。由水文站1956~1985年天然状态下、1986~2010年刘家峡和龙羊峡联合调度下测得的各月平均流量占年总量的百分数列于表1。

绘成图表形式如图1。从图1中可以看出, 径流年内分配的规律是:最小流量出现在1~3月, 因为兰州河段主要径流来自上游的冰雪融水以及降雨, 这一时段内河流冰冻, 没有降水, 全靠地下水补给, 属于枯水期;4月以后气温慢慢回升, 积雪消融, 河流解冻, 4~5月流量慢慢增大, 形成春汛期;6~10月是河段流域降雨比较多且集中的时段, 也是易发生洪水的时段, 即为黄河汛期;11~12月为河流退水期, 流量逐渐减小。1986年龙羊峡、刘家峡水库联合调度后, 改变了天然径流过程, 年内水量分配趋于均匀, 主要表现在:1~5月以及11、12月份的非汛期泄水, 河道流量较之前增大, 6~10月份的汛期蓄水, 河道来水量较之前明显减少。

3 泥沙特性

3.1 悬移质

刘家峡水库的下泄沙量和刘家峡水库至兰州水文站区间产沙是兰州河段悬移质泥沙的来源。自从刘家峡水库1969年建成并投入使用以来, 其上游黄河干流及支流大夏河的来沙被水库拦蓄, 而支流洮河库容已基本淤满, 入库泥沙几乎全部出库。

根据黄河兰州水文站实测资料统计, 1956~1985年天然状态下兰州河段多年平均年输沙量是8 190×104t, 汛期6~9月沙量占全年的85.9%, 年平均含沙量2.37 kg/m3, 实测最大断面平均含沙量329 kg/m3 (1959年7月27日) 。龙、刘两库联合调度运行后, 据黄河兰州水文站1986~2010年实测资料统计, 多年平均悬移质输沙量为4 570×104t, 比天然情况减少44.3%;汛期7~10月沙量占全年的76.1%。年平均含沙量1.74 kg/m3, 实测最大断面平均含沙量306 kg/m3 (1970年8月15日) 。黄河兰州水文站不同时段月平均输沙量占年总量的百分数见表2。

绘制成图表形式如图2。

在这两个时段内, 跟流量相比, 悬移质输沙量的减少趋势更加明显, 尤其是在7~9月份的主汛期。这主要是因为河段上游龙刘水库的联合调控作用拦截了大量泥沙, 改变了河段的输沙过程;各灌溉工程的引水引沙, 造成了沿程水沙量的减少;水土保持工程, 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水沙的产生[2]。

根据刘家峡水库建库前后的兰州水文站实测悬移质颗粒级配资料统计, 悬移质中数粒径和平均粒径建库后均比建库前细。如表3所示。

3.2 推移质

兰州河段上游河床质中的卵石推移质被上游各水库拦截, 沙质推移质随水库的淤积平衡排向下游。因此, 兰州水文站测得的推移质沙量是由出库和区间的推移质组成。水文站曾用口宽20 cm的推移质采样器采集了流量为652~2 640 m3/s时的推移质输沙率, 采样结果列于表4。

3.3 河床质

根据实测资料, 将黄河兰州段的颗粒级配数加权平均, 得到的河床泥沙级配见表5。

4 河床演变特性

河道演变主要受流量变化、来沙组成和河岸物质组成等的影响, 当这些因素中的任一因素发生了显著变化, 都将导致河道断面发生相应的调整, 从而引起区段范围内的河道演变。兰州水文站自建站至今共发生过六次特大洪水, 根据兰州站1967年、1979年、1981年、1985年、1998年、2000年、2006年七年实测资料, 得到下面套绘图3。

从图3中可以看出, 1979年与1967年相比主河槽没有较大变动, 左岸冲刷, 右岸淤积:起点距15~70 m断面处发生冲刷, 最大冲刷深度约为1.7 m, 起点距140~190 m断面处发生淤积, 淤积厚度最大约为1.2 m;1981年汛前与1979年相比, 起点距20~90 m断面处发生冲刷, 最大冲刷深度约为0.3 m, 起点距90~240 m断面处发生淤积, 淤积厚度最大约为2.0 m;1981年讯后与汛前相比, 最大冲刷深度达到3.1 m;1985年与1981年讯后相比, 左岸微冲, 冲刷深度约为0.6 m, 右岸淤积, 最大淤积厚度约为1.1 m;1998年与1985年相比, 左岸微冲, 右岸淤积, 最大淤积厚度约为0.8 m;2000年与1998年相比, 河道有冲有淤, 最大冲刷深度约为0.5 m, 最大淤积厚度约为1.3 m;2006年与2000年相比, 河道断面冲淤变化不大。从总的趋势看, 1967~1981年汛前河道处于淤积状态, 平均淤积厚度为0.64 m, 1981年洪水过后, 河床最大冲刷了3.1 m, 平均冲刷深度为1.1 m, 1981年讯后, 河道处于淤积状态, 到2000年, 基本恢复到1981年汛前状态, 可见黄河兰州段的冲淤变化相对稳定。由此可见, 今后黄河兰州段纵向变化以冲淤平衡为主要特征。

2002年黄河兰州段经过规划整治后各断面的宽度与1981年的比较见图4。从图中可以看出, 1号与22号断面分别拓宽约100 m、20 m, 5号、12号、14号、16号、19号、27号、28号断面基本没变, 其他断面跟1981年相比宽度缩小, 但是2002年的100年一遇洪水28个断面的水位线跟1981年相比变化却不大, 见图5。

水流是塑造河床的直接动力, 泥沙是改变河床形态的物质基础。20世纪80年代黄河上游径流量较常年略偏多, 输沙量较常年偏少16%;20世纪90年代, 黄河上中游持续枯水少沙, 上、中游输沙量分别较多年平均减少65%和30%, 径流量分别减少31%和33%, 是黄河上中游径流量最少的十年[3]。连续枯水使河道主槽缺乏大洪水的冲刷, 而中小流量的增加使主槽淤积, 造成了河道萎缩, 河道断面宽度减小。1986年龙、刘水库联合调度后, 改变了兰州河段的来水过程, 使流量过程季节性分配特点改变, 变得较为单一, 汛期蓄水, 非汛期泄水, 大流量出现几率减小, 小流量历时延长, 来水过程趋于平均[4];水库的建成同时也拦截了大部分泥沙, 但是随着刘家峡水库排沙次数的增多, 兰州河段的泥沙量有所增加。这就是河段断面宽度减少但是水位基本没变的原因。

另一方面, 近年来由于城市人口的增加, 大规模开发滩地为城市用地, 兰州河段变窄渠化, 规模萎缩, 南北两岸大规模修建滨河路, 使此段河岸成为人工控制河堤[5], 从而限制了河段的横向发展。

5 结语

(1) 1986年龙羊峡、刘家峡水库联合调度后, 改变了兰州河段天然径流过程, 年内水量分配趋于均匀, 大流量出现几率减小, 小流量历时延长。

(2) 刘家峡水库的下泄沙量和刘家峡水库至兰州水文站区间产沙是兰州河段悬移质泥沙的来源。河段上游龙刘水库的联合调控作用拦截了大量泥沙, 改变了河段的输沙过程。

(3) 黄河兰州段今后的变化趋势为:纵向冲淤平衡, 横向不会有太大变化。

摘要:通过对黄河兰州段19561985年、19862010年两个时段水文特性和泥沙特性的分析, 研究了此河段的河床演变特性。结果表明:11986年龙羊峡、刘家峡水库联合调度后, 改变了兰州河段天然径流过程;2龙刘水库的联合调控作用拦截了大量泥沙, 改变了河段的输沙过程;3黄河兰州段今后的变化趋势为:纵向冲淤平衡, 横向不会有太大变化。

关键词:水文特性,泥沙特性,河床演变

参考文献

[1] 胡一三.黄河河道整治原则.人民黄河, 2001;23 (23) :1—2Hu Y S, The Yellow River regulation principle.The People of the Yellow River, 2001;23 (23) :1—2

[2] 侯素珍, 王平, 楚卫滨.黄河上游水沙变化及成因分析.泥沙研究, 2012; (4) :46—52Hou S Z, Wang P, Chu W B.Upstream of the Yellow River water and sediment changes and cause analysis.Sediment Research, 2012 (4) ;46 —52

[3] 饶素秋, 霍世青, 薛建国.等, 黄河上中游水沙变化特点分析及未来趋势展望.泥沙研究, 2001; (2) :74—77Rao S Q, Huo S Q, Xue J G, et al.Aggregate of the Yellow River water and sediment changing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and outlook the future trend.Sediment Research, 2001; (2) :74—77

[4] 郑艳爽, 尚红霞, 彭红, 等.黄河唐乃亥-兰州段近期水沙变化特点分析.人民黄河, 2013;35 (1) :17—35Zheng Y S, Shang H X, Peng H, et al.The analysis of Tang NaihaiLanzhou section recent characteristic of water and sediment changes.The people of the Yellow River, 2013;35 (1) :17—35

篇5:黄河大合唱简介与分析

关键词 黄河流域;经济发展;基尼系数;水资源;匹配

中图分类号 F329.9 文獻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10—0001—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10.001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和粮棉基地, 在我国经济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自然地理因素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的影响, 黄河水资源严重短缺, 成为制约黄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实现黄河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持黄河河流健康是中央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之一,也是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研究的重点问题。有的学者分析了黄河治理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相关问题[1];黄河流域产业的发展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将产生一定的影响,为此对黄河流域产业经济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2];有的学者对黄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若干对策[3];同时,改善黄河流域的水环境,也是实现黄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4]。

我国水资源、耕地资源在空间上的不匹配,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的发展。相关研究表明,水土资源总量短缺及其空间上的不匹配状况将直接影响着中国可持续食物安全[5],不过,通过提高农业水土资源的时空利用率, 可以保障我国21世纪的粮食自给[6],具体来讲,可以通过构建农业资源高效持续配置的六大体系,即生产体系、布局体系、技术体系、管理体系、保护体系、消费体系[7],来实现区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化解水资源短缺对经济发展的制约。

在水土资源匹配状况的定量研究中,一些学者以GIS与模型方法为基础对水土资源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对水土资源优化管理与决策的方式与途径[8—9];有的研究通过特定区域农业生产可供水资源与耕地资源在时空上适宜匹配的量比关系分析,构建了农业水土资源匹配分析模型,并以东北地区农业水土资源的匹配程度为例进行了分析[10]。

基尼系数是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基于这个特点,国内一些学者通过构建区域基尼系数对区域水土资源匹配程度进行了分析[11],对甘肃省水资源、耕地资源与农业劳动力资源的匹配状况分析结果表明,三种农业生产要素彼此之间的匹配程度趋向越来越不匹配的方向[12],另外,也有专门对中国整体水资源分配基尼系数的研究[13]。

黄河流域水资源能否满足该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区域内不同地市二者之间的匹配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结构调整、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政策的制定。本文通过构建区域基尼系数,对黄河流域地级行政区水资源、耕地资源以及农业劳动力资源等农业生产要素彼此之间的匹配状况进行分析,以期得到实现区域经济发展与水土资源等要素匹配的政策性含义。

1 研究区域概况

1.1 黄河流域地级行政区划

黄河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个省级行政区,从山东省境注入渤海。其中青海省的黄河流域面积最大,达15.3万 km2,占黄河流域总面积的19.1%:山东省最少,仅1.3万 km2,占流域总面积的1.6%。根据目前的行政划分,黄河流域共涉及68个地级行政区(见表1)。

1.2 黄河流域社会经济状况及其分布特点

对68个地级行政单位按照所在省区进行划分,主要经济指标的平均值见表2。从中可以看出,山东省GDP总量最大,为1 743.60亿元,其次是河南省,为1 214.33亿

表1 黄河流域行政区划

元,内蒙古居第三位,为1 077.14亿元;四川省、青海省、甘肃省各地市州的GDP总量比较小,分别为109.59亿元、138.13亿元、269.42亿元,远远低于山东省、河南省、内蒙古自治区各地市盟的GDP总量。

山东省、河南省、陕西省各地市的人口规模也较大,分别为519.96万人、436.00万人、323.82万人;相反,青海省、四川省各地市州的人口规模较小,分别为67.88万人、89.20万人。

从人均GDP来看,内蒙古各地市盟最高,为72 540元/人;其次是山东省,为40 274元/人;甘肃省、四川省各地市州较低,分别为11 021元/人、12 186元/人。

农民人均纯收入与人均GDP表现出相似的特征,内蒙古自治区最高,为7 138元/人,其次是山东省,为6 650元/人;甘肃省、四川省较低,分别为2 837元/人、3 066元/人。

张晓涛等:黄河流域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匹配状况分析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2年 第10期2 方法与数据

2.1 计算方法

基尼系数通常用来表征居民收入的差异程度,按人口收入水平分级构建基尼系数,基于基尼系数的这个特点,

资料来源:根据各省市区2010年统计年鉴中相关数据计算得到。

采取相似的方法,构建区域农业生产要素中的农业劳动力资源、水资源、耕地资源彼此之间匹配的基尼系数。区域基尼曲线构建的步骤与方法为:

(1)计算各个地市要素匹配水平分级指标RWC、RWL、RCL。

式中, RWC、RWL、RCL分别为单位体积水资源所需服务的耕地面积、单位水资源所需服务的劳动力数量、单位耕地面积所需服务的劳动力数量, 该相对值即为要素匹配水平分级指标, 并且按照该相对值对各地市进行排序;W、C、L分别为水资源量、耕地面积、农业劳动力数量。

(2)分别计算出不同地市三种要素占黄河流域68个地级行政区对应要素的比例rWi、 根据基尼系数的含义,如果基尼系数为零,表示收入分配完全平等;如果基尼系数为1,表示收入分配绝对不平等。该系数可在零和1之间取任何值。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基尼曲线的弧度越小,基尼系数也越小,反之,收入分配越是趋向不平等,洛伦兹曲线的弧度越大,那么基尼系数也越大。农业生产要素之间越匹配, 则曲线越与45°线接近, 当各地(市、州)农业生产要素极度匹配时,曲线与45°线重合, 即G =0;相反, 若某一種农业生产要素几乎完全集中在某一地(市、州), 而该区域的其它要素又很少时, 则区域基尼系数G 越接近于1, 说明农业生产要素极不匹配。也就是说,基尼系数越大,说明两种生产要素的匹配程度越差;相反,基尼系数越小,说明两种生产要素的匹配程度越好。

根据基尼系数的计算方法,采用梯形面积法计算资源匹配状况的区域基尼系数,其公式如下:

Gini系数=1—∑ni=1(Xi—Xi—1)(Yi+Yi—1)

式中,Xi、Yi分别为两种资源的累积百分比。当i=1时,(Xi—1,Yi—1)视为(0,0)。n为黄河流域地级行政区,取值为1,2,3,4……68。

2.2 数据来源

本研究中所采用的GDP、第一产业产值、第二产业产值、农业劳动力数量、耕地面积等来自各省区统计年鉴;水资源总量、第一产业用水量、第二产业用水量等数据来自各省区水资源公报。

3 结果分析

在分析水资源、耕地资源与农业劳动力资源之间的匹配状况之前,根据基尼系数的内涵,研究水资源在产业之间的分配是否合理。

3.1 水资源在产业之间的分配情况

根据2009 年黄河流域68个地级行政区工业、农业用水量指标及各行政区第一产业GDP 值、第二产业GDP值,按照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进行降序排列,分别计算工业、农业用水量指标及各地级行政区第一产业GDP 值的累计百分比、第二产业GDP值的累计百分比。以农业、工业用水占全国的累计比例作为纵坐标,以GDP的累计比例作为横坐标,做出农业、工业水资源的洛伦兹曲线图(见图1)。洛伦兹曲线反映了水资源分配的不均衡程度,弯曲度越大,表示水资源分配越不平均。

计算结果表明,2009年黄河流域农业、工业用水与GDP 匹配的基尼系数分别是0.354 2,0.344 3。农业用水基尼系数和工业用水基尼系数均在0.3—0.4 之间,处于比较合理的状态。

3.2 水资源、耕地资源匹配状况

黄河流域水资源与耕地资源匹配的区域基尼系数为0.803 1,远远高于0.5,表示黄河流域水资源与耕地资源之间“高度不匹配”。这一数据高于我国(省际间)的水土资源匹配区域基尼系数0.566 4,也高于全球(国家之间)范围内的水土资源匹配区域基尼系数0.586 4。这表明,黄河流域地级行政区之间水土资源匹配的程度比全国、全球尺度水土资源匹配的程度要差一些。

有关数据表明,黄河流域17.73%的水资源需要服务

图1 农业、工业用水洛伦兹曲线

Fig.1 Lorenz curves of agricultural and industrial water resources utilization

图2 水资源与耕地资源、农业劳动力之间的洛伦兹曲线

Fig.2 Lorenz curves of water resources,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 and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

该流域81.13%的耕地面积。黄河流域水资源与耕地资源之间的洛伦兹曲线见图2。

3.3 水资源、农业劳动力资源匹配状况

黄河流域水资源与农业劳动力资源匹配的区域基尼系数为0.777 2,远远高于0.5,表示黄河流域水资源与农业劳动力资源之间“高度不匹配”。有关数据表明,黄河流域18.39%的水资源需要服务该流域80.01%的农业劳动力。黄河流域水资源与农业劳动力资源之间的洛伦兹曲线见图2。

3.4 耕地资源、农业劳动力资源匹配状况

黄河流域耕地资源与农业劳动力资源匹配的区域基尼系数为0.298 2,处于0.2—0.3 之间,表示黄河流域耕地资源与农业劳动力资源之间相对匹配。

有关数据表明,黄河流域61.01%的耕地资源为该流域80.36%的农业劳动力所耕作。黄河流域耕地资源与农业劳动力资源之间的洛伦兹曲线见图3。

4 结论与讨论

通过上面对黄河流域地级行政层面产业发展与水资源、其他农业要素与水资源之间的匹配状况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经济发展水平与水资源利用量之间匹配状况较为合理。2009年黄河流域农业、工业用水与GDP 匹配的基尼系数分别是0.354 2,0.344 3,均在0.3—0.4 之间,处

图3 耕地资源、农业劳动力之间的洛伦兹曲线

Fig.3 Lorenz curve of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 and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

于比较合理的状态,也就是说农业、工业生产过程中耗用一定比例水资源的同时也贡献了相同比例的GDP。但还没有实现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利用之间的脱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还具有一定的潜力,通过采取技术、经济、管理等方面的措施,逐步实现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利用之间相对脱钩,最终实现绝对脱钩。

(2)黄河流域水资源与耕地资源、劳动力资源等农业生产要素之间的匹配状况具有显著的差异性。黄河流域水资源与耕地资源匹配的区域基尼系数为0.803 1,与农业劳动力资源匹配的区域基尼系数为0.777 2,属于“高度不匹配”状况。作为我国农业文明发祥地的黄河流域,需要根据区域水资源状况,调整农业种植业结构,逐步建立起与水资源状况匹配的农业种植结构。同时,在水资源的管理方面,需要改变以往的供水管理,实现需水管理。

(3)黄河流域耕地资源与农业劳动力资源匹配的区域基尼系数为0.298 2,表明耕地资源与农业劳动力资源之间相对匹配。有关数据表明,黄河流域61.01%的耕地资源为该流域80.36%的农业劳动力所耕作。随着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日益提高,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逐步减少,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编辑:王爱萍)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陈霁巍.黄河治理与水资源开发利用[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1998.[Chen Jiwei. Management of Yellow River and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M].Zhengzhou: Huanghe Conservancy Press,1998.]

[2]李西民,李士国. 关于发展黄河产业经济问题的思考[J].人民黄河,1998,(9):39—41.[Li Ximin, Li Shiguo. On the Developing Industry Economy of Yellow River [J]. Peoples Yellow River, 1998,(9):39—41.]

[3]赵秉栋,赵庆良,焦士兴,等. 黄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J]. 水土保持研究,2003,10(4):102—104.[Zhao Bingdong, Zhao Qingliang, Jiao Shixing ,et al. Study on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of Yellow River Drainage Basin[J].Research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2003,10(4):102—104.]

[4]柴成果, 姚黨生.黄河流域水环境现状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J].人民黄河,2005,(3):38—39.[Cai Chengguo, Yao Dangsheng. Status of Water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J]. Peoples Yellow River,2005,(3):38—39.]

[5]刘彦随,吴传钧.中国水土资源态势与可持续食物安全[J]. 自然资源学报,2002,17(3):270—275.[Liu Yansui, Wu Chuanjun. Situation of Landwater Resources and Analysis of Sustainable Food Security in China[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02,17(3):270—275.]

[6]娄成后. 提高农业水土资源的时空利用率, 保障新世纪的粮食自给[J]. 科技导报,1999,(1):14—16.[Lou Chenghou. To Raise the Rate of Time and Space Utilization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sure the Selfsufficiency in Grain in the Coming Century[J].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view, 1999,(1):14—16.]

[7]罗其友,唐华俊,姜文来.农业水土资源高效持续配置战略[J].资源科学,2001,23(2):42—45,57. [Luo Qiyou, Tang Huajun, Jiang Wenlai. Strategies of High Efficient and Sustainable Allocation of Water and Land Resources for Agricultural Purposes [J]. Resources Science, 2001,23(2):42—45,57.]

[8]Sawaya K, Olmanson L, Heinert N, et al. Extending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to Local Scale: Land and Water Resources Monitoring Using High Revolution Imagery[J].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2003,(88):144—156.

[9]Xu Y Q, Mo X G, Cai Y L. Analysis on Groundwater Table Drawdown by Land Use and the Quest for Sustainable Use in the Hebei Plain in China[J].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 2005,75:38—53.

[10]刘彦随,甘红,张富刚. 中国东北地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格局[J]. 地理学报,2005,61(8):847—854.[Liu Yansui, Gan Hong, Zhang Fugang. Analysis of Matching Patterns of Land and Water Resources in Northeast China[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5,61(8):847—854.]

[11]吳宇哲,鲍海君. 区域基尼系数及其在区域水土资源匹配分析中的应用[J]. 水土保持学报,2003,17(5):123—125.[Wu Yuzhe, Bao Haijun. Regional Gini Coefficient and Its Uses in Analyzing to Balance Between Water and Soil[J].Journal of Soil Water Conservation, 2003,17(5):123—125.]

[12]于法稳. 区域农业生产要素匹配状况研究:以甘肃省为例[J].开发研究,2008,(4):70—74.[Yu Fawen. On the Match Status of Regional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Factors:Take Gansu Province as a Case[J].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2008,(4):70—74.]

[13]池营营,杨伟. 中国水资源分配的基尼系数分析[J]. 陕西水利,2011,(2):39—40.[Chi Yingying, Yang Wei. Gini Coefficient Analysis on the Distribu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n China[J].Shaanxi Water, 2011,(2):39—40.]

[14]郑宇,冯德显.城市化进程中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2,21 (3):223—229.[Zheng Yu,Feng Dexian.An Analysis of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Waterland Resourc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J].Progress in Geography,2002,21(3):223—229.]

[15]姜秋香,付强,王子龙,等.三江平原水土资源空间匹配格局[J].自然资源学报,2011,26(2):270—277.[Jiang Qiuxiang,Fu Qiang,Wang Zilong,et al.Spatial Matching Patterns of Land and Water Resources in Sanjing Plain[J].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2011,26(2):270—277.]

[16]姜宁,付强.基于基尼系数的黑龙江省水资源空间匹配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0,41(5):56—60.[Jiang Ning,Fu Qiang.Spatial Matching Analysis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s Water Resource Based on Gini Coefficient[J].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2010,41(5):56—60.]

[17]刘洋,金凤君,甘红.区域水资源空间匹配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5,24(5):657—660.[LiU Yang,Jin Fengjun,Gan Hong.Analysis of Spatial Match of Regional Water Resource[J].Journal of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2005,24(5):657—660.]

[18]马永欢,牛文元.基于粮食安全的中国粮食需求预测与耕地资源配置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3):11—16.[Ma Yonghuan,Niu Wenyuan.Forecasting on Grain Demand and Availability of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Based on Grain Safety in China[J].China Soft Science,2009,(3):11—16.]

[19]曹惠提,张会敏.浅谈水资源需求管理技术在黄河流域的应用[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7,13 (6): 385—387. [Cao Huiti, Zhang Huimin.Discussion on Application of Water Resource Demand Management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J].Water Conservanc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Economy,2007,13(6):385—387.]

Analysis of the Matching Status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Water Resources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ZHANG Xiaotao1 YU Fawen2

(1.School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Economics, 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Beijing 100081,China;

2.Rural Development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732,China)

Abstract How to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and keep its health is one of the key issues that attracted considerable attention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of China and research communities in different fields. By using the regional Gini coefficient metho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tching status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water utilization, water and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 and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 at municipal level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regional Gini coefficients between agricultural water use and GDP, and between industrial water use and GDP are 0.354 2 and 0.344 3, respectively, indicating that the matching status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water utilization is reasonable. The matching status between the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 and agricultural labor supply is also acceptable, with an estimated Gini coefficient of 0.298 2. However, the Gini regional coefficients between water resources and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 and between water resources and agricultural labor supply are high at 0.803 1 and 0.777 2, respectively, which shows an extremely poor matching status for each pair. Policy implications are analyzed.

上一篇:关于谷雨的祝福语下一篇:做好本职工作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