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创新论文

2024-05-14

医学创新论文(精选6篇)

篇1:医学创新论文

医学创新对医学发展的影响和意义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代代相传的人们不断改进生产工具,进行社会生产变革和科学技术创新,从而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创新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繁荣昌盛的重要动力,只有大胆创新的国家才能成为世界强国,也只有勇于创新的民族才能雄居世界民族之林。人们的创新活动和创新能力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创新精神,具有高度创新精神的人,才会主动自觉地从事创新活动,才会有高度的创新能力。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创新精神的培养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关系到国家的兴旺发达和民族的繁荣昌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同样,一切科学的进步与发展都离不开创新精神的作用,医学也是一样.科学技术每一项具有决定意义的突破,都将会带来生产力的飞跃,都将改变世界政治,经济乃至科技发展的进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影响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医学也不例外.医学科学理论或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必将引起新理论的形成,新法的建立或诊疗手段的改善.纵观医学发展史,每次重大理论的形成和科学发现都对医学的发展,人类健康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随着科学技术和医学的发展,不断出现的创新成果将对人类寿命的延长,人的新的科学理论和方法的建立,往往打开一扇新的科学。

英国人虎克利用荷兰人列文虎克发明的显微镜发现了植物细胞.19世纪初,施万和施莱登发现了动物细胞,从而认识到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单位,从而宣布细胞学的建立.魏尔啸创立的细胞病理学与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液体学说(疾病是由于体液的平衡失调引起的)彻底决裂,是医学上的一次革命.由于显微镜和组织制备技术的不断改进,导致进一步观察细胞内部的超细微结构.1931年,德国人诺尔和鲁斯卡制造出地一台电子显微镜.现在电镜的放大倍数已经超过20万倍,对深入研究组织的超微结构和功能发挥了重大作用.随着扫描显微镜和组织冻蚀技术的发展,能够进一步观察到细胞及细胞间的复杂图像。现在利用更为先进的电子能级光谱和X线衍射分析,可以测定细胞及其细胞的化学组成.1977年,桑格继完成胰岛素的氨基酸测序之后又发明了DNA碱基测序方法,为今天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奠定了基础,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将给医学科学的发展带来一场深刻的革命.美国科学家普特曼和卡尔勒)应用计算机技术,发明了可以通过计算机三维图像重建直接显示被X射线透射的分子立体结构的新方法,大大简化了过去利用物理,化学法确定分子结构的程序,使结构定位更准确.并已测定了包括维生素,激素等数万种物质的分子结构,推动了有机化学,药物学及生物学的发。

新的科学仪器的发明,往往极大改善医学诊疗手段。超声波诊断和放射性核素的临床应用,是影像技术另一方面的重要发展.它们可以提高对组织结构的分辨率,有助于疾病过程的可视化和治疗的准确性.由于超声波检查没有辐射的危险,所以在产科中广泛应用.1946年美籍瑞士科学家布洛克和美国科学家帕塞尔分别发现核磁共振成像1970年多巴迪安等的研究为磁共振成像装置的诞生奠定了基础.1977年第一台MRI人体全身成像仪问世,1980年代应用于临床.MRI可显示人体内微小结构的变化,尤其适用于肿瘤,神经系统,外科和儿科疾病的诊断.美国科学家汤斯,前苏联科学家巴索夫和普洛霍洛夫分别独立发明了微波激光器,以及他们在量子力学方面的贡献导致激光器的诞生.激光技术广泛用于光通讯,医疗诊断与治疗技术,全息照相技术等.激光技术设备已成为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等学科必不可少的设备.5 新的科学发现,往往改变原有理论或使原有认识更进一步1944年,美国科学家埃弗里)将肺炎双球菌的粗糙型(无致病性)和光滑型(有致病性)感染小鼠,只有光滑型菌引起小鼠死亡.将粗糙型菌及煮沸杀灭的光滑菌感染小鼠,也能引起小鼠死亡.从而证明决定遗传特性的物质是DNA.而在当时生物界普遍认为遗传物质是蛋白质而不是DNA。

多学科,多方位的医学研究正酝酿着新的重大突破当前,医学科学发展出现了一些重大的新的方向.以分子生物学为核心的生物工程技术酝酿着新的重大突破,为农业,医学和人类健康开辟了全新的前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以及纳米技术的发展带来新一轮医学技术革命,医学将形成产业化.这是一次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又是一次严峻的挑战.1990年启动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即将完成,它为研究人类所有基因功能奠定了基础,也为阐明地球上所有物种的基因结构,功能的异同奠定了基础.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短短几年中取得的成就,大大带动了所有学科,特别是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以人类基因组为代表的基因组学,派生出了蛋白质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等以破译基因奥秘,揭示蛋白质结构与功能,阐明非编码区调控功能为主要内容的新领域,将极大地带动了医药,工业,农牧,食品,环保等方面的发展和应用.完整基因组的DNA序列使人类认识自我,保护自我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将开创一个“生物学新世纪”.后基因组时代将对医学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①随着人类基因图谱的完成,人类自身的“生命天书”———约10万个基因将为基因变异如何影响健康这个问题找出答案.这为人类战胜5 000多种疾病开辟了道路,使人类彻底摆脱了生命提高的障碍.②揭示基因组内核苷酸序列所蕴藏的生物学功能和意义,逐步解决生物的生长,发育,分化,内稳,行为,老化等困扰人类的各种问题.③在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中,能将与基因相对的疾病一一列清,病人只要检测一下自己的“基因卡”,就能迅速地对自己的疾病作出诊断.基因疗法也将普及化,只要我们及时修补或更换损伤的基因,使基因总是处于营养优良状态,就能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④在药物研制中,只要了解基因与疾病的关系,就可以研制出特定的药物“有的放矢”地治疗疾病;基因疫苗将广泛应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的动物器官,将不被排斥地用于移植.⑤由于各种疾病基因和衰老基因的发现,科学家可以把任何个人成千上万的关键性遗传和变异基因制造成一种“基因条码”.根据这些条码很轻易对疾病作出诊断,加之准确的基因疗法成为普通的处治方法,从而导致人们对大医院和专科医生的依赖和崇拜的减弱与淡化.全科医学和家庭医学将应运而生.⑥医学将更广泛地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信息技术交叉渗透,呈现高度综合的趋势.在基因技术的推动下,医学研究的对象将超出单纯人体的范畴,而广泛扩展到整个社会的大系统,突破以往的生物,生命科学的框架,呈现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由以上可以看出,医学的创新对医学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在当今医学所面临的众多难题和重大挑战下,医学的创新就显得更加的重要。创新精神提倡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并不是不倾听别人的意见、孤芳自赏、固执己见、狂妄自大,而是要团结合作、相互交流,这是当代创新活动不可少的方式:创新精神提胆大、不怕犯错误,并不是鼓励犯错误。创新精神提倡不迷信书本、权威,并不反对学习前人经验,任何创新都是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精神提倡大胆质疑,而质疑要有事实和思考的根据,并不是虚无主义地怀疑一切。医学的发展更需要这种创新精神,对一些旧的、不符合现在医学事实的理论敢于提出质疑,对一些不健全的一些医学体系能敢于摒弃或完善,这样我们的医学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进程,才有可能把一直以来威胁人类生命的疾病完全的消灭。

社会的发展需要创新精神,医学的发展也在召唤创新精神。而创新必须要遵循科学的发展规律。创新,就是要创造和培育一种符合客观发展规律的全新的领域。只有符合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创举才有生命力,所以在创新中,一定要以科学的态度,认真扎实地实践和钻研,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创新精神有着他独特的意义和作用,所以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敢于提出疑问。要有创新意识,有了创新意识,我们就有了一定的方向和一定的主动性。这样我们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只有具有创新精神,我们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开辟新的天地。

篇2:医学创新论文

2007年12月10日 作者:黄文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页面功能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E-mail推荐

】【关闭】

编者按:中国卫生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会医学教育分会12月1日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宣布成立。医学教育分会由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等全国44家从事医学教育的院校组成。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韩启德为医学教育分会揭牌。医学教育分会的主要工作是研究当前医学教育中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热点、新问题,积极探索工作新思路、新方法。成立大会当天,举行了首届医学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来自全国11所医学院校的代表交流了医学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经验。本文以综述形式反映他们的创新探索。

围绕医学教育特色创新思政工作

“医学教育承担着培育我国医学人才的重任,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医学教育中始终处于重要地位。医学生作为我国医药卫生战线的预备队和生力军,其思想政治水平影响决定了今后卫生行业整体的思想政治水平,直接关系到建设和谐社会的大局。重视和加强医学教育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对于进一步加强我国医药卫生行业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建立和谐卫生领域,具有积极的意义。”在中国卫生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会医学教育分会成立大会上,北京大学医学部党委书记敖英芳如是说。

长期以来,医学院校一向重视对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首届医学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上,有11所高等医学院校或高校医学院(部)在大会上交流了开展思政工作的经验。他们在长期的实践中,不仅采取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工作模式,而且结合医学教育和医学生自身特点和发展需求,形成了富有医学教育特色的思政工作方式。

职业精神——敬业、奉献与责任

《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第一条就规定了医学生的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指出“敬业精神和伦理是医疗实践的核心,敬业精神不仅包括医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包括对一组共同价值的承诺、自觉地建立和强化这些价值,以及维护这些价值的责任等。”

加强爱心和责任心教育,培育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道德规范,是按照现代医学要求培养合格医学生的需要。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教育是职业精神培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医生是一个特殊而崇高神圣的职业,选择医学就选择了奉献和责任,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仅要有精湛的学术和医术,还要富有爱心和责任。今天的医学生的培养质量决定着未来的医生的质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黄红说。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选修课从医学专业与现代医学模式的特点出发,开设了医学发展史、医学与美学、医患关系等二十多门课,强调将崇高的医德与高超的医技完美结合才是一名合格医生的应有品质。

“博极医源”,将追求卓越的责任心与诚实、正直、严谨的科学态度传授给学生;“床边教育”,关爱病人、尊重病患的理念体现在实践教学中,让医学伦理课更加生动具体。他们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懂得承担社会责任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由之路。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请本院著名艾滋病防治专家桂希恩教授来到学生中,从医学生的社会责任、50年行医生涯所见所闻以及个人成长经历等方面与学生进行交流,并举办桂希恩先进事迹报告会,定期派优秀学生跟随桂希恩教授进行社会实践。学生们深受桂希恩教授人格魅力感染,深切感悟到“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的真谛,进一步体会到面对新的时代应如何去学习、去思考、去寻找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去承担医学生的责任与使命。

大学精神——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党委副书记黄红说:“当前,卫生改革不仅使卫生系统的同志感到压力和责任,也使得我们这些从事医学教育、为医疗卫生系统培养和输送人才的医学院校感到莫大的压力和责任。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高等医学教育发展到今天,对医学生的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等为重要内容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因为今天的医学生就是明天的医生。”

医学即人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医学更强调对人的关怀。提高医学生的培养质量和综合素质,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提高人文素质,增强人文精神。高品位的大学文化是医学院校提高办学质量与水平的重要途径。大学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不仅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和示范性,而且具有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特点,更易于学生接受,更能影响学生的一生。不同的医学院校在各自不同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与内涵的大学精神,成为引导学生、教育学生的重要资源。

山东大学医学院有近百年的办学历史,形成了“广智求真、博施济众”、“无私奉献、精益求精”的优良学风和传统。它既包含着勇于探索、追求无限的科学精神,又包含着关爱生命、奉献社会的人文情怀,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高度统一。他们把人文医学的有关内容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齐鲁杏林论坛”、“医学名家论坛”,教育师生精修文理、注重实践、朴实厚重、严谨治学、大悲恻隐、一视同仁、无私奉献,使他们时时感受到身上所担负的“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神圣责任,牢记自己的历史使命。

地处边远贫困地区的新疆医科大学,总结50年办学历程认为,学校之所以能在办学条件较差的情况下取得巨大发展,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建校初期一大批来自内地沿海著名医学院校的专家学者,放弃了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扎根边疆,奉献终身。各族师生艰苦创业、自强不息,把内地一流医学院校严谨治学的办学传统继承传承下来,形成了“团结奉献、自强不息、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新医大精神。

建校初从上医来到新医大的王师贞教授,组织上只让她在新疆工作三年,她却割舍了骨肉亲情,把毕生献给了新医大。姚秉礼教授不仅献出了终生,最后又将遗体捐给了解剖教学。学校用发生在身边的鲜活事例开展新医大精神教育,将大学精神具体化,使大学精神形成很强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实践精神——服务社会,培育爱心

关注国家发展和社会需求、明确社会责任、知识服务社会是医学生应当具备的素质与能力。各医学院校注重通过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在实践中培育医学生的爱心。

山东大学医学院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与居委会、敬老院、智障学校等单位建立共建关系,开展义诊咨询、医疗保健、政策宣讲等活动,增强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增进学生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引导学生服务社会,增长才干。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密切联系医学生所学专业实际,一方面增强学生实践检验真理、课本联系实际的能力,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关爱生命、奉献社会的热情。去年该院六支小分队分赴湖北省秭归、浠水等县市进行“青春红丝带”行动——防治艾滋病“面对面”宣传教育活动。志愿者们走进艾滋病人贫困的小屋,贴近接近绝望又怀有希望的患者,为他们进行心理疏通和疾病防治知识指导。

与艾滋病人零距离接触让学生们感到震撼,更明白了医学生所担负的是怎样一种社会责任。社会实践使他们锻炼了能力,锤炼了意志,升华了品质。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结合医学生专业特长和最佳学生党日团日的争创活动,寓思想教育于社会服务之中。学生们走出校园,与吸毒青年面对面交流,与法轮功练习者面对面交流,到临终关怀病院服务,到麻风病康复村服务,组织骨髓捐献,到山区小学开展保健服务,等等。这些服务型、实践性强的党团员教育形式收到良好的社会影响和教育效果,培养了党团员服务社会的热情,并内化为个人素质。

搞好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突出重点强化实效的具体体现。如何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学生思想实际结合得更紧密,如何把思想教育与专业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真正取得实效、长效,还有待进一步在实践中完善和探索。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党委副书记钱海红认为,从医学教育的对象讲,以现代医学生为代表的青年医务群体的思想观念和行为特点,以及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来的医学生成长规律,是一个亟待深入认识的领域。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深入研究医学生特点,有利于我们了解工作对象,掌握工作技能,更新工作观念,总结医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提高医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本报记者 黄文)

篇3:医学创新论文

1. 教育理念的创新是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的重要前提

教育理念是对“教育是什么”的价值判断和基本看法, 正确的教育理念是学校管理和发展学校的基本前提和保证。

1.1 确立创新的办学思路。

办学思路是教育理念的外在表现, 有了明确的办学思路, 学校的教育理念才能变为现实, 才能给学校带来生机和活力。世界卫生组织 (WHO) 在《阿拉木图宣言》中提出:“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 医学教育的最高标准就是最好地满足当地的需要。”各医学院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 要结合本校的实际, 围绕办学目标, 转变观念, 确立适合本校发展和能够为地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服务的办学思路。

卫生部2012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的数据显示为:每千人平均拥有执业医生数为1.49人, 城市为2.8人, 农村仅为0.95人。在基层农村, 由于医疗条件落后、工作条件相对艰苦, 医疗人才的流失现象极其严重。因此, 培养面向基层的高级医疗人才应是高等医学院校予以重视的问题。早在1990年11月22日, 江泽民、温家宝等中央领导人在与右江民族医学院师生座谈时, 即对其坚持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级应用型医学人才的办学思路和办学成就给予了充分肯定。

1.2 树立“以人为本”的医学教育教学理念。

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核心理念之一。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引入医学教育教学改革, 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坚持以学生为本,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注重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重视教育的社会功能,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使学生获得全面、主动、有个性的可持续发展。

医学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育相比有明显的特殊性, 医学的学科门类多、学时长、环节复杂、实践性强。然而, 多数从事医学教育教学的大学教师普遍使用的仍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造成学生思维钝化、想象力贫乏、丧失怀疑和批判精神, 使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受到严重的桎梏, 抑制了医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针对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 为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 右江民族医学院先后开展了“倡导人文精神, 培育新型人才”、“提高教学质量, 强化办学特色”、“加强管理, 着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四种能力”等为主题的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根据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对医疗人才的需求, 不断优化专业结构,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并在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实验教学与临床教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 凸显办学特色。

右江民族医学院精神的内涵, 集中体现在长期坚持“艰苦创业, 自强不息”的办学传统上。“大医精诚”的校训, 更是要求全校师生员工努力成为精于医术、诚于人品, 德才兼备、德艺双馨, 把做人与做事完美结合的人间大医。

2.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的关键

创新思维是思维的一种智力品质, 是在创造过程中的一种思维活动。作为创造力的核心, 创新思维始终具有至关重要乃至决定性的作用。

2.1 创新思维是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必备能力。

对科学而言, 创新思维的价值在于敢于提出新思想和新见解。创新型医学人才首先应具备合理的医学知识结构, 既要有扎实的医学专业基础理论与相关知识, 又要有熟练的医学基本技能及获取知识、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能力;其次应具有创造性思维, 即思维活跃, 善于想象, 积极创新, 既遵循科学规律, 又不为传统所束缚;最后要具有较强的发散思维和良好的聚合思维能力, 即能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中, 获取大量独特新颖的观念, 并能重新组合成新的结构。因此, 创新思维作为创造力的核心及思维的最高形式应该是创新型医学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

2.2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必由之路。

创新思维是创新精神的体现, 创新精神是创新的永恒动力。当今医学研究往往是大科学的研究, 学科涉及面广, 分支复杂, 没有众多学科的人员、理论和技术支持是无法进行的。21世纪的创新型医学人才更应建立以医学科学知识为核心、充分融合人文与社会科学知识的完整知识结构, 注意将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渗透, 在做学问中学“做人”。只有这样, 才拥有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才能把握创新的方向进行创新思维。

右江民族医学院为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 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按照专业培养目标要求, 规范管理, 严格执行各主要环节质量标准, 强化实践技能训练, 培养临床思维和科研意识。

同时, 为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从现代医学发展要求出发, 坚持医学与人文相交融, 注重人文素质对人才成长的奠基和促进作用。一是加强人文课程教育;为人文社科部优先引进高学历人才, 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二是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 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经过五年时间的建设, 以“大医精诚”为核心的“争先创优、追求卓越”的主流校园文化逐步形成。三是注重发挥学生社团的辐射作用, 以活动为载体推进素质教育。文化艺术类社团在各类比赛中共获得国家级奖励、自治区级奖励近50项;大学生通讯社成为院报、时珍网站、校园广播电台宣传报道工作的主力军, 定期举办“杏林风”文学征文比赛, 出版优秀作品文集《凯风自南》;集邮协会被评为“广西集邮先进集体”, 其参展邮品集获国家级奖励、自治区级奖励、市级奖励40余项, 学院成为首批“全国青少年集邮活动示范基地”。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竞赛、社会实践、科学研究活动, 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3. 全方位保障营造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的外部环境

培养创新能力是教育活动的一种基本指向, 创新更重要的在于创建一种适宜的环境。

3.1 建立适宜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的制度环境。

首先, 改变教师管理制度。教师是教学的指导者, 没有创新性的教师就没有创新性的学生, 学校应容纳不同个性特征、不同教学风格、不同学术观点的教师。其次, 在对学生的管理中, 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使其有自由的发展空间, 师生之间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 在课堂内外创建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 同时, 承认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和潜能差异。

右江民族医学院在教师管理过程中, 坚持“封闭式“管理”与“开放式”管理相结合, 封闭式管理即制定《右江民族医学院教学工作规范》等一套完备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并规范执行, 进一步加强教学过程的管理, 实现对教学各环节的立体监控, 促进教师自觉规范教学行为, 为提高教学水平提供有力保障。开放式管理即在教师参加进修、培训, 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研究和改革, 参与学生管理, 举办讲座等方面予以鼓励, 接受不同思想的碰撞。

在学生管理方面, 以教育为先导, 从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入手, 构建形式多样、涵盖全程的思想教育体系。实施阶段性教育, 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 促使学生自觉将校纪校规的要求内化为自身行为, 树立行为文明意识。实施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学分制教学管理, 扩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权。

3.2 建设富于创造的、和谐的校园环境, 营造鼓励创新的校园氛围。

创新教育需要一个创造性的校园环境。学校应积极营造鼓励创新的校园氛围, 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树立创新思想, 不断创新, 给学生一种强烈的创新感受;在学术上鼓励学术自由, 允许师生之间进行平等、自由的学术交流, 并形成浓厚的创造氛围;褒奖敢于冒险、敢于向权威和传统挑战、勇于创造的学生, 包容学生的各种观点和意见, 宽容学生的失败, 鼓励学生的个性, 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和自信心。

在构建和谐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中, 右江民族医学院形成了以本科生导师制为龙头, 以学术科技讲座和学科知识竞赛为支撑的合理体系。制定了《右江民族医学院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管理办法》, 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纳入综合测评体系。校园文化活动形成了以文艺表演活动、文化类竞赛活动、文化讲座、社团活动为主要内容, 学校团委、学生会主导, 学生社团和班级积极参与的良好格局。制定了《右江民族医学院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管理办法》、《右江民族医学院学生社团管理办法》等制度, 为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和管理提供制度保障。通过举办具有示范性、导向性、艺术性的各类晚会、校园歌手大赛、健美操大赛等系列校园文艺表演精品活动, 为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搭建平台。丰富活跃的校园文化促进了广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3.3 创建适合医学生自主创新的学习环境。

为学生创建富于创新的学习环境, 是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在探索创新性自主学习环境的创建方面, 右江民族医学院立足自身实际, 为保证临床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 建立了集临床医学、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口腔医学和护理学实验与模拟实训为一体的模拟医院, 为学生的早期临床实践教学及基本技能训练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制定了《右江民族医学院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规范 (试行) 》等文件, 并制定了相应的实验教学大纲。目前, 医学类专业均开设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其中基础医学机能类实验课程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设率达到87.1%。通过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开放实验室, 建立了实验室开放制度, 规范实验室开放管理, 调动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促进实验室的开放。目前, 有10个实验室和1个科学实验中心面向学生开放, 开放时间长, 开放范围覆盖所有专业, 扩大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度, 使学生拥有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 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为大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接受科研训练、提高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了保证。

总之, 培养21世纪的创新型医学人才, 必须注重教育理念的创新、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创新教育环境的创建, 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知识和能力素质, 唯有如此, 民族地区医学院校才能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 为我国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2012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EB], http://www.moh.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hwsbwstjxxzx/s9092/201206/55044.htm

[3]蒲勇, 易联树.高校校园文化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职教论坛, 2012, (14) :68-69.

[4]肖坚, 桂艳.医学人才培养与创新思维[J].甘肃科技, 2006, VOL22, (1) :158.

[5]张树国.高等院校大学生创新教育研究与实践初探[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2, (S1) :168-170.

[6]钱怡, 周增桓, 文民刚.高校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 2010, 18, (4) :655-656.

篇4:医学创新论文

循证医学之所以能够在国际医学界普遍通行,最重要的是强调对任何一种疾病、任何一个患者作出的医疗决策和治疗方案,都要以当前最好的、客观有效的临床科学研究证据为依据,结合临床医生个人专业技能和经验、患者的意愿和需求来制定,这样能让医生和患者形成诊治联盟,患者从中获得最好的治疗结果和最佳的生命质量,因此循证医学是让患者受益的创新医学。

◇ 没有循证医学治病只是大概

20世纪中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的进步,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逐渐下降,而与心理和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疾病,比如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显著增加,这些疾病原因复杂多样,如何更好的治疗这些疾病成为医学界最大的挑战。在这些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医学专家逐渐发现,以往的医学诊疗模式治病只能是一种“大概”治疗。比如,对高血压的治疗,根据当时的临床经验,应用利尿剂双氢克尿噻降低血压往往近期内可以收到很好的降压效果,因此双氢克尿噻成为治疗高血压的常用药物。但是随着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出现,医学专家发现利用双氢克尿噻治疗高血压,患者的远期情况不但得不到改善,反而会提高冠心病、心肌梗死的病死率。

因此,一些有学识的医学专家逐渐认识到以往医学认为正确的治疗方法也许存在很大的偏差和错误,对患者以后的生存质量可能有害无益,所以必须对经验的治法进行重新审视,这种“大概”治疗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经验医学模式下的临床研究设计很不严谨,病例太少,在几个甚至几十个病例中进行实验得出的研究结果,对于大范围内体质、年龄、生活环境都不相同的人群来说,疗效出现了偏差;而且实验观察的时间比较短,只看到了近期的疗效,没看到长期用药后带来的不良后果;还有评价指标太单一,降压药只观察降低血压的疗效、降糖药只观察降低血糖的疗效,而忽视了该药对人体其他方面指标的影响,这些都使得临床研究得出的结论往往会存在一定的偏差。认识到当时临床诊疗模式的局限性以后,医学界开始探讨新的医学模式,这为循证医学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 有了循证医学可实现精准治疗

为什么说有了循证医学就可以实现精准治疗呢?因为循证医学倡导任何治疗方案都必须建立在目前最好的临床研究证据、临床医生个人的专业技能和经验以及患者自身意愿的基础之上。其中所讲的目前最好的临床研究证据的收集,都必须按照大范围、多样本、随机双盲的临床试验三个原则来进行。首先说大范围,一种药物少数人服用以后有效,但是放在大环境下很多人使用,还能取得良好疗效吗?那未必,因此循证医学要求验证一种药物的疗效,需要在大范围内收入大量的病例进行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来判断药物的疗效。其次是多样本,一种疾病每个人的发病原因不尽相同,而且每个人的体质、年龄、生活环境等自身条件都不相同,这些因素往往又会对治疗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循证医学研究要求收入的病例必须多种多样,尽可能找到各种情况的患者,这样才能更加全面地看出所研究药物对各种不同情况患者的治疗效果。再次是随机双盲的临床试验,这是为了避免医生人为分组时有意无意将病情较轻患者分到用药组,使用药组疗效过于显著的问题,所以循证医学试验过程中需要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个是用药组,一个是对照组;而且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中,医生和患者都不知道使用的是用药组的药物,还是对照组的药物,只有到最后揭盲的时候,按照编号统计出结果,大家才能知道用药组的疗效如何,对照组的疗效又如何,这就避免了医生和患者双方心理作用在治疗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

通过这种大范围、多样本、随机双盲的临床试验得来的治疗证据是最科学、最客观、最公正、最全面的,将这种最佳的治疗证据运用到临床疾病的诊治中,能够实现疾病的精准治疗,让患者从中受益,这也是循证医学得以在国际医学界普遍流行的最主要原因。

篇5:医学生临床前阶段科研创新

探讨当前临床前阶段医学生所关注的问题,为制定教育政策及医学院校有效地实施本科生科研训练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临床前阶段医学本科生;科研与创新;科研训练;重视;培养

我们有幸参加了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论文汇报,获益匪浅。

回顾本科生阶段参与的大学生科研历程,通过与年会与其他院校之间的交流,我们得以冷静思考,发扬优点,认识不足,也深刻地认识到大学生科研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的重要性,以此总结成文。

深感我们都愿意去当一只默默无闻的麻雀,但我们必须一如既往的眺望天空,努力提高自己,丰满羽翼,终有一日能够像大鹏那样展翅翱翔。

大学生创新的火种遍布于医学生学习的每一个角落,我们都需要有多一份关注,积极参与临床前阶段的基础科研实践,插上创新的翅膀,为将来临床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科研训练以往只是在研究生教育的层次上实施。

近年来,在培养研究型或教学研究型人才的实践中,对本科生实施科研训练已被一些大学所重视。

本科生的科研训练被普遍认同为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途径。

但是由于教育资源的限制,要对本科生进行大规模的科研培训目前尚有许多困难。

如果能利用学校的科研力量和条件,让本科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科研项目和各种科研活动,接受科研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相信会成为一种新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1]。

但是临床医学生课业负担重,课余时间少,导致现今大学本科生教育普遍对科研训练不够重视的现象,而一旦进入临床见习和实习阶段,想要更多地接触基础科研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

所以如何把握利用好临床前阶段的时间,在科研方面能够有所提高和突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而这也将对临床医学生往后的临床阶段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几项临床前本科生所需要关注的问题,并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我们根据现阶段临床医学专业七年制的学生科研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发现临床前阶段医学生普遍对基础科研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并且由于没有接受系统的科研指导,普遍反映自身科研素质和创新意识匮乏,对科研论文的阅读和写作的能力亟需提高,在科研方面的时间投入还需要进一步增加,可见现今的临床前医学生科研教育还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改善。

一、临床前阶段医学生科研训练现状

国内许多高校提出努力建设国际一流大学的目标并把学校定位成研究型大学后,已经充分认识到了科研的重要性。

最早哈尔滨工业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首先在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增设了创新学分,比如学科竞赛、学术论文撰写以及科研开发等方面均设有相应学分。

而此后清华大学也根据“综合型,研究型,开放型”的办学模式,提出了一种学习和研究相互结合的“研究型”教学模式。

当前已有越来越多的高等医学院校在人才培养方式和手段上不断地改革和发展,努力将科研引入本科生的教学,得以使学生受到科研训练,以后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通过调查,我们可以思考如何去激发临床前医学生的科研意识,如何促进学生更加普遍地参与科研活动,从而引领更多的学生主动参加科研活动,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

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计划等科研活动已经成为大学生创新教育的重要平台,对提升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而通过对临床前阶段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调查及分析之后我们发现,临床前阶段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科研训练的参与度都有待增强。

如图所示(图表1),学生对各项科研活动的参与度普遍不高,很大一部分学生的科研经历仅仅来自于实验课堂的学习。

进一步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图表2),我们发现,课内学习负担过重是影响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主要原因,当然也会有自身原因和导师的因素。

目前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相对滞后,表现在普遍对知识的接受较快,但是在创新方面则明显不足。

大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从整体来讲还有待增强,通过总结发现主要存在有以下几点不足:第一,大学生科研训练仅作为一种课外科技活动加以管理,缺乏统一协调,工作力度不够。

调查发现,几乎所有学生一致认为学校还需要制度上的进一步完善;第二,有些高校对学生科研不够重视,学生科研经费有限,能资助的课题数量少,金额小,参与面不广;第三,在选题方面和问题研究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学科和专业性指导,科研水平无法提高,成果社会价值小;第四,学生缺乏科研能力和钻研品质,缺乏团队意识,加之弄虚作假及其他学术道德缺失等现象明显,以至于很多研究项目无法完成。

二、科研训练对于临床前阶段医学生的重要性

大学生科研俨然在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科研能够激发创新动机,一方面,学生在科研活动中能够接触到新的领域,发现新的问题,有利于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另一方面,科研上的成功反之又会给他们带来很强的成就感,并激发他们继续参与创新活动。

再者,科研创新能弥补课堂教学上的不足,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而拓展视野对于培养创新性的临床思维至关重要。

在科研活动中,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查阅文献、撰写综述以及确定选题方向,能使他们更深入地接触学科前沿、研究热点等,通过老师指导和学生自主实践相结合,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各类获取新知识、新信息的方法,这对于拓展他们的学术视野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当前,如何认识学术科研对于医学生的价值以及如何采取鼓励医学生积极学习和参加科研活动的措施引起了许多学者的极大重视,而基础科研对于临床医学生具有的重要意义已经成为当前热议的一个话题。

首先大多数学生觉得,他们的科研经历给他们提供了进一步科研创新的动力。

当然其正面影响比比皆是,例如喜爱科研事业,因为与研究生的交流而扩大了自己的交际圈,更加能够以批判性的眼光对待各类临床问题。

而相对立的,那些对他们从事科研经历不满意的人列出了如下的理由:当前科研之风不正,科研压力大,难以摆正科研创新和课程学习的关系,导师对学生所能花的时间期望过高,导师的指导不够以及失去自由支配的时间。

相比国内,国外学生选择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主要动机则有:对科研的兴趣,教育上的原因,以及减轻债务,并且大多数教师认为研究经历强化了学生对医学方面研究的兴趣,而且即使学生最终选择从事的是非学术性的专业,这段科研学术经历也必将使他们受益匪浅,这种经历对他们将来的工作是很有价值的。

而几乎所有学生都一致认为科研教会了他们如何提出问题,分析资料等各项技能,而这些技能对将来他们所从事的任何专业都是有益的。

仅极少数导师觉得学生对科研感到失望,认为这种经历对他们并无益处。

再者,科研经历对医学生的择业也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一方面,在医学院曾参加过科研创新活动的学生中有很大比例最终进入了博士后的研究,而从未参加过科研的学生中最终进入博士后研究的相对少很多。

在对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以来毕业生的一项纵向研究中发现,那些在医学院曾经有过科研经历的学生成为科学家的可能性是无科研经历学生的三倍。

美国临床研究学会和美国临床研究联合会的成员所进行的一项调查研究发现,医学院的科研创新经历在选择研究职业的决策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2]。

另一方面,科研经历对临床前阶段医学生对于临床专业方向的选择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据调查显示,90%的医学生认为他们的科研经历对自己今后临床方向的选择产生了影响。

可见科研会激发研究者对于研究领域的进一步探索的浓厚兴趣,由此将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医学生进入临床后的专业选择。

最为重要的是,科研经历对临床医生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无论他们的工作是以社区为基础的还是学术性的,承担一项科研项目可以教会学生如何批判性地推理,对疾病也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了解科研方法的临床医生能够更好地批判文献资料,而这种技能对患者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不可否认,医学院教育的主要目标是让毕业医生对医学持科学的态度,而科研创新经历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

三、形成医学生良好科研素养的实践探索

在培养学生科研素质的过程中,努力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提高教学活动水平尤为重要。

学生自身素质固然重要,但教师的科研素质以及其针对科研素质培养的先进理念,对学生科研素质提高至关重要。

可以说,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同样是培养学生科研素质的先决条件。

同时,在此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或教学活动水平,而要提高科研教学水平,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努力。

1.加强对医学生科研的领导和训练。

调查显示,仅58%的学生经常和导师进行交流,而被调查者中,75%的学生认为导师在科研方面对自己的帮助和影响很大。

可见,对医学生科研的领导和训练意义重大,但能够在学术上和导师进行学术交流的学生比例并不是很高。

教师需以身作则来对学生进行科研训练,训练的内容主要包括文献检索、资料整理、论文撰写等,学生在这个过程当中能够了解实验方案及步骤、资料收集、论文撰写等。

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既加深了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让他们具备了获取新知识的紧迫感。

高校可以成立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工作的领导小组、机构,让他们结合自身所需,邀请各个领域的专家、教授来讲学,同时也要加大对科研创新训练的投入力度,开展丰富多彩的科研训练活动,让学生能够拥有展示自我价值的舞台。

2.成立科研组织。

调查显示,75%的学生参加过一些科研小组,而这些学生中100%阅读过科研文献,60%撰写过科研论文。

而未参加过科研小组的学生中,仅仅50%的学生阅读过科研文献或写过科研论文,由此,科研小组对学生的科研活动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

校方应当积极成立学生科研创新组织,为学生的科研训练提供组织化保障。

同时聘请校内外的专家、教授来对学生科研组织的成员进行系统培训,使他们成为科研创新活动的领头人,接着再由他们来组织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激励学生参与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科研创新活动。

在学生科研组织指导下,有意愿的学生也可组建科研团队。

无论是学生自行选择课题还是参与导师的研究课题,都可通过组建科研团队的方式来进行科研创新活动。

团队内成员可以相互学习、合作,结合自身特长或优势来选择课题,最后在老师指导下展开研究。

3.明确以科研促教学的培养模式。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教学与科研应当相互结合。

以既往一些高校的经验来看,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学生全程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新机制及与之相适应的指导模式和管理模式,可以作为当下培养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辅助手段[3],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研究课题,以获得应当具备的科研能力和科研经验。

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使学生更加熟悉科研工作的整个过程,包括了解科研工作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掌握查阅和翻译资料、实验操作、数据分析等科研工作的基本方法,通过科研创新实践来初步体验和感悟科学研究的基本精神,以提高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4]。

临床前阶段的医学生需要努力提高科研素养,只有兼备科研创新能力的高级医学人才才能够将新的知识融入临床实践中,才更能够敏锐地捕捉到临床的灵感火花,进而进一步升华为新的知识或新的技术。

加强医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缩小国内医学人才与国际水平的差异、提高国内的整体医学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如何协调好科研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长周期和有限的学制之间是存在的矛盾,是值得医学教育者思考的。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而科研创新正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主题。

因此,医学生对于增强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必须时刻要有紧迫感和危机感,不仅要在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注重创新,同时也要加强对科研创新本身的认识和研究,及其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

唯有如此才能在知识经济挑战的面前立于不败之地,才能有能力以更高水平的科研创新成果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周济.实施“质量工程”贯彻“2号文件”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03):4-8.

[2]张雪君.医学生科研的价值――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经验[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03):33-36.

[3]赵匀,武传宇,李革,陈建能,俞高红.基于学生全程参与科研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04):32-35.

篇6:改革创新-医学会工作总结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扩大医学会工作职能

医学会是全市医学科学技术工作者自愿组成的依法登记成立的学术性、公益性、非营利性法人社团,它的服务对象是会员,近十年来,市医学会努力扩大工作职能,积极争取工作项目,医学会的职能之一是促进学术交流,提高卫生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改革创新-医学会工作总结。

首先,开展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医学会教育工作,这是市医学会扩大社会效益,带动经济效益的硬项目。经市人事局和物价局批准,开展对全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继续医学教育的培训工作,全市医疗卫生单位约7000人参加学习

其次,近些年市医学会抓住时机,应时应事地举办一些专业技术

专题培训,例如急诊急救、医疗事故防范、禽流感防治等等,即缓解政府之急又满足卫生专业人员之需,提高了社会效益。

第三、市医学会积极争取、主动配合卫生行政部门的政府职能转变,克服困难承担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和护士注册培训等多项工作。医疗事故鉴定对学会来说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我市三级医院多,医疗事故鉴定难度大,尽管如此,学会调动人力、物力、财力,珍惜机会,珍惜信任,确保鉴定质量,工作总结《改革创新-医学会工作总结》。

工作实践使我们认识到,争取项目不易,保持住项目更难,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如果工作达不到标准,保证不了质量,项目就会丢失,工作就会陷入困境,因此,质量是生存和发展的保障。

近年来,领导班子注重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启发引导和教育职工要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模式,树立服务意识,把医患、学员、会员对服务工作的满意率做为工作评价标准。一方面,组织干部职工走出去,到大型企业、酒店、民航及兄弟省市学会等典型单位学习先进的管理服务理念及先进的工作经验。组织职工进行讨论;另一方面,要求每一名职员从我改起,对照先进找差距,通过一系列教育活动,职工们认识到,过去那种计划经济模式下的以“管”字为代表的观念,必须替换成以“服务”为核心的思想意识。过去的医鉴工作,专家鉴定的依据---医疗文献,原来是打个电话,被鉴定医院给送,现在医鉴办的工作人员是上门去取,就地审核,增加了文件的真实性和鉴定的公证性,减少基层负担和患者猜疑;继续医学教育工作过去是不管学员什么原因,愿不愿意听,盖了听课证上的章,进了课堂就一律“管制”起来,现在是经常征询学员和学员单位意见,调整授课内容,允许学员选择课时,选择老师,此举受到学员的欢迎和好评;服务会员也规定了工作人员必须上门到各相关单位现场办理,特别是各专科委员会改选换届,都就近就地组织进行,工作繁忙的专家们一致给予赞扬。

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服务意识转化为服务行动后,我们获得了更多的医患、会员、学员的理解和支持,许多工作更好开展了。

三、促进学术交流,开展便民服务

开展学术活动是学会工作的根本任务,近年来我们围绕卫生工作重点和防病治病需求,组织64个专科委员会,站在学科前沿开展学术活动,活动中每一个专题都力求体现先进性、新颖性、实用性,比如呼吸病专科委员会的《免疫与sars》、眼科专科委员会的《角膜移植的免疫学研究》、外科学专科委员会的《肝移植进展》、呼吸病专科委员会的《非典型肺炎的防治》等,近五年累计专科专题讲座306场,参加学习人数16000余人次;

此外,学会还多次组织专家开展大型科普宣传活动,受到农民及市民的热烈欢迎。

上一篇:梨树区青少年学生校外教育活动中心简介下一篇:对外加工装配合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