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思维导图做主题阅读的技巧

2024-04-13

用思维导图做主题阅读的技巧(通用4篇)

篇1:用思维导图做主题阅读的技巧

一般来说我会在一堆主题阅读的书籍中选择两、三本作为重点构建框架。比如“谈读书系列”首先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根据书中的框架构建起自己本专题的构架。其实这个步骤和前面的单本书作分析阅读是很类似的,但是在主题阅读中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把这个文件另存,为以后回顾做准备。

主题阅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是“确定和作者共通词汇”,在这个步骤的思维导图制作中,就要开始实施了!目前您手头的思维导图中所有词汇是根据已读书籍确定的,而不是您自己内心当中认为或者习惯使用的词汇,把它们变更过来,当然您也可以直接接受这些词汇,把他们定义成您以后使用的词汇。这里要强调一点,如果您把已读书籍中的词汇作为您今后主题阅读中的重点词汇的话,一定要弄清楚它们表达的意思,同时在后续阅读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这些词汇的含义是否发生了变化。

因为随着主题的不断深入,您对某个词汇的认识会不断加深,这时很大可能下您后面使用的虽然是同一词汇含义已经和刚开始确定的含义完全不同了,当您使用已读书籍的原词时,在重新阅读第一本书时,一定要注意这两个词虽然表面一样,但很可能含义不同!

篇2:用思维导图做主题阅读的技巧

当完成第一本书的阅读后自然也就完成了第一版本的主题框架,这时自然会增加每个分支对应的问题和思考,这时主要的工作是增加阅读量,把每本书中的内容和含义不断增加进这个“框架导图”中来。针对一个问题,可能您发现不同的书籍讲解了不同的方面,有不同的侧重点,甚至是完全不同的结论,把它们全部放进这个框架导图中来,并把其中的词汇转化成您自己使用的词汇。

在这个步骤中,建议强调全面!而不是判断,不要认为某一点您现在认为不同意或者不可行就立刻删除对应分支,把它们保存下来,因为很可能用不了多久您又发现其中有可行的部分。当完成这个步骤后,您会有一个非常庞大的导图,按照问题的不同方面拥有不同的分支,每一个问题下面拥有不同作者的不同结论或解释,甚至可能包括您自己的某些想法和思考。

篇3:用思维导图分析初中物理探究题

科学探究的过程主要包括七个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探究性试题就是根据探究的要素设计的富有创造、重视实验和体现科学思维方法的新颖题。有的包含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有的侧重于科学探究的部分过程。无论以哪种形式出现, 都力求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结合在一起。因此, 探究题是近年来各地中考的重点, 也是以后中考命题的热点。

探究题考查的是学生知识点迁移能力, 强调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 故而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 学生往往最惧怕此类题。学生的困难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 信息量大, 不易获取

中考专题探究题, 一般以一个或多个材料或新闻事件作为题材, 通过设问带动探究。有的单列板块, 有的融入综合实践或阅读板块。所以, 如何从一大堆文字或者图表中提取有用信息甚为关键。这需要学生认真审读题干, 理清题意, 选准角度, 进而确定信息筛选标准, 淘汰非相关信息, 挑选出合乎要求的有关信息, 即根据题目要求, 区分信息的有无、轻重、主次, 把针对专题的信息筛选出来。

2. 知识点不明

学生提取、鉴别完信息后, 会遇到第二个坎儿——整合信息。根据试题要求, 比较、辨别, 综合、归纳、概括相关信息。显性信息可直接摘录;隐性信息则要思考提炼。对于隐性信息, 教师应启发学生同已有知识挂钩, 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从信息提取相应考查的知识点。这一步对大部分初学的学生来说要求较高。

3.对于知识之间联系, 关键词把握不到位

知识点之间迁移的能力也是探究题考查项目之一。知识点梳理出来后, 各知识点不会独立, 往往是相互印证联系的。如何找准知识点之间联系的桥梁, 寻找关键词是捷径。在物理中, 学生经常忽略的“相同”、“同时”、“稍”等实际上就是关键词。在这一点上, 学生普遍觉得有困难。

思维导图的特点

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 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 开启人类潜能。在提升思考技巧的同时, 大幅增进记忆力、组织力与创造力。其最主要特点有两个。

1.图形结构化

与其他图形化方法不同, 思维导图类似于人类大脑神经元网络分布的结构, 其知识点像蜘蛛网一样广泛联系, 构成了一幅立体化的结构图。这对于问题的解决和创新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依托作用。

2. 过程记忆化

思维导图是通过分支上的关键词来实现记忆的。准备绘制思维导图时, 把所绘内容整体浏览, 逐渐放射状延伸, 这是总分式记忆;绘制完成后, 把一条条分支形成一个整体, 又变成了分总式。这“总—分—总”的绘制过程体现的是聚合思维、递进思维, 是和人类的思维记忆过程完全一致的, 学生容易牢牢记住。通过对初二年级18个平行班抽样测试, 利用思维导图记忆初二物理第一章声现象内容, 9个班级平均78.4%的学生能对这章重要内容较顺利地复述或写出来。而剩余9个未使用思维导图的班级, 平均只有53.2%的学生能做到这一点。可见, 绘制思维导图能够大大提高记忆的效率。

图1是学生对第一章所绘制的思维导图。这章的概念相当零碎, 不易记忆。尽管所绘图形并不是特别标准, 但已经给学生以很大的触动, 助记效果明显。

用思维导图分析探究题

对于理科习题来说, 一般的解题思路无非是理解全部的已知条件, 之后根据定理、公式推论得到一个新的关系, 再向要达到的结果演绎。但是有些学生在做物理习题时往往思路不够清晰, 尤其是物理探究题。针对这种情况, 要求学生在解题时, 画出其思维导图, 不仅有利于学生分析题目条件, 理清自己的思路, 而且使学生对解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哪儿、什么程度一目了然。

下面, 运用简化版思维导图分析一道探究题。

例:2008年南方雪灾, 给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带来很多困难, 小亮看到抢险队员在冰雪覆盖的道路上洒大量的盐, 他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含盐浓度不同的冰, 熔化特点有无区别?为此, 他进行了下列探究过程:

【设计实验】

他用同样多的纯水、淡盐水、浓盐水, 制得纯冰、淡盐冰、浓盐冰, 然后将这些冰捣碎放入试管中, 在冰块中插入温度计, 记下此时温度计的示数。每隔0.5分钟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 同时观察试管中冰块状态的变化。在选择冰块吸热方式时, 他遇到了一个难题, 现有如图2所示的三种方法, 请你为他选择一种最佳的方法。你选择的方法是 (选填“A”/“B”/“C”, 当时的室温大约是10℃) 。

如图3, 在相同条件下测量三者的温度变化, 得到三条温度变化曲线 (纯冰对应曲线①、淡盐冰对应曲线②、浓盐冰对应曲线③) 。

【分析】根据图3可知:

(1) 利用盐水制成的冰 (是/不是) 晶体。

(2) 浓盐冰的熔点是℃。

【归纳】根据分析可以得到:在冰雪覆盖的道路上洒盐, 可以 (提高/降低) 冰的熔点, 并且含盐浓度越高的冰, 能在更 (高/低) 的温度熔化。

【拓展】小亮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和图线, 又有了新发现:含盐浓度越高的冰, 熔化前升温越 (快/慢) 。小亮想起一件事, 他们在学习熔化时, 也用冰块做了这样的实验, 但那次做实验时, 测量冰熔化时的温度不是0℃, 请你分析其原因。

1.使用思维导图解题的大致过程

第一步:大致浏览整题, 把握对题目的感觉和考查方向。从中可看出, 本题考查的是热学中的熔点问题。

第二步:再次浏览题目, 进一步确立研究方向是盐冰的熔点与盐浓度的关系。根据题中信息, 初步建立三个第一级分支——实验目的、实验过程、实验拓展。

第三步:把各个分支细化, 在最为复杂的实验过程分支中, 根据题意对“加热方式”建立实验现象、数据图线、实验结论三个次分支。这是一个实验探究题最基本的三个环节。把前两个次分支相应的信息填充完整, 尤其注意一些容易忽略的条件, 如“当时的室温”。

第四步:在第三分支列出要达到题目要求需要实现的条件, 列出相关的基本定理, 然后把所需知识点晶体熔化条件和考查内容联系起来。

第五步:最后把各个分支补充完整, 建立自己的风格。至此, 该题的思维导图绘制完成 (如图4) , 对该题的信息条件、考查知识点等的分析过程也全部完成。思维导图并不是艺术品, 是为我所用的。尽管每个人所绘的图各不相同, 只要所绘的能帮助他分析记忆, 就是最有意义的图。

2. 思维导图解题的优点

信息图像化。此题信息较多, 解题的关键是对信息的梳理和甄别, 摘录重要信息, 去除无效信息。普通的解题过程是圈出关键词, 但这样做容易漏掉信息, 且信息之间的联系很难直观看出。用思维导图表示后, 含盐量、室温、熔化时温度-时间图线等信息展示在同一张图上, 一目了然。

关系可视化。此题的核心问题是含盐量多少决定晶体熔点的高低。它们之间是何关系, 从数据图线的分支直观展示出不同浓度盐冰熔点读数。各盐冰浓度如何, 对应的熔点如何, 可以直接标在图中。这样就把隐藏在题中的关系展示在明处, 并建立一定的联系, 使其可视化, 核心问题迎刃而解。

知识集中化。每道物理题的考查都是围绕相应知识点进行的, 探究题也是如此。此题的知识点是围绕着晶体熔化的两个条件展开的。三条不同浓度盐冰熔化图线和晶体熔化图线比较, 可以读出盐冰的熔点, 这是熔化的一个条件;接着从继续吸热这个条件中根据信息, 选择合适的加热条件。这两个知识点通过思维导图集中呈现在一张图中。

过程框定化。探究题千差万别, 学生往往感到无从下手。通过绘制思维导图, 鲜活地展示了解题的三步:梳、理、解。尽管不同题目的图差别很大, 同样题目不同人绘制的图也各不相同, 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其解题的过程是比较恒定的。如上述第一、二步是梳理题目信息的过程;第三、四步是理清题意, 是把题目信息和知识点相连接的过程, 这是最为关键的一步;第五步是根据刚才所获, 完善解题的各个过程。这样, 就把探究题的解题过程框定为一个模式。

思维拓展化。建立思维导图的过程是模仿大脑思维, 建立系统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的过程。它一方面解决现有信息下知识的构造问题, 另一方面利用放射性、发散性, 把思维拓展开。在绘制导图的过程中, 把分支进一步细化, 经常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例如, 此题的最后, 把实验得出的结论又拓展到两个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解释道路撒盐的目的和冰的熔点为什么不等于0℃, 体现出了物理取材于生活又回到生活的思想。

综上所述, 用思维导图解决物理探究题, 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有效的策略, 更快、更有效地梳理和分解知识, 提高解题的效率和质量。同时, 会促使学生对知识形成整体的观念并在头脑中创造全景图, 进一步加强对所解内容的整体把握, 事半功倍。思维导图, 不愧是一个高效思维的武器!

参考文献

[1]托尼·博赞.思维导图——大脑使用说明书[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2:1-20.

篇4:用思维导图做主题阅读的技巧

一、思维导图概念界定及研究背景

思维导图(Mind-mapping)又称心智图,由英国的著名心理学家、教育专家托尼.巴赞(Tony Buzan)创立。它是一种新颖的思维模式,结合了全脑的概念,包括左脑的逻辑、顺序、条例、数字。以及右脑的图像、想象、颜色、空间、整体等。总之,思维导图是一种将发散性思考可视化的思维工具。它的核心思想是把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有机结合,即让人的左半脑和右半脑在思维过程中同时运作,以脉络状分支延伸出去,形成一种树状思维。也就是说,它模拟了人脑的工作方式,运用图文并茂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包含与相互的层级图表现。

新目标版九年级教材第六单元阅读课(Section B 2a-2e) 正式出现了——思维导图(Mind-mapping)的学习策略。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制作思维导读图,并借助思维导图记忆有关知识;能通过快速阅读获取文章的主旨或者段落大意。面对我们的英语阅读教学,农村学生的阅读能力较弱,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通过有效的策略来促进阅读教学的效率。

二、思维导图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优势与用途

1.图文并重,增进能力。思维导图往往是图形状和文字一起出现,不但增强了我们的记忆力,也增进了我们的创造力与联想力。

2.直观形象,促进理解。思维导图通过主干、分支和图像、色彩的运用有效地刺激了大脑,从而使主观意图自然地在图上表达出来。实际上,画思维导图的方法是发展思维的具体化、形象化,有效促进理解。

3.全面整合,整体提升。思维导图呈现的是一个思维过程,学习者可以通过思维导图迅速掌握整个知识架构:由浅入深,新旧结合,把新知识同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促进知识的迁移,从而形成新旧知识的整合,让知识整体性的提升。

三、思维导图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与启示

1.构建思维导图,搭建学习支架。如:以九年级教材第五单元Unit 5What are the shirts made of? 的阅读课(Section B 2a-2e)为例。本单元以“中国制造的东西(Things made in China)”为核心话题,围绕本单元语言交际功能项目“谈论产品是用什么制造,在哪里制造(Talk about what products are made of and where they were made)”,逐步展开各项听、说、读、写活动。本课时是本单元的阅读板块,旨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介绍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艺术如孔明灯、剪纸和泥塑,包括它们的制作工艺、制作原料和象征意义等。

其中在教学有关 sky lanterns时尝试构建思维导图:教师可以提出一些有关细节的问题,先提字面理解层面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词汇、语法、长句和难句;然后逐步过渡到推断性理解问题或评价性理解问题。以下问题教师可以与学生互动,主要是为思维导图做好准备工作。

*Who first used sky lanterns ? (Zhuge Kongming)

*What were they used for in the past ? (asking for help)

*When are they used now? (at festivals and other celebrations)

* When are they made of ? (bamboo and paper)

*What are they regarded as ?(bright symbols of happiness and good wishes)

设计思路与启示:在教师分析、整合文本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思维导图来体现语篇思路的逻辑顺序或关键要点直观地呈现出来。有助于学生抓住语篇的主线,掌握文本的脉络结构,更透彻地理解课文。

另外,至于在教学剪纸和泥塑部分内容,可以让学生自绘思维导图给全班同学介绍其中一个艺术品,根据自己的思路和需要随时进行,既方便又高效。实践证明: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不仅使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品质得到锻炼和提升,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

2.应用思维导图,促进知识整合。如:以八年级教材下册第七单元Unit 7What is the hightest mountain in the world? 的阅读课(Secetion B 2a-2e)为例。本单元以“世界知识(Facts about the world)”为核心话题,围绕本单元语言交际功能项目“表达较大的数字和熟练运用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最高级(Comparatives and superlatives with adjectives and adverbs)”。本课时是本单元的阅读板块,旨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介绍大熊猫的一篇报道,具有说明文的特征。

先让学生仔细阅读文本,尽可能地记住文章中的细节;接着借助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让学生再次阅读文本,边读边完成这个文本框架思维导图。最后鼓励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复述课文。具体的思维导图为:

设计思路与启示:通过填充思维导图来学习和记忆词汇或句子。为了便于记忆,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和巧妙处理,给学生强烈的感官刺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抓住语篇的主要内容,构建知识框架。启发学生思考,有助于学生理解、吸收、记忆、复述、背诵所学的知识,并形成长效记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我们可以从以上实例发现,思维导图往往准确展示了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直观,帮助学生把握重难点;同时还引导学生把知识“串珠成线,接线成网,套环成链”,使知识简单化、条理化、系统化,有助于学生建构自身的阅读网络。

四、结语

教学实践证明,本人通过应用思维导图,合理的思维导图使阅读教学事半功倍,让阅读教学真正走向高效之门。

作为引导者和决策者,教师完全可以把思维导图应用在英语阅读教学模块:最大化地给学生创造阅读的最佳学习模式,提供阅读的最佳学习策略,以有限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学生的阅读潜能,促成高效的阅读课堂,真正落实阅读教学的发展目标。

上一篇:全资子公司公司章程下一篇:好新闻(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