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物理

2024-04-25

思维导图:物理(精选6篇)

篇1:思维导图:物理

第一章 声

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

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

一、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2)从环保的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2、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

3、常见招生来源:飞机的轰鸣声、汽车的鸣笛声、鞭炮声、金属之间的摩擦声;

4、噪声的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符号dB,超过90dB会损害健康;0dB指人耳刚好能听见的声音;

5、控制噪声:(1)在生源处较弱(安消声器);(2)在传播过程中(植树。隔音墙)(3)在人耳处减弱(戴耳塞)

二、声音的利用

1、超声波的能量大、频率高用来打结石、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超声波基本沿直线传播用来回声定位(蝙蝠辨向)制作(声纳系统)

2、传递信息(医生查病时的“闻”,打B超,敲铁轨听声音等等)

3、声音可以传递能量(飞机场帮边的玻璃被震碎,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一音叉振动,未接触的音叉振动发生)

第二章 光的传播

一、光源: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源可分为1、冷光源(水母、节能灯),热光源(火把、太阳);2、天然光源(水母、太阳),人造光源(灯泡、火把);3、生物光源(水母、斧头鱼),非生物光源(太阳、灯泡)

二、光的传播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1)小孔成像: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像是倒立的实像(树阴下的光斑是太阳的像)

(2)取直线:激光准直(挖隧道定向);整队集合;射击瞄准;

(3)限制视线:坐井观天(要求会作有水、无水时青蛙视野的光路图);一叶障目;

(4)影的形成:影子;日食、月食(要求知道日食时月球在中间;月食时地球在中间)

3、光线: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

三、光速

1、真空中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

2、在计算中,真空或空气中光速c=3×108m/s;

3、光在水中的速度约为c,光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c;

4、光年:是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光年是长度单位;1光年≈9.46×1015m;

注: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真空中不传播;光在真空中传播的最快,空气中次之,透明液体、固体中最慢(二者刚好相反)。光速远远大于声速,(如先看见闪电再听见雷声,在100m赛跑时声音传播的时间不能忽略不计,但光传播的时间可忽略不计)。

四、光的反射

1、当光射到物体表面时,有一部份光会被物体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2、我们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3、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1)、法线:过光的入射点所作的与反射面垂直的直线;

(2)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法射光线与法线间的夹角。(入射光线与镜面成θ角,入射角为90°-θ,反射角为90°-θ)

(3)入射角与反射角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反射角总是随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而变化,因而只能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说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镜面旋转θ,反射光旋转2θ)

(4)垂直入射时,入射角、反射角等于多少?答:垂直入射时,入射角为0度,反射角亦等于0度。

4、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互看双眼)

5、利用光的反射定律画一般的光路图(要求会作):

(1)、确定入(反)射点:入射光线和反射面或反射光线和反射面或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交点即为入射(反射)点

(2)、根据法线和反射面垂直,作出法线。

(3)、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入射光线或反射光线

5、两种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1)镜面反射:平行光射到光滑的反射面上时,反射光仍然被平行的反射出去;

(2)漫反射:平行光射到粗糙的反射面上,反射光将沿各个方向反射出去;

(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相同点:都是反射现象,都遵守反射定律;不同点是:反射面不同(一光滑,一粗糙),一个方向的入射光,镜面反射的反射光只射向一个方向(刺眼);而漫反射射向四面八方;(下雨天向光走走暗处,背光走要走亮处,因为积水发生镜面反射,地面发生漫反射,电影屏幕粗糙、黑板要粗糙是利用漫反射把光射向四处,黑板上“反光”是发生了镜面反射)

篇2:思维导图:物理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是虚像,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像和物的大小相等,像和物对应点的连线和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上下相同,左右相反(镜中人的左手是人的右手,看镜子中的钟的时间要看纸张的反面,物体远离、靠近镜面像的大小不变,但亦要随着远离、靠近镜面相同的距离,对人是2倍距离)。

2、水中倒影的形成的原因:平静的水面就好像一个平面镜,它可以成像(水中月、镜中花);对实物的每一点来说,它在水中所成的像点都与物点“等距”,树木和房屋上各点与水面的距离不同,越接近水面的点,所成像亦距水面越近,无数个点组成的像在水面上看就是倒影了。(物离水面多高,像离水面就是多远,与水的深度无关)。

3、平面镜成虚像的原因:物体射到平面镜上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没有会聚二是发散的,这些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画时用虚线)相交成的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只能通过人眼观察到,故称为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

注意:进入眼睛的光并非来自像点,是反射光。要求能用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像、物关于镜面对称)和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同一物点发出的光线经反射后,反射光的反向延长线交于像点)作光路图(作出物、像、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

六、凸面镜和凹面镜

1、以球的外表面为反射面叫凸面镜,以球的内表面为反射面的叫凹面镜;

2、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可增大视野(汽车上的观后镜);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太阳灶,利用光路可逆制作电筒)

七、光的折射

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

2、光在同种介质中传播,当介质不均匀时,光的传播方向亦会发生变化。

3、折射角:折射光线和法线间的夹角。

八、光的折射定律

1、在光的折射中,三线共面,法线居中。

2、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光从水或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要求会画折射光线、入射光线的光路图)

3、斜射时,总是空气中的角大;垂直入射时,折射角和入射角都等于0°,光的传播方向不改变

4、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5、当光射到两介质的分界面时,反射、折射同时发生

6、光的折射中光路可逆。

九、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1、生活中与光的折射有关的例子:水中的鱼的位置看起来比实际位置高一些(鱼实际在看到位置的后下方);由于光的折射,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一些;水中的人看岸上的景物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些;夏天看到天上的星斗的位置比星斗实际位置高些;透过厚玻璃看钢笔,笔杆好像错位了;斜放在水中的筷子好像向上弯折了;(要求会作光路图)

2、人们利用光的折射看见水中物体的像是虚像(折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

十、光的色散

1、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依次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这种现象叫色散;

2、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

3、天边的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

4、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其它色光可由这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白光是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世界上没有黑光;颜料的三原色是品红、青、黄,三原色混合是黑色;

5、透明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什么颜色透过什么颜色的光);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什么颜色反射什么颜色的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白色物体发射所有颜色的光,黑色吸收所有颜色的光)

例:一张白纸上画了一匹红色的马、绿色的草、红色的花、黑色的石头,现在暗室里用绿光看画,会看见黑色的马,黑色的石头,还有黑色的花在绿色的纸上,看不见草(草、纸都为绿色)

十一、看不见的光

太阳光谱:红、橙、黄、绿、蓝、靛、紫这七种色光按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太阳光谱;

(从左往右其波长逐渐减小;散射逐渐增强;人眼辨别率依次降低)应用傍晚太阳是红的,晴天天是蓝的,汽车的雾灯是黄光。

红外线:红外线位于红光之外,人眼看不见;

一切物体都能发射红外线,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多;(打仗用的夜视镜)

红外线穿透云雾的本领强(遥控探测)

红外线的主要性能是热作用强;(加热)

紫外线:在光谱上位于紫光之外,人眼看不见;

紫外线的主要特性是化学作用强;(消毒、杀菌)

紫外线的生理作用,促进人体合成维生素D(小孩多晒太阳),但过量的紫外线对人体有害(臭氧可吸收紫外线,我们要保护臭氧层)

荧光作用;(验钞)

篇3:用思维导图分析初中物理探究题

科学探究的过程主要包括七个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探究性试题就是根据探究的要素设计的富有创造、重视实验和体现科学思维方法的新颖题。有的包含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有的侧重于科学探究的部分过程。无论以哪种形式出现, 都力求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结合在一起。因此, 探究题是近年来各地中考的重点, 也是以后中考命题的热点。

探究题考查的是学生知识点迁移能力, 强调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 故而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 学生往往最惧怕此类题。学生的困难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 信息量大, 不易获取

中考专题探究题, 一般以一个或多个材料或新闻事件作为题材, 通过设问带动探究。有的单列板块, 有的融入综合实践或阅读板块。所以, 如何从一大堆文字或者图表中提取有用信息甚为关键。这需要学生认真审读题干, 理清题意, 选准角度, 进而确定信息筛选标准, 淘汰非相关信息, 挑选出合乎要求的有关信息, 即根据题目要求, 区分信息的有无、轻重、主次, 把针对专题的信息筛选出来。

2. 知识点不明

学生提取、鉴别完信息后, 会遇到第二个坎儿——整合信息。根据试题要求, 比较、辨别, 综合、归纳、概括相关信息。显性信息可直接摘录;隐性信息则要思考提炼。对于隐性信息, 教师应启发学生同已有知识挂钩, 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从信息提取相应考查的知识点。这一步对大部分初学的学生来说要求较高。

3.对于知识之间联系, 关键词把握不到位

知识点之间迁移的能力也是探究题考查项目之一。知识点梳理出来后, 各知识点不会独立, 往往是相互印证联系的。如何找准知识点之间联系的桥梁, 寻找关键词是捷径。在物理中, 学生经常忽略的“相同”、“同时”、“稍”等实际上就是关键词。在这一点上, 学生普遍觉得有困难。

思维导图的特点

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 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 开启人类潜能。在提升思考技巧的同时, 大幅增进记忆力、组织力与创造力。其最主要特点有两个。

1.图形结构化

与其他图形化方法不同, 思维导图类似于人类大脑神经元网络分布的结构, 其知识点像蜘蛛网一样广泛联系, 构成了一幅立体化的结构图。这对于问题的解决和创新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依托作用。

2. 过程记忆化

思维导图是通过分支上的关键词来实现记忆的。准备绘制思维导图时, 把所绘内容整体浏览, 逐渐放射状延伸, 这是总分式记忆;绘制完成后, 把一条条分支形成一个整体, 又变成了分总式。这“总—分—总”的绘制过程体现的是聚合思维、递进思维, 是和人类的思维记忆过程完全一致的, 学生容易牢牢记住。通过对初二年级18个平行班抽样测试, 利用思维导图记忆初二物理第一章声现象内容, 9个班级平均78.4%的学生能对这章重要内容较顺利地复述或写出来。而剩余9个未使用思维导图的班级, 平均只有53.2%的学生能做到这一点。可见, 绘制思维导图能够大大提高记忆的效率。

图1是学生对第一章所绘制的思维导图。这章的概念相当零碎, 不易记忆。尽管所绘图形并不是特别标准, 但已经给学生以很大的触动, 助记效果明显。

用思维导图分析探究题

对于理科习题来说, 一般的解题思路无非是理解全部的已知条件, 之后根据定理、公式推论得到一个新的关系, 再向要达到的结果演绎。但是有些学生在做物理习题时往往思路不够清晰, 尤其是物理探究题。针对这种情况, 要求学生在解题时, 画出其思维导图, 不仅有利于学生分析题目条件, 理清自己的思路, 而且使学生对解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哪儿、什么程度一目了然。

下面, 运用简化版思维导图分析一道探究题。

例:2008年南方雪灾, 给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带来很多困难, 小亮看到抢险队员在冰雪覆盖的道路上洒大量的盐, 他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含盐浓度不同的冰, 熔化特点有无区别?为此, 他进行了下列探究过程:

【设计实验】

他用同样多的纯水、淡盐水、浓盐水, 制得纯冰、淡盐冰、浓盐冰, 然后将这些冰捣碎放入试管中, 在冰块中插入温度计, 记下此时温度计的示数。每隔0.5分钟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 同时观察试管中冰块状态的变化。在选择冰块吸热方式时, 他遇到了一个难题, 现有如图2所示的三种方法, 请你为他选择一种最佳的方法。你选择的方法是 (选填“A”/“B”/“C”, 当时的室温大约是10℃) 。

如图3, 在相同条件下测量三者的温度变化, 得到三条温度变化曲线 (纯冰对应曲线①、淡盐冰对应曲线②、浓盐冰对应曲线③) 。

【分析】根据图3可知:

(1) 利用盐水制成的冰 (是/不是) 晶体。

(2) 浓盐冰的熔点是℃。

【归纳】根据分析可以得到:在冰雪覆盖的道路上洒盐, 可以 (提高/降低) 冰的熔点, 并且含盐浓度越高的冰, 能在更 (高/低) 的温度熔化。

【拓展】小亮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和图线, 又有了新发现:含盐浓度越高的冰, 熔化前升温越 (快/慢) 。小亮想起一件事, 他们在学习熔化时, 也用冰块做了这样的实验, 但那次做实验时, 测量冰熔化时的温度不是0℃, 请你分析其原因。

1.使用思维导图解题的大致过程

第一步:大致浏览整题, 把握对题目的感觉和考查方向。从中可看出, 本题考查的是热学中的熔点问题。

第二步:再次浏览题目, 进一步确立研究方向是盐冰的熔点与盐浓度的关系。根据题中信息, 初步建立三个第一级分支——实验目的、实验过程、实验拓展。

第三步:把各个分支细化, 在最为复杂的实验过程分支中, 根据题意对“加热方式”建立实验现象、数据图线、实验结论三个次分支。这是一个实验探究题最基本的三个环节。把前两个次分支相应的信息填充完整, 尤其注意一些容易忽略的条件, 如“当时的室温”。

第四步:在第三分支列出要达到题目要求需要实现的条件, 列出相关的基本定理, 然后把所需知识点晶体熔化条件和考查内容联系起来。

第五步:最后把各个分支补充完整, 建立自己的风格。至此, 该题的思维导图绘制完成 (如图4) , 对该题的信息条件、考查知识点等的分析过程也全部完成。思维导图并不是艺术品, 是为我所用的。尽管每个人所绘的图各不相同, 只要所绘的能帮助他分析记忆, 就是最有意义的图。

2. 思维导图解题的优点

信息图像化。此题信息较多, 解题的关键是对信息的梳理和甄别, 摘录重要信息, 去除无效信息。普通的解题过程是圈出关键词, 但这样做容易漏掉信息, 且信息之间的联系很难直观看出。用思维导图表示后, 含盐量、室温、熔化时温度-时间图线等信息展示在同一张图上, 一目了然。

关系可视化。此题的核心问题是含盐量多少决定晶体熔点的高低。它们之间是何关系, 从数据图线的分支直观展示出不同浓度盐冰熔点读数。各盐冰浓度如何, 对应的熔点如何, 可以直接标在图中。这样就把隐藏在题中的关系展示在明处, 并建立一定的联系, 使其可视化, 核心问题迎刃而解。

知识集中化。每道物理题的考查都是围绕相应知识点进行的, 探究题也是如此。此题的知识点是围绕着晶体熔化的两个条件展开的。三条不同浓度盐冰熔化图线和晶体熔化图线比较, 可以读出盐冰的熔点, 这是熔化的一个条件;接着从继续吸热这个条件中根据信息, 选择合适的加热条件。这两个知识点通过思维导图集中呈现在一张图中。

过程框定化。探究题千差万别, 学生往往感到无从下手。通过绘制思维导图, 鲜活地展示了解题的三步:梳、理、解。尽管不同题目的图差别很大, 同样题目不同人绘制的图也各不相同, 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其解题的过程是比较恒定的。如上述第一、二步是梳理题目信息的过程;第三、四步是理清题意, 是把题目信息和知识点相连接的过程, 这是最为关键的一步;第五步是根据刚才所获, 完善解题的各个过程。这样, 就把探究题的解题过程框定为一个模式。

思维拓展化。建立思维导图的过程是模仿大脑思维, 建立系统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的过程。它一方面解决现有信息下知识的构造问题, 另一方面利用放射性、发散性, 把思维拓展开。在绘制导图的过程中, 把分支进一步细化, 经常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例如, 此题的最后, 把实验得出的结论又拓展到两个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解释道路撒盐的目的和冰的熔点为什么不等于0℃, 体现出了物理取材于生活又回到生活的思想。

综上所述, 用思维导图解决物理探究题, 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有效的策略, 更快、更有效地梳理和分解知识, 提高解题的效率和质量。同时, 会促使学生对知识形成整体的观念并在头脑中创造全景图, 进一步加强对所解内容的整体把握, 事半功倍。思维导图, 不愧是一个高效思维的武器!

参考文献

[1]托尼·博赞.思维导图——大脑使用说明书[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2:1-20.

篇4:以思维导图“巧”学物理

【关键词】思维导图 物理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71-01

思维导图是由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托尼·巴赞于19世纪60年代发明的一种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能够激发右脑,因为在创作导图时使用了颜色,形状和想象力。能够调动左脑的逻辑,词汇,数字功能。使大脑潜能能得到最充分的开发。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

思维导图的两大特点是采用“关键词”和“知识的树状分叉分层储存”,启示就是以树状结构呈现知识,把知识用关键字,颜色和图案联系起来,形成视觉表象。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完整清晰的知识体系,从繁多的信息中迅速抓住重点,理清思路并发现其内在的联系。从这方面看用思维导图学习物理应该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以思维导图解决学生在物理学习中所面临的困难

在中学阶段,学生普遍觉得物理难学,对物理学习没有兴趣,有些知识即使上课听懂了,在课后也不会运用;知识点明明都背下来了却仍然无法运用。导致这种现象普遍出现的原因是物理知识量大,理论性和系统性较强,对学生的计算,阅读,理解,想象能力要求较高,当学生能力与教材要求出现差距,学生自然会觉得物理难学,那么,此时,选择一个合理的学习方法就显得及其重要了。

物理这门学科知识量较大,怎样才能将这么多的知识完全吸收,灵活运用而不是死记硬背呢?记忆是一切学习活动的基础,从心理学角度上来讲,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瞬时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信息在感觉通道内被登记并保留一瞬间的记忆。短时记忆是对瞬时记忆的加工,没有经过加工的瞬时记忆保留时间约为1秒,而经过加工变为短时记忆的保留时间一般为1分钟。对于学习而言最重要的是长时记忆,怎样才能将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而不被遗忘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将短时记忆与已经存在于脑海中的信息建立联系,而思维导图正式利用这一点,利用与大脑神经网络神似的结构,只有利用大脑自身的语言思维模式来思考问题才能最大程度的激发大脑的联想与创造力,并利用颜色与形状的变化的刺激,将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

二、以思维导图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决定一生”,这个说法或许有些绝对,但是不难看出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多么至关重要的一点,想要学好物理,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绝对会让学生事半功倍。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学生学习很努力,很认真但是成绩一直不太尽如人意的原因。对于在校学习的学生平时学习主要分为四个过程,预习,听课,复习。

1.思维导图在预习过程的应用

现在很多学生对于预习这一个过程不太重视,在预习课本时一目十行,走马观花式得预习,这样的预习收效甚微,如果在预习过程中使用思维导图呢,根据课本内容制作一张思维导图,加上自己的批注,重点,还有不懂的地方,这样的预习不就能事半功倍了吗?

利用思维导图预习的步骤如下:

(1)通读需要预习的内容,明确学习的主题,拿出一张白纸,在白纸的中心写下主题,并画出中心图像(白纸最好横放,这样空间较大)。

(2)整理出预习内容中知识点,画出主要分支图像,并用不同颜色将中心图像与主要分支图像连接起来。

(3)整理出知识点的概念等相关知识组成二级分支,并用不同颜色将主要分支与二级分支连接起来。

(4)在每一条连线上使用一个关键词,便于联想与之相关的分支内容。

注意:(1)连线尽量自然弯曲而不是直线。因为大脑会对直线感到厌烦。比较自然的线条更吸引你的眼球。

(2)尽量使用图形。一个图形相当于1000个词汇,更有利于联想和记忆。

通过这种预习过程,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即将要学习的内容,并且具有一定的系统性,预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在听课中也可以得到解决。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听课效率还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思维导图在听课和复习过程中的运用

在听课过程中有一部分学生,整堂课都在奋笔疾书,这看似很认真,但是这样的学生听课效率并不高,他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都用于在记笔记,其思维其实并没有跟上老师的节奏,错过了非常重要的在课堂上思考的过程,久而久之,形成了思维惰性,降低了学习效果。怎样才能兼顾笔记与老师讲解呢?如果在课中使用思维导图来画笔记,效果会非常好,在课堂上根据老师讲解的思路和重点画下一个思维导图 ,在课后再来结合预习思维导图整理和总结,完善思维导图,加上自己的总结与感悟,学习心得和学习方法等,这样又完成了课后的及时复习。

三、以思维导图完成知识梳理

物理知识量很大,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如“猴子搬玉米”,往往到了期末,以前学的知识就全部忘记了,对于这种情况,在每一次学完一个单元之后,学生应该自主的这个单元所有的内容进行一次归纳梳理,用思维导图理清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明白物理概念,物理方法,物理规律之间的相互联系,学生能否将一个个知识点进行合理的组织,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使新知识与旧知识产生联系,这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包伟清.以思维导图提高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物理教学2014.11

篇5:九年级上物理思维导图(教科版)

第二章 改变世界的热机

/ 4

第三章 认识电路

第四章 探究电流

/ 4

第五章 欧姆电路

第六章 电功率

/ 4

第七章 磁与电

第八章 电磁相互作用及其应用

篇6:运用思维导图优化初中物理教学

四川省理县通化九年一贯制学校 陶朝晟

【内容提要】“思维导图”利用文字、符号、图画等载体把知识网络、章节结构等勾画出来,既能准确、清晰地表达我们的思维,又能组织概念,勾勒知识结构图,把它应用到物理教学中,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组织教学;也有利于学生整理学习笔记、整理自己的知识体系、完善小组探究过程等,并运用思维导图的发散性,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流畅性;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通过教师的发掘和引导,培养学生思维导独特性;通过优化学生的思维过程,提升学生思维品质,从而达到优化物理教学课堂的目的。【关键词】

思维导图

优化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新的思维模式,是由英国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托尼?巴赞于20世纪60年代创立的。区别于传统的思维方式,思维导图让学生可以以更加直观形象的模式来记忆知识结构,更加有效的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之间的联系。思维导图运用运用图画的方式以一个主题为中心,画出放射线,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思维导图因此具有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这种思维导图的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初中教师更加形象的把相关的知识结构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更快的去理解。初二是初中物理教学时学生学习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正式接触物理的阶段,由此使得很多学生感到陌生,难以快速融入教学环境中,而思维导图的直白式引导则刚好解决了这一难题。在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对物理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更容易抓住问题的重点,理清思路;学生在学习中应用思维导图,能更好的感知和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良好的理解思考习惯,从而提高学习效益。

一、用“思维导图”帮助教师分析教材,以此为依据进行教学设计、编写教案学案、复习指导等。传统的教案是一种线性方式,不能从整体结构上反映整个教学过程。教学中教师的思维经常断线或是遗漏有关知识点,如果在写教案前先做一个思维导图的教学设计,再写教案,两者互为补充,我们的教案就会更加条理清晰、更用利于指导我们的教学。利用思维导图能有效的掌控学生分组合作学习。现在大多数学校采用分组教学法,“思维导图”形象直观,教师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利用各小组的“思维导图”发现各小组做得比较好的地方,也能及时找出各小组的不足,可以迅速查漏补缺,对各组进行点拨。最后可以把各小组的“思维导图”收集起来,制成一张全班的关于所学知识的思维导图,对全体同学获取知识都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提高了分组教学的效率。下图是用Inspiration 9软件做下图是关于“物态变化”的复习课教学设计,利用“思维导图”把教知积结构表达既充分又直观。用最少的文字清楚获得最好的效果。(也可以手绘)。

二、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并把它作为一种思维习惯能起到事伴功倍的作用。1.学生可以用“思维导图”做预习笔记、课堂笔记、课后反思笔记

一般的笔记是对老师课堂内容的机械的不完全的复制,相互之间没有关联、没有重点;而且很多学生忙于记录,没有时间真正地去思考,记过的笔记也没有时间去整理和复习。所以常规笔记效率低、篇幅大、无重点、无层次、无结构。而利用思维导图记笔记效率高、篇幅小、有重点、有层次、有结构,并且方便以后复习。采用思维导图做笔记,用简单的短语记下重点,顺应大脑的思维方式把它们连接起来,在记的同时就加上了自己的创意。这样学生不仅能轻松跟上老师的节奏,充分地理解,而且解放的大脑还可以顺着老师的思路展开联想。联想老师想到的相关知识点,没想到的知识点,思想上又比老师前进了一步。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快乐地思考着。课后,学生再根据自己的喜好涂上颜色,加上图画,加深记忆。当过一段时间后再看到这张图时,不仅与此相关的内容会立刻浮现眼前,而且当时的情景也会历历在目。

2.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可以方便的建构物理知识体系进行课堂或章节进行总结,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总结能力。

学生在学习物理概念、规律时往往容易犯一些错误。发生认识偏差。所以建立准确的物理知识网络非常重要,“思维导图”可以很方便的实现。每个章节可以鼓励学生自己画出物理概念、规律及其之间区别、联系的思维导图。学完一章或一个单元后,学生可以共同总结、完善思维导图,也可以把讨论过程制作成思维导图,这样再回过头来复习时,不仅对本章、本单元的内容一目了然,而且可以对整个学期或是初中阶段的整个学科的内容了然于胸。每节课的最后三分钟,常被誉为“黄金三分钟”,是学生对本堂课所学知识进行消化、整理的关键时间。此时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总结、补充,能够将学生学到的零散知识、缺漏知识进行重新认识和补充,并将其结构化,起到了很好的串联和修补作用,此环节可誉为“串珍珠”。章节知识以“整串珍珠”的形式呈现并固定在学生的脑海里。久而久之,学生的知识梳理能力和查缺补漏能力就会产生质的飞跃。下面是物态变化学部分的思维导图。

3.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更好地做实验

很多学生做实验时不够严谨,不能正确操作,不能按步骤完成实验,不懂实验原理,不能理解此实验的意义,造成实验能力得不到提高。

如果让学生把实验前的准备,实验中的操作、数据记录,实验后的数据处理、结论导出,做成思维导图有利于学生实验,养成良好的动手习惯。下面是测量实验的思维导图。

三、思维导图在复习课中的应用

复习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把学习的物理体系内化成自己的认识,不仅要求学生对各个知识点有深入理解,更要理清知识间的关系,并能够进行重新整合和变通。如果能将思维导图这一工具巧妙地运用到复习课中,在理解知识和厘清知识间的逻辑关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建立知识的思维导图,将物理知识内化成自己的理解,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复习课要切忌教师一手包办,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独立建构知识网络。首先,学生主动回忆相关内容,自主构建具有个人特色的思维导图,要注意把握知识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存在的疑难之处。其次,教师在组织复习时,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教师主导,在黑板正中心画核心主题,然后师生共同讨论按顺时针的次序列出几个初级分支,再由每位学生共同完成次级各分支的知识点建构,学生最后对自己的思维导图进行补充;以同学的思维导图为教学资源,全班同学进行补缺补漏,以共同完成知识的系统化;也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组内同学们根据讨论意见以及教师建议绘制出思维导图并不断进行完善以形成小组思维导图。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关键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这就需要师生长期训练达到事半功倍效果。

上一篇:李丽《一去二三》教学设计下一篇: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无领导小组面试全真模拟试题(二):整顿文山会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