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试卷1

2024-05-01

品德与社会试卷1(通用14篇)

篇1:品德与社会试卷1

洪泽湖实验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期末调研试卷 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得分________

一、填空。(每空5分,共25分)

1、国际残疾人日是 每年的12月3日。国际盲人节是 每年的10月5日。

2、我国的传统节日有春节、__清明节____、___端午节___、__中秋节__。

3、我国传统的文娱活动有:跳绳、__踢毽子__、__转铁圈__、__打陀螺__。

4、青藏铁路全长__1142___千米,海拔最高点是 ___5072___ 米。

5、常见的环境问题有资源浪费、工业污染、生活污染等,我们要树立 环保意识,保护环境。

二、选择。(每题5分,共25分)

1、我国的信箱、邮车、邮电局工作人员的制服都是(A)。

A、绿色B、黄色C、白色 D、红色

2、火车每小时的速度一般是(C)。

A、250千米/小时B、20千米/小时C、130千米/小时D、60千米/小时

3、以下哪种垃圾埋入地下后不能被分解?(C)。

A、剩饭B、报纸C、普通塑料袋D、果皮

4、目前,我国水污染的主要污染是(B)。

A、生活污染B、工业污染C、交通运输污染D、农业污染

5、去动物园参观,我会(D)。

A、准备好多吃的喂动物B拿石子砸动物C、惊吓动物D、用眼睛欣赏

三、选择交通工具(连线)(每题5分,共20分)

1、将广东的鲜花,鲜活海产品运往北京。汽车(1-2)

2、将东北大批的木材运往新疆。火车(2-4)

3、将苏州食品厂的糕点运往该市各食品商店。轮船(3-3)

4、将连云港的100吨海鱼运往上海。飞机(4-1)

四、简答题。(共30分)

1、在你参加的集体活动中,你觉得成功离不开哪些因素?

答:团结合作 互相帮助 互相谦让

请你围绕“节约用电、节约能源”这个主题,设计几则广告语。(至少写4条)

1.、节约能源一起来,好山好水好将来。

2、节约能源做得好,省钱省能又环保。

3.、若要电费缴得少,节约用电要做好。

4、节约能源做得好,用水用电没烦恼。

5、地球资源日日少,节约用电不可少。6.节约能源一起来,共创美好的未来。

篇2:品德与社会试卷1

一、对试题的分析:

这次期末考试依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精神,在题目的类型、试题的结构、试题的难中易、学科的主体内容等方面都力求适宜,其中也不乏变革、创新的成分;此外试题融入教育改革的理念,拓宽题材,选材多样化,宽角度、多视点地考查学生的社会素养,使学生的自主性和个性得以发挥,无形中会将今后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纳入“有章可循”的轨道,同时有助于学生自身素质的发展。试题以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立足点,突出了主干知识,重点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凸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所以试题紧密联系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特别加强对学生行为的引导。试题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突出了基础性和实践性。所有的试题都从书本中加工或变化而来,要求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说明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重要性。

2、课程重点照顾了多方面。试题的设计开放,新颖。注重实用、理解、运用和生活紧密联系,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体现了新课标理念。事实表明,试题较好的发挥了评价教学作用的同时,在促进教师教学思想,方式及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等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对试卷的分析:

(一)填空题

本大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应用,试题灵活,代表性强。学生对于第一、四小题的第二个空上答的不理想,体现出平常学习时不注重总结,对学生要求不严。

(二)判断和连线题

这部分主要考察学生课内外知识的灵活应用,贴近学生。这部分只有对个别学生对于判断审题不清,出现失误。

(三)看图填空部分

本题考察了学生对世界概况的了解和认识,学生全部答对。

(四)选择题和简答题

这两道题代表性强,覆盖面广,照顾了好、中、差学生。但部分学生或多或少的丢了分。教师在今后的学习中应再严格要求,对于知识基础部分加强锻炼。

三、对试题的建议:

1、、取材广泛,结合学生具体实际,让学生联系实际谈理解、谈看法,打破以往的问答形式,全面考查学生知识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及综合文化素养的水平。

2、多出一些选择题,可以让面更广一些。

3、学生对书本知识掌握还行,但是学生不会活学活用,最重要的是能与农村孩子的生活实际相联系。

4、、考虑到目前本学科部分学校和教师不够重视,教学上应付或不讲的现象,是不是应多考查一些书本上的基础知识,以引起教师和学生对书本知识的重视。

四、改进措施

1、树立大教育观,和班主任老师一道,狠抓学生的习惯、学习态度的培养。

2、教师以身作则,同学生一道阅读,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加快知识的积累和运用。

3、指导学生学以致用,学了知识就是为了用,知识在运用中才能得到深刻的理解。因而,教师在备课时,不要从书本到书本,要注

意联系实事、家乡的有关内容,用到备课中,给学生学以致用的引导。

4、课堂教学中,要采取一些方法、策略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益。

5、加强平时的教学,注意与社会和自身生活的联系,以兴趣作诱导,打好基础,重视积累。

篇3:品德与社会试卷1

这一课程名称值得纪念,首先在于其大概是第一次由教育行政部门与学界共同协商确定的,体现出了课程改革之初的学术民主之风。我本人当时是刚进站的博士后,没有资格参与这个层次的决策,但有幸跟着导师鲁洁先生去研制其课程标准。在这一过程中,了解到这一课程名称的确定是在征求社会各方面意见,尤其是品德教学和德育研究学界意见的基础上,由课程改革专家组与行政领导共同讨论确定的。而在此前,德育课的名称基本上都是由教育行政部门确定的,这一次则不同,学界参与了意见,且得到了体现和重视,非常难得。也就是说,这一课程名称从诞生的那天起,就是有广泛共识,得到了学界的充分理解。

这一课程名称值得纪念,还在于其体现了德育课程的专业性。在中国国情下,德育课毫无疑问承担着进行意识形态和政治教育的任务。其实,在世界上的任何国家,都有类似的课程承担意识形态和政治教育这一特殊任务,比如美国的“社会学习”看似与政治、意识形态无关,其实教材中这方面的教育内容同样是扎扎实实的。但是,无论如何,德育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进行道德教育,课程名称必须反映这一中心点。过去的“政治课”“思想政治课”等名称,缺陷就在于没有反映德育课程自身的专业性。德育课当然首先要做好道德教育,这不仅仅关系到年轻一代的道德发展,也关系到其他教育任务的完成。如果道德教育的任务没有完成好,意识形态与政治教育的任务也很难完成好。“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样的课程名称,充分体现了德育课程的核心任务,体现了向德育课专业性的回归。

这一课程名称值得纪念,更重要的在于其是有教育思想的课程名称。过去的德育课程名称,甚至是其他课程名称,往往只是一个知识内容领域的反映,没有教育思想上的提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则与此大不相同,在课程名称中已经体现出了德育课程回归儿童生活的教育思想。“品德与生活”虽然只是一个并列词组,但已经提示儿童的品德来源于生活;“品德与社会”同样由两个名词并列而成,但也已经暗示出儿童品德成长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小学德育课的从业人员,都知道德育课的核心教育理念是使品德培养回归儿童的生活,在引导儿童生活的过程中形成国家、社会、儿童个人所需要的品德。经过15年的改革实践,这一思想与课程名称已经血脉相连、浑然一体,且深入人心。在生活中,通过生活引导进行品德培养,这既有源远流长的儒家思想根源(比如孔子就是这一思想的倡导者),又有现代西方思想的影响(比如杜威的生活与教育思想),更有近代中国传统思想的熏陶(比如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一名称中得到了唤醒、体现和传达。

篇4:品德与社会试卷1

一、必备的哲学素养

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訴他多少道理,让他去遵守多少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形成一定的待人做事的观念、思考问题的取向,直至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要看品德与社会教师是否具备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及理论修养。从创新时代的要求来看,教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是指导学生形成终身价值取向的必要条件。所以说,教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是实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学生的道德发展”的必备素养。

二、深厚的文史素养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材第三单元《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针对学习内容,教材中精选的古今名言就达四十多个。例如,认识孔子,教材中选用了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了解司马迁,教材选用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可以说教材选用的名言,都对学生的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充分的激励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对于闪烁着我国古代思想家思维光芒的名言名句,若在课堂上解释有误,不但误导了学生,更重要的是破坏了名人名言本身所具有的激励作用。因此,新教材对教师的文史知识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基本的科学知识素养

如四年级下册的品德与社会第二、三、四单元中,结合思想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主题,教材中涉及许多科学知识。比较突出的有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信息业等多种知识。仅从教材构建和编写的本意来讲,这些科学知识并不是教学的重点,而是针对不同的教学主题安排的。因此,必备的科学常识是品德与社会教师所具备的应有素养。

四、必要的时政素养

所谓时政素养就是指教师对于国际国内正在发生或正在进行的事件了解与掌握的程度。由于我们所面临的信息时代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如有教师在上《祖国的宝岛台湾》一课时,课堂提问学生关于台湾的相关问题,未料学生反而连续提出两个问题:“请问老师,《反分裂国家法》共有多少条款?请问老师,如果马英九再当选,是不是意味着台湾就能回归?”面对这样涉及国家政策与法律的问题,教师显得有点慌乱。由此,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面对思维开放、信息储备多的学生,作为品德与社会教师必须具备必要的时政素养。

五、一项技能——熟练使用多媒体的技能

品德与社会教师难当,品德与社会难教,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品德教育多为言传口授,学生缺乏真实感受,可信度有待提高。多媒体在教学中的适当使用,能有效增强品德教育的可信度。我们可以把一些新闻报道、纪录片以及反映实际的图片、数据、视频等与品德与社会课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用事实说话,实现超时空的信息再现。通过多媒体的补充、印证,使品德课有血有肉、生动活泼。通过这些媒体,学生既能从中了解当前社会的变化、发展,又能明白在新时期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从而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心,让学生生活在鲜活的主题中,在实践矛盾冲突中积极地探索和体验,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品德,首先从提高教师的哲学素养、文史知识素养、基本科学知识素养以及时政素养入手,熟练我们使用多媒体的技能。以素养育品德,以品德促素养,从而更好地完成新课标赋予我们的教学任务。

篇5:品德与社会试卷分析

一、试题分析: 试题能仅仅围绕课程标准综合考察学生的素养而命题,具有科学性、灵活性。试题基本上出自于课本,但又不拘泥于课本,能结合学生实际灵活出题。本试题共三大题,由填空、判断、问答三大部分组成,题型新颖、题量适中,难度不大,能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适合小学四年级学生的特点。

二、答题总体情况分析: 从学生的答卷情况来看,学生的考试成绩还比较理想,正常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但从学生的答卷来看,问题也不少,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师、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做的不是太好,对一些资料的收集不全面,致使学生出现了知识的盲区;二是错别字太多,简答题概括不到位。

三、典型错例分析 填空题:

1、我们生活在一个(),每天人们都会通过各种方式(),个别孩子混淆,填反了。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通信()和通信()受法律的保护。秘密一词写反了 问答题:

过去人们是怎样传递信息的?现在呢?回答不完整,概括不到位。

四、补教补学措施

1.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更要注重学生的基本能力培养,引导学生收集资料,积累学生的知识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认真审题、认真做题、认真检查的好习惯,使其发挥应有的水平,取得更为优异的成绩。

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试卷分析

一、试题分析: 试题能仅仅围绕课程标准综合考察学生的素养而命题,具有科学性、灵活性。试题基本上出自于课本,但又不拘泥于课本,能结合学生实际灵活出题。本试题共三大题,由填空、判断、问答三大部分组成,题型新颖、题量适中,难度不大,能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适合小学四年级学生的特点。

二、学生答题情况

由于这部分内容大部分是一、二单元中的问题,大部分学生检测完成较好,书写认真,题目做得准确,只有个别学生由于日常不努力刚达及格。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很好,失分较少。出错多的地方是错别字较多

三、典型错题错例原因分析:

1、填空题中,个别空填写不正确,错别字较多。如:惩罚、诺言、完善规范等词语。

一是学生掌握的不够牢固,二是混淆现象严重。

2、判断题第二题出错较多,审题不够认真,思考不到位。

3、问答题,大部分学生做得还可以,个别学生回答的不够全面。

4、个别学生不够认真,书写潦草。

三、补教补学措施:

1、加强对品德与社会知识的复习,使学生能够牢固的掌握。

2、多找一些辨析题,加强训练。

3、采用一些科学合理的方法加以记忆。

4、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和学习习惯,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5、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更要注重学生的基本能力培养,引导学生收集资料,积累学生的知识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试卷分析

一、试题分析:

本次命题按照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要求,全面考核学生对道德认识、道德行为的判断能力,尤其是把认知内化为行为习惯,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综合能力。全面了解本学科在课堂教学中的成绩与不足,了解学生品德形成与行为习惯的现状。

二、成绩与不足:

本次考试总的看,成绩是主要的,在教学中也充分体现了本学科的生活性、社会性、综合性及实践性,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良好品德和行为的养成。

(一)主要成绩

1、学生对填空题掌握的较好,正确率也较高,共七个题基本没出现错误。

2、学生对是非及行为判断题正确率几乎为100%学生掌握的很好,在社会生活中能够正确判断是非,能选择正确的行为。

3、第三题简答题,共分两个大题。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的很好。

4、每一份试卷都能保证卷面整洁,书写认真,工整。

(二)存在的不足

尽管成绩是主要的,但是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1、填空题,学生知道内容,但有部分同学错别字多。

2、第三题是简答题题。有个别同学胡乱编造,与提高的问题毫不相干,甚至一字不写。对这些实际生活中的常识,学生掌握不好的原因是实践的少,以后应注重这方面知识的补充。

三、今后的改进方面:

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应认真上好每一节品德课,要钻研教材,要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研究学生学习方法,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扩大视野,拓宽知识面,要注重让学生从自身的体会、感悟来接受道德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要走进学生的心灵,走进生活,走进社会,真正变“要我做”为“我要做”,重视直接经验,重视过程,淡化结果,为培养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及辨别是非能力奠定基础。总之,要提高品德课的教学效率,密切联系学生实际,致力于课堂教学改革,才能使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试卷分析

一、命题情况:

本次命题按照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要求,全面考核学生对道德认识、道德行为的判断能力,尤其是把认知内化为行为习惯,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综合能力。全面了解本学科在课堂教学中的成绩与不足,了解学生品德形成与行为习惯的现状。

二、成绩与不足:

本次考试总的看,成绩是主要的,在教学中也充分体现了本学科的生活性、社会性、综合性及实践性,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良好品德和行为的养成。

(一)主要成绩

1、本次测试题学生最突出的表现是书写,大多数同学书写工整、认真,卷面整洁,没有出现一个乱涂乱画的现象。

2、学生对选择题正确率几乎为100%学生掌握的很好,在社会生活中能够正确判断是非,能选择正确的行为。

3、第三题简答题,共分5个大题。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的很好。清晰有条理。

(二)存在的不足

尽管成绩是主要的,但是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1、填空题,学生知道内容,但有部分同学错别字多。

2、第三题是简答题题。有个别同学胡乱编造,与提出的问题毫不相干,甚至一字不写。对这些实际生活中的常识,学生掌握不好的原因是实践的少,以后应注重这方面知识的补充。

3、班级之间部分同学差距大,同一个问题不同班级学生的答题有差异。

三、今后的改进方面:

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应认真上好每一节品德课,钻研教材,要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研究学生学习方法,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扩大视野,拓宽知识面,要注重让学生从自身的体会、感悟来接受道德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要走进学生的心灵,走进生活,走进社会,真正变“要我做”为“我要做”,重视直接经验,重视过程,淡化结果,为培养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及辨别是非能力奠定基础。

篇6:六下《品德与社会》期中试卷

姓名:得分:

一、你能为它们找到合适的朋友吗?(每小题4分,共32分)

1、(A)是世界地球日。

A、4月22日B、3月22日C、6月5日D、3月21日

2、龙卷风是属于(A)。

A、气象灾害B、生物灾害C、地质灾害D、天气变化

3、我国的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C)。

A、1/2B、1/3C、1/4D、1/54、20世纪,世界是死亡人数最多的是(A)大地震。

A、中国唐山B、日本神户C、危地马拉D、地中海东部

5、我国荒漠化面积约占国土的(C)。

A、7.3%B、17.3%C、27.3%D、37.3%

6、目前,全球的年耗水量已达(B)立方米,正以每年5%的速度递增。

A、6万亿B、7万亿C、8万亿D、5万亿

7、东汉时期的科学家(B)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方向的科学仪器——地动仪。

A、张仲景B、张衡C、祖冲之D、蔡伦

8、森林被人们誉为“(B)”。

A、地球的心脏B、地球的肺C、地球的肾D、地球的皮肤

二、请开动脑筋,充实下面的“知识宝库”。(每空4分,共28分)

3、森林像一个巨大的(吞吐机),从土壤中吸取大量的(水分)再经过植物散发到空气中。另外,森林还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5、(水)是生命之源,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它。

6、真正的友谊是建立地(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的。

三、火眼金睛辨真假。(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小题6分,共30分)

1、男生有男生的特点,女生有女生的特点,男女生最好不要在一起玩。(×)

2、人不可能十全十美,我们要学会悦纳自己,保持自己的特点。(×)

3、真正的朋友会在我们需要的时候,伸出援助的双手。(√)

4、当长辈错怪了自己,一定要跟他们理论到底,不能忍让。(×)

5、森林被誉为地球的肺,煤炭被称为工业的血液,石油被称为工业的粮食。(√)

四、感悟明理。(共10分)

篇7:五年级品德与社会试卷

姓名___ 得分____

一、填空题:

1、_____是指代表国家从事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行使国家行政权力,履行公务的人员。各级人民政府组成人员是______。

2、维护_____统一和各民族______的义务。遵守_____法和_____,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遵守社会公德的____。

3、《儿童权利公约》中有___权,___权,___权和___权四种

4、那一段苦难深重的历史始于___年的鸦片战争。

5、腐败无能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______。

6、1900年____攻陷北京,分区占领北京后,烧抢掠无恶不作,犯下了滔天罪行。

7、中山陵是___先生的陵墓,位于江苏省南京市_____,每年都有上百万人前往中山陵,拜谒孙中山先生。

8、孙中山与其他革命党人一想创立了革命组织________。9、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_________。

10、___年__月__日,孙中山在南京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并就任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1、“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____是20世纪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人,也是对世界影响最大的中国人。

12、解放后,每年的__月__日就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_____。

13、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_______事变,开始了全面的侵华战争。

14、1945年8月15日____宣布投降,并在投降书上签字。

15、___广场坐落在我国首都北京的市中心,它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___年__月__日,新中国就是在这里宣告成立的。

二、简答题:

1、你家里有哪些烦人事?

篇8:品德与社会试卷1

一、开展品社( 生) 生活化课堂教学的理论依据

1.开展品社( 生) 生活化课堂教学符合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一切知识的学习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更好地指导与应用生活,单有知识而没有与实践很好地结合, 或者光有实践没有理论做指导,都是不全面的,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实践是理论的试金石! 开展生活化的课堂教学, 既注重知识的学习, 又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很好地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2.开展品社( 生) 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符合以人为本的原则

一切教育必须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这是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内涵和基本价值取向, 也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精髓。开展品社( 生) 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不仅可以解放他们的眼、耳、口、手、脚等器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了自己思维与活动的时间与空间,学生在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中,要将自己的体验与兴趣结合起来,将自己的方法、价值观与知识的获取结合起来。

二、开展品社( 生) 生活化课堂教学的内涵

1.课前体验生活化

人的生活世界是直观的、具体的,因而也是丰富多彩的。德国杰出的思想家胡塞尔指出:“只有感性的、生动的、丰富的生活世界,才能满足人在理智、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需要。”要让学生对世界体验得深刻,必须让学生走出课堂,走上社会。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品社《同在蓝天下》时,课前让学生自己做一个盲人贴鼻子的游戏,体会盲人的生活。课前体验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2.课中体验生活化

( 1) 引入话题生活化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的开始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学生的课前体验,创设情景,使学生在所营造的特定氛围中,激起情感体验,在不知不觉中触动自己的情感之弦。如,在教学《友爱是共同的》时,在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玩具后, 教师可作如下引入:“在刚才老师看见同学们各自交换自己的玩具,分享大家对你的玩具的评价,老师也感到很高兴,那么,你都听见同学们对你的玩具怎样的评价? 你的心情如何? ”这样的引入,以生活为切入点,让学生感到自然。

( 2) 合作学习生活化

在学习中,教师可利用学生课前的活动收获,引导学生开展活动,通过游戏、表演、讨论等形式,体验生活,感悟道德。教师通过创设生动而又贴近实际生活的情景, 可以激发起学生对学习的无穷兴趣。如,在教学《同在蓝天下》时,学生在理解了弱势群体的处境后,教师可做如下引导:”面对这些弱势群体,社会各行各业都伸出了一双双温暖的手,唱响了一曲曲人间赞歌! ”然后播放《爱的奉献》的音乐,让学生了解社会各界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学生在兴趣盎然中,激起了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同时也让他们体会到了社会的博爱! 听完后,可让学生说说感受,这样如何为弱势群体献爱心的合作问题就出来了,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在这种情感中如果让学生合作交流效果可想而知。既培养了他们的道德情感,又陶冶了他们的情操。

( 3) 深化感悟生活化

品德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学会生活。因此, 教师应该在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的基础上,通过交流、评价、反思等形式,深化道德认识,引导学生生活如,执教一年级品生《认识好朋友》时,当学生与同学互相交朋友并夸夸对方的优点后,在深化感悟部分设计了“交友大联欢”“交友大转盘”和“交大朋友”三个活动。 这三个活动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在身边进行交朋友活动,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强化了已有的认知体验,深化了乐于与老师、同学交朋友的道德情感,体验了交友的喜悦,从而达到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的目的。

( 4) 课后践行生活化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是由品社( 生) 的实践性决定的生活是最好的老师! 生活知识包罗万象,它可使幼童成长为学生可把学生熏陶为学者, 可让学者历练为智人, 可将智人钝化为哲父! 生活课堂,使每一位在其怀里成长的孩子都享有积极的受教育的机会。教师必须根据具体的内容,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利用所学开展社会调查、参观、社会服务等活动,让学生走出学校这个小课堂走进社会这个大课堂,体验生活,有效地帮助学生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达到知行统一。例如,学完了《同在蓝天下》可以让学生开展一次向弱势群体献爱心的活动;学完了《交通海陆空》,可以让学生设想未来的交通工具;把行为认知延伸到学校、家庭、社区到生活中去实践,去深入体验,从而把活动引向纵深,实现德育的实效性。

篇9:品德与社会试卷1

关键词:高效课堂;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二是明确教学目标。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三是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

一、有效教学要具有以下特征:

(一)课堂教学有效性

课堂教学有效性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用最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它包括三重含义:效果、效率、效益。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既然“有效”是针对“无效”、“低效”而言。那么“有效”就是通过教师的教学过程,学生学得开心,教师教得轻松。

(二)有效教学强调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课堂教学教师要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因此,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发展是全面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再次要求教师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三)课前的有效准备

大凡成功的课必定是充分准备的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有效的备课必须体现出:目标的有效:清晰、简明。备课时制定明确、具体、科学的教学目标,围绕目标确立重点,优化教法,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内容的有效:适量、适度。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学原则,科学地安排与搭配教材内容,合理地组织各部分的练习,不能“贪多忽效”,也不能“求少图便”。教法的有效:灵活、恰当。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法效果就会不同,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优化教学方法要从实际的教学内容、教材特点、学生情况出发,扬长避短选用教法。教法贴切,教学方有效。

(四)课堂的有效组织

这一环节,教师要做到:语言组织准确、简练。一个教师,课堂上一定要组织教学语言,增强语言表达的科学性、针对性、准确性,做到清晰精炼、重点突出、逻辑性强。时间组织恰到好处。教学各部分的时间分配,教者在备课时应预计,讲课时要调控。不言而喻,课堂教学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任务越好,浪费的时间越少,课的密度越大,教学质量就越高。教学组织还要面向全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各环节的安排要尽可能以全体学生的参与为基础,以个别提问、小组交流等多种形式来了解大多数学生学习的情况。

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三)走进生活天地,引导学生热爱生活。

学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然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现一些和课堂里、和书本上、和教师所讲的相矛盾的现象和事件,产生许多困惑。在认识这些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教学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等,便是自然的,而不是外加的。学生需要更多地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深切体验,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教学时,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生活世界中去,从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形成。例如教学《春天来了》这一活动时,我首先带领学生亲自到大自然中寻找春天,感受春天的美,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生活世界中去。其次,通过学生亲自体验春天、观察春天,让学生了解春天不仅美而且是个充满生机的季节,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在大自然中的乐趣。最后,通过学生自己的寻找、观察、感受体验到的春天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和春天玩。在玩中,学生真正感受到春天带给他们的快乐,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因此,内心深处就有了一种想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二)开放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实效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其内容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以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为三条轴线,指导学生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只有开放教材,捕捉儿童生活中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及时地把儿童生活的新问题、社会中的新信息、科学技术的新成果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之中,才能真正诠释课例中所蕴含着的道理。因此,《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活动内容必须是开放的,向儿童自身开放,向儿童身边的大自然开放,向儿童生活的社会开放。

(三)在课堂中呈现出活动性

品生品社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学生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活动的形式可以有很多种,如:讨论、搜集信息、课前调查、情景模拟与角色表演、操作性、实践性活动、教学游戏、参观访问、欣赏、练习、讲故事等。

要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我们还要做到把时间留给学生、把空间留给学生、把自由留给学生。有趣导入的品德课是最成功的,贴近生活的品德课是最亲切的,结合时政的品德课是最鲜活的,诙谐幽默的品德课是最快乐的,形式多样的品德课是最开心的,学科整合的品德课是最喜欢的,现代手段的品德课是最愉快的。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的有效方法比较多。只要教师们遵从新课标理念,认真钻研教材,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方法,就一定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一定会使我们的课堂达到和谐高效。

望大家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能挤出更多的时间,和学生一起搜集整理更多的图片、资料、音像及音乐,更好的为教学服务,认真设计教案,真正把《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上好、上活,使其成为学生的朋友。

参考文献:

[1]秦娥. 守住德育目标 演绎高效课堂——对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高效课堂”的一点思考[J].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1,(07):59.

[2]董泉凤. 生活化教学,构建高效品德与社会课堂[J]. 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4,(14):36.

[3]丁小荣. 构建品德与生活(社会)高效课堂初探[J]. 教育革新,2012,(03):61.

篇10: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年8月8日,第29届奥运会在A.2008北京B.2000悉尼C.2004雅典

2、国际和平年是()年。

A.1896年B.1986年C.1996年

3、“中国蓝盔部队”首次走出亚洲是()年。

A.1992年4月B.1993年9月C.2003年4月

4、国际上公认的20世纪最伟大的女性是()。

A.宋庆龄B.宋美龄C.朱迪·威廉姆斯5、1945年9月2日,()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

A.德国B.日本C.英国6、1954年6月,项原则。

A.毛泽东主席B.周恩来总理C.邓小平

7、下列不属于中国的“四大发明”的是()

A.金银器制造B.丝绸C.茶叶

8、A.B.C.

A.B.C.

A.B.C.

A.B.C.

A.B.C.

A.B.C.

1、沙尘暴是我国南方地区春季日益频繁发生的一种恶劣天气。()

2、湿地也叫“地球之肾。”()

3、只有正视历史,人类才能真正拥有和平未来的希望。()

4、5月8日是世界红十字日。()

5、1952年6月10日,毛泽东同志挥笔写下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题词。()

6、2001年10月,亚太经合组织第十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中国上海成功举行。()

7、1984年,中国第一次参加奥运会。()

8、苏联是第一个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

9、()

篇11:品德与社会试卷1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试卷

一、填空

1、杂交水稻之父是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特点。

2、中国耕地面积只占世界的,人口却占到了世界的以上。

3、古代的通信方法有新月异,我知道的通信工具有、、网络、数字等。

4、生炉子的房间按一个就不怕中煤气了。在公共场所吸烟是有损,也是在公安能场所随地吐痰会,每个人都应该尊敬和爱护清洁工人的劳动,维护干净整洁的环境。

5、常见的交通标志分为三类,它们分别是

6和一般物质引起,再

二、问答

7、当火灾发生时,怎样选择正确的逃生和自救方法尽快离开现场?

篇12:三年级品德与社会试卷分析

1、试题结构特点、答题情况及得与失分析

本次考试试题覆盖面广,难度适中。注重了综合性、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能客观准确地反映出学生在本学期的学习情况,对教材把握很准。基本题型属于常常考到的题型。

第一题:填空题(20分)

这道题是本张试卷错误最多的一题,主要考察了每一课的重点知识,学生多不喜欢记忆知识,导致丢分较多,有些学生直接按照自己的理解填写内容,与原文不相符,也有部分学生答题不够全面导致失分。

第二题:选择题(30分)

这一题总共10小题,主要考查学生常识性知识和平时对知识的积累和运用能力。多数学生能正确作答,答错的少数学生是平时不注意听讲和难于识忆所学知识的后进生,所以考试时只能乱选择。第三大题:判断题(30分)多数学生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做题,基本得全分,只有少部分同学因为理解错误导致失分。第四题:简答题(17分)

简答部分的三小题,都是老师在课堂中举例说过的题,但大部分学生不能够得全分,看来上课的效率仍有待提高。

2、存在的问题

教的问题:(1)教师课堂教学效率不够高

(2)课堂知识讲解不够全面

(3)未全面照顾到全体学生

学的问题:(1)学生平时偷懒,知识点的掌握不到位。

(2)审题不清,答题马虎。

(3)对于只需稍加思考就能够回答的常识问题,不写或只看个别字,就开始作答。

3、今后努力方向

(1)在教学工作上。

我今后要认真抓好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提高教学质量。要从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方面抓起:一是抓课前准备。在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搞清楚,了解教材结构特点、重点、难点,掌握知识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要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2)抓课堂教学。

首先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做好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上保持相对的稳定。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快乐的心情,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并且我注意了课堂语言的简洁,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引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家庭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负担。(3)抓课后辅导。

要提高教学质量,要注重课后的辅导工作。这个班学生好动、爱玩,缺乏自制力。针对这种行为,我要把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作为工作的一项原则,并把这项原则贯彻到教学中,教师要勤下班。在辅导后进生上,根据后进生的各自情况,给他们制定学习计划和目标。(4)激发兴趣,多方引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话很深刻,无论什么人做什么事,只要他对此事有兴趣,那么,他肯定就会投入。学习品社也是如此,只要学生投入时间去写,那就解决了 “难学” 这一问题。抓住关键,提出疑问。

篇13:品德与社会试卷1

一、品德教育必须以人为本, 以人的发展为宗旨

(一) 尊重培养对象

以人的发展为宗旨, 就必须学会尊重培养对象。而尊重培养对象很重要的是从学生需要出发, 精选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知识, 训练学生必备的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强调学生整体素质的协调发展, 强调学生的学习要面对真实生活, 真正学会解决各种现实问题。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高度重视这一点。

(二) 改革学习方式

以人的发展为宗旨, 就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 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与掌握, 冷落发现与探索, 遏制学生的思维和智力, 消磨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 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 赞赏学生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 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践活动和实验活动, 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以人的发展为宗旨, 就必须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叶圣陶先生曾经强调:“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学生能自学自励, 出了学校, 担任了工作, 一直能自学自励, 一辈子做主动有为的人。”现行品生、品社教材的编写意图也旨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用好这套教材, 就能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基础。例如《学校周围探秘》这一课, 教材中设计了调查活动实践, 只要教师能够遵照教材编写的意图, 认真组织学生开展调查活动, 学生定能够在实际调查中学会调查方法, 提高实践能力, 将来这种能力在他们一生中都是十分有用的。

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要钻研教材, 吃透教材, 并努力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实现“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这一教学目的。

二、品德教育必须回归儿童生活

(一) 品德教育要从生活中来, 淡化教育痕迹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 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 才能引发出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 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必须从儿童自己的世界出发, 力求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贴近儿童生活, 反映他们的需要, 寓教于乐, 淡化教育痕迹, 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例如, 《幸福的家庭》一课, 为了引导学生学会尊重父母的意见, 正确处理与父母的矛盾, 我创设了去商店买衣服与父母意见不一致的情景, 先组织学生模拟表演, 然后交流探讨, 学生在表演和交流中很快明确了该如何与父母沟通, 如何尊重父母的意见。

又如, 学习《垃圾的危害》一课时, 我组织学生课前搜集了垃圾的危害有关资料, 课上组织学生召开了“垃圾批判大会”。当垃圾的危害在批判大会上被一一展示出来后, 学生深刻认识到了要好好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不能乱丢垃圾。

(二) 品德教育必须到生活中去, 重视生活实践

我们知道, 学生在课堂上能形成初步的道德认识, 但要将道德认识变成一种能力, 还必须进行长期的道德实践。

例如, 在学了《垃圾的处理》一课后, 我组织全班学生开展了“分类处理垃圾, 争做环保小卫士”的实践活动。活动开展后, 教室里的垃圾实现了分类放置, 废纸、脏土分别放在不同的垃圾桶内, 废纸每天收集好, 一周一卖, 所得款项充当班费。一段时间后, 学生家长纷纷向我反映, 说他们的孩子养成了攒废品卖废品、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三、品德课堂必须坚持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新课改的显著特征是改变原有的单一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形式, 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得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的能力。

本套教材为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以体验学习、探究学习作为基本的学习方式, 鼓励学生在体验、探究中获得新知识。我在备课时, 认真把握教材意图, 创设各种活动让学生主动探究。如《和风在一起》一课, 我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制造风、感受风, 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引发了对自然现象的探究兴趣。

坚持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不仅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动手机会, 让学生参与更多的社会实践, 最为主要的是建立了新型的交往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习的指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探究的帮手。我们平等、民主、友善地对待学生, 学生在我们的课堂上就会自信、积极、主动, 这种良好的教育氛围, 既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又能提高我们的职业境界。

以上是我个人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小学生品德教育的特点和规律, 希望能够给广大致力于小学品生品社教学的教师一点参考。

参考文献

[1]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及解读.

[2]中小学德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14:品德与社会教学初探

一、学习内容趣味化

小学生的好奇心强。教师必须使所学内容趣味化,把抽象的历史、地理等知识以生动的故事、儿歌等形式展现出来,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人类的家园——地球》一课时,了解七大洲的名称和地理位置对于学生来说较为抽象。我就利用世界地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七大洲的形状和地理位置,并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交流讨论,试着把七大洲的名称、位置编成儿歌。不一会儿,学生就编写出一首朗朗上口的儿歌:“亚非欧洲是朋友,南北美洲手拉手,企鹅住在南极洲,四面环海大洋洲。”简单的几句话使学生轻松地掌握了课堂内容,并且提高了识记地图的能力。

又如教学五年级下册《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准确说出各少数民族的居住地,我便结合中国地图引导学生观察理解,并编出了学生乐于接受的儿歌:“东北满族和朝鲜(族),北部蒙古(族)大草原,西北新疆维吾尔(族),苗、彝、壮、傣在西南,藏族就在大高原,黎族居住在海南,台湾岛上有高山(族)。”

二、教学方式多样化

小学生对于历史文化知识往往感到遥远而陌生,教师就要使用多种手段,拉近教材与学生的距离。在《屈辱的历史》一课教学时,我播放了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等相关视频,让学生了解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暴行。学生观后义愤填膺,甚至拍案而起。接着,我又让学生讲一讲还知道哪些日本侵略中国的事实,并思考“日本国土面积那么小,为什么敢侵略我国”。学生思考片刻后,踊跃发言,总结出“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我又问:“为了祖国的强大,我们该怎么做呢?”学生表示应该从眼前做起,好好学习,长大后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力量。这样,就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三、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法宝。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预习、质疑,利用不同的方法收集资料、分析问题等。如教学六年级下册《为党唱支歌》一课,如果让学生仅从教材列举的一些事例体会“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一内涵,是不太容易的。因此,我引导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预习、讨论,提出疑惑;然后利用书籍、网络等渠道自己收集、整理资料,并进行调查访问;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在班内汇报,全班自由交流。学生们找到了很多真实的事例,切身感受到新中国成立后发生的巨变,进而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总之,教师只要准确把握课标精神,正确解读教材内容,从学生的生活和实际出发,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就能不断创新,保证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参加国画展览观后感下一篇:乡镇内审工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