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评语范文

2022-06-14

第一篇:品德与社会评语范文

《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教学感受

南庄镇村尾小学

罗秋凤

《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兼具了品德教育、科学教育、生活教育、社会教育等多重教育价值,带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将品德、行为规范、法制、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国情、历史与文化、地理环境等教育有机融合,具有人文性和综合性。

虽然这两门课程有不同的培养目标,但是它们是前后联系的,它们是小学德育课程的两个部分,它们都以儿童生活(社会生活)为基础,它们关注的是儿童现实生活,不是儿童现实生活的简单翻版,也不会毫无选择地重演儿童生活的过程,而是对儿童生活的锤炼与精选,使儿童感受到的是真实、完整的生活,得到的是真实、完整的知识、经验与能力、情感、德行与人格。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转变教师的角色,活用教材,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主,把儿童道德的形成与儿童的生活(社会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让教学走近儿童的生活(社会生活),让生活(社会生活)走进成长中的儿童,促使知识教学、能力培养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有机结合。下面我就结合两门课程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感受。

一、改变教师角色,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学习伙伴关系。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和者。”教师要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学习伙伴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自我意识,创造丰富的教学情境、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大胆质疑,标新立异。因此教师要做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要创设民主和平的课堂。

如在教学一年级第一单元《我上学啦》,一上课我就说:“从今天起,我和大嘴鸟(书中的卡通形象)与你们交个朋友,我既是你们的老师,又是你们的好朋友。并且让每一位学生向我介绍自己,我还与学生握手表示友好,消除了学生对老师的畏惧感,感到老师和蔼可亲,感受到学校生活的愉快。又如在教学《快乐的体育花会》一课时,我与学生一起进行转呼啦圈比赛,与学生一起活动,学生的积极性很高。由于角色的转变,不仅师生关系十分融洽,学生都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并与同学团结、协作,增长了学生的合作、勇气等意识和情感。因此,在我们的实际课堂教学中,要把学习变成一个“共同体”,把教室变成一个“学习场”,把课堂变成一个“情感园”,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才有可能有态度的形成,有情感的交流,有习惯的养成,有道德的浸润。

二、活用教材,开发课程资源。

新课程的实施,给教师提供了发挥教学创造能力的平台,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材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供教师讲授的,教材只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凭借和依据,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不是唯一的模型。学习教材本身不是目的,它只是学生学习的一根拐杖,是调动学生进行心理活动、思想活动,促进学生进行自我构建的一个手段。在教材处理上,我们既要依据教材,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要活用教材,开发现有的教育资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吸取现实生活和学生生活中活的因素,以及各种教育资源与要素。只有充分开发和运用教育资源,才能使课堂教学更有现实性,更能贴近生活。

如《请到我们学校来》一课学习,我就根据我国当前贫困地区学生上学难的实际,通过网络收集大量的资料,让学生深入了解山区贫困地区的儿童的生活与学习环境,让学生珍惜现在的学习生活环境。

三、设计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儿童道德的形成。

两门课程教学活动的具体形式都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要设计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我在课堂中就经常结合学习内容,创造条件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和兴趣,尽可能地提供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与亲自参与的机会。如通过开展“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 讲故事”、“多媒体展示”等方式展现教育主题,帮助儿童获取某些难以身临其境去学习的体验和经验、知识。这样不但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兴趣,使儿童在多项活动中反复体验和感悟,让儿童获得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而且调动了儿童乐于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如《放学了》一课,我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两位学生扮演乱穿马路,一位学生扮演小交警。在学生表演后我提问“他们做得对吗?”“乱穿马路的不对”“平时,我们过马路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呢?”“要靠右走。”“如果看见红绿灯的十字路口,又该注意些什么呢?”学生说:“走人行横道。”接着,我又做了补充,揭示了交通小常识:红灯停,绿灯行,黄灯可以继续走但请注意安全。最后我请学生说一说以后上学的路上,大家应该怎么做?学生各抒己见:遵守交通规则、靠右走、不并排走、不在路上打闹、玩耍等等。这一活动的安排,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们不仅自己严格要求自己,而且能及时纠正其他学生的错误。我这样安排,就是把书本上的一些抽象的道理和知识变得越来越具体、生动,使学生的道德情感不断加深。

此外,在教学中要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让儿童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促进儿童道德的建构。

总之,《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这两门活动型的综合课,是课程改革综合性最强的课程,作为《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一定要与时具进,向困难挑战。我们相信只要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大胆进行课改实验,不断探索课改新路,一定能增强这两门课程的教育教学实效。

第二篇:未来出版社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三年级下学期品德与社会,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

未来出版社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姓名

紧张的一学期已结束,为了更好的开展下学期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成绩,现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 具体措施 (一) 在教学过程中,全面掌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协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二) 上课时关注儿童的实际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以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为根本。让儿童从自身的世界动身,用自身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身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身的方式研究社会,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

(三) 在教育教学中,随时随地引导学生做一个维护环境的好小朋友,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我通过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沛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身的身边动身,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环保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做一个环保的好公民。

(四) 注重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的自我训练、自我监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就需要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实践。因为通过活动,不只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社会交往能力,而且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关心他人。陶冶了高尚情操,也提高了自我教育能力。

(五) 认真钻研教材、教法,正确掌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选择恰当教学方法,才干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明确正确的行为方式。有充沛的理论指导,才干防止以往满堂灌的错误。

(六) 注意理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用理论指导自身的行动,并在生活中适时遵守,学生的各项行为习惯有很大的进步。 (七) 能够联系学校开展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自觉纠正行为错误,提高水平。

二、 存在的问题 (一) (二) (三) 学生和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够浓厚。 有些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仍然是个难题

上课形式单调、说教意味浓厚,枯燥乏味,实际效果存在欠缺。

三、 今后努力的方向

(一) 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运用好电教手段,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必要时使学生有效的接触大自然,接触生活,接触社会,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二) 紧密结合班级管理和学生的实际,进一步加强养成教育,这是思想品德教学的关键所在。

(三) 作好与家长的沟通。家庭与学校联合起来,形成强大的教育势力,一起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人。不时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表示,同时结合学校的活动如:家长会等有效的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在一起。

(四) 俭以养德,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注意引导学生从自身的身边动身,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环保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做一个环保的好公民。

总之,本学期我尽了自己的责任和能力去努力完成了教学工作任务。通过这一学期的工作,班上46名学生,不论是在思维方式上,还是在学习能力上,或者在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进步和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一如继往,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严格要求自己,时刻注意汲取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兢兢业业的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使教育教学质量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 年 级 下 册 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姓名 2014年7月1日

第三篇:品德与社会

教学目标:

1、认识到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文化生活背景孕育出了异彩纷呈、姿态万千的饮食习俗、民居习俗。知道家乡的民风、民俗在人们生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2、能通过搜集资料、采访亲友师长、同学交流共享等方式,从饮食、民居习俗中发现民风民俗与人们的生活环境关系。

3、愿意了解和学习探究民风民俗的起源和文化意蕴。

重难点:探究民风、民俗与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的密切联系;了解民风民俗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的纽带、规则等重要作用。 教具:《民风民俗与我们的生活》探究性学习任务表格 教学过程:

一.合作自学,智力支持

教师:根据搜集的资料,访问所得,根据课文,小组合作讨论填写完成上节课选中的三格内容。期间若有疑难,可以向老师要求智力支持一次,向其他组要求智力支持一次。

预期:合作自学10分钟,期间教师巡视,答疑解惑,提供事先搜集的一些简要资料,考虑汇报交流人选。

二.交流展示,共享合作探究成果。 具体过程略。内容见下表: 江浙地区 青藏高原 山西陕西

东北地区 四川贵州

地域范围 江浙地区 青藏高原 山西陕西 东北地区 四川贵州 特色饮食

米饭 茶水 青稞 羊肉 酥油茶 面食 饺子 辛辣的川菜 与该地域人们生活环境间的关系

水土气候适合种植水稻;丘陵盛产茶叶 高寒地区适合种植青稞、放牛牧羊;酥油茶有驱寒、去腻、充饥、解乏、清醒头脑、补充维生素等功效,适合高寒地区人们所需。 当地适合种植麦子。 地处寒温带,适合种五谷杂粮,喜欢吃饺子是因为喜欢吃面食,而且认为“饺子”即“交子”,有辞旧迎新的彩头。 川、贵潮湿,辣可以排除身体里面的潮湿。 北京 湖南四川 内蒙古 陕西 福建 特色民居 四合院 吊脚楼 蒙古毡包 窑洞 客家土楼 与该地域人们生活环境间的关系

亲切温馨,可以避风挡沙,大者可多纳阳光,南北长可避西晒太阳。 地形多山,减少占地,干燥通风,有利健康。 可以随意拆卸,适合游牧生活。 黄土深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而窑洞正是冬暖夏凉、十分经济、不需木材的好建筑。 土楼有防卫御敌的奇特作用,有防震、防火、防盗以及通风采光好等特点,土墙厚度大,隔热保温,冬暖夏凉,适合和睦共居的大家族。而这一切正符合客家的需要。

二、依据汇报,看图讲解:(出示幻灯片)

三.出题竞赛,展示倾听记忆水平

教师:请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出2-5道题目,考考别人,看看咱们倾听记忆的水平。规则是:出题目每道得10分,答对题每道得10分,老师视情况出5道抢答题,答对每道加30分,答错每道扣20分,最后以积分定胜负。 教师准备的抢答题:(星越多表示题目难度越大) 1.什么样的黄土适合建造窑洞?

2.为什么人们认为饺子有“辞旧迎新”的含义?

3.为什么早期的客家人要设计有防卫御敌功能的土楼?

4.酥油茶驱寒去腻富有维生素,这三种功能为什么适合藏族人民? ★★5.今天所接触的民居、饮食风俗的产生与什么有密切的联系?

★★★6.藏族同胞在穿藏袍时,往往是只穿左袖,而右袖却空着,并从后面拉到前面搭在右肩上;有时,连左袖也不穿了,将两只袖子褪下来拉到前面围系在腰间。这种穿法除历史的传承外,还有什么原因? ★★★7.请举本地的例子,说明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使得本地的饮食、民居等呈现出怎么样的具有乡土文化特色的风俗? (吃葱包桧儿和东坡肉——江南人民自有爱憎;白墙黑瓦的淡雅民居——江南多草木花;依山傍水的建筑——江南多丘陵小河) 四.总结延伸

教师:因地制宜、因传统文化的差异而形成的,丰富多彩的饮食、民居方面的民风民俗,既适应了人们的需要,同时也带给人们许多快乐,而且它们还在生活的其他方面发挥着作用。

我们的民风民俗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几个主要的传统节日的习俗、传说故事等资料,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了解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知道独特的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3、了解我们家乡的民风民俗,增强学生的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

4、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研究、搜集信息的能力,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我国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元宵等几个主要传统节日的民风民俗,感受我国独特的民族文化。

2、简略了解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感受我国丰富的民风民俗。

3、了解我们家乡的民风民俗,增强学生的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有关我国民风民俗的网站。

2、学生搜集传统节日的习俗、传说故事等资料。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播放录像:过年的热闹场面

2、谈话:锣鼓声声,笑语阵阵,这让你想起了什么?过年时有哪些热闹的情景呢?

二、体验活动、师生互动

活动一:向外国小朋友介绍春节 。

1、交流春节的来历:说到过年,同学们个个眉飞色舞,神采飞扬。过年就是春节,它是我们国家最重要、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你知道这个节日是怎么来的吗?学生结合搜集的资料来说说,教师引导补充。

2、准备活动:很多外国朋友对我们的春节也具有浓厚的兴趣呢!前不久,老师在互联网上认识了一位外国的小朋友迈克,他就特别想知道我们中国小朋友是怎样过年的,(点击“春节”:过年前会准备些什么?除夕夜怎样辞旧迎新?年初一怎样给长辈拜年?讲一讲你印象最深的一次春节。)咱们选一个给他讲讲吧。

3、活动互动:四人小组中一人扮演迈克,向其他的一个或几个询问,其他人作为中国小朋友给他做介绍。介绍时可以加些动作演演,可以自己操作有关春节的动画进行介绍。

4、全班交流:老师扮迈克,各组派代表来给迈克介绍。

5、谈过年的方式:同学们的春节真是过得丰富多彩。每一年我们都是这样开开心心、热热闹闹过的。我们的社会发展到现在,过年的方式在不知不觉中也有了一些改变。2003年2月南京市举行了一次市民论坛,在论坛上大家谈到了“春节想怎么过”的话题,大家的想法五花八门,(点击:“我要投票”,出示几种选择)。

6、选择:现在我们也来选择一个自己最希望的方式,请按下你选择的序号。

7、显示统计结果:老师宣布我们小朋友的选择结果:外出旅游()个,在家休息( )个,抓紧时间学习补课( )个,和亲人团聚()个。

8、猜测南京的调查结果:这是我们的想法,当时在南京的调查结果呢?有一种过年方式获得了全票通过。猜一猜是哪一种?为什么?(学生发表各自的意见)

9、小结:我们中国人是一个注重亲情、崇尚团圆的民族,不管身处何方,背井离乡的游子们都会在春节回到亲人身边共渡佳节。

活动二:向外国小朋友介绍其他主要的节日。

1、交流:人称文明古国的中华民族世代相传下来的传统节日,除了春节,还有不少呢!你能说出我国其他一些主要的传统节日吗?(出示: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 中秋节重阳节)

2、小结:这些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

3、准备活动:不同的节日有着不同的习俗。外国小朋友迈克可感兴趣了,急着要我一个一个地告诉他,那我们就从不同节日的时间、吃的、活动、传说或故事几方面来向他介绍吧。为了让大家向迈克介绍时更清晰更详尽,老师把有关的主要内容都放在这个网站上,我们分成五组查看,然后每组选择一个节日准备向迈克介绍。

4、分组查看资料,师生一起商定每组介绍的节日。

5、分组练习介绍,选好代表。

6、每组派一名代表,随机点击网站有关内容,向全班交流。

Δ 清明:

小结:清明节恰逢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红柳绿,一派欣欣向荣,真是踏青的好时节,同时也不能忘了我们的祖辈和那些流血牺牲的烈士们!

Δ 端午:

小结:今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举行龙舟大赛。

Δ 中秋节:

小结:中秋又称“团圆节”。皓月当空,月光如水,家家户户围坐在一起吃着月饼,赏着明月,多温馨啊!

Δ 重阳节:

小结:关于有首诗非常有名,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可见自古中国人就注重亲情,节日就盼着团圆。

重阳节也是“老人节”。同学们在这天要多为身边的老人做些事,送上一份诚挚的祝福,让他们感到温暖,感到幸福。 Δ 元宵:这碗中的一个个元宵,意在祝福全家团圆和睦,在新的一年中康乐幸福,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7、小结:迈克听了介绍会有什么感想呢?

老师也很有感想,无论是最隆重的春节,还是春节过后的元宵,还是春夏之际的清明、端午,还是处于秋季的中秋和重阳,每一个节日,世世代代的人们都是那么地注重家人团聚,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真是一个崇尚团圆的民族啊!

活动三:过一回少数民族的节日。

1、交流:我国的每一个传统节日都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不同的民族都有它们特有的节日与风俗,各地区少数民族的节日可有趣呢。

2、猜一猜:出示“傣族泼水节”“彝族火把节”“蒙古族那达慕大会”图片,猜猜是哪个民族?在庆祝什么节日?

3、送礼物:有关这三个节日,老师有一份惊喜送给大家!我们还是分组一起来分享这份惊喜。

4、分组看有关这三个节日的三段录像。

5、准备活动:老师准备了一部分有关这三个节日的服饰、装饰品等东西,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节日的气氛吧。

6、分组穿戴好,一组一组上台,请其他组猜测:是什么民族,准备过什么节日?

7、小结:少数民族的节日可真有趣呀!少数民族的节日还有许多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8、查找资料,学生交流。

9、小结: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绚丽之花。

活动四:小导游介绍我们苏州的民风民俗。

1、查找:通过活动我们了解祖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了解了少数民族特有的民风民俗,那么做了一个苏州人,你了解我们苏州有哪些民风民俗吗?我们可以问问我们身边的老人,也可以直接上网查询一下。现在我们就来查找吧!

2、活动:现在请我们的小导游来介绍你一个苏州的民风民俗吧!

三、课堂总结、课外延伸 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灿烂的文化,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处处绽放着不同的文化之花。课后继续去查阅资料吧,你们可以登陆网站“国家文化网”“中国民俗网”“苏州旅游网”,一定会让你们大开眼界的。

大家也可以在需要某些资料的时候,进入“google”“百度”等搜索网站,让你用最短的时间找到最好的材料,让你收获更多惊喜!

《民风民俗与我们的生活》案例评析

教学目标:

1、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

2、知道家乡民风民俗在人们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

3、珍视祖国的文化传统。 重难点:

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及在人们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 教学准备:

收集相关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都了解了哪些民风民俗?在这些民风民俗中,哪个习俗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师:了解这些民风民俗跟我们的生活又有着怎样密切的联系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了解《民风民俗与我们的生活》,首先感受饮食习俗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

二、了解饮食习俗,感受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1、江浙一带——米饭、喝茶

师:平时我们一日三餐都已吃什么为主?我们这里为什么一日三餐选择吃米饭呢?你喜欢吃米饭吗?(学生讨论,讲清喜欢和不喜欢的理由)

师:假如我们一日三餐不吃米饭,感觉会怎样?(出示:半月内不吃米饭调查表,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感受)

师:你平时有喝茶的习惯吗?你爸爸和爷爷呢?他们平时都是喝些什么茶?喝茶有些什么好处?

师:是什么原因形成了我们江浙一带的食米饭、饮茶习俗呢?

2、青藏高原地区——青稞、羊肉、酥油茶

出示:青稞和羊肉,问:“你们吃过吗?感觉怎么样?假如天天给你吃这些,你们喜欢啊?为什么?是什么原因形成了青藏高原地区以吃青稞、羊肉、酥油茶?

3、陕西山西——面食

师:你喜欢吃面吗?都吃过哪些面?有什么值得推荐给大家的?出示本地的特色面

4、四川、贵州——辣食(川菜) 现场访问喜欢和不喜欢吃辣食的学生,尤其是四川、贵州的学生,谈感受:你们平时是怎样吃辣的?辣到什么程度?听了这些同学的介绍,你有什么感受?

师讲授瑞城的特色川菜,深受市民的欢迎。

5、东北地区——面粉、大米、杂粮

6、介绍其它地区的饮食习俗

三、感受民风民俗与我们生活之间的关系

1、为什么每一个地方会有每一个地方的饮食习俗?

2、假如我们改变原先的饮食习惯,一日三餐吃其它地区的饮食,会怎样?

四、感受“你中由我,我中有你”

1、图片出示瑞城的特色饮食

师:你吃过瑞城的这些特色小吃吗?感觉怎样?为什么这些小吃在瑞城大受市民的欢迎?

2、图片出示其它城市的瑞城饮食

师:我们瑞安的特色饮食在各地又是怎样的呢?请看。这些照片说明了什么?

3、发现共性,进行总结

通过上述的介绍,你感受到了什么?

读提示语,师小结。

教学反思:

一、创造处理教材,突出教学主题

这篇课文分两课时,我根据教材特点把它分为两大块:饮食习俗和民居习俗。为使本节课做到目标明确、主题突出,我采用了主题教学,紧紧围绕饮食文化展开教学,通过全国各地的饮食文化的不同,体会饮食习俗形成的原因,让学生感受祖国饮食习俗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瑞城出现的全国各地的特色饮食,感受各地的饮食文化已融入瑞城,在学生心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发展”饮食文化,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充分挖掘学生资源,提高教学实效

教材中介绍了全国各地的饮食习俗,看似离学生较远,只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就能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于是,我充分调用本班学生的资源,因为班上学生来自祖国各地,尤其的四川、贵州、安徽的居多,他们对自己家乡的饮食习俗了如指掌,所以学生在课堂上讲得滔滔不绝,大家听得也津津有味。这种通过学生亲自“现身说法”,再加上老师的“亲身经历”,拉近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也拉近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针对性强、可信度高、很有教育说服力。

目标要求:

1.了解民风、民俗的形成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有密切的关系。

2.了解我国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几个主要的传统节日的习俗、传说故事等资料,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3.知道家乡的民风、民俗在人们生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的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

4.珍视祖国的传统文化。 5.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研究、搜集信息的能力,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 教学时间:1课时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相关课件资料。教师指导学生组织成立“探究小组”,分析研究自己家乡的文化活动习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分组分别就节庆、饮食和建筑、婚丧、寿诞等习俗做调查、搜集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前两堂课我们参观了“民风、民俗大观园”,了解了不少民风、民俗。我们给民风、民俗分成了五大类。(教师板书)

2.师:今天,我们要一起来探讨民风、民俗与我们当地的自然环境、文化传统之间的密切关系,了解民风、民俗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着的重要作用。(教师板书:民风、民俗与我们的生活)

二、探究节庆习俗。

同学们已经回家搜集了很多相关的资料,下面我们就分小组来汇报你们搜集到的资料。

首先,我们有请节庆习俗小组上来汇报材料。(学生就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节日汇报搜集到的资料,在课间上展示。)

师:听说你们还带了很多跟这些节庆有关的吃的东西?(学生展示松糕、粽子、汤圆、月饼等)

教师小结:谢谢同学们的汇报,让我们知道了这么多有关家乡的节庆习俗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日子里更加重视这些民风民俗,让它们发扬光大。

三、探究服饰习俗。

师:我们中国有56个民族,各个民族有自己的服饰特色,下面有请服饰习俗小组上台展示。(学生课件展示图片并描述。)

师:我们中华民族还有很多的少数民族,希望同学们课后继续寻找相关资料,增长见识。

四、探究饮食习俗。

下面先请同学们自学教科书第36-37页,讨论为什么不同的地域会出产不同的农作物。

⑴ 教师(出示“农作物生产、饮食概况”) (2)教师出示并练习“连一连”。

⑶师:下面有请饮食习俗小组汇报课前搜集到的各地域的饮食习俗特色。

学生展示搜集到的饮食。(包子、饺子等)

(4)学生自学教科书第38页,然后交流吃饺子和过春节的关系。

(5)教师小结: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文化生活背景孕育出了不同的饮食习俗。

五、探究寿诞习俗。

1、导入:同学们家里年龄最大的长辈有多少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质量越来越重视,以及医学水平的迅速发展,老年人也越来越长寿。古人50岁就开始做寿,一般十年做一次寿。而我们现在基本是70到80岁才开始做寿。那做寿有什么习俗?小孩子出生满月以及周岁又有些什么习俗呢?下面有情寿诞习俗小组为我们汇报。

2、学生汇报:(1)满月;(2)周岁(3)寿辰。并展示图片。

3、师小结:真没有想到寿诞还有这么多的讲究。下面有请婚丧习俗小组为我们汇报自己搜集到的材料。

六、探究婚丧习俗。

1、婚庆。

2、丧葬。

3、师总结:虽然现在对于婚庆和丧葬我们这一代还是大操大办,而且还遵循着很多的传统习俗,但是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们文化平的提高,这些习俗会越来越简化。我们也要宣传不要过分铺张浪费和迷信。下面我们有请陈玉博等同学为我们带来的节目。

4、快板表演。

七、探究建筑习俗。

1、导入。师:刚才听了饮食习俗小组的介绍,使我们大开眼界,我们中国地大物博,各地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文化生活异彩纷呈、姿态万千的民居习俗。

2、学生先自学教科书第39-41页。

3、下面请建筑习俗小组汇报建筑习俗:

⑴ 江南民居。⑵ 蒙古包。⑶ 湘西吊脚楼。⑷ 陕北窑洞。⑸ 福建土楼。⑹ 北京四合院。3.探究服饰习俗。

4.教师小结:建筑习俗小组的介绍让我们不仅欣赏到了各种民居的特色,更加了解了不同建筑形成的特定含义。

六、作业。课后继续去查阅资料吧,你们可以登陆网站“国家文化网”“中国民俗网”。还可以看看有关书籍。(课件)

七、教师总结,情感升华。

在人类为了生存与发展,与自然环境、社会人文环境相互适应、彼此作用的过程中,民风、民俗应运而生。民风习俗首先起源于人类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心理的活动,以满足生存的需要,与此同时,民风、民俗又反过来制约着我们的生活,影响我们的衣食住行和喜怒哀乐。民风、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情感的载体,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永远是民族文化的源头和根基。民风、民俗对群体的每一个人释放出的是一种特有的向心力与凝聚力,这是因为民俗文化具有那种统一群体行为与思想的潜移默化、约定俗成的无形力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灿烂的文化,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处处绽放着不同的文化之花。

第四篇:品德与社会

品德与社会《尝尝苦滋味》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向大家讲说《尝尝苦滋味》一课的教学理念和设计思路。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成长的快乐与烦恼》的第三课。

一、说教材 1.教材解读。

学生升入高年级后,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对他人和外在的事物都有着较强的敏感性。但是面对自己与外界在互动中所发生的困惑与冲突,不少学生不知道怎样面对,容易被动、任性的情绪化处理问题,而不是寻求积极的解决方式。因此,本课教材主要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特别是学会用一种积极的思维方式去面对生活中的事情,成为生活的发现者和创造者。

教材中“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是让学生感受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会遇到困难和挫折;“挫折和逆境也是一笔财富”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挫折对于人的进步与成长的积极价值;“不同的态度不同的结果”则是让学生发现人的意志品质在面对挫折时的重要作用;

“磨练毅力”是在前边学习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从小事开始,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意志品质,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2 .教学目标

备课之前,我曾经做过调查,结果发现,95%的学生选择遇到困难与挫折后听之任之,面对逆境懦弱地躲避;只有5%的学生选择勇敢地面对一切挫折,奋发向上。于是本课我确定分如下教学目标:

(1)能力培养: ①、知道生活是由酸甜苦辣等多种滋味组成,挫折和逆境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同时通过采访、讨论等多种方式,知道挫折和逆境也是人生的一笔重要财富; ②、培养学生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的正确态度,学会以平和的心态和坚强的毅力面对挫折和失败。

(2)人格塑造:培养意志品质,增强顽强毅力的意识。

(3)情感熏陶:激发学生学习名人面对人生巨大变故而自强不息的景仰之情。 3.教学安排

本课的教学分为课外实践和课内交流感悟两个部分,课外实践部分在课余解决,在这里只进行课内交流。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让学生在主体的参与中,了解古今中外名人在面对人生中的困难与挫折时,是如何奋勇直前,自强不息地创造出丰功伟绩。我决定用学生自身所经历和遇到的挫折来与之对比,从而激发学生对他们的敬佩之情,激励学生以后将把生活中的苦难当成人生一笔精神财富,去鞭笞他们,只要拥有了坚强的毅力,任何困难都不足为惧。

三、教学重难点

知道挫折、困难和逆境也是一笔财富,及如何面对、化解生活中的种种挫折与困难。

四、说教学过程

课前 课外实践体验

体会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不可能事事顺心如意,于是我引导学生对家长及周围的亲朋好友进行调查,采访,并从中感受启发。

课时 课内交流感悟

我将课堂分为六大板块:

第一板块:揭示主题,引入“苦”。

首先复习旧知,其次引入新知。我从食物(苦瓜和西瓜)的展示引导学生从视觉和味觉上体会“苦”。

第二板块:感知生活中的“苦”:(生活中的困苦,心理上的苦闷)

学生以多种形式在课堂上汇报自己课前的采访内容及听完被采访者讲述后自己的感受。在学生对大人的成长经历有了一定的理解以后,让学生通过视频《卧薪尝胆》初步感知古代名人勾践如何“尝苦”,并明白和理解其中的道理。

第三板块:认识生活中的“苦”:(挫折和逆境也是一笔财富)

引导学生回忆在自己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过哪些挫折和困难,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接着让学生感受霍金面对全身瘫痪的挫折,仍然乐观坚强的笑对生活,把生活给予他的磨难看作是一笔精神财富。两相比较,让学生说出自己的体会。

第四板块:面对生活中的“苦”:(不同的态度,不同的结果)

有了上一板块对“苦”的认识,接着出示书中的三组漫画,让学生讨论比较各是什么意思?初步理解意思后,在展示多起触目惊心的大学生自杀事件报告和在地震中顽强地生存下来的小男孩,两者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讨论总结出面对生活中“苦”的三种态度。

第五板块:化解生活中的“苦”:(坚强的毅力)

在这一板块,我用一个众从所周知的张海迪“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的视频向学生展示高位截肢的张海迪如何看待生活给予她的“苦难”,如何化解这样的“苦难”,让学生谈感受。

第六板块:总结升华情感。

有了上面五个板块的设计,这时,课堂已经进入高潮,于是我适时抓住学生坚定地信心,再进行情感升华,让学生谈谈学完本课后的感想。继而播放中国女排在屡经挫败,取得成功后,用心和泪演译的一首歌《阳光总在风雨后》。本课就在全体师生与女排的歌声中圆满结束!

我的说课完毕,真诚地希望得到各位评委老师的指点。谢谢大家!

第五篇:品德与社会总结

兴义市文化路小学2016--2017学第二学期 三年级(3)班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任课教师:赵蕾

《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教学与学生日常生活有紧密联系,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在课堂上,关注言行不良表现的学生,及时调动班级和教师的力量。

本学期,我承担了三(3)班的《品德与社会》,现在对这学期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

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我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制定并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做到开学有计划,学期末有总结,质量分析。

教学中钻研教材,探索性的尝试设计种种教学方式,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效的教学途径。所任科目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成绩良好,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品德与社会》教学要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开放性的思品教学就是从多方位多角度改变传统的思品教学的某些弊端,教学充满思辩色彩,充满生机活力。它以开放的氛围为前提,以开放的课堂为核心,以开放的实践为基本渠道,以主体参与贯穿始终,以提高思品教学实效为根本,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终极目标。

传统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是“封闭”的,“静态”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缺少儿童畅想、畅言,更谈不上思潮涌动,缺少主体参与,即使有一时的热情又能持续多久呢?在本期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注重做到了如下几点:

1、大胆试行开放式教学,打破教学场地的限制,除了在教室教学外,还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教室以外的场所去进行教学活动。

2、开放的动态式讨论、小组合作形式,使学生的主体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得到了“全身心”的投入上,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力,特别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在有了更为真切的情感体验,有利于道德认识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同时也培养了合作意识,增强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我们的作业设计要冲破封闭的圈子,向课外延伸,跟生活接轨,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变得生动、活泼、有趣。

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节课就能解决的问题,为配合好思品教学有一定的强化规范训练,结合思品教学制定每周每月的规范目标,使课堂上的热情延伸到课外。经常不断地进行课后导行、巩固,才能使学生把热情倾注到所接受教育的内容上,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体现的道德对儿童的发展具有直接的教育意义。在教育教学中,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我担负的不仅仅是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品德的教育。

通过教学,要求同学们加强学习,全面发展,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校规校纪,使自己成为一名遵纪守法的小学生。懂得安全的相关知识,在家庭、学校、社会知道安全对于自己的重要性。通过全体师生共同努力,为进一步建设平安和谐校园,各司其职,团结协作,努力创造一个和谐安全的学习工作环境。教育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珍惜校园美好的时光,好好学习,自爱、自重、自强,做一名心理健康的新时代好少年,做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教育学生时时注意个人卫生及环境保洁,营造一个干净文明的校园环境。在相关节日开展相关的禁毒宣传教育,爱国教育,法制宣传教育等活动,经过多种形式,使同学们认识到法律无处不在、法律无时不在,遵法、守法是我们日常学习生活的重要规则。我们无论在校内、校外都应自觉遵法、守法,既避免伤害别人,又懂得如何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随时注意自己的安全,只有这样,自己才能得以健康成长。

2017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