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行业

2024-04-12

品德与社会行业(通用8篇)

篇1:品德与社会行业

中、小学教师业务理论考试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试卷

(时量:90分钟 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前面的字母代号填入答题框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面向21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发表了题为《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的报告。“学会关心”的具体要求包括:①关心自己的健康 ②关心他人、关心家庭、关心朋友 ③关心真理知识和学习

④学会相互尊重、友好相处 ⑤学会理解别人 ⑥学会说服别人()。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②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2.《诚信是金》中“砍倒樱桃树的小男孩”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A.言必信,行必果 B.诚实是一种勇敢的行为,要勇于面对自己的错误 C.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D. 诚实不需要理由

3.曹雪芹写《红楼梦》经历了10年的艰辛,李时珍写《本草纲目》花费了27年时间,徐霞客用27年写完《徐霞客游记》,司马迁写《史记》15载忍辱负重„„这些事例说明()。

A.成功来自于面对困难时的坚持不懈 B.失败是成功的阶梯 C.胜败乃兵家常事 D.失败了不要灰心丧气 4.20世纪末,激光照排彻底超越了传统的印刷术。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的发明,把中文印刷术提高到世界领先水平。它的发明者是()。A.王永明 B.比尔·盖次 C.王选 D.裘伯君

5.()是世界上最大、最深的海洋,约占地球总面积的五分之二。

A.大西洋 B.北冰洋 C.印度洋 D.太平洋

6.西班牙被称为旅游王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丰富多彩的西班牙文化。其中有代表性的是①塞万提斯的《唐吉诃德》②米开朗琪罗的《胜利女神》③毕加索的绘画 ④达·芬奇的《蒙娜丽莎》 ⑤斗牛()。

A.②④⑤ 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③⑤

7.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这句名言告诉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

A.因材施教 B.为人师表 C.创新与实践 D.教会学生学习8.英国作家萨克雷说: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这句话表现的主要是()对人成长的影响。A.养成教育 B.人道主义教育

C.集体主义教育 D.情感教育 9.了解不同民族生活习惯和独特的风土人情是“多彩的民族风情”主题中的一个重要活动内容。“火把节”是()传统节日。

A.彝族 B.布依族 C.蒙古族 D.傣族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原名是《义勇军进行曲》。词作者是()。

A.聂耳 B.田汉 C.冼星海 D.乔羽 11.如果将歌曲“让世界充满爱”作为教学《放飞和平鸽》的导入,那么,围绕主题的问题设计比较合适的是①歌曲的词曲作者是谁? ②歌曲的主题是什么?③歌曲的风格是什么 ④你喜欢这首歌曲吗?为什么? ⑤听此歌时,你有何感受? ⑥你愿意生活在歌里所描绘的世界中吗?为什么?()。

A.①③④⑤ B.②④⑤⑥ C. ②③④⑤ D. ②③④⑤⑥ 12.“祝你平安”设计了模拟打电话的活动,拨打交通事故报警电话应准确、及时,你认为比较合理的报警程序是①拨通电话122 ②说明受伤程度 ③说明确切地址 ④说明肇事车情况()。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①③②④ D.①②④③ 13. 环境保护是贯穿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一个重要主题。

是()标志。A.回收标志 B.中国环境标志 C.绿色食品标志 D.中国节水标志 14.唐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述的就是()一种“插茱萸,除恶气”的传统习俗。A.端午节 B.中秋节 C.重阳节 D.清明节

15.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因城市气候特点而得名的“气象名城”有好几个。其中“日光城”是指()。

A.重庆 B.乌鲁木齐

C.南京 D.拉萨

16.民谚“宁荒一年田,不输五月船”,“五月船”指的是()举行龙舟赛的传统习俗。

A.端午节 B.中秋节 C.重阳节 D.清明节 17.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他说:“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写作上了。”他所表达的意义是()。

A.相信自己 B.认真负责 C.珍惜时间 D.谦虚谨慎 18.生活中的问题与压力往往会给人带来负面情绪,如果不懂得适当宣泄和自我调节,将对健康不利。下列()是有效调节情绪的方法。①合理宣泄 ②乐观对待 ③自我暗示 ④理性升华 ⑤换角度思考

A.①②③⑤ B.②③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⑤ 19. “一滴水只有在大海中才永不干涸”。这句话表达的主题意义是:要成功演绎自己的社会角色,就要()。

A.学会独立生活 B.学会团结合作

C.学会独立思考 D.学会包容宽厚 20.为保护消费者权益,国际消费者联盟确定每年的()国际消费者权益日。

A.12月4日 B.4月22日 C. 3月15日 D.5月31日 21.《在一根细绳面前》是“公共生活讲道德”单元的一个主题材料,讲的是老一辈革命家任弼时不搞特殊化,自觉()的故事。A.遵守公共秩序 B.爱护公共设施 C. 注意公共安全 D.保护公共环境 22.“让墙三尺又何妨”是一个通俗易懂的美德故事。说明邻里之间应该()才能和睦相处。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相互谦让 C.热心帮助 D.互相关心 23.“大自然发怒了”主题中,教材以地震、洪灾为例,引导学生总结在自然灾害面前自护自救的方法,从而增强生存能力。被掩埋在废墟中,不正确的求生避险方法是()。A.敲击旁物 B.保护头部 C.大声呼救 D.轻移重压物

24.主题“听听它们的呼唤”中,教材用 “蛙满塘,谷满仓”提示学生:青蛙多了,害虫少了,庄稼丰收了。浅显地渗透了()知识。A.植物学 B.动物学 C.生物学 D.生态学

25.开展“退卡还林”活动,有利于保护森林,让学生了解森林是“地球的肺”,它有()等作用。①防风固沙 ②涵养水分 ③调节气候 ④净化空气

A.①②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26.从“九一八事变”日军侵占东北,到“卢沟桥事变”日寇挑起全面侵华战争,日本侵略者制造了一个又一个惨案,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其中发生在()的“南京大屠杀”至少有30万中国同胞被杀害。南京大屠杀是人类文明史上最野蛮、最可耻的一页。

A.1937年12月13日 B.1931年9月18日 C.1937年7月7日 D.1945年8也15日

27.《只有一个地球》单元“我们不要被红牌罚下”主题文字中有这样的描述:连续三天,我们看到了地球妈妈亮给我们的三张黄牌!也许有一天,她会亮出红牌!这三天指的是3月21日、3月22日、3月23日,它们分别是()。A.世界森林日 世界环境日 世界湿地日 B.世界环境日 世界水日 世界人口日 C.世界森林日 世界水日 世界气象日 D.世界水日 世界人口日 世界气象日 28.为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制止侵略行为,发展友好关系,促进合作。国际上,有许许多多的组织在为人类的和平而努力。()是属于为和平服务的组织。①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 ②联合国安理会 ③国际红十字会 ④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⑤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署

A.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29.四大文明古国的辉煌成就给世界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如我们今天使用的公历就是()人创造的。

A.古中国 B.古印度 C.古埃及 D.古巴比伦

30.《学会合作》单元“背风站着的麻雀”中,老麻雀的话:“世界上的树很多很多,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我们麻雀也是一样,何必强求别人跟你一样呢?他只是背风站着,有什么不好啊!”表现的主题意义是()。A.合作需要求同存异 B.合作需要配合默契 C.合作需要团结一致 D.合作需要齐心协力

二、判断说明(判断下列观点正确与否,并结合具体事例简要说明理由。10分)31.创造并非高不可攀,它不是大科学家、发明家的专利。创造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本能,每一个普通人都有创造的潜力,平凡的生活中到处蕴藏着创造的机遇。

三、简要回答下列问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2、《品德与社会》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

请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有关内容,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回答下列问题:

①学生、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等都是本课程的重要资源,此外本课程的资源还包括哪些?(4分)

②结合教学,试就其中一种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举例说明。(6分)

33.品德教育是一种价值观教育,在一个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中,我们要引导儿童在多元价值中做出正确的、合理的选择。

案例:唐朝诗人白居易,有一天,看到一群小孩用弹弓打树上的小鸟,有感而发,做了一首诗:“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又有一天,白居易到池塘边喂鱼,并欣赏鱼儿,正好遇上一群小孩在那里垂钓。他又做了一首诗:“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运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回答下列问题: ①这个案例表达的是一个什么价值主题?(2分)

②有人说:我们对待万物应该是“爱它不一定要拥有它,养它就不应该抛弃它。”你赞同这种说法吗?为什么(8分)

四、分析说明(15分)

34.古今中外有许多关于诚实的经典故事,其中“狼来了”的故事告诉学生不诚实的行为会导致不幸。课堂上,有的学生提出:有时,人们撒了谎而并没有受到惩罚。

你认为怎样解释这个问题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五、教学活动设计(25分)

35.试着运用《品德与社会》新课程理念,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写出“文明遗产知多少”的教学设计。

提示:《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第四单元《人类文明的足迹》共有四个二级活动主题,分别是:“灿烂的古代文明”;“伟大的科学成就”;“绚丽的文学艺术”;“文明遗产知多少”。其中“文明遗产知多少”主题下的两段提示文字分别为:“人类的文明就像蜿蜒前行的灿烂长河。沿着前人的足迹,我们可以寻找文明遗产,可以饱览历史长河中那绚丽的风光。”“把我们的研究成果整理成资料卡片,与前面制作的一些卡片合成一个小题库。有了小题库,就可以开展‘文明遗产知多少’的擂台赛了。如果有兴趣,把小卡片装订起来,这样,我们就又多了一个集体创作的小手册了。”

教学设计包括活动目标、活动准备以及活动过程等。

篇2:品德与社会行业

会》课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实施,新旧观念的冲突,独生子女的增多,小学教育也出现了令人担忧和深思的问题。比如,在少年儿童中普遍出现了“行为霸道、不懂礼貌、磨蹭马虎、自私任性、孤僻胆小”等不良倾向。这些行为虽然在其严重性和稳定性上还没有达到违法的程度,但是如不及时加以矫治,就会不断恶化、甚至影响一生。正如教育思想家乌申斯基所说:“人的好习惯就像是在银行里存了一大笔钱,你可以随时提取它的利息,享用一生。一个人的坏习惯就好像欠了别人一笔高利贷,老在还款,老还不清,最后逼得人走入歧途。”小学生不良行为的出现,既有家庭、社会、学校的客观因素,又有小学生自身发展的主观因素。《品德与社会》课这套教材的使命是:使学生学会做人的初步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奠定共和国的下一代用于谋求丰富生活的知识、能力基础。培养自律、自信有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因此就如何上好小学《品德与杜会》课,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1.兴趣引入,启智相剂。师生互动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依据这门学科的特点,每节课的内容都有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把这些知识点板书在黑板上,引起学生的注意,并提出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找答案。如在教《社会呼唤诚信》这一课时,教师板书:

1、何谓“诚信”?

2、生活中人们为什么要签订协议、合同、做出承诺?

3、它们在社会生活中起到什么作用呢?。带着这些问题,学生聚精会神地读书,圈点,之后盼着教师抽问,以便抢着回答问题,展示自己。教师抓住这一契机,启发学生深层次地想问题,积极参加讨论,发表自己的新意见,尽量让学生畅所欲言、表现自己,并让其他学生补充,教师再完善、总结。活动过程中师生之间也建立起了心理和谐的相容关系,有利于教育教学活动地开展。在不断地学习、教学中探索,使得教学思想越来越活跃,把这种有启有发的教学引入到《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远胜于按部就班地说教式教学。

2.从实际出发。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2.1从学校实际出发,就地取材,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学校地处农村,教学条件差,几乎没有什么教学设备。我就根据教材内容来设计该节课的教学。如在教学《我的祖国多辽阔》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与其它省市比比面积大小,再用课件展示东、西、南、北不同地方同一季节的气候特征,让学生通过画一画、找一找、拼一拼等方法来了解我国领土疆域之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兴趣也浓,再回到课堂上进行总结,学生抢着发言,课堂活跃,充满生机与活力。同时,教师又把自己收集的资料展示给学

生,师生互补,提高课堂实效,结果明显。

2.2从生活实际中取样,让学生感知自然,提高学习兴趣。如在教《花草树木点头笑》一课时,事先让学生说说自己认识哪些植物,询问家长它们有什么作用,再组织学生展开对“花草树木本领大”的讨论。这样学生就掌握了所学知识。然后结合类似事例,对学生进行农村科技知识的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性,增强他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自觉性,培养他们从小爱农村、爱家乡、爱自然,树立建设家乡的思想意识。

2.3从学生自身中寻找教学资源,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校教学资料不足的情况下,寻找学生自身资源充实教学,体现学生主体,达到丰富教学资源,为教学服务之目的。如在教学《拥有好心情》一课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讲出自己的烦心事,说说自己当时是怎样处理的,讨论“怎样才能走出烦恼的困扰”,教师要对学生给予指点,有的学生找不到可倾述的对象又不敢跟老师、家长说,教师可指引方法如:写信、记日记等来转移烦恼,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与对生活的态度。学生之间互谈心事,互吐心声,谈感受、出主意、减痛苦、树信心。心结一解开,脸上的笑容也回来了,对学习也有促进作用。

3.以教材为主体,从实践中完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篇3:品德与社会行业

这一课程名称值得纪念,首先在于其大概是第一次由教育行政部门与学界共同协商确定的,体现出了课程改革之初的学术民主之风。我本人当时是刚进站的博士后,没有资格参与这个层次的决策,但有幸跟着导师鲁洁先生去研制其课程标准。在这一过程中,了解到这一课程名称的确定是在征求社会各方面意见,尤其是品德教学和德育研究学界意见的基础上,由课程改革专家组与行政领导共同讨论确定的。而在此前,德育课的名称基本上都是由教育行政部门确定的,这一次则不同,学界参与了意见,且得到了体现和重视,非常难得。也就是说,这一课程名称从诞生的那天起,就是有广泛共识,得到了学界的充分理解。

这一课程名称值得纪念,还在于其体现了德育课程的专业性。在中国国情下,德育课毫无疑问承担着进行意识形态和政治教育的任务。其实,在世界上的任何国家,都有类似的课程承担意识形态和政治教育这一特殊任务,比如美国的“社会学习”看似与政治、意识形态无关,其实教材中这方面的教育内容同样是扎扎实实的。但是,无论如何,德育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进行道德教育,课程名称必须反映这一中心点。过去的“政治课”“思想政治课”等名称,缺陷就在于没有反映德育课程自身的专业性。德育课当然首先要做好道德教育,这不仅仅关系到年轻一代的道德发展,也关系到其他教育任务的完成。如果道德教育的任务没有完成好,意识形态与政治教育的任务也很难完成好。“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样的课程名称,充分体现了德育课程的核心任务,体现了向德育课专业性的回归。

这一课程名称值得纪念,更重要的在于其是有教育思想的课程名称。过去的德育课程名称,甚至是其他课程名称,往往只是一个知识内容领域的反映,没有教育思想上的提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则与此大不相同,在课程名称中已经体现出了德育课程回归儿童生活的教育思想。“品德与生活”虽然只是一个并列词组,但已经提示儿童的品德来源于生活;“品德与社会”同样由两个名词并列而成,但也已经暗示出儿童品德成长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小学德育课的从业人员,都知道德育课的核心教育理念是使品德培养回归儿童的生活,在引导儿童生活的过程中形成国家、社会、儿童个人所需要的品德。经过15年的改革实践,这一思想与课程名称已经血脉相连、浑然一体,且深入人心。在生活中,通过生活引导进行品德培养,这既有源远流长的儒家思想根源(比如孔子就是这一思想的倡导者),又有现代西方思想的影响(比如杜威的生活与教育思想),更有近代中国传统思想的熏陶(比如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一名称中得到了唤醒、体现和传达。

篇4:品德与社会行业

关键词:高效课堂;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二是明确教学目标。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三是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

一、有效教学要具有以下特征:

(一)课堂教学有效性

课堂教学有效性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用最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它包括三重含义:效果、效率、效益。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既然“有效”是针对“无效”、“低效”而言。那么“有效”就是通过教师的教学过程,学生学得开心,教师教得轻松。

(二)有效教学强调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课堂教学教师要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因此,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发展是全面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再次要求教师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三)课前的有效准备

大凡成功的课必定是充分准备的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有效的备课必须体现出:目标的有效:清晰、简明。备课时制定明确、具体、科学的教学目标,围绕目标确立重点,优化教法,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内容的有效:适量、适度。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学原则,科学地安排与搭配教材内容,合理地组织各部分的练习,不能“贪多忽效”,也不能“求少图便”。教法的有效:灵活、恰当。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法效果就会不同,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优化教学方法要从实际的教学内容、教材特点、学生情况出发,扬长避短选用教法。教法贴切,教学方有效。

(四)课堂的有效组织

这一环节,教师要做到:语言组织准确、简练。一个教师,课堂上一定要组织教学语言,增强语言表达的科学性、针对性、准确性,做到清晰精炼、重点突出、逻辑性强。时间组织恰到好处。教学各部分的时间分配,教者在备课时应预计,讲课时要调控。不言而喻,课堂教学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任务越好,浪费的时间越少,课的密度越大,教学质量就越高。教学组织还要面向全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各环节的安排要尽可能以全体学生的参与为基础,以个别提问、小组交流等多种形式来了解大多数学生学习的情况。

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三)走进生活天地,引导学生热爱生活。

学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然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现一些和课堂里、和书本上、和教师所讲的相矛盾的现象和事件,产生许多困惑。在认识这些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教学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等,便是自然的,而不是外加的。学生需要更多地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深切体验,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教学时,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生活世界中去,从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形成。例如教学《春天来了》这一活动时,我首先带领学生亲自到大自然中寻找春天,感受春天的美,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生活世界中去。其次,通过学生亲自体验春天、观察春天,让学生了解春天不仅美而且是个充满生机的季节,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在大自然中的乐趣。最后,通过学生自己的寻找、观察、感受体验到的春天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和春天玩。在玩中,学生真正感受到春天带给他们的快乐,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因此,内心深处就有了一种想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二)开放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实效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其内容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以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为三条轴线,指导学生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只有开放教材,捕捉儿童生活中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及时地把儿童生活的新问题、社会中的新信息、科学技术的新成果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之中,才能真正诠释课例中所蕴含着的道理。因此,《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活动内容必须是开放的,向儿童自身开放,向儿童身边的大自然开放,向儿童生活的社会开放。

(三)在课堂中呈现出活动性

品生品社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学生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活动的形式可以有很多种,如:讨论、搜集信息、课前调查、情景模拟与角色表演、操作性、实践性活动、教学游戏、参观访问、欣赏、练习、讲故事等。

要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我们还要做到把时间留给学生、把空间留给学生、把自由留给学生。有趣导入的品德课是最成功的,贴近生活的品德课是最亲切的,结合时政的品德课是最鲜活的,诙谐幽默的品德课是最快乐的,形式多样的品德课是最开心的,学科整合的品德课是最喜欢的,现代手段的品德课是最愉快的。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的有效方法比较多。只要教师们遵从新课标理念,认真钻研教材,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方法,就一定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一定会使我们的课堂达到和谐高效。

望大家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能挤出更多的时间,和学生一起搜集整理更多的图片、资料、音像及音乐,更好的为教学服务,认真设计教案,真正把《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上好、上活,使其成为学生的朋友。

参考文献:

[1]秦娥. 守住德育目标 演绎高效课堂——对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高效课堂”的一点思考[J].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1,(07):59.

[2]董泉凤. 生活化教学,构建高效品德与社会课堂[J]. 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4,(14):36.

[3]丁小荣. 构建品德与生活(社会)高效课堂初探[J]. 教育革新,2012,(03):61.

篇5:品德与社会行业

一直以来,品德与社会教学都是一门矛盾的课程,说它矛盾,是因为这门课教学起来很简单,其中的道理学生也都明白,但想让学生真正做事情时说到做到,却又极其困难,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说一套、做一套”。究其原因,是学生的“说”出了问题,学生虽然在课上说了,却没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说的是违心的套话,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与学生建立平等的育人环境,搭建轻松和谐的对话舞台,真正让学生在师生情感的沟通中有一说一,互换信任,交流感情,碰撞火花,相互激励,达成共识。就说话这个环节,我在教学中做到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移花接木”,让学生有话“敢”说

品德与社会课不同与其他学科,它更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感情释放。培养学生能够大胆发言,是敲开他们心灵的第一扇窗户。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很多时候,学生由于碍于情面或是怕别人笑话等原因,根本就不敢说出心里话,而是说一些不痛不痒的套话,致使课堂教学未达到原定的教学目标。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巧妙地进行“移花接木”,将学生不敢说出的话移至别人的身上,这样,学生说时,就能克服自己的羞怯心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诚实,不需要理由》这一课前,我先私下同几个同学进行了状似随意的聊天,发现学生都有过撒谎的经历但都不愿意或是不好意思说出来,就设计了这样一个课前调查:请任选一人调查他是否说过谎,为什么说谎,结果如何?也可以这样以来,学生就避免了“揭自己的疮疤”,甚至可以把自己的经历加诸在这个可以虚拟的人物身上,汇报起来就自然了许多,相比之下,结果也非常真实,暴露出了许多学生的真实想法,如有的学生在汇报“为什么撒谎”时,说有时说实话会招致老师的批评、家长的拳脚,有时撒谎反而会更让教师喜欢,所以才去撒谎,甚至有的老师或家长在问话之前先声明了说实话就不批评,却在得知真相后还是出尔反尔地厉声批评,学生则“说真话不讨好”等等。针对学生的这些心理,我进行了这样的引导:有的时候说真话的结果不如撒谎好,但长期说真话和长期撒谎会有什么样的不同结果呢?想想看。这样,学生通过讨论和回想,认识到:说真话有时会招致不好的结果,但却获得了他人的信任,而撒谎却得不到别人的信任,有时甚至得为圆一个谎再去谎第二个谎。由此,学生的道德认识得以提升,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学生敢说的基础上的。因此,在品德课中,老师首要做的就是真实而全面地展示学生的真实心理,想办法让学生实话实说,再针对暴露出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才能达成课堂目标。

二、“充实事例”,让学生有话“可”说

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在思想品德课中,许多道德理念都是蕴涵在一个一个的故事或事例中。但作为道德理念的载体——课本,他毕竟不像社会这个大舞台一样,其中事例虽然有的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但同时它还存在着单一性(每一篇课文只举一个事例,最多不超过两个)和单调性(事例仅有正面和反面性)而对于小学生,他们知识比较贫乏,接触面窄,如果让学生去社会充分调查,事情就更丰富了,学生会在大量的事实面前发现问题,弄清原因,从而在调查中受到启迪。这样学生的道德意识就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道德情感产生了,道德品质会自然而然地提高,而这些正是靠学生主动参与获得的。

如学习《平安走天下》一课时,我让学生利用周末进行了这样两项调查:一是观察马路上人们遵守交通规则的情况;二是搜集一桩自己亲属或是邻居中真实的交通事故的例子。上课时,学生对于自己的调查进行了汇报,由于事先准备充分,学生们的汇报详实而生动,如第一项调查中,很多同学注意到了汽车比较遵守交通规则,而摩托车、电动车、自行车和行人就差远了,但汽车在有摄像头、有交警管制的市区较遵守交通规则,在城郊不但速度快而且有的还闯红灯;第二项调查的汇报更是让人触目惊心,因为几乎每个同学的亲属或是邻居中,都有遭遇交通事故的例子,只是或轻或重罢了,甚至有的同学自己就亲身遭遇了交通事

故。之后,我进行了这样的引导,想想看:不遵守交通规则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你所调查到的交通事故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样的教训?通过这样汇报与讨论,学生们一是认识到了平安的重要性,二是感受到了对于遵守交通规则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要转化成自觉行为。这样,整堂课由于补充了学生的亲身观察和真实事例,充实而有说服力,课堂效果非常好。

总之,为了丰富充实《品德与社会》教学,除了书中要求的以外,我们还可让学生收集平时的班级生活,学校集体活动及社会接触的过程中的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人、事、物。也可以以少先队中假日小队为载体,开展各种主题的活动。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生活的积累,经历丰富了自然收获也就多了。

三、“搭建舞台”,让学生有话“会”说

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以明理为主要任务的课程,想让学生把道理悟明白,就需要让学生多说,会说,但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不能将自己的内心所想完整而有条理地表达出来,所以,需要教师搭建各种各样的平台,让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在课堂上与大家共同交流。在交流中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疑问,在交流中相互辩论、相互补充,在交流中感悟。在学生相互交流中,道德观点才会自然流露,是非善恶才会清楚明了,智慧的火花才会产生。

1.辩中说。

俗话说:“理越辩越明,法越辩越清。”辩论无疑是品德与社会课中学生最喜欢的形式,往往在辩论中,学生的品德认识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而这咱“竞赛式”的刺激,又往往会激发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的无限兴趣。

在学习《温馨的港湾》一课中,我请学生回忆自己的爸爸妈妈关心自己的事例,结果学生们纷纷骄傲地举起了自己的小手,叙说爸爸妈妈如何爱自己,正说到热闹处,突然有一位同学说起了自己爸爸打自己的事,原来这位同学天热时忍不住拿了爸爸衣服里的钱买了冰淇淋,结果被爸爸狠狠地打了一顿,他说完以后,很多同学都嚷到这样的事例不能算是爱自己的例子,应该说关心的例子,此时,我灵机一动,引导学生针对此事展开了辩论:爸爸打自己的事算不算爱自己呢?结果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论了起来,有的说打是为了自己好,也是爱,有的说,打根本就不能解决问题,应该讲道理……而我,要么煽风点火,要么,势顺一拨,让学生在辩论中逐渐明晰了打也是对自己的爱,是另一种形式的爱。

2.演中说。

表演也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对那些故事情节比较好的课文或段落,可以让学生自由结合进行表演,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想法,则能水到渠成。

例如,在上《平安走天下》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在课前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表演,以引导学生将课前调查说得更有序和详细:让三位学生戴上“轿车”、“自行车”、“卡车”等头饰,三位学生分别举红、黄、绿牌代表行人过街道,一位学生扮演交通警察,当绿灯闪烁时,三辆车分别来到了斑马线前,轿车说:红灯马上就亮了,等一会吧,卡车则说,冲过去,还来得及,自行车则说,反正也查不到我,走就是。而这时,交通警察则边忙着指挥边痛心地说:哎,真希望所有的人都能自觉地遵守交通规则。通过这样的表演,学生将各种车辆行人的心理体现的活灵活现,较好地为课堂的进行打下了基础。

3.画中说。

有些时候,可以让学生将自己需要说的事物画成画,这样学生说起来有理有据,大家听起来,也一目了然。如学习交通标志时,让学生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到的各种交通标志画下来,并向同学介绍这些标志的意思,使教学更有实效。又如,学习《大家都是好朋友》一课时,有一项活动是把你和同学之间最难忘的事说给大家听听,我请学生在课前对于自己最难忘的事进行了回忆并画成了画,这样,学生在课上汇报时就能有的放矢,而且由于有了画的提示,说的清楚,大家也听的明白,一举两得。

总之,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说话很容易,能做到“有一说一”却不容易,作为一名老师,让我们都来想方设法,走进学生的心灵,还品德教学本来的面目,真正的把德育教育落到实处。

篇6:品德与社会行业

南庄镇村尾小学

罗秋凤

《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兼具了品德教育、科学教育、生活教育、社会教育等多重教育价值,带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将品德、行为规范、法制、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国情、历史与文化、地理环境等教育有机融合,具有人文性和综合性。

虽然这两门课程有不同的培养目标,但是它们是前后联系的,它们是小学德育课程的两个部分,它们都以儿童生活(社会生活)为基础,它们关注的是儿童现实生活,不是儿童现实生活的简单翻版,也不会毫无选择地重演儿童生活的过程,而是对儿童生活的锤炼与精选,使儿童感受到的是真实、完整的生活,得到的是真实、完整的知识、经验与能力、情感、德行与人格。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转变教师的角色,活用教材,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主,把儿童道德的形成与儿童的生活(社会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让教学走近儿童的生活(社会生活),让生活(社会生活)走进成长中的儿童,促使知识教学、能力培养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有机结合。下面我就结合两门课程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感受。

一、改变教师角色,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学习伙伴关系。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和者。”教师要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学习伙伴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自我意识,创造丰富的教学情境、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大胆质疑,标新立异。因此教师要做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要创设民主和平的课堂。

如在教学一年级第一单元《我上学啦》,一上课我就说:“从今天起,我和大嘴鸟(书中的卡通形象)与你们交个朋友,我既是你们的老师,又是你们的好朋友。并且让每一位学生向我介绍自己,我还与学生握手表示友好,消除了学生对老师的畏惧感,感到老师和蔼可亲,感受到学校生活的愉快。又如在教学《快乐的体育花会》一课时,我与学生一起进行转呼啦圈比赛,与学生一起活动,学生的积极性很高。由于角色的转变,不仅师生关系十分融洽,学生都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并与同学团结、协作,增长了学生的合作、勇气等意识和情感。因此,在我们的实际课堂教学中,要把学习变成一个“共同体”,把教室变成一个“学习场”,把课堂变成一个“情感园”,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才有可能有态度的形成,有情感的交流,有习惯的养成,有道德的浸润。

二、活用教材,开发课程资源。

新课程的实施,给教师提供了发挥教学创造能力的平台,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材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供教师讲授的,教材只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凭借和依据,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不是唯一的模型。学习教材本身不是目的,它只是学生学习的一根拐杖,是调动学生进行心理活动、思想活动,促进学生进行自我构建的一个手段。在教材处理上,我们既要依据教材,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要活用教材,开发现有的教育资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吸取现实生活和学生生活中活的因素,以及各种教育资源与要素。只有充分开发和运用教育资源,才能使课堂教学更有现实性,更能贴近生活。

如《请到我们学校来》一课学习,我就根据我国当前贫困地区学生上学难的实际,通过网络收集大量的资料,让学生深入了解山区贫困地区的儿童的生活与学习环境,让学生珍惜现在的学习生活环境。

三、设计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儿童道德的形成。

两门课程教学活动的具体形式都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要设计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我在课堂中就经常结合学习内容,创造条件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和兴趣,尽可能地提供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与亲自参与的机会。如通过开展“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 讲故事”、“多媒体展示”等方式展现教育主题,帮助儿童获取某些难以身临其境去学习的体验和经验、知识。这样不但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兴趣,使儿童在多项活动中反复体验和感悟,让儿童获得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而且调动了儿童乐于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如《放学了》一课,我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两位学生扮演乱穿马路,一位学生扮演小交警。在学生表演后我提问“他们做得对吗?”“乱穿马路的不对”“平时,我们过马路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呢?”“要靠右走。”“如果看见红绿灯的十字路口,又该注意些什么呢?”学生说:“走人行横道。”接着,我又做了补充,揭示了交通小常识:红灯停,绿灯行,黄灯可以继续走但请注意安全。最后我请学生说一说以后上学的路上,大家应该怎么做?学生各抒己见:遵守交通规则、靠右走、不并排走、不在路上打闹、玩耍等等。这一活动的安排,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们不仅自己严格要求自己,而且能及时纠正其他学生的错误。我这样安排,就是把书本上的一些抽象的道理和知识变得越来越具体、生动,使学生的道德情感不断加深。

此外,在教学中要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让儿童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促进儿童道德的建构。

篇7:品德与社会行业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门课程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注重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但事实上这门课的很多教师对活动教学存在着一定的迷惑。《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我想就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1.让品德课贴近生活

《品德与社会》课本的内容和编排都紧密围绕学生的生活展开,从道德教育到心理品质和健康教育,从法制教育到发展常识和国情教育,无不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活中有丰富的案例和素材。我们可以多方面采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深入浅出,让课本上的图画,课本上的事例活起来动起来,让事实说话,将遥远的拉近,让历史复活„„这样就可以使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深刻的问题通俗化。如《想想他们的难处》这个课题的教学目标是:

1、体验残疾人在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2、增进对于残疾人尊重友爱的情感。教学这一课题时,我让学生进行模拟残疾人的活动,体验一下残疾人的生活。我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让他们分别进行不同的模拟活动,可以是单手穿上外衣,也可以是用拐杖走路,但腿不能用力,或是把腿绑在一起行走,体验肢残人生活的困难;蒙上眼睛走路,体会盲人走路的困难;用手势向别人表达一件事,比如把那本书递给我,体验聋哑人生活的困难。课堂上,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每个小组模拟一项活动,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参与体验的机会。然后,我让学生在小组里、在全班交流自己在模拟活动中的切身感受,从而让学生的内心油然而生对残疾人要尊重、友爱的情感,并能从真实感受中产生帮助残疾人的意愿。促使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自觉为残疾人让座,让道;在公共场所设置残疾人窗口,这难道不正体现出品德教育的成功吗?又如《心中有规则》一课的教学,我在学生了解了规则是由人们共同制定的基础上,引导全班同学体验制定规则的过程。我一再强调,班级的规则与每个同学都有关系,因此,每个同学都有发言权,每个同学都要参加。我先让学生讨论他们认为需要哪些方面的班级规则,然后大家提出具体的条目。如果在讨论中对某项规定有争论,应自由争论,最后举手表决通过。我告诉学生:一般情况下,要有半数的人同意才算通过。学生通过一定的程序终于制定出一系列的班级规则,这时,我提醒学生大家制定的规则要靠大家遵守。如果执行一段时间后,觉得这条规则不太合适,还可以讨论修改,再次举手表决。学生通过直接体验班规的制定,从而促使学生在实践中改正,民主和谐的氛围在无形中悄然形成。

2.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

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比如通过玩具、故事、谜语或者通过电教、多媒体等手段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例如:在五年级品社《从小爱科学》一课中,我采取了让每一位学生动脑筋、找材料,收集科学实验或者自创小发明,并让他们把收集的结果在班里进行演示,同时说出这项

实验或小发明的理论根据。学生的兴趣很高,都积极的去准备。上课了,一位男生给大家做了一个实验。他用一个杯子装满水,又用一张纸放在杯上,然后请一位同学上来把杯子倒过来看看会发生什么。学生都抢着上来,可上来的学生进行实验时又很紧张,底下的学生也紧张地看着,当这个学生成功的把杯子倒过来而水没有洒,那张纸牢牢的粘在杯口时,全班一片欢呼。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此时,我趁势让学生又进行了几个实验,并一起思考这几个实验的理论根据。近而引出今天学习的内容。又例如:在五年级品德与社会《尊重他人有礼貌》一课中,我采取课前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小品的形式,在导入环节中让学生演出来。其中有一组的七、八位学生共同边编排了在公共汽车上发生的故事:到站了,上来一位老奶奶,同时又上来几个小学生。当时,车上没有空位,而且也没人给老人让座。到了下一站,空出了一个空位,这几个小学生主动把空位让给了老奶奶。学生编排的小品虽然很幼稚,但学生演的认真,看的也认真,故事情节与学生的情感产生了共鸣,教室里还不时爆发出欢快的笑声。如此一来,使学生感觉到上思品课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3.走出课堂,开拓学生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一系列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这些实践活动包括观察、体验、调查、访问、游戏等。

在学生知道“是什么"、“为什么”的基础上,增加实践活动用来引导学生“怎么做”。例如:在《手拉手、情谊深》一课结束后,同学一致提议进行一次捐助我们身边贫困同学的活动。于是,学生自己组织,到各个班去调查贫困学生情况并统计人数,把捐赠的学具整理好,并进行登记。最后将学具分发到各班。这次活动后,老师和家长们都感到学生们好像一下子长大了许多。又例如:讲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多读好书》这一课后,我带学生利用周六和周日的时间去图书馆阅读书籍,并把阅读的好书填写在表格当中,或者写出札记和读后感。我们还召开了“和好书交朋友”读书朗诵会,在学生中再次掀起读书热潮。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

再例如,学习《生活中不能没有他们》一课前要求学生利用闲暇时间观察理发、修鞋等劳动者的劳动过程,课后组织学生体验父母的职业活动;学习“我们生活在一起”一课后,分小组举行“我为小区做件事”的实践活动;学习《在学校里工作的人们》一课时,引导学生有计划、有准备地调查访问学校有关工作人员,了解他们的具体工作;

学习《让我们学会合作》一课时,让学生从“五人六腿”游戏中体会分工与合作的重要性;学习《走近残疾人》一课时,教师设计“单手穿衣”、“蒙眼走路”等活动让学生体验残疾人的生活的困难„„。

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并不难,难在能让学生真正在活动中认识、参与社会,收到实效。这就要求教师在活动前有周详的计划,活动时有具体组织安排,活动后能有力地评价。

《品德与社会》课旨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道德修养,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注重发展质疑、反思、批判的能力。为此,课程倡导围绕主题内容,开展体验、探究、问题解决学习等活动,倡导教师采用有利于学生自主活动的学习指导方式。

我想,如果教学能真正植根于真实的社会生活,真正走进了学生的特殊的生活世界,教学实例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学生最熟悉的、最普通的生活情境中去呈现问题,引导学生用他们独有的心理、眼光去观察生活中的问题,引导他们以自己认可的方式去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生活的感受,那么,“我们选择一种什么样的教育,就为孩子选择了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这种源于学生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必将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必将引发他们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教学活动不仅仅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知识与技能的传递,而是两个生命体之间情感的对话。所以我认为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只有在教学中重视人的情感,人的体验,人的实践,重视其中的人文性,而不仅仅告诉学生一些冷冰冰的知识。那么我们的教育才不会培养出一批空有一大堆知识却无情感的废品。如果想让我们的学生成为可容天地,心系万物,情感丰富的人,首先就得叩问一下,我们老师自己是不是一个冷血动物,是不是有着一份热情,一份爱心,一份同情心;能不能为屈原抱屈,为窦娥鸣冤,为杜十娘不平。只有这样情感丰富的老师,才能真正从心灵上去感染学生,熏陶学生。

4.宽容学生的缺点

教师要懂得尊重学生,珍视学生的生命价值,允许学生的个性差异,更要宽容学生的缺点。教师最大的缺点是整天盯着学生的缺点,而更可怕的是更多时候盯着差生的缺点。成绩差的孩子,哪怕一点微不足道的错误,老师也很容易注意到,然后又顺理成章地将新的错误加到他以前所犯的错误中,逐渐构成一个在教师心目中不可原谅的错误集合。即使那个差生偶尔有那么几次挺伟大的壮举,也不可能将这个错误的堡垒攻破。久而久之,这个所谓的差生就真变成一无是处的差生了。而对待成绩优秀的学生则截然相反,在他们成绩光环的掩照下,我们几乎找不到任何缺点,要不就干脆把缺点也当成了优点。不是差生没有优点,也不是优生没有缺点,而是有的时候我们老师的心被蒙蔽了,我们忽视了学生是一个个各有姿态的生命体,而不是工业化流水线上千篇一律的产品。我们太渴望把他们培养成为或像他,或像你,或像我的人了,而忘记了学生还是学生自己。他们各有不同,各有优缺。我们的任务应该是“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

篇8:品德与社会行业

一、开展品社( 生) 生活化课堂教学的理论依据

1.开展品社( 生) 生活化课堂教学符合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一切知识的学习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更好地指导与应用生活,单有知识而没有与实践很好地结合, 或者光有实践没有理论做指导,都是不全面的,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实践是理论的试金石! 开展生活化的课堂教学, 既注重知识的学习, 又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很好地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2.开展品社( 生) 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符合以人为本的原则

一切教育必须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这是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内涵和基本价值取向, 也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精髓。开展品社( 生) 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不仅可以解放他们的眼、耳、口、手、脚等器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了自己思维与活动的时间与空间,学生在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中,要将自己的体验与兴趣结合起来,将自己的方法、价值观与知识的获取结合起来。

二、开展品社( 生) 生活化课堂教学的内涵

1.课前体验生活化

人的生活世界是直观的、具体的,因而也是丰富多彩的。德国杰出的思想家胡塞尔指出:“只有感性的、生动的、丰富的生活世界,才能满足人在理智、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需要。”要让学生对世界体验得深刻,必须让学生走出课堂,走上社会。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品社《同在蓝天下》时,课前让学生自己做一个盲人贴鼻子的游戏,体会盲人的生活。课前体验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2.课中体验生活化

( 1) 引入话题生活化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的开始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学生的课前体验,创设情景,使学生在所营造的特定氛围中,激起情感体验,在不知不觉中触动自己的情感之弦。如,在教学《友爱是共同的》时,在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玩具后, 教师可作如下引入:“在刚才老师看见同学们各自交换自己的玩具,分享大家对你的玩具的评价,老师也感到很高兴,那么,你都听见同学们对你的玩具怎样的评价? 你的心情如何? ”这样的引入,以生活为切入点,让学生感到自然。

( 2) 合作学习生活化

在学习中,教师可利用学生课前的活动收获,引导学生开展活动,通过游戏、表演、讨论等形式,体验生活,感悟道德。教师通过创设生动而又贴近实际生活的情景, 可以激发起学生对学习的无穷兴趣。如,在教学《同在蓝天下》时,学生在理解了弱势群体的处境后,教师可做如下引导:”面对这些弱势群体,社会各行各业都伸出了一双双温暖的手,唱响了一曲曲人间赞歌! ”然后播放《爱的奉献》的音乐,让学生了解社会各界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学生在兴趣盎然中,激起了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同时也让他们体会到了社会的博爱! 听完后,可让学生说说感受,这样如何为弱势群体献爱心的合作问题就出来了,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在这种情感中如果让学生合作交流效果可想而知。既培养了他们的道德情感,又陶冶了他们的情操。

( 3) 深化感悟生活化

品德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学会生活。因此, 教师应该在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的基础上,通过交流、评价、反思等形式,深化道德认识,引导学生生活如,执教一年级品生《认识好朋友》时,当学生与同学互相交朋友并夸夸对方的优点后,在深化感悟部分设计了“交友大联欢”“交友大转盘”和“交大朋友”三个活动。 这三个活动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在身边进行交朋友活动,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强化了已有的认知体验,深化了乐于与老师、同学交朋友的道德情感,体验了交友的喜悦,从而达到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的目的。

( 4) 课后践行生活化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是由品社( 生) 的实践性决定的生活是最好的老师! 生活知识包罗万象,它可使幼童成长为学生可把学生熏陶为学者, 可让学者历练为智人, 可将智人钝化为哲父! 生活课堂,使每一位在其怀里成长的孩子都享有积极的受教育的机会。教师必须根据具体的内容,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利用所学开展社会调查、参观、社会服务等活动,让学生走出学校这个小课堂走进社会这个大课堂,体验生活,有效地帮助学生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达到知行统一。例如,学完了《同在蓝天下》可以让学生开展一次向弱势群体献爱心的活动;学完了《交通海陆空》,可以让学生设想未来的交通工具;把行为认知延伸到学校、家庭、社区到生活中去实践,去深入体验,从而把活动引向纵深,实现德育的实效性。

上一篇:信用卡流程下一篇:感恩的诗歌——《结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