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信息技术课改学习的心得体会

2024-05-24

中学信息技术课改学习的心得体会(通用12篇)

篇1:中学信息技术课改学习的心得体会

--精选公文范文--------------------------中学信息技术课改学习的心得体会

今年7月5--8日,我参加了四川省教育厅组织的新课程改革培训,先后学习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读》、《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解读》、《广东版信息技术教学指导》、《上科版教材信息技术教学指导》、《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施建议》、《课堂交流》、《信息的鉴别与评价》、《计数循环语句》、《用穷举法设计程序》、《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评价》等课程,是非常精彩的讲座。各位专家从课改的必然性;课改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其它省份的课改经验;课堂上实施课改的教学演示等方面,为我们全面介绍了课改的情况,受益菲浅。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能遇上新课改,这既是幸运也是挑战。我就这几天的学习谈谈自己的体会:

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努力学习和探索新教法

----------------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

课程改革的最高境界是教师观念的提升。教师作为课改的执行者,决定着这场教育变革的成败。因此一方面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广大教师参与各级培训,优化校本教研,自觉发展专业素养和教学艺术,力求以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规范优化教学行为;另一方面科学认识和处理推进课程改革以及实际教学时的矛盾,处理新旧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的矛盾,使教师更加刻苦钻研,提高素质。

随着新课程的推行,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新课改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输者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主体”。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可以实现自身发展,而教师的发展又将构成新课程实施的条件。我们的课改不是细枝末节的小变化,而是教育体制和教育观念的根本性变革。首先我们必须接受课改新理念,真正走进新课程;其次努力学习并在实践中贯彻新理念,明----------------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确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之中的角色,做有思想、有远见的实践者。

课改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通过几位专家的讲解及例案分析,对比以往的教学,我觉得现在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将教学过程设计为“灌”和“填”的流程了,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地,在课堂教学中应如何激励学生思考,组织学生去讨论,指导学生去操作。教师应牢牢地把握课堂节凑,将学生的一切行动地在自己的寄引下进行。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潜在的能力,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充分地活动起来,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充实的教学内容,丰富的教学形式,真正体现了在乐中学、趣中学、动中学、做中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让每一堂课都充满活力,都有收获。

----------------精选公文范文----------------

篇2:中学信息技术课改学习的心得体会

高中信息技术组:江辉

6月30日我们来到了美丽的石河子大学参加信息技术新课改培训。这次学习我们有幸见到了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信息技术课改专家李艺老师,两天中我们认真地聆听了李艺教授对课改教材及课改中存在问题的独到见解,受益匪浅。下面谈谈我的学习体会:

一、培训方式别具一格,渗透着新课改的思想

一般的成人培训,多是以讲座形式进行,听者觉得枯燥无味,想睡觉,学习效果不好。而李老师却采用收集问题、交流互动、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一上吸引了老师的兴趣,让大家的思维活跃起来,从而让本次学习达到较好效果。他的这种方式也让老师们体会到传统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不同,更重要的是让老师们进一步了解了新课改的精华,同时让我们感受到了李教授的风采,真可谓一举多得,这不正是新课改的思想吗?

二、模糊不清的概念变得清晰明了

以前虽然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新课改的很多内容,但是对一些具体的东西还不清楚,通过学习我们对一些细节也有了深入的理解。比如信息技术考不考、怎么考、考什么的问题,比如任务驱动式教学中存在的误区,比如什么是以学生为主体,如何提高课堂效率等等。总之让我收获很大。

三、对教学中的突出问题有了解决的思路

在新课改教学中存在许多很难解决的问题,比如学生差异问题、课堂时间紧张问题、学生发展性评价问题等,这些问题都一直困扰着我们,通过学习交流我们更有信心了,并且李艺教授还详细分析了如何出信息技术试题,还给我们提供了很多信息资源。这些让我们感到备课活动和教研活动在课改中起着重要作用。扎实有效的教研是课改的有力保障。

通过学习,我感到信息技术老师的责任重大,课改的路还很长,我们应多学习,多交流,提高教学效率,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为新课改积累经验。

篇3:新课改下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感悟

一、创设教学悬念,培养学生的学习激情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让学生学到知识的前提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愿意学。所以,正确选择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现和提出问题是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前提,问题教学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问题情境教学是指以学科知识为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能引发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在问题情境教学中,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让学生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当有充分、丰富的课堂教学材料做铺垫,使学生的思维在广度、深度上有一个充分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和余地。如在讲WORD文件保存一节,设置一个加密文件时,因为以前经常有学生电脑上的文件被别的同学改动,我就试着问:“你们想给自己的文件加上密码吗?”学生顿时兴趣很浓,回答的声音很响亮:“想。”在这种环境下,我开始演示,学生仔细地观察着,等我操作演示完后,又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很快学生就通过上机实际操作回答出来了。这样,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又让他们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计算机,用计算机,做到学以致用,学生会感到计算机这门学科很有用,才能更愿意学习这门课程。教师通过自制一些教学课件,把有些学生不易明白的地方形象地表示出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然后让学生学习老师的这种做法,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想法也通过这种类似的方法表现出来,这样他们就会更好地运用计算机这个工具进行更多的活动。要使先进的信息环境和多功能的教学设备发挥出它特有的功能,离不开优质教育资源的支持。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好坏决定了信息化教学的优劣,因此,建设一个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库尤为重要。采用这种资源建设方式,不仅可以快速系统地建设起一批直接支持一线教学的优质教育资源,而且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现代化设备的意识,激发起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发展信息技术教育,我国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教育部决定在全国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这对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发展及对学生个体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信息技术教师,在新课改如火如荼开展的今天,我们必须抓住这一契机,更新教学观念,大力加强学习,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努力达到教学目标。

(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

《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在设计课程时要做到以下三点:(1)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结构形式;(2)切实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设置课程内容;(3)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培养相融合的课程目标。在新课改理念的要求下,我们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提高他们学习的效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重视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更应该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学习体会。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通过对课程内容的合理安排和组合,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一方面使学生得到共同提高,另一方面实现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从而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二)树立“创新教育”的观念。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也是课改的一个重要主题。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要时刻注重创新教学,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在讲文件的下载时,我是以迅雷为例来讲解的,也有很多学生说他们会很熟练地使用下载工具下载文件,而且他们还提出会使用其他的下载软件,如电驴、网际快车等。这时我就让会的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演示,这样不但使会的学生巩固了知识,获得了成就感,也使不会的学生得到了进步。

在以后的教学中遇到类似的工具运用,我都让学生自主选择;遇到一些可以多项选择的问题,我都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篇4:中学信息技术课改学习的心得体会

【关键词】信息技术 学习兴趣 创新能力

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习者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新课改理念已深入人心。但在大力推进新课改的现代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初步学会计算机的使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小学信息技术如何开展更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呢?下面笔者结合近几年的信息技术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优化导入,调动激情,培养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往往从兴趣出发,对于那些单调、枯燥的练习和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教师应特别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以保持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爱玩是孩子的天性。电脑游戏由于具有极强的趣味性、交互性、挑战性,对孩子们来说更是挡不住的诱惑。我在教学中大胆引入游戏,却不是仅以玩为目的,而是把它作为激发学生兴趣和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手段。例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得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利用媒体来创设、优化教学场景,借助美好的事物的演示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动手操作的欲望,使学生在学习情景中产生探究学习的动机。例如我在教学鼠标使用练习中,充分利用小学生喜爱游戏这一特点,让学生玩WIN98自带的扫雷、纸牌和接龙游戏,在探索游戏中掌握操作技能。这样不仅使学生自始至终愉快地学习,而且激发和调动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发展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环境和机会,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维空间,不需面面俱到,包办学生所做的一切。只有在自主学习的环境里,学生才有可能发挥创造性,体验创新的乐趣。例如:在讲WORD图文混排时,需要用到绘图工具栏,我只是把工具栏上重点工具,如阴影、三维效果、填充、自选图形等提示了一下,具体的操作留给学生自己完成。学生们凭着他们敏锐的观察,丰富的想象,做出了一幅幅好的作品。后来我对几副想象力丰富的作品给予了表扬,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在亲自实践的过程中,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三、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挖掘学生的潜力

我们要创设各种机会,鼓励学生去主动参与,把他们智慧的火花尽量激发出来。在课堂中,由于时间有限,倾向于训练基本功,掌握基本操作,而课外则可以让学生们自由发挥,教师要有意识加以引导,把课堂所学内容延伸到课外,把课外这个第二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外成为课堂内所学知识有益的巩固和补充,从而促进课堂的教与学,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信息技术第二课堂的建立,有利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开拓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利于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学生在信息技术第二课堂的学习过程中,可以使其他科目的学习在此过程中得到运用和练习。例如汉语拼音知识可通过计算机汉字输入的练习得到巩固和提高;各种常用工具软件的学习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文字处理软件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电子表格有助于学生获取和分析数据;图形处理软件能帮助学生解释科学和社会信息。

四、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而相应的信息应是与中小学生各科的学习内容相关的知识,这就产生了信息技术课程如何与其他学科整合的问题。课程整合是指把不同课程的素材和能力整合在一起,使学习的目标处于一个具体的、现实的情况中,要求用到多种知识和能力。现代教育引入了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提出了以多媒体方式组织教学信息的思想,这就为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整合,就是以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去,从而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解决其他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如用“画笔”进行美术创作,用Word设计贺卡、办报,用Music作曲、用Excel统计班级成绩等。这种学以致用的教学既有利于完成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又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使信息素质和创造素质的教育落到实处。

总之,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不仅是为了教会学生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而且通过学生接触、了解计算机,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实现信息技术课程开办的目的。作为信息技术课的教师应该多学习、多钻研,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认真实践,及时总结,就能为培养21世纪创新型人才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文件. 中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教基[2004].

[2]阎立钦. 实施创新教育. 培养创新人才教育研究.

篇5:中学信息技术教材培训会学习心得

XX学校XXX

我有幸参加了10月11日聊城市中学信息技术教材培训会,会议由市教研员王玉春老师主持,邀请了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方面的专家和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本次培训主要内容涉及了新教材解读、开源硬件编程、Python编程、App Inventor编程、3D创意设计等,让我们在新教材该如何解读、如何展开新课程相关学习和教学等方面受益匪浅,为我们下一步的信息技术教学指引了道路。现将培训会议学习心得总结如下:

一、新教材分析

新教材在选择和设计教学模块时,精选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必备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力图鼓励、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经验、主动理解、建构和应用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并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并应用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新教材渗透“任务驱动”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倡导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合作交流。每节的导入部分通过故事、作品范例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每节课通过三四个活动将内容步步深入,每个活动通过‘做一做’、‘试一试’、‘议一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一点通’‘加油站’引导学生思考解决该任务的思路、方法及所需的操作步骤;通过‘我实践我创新’让学生练习本节课内容学以致用。教学内容全面体现指导纲要的要求,遵循科学性,符合教学规律。

二、Scraino开源硬件编程

通过王晓辉老师幽默的教学,我对Scraino有了深一步的认识,运用Scraino编程软件及乐高零件及第三方传感器零部件, 可以进行创意编程,做出创意无限的做品。是给孩子提供创造自己的游戏、动画和音乐平台,适合孩子异想天开爱玩的天性,天马行空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实现自己的想法,Scraino编程可以体会到计算机编程的带来的快乐,又可以体验到虚拟与现实结合的乐趣。不仅学习了王老师教的知识,还学习了他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比如:幽默教学、任务驱动、讲练结合、通过故事情节一步步深入学习编程等。

三、Python编程

人生苦短,python是岸。通过李想老师对python软件设计者龟叔的介绍展开了python软件的学习与教学培训,了解了python跨平台可移植性、开源代码、可扩展性、丰富的库等特点,详细讲解了软件的下载安装函数、赋值、数据类型转换、变量与输入等知识点,提供了学习python的一些方法和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的教学方法。最后讲练结合以‘猜数字’为例带领所有教师共同完成一个编程。这些对我以后的教学都有很大帮助。

四、手机APP Inventor编程

以前总以为APP开发很高大上、遥不可及,通过徐老师的培训,发现原来手机APP开发就在我们身边,如果有兴趣自己也可以开发。此软件完全开发学习的创新能力,App Inventor抛弃复杂的程式代码而使用积木式的堆叠法来完成您的Android程式。除此之外它也正式支持乐高NXT机器人,对于Android初学者或是机器人开发者来说是一大福音。因为对于想要用手机控制机器人的使用者而言,他们不大需要太华丽的界 面,只要使用基本元件例如按钮、文字输入输出即可。他不需要学校投入过多的资金,并且也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五、Cnstu 3D三维动画制作

cnstu3D是一个多平台轻量级全能三维动画制作软件,它集成了用于制作各种3D内容的工具套件,包括建模、渲染、动画、后期处理、游戏制作以及跨平台3D交互制作等全方面功能。王老师详细介绍了界面操作、四格视图、新建物体、三维控制图、物体模式基本操作、编辑模式、编辑模式操作等知识点,并讲练结合以制作杯子为例带领全体教师操作。通过王老师的教学学习了软件的基本操作和教学方法,受益颇丰。

篇6:中学信息技术课改学习的心得体会

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发展信息技术教育,我国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教育部决定在全国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这对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发展以及对学生个体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在新课改如火如荼开展的今天,我们必须抓住这一契机,更新教学观念,大力加强学习,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努力达到良好的教学目标。

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

《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在设计课程时要做到以下三点:(1)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结构形式;(2)切实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设置课程内容;(3)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培养相融合的课程目标。在新课改理念的要求下,我们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营造课堂氛围,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提高他们学习的效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重视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更应该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学习体会。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强调学生在学习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通过对课程内容的合理安排和组合,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一方面使学生得到共同提高,一方面实现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从而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2、树立“创新教育”的观念。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也是课改的一个重要主题,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要时刻注重创新教学,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在讲文件的下载时,我是以网际快车(FlashGet)为例来讲解的,也有很多学生说他们会很熟练地使用下载工具下载文件,而且他们还提出会使用其他的下载软件,这时我就让会的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演示,这样不但使会的学生巩固了知识,获得了成就感,也使不会的学生得到了进步。

在以后的教学中遇到类似的工具运用,我都让学生自主选择,遇到一些可以多项选择的问题,我都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为了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让学生学到知识的前提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愿意学。所以,正确选择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

发现和提出问题是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前提,问题教学是教师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手段。问题情境教学是以学科知识为教学内容,创设的问题情境,能引发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在问题情境教学中,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让学生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当有充分、丰富的课堂教学材料作铺垫,使学生的思维在广度、深度上有一个充分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和余地。如在讲WORD文件保存一节,设置一个加密文件时,因以前经常有学生电脑上的文件被别的同学改动,我就试着问:“你们想给自己的文件加上密码吗?”学生们顿时兴趣很浓,回答的声音很响亮:“想。”在这种环境下,我开始演示,学生仔细地观察着,等我操作演示完后,又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很快学生就通过上机实际操作回答出来了。这样,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又让他们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2、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计算机,用计算机,做到学以致用,学生会感到计算机这门学科有用,才能更愿意学习这门课程。教师通过自制一些教学课件,把有些学生不易明白的地方形象地表示出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然后让学生学习老师的这种做法,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想法也通过这种类似的方法表现出来,这样他们就会更好地运用计算机这个工具进行更多的活动。要使先进的信息环境和多功能的教学设备发挥出它特有的功能,离不开优质教育资源的支持。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好坏决定了信息化教学的优劣,因此,建设一个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库尤为重要。采用这种资源建设方式,不仅可以快速系统地建设起一批直接支持一线教学的优质教育资源,而且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现代化设备的意识,激起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

篇7:浅谈信息技术课改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课程,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与学的新策略和新模式来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尤其是其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一、唤起创造意识,激发创造激情。

创造力包括创造意向、创造思维品质和创造技能。创造思维品质是重心。而创造思维过程大体又可分为4个阶段:准备阶段、酝酿阶段、顿悟阶段、检验阶段。关键在顿悟阶段。产生顿悟要有必要的心理环境。如对信息技术知识有主动获取的追求,对信息技术科有浓厚的兴趣,对信息技术问题有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等。

教育理论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只在于传授本领,更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同样需要“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

1、运用学科特点,唤起创造意识。

学生的创造意识是在对信息技术特点、内容发生兴趣时引发的。因此,我们备课时尽可能挖掘学科的创造思维因素,唤起学生的创造意识。如:在开学第一节课上,我们先提出问题:“信息技术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什么作用?”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回答:计算机可以打字;可以玩游戏;可以看影碟;可以辅助学习……我们接着问:“计算机在我们身边有这么多用处,那么在社会中又有哪些应用呢?”由于学生社会经验有限,感到这个问题有些困难。这时我们结合计算机的特点讲解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应用。当学生得知每天收看的天气预报都是用计算机算出的、家里用的自动洗衣机、微波炉以及手腕上的电子表都是由计算机程序控制的时,感到非常神奇,由此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探索的兴趣。

2、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

好奇心是对新、特、奇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学生对感知到的新信息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而产生深入分析、思考的急切心理。教师要利用这

种心理,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我向学生介绍了我国信息产业与某些发达国家的差距,特别强调了美国微软试图垄断我国软件业的企图及金山公司的WPS作为唯一与微软的WORD抗衡的汉字处理软件在开发过程中经历的艰难,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的信息产业要赶超世界,需要包括他们在内的全体国人努力拼搏。由此学生更迫切地想要学习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并利用计算机技术学习,从而引发了强烈的创造激情。

二、注重因材施教,开发创造才能。

要使所有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尽可能地发展,必须“因材施教”。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早已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但由于多方面因素影响,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还难以完全做到“因材施教”。信息技术的特点则决定了“因材施教”可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很好地实行。我们的学生来自不同家庭,毕业于不同的小学,有的学生小学学过信息技术课,有的家里有计算机;有的学生在市级竞赛中多次获得过一等奖,有的则从未接触过计算机。针对这种状况,我在讲课时先向学生提出:学过这部分内容的同学可以不听课,但要学会自学,把时间利用好,要借助已掌握一定程度的计算机能力的优势,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走在其他同学乃至老师的前面;没接触过计算机的同学不必心急,踏踏实实从头学起。上机操作时,我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不同特长安排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练习与实践,让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练习指法、输入汉字等等,并给予相应的指导,使他们分别得到提高。

怎样让学生去迎接学习上的挑战?怎样培养他们勇敢地去面对和熟悉一个复杂、令人迷惑不解、始终变幻的世界?思考着这些问题的同时,我深信: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育他们健康成长,比教给他们知识本身更重要。当学生个性得到发展、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健康成长以后,他们的创造力无疑会得到最充分的开发。

篇8:中学信息技术课改学习的心得体会

一、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和问题

目前, 在新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指导下, 各中学通过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在培养中学生了解信息的概念及主要特征, 利用互联网有效获取信息和支持学科学习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主要体现在: (1) 学生初步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社会的含义, 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信息意识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2) 利用BBS、电子邮件、QQ、MSN等网络交流工具有效传递和获取信息、表达思想、支持学科学习、解决实际问题。但有些学校由于起步晚, 又受到城乡差异带来的硬件设施、学生基础、课程地位及课时安排等诸多方面的限制, 出现了一些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上的误区, 极大地影响和制约了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对课程标准理解不透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让学生具有初步的信息技术能力, 并以此为方法和手段获取、处理信息, 进行思想交流, 开展合作学习[1]。而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却把主要精力放在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训练上, 忽略了兴趣和价值观的培养, 认为信息技术教学就是教会学生通过计算机操作来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因此, 在教学中, 往往只注重对计算机信息处理工具和应用软件的讲解。这种认识误区的结果就是把对学生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兴趣的培养理解成电子表格处理、动画制作、网站设 计等操作技能的培训, 完全偏离了新课标的理念。

2.把握不准教材, 实践操作内容设计不够合理

教学中, 教师对教材把握不准, 往往只向学生介绍书本中涉及的应用软件的使用, 甚至是“依葫芦画瓢”, 照本宣科, 违背了打破“以教材为中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思想内涵, 忽视了提升中学生信息素养与发展技术能力的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另外, 在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上, 任课教师往往使用的是教材中的例题, 或者是与教材配套的学生操作实践指导书, 只注重对学生就教材中所学内容及基本技能进行训练, 而忽略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3.对学生基础认识不清

新课程标准中, 小学阶段的教学包含信息技术简介、操作系统简单介绍、用计算机画画、用计算机作文、网络的简单应用、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LOGO绘图等模块。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 学生具备了信息技术的简单应用能力。

进入中学阶段后, 将进一步提升学生信息技术技能与综合运用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 中学所用的信息技术课程教材大多也是在此基础之上编写的。对于这样的教材和教学内容, 城市或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中学生基本能适应, 但对于贫穷落后的农村学校的学生就存在很大的困难。如果在教学中对班级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基础没有了解就按照教材内容进行教学, 教学效果会很不理想。因此, 教学中要考虑初中、小学的知识衔接问题以及地区差异问题。

4.课程评价不够合理

新课程标准中, 提出对学生的评价要把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结合起来, 本着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和创新精神的原则进行。但在实际操作中, 多数学校和教师倾向使用总结性评价, 忽略学生的过程发展。因此, 学生也只是把计算机软件操作的熟练程度作为自己掌握信息技术能力的标准, 忽略了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针对中学信息技术教学问题的几点对策

1.研读新课标, 更新教学观念

新课改理念要求教师改变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和传统的教学方式, 改革教学手段,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构建新型教学模式。要求每一位从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中学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 深刻领会新课程标准的思想和内涵, 要在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参与, 使教师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合作者、参与者。在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如游戏、活动等与学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过程,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并获得发展[2]。教学内容不只局限于教材上电子表格处理、动画制作、网站设计等计算机软件操作技能的训练, 还应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创新的学习氛围, 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课程学习、合作研究和健康的社会交往。

2.把握教材, 认真准备实践教学内容

要摆脱“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思想,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 结合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有效合理地组织教学[3]。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处理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发展与计算机工具软件熟练操作能力的关系;二是知识技能与综合能力的关系。教师应以任务式、趣味式、项目式等方式组织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 既要让学生掌握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 又要通过掌握这些技能, 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问题, 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在实践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设计上, 可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安排与教学内容相对应的实践操作项目, 教师给学生提供实践操作内容和实践操作提示, 以加强学生实践操作训练的针对性;第二阶段则可让学生自主选择主题, 尝试使用信息技术和设计工具解决生活及学习中的实际问题, 自己完成作品设计。通过分阶段的实践教学, 不仅让学生掌握工具软件的使用, 也满足了学生差异化的特长发展需求。

3.了解学生, 因材施教

真实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结构, 才能有针对性地组织和设计教学内容, 做到有的放矢。这就要求教师对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 采用分层的教学方法。如对基础差、操作能力弱的学生, 可采用教师指导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方式, 让学生一边自学弥补基础知识, 一边学习当前的课程知识;对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 在完成课程内容的基础之上, 鼓励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应用, 如程序设计, 或者对某个专题的调查、研究等方面进行探索,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4.采用多元、灵活的课程评价体系

在学生课程学习评价上, 不是以期末考试或结业考试成绩检验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和能力, 而是从知识技能、过程学习、学习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如可以通过学生的“学习电子档案袋”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可以通过实践操作和作品对学生知识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价。另外, 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还要考虑学生的基础水平和个体差异, 使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而真正实现“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培养目标[4]。

三、结束语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是培养中学生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的主要途径。从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教师只有在认真理解《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认真把握教材和准备实践教学内容, 深入了解学生并能因材施教, 采用多元、灵活的课程评价体系基础上, 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培养出新时代需要的具有信息素养和信息技能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艺.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单新梅.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下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2 (3) :151-152.

[3]苗立才.用心探究信息技术教学规律[J].当代教育科学, 2011 (18) :43-46.

篇9:中学信息技术课改学习的心得体会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330-01

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已成为更新最频繁、发展最快、涉足面最广的学科之一。由此,信息技术这门学科逐渐被编入各中、小学的课程中已是不争的事实。由于信息化时代的日新月异,信息技术教育更加凸显出与其他学科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教材知识的同时,摆脱传统教育的弊端,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如何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中学信息技术如何开展更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呢?

一、诱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学生从生活中的各种渠道得知有关信息技术某些单方面的认知,而这种对知识的欠缺使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学科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兴趣是学生探索、创造的力量源泉,因而是对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可利用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过去的组织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学习热情的激发,常常以“教”为主体,整个教学过程以枯燥的示范演示为主,使学生浓烈的学习兴趣一直处于低谷中,甚至带来厌烦的情绪。因此,要想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教师在组织教学上下功夫。

1、用身边的事例,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节课,如果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便意味着成功了一半。因此我在上信息技术课时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讲到第四章第五节《动手做网页》时,我没有按部就班地讲解FrontPage的启动、工作界面、使用方法等,而是一开始让学生登录到紫金县教育网站,打开《水墩中学》和其他周边学校的网页,同学们熟悉的学校照片、老师、同学等都赫然呈现在眼前,让学生感到既熟悉又亲切,更多的是惊讶:“生活中离自己这么近的眼前情景、老师、同学们的图片究竟是怎么被做到网页里的呢?我能够学会吗?”然后介绍网页制作方法,同学们很乐意接受,效果很好。

2、用游戏引导兴趣

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往往从兴趣出发,对于那些单调、枯燥的练习和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教师应特别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以保持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爱玩是孩子的天性。电脑游戏由于具有极强的趣味性、交互性、挑战性,对孩子们来说更是挡不住的诱惑。我在教学中大胆引入游戏,却不是仅以玩为目的,而是把它作为激发学生兴趣和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手段。例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

3、软件教学,营造创新氛围

事实证明,只有学生对事物存在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才使他们所能掌握到的知识和技术,做出一定的创新行为和得出一定的创新价值。所以,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根据情境教育的原理,创设充满美感和智慧的学习氛围,使存在于学生脑海里的“要我学”的思想观念更改为“我要学”,化被动为主动,从而保持昂奋的学习劲头,使他们能在一种自信、成功的体验中发展创新能力。

二、发展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环境和机会,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维空间,不须面面俱到,包办学生所做的一切。只有在自主学习的环境里,学生才有可能发挥创造性,体验创新的乐趣。

1、以“任务驱动”为教学原则,提高创新意识

:在学习Word表格制作时,我要求学生制作一张精美的课程表;在学习Word公式编辑时,我要求学生为数学老师出几道题目;在学习网上搜索信息时,我要求学生到黄山旅游,并下载几张“迎客松”的图片;在学习网页制作时,我要求学生制作班级网页……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任务”驱动下进行学习,从简到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任务,从而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应用计算机处理信息技术的能力,也提高了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2、为学生创设创新的机遇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只有提出了有一定引导性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应注重相关课时问题的设计,使其能起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作用。

例如在教授给学生如何设置 PowerPoint的背景时,可以在看完课堂演示后给他们提出:如何运用填充效果设置 PowerPoint的背景。学生们带着问题积极思考,结果创造出了不止一种解决方法。如有的学生,可利用“图片”菜单,运用旧知识——网络,从网上下载自己喜欢的图片设置PowerPoint的背景,也可利用“渐变”菜单和“纹理”菜单设置出不同的PowerPoint的背景。接着,教师可以再次提出问题:怎么样才可以把每张的幻灯片设置成不同的背景。同样,做出来的结果也是各式各样的。

在讲完PowerPoint时,要求学生自选一门学科的某一节,为老师制作课件。由于书本知识比较简单,实际操作比较复杂,我就鼓励学生课后钻研,不懂可向我咨询,结果大部分学生都创作了非常满意的作品。只有通过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使学生将来能够适应社会需求,才能够面对竞争,也才能够永远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很多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还有待于我们去摸索,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力避传统教育的缺陷,使信息技术课成为亲切易学的实用课程。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更要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勇于实践,为信息技术的普及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梁慧玲,浅谈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008.11

[2]刘向永.新课标理念下的信息技术教学创新.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4(03)

篇10: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改体会

周 娣 面对新教材、新课改的大气候,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该如何作出相应的改变呢?我对“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进行了反思。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给信息技术教师来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方法,对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给信息技术教师工作的创新提供了很大的空间,也为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成长注入了新的动力。推进课程改革,教师是关键,教师的素质和水平直接影响新课改的成效。因此,在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成长显得尤为重要,下面谈谈我校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在专业成长方面的一些做法和思考,与广大同行交流、分享。

一、信息技术教师获得专业成长的几个途径

由于信息技术新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多、知识广、理念新,为了尽快调整我们的教育观、课程观和学生观,以及提高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我们在不断的实践中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信息技术教师获得专业成长的途径。

1、从教师培训中获得专业成长

参加教师培训是教师获得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我们除了积极参加教育部门组织的信息技术教师培训之外,我们还定期组织信息技术教师科组内部互相培训。做法是:先通过科组教师的集体讨论,确定需要进行内部培训的内容,并根据给每位教师的特长布置相应的学习和研究任务,然后我们再利用晚上或节假日的时间进行科组内部教师培训,有时我们还邀请了其他兄弟学校的老师来参加我们的培训活动。

2、从互动交流中获得专业成长

互动交流是教师获得专业成长的捷径。我校一直很重视外出交流学习活动,新课改之后,我校要求每个学科组每学期必须到市内外的一些兄弟学校交流学习。在学习交流过程中,我们重点对新课程教学情况进行探讨。通过与同行们开展平等、坦诚的专业切磋、交流、探究,互相学习,彼此借鉴,共同分享经验。每次的交流活动都让我们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3、从集体备课中获得专业成长

集体备课是实现经验共享,优势互补,开发潜能,生成智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我校集体备课以年级学科组为单位,全体任课教师参加,备课组长组织落实,并做好集体备课情况记录。同时,要求每位教师在集体备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备课时积极发言,集思广益,以达到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集体备课时要求做到“三定”:定时间、定地点、定中心发言人,以及做到“四个统一”:教学进度、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综合练习。教学内容和课后作业基本保持一致,在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上则要根据学生的情况体现预设性和生成性的统一。

我们现在还在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的多校之间的集体备课模式,更大范围实现经验共享和优势互补,让更多的教师从中获得专业成长。

4、从课堂教学中获得专业成长

课堂是课改的主阵地,也是教师成长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成长。在新课程教学中,我们感觉到教师最大的变化是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问题推动教学。努力实践“用智慧打造充满活力的新课堂”。

同时,我们每堂课下来都要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通过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行为,教学过程及其结果作深入的反思,反思该堂课的成功之处,巧妙之举或失误、疏漏的地方。通过反思去吸取精华,直面缺点,使之成为今后教学过程中改进、借鉴的资源。

5、从案例剖析中获得专业成长

为了更好地让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活动,我们信息技术学科老师经常互相听课,年轻教师每学期要上两节汇报课,老教师每学期要上两节示范课,课后必须进行评课,在平等的交流和相互学习中取长补短,相互提高。实践了一种“以教学案例为载体的行动研究”的教师成长模式。

另外,在到兄弟学校交流学习时,我们会要求兄弟学校尽量给我们安排听课的机会。同时,兄弟学校来我校交流时,我们也尽量安排课给他们听,课后我们都要进行评课,总结其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从中领悟其教法、学法之精华所在。

6、从课题研究中获得专业成长

课题研究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面对新课程,我们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

实践证明,通过课题研究促进了我们教师之间的合作,增强了教师的凝聚力;通过课题研究开发教师潜能,激发了教师的创造力;通过课题研究提高了课堂教

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也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

7、帮助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青年教师是实施新课程、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生力军,是未来办好教育的希望。青年教师有着精力充沛、勤奋好学、工作认真、事业心强等优点,但也因教学时间短而存在着教学经验不足的问题。为了帮助青年教师成长,我们要求让青年教师多听课、多学习、多交流,同时,我们还对青年教师实施拜师制,要求有经验的老师多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

二、对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的几点思考

我们在实施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以及在和同行们的讨论和交谈中,发现了一些对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来说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

1、放下怨言,主动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我们在参加一些信息技术工作会议时,发现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信息技术教师之间多数在发牢骚、吐苦衷、抱怨言,说来说去还是地位低、待遇差、领导不重视等话题,最后会议不了了之。我们认为,能改变信息技术教师命运的只能靠自己,放下怨言,通过主动的学习、交流、研究、反思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实现自我价值。

2、专业成长应该是教学能力和专业技术两个方面并重

信息技术教师中不少这样的教师,专业技术很不错但教学能力不强,这种情况的男教师比较多;还有一种就是教学能力不错,但是专业技术方面比较差,这情况的女教师比较多。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还是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注重了其中的一个方面而忽视了另一个方面,我们认为优秀的信息技术教师既要掌握好专业技术更要精通教学技艺和与人沟通的能力。

3、教师集体学习效果好于个人独立学习

现在多数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还是靠自己的自觉和兴趣去学习和研究,以此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但这样教师花的时间多,也容易使教师的专业知识不全面、不系统,更会造成教师之间的差异悬殊过大。我们的做法是:科组统一安排教师培训,系统性地学习,有针对性的研究。我们这样做学习效率高,学习内容多,大家都很有收获。

4、建议教育部门多组织一些实质性的教师交流活动,少做一些报告

在信息技术教师培训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种现象:培训者利用讲授的方式,把所谓的新思想、新观念传递给教师,教师接受培训的过程是忠实的听和记,然

而真正认真认的教师却不多,这种培训不但失去了培训的意义,还增长了教师的疑惑。其实,每个教师在具体的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形成了具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的实践知识。教师培训应当是,让教师之间多些互动交流,通过交流互相取长补短;通过交流增强教师的力量,给教师以智慧和信心;通过交流来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同时,培训者就要从传授者、教导者、训话者的角色中脱离出来,让自己成为一个与教师平等对话者,教师内在思想的激发者、培训活动的组织者,教师讨论的协调者和引导者。

篇11: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心得体会

初中信息技术是近年新开设的一门课程,是一项知识性和技能型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信息技术课的根本任务是普及计算机文化,提高青少年素质,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通过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本人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与大家交流。

一、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动力

在上机时,可以确定一些有意思的上机目标,让学生为了这个目标而去探索它的实现方法,尽量将探究知识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给他们多一些求知的欲望,多一些学习的兴趣,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多一份成功的体验,给学生一种到达成功彼岸的力量。例如在学习WORD文字处理时可以让学生设计自己的名片,或者设计一份板报,在学习EXCEL电子表格时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生活花费进行统计,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时,可引导学生用“Excel”进行班级成绩的整理,学习情况的数据分析,班级通讯录制作;在学习PowerPoint时可以让学生做一个介绍家庭或学校的多媒体演示文稿,对于一些游戏在适当的时候也可以让学生玩,但不要告诉他们玩法,让他们自己去探索游戏的玩法,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自觉投入参加学习,激发进取心。

二、了解计算机学习的特点,学以致用

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教学的优势,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学生将上述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而在所有形式的教育中,创设一个在实际生活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例如:互联网,它为中小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途径,创造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学习环境。借助于互联网。他们可以获取在书上学不到的东西,利用这些信息来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当今世界正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不断创新,高科技的迅速产业化,使得经济持续增长。而在这一时代,起核心作用的是知识创新,它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因此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是有创新意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鼓励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学会独立思考,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因材施教,充分发展所有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因“人”而异定教法,就是面对不同的学生对象,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对初涉信息技术课的初一学生,要用慢步子、勤练习、多回顾的方法,多采用示范法、同步法等组织教学。在教学时,教师必须有耐心,扶着学生前进,并加强技能训练,进行多种方式的知识回顾,多给学生成功的表现机会,对一些接受慢的学生要更多地个别指导,让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充满信心。对有一定基础的初二学生,随着自学能力的增强,则应多采用同步式、探索式、四段式的教学方式。教师精讲重点部分,其余让学生自我探索,争取自我创新。如:Powerpoint教学中关于字体、图片等的教学,由于在Word的教学中均已经涉及相关内容,教师只需稍作点拨,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操作,接着评议作品,让好的同学说说方法。然后进一步练习操作,最后教师只需稍做小结。再如申请免费电子邮箱,这类操作在互联网应用学习中非常多,而且一般网站导航非常明确,教师一般只需引导学生寻找到注册界面,剩下的由学生自己完成,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端正教育理念,辩证地对待网络的利和弊

篇12:中学信息技术课改学习的心得体会

金湖县金南中学徐载群

摘要: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趣味性较强的学科,在开展自主学习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同时信息技术学科是人们工作、学习、生活中的重要工具,因此,信息技术课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本文主要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探讨初中信息技术课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途径。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自主学习是实现创新精神的基础,因此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师教任何功课,教都是为了达到不教。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与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发生非常密切的关系,也是工作、学习的重要工具。为了适应社会发展,信息技术课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那么,初中信息技术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

一、传授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说过:教师的任务不单是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学,教给他们怎样的学法。初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高,要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如果不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的自主学习就会流于形式。学法的指导不是瞬间能完成的,而是要贯穿于平时教学中,让学生潜移默化的掌握学习方法。学生掌握了学法,才会学会学习,实现自主学习。自主学习之前,教师要采取全班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对自主学习中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这样多次练习,学生就会掌握学习的方法而主动学习。如自主学习时教师可以设置训一划、口标、自我检查、复习等。制作“移动的小球”这样简单的Flash动画时,可以指导学生思考此动画有几个图层、小球怎么移动,并让学生自己制定学习口标,进行自我监督,必要时可以让小组监督完成。

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学习兴趣 1

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学生对信息技术课有着好奇、兴奋的心理,比较向往信息技术课。因此,信息技术课教师要想法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首先,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避免使用过多的晦涩难懂的技术术语,简洁的介绍信息技术知识,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信心。其次,通过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多媒体教学具有生动、形象、具体的特点,能改变传统枯燥的教学模式,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助于改变传统教学中死气沉沉的气氛。信息技术课中涉及的一些复杂的技能,利用多媒体能形象的展示出来,达到化难为易的口的,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最后,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培养学生兴趣。信息技术课中可以开展制作动画、制作网页、编制程序等小组,充分挖掘学生潜能,给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环境,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如在平时的教学中利用中学生喜爱游戏这一特点,在鼠标练习中,我让学生玩WINXP自带的扫雷和接龙游戏,在探索游戏中掌握操作技能。让学生自始至终愉快地学习,尽力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三、提高创新素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当今世界正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不断创新,高科技的迅速产业化,使得经济持续增长。而在这一时代,起核心作用的是知识创新,它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因此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是有创新意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鼓励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学会独立思考,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环境和机会,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维空问,不须面面俱到,包办学生所做的一切。只有在自主学习的环境里,学生才有可能发挥创造性,体验创新的乐趣。例如:在讲WORD图文混排时,需要用到绘图工具栏,我只是把工具栏上重点工具,如阴影、三维效果、填充、自选图形等提示了一下,具体的操作留给学生自己完成。学生们凭着他们敏锐的观察,丰富的想象,做出了一幅幅好的作品。后来我对几副想象力丰富的作品给予了表扬,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在亲自实践的过程中,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四、结合其他学科,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口的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它应该成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重要工具。我们现行的教材中也有很多与信息技术学科相融合的例子,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入其他学科内容,一方而帮助学生了解其他学科知识,认识到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另一方而可以通过其他学科内容充实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信息技术课融入了其他学科的知识,不再显得枯燥无味这样学生自然而然的会觉得所学的信息技术课非常有用,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课在其他学科中的运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结合初一语文教学,我校采用的“计算机与语文识字教学整合”就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它主要是利用多媒体识字教学软件,让学生观看生字的笔画、笔顺、部首、问架结构、正确读音和汉字编码,同时跟随教学软件进行听、说、读、写、打(打字)的训练,通过人机交互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检查和自我提高。

五、提供探索资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课在资源方而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能通过互联网搜集大量的资源,这也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出现的一种新型学习方法。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检索、筛选知识,提高学生的资源转化能力,也即是说通过探索相关的学习资料,进行自主创新,得出自己的看法。但网上充斥着大量的不良信息,检索、筛选资源会需要大量的时间,教师可以适当帮学生完成这一环节,节省时间。如果学生有条件,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学习资料,为课堂学习、交流做好准备。

总之,信息技术课与其他学科相比没有升学压力,更适合进行素质教育。因此,信息技术课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利用这一独特优势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社会培养出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上一篇:大学生思想工作总结1000字最新2020下一篇:小学生写人作文:我与网络作文3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