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024-05-04

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精选十篇)

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1

一、在琅琅书声中开始新的一天

我们学校每日晨间7:40-8:00为经典诗词诵读时间。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年级段的需要,搜集经典诵读材料,进行精心设计,让学生有不同的诵读内容。这些诵读材料都是经典名著,如《三字经》《弟子规》和唐诗宋词、现代的部分优秀作品等。儿童在吟诵时可以感受与理解,传递人类美好的愿望与情愫,在他们成长的每一天,都与好书“共舞”。这种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远比“说教”好得多。

二、从听读到自读

对刚开始学习阅读的孩子而言,一般采用家长、老师读,学生听的“听读”方式,到了一定的阶段,学生有一定的识字量,就可以在老师、家长的指导下阅读。这时,我们就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课外阅读伙伴,组成课外阅读小组,选定同一本课外书,共同阅读,共同交流,增进理解。当学生养成了课外阅读习惯,并逐渐掌握了课外阅读方法时,就可以让他独立阅读了。为了让学生的阅读能够持之以恒,我们引导学生给自己设定一个确实可以完成的目标,规定自己在某一段时间内阅读多少书,到一定时间便进行回顾对照,达成目标的便可获得老师的表扬和奖励。慢慢地,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升,思想境界也得到了净化,他们懂得了虚荣的坏处,明白了人性的美丽。

三、指导学生读名著,树立积极人生观

在指导学生读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前,我先布置了一项作业:请同学们以《我的愿望》为题写一段文字。有位学生这样写道:“我的愿望是像比尔·盖茨一样开发软件,挣很多钱。”这位学生平时就喜欢玩电脑游戏,并因此影响功课。上课时,我读了几位同学写的文章,其中就有这位学生的。不出我所料,有些同学听了后哈哈大笑,那位同学也意识到了什么,头埋得很低。我趁机说:“大家不要笑,这电脑软件并不是人人都能设计开发的,他其实就是想成为一名电脑软件设计师,这是一个非常崇高的理想,但理想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实现你的理想,就必须付出辛勤的汗水和不懈的努力,克服自己的弱点。你有足够的信心吗?再说,比尔·盖茨挣了钱,是世界首富,但他致力于慈善事业,将把580亿美元的财产全部捐给慈善机构,不给子女留一分一毫。他是多么高尚啊!”接着,我又给他们讲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故事,我注意到所有的人都震撼了,包括刚刚那位低着头的同学,也许他在暗暗下决心吧!

四、做好读书的反馈工作

为了掌握学生的阅读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指导和德育延伸,我们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有自己的阅读笔记。我不希望学生把阅读笔记视为负担,所以可以采用做读书卡、做书签、出小报的形式在班级中展示。周会课让学生交流共同阅读的课外书,谈自己对书中人物的看法,帮助学生成为一个成熟的读者,使他们不仅把阅读当成一种放松休闲的活动,更能去思考阅读背后的意义。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探讨 篇2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教学时应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和重要环节,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基地。

为了正确地进行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其思想政治教育,我认为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准确挖掘教材的思想教育因素。

1、抓住文章特点,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教者在施教前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在钻研教材中,准确地挖掘教材的思想教育因素。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思想教育内容明显,较容易把握渗透的内容,但有一些说明自然常识的课文较难把握。只要教师认真挖掘,就能把准编者意图,或者抓住重点词句,也就能发挥文章的熏陶感染作用。

2、感悟作者流露思想感情的重点词句。挖掘教材思想教育因素,应从体会重点词句入手。如《桂林山水》一文,要引导学生去细细咀嚼品味文中的甲天下,从中体会文章的内涵,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情感。

文章特点不同,挖掘教材思想教育因素的突破口也就不一样。如:《长征》可从文章的背景去挖掘,《将相和》可从人物的形象和性格方面去挖掘,《凡卡》可从故事情节方面去挖掘,《再见了,亲人》可 以从指导、议论抒情方面去挖掘。

二、遵循认识事物的规律,适时、适度、适量地渗透思想教育。

1、渗透德育的和谐性。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工具学科,要求在阅读教学中,实现语言信息和德育信息的和谐统一。那种忽视双基训练,离开字、词、句、篇的分析而抽象地提观点、抓中心、挖思想和德育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相反,抓了语言文字的教学、学习和训练,“文道结合”,德育生根了,就容易开花结果。《小英雄雨来》的教学我们如能抓住两处描写还乡河美丽景色的语段和三处反复提到“我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的语境,小英雄雨来的优秀品质和智勇行为就不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学生们就容易从雨来身上学到最宝贵的东西,达到了教书育人的目的。

2、注意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强化课文某方面的思想道德教育因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施加恰当的德育信息,是达到德育有效度的关键,即使是单元自测或综合练习的阅读部分也不放过对学生的德育。如我教《钻石》这篇短文时,大多数学生对短文思想道德的理解止于姑娘拾金不昧的品质上,但还有一些学生以为故事是编出来教育人的。针对这一信息,我从几个方面加强德育:第一、指出这是一篇写实性的记叙文;第二、抓住文章末段对小魏姑娘形神兼备的描写文字进行赞颂。点明:两颗钻石,一颗是天然钻石;一颗是姑娘的爱国之心。第三、强调姑娘优秀品质得以形成的渊源,这就很好地收到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抓住关键词句、深化情感体验。课文中的关键语句是作者情感传递的载体,是作者炽热情感喷发的“火山口”,关键词句选得准,学生一旦触及,就会迸发出感情的火花。如教《狼牙山五壮士》一课,可抓住“斩钉截铁、热血沸腾、紧跟”等词语,让学生体会壮士们在生死关头,为了革命,为了人民舍生取义的崇高境界。学生会很自然地因此而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感染和熏陶。

四、渗透德育还需要注意课与课之间的内在联系,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同类课文,其思想内容基本一致,大致有两种情况:

1、讲同一个人的。其思想教育目的往往是同一的,只是取材时间、角度、写法不同,例如写周总理的课文有《温暖》、《送雨衣》、《一夜的工作》、《十里长街送总理》等,这些课文都是歌颂、缅怀周总理的,学了易引发学生对革命领袖的崇敬热爱之情。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时,要求学生把以前课文中感受到的有关总理平易近人、关心人民、忘我工作、俭朴生活的种种高尚品质,倾注在望灵车送总理的思想情境中,使学生产生感情深切、发自内心的悲痛,从而使崇敬与怀念之情融合在一起。

2、写同一类事例。

其思想教育目的一致,在渗透思想教育时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前者为后者打基础,后者在前者基础上提高。如《狼和小羊》、《会摇尾巴的狼》都是写狼和羊的故事,同样是狼,前者是凶相毕露,诬蔑陷害;后者是狡诈伪善,花言巧语。如在渗透思想教育时,将两文的思想内容有意识地结合联系起来,则让学生对狼的本质认识更深刻,更有利 于提高识别是非善恶的能力。

小学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3

[关键词] 阅读;德育;渗透

德育过程首先是人与人之间心灵沟通的过程,而阅读恰恰就是能够走进学生心灵的“人”。

那么,学校如何有效地开展阅读活动,以丰富学生的积累,发展学生的个性,并在其中进行德育渗透,净化其心灵呢?

一、优质书源,促学生健康成长

阅读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情感熏陶的过程,优质的书源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保证,是德育渗透的基石。

(一)构建“三级书架”,打造育人基地

读书不能只求数量,不谈质量,而是要让各个层面的孩子都找到适合自己的书阅读,并逐步积累、层层上升。为此,学校可建立“三级书库”:一是学校书库,学校可购进大量优质图书,学生每周有固定时间借阅;二是“班级图书角”,图书来源于教师、学生,学生可以随时阅览;三是“家庭书架”,建议家长每月都能与孩子逛一次书店,家长以学校推荐的书籍为主,自主选购书籍,并与孩子一起阅读,营造亲子阅读氛围。

(二)开发“经典读本”,弘扬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诵读经典,既传承了中华文明,又陶冶了学生的品德和情操。学校可以研发经典诵读读本,分别供不同年级的学生使用,从笠翁对韵到三字经、千字文,从古诗80首到宋词元曲,从小古文到诸子百家,从趣味成语到孔孟名言,搜集上下五千年的经典美文,逐年递增积累,随着学段螺旋上升,有序列、有层次,构建科学的小学“经典诵读”文本体系。

(三)制作“阅读酷跑”手册,为心灵成长导航

苏霍姆林斯基说:“阅读应当成为孩子掌握知识极为巧妙的工具,同时又是丰富的精神生活的源泉。”阅读手册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制作“阅读酷跑”手册。“阅读酷跑”全程可设12个站点,每个站点都有一位著名的历史文化名人在引领。当学生读完一个站点的5本推荐书和3本自选书后,就可以向班主任申请通关,一学期有2次申请通关的机会,通过学校的考核后,活动手册上就能盖上表示通关成功的“阅读酷跑”章。当跑完全程12站之后,颁发 “阅读酷跑荣誉勋章”。“阅读酷跑”激励学生在书中自由奔跑,读完一本又一本,跑过一站又一站,闯过一关又一关,学生在活动中体验阅读的快乐,感受成功的喜悦,提升了人文素养,让孩子在今后的人生路上跑得更快,跑得更“酷”。

二、读书有法,促进学生人格发展

阅读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价值引领的过程,读书有法就是德育渗透的航标。

(一)用好读书笔记,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阅读唯有与思考结合,才会内化成自我的认知。在阅读中,可以对阅读的重点、难点划记号,作注释,写批注,通过内容插图配画加深文意理解;可以在读书笔记中摘录文章中的格言警句供时时回味,自省自励;还可以将报刊杂志中的好文章、感兴趣的内容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并及时写下自己的感想体会。读与思共,思与读随,读书做到“手脑并用”,会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还会让学生潜移默化地领悟阅读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有效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二)开好读书班会,践行道德价值观

开展阅读交流是推动价值观形成的有效途径。以读书班会为载体,设置读前推介、读中指导、读后交流三个环节,做到有主题、有内容、有章法,有效引导学生深入阅读,生成自己的见解观点,并在讨论中修正偏差,提炼出正确的价值观。读前要通过读本推介课确定主题,推荐阅读书目,确立阅读的目标导向。读中要通过阅读指导课重视阅读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读后的赏析汇报课要设置相关情境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阅读交流活动,在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如在母亲节时,通过举办“母爱”主题读书会,指导学生开展母爱主题的绘本阅读,让学生讲读绘本故事,描述母爱的特质,讲述自己母亲的故事,通过情境转换,让学生增进对母爱的理解,对家人的感恩之情。

(三)办好文学社,传播道德正能量

阅读是创作的基础,创作是阅读的呈现。读书有法要做到读写结合,在写作中促进阅读成果转化,在自我对话中升华内心境界。为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可成立“文学社”,为学生提供展示和锻炼的平台。文学社坚持以文载道,以笔写心,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社会、家庭、人生百态,让文字创作的过程成为一次次发现真善美的心灵之旅,可有效提高学生阅读、写作、鉴赏、辨析能力,成为传播道德正能量、构筑精神新坐标、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力阵地。

三、养成习惯,厚实人文素养

阅读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道德植入的过程,阅读的习惯养成就是德育渗透的路径。

(一)晨读经典陶冶品行

书品决定人品。好读书要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品位入手。经典名著文采灿烂,内涵深刻,历经时光淘洗而代代相传经久不衰,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中华经典诗文更因其独具的文字魅力和韵律美感,朗朗上口,为孩子所喜读乐诵,是小学生经典阅读的最佳入门书。把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作为提升学生阅读品位,陶冶学生品行的有效途径,在早自习时段设置固定的“经典晨诵”时间,每天由教师组织并指导诵读经典诗文,每周专门抽时间进行“我与经典同行”的学习交流,与经典为友,以圣贤为师,让学生在朗朗的书声中,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启迪心智,陶冶品行,提高修养,获得成长。通过“经典晨诵”活动,孩子的文学素养、审美情趣、道德观念都有了很大提升,起到儿时诵读终身受益之功效。

(二)午读启迪心灵

阅读成就人生。好读书要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入手,让阅读与心灵同步成长。古人云:“一日无书,百事荒芜。”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阅读对人格精神的塑造是缓慢渐进的过程。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就要为其创造自主阅读的时间和空间,每天中午设 “快乐午读”时间,通过教室阅读、书吧阅读、园地阅读等形式,拓展阅读形态,丰富阅读内容。整个午间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乐享阅读时光,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让学生触及更加多彩的广阔世界,更加多元的历史文化,从而生发丰富的情感体验,获得更多的人生感悟。“快乐午读”构建了开放式的阅读环境,保证了学生的阅读时间,创设自由阅读的氛围,赋予学生更多阅读自主权,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由此形成了主动阅读的习惯,并在书香浸润中启迪心灵,健全人格,获益匪浅。

(三)暮省形成价值观

阅读点亮梦想。好读书要从培育良好阅读生态入手,让阅读成为学生的共同语言。每个班级建立书友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日有所诵,暮有所省”合作共读活动,将阅读、思考、交流、评点融为一体,引导学生以读促思,以思促行,强化阅读中的德育渗透。每个书友队设队长、读书活动记录员、读书笔记收发员等岗位,在教师指导下共同制定共读目录。书友队成员轮流每晚完成1篇读书笔记,每周开展1次读书交流,通过展示笔记、交流心得、教师评点等方式,推动浅阅读向深阅读的发展,提升阅读层次,在形式上也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学,从而树立正确的阅读风向标,养成共同的读书兴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认同。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阅读为孩子生命成长奠基,让孩子真正走进书中的精神世界,品味人间大道,才能孕育出自己的精神认知,塑造有完美品格的人。

将德育渗透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篇4

1如何将德育渗透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

阅读教学是语文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 语文教学要在阅读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 实施德育与智育的统一, 不能离开语文阅读知识的训练去进行德育教育而是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相得益彰, 既让学生体会到文章作品的优美, 又能受到爱国主义等思想教育的潜移默化, 因此, 我们常将德育从以下三方面入手:1) 培育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 努力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情感;2)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受到共产主义、爱国主义和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3) 培育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 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通过多年的阅读教学实践证明, 只要目标确定, 措施得力, 德育教育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2将德育渗透在阅读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实施举措

2.1阅读与诵读相结合, 在潜移默化中实施德育渗透

教材中的格言、名句, 经典诗歌、词曲, 优美的散文或小说, 都是进行德育教育的好教材, 其中不仅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内容, 有着出类拔萃的文学特色, 而且往往是文情并茂、短小精悍、意味隽永、容易记忆与传诵。这些作品中的政治倾向、思想观点、品德情操, 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渗透感染和陶冶作用, 对学生影响深远。学生反复诵读这些课文, 感受到祖国的语言文字美, 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教师在教学中深入文章境界, 深刻感受、领会、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或艺术形象, 然后引导学生阅读、诵读, 通过阅读、诵读, 生动、形象的把思想感情表达出来, 把学生引入课文的境界, 引起学生的共鸣, 使之受到艺术感染, 获得思想教育。例如在讲授《致橡树》这首诗歌的时候, 让学生反复阅读、诵读, 体会诗中独立平等, 互相尊重的新型爱情观。体会到作者以“橡树”和“木棉树”象征男性美和女性美, 用他们比邻而居, 并肩站立的形象, 来象征男女间的理想爱情。诗人通过“木棉树”的自白, 表达了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坚贞热烈, 既尊重对方存在, 又珍视自身价值的崭新的爱情观。学生通过反复的阅读和诵读后, 教师只需要略加以点拨主题, 分析意象、意境等, 学生就能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不但提升了学生的道德水准, 使学生的思想境界又上升了一个高度, 又培养了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这对培养学生新时代的道德观、爱情观、高尚的情操, 对学生思想健康成长, 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有益的营养。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叙事抒情的文章, 最好还是要美读, 就是把作品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诗歌也如此。通过诵读, 反复体会, 就能进入文章境界;设身处地, 反复揣摩, 学生就能走进作者的心灵, 使自己的心灵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 就能更好的品味作品的动人情结, 领略人物的品质、风采, 感受艺术作品的完美形象, 领会文章蕴藏的思想意义。

2.2课内阅读与课前预习相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

例如在学习《孔乙己》一课时, 把学生的课前预习与课堂阅读结合起来, 让学生把自己在阅读中受到的教育、启发、感受写在日记本上, 这样就促进了学生思想认识的提高。学生通过认真阅读, 再通过课堂的学习, 就会逐步认识到:大家都不是凶手, 又都是凶手。杀死孔乙己的真正的罪魁祸首, 是封建科举制度。但是丁举人, 鲁镇的短衣帮们, 他们的行为都是自觉或是不自觉的受封建观念的驱使。他们与孔已己一样, 都是封建礼教、封建思想的牺牲品, 鲁迅就是通过这样的刻画, 来深刻的揭露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吃人的本质的, 从而更加珍惜改革开放的成果, 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2.3阅读课外书籍与收集写作素材相结合, 在课外阅读与写作积累中实施德育渗透

一本好书就是一位良师益友。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 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 列出书目, 引导学生去读,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加强阅读指导, 教给他们科学的读书方法, 使学生收到实效;要让学生有选择、有重点地去读, 防止学生误入歧途。在平常的教学中, 由于时间紧、任务重, 我们就引导学生读《读者》《中学生作文成功之路》《创新作文》《语文报》这样的杂志刊物, 既可以打开学生的视野, 又能在较短时间内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名著则指导学生在假期阅读。并且, 指导学生在阅读文艺作品时不能片面追求情节的曲折离奇, 更重要的是要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 看到它的社会意义, 从中受到有益的感染。要求阅读时写好读书笔记, 做好阅读摘要, 不断收集写作素材, 激发写作的激情, 为提高写作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5

小学的品德与社会,我们简称“品社”,是对小学生进行系统的品德教育的一门主要课程。它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有着一定的导向作用。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在“品社”课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义不容辞的。那么,在《品社》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情感渗透,言传身教

德育教育的过程是塑造少年儿童心灵和人格的过程。言传身教作为道德教育的两种教育方式,在德育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传授道德知识,引导少年儿童正确的行为时,还得讲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道德教育进入少年儿童的内心世界,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例如:每周一的升旗仪式,教师先要按时参加升旗仪式。要求学生语言行为美,教师要做到不打骂学生,不讽刺挖苦后进生。和学生一起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集体活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要求他们讲究卫生,不乱扔瓜果壳皮纸屑,不乱花零用钱,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教育他们要孝敬父母,尊敬老师等。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学生的耳闻目睹,使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接受教育,培养良好的品德。

二、思想渗透,就地取材

就地取材就是利用现有的教科书联系实际,提高思想认识,培养爱国情操,强化道德观念。例如:在三年级下册的品社教科书的第三单元《来自社会的关爱》,讲的是学校里有哪些人在为我们服务?我首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在我们学校工作的老师和其他工作人员,为了保证我们的学习和安全,他们提供了什么服务?学生争先恐后说出自己的答案:门卫黄大爷一天要锁好几次门,医务室的于大夫半夜为生病的学生打针等等。作为一名小学生,要珍惜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遵纪守法,勤奋学习,为校争光。这样,品德与社会也自然的渗透了思想感情的教育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行为渗透,规范动作

紧扣教材,联系实践,规范学生行为。如:在上《规则在哪里》一课时,我先设计了个小游戏,并提醒学生,游戏要有规则,否则无法进行。从而导出生活中其实也有很多规则。如:学校公共场所图书室看书,电影院看电影,交通行路等。教育学生从小要规范自己的行为,讲究公共道德,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使他们懂得各项规则可以保证我们的键康、安全,从而进行愉快地学习。在遵守规则的同时,也享受着规则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6

一、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语文学科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品德教育的辨证统一。阅读教学中的人文精神的熏陶,是通过优秀作品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对学生精神领域产生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新语文教材中文本的选择更具有开放性和创造性,更充分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的有个性的体验和感悟,同时也更清楚地把时代和社会所倡导、尊崇的价值观贯穿其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领悟课文的思想内容,在领会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渗透情感熏陶,强化它的德育功能,达到以德育情的目的。

因此,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不仅是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也不仅是求索作者思想观点的过程,同时也是感受、领悟、体验情感的过程,教师要把德育渗透到语言文字的讲析中。

二、创设情境,入境生情,进行德育渗透

随着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情境教学愈加显现它情感教育的优势,成为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催化剂,使教学工作充满活力。很难想象,如果师生之间缺少了感情交流,教学工作就会僵化、硬化,学生就会变成死记硬背的“机器人”,教师就会变成名副其实的“教书匠”,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也就无从谈起。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的转变也倡导师生间的平等对话、交流。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相互促进的教学环境,对有效获得知识和情感体验显得尤为重要。在阅读教学中,由于有些课文的德育因素并不是很明显易见的,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学生由于入不了“境”,所以不容易理解和接受。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细心阅读,精心挖掘的基础上,用各种方法创设一种符合课文内容的情境,使学生似亲眼所见,亲身经历,让学生与作者能够产生在情感上的“亲”,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做到入境悟情。

为了有效的激发教师所期望的情感,让学生更好的进入学习状态,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教参中的有关资料及课文内容创设情境,善于运用语言、表情、把学生引入课文的情境中去,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情趣来学习,那种效果是不难估计的。

三、利用典型形象感染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品德基础的建立不是靠长篇大论的说教,而是用榜样的砖块一天一天铺砌起来的。古今中外,不少爱国、爱民的英雄人物形象,许多革命先烈、革命领袖人物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的动人故事,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诗篇,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们,尤其是我国古代、近代在政治、军事、文化上做出贡献的人物更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道德榜样,他们身上凝聚着的深厚的爱国之情、矢志不渝的报国之志。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生动教材。如:不计个人恩怨,一心维护国家利益的蔺相如;为中国人争气、为祖国争光的詹天佑;一心为民,鞠躬尽瘁的周总理;临死不忘“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的陆游;热爱科学,无私奉獻的居里夫人…… 这些人物身上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不朽的。这些课文,可在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加上学生自主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学生就能领悟人物高尚情操,从中汲取力量,受到感染。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 篇7

一、突出人文特色,开展道德教育

小学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 它本身与德育有着密切联系。语文教材选取的课文尽管体裁、题材、风格等不同,但都达到了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有机统一, 尤其是以文学作品为主的教学内容,更显示了德育的特殊优势,它以鲜明的形象、生动的语言、强烈的感情、深刻的思 想和高雅 的艺术,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道德熏陶。“诗言 志 ,言为心声”这是每一部文学作品和每一篇精美佳作的特点,其凝结着作者的苦心,表现着作者的人生追求,传达着作者的喜怒哀乐,凝聚着人类情感的各个方面。这种作用是直观的、形象的、整体的,对学生的影响深远。学生学习了这些课文,能够感受到祖国的语言文字美, 激发起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二、抓住语言训练,渗透道德教育

德育与语言文字的训练应该是融为一体的, 没有离开语言文字的思想内容,也没有离开思想内容的语言文字。小学语文教材选用了大量文质兼美的文章, 这些文章运用生动的语言塑造了各种具体形象,或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反映作者的高尚品德。因而,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要从课文的字、词、句入手,启发学生探索作者遣词造句的方法,感知课文的具体情节, 让活生生的形象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如,在教学《三袋麦子》一课时,教师可以抓住与中心思想密切相关的语句,加以必要的点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又能发挥课文的感染作用。

三、联系学生实际,深化道德教育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凭借教材正面启发和诱导,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在受到道德教育的基础上,倾吐自己内心的感受,相互启发,从而受到课文思想的熏陶和感染。如,在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时 ,教师可以 引导学生与文中的“ 汤姆的爸爸”和“汤姆”进行比较。当汤姆钓到一条从未见过的大鲈鱼时,爸爸让汤姆将这条鱼放掉,因为离允许钓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由此可以让学生想想,假如自己是汤姆会怎样做, 从而教育学生要学习汤姆与汤姆的爸爸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又如,在教学《我的弟弟“小萝卜头”》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上引导学 生联系自 己的生活 实际与“小萝卜头”进行比较,想想自己和小萝 卜头一样 大的时候生活是怎么样的,从而对“小萝卜头”小 小年纪在 监狱里的非人生活充满同情,激起学生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痛恨,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四、重视反复诵读,体会感悟内化

古人云“夫缀文 者情动而 辞发 ,观文者披 文以入情 ,沿彼讨源,遂能心显。”可见,文章中一定会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或爱、或恨、或悲、或喜。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正确、深入地理解课文的过程,引导学生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有 感情地反 复朗读作 者流露于 字里行间 的思想感情,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深深地感染学生 ,陶冶学生 的情操,使学生细细感悟,并达到内化、养成好思想的作用。如,《大海的 歌》一文中 , 有这样三 句话 : 展现在我 眼前的是 蓝天、白云,碧绿的大海,正从东方升起的朝阳;船头飞溅起来的浪花唱着欢乐的歌;咱们自己的石油钻探船,我仿佛听见大海正在唱着一曲新歌。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激昂的语调来读,把自己的自豪之情表达出来。通过朗读,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欣赏优美的语句, 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自觉地接受教育。

总之,在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的途径有很多,我们应该勇于发掘、善于发掘,把握每个教育的机 会 ,充分发挥教学的特殊功能, 使我们的学生时时刻刻都能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以适应新世纪的要求。

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8

历史教材中有大量古今中外著名的政治家、发明家、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等为一种新制度的建立、一种新技术的发明、一种新理论的诞生等进行不懈奋斗的事迹, 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无不具有启发教育作用。下面从几个方面谈谈历史教学中如何实施德育教学。

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首要内容, 在中学如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教学中教师首要考虑的重大问题。历史教学要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 增强民族自豪感。我们的祖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 历史悠久, 文化灿烂, 并且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人物。他们都是我们国家的荣耀、民族的骄傲。通过这些内容的讲授, 一是要让学生继承、弘扬祖国灿烂的文化、优秀的传统并发扬光大;二是要激发起他们强烈的爱国热忱和民族自豪感。要放眼世界、大胆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化遗产, 为我所用, 塑造具有全球意识和强烈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的现代公民。

历史教学要让学生认识国情、激发斗志。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 是一部奋斗史、探索史。近代以来, 列强入侵, 民族垂危。各阶层的爱国志士, 自觉地承担起挽救中华民族、捍卫国家独立的重任, 不惜抛头颅、洒热血,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建立起一个独立、自立的新中国。讲授这些内容, 要着重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样来的?”要能够激发学生奋进、图强, 为社会主义事业献身的责任感。从中国翻天覆地的发展过程中, 要让学生明白一个真理:“没有共产党, 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帮助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适合中国国情的图强之路在哪里?历史教师要用历史告诉学生, 必须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四项基本原则为立国之本, 改革开放为强国之路,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发展中国。

二、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品质

历史老师首先要对历史人物的道德行为作出分析和概括, 使学生逐步建立起道德规范, 认识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美丑的原则, 优秀历史人物的道德行为丰富多彩, 各具特色, 如忧国忧民、报效祖国、以死殉国, 天下为公、至大至公、舍生取义、求索攻坚、追求真理、不畏艰难, 尊师敬业、谦虚礼让, 勤俭节约、崇俭反奢, 诚实正真等等。历史教学在选择提供典型的道德形象及丰富的评价材料时, 既要选取正面历史人物, 也要注意选取反面的历史人物, 使学生在鲜明的对比中深化对道德评价标准的认识。谦虚、诚实、坚强、坚忍不拔、创新都是良好的思想品质。

三、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修养

正确认识个人和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也是学生必备的良好的思想品质。唐朝名臣魏征曾说过:“君, 舟也;民, 水也: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这说明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力量。历史上任何一个政权、朝代的兴起衰退无不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得到人民拥护的政权日益强大, 失去人民拥护的政权则日益没落, 最终被推翻。故史书有云:“得民心者得天下, 失民心者失天下。”任何时代的进步, 任何事件的成功都不能归功于某一个人, 只能归功于人民群众。仅凭个人的力量是不能成大业的。那些所谓的英雄只是把许多人民群众的智慧、力量汇集起来罢了。

历史教学要通过讲授历史杰出人物和社会英雄的故事, 致力于学生人格的塑造, 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优秀公民。中学历史教学道德知识的教育, 主要是借助历史道德形象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规范、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等道德知识的教育, 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道德观念与道德信念。中学历史教学道德品质教育, 主要是通过历史的道德知识去教育学生。古往今来, 人民群众和无数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军事家、文学艺术家所表现出来的优秀的道德品质和情操铸成中华五千年美德, 正是建设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大厦的基石。历史课肩负着向学生灌输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任务。而历史名人和社会英雄, 他们的成长过程以及言行, 为学生提供了人生榜样和精神坐标, 是进行人生观教育的鲜活教材。学生从这些人身上定会有所启示和感悟, 镜鉴出许多做人的道理。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9

一、渗透爱国主义思想

爱国主义活动形式多样, 广大同学已深刻地认识到,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赖以繁荣昌盛的精神支柱, 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一面鲜艳的旗帜。因此, 爱国主义就是要热爱祖国, 刻苦学习, 将来为祖国贡献力量。与此同时, 要进行道德教育, 就必须使学校教育从单向的灌输到双向互动, 这是学校德育工作在方法甚至在立场上的一个转变。今天的德育教育就是要在实际交往中和各个学科的课堂中进行渗透。它是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合格公民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中学数学课中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宣传我国古代数学发展的伟大成就

随着数学的发展, 时代的前进, 人们对数学和数学教育的认识越来越深入。数学具有悠久的历史, 它不仅是数学知识的积累, 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有力工具, 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课程标准》理念中指出“数学课程应适当反映数学的历史, 数学对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社会的需求、发展对数学有推动作用。通过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 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从而达到爱国主义的教育。我国是世界文明发达的国家之一, 我国古代数学有辉煌的成就。对世界数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譬如有:南北朝的祖冲之, 最先提出了圆周率, 西周的商高提出的勾股定理, 他比毕达奇拉斯早600年。杨辉三角比德国帕斯卡早40年。

2、介绍数学在社会主义祖国建设中的伟大作用:

在当代中国, 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 本质上是统一的, 结合数学在各项科学建设中的应用, 渗透德育教育, 讲椭圆定义与标准方程时, 可以根据我国发射的“神五”和“神六”来编写例题和习题, 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和民族自信心。

3、介绍当今我国在数学领域中所取得的成就

渗透当今我国在数学界取得的一些成就, 如复数的讲解, 可以介绍数学家张广厚、杨乐在复函数中取得‘了

成就, 讲组合时, 可以介绍组合数学是当代发展较迅速的一个数学分支, 包头第九中学陆家羲, 一个人攻克了支曼系列和斯坦纳系列, 解决了数学史上已有一百多年未解决的两大数学难题, 使我国的组合数学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取得的辉煌成就, 从而可以勉励学生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增光。

二、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在数学课中, 数学中的语言领域都包含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分析数学的产生和发展, 介绍数学史, 结论是数学也是由实践一认识一实践一再认识这样循环往复不断提高的过程, 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实践之观点。如数学中还包含有矛盾的观点, 运动的观点, 转化和发展的观点, 通过数学中的阐述, 让学生的心灵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 使他们相信科学, 从而坚定共产主义人生观是最科学、最进步的人生观, 抵制和克服各种错误人生观的影响。

1、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美学

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可以渗透数学的对称美 (黄金分割) , 数字的统一美, 数学的简洁美及数学的奇异美,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美的感受、美的心灵、美的情操。由于美是人生的希望, 人们都热爱美, 创造美, 追求美, 而数学之美总是贯穿于每个人的生活之中。人的行为具有复杂的表现形式和多种不同层次的结构, 无论哪种行为都受心灵支配, 只要他有正确的美的观点, 那么他也就有美的心灵, 美的品质, 从而也有美的行为。

2、数学教学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

数学的教学时间较多, 例题和作业相刑·于其他学科也较多, 学生思考练习的时间相对较长。教师在数学课中要对学生严格要求,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严谨求实的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顽强拼搏、勇于进取的良好的品质。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10

一、开始部分——落实课堂教学常规,形成良好的组织纪律性

体育课的开始部分对整节体育课的成功进行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体育教师必须认真对待,除了让学生清楚体育课的任务要求,更应该关注学生出勤等情况。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无论是着装、上课的集合地点、练习时转化的信号手势,还是对女生头上的夹子等细小物件的要求,都将是培养学生组织纪律性的良好契机,教师要严格落实,及时记录。这样的记录不但可以成为评价学生平常表现的依据,而且也能促进学生从小养成遵守组织纪律的习惯。

二、准备部分——唤醒运动能力,锻炼学习自觉性

体育课的准备部分要求教师必须在心理和生理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步唤醒学生的身体运动机能,使他们精神抖擞、情绪高涨,从而为基本部分的进行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其中,榜样示范能激活学生生理积极性。例如,队列队形中嘹亮的口令,使学生思想集中精神振奋;准备操中正确的示范,能激发学生的认真参与,教师的威信也同时增强。同时,学生的榜样示范,也会带来模仿、自制、进取的引领作用。一次短暂的示范过程,会成为学生竞相展示的舞台,为小组争光的集体意识油然而生。

三、基本部分——克服自身困难,综合进行德育渗透

1. 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德育渗透

体育教学中的各类教材内容,蕴含着不同的、丰富的教育因素。例如,有的学生在跳绳项目中的定数练习中,还没达到规定的数目,就举起手向教师报告说自己已经完成学习任务了。面对此种局面,教师就应该及时加以语言提示:“同学们,我们要养成实事求是的品质,如果你已经尽力跳了,哪怕你的速度再慢,老师也会为你坚持到底的精神鼓掌,但是如果你没有跳完,却举起了象征你诚信的小手,那老师以后就不会再相信你了。”教师应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诚信、不撒谎的品德。

2. 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德育渗透

每个学生都是鲜活的个体,具有不同的思想、个性、体质等。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实际,区别对待。如果运动难度过高,有些学生可能不论怎样努力都完成不了,在练习中屡屡挫败,经常重复这种状态容易使他们形成胆怯、害怕困难的性格;但若难度过低了,学生不必通过努力就可以完成,会使他们以轻率的态度去运动,并导致莽撞冒失性格的形成。因此,在教学中对不同的学生应该从他们的实际出发提出不同的要求,对能力较强者可适当增加难度,而对能力较弱者就要适当降低难度,力求使他们都能通过努力来完成动作,并在适应后逐渐提高难度。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让不同性格、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品尝到体育课所带来的乐趣,从而发自内心地热爱体育。

3. 结合教师自身形象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学生眼中形成说到做到的模范引领形象。若要求学生体育课上穿运动鞋,自己则必须首先做到;教师应言行统一,严在平时,关注自己的言语规范。

上一篇: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下一篇:大众健美操的教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