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

2024-04-24

把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精选6篇)

篇1:把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

把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

河北省承德市营子区寿王坟镇中心校 刘桂秋

邮编 067250 电话*** 《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可见,德育教育应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有意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使学生不但“成才”,更能“成人”。

古人云:“教之道,德为先。”自古以来,教师就肩负“教书”和“育人”这双重重任。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师,在担任语文学科教学的同时往往还承担着班主任工作,因此,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无疑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我们如能在语文教学中把好教育度,找准德育点,选好渗透法,充分发挥语文教学这一主渠道的作用,就能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受到生动而自然的思想品德教育,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我作了如下的尝试:

(一)在揭示课题中渗透德育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课文思想内容的聚焦。因此,抓住题眼,揭示课题的内涵,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达到学文悟“道”的目的,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文章的兴趣。

如:在《丰碑》一课教学时,刚出示课题后我问学生:“碑”是什么?“石碑。”学生回答。“是用来干什么的?”“纪念去世的人”“这篇文章是纪念谁的?”“我们为什么要纪念他?”“文章为什么要以丰碑为题?”学生带着问题快速地阅读课文,寻找答案,几分钟后便争先恐后地回答:“军需处长在严寒的冬天把自己的棉衣让给其他战士,自己被活活冻死了。”,“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精神成为战士心中永久的纪念”,“他为革命战争所做出的丰功伟绩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从课题入手揭示文章的中心,通过层层深入地理解课文,让学生受到革命先烈爱国主义精神的感召,自觉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

(二)在剖析词句中渗透德育

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总是隐含在词句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剖析和品味课文的词句,借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可以较好地渗透品德教育。

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在描写“我”的内心活动这一片断中,我抓住“担心”、“不敢朝他那儿看”、“忍不住不看”这些词语引导学生思考:“我”担心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个担心?为什么“我”不敢朝他那儿看,但又忍不住不看?让学生知道“我”当时内心十分痛苦、十分矛盾,是因为邱少云所处的境地实在是太危险了,战友之间的心是紧紧相连的。然后抓住描写邱少云外表的重点句子:“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来剖析邱少云的内心世界。提问:为什么邱少云能在烈火中纹丝不动?引导学生结合课文 内容去想像他的内心活动,在学生心中树立起邱少云光辉的形象,使学生受到“不畏牺牲、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的教育。

(三)在创设问题情境中渗透德育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要使学生对文章真正理解,必须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产生求知的欲望,寻求正确答案的同时,又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

如我在教《小英雄雨来》一课时,提出如下问题:①雨来的家乡有什么特点?②雨来的家乡美吗?③为什么课文一开头要描写雨来生活的环境呢?④雨来掩护李大叔与雨来生活的环境有联系吗?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课文开头用很大篇幅描写芦花村的美丽是有用意的,说明美丽的家乡、伟大的祖国培育了雨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所以在敌人的诱骗、威胁、毒打面前才会有不屈服的英雄行为,学生从中受到了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四)在分析故事情节中渗透德育

文章的思想,往往是作者情感的流向,而这又往往通过情节表现出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从情节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全过程进行剖析,在理解文脉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感情发展,从而以情激情,掀起学生情感上的波澜,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例如《月光曲》一课,在揭示课题之后,我以贝多芬“听到、走近、弹奏、飞奔”为线索,引导学生对故事情节进行分析,理清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然后,扣住核心,层层诱导。在同学们理解贝多芬触发创作灵感和酝酿过程之后,抓住贝多芬创作《月光曲》 的两个因素:情和景,通过对人物语言、行动、心理的分析,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从而激发了学生关心、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五)在指导朗读中渗透德育

古语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朗诵一些声情并茂、文质兼美的美文佳作,有利于体验祖国文字的音韵美,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品味,并培养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

如《再见了,亲人》一文情真意切。作者有意识地在陈述的语气中,较多地运用了祈使句、感叹句,以及设问、反问等句式,表达了赞美、感激、关切、崇敬等感情,字里行间洋溢着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为了让学生体会这种感情,我让学生弄明白朝鲜人民给志愿军做了哪些事,为此而付出了什么代价后,指导学生朗读重点句、重点段,从多次反复的朗读中,激发他们的感情,使他们产生共鸣,从而体会到中朝人民的友谊确实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是用鲜血凝成的。

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有所感悟,感情得到升华。而思想感情的升华,又促进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实现了语文能力与思想感情的共同提高,避免了人为地割裂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之间的关系,从而避免了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或者把语文课上成枯躁的纯文字训练课。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不仅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手段。它教会学生分辨假丑恶真善美。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美,人物形象美,课文结构美,文学意境美等,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如有些以描写人物为主的课文:《我的战友邱少云》《詹天佑》等,以其人物形象的人格美、品质美,震撼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在教学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体会到,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只要老师选好切入点,随时都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只要细心发掘德育工作和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将二者融为一体,就可以得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更不会使德育成为空泛的口头说教,从而很好地促进学科知识的学习,为学科知识的吸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注重内外部因素相结合,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以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和谐发展。

篇2:把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

中学语文教材,是一部进行思想教育的极好的教科书。语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应同时对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思想教育,做到即灌输知识,提高技能,又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思想品质,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那么,应当怎样将德育渗透于中学语文教学之中呢?

利用英雄形象,进行正面教育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出现一系列英雄人物和先进模范人物,这是对学生直接进行教育的好材料,应该充分利用。例如,毛泽东的形象,周恩来的形象,彭德怀的形象,鲁迅,刘和珍,方志敏的形象。此外,课文中还有一大批历史人物形象,如:宁死不屈的苏武,慷慨就义的谭嗣同,刚正不阿的海瑞,谈笑而死的五壮士,以身殉国的史可法,忠心报国的文天祥,勇赴国难的林觉民,大胆自荐的毛遂,忠贞爱国的屈原,身为人镜的魏征,在生死抉择的重要关头,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的周团长,等等。这些永载史册的人物,都是用来教育、影响学生的绝好材料我在讲授有关课文时总是有意而又很自然地将这些人物摆出来,大加赞扬,激发学生对他们的敬慕之情,鼓励他们向英雄人物学习的信心和热情,从而引导学生思想的健康发展。

例如,在学习《草》时,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周恩来,我问:“当年,在沈阳余关镇模范小学读书时,有一句表明他的志向话,这是怎样的一句话呢?”“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同学们顺口而出。我又问:“你们还知道哪些人物象周恩来一样在少年时就树立了远大志 向?”同学们纷纷讨论,举出了一个又一个人物及事例。接着,我又这样启发学生:“看来伟大的人物都是年青时就立下了远大志向,他们后来之所以能够做出轰轰烈烈的事,与这分不开的。同学们,想在将来做出惊天动地的事业吗?请年轻立壮志,并且为实现这壮志而付出努力。”一番话,说得同学们劲头十足,跃跃欲试。

一篇课文结束后,需要进行总结,这是我也是特别强调英雄人物的总结,总是水到渠成地问一句:“同学们,我们的英雄人物最感人的语言或行动是什么?”这句话引起同学们的回忆和思索,于是,对不同的人物就有不同的总结概括。周团长最感人的语言是:“他们还年轻,应该活下去„„,”沉吟片刻之后,突然把所剩不多的那袋炒面仍到战士面前,依然从担架上爬下,艰难地向水塘爬去。文天祥最感人的语言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刘胡兰的感人行为是面对敌人的铡刀,大义凛然。徐洪刚的动人行径是面对歹徒,毫不畏惧等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英雄的影响是深远的,正面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像战鼓擂动,紧紧扣击着每个学生的心扉,像雷鸣电闪,有力地激荡着每一个学生的感情浪潮,令人兴奋,催人向上。

山川景物,激发爱国之情

中学语文教材中,不少文章描绘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绘画出一幅幅优美的图画,展现出万紫千红的大自然景物。也有不少课文在写山川景物的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成就。学习这样的课文,本身就是一种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作为教育者,应当在主观上加以适当引导,用富有激情的语言,恰到好处地激发学生的爱 国之情。

教材中的游记,作者在描绘过程中,已经将自己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满腔激情寓于字里行间。在教学中,教师适当范读,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体会作者饱满的爱国情感。然后教师再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再作者描绘的基础上再加描绘,描绘得更加细致、更美好,这样就把课文中的视觉形象转化为生动悦耳的听觉形象,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激情。

学完中学语文教材,就等于游览了祖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在这种游览中,既能欣赏梅雨潭的迷人绿色,也能畅游长江三峡的惊涛巨浪,既能包览雨中的泰山美景,又能领略天下独绝的黄山风光,既能驰苊于“风吹草地现牛羊”的塞外高原,又能攀登“处处有丰富的物产,处处有奇丽的美景”的巍峨天山。如此壮丽的河山,这般优美的景象,具有神奇的魅力,能令每一个人流连忘返,能让每一个游览者赏心悦目。借此启发“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如此美好的山川河流,有这些奇异的景物,你们爱不爱她?”进而引起同学们的沉思与痴恋。

总之,每节语文课,都可以将德育寓于其中。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把德育渗透到中学语文教学中

作者

单位

篇3:把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

从事语文教学多年来, 我认为现在通用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编著精挑细选出来的, 课文里无处不渗透着思想教育因素的精美句子。语文教师只要因势利导, 适时点拨, 就会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下面本文就对怎样把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作些浅陋的探讨。

一、用语文教材中典型的榜样人物的突出行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

我们所使用的教材中有许许多多的先进人物形象, 他们所具有的良好品质, 所表现的特殊行为对学生很有激发力, 能引起学生共鸣, 进而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如《邓稼先》一文中为祖国的强大而甘愿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的邓稼先, 再如《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一文中一身正气、淡泊名利、只讲奉献、不求索取的钱学森, 还有《梁思成的故事》一课中富有胆识、执著保护文化遗产的梁思成, 《最后一课》中的韩麦尔先生对祖国的热爱, 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强意志, 《狱中书简》一文中深处逆境却乐观、坚定、热爱众生的女革命家, 以及《过零丁洋》一课中的文天祥崇高的气节和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等等, 这些榜样人物的影响发人深省, 让学生从中学到了很多。

二、导入语境, 让学生身临其境, 对学生进行感染

教学中许多课文只有让学生身临其境, 作者深化的思想和升华的感情主题才能让学生心领神会。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中父亲买橘子上下月台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易动作, 应引导学生自己去联想一下, 如果自己做这样的动作会是什么样子。从而让他们自己去体会这浓浓的父爱, 教师再适时点拨, 教育学生要理解父母的心从而孝敬父母。再如, 《快乐王子》一课中找出两组学生, 一组学生朗读快乐王子的言语, 另一组学生朗读小燕子的言语, 让学生身临其境, 充分体会快乐王子的忧心民众疾苦和小燕子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 从而使学生感情有了一次质的升华。

三、引导学生通过想象,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

如课文《小萝卜头》中的小萝卜头过生日, 狱中的叔叔送给他半截铅笔, 他就高兴得蹦了起来, 由此让学生想象, 半支铅笔有什么值得高兴的……。让学生通过想象体会旧社会的黑暗。体会旧社会狱中人们生活的艰难困苦。教师再适时点拨, 让学生认识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的美好和珍惜当前的幸福生活。再如, 我在讲授《沁园春·雪》第一段时, 让学生闭上眼睛, 接着说:“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让学生发挥想象, 充分感受祖国大好山河的雄壮秀美,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四、巧用对比, 渗透思想教育

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比较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的渗透。这样, 在学生的认识上形成鲜明的对比, 效果也很好。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中鲁智深对卖唱的金娘父女的热心帮助和对屠户恶霸镇关西的三打形成对比, 让学生讨论为什么鲁提辖会对两种人会有截然不同的做法?从而让学生明白鲁提辖的爱憎分明的高贵品格, 启发学生对好与坏的理解。再如, 臧克家的《有的人》中的“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 但已经死了……”让学生针对这两种人的不同评价进行讨论交流, 最后揭示了人要以做“孺子牛”的这种人为荣, 而以做“千夫指”这种人可耻为做人的准绳。

五、抓住关键, 用精美的句子感染学生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关键句子进行渗透德育。如老舍的《春》最后一段:“春天像刚出生的娃娃, 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 她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 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 领着我们向前去。”这是作者看到生机勃勃的春天, 心中涌发出了春光无限好的感慨, 能让学生明白我们的美好生活也需要生机和活力, 让他们珍惜和热爱生活, 对生活要充满信心和希望, 陶冶他们美好的高尚情操。

六、通过朗读感情浓郁、感染力强的句子感化学生

语文课文中那些典雅的诗句脍炙人口, 使人赏心悦目, 清新的散文沁人心脾, 优美的小说扣人心弦, 使人陶醉……教师用饱含情感的朗读能使学生受到感染, 受到教育。尤其对一些抒情色彩浓厚的散文和诗歌, 教师更不该放弃用朗读教学法去感化学生的良机。如在教学李英的《二月的哀思》一文时, 先让学生听朗读磁带, 感受人民群众无限怀念周总理的深厚感情。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教师用悲痛敬仰的语调把学生引入一种思念、缅怀总理的情境。最后学生放声朗读这首诗, 当读到“多少人喊着你, 扑向灵车;多少人跑向你, 献上鲜花。表达由衷的敬意;多少人想牵动你的衣襟, 把你唤醒;多少人想和你攀谈知心的话题……”, 深情的呼唤, 抑制不住的思念使学生动情, 从而周总理的高风亮节、鞠躬尽瘁的光辉形象使学生热泪盈眶, 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七、把德育渗透在作文教学中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塑造美好心灵的有效途径。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 命题要有时代色彩。

命好题后, 可以从八个方面指导学生立意。即 (1) 具有时代气息; (2) 歌颂社会发展; (3) 歌颂新风尚; (4) 赞扬好品质; (5) 宣扬正确观点; (6) 批评不良现象; (7) 描写自然人文景观; (8) 叙写模范事迹。因为现代复杂社会中的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弱, 这就要求教师要立足现实, 对学生加以引导。让他们分清社会中美与丑的现象, 哪些能够接受, 哪些要予以抵制。作文命题和立意对解决上述问题是一个极好的方式。它能引导学生去思考社会, 人生问题, 在写作中得到自我教育。

2. 评语要结合实际。

在记叙文和散文写作中, 学生的喜怒哀乐会通过笔尖流露出来。教师如果能抓好这一良机和学生心灵相通, 批改作文时就能有针对性地肯定其优点, 指出其不足之处。学生也会因为教师的理解而乐于接受教师的观点和教育。

3. 集中一些典型观点, 组织全班进行评讲, 这样很容易激

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在思维的碰撞中会不断闪现智慧的火花。最后再由教师总结, 分析纠正不正确的, 指出正确的观点。这样学生就会在和谐轻松的气氛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篇4:把德育渗透到数学教学之中

作为一名中小学数学教师,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加强在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新课改理念,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大致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增强育人意识,有意渗透

古代《礼记》提出“师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韩愈在《师说》中要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就是说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使他们在品学方面都得到发展。可见“育人”并且“育好人"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当摆在首位的神圣职责。在教学中,数学中的德育教育相对文史类来说,显得更为隐蔽些,这就要求我们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有意识地把德育渗透于教学之中。

例如,在教《圆的周长》介绍圆周率时,如果只简单的说明,祖冲之把圆周率的值精确到六位小数,这一伟大的成就比国外早一千多年,就显得太肤浅了。因此,我找来祖冲之的头像,和关于他计算圆周率值的有关资料,配乐朗诵,又使学生知道了圆周率的值的计算是祖冲之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完成的。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同时也教育學生学习祖冲之这种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的精神,将来为祖国做出巨大贡献。这样,学生就受到了深刻教育,激起他们的爱国热情。

二、寻找结合点,有机渗透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任务,必须结合学科特点和教材内容来完成,不能把数学课上成政治课。只能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寻找结合点,使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既获取了知识,又受到了思想品德教育。

我在复习《量的计算》时,选取了这样一道题:“小明出生于1984年2月29日,到2000年2月29日他一共过了几个生日?"就出现了两种答案:①4个;②5个;接着下来就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在争论后,也许是赞成第一个答案的学生中有一人是班上平时公认的“尖子生"的缘故吧,又有四名学生站到了第一种答案那边。这时,我相机进行评讲,肯定了第二种答案是正确的,还表扬了剩下的五名学生,立场坚定,不人云亦云。并让学生明白:科学是不能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确定的,也不能迷信“权威",要敢于坚持真理,这既是我们学习的方法,也是我们作人的原则。这样有的放矢,德育教育自然水到渠成,真正收到了“润物细无声”之功效。

三、联系生活实际,在课外延伸中渗透德育教育

数学是一门联系性极强的学科,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摄取有关德育信息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及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例如:教学《统计》后,我让学生开展“这月我当家”的活动,要求同学们回去问一下爸爸妈妈自己家这个月每天用水情况制成一张统计表,然后算出自己家这个月一共花了多少水费钱?通过计算、比较、谈谈你的想法。这样既从课余时间巩固课内学习的统计知识又能让学生理解父母当家理财的艰辛,从而引导学生从小养成不浪费水,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良好品质。又例如:再教一年级学生学习了分类以后,我让学生回家后整理自己的书包和自己的房间,让学生认识到把自己的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要分类摆放好,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数学知识,又可以提高自理能力。另外要根据学生的爱好开展各种活动,比如知识竞赛,讲一个小小数学家的故事、有关数学信息等,相信这样一定会起到多重作用的。

四、精心组织活动,积极渗透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单凭几句空洞的口号是难以发挥他们的作用的,要多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不但可以提高他们多途径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他们从中受到品德教育。

我在教学《简单的统计》时,组织了这样一个活动:布置学生收集一些“明星村”的有关资料和本地的有关资料,并加以整理,进行比较、分析。使学生从实践活动中感受到了:坚持改革开放,农村的发展非常神速,特别是村办企业收支增长幅度大,说明要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不仅要抓好农业,还要大力发展村办企业;从中还发现,明星村为什么发展那么快,而本地发展较慢呢?那就是本地人才缺乏,致使本地的村办企业还没有发展或者没有形成规模,从而教育学生要努力学习,将来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五、树自身形象,榜样渗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学生又特别善于模仿,直接的榜样是他们的老师。因此,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也还必须依靠教师自身的品德力量才能充分发挥作用。教师的教学态度,以及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教学风度与教学思想等,都会对学生产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我曾经接任一个班时,发现学生的作业极不认真,字迹潦草,格式不正确,还有一个很不好的坏习惯,喜欢涂改,卷面到处是补丁、墨水点。开始,我也给他们提出了要求,但收效不大。后来,我坚持认真上好每一堂课,黑板上的板书一丝不苟;从不写一个多余的字,也不随便擦掉一个字,两周下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们的作业做得整整齐齐,非常认真。还是乌申斯基说得好:“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因此,我们教师只有时时记住:“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加强自身修养,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才能多给学生一点“最有用的阳光”从而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良好思想情操和心理品格。

篇5:把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

张俊英

【摘要】幼儿园的德育内容主要是发现幼儿情感,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一日活动是实施幼儿园德育的主要途径。我认为对幼儿实施德育活动是贯穿幼儿游戏、学习劳动、娱乐和日常生活的整各过程之中的,贯穿于他们与同伴以及成年人的交往关系之中的。

【关键字】幼儿德育

渗透

一日活动 【正文】

对3-6岁的幼儿实施德育,其德育的内容和途径是什么?《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游戏活动之中。”也就是说,幼儿园的德育内容主要是发现幼儿情感,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一日活动是实施幼儿园德育的主要途径。我认为对幼儿实施德育活动是贯穿幼儿游戏、学习劳动、娱乐和日常生活的整各过程之中的,贯穿于他们与同伴以及成年人的交往关系之中的。简而言之,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以及其各个环节都可以用来对幼儿实施德育。渗透是幼儿园德育实施过程的主要特点。

那么,怎样才能有机的和谐的将德育渗透到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及其各个环节中去呢?

第一,要有强烈的渗透意识。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们就该树立这样的观念: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以及各个环节都渗透着德育的因素。幼儿园中时时有德育、处处有德育。例如在美术活动中,老师有了德育的意识,就会不但注重对幼儿构图技能技巧的培养,更要注重培养幼儿与其他小朋友团结协作的品德和良好习惯,如果没有良好的绘画习惯,绘画的水平也就难以提高。

第二,要结合每个活动的特点进行渗透。

幼儿园的一日活动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怎样才能将德育有机地渗透到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去呢?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应当结合每个活动的特点。幼儿园的日常生活是平常的,琐碎的。在潜移默化之中对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德育因素,对幼儿进行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培养。例如,我们班上有几位小朋友用餐时经常鞭笞变掉饭菜。我利用食堂需要帮忙摘菜的机会,组织全班幼儿去摘豆角。小朋友们很投入,可是时间一久,他们就没有耐心了,有的小朋友喊脚酸,有的喊脚痛。通过这次劳动,让幼儿认识了食堂工作人员的劳动,使他们懂得了应该尊重和爱护别人的劳动成果,不浪费饭菜,不往地上乱扔脏东西。

第三,要重视教育环境的渗透作用。

利用环境来教育儿童是现代幼儿教育的一项革命。《幼儿园规程》指出:幼儿园要创设与教育相应的良好的环境。这里的“环境”有两方面:一是指物质环境。二是指精神环境。我们根据主题活动的需要,在活动时中创设了一个以爱祖国,爱家乡,为内容的活动角,并随着活动的变化,更换不同的内容,是幼儿一进活动室就感受到了五爱教育的气息。我们的环境不能作为一个摆设而是应该与教育教学的内容息息相关。另外,我们除了为诱饵创造一个良好的精神环境。我们的肩上担负着培养祖国未来栋梁之才的责任,因此,我们应该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俗话说:“身教胜于眼角”,教师的榜样作用对幼儿影响最大。凡是要求幼儿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如有一次,我在上厕所时不小心踩到一位小朋友的脚,我连忙扶起那位小朋友,赶紧跟他赔礼道歉,或许,这种无声的行动要比你在课堂上讲十次、二十次要凑笑得多。

第四,家、园同步做好德育工作。

3-6岁的幼儿,其道德意识正处于一种朦胧阶段,家长是幼儿第一人教师,家长的品德行为,对子女的教育方法,对幼儿品德形成和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应此,我们要做好家、园联系工作。要求家长配合做到同步教育。如我班有一位小朋友,把小朋友用的橡皮拿回家去了,老师找她谈话时,她也勇敢的承认了错误,并表示明天回园时,把橡皮带回。可当我们把这件事向她妈妈反映时,她妈妈生气的指责老师说,我相信我的女儿,她从来不偷东西的。后来通过我们促膝相谈,消除了她的误会,她也愿意配合老师共同帮助女儿改正缺点。

篇6:德育要渗透到教学工作中

创新学校高中部语文组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我注重爱心感化法,情感教育法,激励法和诱导启发法,并将这些方法用在我的教学中,我觉得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们学校的学生生源不是很好,学生的基础也相应的比较差,所以在课堂上,我们不能像教一般学生那样灌输给他们知识。记得新学期刚给学生上课时,发现好多学生不听讲,有吃东西的,有说笑的等等,这种现象存在了好长时间,老师多次的提醒和教育都没有什么效果,致使我很困惑。直到有次看到他们写的周记,我才明白他们这么做的原因。原来他们几乎被每个老师都批评,批评他们班差,全校闻名等等之类的话,他们也就没有什么兴趣上课了,自从知道学生的心里后,我在课堂上慢慢改变了自己的教学方法,以鼓励为主,有同学举手回答问题就让其他同学以他为榜样,上课能跟在老师后面说的就表扬,在作文课上多读他们的作文,每次作文读好后,上讲桌拿作文本的同学都是一脸的自豪,因为他们在初中时就缺少鼓励和关爱,所以我们就该给他们以关爱,我们老师要用爱心和情感去感化和教育。

上面的方法我也用在我的包生工作中,我们学校的一大特色,就是包生制度,也就是所谓的“温馨小家庭”,每个老师都有十几个学生作为自己的重点关注对象。这些学生层次不一样,有调皮的,有听话的,有学习优秀的,也有学习困难的,对着这些学生我不能用一种方法对待他们。高一(14)班学生×××,上课不大听讲,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睡觉,课后找他谈话总是不理不睬的,他总是认为我对他有意见,有时不理不睬,对于这种学生只能用爱心感化法去教育他,用我们的爱心去感化他们,尤其是这新心理有些不健全的学生。在课堂上我时常叫他起来回答问题,有时候关心关心他的生活,课后多和他交谈,谈谈理想,谈谈目标,谈谈自己的缺点,当把一切问题都摊开来说后,现在的他不再像以前那样对我有抵触的情绪了,有时见到我还笑笑问声“老师好”,看到他的这种进步,我很开心,他改变了,在课堂上他很少把头趴在桌上了,也不再爱睡觉了。

其实每个学生都是好学生,只是有的人缺少爱,缺少沟通,致使他们越来越冷漠,越来越不近人情,对于这些学生还需要我们的老师多多关注关注他们,让他们也能体会到老师的爱和帮助。

上面是我在工作中的一点体会,其中还有很多很多的不足,我会在以后的工作中慢慢发现并弥补,我要让德育工作到我教学工作的每个环节中去。

上一篇:个人辞职申请书或辞职报告下一篇:疏散逃生演练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