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特色的高一英语作文

2024-05-24

中国文化特色的高一英语作文(精选10篇)

篇1:中国文化特色的高一英语作文

1.元宵节: Lantern Festival 2.刺绣:embroidery 3.重阳节:Double-Ninth Festival 4.清明节:Tomb sweeping day 5.剪纸:Paper Cutting 6.书法:Calligraphy 7.对联:(Spring Festival)Couplets 8.象形文字:Pictograms/Pictographic Characters 9.人才流动:Brain Drain/Brain Flow 10.四合院:Siheyuan/Quadrangle 11.战国:Warring States 12.风水:Fengshui/Geomantic Omen 13.铁饭碗:Iron Bowl 14.函授部:The Correspondence Department 15.集体舞:Group Dance 16.黄土高原:Loess Plateau 17.红白喜事:Weddings and Funerals 18.中秋节:Mid-Autumn Day 19.结婚证:Marriage Certificate 20.儒家文化:Confucian Culture 21.附属学校:Affiliated school 22.古装片:Costume Drama 23.武打片:Chinese Swordplay Movie 24.元宵:Tangyuan/Sweet Rice Dumpling(Soup)25.一国两制:One Country, Two Systems 26.火锅:Hot Pot 27.四人帮:Gang of Four 28.《诗经》:The Book of Songs

29.素质教育:Essential-qualities-oriented Education 30.《史记》:Historical Records/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31.大跃进:Great Leap Forward(Movement)32.《西游记》:The Journey to the West

33.除夕:Chinese New Year’s Eve/Eve of the Spring Festival 34.针灸:Acupuncture 35.唐三彩:Tri-color Pottery of the Tang Dynasty/ The Tang Tri-colored pottery 36.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Chinese-charactered Socialist/Socialis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37.偏旁:radical 38.孟子:Mencius 39.亭/阁: Pavilion/ Attic 40.大中型国有企业:Large and Medium-sized State-owned Enterprises 41.火药:gunpowder 42.农历:Lunar Calendar 43.印/玺:Seal/Stamp 44.物质精神文明建设:The Construction of Material Civilization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45.京剧:Beijing Opera/Peking Opera 46.秦腔:Crying of Qin People/Qin Opera 47.太极拳:Tai Chi 48.独生子女证:The Certificate of One-child 49.天坛:Altar of Heaven in Beijing 50.小吃摊:Snack Bar/Snack Stand 51.红双喜:Double Happiness 52.政治辅导员:Political Counselor/School Counselor 53.春卷:Spring Roll(s)54.莲藕:Lotus Root 55.追星族:Star Struck 56.故宫博物院:The Palace Museum 57.相声:Cross-talk/Comic Dialogue 58.下岗:Lay off/Laid off 59.北京烤鸭:Beijing Roast Duck 60.高等自学考试:Self-taught Examin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61.烟花爆竹:fireworks and firecracker 62.敦煌莫高窟:Mogao Caves 63.电视小品:TV Sketch/TV Skit 64.香港澳门同胞:Compatriots from Hong Kong and Macao 65.文化大革命:Cultural Revolution 66.长江中下游地区:The Mid-low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67.门当户对:Perfect Match/Exact Match 68.《水浒》:Water Margin/Outlaws of the Marsh 69.中外合资企业:Joint Ventures 70.文房四宝(笔墨纸砚):“The Four Treasure of the Study” “Brush, Inkstick, Paper, and Inkstone”,

篇2:中国文化特色的高一英语作文

时光流转,有了光纤,信息可以一日千里;有了卫星,图文转换可以万里传音;有了飞船,我们可以飞向太空。

可是,文化可以在时空中穿越吗?卫星换不到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唤不到柳永的“寒蝉凄切”,唤不到曹雪芹的“一把辛酸泪”。

信息的数字化,让青铜器般的华夏艺韵变得浮夸,让唐诗、宋词、元曲的赞歌流于形式,这时文化就在悄悄迷失,就连我们母语现状也令人担忧。

某校为鼓励学生学习外语,规定早餐时间禁止使用外语;综艺节目中叫嚣的是诸如“好好可爱”般错位的形容词;中国人对于外语学习的热情让你一闭眼就以为自己到了牛津,睁开眼才发现自己是在天津;广告、报纸上更是错字连篇……

又如二胡,在重金属充溢的时代,谁还会为一把二胡叹息,为一首二胡的曲而掬一把廉价的眼泪呢?人们一窝蜂地追求潮流、流行文化,而视古典文化如草芥,不禁令人扼腕叹息。

不过,社会上也不乏一些拯救中国文化的现象。例如,央视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更是以一种非常单纯、简朴的方式,吸引观众在电视机前同步参与,在游戏中学习知识、领略汉字之美,让中国汉字文化得到继承和发扬。

家风传承,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传统中国式大家庭中,对家族观念的营造、对祖先的追缅是维系家庭伦常的重要手段,也是家风的重要载体。现代社会,随着传统大家庭的解体,家庭成员的流动日趋普遍,尤其是社会价值观的转变,家风传承逐渐式微。当然,传统仪式我们没有必要完全复制,但如何传承家风的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提起四大名著,不禁让人感慨万千,位于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竟被列于“死活读不下去”之榜首,实在是令人心寒。

篇3:打造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

任何一种事物的发展都具有它自身的规律性。当人类在劳动、生产和生活中, 物质需求达到相对满足并对公益文化感到相对不满足时, 就有了一种以文化产品为商品而交换的欲望。这是人类达到相当进步程度的时候才发生的现象。但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对立统一的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在创建中国特色文化产业的同时, 必须坚决防止西方国家完全追求感官刺激、享乐的文化流向, 而必须为中国的国情、国体服务。因为文化是影响人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和人生作为的重要因素。所以, 中国文化的主流必须是科学的、进步的、积极向上的、健康的, 有益于益智和娱乐的文化。文化产业的产品也必须符合这个基本限定。

中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民主国家, 其所有制形式以国有、集体所有制为主, 多种经济形式并存。江泽民同志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中, 强调“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就对文化产业的创建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中国的文化产业, 必须贯彻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 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义不容辞的责任, 时时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 奉献人类文明, 在追求最高经济效益的同时, 追求更高的社会效益。

生产产品, 就要有原料。打造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 原料首选应是浩瀚无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中华文化资源。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大国、古国。丰富而又宝贵的民族文化, 蕴含着数不胜数的珍品、瑰宝。唐诗、宋词、元曲、清小说;京剧、评剧等地方戏;曲艺、说唱;杂技、武术;琴棋书画, 兵法商学;孔孟之道、佛学道学;饮食酿酒、陶瓷丝绸、建筑印刷;四大发明, 教学法典以及浩若繁星的民间艺术……这都是中国独有的文化产品资源。中国的文化产品, 要有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通过各种交流、销售、介绍、宣传, 让世界感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当今世界, 是充满竞争的世界。而竞争就要靠实力, 靠技术, 靠水平, 靠特色, 靠精品。所以, 文化产业要走出国门, 面向国内外市场, 就要有自己的品牌, 要有文化的“海尔”产品品牌。文化产品的文化含量, 其配方必须是中国的。

树立自己的品牌, 首先要有自己的文化产业企业。这些企业的建立, 一靠国家的扶持, 二靠激发社会资本的投入, 三靠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的指导。树立自己的品牌。其次, 要这些企业的文化产品要有中国文化的特质、风格、特点去开拓销路, 而不是一味的去迎合西方人和普通大众当中那些低级、庸俗的口味, 应像中国餐馆那样推出色香味俱全的中国菜给外国人吃一样, 通过他们的品尝, 感到一种新鲜直到变成需求。文化企业的发展, 本身就有社会效益。繁荣了文化, 扩大再就业, 促进相关行业的发展, 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和品行, 缴纳税金等都可以这样认为。

(一) 借鉴式

树立自己的品牌, 要有自己的运作理念和方式。现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运营方式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如美国以“好莱坞”为代表的影视业, 奥地利高雅音乐的演出业, 日本、韩国等国乐器制造业等。我国应以广电总局的影视中心为骨干, 建成中国的“好莱坞”, 集中人才, 集中制作, 集中宣传, 集中推销, 形成一条龙, 并举办在世界有影响的电影节、电视节以及全球性的影视大评比。中国的影视生产在推出中国取得各项成功业绩的同时, 关注当代的高科技, 推出一些人类共性的、人生永恒主题的大作、巨作, 从而提高中国影视产品的价值和影响。

中国的民族民间艺术是世界上最丰富的。仅以河北为例, 有全国流行的评剧、河北梆子、老调、呵呵腔、影调戏、驴皮影、乐亭大鼓、昌黎地秧歌、井陉拉花、沧州落子、张家口二人台以及年画、剪纸、泥塑、鼻烟壶等等, 全国就更无法统计了。把这些形成系统化、规模化生产, 对外介绍传授, 极有可能产生像中国人跳交际舞、迪斯科那样, 在世界掀起中国文化的热潮。中国的武术现在就已经在奥运体育比赛中被确定为正式比赛项目。教学带的生产、教师的外派以及和这些相关的知识产权, 都可以成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

(二) 独创性

现在中央电视台的一些做法就很好, 如举办世界京剧票友赛。外国朋友不仅学习了中国的艺术形式, 其艺术内容对他们也潜移默化地产生着影响。他们学习李玉和、李铁梅、郭建光、吴琼花等中国革命英雄, 也使他们在艺术中接受着无产阶级的革命思想。加拿大的大山学习中国的相声, 不仅受到中国人民的欢迎与喜爱, 更受到外国人的青睐。大山所说的相声, 也在给外国人上中国文化课。再有沈阳的国际秧歌艺术节、吴桥的杂技节、潍坊的国际风筝节等, 都有了好的开端, 关键是怎样做好、做大, 做出规模, 做出影响, 做出产业化。

(三) 特色式

即只有中国能做, 外国人只能学的类型和模式。如中国的国画。书法、武术、戏曲以及中国的四大名著, 唐诗宋词等。只要宣传推广得力、得法、到位, 它们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打造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 必须运用高新科学技术, 特别是中国自己独有的科学知识、成果和产权, 多层次地开发新兴的文化产业, 努力提高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如有关中医中药的相关理论、知识、技术设备药品等。特别是中国在防治非典、禽流感等某些方面的成功经验、做法, 中国杂交优质水稻、三峡大坝、跨海跨江大型桥梁等精英技术, 上海世博会的成功经验等融合在文化产业中出版、咨询、会展以及技术转让等产业中, 肯定会受到欢迎、再如“孙子兵法”等著作虽属军事领域, 但若把它化成影视、图书等与现代化战争 (如两次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等) 密切联系的文化产品, 也不失尝试的好办法。

发展文化产业, 不仅仅是经济效益的有力补充, 它的文化渗透作用亦不可忽视。而文化渗透所带来的影响为文化产品的推销带来更为推波助澜的作用。某些观念性意识性的东西一旦被对方接受, 产品不怕没有销路。

关于群众文化进社区的几点思考

祁燕 (宁夏平罗县文化馆宁夏平罗县753400)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三个面向:一是面向现代化;二是面向世界;三是面向未来。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 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 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目前,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历史关健时期, 精神文明建设正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健全向纵深发展。在这种形势下, 群众文化已发展成为当代文化的几种主要形态之一, 它是我国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新兴文化形态。而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社区模式在这种氛围中也应运而生, 并且由点到面, 迅速向乡、镇辐射。在社区构架中, 社区文化建设引起了各界的极大关注, 被普遍认为是社区架构、社区长期健康发展、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一、群众文化进社区的重要意义

群众文化是我国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之所以说它特殊, 是因为群众文化是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熟而成熟的, 也就是说, 群众文化自从成为了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矢志不渝的追求与卓有建树的体现之后, 便真正获得了价值观念、物质基础、文化制度的成长和成熟。从这个意义上讲, 群众文化是以群众为主体, 由群众直接或间接参与活动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包括群众文化活动、群众文化工作和群众文化生活等要素。群众文化进社区的具体意义就是让社区群众纷纷走出家门, 走出单位小天地, 来到社区大舞台, 展示各自的特长和艺术才华, 增加了单位相互交往的机会, 扩大了社区成员的精神生活范围。繁荣的社区群众文化活动, 促进了社区长期安定、团结局

美国不仅仅是经济大国, 也是文化大国。我们从美国进口的大片, 无不带有资产阶级民主、博爱的色彩。美国人是非常聪明的, 他们的文化渗透可以说是无孔不入、他们出口的文化产品, 哪怕是一张小卡片, 一支小铅笔, 上面都印有星条旗。不信你稍加注意, 美国国旗在我们周边出现的频率, 恐怕就要超过五星红旗了。这不是危言耸听, 真正到了我们该清醒的时候了。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 尤其是在我们下一代的身上将产生某些不可预知的后果。但是, 美国人的做法, 也给我们带来了某些启示。在我们文化产品及包装上, 印上五星红旗, 印上长城、龙、黄河等图案。在产品包装风格上, 设计出与时代紧密结合又具有中华民族鲜明特色造型来, 保证文化商品特征不断创新, 从而竖起中华文化鲜明的大旗。

文化产业是一种新型的产业, 是朝阳产业。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更是外国没有也不可能有的。文化产业从过去一个附属的文化形态, 逐渐发展成一个比较完整完善的产业体系, 甚至在某些国家生成为支柱产业。西方世界虽然在二战前就已具规模, 但较快发展还是在二战后近半个世纪里。至于我国则是在2000年10月, 中共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十五”计划的建议》才将文化产业正式提出来。近年来, 党和政府看到了发展文化产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对文化产业给予了相当的关注。2007年10月,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所作的政治报告中指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 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 面, 社区受益;文化机构专业人员进入社区, 与群众打成一片, 施展了自己艺术专长, 组织能力、专业水准有了更广泛的锻炼、提升机会, 深入生活, 广交朋友, 从社会现实中汲取营养, 激励了自己的创作热情和灵感, 机构与个人受益, 这是一个两利效应。

群众文化进入社区, 能否立足, 在繁荣中持续性发展, 在社区全方位建设中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 关键是葆有特色。根据社区民族性、民间性、区域性的特点, 社区文化必须是在一定区域内极富地方色彩、独特风格的, 社区群众广泛认同的艺术品和文化活动, 是当地群众文化艺术的精华, 是区域文化的“拳头产品”。因此, 培育社区文化特色是关键, 共建是保证。

二、群众文化的基本特性和存在的问题

群众文化的基本特性可归纳为五个方面。

1.群众基础的广泛性。这是由群众文化的文化主体所决定的。群众文化的主体是全体社会实践者, 是全民性的, 它的文化内容和价值取向通过通俗的丰富的活动形式, 在社会各个阶层都能得到传播。另一方面, 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 不受民族、区域、季节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因而全国各地均能得到发展。

2.文化享有的民主性。群众文化与大众文化、专业文化在文化参与和享受上的最显著的区别就在于文化享有的民主性。在专业文化和大众文化那里, 人民群众在文化实践过程中, 主要处于文化受众的地位, 文化参与显得十分被动。这正是专业文化和大众文化的文化专制意味的展现。群众文化由于对文化创造和文化享受的双重强调, 人民群众能通过自身参与文化活动来实现文化接受与文化创造的双向转换, 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的文化主体地位。

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 繁荣文化市场, 增强国际竞争力。总书记的积极发展文化产业的英明论断, 可以说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开创和发展指明了方向。1998年国家文化部门专门设立了文化产业司, 部分省市也相继设立了文化产业职能部门。可以说, 中国的文化产业起步强劲, 并已取得初步成果。如文化设施的建设无论数量、速度, 还是规模都是历史上无法比拟的。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文化馆、纪念馆等等有如雨后春笋。建设图书大厦的省、市、自治区已经有16个。中国的图书出版社从1980年初期的几十家发展到560家, 公开出版的报刊现有上万种。电视剧制作每年超过2000部, 计算机的普及以年增长40%速度发展……今天的文化产业, 无论教育、科技、广告、媒体等, 在资金筹措的操作管理等各方面的能力都是今非昔比, 在质与量上都有了巨大的进步。

篇4:中国文化特色的高一英语作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专用词汇 英语翻译特色

引言

现在世界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逐渐呈现出网络信息共享化、一体化以及全球化经济的状况。国际上大多数国家之间都有着更加亲密的关系,期间的交流也更加活跃以及频繁,慢慢地将各个国家之间存在的不同文化以及思想进行有效地融合。所以,在国际竞争中,逐渐提升中国传统文化专用词汇的英语翻译特色,文化的主要地位逐渐凸显出来,慢慢地也加强国际之间的相互影响力。

一、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和翻译之间存在的关系

在二十世纪的时候,我国人们就一直希望可以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翻译研究之间建立起良好的练习,那时候就有相关的研究者提出“翻译的本质是翻译本国的文化,而并不仅仅是语言本身”的言论。之后就慢慢地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翻译研究进行合理的融合以及将两者慢慢地相互渗透。所以,从那时候开始翻译就不是单纯的文字翻译,而是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涵盖进去,将中国的传统的文化进行更好的传播和转换,促进文化的构建以及社会的进步,同时文学之间的演变也变得常见。文化在特定的意境中,才能够根据相关的意境进行想象和发挥,才能够将更具有内涵的文化翻译凸显出来,这也是对翻译者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大多数的翻译者都具有很好的文化理解能力以及非常深刻的文化意识,并且在翻译相关的原语文本的时候,善于借助科学的方法完成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二、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专用词汇的英语翻译特色

1.翻译策略。在汉英翻译中国传统文化专用词汇时,需要利用特殊化以及异化方式进行归化,主要是异化,而归化只是起着辅助翻译的作用,在进行英译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意译、音译以及直译一起,这样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保留中国民族的语言风格以及传统文化的特色。然而,一般情况下常常会见到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浓厚气息的专用词汇,倘若无法正确掌握好英译这些专用词汇内涵的方法,就会容易失去中国传统专用词汇所独有的特点以及文化内涵。所以,在选择英译的过程中,就需要利用意译策略进行翻译,这样可以很好地将专用词汇所含有的内涵翻译出来,尽可能地避免出现其存在的文化背景。尤其是当前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思想专用词汇,读者在不理解作品含义的时候,就无法正常翻译出来其所涵盖的特点和内涵,这样的翻译就不具有文化特色。例如,儒家文化的礼被翻译成ceremony、义被翻译成justice、仁被翻译成benevolence、智被翻译成wisdom,这样的英译成果明显地将中外语言文化差异体现出来。但是,对于专用词汇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那么其具有的含义很本身的内涵就具有相似性,可以进行直译,例如,庙会就可以直译成temple fair等。

2.典型代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而言,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论语》,在网络中可以搜索相关的孔子学院资料,可以了解到在全世界已经存在上百所所孔子学堂以及上百所孔子学院。所以,慢慢地中外学者越来越关注中国的《论语》的翻译,相关的翻译人员就更加重视《论语》中专用词汇英译的特色,像《论语》中主要的专用词汇“君子”就会被翻译成“gentleman”、“仁义”就被翻译成“righteousness”、“礼仪”就被翻译成“niceties”。但是,如果只是一个“仁”,其就会具有另外一种意味和内涵,尤其是“仁”这个专用词汇使用在本书中的次数非常多,其具有的内涵也非常深刻,在孔子《论语》这个作品中,通过这个词汇就形象地将人类追求的最高境界体现出来。一直以来,相关的翻译工作者用心寻找最能够体现其内涵的翻译,然而由于仁具有非常广泛的含义,翻译也各具特色,最容易让人想起的英文翻译有:“kindness”,这是林语堂英译的仁;“humanity”,则是辜鸿铭英译的仁;都各具特色,让学者对仁的英译无从选择,这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只有对《论语》原文可以进行正确的理解以及解读,那么自然能够起到促进选择英译的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全球化经济中,一直在加强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提升中国传统文化专用词汇的英语翻译特色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翻译的精准性直接关系到文化的丰富内涵,也会严重影响到我国文化走向国际舞台的状况。只有提升中国传统文化专用词汇的英语翻译特色,将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精准地翻译出来,并且呈现在世界的舞台上,才能够发扬中华名族精神。另外,我国人们也要一直坚持强化推广以及翻译中国传统文化的工作,不断提升翻译的效果,才能够更好地将中国文化进行传播以及更好地将其进行语言的转换。

参考文献:

[1]王英鹏.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翻译功能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2]周统权.文化·词汇·翻译──试论英语词汇的翻译与文化的关系[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02:65-68.

[3]管晶.浅论翻译与文化发展的互动关系[J].中国科技信息,2005,18:190.

篇5:中国文化高一作文800字

现有歌传,“有一个老人在南海画下了一个圈”,随后迎来了中国伟大的改革开放,向世界敞开了门户——中国,飞跃发展!随之而来,不仅是经济的冲击,更是文化的碰撞。面对着这些浪潮,我们更需要提高自身经济与文化的竞争力,才能拥有一席之地。而曾经有一篇文章提到,兰州拉面是老百姓的改变命运的“聚宝盆”。既然是能改变百姓命运的“聚宝盆”就更需要提高自身竞争力,满足人们和时代的需求,才能让这一碗“脱贫面”拥有持久的活力,才能让兰州拉面的物质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才能让中华文化传承不失“风味”。

林清玄的文章中讲到乾隆皇帝与一位禅师的对话:

“长江一日有多少船往来”皇帝问。

“两条。”禅师道,“一条为名,一条为利。”

如今,人亦多为两种,不为名则为利。但生活,不只是有铜臭那副丑陋的嘴脸,亦有诗画的远方。凭着一部纪录片的走红全国的章丘铁锅,人人争相购之,“铁锅之迷”甚多。当铁锅供不应求之际,商家便开始掺假制假售假,以便获取更多的利益。而张氏父子,即便处于“铁锅热浪”之中,依然能坚持初心,用心打好每一口章丘铁锅,不受贿赂。后者所为于公有利于中华文化传统手艺的传承,于私他们问心无愧,实乃君子;而前者,造假售假获取利润,实属助长社会歪风之焰,无益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可谓痛心!不禁反问:何为中华文化传承之意?何为传承之道?不为名不为利!中华文化传承不容得丝毫马虎,不容得弄虚作假,如此方能让中华文化传承不失“风味”。

文化乃是一个民族的根基,不可动摇。即便身处改革浪潮,金钱热浪,亦不可屈志焉。即便是一碗小小的拉面,一口小小的铁锅,其蕴含着的岂只是文化,更是国家民族的根基。林清玄有言:一杯蜜都是炼过几只蜂的。若一碗面、一口锅都不能用心去“炼”,这何尝只是面与锅的问题呢?一个国家若要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不被同化,不被质化,就必须“炼”好文化,“炼”好中华文化传承之意,“炼”好中华文化传承之道,让中华文化传承不失“风味”。

篇6:茶文化英语作文高一

In China, tea has a very long history, and has formed a Chinese tea culture. At the same time, tea is good for our health and is loved by many people. Chinese tea culture is broad and profound. It includes not only material culture, but also profou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Talking about Chinese tea. Can be traced back to ancient times, it is from the Tang Dynasty and Song Dynasty flourished.

From then on, the spirit of tea permeated the court and society, and went deep into Chinese poetry, painting, calligraphy, religion and medicine. For thousands of years, China has accumulated a large number of tea cultivation and production of material culture, but also enriched the spiritual culture of tea.

篇7:论中国特色会计文化的建设

关键词:中国特色,会计文化,建设

会计文化是产生于行业实践中的文化,更是社会的文化的缩影。它是人们对会计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会计理论的一种深化,是会计事业发展到一定高度的思想结晶。中国的会计文化从形成到发展都离不开中国固有的社会环境,因此它必定会具有中国特色。

一、中国特色会计文化的特点

1.中国会计文化重于德治。中国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其思想核心为“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即侧重于德治而轻于法制。这种思想贯穿于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对会计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会计人员的行为始终受到道德的影响和制约,这种内在的约束力强调会计人员自觉地规范自身的行为。从中国现代会计之父潘序伦创立的“立信精神”,以及不断强调的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诚信,都可以体现中国会计文化中德治重于法制。

2.中国会计文化中人治因素较重。中国古代儒家就主张政治上进行“人治”,认为“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礼记中庸》)这种“人治”思想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必然导致人治文化的形成。尽管当前我国是依法治国的方略,但是人治因素还是存在并且影响着会计文化,同时制约着会计人员的会计行为。

3.中国会计文化的会计制度建设滞后。近年来,随着市场改革的深化,我国在会计制度文化建设上取得了巨大发展,颁布实施了一系列会计法律法规:《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企业会计准则》、《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等。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形成了我国会计制度体系,大大推动了会计法制化建设的进程。但是,例如《企业会计准则》这样的制度适用的是通用性的标准,很多行业尚未制定与自身特点相适应的行业会计制度,导致行业会计监管与企业管理需求存在困难,影响了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功能的发挥。

二、建设中国特色会计文化的原则

1.实事求是的原则。中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我国坚持走自己的道路,走符合国情的道路。会计文化的建设也一样,从产生到发展都必须立足于基本国情,寻找自身的特点,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的会计文化。只有这样,会计文化中所蕴含的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才能被我国会计人员认可,并自觉遵守。

2.先进性原则。放眼国际,优秀的文化建设都离不开充分借鉴吸收他国的优秀成果。会计文化的建设也一样。我们首先要立足于本国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其次我们要虚心学习吸收国外会计文化成果。两者相融合,就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会计文化。同时,为了保持中国会计文化的先进性,我们必须不断的创新,不断的完善,永不懈怠。

3.“以人为本”的原则。会计文化的主体是人,会计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制约着会计文化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因此在会计文化建设中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一方面,从社会和企业的角度要坚持理解人、尊重人、信任人和爱惜人的原则,建立促进会计人员和谐发展的机制。另一方面,会计人员自身要认清形势,自我提高,自我完善。只有通过会计文化建设充分发挥会计人员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才能提高会计整体的凝聚力和归属感,促进会计行业的良性发展。

三、建设中国特色会计文化的途径

1.建立健全会计法律法规制度。会计文化的构建必须要有法律法规和制度方面的保证。制定和完善会计法律体系,就是要让会计人员在工作中有法可依,有法可循。同时,应建立国家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会计监督体系,调动会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扭转会计信息质量劣化和失真现象。

对于会计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政府应及时研究,制定以具体会计制度为直接规范的法制体系,完善各种内部控制制度。对于新发布的会计政策和法律法规,应配有专门的解释导读,引导会计人员学习和理解其含义,避免出现偏差。细节决定成败,只有完备的制度体系才能切实的提高会计文化的建设水平。

2.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加强会计人员基本职业道德教育。会计人员的基本职业道德就是诚信,也是其从业的基本准绳。物质化的市场经济有时会扭曲会计人员的职业品格,因此必须加强会计精神文化建设,树立以诚信为荣的会计价值观。只有会计人员形成了坚持实事求是,反对弄虚作假的职业意识,才达到了构建会计文化的内在要求。

二是培养和提升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直接影响着会计活动的质量和进程,进一步影响会计文化的建设和延伸。企业要重视会计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鼓励会计人员自觉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同时,企业要建立会计知识交流的平台,提供会计人员锻炼的机会,达到提高会计职业化水平的目的,优化群体知识结构。

3.让会计领导者参与会计文化的建设。会计领导是对会计行为负责的主体,让其参与到会计文化的建设,有利于领导者加强对会计文化的认识,同时进行身份的转变——企业领导者转变为企业会计文化的领导者,逐步从制度管理向文化管理转变。会计领导者在会计文化建设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是会计文化的建构者、变革者和合作者。身份的转变让会计领导更加重视会计工作,从而不断将自己的理念加入到会计文化的建设中,不断对会计人员提出新的要求,促使会计人员不断的完备自身的专业技能,增强了会计人员的专业意识和专业精神。在这个过程中,会计文化的形成就是水到渠成。

中国特色会计文化的建设任重而道远,是一个不断创新的持续过程,我们应以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不断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文化体系,推动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健康繁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文涛浅谈我国的会计文化建设财经界(学术版)2012(1)

[2].王月婷论会计文化的构建财政监督2010(6)

篇8:中国文化特色的高一英语作文

关键词: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区别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05—0076—02

一定的文化形态是对一定社会形态的反映,并对其以导向作用。因此,只有以先进文化来指导实践,才能使信念更坚定,理论更成熟,方向更明确,步伐更矫健。坚持什么样的文化,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中国先进文化的旗帜,为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做出了不懈努力,从新民主主义文化到社会主义文化,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党的文化理论一脉相承,不断创新发展。

1997年,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200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从先进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概念上,我们丝毫看不出二者的差别。再加上,江泽民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更加局限了我们的视野,限定了我们的思维。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即对立统一是普遍的,要求我们从对立中把握统一,统一才具有相反性;从统一中把握对立,对立才具有不可分性。本文就从先进文化在外延的不断扩大和内涵的不断深化的基础上,从先进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统一中把握二者的对立。

一、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先进文化作为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给人类文明传承以气势和神韵,更给人类的发展以方向和支撑。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历史发展长河中,无不汇聚着促使社会进步的先进文化的一浪高过一浪的历史潮流和时代涛声。然而,先进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历史现象,它与具体国家的民族的具体历史条件相联系,因而具有自身的特点。中国的先进文化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历史现象,与我们国家、民族的具体历史条件相联系,因而具有中国自己的特点。它是反映中华民族进化的发展中逐渐形成和不断发扬光大的文化基本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它反映着中华民族发展的正确方向,又与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相一致。

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种先进文化是我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总结。这个先进文化是批判继承传统而又充满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立足本国,面向世界,具有典型的中国作风、中国气派而贯穿当代世界文明基本精神的现代新型文化。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江泽民同志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二、中国先进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区别

尽管江泽民同志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无疑看到了二者的紧密联系,但作为两个理论不可能不存在差异之处。正所谓: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本文就从先进文化在外延的不断扩大和内涵的不断深化的基础上,从先进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统一中挖掘二者的区别来拓宽我们的视野,加深我们的认识。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历史进程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和表现

文化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中国先进文化发展截止目前经历了是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由新文化发展到新民主主义文化,第二阶段是由新民主主义文化发展到社会主义文化。最后一个阶段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从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只是这个进程的一个具体阶段,而不是先进文化的全部,具有过渡性。中国先进文化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正如前面所述,中国先进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等同,只有在“当代”“当前”的限度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特定的阶段,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错误无非就等同于五四时期的“民主的、科学的”新文化就是中国先进文化所犯的错误。

(二)先进文化与落后腐朽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国外民族特色的文化

文化有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雅文化与俗文化、特色文化与普遍文化等的区分。因此我们所讲的先进文化正是与落后文化相对应而存在的。纵观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历程,每一个历史阶段的先進文化都无不证明这一点。胡锦涛同志2004年一次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先进文化之所以具有先进性就在于它能够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揭示人类社会未来发展方向,为人类社会发展产生持久的积极的推动作用;它是荟萃一切优秀历史文化,升华时代精神,是相对于颓废、消极、愚昧、落后、阻碍社会进步的文化而言,并总是在同逆历史潮流而动的文化的冲突中体现出来。

有中国特色杜会主义文化,着眼于中国特色,相对于国外各国文化而言,它是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积极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成果,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不完全的中国先进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不完全性。表现在:一方面,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在我国已经居于主导地位。但是,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社会上还存在着一些带有迷信、愚昧、颓废、腐蚀等色彩的落后文化,甚至还存在一些腐蚀人们精神世界、危害社会主义事业的腐朽文化”,社会主义文化还不是整个社会文化的全部。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文化虽然在整体上优越于资本主义文化,但是作为文化重要内容的科学技术等许多具体的文化方面还落后于资本主义文化。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是这种不完全性得以存在的现实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这种不完全性决定了其建设必须努力改造落后的文化,努力防止和坚决抵制腐朽文化的各种错误思想观点对人们的侵蚀,逐步缩小和剔除它们借以滋生的土壤,逐步缩小和消灭一切非社会主义性质的落后文化的存在;必须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增强社会主义文化与资本主义文化的比较优势和感召力,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凸显,将越来越多的人们吸引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旗帜下。

篇9:构建中国特色大学文化的探索研究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党的十七大关于文化建设的战略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文化,人才培养是基本职能,科学研究是重要任务,社会服务是社会责任,传承和创新是天然使命,因此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因素”。构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文化,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课题,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基础。

大学文化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综合,是大学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而成,是一个大学明显的个性品格体现和综合。大学文化自产生以来,其本质特征就是传承文化、启蒙文化、达到文化的自觉、文化的创新、文化的自信。因而大学文化具有先进性、开放性、规范性和创新性特征。“先进性”是指大学传承、传播先进文化,创新文化,体现时代性。“开放性”是中外交汇、历史与现代交融。它必须与外部的世界其它文化相互交流、相互促进。“规范性”是指大学文化紧紧围绕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人才的需求、对新理论的探讨,富有规律性。“创新性”是指在大学对先进文化的传承,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出人才出成果,创造出新的文化科学技术和科学理论成果服务社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学文化体现了中国现时代的特殊内容。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文化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的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魂”,中国大学是中国文化之“体”的重要形态,“魂”强则“体”健,“体”健而“魂”愈强。此“魂”是凝聚师生的强大精神力量,为适应社会实现理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文化是具有中华民族特性的文化。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累,我们必须继承传统的优秀文化成果,并在教学和育人的全过程中贯穿民族精神的培育,真正把大学建成“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基地,同时还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再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学文化是与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内容紧密结合的文化。中国的大学文化,必须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生动、最具体的体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凸显大学文化的思想引导力和精神凝聚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基础。

大学文化为整个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柱。社会越发展,大学文化的功能和作用也就越突出。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文化在传承与创新功能上所特有的内涵意义。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党始终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一起,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提出,客观地反映了文化建设在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大学文化必须在进一步强化人才资源是国家发展的第一资源,在形成以人为本的良好氛围中坚持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让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文化,必须克服各种不良倾向。其一,要克服功能僵硬化倾向,大学文化不能仅注重智育而忽视德育等。其二,要克服功能浅层化倾向,大学文化应该注重主流文化底蕴和实际效果,把握好主流文化的主导地位。其三,克服功能“反文化”倾向,反对大学文化活动中存在市场商业气氛浓重的趋向。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阶段,把高等教育放在了基础性、先导性的地位。因此,必须充分重视大学文化建设,积极发挥其传承与创新和服务社会功能,使中国大学文化成为引领社会潮流的文化。

目前,大学教育正在向大众教育转化的过程中,办什么样的大学去适应、加速这个转化,是盲目地贪大求全,还是追求特色,走特色办学之路?对这些问题,都应积极应对,深刻反思并作出科学的回答。

(1)求大楼,缺大师。现在,一个个高校园区,一栋栋教学大楼树立,校园面积扩大,但教学资源和科研设施、实验条件却越来越显得单薄。缺一流的大师,缺一流的教学设备,外图形式,内涵薄弱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2)重专业,缺精神。社会变革时期,思想观念受到多元化冲击,大学文化也受其影响,人的信仰、道德情操等精神受到干扰,一种只求专业技能,忽视精神信仰的现象在校园各个层面显现出来。

(3)求综合,缺特色。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校长曾说过,“大学小就是一种美,规模不大,学科不全,恰好是我们的优势所在。这样,我们才能够集中所有精力去干两件事:一是非常严格的本科教育;二是非常学术化的研究生教育。我们把这两件事做到了极致。”在高等教育发展的今天,一些高校盲目追求大而全,而忽视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专业优势,出现了千篇一律,盲目攀比仿效的不良现象。

(4)求规模,缺定位。高校扩招,规模扩大,但办学模式、学校定位却显得苍白,为当前、当地社会经济服务的目标方向,也就显得无力而为。

(5)求全面,缺个性。当下中国高校建设大而全,缺乏个性、缺乏特色,盲目为市场近期的需要而增设专业,扩大招生,造成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基础学科薄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学质量,削弱了对人才培养的力度。在办学层次上,中专改大专、大专升本科,本科申硕士点,硕士点升博士点,这种现象反映了大学在办学理念上的误区,即大学发展理念的趋同性。

发扬专业优势,凸显自己的办学特色,是大学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在发挥大学传承与创新功能的基础上,加强为社会服务的功能,来推进社会主义大学文化建设:

(1)大学文化应是“硬件”和“软件”的综合体。在强调大学物质基础建设的同时,做到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统一,实现硬件与软件相匹配。大学的硬件是指大学的物质文化,是办好一所大学,提高大学的竞争力的物质基础,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载体,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这个“硬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建成的,而是靠一定历史的积累和沉淀,包括学科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师队伍和校园建设,体现民族性、历史性和特色性。观念、制度、习俗等文化属于精神,称之为“软件”,要靠历史的传承与创新,博采众长与推陈出新。观念、制度、习俗文化体现大学文化的时代性、历史性、特色性和民族性,物质文化必须与之相融,才能形成既具有时代特色、又体现一个大学特点的大学文化。

(2)大学文化应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体。大学文化建设要做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实现教学与科研相融。所谓科学精神,就是追求真理;人文精神,就是追求科学的理想信念。缺乏科学精神的人文精神,积极探索,创新发展的与时俱进的动力,只会墨守成规,固步自封。缺乏人文精神的科学精神,会迷失方向,失去理想的支撑,丢失正义和公平,甚至有可能对社会带来一定的危害。大学教育的着力点,就是引导学生使这两种精神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和信念,追求新知识、新技术,成为一个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3)大学文化应是意识形态文化与学校性格文化的融合体。在思想文化建设中,必须实现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实现一校一品的特色。作为一所大学,培养人才“如何做学问,如何做人”,这是共性。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区别于其他国家大学文化的本质特征。学校“性格”文化,就是标志着学校的办学特色,从校风、教风、学风中反映出来。“性格”文化追求的是个性,表现出特色,体现办学特色。

(4)大学文化应该是他律文化与自律文化的统一体。大学制度文化建设也是必备的,必须提高管理者的境界,实现他律和自律的统一。他律文化,带有约束性和强制性,通常以制度来体现。自律文化,一般是“未制度化”,是一种自我约束,通常从校风、学风、教风来体现。在一个学校,规范管理出效益,需要建立和完善一定的制度,但这个制度应以人为本为核心,起着规范、引导的作用。他律建立在自律的基础之上,缺乏自律的他律是会使人感到压抑,难以持久的;缺乏他律的自律是会出现自由化倾向,难以协调统一。大学文化,应是他律文化与自律文化的有机融合,呈现积极向上、协调发展的态势。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文化,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文化,把课堂文化、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文化,作为主要内容的三个大的方面形成一个有机系统来构建。正确处理教与学、学与知、知与用三大关系。

(1)课堂文化。课堂文化是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一个主阵地、主渠道。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学是基础。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课堂教学的着眼点是引导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如何理解运用,怎样在理解中运用与创新。课堂文化传播是科学和人文文化的结合,丰富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拓展知识视野,在传承中丰富,在丰富中创新,实现师生(下转第17页)(上接第5页)互动,教学相长。大学课堂文化应该以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为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奠定基础,进行科学文化知识传播和科学精神的教育,大力把知识转化为成果,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2)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课堂文化的一个延伸和发展,是大学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要处理好学与知的关系,知识前提。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加深理解应用,提高学生理解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要以学生社团的组织形式为载体,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对课堂文化知识进一步展开和加深理解,用于现实生活和学习当中。所以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要以“性格”文化为核心,展开如文化艺术节、学术研讨会、人文社科大讲堂等活动,体现一个大学所提倡的“性格”文化,让这种“性格”文化内化到学生的心理;要以课外活动为基础,在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中,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道德修养,切实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

(3)社会实践文化。社会实践文化既是校园文化的延伸和发展,又是课堂文化的扩展,又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环节。要处理好知与用的关系,用是关键。学是基础,知是保证,用是前提,创新是目的。把掌握了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社会实践中,使自己在社会上“有用武之地”。学校是一个预期社会化的阶段,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最终的目的,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传承中国和世界先进文化的基础之上,发展和创新,那就需要在大学文化建设中让学生有实践创新的平台,采取不同的方式的实践活动,如“青年志愿者活动”、“三下乡”、“红土地支教”、实习、实训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又在社会实践中,把知识转化为技能、成果,在实践中创新。既培养自己为社会服务的技能,又塑造出自己健康的人格,更好地服务社会。

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社会主义大学办学的目的和要求。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和服务社会的功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摘要:大学文化的功能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和服务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分析研究大学文化的特征,针对其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加强中国大学文化建设,实现课堂文化、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文化的统一,提升管理者管理境界,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关键词:课堂文化,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文化

参考文献

[1]朱崇实.人文气质成就大学之美大学之用[N].中国教育报,2011.4.11.

[2]徐可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精神文化建设[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10.

[3]曲富有.中国大学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及其构建途径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5.5.

[4]李君明.构建中国大学精神[N].光明日报,2005.1.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6]汪明义.大学理念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7]刘志伟,黄伟,耿传刚.浅谈新时期的大学文化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04(2).

[8]柯文进.大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与大学的竞争力[J].北京教育,2008-4-29.

[9]赵伈平.大学呼唤个性文化[N].东方早报,2006-06-15.

篇10:中国文化特色的高一英语作文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中国元素

文化创意产业的兴盛,被视为由工业产业向知识产业转型的标志。文化创意产业的建设和发展眼下已成为全球各国关注的话题,毋庸置疑,它已构成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和文化的重要竞争力之一。怎样以文化创意为龙头,改变创新社会整体产业结构乃至生活方式,是各国经济领域、文化领域、教育领域有识之士思考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文化创意产业渐成为经济和文化的重要竞争力

创意产业第一次被世人提及是在1997年,英国布莱尔政府提出发展创意产业,在其后不到10年的时间里,这个产业在世界各地迅速发展壮大。现今各国相继兴起“文化创意热”,早已超出个体民族文化审美的界限,其产业发展已纳入国家经济生存竞争的核心领域,各先进国家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的主要手段。

美国是最早对文化立法的国家之一,因为其最早认识到“创意经济”将成为知识经济的核心内容。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人就宣称“资本时代已经过去,创意的时代已经来临”。到2001年,美国的文化出版产业为国民经济贡献了5 351亿美元,约占国内总产值的5.24%。日本的文化产业更是领先全球。2002年,日本文化事业预算约为985亿日元,占财政年度预算的0.12%;同年文化产业的市场规模达84万亿日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6.5%。各种文化产业中,动漫产业格外引人注目。广义的动漫产业产值占日本GDP十多个百分点,超过汽车工业。动漫产业已成为日本第二大支柱产业,年产值超过230万亿日元。

时至今日,文化创意产业焕发出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它既是社会进步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的需求,同时它对我们的生活样式、生活质量又有着巨大的丰富和提升作用,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巨大推动作用。在中国大陆,文化创意产业建设还处于初始阶段,观念的渗透,政策、资金等的支持,知识产权的保护,产业集群的建立等都处在起步阶段,发展的空间十分巨大。近几年学界和相关产业有识之士开始通过各种渠道大力呼吁,力图在观念上向全体社会广泛渗透。某些打开视野的地方政府在政策、资金等方面也开始有意识地加大力度给予支持,比如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调整建设产业集群,建设创意产业园区等,这应该说是一个良好的开端。那么,当我们有了充分的意识和观念,并拥有了相对的资金和政策时,我们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究竟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我们中国的文化创意人才究竟要朝着哪个方向培养,我们究竟能够依靠怎样的文化手段,扬长避短,走出一条我们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创意之路,是摆在我们目前的十分重要的课题。

二、中国创意产业要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

正如我们在前面对“文化创意”的分析和理解,一个国家和民族在文化创意上一定要以他自己特有的思维、特有的表达手法、特有的展示手段来独创性地构建自己的产业结构。而区别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的最根本的特征莫过于他们各自在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文化差异。目前我们社会上存在着一种急功近利、盲目跟风的思想倾向,看到日本、韩国在动漫市场上的巨大收益,便急于建立动漫基地或動漫产业园区,搜罗动漫人才,开发动漫产品。但同时在产品开发的主导思想和风格上却无自己的基本定位,对动漫创作人员的创作思想和手法缺乏引导,大量动漫创作承袭和模仿日本或其他国家的画风和创意,形成了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动漫创作格局。

我国创意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尚处于理念树立阶段,在这段时期强调确立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的既为国内市场认同又能广泛吸引国际市场的创意思想十分重要。正如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院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吕学武先生所说:“动画片的生产本身是文化产品的生产,依托于创意,这种创意来自于我们非常深厚的文化积淀。中国传统戏剧戏曲、文学作品的诸多创作元素、表现手法、结构方式都是中国动漫产业的宝贵资源。”大多有识之士都已看到,中国传统文化才是中国创意产业的根基和源泉,传统文化资源在中国未来的文化产业建造中必当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们如果仍然不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藉着丰厚的文化营养和创作宝藏,那么别人就可能把我们的东西拿来他用,美国好莱坞动画片《花木兰》已经给我们上了一课,它在美国本土的票房就超过1.2亿美元。

当我们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不起来而着急时,我们是否想过,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价值是否还认识不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中最具魔力的部分,它产生的效益可以无限深远。相信以民族文化引领中国广告创意的趋势,必将逐渐提升中国广告创意的水平,使之与国际接轨。

三、中国传统文化在创意产业中应从符号表层提升至精神内涵

再进一步思考,如何把传统文化做成当代消费和审美的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产业,让传统文化符号找到具体现实的载体,实现文化传统与现代生活的融洽对接,这是文化落实的具体问题。以中国两岸三地的本土广告创意为例,无论是平面媒体还是影视媒体的广告表现,无论是国际4A公司还是大陆本土公司的作品,近年来以中国元素创作的作品明显增多。它们有意识地从传统文化的意象与符号中汲取养分。创作了大量具有民族特色的广告产品。据不完全调查统计,近几年我国运用传统物态符号元素创作的广告作品数量占总作品数量的30%以上,传统文化元素成为企业形象类广告表现主要的素材。此类广告都表现出较为突出的中国审美特色,画面清新隽永、意蕴悠远,广告诉求直抵受众的心灵。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所必须面对的问题,是如何把传统文化做成当代消费和审美的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产业,让传统文化符号找到具体现实的载体,实现文化的传统与现代生活之间的融洽对接。这首先是一个文化落实的问题。日本电通广告公司创意总监镜明先生在谈到创意和文化的关系时,他明确地表述为“创意本身不可能成为文化。不管是小说、电影、还是商品,这些东西的背后一定都有创意的存在。所以创意就是一个摸不着、碰不到的东西。但是当创意变成一个像idea一样的东西后,大家才可以摸、可以看、可以听。也就是说只有它真正成形了,作为一个东西存在的时候,它才能作为文化成立”。也就是说,只有当创意生成为具象的文字、图形、音乐等传播符号时,文化才能得以记载、传承和交流。

再进一步讲,任何一种创意表现都需要运用语言、文字、绘画、色彩、音乐、人物形象等多种复杂的符号元素表现和传递信息,而这些符号元素本身早已被特定的文化赋予特殊的意义了。比如最近网络上对中国文化的象征元素进行了公开投票征集,评选出长城、龙、脸谱、唐装、剪纸、筷子、古筝、中国结等100个在网民心目中的代表中国文化固有特征的形象,在社会大众的心目中它们不仅是简简单单的符号元素,而是具有很强的中国文化象征性。创意产业在运用这些符号表现广告内容时,也就具有了相应的文化背景含义。不过,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创意产业并不是文化的静态的存在,它应是智慧和文化积淀带来的思想和观念的表达,是通过精神因素转化成的市场物质财富。我们不能在表达创意时,只会把中国文化简单图解为楹联喜字、福禄寿星、鞭炮声声、灯笼高挂、唐装旗袍,或者千篇一律的家人团圆,举杯欢庆。符号化,模式化的图解实质上远离了创意的本质和真意,它是一种创意不够,符号来凑的结果。创意更重要地来自于文化思维,是针对不同市场而创造出的文化产品。发展创意产业的核心问题是解决思想文化的源动力问题,即创意思想和创意材料的来源。也就是说创意文化应当是一种动态的思想的表述,而非问候符号的刻板描述。

所以,要想在我们自己的创意产业中真正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就必须超越表象的浅层次的文化符号元素的组合搭配,纠正图解化、概念化的浅陋创意思维,真正深入到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理解几千年来塑造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的人文思想和价值理念。如此才能引来创意思维和表现的源头活水,从而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属于我们自己的泱泱大国的文化创意产业之路。

注: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从文化视角透视广告传播”[项目编号:10544011]。

参考文献:

[1][美]菲利普·R哈里伯特·T·莫兰.跨文化管理教程第5版[M].新华出版社,2005.

[2]吕学武.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之多维透视[J]. http://www.caerd.net.

[3]刘广飞.广告发光体——中国传统文化元素[J].广告人,2006,11.

[4]镜明.广告驱动社会变革[J].现代广告,2007,7.

上一篇:主管护师相关专业答案下一篇:乡村历险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