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特色

2022-07-27

第一篇:中国饮食文化特色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

央视国际 2004年03月26日 15:53

中国饮食文化,由于特定的经济结构,思维方式与文化环境,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特色,即艺术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选料精良

选料,是中国厨师的首要技艺,是做好一品中国菜肴美食的基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熟练运用的技巧。每种菜肴美食所取的原料,包括主料、配料、辅料、调料等,都有很多讲究和一定之规。概而言之,则是“精”、“细”二字,所谓孔子所说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也。所谓“精”,指所选取的原料,要考虑其品种、产地、季节、生长期等特点,以新鲜肥嫩、质料优良为佳。如北京烤鸭,选用北京产的“填鸭”,体重以2.5公斤左右为优,过大则肉质老,过小则不肥美。有时还要根据菜肴风味,对选料进行特殊处理。如杭州名菜“西湖醋鱼”,用的是湖产活草包鱼,虽鲜美,但肉质松散并带有泥土味,须装入特制竹笼,放入清水“饿养”2天,一待肉质结实,二待脱去泥土味,再加以烹调,便更为鲜嫩味美,且有蟹肉滋味。再如北京名菜涮羊肉,选用内蒙当年产的小尾巴绵羊,且是阉割的公羊,体重20公斤左右,宰杀后放在冰池里压埋2——3天,取出切片,才能色鲜、肉嫩、不膻。所谓“细”,指选用最佳部位的原料。如名菜“宫爆鸡丁”,就要选用当年笋鸡的鸡脯部位的嫩肉,才能保证肉味鲜嫩;“滑溜肉片”,必须选用猪的里脊部位的肉,方合标准,吃起来嫩滑味美;“荷叶粉蒸肉”,要选用五花肉,才能汁润不干,肉嫩清香。

精良是以丰富为基础的。中国饮食从种类上说无所不包,天上的,地下的,水中的,地底的,植物、动物,几乎无所不吃。如单从动物种类上看,除了鸡、马、牛、羊、猪、肉、驴等普通动物外,还有蚂蚁、鼠、蛇、猫,甚至蝎子,甚至蛆(如所谓“肉牙菜”)都吃。不仅日常的鸡肠成为美食,动物身上几乎所有部位皆可食用,且越是离奇,就越成为独特的佳肴,如象鼻、猩唇、熊掌、鹿尾、蛇胆、猴脑,甚至连各种动物的生殖器也成为了壮阳补虚的美味佳肴,如鹿鞭、狗鞭、金钱肉、虎丹等。一些味道怪异的食品,也成为了美味,如酸菜、苦瓜,而大逆饮食之道的臭豆腐,闻着臭,吃着香。

汉唐时代,习惯于将美味佳肴称作“八珍”。大约从宋代开始,八珍具体指称八种珍贵的烹饪原料。到了清代,各种系列的“八珍”不胜枚举,主要指的是八种珍稀原料组合的宴席。如“满汉全席”的“四八珍”,即指四组八珍组合的宴席。四八珍即山八珍、海八珍、禽八珍、草八珍,各指32种珍贵的原料,具体是:

山八珍:驼峰、熊掌、猴脑、猩唇、象拢、豹胎、犀尾、鹿筋。

海八珍:燕窝、鱼翅、大乌参、鱼肚、鱼骨、鲍鱼、海豹、狗鱼(大鲵)。 禽八珍:红燕、飞龙、鹌鹑、天鹅、鹧鸪、彩雀、斑鸠、红头鹰。

草八珍:猴头、银耳、竹荪、驴窝菌、羊肚菌、花菇、黄花菜、云香信

(来源:临江轩)

第二篇:谈中国文化的特色

谈中国文化的特色.txt54就让昨日成流水,就让往事随风飞,今日的杯中别再盛着昨日的残痕;唯有珍惜现在,才能收获明天。谈中国文化的特色

五千年的色彩斑澜的中华文化,具有独立于世,与众不同的历史文化特征. 大陆,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环境基础;农业,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经济基础;儒学,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思想基础,因而,中国的传统文化,表现出浓烈的大陆文化,农业文化和儒家文化的色彩. 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基督教文化不同.西方历史文化主要沿地中海周边发展,重商重战,本性开放,喜欢扩张.中国传统文化则以大陆为基础,她的品质是内向的. 中国大陆的特点,一是面积巨大,二是边缘环境恶劣.她东面是大海,西面是戈壁,南面是群山,北面是草原.比较起来,唯北面尚可发展,但又有游牧民族.于是自春秋开始,便在中原北部修筑长城,以至绵延万里,使中原文化成为四面严防的独特文化. 上述特点,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墙文化”特征. 中国人喜欢墙,国家筑有长城,私宅修有院墙.真可谓无墙不成国家,无墙不成城镇.只不过各种墙的规格不同罢了. 然而,中国的墙文化并不等于一味地主张封闭.确切地说,是对外封闭,而对内开放.这和西方不一样,西方人的墙少,对外是开放 的;但宅内部却是封闭的,即使父母要进孩子的房间,也需要得到允许,否则便是失礼.中国的宅院虽对外封闭,其内部却到处有游廊窗阁相辖.那此做家长的.,有权取消一切人等的个人隐私.特别是如同<红楼梦>中史太君那样的家长. 在人神关系的表现上,西方基督教文化承认上帝的绝对权威,认为人类是上帝的奴隶,人类成员不分贵贱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中国传统文化则不同,在中国历史上最有权威的往往不是神灵,而是皇帝.如隋唐时代,三教并兴,唐太宗做皇帝,便以皇帝的身份给儒,道,佛排座次.因为本皇帝姓要,道教的创始人也姓李,因而就把道教排在第一位,所谓一道二儒三佛.后来武则天做了皇帝,道教便也失宠,于是重新给儒首佛座次,,认为佛每儒第二,道第三.这样的做法,在基督教文化那里是不可思议的,皇帝也是凡人,凡人怎么能给宗教崇拜的神明排座次呢?其实,他们殊不知更有甚者,中国皇帝不但可以给神明排座次,还具有为凡人灵魂授爵的爱好,皇帝尊重孔夫了,就可以敕封他为大成至圣先师,皇帝喜欢关云长,就可以敕封他为荡魔大将帝.不但如此,连开堂地狱中的事情,皇帝也可以管得.京剧中不一出传统红<铡判官>,讲地府中的判官行私枉法,阎君说:”阴间事不用你阳官来管”但包老爷更加理直气壮,声言:”宋朝天子他封我阴阳二官”于是,阎君没有脾气. 正因为中国古来有这样的传统,所以中国从来不是一个宗教性的国家,中国老百姓进寺院烧香,就和传统的西方的基督教徒进教堂的含义不同一样了.基督教认为人生而有罪---原罪,进教堂的目的是去忏悔自己的行为,中国人不懂什么叫忏悔,在更多的情况下,好像在和神明做生意.花几个钱,烧一柱香,便希望合家平安,便祈祷有美好的前程,或生个大胖儿子,或找一门好婚事,或生意兴隆,日日发财.中国人似乎比神灵更精明,一方面,学习孔夫子”敬鬼神而远之”一方面亦希望鬼神能为已服务. 古代中国的皇权是高于一切的,但皇帝不能长命百岁.皇帝死了,便要根据其一生表现给一个庙号.刘邦创立天下,便称高祖,刘恒,刘启做皇帝时天下大治,便称文帝,.武帝,刘彻八次出兵,将匈奴逐出漠北,死后便尊为武帝.杨广昏庸暴虐,死于臣子手下,使称 帝.此外还有哀帝,献帝,少帝之类,都是不祥之兆.这样看来,皇权虽大,但冥冥中还有一个高于皇权的力量,这个力量就是道,开明的皇帝,便是有道,否则既是无道.中国文化中的道,不但可以管皇帝,而且还可以世间的万物,也管天上的神仙和地下的鬼魂.以道衡量,中国的一切神仙都有缺点,故而狐鬼神仙世界便也有了善恶,恶神善鬼,是中人智慧的表现,所以中国的许多妖狐鬼魅也是最有人情味的,像<聊斋志异>中许多美丽的善良的鬼狐,谁个不喜欢. 中国古人的道,无所不在,无时不在.它近乎现代人观念中的普遍规律,不过不是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的规律,唯其如此,老子才说:”道可道,非常道”

中国古人重视道的影响,讲究天理,天命,天道,天运,又讲天时,地利,人和,主张天人合一,无论天上地下,还是世间万物,都被统一的力量所左右,而这力量正与人间的伦理纲常相合. 中国古人不但讲天人合一而且相信天人感应,统治都作了坏事,会天怒人怨,做了好事,等于顺应天理,会得到上天与人世的共同支持,所以<易经>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要人们去恶扬善,自强不息. 中国文化传统,最重视人生,也最热爱人生,强调”食色性也”认定吃饭是第一位的,生儿育女是顶重要后是珍视生命,贵生恶死,二是重视生儿育女,传记宗接代.因为重视生命,所以最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道教,就有了与其它一般宗教绝然不同的文化品格.大抵宗教的特点是研究人死后怎么样,而道教则一心关注人怎么能不 死?因为重视传宗接代,所以对孔夫子说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才抱有宗教般的感情,在中国古人心目中,一切身外之物都可以不要,唯独不能没有子嗣. 中华民族又是一个热爱生活匠.勇于生活并善于生活的民族.这表现在中国人对生活的态度上.中华民族既是一个特别能吃苦耐劳的民族,又是一个特别讲究美食的民族,既是一个勇于与恶劣环境作斗争的民族,又是一个特别善于利用环境求生存的民族.所以中国的确良 饮食,曾经独领风骚于世界.中国人在职 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亦能顽强生存,自给自足. 中国文化传统表现在民族关系上,使民族和睦成为中华民族关系史上的主旋律.历史上虽有许多民族冲突,但终究归于一体. 中国文化传统表现在人生信仰方面,主张宗教宽容,虽然也曾有过宗教冲突,但总体而言,不同的信仰可以和睦相处,甚至可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中国历史上最值得骄傲的盛唐文化,就是儒道佛三家文化共存共融的结果,可以说,没有其中任何一家的努力,.都不会有伟大的盛唐文明. 中国文化传统表现在文学,.艺术上,使中国艺术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中国古人善于师法自然,造化天功,抒情写意,不失天然本色,比如中国的古代建筑艺术,最擅长借天然景色,变天上景为人间景,使二者相互融为 一体,更见光辉.如北京旧时燕就八景之一的芦沟晓月,就深得个中三昧,月亮本是自然景观,建筑师却使它与芦沟发生关联,桥因月而生辉,月因桥而增色,这便是中国人特有的思维和设计方式,而这种方式对于现代人类保护和利用环境仍有宝贵的借鉴价值. 中国文化传统这些特点,使中国文化更具兼容性,整体性,现实性和模糊性.表现在行为方式上,古代中国人不喜欢天人分裂的极端行为,更喜欢儒家学说中的中庸之道. 中国文化传统的这些特点,决定了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向心力,中国人热爱故土,重视乡土人情,虽远游千里,终不忘落叶归根.有人说中国人最重种族血缘关系,其实不然,和日本民族相比,中国人更重视土地,日本才是最重视血缘关系的民族,所以异族人在日本生活,,即使住上一百年,仍然不能同化到日本民族中去,西方人又不同,他们最重功利,利之所在,即义之所在,氢离乡背井,寻找新的生活环境,并不是特别难堪的事情.中国人最重视乡土关系的,只要在同一块土地上生活,便是老乡,而老乡见老乡,便中两眼泪汪汪,旧诗中写人生四大美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其中第二件说的就是乡土情谊. 但中国文化传统,不仅重视亲情关系,而且非常重视人际关系,中国是一个最富有人情味的国家,中国人好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国人重礼仪,重道德,重伦常,爱面子,凡此种种,使得中国人对人生具有一种充满善意的态度和美好物希望,.叶公问政,子曰,近者悦,远者来,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怊承大祭,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但也应看到,古代中国虽然从来不是一个宗教国家,却是一个历史极为漫长的等级制国家,人分九等,尊卑有序,官民界线分明,奴才都分大小,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使人生倾斜,观念僵化. 在官场上,宰相虽大,但皇权更大,正如明朝高有迁杖,即使身为宰相,一旦触怒了皇帝,也马上拖下去痛打,知县在秦代还是重要的官吏,,但后来官僚队伍日益庞大,县官地位亦日见卑下,所谓七品县令,不过芝麻小官,他们一方面对皇权形如蚂蚁,但转脸而对百姓,便成了大象,一方百姓的父母官,虽然孟子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话,但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依然属于官本位类型,这是中国自宋元以降,慢慢而至大大落后于世界文明历史发展水平的重要原因之一. 日本的一位学者比较中,日文化,说中国文化是至尊与至强合一的文化,而日本文化是至尊与至强分离的文化,日本历史上的至尊者,唯有天皇,所以除非皇族嫡系,没有人对天皇的宝座存在幻想,但至强者却未必是天皇,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天皇因然至尊,幕府才是至强,所以日本人的文化性格,就有了两重性,一方面不作至尊的梦想,一方面又有无比强烈的自强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则不同。至尊者,是皇帝;至强者,也是皇帝。其流势在于,中办特别是中斩知识分子,智慧回然绝不弱于他人,但人格很难完整,在皇权与官僚面前,往往不知不觉,便矮下去三尺。

中国文化传统,又是一种重农抑商、重“仕”轻技的文化类型。一方面轻视和歧视商人,一方面又轻视和藐视科技。所以中国虽有“四大发明”。但在世界近代科学史上的发明创造者中,却很少有吕国人的名字。郑和下西洋的时间虽然早于哥伦布,却没有到得哥伦布那样的历史性成绩。此无地,因为郑和后面缺少控商业作后盾,也缺少控文明的有力支持。

中国传统文化的我,决定了中国在相当多的历史阶段不是一个开放性的国家,而且自我中心观念严重。总认为别人有的,我们中国全有;不但全有,而且比人家的资格更老。这种盲目的老大思想,往往使得中国人对自己缺乏正确认识。日本人总有危机感,中国人却很少危机感。很能多情况下,明明已经发生危机,还以为天下无事不乐,只管高枕无忧。

公平地讲,世界上各个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在宏观意义上考虑并没有优劣之分,而在阶段意义上讲,却有优劣之别。中国自15世纪以后,与西方文明拉开距离,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实是一部尺心动魂、催人泪下的兴衰史。中国虽然是唯一没有发生文化断层的历史文明士古国,但没有断层,不等于没有兴衰菪;中华民族虽然曾领风骚于世界,但也曾成为让别人看不起的东亚病夫。

反思中华民族的兴衰史,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凡开放时期,便是兴旺时期;凡封闭时期,则是已经衰落或正在走向衰落的时期。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最辉煌的一页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齐人可以去魏,魏人可以入秦,燕人可以南下,楚人可以北上;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唐代文明,是中国历史上最什得骄傲的一段。唐前经过数百年兴衰**,使得唐王朝具有博大的历史胸襟。唐时文化兴旺,对儒文化、道文化、佛文化以及各个少数的文化,均采取宽容的态度。所谓唐人有胡气,正说明了唐人勇于开放;唐人有明气,才显示了唐文化博大瑰丽的历史风貌。

中国自15世纪始,落后于西方。此后一去三百年,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直到鸦片战争,才使得中华民族从历史文化迷梦中尺醒起来。

积中华民族数千年之经验,积中国历史数百年之教训:唯有开放的中国才有光明的前程!

自然,开放不是一个孤立的社会举措。与其说国家的开放是一项政策,不如说是一项伟大的历史性的文化工程。国家的开放,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思想观念、管理体制、文化教育和经济战略相配合,要讲究科学与文明,要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未来中国要赶上世界潮流,就要造就一代具有高度科学水平和文化修养的中国人。

一要开放,二要科学,三要文明,这正是中国历史兴盛发达的原因所在。 现代中国人之所以要反思自己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就是要正确的评价别人和自己,从而找出正确的发展道路,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方式,赶上世界潮流成为先进国家。 李约瑟说过:“当东西方科技接触时,会达友一个互相融为一体的时机。”但他没有说,这是一个怎样的时机。

我们认为,当世界各民族文化终于融为一体的时候,将成人类文明的伟大历史机遇和空前盛的历史性节日。。

第三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或作用、功能)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目标。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思想保证。 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之间的关系

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相辅相成和相互促进的。

二、物质文明是基础,对精神文明起决定作用,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三、没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就失去了物质基础,没有精神文明,吴志文敏就失去了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思想保证。

四、两个文明要一起抓,决不能一手软一手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本质指导思想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关系、意义。

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整体。具体来讲:

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三、爱国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四、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意义:

一、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

二、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根本。

三、只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形成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才能形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关系、各自要解决的问题。

内容:思想道德建设(核心:为人民服务。原则:集体主义。重点:诚实守信),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关系: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心环节,是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灵魂。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条件。

各自要解决的问题:思想道德建设是全民族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

第四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是什么?(含义):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为什么? 只有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把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吸收人类文化优秀成果结合起来,使悠久的中华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实现文化强国的梦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社会主义文化以其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并依靠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力量,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

怎样做?①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③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④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

⑤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根本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⑦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⑧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迅速发展,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关系

(1)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这个目标,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国强民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相衔接,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

(2)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这个路

径,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决定的,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的,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的。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路径和目标的关系。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中华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是什么?表现?怎么做?)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力。为此,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这种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表现为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措施: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内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

观为指导,更加自觉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更有自信地迈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为什么: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奋,各项事业就会全面兴盛。精神文明建设搞不好,人心涣散,精神颓废,各项事业都难以搞好。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推动物质文明发展。 怎样做:(1)必须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2)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3)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发展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发展科学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发展文化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要努力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继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亿万人民参见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通过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青少年怎样做?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培育知荣辱、讲正气、做奉献、促和谐的文明风尚身体力行,做新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是当代中国青年成长、成才的必然选择。)

思想道德建设 是什么?核心:为人民服务。原则:集体主义。 为什么?思想道德建设,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 怎样做?①全面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怎样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

②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根本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③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

向。

④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⑤深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思想道德建设模

范常态化。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主要内容:八荣八耻作用:引领社会风尚,是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的标准,具有先进的导

向性。地位: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为什么?(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核,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魂聚气、强基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根本标识。(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怎样做?(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

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3)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既尊重差异,包

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想,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

关系(联系):(1)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相互促进的统一关系,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2)科学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在于提高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1) 不断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

(2) 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社会主义远大理想。(改造主观世界)

(3) 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注重实践)

第五篇: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所创造的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们要正确认识传统文化,汲取有益思想,使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文化;重要性 1 基本概念

文化(culture),从词源上讲,原指对土地的耕作,后引申为树木、禾苗的培育,对人类心灵、知识、能力的培养。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3】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它是起源于过去、融合现在与未来的动态的主流观念和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存在,广泛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2】

2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文化的关系

2.1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宝贵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广泛,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国民素质,风土人情等,经历千百年的历史积淀,已潜入人心,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家园。

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过程中,仍有许多富有生命力的内容值得我们批判性的继承与发扬,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和忧患意识,以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奋斗进取和宽厚待人的精神等。

毛泽东清醒的认识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明确提出了继承历史遗产的任务,早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就正确提出了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他指出,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他的特点,有他的许多珍

1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文化纲领中做了全面的论证和阐释,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

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者,我们不应该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的珍贵遗产。

【4】

式来说,就是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胡锦涛继承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将其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提出一切发展必须以人为出发点,一切发展必须依托认得主体性,一切发展必须以人为目的。

二,以和为贵。中国文化注重和谐统一。中国传统文化植根于农耕文明,重视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身心和谐等。“以和为贵”的思想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保持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多民族的团结和统一,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修身立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排在首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注重的就是个人的素质修养,并以此作为为人处世之本,如儒家思想中的“五日三省吾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当今社会中,人们缺少信仰、道德滑坡,导致各种社会问题频发,“修身”就显得愈发重要。

【5】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这就要求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既要批判性的继承传统文化,又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

邓小平是这一方面的典范。在面对关系到国家、民族命运的问题上,邓小平摒弃了“盲从权威”的教条化、绝对化的僵化思想,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开放经济特区、农村试点改革,一系列的举措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近年来,党和政府加强了全民的爱国主义教育,号召和支持文化界整理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更充分地融入中国现代文化中,这也是对批判的继承方针的真正贯彻。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不仅将有机地融入中国现代文化之中,而且将融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中。

四,舍利取义。义利合一是价值追求的理想状态,二者冲突,舍利取义。孟子有云;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亦可舍去,更何况利益呢?中国共产党对此进行了很好的继承,提出在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当两者发生冲突时,应舍弃个人利益。

3 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3.1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特征,概括起来,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向来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内容。“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用中国传统方

3.2 传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源,没有这种文化的继承,就无法保持中华民族在文化上的延续性,就将失去民族的独立性。一个国家失去了其文化的主体性和独立性,便会失去其根本,也就失去在世界上存在的独立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文化的建设,对中国赢得世界,走向世界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国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中国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遗产,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所称道:长城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以中国古代历史故事为素材的影片,如《功夫熊猫》、《花木兰》等在全球公映;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分布在117个国家和地区;剪纸、皮影戏等传统民间文化被搬上舞台,令世人称奇。这些传统文化如一颗颗明珠,在当今世界文化的洪流中流光溢彩、熠熠生辉。

二,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重建国人的社会道德。当今中国道德滑坡,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日益冲蚀着人们的心灵,损人利己、唯利是图的人比比皆是,在当今“一切向钱看”的社会背景下,诚实守信、自强不息、律己修身、见义勇为等中国传统美德为人们提供了行事准则,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涌现出了一批批楷模,如建国初期的铁人王进喜、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当今社会的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最美妈妈吴菊萍等。

三,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意志。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文化也受到了冲击世界文化的冲击,崇洋媚外的思想日益风靡。毫无选择的吸取西方文化,结果就导致了国人的信仰缺失,无所归依,中华民族成了一个没有民族精神的民族、一个不知道自己民族文化自身特质的民族。在这种情形下,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使国人找到精神寄托和价值信仰,进而凝聚中国力量,抵御和抗衡西方文化的渗透和入侵。

四,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助于提升国家软实力,进而提升综合国力。十八大报告指出:“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

多元文化的交融与共享,是中国也是世界文化发展的主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保障。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对于我国在国际社会竞争力的增强及中华文化的繁荣复兴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优秀的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我们只有吸收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摈弃一切传统文化的糟粕,同时,保持中国文化的独立性,抵御外来文化的侵扰,勇于创新,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提高文化软实力,使中国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参 考 文 献]

【1】罗文筠(2010)《中国文化概论》四川大学出版社.

【2】张英,金舒年(2001)《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北京大学出版社.

【3】胡锦涛(2007)《十七大报告》.

【4】毛泽东(1991)《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5】李泽厚(2006)《论语今读》三联出版社. 【6】教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

【6】

上一篇:中国生态城市建设下一篇:资管新规对比解读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