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专题讲座的反思

2024-04-26

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专题讲座的反思(通用8篇)

篇1: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专题讲座的反思

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专题讲座的反思

今天学习了,高中思想政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学研究这一专题讲座,收获颇多。原来在教学过程中讲文化这一课确实挺抽象,但不觉得难讲。通过今天的学习才知道自己讲的很肤浅,没有思想上的拔高。听完讲座,自己的思路更清晰了,在思想上有了更高的认识。

其实,文化就在我们身边,如现在网络很火的“元方,你怎么看”,“校服文化”(有些同学为了彰显个性,在校服上自己画上画或个性签名),还有大家都在呼吁保护方言,中国各地的“老字号”等,这些都体现着文化。当然,我们身边也会有一些腐朽的文化,但我们要把握正确的航向,追求和享受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选择有益的文化,先进的文化。

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加强科学文化修养,更要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加强师德建设。我们学校有一位江苏来的援疆周老师,他原来所工作的学校一直有这样一个口号“要让学生跳出苦海,教师必须跳进题海”他们这种刻苦专研、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当他来到我们学校他也是这么做的,在学生半个月没回家,归心似箭、躁动不安的最后一堂课,周老师还认站在讲台上认真的讲解着课。这种敬业精神值得我们年轻教师学习。

在日后的工作中,我不仅要专研和提高我的专业知识水平,还要努力提高和完善思想道德修养,做到以身作则,以德服人。

篇2: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专题讲座的反思

贵州广播电视大学 蒋泽刚

东欧剧变(1989-1991):先在波兰出现,后来扩展到东德、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原因:戈尔巴乔夫给诸国 “松绑”、内部斗争、经济困难、欧美诱压等。

1.中国走社会主义的取得的伟大成就

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毛邓三代表、科学发展观、中国梦相继产生奠定理论基础——坚定了信仰。

经济上:解决了13亿人得温饱问题、经济总量2011年超日本成为世界第二,2014年以17.6万亿超美国17.4万亿,世界第一。

军事上:抗美援朝、自卫反击战、核武器、收复香港和澳门、2008年99式坦克在世界十强坦克拍名第四、J20战机对抗美国F22、“辽宁舰”航空母舰等。

政治上:已成为世界大国,美、俄、中三足鼎立。

科技上:“玉兔号”登月车、成为世界第三个建立空间站国家等。

社会建设及生态文明:推进法治建设、服务型政府、生态文明建设。2012.11.27由贵阳环保局、绿化局、“两湖一库”管理局合并成立贵阳成立生态文明文员会,全国首创。

2.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血的教训及曲折发展

大跃进:《肥猪赛大象》肥猪赛大象,只是鼻子短,全村宰一头,足够吃半年。四川歌谣:稻米赶黄豆,黄豆像地瓜;芝麻赛玉米,玉米有人大;花生像山芋,山芋超冬瓜;蚕长猫一样大,猪长像大象;一棵白菜五百斤,上面能站个胖妹妹;鱼苗撒下千万条,条条养得扁担样;玉米秆儿穿九天,浑身棒子有几千…… 结果:大跃进背离了“实事求是”核心思想,脱离当时国情,注定要失败。

纠正措施:实事求是

人民公社化运动:《比插秧》姑娘小伙比插秧,暗暗许下愿一桩,男夺紅花作聘礼,女争红旗当嫁妆。人民刚刚当家作主,生产积极性高涨,但大锅饭挫伤了劳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纠正措施:安徽小岗村农民土地承包制改革,推广到全国沿用至今,2005年颁布实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

文化大革命:红卫兵、背诵毛主席语录、破除“四旧”,打砸、迫害知识分子等,文化典籍、文物(特别是寺庙等)等遭到破坏。

纠正措施:十一届三中全会否定“两个凡是”,停止“阶级斗争为纲”,党的中心转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知识分子平反。3.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进行了完整表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是一个过程

4.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深圳和东莞的发展说明发展生产力的必要性。

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进入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对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作出的科学总结;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

推进措施: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将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坚持教育为本,优先发展,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相关政策:2003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提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和确立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为报告立论的基础,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指出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作了科学的概括。

2001年,在建党80周年之际,江泽民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首次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这个历史过程中来定位。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3)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处级阶段的原因

发展起步晚、人口基数大、发展不平衡。中国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生产力仍然比较落后,有些地方任然是“牛耕马驮”、“刀耕火种”。有的村子2013年才通电,如:云南丽江永胜县阿拉山、尉犁县喀尔曲尕乡琼买里村等。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内容: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人民阶级和反人民阶级如犯罪分子。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主要体现在“五位一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施按劳分配、社会保障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推动依法治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实事求是)、邓小平理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式是统筹兼顾)、中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每个人都有出彩机会)。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坚持为人民服务,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重在建设,繁荣学术和文艺,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上层建筑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社会建设: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构建和谐社会,使每个人都有出彩的机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科学发展。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战略

(1)“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0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2)科教兴国战略: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和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3)人才兴国战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建设人才强国。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加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4)西部大开发战略:把东部沿海地区的剩余经济发展能力,用以提高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巩固国防。依托亚欧大陆桥、长江水道、西南出海通道等交通干线,发挥中心城市作用,以线串点,以点带面,逐步形成我国西部有特色的西陇海兰新线、长江上游、南(宁)贵(阳)昆(明)等跨行政区域的经济带。带动其他地区发展,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西部大开发。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也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

7.社会主义改革

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提出了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改革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改革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1)改革的对象:改革对象不是社会根本制度,而是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主义优越性发挥的各种体制和观念,这不是对人的革命,而是对体制的革命。

(2)改革的目的: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3)改革的原则:邓小平认为,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必须坚持两个重要的原则: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二是共同富裕。

(4)改革的方法:邓小平认为,改革要有秩序、有步骤、有领导地进行。所谓秩序,就是既大胆又慎重,要及时总结经验,稳步前进。改革要在各方面的相互协调中进行。“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难于贯彻”(《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77页。),其他方面的改革要配套进行,理论应当走在实践的前面,先有一个改革的蓝图,然后再着手进行改革。

从社会主义改革的对象、目的、原则和方法来看,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6.对外开放

(1)对外开放的原因: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鸦片战争历史教训说明,闭关锁国只有死路一条。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对外开放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

(2)对外开放的历史经验: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正式批准这四个特区为经济特区,把它们作为我国新时期改革开放的窗口。1984年,邓小平在总结兴办经济特区的经验时指出:“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实施对外开放。

目的是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提高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

原则是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

核心是和平发展。坚持把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坚持独立自主和不结盟(独立自主是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基本立足点: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合作。

党际关系四原则: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

中国永不称霸,永不当头。

要在国际事务中有所作为。

8.祖国的和平统一

篇3: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专题讲座的反思

1. 奠定基础阶段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就如何开展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进行了讨论和总结, 并不断摸索和尝试。 (1) 阐明了文化建设的性质。毛泽东认为, 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是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 离开了这一指导思想, 必然会背离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他一直强调, “这种文化, 只能由无产阶级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去领导, 任何别的阶级的文化思想都是不能领导了的。”[1] (2) 指出了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和任务。毛泽东明确指出, 我们共产党人坚持不断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的最终目标和根本任务就是培养社会主义的一代新人。 (3) 强调了文化建设遵循的方针与方向。毛泽东在领导人民进行文化建设时提出了“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的“双百”方针和“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 (4) 指明了文化建设的方针原则。毛泽东站在辩证唯物的立场上, 确立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原则。 (5) 指出了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毛泽东认为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就是发展教育和科学。总之, 这一时期的文化建设虽然遭遇了文化大革命的挫折, 但是仍然从理论和实践的上解决了中国文化未来发展的方向问题,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 初步形成阶段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人在新时代背景下结合中国发展的具体国情创立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 (1) 提出了“精神文明”的科学内涵。邓小平对精神文明的内涵进行了精确地阐述, “所谓精神文明, 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 (这是完全必要的) , 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 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 等等。”[2]同时, 他也指出了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 即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缺一不可。 (2) 提出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邓小平明确指出当前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就是培育“四有公民”, 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3) 提出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原则。即坚持“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 (4) 提出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针。邓小平确立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钻研、吸收、融化、发展”八字方针。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在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初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理论。

3. 正式形成阶段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人, 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体系。 (1) 初步界定了先进文化的内涵。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对这一内涵进行了科学的解释, 他认为, 我们所建设的文化, 它必须符合中国的国情, 并且核心的指导思想必须是马列主义;它的最终目标必须是培养现代化“四有”新人;它的时代品格必须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它的时代特征必须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同时, 江泽民还提出了党要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2) 揭示了先进文化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江泽民从文化在国家整体布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出发, 阐述了先进文化与党的建设、国家建设、民族建设及社会主义建设间的关系。 (3) 论述了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江泽民指出,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 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 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3]江泽民在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重要阐述, 对于我国先进文化建设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4) 指明了创新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源泉。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 只有不断地改革和创新, 才能保证发展的先进性, 同样, 文化创新是文化不断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至此, 中国几代领导人在文化建设的实践中艰苦探索, 正式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体系。

4. 发展完善阶段

党的十六大以来, 从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领导集体, 在构建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 进一步完善和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 (1) 提出“和谐文化”的概念。“和谐文化”是胡锦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为基础提出来的。这也是国家领导人第一次把和谐精神融入到文化建设之中, 从而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内涵。 (2) 强调不断推进文化创新。胡锦涛指出, “大力提倡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精神, 大力倡导敢于创新、勇于竞争和宽容失败的精神。”[4]一个国家不仅要有创新的意识和精神, 而且要敢于进行文化体制改革的创新。 (3) 指出要加强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信息技术时代的迅速推进, 造成了网络的普及, 进而促成了网络文化的出现。它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精神上的各种需求, 但也带来很多不良的影响。因此要特别加强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 (4) 要求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总之, 胡锦涛在新时期提出的文化观念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理论体系进一步完善和丰富, 更是对其的一种伟大创新和实践探索。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经验总结

1. 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我们党和国家取得一切成绩的关键就是始终如一地坚持马列主义为最根本的指导思想, 这也是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要求。党的第十八报告大会指出:文化建设必须大幅度提高人民大众的文化素养, 使当前社会更加和谐文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当前文化建设的灵魂所在。只有正确认识到指导党和全国人民前进的方向和评判一切价值标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才能理解为什么整个思想体系的灵魂是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一成不变的指导思想。同时也要认识到, “和谐文化”建设的本质要求是把握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谐文化”的构建不仅能使民心聚拢, 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泉源。

2. 以服务人民作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和使命要求我们必须要把服务人民作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当前这个新的历史阶段, 我们力求文化的不断丰富, 努力满足人民与日俱增的精神文化需求。注重文化的内在品质, 从根本上进行创造革新, 这样才能创作出更美好更精华的文化作品。值得注意的是, 我们务必要牢记, 文化建设旨在服务群众, 所以只有贴近他们的实际生活, 才能引起人民群众的共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事业, 关乎着亿万人民群众的福祉, 不仅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需要, 也是实现中华民族崛起这个中国梦的需要。

3. 正确把握文化建设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文化的创新就是继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和世界文明并加以吸收和改进, 创造出符合时代发展的先进文化。列宁在领导苏维埃俄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并不断创新才取得了伟大的成果。当代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就必须正确处理文化继承和文化创新的关系。我们要认识到:一方面,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完成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 吸纳旧社会传承下来的全部优秀文化;另一方面,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必须符合当代中国的时代特征, 创造出适合国情的新文化。

4. 不断强化社会主义文化阵地建设

共产党人若想在文化思想上取得胜利, 就必须培养和教育一大批具有共产主义信仰的劳动群众。在精神信仰方面, 要求执政党具有一定的战略高度, 锻造出一种能够发人深省的思想文化;在文化宣传方面, 要求宣传部门大力宣传健康的文化, 并加强对宣传方式、内容以及载体的管理, 形成“我为大家, 大家为我”的优良社会风气;在文化作品方面, 要求文化部门要深入人民群众的生活, 多生产一些贴近人民生活的文化作品;在教育教学方面, 要求教育部门深化改革, 使高校无论是在办学方式上还是教学内容上都要真正地做到“以人为本”, 让更加积极向上的健康文化来占领大学生的思想阵地, 让大学生不但成才而且成人, 使他们成为国家繁荣昌盛的后备军。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698.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367.

[3]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5:684.

篇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专题

一、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

1. 人们的文化生活越来越色彩斑斓、面临多种选择的原因:现代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2. 文化生活的“喜”与“忧”。

(1)“喜”的主要表现:能够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可以通过灵活而有吸引力的表现方式,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便于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易于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推动生产的发展。

(2)“忧”的主要表现: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顾社会效益,肆意生产、销售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借消遣娱乐的名义,以荒诞、庸俗的内容,迎合低级趣味;追求轰动效应,热衷于炒作和不负责任的传播。

(3)对策:不能放任自流,必须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3. 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1)当前人们的文化需求的特点: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

(2)大众文化是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二、在文化生活中选择

1. 落后文化是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要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腐朽文化是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如殖民文化、法论功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要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2. 要克服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的影响,公民应该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能力。国家应该奏响主旋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时要利用法律手段,加强立法工作,规范文化市场。

三、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 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基本内涵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关键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

2.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 根本任务: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 重要内容: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3. 重要途径: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五、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 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

2.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全体社会成员作出道德选择、判断行为得失,提供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引领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和发展。

六、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1. 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

2. 在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要脚踏实地,不空谈,重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在践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过程中,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

七、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面貌更加昂扬向上。

命题预测

本专题多以识记和理解的方式考查什么是大众文化,怎样发展大众文化,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有什么特征及危害,以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和基础等,也可以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考查。

例题精析

[例1]广州人素有图“好意头”的传统观念,由于“书”和“输”谐音,过年买书一度是不受欢迎的行为。2008年春节,不少市民读书、买书的热情则愈显高涨,有的长辈甚至以国学书籍做“利市”给小孩子过年。这说明了

A. 广州人的传统观念发生了根本改变

B. 落后、腐朽文化逐步退出人们的视野

C. 广州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充实

D. 读书成为了广州人良好的生活习惯

[题析]广州人认为“书”和“输”谐音,不吉利,这是一种落后的传统观念。但2008年春节广州人把书当作“利市”给小孩子过年,说明了广州人逐步克服落后的观念。传统观念中也有积极的成分,故说传统观念发生根本改变是不科学的。这种新变化说明广州人的文化素质提高了,文化需求也日益多样化。

[答案]C

[例2]“八荣八耻”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鲜明导向作用。这说明

A.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应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B.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应该与社会主义法律相适应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

D.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应该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相适应

[解析]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考查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材料明显提到“八荣八耻”体现了“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只有C合乎这一涵义。其余均不符合题意。

[答案]C

模拟操练

1. 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许多变化,下列属于其积极意义的有

①在满足人们日趋多样的文化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落后腐朽文化的传播②文化知识的传播有了更灵活而有吸引力的表现形式③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④它通过对人们消费观念的影响,推动生产的发展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2. 据《焦点访谈》报道,近年来个别媒体的低俗现象有所抬头,大肆炒作明星隐私和绯闻,渲染色情暴力,注重感官刺激,迎合猎奇心理。主要原因是

A. 文化载体的多样性和传播工具的快捷性

B. 文化产品内容和形式变化的快捷性

C. 部分文化产品的荒诞和庸俗性

D. 文化市场的盲目性和传媒的商业性

3. 下列文化现象属于落后文化的是

①电脑算命、看风水 ②有殖民色彩的“洋店名” ③宣传暴力色情的文化④婚事大操大办⑤讲排场、挥霍性消费⑥“法轮功”邪教

A. ①④⑤ B. ①②③④⑥

C. ②③⑥ D. ③④⑤⑥

4. 马克思主义是引领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永不褪色的旗帜。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旗帜就是

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B. 培育“四有”新人

C.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

D.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

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③社会主义荣辱观 ④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A. ①B. ①②C. ①②③D. ①②③④

6.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根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是

A.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 社会主义荣辱观

D. 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7. 温家宝总理曾指出,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弘扬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A.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B. 其核心是诚实守信

C. 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与前进方向

D. 在人民大众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灵魂是

A. 科学文化建设 B. 思想道德建设

C. 培育“四有”公民 D. 中华民族精神

9. 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永远也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这说明了

①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有助于增强学习的自觉性②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有助于提高科学文化修养水平③不注重思想道德修养,即使掌握了丰富的知识,也难以造福社会④思想道德修养比科学文化修养重要

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

10.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

①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素质②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③立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④继承民族文化优秀传统,吸收外国文化有益成果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D.①③④

答案点拨

1. D(抓住题干关键词“积极作用”) 2. D(抓住题干关键词“主要原因”)3. A(抓住题干关键词“落后文化”) 4. A(抓住题干关键词“旗帜”)5. C(④表述错误)6. C(抓住题干关键词“基础”)7.C(抓住题干关键词“思想道德建设”) 8. B(抓住题干关键词“灵魂”) 9. A(④表述错误) 10. A(抓住题干关键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篇5: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专题讲座的反思

一、考点整合

第八课 走进文化生活

(一)文化市场与大众传媒的影响

1、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斑斓色彩,多种选择

2、文化市场的盲目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喜:4点 忧:3点)

3、文化市场越活跃,越需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1、目前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原因是市场经济的弱点和缺陷②有的单位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生产、销售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 ③有些文化产品以荒诞、庸俗的内容,迎合低俗趣味 ④有些媒体热衷于捕风捉影的“新闻”炒作,不负责任的传播“绊闻轶事”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例

2、对待大众传媒的发展我们应该()

A.因为一些落后、腐朽文化借助大众传媒肆意扩散,所以应限制其发展

B.人们在紧张的学习和工作之余,可看看电视、玩玩电脑游戏,满足了精神上的需求,应任其发展 C.国家应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D.黄色报刊、影碟、不健康的网站影响了学生的学业,因此应取缔

(二)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1、什么是大众文化: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和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2.为什么要发展大众文化?

拓展(人们文化需求的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一方面是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对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起引导和促进作用)3.如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1)针对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特点,应该提供多种类型、多种风格的文化产品(先进的、健康有益的)。

(2)大力发展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4、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① 面向广大人民的社会主义文化 ②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的社会主义文化 ③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④面向世界各国的文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判断:

1、流行文化代表着主流文化,就是经典文化。

2、我国坚决抵制,依法取缔“法轮功”,体现了我们严厉打击落后文化的决心。

(三)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P91

1、落后文化: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态度与对策:通过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注意:传统习俗不等于落后文化)

2、腐朽文化: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发论工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态度与对策:应该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3、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的比较:不同点:含义与态度;相同点:产生原因与危害

5、淫秽色情文化属于()A.落后文化 B.腐朽文化 C.本土文化 D.外来文化 例

6、在经济转型时期,淫秽色情等有害信息传播的根源是()

A.法律制度不健全 B.执法打击力度不大 C.市场经济的自发性 D.社会缺乏舆论监督

(四)怎样在文化生活中选择?

(1)提高辨别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能力,增强抵御落后、腐朽文化的能力。

(2)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主旋律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特点、作用、地位)(3)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支持„„努力改造„„坚决抵制„„

例7.人民网曾载文指出: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文化生活匮乏、内容不丰富、形式单一,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精神生活需求。为此,我们应该()

A.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努力改造腐朽文化 B.以发展时尚的流行的文化产品为主,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

C.尊重文化产品 D.遵循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大力发展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

第9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当代先进文化的基本内涵:以„„为指导,以培育„„为目标,发展„„的社会主义文化。重要性: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地位、重要性: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2)基本内容:4点;(3)要求:4点

3、当前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必须坚持„„,用„„引领社会思潮,既„„,又„„,不断增强„„

4、在当代中国引领文化前进方向的旗帜:是„„

5、在新世纪新阶段最根本的是要用 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它包括„„(3点)

1、必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引领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其根本原因是()A、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的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B、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保证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列主义的继承发展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身就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2、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①有利于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 ②能够为我国经济基础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③是发展先进文化生产力,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物质基础 ④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A、③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④

例3.电影《生死抉择》公映后,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它使广大党员干部受到了一次深刻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对反腐倡廉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说明()A.先进文化在大众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 B.我国人民的文化生活充满生机和活力 C.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D.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和政治决定

(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在当代中国,发展 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即培育„„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以适应„„的需要。这也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的。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1)发展教育事业的地位、要求;(2)发展科学技术原因、要求

(3)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原因、要求;(4)建设和谐文化的原因、要求

4、当代青年,要积极投身于„„的伟大实践,为„„作贡献,做新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是„„的必然选择。

例3:报考普通高校不再受年龄和婚否的限制。关于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 ②发展教育事业必须加大教育投入 ③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④发展教育事业必须深化教育改革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4、党的十七大强调,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大力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文化意义是()①提高人民素质,抵御文化侵略 ②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 ③繁荣文化市场,满足人民需要 ④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第十课 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

①思想道德建设的地位、作用:它规定着文化建设的 和。是文化建设的。②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③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3点)

2、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1)主要内容:“八荣八耻”;(2)意义(作用):是„„的集中体现,是„„的基础(3)要求:3点(全面表达了„„,„„提供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充分反映了„„;是„„必然要求)

例1.属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的有()A.健全法制,依法治国 B.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C.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D.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1、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含义:(不用背)

2、两种修养的关系: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

2、科学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在于:通过参加„„自觉接受„„使自己„„不断升华„„不断提高,成为„„的人。

3、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要求:(1)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2)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形成正确的“三观”,坚定共同理想,树立远大理想;(3)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2、道德冲突()①是经济生活日益发展的反映 ②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 ③是一个永远无法解决的问题 ④是社会生活急剧变化的产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 D.①③④

二、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文化现象属于腐朽文化的是()①电脑算命②有殖民色彩的“洋店名” ③宣传暴力色情的文化 ④婚事大操大办 ⑤讲排场、挥霍性消费 ⑥“法轮功”邪教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⑥ C.③④⑤⑥ D.①②③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娱乐、音像、演出、艺术品市场和从业人员规模不断扩大,蕴藏着巨大的消费潜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①优化消费结构,提高生活质量 ②弘扬传统文化,提倡超前消费③繁荣文化市场,满足人民需要 ④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互联网是影响力极大的新媒体,它的存在和发展利弊同在,我们不应因看到网上有许多负面内容而“关闭网络”。要从根本上解决互联网的不利影响,除了要从改变内容传播人手外,最主要的还应该()A.排除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 B.引导未成年人正确利用网络,自觉趋利避害 C.为未成年人寻找心灵寄托的替代场所 D.举报违法信息,拦截和抵御“黑信息”

2006年1越26日,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在北京召集网络春节联欢会主承办单位座谈,了解网络春晚的筹备情况和节目内容,并就如何引导网络春晚活动的健康康发展进行了讨论。据此完成4---5题。

4、我国网络文化产业已成为文化产业中极富发展潜力的新兴领域,这是因为()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网络文化产品的大批量、规模化、产业化生产与流通成为可能 ②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生产设备、多样的文化载体、快捷的传播工具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④以政府为主导是推动中国网络文化产业全面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要发展网络文化,必须()①毫不限制地全面发展 ②使先进文化在网络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 ③使先进文化发挥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④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今天,在对外文化交流中,我们倡导通过“海纳百川、博采众长”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我们这样做,是因为()

A.不得已而为之 B.我们要尊重文明的多样性

C.外来文化的生命力强 D.这是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7、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我国人民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伟大创造,也是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效形式。下列属于这一活动的选项有()① 创建文明社区 ②开设道德银行 ③“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 ④“心连心”艺术团下乡演出 ⑤“光明列车”行动⑥实施村务公开制度⑦发展扶贫开发为主题的光彩事业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②③④⑤⑥

8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郑重地把马列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党的七大、十五大和十六大又分别郑重地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马克思主义是引领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永不褪色的伟大旗帜 B.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C.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不变真理

D.必须用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不断发展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在实践中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

2006年1月9日,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请回答第9~10题。

9.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叶笃正、吴孟超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500万元。胡锦涛主席出席大会,亲自为获奖科学家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上述事实充分说明()A.经济、政治是文化的基础 B.自然科学是真正的科学

C.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D.我国高度重视发展科学事业,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10、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科学技术,是因为()①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 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③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④我国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⑤科学技术是一切工作的中心⑥国家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A.①②⑥ B.①④⑤⑥ C.①②④⑥ D.②③④⑤

11.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大力发展文化 4

事业和文化产业有利于繁荣文化市场 ②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可以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2.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要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人民群众是先进文化建设的主体 B.发展先进文化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而不断进行文化创造

C.发展先进文化要排除一切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影响

D.离开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文化创造就失去了生机和活力 13.2006年4月21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生活的变化,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必然随之发生变化。这说明()

A.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B.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规范具有相对独立性 C.道德总要随时代的发展而被赋予新的内涵 D.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变化发展无规律可循 14.2006年5月25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书有高下优劣之分。多读那些向你传递爱和真善美,传递博大精神、高尚道德和科学文化的书,你的生命一定会浸透了书香,一定会成为熠熠生辉的发光体,能够创造文明和书写历史,能够引导、照耀、温暖别人和后人。这突出表明()A.人们常常遭遇思想道德上的“两难选择” B.自省、自律是提高思想道德的重要途径 C.要在科学文化的陶冶中不断升华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 D.凡是书籍都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

15.2006年4月10日《黑龙江日报》载文强调,要自觉地加强道德修养,“吾日三省吾身”,知荣弃耻,褒荣贬耻,扬荣抑耻,明荣辱之分,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这充分说明()A.加强自身修养要脚踏实地,重在行动 B.加强道德修养主要在于观念的更新

C.思想道德的差异,反映了人们世界观的不同 D.加强道德修养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

(二)非选择题

1.胡锦涛总书记曾经说过:青年素有开风气之先的光荣传统,在道德修养上应该有更高的追求。道德修养重在自觉,贵在坚持。只要注意从自身做起,从一时一事做起,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就能逐步达到一个高尚的精神境界。

结合《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说明青少年在加强自身修养过程中,如何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2.(徐州三模)探究题:本题18分。要求结合背景材料进行探究.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综合运用有关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策略等。

目前,手机越来越多地成为人们消费和生活的必需,而这一影响也到达了中学校园。在中学校园里,经常见到中学生们打手机谈笑风生,“有事打我手机”几乎成了部分中学生的口头禅。某校探究性学习小组对本校学生的手机拥有和使用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手机广泛使用对中学生的影响。例题:DCABC DBBCA ACC 巩固练习:BCBAB DACDA DCCCA 1(1)在遵循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是一个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的长期过程。(1分)(2)要不断加强自身的知识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养。(2分)

(3)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3分)(4)树立崇高的理想,加入到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的行列中来。(3分)

篇6: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专题讲座的反思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为第I卷和第Ⅱ卷,第I卷为选择题,第Ⅱ卷为非选择题。2.请将第I卷和第Ⅱ卷的答案填写答题卡上。答案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第I卷 选择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0年8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十二五”时期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工作调研座谈会上指出,要坚决抵制低俗.庸俗.媚俗之风。下列属于“三俗”之风的是()

①电影《建国大业》掀起观看热潮

②电视相亲节目《非诚勿扰》充斥着金钱和美色等话题 ③网络恶搞.恶意诽谤.网络暴力.炫富拜金 ④全球华人观看央视的春节联欢晚会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在迎亚运“扫黄打非”专项行动中,我国坚决清除各类有害信息和淫秽色情文化垃圾.打击侵权盗版活动.取缔非法报刊。我国坚持不懈开展“扫黄打非”()A.表明文化生活有“喜”有“忧” B.说明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充斥整个文化市场 C.是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和引导 D.反映了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 3.近来网上相继爆出令人担忧的“某某门事件”,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主人公无一例外都是“90后”的青少年。为此,青少年要()①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②自觉遵守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③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④自觉抵制低俗文化的污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A.①②④ B.③④ C.②③ D.①③④

4.今天,我们面对的文化有传统的和现代的.外来的和本土的.先进的和落后的.健康的和腐朽的.积极的和颓废的。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应该()①以发展经典的.高雅的和严肃的文化为主 ②坚决抵制.依法取缔一切非社会主义文化

③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④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5.近年来,“阴阳先生”又时来运转,大摇大摆,登堂入室,生意兴隆。只是头上那顶不阴不阳的帽子甩掉了,而是加上了一顶科学的桂冠,甚至被尊称为“易学大师”“环境规划师”等。面对上述现象,我们应()A.继承传统习俗,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B.进行文化创造,实现文化创新 C.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 D.提高辨别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眼力 6.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很快,文化产品日益多样,文化消费也出现了许多新现象.新情况,一些人将贩卖隐私的花边新闻.热火朝天的口水战当作了自己的精神正餐。这说明()A.文化建设要贴近群众 B.文化消费心理决定文化消费行为 C.要引导消费者提高文化鉴赏力 D.政府应提供更多健康的文化产品 7.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涵.以文化为表现形式的一种文化系统。今天我们建设和谐文化,是因为()

A.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 B.和谐文化就是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 C.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D.建设和谐文化,要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

8.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全国各地纷纷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举办“双百”人物中的共产党员先进事迹图片展.学党史.唱红歌等,宣传和学习优秀共产党员坚持理想.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开展这些纪念活动有助于()①维护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②发挥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主导性作用 ③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当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助人为乐精神的新表达,已有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加人到青年志愿者队伍中来。这说明()①弘扬传统美德已成为人人参与的文化活动 ②道德的感染力量是巨大的

③道德在不同的时代被赋予不同的内涵 ④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以助人为乐为原则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10.但丁的名言: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永远也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这一观点()

A.强调了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B.认为道德要远比智慧更重要 C.认为智慧比道德更重要 D.认为道德和智慧是完全对立的

11.在我国,必须大力倡导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规范。这些基本道德规范()

①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②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 ③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体现 ④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唯一精神动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2.“无德无才是‘废品’,有德无才是‘半成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有德有才是‘精品’。”下列关于知识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理解正确的是()①科学文化修养比思想道德修养更重要 ②思想道德修养比科学文化修养更重要 ③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是有机统一的 ④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3.甲与乙是好朋友,甲有一次捡到一个钱包,据为己有,乙感到很为难,既想批评甲的这种不道德行为,又不想破坏两人的友谊。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思想道德的“两难选择”。要想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就必须()①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 ②大力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 ③大力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 ④坚决抵制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侵蚀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4.2009年4月23日,温家宝总理参加“世界读书日”活动时指出,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这是因为()

A.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

B.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 C.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相互决定 D.科学文化修养越高,思想道德修养就越高

15.要“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从文化建设的角度应当()A.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B.倡导和践行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C.优先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修养 D.改造腐朽文化并取缔落后文化

第II卷(非选择题)

16.2010年4月9日,全国宣传部长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必须正确认识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与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文化需求的关系,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正确处理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关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全面繁荣。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

(1)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2)如何正确处理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关系?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理网上黄祸!”“救救孩子!”来自许多家庭的这种痛心疾首的呼吁,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共鸣。网上淫秽色情等有害信息的蔓延,给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带来了严重危害,不仅败坏社会风气,也侵害了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材料二 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5.13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8.3%。未成年人成为中国网民中的最大群体。一些青少年长期沉迷于网络,有书不读,有学不上,荒废青春,有的甚至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1)材料一中反映了当前文化市场上的什么文化现象?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针对上述文化现象,结合材料谈谈应如何净化当前的网络环境。

专题十二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答案

单选题

1.【解析】选D。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三俗”之风是指什么,然后再对照选项进行判断,①④属于正常的文化活动,②③属于“三俗”之风,故D符合题意。

2.【解析】选C。A项中的“喜”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落后文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说法与材料不符。

3.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面对令人忧虑的现象青少年应该怎样做,③是从国家角度分析的,故不选。

答案:A 4.解析:我们应该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导向和示范作用,③符合题意。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④符合题意,①②是错误的。答案:D 5.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揭露“易学大师”“环境规划师”的本质,其实质就是在传播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风水术是迷信,与科学无关。把风水说成是科学,会造成人们良莠不分,陷入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泥沼而不能自拔。我们需要提高辨别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能力。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与题意不符。答案:D 6.C 7.A 本题主要考查建设和谐文化的原因。B.C.D不能构成其原因,故选A。

8.第一解析:开展一系列纪念活动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也有利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③④正确。①与题意无关,②夸大了文化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案:D【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开展建党90周年系列活动的文化意义,考查了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分析和鉴别问题的能力。题目难度适中。

第二解析:材料中举办的各种活动是发展先进文化的体现,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素质,③.④入选,②说法错误,①没有体现出来,故D正确。【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先进文化带来的影响。9.C.10.A 11.A 12.C 本题考查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没有轻

匿之分,所以①②错误;③④正确且与材料相符合,选C。

13.D ①②③④的内容都是我们在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时必须做到的,故选D项。14.D 15.答案:A 命题动向:本题考查的是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第一解析: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需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故选A.B.C.D表述错误。

第二解析: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既有精华又有糟粕,不能一概而论,B项排除;C项说法不确切;对腐朽文化和落后文化的态度不同,应改造落后文化,取缔腐朽文化,D排除。故选A。解答本题抓住题干“从文化建设的角度“,明确题目的指向性。解答题

16.答案:(1)①要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②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③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2)①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体现,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②主旋律反映社会发展的主流思想和价值取向,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愿望,是时代的最强音。多样化是社会思想文化多元多样多变的客观反映,是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的具体体现。③主旋律是主导,多样化不可缺,二者统一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中。④弘扬主旋律要坚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有机统一,不能粗制滥造。提倡多样化要讲究格调品位,寓教于乐,不能低俗媚俗庸俗。

17.(1)文化市场上存在腐朽文化。作为大众传媒,由于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网络在给文化生活带来可喜变化的同时,也引发了淫秽色情.低俗信息的传播等令人忧虑的现象。

(2)①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②政府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和引导,规范文化市场秩序。③网络.手机运营商等文化从业人员和单位要加强行业自律,遵守职业道德,创建文明行业。④作为网民,尤其是青少年要不断加强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自觉抵制低俗文化的影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化生活的“喜”与“忧”及净化网络环境等知识。大众传媒和 7

篇7: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专题讲座的反思

1.【安徽省蚌埠市三县联谊校2014届高三第二次联考】2014年1月1日,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登记工作正式启动。通过这次普查,可以摸清全国第二、三产业的家底,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科学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供全面系统、真实可靠的统计信息支持。这说明 ①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正确的意识是人们行动的出发点 ③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④部分对整体的功能起着决定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江苏省南京、盐城市2014届高三第二次模拟】某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就《文化生活》学习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综合探究。某组同学撰写论文的主要参考文献有:《社会制度与文化发展》、《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论文化在我国国际影响力中的作用问题》、《传统文化现状研究》。据此推断,该组的研究主题最有可能是

A.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要性 B.大力发展人民大众文化的路径 C.公民科学文化素养的东西方比较 D.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的反思

3.【陕西省咸阳市2014届高三3月模拟】当前,社会思想文化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趋势。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进程中,社会思想越是多元越要确立主导,越是多样越要凝聚共识,越是多变越要高扬主流。为此,我们必须

①在文化激荡中尊重文化多样性 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共识 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④发挥思想文化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4.【湖北省孝感市2014届高三第二次统一考试】古往今来,大凡有作为的进步的作家艺术家,都把高超艺术造诣和高尚价值追求作为人生理想;大凡脍炙人口的经典名著,都以美的力量和形式揭示和传播引领社会进步的思想观念。这对文艺工作者的启示是 ①把德艺双馨作为自身不懈的价值追求 ②加强自律,做一个道德上至善的人

③坚守永恒的道德准则,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 ④恪守职业道德,自觉抵制低俗之风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5.【山东省烟台市2014届高三3月诊断性测试】贯彻落实国家外宣发展战略,中央电视台于2010年12月1日开始,推出大型日播旅游节目《远方的家》。它以旅游为载体,以文化为核心,以情感为纽带,向人们展示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异彩纷呈的文化,搭建起华语圈的心灵家园。如果让你写一篇关于介绍该栏目的新闻报道,可以运用文化生活的下列观点

①中华文化具有民族性的特征 ②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不断改变 ③旅游是文化传播的根本途径 ④中华文化具有区域性的特征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6.【吉林九校联合体2014届第二次摸底考试】一场气势恢宏的音乐会《人文颂》,拉开了主题为“贸易扬帆、文化远航”的深圳第九届文博会的序幕。《人文颂》以交响乐的形式,演绎着“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中华思想精华,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传递着中国人的文化自信。这告诉我们

①文化自信有助于建设多种价值体系,培养多元文化意识 ②文化自信得益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③文化自信确保中国梦的实现 ④文化自信需要进行文化创新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7.【龙岩市2014年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检】义工组织、时间银行、临终关怀„,龙岩市大力创新志愿者服务的形式,在全市积极倡导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志愿精神。在志愿精神中强调服务他人、奉献社会,这是

①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 ②人生真正价值的重要体现 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环节 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8.【山东省烟台市2014届高三3月诊断性测试】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种文化自信是基于

①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 ②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 ④中华文化其有其他文化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9.【安徽省蚌埠市三县联谊校2014届高三第二次联考】针对电脑普及导致中国人汉字书写能力下降这一“危机”,中央电视台于2013年隆重推出的大型汉字听写推广活动《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同年教育部要求中小学开设书法课,在全社会营造一种浓厚的汉字书写氛围。这主要是因为 ①承载丰富文化信息的汉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②汉字书写中华文明,是中华文化代代传承的重要载体

③通过特定文化活动利于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对现代人的积极影响

④汉字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A.②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10.【江苏省南京、盐城市2014届高三第二次模拟】在键盘时代,曾经习以为常的写字成了一种集体记忆。我们应将汉字敬畏感重新提升到重要位置,担当起对祖国文化的坚守责任,让热爱汉字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我们之所以关注汉字,是因为

①普及书法艺术,才能使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②汉字能够传递中华文化,具有很重要的文化价值 ③汉字内涵丰富,书写汉字才能感受汉字美 ④汉字是中华文化基本载体和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河北省唐山市2014届高三第一次模拟】2013年11月,一位清华的博士生放弃留校做科研的机会,与北京一所重点中学签约做数学老师。他的导师在博客上写下了“大材小用”、“太过现实的社会环境让人才流失”的惋惜与困惑。也有网友说“少了一个搞科研的,科研界不会伤‘元气’;多了一个搞教学的,也许教育界可能升起一颗‘明日之星’。”对导师和网友的言论,正确的看法是 A.导师是错误的,培养人才的社会科学比自然科学更重要 B.网友是错误的,必须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都有合理性,我们既要坚持核心价值,又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 D.都是错误的,是非善恶不能混淆,反对和倡导什么,必须旗帜鲜明

【解析】

12.【福建省漳州八校2014届高三第三次联考】2013年8月2日,《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央视成功首播后,在全社会迅速掀起了一股手写汉字的热潮。“横平竖直写字”与“堂堂正正做人”紧密相连,汉字的一笔一画都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从形意到声韵都极富美感,这在世界文化领域是绝无仅有的。央视举办《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是基于汉字()

①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②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③具有传承中华文明的作用 ④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3.【2014年天津市十二区县重点学校高三毕业班联考】“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这首诗,引起两岸同胞的共鸣。这种共鸣 ①是实现中华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②反映了中华文化是维系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 ③体现出爱国主义深深地植根于两岸同胞的心中 ④体现了两岸同胞具有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4.【广东省揭阳市2014届高三3月一模】榕城区的龙舞、惠来县神泉英歌和揭西县木偶戏等被列为揭阳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揭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A.是揭阳市人民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B.是揭阳市凝固的艺术

C.体现了揭阳市文化的博大精深

D.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

15.【河南省洛阳市2014年高三考试】 2014 年 2 月 12 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公布。从政治生活角度看,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

① 始终坚持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② 政府要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社会和谐 ③ 公民要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④ 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A . ① ② B . ② ③、C . ① ③ D . ① ④

16.【湖北省八市2014年高三年级3月联考】2013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汉字英雄》两档节目一问世,便在社会中引起强烈反响,分别创下全国第二、第三的收视佳绩。其根源在于它们唤醒了深藏在炎黄 7

子孙心中而在键盘时代淡忘了的汉字情结。汉字书写热因此而兴起,其原因是 A.回归传统,提高汉字书写能力 B.汉字作为“凝固的艺术”具有无穷的魅力 C.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鲜明标志 D.汉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

17.【2014河南南阳3月一模】习近平同志考察山东曲阜孔庙时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这表明 ①优秀文化有利于民族素质的提高 ②文化的发展决定于经济和政治的全面发展 ③文化复兴是实现国家和民族复兴的基础 ④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8.【2014浙江宁波3月一模】截至2013年9月底,我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已覆盖全部通电的行政村和自然村;全国共有1909个博物馆、3952个公共图书馆、3685个文化馆、3713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0个省级美术馆实现了无障碍、零门槛进入,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做到了全部免费。这表明我国 ①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不断提升 ②公益性文化事业获得长足发展 ③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保障 ④多形式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

19.【2014四川攀枝花3月一模】央视全新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于2013年暑期在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周末黄金时间播出。该活动虽然形式非常单纯、简朴,但吸引了大量观众在电视机前同步参与,在比赛中学习知识、领略汉字之美。这启示我们要

①发展传媒事业,传播中华文化 ②继承传统文明,传承中华文化 ③开展特色活动,传递中华文明 ④尊重多样文化,书写中华文明 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20.【2014天津六校联考二】当前,中国游客正成为世界旅游业的中坚力量。据预测,中国出境旅游的人数将从2011年的7000万人次达到2020年的1亿人次。但是,中国游客在国外乱丢垃圾、随意吐痰等现象仍时有发生,并成为热议话题。为提高全体公民文明素质,杜绝不文明现象发生,国家应当 A.倡导和践行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B.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C.优先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养 D.改造腐朽文化并取缔落后文化

考点:本题考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相关知识。

21.【广东省广州市广雅、执信、六中高三下学期2月联考】近年来,很多外国电影中出现了中国元素,《地心引力》这部电影中出现了“天宫一号”和“神舟”飞船等中国元素。这对于中国观众来说,确实会有亲切感。这启示我们,在文化创新过程中

①要加强文化的交流传播,增强文化的趋同 ②根据不同的受众和市场需求发展文化产业 ③中国的文化得到了世界的普遍认可

④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自信与自觉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2.【皖南八校2014届高三第二次联考】“雄关漫道真如铁,长风破浪会有时”,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3年五四青年节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作为青年要正确对待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这是因为

①民族精神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基础 ②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 ③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④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繁荣的精神动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3.【广东省江门市2014年第一次高考模拟】因模仿《喜羊羊与灰太狼》动画片情节,江苏两个孩子被同伴绑在树上点火烧成重伤。家长将该片制作公司告上法庭,最后法院以该公司制作含有凶杀、暴力等毒害未成年人的内容而又未做安全警示为由,判决该公司承担15%的赔偿责任。此事对文化企业的启示是 A.要提高儿童辨别落后、腐朽文化的能力 B.要努力提升文化品位,注重社会效益 C.要积极发展先进文化,取缔落后文化 D.要大力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24.【北京市海淀区2014届高三3月考】汉字,独特的方块字,字小乾坤大。如“信”字,从人从言,意为“人”“言”须诚信,诚信乃为人之本;“仁”字,从人从二,人与人相亲相爱为仁,即仁者爱人;“忠”字,从心,中声,尽心尽力,赤诚无私为忠,这是指对众人、对国家的心态。这体现了 A.中华文化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B.汉字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 C.中华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复兴的动力 D.汉字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25.【韶关市2014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也是唯一能见证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沉船“南海Ⅰ号”的考古发掘工作于2013年11月28日正式启动,考古队领队魏峻强调“这些稀世珍宝,决不能在发掘和保护阶段受损伤!” 这些稀世珍宝

①是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②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③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④对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的作用 A.①②

【解析】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6.【安徽省安庆市2014届高三二模】(28 分)培育和践行社会土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党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某校高二学生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土义核心价值观这个议题收集资料,进行分组讨论,请你参与其中。第一主题 凝聚价值共识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什么是我们的共同价值?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文流文融交锋的新形势和各种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新任务和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如何凝聚我们的价值共识?我们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党为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第二组主题 促进健康发展

在社会主又市场经济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市场主体的价值导向和行为准则。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市场主体的健康发展,也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l)针对上述观点,请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说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依据:同时运用“企业和劳动者”的知识,谈谈企业和劳动者怎样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6分)第三组主题 弘场优良家风

中央电祝台《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系列报道引发人们对家风的热议。弘扬和践行良好家风是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位观的有效抓手,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道德基础,打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的街接血脉,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2)联系第三组观点,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回答弘扬和践行良好家风的文化意义。(12分)

(3分)

【解析】 试题分析:

27.【临沂市2014届高三3月教学质量检测】(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过几十年发展和探索,中国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2013年2月发布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3》显示,多数国外民众认可中国“历史悠久的文

明古国”形象,乐于和中国人交往,但对中国政治普遍缺乏了解,对中国模式的认知缺乏共识,仍有不少民众对中国知之甚少,甚至误读、误解。随着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有效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世界了解真实的中国,成为对外工作紧迫而重要的任务。(1)结合材料,指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文化意义。(6分)

(2)如果你向国外民众介绍中国政治,请选择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指出其“中国特色”。(4分)

【解析】

28.【山东省菏泽市2014届高三3月模拟】材料一:“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三个倡导”,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为我们时代划定了价值航标。我国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文化建设的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各领域。

材料二:2014年2月24日,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细”就是要细化,要直入头脑,要沉淀心中,只有发自内心接受,才能真正自觉行动;“小”就是要从小事做起,从个人做起,坚持不懈抓养成,积小善为大善,积小德为大德;“实”就是要行动,就是不能玩虚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与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14分)

(2)结合材料二,分析说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工夫体现的哲学道理。(12分)

篇8: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专题讲座的反思

【考情分析】

本专题共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两部分内容, 综合分析近三年高考试题, 本专题的考查主要呈现以下规律:

1.考查数量与题型:据不完全统计, 本专题在近三年高考中共考查了60多次, 其中2013年高考共考查了20道选择题, 4道非选择题。

2.考查分值及考点:本单元内容在试卷中分值较大, 选择题一般6-8分, 非选择题一般10分左右。从考查知识点看, 主要考查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大众传媒的发展等。

3.命题思路:选择题都是材料型选择题, 考题多以文字、漫画、图片、报刊和图表等材料为载体, 创设全新的问题情境, 既考查学生有效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又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近三年命题特点和规律, 预计2014年高考仍会以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作为考查的立足点, 侧重考查学生运用新史观解读新材料的能力, 备考复习中应注意:

1.以纲扣本, 夯实基础, 重点掌握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大众传媒的发展等考点基础知识。

2.运用比较法、联系法, 将知识纵横联系, 融会贯通, 如:注意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之间的联系、比较, 探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梳理近现代中国物质社会变迁的线索;将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经济建设与苏联的经济建设联系起来, 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对中国的影响, 认识中国“特色”的重要意义;将社会的重大变革与物质生活、社会习俗的变迁联系起来, 以社会生活的变化为切入点, 理解社会变革的影响等。

3.运用文明史观和现代化史观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运用社会史观解读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运用通史意识关注政治、经济和文化之间的横向联系。

【金题点睛】

示例1 (2013年重庆文综卷·9) 表1根据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年》的数据编制, 其中的数据变化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

单位:亿元

A.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出现问题

B.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

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进行

D.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答案:A

解题技巧:本题为数据表格题, 考查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考查学生阅读表格, 获取表格信息, 调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表格数据可知, 1958~1960年, 工业总产值逐年增长, 而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则逐年下降, 重工业产值远远大于轻工业产值, 可见该时期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958~1960年在“左”倾思想指导下,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迅速开展, 造成国民经济比重严重失调, 故A项符合题意。经济体制改革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序幕的, 排除B项;1953年, 我国实施“一五计划”, 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已经起步, 排除C项;D项依据表格信息无法得出。

变式练习“奇唱歌来怪唱歌, 养个肥猪千斤还要多。脑壳谷箩大, 宰了一个当三个。三尺锅子煮不下, 六尺锅子煮半个。”这首歌谣体现哪个时期的特色

A.“大跃进”时期

B.农业合作化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答案:A

示例2 (2013年浙江文综卷·18) 据《中国近代报刊史》, 《时务报》初创时, 每期只销4000份左右, 半年后增至7000分, 一年后达到13000份, 最多时销达17000份, 创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记录。这一现象说明

A.通俗性报刊广受普通民众欢迎

B.《时务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C.维新派有效利用新式媒介开启民智

D.国人所办的报纸市场需求极大

答案:C

解题技巧: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材料描述了在短短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内, 《时务报》销量迅速增长, 这反映出维新派在利用报纸这一新式媒介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有效地开启了民智。《时务报》不属于通俗性报刊, A项错误。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国人办报先例, B项错误。《时务报》的畅销只能说明其有一定的市场需求, D项中“极大”一说夸大了影响。

变式练习1909年, 《京华百二竹枝词》曰:“报纸于今最有功, 能教民智渐开通。眼前报馆如林立, 不见‘中央’有‘大同’ (‘中央’、‘大同’均为当时报纸名称) 。”这一描述表明

A.报纸宣传成为变革根本动力

B.描述者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

C.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

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

答案:C

【重点突破】

一、对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的理解

1.从革命性质来看, 改造完成之前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改造完成后是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

2.从经济基础来看, 改造完成之前是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改造完成后是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这两种形式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3.从生产关系的建立来看, 改造完成之前存在大量私有制和民族资本家剥削工人等多种剥削关系;改造完成后只存在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社会各阶层都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

由此可见, 通过三大改造, 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

二、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经济建设失误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1.原因。

(1) 中共缺乏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照搬苏联模式建立起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相互交织, 政治上的“左”倾错误蔓延到经济领域。

(2) 对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估计不足, 急于求成。

(3) 忽视了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2.经验教训。

(1)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 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因此, 社会主义时期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这是20年探索中取得的最宝贵的经验。

(2) 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充分认识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 从这个国情出发, 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方针政策, 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生产关系的调整应适应生产力状况, 不能急于求成。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 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 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 从来不能得到成功。

(3) 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经济建设服务。

(4) 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 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

三、对新时期我国改革开放的理解

1.改革与开放是两码事, 但都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 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强国之路。

2.改革是对内的, 首先进行的是经济体制改革, 在农村的重点是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在城市的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改革主要从三方面进行:一是把原来单一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立存在、共同发展的格局;再是实行政企分开, 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推行多种形式的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三是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制度, 在经济发展中逐步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3.开放是对外的, 主要是在经济领域和科技领域, 而不是在政治领域。其要旨是:积极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 扩大对外贸易往来, 吸收国外资金, 引进先进技术, 学习先进经济管理经验, 发展生产力, 加速现代化的进程。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使中国经济结束了由于多种历史因素造成的长期封闭半封闭的状态, 转向了开放型的经济。

四、对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解

1.计划经济体制是一种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管理体制。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于三大改造时期。它的基本特点是高度集中统一, 国家以行政手段调节经济运行, 表现为国家计委统配关系国计民生的通用物资, 主管部门平衡分配专用物资。这种体制, 对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 保证重点建设顺利进行, 对于保证市场稳定, 改善人民生活, 发挥过重要作用。但同时也暴露出国家管得过多、统得过死、条块分割的弊病, 影响和限制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的发挥, 更不能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 也造成长时期的商品短缺。所以, 这种经济体制就成为以后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问题。

2.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 是一种自主经济、平等的经济、竞争经济、开放性经济。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则是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 特征是: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国家对市场的调控具有较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很强的调控能力。

五、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大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1.原因。

中国近现代社会处于剧变的历史时期, 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事件, 都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随之发生变化。鸦片战争后, 西方国家资本的注入, 把以工业文明、科学文化和生活方式为核心的近代西方文明移植到中国, 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与此相伴随, 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也开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近现代以来, 中西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相互交汇与碰撞, 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 推动了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化。

2.影响。

(1)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加快了人民生活的节奏;提高了生活的质量;加快了信息的传递;提高了效率。

(2) 中国报刊业的发展在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实行舆论监督等方面发挥着主要作用。

(3) 互联网改变了民众单调的政治生活;构筑了新的家庭经济生活;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六、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变迁呈现的特征

从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看, 近代以来的160多年, 时间非常短暂, 但却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生活变化最剧烈的时期。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的变迁同样呈现出巨大、深刻和急骤的特征, 表现为一个急速的不平衡的演进过程。

从时间上看, 它经历了由闭关自守向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向近代化、现代化的趋进, 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 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 又重新趋于封闭化、独立化。改革开放以后, 由于观念的转变, 与世界联系愈加紧密, 逐渐又跟上了国际的潮流。

从地域上看, 无论是近代, 还是现代, 都是由沿海开放口岸、通都闹市向着周边区域扩散, 特别是粤闽、苏浙、京津、湖广等省份地区, 变化较其他地区远为显著。从主体上看, 最早发生变化的士绅阶层, 后来移向新兴的平民阶层, 最后惠及“寻常百姓家”。

【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 每小题2分, 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原创) 下图反映的是建国初期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关系,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我国

A.经济基础薄弱, 工业经济落后

B.发展重工业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

C.急需恢复经济, 发展资本主义

D.完成土地改革, 进行三大改造

2. (原创) 1953年中央文件指出:“资本主义国家一般是花了50年到100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 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的工业化方针, 在10多年中就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苏联过去所走过的道路, 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榜样。”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建国初期经济建设照搬苏联经验

B.已经认识到苏联工业化方针不足

C.正式确立经济建设大跃进的方针

D.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本建立起来

3. (原创) 1955年夏, 毛泽东同志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中尖锐地批评邓子恢 (时任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 等人是阻碍农业合作化加速发展的“小脚女人”, 是“右倾机会主义”, 是“一场阶级斗争”。据此可知

A.农业合作化违背了中国国情

B.农业合作化运动存在冒进倾向

C.建国初期女子地位得以提高

D.“一五计划”侧重发展重工业

4. (原创) “‘人民战争’迅速开展。真个是‘地无分南北, 人无分老幼’, 全民动员, 一起上阵。两三个月间, 从松花江到珠江, 从天山南北到东南海岸, 小高炉如繁星密布, 烈焰腾空, 直上重霄。”这里的“人民战争”是指

A.抗日战争

B.“大跃进”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文化大革命

5. (原创) 1962年中央财经小组调整国民经济计划, 其中工业总产值由950亿元下调为880亿元, 农业总产值由450亿元下调为420亿元, 原煤产量由2.51亿吨下调为2.39亿吨, 钢产量有750万吨下调为600万吨。这一调整

A.改变了以工业发展为重点的经济政策

B.进一步落实了经济建设“八字方针”

C.恢复了已经陷入瘫痪的经济管理系统

D.是对交通、钢铁等部门的大力整顿

6. (原创) 美国《时代》周刊1979年第一期序言写道:“一个崭新中国的梦想者———邓小平向世界打开了‘中央之国’的大门。这是人类历史上气势恢宏、绝无仅有的一个壮举!”邓小平这个“壮举”是指

A.提出“改革开放”

B.提出“一国两制”

C.提出与美国建交

D.决定建立经济特区

7. (原创) “陇中黄土高原上, 有个农民马和贵, 带领全家6口在地里劳作。他的10岁女儿也蹲在地里一点点把大块土敲碎。忽然狂风大作, 黄沙席卷而来, 令公路上的汽车也要减速, 可这一家人仍然埋头苦干, 恍若不觉。”这样的事情最有可能发生于

A.农业集体化时期B.人民公社时期

C.“文革”期间D.改革开放后

8. (原创) “改革开放三十年, 在一定意义上其实可以断语, 开放的过程就是打破一些传统政治禁忌的过程。”下列言论有利于打破政治禁忌的是

(1) 不管白猫黑猫, 抓住老鼠就算好猫 (2) 对外更加开放、对内更加放宽、对下更加放权 (3) 宁要社会主义草, 不要资本主义苗 (4) 胆子要大一些, 敢于试验, 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

9. (原创) 下图是1978年安徽小岗村18位农民接下红手印的大包干生死契约:“我们分田到户, 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 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上缴的公粮, 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 我们干部坐牢遭杀头也心甘, 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孩子养活到18岁。”这份生死契约主要体现出

A.中国拉开改革开放序幕

B.农民自力更生, 吃苦耐劳

C.敢为天下先的首创精神

D.家庭联产责任制全面展开

10. (原创) 下面是某同学的学习笔记。根据笔记内容, 可以判断其学习的内容是

A.新中国之初三大改造

B.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C.多种分配制度的建立

D.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

11. (原创) 《读书》1984年第5期出现这样的诗句:“在倒废纸篓、倒掉了种种旧概念。”1984年秋天, 中国取代“旧概念”的新概念不包括

A.国有企业改革

B.政企分开

C.所有权、经营权适当分离

D.市场经济体制

12. (原创) 东北财经大学田青教授认为, 城乡收入的差距变化与经济发展政策密不可分。研究表明, 1985~1994年城镇居民收入提高幅度开始大于农村居民, 与这一现象有关的经济因素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改革开放

B.经济体制改革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

C.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大量转移

D.党的十七大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性质

13. (原创) 改革开放开始后很长一段时间, 我们宣传“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扩大一份出口, 就创来一分外汇, 拓展一份海外市场, 减轻一份国内市场的压力”, “进出口贸易不再是调节余缺, 而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思想

A.确保经济发展的高速度

B.企业迅速走向世界

C.忽视内需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D.促进中国整体开放

14. (原创) 中共“十三大”正确认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国情, 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 正确地把握了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方位, 并据此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基本国情:生产力不发达, 商品经济落后

D.两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

15. (改编) “……是中国共产党进一步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的宣言书, 是动员全党全国人民冲破‘姓社姓资’思想牢笼, 大胆借鉴人类文明成果, 推进市场化改革的进军令,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奠基之作。”这里评价的是

A.《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

B.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C.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三个有利于”

D.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

16. (改编) 新中国成立以来, 在确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 “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在不断地变化, 由“合理调整工商业”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再到“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最终到“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一过程主要反映了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逐步建立起来的

B.国家逐渐放松了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C.改革开放加快了我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D.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在改革中不断发展

17. (原创) 刘美志在其硕士论文中写道:“在 (十九世纪) 八十年代, 重庆专门批发洋布的高店就有27家。而地处中南部的湖南省在鸦片战争后的几十年里, 服饰却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这表明

A.重庆成为西方侵略的重灾区

B.湖南没受到西方经济侵略的影响

C.我国中部比西部地区发展缓慢

D.近代物质生活变迁具有不平衡性

18. (原创) 民国初某报刊有这样的报道:“有剪了头发穿长衫戴洋帽的, 也有秃着头穿洋装的”, “西装东装, 汉装满装, 应有尽有, 庞杂至不可言状”, “中国人外国装, 外国人中国装”, “男子装饰像女, 女子装饰像男”。这反映了当时

A.向学习西方逐步深入

B.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当中

C.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

D.西学涉及到思想层次

19. (原创) 下表是某研究性小组收集整理《近几十年来中国家庭厨房的变迁》的资料, 导致这一变化的因素不包括

A.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

B.近代西方习俗的影响

C.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

D.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20. (原创) 1892年, “浙东三杰”之一的宋恕提出“盖欲化满汉文武之域, 必自更改官制始;欲通君臣官民之气, 必自设议院始;欲兴兵农水火之学, 必自改试令始。三始之前, 尚有一始, 则曰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 必自易西服始”。材料旨在说明

A.设立议院是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前提

B.更改官制能够弥合满族和汉族的矛盾

C.生活习俗变迁有利于政治变革的推行

D.改革考试制度能够促进经济的近代化

21. (改编) 1920年《新妇女》载文说:“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 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 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材料主要表明在婚姻问题上, 作者

A.听从父母之命B.提倡婚姻自主

C.遵从礼教风俗D.推崇新式婚礼

22. (原创) 近代某时期《大公报》曾对版面的编排进行了重大改革:两版面的国内外要闻, 重要新闻很突出, 长短新闻注意搭配, 错落有致, 标题醒目, 还配有图片, 版面美观新颖, 很能吸引读者。该报很重视社论, 每天结合当天的新闻, 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大公报》还先后刊登了不少农村调查通讯和旅行通讯。从中体现了《大公报》的改革方向是

(1) 重视政论性 (2) 强化通俗性 (3) 关注平民性 (4) 注意图文性

23. (原创) 当今时代, 铁路运输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下列有关近代以来中国铁路事业的表述, 符合史实的是

(1) 19世纪末20世纪初, 收回铁路利权运动蓬勃开展, 中国铁路建设快速发展 (2) 辞去临时大总统后, 孙中山亲自担任全国铁路督办, 主持修建了二十万里铁路 (3) 1969年, 天津第一条地铁开始运营, 结束了中国没有城市地铁的历史 (4) 2003年, 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运营的磁悬浮列车专线在中国上海投入商业运营

24. (改编) 据近代中国某文献记载:“窃闻泰西各国……遣将调兵, 处分军事, 虽悬隔山海, 而如指掌, 别尤以电报为之枢也。中国择递文报, 羽檄交驰, 人马俱敝, 迟速之数, 霄壤悬殊。”下列对材料的理解错误的是

A.西方军事上的优势主要靠的是无线电的便利

B.中国的驿递方式是飞鸽传书、人马相传

C.在信息传递方式上, 中西方存在巨大差别

D.在现代信息发展方面, 中西方存在智力差距

25. (原创) 某班一研究性学习小组举办了一次图片展览活动。以下是活动中展出的部分图片

上述图片反映近代中国

A.科学技术的发展B.大众传媒的变迁

C.生产力的发展D.社会生活的进步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3小题, 其中第26题17分、第27题17分、第28题16分, 共50分)

26. (原创) 新中国成立以来, 如何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我国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的历程。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市场是一种古老的制度。最近十几年里, 对我们日常生活以及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影响最大最深刻的莫过于市场了。……然而, 有将近四十年的时间, 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 以至于整整一、二代中国人对于市场完全地感觉陌生。

———梁治平《市场·国家·公共领域》 (《读书》1996年05期)

材料二1981年的时候……我们桥头人, 脑袋比较灵活, 有人首先跑去当供销员了。然后, 一个带着一个, 由两个人发展到四十二户人家, 再后来, 发展到两百多家。当时在家只要没事情了, 就出去跑供销。所有的纽扣都是从外面进过来。那时候也不管什么厂的, 只要打听到有纽扣卖就过去拿货。我还记得, 那时候温州没有火车站, 进出货物都要到金华火车站。火车站工作人员就弄不懂, 为什么邮过来是纽扣, 邮出去还是纽扣。我们跟这些国有或集体厂家买卖做久了, 全国各地的供销社也知道有个桥头。他们开始到桥头进货了。……大家摆起了小摊, 吆喝声、叫卖声、喧闹声忽然之间“淹没”了桥头街, 中国第一个农村专业市场———桥头纽扣市场就此诞生。

———《桥头纽扣市场是如何兴起的》 (2008年11月19日《中国经济时报》)

材料三今日浦东, 不断吸引着世界一流竞技选手。7家国家级要素市场、130多家中外金融机构、4000多家贸易公司、30多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80多家跨国公司研发中心的聚集, 每年上百次国际性会展, 使浦东初步展示出国际金融中心、物流中心、研发中心、营运管理中心和会展中心的风采。浦东, 以上海市十二分之一的面积和十分之一的人口, 创造了全市五分之一的GDP和四分之一的外贸出口。浦东GDP12年增长了18倍, 人均GDP从1990年的不足1000美元上升到去年的7700美元。

———《邬鸣飞、叶国标伟大构想变成瑰丽现实———今日浦东走笔》

材料四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是关系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大事。……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标志着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 同样需要一个更加改革开放、日益举足轻重、充满勃勃生机的中国。没有中国的世贸组织是不完整的, 有了中国的加入, 世界贸易组织才能真正称得上“世界”这个最有分量的字眼。

———新华社《中国对外开放新的里程碑》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 “将近四十年的时间, 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有何影响? (4分)

(2) 依据材料二分析 (温州) 桥头纽扣市场兴起的因素有哪些? (4分) 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 分析浦东与温州市场兴起相比的显著优势。 (3分)

(3) 依据材料三, 结合中国近代相关史实分析上海在发展经济中的工业基础和新时期浦东开发开放的重大意义。 (3分)

(4) 根据材料四, 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主流的原因。 (3分)

27. (原创) 中共十八大提出了走“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的伟大战略。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城, 一般是指人们在聚落上构筑的防御性设施及拥有这种设施的聚落。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是原始人类同自然争和农业生产后人类群团间掠夺战争的产物, 它是伴随农业生产和定居生活的出现而产生的, 是早期人类文明出现的萌芽。“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 汤池百步。’” (《汉书·食货志》) 神农之时, “日中为市, 致天下民, 聚天下之货, 交易而退, 各得其所。” (《易·系辞》) “市”是人们进行交易的特殊场所, 自从人类出现商品交换便有了“市”, 城中有“市”较晚出现于春秋战国, “城市”一词随之出现。

———邵风芝《古代城市发展的演变历程及其与文明的关系》

材料二1961—1963年我国城市大规模精简职工, 减少城镇人口。据史料记载, 1961—1962年两年我国共减少职工1887万人, 全国吃商品粮的城镇人口, 从1961年到1963年6月共减少2800万人。

材料三城镇化是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现阶段, 我国城镇化率刚刚超过50%, 按户籍人口计算仅为35%左右, 不仅明显低于发达国家近80%的水平, 也低于许多同等发展阶段国家的水平。差距也是潜力, 国际经济学家预言, 中国的城镇化和美国的高科技是21世纪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引擎”。在过去10年, 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 推动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城镇化进程。在“乡村中国”向“城镇中国”的华丽转身过程中, 比速度、规模更值得我们骄傲的, 是城镇化的质量。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 概括古代“城市”基本职能的演变, 并分析古代“城市”出现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7分)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 分析20世纪六十年代初, 我国为什么会出现城镇人口大量减少的现象? (4分)

(3) 根据材料三, 阐述“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的重大历史意义? (3分) 谈谈你对我国当前注重城镇化质量而不是规模与速度的认识。 (3分)

28. (原创)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封建社会, 最典型的、最理想的婚姻标准是“门当户对”, 就是男女双方家庭的经济实力、社会地位基本相等或对等。个人的思想感情、个人意愿被排斥在婚姻标准外。……封建时代的中国妇女受男女授受不亲观念的束缚, 被剥夺了社交的权利, 一生“在家从父母, 既嫁从夫, 夫没从子”。

———《近代中国女性婚姻家庭地位的变化及原因分析》

材料二缠足开始时是一种体面而阔绰的表现, 使一个女孩在家务上用处不大, 更多地靠别人帮忙。可是这个风俗一旦在民间流行起来, 金莲小脚就被认为是找好丈夫的必要条件。儿女婚姻当然都是由家庭和专业的媒人安排的, 这一行业把女方脚小看得比面庞或身材好看与否还要紧。当19世纪末期反对缠足运动开始时, 许多做母亲的和女儿们顽固地墨守老规矩, 避免出头露面, 怕人看见大脚难看。两脚纤小是全家以及牺牲者本人的社会夸耀。从头到尾, 你可以估算一下, 在这个风俗通行全国的1000年间, 至少有10亿中国女孩子惨遭缠足之痛, 从而赢得夸耀和喜悦的奖赏。

———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三一要天足, 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 三娶聘仪节悉照文明通例, 尽除中国旧有之俗。

———1902年6月26日天津《大公报》

材料四

请回答:

(1) 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 中国古代“最典型的、最理想的婚姻标准是‘门当户对’”原因是什么? (4分)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缠足风行千年的社会因素。 (5分)

(3) 材料三体现的婚姻标准是什么?这说明的实质问题是什么? (2分)

(4) 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 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反对缠足和放足现象出现的原因。 (4分)

(5) 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 请命制一个合适的研究性学习题目。 (1分)

参考答案

26. (1) 主要原因:建国初期, 学习苏联的经济模式, 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进一步限制了市场的发展。 (2分)

影响:忽视经济发展规律, 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影响了人民生活。 (2分)

(2) 因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我国开始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桥头人的勤劳智慧;敢为人先的精神;熟人领带跑供销的模式;走发展专业化市场的策略等。 (4分, 答出四点即可)

优势:良好的地理区位和经济辐射优势;依托上海原有的人才、资源优势;近代开埠后较早受到西方市场经济影响。 (3分)

(3) 工业基础:上海是我国近代工业企业诞生地之一 (洋务派创办的企业、民族资本企业) 。 (1分)

意义:引进资金、先进科技和经营管理方法, 有利于扩大对外贸易, 促进了浦东的崛起和上海的发展;从而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 (2分)

(4)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离不开世界市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综合国力不断提高, 有能力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世界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 (3分)

27. (1) 演变:由单纯的军事、政治功能到政治、经济、军事职能。 (4分)

主要因素:生产力发展和私有制出现后的必然结果;农业生产和定居生活的需要;商业发展的促进。 (3分)

(2) 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超越了生产力发展阶段, 出现了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为缓解城市物资供应紧张问题;农村开始纠正“左”的错误, 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4分)

(3) 意义:城镇化是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未未我国经济持续发展以及世界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有利于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 缩小城乡差距, 构建和谐社会。 (3分)

认识:注重可持续发展;摒弃高能耗、高污染的发展路子, 秉承绿色、低碳、生态理念;节约建设用地, 强化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推动内涵式、集约式发展, 努力实现城市、人和自然和谐发展;有利于缩小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城镇化水平上的差距。 (3分, 答出三点即可)

28. (1) 原因:以农耕经济为主的束缚;社会结构的相对稳定;宗法制的束缚;男尊女卑观念的影响等等。 (4分)

(2) 因素:封建专制统治的压制;封建礼教的束缚;男耕女织经济的影响;男尊女卑社会观念的毒害;缠足逐渐变为择偶标准和夸耀资本。 (5分)

(3) 标准:仿效西式文明婚姻。 (1分)

实质: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近代化的趋势加强。 (1分)

(4) 原因:西方思想的传播, 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维新变法的思想启蒙作用;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统治, 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民国政府倡导放足, 明令禁止缠足, 提高了妇女地位;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解放人们了的思想。 (4分, 答出四点即可)

(5) 婚姻标准与社会进步的关系;妇女社会地位的变迁等等。 (1分, 答出一点即可)

上一篇:诗经中的爱国诗下一篇:幼儿园中班语言教案反思《绿太阳》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