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资源建设及应用

2024-04-30

教学资源建设及应用(精选6篇)

篇1:教学资源建设及应用

老四平中学教师资源库建设方案

为全面落实省、市、县有关远程教育的文件精神,使远程教育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为广大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一个资源共享的平台。进一步提升我校教育信息化水平,决定进一步开展校内课件、教案,论文等教学资源上传活动,特制定本方案。

一、建立健全资源库建设工作组织,完善了工作制度,为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

1、建立健全资源库建设工作组织

为了搞好资源库建设工作,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远教技术员、学科骨干教师为组员的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同时组成了教研小组、资源收集小组。并划分了责任制,校长负总责,教研室负责资料的收集、远教技术员负责技术服务。并确定项目的具体工作由教研室主任负责。

2、完善了工作制度

在建立组织的同时,我校制定了资源库建设工作制度及我校对此项工作的奖励政策。

组织的建立、制度的完善。为我校承担资源研发设项目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我校资源库建设工作的高质量的完成提供了前提。

根据教学资源的复杂性、多样性,资源库建设的长期性和发展性,我校提出“统筹规划、分工合作、重在应用、优质高效、不断创新”的建设思路,努力构建并逐步完善一个科学的、先进的并能适应教学发展需求的信息资源库,实现教学资源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

二、教学资源库建设目标

既要为学校教学管理信息化提供各种平台软件、数据资源,又要为教师备课、上课服务,提供各种教学辅助资料、优秀课例、教学用

多媒体课件和素材,还要为学生服务,提供优秀教师的教学辅导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

三、分工合作建设资源库,重点抓好信息的采集工作

从采集工作开始,都体现以教师为中心和自主学习的原则,充分发挥全体教师的作用,采取自制、剪辑等多种办法进行信息的采集。组织全校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的一线教师,组成网上教学资源开发队伍,建成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资源群。每个学科资源包括多媒体素材库、题库、ppt课件库、优秀教案库、背景资料库、教学经验交流等方面,基本能保质保量采集来,及时上传并完成任务。

四、在工作中形成了我校独特的风格

1、资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基础教育学科教学资源库包含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基本教学素材、知识评价素材、拓展资料等海量资源,具有文本、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和应用方式,全面支持教学活动中的资源内容需要。

2、平台操作方便,利于教师提高备课效率

为了便于教师备课工作,图片、文本、动画、音视频等类素材可直接进入校园网教学资源库,提高了备课效率。

五、规范了资源库建设工作的管理

管理和利用资源是学校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学校必须管理好、使用好,因为这是学校最具价值的财富.为了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我们不仅加强了领导,还做到专人负责,专人管理,制定并规范各种规章制度。

1、按照上级的要求,完善了内部设施,学校进行了设备配置.2、选用业务能力强,计算机水平高,责任心强的教师为管理员,组织管理员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相关培训。我们采取边建设、边培训、边应用的运行方式。

3、专人负责督促落实,每周对所接收资源进行整理。

今后,我校还将努力抓好管理信息化、网络化的各个环节,充分利用管理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和管理公开。建立较为完善的教学、指导、服务、管理体系,形成一支现代化教育教学、技术和管理队伍。

老四平中学2013年3月

老四平中学教师资源应用考核方案

为了使远程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其作用,真正使教师把远程教育资源运用于课堂,达到提高业务水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目的,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并结合我校实际,经研究,制定老四平中学教师资源应用考核方案。

一、使用情况

1、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按课程表上好远程教育课。

2、积极参加有关远程教育课的教学论坛、教学反思等活动,发言主动、观点正确、改进及时。

3、将学到的远程教育知识及时用到教学实际中,课堂效率高,教学效果好。

二、奖惩情况

1、学校每学期都要进行有关远程教育工程的考核、展示、竞赛等活动,把远程教育资源的运用落到实处。对在各项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优秀教师,年终学校要进行表彰和奖励。

2、学校领导对教师使用远程教育资源情况进行随时监控,发现有无故不按课表上课、对远程教育设备维护不周、使用资源态度不认真等现象,对当事者提出批评并在考核中扣除相应分数。

三、此项工作按10%的比例纳入对教师的考核工作之中

老四平中学2013年3月

篇2:教学资源建设及应用

关键词:远程教育;教学资源

远程教育在当今社会的地位及作用 21世纪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的新时代,知识经济将成为未来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经济、文化的全球化进程将大大加快,各国间科学技术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民族文化凝聚力的竞争日益加剧。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各国国民素质的竞争,开发人力资源,发展人力优势,是各国提高国际竞争的关键。

信息技术在迅速改变社会的同时,也给教育以更大的发展空间。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核心,它们为教育和学习突破时空的限制,为教育大众化的同时更加个别化和个性化提供了日益先进的技术支撑。教育观念和教育手段都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尤其是教育手段的变化使得传统教育正在面临着根本性变革。实现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和全民族的继续教育,构建开放灵活的终身教育体系和终身学习社会,是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在教育部发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将发展远程教育,构建终生学习体系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倡导终生教育,建立学习化社会涉及众多因素,诸如:经济发展的程度、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文化价值的取向,法律保障体系的建立等等。终生教育被普遍认同是社会发展的综合结果,而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对终生教育的实践所起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

一、远程教育为终身教育搭建了平台

1、以学习者为主体

长期以来,人们认识到在教学活动中建立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于是在教育理论中不断探索,提出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然而在传统教育的实践中,受其形式和方法的束缚,却无法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教育的模式和观念。在远程教育中师生处于分离或准分离状态,教师角色出现了明显的转换,由传统教育中的主导者变为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成了音像教材中的一个组合因素;学习者也从教育的对象变为教育资源的选择者,利用者。

教育技术的界入,使得学习者的主体地位真正得到确立。当今世界信息量激增,信息传输更为便捷,远程教育可以使全球的学习资源共享,学习资源极大地丰富了,在人们多种多样的学习中,学习更是学习者主动的选择。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把人推到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上,人必须学会学习,在社会生活中主动地选择学习,否则就无法生存。

2、学习材料的个性化的设计

既然远程教育是以学习者为主体,那么远程学习材料的设计就应充分利用教育技术手段之所能,从人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征出发,考虑下述因素:学习主体的多元化、多样化、多层次化需求;不同学习主体对学习时空的特殊要求,人的生理发展、老化程度和认知特点对学习材料演示的方法、演示时间的要求;学习内容对虚拟学习环境的要求;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对学习媒体的选择与综合应用;人的认知、能力、情感的发展特征与远程学习形式、过程的相适应,以及学习效果的综合评价等等。这种强调个性化、个别化的学习材料设计要达到的目标是,任何人只要有学习需求,就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得学习材料,选择适合个人学习习惯的方式,进行最有效的学习,从而使个性、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3.注重对学习者的学习支助

远程教育有别于传统教育更具学习个别化的特征,学习由学习者控制,学习过程的设计特别要注重对学习者学习支助的设计。对学习者的学习支助要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中。学习支助,不仅仅是狭义的学习支助,只是答疑和批改作业,还要努力含对学习全过程多方面的的指导。一是要有比较详细的对个别详细进行指导的详细指南。突出学习目标,学习的重点的难点,指导如何控制学习过程,有效地分配学习资源的时间。二是要有学习能力的培养。对学习不同的内容宜采用的不同学习技巧,如何有效地进行自我学习、小组学习和以教师为资源的学习。这要求学习过程有师生之间,学习者之间多种途径和形式的交互设计。三是要帮助学习者学会自我调节。学习者要学会自我评价,并根据反馈,及时调整目标、内容、方法和进度,以使学习更符合个体的特征。这样,以使每个学习者学会学习,对学习过程的选择都能达到整体的最优化

4、促进了终生学习体系的构建

终生学习有许许多多的途径和方法,现代远程教育是利用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所进行的十分人性化、个性化的教育。因现代远程教育能打破时空的局限,教育学习资源的丰富,个性化的学习材料设计,有效的学习支助系统,费用相对比较低廉,使终生学习成为可能;现代远程教育还因其与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同步,人们选择远程的方式进行学习,能极大地提高人们的学习能力,学会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学习。学习不再是在学校才能完成的事,也不用再跋山涉水地到外地求学。在工作和生活的各种压力下,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合理的安排学习时间,保证听课时间和质量。像我从事小学教育,平时烦琐的事情就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参加自考时经常由于书看得不透而不能通过,远程教育让我可以合理的调配时间,让我在继续学习上获得了信心。

5、远程教育为学习增添了色彩

远程教学自身的优点为原本沉闷的学习生活增添了色彩,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关系,使二者更易于建立共学或互学的关系,同时远程教学也为学生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多种可能,使个性化学习成为现实。学生可以自主、自助从事学习活动,根据自我情况安排学习,而且可以通过互相交流,集体参与等实现合作学习,并在合作中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通过贡献智慧,分享成果,进而学会合作。

二、远程教育为终身教育提供了舞台

1、教材实用性强

远程学习所选取的教材,其实用性很强,对于一个业余学习者来讲,如果能够完全吃透教材的内容,将使我们有很大的提高,在这些基础上举一反三,融会贯通,那么就达到了学习的目的。我在远程教育中获得知识的实用性,使我在工作上如鱼得水,能够把所学到的内容运用到工作当中,这样就让我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作为一名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来说,我必须随时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这样才能在课堂上以最好的状态面对学生,最终更好地完成工作。而我所选择的远程教育方式正好适合我的需要,这也是适应不断发展最适合大众口味的教育方式。

2、接受教育多渠道

远程教育的另外一大优点就是,它除了靠主观自学、固定时间参加面授之外,还可以利用一切媒介来提高我们的学习成绩。大力提倡远程教育,中央教育台在每周的固定时间安排了英语讲座。这样,即使我们没有时间参加英语面授,也可以根据需要,在固定的时间里通过电视讲座理解、吃透平时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此外,网络也是我们学习的好助手,学校都有自己的网站,我可以每周抽出时间来访问学校网站,并通过它获取我近期需要获得的内容,所以即使无法与辅导教师做面对面的对话,依然可以通过网络把我的想法和辅导老师一一交流。网络是现代化进程的标志,它正好提供了良好的再学习机会,是身处闹市,有工作压力,面对激烈竞争的我们,能够成为学习的专者和智者。

3、实现学习社会化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好基础,使每个人都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当前是知识经济时代,它一方面要形成开放灵活的终身教育体系,为社会成员提供多种、多次受教育的机会。另一方面要形成人人学习、终身学习的环境和氛围。而现代远程教育能够打破分割状态,相互衔接、沟通,构建开放、灵活、发达、完备的“立交桥”式教育体系,建立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成人教育网络,从而使学习成为个人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并伴随每个人的终生,使终身教育和学习社会化的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4、推进了学习的个性化

“因材施教”的提出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这也是教育工作者终身奋斗的目标。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每个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作为人的基本权利。从古到今,这些观念反映到教学和学习上是学习者学习的个别化和个性化。实现了学习的个别化和个性化才能真正体现终生学习的要义。远程教育因其教育目的、内容、方法的极大丰富和多重组合,学习手段的多元选择、学习支助的日趋完善等为学习者提供更多选择的同时大大推进了学习的个别化和个性化。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各自的经验水平不同,知识基础不一致,生理差异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在掌握和理解教学内容上存在较大差异,但在授课中,对每个学生所使用的教材及采取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程序、步调却基本相同,“因材施教”成为一句空话。而现代远程教育通过对教学信息进行高效率和高质量的组织和管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学习需要去安排自己的学习,实现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各自的经验水平不同,知识基础不一致,生理差异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在掌握和理解教学内容上存在较大差异,但在授课中,对每个学生所使用的教材及采取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程序、步调却基本相同,“因材施教”成为一句空话。而现代远程教育通过对教学信息进行高效率和高质量的组织和管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学习需要去安排自己的学习,实现“因材施教”,真正体现了个性教育。

5、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因教学手段落后,常常用减少理论教学时数的办法加强实践性教学,往往造成实践条件差而影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现代远程教育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它能有机地将理论教学与实践结合起来,整个过程运用文字、图形、图像、动画、音频和交互式网络等方式呈现整个或局部、每一个知识点和应知应会点,使教学过程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同时,可设计出虚拟实验室,无法实现的实验项目都可以搬进“电脑”,用图形、图像等多媒体形式,模拟各种实践操作步骤。做完后,可以接受测验及保留结果,还可以将结果传给老师和同学,并及时得到反馈信息,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有效性。

6、实现了教育和学习资源的共享

信息技术的进步使信息在瞬间可以流遍全球,凭借信息技术,教育和信息资源可以全球共享。由于语言的障碍,至少可以做到用同一语言制作的学习材料在使用这一语言的人群中共享。中国人口众多,地区之间的差异比较大,教育和学习资源分布不均衡,远程教育能让经济、教育落后地区的人们也能和发达地区的人们一样享有最好的教育和学习资源,得到最好的学习支持服务。

三、远程教育为创新学习提供了主渠道

江泽民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并不只是通常所理解的灌输与管理,它的深层次的涵义应该是发现、发掘和强化学生的创造潜力,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造就大批创新人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远程教育也要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和支持学生独立思考,敢于

创造,积极主动地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要积极探索适应现代远程教育特点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活动来促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现代远程教育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传播媒体,以学生和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教育形式,其目标是“培养有自主学习能力的远程学习者”。因此,现代远程教育必须把培养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突出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技能。

四、远程教育应克服的困难

1、如何挤出时间自学及预习

这是大家都会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职人员,大多有了自己的家庭,白天在单位工作,晚间到家还有繁重的家务,坚持自学的确很不容易。在入学初我就为自己制定了学习计划,日计划;同时给自己提出了目标和要求。如平日在单位抽空阅读书籍,晚上回到家每天必保一小时的自学时间,主要是学习教材,看一些教学视频,参与网上资源中心和视频语音讨论室的一些讨论。有时的确太累了,不能完成学习计划,也有过想对付的念头,可又想到,这样一个学习和提高机会很难得,在成功指南中也学到过:要学好远程教育一定要有自信、毅力和恒心。一想到这便也就重新打起精神坚持下来。

2、如何解决好工作与学习的矛盾。

现在的中小学平时的教学工作都很紧张,尤其是中学,除了白天上课,有时还要晚坐班,晚值班,这样也就难免出现撞车的现象。由于工作时间不固定,经常在本组学习时要辅导学生,因而晚间的学习计划受到了冲击,当时我也一度陷入困境。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一个主要区别就在于:前者的学习环境是孤立的,平时少有人来督促你学习,此时敷衍式的学习也完全可以,但却不是远程教育所希望产生的附带品,这就要求学习者具备更强的学习自律性。因此,我们学员需要不断提高学习的自律性,才能有所收益。

篇3:教学资源建设及应用

公安系统应急平台紧紧依靠天津市公安局第三代110指挥系统进行建设, 将在充分利用第三代110现有的各种资源的基础上, 通过对公安八大基础数据资源、各种社会数据资源、公安应急数据资源、公安视频数据资源的整合和综合利用, 形成天津公安应急指挥调度综合平台, 满足指挥中心日常处置各种突发事件对各种信息、数据、图像等资源的应急处置需要。

公安系统应急平台主要由市局应急指挥系统、分局 (含交管、消防) 应急指挥系统、应急通讯系统及应急资源系统组成 (含公安基础信息、社会信息、应急专用信息、视频信息等) 。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

2 研究内容及目标

公安系统应急平台将主要通过数据交换、接口接入、拷库等方式实现各种信息资源的采集和综合利用。具体工作包括如下几方面的内容:

1.运行环境搭建, 包括软硬件系统的安装和配置等;

2.应急基础数据库建设, 包括应急基础数据库、应急共享数据库、应急业务数据库、应急视频资源库等各种资源数据库的建设及整合利用;

3.应用系统建设, 包括公安应急指挥系统、应急信息通信系统等应用功能的设计和实现。

总体目标是在平台建设完成后, 可生成应急指挥平台软件一套, 可满足指挥中心处理各种应急事件的需要, 可提高指挥中心在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及快速反应能力。

3 相关技术

3.1 PGIS平台

PGIS (Police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平台以公安网为基础, 以电子地图 (警用) 为核心, 以地理信息技术为支撑, 以服务于公安决策支持、信息共享和业务管理的可视化为目标, 是地理信息技术与公安信息系统的结合产物, 是公安信息化重要的基础设施, 同时也是高端应用, 可以有效地促进公安信息整合、信息共享, 实现部、省、市互联互通, 全面提升公安信息化应用水平[1]。

3.2 Java Script

Java Script被称为“脚本语言”, 这暗示着它更适合编写脚本而不是程序。这实际上没有根本性的差异。Java Script脚本也是一种成, 它们包含在HTML页面内部, 或驻留在外部文件中[2]。

4 整体研究思路

资源管理平台多年来已有研究和应用[3,4,5,6,7,8,9,10,11,12,13,14,15,16], 公安应急资源管理平台将充分利用天津市公安局已有的PGIS (警用地理信息系统) 、勤务管理系统、预案管理系统、应急物资管理系统等各种信息资源通过对各种数据资源的查询和访问, 可为公安应急指挥部门提供公安基础数据、公安共享数据、公安应急数据的查询和展示, 并通过与PGIS的有机融合, 实现对各种共享数据的精确定位和地图展示以及GPS车辆位置的实时展示、应急预案的查看等功能。

平台整体将采用数据访问, 通过开发统一的系统登陆界面, 采用数据集成的方式实现对各种业务数据的综合访问和集中展示, 实现对公安基础数据、公安业务数据、公安共享数据的综合查询和可视化显示, 便于公安各级应急指挥人员快速、准确、高效、实用的查找各种应急资源, 从而满足指挥中心在日常处置各种突发事件中对各种信息、数据、图像等资源的应急处置的需要。

5 系统设计

5.1 应急资源库建设

5.1.1 应急基础数据库建设

公安基础业务数据主要包括人口基础信息、在逃人员信息、被盗抢机动车信息、违法犯罪人员信息、警员基本信息、出入境人员信息、安全重点单位信息、机动车辆 (驾驶人) 信息等, 通过对公安基础业务数据库的抽取、采集和整理, 建立公安应急基础数据库, 以满足指挥中心在应急指挥的需要。

应急基础数据的数据采集, 主要通过数据交换平台, 在公安网上实现对公安八大基础业务数据的抽取, 并在日常运行中采取增量方式实现数据更新。

5.1.2 应急共享数据库建设

应急共享数据主要是指人防、教育、卫生、安监, 以及燃气、电力、水利等社会资源信息。

由于社会信息的特殊性, 主要通过数据拷贝和数据交换的方式实现数据的采集。

数据拷贝主要指的是通过定期从各社会部分采用本地拷库的方式, 然后在市局采用导入的方式实现数据的采集、入库操作。

数据交换主要指的是通过电子政务专网, 采用数据交换平台实现对社会相关部门的资源数据的采集, 但由于在网络安全、硬件投资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风险, 需要在条件成熟和安全具备的情况下实施。

5.1.3 应急业务数据库建设

应急业务数据主要是指公安、消防、交通等的应急队伍、专家、物资以及车辆等的数据资源。

天津公安在长期的社会治安、刑事侦察、交通管理、消防救助、应急处置等工作中, 拥有一批经验丰富的应急专家, 积累了大量的应急预案, 为公安机关处理各种突发事件提供了技术保障。

为了更好的提高公安机关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 需要对各种应急资源进行信息化处理。

5.1.4 应急视频资源建设

应急视频数据主要是指通过对技防网、道路口、金融网点、重点部位、企业、社区等的视频资源的整合利用, 满足指挥中心在处置各种应急事件过程中对现场视频资源的调度需求。

视频数据的整合利用, 需要采用相应的接口技术, 实现对各种视频资源的调用。

5.2 系统数据整合框架结构图

该平台数据源分为三块, 公安应急业务数据、公安应急基础数据和公安应急共享数据, 将多数据源进行融合是该平台的技术亮点之一。系统数据整合框架结构如图2。

5.3 应用系统设计

5.3.1 公安应急指挥系统

公安应急指挥系统主要实现市局指挥中心在处置各种突发事件时的应急指挥, 通过在市局和分局建立应急指挥系统, 可实现各种应急信息的快速掌握、应急指令的快速下达和统一的指挥调度, 从而提高天津公安指挥系统在处置各种应急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5.3.2 公安应急通讯系统

应急通信系统以专业排队调度交换机为核心, 依托无线集群网络, 组成公安指挥中心的全方位语音调度平台, 能让指挥中心的应急指挥人员具备大规模指挥调度的能力, 可实现固定电话、公安警备电话、专用调度电话 (热线) 、移动电话、卫星电话、350M集群、350M常规等的语音通信。

5.4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该平台分为六个模块, 登陆控制模块、接口模块、地图显示模块、查询模块、GPS显示模块和专题图层显示模块。

6 结语

篇4:教学资源建设及应用

关键词 工程训练;微课程;资源建设;创客空间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8-0077-02

1 前言

工程训练作为工科学生接受专业培养前的先导实践性课程,是学生树立工程观念、锻炼实践技能、培养创新意识的必要环节。由于授课对象众多,且课时安排与教师人数均非常有限,加上课后疏于复习,学生往往在日后用到相关知识点时,才想起课程内某一章节的重要性。但是由于人数、场地的限制,重新补修、旁听又很不方便。另一方面,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如何使教育工作符合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需求,是摆在该课程体系下所有任课教师面前的现实问题。

微课程的开发与应用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将反映课程重点、难点、易错点的微视频集合按关联顺序组织成工程训练微课程资源库,满足了学生对课程体系内各模块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且不受课时制约,便于查漏补缺[1]。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针对学生某一方面的疑问,播放“小而精”的视频片段,既避免了枯燥地重复讲解,又减轻了劳动强度,因而对以实践教学为主的工程训练课程非常适用。

工程训练微课程改革是南通大学工程中心重点教学研究课题,本文介绍的内容即以此为研究对象,旨在为学生提供一套内容丰富、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微课程资源库,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教师在资源库应用过程中对微课程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改进,又反过来对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2 微课程资源建设

组织架构 微课程资源除了占主体地位的微视频集以外,还应该包括教学设计、课程讲义、演示文稿、动画模型等其他教学资源,以及课后练习、考试系统、调查问卷、师生评价等考核与评价系统[2]。可以说,微课程资源是继承与发扬传统教学资源的新产物。灵活性是微课程的重要特征,要使资源库永葆生机,就要用动态的、发展的架构进行组织,不断更新,不断创新。工程训练微课程资源构成如图1所示,以网络及多媒体教学平台为依托,形成具有反馈功能的闭环结构。微课程教学资源被学习与内化后,进入学生自身的知识体系,再由考试系统检验,获得考核结果与评价信息,经统计分析后又成为教学资源更新的重要参考依据。

内容安排 微课程的内容安排是在总体组织架构下,依据教学大纲的安排以及教学实际的客观需求,充实各章节中每一节微课的内涵。要使微课教学发挥应有的作用,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设计初期就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并在制作时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工程训练的授课对象一般是低年级学生,他们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但专业知识较少、信心不足、毅力不够。因此,在内容安排上应该由浅入深、不断递进。本课程除了开发的车、铣、刨、磨、铸、焊、钳等传统机加工内容及数控、特种加工、快速成型等现代制造技术的微视频集以外,还增设了课程导论章节,在介绍大工程概念及相关加工手段的基础上,结合学生专业,举例说明制造业与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信心。

微视频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微课程内容的优劣,视频本身不能仅为零散的片段,要考虑知识点的关联性,并在视频播放时设置观看优先级。例如,学生只有在完成普通机床的实习后,才可以打开数控教学视频。训练内容以项目的方式展开,分基础训练和专业拓展两个部分,主要是满足机类和非机类学生不同的专业要求。与每段视频对应的微练习是复习和巩固的重要手段,配合答疑系统和现场辅导,便于学生发现问题,也利于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

技术手段 微课视频资源采用录屏和拍摄相结合的方法制作,既提高了开发效率,又体现了工程训练的实践性。录屏对象包括演示文稿、软件仿真、虚拟模型等,拍摄则主要针对设备操作的要领以及加工过程的特写。视频中根据需要,辅以音频讲解和字幕标注,以便于学生把握重点。由于微课时长一般限制在10分钟以内,为突出课程重点,应快速进入主题。对于PPT录屏方式制作的微视频,文档应控制在30页以内。录完的视频一般还需后期美化和消噪处理,最终与其他资源一并上传至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

3 微课程资源的教学应用

将微课教学方式引入工程训练体系,既是对微课程价值的检验,又是对传统实践教学内涵的创新,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基于微课程资源库的工程训练教学应用示意图如图2所示,涵盖了前期预习、新课导入、探究式课题、测评与巩固等环节。

前期预习 有效的前期预习是激发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的重要一环。由于单节微课容量小,视频跳转方便,即使初次观看没有理解,还可以重复播放。学生通过预习,获得对课程要点的初步认知,经过思考后,完成在线小测验,发现自身的问题,最终带着问题进课堂,便于教师授课时有的放矢。将最棘手的问题摆放到课堂上解决,用有限的学时研究课程的重点和难点,避免了在理论教学中,学生常出现的勤记笔记、少有思考的弊端,对于工程训练这样的实践性课程更有现实意义。

新课导入 该环节应当生动且简短,在导入教学内容的同时,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工程训练数控模块中的“对刀”一课为例,首先通过软件仿真让未对刀的机床运行示例程序,再从失败的加工案例中分析原因,引出与对刀相关的三个问题,即“什么是对刀”“为什么对刀”“如何去对刀”,进而从概念、目的和方法这三方面展开研究。可见,案例引导往往针对性强、情境生动,便于学生从多个角度看问题,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解决了传统口述式导入不够形象的弊端。

探究式课堂 微课的应用依托于信息技术,但核心是教学模式的改革。只有将“先讲解、后验证”的传统课堂替换成“先自学、后引导”的探究式课堂,才能体现微课教学的突出效果。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背景及预习效果的不同,选定相应的研究任务,同时按照复杂程度组织学生自己解决或小组合作,并结合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指导。经过教师的启发,学生最终完成任务,并在虚拟仿真和真实加工的练习过程中,实现预习成果的进一步内化。

测评与巩固 工程训练课程体系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创造性,理论与实践密不可分,其教学效果必须通过多种测评方式来检验。与传统的考试相比,此类课程的测评应注重过程与结果、定性与定量、互评与自评等多种方式的融合。测评主要依托微练习,学生在此期间借助视频资源重新学习的过程就是知识巩固的过程。教师通过网络平台上传优秀作业并给予点评,鼓励优秀学生尝试拓展任务,最终根据测评结果与调查问卷,完善课程内容,使之符合学生的需求。

4 效果与意义

微课,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对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本课题的研究将学以致用的理念融入教学项目,以创客空间的形式拓展课程内涵,全面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工程训练微课程资源库的建立,不但有利于学生自学、师生交流,也有利于教师间的技术交流,对一线教学人员转变教育观念,学习先进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为大工程体系下其他课程的教学模式开发提供了参考依据。本文涉及的微课资源已经过学校推荐参与第二届全国微课教学比赛复赛阶段的评比,活动仍在进行中。■

参考文献

[1]梁乐明,梁锦明.从资源建设到应用:微课程的现状与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3(8):71-76.

篇5:教学资源建设及应用

[课题名称]中小学物理信息化平台及物理资源库建设与应用 [课题负责人]某大学各相关学院院长,电化教育馆馆长 [课题组主要成员]教学处,科研处有关人员 [课题设计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号角也响彻全国,它作为素质教育的延续和内容无疑是我国教育改革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新课程、新理念、新标准,同样也给我们物理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1、物理教学中更新教育观念,理解新课程标准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培养”的活动,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宰者、管理者,本应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共同体被瓦解。教师教、学生学;也或先教后学,甚至不教不学。教学关系就这样一成不变地进行着。教学评价也是看你是否把学生教会了,而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与知识建构的活动。在教学的过程中,师生之间是平等的“你——我”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应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和理念、丰富教学内容,追求新发现。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在教学效果评价上也不只注重结果,而是更加看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培养。于是我们只有真正理解和体验新课程标准的内涵和真谛,才能从根本上摒弃那些习以为常,驾轻就熟的东西和模式,把在物理教学中更新教育观念落到实处。

2、物理教学中转变教师角色,构建民主、和谐、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师角色的确立,直接决定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关系到课程实施的走向及目标的实现程度。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大纲的执行者,知识的传授者,疑难问题的解惑者,应对考试的组织者。“堂堂三尺讲台,有我在此,谁敢与之争锋!”充分体现了教师总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宰者,在课堂上永远唱的是主角,学生充其量也只是观众而已。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成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并且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即以学生为本,学生是教育之本。教育的目的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发展学生的一切。换句话说学生的“地位”可谓大大的提高,学生与教师是平等的关系,学生不再是教师的“专政”的对象,相反教师成了学生的服务者。可真要完成这种角色的转换对大多数教师来说,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多年形成的教学方式,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根深蒂固的教育思想等都将付诸东流,怎不让人痛心疾首。可面对新课程提出的要求,教师也只有一种正确的选择:积极应对,在教改实践中不断地学习、探究,尽快完成由知识的传授者到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由教学过程中的主宰者到课堂的合作者;由大纲的执行者到学生学习的组织者;由疑难问题的解惑者到探究学习的促进者等角色的转变。以便构建民主、和谐、合作的新型关系,因为这种关系,不仅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思维活动的激发,而且还能够发展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同时也关注了学生的个别差异,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

3、改进物理教学方式,提高课堂质量

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式已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新型人才的培养。新课程标准也要求改变原有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

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个性的学习。使学生具有研究性、探索性。

4、加强物理实验操作训练,培养学生探究、创新能力

物理本身就是一门实验学科,来源于生活,可以说实验是物理学科的灵魂。因此在教学中加强实验操作是学科的灵魂。因此在教学中加强实验操作训练是学好物理这门课的关键。同时也是培养探究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新课程标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化教育,这些新术语表明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事业正发生着历史性的变革,朝着网络化、虚拟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2000年10月,在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提出了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两个主要目标:

1、是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加快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2、是全面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为了早日实现教育部提出的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两个主要目标,提高中小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更好地学好物理,提高物理教学,进行《中小学物理信息化平台及物理资源库建设与应用》课题的研究, 本课题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念指导下,按照新课程标准,冲破学科传统本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系统地研究使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有效整合的教学平台及物理学科教学资源库,探求信息化教育的教学策略、教学规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课堂信息化教育实践,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为在我国早日实现信息化教育而奋斗!

通过课题研究,使参加课题研究的学校获得了一批信息化教育的研究成果,使信息化教育在物理教学中全面开展,培养出一批具有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能力和教育教学科研能力的优秀骨干教师,从而使学生受益,使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本课题的研究, 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念指导下,按照新课程标准,研究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后的 “学与教” 形式和“学与教”方法,系统地进行物理学科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探索全面实现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的最佳途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三个发展阶段:

1、信息技术教学阶段

开设信息技术课和进行实证研究。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 研究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运用。

3、信息化教育阶段

构建新的“学与教” 教育体系。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根据新课程标准,按物理学科开展研究。

1、关于在信息化教育过程中“学与教”模式和“学与教”方法的研究;

2、关于中小学各学科信息化教育资源库建设与应用的研究;

3、关于信息化教育的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及教学课例的研究;

4、关于学物理科信息化教育网站的研究。

三、完成课题的条件分析

1、本课题由校领导担任总负责人,教学处,教育处,有关人员参与研究,使课题研究具有有效的组织保障。

2、课题组成员多数为教授,掌握现代教育的理论,具有很高的理论水平,这就决定了课题组便于应用现代教育理论,深入实验学校开展实验点上的研究;多数担任过国家及当地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工作,具有研究经验;多数人在各地各类报刊,杂志上公开发表过教学研究的文章,具有研究水平。

3、本校有一批事业心很强,教学上脱颖而出的青年教师。因此本课题研究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实践基础和实验基地。

总之,课题组成员具有完成课题研究的基本条件,本校具有完成课题的有利条件。

四、课题研究计划 1、2011年10月——2012年5月 总课题组制定总课题实施方案、召开课题报告会、组织课题学校制定课题实施方案。2、2012年5月——2012年12月

总课题组组织相关的培训、交流、研讨活动。3、2012年9月——2013年7月 课题学校开展实验研究。4、2013年9月——2013年12月 总课题组组织对子课题进行中期评估。5、2013年9月——2014年7月 课题学校深入开展实验研究。6、2014年10月——2014年12月 课题学校交流、研讨、发布研究成果。7、2015年1月——2015年8月

总结与结题阶段,总课题对各个子课题进行终审评估、验收研究成 8、2015年9月——2015年12月 总课题结题,召开总结表彰大会。

五、课题完成时间 预定于2015年底结题

六、阶段成果与最终成果的形式 以学科信息化教育课为基准。

1、教学设计方案

按照新课程标准设计的信息化教育实验课教学方案,形成WORD文

2、学科教育资源库

按照课程知识点要求,收集和制作的学科教育资源素材(包含五种类型:文字素材、图片素材、声音素材、影视素材及动画素材),按每节课管理,形成光盘。

3、学科教育网站

按照学科要求建立的学科教育网站,按学科管理,形成光盘。

4、教学说课

根据教学设计方案和教学资源库进行的教学说课,形成WORD文件。

5、现场教学录像

根据教学设计方案和教学资源库进行的课堂教学录像,按学科形成课例光盘。

6、研究报告

根据课题研究情况,写出的研究总结报告,形成WORD文件。

7、学术论文

篇6:校园网建设及应用研究

校园网建设及应用研究由代写论文中心提供特别整理。更多代写计算机论文下载请联系论文代写专区。

1.1校园网建设的意义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lN丁ERNET的发展和中国教育科研网的发展,且当代信息技术向大学校园的扩展和多媒体计算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校园网络的建设已被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校园网的建设已成为高校实力与发展水平的标志。随着学院办学规模及办学层次的不断扩大和提高,实现校内外信息的快速、互相传递,使教学、科研、管理步入信息化、网络化,从而提高办学水平,已成为必然的选择。1.2校园网建设的总体目标我院代写计算机职称论文校园网建设主要遵循个七个目标:第一信息资源的共享;第二图书资料检索、借阅自动化;第三学校管理系统的信息化、自动化;第四建立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系统;第五依托校园网、广域网开展远程教学;第六创建学院网站;第七为广大师生提供宽松、开放、易用的网络环境。1.2.1信息资源的共享通过校园网,实现学校内部,学校与校外主要信息资源的快速交流,达到资源共享,促进教学、科研、办公、产学研等的快速发展。通过现有的图书检索系统,建设电子图书馆,提高校内图书资料的利用率;充分利用校内图书资料,实现通过网络的远程图书检索和借代写计算机硕士论文阅。依托校园网,构建相应的交互式应用软件平台,实现学院多个管理部门工作的自动化,实现统计监测网络化,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实现网上招生、网上人才招聘、学生网上求职等。通过校园网平台还可以建立无纸化办公的信息平台(OA)学院个人或部门可以通过OA发送本部门或个人的相关通知、信息等。建立基于网络的视频点播(VOO)、网上题库、答疑与作业批改等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实现现代化网代写计算机毕业论文络教学。基于校园网的教学平台,网上题库等目标的实现,可以为日后开展远程教学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第l章绪论使之成为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让世界了解我们,提高学院的知名度。为广大师生提供宽松,开放、易用的网络环境,使网络触入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发挥网络的最大效用。1.3校园网建设遵循的原则校园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校园网建设无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网络的规划、设计、硬件建设、软件建设以及网络的使用、扩充等均以系统的眼光来看待。任何一项工作都从全局、长远的角度出发,体现整体最优性。校园网规划、设计尽可能地采用先进技术,同时也要兼顾技术的成熟性和实用性。不考虑技术的先进性,无疑会形成建成不久即面临淘汰的局面。而一味追求先进,不考虑技术的成熟性,将存在巨大的风险。因为先进性是以大量的资金投入为代价的。另一方面,一味追求先进,以至脱离自己的实际需求,也是没有实际意义的。系统具有开放性,意味着要遵循一个大多数计算机系统所共同遵循的标准,这是实现网络互联的最根本的保证。随着开放互联标准的制定,只有开放的、符合国际标准的校园网络系统才能实现多产品的互联。目前己经成型的国际标计算机专业职称论文准包括:以太网、FDDI网、快速以太网、千兆以太网、ATM、DDN、FR和工SDN等,这些网络系统不仅在世界范围内,即使在国内校园网建设中也被广泛采用。由于网络必然随使用的规模的扩大而增涨,网络在设计中要分析现有用户需求并预测未来若干年的业务增长,满足短期内网络对带宽需求和设备处理存储能力的期望,网络的结构要合理利于今后节点扩容和增加。对于未来的网络发展,要立足现有设备的升级改造,与新设备能够在新技术下互操作,保护现有建设投资。根据这一原则,我们在网络系统设计时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选用先进的具有极好扩展性的网络技术;(可扩展平滑扩展到万兆1OG应用)交换机采用模块化结构设计,方便带宽和端口扩展;系统的安全性对校园网络建设至关重要,新建校园网络系统的安全体系必须有完备的安全防范措施,能够严格有效地控制外来非法用户入侵,能够避免遭受攻击或遭到攻击能够报警。网络安全就是保障网络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传输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随着网络应用的日益广泛和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以及黑客技术的快速发展,校园网络面临的威胁也在不断增加。如何实施全面有效的安全措施,保证校园网的安全运行己成为基于校园网应用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网络安全的实施涉及到网络设计、网络维护的各方面,并且是一个

动态的、不断完善的过程。安全措施有效可信,就能在网络运行、硬件平台和系统管理等多个层次上实现安全控制。校园网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必须具有较强的容错能力,保障在意外情况下不中断用户的正常工作。系统的稳定性是网络平台可靠性的最终衡量尺度,与弹性网络设计、部件可靠性和平均响应时间三个参数的乘积呈正比。吉林大学珠海学院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的可靠性设计包括:所选设备的稳定性(网络设备应采用成熟的电路设计技术和可靠的电子元件,保证最大无故障时间大于50000小时)、网络的备份处理(对于网络中重要的节点和线路考虑了冗余备分)、故障预警(对网络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或故障能够提供相应的预警、报警措施和事故发生后的远程查错修复功能)。系统设计和资金投向合理,体现良好的性能价格比。力争少花钱,多办事。由于经费有限,一次性拿出大笔资金使网络建设一步到位是不现实的,也没有这个必要。因为网络建设本身不仅是硬件建设,更重要的是软件建设和实际应用,而软件建设和实际应用需要逐步地依据需求的增长来完成。整个网络系统也必须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不断地扩展和升级,但有些关键性的基础设施必须一步到位,如综合布线系统、主要网络设备、服务器及操作系统软件等。,.4VLAN在校园网中的应用在校园网络的应用中,VALN技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VLAN(VirtualLoealAreaNetwork)的中文名为”虚拟局域网”。VLAN是一种将局域网设备从逻辑上划分成一个个网段,从而实现虚拟工作组的新兴数据交换技术。这一新兴技术主要应用于交换机和路由器中,但主流应用还是在交换机之中。但又不是所有交换机都具有此功能,只有VLAN协议的第三层以上交换机才具有此功能,这一点可以查看相应交换机的说明书即可得知。IEEE于,999年颁布了用以标准化VLAN实现方案的802.IQ协议标准草案。VLAN技术的出现,使得管理员根据实际应用需求,把同一物理局域网内的不同用户逻辑地划分成不同的广播域,每一个VLAN都包含一组有着相同需求的计算机工作站,与物理上形成的tLAN有着相同的属性。由于它是从逻辑上划分,而不是从物理上划分,所以同一个VLAN内的各个工作站没有限制在同一个物理范围中,即这些工作站可以在不同物理LAN网段。由VLAN的特点可知,一个VLAN内部的广播和单播流量都不会转发到其他VLAN中,从而有助于控制流量、减少设备投资、简化网络管理、提高网络的安全性。在校园网中,由于视频、协议的广泛应用,网络中往往在同一个交换端口下同时存在公有地址和私有地址。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INTERNET的发展和中国教育科研网的发展,全国己有400多所高校建成了自己成型的校园网并有一部分已接入中国教育科研网。校园网的建设己成为高校实力与发展水平的标志。随着学院办学规模及办学层次的不断扩大和提高,建设一个先进的合理的实用的校园网,实现校内外信息的快速、互相传递,使教学、科研、管理步入信息化、网络化,从而提高办学水平,已成为必然的选择。校园网络基础建设是学校迈入信息化教育和管理的基础,也是以网养网、建立自主运营的网络的基础。拥有一个高水准的校园网,将使校园网络应用向wWW、E一mail、F即、办公OA、VOD点播课件系统乃至远程教学系统等更高层次的应用方向发展。本着全面规划、分步实施、循序渐进的原则,吉林大学珠海学院的校园网信息化建设以建设基础网络架构为首,继而合理规划现有教育教学行政需求,逐步完善办公自动化、教学信息化,并同时完善课件系统数据库,从而降低学校信息化建设整体成本,使资金投入快速的在教育教学上见效。在统一平台、整合资源之后,使稳固的校园网平台上,产生出巨大的协同效应。同时进一步利用这个平台有效整合学校内部资源,以信息化促进学校内外部业务

上一篇:小学春季学期工作计划下一篇:本案的隐性合伙人是否有请求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