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团结协作

2024-04-28

家国情怀团结协作(精选4篇)

篇1:家国情怀团结协作

泱泱华夏历经万般磨难,终是雄狮睡起,欲火重生!正是因为有着千千万万以国家危亡为己任的中华儿女,他们心系国家,毅然前行。

钱学森在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后,毅然放弃美国丰厚的待遇,回国振兴民族事业。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事业,他是先行人,披荆斩荆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正是心中那以国家为重的信念推动着他坚决回国,正是心中那“不服气”的民族自尊指引着他开创中国航天事业。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如果苦难是一所大学,那么范仲淹便是这所大学摇篮里的出类拔萃者。庆历新政的失败,本以为会让他一生黯然神伤,从此远走避世,再也找不到曾经的壮志与梦想。然而这场挫败却始终没有浇灭他熊熊燃烧的赤字之心,一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道尽了其中千般滋味。一位年过天命的改革者,独自利于城头,仍忧心百姓疾苦,忧心于边关情势,神情凝重,鬓添微霜,如何不让人心痛。这振聋发聩的声音直指人心,从此让世人记住了他一生心系苍生的情怀,记住了他毅然前行的步伐。

文天祥誓死不改为国雪耻之初心,与元军奋战到底;岳飞的精忠报国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成虎门硝烟之盛况。历史的书卷上涌现了一位又一位心系国家,毅然前行的仁人志士,他们在画卷上留下了一笔又一笔绚丽的色彩。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历史的车轮缓缓前行,肩负起民族兴盛的责任将由我们完成。守岛战士王继才,32年如一日的守卫着中国开山岛。岛上无水无电,但他与爱人毫无怨言。家就是岛,岛就是国!守岛就是安家,国安才能家安。在王继才心里,殷殷之倩俱系于中华沃土,寸寸丹心皆忠于国家使命。浪的执着,礁的顽强,民的本分,兵的责任,岛再小也是国土,家未立也要国先安。32年的驻守,三代人的无言付出,两百面锦旗,收藏了太多风雨。浪拍孤岛岸,风颂赤子心!时代的快节奏生活,灯红酒绿的诱惑,使人迷了心智,乱了本性……

待繁华落尽,愿你我心中仍有花落的声音,一朵一朵,在无人的山间轻轻飘落。回荡着,回荡着爱国志士冒死写下的文字,回荡着他们坚毅而刚强的面庞。

愿你我心系祖国,怀赤子之心,毅然前行,共创美好明天!

篇2:让端午节多一些家国情怀

端午节之所以能经历几千年而被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保留下来, 上升为国家的法定节假日, 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是因为其中有着极为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正如网友所指出的, 不能让吃和玩成为端午节的主题, 端午节也应多一些家国情怀。

为什么要让端午节多一些家国情怀?众所周知, 端午节本来就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节分端午自谁言, 万古传闻为屈原。”因此, 几千年来, 端午从来就是一个富有诗意和爱国传统的节日。但曾几何时, 对于我们民族的传统节日, 很多人除了吃还是吃, 使节日的气氛越来越淡, 这也就难怪曾有专家学者提出了“保卫端午节”的口号, 其实质就是要保护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那么如何在端午节里弘扬爱国精神, 使端午节多一些家国情怀呢?笔者以为, 节日的仪式感非常重要。因为过去传统节日氛围浓,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相关的仪式活动。比如以前中国人吃年夜饭前一定要祭拜祖先, 那盛大的场面、庄重的气氛, 能够增加一个家庭、一个家族成员的凝聚力。因此, 比把传统节日设立为公众假日更重要的是, 如何恢复一些与传统节日相关的仪式——即或是简化了的仪式, 也让我们多少保持一些对传统的崇敬心理。毕竟, 这是我们中华文化的根。今天, 我们要过上一个有意义的端午节, 一方面可以举办各种集体活动, 比如在端午节这天组织诗歌朗诵活动, 甚至可以将这一天定为朗诵节、诗人节, 让传统节日多一点时代的积极元素, 这样总比单纯吃粽子要好。

另一方面, 每一位公民都应在灵魂深处呼唤屈大夫——一个峨冠博带在江畔行吟的背影, 一缕大义凛然忧国忧民的忠魂, 并借以激发心灵深处对信念与梦想的追求。这, 既是端午节的生命力和价值所在, 更关乎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和风骨, 关乎我们这个社会的民主、进步。

篇3:琼瑶的家国情怀

作为燕赵之地的子孙,西北高天下的苍莽黄沙,边塞草原上的铁马冰河,是我心中所更加亲近的。因此,于琼瑶书中的恩恩怨怨,多少觉得是“小女子心态”,和我不大相关。直到看了她的《我的故事》。

那一天,琼瑶的世界在我的心中天翻地覆。《我的故事》是琼瑶的自传,我想,如果没有读过这本书,不可以算作真正明白琼瑶是怎样一个人的。

琼瑶的确出生于书香门第。然而,她用大量篇幅记录下的童年,却是逃难,与小资无半点关系。1944年,琼瑶六岁。那一年,日军发动了豫湘桂战役。琼瑶家的祖屋所在地衡阳,是两军决战之地。逃难之前,琼瑶把自己最珍爱的一面小锦旗交给了妈妈,藏在寄宿农家的阁楼上,很快,日本人就烧掉了整个村子。这只是琼瑶记忆中苦难的开始。

在琼瑶的字里行间,几十年后依然可以读到家国沦亡之际一个普通人家的惨痛。

逃亡中,琼瑶第一次目睹了死亡。“山沟外面,忽然传来一声清脆的枪响,接着,有一个人影从我们掩护着的松柏外面闪过去。我从松树的隙缝里望出去,正好看到那奔跑着的人——一个平凡的农人,腿上滴着血,一跛一跛地飞跑着逃走,然后,就是一阵日本人的呼喝声,又一排枪声,那农人倒了下去。我呆住了,第一次了解死亡是怎样突然就能来临的。”

逃亡中,琼瑶的母亲险些被日军掳走。“一向文质彬彬的父亲,立即爆发了,他陡然间冲过来,抱住母亲,对那日本兵大吼大叫:‘放手!你这禽兽!放手!’一切发生得好快,我看到那日本兵举起木棒,对父亲拦腰一棒,父亲站立不稳,那山沟又是一个往下倾斜的斜坡,父亲摔了下去,顺着斜坡,就一直往下滚。祖父忍无可忍,也冲上前去,日本兵再一棒,把祖父也打落坡下,然后,他继续拉着母亲,往山沟外面拖去。母亲用手抓紧了山沟两壁的青草,哭着往地上赖。我眼看这一幕幕,恐惧、愤怒和无助的感觉一下子对我压了下来,我用双手扯住母亲的衣服,哭得惊天动地”。

这样的记录在书中比比皆是,都是那双六岁的眼睛亲眼所见——为了避免大家被发现,表叔伸手去扼死自己的亲生儿子;悄然将与琼瑶每天抱着睡在一起的小妹丢弃在旅途中;父亲母亲赴水自尽又被琼瑶的哭声唤回;生死辗转中祖父却固执地在口袋中留着自己抗日救国的诗歌;宁可被枪毙也不让汉奸侮辱……

琼瑶在书中写道:“我的国家民族观念,就在这枪口下建立起来的。所以我常说,别的人童年的教育来自学校,我童年的教育,却来自战争。”2004年台湾大选,琼瑶为反台独在网站上发表公开信:“亲爱的朋友啊!从何时开始,长江、黄河、青海、长城、喜马拉雅山……都不再是我们的骄傲了?唐宋元明都不再是我们的历史了?我真的陷进无法自拔的痛楚里。”

可是,有着这样经历的琼瑶,成年后的作品中为何却只有温柔婉约,而没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刚强之气呢?

直到看完《泰坦尼克》,我忽然若有所悟。影片结尾,罗丝并没有对杰克说我是多么的想念你,永远爱你这些话。她说,我结了几次婚,爱过几个人,生了几个孩子,走了世界多少个地方……

杰克的死,是为了罗丝的生。

对杰克而言,最好的报答正如罗丝所说的,她是那样珍爱杰克换来的生命,她让自己的一生都快快乐乐,轰轰烈烈,因为她的生命是属于两个人的。

先人在艰难时刻能够勇敢地面对苦难,不是为了把我们变成冰冷的钢铁,而是为了让我们按照和平与善良的本性生活。

什么是我们心中的家国呢?那些不朽的诗词歌赋,江南烟雨,漠北秋风,弄堂中孩子们跳猴皮筋时候的欢笑,女生在课堂上为某个莫名的惆怅而走神的瞬间。

对于琼瑶来说,悱恻温婉是她的本性,她用南方小女子独有的情怀,用她最柔弱的一面让人感到生命的顽强与灿烂。

当一家人经过一次次抢劫,杀戮,搜查之后,琼瑶在第八章《夜半穿越火线》的结尾一段写道:“中午时分,我们见到了第一队国军,看到了第一面国旗。”

篇4:青春梦想 家国情怀

丈量青春中国

廉思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最年轻的教授,一位“80后”学者,地地道道的北京人。但这个北京小伙儿却将自己的青春与学术热情奉献给了“北漂”群体。他创造了“蚁族”一词,他和团队对于蚁族的研究,引发了社会对于底层青年的更多关注。

2007年,廉思第一次去了位于北京西北五环的城乡结合部唐家岭,发现了那里的大学毕业生聚居现象。内心的触动推动他组织了针对这一现象的最早调查。2009年9月,出版《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一书,首次提出并定义“蚁族”概念。自此,一个新的群体——“蚁族”正式进入公众视野,登上中国的话语舞台。

2011年,廉思又对40岁以下高校青年教师群体进行了全国首次抽样调查,并于2012年推出了首部系统反映当代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生存现状的著作《工蜂——大学青年教师生存实录》,提出了高校青年教师的新称谓——“工蜂”,引起中国知识界的强烈共鸣。

2014年,廉思在总结归纳大城市青年返乡的特点后,提出“洄游青年”概念,这些返乡青年像洄游鱼群一样,在另外一个环境中经历成长的特定阶段后,选择回到家乡或二三线城市继续生活工作。廉思借用生物学上的“洄游”现象来描述城镇化背景下中小城镇返乡青年的迁移性成长经历,再一次引发社会的关注。

从“蚁族”“工蜂”再到“洄游”,廉思和他的团队在中国大地上奔走,一幅幅地建构了对当代中国青年真实生存图景的拼图。他们始终坚持“用脚底板做学问”。团队成员都是来自各行各业的青年人,他们白天在自己单位认真工作,晚上就坐在麦当劳24小时店里讨论问题,也有人称他们为“麦当劳里的学术青年”。

廉思说:“做社会调查,无论从精力还是体力,青年学者理应冲锋在前。他深谙学问须从实地调查中获得,从京津冀、全国各大高校、珠三角、长三角到爱辉-腾冲线,他带领着他的团队,以步履为车毂,丈量着青春中国。

时代赋予的使命

像廉思这样有热情,有担当的年轻学者,无疑是时代最迫切需要的。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习总书记说,“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

事实正是这样,经历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之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接近世界中心”的时候。在中国经济社会处在重大转型期的重要阶段,也赋予了青年学者重大的时代责任。

我国的全面改革正处于攻坚期和深水区,必然需要强大的思想理论作支撑,同时,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应对域外各种思潮的冲击,同样需要强大而先进的思想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有国内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德高望重的老专家、成果丰硕的学术带头人,也有崭露头角的后起之秀。王文是其中唯一的一位“80后”学者。他代表青年学者做了题为《新一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探索与使命》的发言。

王文是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执行院长,他所在的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是一所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2014年以来,这家研究院连续两年入围由美国权威机构评定的“全球智库150强”。

在王文看来,出生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一批青年学者,正在成长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一支生力军。这一代人的特点是,成长、求学、思想成熟的历程与改革开放背景下中国高速发展的进程同步。当下,亟需青年学者尤其是智库学者发现问题,咨政建言,推动决策者解決问题。“‘80后’要有勇气去解决当下的难题,青年一代不能只满足于书斋,而是应更多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为国家持续发展而奋斗。因为这既是时代的迫切召唤,更是未来的发展之需。”

王文说,“‘80后’学者从事业的起步期就可以平视世界同辈。我们以亲身经历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当代中国实践是伟大的,对人类文明来说是一笔宝贵、独特的经验与财富。这正是新一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有可能超越前辈、超越西方的现实根基,也是坚定信念、扎根本土的时代源泉。”

大师从青年中成长

根据教育部2014年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高等院校的专任教师150万人,其中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到了72%。这一部分人员在网上被戏称为“青椒”。“青椒”们正逐渐成为高等院校的中坚力量,承担着主要的教学和科研任务。

诚然,他们也面临着一系列困惑。教学重任,项目的压力,再加上高悬在头顶上的“职称之剑”,让很多青年学者感到不堪重负。当前,社会上也不乏一些对专家、学者庸俗化与丑陋化的现象,社会对学者的信任度降低,学者的权威性受到挑战,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学术界存在的问题。

习总书记在座谈会上也指出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存在的问题:“学术原创能力还不强”、“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的状况”。存在较为严重的“学术浮夸、学术不端、学术腐败”,“急功近利、东拼西凑、粗制滥造”的问题,还有“剽窃他人成果甚至篡改文献、捏造数据”的问题。正是这些不良风气,导致了“著作等‘身’者不少、著作等‘心’者不多”。

如何为青年人才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让青年学者在最具创造力的“黄金期”有所建树?成为当前学界思考的话题。

“社会呼唤大师的出现,却忘记了大师也是从青年学者成长起来的。”针对青年学者的困惑,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主任武宝瑞呼吁:青年学者兴,则中国学术兴。他希望社会关注青年学者,在人文社科领域评选出一大批具有高水平科研能力、并在研究领域内产生较大影响的优秀青年学者,鼓舞广大青年学者积极从事科学研究。

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院院长高奇琦说:“这是个大时代,但是我们仍不可避免地面对各种小:大形势下的‘小青椒’,大城市下的小日子,大数据下的小文章。但是我仍想借梁启超的一句话: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责任编辑 张惠清

上一篇:某供电支公司工作总结下一篇:2015下半年美术素描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