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

2024-04-19

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共8篇)

篇1: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

家国情怀与志愿者精神

北京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推广新师资培训基地A031周姝

北京对我而言是个熟悉又陌生的城市,从小就在电视和书上看到北京的种种,自己却一直没有真正踏上这片土地,这次志愿者培训给了我这个宝贵的机会。我对北京的一切充满了好奇与期待,北师大的课程安排丰富充实,我们除了学习专业知识,还有一堂非常有趣的课,老师用各个时期著名的红歌给我们讲解了中国风起云涌的近代史,让我们从中领会到家国情怀与志愿者精神的内涵。3月10号,所有志愿者还一起去国家博物馆参观了《复兴之路》展览,这次观摩活动也让我感慨万千。

“复兴之路”基本陈列通过回顾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陷入半殖民地封建社会深渊的中国各阶级人们在屈辱苦难中奋起抗争,为实现民族复兴进行的种种探索,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光辉历程,充分展示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充分展示了历史和人民为什么必须始终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设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

展览的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及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闭关锁国懦弱的清政府在英国的威逼下签订了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由此拉开了中国近代史上一百余年的屈辱历史。展览第二部分“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展示了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爱国志士们付出了鲜血和生命的代价,令人感动和震撼。展览最振奋人心的是第三部分,“中国共产党肩负起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历史重任”。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的舞台,中国共产党随之产生。在摸索中前进的中国共产党,最终在遵义会议中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八年的抗战和解放战争,中共领导下的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此外还有第四部分的“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步入该部分,之前沉重的心情变得豁然开朗,看到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齐心协力共同建设祖国。中国在核技术、航天等领域都取得重大突破,并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华民族开始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展览的最后一部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我们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展览方式新颖活泼,有身临其境青藏铁路列车,坐在座位上可以感受到奔向天路的感觉。另外一列从手摇电话到大哥大再到苹果手机,很能引起参观者的共鸣,形象地展示了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也深深的体会到社会的进步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一个展览,走过了中华民族一百多年的荣辱历史,心情时而沉重时而畅快,中国人民辛酸、愤苦、坚定地在这一百多年里将一条充满坎坷路走成了一条复兴之路。每一步都蕴含着苦涩的泪水,每一脚都能踩出浓艳的鲜血。中国从受尽凌辱的弱国到一个屹立于世界的大国,我们可以从这条复兴之路中感受到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生生不息的伟大精神力量,而正是这种力量让我们战胜了种种艰难险阻。它让我对中国自鸦片战争以后到我们现在所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有了一次仿佛身临其境的体会,这是以前在历史书上所学不到的,因为书中没有博物馆中的那种氛围,当我们看着一件件展览品时,我们可以对所发生的事件有一个相对清晰的感触。

看过整个展览,我心潮迭起,思绪万千。之前的课堂上学习的家国情怀与志愿者精神,在参观了《复兴之路》后,更加明晰的浮现在我的心头。我们现在可以说是生活在一种相对安逸富足的环境中,但是要居安思危,经历过历史的人会倍加珍惜现今的生活,看过历史的人要懂得现在生活的来之不易。我们作为一名光荣的汉语教师志愿者,是代表中国的一张名片,更应该肩负起祖国交给我们的光荣使命,把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化传播到异族他乡,为中英两国文化搭起一座友谊的桥梁。作为志愿者,我们更应该乐于奉献,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出自己的光和热。

篇2: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

中国精神是一个很宏大的一个命题,我们有无数部鸿篇巨著来从各个方面来阐述它,却好像总也阐述不完,因为中国人的精神中国人的信仰经过五千年历史的积淀酝酿实在已经得无比浩大了。我们可以讲中国人的礼仪、中国人的义、中国的纲常、中国人的宇宙观、中国人的宗教信仰等等,中国精神的内容可以说是包罗万象、不胜枚举,要想一一赘述可以说是不可能的,因此我选择其中一个方面即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来表达我的一点理解。当然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也不是一个简单的话题,一篇小论文实在是很难讲清楚,因此由于我的知识浅薄可能会阐述不清,这一点还请老师见谅。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孟子教育学生的一句名言,也可以看作是儒家传统知识分子遵从的信条。它出自《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1可见早在孟子之前我们中国人就已树立起这一家国情怀。所谓修身,就是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君子之道,行为光明磊落,无愧于良心。而齐家是指要就是管理好一个家族、成为宗族的楷模,效仿学习的样板。(中国古代宗族意识强,每族有一族长,有很大的权威性)治国是指治理好一个小小的诸侯国,而不是我们现代意义的国家。(古代的诸侯国是要对周王室负责的,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邦”。)平天下就是安抚天下黎民百姓,使他们能够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而不是用武力平定天下。这是很古老而又朴素的一种中国人的家国观念,影响了后世无数中国人。

孟子还有一句名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语出《孟子·尽心上·忘势》2它的含义是不得志时追求善,得志时推广善。这里的善是指儒家的价值观与行为规范,从孔子、曽子、孟子到董仲舒、朱熹等无数儒家门人他们毕生所追求的就是把儒家的思想体系传播出去,使每个中国人都按照儒家的价值观来为人处世,当然董仲舒成功地说服了汉武帝以儒道治国,后世的皇朝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也需要董仲舒“天人感应”、“天地君亲师”那一套,因此可以说儒家思想塑造了中国人多半个人格,所以说中国人的家国观念很大程度上就是儒家的家国观念再糅合其他一些学说的内容,但儒家的内容毫无疑问是占主要地位的。

道家对于中国人家国观念也有一些影响,道家的思想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道家的基本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即治理国家,一切顺乎自然,对百姓采取不干涉或少干涉的政策,以无为为手段达到无不为的目的。道家的思想精髓:天人合一,无为而治。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为神化皇帝提出的“天子”,实际上就是融合了部分道家思想的儒道。思想史上流行的观点认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作为中国文化精髓的“儒道互补”的体现:前半句表达了儒家的理想主义和入世精神,而后半句显示出道家的豁达态度与出世境界。

从春秋战国时代起中国人保家卫国的观念就深深地烙在中国人灵魂深处。《左传》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3强大的齐国前来攻打弱小的鲁国,身为鲁国一个平头小老百姓的曹刿认为自己也应为保卫自己的国家出一点力,主动为鲁庄公出谋划策,巧妙的通过鼓声判断敌人虚实最后成功击退了齐国的侵略。我们可以看出之所以叫中国人的家国情怀而不是士大夫或大儒学者的家国情怀是因为这是全体中国人所共有的所集体认同的一种国家集团理念,而不管他是肉食者还是小老百姓,维护国家民族的利益是大家的共同信念,所以我们讨论的是包括达官贵族、走卒贩夫、农夫乞者等全体中国人的信仰。

中国传统社会是典型的家族社会结构,所以,这个社会结构必然产生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这样举世无双的价值体系。这个价值体系并非是孔子一个人的贡献,它是中华民族至少五千年来的大家族社会结构在解决利益分配、权力地位、弥合纷争等方面时应对种种问题而产生的种种对策后凝聚而成的必然结晶。“在对于不同价值项的强调上,中国家族社会把“仁”放在首位,并且以之统帅其余的价值项。而仁的本义是:1.人;2.爱。仁就是人,就是爱。所谓“博爱之谓仁”、“仁者爱人”、“仁者人也”。因此,“以仁为本”其实就是“以人为本”或“以爱为本”的意思,这是真正的人本主义思想。把仁爱作为治理一个国家的最高原则,这不用说是最人道的原则。不管统治者能否完全做到,但这无疑是最合理的最自然的原则。这个原则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的家国政体中得到强调,恰恰是因为这个家国是一个家族构成的。家是国的缩影;国是家的扩大。因此,家庭中父母兄弟姐妹之间亲情之爱就演变或者说升华为整个大家族社会成员中的爱。所以孔子呼吁大家族成员“泛爱众,而亲仁”,这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4 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强起来为中华大一统奠定了基础,但是商鞅是魏国人,秦统一中国的过程中肯定会灭掉魏国,这不是与中国人的家国情怀相矛盾吗?首先春秋之前中国的周王朝已经是统一的王朝了,商鞅想要帮助秦一统天下是符合中国人大一统的观点的,而且从我们的角度来看现在的中国才是国,那时分裂的诸侯国更像是一个个邦。中国人是指现在意义上的中国人,从这个角度来看商鞅帮助促进了现代中国的统一。

古代中国人区分华夏与夷狄,认为只有汉人才是中华正统,因此才有岳飞抗金保家卫国人人传颂,大唐破吐蕃的赫赫功绩,但经历了几千年的融合交流相处,原来被视为异族的一些少数民族已经和不少汉人杂居同化为统一的中华民族了因此到了近现代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有了新的变化,来自外国的威胁成为大家的共同矛盾。十九世纪以来中国不断遭受来自西方列强的侵略,为了团结起来反击侵略建立民国以免亡国灭种,孙中山由“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走向了“五族共和”,形成了中华民族这一概念,从此中国人有了新的定义即属于中华民族的一员,进而加强了民族的认同感与凝聚力。近代中国史可以说是一部用血泪写成的屈辱史,一代一代前人努力的探寻救亡图存的方法,李鸿章掀起洋务运动,梁启超主张维新变法,张謇兴办实业救国,孙中山建立中华民国,毛泽东传播星星之火。。无论他们成功与否这些都是他们为了使国家兴存所做出的艰苦努力,这是他们的家国情怀,这就是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中国人讲究宗族姻亲以此来区分归属,那么从我们整个地球村的高度来看,世界上有无数个民族,有美利坚民族、德意志民族、大和民族,而我们中华民族整体应该属于一个宗族,我们是一家人,中国是我们的国,而中华是我们的家,我们的家国情怀用朴素的语言来讲应该是期望我们的民族与国家再次强大起来,用生命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参考: 1《礼记·大学》 2《孟子·尽心上·忘势》 3《左传·庄公十年》

篇3: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

一、作为中国国家精神的中华精神

关于国家的构成有一个很有名的三要素说, 即国家必须有领土、人民、政府。这个学说忽视了国家至关重要的因素, 就是作为国魂的国家精神。一个丧失了国家精神的国家, 可能形式上有主权, 而实质上不过是他国精神的殖民地和文化的附庸国。而传承了国家精神的民族, 即使遭遇国破家亡, 也能够排除万难重新复国。一个国家与一个国家的边界, 不仅是政治地理意义上的划分, 更凸显了精神的不同。黑格尔说, “自在自为的国家就是伦理性的整体, 是自由的现实化;而自由之成为现实乃是理性的绝对目的。国家是在地上的精神, 这种精神在世界上有意识地使自身成为实在, 至于在自然界中, 精神只是作为它的别物, 作为蛰伏精神而获得实现。只有当它现存于意识中而知道自身是实存的对象时, 它才是国家。”[2]

这里有必要对一系列相关概念进行辨析。民族精神与国家精神在西方语境中是没有差别的, 在汉语语境中, 民族精神和国家精神还是有细微的不同。究竟用什么样的概念来表达中国的国家精神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这里有中国精神、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精神三个选项。我认为中华精神这个概念具有最高的统摄力, 能够成为凝聚全球华人的精神力量, 而中国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只适合在国内宣传, 在国外向华人宣传就可能遇到阻抗[3]。

因此, 为了提高宣传效益, 建议无论国内国外宣传都只强调中华精神, 中华精神的文化意蕴在传播力方面相比于中国精神的政治色彩和中华民族精神的民族标记会更胜一筹。

爱国主义是居民对自己居住国家的热爱之情与奉献之诚, 是国家精神的核心。任何一个国家在培育自己的国家精神时都会把爱国主义当作基本要义。家国情怀是指中华文明独有的慎终追远、思亲怀祖、爱家齐家、爱国报国、家国一体以及先国后家等关于家庭、家族、母邦和祖国的信念与情愫。家国情怀的内涵比爱国主义要丰富, 是中华精神的独有品质。

国家是一种精神, 国家依存于信仰才能持久。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其精神, 即作为一种特殊意义上的精神而存在。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区别, 其内在地体现于精神的差异性。而国家精神的核心在于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要体现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 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 执政为民[4]。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与公民三个层面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这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呼应了人们精神生活的热切需求, 为中华精神注入了新能量, 凝聚起国人价值观领域的最大公约数。

而中华精神的集中体现, 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 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所定, 行无所依。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和价值观念。“国有四维, 礼义廉耻, 四维不张, 国乃灭亡。”这是中国先人对当时核心价值观内容和重要性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国家精神的转变, 既彻底批判了传统文化精神中封闭、狭隘、保守、落后、专制与奴化等弊病和局限性, 又弘扬了其大同追求、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等优秀品质, 从而使“中国国家精神”沿着批判性、科学性、开放性与现代性道路进行了系统性重塑。

如何凝练中华精神的核心内容表述方式, 需要思想界深入探讨并尽快形成共识。中华精神作为中国国家精神其内容与“中国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应当一脉相承。中国精神的权威表述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其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以及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为基础的。应把中华文明的思想精粹基本表达出来, 既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精神互为表里, 又能够浓缩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思想精华[5]。按照上述思路, 本文构建了一个中华精神核心内容表述1.0版, 包括中华一家、自强不息;革故鼎新、继往开来。民为邦本、利民为经;兴利除弊、扬善抑恶。仁民爱物、明德修法;讲信修睦、任贤使能。天下为公、和衷共济;天人合一、顺天应人。

“中华一家、自强不息”是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的具体指向, “革故鼎新、继往开来”是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经典表述。这十六个字就基本对应中国精神的权威表述。“民为邦本、利民为经;兴利除弊、扬善抑恶”这十六个字的意蕴与“以人民为中心”,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人民利益是各项工作成败得失的价值标准”等执政理念是完全契合的。仁民爱物、明德修法、讲信修睦与任贤使能“是中国政治智慧的精华, 强调仁政, 德法并用、生态保护、诚信与睦邻友好, 主张贤能政治, 都是值得我们发扬光大的好东西”。“天下为公、和衷共济, 天人合一、顺天应人”是中国特色的国际主义和生态主义, 是中华民族天下胸怀的体现。它与“和平共处、国际关系民主化、国际正义、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与自然和谐”等现代思想异曲同工。

中华精神核心内容的凝练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 中华精神是中华文明的灵魂, 凝练好宣传好中华精神, 能够增强全球华人的文化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激发中国人民奋发图强实现中国梦的决心和信心, 也可以成为中华文明对外宣传的名片, 成为各国人民了解中国认同中国的窗口。

二、人类共同价值的中国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继承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价值取向, 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富强、公正、文明与和谐, 也吸收了主要成形于西方的价值理念, 如民主、自由、平等和法治。古典的中华文明思想宝库里并非完全没有民主、自由、平等与法治这些思想的吉光片羽, 但实事求是讲, 这些思想的理论化和制度化主要由西方完成。民主、自由、平等与法治是理性反思人类社会的应然状态必然会得出的结论, 马克思主义所主张建立的社会主义社会也是坚定地信奉民主、自由、平等与法治这些人类共同价值的。西方建立了一系列的制度来体现民主、自由、平等和法治的要求, 这些制度的利弊得失也已经表现地很清楚, 国人们应师其意而不师其制, 回归人类共同价值的本质, 不忘本国, 学习外来, 开创未来。人类共同价值是人的天性的价值形态, 人类共同价值的具体实现方式必须与不同文明圈内的人的习性相适应, 必须走本土化道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是民主、自由、平等语法治的信仰者和践行者, 也是这些人类共同价值中国化的开拓者。

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对公共权力的所有权, 公共事务的管理需要一部分人脱离生产来完成, 绝大部分公共事务是不可能由占人口多数的人民来直接管理的, 人民必须作为委托人将公共权力委托给合适的代理人去代为行使公共权力。因此, 民主的制度设计的出发点应当是如何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确保代理人的个人追求与社会要求契合。投票选举只适合于民意代表的遴选, 不适合公务人员的遴选。公共职位应当向全社会开放, 彻底废除公职人员终身制, 实行任期制, 规定所有成年公民, 只要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且无违法犯罪记录, 都可以通过考试录用的办法进入公务员队伍。从事公务员工作一般任期五年, 特殊岗位不得超过十年, 每年更新公务员队伍的五分之一数额, 即每年有五分之一人员退出, 五分之一人员新进, 确保流水不腐。对于各级行政首长, 必须有担任民意代表的经历。各级行政首长虽然不是民意代表选举产生, 但民意代表每年可以对其考核, 进行信任投票, 不信任票数超过百分之五十者, 该行政首长当被免职。民主制度设计就是让人民通过民意代表对公务人员的监督全程化程序化。

民主虽然是西方政治文明的产物, 但却是人类的共同追求。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单一的“西方民主制”类型的说法是极其荒谬的。每一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民族个性, 民主制在每一个国家都会发展出与其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特殊形式。要建设适合本国国情的民主制度, 就必须使民主本土化。没有民主的本土化, 民主政治的建设就不可能健康顺利地进行, 也不可能稳固。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先驱者在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中与民主化进程中, 历尽艰辛, 饱尝探索之苦, 但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 其主要原因就是没有进行民主的中国化建设, 而是照搬照抄西方式民主。任何国家的民主都是具体的、历史的以及有条件的, 而不是抽象的和绝对的, 离开国情条件来谈民主必然是空想和盲目的。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 而不是照搬照抄西方的民主体制, 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方向和目标。

自由、平等、法治是不可分割的价值诉求。自由是做社会规范允许做的事情的权利或能力, 自由可以分为自由权利和自由能力, 自由权利是社会规范规定的个体的活动自由度, 自由能力是个体实际能够支配的活动自由度。比如, 每个人都有表达的自由, 这种表达权利从法律上讲人人平等, 但实际上每个人在表达能力上是有明显差别的。人具有意志自由, 可以为善也可以作恶, 因此, 自由必须依靠法治来规范, 道德与法律就是为不同自由设定的边界。自由与责任密不可分, 任何自由的背面都对应着相应的社会责任, 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的肆意妄为和胡作非为, 不是自由, 是任性。平等是除了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而获得差别待遇外, 所有人在相同情形下获得无差别待遇的权利。平等是人性中渴望受到尊重的价值表现,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因为出类拔萃而受到社会普遍尊重, 追求平等与追求卓越都是获得尊重与利益的需要, 因为出类拔萃者总是少数, 所以社会成员的多数会认可平等作为最合理的价值配置原则。处于不同社会生态位的主体对于自由和平等的偏好是不相同的, 一般说来, 处于优势地位者往往更偏好自由, 处于劣势地位者则更倾向于平等。而法治则是自由与平等二者张力的平衡机制。法治的原意是法律的统治 (rule by law) , 本质是正义之治 (rule by justice) , 因为法律的应然就是分配正义与矫正正义的条文化和程序化。法治是政治理性化的基本形式, 它能够有效克服权力任性, 保护公民权利, 维护社会秩序。“法治”的普遍价值, 只有与中国的具体法治实践相结合, 只有以不对抗民族性与国俗民情不太扞格的法律形式去兑现, 亦即只有通过法治中国化, 才能真正解决法治实践中的中国问题, 才能真正形成深植于中华土壤的有生命力的中国法治体系和模式。

三、中华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球推广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观念体系, “三个倡导”提出的十二种价值观可以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0版, 从实现中国梦的需要出发, 笔者认为有必要将其拓展为2.0版。即在国家层面增加“伟大”这一价值目标, 在社会层面增加“责任”这一价值原则, 在公民层面增加“勇毅”这一美德要求。

中国现在是一个大国, 但目前还不是一个伟大国家。即使国家将来实现了富强、民主、文明与和谐, 也不一定就能够成为伟大国家。在中国历史上, 汉武唐宗时代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的伟大国家, 伟大和强大不同, 伟大基于强大, 但强大不一定伟大。所谓伟大国家者, 其国民性格必雄健勇毅, 其文明水准必独领风骚, 其对外举措必安邻来远, 其国际威望必四海钦服。成吉思汗的帝国可谓强大, 但文明乏善可陈。汉武帝时代是中华传统文化保护、继承和发展的辉煌时期。汉武帝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对保护中国传统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 不仅在中国历史上, 而且在世界历史上都有着很高的地位。汉武时代也留给后人许多丰富而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 古丝绸之路、居延汉简、霍去病墓与巨石群雕等都极具历史、艺术、科学研究和观赏价值。唐太宗时代国力强盛, 太宗本人雄才大略, 不拘于琐微, 他统治时期对外文化交流空前繁荣。其对一切文化不间华夷, 兼容并包, 使唐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交流与融合。1840年以来, 中国天朝大国的迷梦转为积贫积弱的噩梦, 国人从夜郎自大的文明自负嬗变为自惭形秽的文明自卑。首鼠两端、畏缩卑微、欺软怕硬以及崇洋媚外的消极国民性表现比比皆是。我们必须把建设伟大国家作为我们国家建设的终极目标, 这样的国家, 是国民共享的乐土, 是世界仰慕的天堂, 是人类文明的山巅。伟大国家是世界上所有进步人士心中的祖国, 伟大国家才是真正安全的国家。

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与公正都是强调权利, 而任何权利都需要相对人履行相关责任来保证。一个社会得以形成和发展, 恰恰是社会成员各自承担责任在先, 无人承担责任, 自由、平等、公正与法治都是痴人说梦。只有承担责任, 才有可能创造价值。无论价值大小, 都是因为有人承担了责任才产生的。“责任”即“责任心”是一切价值观的核心, 真正地人人具有了“责任心”, 世界就会更美好, 充满博爱、关爱, 不珍惜人生的人就会减少。就民主和自由而言, 也有一个以“责任”为基础的问题。如果没有“责任心”做前提, 那自由将是一种放任的疯狂的自由, 甚至是以损人利己为基础的自由。真正的合理自由应该是在以责任为前提条件。同样, 没有责任心的民主只能代表一小撮、一小伙儿或者代表某一团伙利益, 没有责任之心失去责任前提的民主与自由是在误导民众社会的发展。

公民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和友善这些美德规范固然重要, 但践行这些美德的美德——勇毅则是须臾不可或缺的。勇毅是勇敢、果决和坚毅这些优秀品质的综合。它的反面就是畏缩。公民在大多数情况下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做, 但往往缺乏勇气和毅力去做。中国几千年的温良恭俭让的教化, 使中国人温文有余, 勇毅不足。敢于横刀立马、敢于为民请命、敢于仗义执言、敢于当仁不让以及敢于见义勇为的勇毅之士如凤毛麟角。晚清以降, 华夏文明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传统的政教制度和生活方式遭遇泰西文明的冲击, 有识之士们各显神通, 苦思救国之良策。时人多有感于积弱之国民性, 提出“欲文明其精神, 先野蛮其体魄”的救国之策。勇毅是美德之魂, 是我们追求正义和真理征途中不可缺少的伙伴。保卫祖国的时候需要勇毅, 抢险救灾的时候需要勇毅, 改革创新探索前进的时候需要勇毅, 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时候需要勇毅, 向自己的缺点进攻的时候需要勇毅, 甚至当你为受冤屈者说句公道话的时候也需要勇毅。失去了勇毅美德, 个人就难以进步, 事业就难以发展, 传统美德如疾恶如仇、刚正不阿、见义勇为、勇往直前和大义灭亲等都难以实践。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版为基础, 增加世界 (包括和平、公道、合作、包容、共治) 与自我 (包括自爱、自知、自信、自强、自律) 两个层面的价值观, 构成一个五个层面25个价值维度的价值观系统, 这个系统可以统称为“中华价值”。中华价值与中华精神都是中华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界层面的价值观也是我国一贯倡导的国际社会应当遵循的价值观。旗帜鲜明地亮出我国的国际价值观, 是有责任担当的表现, 也是成为伟大国家所必须地步骤。和平, 就是主张所有国际问题优先采用政治与外交手段解决, 尽可能避免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公道就是主张各国对于国际问题的是非曲直要按照事实本身来裁断, 不要搞双重标准。合作, 就是各国要扩大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往来, 扩大各方的共同利益。包容, 就是主张各国要相互尊重彼此在制度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 相互借鉴。共治, 就是主张全球问题全球各国共同参与共同治理, 地区问题相关各国共同参与共同治理。

个人层面的价值观包括自爱、自知、自信、自强和自律五个方面。个人层面价值观和公民层面价值观是有区别的, 公民层面价值观是个体作为社会成员在涉及自身以外的对象时的价值规范, 如对于国家则应爱国, 对于职业则应敬业, 对于他人则应诚信和友善。个人层面价值观是个体面对自我应有的价值规范。自爱, 是强调个体热爱自己, 爱惜生命。自知, 是强调客观认识自己, 勇于面对真我。自信, 是强调要相信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资源是能够解决自己面对的问题的。自强, 是强调个体要奋发图强与自力更生, 不断超越自我和完善自我。自强会提高自信。自律, 是强调个体要慎独, 要自我约束, 经常自警自省, 努力克服人性的消极倾向。

“中华价值”系统全面地概括了个人、公民、社会、国家以及世界五个层面的价值目标和规范, 是比较完备的多功能价值导航系统。这个价值导航系统应当作为我国软实力建设的组成部分大力向全世界推广, 让更多的海外朋友更好地理解中国人民的价值追求, 提高世界人民对中国的国家行为的认同。

摘要:国家精神与国家核心价值观二者相辅相成, 培育国家精神要坚持国家核心价值观的引导, 建构国家核心价值观要发掘国家精神体系中的优秀价值观元素。笔者构建了一个中华精神核心内容表述1.0版:“中华一家、自强不息;革故鼎新、继往开来。民为邦本、利民为经;兴利除弊、扬善抑恶。仁民爱物、明德修法;讲信修睦、任贤使能。天下为公、和衷共济, 天人合一、顺天应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版为基础, 增加世界与自我两个层面的价值观, 构成一个五个层面25个价值维度的价值观系统, 这个系统可以统称为“中华价值”。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中华精神,中华价值

参考文献

[1]陈敏, 李安增.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民族精神[J].山东社会科学, 2014 (6) :159-162.

[2][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 张企泰,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1:258.

[3]孙孝富.论当代中华精神的新发展[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11 (5) .

[4]邹诗鹏.民族国家构架下的国家精神[J].哲学研究, 2014 (7) .

篇4: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

《黑马》是一部反映个人命运的自传体小说,作品通过对文均坦70年人生历程的描写,将中国20世纪近70年来的历史风雨寄寓在个人的人生历程中。作品既描写了文均坦从解放初期沔阳协和祥的一个小老板到湖北侨光石化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的人生历程,又详细描写了文均坦在这几十年中的坎坷经历;他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乱世、也经历了极左路线给予他的天灾人祸;他和改革开放的历程一同成长,将三万元注册的“侨光”小厂建设成资产八千万、拥有20多项专利技术的高新产业。

在这种线性的叙述中,作品不仅仅是他人生经历的回顾,还饱含着真挚、朴实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人自古以来推崇的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没有千千万万的个人和家庭,就没有国家。谋生创业,安身立命,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对老百姓来说是家庭生计,对国家来说则是要事要务。

作品中的主人翁饱经沧桑,历经坎坷,愈挫弥坚,愈挫愈勇,始终对人生、对生活充满热情,始终笑对人生。正如作者在跋中所说:“《黑马》记述的是我大半个世纪的记忆,有美好的,也有不美好的,我一律视为美好。老沔阳人乐观的天性影响了我一生,我也希望我的乐观能感染我的读者……人生的道路是漫长的,难免遇到挫折、遇到不公,遇到极端的人和极端的事,但是我们绝对不能采取极端的态度来应对。……我唯有一招,就是笑对生活。”

笑对生活是该作品中主人公的至理名言。在任何艰难困境中,文均坦都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用正能量对待生活的苦难,用顽强奋斗改变生活的困境。他用顽强的奋斗精神改变自己的处境,用自己的力量为社会做贡献,这种家国情怀在作品中展现得很充分。

作品揭示出文均坦和他的家庭以及杨树峰镇所经历的一切,正是70年来中华民族现当代史的风云画卷,文均坦和他的家庭的命运,始终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文均坦身上那种饱经沧桑、愈挫愈勇、敢于担当的“黑马”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精神的具体写照,传播着一种感人肺腑、催人奋进的正能量。

二、浓烈的生活气息和浓郁的天沔文化色彩

《黑马》讲述的是天沔地区一代人的经历和故事,作品内容丰满,真实感人,很接地气。《黑马》中的人物性格及其言谈举止无不弥漫着浓烈的生活气息,作者描写的开店、读书、行船、打渔、做工、防灾等劳作方式以及走亲访友、婚丧嫁娶、风物人情等等,则深刻、细致地反映出江汉平原文化传统的色彩和个性。浓烈的生活气息和浓郁的天沔地域文化色彩,是《黑马》的特点之一和成功之处,这得益于作者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对人生的深切感悟。

首先,作品以饱满的热情描写了沔阳州的富饶和美丽,称其家乡杨树峰是一个“流金淌银”的地方。这里是江南鱼米之乡,1960年代在月亮湾打鱼“一网能打二三十个油牯子鱼”,“一天能打三四十斤鱼”。同时这里又是沔南重镇,是一个有药铺、当铺、染坊、槽坊尤其是鲜鱼交易中心的集镇,这里还是大汉王陈友谅的家乡,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地方,这里也是作品主人公文均坦建功立业成为石化行业“黑马”的地方。作者如数家珍地描写江汉平原的富饶美丽,充满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其次,作品描写了江汉平原近70年来各个时期的风情风俗。作为鱼米之乡的江汉平原,作者写的最为精彩的是打鱼的具体场面,1950至1960年代打鱼的场景被作者描写得生动有趣:比如场面宏大的“邀朋”,那是二十多条船一起捕鱼,“二十多条渔船分成两列,在东荆河上顺流而下,随着一声号令,同时往河中间逼。”比如一人一条船的“崴浑”,那是在冬季靠人的热量抓鱼的方法,用竹篙破冰,然后人站在冰水洞里:“我们脱掉裤子,哆嗦着下水。水齐大腿,冰得刺骨,寒气直逼胸口,……黑鱼不知是憨还是懒,明知被捉也不挣一挣。鲫鱼尽管灵活,却喜欢自投罗网,感觉到热气就靠过来取暖,黏在腿上,弄得人痒痒的,既然送上门,那就不客气了,捉一个就往舱里丢一个。”这种捕鱼方式只有江汉平原才有,这样的描写具有民俗学价值。

民俗是一种历史的积淀,是一个地方风俗风情的具体承载者,通过对民俗的描写,可以展示一个地方的浓烈的生活气息和地域文化色彩。《黑马》中对天沔地区各种民俗描写,可以展示江汉平原天沔地区的风土人情, 可以将天沔地区的历史与现实、精神与物质、时间和空间结合起来,从而提高作品的历史文化内涵。

三、亲历历史讲述的独特价值

所谓亲历历史讲述,是亲历了历史的人讲述其亲身经历。但是很多人因为各种原因,没能讲述他亲历的历史,随着岁月的流逝,一代代人老去,他们的经历却没能流传下来。一个人就一个世界,当这个人逝去后,他的世界、他的经历、他的故事都将逝去,因此,经历丰富的老人能用亲历者的身份讲述历史,那将是对历史的极大贡献。

《黑马》就是一部亲历历史讲述的作品。作品采取以人生经历为线索的线性结构,在70年的历程中,作者将自己的人生经历与社会变迁结合起来,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进行客观描写,具有亲历历史价值。

在漫长的70年历史长河中,文均坦亲历了70年的历史历程和社会变迁。文均坦出生在一个小商人家庭,1950年代因为家庭困难,没有继续读高中而回乡打鱼。解放后他又因为有两个叔叔去了台湾而成为台属,备受歧视,虽然各方面都很优秀,但也不能提干,只能到搬运队工作。作者将那个年代“台属”的境遇描写得真实而深刻,作者作为台属备受歧视的境遇用文均坦的经历描写出来,具有亲历者的真实和质感。

作品以历史亲历者的身份描写文均坦因为对没收家房产的人说了几句狠话而被打成反革命的过程,将“文革”时期以“革命”的名义整人的现实描写出来,将文均坦的个人经历与社会历史过程结合起来讲述,从文均坦克个人的角度讲述“文革”历史,写出了文均坦所经历的文革状态,具有文均坦亲历的历史价值。

作品还描写了改革开放后文均坦身份的变化,描写了改革三十多年文均坦亲身经历,由原先的人见人怕的“台属”成为了政协委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抓住改革开放的时机,建立“侨光”公司,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中,文均坦经历了各种艰难困境,甚至曾经因为酱菜“大跃进”让自己差点走入死胡同。但是,几十年战胜艰难困苦不服输的斗志以及改革开放的有利时机,使得文均坦从一个做五金配件的个体户,成为参与打造国家第一套PX生产装置、生产的石化芳烃,超过了美国、日本,成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型石化企业的董事长。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一个个体户如何经过艰苦奋斗成为世界著名的企业家的历史经历,通过《黑马》讲述出来,就是一种独特的亲历历史。

虽然改革开放初期离当下不很长,但也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这段历史通过文均坦的自我讲述,将他的经历描写出来,依然具有亲历历史讲述的历史价值。

《黑马》平铺直叙,没有采取过多的小说叙事技巧。作者对人物和事件的描述具体、细致,有几分“春秋笔法”,这就使得《黑马》具有亲历历史讲述的价值。阅读《黑马》,人们可以感受和发现70年来历史变迁的风风雨雨,可以感受和发现一代人历经磨难、自强不息的经历,可以感受和发现生活在这片大地上的人民的进步及其所追求目标的变化,可以感受和发现江汉平原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蜕变,甚至还可以感受和发现各个时期爱情及其表达方式的差异,还可以感受和发现江汉平原自然环境的退化。想来那在1950年代一网就能打下几十条鱼的东荆河现在已经不能打到野鱼了吧。

这种亲历历史的讲述,是一种个人化的历史讲述方式,也是一种不同于国家正史的讲述方式,但是这种讲述更具有质感,更具有民间生活的丰富性和生动性,还包含正史所没法企及的民间智慧。正如高晓晖在序中所说:“《黑马》无疑是一种个体的民间的书写,但这种书写的意义就在于,因为这种个体的、民间的书写留存着特定的生命体本真的生命信息,同时,它又像一粒露珠折射阳光一样,可以看出历史风云的变化与演进,可以看出民族的精神基因作用于个体生命、滋养人生成长的生动轨迹。所以,它是一尊不可复制的生命标本。这种审美标本最珍贵的价值,就在于它不可复制的‘唯一’。可以想象,千万个唯一的不断累加,拔地而起的必将是一个民族的历史丰碑。”高晓晖揭示这种亲历历史讲述的本质,也说明了这本书的价值。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文传学院 )

篇5:家国情怀话题作文

在20__年是干万家在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这既是对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重要精神力量的深刻揭示,也是对中华儿女奋进新时代展现新作为的极大鼓舞。

史书万卷,字里行间皆可见“家国”。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理想,还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任担当;无论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身、齐家青”的忠诚执着,还是“天下兴亡,匹夫治国、有责”的豪迈誓言……家国情怀早已下。成为中华儿女的内在品格,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近代以来,实现民族复兴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根植于民族文化血脉深处的家国情怀居功至伟。

20__年,我们将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亿万中华儿女始终秉承家国情怀,把个体价值、家庭价值的实现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将自己的人生融入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洪流。进入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更加激励着亿万中华儿女把家国情怀转化为奋斗潋情。正是无数人、无数家庭的奋斗与奉献,推动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

一方面,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不是抽象的,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

另一方面,国家好,民族好,国家才好,家庭才能好。只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每一个家庭的梦想才有最坚实的依靠。

篇6:家国情怀作文

看看,在那一个个伟人不懈的努力后,成就了“母亲”这般美丽容颜。从那伟大的领袖、科学家来说,没有毛泽东、钱学森、周恩来、袁隆平、杨利伟……他们哪能有今天的光辉?

看看,那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后,从中要不是钱学森那浓浓的爱国情怀,不怕辛苦,不顾一切地奔回祖国,那颗原子弹也不会开出美丽的蘑菇云。那袁隆平不屈不挠地做实验,几次试验田没了,但他不放弃,紧紧地抓紧最后的几缕希望,成功地种出了一种品质更好、更有丰收的水稻,让大家过上了不愁吃的生活。当东方红一号卫星顺利上天,让我们亲爱的母亲变成了第五个成功自主制造并成功发射的国家,在这背后,不知有多少人为此默默地奉献着,为它倾注了所有心血。科学家们用自己那颗聪明的头脑,加上辛勤的劳动为祖国添了不少光荣……

几十年前,人们吃不饱、穿不暖、住不好,一家几口,饿得挖草根、吃树皮的事遍布在中国各地。再看看现在人的生活,住的是高楼大厦,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五花八门。中国人战胜了穷苦,战胜了敌人,越来越好。在第十一届奥运会上,中国北京荣获举行奥运会的资格,中国女排齐心协力,共同夺得了奥运会女排的桂冠。那个时候,全中国都沸腾了,手舞足蹈:“祖国万岁!”

篇7:学“家国情怀”有感

20__年,我们将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亿万中华儿女始终秉承家国情怀,把个体价值、家庭价值的实现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将自己的人生融入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洪流。进入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更加激励着亿万中华儿女把家国情怀转化为奋斗激情。正是无数人、无数家庭的奋斗与奉献,推动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一方面,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不是抽象的,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另一方面,国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只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每一个家庭的梦想才有最坚实的依靠。今天,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就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提倡爱家爱国相统一,让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

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体现了家国情怀“爱家”与“爱国”的一体性。“夫孝,德之本也”。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提倡孝老爱亲,倡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关系社会和谐稳定。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尊敬老人、关爱老人、赡养老人,大力发展老龄事业,让所有老年人都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

篇8:让端午节多一些家国情怀

端午节之所以能经历几千年而被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保留下来, 上升为国家的法定节假日, 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是因为其中有着极为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正如网友所指出的, 不能让吃和玩成为端午节的主题, 端午节也应多一些家国情怀。

为什么要让端午节多一些家国情怀?众所周知, 端午节本来就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节分端午自谁言, 万古传闻为屈原。”因此, 几千年来, 端午从来就是一个富有诗意和爱国传统的节日。但曾几何时, 对于我们民族的传统节日, 很多人除了吃还是吃, 使节日的气氛越来越淡, 这也就难怪曾有专家学者提出了“保卫端午节”的口号, 其实质就是要保护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那么如何在端午节里弘扬爱国精神, 使端午节多一些家国情怀呢?笔者以为, 节日的仪式感非常重要。因为过去传统节日氛围浓,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相关的仪式活动。比如以前中国人吃年夜饭前一定要祭拜祖先, 那盛大的场面、庄重的气氛, 能够增加一个家庭、一个家族成员的凝聚力。因此, 比把传统节日设立为公众假日更重要的是, 如何恢复一些与传统节日相关的仪式——即或是简化了的仪式, 也让我们多少保持一些对传统的崇敬心理。毕竟, 这是我们中华文化的根。今天, 我们要过上一个有意义的端午节, 一方面可以举办各种集体活动, 比如在端午节这天组织诗歌朗诵活动, 甚至可以将这一天定为朗诵节、诗人节, 让传统节日多一点时代的积极元素, 这样总比单纯吃粽子要好。

另一方面, 每一位公民都应在灵魂深处呼唤屈大夫——一个峨冠博带在江畔行吟的背影, 一缕大义凛然忧国忧民的忠魂, 并借以激发心灵深处对信念与梦想的追求。这, 既是端午节的生命力和价值所在, 更关乎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和风骨, 关乎我们这个社会的民主、进步。

上一篇:王欣怡3月20日《读后感》《自相矛盾》下一篇:寓居吴兴阅读及答案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