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情怀诗歌

2024-05-13

教育情怀诗歌(精选14篇)

篇1:教育情怀诗歌

岁月无声,斑驳了流年的门扉;时光流泻,悄然已过悠悠万重山水。此刻,孤陌的情怀里,依旧诉不尽这母亲情。

——题记

今夜无月,磅礴飘雨,袭巻黑夜

叮咚敲响间,我看见

雨滴划过窗棱,兀自归尘

/

若是云儿不曾哭泣

雨滴怎会萧萧不知归程?

若是没有离开母亲的怀抱

又怎会落寞不知遥遥何期?

/

怀想母亲情怀

一草一叶都透露着她的爱

念起母亲平生

一针一线都包含着她的思念

/

母亲的情意,总会勾起我对时光的记忆

千百轮回,几度风雨

我看见,母亲依旧还在原地

用切切的目光,切切的守望

/

风雨飘摇,几重春秋

时光溜过母亲的`鬓角

留下了岁月的痕迹

也留下了,无言的等待

/

今夜,伴着婉转的乐音

一曲母亲情

流淌在岁月的河流

此刻,追忆时光

篇2:教育情怀诗歌

你是我永远无法割舍的情怀

走到哪儿,你都在

你总是出现在我的梦里梦外

想起你的时候

一股温暖在心间慢慢漾开

想起你的时候

仿佛看见了

年迈的.父亲

在村口久久把我等待

想起你的时候

仿佛看见了

白发苍苍的母亲

在为我做一顿拿手的饭莱

想起你的时候

仿佛看见了

儿时的伙伴在小河边等我归来

春雨飘落

在大地母亲的胸怀

白云悠然

在天空的怀抱自由自在

我何时能重温那份欢快

眼泪啊,为什么比我还难奈

还没有确定回家的消息

你就落下来

心跳啊,为什么比我还急不可待

回家的路,一步没迈

你就把速度加快

满怀感慨

只想早点感受走在

篇3:品诗歌之美, 悟诗意情怀

一、吟咏赏读, 咀嚼诗歌的音乐美

诗的语言美, 首先是指语言的音乐美。古诗讲音律、节奏。因此诵读起来朗朗上口, 铿锵有声, 让人感受到悦耳和谐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 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妇幼音乐美的语言之中。因此, 古诗教学要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彻于教学诗中。起始阶段自读, 个别读;深入学习阶段, 边理解边想象边朗读;在深入体会了诗的丰富意蕴之后, 让学生抑扬顿挫, 反复吟咏, 让学生把情感通过朗读的语调、语气以及停顿等读出来。如《静夜思》, 以《思乡曲》和《静夜思》两支曲子作为背景音乐, 让学生在音乐与诗句的欣赏中构想意境, 充分悟出声与情韵的和谐美。

二、拓展活动, 再现诗意

在古诗教学中引入活动, 给了学生一个自由想象、自由表达的时间和空间, 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大有帮助。

1、画诗。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诗与画互相生发, 相得益彰。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 一幅田园风光图。因此, 理解好诗句, 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美妙的画面。如教学“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两句诗时, 怎样在画面上表现出“无处寻”的蝴蝶呢?大家开动脑筋, 展开想像。结果, 有的学生画面上的蝴蝶隐约于金黄的菜花之中, 有的干脆不画。理由也各有不同:有的说把蝴蝶画成淡黄色, 和菜花就分辨不出来了;有的说画上儿童正拍着脑袋思考, “蝴蝶飞哪儿去了, 怎么找到它呢?”虽然怎么画都无所谓, 但可贵的是, 它已经引发了学生的进一步思考, 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

2、演诗。比如教学《寻隐者不遇》一诗中诗人询问童子师傅的去处时, 让孩子们运用已有生活经验, 充分展开想像, 进行创造性的表演。不同的学生对童子当时的神态、动作的设计都有所不同:有摸着后脑, 一片茫然的;有焦急无奈, 举目远眺的;有故作神秘, 睨视微笑的……学生种种表现, 再现了这篇古诗在他们头脑中的不同意境, 也让我们看到了他们的不同创意。

3、写诗。学生学习了古诗, 对其形式、意境、构思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 教师再加以适当的点拨、诱导, 触发学生的灵感, 让他们对古诗进行改写或者仿写。例如, 在学习《赠汪伦》后, 我进行这样的启发:诗中送别的场面是如此感人,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遇到离别的场面, 同学转学、亲人远行……在依依惜别之时, 大家一定会有许多心里话想说, 让我们都来学学作者, 回家后把心里的话写成一首送别诗, 赠给自己最不舍的人。

三、多元教学, 渲染意境

诗中有画, 画中有情。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 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因此, 它需要老师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使古诗教学丰蕴起来。例如四年级费老师执教的《江雪》, 这首诗如果仅仅让学生理解渔翁孤独寂寞, 这样的教学显然是不到位的, 所以, 引导学生与作者展开心灵的对话, 体会作者一腔的愤懑苦闷, 郁结在胸, 以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行动来发泄他对朝政的不满, 来表露他愤世恨时且又不愿同流合污、孤独、高傲的感情, 从而获得与作者情感的共鸣, 也是本课教学的内容。然而, 由于写作背景复杂, 又由于小学生的知识、阅历、个性等方面的不足, 其中的感情, 学生很难一下子领悟出来。这时费老师不失时机地出示作者的有关资料, 让学生搞清楚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激起学生的心灵震荡。

四、品味赏玩, 真切感悟

篇4:萨福诗歌的女性情怀

关键词:萨福 诗歌 女性情怀

萨福(Sappho),古希腊最著名的女诗人,大约生活于公元前628年—前568年间,曾被当时的文论家柏拉图誉为堪与九位缪斯女神媲美的“第十位文艺女神”。萨福一生写过九卷抒情诗和一卷哀歌,可惜流传至今的只有完整的两首诗作及一些残篇断句了,更多诗作“均于一0七三年在罗马和君士坦丁堡被公开焚毁,罪名是这些诗过于伤风败俗”。[1]

中世纪初期教会对萨福诗作的焚之一炬,以及后人曾经对萨福其人其诗的有毁有誉,都各有其理由,并都意味着关于萨福尚存的研究价值和空间。本文拟通过萨福诗作的断简残章,透视其女性情怀的呈现及抒写,从而探寻萨福作为欧洲第一位女抒情诗人的价值和意义。

一、女性情怀的呈现:爱的坦诚与吟唱

萨福生活的古希腊,以尊重人性,崇尚自由著称,但女性受压抑也是不争的事实。《欧洲文学的背景》一书这样记载:“一般来说,在希腊的家庭里,女人的地位是操持家务”,“她们很少被允许加入到丈夫生活中比较严肃或智识性的圈子中……在外部事务中——在社会上,在法规前——她们的地位极为低下。相比之下,奴隶的特权似乎都比她们高。”[2]可见,萨福生活的年代,已出现了男女的不平等,女性的话语权已被压抑和剥夺。但萨福却能基于自己的生活领域,抒写女性特有的生活经验和感受,表现出以爱的坦诚与吟唱为主旋律的女性情怀。

诗人首先肯定了爱情的客观存在和真诚美好,《我承认》写到:我承认/ 我爱那/ 给我安慰的/ 我相信/ 在太阳的光辉/ 和德行中/ 也有爱情的一份儿。旗帜鲜明地承认爱情、歌颂爱情,赋予爱情以“太阳的光辉和德行”[3],这仿佛是诗人的爱情宣言。在此前提下,诗人歌颂了不同领域的爱。

有少女的青涩之恋。《没有用》:“没有用/亲爱的妈妈/我不能做完/我的编织了/你去责怪/阿佛洛狄忒吧/她如此温柔/她快要/杀死我了,用/爱——对那个男孩。”[4]写了情窦初开的少女被爱所羁绊、所困扰,在母亲面前的撒娇、求助和春情萌动的焦虑、幸福。

有成人的真挚之爱。《当然,我爱你》:“当然,我爱你/ 但是,如果你爱我/ 娶一个年轻女子吧/我不能忍受/和一个年轻的男子/在一起生活:我老了。”[5]写一对男女间发生了真挚的情感,但因年龄悬殊,基于现实考虑,又不得不说再见。这是成年人爱情矛盾时艰难而又理智的抉择,是更上一层楼的爱情的歌咏、坦诚与守护,是诗人自尊、自爱的女性情怀的流露。

有母亲的博大之爱。《睡吧,亲爱的》:“我有一个/ 小女儿,她叫/克勒斯,她/象一朵黄色的/花/为了她/我不愿要/ 克洛苏斯的/王国,外加爱情。”[6]爱女在母亲心中的份量,是用富有的克洛苏斯王国外加爱情也不能交换的,母爱是如此的深挚无私、神圣和伟大!

有对生生不息的大自然的敬爱。《在中午时分》:“在中午时分/当大地/发亮,带着火光/炎热降临/。”[7]赤日炎炎,也阻止不了“蟋蟀,鼓起翅膀,高声歌唱”,小生命的放歌是大自然生命力的涌动,也是诗人内心生命情感的涌动!

有对弟子们的爱。萨福因其才气和影响,门下聚集了一些年轻姑娘,受教于萨福。她们结伴吟诗、唱歌跳舞、弹琴漫游,亲密无间。《我教有才能的》:“我教有才能的/希罗,我尽心地/教导她,她是/一个女孩,追踪着/几亚拉的星星”。[8]对弟子希罗的尽心教导中以点带面地透出诗人诲人不倦的无私的爱!

有对大龄姑娘同情理解的爱。《哀掉处女时期》“象榅桲的果实/ 成熟在树巅/高高的枝头上/从来没有/被采摘的人注意过/从来没有被触摸过”。[9]诗人是站在女性同伴的角度,给予理解和宽慰的爱!

甚至有对女性贞操的爱。《女傧相的赞歌·二》:第一个声音“童贞啊/我的童贞!/当我失去你/你要到/哪儿去呢?”第二个声音“我要离开你/去到一个地方/我决不再回来/亲爱的新娘!/我决不再/ 回到你的身边/决不!”[10]诗人不避世人的羞涩话题,写童贞,写童贞的即将远离,而且一去不返,既暗示女性人生的关键时刻,更是提醒女性珍爱自己,珍爱人生。

也许我们会认为萨福的诗太儿女情长,范围狭小。确实,她和同时代另一位著名的男性诗人阿尔凯奥斯相比,阿尔凯奥斯的诗作题材更为宽泛:“他十卷诗歌集里充塞着‘应景诗’、‘政治党派诗’、赞歌、饮酒歌和情歌等。他的充沛的精力,诚如贺拉斯所说的那样,似乎全部都倾注于政治活动和个人生活回忆中,以及游历、流放和战争的艰难困苦之中。”[11]

女诗人萨福不可能做到此,因为她属于“被遮蔽”的一族,她只能游走于自己的生活圈子,立足于女性视角,以女性自我的口吻,传达出女性的生命体验。然其“自述”,正是女性经验的真实记录,女性情怀的深切表白。

二、女性情怀的描摹:情的细腻与深切

萨福诗作围绕爱的主题所呈现的各种情感总是被描摹得极有层次,极其细腻和深切,充分显示了女性作者对生活的细腻感受,对情感的细腻描摹,是女性情怀在抒写层面的体现。

如水建馥所译诗作《夜》:

月已没,七星已落,

已是子夜时分,

时光逝又逝,

我仍独卧。[12]

水建馥在译文中有如此的注释:“七星即七姐妹星……在希腊,每逢这七星落到天边,便到冬月。萨福提到七星,正是明指这是冬天,暗指那七星在神话中所含的艺术形象,暗示自己孤零零情恹恹的心情”。

月没星落,已暗藏几分冷落和孤寂;夜深人静,冬寒侵肤,独守空房,更令人百般地寂寞难奈!诗人此时的孤苦是不难想象的!孤苦的诗人绝对是辗转反侧,不可能入眠的,期盼什么?等待什么?似不便言说,也难以言说,但又总是情不自禁地期盼着,等待着,也磨折着,……简短诗句,透露出了诗人内心深处千回百转的细腻情怀。

又如《阿尔凯奥斯》一诗(亚里斯多德在《修辞学》第一卷第九章中引用过此诗):

你想说高尚美好的话,

你舌头上没有坏话要说,

眼睛中就不会有愧色,

尽管把正直的话直说。[13]

萨福和阿尔凯奥斯是古希腊莱斯博斯岛的两位著名诗人,据说萨福十七岁时就在赛诗会上与已经出名的诗人阿尔凯奥斯相互酬唱并赢得诗名。他们的抒情诗使古希腊抒情诗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两人间相互唱和之事,也历来传为文坛佳话,“他们用着优雅的言辞相互致意”,“许多装饰用的瓶画上,往往把萨福和阿尔凯奥斯两人画在一起,这就免不了使人联想到他们之间的风流韵事”。[14]据说有一次阿尔凯奥斯对萨福说:“我想告诉你一件事情,但又愧于启口”,《阿尔凯奥斯》一诗即是萨福给他的答复。诗歌尤为简短,只四行,但仔细品读,会发现其情致描写竟如此细腻、婉转和微妙。

篇5:乡野情怀诗歌

用力拉紧着

我身上的每一根神经

把往事揉碎

洒满这青青的山岭

晶莹的晨露

潮湿了我的心底

筑梦蓝天

谁与我的思绪同行

*** *** ***

缓缓地,漫步在记忆的长亭

翻阅岁月的信笺

可否听到昔日的虫鸣

清浅的时光

哪还有比翼双飞的鸟影

心中的原野

一念成了深秋

斜阳草树

从此不见了翠柳藏莺

*** *** ***

渐渐地,雨水淹没我的深情

敞开窒息的心扉

放逐那一颗受伤的飞灵

轻舟野渡

去享受那一份唯美的恬静

坦然于心

一生无需苛求

孤灯瘦笔

书写超越自己的那一片落英

*** *** ***

慢慢地,细雨换了新晴

难以言表的情怀

铸就了自己一路的风景

淡然于心

淡走红尘也是一种梦萦

过往凝香

独守那一份情怀

清风曳柳

浅醉在阳春索酒的雨中花令

*** *** ***

淡淡地,素笺漫笔在茵茵的草坪

羽化流年的沧桑

落花成冢完成了自己的生命

时光的角落

留下一缕情愫依旧在飘零

三秋两岸

独自浅醉清欢

了然于心

让生命的旅程在释然中默默地前行

篇6:思念的情怀诗歌

一份思念,一份热量,情有多么深,爱就有多大,思念的源泉在心间,人间大爱赛彩虹。

思念源自真情友爱,友情_亲情_血缘,凝聚成滚滚洪流,摧枯拉朽势不可挡,这是人间独有的特产,形同天空的骄阳,散发出温暖人心的光芒,照亮世界所有地方,照亮人间天堂。

思念展示着真爱的容颜,时间陶冶着彼此心灵的情感

岁月促使人间真情更加浓郁。

一份思念,一份真情。

思念犹如一根红丝线,拴住了两颗跃动的心,千里万里无所谓。

一个电话,一条信息,天涯海角不分离。

思念是人间最美好的音符,友爱真情胜过美玉金钱。

良辰佳节思友亲,平淡生活酿诗篇。

举头邀明月情真切,低头思乡心潮难平,遥望天空泪水涌,虔诚祈求天地佑。

篇7:情怀诗歌

1.

夜沿着草尖,匆忙地,准备逃出枯黄

乱串的时刻,涌动的脚步声,惊醒了我的思乡

情结,棹着秋天,在四季的河海上

不断向前,向前,飘远,飘远,直到看不见黑点

我,望着白月光跌入山的那边,悄悄地潜伏

一片又一片的思念,如同蒲公英

飞呀,飞呀,循着风的方向

无声无息,只是默默地飞,飞着

在辽阔的空中,在蓝蓝的、白白的空中

2

鸟飞走了,遗留的,只是一个个空空的鸟窝

在枝头,孤零零地,躺着

歌声久久没有有飘扬,只剩下结霜的声响

家乡的树木,叶子被和尚一一剃度

落下的发,随着水流,向东,向东

小屋前,老人抱着孩子,在家门口

望呀,望呀

孤单的目光,随着炊烟,游离

到天涯,到海角,或许更远的地方

攀着门口的那堵墙的手,颤抖得让墙上的

油漆慢慢脱落,坑坑洼洼

3

孩子脸的通红,重合着稚气

不谙世故的他/她们,迷惑地问着

为何爷爷奶奶总是望着村口——那没什么人经过的场地

哪里有很多美的风景么

老人沉默不语,只是望着,望着

任黝黑和粗糙,爬上脸庞,霸占着年华

任惨白的棉花赶走黑发,消瘦时光

但是,眼里渴望的火,不断旺盛

彻照虚空的小屋

4

城市的那头,机器停息后,一个人,用

粗厚的手掌,细数归家倒计时的波纹

一圈又一圈,数到无法入眠

荡漾开来的圈圈层层里,映着

孩子的笑脸,老人的翘首期盼,炽热

那么的光亮,家乡的路变得明晰

故乡厨房散发出菜的香味,顺着

灶下的`柴火,招摇

刺激那一颗飘零的心,和残缺的脸容

不知不觉,那人卷成了一团

5

白月光,洒进城市间冰冷的窗

裹着那人的彷徨、所受的苦痛

出逃远走,急促的脚步声

惊醒了我的思念

已醒的我,无法再入眠

只好辗转在床,听室内空气轻轻的吟唱

还有窗外晚秋摆弄渡口的悲叹

枯黄即将被雪白融化,伴随着冰凉冰凉

篇8:教育情怀诗歌

一、诗中有画, 发挥想象, 发现画面美

在教学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时, 教师就可以尝试描绘这样一幅画面:阳春三月, 春风拂面, 杨柳依依, 两只黄鹂在翠柳间鸣唱, 蓝天白云之下, 一行白鹭自由飞翔。推开窗子, 远处的西岭山头冰雪未化, 门前一条大河, 河面停泊着来自远方的船只。在教学中, 教师还可以尝试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 如果让你来画, 你想画什么?”学生一一回答, 分别画上杨柳、黄鹂、白鹭、远处西岭的雪、门前东吴的船等。等课上结束, 一幅春日田园图就自然而然地创作出来了。

二、诗中有乐, 反复诵读, 感受音乐美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由此可见, 学习诗歌的首要方法就是读。所以在诗歌教学中, 必须要把诵读训练贯穿到诗歌教学的全过程, 要让学生通过一遍又一遍的诵读, 逐渐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与感悟。对于诗歌的诵读, 应根据诗情诗意, 或慷慨激昂, 或低回悲滞, 或欢畅明快, 或沉郁顿挫, 不能一概而论, 而要与诗歌的情感基调相符, 不能违背。如读《清明》要悲伤凄凉, 读《示儿》要悲壮沉痛……其次, 要做到吐字清楚、发音准确、语速适当、轻重分明;再次, 诵读的形式要多样, 教师范读, 引导学生听读、析读、自由读、合作读、配乐读、探究读……在反复诵读中, 让学生加深对诗的音乐美的体会, 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

三、诗中有情, 随声入情, 体验情感美

情感是诗歌创作的源动力, 诗歌从本质上来说是抒情的。陆机说:“诗缘情而绮靡。”严羽认为:“诗者, 吟咏性情也。”诗歌是诗人真情的自然流露, 诗歌中蕴含的真情也最能感染读者的心灵。情感使诗歌洋溢着美, 在读好的基础上, 应进一步让学生随声入情, 让学生进入到诗歌的最深处, 真正找到诗情所在。诗歌的核心全在感情, 而唯有真情才能动人。在教学中, 教师要十分注意挖掘诗歌中蕴含的感情, 让学生充分感悟到这种感情, 如王勃“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的乐观豁达, 杜甫“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的孤苦伤感, 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悲愤遗憾……

四、诗中有境, 分析形象, 捕捉意象美

诗人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现的, 包括人物、景物、场面、事态、环境等。形象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 集中体现了诗人的爱憎褒贬。诗歌的意境也是由一系列的形象构筑而成, 这种艺术境界表现得最为突出、鲜明、集中而强烈。在教学过程中, 引导学生分析领会, 把握这种艺术氛围, 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从而受到艺术的熏陶。豪放派代表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大家都很熟悉, 开头三句“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雄浑有力, 为我们再现了万里长江奔腾不息, 巨浪滔天的壮观景象;接着再由空间的广阔转入时间的久远, 引出了在这久远的年代里, 在大江南北活动过的风流人物, 为我们的想象与联想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读着雄浑的诗句, 好像亲眼目睹了历史上无数英雄豪杰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发展顽强奋斗的雄姿, 随着时间的推移, 虽然他们也同这滚滚的波涛一样流逝了, 但他们所建树的功业却永远存留在后人的怀念中。借助日常生活的底蕴, 发挥想象的翅膀, 学生不仅感受到诗人描写的“不尽长江滚滚来”的雄壮景象, 还浮现出一条历史人物的丰美画廊, 进一步体会到了诗词的意境之美。

五、诗中有白, 改编改写, 激发创造美

学生在体会到诗歌意境美的基础上, 容易产生仿照范文, 跃跃欲试的写作冲动和灵感。在这个时候, 老师应该趁热打铁, 因势利导, 引导学生由欣赏时的想象转变为自己能动的想象, 让整个审美过程得到升华。作为教师, 可以引导学生从扩充句子开始, 从诵读诗歌后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等多方面进行思考, 让学生把诗歌改写成语言优美的散文诗, 或者扩充为写景叙事类散文, 这样理解诗歌的内涵就不是一件困难的事了。班上有名学生就曾经对杜牧的《江南春》进行了这样的改写:“千里江南, 到处莺歌燕舞, 桃红柳绿, 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在临水的村庄, 依山的城郭, 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到处是香烟缭绕的寺庙, 亭台楼阁矗立在朦胧的烟雨之中。”看完这段生动的改写, 领会诗境自然水到渠成。

篇9:把握诗歌形象,感悟诗人情怀

大致说来,诗歌的形象分为两类,即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而人物形象又分为客体形象和自身形象。

如贾岛的《剑客》:“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刻画了一个手持利刃、急于建功立业的剑客形象。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塑造了一位志趣高洁的渔翁形象。这都是客体主人公形象,但都表达了诗人自己的思想情怀。

又如,陆游的《剑门道中遇微雨》:“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刻画了一个从前线归来,壮志未酬,借酒消愁的诗人自身形象。辛弃疾的《西江月·遣兴》:“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功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同样是刻画了报国无门、借酒消愁的诗人自身形象。作者正是通过刻画自身形象,表达了心中的苦闷和无奈。

再如,虞世南的《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刻画了清高贞洁、声名远播的蝉的形象。杜甫的《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月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作者通过江月、风灯、宿鹭、跳鱼等景物形象描绘了江面上安谧和平的情景。当然,无论是写景还是状物,作者都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怀和感受。

把握好诗歌中的形象及其特点有利于我们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准确、全面地解读作者的思想感情,仅靠分析形象还不够,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综合考虑。

1.联系诗人的生平事迹。如陆游曾经参加过抗击金军的战斗,出生入死,后遭投降派打击而报国无门,因此他的作品或回忆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表达壮志未酬的愤懑情绪。

2.联系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如盛唐时的知识分子因国力强盛而精神昂扬,情感豪迈反映在边塞诗中,多有同仇敌忾的豪情和保家卫国的决心。而宋朝积贫孱弱,国力衰微,于是知识分子笔下大都是悲凉的国仇家恨以及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愁闷苦绪。

3.细读题目、序言、注释。它会告诉我们创作的年代,或创作缘由,或创作背景,或作者的遭遇等,这对我们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至关重要。

4.避免先入为主。同一作者在不同时期和不同背景下可以创作出不同风格不同情感的诗歌。杜甫的诗固然沉郁悲凉,如《登高》,但也有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种艳丽明快的诗句。陆游、苏轼的作品大都关注国计民生,悲壮豪放,但也有《江城子》、《钗头凤》等作品写得儿女情长,哀婉动人。因此,多方面结合,认真理解、反复感悟,才能真正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如果我们从诗歌的情感基调和作者关注的对象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许更容易理解和操作。

一、感情基调,我们借用数学上的概念就是正向的和负向的两类。所谓正向的,即指让人觉得振奋、豪迈、温馨、

愉快、喜悦、热爱、赞叹等情感;所谓负向的,则指让人感到低沉、悲苦、痛心、失望,孤独、凄冷、愤恨等基调。如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渲染了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的热爱、赞叹和怀念,是正向的感情基调。王昌龄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诗人用“醉”、“凉”、“愁”、“清”等字眼渲染了离别时孤月高照,猿声凄厉的氛围,表达了朋友离别的惆怅孤寂之情,是负向的感情基调。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应该是一种初步的感受,更深入的感悟则要通过分析作者感情关注的对象来实现。

二、情感关注对象,主要是自己,他人,社会和大自然。

1、关注自己。有的诗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甚至遭贬流放而孤独寂寞,愁闷无绪,于是借助景物描写或塑造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怀;也有的是人厌恶官场,决心脱离世俗,洁身自好,寄情山水,也借 描写大自然或虚幻境界来表达志向。比如咏物诗、怀古诗大都是这种情况。骆宾王的《咏蝉》、苏轼的《卜算子·咏梅》就是借助物象表达自己的高洁情怀;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借歌颂田园生活表达自己的人生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居易的《琵琶行》、杜牧的《赤壁》、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等都侧重于抒发作者个人感受和情怀。

2、关注他人。也有不少诗词歌颂亲情、友情、爱情、表达作者对朋友的依恋,或思妇对征夫的期盼,或游子对故乡亲人的思念等。送别诗、思乡怀人诗都属于这一类。如孟浩然的《送杜十四之江南》:“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肠人。”借想象分别后的景象来表达对朋友的牵挂之情;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写出了思妇对亲人魂牵梦绕、刻骨铭心的思念与牵挂。

3、关注社会。受儒家思想和文化的熏陶,很多诗人积极入世,关心国家大事,关注民生疾苦,尤其是在连年战争或江山半壁、民不聊生的年代,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用手中的笔,揭露黑暗,鞭挞暴政,同情百姓,反对战争。如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绝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用调侃和讽刺的笔调批判汉帝不关心民生疾苦,一味求道访仙的做法;袁枚的《马嵬》:“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大胆而直接地流露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关心和同情,并对统治者的所作所为提出质疑,难能可贵;再如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前两句表现了将士们奋不顾身、勇敢杀敌的气概和精神,而后两句则间接表达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痛苦和灾难,产生了震撼心灵的悲剧力量。

4、关注自然。有的诗人把感情注入山水自然,通过物我合一来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或表达某种特殊的心境,或表达某种人生哲理。如苏舜钦的《夏意》:“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窗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没有特别明显的思想感情,而是渲染一种清凉静谧、清幽朦胧的气氛,表现了诗人悠闲旷达的心境;又如欧阳修的《画眉鸟》:“百啭千声随意移 ,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通过林中鸟和笼中鸟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和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苏轼的《题西林壁》则表达了一种人生哲理。

当然,同一篇作品,可能其思想内容是复杂多维的,既有个人感情的流露,也有对他人的思念,还有对社会的关注等。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一个“落花时节”把身世的飘零、社会的动荡、国家的衰败囊括其中,其中既有个人遭遇的感慨,又有友人相见的欣喜,更有物是人非的辛酸 ,以及对战后国家凋敝的伤感。

解读诗歌是一个复杂的审美过程 ,而每一首诗歌本身又有其主观性和多维性,因此,不能想象会有一种万能的规律适合所有的作品。因此我们要反复咏诵,用心感悟,既要把握好诗歌形象,更要悟透作者情感内涵,从而在较高层次上获得审美感受。

篇10:高密情怀诗歌

你的名字是

高挂在十月枝头上

永不凋谢的枫叶

粉红色的天空

我张开想像的翅膀

沿季节的脉络

用最浪漫的指尖

梳理一份念想

秋雨浇灌的心田

长出火红的思念

化开千年的容颜

我寂寞的心房

注满你秋梦的芳香

冰封的大地

你像一朵圣洁的雪莲花

纯洁了一段浮华的流年

急于读懂你的每一个细节

我憋足一股劲

把冬天的冷漠

挡在季节的边缘

再翻拣出春天的语言

温暖冷瘦一季的诗行

我该用怎样的情怀

去吟唱写在冬梦里的诗篇

为了抵达

你内心的最深处

我跟季节商量

借我一对翅膀

从寻访你的源头开始

穿越浩瀚缥缈的.时空

把我的身体打上

你远古的烙印

再把思念的根

深入到你的肌理

蔓延开,穿过

灵魂深处的血脉

然后,捧上一颗

虔诚笃爱的心灵

在世界最高荣誉的

光环下沐浴

历史的天空,不断

飘过翰墨丹青的幽香

深情的眼眸里

依稀闪过的是

泥塑、剪纸和扑灰年画

高密,我来了

我从诗意的江南走来

用跳跃的灵感

为你写下一首

滚烫的诗篇

一切关于你

最美好的文字

都是我诗行里

飘逸的音符

摇曳的高粱地

撒下我圣洁的诗魂

再蓄满一池

最浪漫的情思

你用高粱酿成的酒香

醉美我江南四季的娇颜

我用四季如春的色彩

篇11:雪花情怀诗歌

(一)雪落窗台

雪静静地落在窗外

房子上,地上,渐渐变白

慢慢覆盖了树杈

田野,村庄

许是期待的太久

隔窗望雪

居然没有了那份欢呼雀跃

静静地看着雪花

落在窗台

就像看一副素白的山水画

山是雪花,水是雪花

心里全是雪花

纷纷扬扬徐徐而下

诉说一个美丽的童话,

田埂上,小河边,那角旮旯

雪花想去哪就去哪

带着一颗洁白的心,走天涯

一片,一片,全是牵挂

(二)最初的爱

内心深处,一朵孤独的花

在午夜静静地开,想你

总是不期而来

占据心海,默默无言

任思绪徘徊,多想告诉你

我还保留最初的爱

一次遇见,美丽了岁月

留下唯美忧伤的情怀

咫尺天涯,天涯咫尺

雪花开在你的心窗外

(三)那么爱

雪花悄悄盛开

在山谷,在小河,在我的心海

一朵一朵的飞舞

在枝头,在岁月的末尾

是冬天最深情的表白

依然那么爱,在深冬

在每一寸光阴里

我把思念凝固成雪

只为地等你来

隔开的是距离,是时间

隔不断的是那份思念的.情怀

你看见雪花,是否会想起远方的我

依然那么爱

依然在岁月里遥望等待

等懂我的人儿,路过我的天涯

篇12:五月情怀诗歌

五月如约而至

轻轻推开我的心扉

激起了懵懂的小溪流水

唤醒了田间的绿荫小道

随风飘荡的五月情怀

早已化上淡妆

偷偷溜进时间的火车

时间的火车慢慢开动

不知不觉地闯入心田

多情的五月情怀

是个激情又匆匆的过客

朴实劳动与激扬青春

伟大母爱和无私奉献

相聚在浪漫、温馨的五月

用无声甜美的祝愿

滋润大地

无声的祝愿和幸福的赞歌

穿越时空

春天和生命都有归宿

篇13:论孟浩然诗歌的隐逸情怀

一、徜徉山水的悠然之情

孟浩然一生醉情于山水, 大部分的时间都隐居家乡襄阳, 这里有雄奇的山峰、幽深的沟壑和广袤无边的森林, 自小喜好自然的他, 踏遍了襄阳的山水泉岩。此外他的游踪还遍及吴越、湘中和蜀中等地, 与世事难料的现实社会相比, 他领悟到只有大自然才是清静永恒的, 能朝夕与青山绿水相伴, 舒性任情, 在自然的怀抱中终老一生, 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生。在自然山水中, 孟浩然忘却了尘世的烦恼, 惬意地享受着那份闲适与悠然。

其诗《夜归鹿门歌》[2]:山寺钟鸣昼已昏, 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 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 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 惟有幽人自来去。傍晚时分, 诗人在汉江边随着人群渡江前往隐居的鹿门山, 在清幽寂静的自然山水环绕之中, 诗人隐约听到寺庙里传来的钟声。有着怎样心境的人, 在夜幕即将来临, 在人声喧嚣的匆匆归途中, 还能倾听到那悠远的山寺暮钟?这只有心无挂碍、明澈如镜之人才能做到, 诗人那宁静淡泊之情不言而喻。当诗人信步而达渔梁渡头时, 那里已喧嚣无比。熙熙攘攘的人们, 争先恐后地要渡河。悠然的寺庙钟声和鼎沸的人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尘世内外的情景两相对照, 犹如出世与入世之境。这喧闹的人境并不打扰到诗人, 他的淡泊与悠然的意趣, 不在于寂寥无声的环境, 而是自身心境的宁静, 这份宁静足以使他无视凡尘喧嚣, 固守心灵的恬淡闲适。当所有人都在尘世忙碌奔波时, 诗人却志在闲逸, “人随沙岸向江村, 余亦乘舟归鹿门”, 同样的归去, 却是别样的心境, 再次形成了鲜明对比。离舟上岸, 此时的鹿门山早已烟树迷蒙, 山月朗照, 不知不觉便到了“庞公栖隐处”, 诗人以汉代隐士庞德公自喻, 流露出对古代先贤隐逸山水由衷的赞赏, 也是对这幽静的隐居住处由衷的喜爱。松间小道上藤萝陈杂, 石门幽隐, 仿若与世隔绝, 唯有如幽人般的诗人悠然独自往来。其情其境, 正如施闰章的《蠖斋诗话》评其诗歌云:“襄阳五言律、绝句, 清空自在, 淡然有余。”[3]367

再其如《武陵泛舟》[2]:武陵川路狭, 前棹入花林。莫测幽源里, 仙家信几深。水回青嶂合, 云度绿溪阴。坐听闲猿啸, 弥清尘外心。武陵, 是现在的湖南常德的古称, 因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而闻名。这里地势险峻, 青山环抱, 溪水清澈, 连碧天晴空之上的云彩都显得格外悠闲。当诗人徜徉于幽深而扑朔迷离的武陵溪与桃花林中, 恍惚之间, 好似与当年归隐田园的陶潜遥相契合。在这清幽的世界里, 甚至连一向凄清哀婉、引人愁思的猿鸣, 诗人都觉得是种悠闲自得的啼叫, 也能从中感受到一份宁静闲远。

二、置身田园的欣乐之情

单纯的人生经历使得孟浩然对乡村田园也有着由衷的喜爱之情。田园中没有现实社会的羁绊和政治仕途的险恶, 生机盎然的田园景致让他感受到蓬勃的生命力, 优美的田园风光更令他内心怡然欣乐。乡居田园生活使得孟浩然隐隐不甘的仕进之郁闷消散殆尽, 取而代之的是欣然满怀以及与故友、农人间真淳质朴的友情。

如其《过故人庄》[2]:故人具鸡黍, 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 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此首田园诗描写了诗人于重阳日应“故人”之邀, 到农家做客的情景。诗人在受故人相邀赴约的途中, 看到这里有郁郁葱葱的绿树, 有远处若隐若现的青山, 有星罗棋布的村舍。诗人对田园的喜爱之情尽在这淡淡的景物描写之中。诗中故人那平静悠闲的田园生活更让诗人神往, 开窗面场圃, 诗人与故友把酒言欢, 开怀畅谈, 宾主尽欢。此刻, 没有鸿鹄之志, 亦无济世之慨, 只有质朴的农家稼穑之乐。置身在这如画的田园风景中, 诗人政治追求上的失意和人生通达上的挫折都烟消云散, 和谐自然的生态之美以及怡然温馨的田家生活荡涤了这位盛唐文人的功名利禄之念。“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一个“还”字, 看起来只是诗人与故友之间一个普普通通的约定, 可其中却蕴含着诗人对田园风景和田园生活的喜爱和不舍, 让他流连的不止是菊花, 更是诗人在那充满着泥土气息的村居生活中获得的那份平静与怡乐。

再如《南山下与老圃期种瓜》[2]:樵牧南山近, 林闾北郭赊。先人留素业, 老圃作邻家。不种千株橘, 惟资五色瓜。邵平能就我, 开径剪蓬麻。首联诗人便点明他所居之处, 远离人迹, 南山脚下, 无论是放牧还是砍柴, 都很随性, 他在此过着自给自足的隐居生活。颔联感恩先辈留下的旧业, 让他享有田园之居和田园之乐, 并与老圃成为邻居。由此, 我们不难看出孟浩然心态的平民化。古代文人, 即使了无功名, 也会以文人士子自居, 而对农、工、商鄙薄视之。此诗中诗人却以成为农夫而欣慰, 对在田间劳作的邻人, 更是友好以待。颈联“不种千株橘, 惟资五色瓜”, 五色瓜, 别名东陵瓜, 相传为秦东陵侯邵平所种, 因瓜美而名扬。因此, 诗人也只愿意种植五色瓜。尾联诗人还想象着东陵侯邵平一定会庇佑他种的瓜又大又甜, 诗人将自己作为老农的心态描写得传神入微, 这是农人盼望丰收的心态, 更表现了诗人躬耕田园的充实和置身田园的怡乐。整首诗中没有华丽的辞藻, 没有刻意的雕琢, 诗人那安贫乐道, 恬淡自得的心境表露无遗。

三、参佛悟禅的超然之情

孟浩然自小就喜好佛教, 而其家乡襄阳, 在东晋时期, 就曾有佛教学者释道安在这里宣讲佛法长达15年之久, 从而也使襄阳成了佛学圣地。此处自然而未经雕琢的深绿浅碧中坐落着三、两佛寺, 隐隐可见白墙麻瓦的禅室。置身于这佛禅清净之所, 出家人那种淡出尘世, 静心修行的超脱, 无疑会给孤高狷介的孟浩然带来清心静欲、洗脱凡尘的影响, 令其对佛道禅理神往之至。其诗中不乏禅理之趣, 体现了他超然的隐逸情怀。如《春晓》[2]: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这首诗本身并没有禅语, 许多学者对孟浩然诗歌进行分类时, 也不将其视为禅诗, 但诗中表现的任运自然机趣、韵律无不与禅的妙悟、玄机暗合。诗人用最沉静的方式, 倾听、感受大自然的律动, 领略大自然的情趣, 呈现出空灵之美, 此处和“世尊有密语, 迦叶不覆藏。一夜落花雨, 满城流水香”[4]920的禅论, 有着相同的禅境和禅趣。

孟浩然性喜幽静, 在离群索居的山林生活中, 常与禅师唱和, 更向往禅师清静超然的生活。对佛法的参研, 使孟浩然明白现实的人生必然为“苦”, 而造成“苦”的根源是人们自身贪心不足的种种欲望, 只有超脱自身的世俗欲望, 才能够摆脱所有的苦痛。正是对佛理的研习, 使孟浩然的隐逸情怀中凭添了超然物外之意, 而不再仅仅是单纯的消极避世。

如《云门寺西六七里闻符公兰若最幽与薛八同往》[2]:谓余独迷方, 逢子亦在野。结交指松柏, 问法寻兰若。小溪劣容舟, 怪石屡惊马。所居最幽绝, 所住皆静者。云簇兴座隅, 天空落阶下。上人亦何闻, 尘念都已舍。四禅合真如, 一切是虚假。愿承甘露润, 喜得惠风洒。依止托山门, 谁能效丘也。诗人和好友相伴, 探访兰若寺。密林深处, 怪石林立, 清幽寂静, 虽然还没有到达目的地, 诗人和志趣相投的好友已经相信, 在那佛寺之中的必然是处虚守静的得道高僧。内心之中, 对僧人不被“妄我”意念缚系的生存方式由衷地欣赏, 此刻所有的尘俗之念都不复存在。“四禅合真如, 一切是虚假。”参透四禅, 舍弃世间的一切妄念, 感悟至此, 诗人就能以一种超然的心态看花开花落, 任云卷云舒。感念佛法的熏陶, 诗人期待着就留在这佛寺之中, 不再效法孔孟的汲汲于世。当然, 孟浩然终其一生, 都是儒者, 并没有遁身佛门, 但其处虚守静的思想和飘逸淡然的处世之举, 始终为后人所称赞乐道。

《还山贻湛法师》是孟浩然的名作, 也是一首出色的禅诗[2]:幼闻无生理, 常欲观此身。心迹罕兼遂, 崎岖多在尘。晚途归旧壑, 偶与支公邻。导以微妙法, 结为清净因。烦恼业顿舍, 山林情转殷。朝来问疑义, 夕话得清真。墨妙称古绝, 词华惊世人。禅房闭虚静, 花药连冬春。平石藉琴砚, 落泉洒衣巾。欲知冥灭意, 朝夕海鸥驯。孟浩然深谙佛理, 他知道参禅悟道, 可以观自身之正因, 不被烦恼现实所蔽, 灵觉之性才得以显现。而与世俗相周旋, 自然就不可能“观此身”, 所以两者不能兼得。面对出世与入世的两相对立, 他的心态是矛盾的, 但是世俗之路的“崎岖”, 让他坚定了感悟佛法之念。佛法可以让人远离一切恶行烦恼, 人生诸苦的一切根源也就不复存在了。诗人在清寂的禅房之中, 体悟到了“虚静”, 明白了一切物境生灭无常。此刻诗人的心性净如莲花, 清澄无染, 不难想见, 诗人归逸山林的隐逸之情也在参研佛法之际得到了升华。

摘要: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歌真切地体现了他的隐逸情怀, 其中有徜徉山水的悠然, 有置身乡村田园的欣乐, 更有于山水寺庙中参佛悟禅的超然。孟浩然因其隐逸情怀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影响了后代诸多诗人。

关键词:孟浩然,诗歌,隐逸情怀

参考文献

[1]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 1975.

[2]彭定求.全唐诗 (孟浩然卷) [M].北京:中华书局, 1960.

[3]施闰章.清诗话上册·蠖斋诗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篇14:教育情怀诗歌

关键词:赏读;品味美;享受美;入情入境;诗意情怀

古诗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千百年来它以脍炙人口、凝练含蓄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古诗都立意高远,构思新颖,语言清新,趣味浓郁。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品味古诗,剖析其语言,探析其趣味,以便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取古诗营养,探索古诗真谛,培育学生的诗意情怀。

一、吟咏赏读,咀嚼诗歌的音乐美

诗的语言美,首先是指语言的音乐美。古诗讲究韵律、节奏,因此诵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声,让人感受到悦耳和谐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因此,我在教古诗时,总是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于教学始终。起始阶段自读,个别读;深入学习阶段边理解想象边朗读;在深入体会了诗的丰富意蕴之后,让学生抑扬顿挫,反复吟诵,让学生把情感通过朗读的语调、语气以及停顿等读出来。让学生在赏读中咀嚼诗歌的音乐美,还可以借助背景音乐促进赏读。如教学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虽然大多数学生已经熟悉这首诗歌,但不一定能深刻体会其中的内在情韵。于是,我便配了《思乡曲》和《静夜思》两支曲子作为背景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与诗句的欣赏中构想意境,充分体悟声与情的和谐美。学完全诗后可以让学生反复吟咏,或一唱三叹地吟读。总之,要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声情并茂,品出语言的“真趣”,欣赏其优美的情趣来,方肯罢休。这样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学生被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使学生对诗歌的音乐美产生向往之情,涌起诵读的欲望。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还达到了背诵积累、增添其文化底蕴之功效。

二、创设情境,把握诗歌的意境美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是刘勰关于“情境”的论述。人对处在一定情境中能引起情感共鸣的事物往往体验深刻。王国维的 “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多条渠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浸入诗的“意境”。

1.营造氛围,让学生感受美

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除了物还有蕴含其中的情感。诗的意境美是千姿百态的,有的绚丽纤细,有的雄伟壮阔,有的豪放旷达,有的含蓄典雅,景象万千。因此,阅读古诗必须引导学生根据诗中所提供的信息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去。如教学《咏柳》一诗时,首先伴着行云流水般的古筝乐曲,多媒体展现这样一幅美景:明媚的阳光下,高高的柳树好像是用绿色的玉石装饰成的,千万条柔韧的柳枝随着微风轻轻地舞动,好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柳图”。学生在这种愉悦的情景中身心舒畅、融情入景,自然体会到作者对柳树的喜爱、赞美之情,则化枯燥为情趣,化深奥为浅显,学生对“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诗意也就不难理解了。

2.披文入情,让学生体验美

没有诗人真挚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歌。如李白在经历15个月的流放生活之后,重新获得了自由,怀着难以自禁的轻松喜悦心情,写下了《早发白帝城》一诗。可见诗是诗人“情动而辞发”的产物。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使学生体验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通过审美体验,得到心灵的陶冶。古诗是前人所写,是诗人感情的真实流露,贵在含蓄蕴藉的意境,但由于古诗文语言高度凝练,时间跨度大,在内容和情感上都留有空白,而小学生受到年龄、知识、阅历的束缚,很难进入诗人描摩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这就要在教学时找到与学生情感接洽的契合点,联系现实生活,把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古诗中,拉近距离,搭起入境桥梁,通过情感上的联系、转化与诗文达到共鸣,用心感受丰富的情感。

3.放飞想象,让学生感悟美

意境,是创作者的审美体验、情感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入境,是读古诗的根本。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如在教学《寻隐者不遇》一诗,我首先指导学生弄清诗的大概意思和人物,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诗人在松树下问些什么,诗中有没有写?你能根据童子的回答展开联想补充出来吗?”“假如你是书童,你会怎么回答?”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这些问话一一作答,并让学生分角色进行对话表演。在表演中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对答如流,初步领悟到诗的意境。

三、读诗作画,再现古诗的画面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大都绘声绘色,情景交融,展现出一幅幅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的美好景色。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中深秋的高山,弯弯曲曲的石径,飘渺的白云,若隐若现的人家,红得似火的枫林,构成了一幅清新明丽的深秋山野图。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儿童对古诗画面美的理解就会是笼统的、模糊的。我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作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教学时还可以指导学生想象诗中的情节、场面。如《寻隐者不遇》一诗中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一句,是童子回答来访者的话。为了让学生体会“云深”一词所描绘的意境,我让学生展开想象:“假如你是寻访人,你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情景?”学生纷纷回答:“我看到的是高山入云,云雾缭绕。”“我看到的是山高林密,云缠雾绕。”接着我让学生自由作画。有的学生画了一座大山,山中有大团的云雾;有的画上小房子、青松、寻访者、小书童。学生越画兴趣越浓,对诗中的画面美有了深刻的感受。

四、积累运用,让学生享受美

要真正学好古诗文,就要做好学生对古诗文的积累、内化、吸收,不仅要在古诗文课堂教学、朗读积累上下功夫,还要明确功夫在诗外,让古诗文在悄然无声中走进学生们的生活,让那些背诵过的诗文如一汪清泉流淌在学生们的心间,激荡他们的情感,升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培育学生们诗意的情怀。

(1)在常规教学中注意营造古诗学习的氛围。可以在教室前方黑板的左边,指定学生用来誊抄诗篇,一周一换。在教室后的黑板报上留出一定的篇幅,用来刊出一些古诗文,或与古诗文相关的其他内容,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每天都能接触到古诗文。

(2)对那些情节性较强的古诗文,学过后鼓励学生像讲故事那样来讲述,如《清明》一诗,鼓励学生发挥想象,把作者和牧童的对话补上去,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同时还可以适当安排改写训练,将叙事诗改写成小故事,将写景诗改写成散文。这样,古诗文融入了很强的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3)厚积而薄发。小学生只有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文化的浸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因而,在学了一定阶段后,可以让学生按要求背诵,还可以确定每次背诵的主题等。

总之,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就要带领学生走进古诗的艺术殿堂,引导学生从古诗中获得美的熏陶,提高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上一篇:二年级词语复习教案下一篇:建筑安全员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