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情怀范文

2022-05-26

第一篇:古代诗歌情怀范文

浅析古代女性文学中的感伤情怀

刘兴旺

内容摘要:由于古代女性特定的生存空间,以及她们独特的情感体验,造就了古代女性文学的感伤特质,但又由于女性独特的性格和心理变化,使她们的作品具有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特性,从而使她们的作品具有一种独特的美。本文尝试以李清照为切入点来分析整个古代女性文学的感伤内容、感伤特点,并结合时代和她们的生存空间来寻找其感伤特质的形成原因。 关键词:李清照;古代女性;文学;感伤

在雄厚而精深的古代文学中,女性文学虽没有男性文学那样高的成就,但却仍不可被忽视。在封建思想牢不可破的古代,才女们能写出这些感人肺腑、表情达意的诗作,已十分不易,而且这些作品中,还有许多不让须眉之作,不仅在当时享誉文坛,更流传至今。本文就将对古代女性的感伤文学进行研究分析,论文就是将以李清照为基点,再联系历代相关的女诗人,从局部到整体,力图用不同于前人的角度来探索中国古代女性的感伤情怀,尤其是探讨古代女性创作时所体现出来的“悲怨”这一普遍特征,同时对她们的创作内容、表现手法、感伤特质以及形成原因作探讨分析。

一、幽怨感伤是古代女性感伤文学的情感基调

虽然古代女性的创作总的基调都是幽怨感伤,但是却有不同的内容,她们可能会因绽放的春花而伤怀,也会因为鸿燕的南飞而悲痛,因离别的愁情而生怨。总的来说,可以将她们的愁分为三种。

(一)以伤春之情,感叹年华易逝为主的闲愁。

古代女性的低下地位以及对男性的附庸心理,使得她们对时光流逝特别的敏感,对自己的容颜也特别的关注,怕自己色衰容败,而不能获得幸福,所以在她们的作品中常常体现对时光易逝、容颜易老的伤感。李清照有《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肖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全词字面上虽没有直接写惜花伤感之事,但行文间又处处充斥着伤春惜花的情感。主人公因醉酒而沉睡,醒来后想到昨夜风雨,便问侍女,虽然没有写出问的是什么,但侍女答到“海棠依旧”,主人公在前用了“却道”两字,说明她根本不相信海棠还是一如往昔,“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女主人立刻更正侍女的错误,有一丝责备,更有许多感伤,为花禁不起一夜风雨而凋零了不少而伤感。

与李清照相同,其它的女诗人对春天也怀有同样的感伤之情。如宋代女词人朱淑真的关于写春的《蝶恋花·送春》: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意。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一句“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写出主人公对春恋恋不舍但又无法挽留的心思,于是愁绪涌上心头,只好任春而去,把酒送春,而春似乎也感受到了主人公的感伤之情,于是下起了潇潇细雨以作回应。这首词将女主人公因春的飞逝而产生的惆怅之情尽现其中。

时光易逝,那么容颜也就易衰,清代女诗人络绮兰在《对雪》诗中说:“莫怪世人容易老,青山也

1 有白头时。”虽然诗人对容减易衰有一定的理性的思考,用青山也会有被白雪覆盖的时候来比喻人的老去是自然规律,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诗人对年华易逝的思考中,却透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心绪来。

(二)以爱情为主要表现内容的情怨。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也是一种最美的感情,历朝历代对爱情的吟咏之作不可胜数。在古代女性文学里,爱情题材的诗作是多数,作者有着不同的身份和生活境遇,也就有了不同的爱情体验,但是,在缤纷绚烂的爱情海洋里充满了苦涩的泪水,这一点却又是共同的。

有因离愁而思念的低语,如李清照《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也有弃妇的悲怨,如后汉窦玄妻《古怨歌》;有远嫁异国他乡的悲吟,如西汉乌孙公主《悲愁歌》;还有失宠妃膑的泣诉,如西汉班婕妤《怨歌行》;也有商人妇的哀叹,如唐代刘采春《罗唝曲》;又有吏人妻的悲愁,如晋代苏伯玉妻《盘中诗》;更有征人妇的忧虑,如唐代陈玉兰《寄夫》。

(三)以逝国感伤为主的哀情。

在女性创作中关于哀国伤民的作品并不多见,但依然有不少女性跳出个人情感圈子而关注到社会问题上来,并且能够发表自己的看法,显得非常的难能可贵。就李清照而言,当金兵入侵国土而宋朝采取屈辱求和偏安一隅后,她就有不少关注国事的作品了。她在《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中写道:

想见皇华过二京,壶浆夹道万人迎。连昌宫里桃应在,华萼楼前鹊定惊。但说帝心怜赤子,须知天意念苍生。圣君大信明如日,长乱何须在屡盟。

这首诗写于绍兴三年,也就是宋高宗第一次派人赴金国屈辱求和之时,首句就直接写到人民期望收复失地,让国土统一,但是宋朝当权者却没有积极抗争,只是消极的求和,于是李清照在最后说“圣君大信明如日,长乱何须在屡盟”,讽刺了求和政策,表达了对屈辱求和政策的不满,也反映出诗人对当时政局和沦陷区人民的关切。随着北宋当权者一味的求和,时局动荡不堪,赵明诚因病逝世,诗人沦落到了流离失所境地。李清照连续遭到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尝尽世间之苦。在这期间,她的创作开始了一个新的转折,国破家亡之悲时时反映在她的作品中,更有现实意义。如在《武陵春》中所写的: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一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道出此时诗人身在异乡为异客,物是人非,国破家亡的悲惨情形,心中百感交集,千言万语还没有说出口,眼泪已是夺眶而出。她的痛如此沉重,双溪舴艋舟又怎么能载得动呢?

此时,女性作品所反映的还有很大成份是基于自身的情况,并没有完全立足于国家或是百姓来写作。但到后来的明清时代,这一现象开始转变,女性诗人们开始直接大胆地反映社会现状,并且勇敢地表达自己对国家或社会的不满以及对百姓的同情。

二、女性感伤文学的表现方式

古代女性特殊的生活背景和文化背景,使古代女性文学有着特殊的意蕴与传统,它有“特定的情感生活内容,确立了凄美柔婉的总体风格和以诗、词两种文学体裁为主的艺术样式。”所以在感伤这一风格上她们是大体相同的,而且在表现感伤的时候也是大同小异的,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一)多以“瘦”、“病”、“愁”等表现哀情。

这一特点非常突出,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仅以毕振达所辑《销魂词》中清代女子作品为例,在入选的95位作者的234首作品中,愁、怨、泣、哭、寒凉、凄切、寂寞之类涉及悲愁之情的字和词即达1600多个。”这还仅仅是对清代女性作品作的整理,若是将整个女性文学中的涉及这类悲愁之情的字词都统计出来那将是一个多么壮观的数字。这一特点在李清照的词中也非常的明显,我们非常熟悉的句子就有: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武陵春》 ②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凤凰台上忆吹箫》

从以上句子中,似乎可以感受到李清照对“愁”与“瘦”情有独钟,总是离不开这两个让人怜惜的字眼,而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总是愁眉不展,玉减容衰,清癯消瘦,使人暗然神伤。第一首词中女主人因与夫君相隔两地而倍感孤独苦闷,心中相思不已,思念缠绵不绝而愁;第二首词中的愁则包含着太多的内容,因为此时的李清照正体验着国破家亡、夫死离乡、孤苦漂泊之苦;而第三首词中“瘦”、“病”、“愁”一并出现了,女主人公“新来瘦”并非是因酒而病,也不是因秋而悲,那是为什么呢?原来是因为她“离怀别苦”,因相思之情一天浓于一天,才使人消瘦。离人远去,主人公相思不已,常常呆呆地凝视远方遥寄相思,于是那凝视注视的地方也就凝聚着女主人公深切的思念之情,与日俱增,无从排遣,而成离愁。也许在现实生活中,愁怨并非如此浓重,但是在心里却是以忧愁为主,在作品中就用“愁”、“瘦”等词来加深强调自己的忧愁,一方面它们能形象地勾勒出女主人的外貌,另一方面还能含蓄地表达出她的愁,而她们往往是因愁而瘦,所以“瘦”成了她们表达“愁”的一个凭借。

(二)通过景物描写表现愁思。

在文学创作中,环境有两个作用,一是衬托,一是渲染。所以,在很多时候,客观事物往往会因为创作需要而披上主观色彩,达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境界,这是我国文学的一种传统。古代女性在创作的时候也非常注重寄情于物,由于她们所抒之情都是悲情,所以她们在这一方面又有一个相同点,那就是凝愁于物,以物凝愁。

当她们凝愁于物的时候,就是将愁情寄于物,将哀情外现,借外在景物来表达心中的忧伤之情。李清照非常善于将哀情外现,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表达心中的情感。如她的《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无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这首词写于李清照随宋室南渡之后,写的是元宵佳节的情景。上阕写南宋临安节日时的热闹情景,灿烂的落日,像黄金熔化一样绽出异样的光辉,而此时天空的云朵连成一片,像白玉一样堆砌在一起,这样漂亮的光景正是欢度佳节的好时光。接下来仍在写开春时节的景象,柳条初绿、梅花初谢、春和日暖,

3 可是主人公却并没有融于这样的美景与佳节中,“人在何处”的迷惘之问立即让人联系到她当下的情境——流落异乡、孤苦寂寞。于是初春美景也染上浓郁的悲情,笛音也是声声幽怨,心绪低落而“谢他酒朋诗侣”。下阕则是在回忆以往元宵盛景,今昔对比,心中更是惆怅,由昔而今,更觉今非昔比,作者已不再是曾经无忧无虑的那个青春少女,现今已是国破家亡、夫死飘零、形容憔悴的光景。全词没有一句一字是直接写主人公愁苦孤独之情的,但是读来却是哀情一片,李清照巧妙地将心中的情思融入对春以及元宵情景的描写中,这则是在看似写实的描述中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

三、古代女性文学的感伤情怀的形成原因

文学是反映现实的,文学的出发点是现实生活,感伤成了古代女性文学的情感主脉,所以可以看出她们作品中的悲与她们生活中的愁是息息相关的。下面我想从古代女性生活的社会环境以及生存空间来探寻她们愁苦的根源。

(一)中国传统文学审美观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文化气氛浓厚的国家,在审美上偏向于内在意蕴,含而不露、曲折隐晦、哀而不伤。这一审美观使得妇女在创作时常常追求其诗作的含蓄婉转,表情虽苦虽悲却并不激烈,表现得温文尔雅、细腻婉转、透剔如晶石,小家碧玉式的品质被她们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且中国人历来有一种悲美意识,人们容易被悲伤之情所打动,从屈原的《离骚》到宋玉的《九辩》,再到杜甫的《三吏》、《三别》,再到李后主的《虞美人》等等,无不被悲情所笼罩,晚清时刘鄂则用“哭”来描述中国的文学史!古代妇女也受此影响,在创作中多诉悲写愁,凄凄惨惨戚戚,无不使人吁嘘感怀。所以她们的作品也就出现了这些伤时之情、离别之绪、悼亡之悲、感世之苦,这些也就汇聚成了一股愁苦之源淌在中国的文化之海里。

(二)被传统的封建伦理所束缚。

我国古代礼教宣扬“男尊女卑”,使女性的社会地位非常低下,不能像男子那样从事各种社会活动,更没有行为权力,女性低下的地位把她们囚禁在家庭这一个小天地里活动。早在《周礼·天官·九嫔》中就有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的记载,这也就是“四德”。到东汉时,班昭更将这“四德”阐述得更为详细与严格,其《女戒》中言:

清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是谓妇德。择辞而说,不道恶语,时然后言,不厌于人,是谓妇言。盥浣尘秽,服饰鲜洁,沐浴以时,身不垢辱,是谓妇容。专心纺绩,不好戏笑,絜齐酒食,以奉宾客,是谓妇功。此四者,女人之大德,而不可乏之者也。

古代女性没有宽阔的活动天地,在她们眼中只有春去秋来,花开花败,月圆月缺,亭台楼阁,而她们的创作也就被局限在这些小事物小范围中,也就仅仅是抒发她们的个人情感,而且多是感叹时光易逝,红颜易老,悲秋伤春,或是因自己情感生活的不如意而诉离别之痛、相思之情。封建伦理除了从言行举止方面要求妇女外,还从内在精神上禁锢女性,还要求女性要“三从”,即《孔子家语·本命解》所说的:“女子者,顺男子之教而长其礼者也,是故无专制之义,有三从之道:幼从父兄,既嫁从夫,夫死从子。”这样古代女子的一生都没有自主权,没有独立的人格,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这种总是依附于男性的生活当然不是女性理想的生活环境,女性低下的地位使得她们总是生存在备受歧视的环境中,其中的痛苦滋味又怎是一个“愁”字了得?

(三)古代女性不能正确定位,过于依附男性、婚姻。

“三从四德”严格的限制了女性的自主自由权,将她们牢牢地禁锢在家庭中,丈夫就是她们的天,

4 爱情和夫君就是她们生活的一切。所以,即使她们的爱情或者婚姻出现的是小矛盾,往往也会掀起巨大的情感浪潮。如果她们的婚姻是完全失败的,那对于她们来说则是致命性的打击,甚至等同于灾难。一当她们遇到这样的情感挫折时,她们常常会发出悲天悯人的声音,才女们就会吟诗唱词,而诗作中就会抒发她们心中的不平与悲伤。李清照虽然早在豆蔻年华时就诗名在外,但其成就却远不及她后期的作品,赵明诚的去世,使李清照饱尝了深刻的痛、永恒的思、刻骨的寂寞,也带给了她无尽的悲哀,而这些让人撕心裂肺的情感都被李清照纳入了她的词中,让人在读她的词的时候深刻地感受到她心中的愁苦,情不自禁地融入到她那“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深沉的感伤世界中。为爱痴、为爱喜、为爱愁、为爱悲的浓情使李清照的诗作达到了感人肺腑的艺术境界,其它的女诗人也是如此,女冠诗人鱼玄机因渴望如意郎君而概叹:“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赠邻女》)而薛涛则沉痛地说:“风花日将老,佳期犹渺渺。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春望词》四首之三)而后的朱淑贞更因她失和的婚姻生活而著有词集《断肠集》。

综上所述,古代女性因为她们特殊的生存环境,造成了她们特殊的文学品质,形成了以忧郁感伤为中心脉络,以低婉之笔诉温润柔和之情的总体特征。从中也可以看到,古代女性的创作以及审美具有窄、深、抑的特点。窄,即她们审美视角的狭窄,这是由于她们生存空间比较狭小,她们的作品也就基于其生活,极少关注到更广阔的社会问题,只在抒发个人的狭隘情怀。深,即她们作品中反映更多的是其幽深的内心世界,在这样的内心活动中细致入微地发掘生命的体验。抑,即她们的情感抒发时的婉转曲折,压抑节制。总之,忧郁感伤,温婉曲折成了古代女性文学的基本特征。

参考文献:

[1]乔以纲.中国女性的文学世界[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 1993. [2]李冶、薛涛、鱼玄机著,陈文华校注.唐女诗人集三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3]陈新、周维德、俞浣萍编. 历代妇女诗词选注[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85. [4]孙海鹏.中国古代妇女感伤文学的艺术品格[J].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4). [5]师世伟.试论李清照词的悲剧美[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6). [6]黄益.唐宋八大家(下)[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7]赵晓辉.中国古典诗词精品赏读·李清照[M]. 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 [8]沈家庄.宋词的文化定位[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9]孙海鹏.才女的忧郁与文士的感伤----古代感伤主义文学主题在男女作品中的不同表现[J].华东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4). [10]金军华.伤逝之悲——浅论李清照词的感情基调[J].语文学刊,2006(7). [11]王小庆.论易安词的感伤美[J].职大学报,2001(1). [12]西同华.中国古代妇女地位低下原因剖析[J]. 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2).

第二篇:乡野情怀诗歌

*=*=*=*=*=*=*=*=*=*=*轻轻地,行走在深山的小径

用力拉紧着

我身上的每一根神经

把往事揉碎

洒满这青青的山岭

晶莹的晨露

潮湿了我的心底

筑梦蓝天

谁与我的思绪同行

*** *** ***

缓缓地,漫步在记忆的长亭

翻阅岁月的信笺

可否听到昔日的虫鸣

清浅的时光

哪还有比翼双飞的鸟影

心中的原野

一念成了深秋

斜阳草树

从此不见了翠柳藏莺

*** *** ***

渐渐地,雨水淹没我的深情

敞开窒息的心扉

放逐那一颗受伤的飞灵

轻舟野渡

去享受那一份唯美的恬静

坦然于心

一生无需苛求

孤灯瘦笔

书写超越自己的那一片落英

*** *** ***

慢慢地,细雨换了新晴

难以言表的情怀

铸就了自己一路的风景

淡然于心

淡走红尘也是一种梦萦

过往凝香

独守那一份情怀

清风曳柳

浅醉在阳春索酒的雨中花令

*** *** ***

淡淡地,素笺漫笔在茵茵的草坪

羽化流年的沧桑

落花成冢完成了自己的生命

时光的角落

留下一缕情愫依旧在飘零

三秋两岸

独自浅醉清欢

了然于心

让生命的旅程在释然中默默地前行

于:20XX.07.13

第三篇:冬日情怀爱情诗歌

冬日晨曦薄雾

走在路上,有点儿凉

如你的突然间转身离去

仿佛一切变得空无

明知是短暂的休憩

却怎么也放不下心底最深的情怀

你在远方

也是一个人在走

一样的天空一样的世界

也一个人在孤独

愡如昨天

也似明日憧憬

而实在的正是当下

当下正在远方为你祈福

无眠

想着你超负荷地忙碌

而我却无法给你更多的关怀

所有的岁月你都在一个人面对

都在一个人在风中飘扬

明天

明天是什么时候

许是一个永远也摸不到的希望

或是一个只能遥远的时光

此时

惟有两处时空一样情怀

会不会不变

就会成为陈旧的模样

是不是变化

就一定会褪去更多的雍装

和执着有关吗

与永恒相连吧

一切

在这初冬里开始蜇伏

等待明春的发芽

第四篇:你我依然情怀依旧诗歌

就因为痴等了千年一生何求你能否给我一个会心笑容

就因为情定三生写下爱的前奏

才会让我容颜这般消瘦

揉碎了月 摇醉了梦

几经轮回 一地闲愁

我无悔的等候 心恋如初

一样的热情 一样的美丽

一样的欢笑在风中轻舞

梦枕了几个春秋 花开在心头

我们何不相牵手相拥来世的风流

啊 花影弄人 泪笑三秋

华丽的香愁

你我依然情怀依旧

就因为沉醉了千年一无所有

我将放手任凭心野狂纵

就因为爱你太深爱得把心伤透

我依然对你情有独钟

心碎的人 痴醉了酒

风雨几度 一路牵愁

我无怨的痴守 梦醒如初

一样的执着 一样的心动

一样的美好再把爱重奏

梦枕了几个春秋 花开在心头

我们何不相牵手轻吻来世的温柔

啊 花影弄人 泪笑三秋

华丽的香愁

你我依然情怀依旧

第五篇:品古典诗歌 悟诗人情怀

品古典诗歌 悟诗人情怀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赏析

阮籍生活在魏、晋之际,他有雄心壮志。《晋书·阮籍传》说:‚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由于当时政治黑暗,壮志难酬,所以陶醉酒中。其实酒并不能浇愁,他的忧愁和苦闷,终于发而为《咏怀》诗。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这两句出自王粲《七哀三首》(其二):‚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王粲夜不能寐,起而弹琴,是为了抒发自己的忧思。阮籍也是夜不能寐,起而弹琴,也是为了抒发忧思,而他的忧思比王粲深刻得多。王粲的忧思不过是怀乡引起的,阮籍的忧思却是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产生的。南朝宋颜延之说:‚阮籍在晋文代,常虑祸患,故发此咏耳。‛这是说,阮籍生活在魏晋之际这样一个黑暗时代,忧谗畏祸,所以发出这种‚忧生之嗟‛。一般读者当然更是无法弄清究竟是何种‚忧思‛。不过,《晋书·阮籍传》说:‚(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登武牢山,望京邑而叹。‛由此或可得其仿佛。史载诗人‚善弹琴‛,他正是以琴声来排泄心中的苦闷。这里以‚不能寐‛、‚起坐‛、‚弹鸣琴‛着意写诗人的苦闷和忧思。

诗人没有直接点明诗中所抒发的‚忧思‛,却写道:‚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写清澈如水的月光照在薄薄的帐幔上,写带有几分凉意的清风吹拂在诗人的衣襟上,造成一种凄清的气氛。这似乎是在写自然景色,但是,景中有人。因为在月光下徘徊的是诗人,清风吹拂的是诗人的衣襟。所以,可以说写景正是为了写人。这样写,比直接写人,更富有艺术效果,使人感

1 到含蓄不尽,意味无穷。

‚孤鸿号野外,翔鸟鸣北林。‛是继续写景。是写孤鸿在野外哀号,而盘旋的飞鸟在北林上悲鸣。如果说,上两句是写诗人的所见,这两句就是写诗人的所闻。所见者清风、明月,所闻者鸿号、鸟鸣,皆以动写静,写出寂静凄清的环境,以映衬诗人孤独苦闷的心情。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但是,《文选六臣注》中,吕延济说:‚夜中,喻昏乱。‛吕向说:‚孤鸿,喻贤臣孤独在外。翔鸟,鸷鸟,以比权臣在近,谓晋文王。‛好像诗中景物皆有所指,如此刻意深求,不免有些牵强附会。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在月光下,清风徐来,诗人在徘徊,孤鸿、翔鸟也在空中徘徊,月光朦胧,夜色苍茫,他(它)们见到什么:一片茫茫的黑夜。所以‚忧思独伤心‛。这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失望、愁闷和痛苦的心情,也为五言《咏怀八十二首》定下了基调。

请依赏析出一道题,并拟定答案。

2 品古典诗歌 悟诗人情怀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句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览古 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注释

⑴越中:指会稽,春秋时代越国曾建都于此。故址在今浙江省绍兴市。 ⑵勾践破吴: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公元前473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

⑶还家:一作"还乡"。锦衣:华丽的衣服。《史记·项羽本纪》:"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后来演化成"衣锦还乡"一语。 ⑷春殿:宫殿。

⑸鹧鸪:鸟名。形似母鸡,头如鹑,胸有白圆点如珍珠,背毛有紫赤浪纹。叫声凄厉,音如"行不得也哥哥"。 〔6〕宫女∶婢女。 赏析: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所写的历史事件是春秋时期吴越争霸。

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他选取的不是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而是在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

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在吴越兴亡史中,以越王"十年生聚"卧薪尝胆的事件最为著名。诗中却没有去追述这个为人热衷的题材,而是换了一个角度,以"归"统领全诗,来写灭吴后班师回朝的越王及其将士。

接下一句是对回师那个欢悦气氛的描绘。诗中只抓住一点,写了战士的锦衣还故乡,可留给人们想象的却是一个浩大的,热闹非凡的场面:旌旗如林,锣鼓喧天,勾践置酒文台之上,大宴群臣,满脸得意而又显赫的光辉。

3 举城到处可见受了赏赐,脱去铠甲,穿着锦衣的战士,二十年的耻辱,一朝终于洗净,胜利的欢欣与胜利的沉醉同时流露出来。一个"尽"字,便暗示了越王以后的生活图景。果然,王宫里开始回荡起歌功颂德的乐曲伴以柔曼的舞姿,越王左右美女如云,缤纷落绎,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二、三两句是诗人在越国历史画卷中有意摄取的两个镜头,浓缩了越国称霸一方后的繁盛、威风,其中更有深味可嚼。昔日,吴败越后,越王采纳大夫文种的建议,把苎萝山女子西施献于吴王,于是迷恋声色的吴王沉溺其中,不能自拔,终日轻歌曼舞,纵情享乐,对世仇越国不再防范,使得越军趁势攻入,最后亡国自尽。吴国灭亡的道理越王哪里不知,可他如今走的又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呢?当年忍辱负重,卧薪尝胆,食不加肉,衣不纹饰,精励图治的英雄本色,随着良辰美景,江山在握都丢得干干净净了。那么这样的繁盛又会存在多久呢?至于越国的命运,诗人不去写了,一切道理已尽在不言之中,而是急转一笔,写了眼前的景色:几只鹧鸪在荒草蔓生的故都废墟上,旁若无人的飞来飞去,好不寂寞凄凉。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出之。过去的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子孙万世之业,而诗篇却如实地指出了这种希望的破灭,这就是它的积极意义。

此篇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一般地说,直接描写某种环境,是比较难于突出的,而通过对比,则获致的效果往往能够大大地加强。所以,通过热闹的场面来描写凄凉,就更觉凄凉之可叹。如此诗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与后面所写现在的冷落,对照极为强烈,前面写得愈着力,后面转得也就愈有力。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诗人对这篇诗的艺术结构也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绝的安排。一般的七绝,转折点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这种写法,不是笔力雄健的诗人,是难以挥洒自如的。

另有一首怀古诗《苏台览古》可资比较:"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苏台即姑苏台,是春秋时代吴王夫差游乐的地方,故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此诗一上来就写吴苑的残破,

4 苏台的荒凉,而人事的变化,兴废的无常,自在其中。后面紧接以杨柳在春天又发新芽,柳色青青,年年如旧,岁岁常新,以"新"与"旧",不变的景物与变化的人事,作鲜明的对照,更加深了凭吊古迹的感慨。一句之中,以两种不同的事物来对比,写出古今盛衰之感,用意遣词,精炼而又自然。

接写当前景色。青青新柳之外,还有一些女子在唱着菱歌,无限的春光之中,回荡着歌声的旋律。杨柳又换新叶,船娘闲唱菱歌,旧苑荒台,依然弥漫着无边春色,而昔日的帝王宫殿,美女笙歌,却一切都已化为乌有。所以后两句便点出,只有悬挂在从西方流来的大江上的那轮明月,是亘古不变的;只有她,才照见过吴宫的繁华,看见过象夫差、西施这样的当时人物,可以作历史的见证人罢了。

此两诗都是览古之作,主题相同,题材近似,但越中一首,着重在明写昔日之繁华,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结句写今日之荒凉抹杀之,转出主意。苏台一首则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日之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见出今昔盛衰之感,所以其表现手段又各自不同。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诗人变化多端的艺术技巧。

请依赏析出一道题,并拟出答案。

5 品古典诗歌 悟诗人情怀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diàn]秋①,轻解罗裳,独上兰舟②。云中谁寄锦书来③?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词语注释

①玉簟(diàn)秋:意谓时至深秋,精美的竹席已嫌清冷。

②兰舟:《述异记》卷下谓:木质坚硬而有香味的木兰树是制作舟船的好材料,诗家遂以木兰舟或兰舟为舟之美称。一说"兰舟"特指睡眠的床榻。 ③锦书:对书信的一种美称。《晋书·窦滔妻苏氏传》云:苏蕙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其被徙流沙的丈夫窦滔。这种用锦织成的字称锦字,又称锦书。 作品译文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作品鉴赏

这首词作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别情词作。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意境清凉幽然,颇有仙风灵气。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

6 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起句为全词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调。

接下来的五句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接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两句,构成一种目断神迷的意境。按顺序,应是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而思及谁寄锦书来。‚谁‛字自然是暗指赵明诚。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所以有‚谁寄‛之叹。说‚谁寄‛,又可知是无人寄也。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无时无刻不萦绕于词人心头。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凄凉无奈之恨。

下片自此转为直接抒情,用内心独自的方式展开。‚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句的补充和引申,说明尽管天长水远,锦书未来,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这两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来看,从‚一种相思‛到‚两处闲愁‛,是两情的分合与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

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则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下句‚此情无计可消除‛,紧接这两句。正因人已分在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

‚此情封锁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三句最为世人所称道。这里,‚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在艺术上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当然,这两个四字句只是整首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非一枝独秀。它有赖于全篇的

7 烘托,特别因与前面另两个同样工巧的四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前后衬映,而相得益彰。

请依赏析出一道题,并拟出答案。

8 咏怀八首:

(1)诗人是如何表现他的忧思的?

【明确】①开头两句通过动作描写(夜晚失眠,起来弹琴),婉约表达了诗人心中的隐忧。

三、

四、

五、六句通过‚明月、清风、孤鸿、翔鸟‛以动写静,③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点破忧思、伤心

(2)诗人为什么会如此伤心,如此忧思?

【明确】三国魏晋时人公元249年,司马懿杀曹爽,专国政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专权公元254年,司马师废魏帝曹芳,立曹髦公元260年,司马昭杀曹髦,立曹奂死后,由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阮籍就是处在司马氏与曹氏激烈斗争的政治漩涡之中为了保全自己,他不得不小心翼翼,虚与周旋生于乱世,阮籍常用醉酒的方法,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

越中览古

(1)请从两个方面谈谈这两首诗共同的特点?

(2)请谈谈这两首诗艺术手法的主要不同之处?

【参考答案】

(1)这两首诗都将昔日的繁华和今日的衰败加以对比,抒发了诗人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感慨,对功名富贵的否定。

(2)相同的是都用了昔盛今衰的对比手法。不同的是第一首以前三句的篇幅着重写‚昔盛‛,而最后一句写‚今衰‛来否定之,从而形成对比,转出新意;第二首则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反衬昔日之繁华,从而见出昔盛今衰之感。

9 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意境,以清冷的自然景色为衬托来抒写内心的孤独和忧思

上一篇:古代诗词赏析范文下一篇:耕地保护职责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