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干湿差异显著》教学设计

2024-04-18

《东西干湿差异显著》教学设计(精选5篇)

篇1:《东西干湿差异显著》教学设计

题: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

第2课时

东西干湿差异显著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掌握等降水量线图的阅读方法,记住1600mm、800mm、400mm、200mm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总结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2、通过对降水柱状图和降水统计图的阅读,归纳我国降水的时间分布特点。

3、通过对干湿地区分布图、景观图、降水量分布图、地形图、温度带图的阅读和图层叠加,理解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标准是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4、了解我国降水特点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采用描图的方式,特别关注1600mm、800mm、400mm、200mm等降水量线的分布,进一步观察它们分别穿过的地形区和行政区,思考通过800mm等降水量线和0℃等温线的位置关系,与温度带分布进行对比,加深对秦岭—淮河自然地理线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2、在阅读降水柱状图和降水统计图的前提下,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找共性和差异的方法,了解我国降水的时间分布特点。结合教材中“北京年降水量极值”图,学生通过读数、计算差值等方法,加深对我国降水年际变化大的特点有较深刻的认识。

3、以温度带图的阅读方法阅读干湿地区分布图,通过对干湿地区分布图、景观图、降水量分布图、地形图和温度带图的图层叠加,分析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指导学生特别注意800mm、400mm、200mm等降水量线与干湿地区界线的对应关系,发现降水与干湿状况的一般关系。以东北地区和植被分布为例,启发学生理解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标准是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4、运用课件直观形象的演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形成对我国地理环境差异性的了解,认识到只有掌握自然规律、趋利避害、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才能让大自然能更好地为我们人类服务。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章教材主要介绍中国的自然环境特征,各节内容都是围绕这一主线展开,本节主要介绍中国的气候,教材在编排上也注意突出中国的气候特征。气候特征可以通过其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反映出来,要了解气候特征首先应了解气温和降水,而且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及特点是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掌握这些知识,有利于理解各区域地理环境和农业生产上的差异。本节课主要内容是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干湿地区划分。

2、学生分析。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学生兴趣很高,学习效果不错。有了前面的基础,相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一定会理解我国年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原因和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标准与分布地区。教学重难点:

1、学习等降水量线图、降水柱状图和降水统计图的阅读方法,归纳总结我国年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原因。

2、通过图层叠加法,发现降水与干湿状况的一般关系,理解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标准与分布地区。教学方法:

讲述法、读图分析法、课件演示法、合作探究法、练习法。辅助手段:

多媒体课件、地图册。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据说每天晚上中央1套天气预报的收视率要高于新闻联播的收视率,这是为什么呢?对,因为天气与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必须提前了解。正因为如此,“气候”这一节也成了本学期地理课的重点内容,讲课之前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像关注天气预报那样来学习了解中国的气候。

过渡语: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 “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一个知识回顾,检测一下同学们的学习效果。

二、知识回顾

1、出示问题(课件展示):

(1)我国冬季气温的特点是什么?我国南北气温差异产生的原因又是什么?

(2)夏季我国普遍高温,最低气温出现在青藏高原,主要原因是()。

A、远离海洋

C、纬度高

B、海拔高

D、冬季风的影响

(3)我国从南到北划分为哪几个温度带,关中平原处于哪个温度带?

2、指名学生回答。

3、明确:

(1)气温由南向北递减,南北差异大(高达50℃以上)。主要原因是纬度南北跨度大(大陆最南约4°N、最北约53°N)。(2)B(3)关中平原处于暖温带,四季分明,适宜种植苹果、梨、猕猴桃等暖温带水果,因此我们的家乡咸阳是全国闻名的苹果之乡。

过渡语:下面请大家欣赏两幅画(课件展示),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小结:第一幅湿润,第二幅干旱,同样位于960万平方公里的祖国大地上,为什么东南地区水网密布,气候湿润,而西部内陆地区沙漠广布,气候干旱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探究的问题:东西干湿差异显著(板书)。

三、探究新知

(一)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

1、学生仔细阅读课本34页图2.18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和阅读材料,完成课件上的问题。

多媒体课件演示:

(1)年降水量超过1600毫米的地区大多在()。其中降水最多的地方是()。

(2)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岭、()河附近至()高原东南边缘。它与我国一月份的()等温线大体是一致的。

(3)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岭、张家口市、()市、()市至喜马拉雅山脉东缘。

(4)年降水量200毫米以下的地区大多在()。其中降水最少的地方是()。

2、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

3、归纳我国年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多媒体展示)。

(1)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很不均匀:东多西少,南多北少。(2)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3)学生圈划并齐读“我国年降水量空间分布规律”。

4、学生思考、小组讨论:为什么我国东部降水多,而西部降水少?

5、学习小组推选代表发言。

6、明确:因为东部地区靠近海洋,受夏季风影响明显,降水较多;西部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水汽难到达,降水稀少。

(二)我国降水的时间变化

1、学生认真阅读课本35页图2.20中国南北四个城市降水的季节差异,完成下列问题(多媒体展示):

(1)四城市从南向北排列依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降水较多的月份,广州为_________________月,武汉为_____________月,北京为______月,哈尔滨为_____ 月。

(3)结论:四地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共同点_______________,明显的差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生认真阅读课本35页第一段文字后,小组合作探究: 为什么我国各地的降水量时间分配很不均匀,全国大多数地方的降水多集中在4—10月?

3、学习小组推选代表发言。

4、多媒体课件演示:(1)锋面雨的形成过程。

(2)我国东部地区的锋面雨带推移规律。(3)我国东部地区的主要雨带图。

5、明确:受夏季风的影响,锋面雨主要集中在4—10月,所以我国各地的降水时间分配很不均匀,全国大多数地方的降水多集中在

4—10月。

6、学生阅读课本图2.21北京年降水量极值,计算北京1965年和1959年年降水量差值后,谈感受。

7、明确:我国降水年际变化大。

(三)我国的干湿地区

1、学生阅读课本图2.22中国干湿地区的划分,明确我国有四类干湿地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

2、探究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标准。

(1)学生在干湿地区划分图上绘制800mm、400mm、200mm三条等降水量线,分析等降水量线与干湿地区界线的对应关系。

明确:湿润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大致相当于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半湿润与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大致相当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半干旱和干旱地区的分界线大致相当于200毫米等降水量线。(2)指导学生将干湿地区分布图、景观图、降水量分布图、地形图和温度带图叠加,思考并讨论:我国东北的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400——800mm之间,为什么还属于湿润地区?

明确:该地区虽然降水在400——800mm之间,但由于距离海洋近,受海洋影响明显,加之纬度位置比较高,气温相对较低,蒸发量小,因此气候较为湿润,属于湿润地区。

(3)结论: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标准是一个地区年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反映该地气候的湿润程度。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气候湿润;反之,降水量小于蒸发量,气候干旱。

3、不同的干湿地区对生产与生活的影响。

(1)农业生产方式与农作物不同:湿润区,水田为主;半湿润区,旱地为主;半干旱区,灌溉农业、牧业;干旱区,绿洲农业、牧业。(2)地面植被不同:从东到西,依次为森林——草原——荒漠。(3)房屋的建筑形式不同。

4、拓展延伸。

(1)我国跨有四个干湿地区的省区有哪些?(2)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划分界线?

明确:大致相当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即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连线。

(3)为什么台湾岛东北部的火烧寮和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会分别成为我国降水最多和最少的地方?

明确:火烧寮属于季风气候,且位于迎风坡地带,受夏季风(东南季风)影响,多地形雨,雨量丰沛,所以成为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托克逊深居内陆盆地,不受夏季风的影响,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干旱少雨,所以成为我国降水最少的地方。

四、学以致用

1、学生分组合作探究:课本37页活动1。

2、明确:

甘肃夏河县的房屋采用平顶,因为当地降水少,平顶房屋方便晾晒;浙江绍兴市的房屋是斜顶,因为当地降水丰富,斜顶房屋利于排水。

五、学生谈学习收获

六、课后任务

认真阅读并完成《绩优学案》25页——26页练习题。

七、老师寄语

学好地理我们的视野会更开阔

学好地理我们的生活会更幸福

八、板书设计

第二节

第2课时

东西干湿差异显著

一、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

1、降水空间分布很不均匀:东多西少,南多北少

2、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二、我国降水的时间变化

1、降水时间分布的特点:分配不均匀,主要集中在4—10月

2、降水时间分布特点的原因:受夏季风和锋面雨带的影响

三、我国的干湿地区

1、四类干湿地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

2、大致分界线:800、400、200 mm年等降水量线

3、划分的标准: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九、教学反思

篇2:《东西干湿差异显著》教学设计

一、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避免文化冲突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我们与西方的交往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很多文化方面的冲突,直接影响到了跨文化交往的效果,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们极有必要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体措施如下:

1. 授课教师要转变观念

在我国目前的教学体系中,外语教学多半只在课堂上进行,教师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如果教师只把重点放在语法和词汇教学上,学生就不可能学会语言的实际运用,也无法获得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授课的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观念,切实认识到文化冲突的危害性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把握英语文化知识教育的量与度,以及教学的具体步骤和方法,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2. 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

一直以来,大学的英语教学侧重点都放在了语言知识的传授上,而忽略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在质和量两个方面对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加以控制,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电影、投影仪、互联网等)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还可以举办一些专题讲座,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出具有较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改进教学方法时,一定要使新的内容与学生所学的语言知识紧密联系,并与语言交际实践紧密结合。

3. 重视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非语言交际也是一种重要的交际方式,指的是在特定的情景或语境中使用非语言行为交流和理解信息的过程,它们不是真正的语言单位,但在生活和交际中有时候却能表达出比语言更强烈的含义,一些特定的非语言行为往往代表着特定的含义,在跨文化交际中必须加以重视。中西文化背景下的非语言文化内涵差异非常大。例如,中国人信奉“沉默是金”,认为沉默里含有丰富的信息,甚至“此时无声胜有声”,而英语国家的人对此颇感不舒服。西方人在交谈时,听者一般都会长时间注视对方的眼神,以示听者的认真和对说话者的尊重,但是在中国人看来,这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因为中国人不习惯于对方长时间地盯着自己看。

4. 引导学生广泛接触西方文化材料

在大学里,英语教学的课时非常有限,但学生在课余有充分的可支配时间,因此不能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广泛阅读西方英语文学作品、报刊杂志和时事评论等材料,从中吸取文化知识,增加文化素养,拓宽西方文化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另外,有外教的学校还应充分发挥外教在西方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他们是活的文化教材,让学生直接与外教交流,听外教作报告或讲课,其言传身教会对学生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中西文化差异的几个主要方面

1. 隐私方面的冲突

中国人的隐私观念比较薄弱,认为个人要归属于集体,在一起讲究团结友爱,互相关心,故而中国人往往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对方也愿意坦诚相告。而西方人则非常注重个人隐私,讲究个人空间,不愿意向别人过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让别人干预。因此在隐私问题上中西双方经常发生冲突。例如:中国人第一次见面往往会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儿女、职业、甚至收入,在中国人的眼里这是一种礼貌,但在西方人眼里则认为这些问题侵犯了他们的隐私。

2. 时间观方面的冲突

西方人的时间观和金钱观是联系在一起的,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它们非常珍惜时间,在生活中往往对时间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计划,并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习惯。在西方,要拜访某人,必须事先通知或约定,并说明拜访的目的、时间和地点,经商定后方可进行。而中国人则属于多向时间习惯的国家,在时间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一般不会像西方人那样严格的按照计划进行,西方人对此往往感到不适应。

3. 客套语方面的冲突

中国人注重谦虚,在与人交际时,讲求“卑己尊人”,把这看作一种美德,这是一种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在别人赞扬我们时,我们往往会自贬一番,以表谦虚有礼。西方国家却没有这样的文化习惯,当他们受到赞扬时,总会很高兴地说一声“Thank you.”表示接受。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我们认为西方人过于自信,毫不谦虚;而当西方人听到中国人这样否定别人对自己的赞扬或者听到他们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贬得一文不值时,会感到非常惊讶,认为中国人不诚实。

4. 餐饮习俗方面的冲突

中华民族素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在交际场合和酒席上,热情的中国人常常互相敬烟敬酒。中国人宴客,即使美味佳肴摆满一桌,主人也总习惯讲几句“多多包涵”等客套话。主人有时会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夹菜,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多吃菜、多喝酒。而在西方国家,人们讲求尊重个人权益和个人隐私,所以他们不会做强人所难的事。吃饭的时候,绝不会硬往你碗里夹菜,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他们也不会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喝酒,不会非要你喝醉了为止。

篇3:《东西干湿差异显著》教学设计

一、重视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文化包括社会的信仰、观念、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社会背景等。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 国与国之间经济、政治、文化更加频繁往来, 必将促进语言交际的进一步发展。东西方文化存在共同之处, 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不同的现象, 为此, 只有正确理解语言在不同文化中各个方面的差异, 才能更好地提高英语听力成绩。

1. 不同文化在生活习俗方面的差异。

文化渊源及生活习性的不同, 使得东西方文化在生活习俗方面也各有差异。比如在饮食方面, 美国人生活节奏快, 喜欢自由、轻松, 因此快餐 (fastfood) 如:Hamburgers很受美国人的欢迎, 但对中国人来说经常吃面包当正餐可能多数人不能接受。另外, 西餐中较为常见的食品还有布丁 (puddings) , 馅饼 (pies) ;色拉 (salad) , 烤牛排 (美国人尤其喜欢吃半生不熟的牛排) 等。英美人的饮料, 主要是啤酒和一些诸如可口可乐之类的软饮料 (soft drink即不含酒精的饮料) 。

传统的中国饮食, 注重养生之道, 较喜欢清淡可口的食品, 在美食方面也很有研究, 讲究色、香、味俱全。在中国各地也都有一些特色小吃。茶是中国普遍的饮料, 有些地方 (如漳州诏安) 对茶道很有研究。英国人也常喝茶, 而且也是午后茶点的重要餐食。有些听力材料中, 涉及了方方面面的内容, 所以对饮食文化方面的差异也应了解。否则, 听到“puddings”, “salad”等时, 还以为是何种物品, 可能就影响理解, 从而导致答题错误。大多数中国人都知道圣诞节 (December 25th) , 以为这是西方最盛大的节日, 其实不然。美国人最盛大、最重要的节日是感恩节 (Thanksgiving Day) (11月第四个星期四开始到星期六3天) , 饮食也较丰盛、讲究, 晚餐尤为重要, 而且必备火鸡和南瓜。我国最盛大的节日当属春节了, 每年的春节, 家里的亲人一般会千方百计地赶回家吃团圆饭。就意义而言, 两种节日是一致的, 但就食品而言, 与我国过春节有很大的差异, 我国除夕夜在北方主要是包饺子, 吃团圆饭。

对于西方国家的其他重大节日也应加以介绍, 否则有时也会引起听力障碍, 影响答题。

下面请看以下对话:

A:I’11 attend Mary’s birthday party.

B:When?

A:On Independence Day.

Question:When is Mary’s birth day?

美国的重要节日主要有新年 (New Year’s Day-January 1st) ;华盛顿诞辰纪念日 (Feburary 22nd) , 情人节 (Feburary 14th) 又称圣瓦伦丁节 (St·Valentine’s Day) ;母亲节和父亲节 (父亲节是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母亲节是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 ;美国独立日 (Independence Day-July 4th) ;劳动节 (Labor Day-9月份的第一个星期一) ;退伍军人节 (每年10月的第四个星期一) ;美国国旗日 (June 14th) 。另外对于这些节日的渊源 (传说) , 也可进行适当介绍。

了解东西方文化中生活习俗的差异, 增进对西方文化的了解, 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 能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 开阔视野, 扩大知识面, 扫除学习语言上的障碍, 最终达到学好语言, 更深层次地理解语言, 而非止于表面。

2. 不同文化在交际准则、道德准则方面的差异。

西方人对 (Privacy) 个人行为等方面看得很重。如果不了解这种观念, 一旦反映在语言使用上, 就会产生不必要的误解。

英美人见面习惯问候:“How do you do!”“How are you?”或谈论有关天气的情况。如果遇到英美人问他, “Where are you going?"对方会感到生气, 以为你在干涉他的私事, 如果问他“Have you taken enough?”他会以为你要请他吃饭, 另外西方人也忌讳询问对方有关婚姻、年龄、收入等方面的情况, 他们很注意维护属于自己的空间, 也注意不侵略属于别人的空间, 请看以下这段对话:

A:You look pale, What’s the matter?

B:I’m feeling sick.A cold, maybe.

A:Go and see the doctor.Drink more water.Did you take any pills?

Chinese medicine works wonderful.Would you like to try?Put on moreclothes.Have a good rest.

B:You’re not my mother, are you?

看来对于A的热情, B不仅不领情, 反而感到不高兴, 如果A对西方人的交际准则有所了解, 就不会出现如此尴尬的局面了。听者也就理解B对A所说的话会做出如此反应。

西方人比较习惯于平等的人际关系, 孩子与长辈可以像朋友一样交换意见, 不能强迫孩子听长辈的话, 晚辈或学生可直呼长辈的名字。表明他们之间亲密无间, 十分融洽。而中国人却强调尊老爱幼, 长幼有序。在听力练习中, 经常会出现猜测对话者之间关系的题目, 如果不了解这点, 就会出现妄加推测的结果。

由此可见, 了解东西方文化在交际准则、道德准则等方面的差异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就可以增进不同语言间的文化交流, 减少听力中出现的不必要误解。

3. 不同文化在价值观念方面的体现。

在社会、文化因素作用下, 不同民族对事物和形象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 如西方人对狗, 中国人对龙可谓情有独钟。西方人认为狗是人类忠实的朋友, 将狗视为宠物, 倍加爱护。但汉语中与狗有关的语句大多含有贬意, 如“走狗”“看家狗”等。英语中也有一些与狗相关的语句, 可与汉语相反, 它们大多含有褒意, 所以假如你听到“You are a lucky dog.”请不要引起误解, 因为此句的意思是“你是个幸运儿”。

再如中国人对自己国家古代传说中的“龙”怀有至高无上的尊重。“龙”是封建时代皇帝的象征, 又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故有“龙的传人”“望子成龙”之说。而西方人对龙没有好感。因为在他们的文化中, “龙”是一种能喷烟吐火、凶残可怕的怪物。

汉语说“胆小如鼠”“鼠目寸光”, 而Mickey Mouse在《唐老鸭与米老鼠》却成了机敏、智慧的象征。表示胆小西方也使用动物形象, 如:as timid as a rabbit, chicken一hearted, pigeon一hearted.传说的汉文化习惯将“肥肉”看成是人人想吃的好东西。同“肥肉”价值观念相类似, 说某人脸白、体胖也成了我们中国某些人恭维说话对象的交际手段。而对西方人而言则不然。西方人喜欢别人恭维自己越活越年轻, 中国人喜欢别人恭维他“长寿”。

因此, 在进行听力训练前, 了解这些与语言相关的文化知识, 考虑到各自的文化价值观念, 才能准确地理解信息, 不出现误会或尴尬局面。

二、加强文化渗透的策略

既然了解东西方文化对英语听力教学有如此重要的推动作用、辅助作用, 我们就应该加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1. 结合课本进行背景知识的介绍。

在进行课内语言知识的教授前, 应先介绍与课文有关的背景知识。在学习西方语言的同时, 还要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领会西方的文化、生活、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等。以小说为例, 在上课内知识前, 先给学生介绍小说的作者、作品内容、创作背景、人物性格及相关的文化差异等相关内容。再如, 以乡村音乐为例, 可适当介绍乡村音乐的风格, 代表人物及当时的时代背景。还可对所涉及到的当代西方一些较著名的歌星及代表曲目等作些介绍, 以使学生感受时代的气息。

2. 进行专题介绍。

对与西方文化相关的内容进行分类专题介绍, 以使学生对西方文化的各个方面有更深入的了解。如介绍英美报刊的概况, 教师可向学生介绍英美主要报刊及通常排版格式, 并与我国主要报刊包括目前国内主要的英文报“China Daily”作相应比较, 另外可向学生介绍报刊英语, 尤其是标题的特征。如:标题中经常省略冠词, 时态通常为一般现在时, 也常用不完成to do的形式表示将来时。

3. 通过阅读理解等练习形式的文章进行相关的介绍。

如阅读到有关圣诞节的文章, 可就圣诞节的来源、如何庆祝等进行介绍, 以增长学生的知识。

4. 对课文中与东西方文化中相关的内容进行比较。

如对表示颜色的词语的使用差异。英语文化中blue常表示情绪上的不快, 而中文一般用灰色来形容心情的黯淡。

5. 通过电视、电影、报纸、杂志等, 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通过与这些媒体工具的合理接触, 能让学生自然直接地领会不同文化间各个方面的区别, 减少听力训练的答题难度。

比如:

A:Oh, you’re reading Gone with the Wind.What’s it like?Is it worth reading?

B:Yes.

A:Can I have it after you?

B:Yes, of course.

假如听者曾经看过“Gone with the Wind”这部电影或曾经看过有关于这本书的报道, 那么要听懂这段话应该轻而易举。否则, 听者可能会出现如堕云里雾中的情形, 还可能会出现猜测错误, 以为这是一本杂志或其他的报刊。

因此, 从多种途径多方面介绍西方文化知识, 使学生开阔视野, 促进对异域文化的了解, 增强学习语言的兴趣, 对语言内涵了解更全面, 也就能更有效地提高英语听力。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深深地植根于文化土壤中, 离开了特定文化背景的语言是不存在的, 二者血肉相连, 不可分割。如果不了解相关文化, 就会出现听力理解障碍, 影响交际。因此, 训练听力也应学习相关的文化知识, 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学习语言服务, 才能更好地提高听力成绩。

参考文献

[1]温爱玲.跨文化障碍与英语听力理解”.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3期第9页

[2]袁浩.英美背景知识手册.气象出版社.2000年版第349页

[3]袁浩.英美背景知识手册.气象出版社.2000年版第341页

[4]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218页

篇4:《东西干湿差异显著》教学设计

1 原材料

本文选用甘肃路桥建设集团养护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SK90#基质沥青, 其主要技术指标如表1所示。采用酒泉荣泰橡胶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40目常温橡胶粉, 其物理化学指标满足相关技术规范要求, 其物理指标见表2所示。

2 实验方案

2.1 橡胶沥青的制备工艺

将基质沥青加热至完全流动状态后倒入反应罐, 在150℃恒温条件下保温60min左右, 然后快速将反应罐中沥青快速加热至反应温度。同时, 将反应罐置于恒温磁力加热搅拌器中, 缓慢加入橡胶粉, 注意搅拌器搅拌速率的调节必须由慢到快逐渐增加至设定转速, 橡胶粉与沥青搅拌响应时间后, 倒入专门的沥青存放铝盒并密封, 冷却至室温, 并放置约24h后进行其性能的测试。

2.2 橡胶沥青制备试验组合

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 以掺量、转速、温度因素确定12种不同的橡胶沥青反应参数, 同时每种工艺设定4种不同的反应时间 (15、60、120、240min) , 从而对橡胶沥青各反应参数的显著性差异进行分析。橡胶沥青试验组合及其各检测结果如表3所示。

3 结果与讨论

为研究不同生产工艺参数对橡胶沥青路用性能的影响, 采用多元统计检验, 对表4中的测试结果进行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分析, 因其中第12组中只有NO.12-1和NO.12-2两组数据, 且220℃时橡胶沥青制备不易控制, 且沥青容易发生老化, 故此处忽略NO.12-1和NO.12-2两组数据。主要计算结果如下:

其中, 反应参数组间Wilks统计量=0.012248, 自由度= (4, 30, 10) , p=0.00010<0.05, 根据检验的p值可知差异性十分显著。对各个测试指标进行一元方差分析, 可得各个因子分别分析的结果如表4所示。

注:*代表显著性影响, **代表非常显著性影响

从一元方差分析结果来看, 反应参数对四个指标的影响都特别显著, 各个指标的p=0.0001<0.05, 说明在不同生产工艺参数条件下, 橡胶沥青粘度、车辙因子、失效温度和GTS的差异都非常显著。对11种不同反应参数两两配对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 如表5所示。

从表5中可以看出, NO.2、NO.6、NO.7和NO.11与其他各组间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 主要原因是由于其胶粉掺量高, 表明胶粉掺量是影响橡胶沥青的最主要影响因素, 其影响程度远大于温度和转速, 胶粉掺量不同 (10%、15%、20%) , 橡胶沥青性能也随之发生变化, 掺量对橡胶沥青性能影响非常显著;NO.6和NO.11的胶粉掺量相同, 但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 这主要是由于两者反应温度的差异温度 (分别为190℃和220℃) , 表明温度对橡胶沥青性能有一定的影响;搅拌速率对橡胶沥青性能影响不显著。

不同反应时间间Wilks统计量=0.687527, 自由度= (4, 30, 3) , p=0.54053>0.05, 根据检验的p值可知差异性不显著。反应时间15、60、120、240min的单因子假设检验结果p值分别为:0.72899、0.64371、0.56408和0.42977, 其值全部大于0.05, 表明反应时间对试验指标的影响不显著。对4种不同反应时间两两配对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 如表6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 各反应时间相互间并无显著差异。

4 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生产工艺参数的变化, 橡胶沥青性能也发生了变化, 在橡胶沥青制备时应优先考虑胶粉掺量, 其次应选择合理的反应温度, 而转速的影响程度较小, 可根据需求选择。可认为在不同生产工艺因素条件下, 橡胶沥青粘度也不相同, 橡胶沥青的反应不是单个因素的单独作用, 而是所有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复杂反应。为此, 合理选择橡胶沥青的生产工艺, 采用多指标综合评判的方式, 确定最优的橡胶沥青制备工艺参数对生产性能优良的橡胶沥青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李波, 杨小龙, 李晓辉.橡胶颗粒对再生沥青路面性能影响研究[J].中外公路, 2015, 35 (2) :243-247

[2]李波, 李艳博, 曹贵, 杨小龙.废旧胶粉与SBS改性沥青及其混合料的路用性能对比研究[J].中外公路, 2014, 34 (1) :267-272

[3]李波.橡胶沥青路面抗滑性能研究[J].中外公路, 2009, 29 (5) :256-258

[4]杨小龙.基于原材料特性的橡胶沥青改性机理研究[D].兰州:兰州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4

[5]LI Bo, Shen Junan, XIE Zhaoxing.Influence of transpolyoctenamer on rheological properties of rubberised asphalt binders after short term aging procedures[J].Materials Research Innovations, 2014, 18 (S5) :39-41.

篇5:《东西干湿差异显著》教学设计

葡萄酒是用新鲜的葡萄或葡萄汁经发酵酿成的酒精饮料。确定葡萄酒质量时一般是通过聘请一批有资质的评酒员进行品评。每个评酒员在对葡萄酒进行品尝后对其分类指标打分, 然后求和得到其总分, 从而确定葡萄酒的质量。为了确定评酒员的评价有无显著性差异, 本文建立了排序差异模型和双因素方差分析模型。为了确定哪一组评酒员的评价结果更可信, 本文建立了可信度方差模型。数据见2012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A题。

1 符号说明

ahijk:表示第h组第i种酒第j酒样品第k个评酒员的评分 (h=, 1 2分别表示评酒员的第一组和第二组, i=, 12分别表示酒的品种红葡萄酒和白葡萄酒, j=1, 2, ...表示第j酒样品, k=1, 2, ..., 10表示第k号评酒员) ;

:表示第h组第i种酒第j酒样品评分的均值;

∆ni:表示第i种酒在两组评酒员的评分下排序差值的绝对值;

Ahi:表示第h组第i种酒的排序矩阵;

ri:表示第i种酒评酒员评价的差异指标;

Dhij:表示第h组第i种酒第j酒样品评分的方差;

Dhi:表示第h组第i种酒的方差酒样品方差之和。

2显著性差异判断模型一:评分排序模型

2.1 模型建立

每个评酒员在对葡萄酒进行品尝后对其分类指标打分, 然后求和得到其总分。设ahijk表示第h组第i种酒第j酒样品第k个评酒员的评分 (h=, 12分别表示评酒员的第一组和第二组, i=, 12分别表示酒的品种红葡萄酒和白葡萄酒, j=1, 2, ...表示第j酒样品, k=1, 2, ..., 10表示第k号评酒员) ;表示第h组第i种酒第j酒样品评分的均值, 则:

以下建立对于葡萄酒两组评酒员的评价结果的显著性差异模型。

表示第一组评酒员对于红酒的第j酒样品的评价分数, a 21j表示第二组评酒员对于红葡萄酒的第j酒样品的评价分数。分别对按照得分由大到小进行排序, 记录酒样品种类号, 得到排序之后的酒样品种类号向量A11、A21。以A11为参照向量, 对于A11中排序n的酒样品, 找出其在A21中的次序值mn (n=1, 2, …, 27) 。定义∆ni为第i种酒在两组评酒员的评分下排序差值的绝对值, 即:

我们定义两组评酒员评价的差异指标ri为两组评酒员评价排序后差异的均值, 得到ir的表达式:

ri值反映的是对于第i种酒, 平均一种酒样品两组评酒员评价结果的名次差异。将两种酒 (红葡萄酒、白葡萄酒) 的评价的ir值相加, 得

若r值大于5.5 (红、白葡萄酒排序总序号数的10%) , 我们认为两组评酒员的评价有显著性差异。

2.2 评分排序模型求解及结果分析

我们用Excel软件处理数据, 得到ahijk和。用Excel分别对红葡萄酒和白葡萄酒的评分排序, 计算两组排序的差值, 并计算r值 (见表1、表2) 。

计算r值:

r>>5.5, 说明两组评酒员评分有显著性差异。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非常简单, 便于计算。缺点是对于r值在何种范围内时我们认为两组打分是没有显著性差异没有明确的界限。所幸本题的r值非常大, 我们可以得出明确的结论。

为了弥补这一不足, 我们有如下第二种方法。

3 显著性差异判断模型二:双因素方差分析模型

3.1 样本正态性检验

我们将两组评酒员和27种不同酒样品作为两组因素, 对评分会产生影响。设因素B为评酒员组, 因素C为酒样品, 用双因素方差分析给出因素B和因素C对于评分的影响以及因素B和因素C对评分有无交互影响。两组评酒员都各有10名评酒员对27种不同酒样品进行评分。因为对同一种酒样品, 不同评酒员评价结果是相互独立的, 所以我们可以把10个评酒员的评分看成是这组因素下的10次试验。对任一组十次实验进行做正态性检验 (见表3) 。 (程序见附录二)

表3正态性检验表

查W检验附表, W≤W (n, a) 时, P≤0.05;W≥W (n, a) 时, P≥0.05, 本例W>W (10, 0.05) 0.842=, 则P>0.05, 不能拒绝H0, 认为服从正态分布。

设B有两个水平, iB表示第i组评酒员, C取27个水平, Cj表示第j酒样品, 两个组10个评酒员可以看作做了10次试验, 结果记为xijk, x ijk表示第i组第j酒样品第k个评酒员的打分。xijk服从正态分布N (µij, σ2) , 且相互独立。

3.2 双因素方差分析模型建立

将xijk分解为:

其中, µ是总均值, αi是水平Bi的对指标的效应, βj是水平Cj对指标的效应, γij是水平Bi和水平Cj对指标的交互效应。模型表示为:

原假设为:

3.3 双因素方差分析模型求解及结果分析

用Matlab编程得到关于交互效应双因素方差分析表 (见图1) 以及p值。

我们在显著性水平α=0.05下检验:

第一个p值拒绝原假设H1, 即B因素之间对于评分有显著性差异;第二个p值拒绝原假设H2, 即C因素之间对于评分有显著性差异;第三个p值拒绝原假设H3, 即B因素、C因素对于评分有交互显著性差异。

综上, 得出两组评酒员评分有显著性差异的结论。

4 可信度方差模型

4.1 可信度方差模型建立

假设Dhij表示第h组第i种酒第j酒样品评分的方差, Dhi表示第h组第i种酒的方差酒样品方差之和。

Dhi值反映了两组分别评价红葡萄酒和白葡萄酒的方差之和, 我们取表示第h组评价葡萄酒方差的均值。

Dh作为两组评价结果可信度的指标, 值越小, 说明结果越可信。

4.2 可信度方差模型求解及结果分析

所以第二组评酒员的评价更具可信度。

5 结论

本文分别建立了评分排序模型和双因素方差分析模型证明了两组评酒员的评分有显著性差异。本文建立了可信度方差模型证明了第二组评酒员的评价更具可信度。

参考文献

[1]姜启源, 谢金星, 叶俊.数学模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韩中庚.数学建模方法及其应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6

[3]马莉.MATLAB数学实验与建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1.

[4]克劳斯.巴克豪斯, 本德.埃里克森, 伍尔夫.普林克, 王熙逸, 儒尔夫.威伯.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格致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上一篇:于童年的小学作文下一篇:候人原文翻译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