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艺术设计论文

2022-04-17

在Peter的眼中,餐具不仅仅只是一个容器。它把食物用最美好的外观勾勒起来,并且把它完美呈现在要去品尝美食的人面前,这会让用餐变成一种享受的过程。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东西方艺术设计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东西方艺术设计论文 篇1:

东西方文化差异对艺术设计的影响分析

摘要:艺术设计以其多元化的学科门类,特有的审美性、实用性,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艺术没有界限,东西方文化有各自的特征与差异,东方内敛含蓄,西方开放直白,而这些文化差异自然也会对艺术设计造成独特的影响。本文由此出发,深入探究在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作用下产生的艺术设计。

关键词:东西方文化 差异 艺术设计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作用于生活。艺术设计以其独立性和综合性特征,区别于传统的造型艺术、表情艺术、综合艺术和语言艺术等门类,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文化潮流趋向、市场科技需要等各方面的不断变化而不断填充发展。

艺术设计包含多个方面,其中体现着浓浓民族气息和独特概念的平面广告设计以其特殊的文化形态广为流传,成为各种文化信息之间传播与沟通的媒介。但是文化具有差异性,同一事物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适应性。就如在美国传播度与效果很乐观的同一个广告,不见得能在中国具有同样良好的市场关注度,甚至会受到各种价值观念不同而引起的排斥。这也很容易理解,广告作者在不同的文化熏陶下,受本域文化思想的影响,积累的多是周围环境与实践指导下的经验,创作时当然首先考虑的是能更符合本国文化的作品。而这方面,中国人体现得更加明显,中国长期处于小农经济为主的状态,以家庭为中心,所有的生产活动都是为了维持家庭生活,因此,长幼有别、尊卑有序的传统的宗法制度已经成为中国人不易更改的观念,上升到国家角度,即是家国同构,其中充满着强烈的中国文化观念。传统文化中恋家思乡的相关诗歌典籍数不胜数,而中国的很多广告创意者就是抓住消费者的这一思想观念,针对性地做出与“家”相关话题的广告,很多时候可能产品自身并没有与“家”有直接关联,但在做产品宣传时,却会偏重产品的社会意义而并不集中于其本质特点上。像金龙鱼油的广告“温暖亲情,金龙鱼的大家庭”这就将“家”的概念很好地融入了产品中,意在金龙鱼油是家庭生活的必需品,是生活质量的保证。中国还有很多诸如此类的例子,果珍饮品、家居设计等广告都会有家庭、社会和谐的本位主题思想在里面,这同样是为了迎合消费者心理。与此相反,西方社会不是以家庭或者某个团体为社交中心,而是尽力突出个人能力,以此为本位。当然这种个人本位思想不是一蹴而就的,也是从中世纪至今一直不断冲突斗争发展演进而来的,一直被集团生活压抑控制下的不断反抗,成就了现在西方近代文化中注重个人自由的思想观念,使得个人主义基本成为西方主流思想。受这种观念影响,西方广告自然也流露着其民族文化的思想特点,给人以不同于我国的强烈特征。例如,耐克的广告语“JUST DO IT(想做就做)”,就充分显示了西方人的自我意识,虽然从字面上并没有直接地说出鞋子的特征,但这句简单直白个性化的广告让我们直观地了解到耐克挑战自我、不服输的运动精神与其品牌崇尚的年轻人自由、进取的精神以及西方的英雄主义,使得耐克品牌能够风靡全球,创造一个又一个神话。

中国与西方的广告不同就在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的不同,这种不同在中西广告中有诸多体现。举一个例子来说,都是为表达“电信沟通,心意相通”,中国将主要方面集中于五个片段,用直白简单的方式传达沟通是关怀、分担、爱、理解、尊敬,是将家人、师生、社会相互联结,传达情感必不可少的方式之一。中国电信的这则广告,浓墨重彩,耗时良久,耗资颇大,不惜成本只为让人们简单明了地看到通过电信便捷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拉近了人们的距离。广告借助日常生活场景的大众化特性直接清晰地将电信的理念呈现于众,使得人们更易接受其所传达的思想。而美国电信的广告没有像中国这般浓墨重彩,仅仅巧妙地选取了生活中极为常见的一个细节——打哈欠作为其广告中心,大体情节是在大街上,一男子本无意打了个哈欠,随后在他附近一个女子也打了哈欠,紧接着有位老人也不知怎么打了一个哈欠,广告最为引人入胜的是连老人带出来的宠物狗也跟着哈欠。可能有的人第一次看到这则广告时并不能理解这到底是何用意,想要传达怎样的理念。可细细想来便能参透其中奥秘,打哈欠是人生活日常的生理现象,一个人无意的一个举动就很有可能引起其他人也不自觉地做出相似的动作。就这样一个普通的日常现象,西方人就能进行逻辑思维加工,从个别中抽离出来提升到一般现象,引出沟通就如同打哈欠般简单这一根本理念:不必刻意为之,生活中的每件事都是可以通过沟通来解决。这就是中西方文化在广告设计上的不同之处了,从前者可以很容易地看出中国广告设计直觉思维的模式,通过直白的传情达意,也能很好地展现所要传达的理念;而后者,则是采用逻辑思维的模式给人以启发,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两者之间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所取得的广告效果也相当良好,所处文化环境不同,文化氛围各异,文化品行、价值取向、交流方式的不同都让中西方广告设计的风格及方向各有千秋,让艺术设计缤纷多彩。

(作者简介:李奇功,男,硕士,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艺术学)

作者:李奇功

东西方艺术设计论文 篇2:

吉祥“如意”中西之美

在Peter的眼中,餐具不仅仅只是一个容器。

它把食物用最美好的外观勾勒起来,并且把它完美呈现在要去品尝美食的人面前,

这会让用餐变成一种享受的过程。

Peter Ting是一位受到雅家时尚高度重视的陶瓷设计师,他拥有超过25年的奢侈品行业从业经历,对陶瓷艺术具有独到见解,艺术创作中融合了西方现代设计以及东方传统艺术,同时Peter Ting在陶瓷艺术作品的工艺技巧和工业生产方面有广博的专业知识。

在Peter的眼中,餐具不仅仅只是一个容器。它把食物用最美好的外观勾勒起来,并且完美呈现在客人面前,这会让用餐变成一种享受的过程。因此餐具给人带来的视觉享受很重要,要从餐具的颜色、设计到整体感觉,与美味佳肴融为一体。

当与他谈及东西方艺术设计的融合时,他提到了为雅家时尚设计的一个名为“如意”的系列。Peter告诉我们他对“如意”的创作理解。对于他而言,他创作的是艺术和实用的融合之美。“如意”很好的混合了东方和西方艺术,它不仅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里吉祥如意的寓意,从形态上来看,这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吉祥器物。它不仅仅存在于东方,西方文化中也有其身影。东方的艺术影响力对Peter当然是重要的,香港这个城市是他成长过程的一部分。Peter对东方文化感情颇深,他告诉我们有时候一个人需要离开家,才会懂得感激和爱这个家。设计也是一样,当Peter离开香港,他会以一种不同的方式来看中国。这就是他从远处了解着中国这个家,并且形成了他对美学的更多理解。

Peter对于东西方饮食文化也有自己的看法,他无可厚非地认为东西方的饮食文化存在着很大区别,首先东方人很乐于谈论美食,而西方人在这一方面就表现不那么明显了。从餐具的角度来看,西方人的餐具文化更注重个人主义,他们更倾向于一种单一的餐具设计,往往一种形态的餐具就可以贯穿整个用餐过程。而东方人的饮食文化里很讲究食物和餐具的搭配,由于东方饮食的烹饪手法多样,每一种形式的烹饪都用一种不同的餐具盛放,比如用陶罐盛放的炖菜,用蒸笼盛放的点心等等。

虽然已经功成名就多年,但Peter从未停止过寻找灵感和创作思维,创作可以激励他的生活,让他乐于去接触生活感受生活,旅行就是一个很好的接触生活及了解自己的方式,在旅行的过程中,可以学到一种抽象的艺术形态。“旅行真的可以做到轻装上阵。”他告诉我们自己对旅行的理解:轻装上阵也就意味着需要压缩打包你的生活,以及你对自己的态度。Peter很难放弃一些他热爱的东西,比如图案、比如细致。对他而言,寻找创作灵感最切实可行的办法就是制作陶瓷,就像制作面包一样,在整个过程里思考和发现一些独特的想法。

东西方艺术设计论文 篇3:

论东西方艺术中的基因差异与相互渗透

摘要:东西方艺术由于受到社会环境、经济结构以及文化思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着不同之处。但在艺术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两者又相互渗透、融入,为东西方艺术的顺利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本文将针对东西方绘画艺术中所表现出的基因差异以及彼此渗透情况进行探析。

关键词:东西方艺术 基因差异 相互渗透

从艺术发展进程可以看出,不管是哪个民族都无法真正脱离本民族的优良传统,而完全被外界所影响。这就说明各民族的艺术在其萌芽阶段,只吸纳那些符合且促进其发展的基因。这也是没有将西方的洛可可艺术风格轻易划分为“华式”遗风的主要原因。

在中西方艺术碰撞的初期,中国大量的器具、装饰品等流向了西方,上面所绘制的山水人物画给了西方画家一定的启迪作用。例如法国著名画家华托的画作,既富有现实主义特点,又突显东方的朦胧感,这在他的作品《舟发西苔岛》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在西方现代艺术发展过程中,日本的传统版画“浮世绘”对法国后期“印象派”风格绘画的诞生有很大的影响。而浮世绘则主要借鉴了中国古代绘画和雕塑,在内容上清新脱俗,注重水墨神韵,丹彩传神,在色彩上给西方现代绘画起到了启示作用。保罗·高更主张“光的和谐”,反对运用物体本身所具有的色彩,并对浮世绘色彩的运用给予高度肯定。

东方艺术与西方艺术之间有着极大的不同,这主要是受到社会环境、经济结构、文化思想以及文化心理等因素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西方文化艺术来源于基督教文明,而东方文化艺术则主要受到儒家、道家以及佛家的三大思想影响。在艺术交融的过程中,进入某一文化的艺术基因并非是单纯的形式模仿,而应该是具有选择性地吸纳精髓。西方绘画艺术对此表现得十分明显,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将东方绘画艺术的精神融入自身,并在保有自我的基础之上,借鉴了东方绘画艺术创作的独特想法。

西方的绘画风格主要是写实性风格,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一直沿用到现在。东方的绘画风格则是写意性风格。在中国古典绘画中具有较为浓郁的宗教色彩,中国古代崇尚佛家思想的艺术家着重描绘“虚境”,而崇尚道家思想的艺术家则偏爱 “静思”。通过艺术反映内心感受,这与西方截然不同。西方绘画艺术是以直观感受来创建审美观念和思维,他们认为艺术是通过模仿大自然而来的,甚至有些艺术家认为,在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透视法”才真正实现了对其形体的真实描绘。不过有些西方现代印象派艺术家则对此提出质疑,认为将心理感受排除在外无法实现审美的更高层次。“印象派”的得名源于法国画家莫奈的《日出·印象》。莫奈通过光和色彩的和谐运用,将内心稍纵即逝的感受展现得淋漓尽致。画家通过对光和色彩的运用,使得画面充分表达出生命和欲望。至此,西方绘画拓展了一个向内探索的新领域。

东西方绘画除了在整体构图方式上有所不同,在虚实结合上也有所不同。其具体表现为:第一,东方绘画多以“线”进行绘画构图,西方近代则是以“面”进行绘画构图。以中国画为代表的东方绘画主要是对超然于物外的意境追求,在绘画构图上运用曲线。曲线带给人简洁明了的感觉,在表现力上极为突出。例如吴道子的线条飘逸轻快,描绘出的衣带仿佛被风吹动似的,被称为“吴带当风”。很多西方现代画家也将其吸纳并融入绘画中,充分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第二,东方绘画注重虚实结合,虽不像西方对透视法刻意追求,但在空间布局上却虚实有度、错落有致,让人产生强烈对比。例如国画中墨色的浓淡、轻重也具有立体和透明的特点。油画则是以面的排列来求得平衡,面與面之间没有空隙,所以需要以面的大小排列表现虚实、疏密,这也是油画多实感,国画多含蓄的一个重要原因。艺术与科学的发展有着紧密联系。从欧洲文艺复兴开始,西方传统绘画将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和视觉经验作为基本原则。而随着绘画艺术的发展,西方现代派的画家从东方艺术中汲取营养,对空间表象有了全新的诠释。

总之,东方艺术和西方艺术具有各自不同的美学思想和发展线索,同为造型艺术的两个部分,二者又有着相互重叠相互渗透。中西绘画相互渗透不仅是绘画形式的渗透,还是两者所处社会生活、意识形态的渗透。东方艺术和西方艺术在保有各自特性的同时又相互借鉴,只有这样,两者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绍园.浅析东西方绘画之差异[J].美术教育研究,2015(02).

[2]侯履晖.试论东西方艺术设计的差异性[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5(02).

[3]罗春海.对比东西方艺术中对写生的看法[J].课程教育研究,2014(15).

(作者简介:权伍星,男,大专,吉林市船营区文化馆,馆员,研究方向:美术<油画>)(责任编辑 刘冬杨)

作者:权伍星

上一篇:病理学案例教学论文下一篇:混凝土土木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