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差距

2024-05-07

东西差距(精选四篇)

东西差距 篇1

5%、20%为两大拐点

根据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发达省市的情况, 宽带发展的生命周期规律为:人口普及率达到5%时进入成长期, 人口普及率达到20%时进入成熟期。

国外发达国家的宽带普及率很高, 其发展过程值得研究和总结。以美国为例, 其宽带人口普及率接近5%时, 普及率每年会增长3%~4%, 远远高于5%以前的增长速度;当普及率接近20%时, 增速明显降缓。英国的情况是, 宽带普及率达到5%时, 普及率每年增长5%;4年之后当超过20%时增速降缓, 每年的增长值在4%以下。

我国目前的总体普及率还比较低, 通过研究发达省市的宽带情况可以总结出宽带发展的生命周期规律。以北京为例, 宽带人口普及率接近5%时, 其普及率增速明显加快, 出现了超常规发展态势, 而普及率接近20%时, 其普及率增速明显减缓 (见图1) 。

不管是国外发达国家还是国内发达省市, 宽带人口普及率均在达到5%以后出现超常规的增长, 而达到20%时普及率增速都在不同程度地降缓。因此普及率5%、20%是宽带生命周期的两个关键点。

未来5年处于成长期

趋势判断一:未来我国的宽带普及率增速在每年3%左右。

从各国发展情况来看, 宽带普及率的增速在成长期与人均GDP的增长速度有很大的相关性, 国外发达国家的宽带普及率达到5%时, 人均GDP超过了1万美元, 当时其宽带普及率年增长基本都超过了4%。例如, 2000年韩国的宽带人口普及率超过5%, 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 2年之内韩国的宽带得到了全国性的普及, 几乎中等家庭都在使用宽带。

相比而言, 我国的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至少在5年之后, 因此可以判定我国宽带普及率不会像韩国、英国

等发达国家那样出现爆炸式增长, 预计我国宽带普及率增速将维持在每年3%以内, 但局部地区有可能超过这个数字。中国与韩国的人均GDP和宽带普及率对比见图2。

趋势判断二:未来5年我国宽带仍处于成长期, 但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差异较大。

我国目前的宽带人口普及率仅为9%, 根据生命周期规律, 预计未来5年我国仍处于成长期。不过东中西部差异较大, 2010年东部的普及率超过11%, 而中西部的普及率仅超过5% (见图3) 。按照生命周期规律以及增长速度判定, 预计未来5年东部地区将于2013年率先进入成熟期, 而西部仍处于成长期。同时, 城乡间差异明显, 2009年的城镇互联网普及率接近45%, 而农村仅为15%。根据互联网普及率与宽带普及率的相关性, 预计城市将于2014年率先进入成熟期, 而农村仍处于成长期。

趋势判断三:我国东部宽带发展会带动西部发展, 当东部的宽带普及率达到12%时, 西部将进入成长期。

固话业务与宽带业务的发展规律较为相似, 分析固话业务的发展规律可发现, 东部的固话普及率达到12%时, 西部的固话普及率仅为5%, 不过此时的增长速度要明显高于之前的增长速度。2010年的数据表明, 东部宽带普及率接近12%时, 中西部的宽带普及率超过了5%, 因此可以认为东西部的传导拐点为12%。预计在“十二五”期间, 东部进入快速成长期, 每年按照2%左右的速度增长, 2013年普及率达到20%, 家庭宽带市场趋于饱和。同时东部将带动西部进入成长期, 每年按照超过1%的速度增长。从整体发展上看, 预计东部比西部超前4年, 比中部超前3年;中部比西部超前1~2年。

趋势判断四:我国宽带与台式电脑的普及率越来越接近。

2002年, 我国10个电脑用户还不到1人使用宽带, 但2010年, 10个电脑用户中接近9个人在使用宽带。预计在未来宽带与电脑的普及率将越来越接近, 几乎台式电脑用户都在使用宽带。

控制成本,东西方差距何在? 篇2

其实这是个误区。

首先,不能把低成本等同于成本控制做得好。从可比性的角度讲,成本取决于消耗掉多少人工时、用掉多少材料、消耗掉多少能源和设备。你说同样的产品,我们能比北美、日本的企业少用材料吗?少用人工时吗?资源、设备呢?八成都不会,即使少也不会少多少。那我们的“低成本”是怎么来的呢?原来是人工费率低、货币汇率偏低的结果。而这两者都在向不利于本土企业的方向发展,不信,问问沿海那些出口型导向型的企业就知道了。

人工红利、汇率差价就如供应链里的高库存,掩盖了实质问题,企业也就失去了通过持续提高生产效率、系统和流程来改进的机会。比如客服流程复杂、低效,人工干预太多,对很多本土企业来说,其解决方案无非是多雇几个小姑娘,一个人每月工资也就几千块。而欧美企业呢,他们负担不起这些小姑娘,那就只好从系统、流程的角度探究问题在哪里,通过自动化或者流程改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对于本土企业来说,飞速发展中,问题多多,大多是来自系统、流程的不足,多雇几个小姑娘说白了就是打补丁,治标不治本。公司越来越大,补丁越打越多,组织、流程也就越来越复杂、越低效,公司的“自重”越来越重,最终没法承受,重则轰然倒地,轻则陷入“增长陷阱”,盈利式微或者亏本,走上不归路。

其次,控制成本也不能等同于不花钱。对很多本土企业来说,控制成本不在于技巧,而在于决心:成本压力下,各种开支一刀切,连有些该花的钱也不花了。结果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在员工名额控制上挺明显,要么人数严重不足,要么没有具备资质的员工。我到过很多公司的采购部门,发现有些企业几百亿的采购额,只有区区几十个人,资源有限,日常琐事都忙不完,事儿就根本做不细、做不精:有些钱明知道就摆在那里,但就是没精力去拿;有些企业是员工资质严重不足,几十亿、成百亿的业务,只有一帮平均工龄两三年的采购员在支持,他们经验有限,有些高层次的事,例如战略供应商的管理,就根本做不来,供应商的价格、交期、质量问题多多,“摁下葫芦起了瓢”,给企业的损失难以估算。

聪明的老板知道通过花钱来省钱。有一次我跟一位年轻的董事长解释,对于那些动辄几十亿美金的大型战略供应商,为什么不能指望那些大学刚毕业两三年的大学生来管理。他理解了,当场就决定雇十个资质更高的采购经理。这十个人的成本一年大概是几百万,但把几十亿的采购额稍微管理地好一点,挤出个千儿八百万也不算什么难事,而在改进供应商的质量、交期上对公司的贡献,就难以用金钱来衡量。而更多的公司,则继续把成本控制等同于“不花钱”,因为他们控制不了产出,但可以控制投入。这也不难理解:当你的工具箱里唯一的工具是把锤子的时候,你自然会把所有的问题都当作钉子来对付。

坦白地说,这二三十年来,我们的增长总体上是高成本下的高增长,而成熟经济体则基本上是低成本下的低增长。生于忧患,他们的高人工成本迫使他们集中精力改进系统、流程,把更多的成本根源拿掉。当然你也看到很多公司在挣扎,那大都是因为他们没法降低成本来顺应低增长——按照我们目前的粗放经营,他们的今天也就是我们的明天。

这几年,我往返北美、欧洲、日本、大陆几十次,深刻体会到高增长经济在邻近拐点时的阵阵寒意,以及陷入高成本、低增长的“增长陷阱”的风险。我们从来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低成本国家。而要度过不久将至的寒冬,我们必须在人工成本、社会成本、环保成本、人民币汇率节节飙升的情况下,把成本做地更低。那出路呢?必须得从供应链运营上找,因为从采购到生产到配送,以及跟所有这些环节如影随形的库存,公司的大多成本集中在供应链运营上。

有远见的企业已经认识到这点,而更多的企业还是执迷于在产品和技术上找差距。是的,技术曾经是我们与发达经济体的最大差距,但经过二十多年的高投入,技术领域的差距已经显著缩小。与技术相比,运营的差距其实更难弥补。这是因为技术、产品是有形的,复制相对容易;管理、运营是无形的,形似、神似都很难做到。否则为什么苹果的iPhone一出世,满大街的山寨机都是触摸屏了;而丰田的生产系统、戴尔的直销系统作为运营模式,几十年来却没见哪个公司能学到位?

东西差距 篇3

1 东西部经济差异现状

目前, 我国东西部的划分是:东部地区包括11个省级行政区, 分别是北京、天津、上海、河北、辽宁、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级行政区, 分别是四川、重庆、贵州、云南、甘肃、西藏、陕西、宁夏、青海、内蒙古、新疆、广西。根据统计, 2012年东部经济总量为301811.284亿元;西部经济总量为96563.765亿元。东部经济占全国经济总量的64.002%, 西部经济占全国经济总量的20.477%。西部经济占东部经济的31.99%。由此可以看出, 东西部经济差距比较巨大。西部仍然需要加大对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 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优势产业体系。并且加快城镇化建设, 内陆开放, 加强与东部合作, 引进东部技术与资金。不断缩小与东部经济的差距, 避免我国经济发展的非均衡。

2 东西部经济差距形成的原因。

2.1 自然条件

东西部经济差距问题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东西部地理自然条件的不同。首先来说西部地区, 西部地区的地形十分复杂, 气候比较恶劣。气候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山高原气候、季风气候, 并且西部气候非常干燥以及严重的荒漠化。西部地区平原以及盆地面积不足10%, 绝大部分是高原和山地, 不利于大规模的农业种植。因此, 西部地区只有四川省有着比较发达的农业种植, 其他地区农业生产比较一般。

再来说东部气候条件和地形条件。东部气候属于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 所以总体来说东部气候比较湿润。并且东部大部分是平原以及丘陵, 适合农作物的种植, 故古代就有“苏湖熟, 天下足”的说法。由此可见, 东部在地理和气候方面就有着比西部优良的先天条件。

2.2 资本形成的来源

目前我国东西部资本形成的规模不仅差距大, 而且还存在了差距不断增大的趋势。而形成这种差距和趋势的主要原因就是东西部资本形成的来源不同。

东部地区是改革开放的最前沿, 因此东部地区更好地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统一的资本来源机制。主要是通过建立非公有制经济的融资机制, 进而加强了东部地区吸收资金的能力并且受行政干预小, 比较独立自主地形成资金吸收体制。相对于东部地区, 西部地区就显得比较落后和缓慢。西部地区仍然是依靠国有金融机构的存款以及国有政策的贷款作为其资本形成的主要渠道, 故西部地区的资金吸收会受到行政较多的干预, 不利于西部地区的自我独立的发展, 不能形成有效的资本吸收体系。由于资本的形成不同, 来源的快慢, 故造成目前东西部资金资源的不均衡, 严重影响了东西部区域均衡发展的状态。

2.3 人才和科技因素

邓小平同志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想要使经济发展取得较大的成绩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而想要发展科技其主要的因素还在于人才的培养以及引进。目前, 我国大部分优秀的高校都建立在东部地区, 而西部地区只有几所有名的高校。相比之下, 东部对于人才的培养要远远优于西部地区, 并且西部缺乏一个有效的人才引进体制, 使得东西部在人才方面呈现出一个不均衡的态势。人才的不均衡进一步导致了东西部地区的科技水平的不均衡, 使得西部不能建设有效完整的工业体系。

2.4 区域地理的位置

东部地区属于沿海地带, 处于太平洋的西岸。并且地靠港澳台, 相邻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诸国等。因此东部地区有着大量的港口, 其中是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区域而形成的三大港口群。通过港口群的建设, 为经济的进一步增长, 对外开放以及东部地区所需的物质条件提供扎实的基础。相对于东部而言, 西部没有便利的交通, 也没有和国外进行大量的各种方面的交流的机会。因此西部的区域问题, 也是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均衡的重要原因。

3 东西部经济发展非均衡所产生的影响

3.1 经济结构不均衡

东部地区由于地处优势, 再加上是改革开放的最前线, 使东部地区能够更好的吸收港澳台以及外国的资本, 然后大力发展本身的非公有制经济, 优化经济结构, 不再是单纯地依靠国有经济和国家政策。西部由于发展落后, 过度依靠国有经济和国家对西部的政策援助, 导致了西部经济结构的不均衡。

3.2 政治发展的负面影响

经济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决定着政治。经济的不均衡的发展, 有悖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 同时也不利于党和国家所讲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更加不符合胡锦涛同志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所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经济发展的不均衡较大程度上影响了人均分配的不均衡, 再加上西部地区存在绝大部分少数民族, 不利于民族之间的团结和稳定。

3.3 教育失调和人才缺失

西部经济落后, 使得西部在教育条件方面明显低于东部地区。西部政府没有足够的资金持续对教育进行投资, 导致西部教育水平落后于东部地区。长此以往, 西部教育就会不断增大与东部地区教育的差距。而教育的落后就会引起人才培养的落后。相比而言, 东部由于经济发达, 更加吸引人才流向东部地区。

4 解决东西部经济差距的措施

4.1 资本的大量引进与吸收

目前, 西部经济落后只能依靠国家的力量, 引导资本从东部发达地区向西部地区流入。更好地利用资本, 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的不断增长, 努力缩小东西部经济之间的差距。深化西部地区的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改革, 建立一个有效统一的西部金融和资本市场体制。首先, 建设西部地区改革发展银行, 银行统一规划西部地区的发展并发展改革西部地区金融和资本市场。鼓励民间信贷, 打破单一制从政府的投资, 进而实现多元化的投资渠道。然后, 进一步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促进西部地区的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

4.2 对于基础设施的建设

根据《第一财经日报》的数据分析, 西部地区GDP增长主要还是靠投资, 而外贸和内需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很低。由于整个西部地区仍然处在相对贫困的水平, 因此目前只能通过投资拉动, 然后鼓励并且带动消费需求, 达到对经济的转型。西部拥有大量的优质资源, 比如石油、天然气、煤矿以及有色金属矿产等资源。但其最大的问题在于交通的不便利, 因此无法发挥其资源的优势。只有做好基础建设, 解决基本的问题, 才能使西部地区的优势发挥出来。

4.3 加强教育与人才的培养

西部地区要想经济能够不断持续增长, 必须依靠人才的不断培养和持续引进。因此, 必须加大西部地区教育资金的投入, 推动西部教育水平向前发展。加强基础教育的建设, 使更多的西部民众得到基础教育, 提高西部人民的整体素质。大力引进人才, 改善人才引进机制。

4.4 合理优化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

西部地区要想更好的发展, 就要转变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方式。西部地区应当从外延的粗放式增长转变成为内涵的集约式增长, 并且西部地区的产业应当努力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三产业。

参考文献

[1]兰培.浅析东西部经济差距的科技因素及西部科技开发对策[J].经济师, 2002 (02) .

[2]严太华.关于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扩大化的思考[J].山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7 (01) .

东西差距 篇4

关键词:东西部 高职教育 差距 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G40—058.1 文献标识码:A

在国家经济政策向西部倾斜的背景下,西部的职业教育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从经济欠发达的西部省份贵州,来到东部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广东进修。期间,亲身感受到东西部高职教育的差距,切身体会到先进的教学方式和管理模式。除了学到了不少好的教学方法和专业知识技能外,更深层次的感悟到东西部高职教育的差距所在。

(1)学校建设

1.1东部职业院校的的建设

无论从办公楼、教学楼、工业中心、图书信息楼还是学生公寓都干净整洁。新建校区设计合理,布局恰当,环境优美,物业化的管理非常到位,适合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职业院校的发展除了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外,无疑得利于良好的地理环境优势:处于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良好的经济环境,最前沿的科技资讯和先进的技术设备。

1.2西部职业院校的建设

西部职业院校近几年发展也很快,主要是得力于国家对西部经济的倾斜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但由于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各方面发展相对滞后,资金投入有限,大多数的职业院校是由以前的中专、技校合并升格而成,校区分散、校舍、办公环境和教学设施设备陈旧,先天条件不足。

(2)教学设施

2.1东部职业院校的教学设施

教学设施、教学设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当然除了有良好的经济实力外,还应该注重教学设备的合理性、实用性、针对性、先进性和利用率。所有的教学设施和设备根据学校的特点结合修理厂和4S店的运作模式来进行设置。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强,适应企业的能力快,上岗快,为企业节省了不少员工培训成本。汽车专业现有的设备中有不少都是企业赠送的,其中还包括很多新车。学校为企业培养人才,企业为学校提供市场化的设备和最新的汽车技术资料及技术指导,形成互为依托、优势互补、牢固稳定的双赢局面。

2.2西部职业院校的教学设施

西部的一些职业院校也花了不少的钱购进教学设备,但所购设备和仪器技术含量低或是过时的、企业已不采用的设备,培养出来的学生不符合企业的要求,达不到培养人才的目的。还有的设备由于师资和技术能力的欠缺,设备利用率较低,有的设备闲置多年不用,造成极大的浪费,所以西部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经验是值得借鉴的。

(3)师资水平

3.1东部职业院校的师资水平

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有别于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师,这是由其性质所决定的。作为高职教育的一个特有名词“双师型”教师是一般普通高等教育教师所不具备的。“双师型”教师从一个层面讲,主要是指从事职业教育的、即能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又能指导专业实践,具备“双师”知识、素质能力的教师。德国、瑞士、澳大利亚、新加坡等许多发达国家凡是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都必须到企业进修或工作一段时间(有的长达3—5年),才能具备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资格。在国内,东部职业院校的做法符合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例如汽车专业的教师除具备高等教育的系列职称外,绝大部分都具有不同的技术职称。如汽车工程师、机动车评估师、汽车维修技师、维修高级工等。教师的理论水平实践经验都较强。实训基地的指导教师有很多都是从企业来的,有着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和维修经验,掌握现代维修行业所需的各种检测设备和维修手段。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除了具有大专文化程度外,还具备很强的实际操作技能。

3.2西部地区职业院校的师资水平

西部的职业院校大多数也在倡导和推进“双师型”的教学模式,但受制于地方经济水平的发展和企业的经营思想及学校自身的条件,还不能完全给教师提供一个更新专业知识和提高技能的平台,教师接触不到新技术、新知识、新技能。专业知识陈旧,操作技能不强,教学质量和水平与东部发达地区的高职院差距较大。

(4)学生素质与校园文化

应该说各高职院校的学生入学的层次和素质都差不多,但经过几年的在校学习,情况就发生很大变化。这里固然有教学条件和教学水平的原因,但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对提高学生的素质起着潜移默化不可低估的作用。东部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活动搞得丰富多彩,特别是课外活动,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比赛、各类设计大赛、技能大赛、各种实践活动和多层次的文化交流等。西部地区有的高职院校学生本身所学知识就较为陈旧,技能又不强,加上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较少,毕业后不能较快地适应社会环境,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得不到企业认可,这实际上是一种对人才资源的浪费。

(5)西部高职教育的发展和建议

5.1西部高职教育的发展

高职教育要发展,首先必须要为市场经济服务,办学方向不能脱离实际,根据社会需求结合本校特点来进行专业设置。东部职业院校所设置的专业是根据社会需求来设置的,培养的是符合社会需求的具有实际操作技能和一定理论基础的技能运用型人才。高等教育和高职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注重理论教育后者着重于实际运用。高职教育的教学是以培养能力为核心的。其中的理论教学应围绕培养能力来开展,应配合技能训练来进行,以“实用、够用”为原则。如香港职业教育的教学比较注重实际,授课与操作并重,理论和实践课程的比例接近1:1。西部有些职业院校具有行业特点,有林业、交通、电力、水利、冶金等,如何分析和设置专业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高职教育专业的设置,参照国内东部发达地区示范性院校的建设结合本院校的行业特点和行业优势,再根据我国的国情省情市情来确定高职教育发展的专业模式及运作方法。

5.2建议

1.西部职业院校应根据当地的社会环境需要和职业环境,结合行业特点办一些具有当地特色和行业优势的专业,不能一味的求大求全,什么专业都想办,结果什么专业都办不好,缺乏竟争优势。不如集中有限的财力人力办得到当地社会认可和企业需求的精品专业,以一至两个专业为突破口来带动其它专业的发展。

2.加强对教师的技能培训,定期派出教师到企业接受锻炼,让教师掌握新技术、新知识,聘请有经验的企业人员到校讲课,让教师了解企业文化、企业需求和企业最新技术。

3.加强对学生操作能力方面的培养,增加实践动手能力的课时数,理论和实践课程可参照发达地区职业教育的经验设置为1:1左右。

4.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到企业宣传学校的建设,让企业了解学校,信任学校,同时学校了解企业的需求,形成互为依托、优势互补的关系。建立牢固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5.学校购置教学设备、教学仪器时,尽量与企业所用的设备仪器保持同步,请企业的专业人员讲解使用方法,保持与企业同步,切实增强学生的技能,培养出受企业欢迎的技术人才,只要能打开企业的大门,学校就不愁生存和发展。资金不足的职业院校,可先少量购置,不求多但求精和实用。取得成效后,再逐步推进。

6.加强院校之间的交流合作,互派教师和学生参与交流活动。吸收对方好的教学方法和管理经验,加快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高职教育的差距。

参考文献:

[1] 俞仲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模式研究[M] .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69,250

[2] 姜国才: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与探索[M]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26,43

[3] 陈柏松:现代化高职教育探索之路[M]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79, 167

[4] 教育部高教司 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点击核心---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导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霍志刚(1964--),男,贵州贵阳,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汽车应用与维修专业教学。

通讯地址: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宅吉路34号1单元1号

联系人:霍志刚

上一篇:辽宁职教集团下一篇:法院改革的中国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