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海面积缩小的原因

2024-04-08

咸海面积缩小的原因(精选5篇)

篇1:咸海面积缩小的原因

咸海面积缩小的`危害

1、咸海面积缩小,周围地区土地盐碱化严重,导致大面积耕地土地肥力下降,甚至丧失可耕性;

2、咸海周围沙尘暴频繁发生,对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危害很大;

3、咸海生态平衡遭破坏,可能导致一些物种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

咸海的基本情况

咸海位于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之间、克孜勒库姆沙漠的中部,北部和东部湖岸曲折,分布有许多小湖湾和沿岸岛屿,西岸为陡岸。咸海海拔53米,湖面最大时南北长435公里,东西290公里,面积68000平方公里,平均深度16米,在西海岸外最深处达69米,曾是世界第四大湖。因为流入的水量(径流量)小于湖水的蒸发量,咸海的含盐量比淡水湖高得多。

篇2:洪湖水面积缩小的原因及影响

关键词 洪湖水;面积缩小;生态影响

中图分类号:TV882.9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0--2

洪湖地处长江中游,四湖水系下游,是湖北最大、中国第七大淡水湖,也是世界自然基金会确定的全球最重要的238个生态区之一,正常年份的水面约400 km?,被誉为“中南之肾”。洪湖湿地带动了地区有水产业、旅游产业等发展。近几年,随着洪湖经济活动的日益增加,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和人工围垦等造成了环境污染和资源的过度开发,使洪湖周围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洪湖水面积不断缩减。由20世纪50年代初为687 km?,到80年代初减为420 km?,近期有关部门测量为402 km?,半个世纪减少41%。2010年冬季,洪湖遇到了百年一遇的大旱,导致湖北之肾严重透支。资源的过度利用和洪湖生态失衡,使水面积不断减缩,水质下降,生态枯竭,湖泊承载功能下降,导致水产业和附近生态环境的破坏。

1 洪湖现状

1.1 洪湖水资源现状

洪湖区域内地势平坦,一般地面海波高24~28 m,总体呈西北高东南低,区内降水由地下径流水和过境客水两部分组成。洪湖水区域降水充沛,但因为径流与过境水高峰同期,和用水存在时空矛盾,造成地表水资源利用率较低。由于降水分布不均,水流量不稳定,时常出现降水集中造成洪涝或降水过少造成的干旱灾害。洪湖区域每年5-10月份降水量较多,易出现江水上涨,形成地上河,其中5-8月份多出现强暴雨,易发生外洪内涝灾害。江水回落期,由于引水量远小于计流量,内湖没有储水,出现干旱灾情。

1.2 洪湖水水质状况

目前,洪湖的围网养殖面积超过2 hm?,占湖面面积的70%以上。污染成为洪湖内湖全省污染最严重的特点之一,过度围养导致水草消耗过度,削弱了水体自净能力,大量投放混合饲料,加重了对湖水的污染。生活污水和城市雨污水之间水交换量小,使污染物囤积于湖内严重,出现内源性污染。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CIn838-2002)对全省29个湖泊水质进行检测评价,其中Ⅰ-Ⅱ类的湖泊共3个,Ⅲ类水湖泊有10个,水体质量为Ⅳ类的湖泊有6个,Ⅴ类湖泊5个,劣于Ⅴ类湖泊5个。由于洪湖地处四湖流域最下游,承纳上游及周边客水达11.3亿m3。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洪湖,加之水利工程年久失修,湖水交换量小,水质恶化的趋势不断加剧。

2 洪湖水面积缩小的因素影响

2.1 气候的影响

根据研究,1980年以来,洪湖湿地区域气温总体升高了2 ℃,降水增加有2.6%。洪湖湿地年均气温增温较为显著。洪湖湿地周边地区年降水量有微弱增加趋势,年均降雨量波动较大,1984年、1992年,1997年、2002年分别达到了年降水量的最低点,长期的少降水量造成湿地地区干旱局面,而1996年和2002年又分别出现最高点,造成湿地地区的洪涝灾害。虽然降水有增加但不足以弥补湿地气温升高对生态的影响。根据武汉区域气候中心引用湿润指数反映出洪湖,洪湖湿地区域湿润系数逐年下降,洪湖水位有所下降,地表向干旱化方向发展趋势。

2.2 养殖业的影响

新堤大闸曾为洪湖再次围湖造田发挥了巨大作用,共修筑外垸16个,通过抽排湖水、组织劳力围湖造田面积近1.3万hm?。洪湖边上很多村庄,都是通过当年围湖造田造出来的。在新堤大闸修建后,周围居民大肆围垦湖区浅滩,洪湖的湖面都被围割成田地和鱼池,百里洪湖掀起了一场无序的“圈湖大战”, 圈湖面积少则两三公顷,多则几十公顷。由于围湖造田、筑堤修闸,过渡的围养导致生态破坏,使原本起着调蓄长江洪水作用的洪湖,如今非但不能为长江洪峰分忧,反而自身饱受内涝、干旱之灾。官方资料显示,彼时洪湖的水面,也从6.7万hm?一次性锐减至4.1万hm?,洪湖水面减少近半。

2.3 围垦造田对洪湖水的影响

洪湖是长江中游的主要储湖区域,承担着四湖中下区汛期储洪、冬春灌溉的任务,由于近几年大部分的大小湖泊被围垦,江湖的隔绝,使储水能力下降了70%。以洪湖为核心的洪湖地区承担着一年中最大的分洪储水,但由于以洪湖为为调节中心的统排面积为464 000 hm2一级外排能力为482 m3/s,达不到洪湖水位十年一遇的防控标准。因此,水利部门扒掉了子湖围堤,降低水位以增加储洪量。农业部门为了降低农田灌溉下水位,同样要求洪湖水位降低,

3 洪湖水面积缩小的影响

3.1 洪湖水面积缩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洪湖是个与长江相通的敞水湖,自从湖水位下降,水面积缩小之后,严重削弱了湖泊的自我调节储水能力。过度的围垦和污染使湖内水生物、植物种类发生巨变,部分鱼类及经济价值较高的莲、芦苇、凌和野鸭等大型水禽数量大大减少,甚至有些种群已经迁徙消失了,严重破坏了湖泊原有的生态平衡。

3.2 对农业的影响

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大量的抽排湖水,对水产品产生极大损害,使水产品产量和质量逐年下降。水面积的缩小,导致农户为抗旱抢插、翻堤抽水,导致生产开支增大,因为干旱,收成却降低,给农户带来经济负担。2011年5月,湖北洪湖面临了70年一遇的旱情。由于过早的干旱,千年湖底成沃野,万顷荒滩变良田 ,养殖水面干枯,鱼和蟹因缺水大面积死亡,那些20世纪迁移过来依水而生、靠水吃水的农渔户一下子失了业,甚至生活用水都成了问题。

4 加强洪湖湿地生态恢复措施

4.1 洪湖水资源调控

对洪湖水资源进行严格调控,既要在水径流量的基础上,还要结合中长期的气象条件。合理利用水资源调控方针(调储为主,渔农兼顾),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筹协调,并根据“内荆河流域资源综合开发规划”“湖北四湖地区除涝排水系统最优扩建规划”等历史调控经验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开发和调控治理,进一步促进养殖、储水、灌溉等功能的恢复,保护洪湖生态系统。

4.2 对湖泊污染源进行严加管控

第一,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重点污染源的治理手段,集中管控城市生活污水,城市内湖的人工生活和雨污管道分流污水量较大,相关部门应做这方面的集中处理,禁止这两种污水流入湖内,控制在标准排放范围内;第二,可通过对养殖业和农业的调控,加强农业管理,降低农业药物污染和粪便等排出物的污染;通过大幅削弱养殖业的养殖面积,减少湖内鱼虾等饵料的投放,逐步恢复湖泊水自动净化能力;第三,部分湖泊具有旅游景观功能。如东湖、大冶湖等,旅游垃圾近几年也在不断上升,要做好垃圾处理收集系统。尤其对湖内沉积的污染源处理,由于湖内的淤泥量,存在底泥后续处理问题,因此要全面考虑采取疏挖方式还是化学处理方式。

篇3:咸咸海的味

作者:陆俊文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分类:散文/小说

厦门的岛屿、沙滩、咖啡店和雨,涠洲岛上看守教堂的少年,东山岛上避世隐居的情侣,人生如岛屿,孤独自在,历经漂泊。翻开这本书,你会闻到海的味道。那些有生命的浪花,它们有像呼吸一样的涌动,也许说像舌头更准确,伸直出去,吐出贝壳和虾蟹,吞下泥沙和鹅卵石。海洋和岛屿,是每一个孩子充满浪漫色彩的向往,其中孕育广阔,生命沿袭。

12篇触人心弦的文章,36帧海洋岛屿的记忆。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和清新的文风展示他生活的轨迹,点点滴滴。好似深呼吸,你就可以闻到咸咸海的味。

《十四岁》

作者:石田衣良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分类: 小说

十四岁,是最为悠闲散漫的开心日子啊。在如今重口味横行的时代,作者以如此温馨的故事来叙述少年的青春,和阿大一样食欲旺盛,和直人一样渴望未来,和阿润一样少年老成,和哲郎一样害怕普通纯粹。石田衣良对青少年的熟稔程度令人咋舌,而讲述敏感话题的方式堪称温柔,这才是对待这个年纪的懵懂所应有的态度吧。

男孩子的情谊,是耿直的,是义气的,就算每天腻在一起也不会觉得无趣,天南地北,无所不聊,有人说:《十四岁》与其说是一本小说,不如说是一部关于青春的美好故事集。

《就喜欢你看不惯我 又干不掉我的样子》

作者:白茶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分类:绘本

猫,说起来就像一个百变的小怪兽,慵懒可爱,逗趣傲娇,卖得了萌,使得了坏。好似很难靠近的它们,其实也拥有细腻的内心,如果你抛弃了它,它就不会再回来。那颗高傲的灵魂如果放下戒备睡在你的腿上,这代表着你在它心中已经有了一席之地。

篇4:咸海的枯竭

水体退却,仅留下一座鬼城:被遗弃的渔船、连绵几英里的干枯河床和空气中厚厚的尘埃。很难想象在几十年前,这一荒凉之地曾经还是熙熙攘攘的景象,捕鱼业盛极一时,到处是忙碌的渔民身影。然而仅仅几十年时间,却发生了如此戏剧性的变化。水,或水缺乏是根源所在。用“水是生命之源”这个普世真理来解释这场世界上最为惨痛的生态灾难--咸海的萎缩--无疑恰如其分。咸海位于中亚地区,坐落于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交界处。虽然名为咸海,它却只是一条湖泊。在鼎盛时期,其面积曾达68,000平方公里,号称世界四大湖之一。其广袤的水体滋养了湖内部丰富而繁荣的生态系统,是淡水鱼的著名来源湖泊之一。然而从人类开始对咸海进行干预,操控其命运的那一刻起,这一切发生了改变。原本丰富的本土鱼类逐渐死去,在水域中消失不见。如今咸海含盐量高得惊人,水体被严重污染。不仅面积已经消退到不足原来的十分之一,多年来其内部的巨大变化也产生了严重的生态、环境和社会影响。咸海自1960年代开始逐渐萎缩,苏联政府当时为靠农业谋利开始种植经济作物,如棉花和水稻。而中亚地区周边区域基本是干旱地带,并不适合农业发展。而且像棉花树等植物需要大量水源灌溉才能存活。苏联政府对其的解决办法是开凿一系列灌溉渠,从咸海引水到棉花种植园进行灌溉。项目的初衷是从棉花和其他经济作物中获利,而并没考虑到对咸海的影响,从而导致咸海日益变小和萎缩。多年来,分布在多个地区的咸海水域急剧缩小,最终导致其成为一个个单独的水域。令人震惊的卫星图片显示,自从这些灌溉项目开始实施后,湖泊缩减程度令人咂舌。当咸海水域仍然丰富而充足时,当地人能够依靠在湖岸附近从事商业捕鱼而衣食无忧——这是当地社会经济根深蒂固的生活方式。渔业供养着当地人民,为他们提供食物和可观的谋生来源。围绕捕鱼业产生了数千个工作岗位,人们的生活也因此而富足。人们依靠清洁的湖泊提供的淡水鱼资源维生,并保证当地经济的稳定。当捕鱼业繁荣时,人们的生活质量也达到了顶峰。然而,咸海水质一旦出现了不良信号,人们的生活也受到了影响。没有新鲜的水源和丰富的捕获量,捕鱼业日渐萧条。农业项目继续从咸海大量采水,引发了一连串不幸的生态和社会事件。不仅咸海的水被倾倒一空,在农业中使用的化学品如杀虫剂、除草剂和化学物质也被冲回了湖中,这导致咸海ph值失衡。水的含盐量随时间增大,导致水域中的生物物种受到影响。随着水质的恶化,原生鱼类物种开始逐渐消失。而没有淡水鱼对捕鱼业的支持,咸海附近捕鱼业完全坍塌,20世纪80年代早期多数鱼类消失殆尽。同时,一直依仗捕鱼为生和维系稳定生活的当地渔民深受其害。咸海水退却后,曾经充裕着淡湖水的区域变成了干旱的沙漠地区。由于土壤被严重污染,周边地区已不再适合发展农业。气候也随之剧变,夏天变得更热,冬天变得更冷。当地人民面临着严重的健康问题,咸海水由于高度含盐,已不再适合饮用。此外,咸海地区上方空气干燥,尘土飞扬,受到种植园和干枯的土壤中化学物质的污染。人们的生活质量进一步恶化,不得不承受由于这些改变所带来的种种灾难。捕鱼业所带来的财富和繁荣已远去,人们的生活陷入窘境。咸海的悲剧在于一个不幸招致另一个不幸,就像多米诺骨牌效应一样。咸海案例说明清洁的水源对于维持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是何等重要。水不仅对于湖泊本身和存活的生物及物种至关重要,对整个依赖淡水存活的人群来说也是如此。咸海不过是由于人类活动过分开采自然资源而导致的众多的全球水危机之一。它说明我们的环境是多么敏感和脆弱。生态系统的稍加更改或失衡都会产生一连串的不可挽回的影响。咸海还有可能恢复往日的辉煌吗?滋润一个干涸的湖泊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咸海也许能够慢慢自行恢复,但人类必须要学会更好地去保护它,并采取措施来弥补这些损害。科学家们称咸海近几年水位有所上升。由于湖泊水量增加,一些鱼类回归,渔民也重操旧业。咸海商业捕鱼业也开始复兴,但是相较于以往的繁荣景象仍不可同日而语。虽然有迹象表明,咸海正在复苏,但其过程却十分缓慢。有一件事是肯定的--原始湖的许多水域可能永远无法完全恢复。咸海的故事不啻为一个宝贵的教训。天然资源是宝贵的财富,我们应谦卑而正直的加以使用,而不应以牺牲自然资源为代价来换取自身利益和短期利润。这些行动将严重破坏自然,并招致人类的灾难。这一环境危机不仅在咸海的故事中显而易见,同样适用于其它人类共享的自然资源。人们没能考虑行动的长期后果,却将自然资源视为能够一次性剥削完的获利手段。无视环境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将会导致巨大的后果,而且很可能是不可逆转的,并造成更多的灾难。咸海之难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沉重的教训,告诫我们不要无视自然的底限。

nlc202309041002

篇5:消失中的咸海

中亚地区广袤的荒凉沙漠里,骆驼行走的脚下,是许多锈蚀船舶的“墓地”。曾几何时,这些锈迹斑斑的船只意气奋发地航行在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之间的近70000平方千米的威海海面上。可如今,它们静静地躺卧在往昔的大湖上,沙漠里的骆驼在渐渐腐蚀的船体间慢慢地穿行。

20世纪60年代,前苏联实施河流改道计划,引咸海源头之水灌溉棉田。50年里,咸海的面积缩小了90%。迅速萎缩的咸海毁掉了这里曾经兴旺发达的渔业经济,留下大量搁浅的拖网渔船,成为这片荒芜之地上的永久性地面标志。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曾于2010年乘直升机视察咸海现状,他还访问了乌兹别克斯坦的一座村庄——这座村庄原先坐落在咸海岸边,如今却置身于一片荒漠之中。他说:“这显然是世界上最严重的环境灾害之一,为此我深感震惊。”

经历多次沧海桑田变化的咸海

咸海位于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境内(这两个国家曾是苏联的—部分),坐落在—个大而平坦的沙漠盆地中心。咸海其实不是海,而是一个巨大的淡水湖泊,在其全盛时期曾经是中亚第一大咸水湖、世界第四大湖,面积将近70000平方千米。成海的英文名称是“Aral Sea”,大致可以翻译成“岛之海”,因它曾经在1公顷范围内拥有1500个岛而得名。

咸海的水流主要来自于中亚的两条内陆河——南部的阿姆河和东北部的锡尔河。咸海是一个封闭系统,成海的水不会流出,造成湖水流失的唯一途径是蒸发。由于径流量(流人的水量)小于蒸发量,咸海的含盐量比一般淡水湖高得多。作为一个封闭系统,咸海在历史上有着很好的循环,自2亿多年前的上新世以来,成海经历了多次沧海桑田的变化:在冰期,因冰川封冻,成海萎缩变小;在间冰期,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咸海水体增大。由于对全球环境自然变化的敏感性,咸海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如今,地球正处于一个间冰期,世界范围内冰川撤退,海平面上升,再加上气候变暖趋势,咸海理应得到充分的水源补充。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自1961年以来,50多年中,咸海的体积减少了90%,表面积减少了50%,海岸线向后撤退了120千米,海平面下降超过16米。

在遥远的过去,咸海也曾完全干涸过,也曾有过比1961年时面积大得多的历史。但是,咸海现在的萎缩并非地球自然环境变化影响的结果,而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

人类活动导致咸海消失

自然发生的变化相当缓慢,通常要历时数百上千年,而人类引起的环境变化则极为迅速。

上世纪60年代,苏联政府决定将为咸海提供水源的河流——阿姆河和锡尔河改道,用以灌溉沙漠,试种水稻、瓜果、谷物和棉花等。被称为“白色黄金?的棉花是苏联的主要出口产品,而作为苏联“棉花计划”的一部分,引水种棉花最终获得成功。直至今日,乌兹别克斯坦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出口国之一。

由于每年用于灌溉的河水达到25~50立方千米,咸海的海岸线开始后退,咸海开始萎缩。从1961年到1970年,咸海海平面平均每年下降20厘米;20世纪70年代,海平面下降达到每年50~60厘米;20世纪80年代,海平面继续下降;到现在,咸海海平面平均每年下降80~90厘米。从1960年到2000年,棉花生产翻了一番,而同期取自河流的灌溉用水量也几乎翻了一番。

咸海不断萎缩。1960年时,咸海的面积为68000平方千米,为世界第四大湖泊。1987年,咸海分成北咸海和南成海两部分。1998年,成海面积缩小到29000平方千米,成为世界第八大湖,其含盐量从每升10克上升至每升45克。2003年,南成海进一步分裂为东部和西部两部分,此时“咸海”实际上已经不复存在。到2004年,咸海成为由三个小湖组成的湖群,总面积只剩17160平方千米,为1960年时的约25%,盐度几乎增加了五倍,水里的大多数动植物都消失了。到2007年,三个小咸海的总面积只有咸海极盛时的10%。目前,南咸海的残余部分仍在继续消失之中。

可悲的是,人们对于咸海的消失似乎并不感到意外。早在1964年,就有水利专家说过,咸海的命运已经注定,“这是五年计划的一部分”。

咸海萎缩的灾难性后果

引水灌溉工程令沙漠变良田,却给咸海带来了毁灭性的后果。

成海的萎缩和渐渐消失,使得咸海周边地区的生态系统以及为成海提供水源的河流三角洲地区的生态环境几乎被破坏殆尽,撤退的咸海留下了一片覆盖着盐碱和有毒化学物质的巨大平原,沙漠强风扬起有毒的粉尘,每天将咸海地区约20万吨的盐和沙子刮向四面八方,倾泻在方圆300千米的范围内。

咸海周围土地盐碱污染严重,使得咸海周边地区的农业可用土地面积减少,农业生产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由于牧场草场被破坏,家畜饲料短缺,该地区家畜数量锐减,当地政府不得不颁布减少动物食品屠宰的法令。

该地区一度兴旺的捕鱼业也基本上被破坏殆尽。在鼎盛时期,咸海捕鱼业就业人员多达约40000人,捕捞量占苏联的1/6。1977年,渔业生产减少了75%。到1982年,捕鱼业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如今,咸海周围的渔村都已成为“船舶的墓地”。乌兹别克斯坦的穆伊纳克镇曾是一个繁荣的港口和渔业生产基地,从事捕鱼业的人数大约有30000人。如今,在咸海湖水曾经覆盖、绵延数千米的沿岸地区,到处散落着被遗弃的渔船。用来自其他地区的冷冻鱼加工食品,以维持渔民生计的罐头工厂,也在1991年倒闭。

咸海萎缩对当地气候也产生了明显影响,农作物生长季节缩短,造成许多农民不种棉花,改种需要更多水来灌溉的水稻。同时被摧毁的还有阿姆河和锡尔河三角洲流域的麝鼠诱捕行业,这里曾经每年出产多达50万张麝鼠毛皮。该地区生态环境被破坏的整体损失估计在350亿~400亿卢布之间(10卢布等于0.34美元)。

咸海灾难还严重危害到当地人的健康。由于湖水大量蒸发,湖床裸露在外,每年强风从湖底刮起成千上万吨的泥沙,其中含有化肥、农药及其他农用化学物质,严重影响到附近居民呼吸的空气质量,饮用水质量也不断下降,连人饮用的茶水都是咸的。当地人的健康卫生状态令人堪忧,贫血、伤寒、肺结核、咽喉癌和传染性疾病蔓延,咽喉癌发病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9倍。有毒沙尘暴还是肝、肾和眼睛疾病多发的主要原因。在十分恶劣的生活条件下,人们的免疫系统变得非常脆弱,结核病的传播速度非常快,新生儿和产妇等人群死亡率极高。这里80%的孕妇都患有贫血,孩子生下来几乎都有病。红十字会等组织把食物送到最贫困的人手里,但他们

能做的也只能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10%的人提供帮助。

由于成海调节气候的作用已大为减弱,致使该地区冬天更寒冷,夏天更燥热。强烈西风刮起时,夹带着各种有毒成分的粉尘在数百千米范围内肆虐。农田灌溉形成的径流形成了一些受到农药、化肥和重金属严重污染的人工湖。该地区的73种鸟类、70种哺乳动物和24种鱼类,不是灭绝,就是转移到了其他地方。

咸海的萎缩被指为:“这个星球上最为严重的环境灾害之一。”

拯救行动及北成海与南成海的未来命运

现在,有关各国和国际社会正致力于拯救咸海,试图扭转和改变咸海萎缩造成的灾难性后果。

2003年10月,哈萨克斯坦政府宣布一项计划:建立将南、北咸海分开的混凝土堤坝,以增加北咸海的水流量。大坝于2005年8月完工后,北成海水位明显上升,含盐量开始下降,草和芦苇再次出现在湖岸上,水禽等动物也正在返回。随着水位上升,一些鱼类也重新回归北咸海,捕捞业得以部分恢复。据报道,北咸海面积从2003年的2550平方千米增加到了2008年的3300平方千米,水深从2003年的30米增加到2008年的42米。北咸海的复苏还引来了长期缺少的雨水,给当地被沙尘暴吞噬的农业带来了希望。

2009年,在世界银行贷款资助下,哈萨克斯坦开始建设第二座大坝,以进一步扩大萎缩的北咸海。该计划包括修建6千米的运河,让咸海与昔日的阿拉尔斯克海港重新连接起来。

北咸海可能还有机会(当然这取决于它所在国家的意愿,以及在恢复和治理中能够投入多少资金),而南咸海已被视为无可挽救——南咸海至今水位仍在不断下降,南成海面临黯淡的未来。最近的水文调查指出,在未来10年内,南咸海西部将完全干涸;在未来15年内,南咸海可能全部消失。

人类是如何干预自然地

人类为对抗气候变化开展的“地球工程”,对于地球及人类的未来是否安全?科学家和决策者就比展开了讨论,但无可否认的事实是,不管我们是否打算这么做,事实上,在有意无意中,人类早就开始了大规模的“地球工程”——从将地球上可用淡水的1/3用以灌溉农田,到将地球2/5的陆地用以放牧,人类一直都在改造大自然,人类干预地球物理过程的后果,我们尚无法确定,但有科学家认为,诞生了人类文明的更新世已不复存在,人类活动很可能引发了一个新的地质年代——人类世,我们现在生活在人类世地质时代,—个由人类决策、由人类决定地球命运的时代。

以下是人类干预自然,改造地球的几个实例。

5亿家庭的炊烟“抹黑”地球

5亿家庭,大多在亚洲和非洲。将木材、煤炭和动物粪便燃烧后变成炊烟,炊烟带着被称为“黑炭”的尘粒进入大气层,在那里形成一个吸热层,雨滴裹着这些尘粒从天空降下,污染着地球表面。

据估计,在过去一个世纪里,北极气温上升了1.7℃,其中一半原因是黑炭污染的结果。黑炭污染改变了气候模式,在南亚和西非造成了降雨量急剧减少,还造成了喜马拉雅山脉冰川融化,对数亿人口的供水来源构成了威胁。

引水灌溉导致水资源枯竭

科学家将江河湖泊以及地下蓄水层里的所有淡水称为“蓝水”,人类每年要用掉其中大约1/3,地球上江河湖泊的1/4的水在到达大海前就已经被抽干桔竭了。

对于局部地区来说,这种变化将导致天气模式的变化。例如哈萨克斯坦曾经广袤浩瀚的咸海,由于大规模农田灌溉抽干源头水源,导致当地气候急剧变化,冬天更寒冷,夏天更炎热,降雨更是变得极为稀少。

地区性的气候变化是否会产生全球性的影响,还有待于继续观察。

土地滥用损害“地球之肺”,形成“海洋死区”

现在,地球陆地面积的约12%被人类用于耕作农作物。这样做的后果有些难以预料,比如我们很难知道大平原的农业生产如何影响着地球气候,有些则比较明显,比如亚马孙热带雨林的森林砍伐活动破坏了该地区水的蒸发和冷凝循环,“地球之肺”有可能变成为热带稀树草原。如果亚马孙雨林失去了其巨大的二氧化碳吸收能力,地球气温将再度上升。

更为直接的后果是,农业耕种大量使用化肥给当地环境中增加了大量的氮和磷。每年约有1.2亿吨氮从大气中被移除,转换为农田肥料,而从地下开采的磷则多达2000万吨,如此庞大的数量远远超过了这两种元素自然进入生物圈的数量。更为重要的是。大量的氮和磷随着溪水河流流入大海,加速形成“海洋死区”。

珊瑚礁消失导致海洋生态系统被破坏

在地球生物灭绝中,珊瑚礁的消失令人震惊。珊瑚礁被称为“海洋中的雨林”,是海洋生态系统的基础。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海洋污染、气候变化、过度捕捞和海洋酸化,在过去50年里,全球珊瑚礁覆盖率已经减少了1/3,珊瑚礁正濒临灭绝。

珊瑚礁以及生活在珊瑚礁中的海洋生物的消失,威胁到的不仅仅是渔业生产。从地球物理学的角度来看,生态系统是营养物质和能量流动在生物学上的机制,如果生态系统的关键一环被破坏一就像曾经生机盎然、如今却被细菌和水母主宰的地中海西北海域那样—生态系统就无法正常运转。一些科学家指出,海洋过去发生大规模灭绝事件之后,曾导致了地球碳循环在数百万年间的剧烈波动。海洋生态系统若失去了其调节能力,随之而来的就是天气和气候的异常变化。

地球在过去曾发生过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如今一些科学家认为,第六次生物灭绝事件正在发生之中。

化学物质和塑料制品污染全球

人类的工业革命导致发明了许多化学物质。这在地球历史中是前所未有的,一些化学物质可以在地球环境中存在千万年而不降解,其中包括用于农药中特别是塑料中的化合物,全球塑料生产每年多达600亿吨。

高剂量的这类化学物质可扰乱动物的内分泌系统,导致癌症,影响生殖;低剂量的影响尚不清楚,但可能会在微妙的变化中产生广泛的影响,最终从根本上改变生态系统的构成。

据联合国估计,地球海洋每2,6平方千米的范围内就有47000件塑料制品。世界各地都测量到了低水平的有机污染物,以及塑料对生物体内分泌产生的干扰和影响,即使是在一些从来没有使用过这类化学物质的地区如南极洲,也测量到了化学物质的污染。二氧化碳排放成为人类最大的“地球工程实验”

人类世的经济发展引擎就是在地面上燃烧,或从地面上向大气中投放大量含碳物质,其结果是,每年约有400亿吨二氧化碳被人类投放到大气中,使得化石燃料的消耗,在人类无意识中成为最大的“地球工程实验”。

如今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于过去1500万年中的任何时候,全球气候模式正在发生变化,平均气温上升,部分二氧化碳被海水吸收,氢气和碳酸盐离子的比例产生变化,海水酸性化,导致海洋中的珊瑚、浮游生物和贝类大量消失。

上一篇:习练太极拳的体会下一篇:实习报告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