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上《组合图形的面积》反思

2024-04-22

再上《组合图形的面积》反思(共18篇)

篇1:再上《组合图形的面积》反思

上周五,上了《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课,这是5年前自己曾经上过的一节课,再次接到讲课任务时,看看教材,也正好该讲这一节课了,想想上次讲完之后的几点遗憾,我也想再上一次,希望自己这一次能更完善。于是,就确定了这节课。

准备的时间只有4、5天,由于是图形课,需要准备一些教具模型,比较浪费时间,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教材已经与5年前不同,包括教学目标,包括教学活动的相关要求。当我再次拿出5年前的教案和课件看时,自己已然有一些不满意的地方,我知道,虽然讲过,但这一次与讲新课并无多大区别。再次深入研读教材,我觉得较5年前更能把握教材安排的用意,目标渐渐明晰,主要教学环节也随之而来……

对教材内容,我是这样理解的:情境的创设让生感受到研究组合图形面积的必要性;估算的环节也是为转化思想方法埋下伏笔的,因为学生估算图形的面积的方法是因为他想到了之前学习过的图形;算一算的环节让学生动手,经历到探索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过程中来。教材安排步步深入,层次和目标非常明晰,但以怎样的`方式把这些环节串联起来是我着重要思考的。再三斟酌,我告诉自己,舍弃不必要的细枝末节,凸显数学实质,彰显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自己设计流程的原则。有了这样的思考,顾虑少了,思路清晰了,就这样,有了周五课堂上的呈现。

课后,领导给予了较好的评价,但于我自己,还有一些不是非常满意的地方,我还期待自己再轮一个学年的时候再上这节课,更加完善!我也清楚的知道:自己现在还只是在路上,努力不止,不断进步!加油!

篇2:再上《组合图形的面积》反思

教科书围绕计算“L”形客厅的面积设计了三个问题。其中第一个问题是根据给定“L”形客厅的数据,来估计客厅的面积,并提出把“L”形客厅转化为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其面积的想法。第二个问题是第一个问题递进,意在解决怎样运用割补法把组合图形转化为学过图形的面积计算。第三个问题是第二个问题的拓展,提出了另两种分割的方法,以丰富学生解决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经验。

在探索组合图形面积的过程中,注重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理解等手段分析探索组合图形,在发展空间观念的同时,找出隐含的条件,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问题来源学生,回归与学生,学生在讨论分割的过程中,放手让他做,测量各个要素,解决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自体验成功,在初步形成对组合图形概念的基础上,对“组合”的意义有了更深一层次的理解,获得更多的成功的愉悦。

篇3:再上《组合图形的面积》反思

一、在图形分解中积累经验, 感悟方法多样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提倡算法多样化。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 不同的方法可能适合不同的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尊重学生个性, 提倡方法的多样化。

在《组合图形面积》一课中, 求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必定是多样的, 因此我设计了以下环节让学生感悟方法多样性。首先教师出示校园里的草坪 (如下图) 接着设疑:请你来算算它的面积。能不能用以前学的公式直接来求?不能, 那怎么办呢?学生通过大胆尝试, 但不要求量数据计算。最后交流反馈学生的方法, 通过交流获得了以下6种方法:

最后教师补充方法, 并让学生辨析如下图这样分行不行。

通过自主尝试、交流辨析活动, 学生深刻体会到组合图形转化为基本图形的方法可以是多样的;但转化后的每个基本图形必须是我们学过的面积计算方法的图形, 而且分解成的基本图形越少, 求组合图形的面积越方便。

二、在计算面积中积累经验, 感悟割补的合理性

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它离不开数学活动, 只有亲身经历、体验数学活动, 学习者才能形成数学活动经验。

为了让学生感悟求组合图形面积需要合理地进行分解, 在交流6种方法的基础上, 我提出“现在能计算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了吗?”学生一致认为缺少数据, 我相机出示数据, 并引导学生学会读图形数据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又抛出问题:“有了数据后, 这6种方法是不是都能计算出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呢?”让学生6人小组分工计算求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在学生独立计算、全班交流的基础上, 学生发现第1、2、3、4、5种方法都可以计算该组合图形的面积, 但第6种方法则不能。于是我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交流中, 学生说道:“求组合图形的面积虽然方法很多, 但并不是每种方法都可以计算面积, 还要结合数据选择方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通过尝试解决到交流碰撞充分领悟到求组合图形面积不是简单割补将组合图形分解为基本图形即可, 必须要根椐已知的信息进行整体思考, 既要考虑图形特征, 又要考虑所给数据的位置, 在两者基础上进行合理地分解。从而使图形割补的活动经验从单一转向综合、从随意转向有意、从感性转向理性。

三、在专项练习中积累经验, 感悟寻找条件的方法

要计算正确一个组合图形面积, 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 是会找求面积所必需的条件, 因此在学生初步感知求组合图形面积方法后, 让学生回顾求校园草坪面积的过程, 体会到求组合图形面积有三个步骤: (1) 割或补成基本图形; (2) 找求基本图形的条件; (3) 求和或求差。其中第 (1) (2) 个步骤是较为重要的。所以特意安排了专项练习 (如图)

通过让学生自己先割或补成基本图形, 再同桌互相说说求基本图形面积的条件, 再通过反馈交流共获得了以下四种方法:横割法、竖割法、补充法、斜割法。

在交流中主要引导学会寻找一些未知的条件, 让学生学会找条件有时图中会直接已知, 有的可以根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对边长度相等的特征来找, 还有的可以通过计算获得条件, 突破了学生生找不准条件的难点。

在这个专项练习中, 学生体会到虽然求同一个图形的面积, 但不同的分解方法, 所需要的条件也是不相同的, 进一步体会到前两个步骤的重要性。

四、在比较中积累经验, 感悟方法要择优

学习的更高境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对学习任务有良好的认识, 能对学习方法进行有效的选择, 并能较好地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因此在教求组合图形面积过程中, 我不仅关注学生对于基本学习方法的掌握, 更关注从深层次引领学生进行方法的优化。在专项练习后我让学生比较求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的四种方法, 并提出问题:“如果要你选择其中一种方法计算, 你最不愿用哪种方法?为什么?”在交流中大部分学生都认为第四种方法分割成两个梯形最不愿用, 因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比较复杂。在比较中学生初步体会到解决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是多样的, 但各种方法中有的简单, 有的复杂, 一般选择分解后图形简单, 已知条件多的计算比较方便。通过比较活动,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优化意识。

接着出示下图两个组合图形, 让学生自己先独立分解基本图形, 交流中发现第一个图形大部分分割成一个梯形和一个长方形。第二个图形大部分添补成一个长方形减去一个梯形。学生在交流中体会到对于一些特殊形状的图形, 有的是割简单, 有的是补简单, 所以我们在选择方法时一定要根椐图形的特点和所给的条年来灵活选用方法。

在两次比较中, 学生的思维不断得以提升, 也逐步积累了学习方法的经验、思考的经验, 引领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刻。

篇4:再上《组合图形的面积》反思

教材简析:

本节课在本册教材的第二单元,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在此基础上学习组合图形的面积。一方面可以巩固已学的基本图形,另一方面则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我在教学中既拓展使用教材,又遵循教材的内容,采用观察七巧板拼图、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从多角度思考解决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问题,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并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学情分析:

5年级的学生在第二单元的教学中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的方法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节课教学使学生对学过的图形进行巩固,同时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通过动手拼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转化的思想,将不规则的平面图形转化成已学的规则平面图形来解决问题,学生可能在分割与添补的方法的运用中有困难,我就将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七巧板引入课堂,在具体操作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在探索活动中,归纳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并能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从多角度思考解决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问题。在有效的情境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感知策略

师:今天,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份小礼物——七巧板拼图送给你们,想看吗?那一起来猜猜我拼的是什么吧。(师动手拼鱼、兔子、猫。)

师:喜欢吗?那同学们来观察一下这两幅拼图,有什么共同特征吗?

生:都是由七巧板拼成的。

生:面积相等。

生:都是由几个图形拼成的。

师:也就是说都是由几个简单图形组合而成,那你能给这样的图形起个名字吗?

生:七巧板拼图、动物拼图、组合图形。

师:这样的图形就是组合图形。如果让你求这些组合图形的面积,你还会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组合图形的面积。(板书:组合图形面积。)

【设计意图:将原来简单的复习平面图形改由七巧板拼图引入,既是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感到新奇、好玩,让教学更生动,同时也是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什么是组合图形,为下一步的学习做铺垫。】

二、动手实践,引入策略

1.通过学生动手拼图,初步感受简单几何图形可以拼成组合图形

师:在桌上,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你能选择其中的几个也来拼成一个喜欢的组合图形吗?现在请同学们动手拼摆,将拼好后的图形固定在卡纸上。老师要选拼得漂亮的作品到黑板上展示。

(生动手拼图,师找出3幅组合图形及一幅叠加图形到黑板上展示。)

师:组合好的同学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你用了哪些图形。组合成了什么图案?怎样来求它的面积?

师:拼完了吗?举起来互相欣赏一下。好,一起再来欣赏一下这几位同学的作品。来,和大家交流一下,这个组合图形是由哪些图形拼成的?怎样来求它的面积?

生1:我是用两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拼成了一个帆船,用两个三角形的面积再加上长方形的面积就可以了。

生2:我用一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组合成了一个笔筒,用三角形的面积加上长方形的面积就能求出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了。

生3:我是用3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拼成了一个圣诞树,用3个三角形的面积加上正方形的面积就是这个图形的面积了。

师追问:仔细观察一下,你同意这位同学的说法吗?说说理由。

生:我不同意他的说法。因为虽然用的是3个三角形。但在拼图形的时候另外两个三角形被上面的图形挡住了,所以不能将3个三角形的面积相加,应该用一个三角形面积+两个梯形面积+一个正方形面积才是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

师:你真是一个善于观察,爱动脑筋的孩子。的确,我们在组合图形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种叠加现象,如果出现这种叠加情况,其实就改变了原来图形面积的大小。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这几名同学的发言,我们知道了,求组合图形的面积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相加方法。

师:你真是一个善于倾听的孩子。将几个简单图形的面积相加可以求出组合图形的面积。你们太棒了。不仅拼得好,而且很善于总结方法。为了奖励你们,老师就把这些美丽的图案作为礼物送给大家了。好,现在请先将它收好,放到书桌的左侧。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学生动手拼组合图形——交流过程——研究面积——总结方法这一过程,让学生感受组合图形面积与简单图形面积的关系,体会组合图形是由简单图形组合而成的。这样的活动使得学生学习由简到难、层层递进,学生在观察、思考、交流、感受中体会知识的本质。也为分割法、添补法的学习做好铺垫。】

2.探索求不规则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知道了用相加的方法求出组合图形的面积。老师这里还带来了一个组合图形,同学们来看看,这个组合图形你还能求出它的面积吗?(课件出示教材例题图。)

师:请同学们拿出书桌内的学具卡片,动脑想一想,你怎样求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咱们比一比,看一看谁的方法既简便又与众不同。

(生动手研究例题图。动笔画、剪刀剪、动手折……把具有代表性的方法在黑板上展示。)

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办法,你们太了不起了,那现在把你的方法和同桌交流一下。

生1:我将这个组合图形分成了两个长方形,用两个长方形的面积相加就求出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

师:你是将这个图形转成了我们熟悉的长方形。你真是太聪明了,是啊,我们既可以把简单图形拼成一个组合图形,也可以把一个组合图形分成学过的简单图形。那你能给你的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吗?

生:折分法。

生:分割法。

师:那我们可以准确地把这种方法叫做分割法。

生2:我也是用分割法将这个图形分成了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生3:我也是用分割法将这个组合图形分成了两个梯形。

生4:我和他们的不同,我是添补上一个正方形后变成一个长方形,然后再减去添补的面积就求出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我把这种方法叫做添补法。

师:这位同学的思维很独特,是运用的添补的方法。

生5:我将组合图形分成多个三角形。再将这几个三角形的面积相加求出组合图形的面积。

师追问:那同学们觉得这种方法怎么样?

小结:我们在分割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分割的简单图形越少,其解题方法也将越简单。

师:咱们同学真是太聪明了。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找到了求组合图形的面积还可以用分割的方法、添补的方法。都是将组合图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简单图形。这种转化的思想也是一种有效的解题策略。

3.运用方法,出示数据计算,解决例题

师:刚才所研究的这个组合图形就是小华新家的客厅平面图。(课件出示例题。)

师:这几天他想在客厅铺地板,所以特意将测量的数据带来,想让咱们同学帮他算一算,你愿意帮他吗?好,一起来看看他都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数据。(学生审题)。请你选择其中一种方法计算出它的面积。

(指名板前演算,反馈汇报。)

师:经过同学们的帮忙,相信小华一定能买到合适的地板。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既尊重教材,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思维,也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组合图形可以分成简单图形,简单图形可以拼成组合图形。这样的设计环环相扣,突破知识的重难点,实现“由简单出发,向本质迈进”这一教学设想,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拓展延伸,应用实践

1.同学们已经会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那现在我们来做几道练习,敢接受挑战吗?好,我们来看教材76页练一练第一题:你能将下面的图形分成哪些我们学过的图形?

学生交流、汇报。小结:同学们可真聪明,找出了这么多简捷的分割方案,看来解决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分割成简单图形来计算。

2.教材76页第二题,这道题请同学们独立完成。

3.你能巧算阴影部分的面积吗?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为学生呈现了这样一道须要翻转填补的提高题,意在练习有梯度,激发探究欲望。同时促进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四、总结全课

师:这节课,同学们充分运用转化的思想,在探索活动中归纳出了分割法、添补法来计算组合图形面积,并且运用了多种策略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真是太了不起了。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组合图形处处可见、应用广泛。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动脑思考,就会掌握其中的规律。

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为此,本节课的教学围绕这一思想主要突出了以下几方面:

1.在充分的观察和感知活动中,理解和建立组合图形面积的概念

传统的教学往往是教师通过几个简单的图形组合欣赏,告诉学生组合图形的概念。而本节课的教学从生活中的七巧板引入,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七巧板拼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共同的特征,初步感受什么是组合图形。这一感受是源自学生主体的。

2.在充分的操作与合作交流中,体会组合图形与简单图形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动手拼一拼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组合图形可以分成简单图形,简单图形可以拼成组合图形,这样学生在充分的感知、实践、领悟中学习新知、建立良好的数学模型,为后面的分割法、添补法的学习做好铺垫。学生在任意的拼摆中,叠加情况的研讨,又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索面积方法的强烈愿望。教师很好地抓住这一时机,因势利导,组织学生观察、交流的活动,这一系列的探索、交流的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形成和建构,培养了学生探索意识和合作能力。

3.渗透了转化的教学思想,鼓励学生多种解题策略

本节课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通过例题图的研究环节,使学生借助已经建立的知识体系,在不断探索、交流中寻找多种解题策略。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发扬教学的民主性,以学生为探究主体,充分运用转化的思想将复杂的图形简单化,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尽可能地显露。这样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探索规律,实现了教学设计初的“从简单出发,向本质迈进”的主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展开探索性学习,注重了学习过程的探索性,渗透了多种解题策略及转化的思想,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引导性,有利于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了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

(作者单位:佳木斯市第十一小学)

篇5:《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与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研究图形的面积,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解决的问题,《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反思。因此,我设计时主要是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具体的情境中领会转化的数学思想,体会并掌握计算组合图形的多种方法,并能够在比较的基础上选择最有效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一是设计了“复习铺垫、激趣引入”的欣赏导入环节,引导学生欣赏组合图形的图案,给学生美的享受,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存在,并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和欲望。二是设计了“实践操作、探究新知”的新知探究环节,创设情境让学生用自己准备的学具(图片)动手“画、剪、拼”把组合图形拼成已学过求面积的图形,在“比一比、说一说”活动中与同学交流,把学生手、口、脑都用起来,体验合作探究的快乐。三是设计了“知识应用、解决问题”的知识巩固环节,学生自己探索出求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处于一种跃跃欲试的状态,于是我就安排学生完成教材76页第二题和第三题,学生不仅顺利完成,而且在汇报交流中明确了计算组合图形面积既要讲究方法,又要灵活处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四是设计了“交流小结、深化知识”的知识提升环节,安排学生谈本节课学习收获,让学生在学生的发言和教师的引导中感受转化数学思想的意义,掌握求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体验探究学习的成功,教学反思《《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反思》。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反思如下:

一、激发学习兴趣比过多要求学生更实际

上汇报展示课总想学生活跃起来,配合老师按课前设计的思路学习,课前交流中主要是要求学生上课时要这样、要那样,可是在课的开始图片欣赏中,学生就情绪低落,尽管是简单的问题也回答不上来,根本就不能按课前要求的去做,这么有趣的环节,学生怎么没兴趣呢?于是,我借助学生拼图,让学生展开想象,说说象什么。学生的兴趣来了,有探究新知的强烈欲望了,教师借势引入后面的学习,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用手操作解决问题比单凭思维解决问题更实用。

新课程标准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学生组合图形面积计算方法时,我安排学生动手剪、拼图形,在学习小组中演示、全班交流中说思路,你一言我一语,不仅探索出组合图形面积计算方法,而且还领悟了多种解题思路,既让优生在探索中发展了思维,又让学困生学到了知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学法指导比面面俱到讲解更实惠。

篇6:《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教学反思

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例4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观察房子侧面墙的形状是有哪几个基本图形组合而成的,然后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学生对于这类问题没有感到困难,非常轻松的解决了问题,从而得出第一种算法:(1)组合图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正方形的面积:

三角形的面积=5×2÷2=5(平米房)

正方形的面积=5×5=25(平方米)

组合图形的面积=5+25=30(平方米)

接着教师抛出问题,你还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通过教师的发问引起思考,从而出现了如下算法:

(2)组合图形的面积=2个梯形的面积:

梯形的面积=(5+5+2)×(5÷2)÷2

=12×2.5÷2=15(平方米)

组合图形的面积=15×2=30(平方米)

(3))组合图形的面积=长方形-2个三角形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5+5+2)×5=35(平方米)

2个三角形的面积=5÷2×2=5(平方米)

组合图形的面积=35-5=30(平方米)

这样通过思维的碰撞,产生出智慧的火花,同时也揭示了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一是分割法:把一个组合图形分割成几个简单的规则图形,分别算出各个图形的面积,最后求出它们的面积的和。二是挖空法:把多边形看成是一个完整的规则图形,计算它的面积以后,再减去空缺部分的面积。三是割补法:就是把图形的某一部分割下来补到另一部分上,使它变成一个我们已学过的几何图形,然后再进行计算。四是折叠法:把组合图形折成几个完全相同的图形,先求出一个图形的面积,再求几个图形的面积之和。

不足之处:

学生对于多种方法的应用还存在不灵活的现象,个别学生出现拆分的图形的数据不完备,导致出现错误。

再教设计:

篇7:《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教学反思

2.用自主复习(练习旧知)的方式,边操作边计算,使学生既完成了旧知的巩固练习,为接下来作好计算上的必要准备,更用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推理中的转换思想作引导与渗透,更为进行求组合图形的面积作好思想与方法上的准备。

3.在自主旧知复习的终了,教师通过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将所有学生的答题情况汇总,并能根据总体情况及照顾个别学生的`特殊情况作出合理的教学调整,因材施教。

4.教师在学生自学新知时,能布置清楚学习的目标、步骤,更有清楚的方法指导、资源的提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必要的支撑,使学生有目标、有步骤、有方法、有内容、有素材。

5.通过学生自学,动手试做练习等,让学生在做中学,充分体验。汇报自学成果,由学生总结出解决的方法,让学生在汇报中得到成功的感受,以刺激学生乐于学。

6.队旗的实践中,由学生提出分块解决问题,将数学的学习运用于生活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实际运用意识,体验数学的有用性,但从整个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这也是有限的。

7.练习新知时,自主进行,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的情况进行不同的内容、层次的学习。

8.在小结时,再次点明自主学习的平台的优势,鼓励学生在课后校外等再学习,拓展延伸了学习的时间与空间。

不足与改进设想:

1.在以风筝导入时,语言并不够生动,在情感方面未能真正起到鼓动,兴趣未必能得以很多程度的激发。建议:如果能在教师出示1、2个风筝图形后,再由学生来介绍个把自己见过或想到的由基本图形组合而成的风筝形状,那样会起到更好的效果,让材料更贴近学生,更能激发兴趣。

2.同样在导入时,出示风筝图,但只是简单地看,而未作合理地利用与分析。建议:如教师能在此作出适当地引导,问“你发现各风筝是由什么图形组合而成的?”让学生更鲜明地知道组合图形与基本图形的关系。

3.练习新知时,虽然教师采用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进行练习,但是这所有的内容都是开放的,学生对自己的自评能力通常会过高或者过低,如何让学生真正在这种形式中选择到适合自己的内容。建议:如果能在这一环节,教师能对学生的练习内容的选择上起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让学生在一定自由的范围内进行自主选择的练习,这样更能适合每位学生的发展。

4.在小结后,出现了一个七巧板的拼图游戏,教师可能是想调动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的积极性而设计的,但学生并未体验,实际上是形同虚设。建议:但如果将此内容换成其他内容,或者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再去探索组合图形的实例并解决实际问题,并在相关的网络平台上交流学习心得体会会更有效果,更能培养运用意识,体验数学的有用性。

5.建议:(接上面4)将七巧板的游戏放在一开始的导入阶段,让学生在玩中进入学习状态,更自然,可能要比风筝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6.组合图形这一内容,是小学数学中的几何板块,与生活联系紧密,所以应尽可能借此培养学生对数学的运用意识。而本课中教学的例题、练习等都相对离学生较远,应考虑再寻找更近的素材。

7.过分依累于信息技术这一平台,将所有的学生的练习书写等都在电脑上进行,虽能方便教师汇总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但也有以下一些不足:

(1)可能会受到学生实际电脑的操作水平的限制,可能会给此类同学造成学习上的不利;

篇8:再上《组合图形的面积》反思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都玩过七巧板吧, 七巧板组成的图形变化多端, 现在请同学们看一副用七巧板拼成的图。 (多媒体展示:由图形组成的一只猴子)

师:大家看这幅画展示的是什么?能看出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吗?

生回答。

师:大家看看我们周围都有什么物体是由多种图形组成的, 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分析:此情境导入是为了让学生根据已有的认知体验, 从七巧板的引入去认识分辨生活中的组合图形,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课堂开始就对教学内容留下感性认知。

二、概念学习

师: (多媒体展示:汽车、路标、商标等) 同学们现在看大屏幕, 说说都有哪些图形。

生回答。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大家的一起总结谁能告诉老师:什么样的图形才是组合图形?

生1:由几个图形组成的图形。

生2:由两个或是两个以上图形组成的图形。

师总结:我们就把像这样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图形组成的这个大的不规则图形叫组合图形。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对组合图形的认识, 接下来我们进一步学习一下组合图形的面积。 (引出本课教学重点)

分析:通过情境引入产生的感性认知, 加上对生活中图形的进一步观察分析, 请你总结出系统的概念, 在知识形成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引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源动力, 为学生深入学习形成强烈的求知欲。

三、自主探索计算方法, 新旧知识重叠

师: (出示例题) 下图是一种机器零件的截面图, 此截面是一个中心对称的图形, 那些零件的面积是多少平方毫米?

师:刚才我们已经成功地算出了一道组合图形的面积, 现在再分析一下此题应该怎么解答。

(分组讨论, 师生互动)

汇报讨论结果:

生1:我们组把这个图形分成了1个长方形和1个梯形, 其中长方形的长100 mm, 宽50 mm;梯形的上底20 mm, 下底30 mm, 高20 mm。用长方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就是此零件的面积。

计算过程:100×50- (20+30) ×20÷2=4500 (平方毫米)

生2:我们组把这个图形分成两个梯形和1个长方形, 其中两个梯形都是上底40 mm, 下底35 mm, 高20 mm;长方形长100 mm, 宽30 mm。两个梯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就是此零件的面积。

计算过程:[ (40+35) ×20÷2]×2+100×30=4500 (平方毫米)

分析:例题的引入, 首先能让学生主动去观察, 并进行独立的思考, 在观察与探索过程中总结知识, 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参与数学活动的空间和时间,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 不仅开拓了思维, 也培养了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四、总结方法

师:同学们分析得都很好, 那么通过解题, 同学能不能总结一下计算组合图形面积有哪些方法呢?现在大家分组讨论一下。

小组讨论, 老师巡视并适时地参与, 给予指导。

(讨论结束, 学生发言, 教师总结)

师总结:刚才在同学们的解题与讨论中出现了两种方法, 一种是分割法, 一种是添补法, 那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特点呢?

分割法:当我们用分割法时, 分割的图形越简洁, 其解题方法就越简单, 要考虑到分割的图形与所给条件的关系。有些图形分割后找不到相差的条件就不行了。

添补法:当我们添补上一块之后, 能根据给定的条件求出添补之后图形的面积, 那我们就可以尝试一下, 否则这种方法就是行不通的。

(课堂结束语)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 同学们观察得都很仔细, 分析得也很好, 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有很多种, 同学们要认真观察、多动脑筋, 选择自己喜欢而又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 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因为经历是一个成长的过程, 也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贺卫莲.《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教学设计[J].二十一世纪教育思想文献, 2007 (01) .

篇9: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案例与反思

教学目标:认识组合图形,理解组合图形的意义。会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会求组合图形的面积。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带给大家的生活美。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组合图形的组合及分解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由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1组合图形的分解:

师:在实际生活中有些图形是由几个简单图形组合而成的。

(1)電脑出示书第92页的四幅主题图。

师:它们分别是由哪些简单图形组合而成的?

(2)指生回答。

(3)揭示组合图形的意义:由几个简单图形组合而成?板书:组合图形。

⑷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的组合图形。

2自主解决例题。

揭示课题: 。

(1)出示例题4。

(2)读题分析(两学生板演)。

(3)生汇报。

师:你是怎样想的?这两种解法你喜欢用哪一种解法?说说你的理由。

师生小结:同一个组合图形,由于分解的方法不同,解法也就不同。求组合图形面积时关键是做什么?(板书:分解)

3出示做一做。问:这块地是由哪些简单图形组成的?

(1)生独立计算。(2)订正

四、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下面是一块正方形空心地砖,它实际占地面积是?(书后练习题3)。

师:通过刚才的练习,你认为该怎样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生自由发言。

师小结:可见求组合图形的面积可以用相加的方法,也可以用相减的方法。

(板书:相加或相减)

2求中队旗的面积。(书后练习题2)。

(1)出示讨论提纲:你们组能想出几种算法?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

(2)小组交流合作。

(3)展示学生的各种算法。

师生小结:从练习中我们知道在求组合图形的面积时,要根据已知条件对图形进行分解,不是任意分解都能计算的。分解图形时要考虑尽量用简便的方法计算。

(板书:根据已知条件进行分解)。

3、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六、总结:

教学反思:

对课堂生成问题处理的还不够好。

教学例题时学生汇报出基本的两种解题思路:

1)三角形面积+正方形面积 2)两个梯形面积和。

有一名女生汇报时提出了将原图补成长方形的解题思路,学生虽然没能说清楚,而教师也未能及时点明(即求长方形与三角形的面积差),丧失了最佳的教学引导时机。

问题设计不讲求策略,无谓浪费时间。

如在复习时,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平面图形?怎样计算他们的面积?这两个问题完全可以合并成一个问题:你会计算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这样一来问题简练反而更加清晰,既省时又省力。

教具、学具准备不足。

开放题(练习题3)学生汇报时教师在原图上划线,第一显乱,不利于学生观察,第二,教学速度过快,学生没有思考时间。如果用硬纸做好学具、教具演示分解思路,则教学过程清晰、直观而更有实效。

忽略学生动手操作,体验数学活动。教学目标定位不准。

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数学中的作用。

篇10:《组合图形面积》教学反思

组合图形的面积是在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这五个基本图形的面积公式学习之后,进行的一种由形象到抽象的学习。解题的基本理念是将组合图形转化为基本图形进行计算,需要发散学生的思维,会分析图形的构成,能够正确分析图形的隐含数据条件,鼓励学生一题多解。

学情分析

在三年级时,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在本册的第二单元,学生又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计算,所以学习的基础是没有问题的,关键是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如何将组合图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基本图形,一般来说,将组合图形的难度控制在通过一次割或补就能转化为两个基本形的面积计算。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能运用信息的手段,新的学习方法来完成数学知识的学习。

能力目标:能根据同伴所提供的数据来完成一份面积统计表,会使用测量工具及计算工具进行图形面积的计算

发展目标: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学会互相协作学习

教学重点和难点

篇11:《组合图形面积》教学反思

1、例1第二种算法教学失败。

教材例1共呈现两种不同的算法,第一种算法直接利用插图中的数据,而且还列出了算式,学生只需完成计算即可。第二种算法教材只提示了可以把它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列式则完全放手让学生独立尝试。由于这种解法梯形的下底、高都无法直接由图中得出,因此步骤较多。在教学中,我是引导学生们先分析得出第一种解法并正确列出算式后再开书完成填空,并根据方法提示,尝试写出第二种算法。殊不知真正需要我引导分析的却是第二种。课下与学生困生交谈中了解到其实在昨天预习时,第一种方法我都已经会了,但今天听您讲了第二种算法,我还是不明白。

我也困惑,当学生已经掌握既简单又易懂的方法后,他们为什么还要去探索这么复杂的算法呢?没有动力的探索又能激起学生多大的学习热情呢?

【再教设计】

再教时我会先引导学生先分析第二种解法,并列出正确算式,然后再放手让学生探索还有没有更简洁更易懂的方法。

2、作业的格式教学失败。

教材列的是综合算式,我在指导练习时也是按教材格式书写的板书。但在作业中,我却要求大家都用分步解答。由于我的示范作用不到位,所以作业虽然正确率较高,但格式却是各具特色,很不统一。在这一失误中,让我常常体会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实我要求学生用分步解答,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1、分步列式时是先写字母公式再代入求值,这样不仅可以巩固所学面积计算公式,而且可以有效防止学生列式出错。2、在考试中如果列综合算式,无论是写错一个数据还是少了2均视为全错。可如果列分步则不同,可以按步骤适当给分。(呵呵,有点应试教育的思想在作祟)。

【再教设计】

要求学生列分步解答,那么教学时我一定要按照自己所规定的格式为学生作好示范,并向学生解释这样做的理由。只有当我的理由足以使他们信服,我的行为足以成为他们的表率时,我想推进起来可能会顺畅一些吧

困惑:当把图形变形后的列式该如何评价?

有学生将例2第二种算法中的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通过旋转平移变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他们的列式与第一种算法的步骤一样多,也只需要4步。即(5+2+5)(52)这种列式可行吗?

篇12:《组合图形的面积》课堂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结合教材内容编写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知识及年龄的特点精心组织教学。本着“让学生自主探究活动贯穿于课的全过程”的原则,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研究、讨论、操作,从而得出结论、方法。教学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在操作的过程中来理解组合图形如何转化成学过的基本图形,理解组合图形的面积的意义,总结出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会运用其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讲解法、观察法、合作探究法等有效运用。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学习习惯的培养。高段数学的学习是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的,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比结果更加重要,真是“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同时,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对于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筛选上还不够灵活、优化;个别学生不能熟练的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我也思考,能否在今后的教学中让学生更多的观察如何分割、添补来转化,能否把生活中的组合图形的实例带入课堂中充分的交流讨论,在合作交流中学会方法并灵活运用方法解决问题,获取更有用的知识,让课堂教学效果更加理想。

篇13:再上《组合图形的面积》反思

(一) “微课”的界定

目前, 对于“微课”的理解, 学术界主要有“资源观”和“课程观”两种流派[1]。本研究对“微课”的界定如下:

“微课”是有一定的教学目标, 根据某个知识点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 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的教与学的全过程。根据相关联的知识点设计的“微课”之间既相互独立又逐层递进相互联系, 构成了隐形的知识结构[2]。

本研究的“微课”根据多边形的面积这一学习单元的三个知识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 设置一定的教学目标, 组织教学内容及教学活动, 而设计了三个短小的教学视频。另外, 包括导学单、微课视频、练习、学习反馈和评价环节。

(二) 归纳逻辑思想

所谓归纳逻辑是指人们以一系列经验事物或知识素材为依据, 寻找出其服从的基本规律或共同规律, 并假设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也服从这些规律, 从而将这些规律作为预测同类事物的其他事物的基本原理的一种认知方法。本研究中归纳逻辑思想的运用, 在平行四边形这一知识点的教学设计上, 通过两种不同的方法, 数格子和图形转化的方法来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得到统一结果, 最后归纳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三角形这一知识点的教学设计上, 通过已经学习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对三种不同形状的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进行推理, 最后归纳出统一的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梯形这一知识点的教学设计上, 通过不同的方法和对不同形状的梯形进行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最后归纳出统一的梯形面积计算公式。

二、基于归纳逻辑的小学数学微课的教学流程

本研究选择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组合图形的面积》中的三个知识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进行了微课的教学设计。通过运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对这三个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进行推导, 并将归纳逻辑思想贯穿整个微课设计过程。

(一)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微课的主要教学流程

“新课导入”环节:教师出示两张草坪的图片, 请学生说一说都是什么形状的?请学生回顾之前学习过的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及数格子的方法。

“知识讲解”环节:先用数格子的方法比较这两块草坪面积, 得出结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然后用剪拼的方法比较长方形的面积, 得出结论:剪拼后的长方形的长= 平行四边形的底, 剪拼后的长方形的宽= 平行四边形的高, 进而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

“归纳公式”环节:教师总结归纳, 通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数格子和图形转化的方法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最后得到了统一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底 × 高。

“巩固练习”环节:求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二) 《三角形的面积》微课的主要教学流程

“新课导入”环节:出示两张图片, 请学生思考它们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什么物品?这两个物品都是什么形状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知识讲解”环节:首先, 以锐角三角形为例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出示一个三角形, 将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 分析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各部分的关系, 得出结论:锐角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第二种推导方法为:以直角三角形为例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将直角三角形转化为长方形, 分析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各部分的关系, 得出结论: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长方形的面积的一半。第三种方法为:以钝角三角形为例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将钝角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 分析平行四边形和钝角三角形各部分的关系。得出结论:钝角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

“归纳公式”环节:教师总结归纳, 通过三种不同形状的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归纳出无论什么形状的三角形, 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都是:三角形的面积= 底 × 高 ÷2。

“巩固练习”环节:计算一个三角形的面积。

(三) 《梯形的面积》微课的主要教学流程

“新课导入”环节:回顾前两节课学习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 并引出问题:一个梯形的游泳池, 想要知道它有多大, 如何计算呢?引起学生思考, 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知识讲解”环节:推导方法一:将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来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分析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各部分的关系, 得出结论:梯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推导方法二:将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来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分析梯形和两个三角形各部分的关系, 得出结论:梯形的面积= 小三角形的面积+ 大三角形的面积= 上底 × 高 ÷2+ 下底 × 高 ÷2= (上底+ 下底) × 高 ÷2。推导方法三:以直角梯形为例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将直角梯形转化为长方形, 分析长方形和直角梯形各部分的关系, 得出:直角梯形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 ÷2= (上底+ 下底) × 高÷2。

“归纳公式”环节:教师总结归纳, 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和对不同形状的梯形, 进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最后得到了统一的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梯形的面积= (上底+ 下底) × 高 ÷2。

“巩固练习”环节:一座水电站拦河坝的横截面图, 求它的面积。

三、微课的制作与设计

(一) 基于归纳逻辑的微课设计与制作

根据每个知识点的教学设计编写其对应的讲解稿, 以便在微课录制时, 进行语言讲解。将讲解的知识内容用可视化的方式呈现。把设计好的教学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然后通过语言讲解和录屏的方式, 最后以学习者可以观看的视频的形式呈现出来。本研究选择录屏式微课制作形式。根据编写好的教学设计, 对制作多媒体课件所需要的素材, 使用Adobe Flash CS5.5 软件制作以动画为主的课件, 将制作完成的课件导出, 形成可以播放的.swf文件。接着, 使用Camtasia Studio 8 软件进行录屏。对录制好的声音和画面进行剪辑;最后, 导出可以播放的.mp4 格式的视频。

(二) 在线支持服务设计

1. 发布

将制作好的微课上传到移动学习网络平台上, 同时将相关的导学单、多媒体课件也发布在网络平台上, 同时设计相应的学习活动。

2. 学习活动设计

根据每个知识点设计相关的练习题, 并配有参考答案, 让学习者可以自主学习并能检测学习效果。建立讨论区, 发起讨论话题, 让学习者进行交流和讨论, 各抒己见。

3. 学习评价设计

本研究中的学习评价主要从学生的学习态度与方法、基本知识的掌握、原理的应用三个维度进行测量, 并形成量表 (如下表) 。

四、基于归纳逻辑的小学数学微课实施及效果分析

本研究所使用的网络平台是由“移动学习”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开发的学习元平台, 该平台支持资源的上传、多人对资源的协同编辑、各种学习活动和学习评价的功能[3]。本研究的潜在微课学习者主要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 这个年龄段的学习者已经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或移动终端设备的使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因此具备通过“微课”来学习的条件。本研究中参加测试的学习者一共有10 人, 并且都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本研究对10 名学习者进行了调查, 在10 名学习者中:有8 人持有PC机;有3 人持有笔记本电脑;有2 人既持有PC机又持有平板电脑;有9 人持有手机。

首先, 学习者观看微课。在10 名学习者中, 有6人通过在线观看微课的方式进行学习;有4 人是通过下载的方式进行学习。其次, 学习者完成教学活动。在10名学习者中, 有4 人做了练习并参与话题讨论;有3 人只做了练习;有1 人只参与了话题讨论;有2 人既没做练习又没参与话题讨论。最后, 学习者进行学习评价。在10 名学习者中, 有6 人得分在16 分及以上;有3 人得分在12 分到15 分之间;只有1 人得分在12 分以下。

通过调查和统计, 本次研究中微课学习者的满意度呈现如下特征:在10 名学习者中, 有3 人很喜欢数学;有4 人比较喜欢数学;有2 人对数学的喜爱程度一般。在10 名学习者中, 大部分人都很喜欢通过微课来学习数学, 并且对本微课的学习内容很感兴趣;只有很少的人不太喜欢通过微课来学习数学并对本微课的学习内容不太感兴趣。在10 名学习者中, 有8 人认为本微课的学习内容对他们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有1 人认为本微课的学习内容对他们的学习有比较大的帮助;有1 人认为本微课的学习内容对他们的学习帮助不大。在10 名学习者中, 所有人对本微课的学习内容及学习元平台上设置的练习题、讨论区、评价体系都很满意。

五、结论

通过本研究, 笔者发现,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归纳逻辑具有如下优势:

(一) 归纳逻辑有利于获取新知、发现真理

本研究中通过学习过的图形, 从而推导出几个新的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从已有的知识推导出新的知识, 这是归纳逻辑的重要特点。归纳逻辑是探索新知识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

(二) 归纳逻辑能体现众多事物的根本规律, 且能体现事物的共性

归纳逻辑是从个别的或特殊的知识理论推导出一般的结论, 这个一般的结论是符合众多事物的规律的, 是这些事物共同具有的特性。本研究中通过一两个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从而推导出此类形状的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相同的。这就是归纳逻辑的这一优点, 可以体现此类图形的共性。

另外, 除了“归纳逻辑”思想的贯穿, 微课的设计仍要注意以下要素:以学生为中心、知识点的微小、利落的知识点讲解、丰富的视觉符号呈现、设计的迭代改进。同时, 不仅要为学生提供微课, 还要提供配套的资源和支持服务。

参考文献

[1]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3:12.

[2]石雪飞.微课的资源属性和课程属性[J].教育信息技术, 2014, (12) :58-61.

篇14:“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探索活动中,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算法。

2.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正确灵活地把组合图形转化为所学过的基本图形。

教学过程:

1.基本训练

(1)口答:说说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平面图形?怎样计算它们的面积。

(2)口算下面图形的面积。(单位:厘米)

(3)出示组合图。认识组合图形,今天要学的是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板书:组合图形的面积

2.问题情境

课件出示例题:“小华家新买了住房,计划在客厅铺地板(客厅平面图如下)请你估计他家至少要买多大面积的地板,再想办法算一算,并与同学交流:“怎样算出准确的得数”。

3.建立模型

(1)先让学生估计小华家至少要买多大面积的地板(指名回答)

(2)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在小组内交流算法。

(3)全班交流算法: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怎么算的?学生可能会提供以下几种算法(课件出示几种方法)。

方法1:分割成两个长方形:

(4)还有别的方法吗?交流。(如分成三个图形等)

(5)归纳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4.解释应用

(1)完成课件8、9、10上所出示的题。

(2)76页试一试。

(3)76页练一练第1题。

5.回顾小结

通過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回答后教师作补充说明: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般是把它们分割或添补成基本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等,再计算它们的面积。)

板书设计:组合图形的面积

篇15:组合图形面积计算教学反思

通观整节课,学生在原有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的学习的基础上,本节课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从数树叶的方格上导入,到转化成相似的学过的平面图形求树叶的面积,不仅实现了对本节课学习目标的引入,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会经常接触到各种不规则的图形,还要求学生有较强的估算能力,并能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点尝试解决问题。但学生在应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不强。

篇16:再上《组合图形的面积》反思

学校地处城镇边缘,是一所农村学校,学生大都来自农村。我校从事教材实验已有五年时间,学生有一定的与组合图形面积相关的学习经验、知识基础及初步的社会生活经验积累,认知范围比较广泛。通过五年来对新教材的学习和习惯的培养训练,学生思维活跃,反映灵敏,学生对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很感兴趣,并具有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1、本节课通过组织学生拼图活动,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和参与的兴趣,学生由动手操作到离开实物,在图形上画分割线,实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的跨越,继而探索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无论学生用哪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我都给与肯定、表扬、不强求学生思维的一致性,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特色。

2、本节课重点是让学生探索计算组合图形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添加分割线,把组合图形分解为基本图形。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每个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同伴的想法,相互学习,引导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同时,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体验和感受到最朴实的数学知识和数学问题。

4、不足之处:在课堂上,有些地方教师还是不敢放手让学生大胆去做,只是在教师的带领下完成,因此,学生独立探究问题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五年级数学上册《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学校地处城镇边缘,是一所农村学校,学生大都来自农村。我校从事教材实验已有五年时间,学生有一定的与组合图形面积相关的学习经验、知识基础及初步的社会生活经验积累,认知范围比较广泛。通过五年来对新教材的学习和习惯的培养训练,学生思维活跃,反映灵敏,学生对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很感兴趣,并具有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1、本节课通过组织学生拼图活动,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和参与的兴趣,学生由动手操作到离开实物,在图形上画分割线,实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的跨越,继而探索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无论学生用哪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我都给与肯定、表扬、不强求学生思维的一致性,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特色。

2、本节课重点是让学生探索计算组合图形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添加分割线,把组合图形分解为基本图形。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每个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同伴的想法,相互学习,引导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同时,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体验和感受到最朴实的数学知识和数学问题。

篇17:《组合图形面积》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组合图形的含义,理解并掌握组合图形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有关组合图形面积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具体的题例,使学生感受到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必要性,产生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掌握用割、补法求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割补后找出相应的计算数据解决问题。教学准备:各种基本图形若干、学生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通过情境回顾基本图形,引入新课

1、智慧老人家去他家玩,同学们都来到了他家。(出示智慧老人片PPT1)

2、请大家看看这幅图上有哪些是我们所熟悉的图形?(学生说一说图上的一些基本图形,回顾我们所学习过的: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

3、除了这些我们所熟悉的基本图形以外,还有哪些不是基本图形的?(学生描述一些比较复杂的图形,出示PPT2)

4、这些比较复杂的图形该怎么称呼呢?这些由基本图形组合而成的图形,就叫做组合图形。(板书:组合图形)

5、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组合图形的面积(板书添上“面积”)

二、探索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过程

1、智慧老人家客准备铺设一下地板,你们帮忙估计一下这客厅需要的地板比哪个数大?不会超过多少?(出示地板图形,让学生估一估,至少需要24,不会超过42)(图略)

2、如果在不计损耗的情况下,到底需要多少平方米的地板呢?

3、在作业纸上试着解决这一问题。(给学生四个图形,进行转化)

4、学生做,教师观察

5、反馈:通过投影一一出示解决方案,在黑板上用图逐一出示。并计算出地面的具体面积。(图略,在反馈过程中,注重让学生自己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强调中间数据是怎么来的)

6、分析,在上面这么多的的解决方案中,可以找出上面的解决方案有哪些是相似的?(将上面的几种方案分成“分割”“添补”两类)

7、练一练:1 P89

8、反馈后小结:不同的转化方法,有些比较简单,有些比较复杂,根据实际来选择是使用“分割”还是“添补”?

三、练习巩固

1、看到同学们很快地解决了铺地板的问题,小华的爸爸很开心,并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他家的屋子侧面需要粉刷。已知粉刷这面墙每平方米需用0.15千克涂料,一共要用多少千克涂料呢?

2、出示带数据的侧面图计算(图略)

3、学生按自己所提出的不同方案进行计算,并反馈。

4、小华的爸爸最后提出需要油漆一下门的外面(门的形状如图,单位:米)。需要油漆的面积一共是多少?

三、拓展练习试一试

1、参照书本P88“练一练”2题(五)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寿安学校

黄林

本课的教学遵循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则,通过学生合作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突出了转化思想,能够结合实际,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加强了数学的乐趣。学生经历探索过程,在同伴的合作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教学。

教师设置情境,请学生四人一小组帮助小华计算客厅的面积。每个小组都可以在平面图上画一画、写一写、算一算。然后选出不同的做法展示全班展示,让小组代表解释本组的思路和方法。当时黑板上展出的学生的做法共有六种,经过学生的讲解分析和判断,大家一致拿掉了非常复杂的两种分割方法,并阐明了理由。这个过程很好地把“分割法”和“添补法”进行了展示,并且在不好的展示范例中发现了分割越简单越好计算为上策,以及不论采取什么方法,只要能找到相关数据才是对的办法的结论。这些教学中的重难点都不是老师传授的,而是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计算、体验和对比得到的,是学生自己经历了学习的过程,效果较好。

三、课堂练习紧扣生活实际,并注重教学难点的进一步实践。

随后出现的课堂练习,均从实际生活情境中来。首先队旗的面积计算,这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能够引起他们的计算热情。同时中队旗这个组合图形可以用分割法或者添补法转化成不同的基本图形,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组合图形计算的多样性。接着计算的零件的面积,则是学生体会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练习的第三题则设置了哪个公司的报价划算的情境,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的实用性。其后跟着的两道练习,都是不断加强本节课的学习要点,注重学生的实际问题的解答能力。

篇18:再上《组合图形的面积》反思

能运用表面积、体积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整理与反思

1.计算下面立体图形的表面积。

(1)揭题: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复习“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2)出示上图:谁来说一说什么是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表面积?你会算这三个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吗?

(3)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指名说一说正方体、长方体和圆柱的表面积各怎样计算?

2.

(1)刚才复习了立体图形的表面积,谁来说一说什么是物体的体积?什么是容器的容积?体积和容积有区别吗?

(2)出示上图:你还记得这四种图形的体积怎样求吗?字母公式是什么?

(3)指名汇报。

(4)学习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些立体图形体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你还记得吗?

(5)小组交流。结合学生汇报,课件出示过程。

3.求下面立体图形的体积。(课件出示)

(1)一个正方体,底面周长是8dm。

(2)一个长方体,底面是边长12cm的正方形,高是50cm。

(3)一个圆柱,底面周长是12.56cm,高是5cm。

(4)一个圆锥,底面半径是3cm,高是4.5cm。

(1)过渡:刚才我们一起回顾了这些立体图形的体积公式和公式的推导过程,下面我们就来运用这些公式。

(2)学生逐题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4.在括号里填合适的单位。

(1)一间卧室地面的面积是15( )

(2)一瓶牛奶大约有250( )

(3)一间教室的空间大约是144( )

(4)一台微波炉的体积是92( ),容积是25( )

(1)师:我们学过的面积单位从小到大分别有哪些?我们学过的体积单位从小到大分别有哪些?如果物体是液体时,它的体积我们一般用什么来表示?

(2)学生完成填空,指名回答。

(1)提问:相邻体积间的进率是多少?

(2)学生完成填空,指名回答。

6.过渡:刚才我们复习了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相关知识,下面我们一起来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拓展训练(课件逐题出现问题,逐一进行解答)

1.一个长方体鱼缸,长40厘米,宽40厘米,高35厘米。

(1)它的左侧面的玻璃打碎了,要重新配一块。重新配上的玻璃是多少平方厘米?是多少平方分米?

(2)如果把金鱼缸放在柜子上,柜子上至少留出多大的面积?

(3)做这个鱼缸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

(4)李叔叔在购买这个鱼缸时为了方便携带,用一个外包装是长42厘米,宽42厘米,高38厘米的长方体纸箱来装。做这样一个纸箱至少需要硬纸板多少平方厘米?(接头处忽略不计)

(5)鱼缸所占的空间有多大?

(6)在鱼缸里注入32000毫升水,水深多少厘米?(玻璃的厚度忽略不计)

(7)再往水里放入一些鹅卵石,水面上升了5厘米。鹅卵石的体积一共是多少立方厘米?

(8)如果鱼缸玻璃的厚度是2厘米,那么鱼缸的容积是多少毫升?

2.制作下面圆柱形物体,至少各需要多少铁皮?

油桶: 底面半径4dm高12dm; 水桶L底面直径40cm高50cm;通风管:管口周长0.628m长1.2m。

(1)提问:这三个物体的形状各有什么特点?

(2)学生独立解答。

【教学反思】

如果说新课教学是“画龙”,那么复习则是“点睛”。但很多老师感到“复习课难上、复习课难教”,怎样才能让复习课上的更有效呢?下面谈谈结合这节课的设计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的想法。

一、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梳理

本节课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参与归纳、整理的过程,课的一开始,我让学生回忆了什么叫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各应该怎样算,接着让学生回忆了什么叫体积?什么叫容积?体积和容积有什么区别?计算公式是什么?体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学生通过自我学习、自我整理、合作讨论参与,最后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梳理成出知识网络。

二、建立知识系统注重拓展延伸

在复习过程中,必须对数学知识加以系统整理,依据基础知识的相互联系及相互转化关系,梳理归类,分块整理,重新组织,变为系统的条理化的知识点。使学生所学的分散知识系统化。另外在复习课中要精心设计开放性、综合性的习题,给学生提供一个能够充分表现个性、激励创新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引导和帮助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把知识结构转化为认知结构,促进学生智力、能力的发展。

上一篇:区督导办副主任党性分析材料下一篇:2023年11月26日参观铁人纪念馆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