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风味小吃说课稿

2024-05-07

家乡的风味小吃说课稿(精选8篇)

篇1:家乡的风味小吃说课稿

家乡的风味小吃说课稿

六道河学区中心校 陡子峪明德小学 代亚南

《家乡的风味小吃》是教科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的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流程几个方面阐述我对本课理解与认识。

一、教材分析:

《家乡的风味小吃》从风味特色小吃的角度反映家乡民风民俗中的饮食文化本活动有两个内容:“请你尝尝臭豆腐”和“我们也来做小吃”。通过引导学生对家乡风味小吃的了解,指导学生动手做风味小吃,引发学生为家乡劳动人民的心灵手巧、勤劳智慧而感到自豪,从而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本课目的是让孩子通过全面了解家乡的饮食特点,从“吃”这一角度入手,全面探究我国的饮食文化,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说学情:

三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我们班的孩子都是陡子峪土生土长的,孩子们的生活环境和经历造成对本地的一些风味小吃和地方特色菜并不是很了解,他们只知道一些地方产的水果。所以就需要老师多搜集一些资料来补充教学内容。

三、说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通过查找资料、观察实物和图片,让学生了解一些家乡的风味小吃的特点、来历、制作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为家乡人们的心灵手巧感到自豪。

第二课时:通过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发现家乡风味小吃的一些文化特质和经济地位,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二)活动准备

1、学生查找家乡和各地的一些风味小吃的资料,包括相片、图片、文字介绍等。

四、说教法学法

课堂教学时,要依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性质,从小学生生活实际和学生已有的与人交往的经验出发,去贯彻落实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方法,个性化的课堂实施,课堂教育教学之中。关注儿童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要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通过“演一演” 课堂教学可以多模拟生活情境,使教学形式生活化。通过“议一议 ”儿童的心理特征,要求他们的品德教育只能从生活实际出发。达到教育目的。

五、说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第一步:品尝、点评自带的家乡风味小吃

1、学生拿出食物,说说带来的风味小吃的名称(小吃以学生自己制作的为主,也可以适当带一些购买的家乡小吃)。活动一:师生互相品尝各自的风味小吃。

教师随机提出品尝时的文明礼貌和饮食卫生习惯。

设计意图:这一活动,主要是让学生品尝一下小吃,先从味觉上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注意不要用太多的时间在吃上。

2、交流:说说你刚才吃了哪些东西?味道怎么样?

3、由老师引导学生介绍所品尝的小吃,包括小吃的原料、颜色、味道等特点。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从家乡的风味小吃的特点、来历、制作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为家乡人们的心灵手巧感到自豪。

第二步:试一试,学习小吃的做法。

1、如果你觉得味道好,可以问问他是怎么做的?

学生彼此间了解自己喜欢的小吃的做法,并记录下来。有条件的话可以回家去试一试。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为学生动手做小吃做准备,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二:评出最受欢迎的家乡小吃

先推选出几种学生喜爱的小吃,再通过投票的形式,选出最受同学欢迎的小吃。并颁发小奖状。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为动手操作做补充。

2、作业:回家后试做你喜爱的小吃。

第二课时:

第一步:了解有关风味小吃的来历、典故及在家乡的经济地位

1、提示:你知道其他地方有哪些风味小吃吗?

教师出示教材中全国各地有代表性的风味小吃的图片,引发学生自由发言。

2、过渡:有些小吃不仅好吃,还有美丽的传说呢!活动一:老师讲过桥米线的故事。

引导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有关风味小吃的故事或来历。

3、家乡的风味小吃不但味道好,还能推动家乡的经济发展呢!

教师课件演示:介绍家乡有名的小吃,为家乡经济所带来的好处,如长沙火宫殿的臭豆腐,吸引了很多中外游客来品尝,引发学生的思索。也可以以“松花皮蛋卖到日本去了”的事例。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全国小吃的一些文化特质和经济地位。为后面宣传自己家乡的小吃做准备。

4、学生说说家乡有没有这样的风味小吃。第二步:宣传、推销自己做的小吃

1、师:家乡小吃味道好,能为家乡的经济发展做贡献。我们也为我们家乡的小吃设计包装,进行宣传,说不定也能为家乡的经济做贡献呢!设计意图:唤起学生的爱家乡的情感体验。激发兴趣。

2、师生一起回忆一两种有关小吃或食品的广告,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播放一段视频广告。

活动二:做广告。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为自己家乡的风味小吃设计包装和广告。

活动三:展示设计结果。

让学生上台模拟电视广告宣传、介绍自己的设计。

3、小结,希望不久的将来,能在市面上看到你们设计包装的风味小吃,让小吃为家乡争光。以上是我说课内容,不足之处恳请指正。

篇2:家乡的风味小吃说课稿

东华中小

XXX

一、联系实际说教材

《介绍自己喜欢的一种风味食品》是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习作。同第五单元课文中认识、了解到的瓷艺、茶文化等一样,民食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次习作的话题,与本单元的主题内容“中华文化”紧密配合,让学生练习写一篇记叙说明的短文,这属于写实作文中的状物类作文,要求恰当选材,具体记述,酌情把食品的名称、外形、原料、制作、吃法、味道及相关故事写清楚,写出食品的地方特色,让学生感受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而独特的内涵,增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收,使学生视野更加开阔,从而提升学生文化素养。

二、深入浅出说理念

作文教学是学生个性化、创造性的行为。《新课程标准》提出:“在习作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和自信心;注重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精神;注重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步发展。”为此,在教学中,我注重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让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提倡创新教与学的方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抓住风味食品的地方特色,挖掘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内涵,深入感受中国饮食文化的魅力所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积极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能力,进一步加强习作与阅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联系。

三、有的放矢说目标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学段的要求,结合本单元习作内容和六年级学生特点,特设定本次习作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初一步了解中国饮食文化,挑选自己喜欢的风味食品或者家乡的小吃,介绍食品的来历和相关故事,描述其名称、外形、原料、制作、吃法、味道等特点,引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和欣赏评价他人的习作。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进一步学习运用记叙和说明的表达方法,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发挥教师在小练笔后的交流讲评中的导向作用,让学生在“读、听、悟、说、改”的活动中充分、自主、有效的合作。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中国饮食文化的魅力,加深对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

认识,在对学习过程及作品的自评和他评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抓住食品的名称、外形、原料、制作、吃法、味道、来历、地方特色以及相关故事等特点,按一定的顺序写清楚。教学难点:把食品的特点介绍清楚并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四、快乐高效说学法

好的教学方法应该把着力点放在学生的学上,哪种方法简便、有效,利于学生讨论、交流,提升学生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有利于全面提升语文素养,我们就采用哪种方法。《介绍自己喜欢的风味食品》是写实作文中的状物类作文,为了创设一个良好的说、学氛围,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高效、圆满完成这次习作任务,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习作要求,我在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整体教学法,点拨指导教学法,让学生在讨论中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思考、说明,感受中华文化的无限魅力。动学习-→展示评价。

(一)创设情景,感知中华饮食文化的无限魅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习作最重要的内驱力,高年级的习作教学同样要从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入手,让学生不受束缚,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一上课,我首先出示课件:(美食荟萃)一幅幅色、香、味具佳的各地名吃图片和古筝配乐,学生一边欣赏,一边听介绍:“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通过对中华美食的介绍以及图片欣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揭示本节课习作内容——《介绍自己喜欢的风味食品》。

接着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吃过各种各样的风味食品,请你们说说,你们最喜欢吃什么?为什么喜欢它?”此时,学生七嘴巴舌地介绍自己最喜欢的风味食品,写作的主题得以确立。

(二)写法指导,描绘中华饮食文化的地方特色。

1、有的放矢,明目标。

审题是习作教学一个重要环节,教师指导学生习作,首先要让学生深入思考题目内容,明确题目范围,揭示题目意义,只有这样,习作才会符合要求,不会出现“走题”“偏题”现象。针对习作内容和要求的提示与说明,本单元增设有“习作讨论平台”,提出了具体的启发性建议和引导,能够帮助学生打开思路,顺利进入写作情境。在交流之前,先出示“习作讨论平台”,让学生通过阅读“习作讨论平台”,知道写作时需要注意的事项。这样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明确习作目标。此时,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说完整并且要有条理进行叙述。

最后教师小结注意事项:抓住食品的地方特色;表达对食品的喜爱之情。

2、指导写作,抓特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体会在写作中应该怎样抓住事物主要特征进行描述,为此,我设置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环节——猜谜游戏。师说谜面,生猜谜底。

四四又方方,入锅变黄金。虽然臭名扬,吃来满口香。——臭豆腐

一身绿叶装,珍珠里面藏,要吃珍珠肉,解带脱衣裳,每逢五月五,忆起汨罗江。——粽子 在热烈的猜谜语活动后我问学生:“你们怎么一下子就能猜中刚才的风味食品呢?”学生很容易就能说出:“老师出的谜面很清楚地告诉了我们这种食品的特点。”这时教师小结:“在叙述时突出这种风味食品的特点,这是我们这次习作的一个重要要求。”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从谜面思考,可以从哪些方面抓住小吃的特点,学生汇报后教师板书:

名称

颜色 形状

味道

原料

吃法 做法

来历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饮食之所以享誉全球不仅仅是因为它好吃、好看,还在于它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具有深远的文化内涵。在学生总结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交流课下收集到的有关风味食品的传说、来历等,更能够极大激发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兴趣。

3、列出提纲,打腹稿。

写作前编写提纲是一种良好的习作习惯,有助于进一步明确中心,避免盲目性,并可以整体把握文章结构,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可以使思路更清晰,为下面的说和写做铺垫。为此,我会给学生五分钟时间,请同学们静下心来先列一个提纲。想想自己最喜欢的风味食品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传说?以及喜欢它的原因是什么?这样,就为下面的交流做好了准备。

4、七嘴八舌,说美食

经过一番点拨,学生跃跃欲试,争着把自己喜欢的风味食品介绍给大家。于是,我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每个人在小组内展示,其他同学认真听,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问,也可以为他进行补充。同时,我提醒学生,在进行交流时,一定要注意说出食品是特点,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写出自己的心理活动。在热闹融洽的环境中,通过相互交流学生的思路得以进一步打开,语言表达能力得以提升。

5、小组推荐,显风采。《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的兴趣和自信,作为一种内驱力,还源于在

写作的合作和交流中所产生的成就感。”经过刚才的讨论,每一组推荐一名学生,进行全班展示。全班同学注意倾听,发现问题或者有疑问的,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发表自己的见解。当然,我还引导学生夸夸自己的同学,发现同伴的优点和长处,让同学在被肯定中得到愉悦和满足,从而增强成就感。我深知人有了自信心也就成功了一半。在评价这一环节中,我希望同学们通过自评、互评、自改、互改,在知识上、情感上和能力上得到一些升华。

6、华龙点睛,拟题目。

好的题目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动笔之前,你打算给你的习作安一个什么新颖、别致的题目?”通过启发,学生会根据自己的习作内容谈自己所定的习作题目。教师小结并出示拟题的方向及侧重点,再次回归文本

(三)深入感知,提升中华饮食文化的内涵。在总结阶段我这样说:“同学们,中华美食,看的是色,闻的是香,吃的是味儿,听的是故事。云南的过桥米线,四川的夫妻肺片,天津的狗不理包子,洛阳的莲汤肉片,等等,几乎每一款名吃,背后都有一个令人回味无穷的故事,这就是中华美食的魅力所在。品尝风味小吃是一种乐趣,写作更是一种乐趣,我祝愿同学们也能享受到写作中的乐趣。”此时,学生信心得以进一步提升,为下节课的习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六、一目了然,说板书

为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突出教学重点,一目了然地展现出习作的主要内容,注意事项,整个板书我努力做到简洁明了,板书本次习作的主要内容“名称、颜色、形状、味道、原料、吃法、做法、来历”和写作注意事项“抓特点、表真情”。

总之,课堂上只要把握住了“以生为本”这个基本理念,精心设计每个环节,让学生在交流中感悟中华美食的魅力,积累语言文字,那么,习作教学就能达到理想的境界!

七、直截了当说效果

1、本节课强化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概念。课前,要求学生吃一吃、看一看、问一问、查一查自己喜欢的风味食品。课堂上,教师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交流展示,进行有目的的倾听和评价,让学生在交流中发现问题、学会研究、学会创新。

2、教师作为学生习作活动的指导者,在学习方法上给予了有效的指导。同学的合作学习指导科学、细致,满足了学生发展的需要。

3、重视课堂中学生学习过程和习作的评价,对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学互评进行了必要的指导。评价以鼓励、赞扬为主,肯定同学在活动中付出的努

篇3:《伟大的悲剧》说课稿

《伟大的悲剧》是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是一篇节选的传记。课文写的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精疲力竭却又满怀希望地奔向南极点, 却悲哀地发现挪威人已经捷足先登, 只好无奈但又十分坚毅地踏上归途, 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的过程。作者茨威格饱含深情地用文学的笔法, 从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壮精神的角度来写这一事件, 读来令人感动, 特别是在面对失败和死亡时斯科特探险队员表现的那种勇敢、坦然、镇定的精神面貌, 尤为震撼人心。本单元选这篇文章正是要让学生感受人类这种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品质和强烈的团队意识。

二.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重点提出, 要让学生“关注自然, 关注人类”,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根据以上两方面的要求, 结合本课的内容和特点, 我这样确立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 抓住主要信息, 概括故事梗概。

2.过程方法:品味文中的细节, 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展开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3.情感态度: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 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 确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三.重点难点

文章重点是对斯科特探险队崇高精神品质的颂扬和赞美, 为了揭示这一特定事件的深刻内涵, 作者在把握事实的基础上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了生动的描述, 突现悲剧不同凡响的意义, 使读者心灵受到震撼。教学过程中我想以这些震撼人心的细节为重点, 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在饱含情感的文字中感受和体会斯科特队员的伟大高贵的品质, 并在阅读中逐渐实现情感态度的培养和提升。

文章对斯科特五人在失败和死亡面前所表现出的坦然和勇敢进行了着力的描写, 而在这方面学生的情感体验较少, 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融入课文, 品味关键词句, 打开学生的内心世界, 从而突破这一难点, 达到深刻阅读体验的目的。

四.教法学法

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努力实践新课程理念, 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堂课以“情感体验”为教学主线, 通过整体感知、细节品味等途径, 运用朗读、讨论等方法, 引导学生深入文本, 感受人物心理, 与高贵伟大的灵魂对话;与自己对话、与同学老师对话, 在这种感受、体验、交流的课堂学习过程中逐渐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法方面, 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自主进入文本, 读出感受, 发现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讨解决问题。

五.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设计意图:以介绍南极, 介绍斯科特探险情况导入本课, 使学生更快的进入文本, 激发学生对课文、人物的兴趣, 调动学生思维。)

师: (展示南极地图及南极风光图片) 南极被叫做“难达之极”, 她一面以她的冰清玉洁、神秘莫测展示着她诱人的魅力, 一面又以她的酷寒凶险、漫天风雪拒绝着人们好奇的目光, 但是, 这并不能阻挡人类勇士探索的步伐, 挪威人阿蒙森、英国人斯科特先后踏上了南极这片未知的土地, 准备为人类揭开她神秘的面纱。请大家看一段当时留下的真实的录像资料。 (放映阿蒙森、斯科特探险故事的视频文件)

师:但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并没有为成功者阿蒙森作传, 却为失败者斯科特写下了激动人心的篇章, 这是为什么呢?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一幕《伟大的悲剧》吧!

(二) 字词检测

(设计意图:读准字音, 理解词义, 扫除阅读障碍, 积累运用。)

师:1.请大家默读课文, 找出描摹南极风雪的、南极雪原的、探险人的词语以及不认识或不理解的词语。

2.师生互动扫除阅读障碍。

3.学生用上找出的词语中的3至5个设置情境说一段话。

(三) 概括情节

(设计意图:课文很长, 人物较多, 情节复杂, 学习概括课文, 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理清故事脉络, 为下一步的品味研读打下基础, 又训练了学生筛选信息思维的能力。)

师:下面请大家速读课文, 概括故事梗概。有同学会说, 这么长的课文我可怎么概括呀?老师教大家一个概括的方法, 就是抓住重点信息进行筛选, 对于记叙性的文章来说, 重点信息就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四) 布置作业:

(设计意图:强化巩固, 学以致用, 进一步熟悉课文。)

1.积累字词。

2.用本课积累的词语描述斯科特等人的探险概况。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酝酿情感

(设计意图:旨在酝酿情感, 创设沉思、凝重的气氛, 唤醒学生的阅读体验, 调动学生思维。)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伟大的悲剧》这篇课文, 首先请同学们用以下的句式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这是一个的故事。

(二) 直奔中心, 把握基调

(设计意图:遵循文本特点的变异导读法, 能有效避免串讲的枯燥, 有助于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 既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阅读体验, 又教给其阅读技巧, 有利于提高阅读效率, 并为下一个环节的理解打下坚实的基础。)

师:大凡传记文章, 往往包含着作者对传主的情感与评价, 茨威格在文中寄予了怎样的感情?

(三) 品读细节, 激情碰撞

(设计意图:在整体把握和感受文章之后, 引导学生从文章局部进行自主阅读, 进一步深入文本, 引导学生挖掘细节中蕴藏着的丰富的人文素养, 通过品读、朗读培养学生语言能力, 在小组讨论班级交流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逐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探究的学习精神。)

师:斯科特一行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了, 但他们倒下的是肉体, 树起的是精神!他们的故事在任何时代都能让人感动、使人震撼、催人奋进。让我们一起来品味故事中动人的细节, 相信大家一定有所发现、有所感受、有所启发。请大家按照以下的要求品读文中令人震撼的细节:

1.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这个细节拟一个恰当的小标题。

2.揣摩细节“悲”在何处?“伟大”又体现在哪里?

(四) 质疑讨论, 明确认识

(设计意图:我们常说“读书是为了明理”, 学习一篇课文, 要让学生在态度、情感、价值观上有所增益, 能够更好地确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既是语文教学中的德育, 也是语文素质能力形成的内涵。由书本向现实生活的思维拓展, 是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理解的途径, 也是书本学习的目的。)

师:所谓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就在我们被感动、被震撼的同时也有另外的一种声音, 他们认为, 斯科特一行既没能实现“第一”的目标, 也没能成功地返回祖国, 他们的探险行为是无谓的牺牲, 没有任何意义, 你是怎样看的?

(五) 拓展延伸, 延续精彩

(设计意图: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英雄的伟大品质, 既巩固了情感, 又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能收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篇4:说说美味的家乡小吃

灰汁团比鸡蛋略大,扁扁圆圆的,颜色像茶水一样棕黄,拿在手里颤悠悠的,就像布丁一样水水的,但不黏。吃起来清凉、爽滑、脆嫩,口齿里一直会留着它独有的清香味道。

即使是在宁波,并不是所有地方都吃得到灰汁团,它是乡村的美食。只有乡下母亲那一双粗糙而灵巧的手才能做出这样地道的乡土味。

制作灰汁团的关键在于取灰汁。把红稻草烧成灰放置在干净的脸盆里,然后加入少量的水,过上半小时左右,就可以过滤出灰汁了。烧红稻草只能在乡村的土灶上完成,而红稻草也是农村独有的,所以在城里是做不出正宗的灰汁团的。取灰汁前,应该先把米浸好,一般要浸泡2个小时左右。然后就是磨粉,把浸泡后的米放在手推磨上进行水磨,一边磨一边放水。磨完米粉后,放入大锅中用小火烧,并不断地往一个方向搅拌,然后加入红糖和灰汁水,煮到八分熟而且颜色略黄时就可以出锅了。趁热用手揉搓成一个个扁扁圆圆的小饼子,最后用大蒸笼再蒸上一个小时,直到灰汁团的颜色变成了棕黄色就大功告成了。

灰汁团越冷越好吃,放在冰箱冷藏一会儿再吃就更美味。在炎热的夏天,当你对其他食物不感兴趣的时候,它一定会是你最钟爱的解暑小吃!

指导老师 朱郑汇

[精彩点击]

文章要有亮点。本文亮点有二:简洁明了的介绍——灰汁团的色香味形浓缩于两句话中,简洁而不简单,简洁而明了,这是需要功力的;具体扎实的制作——“取汁”、“磨粉”、“蒸煮”三个环节细细道来,边介绍制作过程,边介绍灰汁团的慢慢变化。制作灰汁团的情境徐徐展开,令人印象深刻。

本栏目点评人:

篇5:家乡的变化说课稿

(2012—2013学上学期)

一、说教材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让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点点滴滴,我要求学生达到读写结合,说真话抒真情。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学生的习作教学往往是教学目标中的一项重点,而往往教作文却是所有老师最为头疼的。那么,该如何上好这节课呢?我们知道,生活是协作的唯一源泉。“生活素材”摄取得好,协作就“自有源头活水来。”有了好的素材,我相信学生一定能够写出好的文章。

二、说教法

为了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合作激情,圆满地完成这次的习作任务,我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

1、自主探究。通过与学生自学了解自己的家乡。可从四个方面,衣、食、住、行,展示调查结果。

2、讨论法。让学生围绕家乡的变化从四个角度对比展开讨论,畅所欲言。

3、拓展延伸法。除了衣、食、住、行,你还知道家乡的哪些变化?

三、说学法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于别人的生活环境和经历,通过观察了解家乡的变化,学生关注现实,来表达对家乡的真情实感。让学生采用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1、自主学习法。让学生通过自学来发表个人的看法,听取别人的见解。

2、合作交流法。通过共同讨论交流后,大家对自己的家乡又有了深入的了解。

四、说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走进家乡,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二)自主探究:

认识自己的家乡。让学生畅所欲言,说说自己的家乡有哪些特别的地方,有那些美丽的景色。

(三)交流汇报:

是从四个方面新旧对比了解家乡的巨大变化。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从讨论、自主表达到查阅资料等等,引导学生,创造氛围,让学生有感而发,让他们感觉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乐趣。

(四)拓站延伸:是从各个角度了解家乡的变化。增进热爱家乡的感受。

(五)归纳总结:

1、先让学生说说在这节课学会了什么?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点点滴滴

六、板书设计:

尊敬的各位评委:

今天向大家汇报《家乡的发展变化》一课的教学理念和设计思路。本课是第三单元发展中的家乡中的《家乡的发展变化》一课。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我的家乡(社区)”的内容标准第2条“感受建国六十周年以来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编写。与前面的“我爱我家”、“家乡哺育了我”及后面的“我的国家和我的民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序列。它着眼于儿童生活,在儿童认识范围内并随着儿童认识范围的不断扩大而循序渐进地培养爱家、爱国的情感。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方面来说一说:

一、说教材

我认为本课应着眼于“变化”二字,不能误读为“我的家乡”爱家乡,这原本就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本课教学过程应着力于“体验”,而这一切的变化,并不是我呈现或直接告诉他,而是引导他通过自身的亲身体验主动获得的,只有通过自身的体验获得的情感才是真正的情感,才是有效的情感。本着活用教材的原则,我对教学资源进行重组,先对文本研读领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有准备的,我也是有准备的,才能给他以启迪。

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分析和理解,结合对儿童发展状况的了解,对照新课标的相关要求,本人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与能力方面。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家乡的概念,知道了自己是其中的一员,在这节课要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过去,看看家乡的现在,从而感受家乡建国六十年来的变化与发展。

2、方法与过程方面。让学生通过调查、访问和参观,来发现家乡的巨变,通过

宣传、反映、建议让学生参与到建设家乡的行列里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让学生从家乡的巨变中,从调查、访问、参观的活动中感受家乡的发展,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作为家乡的一员为家乡建设贡献自己一份力的责任感。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课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引领学生进行课内交流感悟。根据遵循儿童社会生活等一系列原则,让学生在主体的参与中通过多种手段了解、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以活动为主线,自主、合作、探究。课程标准要求:“思品课教学力求思想性与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有机统一。”因此,我用活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主要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亲身参与进来,在自主的活动,在彼此的合作中共同探究,以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

三、说教学程序

课堂教学结构决定着一堂课中教与学的活动顺序,学生能否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参与活动,能否形成协同的教学局面,都与教学结构有关,因此,我从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现状出发,拟定了以下的教学框架:

第一板块:音乐渲染 导入新课

缺乏情感是现行德育的一种机能性缺陷,因此,我觉得必须高度重视情感在个体道德形成中的地位和价值,《龙川情》又是一首富含江都乡土气息的歌曲,既为教学环节的展开创设情境,又为学生的情感升华作好了准备。

第二板块:交流互动激发共鸣

篇6:家乡名称的来历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们、老师们:

大家早上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家乡名称的来历》。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家乡的故事》。考虑到上一个单元学生认识了家乡的环境状况与发展变化。本课的教学可以从文本内容拓展到本土资源,以“家乡名称的来历”为切入口,紧扣第44、45页文本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

我们实验学校今年9月才开办,学生分别来自不同的学校,他们的知识面较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知行统一”的原则,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 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家乡的名称是怎么来的,探究家乡的有关历史。(2)感受家乡独特的历史文化。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调查、访问、搜集相关资料,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家乡历史文化的悠久,增进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家乡名称的来历。

教学难点:感受家乡独特的历史文化,增进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四、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及重视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这节课的教学方法以“合作探究法”为主,1 综合运用“直观演示法”“设疑讨论法”,借助多媒体的辅助,引导学生在展示学习、小组讨论和合作交流的中明理、激情、导行。

五、课前准备:

为了上好这一节课,师生做好课前准备

教师:收集资料、制作课件。

学生:课前进行社会调查,收集资料。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七、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落实课程标准理念的重要环节,我将围绕:“谈话导入、激发兴趣”“讨论文本、研究主题” “合作探究、体验感悟”“拓展延伸、情感升华”这条主线进行教学。(出示课件)

接下来我具体地说说我的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设计这一环节,我从学生的家乡说起,循序渐进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师:同学们,你们的家乡在哪里?

(在湖南、湖北、江西,或者就是我们韶关„„)

同学们七嘴八舌,课堂气氛一下就活跃起来了。学生汇报后,教师小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每个人的家乡都有各自不同的历史文化。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家乡,了解家乡名称的来历。(板书课题)

(二)讨论文本、研究主题

此环节的教学注重处理好几个关系: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课内知识与课 外知识、本学科与其他学科,不仅让学生知道家乡名称的来历,而且从中体会到家乡的每一处景点、每一处建筑都蕴含了一段历史。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家乡的名称是怎么来的吗?

(1)打开书本P44,看课文,参照中国地图,小组讨论山东、山西、湖南、湖北和中山市这些地名是如何来的?

学生回答说:太行山以东的省份叫山东,以西的省份叫山西。洞庭湖以南 是湖南省,以北是湖北省(这是以地理位置命名的)板书:地理位置

革命先行者孙中三的故乡被命名为中山市(这是以纪念人物命名的)

板书:著名人物

(2)“家乡考古新的发现”又告诉我们什么?(学生也概括出,家乡名称中隐含着家乡的变化))板书:历史故事

(3)(出示课件)不少地方还有很多这样的古树、古建筑、纪念碑。这些古迹记载着家乡的英雄故事,书写着家乡的历史,展示着家乡人民反抗侵略和压迫的不屈不挠的精神。

2、然后,教师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是通过哪些方法了解家乡名称的来历的呢?(除了以地理位置、著名人物、历史事件命名,还有的以地形地貌命名„„)

通过讲述文本故事,学生得出了解家乡名称的来历有一定的途径。学到这里,我采用激励的手段表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的同学。

3、这时,我对同学们说:老师也和在座的大多数同学一样是韶关人。与我们息息相关的韶关名称是怎么来的?(出示韶关地图)

由于大家课前搜集了资料,对韶关名称的来历有了一些了解。于是,我指名同学讲解,其他同学适当补充。

(韶关,一千四百多年前称为韶州,她的得名与韶石丹霞有着重要的渊源关系。古代时丹霞山为韶石山的一部分,相传这里是“舜帝南巡”的地方。清 朝初期,韶州设立了遇仙、太平、北关三个税关,把这三个税关统称为韶州关口,后来韶州便称为韶关。)

这一环节,我不仅引导学生解决了P45的讨论问题,而且为过渡到第三个环节作好了铺垫。

(三)合作探究、体验感悟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我帮助学生通过分组合作来体验感悟。

(一)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封信,跟同学们说:老师最近收到远方亲人的来信,信中说他们一家来韶关玩,让我推荐几个有名的地方。你们都做老师的小参谋,从哪几方面推荐呢。

课前,我们同学访问了身边的长辈,走进了社区,亲近了大自然,共同搜 3 集了很多资料。下面跟同伴们分享吧。

(二)(课件出示)探究步骤:小组交流探究

上台展示作品

相互评价

探究内容: 历史古迹组: 古迹 由来

历史名人组: 著名人物 事迹

风景名胜组: 风景名胜 介绍

1、请同学们结合探究内容,根据探究步骤、按类型进行分组探究:

历史古迹组:介绍家乡有哪些古迹,以及它们的由来。

历史名人组:介绍家乡有哪些著名人物,以及他们的事迹。

风景名胜组:介绍家乡有哪些风景名胜,并给大家展示一下。

2、接着由小组代表上台展示作品,老师也作相应的资料展示:(1)历史古迹组是这样介绍的:

风采楼是韶关的标志,是纪念宋朝名臣余靖而建的。除了风采楼,韶关原来还有两座与风采楼齐名的城楼——风度楼、风烈楼。

南雄梅岭在岭南经济文化发展史上起了重要作用,梅关古道历来是南北交通要道,如今也是全国保存得最完整的古驿道。

南华寺是一座中外闻名的佛教寺院。

马坝人遗址位于曲江马坝的狮子岩,闻名中外的“马坝人”头盖骨在此被发现。“马坝人”是介于中国猿人和现代人之间的古人类。

(2)历史名人组是这样介绍的:

韶关中山公园是孙中山先生两次举行誓师大会的会场。

唐朝最有风度的宰相张九龄,是韶州曲江人,当年向朝廷状请开大庾岭路,就是今日的“梅岭古道”,被誉为 “岭南第一人”。

(提到张九龄,老师作适当的补充:张九龄还是一位有名的诗人,著名的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就是出自他的名篇《望月怀远》。

韶关弘扬九龄文化,不仅有纪念他的城楼,还有纪念他的学校——曲江九龄小学。近期还要举行驰名中外的纪念张氏文化,并准备修建张九龄纪念公园。)

(3)风景名胜组是这样介绍的:

金鸡岭,位于“广东北大门”坪石镇,貌似雄鸡,昂首北望,被称为广东风水鸡。

丹霞山被命名为世界地质公园,今年“十一”黄金周,丹霞山共接待中外游客10多万人。

(3)资料展示、汇报之后,学生填写评价表,生生评价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学习能力的提高。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为了更好地落实情感目标,我出示以下问题,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1.通过刚才的介绍,同学们,你们觉得自己的家乡是个怎样的地方呢? 同学们纷纷回答,抒发情感。有的说,韶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有的说,我们的韶关古迹众多,还有的说,我们的韶关是一座光荣的城市,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2.家乡这么好,你们身在其中有什么感受呢?(我们爱家乡、我们要把家乡建设好。)

四、板书设计:

家乡名称的来历

历史悠久

古迹众多 爱家乡、把家乡建设好 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根据学生的回答内容,形成了这节课的板书。这样的板书设计直观明了,突出重点,符合学生的认知。

各位评委、老师们,本课题教学通过了解家乡名称的来历而引出的家乡探究,很好的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课前,我组织学生查找有关家乡得名的资料,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上,我带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因为学习内容及形式真正地走进了学生的生活,落实了品德与社会课的新理念,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生成亲切自然,课堂气氛融洽活跃。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篇7:《画家乡》说课稿

《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的综合能力是阅读技能的分项训练逐步形成的。本节课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努力营造在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中培养阅读能力,发展思维,陶冶情操。

1、落实自主学习。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知识的获得是自主习得的过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必须承认学生认知基础,他们已经有了一定获得信息的能力、感受语言的能力。教师要大胆放手把读书感知--读书感悟--读书体情的权力给学生。

2、加强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利于学生间、师生间语言交流、情感沟通、思维碰撞。本课“说说自己的家乡在哪、什么样”的口语交际过程,应是在学生间、师生间进行的,教师要给学生交际的空间。可自由选择合作伙伴等。其间教师要深入小组中,注意学生思维空间的打开,在合作中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交际能力。但此过程还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3、力求学科整合。本课内容与美术学科联系甚密,且学生因年龄小对画画又特别感兴趣。教学中教师要满足学生的这一需求,让学生在语言与简笔画之间建起桥梁,培养学生的动手绘画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二、说教材:

本课描写了浩瀚的大海,掀起万顷波涛。辽阔的草原,像无边无际的绿色海洋。连绵群山,威武雄壮;一座座现代化城市,高楼大厦耸入云霄。孩子们通过欣赏,能够从小热爱我们的祖国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用他们五彩的画笔,绚丽的色彩,画祖国,画家乡。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贝、男、虾、原、爱、跑”6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家乡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教学重点:

认识12个生字。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感受家乡美在哪里。能读出家乡的美。

依据第一、二册教材实际和学生的基础确定重难点,学生年龄小不会留心家乡什么样,或根本不清楚家乡在哪。所以家乡一词要从广义理解:生活的所在地、故乡老家等。但不要出现说自己家所在的楼。

三、说教法:

根据本课特点,以插图设计教学主线,体现课堂教学的形象性、情感性、创造性。利用插图来组织教学显得新颖别致,符合学生的心理,能给教学增色。

根据课文段落的特点,精读一段,明白学习方法后,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自已探索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学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揭题,导入课文。填的家乡,揭题《画家乡》。由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拉近生活与学习的距离,体现学为所用,即学习有明确的目的。激发学生的思维与表达,挖掘学生已知经验,实现学文的自然过渡。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生字词语。这样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学习方式,确保读书活动的实效性。识字是低年段的学习重点之一,教学中要将识字的内容与形式有机结合,突出科学性和实效性,确保学习的高效。

再读课文,自己选择最喜欢的段落练一练。课文中画了几幅图?分别是谁的家乡呢?让学生入境体验,引导学生角色扮演,促进读书感悟,提高阅读水平和朗读能力。(学生将图文一一对应起来。)在品味中读文,促使学生经历一个深读体验的过程,积累了语言,发展了思维,受到了家乡美的.熏陶。

精读第二自然段,指导感悟目的是引导学生由感知走入到感悟语言的情境,培养学生的语感。体现以读为本,读中悟情,读中积累,读中发展语言,体现语文以读为本的特点。

小组合作学习,看图:这是谁的家乡?他的家乡在哪儿?有什么景物?他喜欢做什么?读文:自由拼读——听同学朗读——找好词好句反复读一—齐声表演读。解说:用自己的话说说图上的意思。因为他们已经有了一定获得信息的能力、感受语言的能力。所以我大胆放手把读书感知--读书感悟--读书体情的权力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合作、互助意识--学生借助他人的帮助,在合作中形成能力。

背诵喜欢的段落。(以解说员的身份叙述课文内容)巩固课文内容,积累语言,学习课文的表达方式。

篇8:《秋天的雨》说课稿

《秋天的雨》是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 名为写秋雨, 实在写秋天。作者以秋雨为线索, 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 从整体上呈现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学生可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 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 形象思维发展趋于成熟, 对秋天、秋雨也有了一定的生活积累, 但还不能准确、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因此在这节课中要让学生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读懂课文内容, 感受秋天给人们带来的欢乐。

3.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积累好词佳句。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词句, 感受秋雨的神奇, 感受秋天的美好。

2.教学难点:品味文本中被艺术化了的优美语言, 积累、内化语言。

五、教法、学法

下面, 我将自己设计该课教学时的想法加以呈现, 希望能最大限度地表明我的教学理念。

《秋天的雨》分写秋雨的颜色、香气、活力, 看似松散的内容, 其实字里行间都在表现秋雨带来的乐与爱。正所谓“形散而神不散”, “不言情却处处留情”。

如果要求三年级的学生去领悟写法的精妙, 是不顾学情地拔高, 但让学生只停留在“作者写乐我就乐”的层面, 那无异于入宝山却空手而归。于是, 我把教学的重心放在了通过关键词句引导品悟“欢乐”上, 紧紧围绕这一主题设计了画、读、演、写等环节, 目的是帮孩子们串起散落在文本中的一颗颗闪闪发光的珍珠, 最终与作者产生共鸣, 让“秋的欢乐”沉入孩子们的内心深处!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教法、学法:

(一) 说教法

1. 以画动情法;

2. 以读促情法;

3. 顺势而导法;

4. 情境表演法。

(二) 说学法

1.读;

2.悟;

3.背;

4.写。

以上教法、学法将会在教学过程中一一呈现。

六、教学过程

(一) 以画激趣, 感受欢乐

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 我精心设计了课前作业, 让学生想象文中描绘的画面, 并用彩笔画出来。这样在调动学生自主研读文本的同时, 激发了想象, 让孩子读得快乐, 画得开心, “欢乐”自然而然流淌在心间, 为进一步品读文本做好了准备。

学生展示课前作业, 说说画的是什么。 (课件展示学生课前作业) 我相机引导学生谈谈画画时的心情怎样, 学生感受到了秋天的美, 心情是开心、快乐的。

(这个环节从学生的切身感受入手,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从而激发情感, 统领全篇。)

(二) 读中感悟, 品味欢乐

学生自读课文, 寻找文中的欢乐, 汇报、展示的过程是以下这样的。

1. 读, 体会秋雨的“温柔”

我用学生描绘秋雨的画引入第一自然的品读 (课件出示学生描绘秋雨的图画) 。在赏画的同时, 我配乐范读。入情入境地范读不仅让学生了解到是秋雨打开了秋天的大门, 更是这“温柔”的秋雨为我们开启了一个缤纷的世界。

(教师的范读在关键时刻总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可以让学生迅速领会文中的意境, 以及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悟, 感受秋雨的魅力

(1) 通过颜色体会秋雨的“五彩缤纷”

在品味课文第二自然段时, 我请学生找出表现秋雨色彩的词语。抓住黄、红、金黄、橙红等色彩, 在品读比喻、拟人句的过程中, 不仅使学生直观感受秋雨的色彩美, 还从中体会到秋的神韵。此时播放秋景图, 学生自然而然地就知道了“五彩缤纷”的意思。 (相机板书:五彩缤纷) 叶圣陶说过“课文是例子”, 因此, 我设计了“照样子, 说一说”的环节:“秋天的雨把___色给了____, ____像____。”这样的设计, 给了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积累语言的平台。

(2) 抓住重点词语体会秋雨的香气

课文第三自然段中的“勾”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 我顺势而导从“勾”入手, 让同桌间做拉钩的动作, 他们在有力的拉钩动作中, 体会到是秋天果园中浓郁的香味勾住了他们的脚 (相机板书:香味浓郁) 。再让学生联系生活, 想象果园中果实累累的景象, 香香的梨、甜甜的菠萝……感受着丰收的秋天, 孩子们能不快乐吗?

(3) 在“动”中感受生命的活力

小喜鹊衔树枝, 小松鼠找松果, 松柏、柳树忙着为过冬做准备……多么可爱的动物, 多么动人的植物, 学生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进行合作表演。孩子的表演是稚嫩、不成熟的, 但我从他们的动作、表情、语言中能感受到他们演出了秋天生命的活力, 演出了自己心中对秋的喜爱。 (相机板书:生命活力)

3. 背, 积累好词佳句

在学生已经品味出欢乐的基础上, 我趁热打铁, 让他们把感受到的“欢乐”用朗读展示出来。再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一背, 有的学生喜欢描写秋雨颜色的段落;有的喜欢描写秋雨香气的段落……此时, 我再带领学生一起背诵课文, 他们时而闭目情深, 时而手舞足蹈, 时而摇头晃脑……我知道他们已感受到了欢乐, 并积累了语言。

(此处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机会, 通过读、悟、背这三个环节, 感受课文主旨。)

(三) 以文改诗, 升华主题

学生联系生活谈谈秋雨带给了我们什么。有的学生说带给了我们冬天要来临的消息, 有的说带给了我们美丽的色彩, 还有的说带给了我们丰收的喜悦……而这一切最终都融为了一个词“欢乐”。 (相机板书:欢乐)

我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提炼出来, 组成了一首描写秋雨的小诗《秋天的雨》 (课件出示小诗) , 让学生观察小诗有什么特点。孩子们恍然大悟, 明白写诗原来如此简单, 用平实、清新的语言把看到的、想到的有序地记录下来, 就是作诗。此时, 伴随着轻柔舒缓的乐声, 我把自己对秋雨的喜爱、对生命的畅想、对作者的敬佩、对秋的赞美等等全部融入朗读当中。在那一刻, 我相信在感动自己的同时也感染了学生。然后, 我让学生再带着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去朗读小诗, 用诗的形式浓缩对课文的理解感悟。结课时, 我布置了描写秋雨诗句的课后作业。

(这样的设计充分挖掘了文本资源, 趁热打铁, 内化语言, 又体现了“大语文”教学观, 引领学生走向实践, 去学习和运用语言, 实现由读到写的有效迁移, 升华了“秋雨带给人们欢乐”这一主题。)

六、板书设计

板书反映文章的精髓。我抓住了秋雨三个方面的特点, 简明扼要、形象直观, 让整堂课真正成为和谐互动、学习的乐园。

上一篇:南通市十二五规划纲要下一篇:优秀共产党员申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