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型组织与思想政治工作创新论文

2024-04-30

学习型组织与思想政治工作创新论文(精选8篇)

篇1:学习型组织与思想政治工作创新论文

学习型组织与思想政治工作创新(1)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的优良传统和

政治优势。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任何企图削弱或取消思想政治工作的观点和做法,都是错误和有害的;然而思想政治工作如果不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完成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换,也将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本文试图以学习型组织的研究为出发点,并借鉴学习型组织的一些观念与方法,探讨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一、学习型组织的缘起及内涵

学习型组织(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彼得·圣吉在其所作《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中首倡,包括“自我超越”、“心智模式”、“共同愿景”、“团体学习”、“系统思考”五项“修炼”和“组织结构”、“管理模式”、“组织文化”三种形式的创新。归纳起来,学习型组织的基础是团结、协调及和谐,核心是在组织内部建立完善的“自学习机制”,精神是学习、思考和创新。我国学者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构成“学习型组织”的六大要素:①拥有终身学习的理论和机制;②建有多元回馈和开放的学习系统;③形成学习共享与互动的组织氛围;④具有实现共同愿景的不断增长的学习力;⑤工作学习使成员活出生命意义;⑥学习组织化使组织不断创新发展。现在学习型组织已经作为一种全新观念与重大趋势在西方管理界引起强烈反响并被付诸实践。

学习型组织应运而生,其出现有社会、经济、科学文化进步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知识经济的迅速崛起,对企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企业主要通过知识而不是金融资本或自然资源来获取竞争优势。20世纪70年代以区区几千美元创业,没有人会想到今天的比尔.盖茨已经拥有超过1000亿美元的资产而成为世界首富。这个神话和奇迹的创造,是因为一种新型的企业运作模式——学习型组织(或称为知识型企业)的诞生,它已经将传统的工业企业远远地抛在身后。目前美国排名前25家企业中有20家已经按照“学习型组织”模式改造自己;在世界排名前100家企业中,也有40%按“学习型组织”模式进行了彻底改造。

其次,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当代社会主流观念为“学习型企业”提供了理论支持。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进入了学习化社会。学习化社会是一个空前要求教育的时代。法国的保罗·朗格朗在1965年世界成人教育会议上首次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概念。他认为,数百年来把人生分成两半,前半生用于受教育,后半生用于工作,这是毫无科学根据的,接受教育应当是一个人从生到死永不休止的事情,教育应当在每个人需要的时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他的这一主张,得到许多成员国的赞同并广为传播。千年之交,实施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发展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已成为全世界发展战略的共同选择。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一方面将影响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导致整个社会的深刻变革;另一方面反过来也要求公民具有全新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以适应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据此,我们每个人唯有不断地学习,我们的各种团体只有建成学习型组织,才能在这迅变的时代中生存、发展、成功。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5月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上提出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200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中也明确要求:“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城市’活动”,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二、学习型组织对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启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经济、政治、文化全面推进的社会主义。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努力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发展新型的人际关系,创造良好的社会风尚,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显然,创建学习型组织将有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增强时代感、针对性和实效性。因为,学习型组织是以信息和知识为基础的组织,这种组织实行目标管理,成员能够自我学习、自我发展和自我控制。在学习型组织中,学习、知识共享、提高员工的素质将是组织的一项重要职能和目标。在学习型组织中,学习已内化为组织的日常行为,溶入组织的血液之中。主动学习将替代被动学习,系统化学习将替代零星式学习。这样的组织在实现组织规模扩大的同时,也实现了内在素质的提高。

借鉴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我们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强化和创新以下工作:

1.观念创新——树立知识价值观和人力资本观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之上,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它强调人的素质的特殊地位和重要。借鉴学习型组织为管理导向的思想政治工作应切实内化这种价值观,一方面致力于全体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和人力资源的持续优化,另一方面对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模式进行战略性审视,用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来丰富思想政治工作。

2.环境创新——创建有助于人们自我发展的民主、和谐、上进的学习组织氛围

良好的组织氛围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同时也是一种极好的教育因素。在学习型组织即前述知识性企业中,企业文化是其题中应有之义,它包括企业的厂房、设备、教育、生活福利、环境和产品等构成的物质文化;企业的经营制度、人际关系、领导制度和各种管理规范在内的制度文化;企业的价值观、哲学理念、经营宗旨、行为准则等精神文化。只有物质、制度和精神三大文化相结合才能形成企业的整体文化和氛围。因此,通过环境创新,使全体员工全身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能让员工体验到工作中生命的意义,通过学习能创造自我,扩展创造未来的能量,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

3.机制创新——以学习型组织的理念构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模式

学习型组织的理论内涵与思想政治工作是基本相通的。二者在方向上的一致性体现在都是探讨促进企业或组织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二者在目标上的一致性体现在都是挖掘员工的潜能,调动和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二者在内容上的一致性体现在都是注重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着眼于员工思维方式的转换和行为观念的转变;二者在方法上的一致性体现在都是采取教育、引导、启发等手段,达到员工的自我提高与团结协作的紧密结合。因此,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从一定意义上说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在新时期的一种新的实现形式,是一种机制的创新。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打造:

篇2:学习型组织与思想政治工作创新论文

摘要:随着国家对人口素质的重视,高校也处于不断的扩招中,学生越来越多,高校教育的很多问题也就凸显出来,特别是目前最为冷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作为高校对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进行引导的一门公共课程,学校和教师教都面临着很大的压力,首先是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不重视,教师教学方法落后,教学内容不科学等带来的压力。因此,通过对当下高校思想政治课的问题进行研究,阐述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和积极作用,提出了几点对策,最终目的是希望解决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课难以顺利开展的问题。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创新;方法

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01-0108

高校的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课程,是一门高校各专业必修的公共课。长期以来,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然而,在现实社会生活中,随着世界大环境的改变、经济全球化和社会转型、各种思想文化大爆发,使改革开放后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热点难点问题越来越多。这些都给高校思想政治课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教育带来了沉重的打击,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体会不到教育的成果,面对不同价值观念和新旧观念的冲突,不能及时调整适应,让学生也对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的社会价值及产生了怀疑和看法。这就要求教师要适应时代发展,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坚定政治立场,把创新思想运用到教学活动中。

一、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1.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的单一,教师教学水平偏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一直享有较高的政治地位,并且建立了一级学科,包括心理学、社会学、道德修养、法律法规、政治经济、哲学文化等,但实际上,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一成不变,马克思主义哲学占了绝大部分。而教师在课堂上原封不动照读课本,不引入实际生活,使理论和实际生活脱离,教师和学生沟通互动比较少,单调死板的教学模式更无法满足大学生的需求,教师在课堂上只顾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不关注学生所关心的问题,对热点难点问题置之不理,不能及时跟上时代的步伐,也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2.高校、高校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不重视。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冲击,加上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基于务实性的考虑,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的重视度降低,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只是停留在表面和理论层面,极少有针对加强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建设而开展的活动。而部分学生、家长对高校思想政治课也存有偏见,常以“有没有实际作用”来判断是否应该学习思想政治课,所以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或者零星的几个学生散落在教师的角落里,或者就是坐在课堂上永远低着头,即便是教师努力调动课堂气氛也显得有心无力。

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创新的方法与途径

1.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的队伍建设。在当今社会的物欲不断膨胀,急功近利、缺乏应有的信仰和道德准则的情况下,高校学生还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初步形成阶段,要把他们培养成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才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师要有强烈的社会道德责任感和教学专业知识,为学生做出表率,作为一个优秀的思想政治教师,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良好的个人修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坚定的信仰支撑,树立起良师益友的形象,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将教学、科研、创新相结合,提高教学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在教学中主动发现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2.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学校方面,要充分重视思想政治教师的工作,鼓励教师使用科学先进的教学方法,在教育资源上给予更多的帮助,对课程的.宣传全面深入,利用开展活动的方式吸引学生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让学生和教师、教学三者之间产生互动关联,使高校学生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和优秀教师的引导下,形成健康、正确的世界观,学习基本的道德规范。3.在教学内容上创新。首先,要深入了解不同阶段学生的需求,如对于刚刚入校的大一年级新生,课堂上教师应该指导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对于大学即将毕业的学生,教授他们求职的技巧,了解走上社会将会遇到的问题,以及对国家的经济走向和形式分析等,组织学生和教师之前对热点问题的讨论,沟通交流中分享知识,尽可能去了解学生的基本特征和个体差异,尊重每一位学生、平等民主地对待学生。教学内容要贴近现状、贴近生活、贴近大众学生,在回答学生问题时,研究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所关注的热点问题、抓住学生问题的根源,切合实际解答学生疑惑。4.在教学方法上创新。据调查发现,我国高校在校学生81.1%的学生有笔记本电脑,而智能手机的使用率达到100%,有31%的学生空闲时间选择上网聊天,或者打游戏,遇到学习上的难题或者生活问题,63.7%的学生会上网解决,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多、更广,引起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在课堂上多采用研究、启发、共同参与、专题讨论的教学方法,合理利用互联网优势和多媒体教学来体现教学手段的先进性、多样性,以便更好地激发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教学中,要深入浅出,少用深奥的专业术语,要多用通俗易懂、生动、活泼语言来启发学生,增强教学效果。总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创新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时代的要求,但要达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靠教师单方面能完成的,学校要重视起思想政治教育课,积极开展相关活动。而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也要加强自身品德建设,学会辨别是非,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顾海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J].中国人民大学报,

[2]顾海良.世纪新阶段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纲领[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篇3:学习型组织与思想政治工作创新论文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全面总结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 分析当前及今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全球经济发展走势, 立足现实、着眼未来提出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对自然规律、市场经济规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揭示;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理论的新认识、新总结、新概括。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应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和各种挑战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解决国际国内诸多矛盾和问题的金钥匙;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必须始终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在举国上下兴起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热潮之际, 正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与问题, 并探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实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1 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与核心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 推进改革和发展。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进一步指出,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我们认为, 其核心是以人为本。

首先, 中国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 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不断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围绕的中心就是要满足人民的这些需要, 包括生存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和享受的需要。地区发展水平不一样, 人们的需求也不一样, 我们要努力满足亿人不同层次的需要。同时还要看到, 实现群众的愿望, 满足群众的需要, 维护群众的利益, 是一个动态过程。要细心体察群众愿望和利益要求的变化, 使我们的政策措施更全面、更准确地反映群众利益, 使我们的工作更好地、更有力地体现群众利益。

其次, 我们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曾明确指出, 个人的全面发展正是共产主义者所向往的。以人为本, 就是指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 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标, 一切为了人, 一切服务于人。因此, 我们要深刻认识到, 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不只是经济量的增长, 还包括经济结构的优化、科技水平的提高, 更包括人民生活的改善、社会的全面进步, 归根结底是为了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

最后, 注重以人为本, 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具体体现在为群众切实解决生产生活问题上, 体现在以人为本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中。应该看到, 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也是我们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

2“供需平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2.1 观念创新。

认识到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实现企业科学发展的生命线。企业员工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保障, 他们是人力资源, 而不是单纯机械的劳动力。因此, 要把企业员工的身心发展与企业的发展联系起来考虑, 增强企业员工的归属感, 自愿努力地为企业贡献自己的才智, 而企业也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2.2 管理创新。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落实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就表现为, 以员工为本。人本管理是现代企业的系统管理方式, 基本着眼点是以人为中心, 尊重员工的理想、人格;培养员工的敬业精神和合作意识;重视挖掘员工的潜力, 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增强企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要创造企业内外和谐的氛围, 使员工的人格、劳动得到应有的认同和尊重, 使其有成就感;要通过企务公开、召开职代会等民主管理形式, 建立恳谈会、联席会制度, 疏通领导与员工之间交流思想的渠道, 使员工有知情权、建议权、监督权和质询权, 让他们参与管理活动, 使其有责任感;要真心诚意地为员工办实事、做好事, 解决员工生活工作中的具体困难和问题;经营管理者更要注重自身建设, 以身作则, 自觉规范行为, 起好示范和表率作用, 用自己的理念、行为去影响人、管理人。

2.3 制度创新。

要加强对企业干部职工严格管理, 严格教育, 通过建立健全各项制度, 用制度规范干部职工的日常工作行为。在此基础上, 要采取集中学习、培训班、职工大会和黑板报、宣传栏等多种形式, 经常对干部职工进行思想政治、形势任务、理想纪律等方面的教育, 使干部职工的思想和行动始终与党的政策保持一致, 与企业的工作和形势的发展同步。

2.4 内容、方法、手段创新。

一是在内容上, 创新“三贴近”。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针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这既是创新的动力, 又是创新的方向。二是拓宽领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实现由公有制企业向非公企业延伸, 由固定员工向流动人员、下岗工人、合同工、临时工、农民工延伸, 由生产领域向开发领域和营销领域延伸。三是改进方法。推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由经验型运作向科学化引领转变, 由灌输式操作向民主化设计转变, 由模式体现向艺术表现转变。四是完善手段。要十分注重充分利用科技成果, 利用文化力量, 利用网络平台, 搭上网络快车, 善于通过局域网等形式, 建立企业的“红色网站”;按照健康有益的要求, 积极开展网上教育活动;建设网络政工队伍, 增强网上信息的占有和调控能力。

摘要: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丰富, 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供需失衡”的新情况与问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积极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是实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供需平衡”的重要途径。应该看到, 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也是我们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参考文献

[1]童桂林.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J].学习月刊.2008. (7) .

[2]刘世佳, 等.科学发展观内涵的十大论点[J].学术交流.2006. (6) .

篇4:学习型组织与思想政治工作创新论文

关键词:基层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原则;创新

随着经济市场的改革与变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始终是企业发展党建工作的重点与难点。在企业基层党组织内部,思想政治工作处于最前沿、最重要的领地。针对这样一种情况,增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与时效性已经成为该项工作的重点。在企业逐步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始终是党务工作予以重视的部分。在企业各项制度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制度是企业基层党组织当前工作的重点内容。该项制度的建立,可以促使企业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登上新台阶。

1 企业基层党组织思想工作原则

在企业基层党组织思想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秉着求真务实的态度,促进企业获得更为长远的发展。在经过系统的分析与总结后,企业基层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主要体现在这么几点。

1.1 围绕中心,抓好结合 企业基层党组织工作的开展需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生产为载体抓思想。在生产的过程中从思想入手,促使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经营发展达到水乳交融地步[1]。将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一起作为企业经营的重要内容,并将思想政治融入于经济工作的各项指标。企业要予以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同等的重视,避免思想工作与生产经营形成两种不同的经营规模。

1.2 突出实效性 在新形势下,企业基层党组织工作要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有所突破,改革过去的工作模式。企业基层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可以采用简单说服教育、读书看报与文体活动等多种形式作为基础。与此同时还应当跟上时代发展速度,满足职工思想道德建设需要,不断拓宽思想政治工作各项内容。应用多种形式丰富基层党组织工作。唯有如此,才能够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效益,提高职工整体素质,促使企业在生产中达到最大化的经营效益。

1.3 重视渗透性 企业基层党组织思想工作开展的对象就是企业全体职工。而该项工作开展的基础就是要在充分重视职工的基础上,从人性化的视角出发,从多方面考虑职工的生活与工作,促使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渗透到企业发展的各环节中,并能够渗透于职工工作的各方面。企业基层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性,其实更能够反应该项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1.4 找出问题 在企业基层思想整治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该项工作的立足点与出发点就是从实际出发,找出问题,解决问题。企业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明确工作的目的,从实际出发,切实解决职工的思想问题。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不可使用枯燥的说教方法。如果该项工作在组织开展的时候采用该种方法,就会引起职工的反感。企业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实施的关键就是要从实际出发,体现出人文关怀,促使企业与职工能够相互配合,积极解决各项问题。

2 企业基层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创新途径

企业基层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是组织开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与前提。有原则作保证才能够促使企业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立足根本,不会走弯路。而在新时期,面对企业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仍旧需要采取创新模式,促使该项工作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2.1 领导以身作则 企业基层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领导在其中發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想该项工作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达到理想的效果,需要领导以身作则。领导干部的言行对职工有着非常大的影响[2]。如果领导人在组织开展各项工作的过程中没有原则,在组织工作中就难以让他人信服。通常情况下,好的领导会带出好的职工。领导干部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示范带头作用非常重要。

2.2 从实际出发解决职工问题 人的思想出现问题,向来与自身利益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如,工资、奖金、住房等等。在此刻如果为员工排忧解难,尽可能满足员工的合理性要求,解决职工当前面临的紧急问题,就能够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企业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时候,需要与物质利益相互结合。人的思想是行为的动因。在多数情况下,人的行动与自身利益具有某种联系。基于此,企业基层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就需要关心职工的实际生活。在职工工作中遇见困难的时候,尽可能创造条件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针对职工的合理、合情条件的要求要尽可能的解决。在无法解决的时候需要向职工耐心说明情况,取得职工的谅解。与此同时还需要善于发现和尊重职工的积极性。

2.3 工作管理 公正,就是公平、公开、公道,对所有职工一视同仁。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主要表现在管理制度、管理措施与管理政策等多方面。这些管理方面的内容需要制定并颁布,随后就必须严格执行[3]。基层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最忌讳的就是一人一政策、一天一个政策。而公正的思想政治工作管理是不可区分出亲疏的。基层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对任何不公正政策,不公开政策以及执行中有偏差的政策,都应当抛弃掉。

2.4 有导向性地组织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就是要扬正气、抑制邪气。但是在工作中,尤其是在经济市场发展中,企业仍旧有着不少的歪风邪气。企业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对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树立鲜明的气质,打击邪气。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部要素包含了科学理论说服力、文化生活感染力与法律制度约束力。这些要素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这也是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导向,保证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不偏离实际,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3 结语

总而言之,在企业基层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应当遵循该项工作开展的原则。遵循该项工作开展的原则,才能够不偏离实际。与此同时还能够在思想政治工作原则的指导下,创新工作模式。

参考文献:

[1]周阳,李智勇.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0,11(01):33.

[2]聂洪利.当前基层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难点与对策[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0,14(01):45.

篇5:学习型组织与思想政治工作创新论文

摘要:

高校作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思想政治工作必然列于首位。学生组织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是高校共青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对象,也是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所依靠的主要对象和实践者。同时,高校学生组织为学生课外文化活动搭建平台,是大学校园文化的载体。其在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营造校园德育氛围和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对学生组织进行科学引导、强化和规范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学生组织;校园文化;管理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社会背景和发展主题,构建和谐、高雅高校校园文化需要学生组织不断调适与发展。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在不断加强和改进以求与时代同步、与社会共进,顺应社会潮流,把握时代脉搏[1]。新时期新形势下多元文化对高校学生组织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团委、学生组织、学生”之间的提供服务和享受服务的供求关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为了应对新的挑战、新的变化,作为学生组织主管部门的学校团委必须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对学生组织管理由以往的强调“逐级管理,程序办事,按规定模式发展”的观念转变为“树立新型的服务观,强化服务职能,‘少干预,重在引导’”。通过发挥学生组织在学生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保证“第二课堂”活动有意义;通过活动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目的。本文就促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学生组织工作的创新与管理作一论述。

一、观念更新、方法创新、机制革新,探索学生组织管理的新模式

1、观念更新是学生组织工作创新的先导。

学生组织从我校学生组织的宗旨和活动内容来划分,可以分为:

(1)学生会是以倡导良好的校风和学风为己任和协助学校营造良好育人环境的学生自治组织,是联系学校和学生的桥梁及纽带,属于利益性学生组织。

(2)学生社团联合会是以开展精神文明为主线,以科技、艺术、体育、公益事业等方面的志趣爱好为基础,自愿组成的学生群众性组织,属于志趣性学生组织。

(3)《广东医青年》杂志社是以开拓大学校园文化,熏陶情操,体现时代特色,传送青年心声,属于文化性学生组织。

(4)大学生艺术团是以“寓学于娱,以娱求进,立足校园,面向社会”为宗旨,活跃在校园的文化舞台。通过各种文艺形式反映大学生校园生活,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娱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属于文艺性学生组织。

(5)青年志愿者协会是志愿从事社会公益与社会保障事业的青年学生组成的社会团体,属于公益性学生组织。

要使这些在学生中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的组织健康地成长并充分发挥其“第二课堂”的.作用,则必须转变“旧”的管理模式,更新服务观念。针对不同性质的学生组织,在强化、规范管理的前提下给与不同的“引导”,同时做到“少干预多指导”。观念更新是学生组织工作创新的先导。某些学生组织工作管理者只片面强调严格管理,把学生组织简单地视为管理的对象,习惯于我布置,你执行;做不好,我批评;犯了错,我处罚,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基本上已被逐渐淘汰[2]。因此,学生组织管理者必须更新观念,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树立“以学生为本,服务学生”管理理念。观念更新,则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生组织工作除了管理外,更多的是服务——为学生组织更好地发展、更好地发挥其“第二课堂”的作用而提供优质的服务。在日常学生工作中,应注意从不同性质的学生组织分析学生群体的特征入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理解、关爱、服务和发展学生。把学生成长成才的目标和需求作为做好学生组织工作的现实依据与考评标准;找准党组织、上级团组织等上级组织提出的要求与同学需求之间的结合点,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方法创新是学生组织工作创新的核心。

学生组织是联系学生与社会、学校的重要媒介,是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和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是我校共青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对象,也是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所依靠的主要对象和实践者。作为工作对象,学生组织的发展壮大及其管理都是共青团工作的一部分重要内容;作为共青团工作中所要依靠的主要对象和实践者,学生组织及其所开展的各项活动也是共青团工作中最积极、最活跃的闪光点。做好学生组织管理工作是我校共青团工作不可或缺的环节。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是推动学生组织健康、快速发展的途径。因此,工作方法的创新是学生组织工作创新的核心。

学生组织管理工作方法的创新,则要在树立“以学生为本、服务学生”的工作理念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组织的工作做到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三贴近”的原则,即:“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在开展各项校园文化活动中,着眼于学生的素质拓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可就业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3]。

在开展工作中,团委应该继承:

(1)少干预多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在学生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2)应培养一批优秀的学生干部,保证学生干部的个体质量和整体素质,发挥学生干部模范带头作用;

(3)通过学生干部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与管理。

确立“与时代发展同步”的组织工作理念,则要求:

(1)学生组织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2)紧跟时代步伐,把组织建设成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引领时代潮流的团体;

(3)树立服务为主的工作思路,明确工作目标,不断创新工作的内容和方式,把学生作为学生组织的创新实践主体、权益维护主体和建设参与主体。此外,充分调动学生组织的主动积极性,指导其开展丰富多彩且具有意义的第二课堂活动及高品味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塑造真善美的心灵;树立优良的学风、文明校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艺术、审美素养和自身的综合素质;创办具有“特色”具有“品牌”的刊物也是促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重要工作。

(3)机制革新是学生组织工作创新的保证。

强化、规范管理,加强各学生组织的队伍建设;指导其完善聘用制度、考核制度、奖惩制度等相关制度。即在组织制度、机构设置等方面建立合理、有效的机制,保证学生组织能发挥“第二课堂”的功能。同时,在管理学生组织中加强自身制度建设,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保证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从而提高引领青年、凝聚青年、服务青年和发展青年的能力与水平[4]。这样才能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和谐型学生组织,从而促进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

二、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学生组织是主体,教师为主导。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其外延包括学术氛围、制度文化、校风教风学风、校训校歌、学术传统、文化气息等。校园文化具有示范、导向与凝聚、扬弃与创新、约束与熏陶、平衡与协调等功能与作用。校园文化,它不是对个别文化活动的概括和描述,而是以深邃的大学传统为底蕴、先进的大学精神为理想。通过校风、学风等校园精神层面而弥漫在每一个大学人心中的群体文化。高校校园文化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组织为组织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观[5]。校园文化中,有主题鲜明的思想教育,有形式新颖的文艺活动,也有以学生组织为单位的学术活动。综上所述,校园文化表现在校风、教风、学风与课外文化活动等方面。现主要从高校学生组织所开展的课外文化活动方面探讨“学生组织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

1、学生组织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新载体。

随着高校学分制的实行以及学校管理的集中化,系级管理机构被压缩,班级的集体意识逐渐淡化[6]。而学生组织却越来越为广大学生所接受和认同,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越来越重要。学生组织已逐渐取代了班级的部分功能。班级的角色逐渐淡出了校园文化的舞台,而学生组织逐渐成为校园文化的活跃分子,成为校园文化的主力军,形成校园文化的新载体,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7]。在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对建设良好的校风、学风,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传承学校的优良传统,起着重要作用。

学生组织为大学生施展才华、锻炼才干、铸造品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成为大学校园文化的新载体。因此,在日常开展学生组织工作时,应注意重视学生组织,强化服务意识。对学生组织在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中所起的作用和产生的影响应给与充分的肯定。在管理上“重在引导,减少干预”,主要在政治方向上把握和引导,其他方面具体做到:要放手,但不能放任。要信任,但不能掉以轻心,要积极引导,而不是简单应付[2]。

2、深入指导学生组织开展特色、品牌活动,促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灵魂,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8]。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和良好的环境氛围使学生的自主发展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得以展现和提升,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德育渗透到教书育人过程中[9]。学生组织通过举办各种有特色的“第二课堂”活动,从而参与校园文化的建设中。须指出的是:校园文化建设绝不能搞“肤浅流俗,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不能简单地把校园文化活动理解为几场热热闹闹的歌唱比赛或者几个简单的团日活动。因此,学生组织在举办各项课外活动时应深入了解情况并给与科学指导,使每一项活动都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这样才能激发广大师生参与的热情。此外,加大投入,创办“品牌”活动。以实施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学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弘扬主旋律与突出高品味和努力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才能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10]。

深入指导学生组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举办丰富而具有 “特色、质量”的课外活动。办出有内涵而具有“品牌”的活动以引导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这样学生组织才能在构建和谐、高雅校园文化中发挥其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构建高质量、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促进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除了需加强学风和校风建设、树立良好的校园风貌、提炼校园文化精神外,还需精心设计内容充实、形式新颖、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大学校园的学生组织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阵地。因此,学生组织管理工作的创新,能对学生组织进行科学指导,有效、规范的管理,有利于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走上科学化健康的轨道。根据我校的实际对不同的学生组织(如学生会、杂志社、大学生艺术团、社团联合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给与不同的引导,要做到科学指导,强化、规范管理。继续办好我校的大学生校园文化艺术节和学术科技节,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办出高质量和品牌刊物,为大学生创建更多展示才华的平台,从而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周志强. 论学生组织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功能变迁和现实选择[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青年工作论坛),2006(6):8587.

[2]许光举,钟呈生.学生社团的管理与创新[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9):205209.

[3]穆林.高校学生工作方法的创新——从一个大学生辅导员的周记说起[J]. 思想教育探索,2007(2):5153.

[4]文剑辉.践行“三个代表”思想,强化高校学生工作[J]. 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9):3537.

[5]黄明海.论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基本途径[J].思想教育探索,2007(2):33.

[6]薛志娟. 新形势下的高校学生工作思路[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 (15) :13.

[7]魏宪平.坚持以学生为本,构建校园和谐关系[J]. 思想教育探索,2007(2):4748.

[8]张德,吴剑平.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3):2730.

[9]路保生.论校园文化在德育中的渗透作用[J]. 高校文化探索,2009(3):25.

篇6:学习型组织与思想政治工作创新论文

[论文摘要]高校基层学生组织工作机制的创新是有效实现学生组织工作育人功能的需要。从系统要素的视角,要做到“思想引领、活动承载、组织保障、制度规范、干部牵头”;从科学管理的视角,要实现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品牌化:从组织定位的视角,要发挥各个学生组织的优势;从学科依托的视角,要凝练体现学科特点的工作思路。

[论文关键词]高校 学生组织工作 机制创新

高校学生组织工作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能,需要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从具体的实践锻炼中不断总结工作规律,创新工作方法。高校基层学生组织工作机制是学生组织工作要素的具体组织形式或活动形式,是基于学生组织工作规律认识而进行的积极构建。实现高校基层学生组织工作机制的创新,从不同的方面来看,可以有不同的思路和方法。

一、五位一体:系统要素视角下的机制创新

学生组织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至少包括组织、干部、制度、思想、活动五个方面的要素,这些要素以不同的作用和地位耦合为一个促进学生发展的合力。

1 思想引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学生组织工作要创先争优,必须有先进理念的指导。具体而言,首先要以人为本,坚持群众观点、相信学生,坚持德育为先、引导学生,坚持发展为要、服务学生;其次要实事求是,把握方向、做正确的事,讲究方法、正确地做事;再次要理论武装,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了解共青团组织的职能定位,研究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特点。

2 活动承载。学生组织工作应该成为大学生第二课堂的主导力量,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从基础素质角度可以将活动分为修德类活动、益智类活动、健体类活动,尚美类活动;从关键素质的角度可以将活动分为创新类活动和实践类活动;从活动目的的角度可以将活动分为安身类活动、求进类活动、谋业类活动,从开展主体的角度可以将活动分为自主类活动、常规性活动、项目类活动。

3 组织保障。组织既有名词意义上机构的含义,也有动词意义上职能的含义。从名词意义上说,学生组织工作必须有组织依托才能名正言顺,这种组织可以是相对正式的官方组织,也可以是自愿组合的社团组织。从动词意义上说,学生组织工作作为一种管理活动,必然涉及机构设置、权力划分、经费预算、文化建设等事项,需要统筹兼顾。对这些学生组织的机构设置的指导体现以职能为导向的原则,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建立组织结构,并根据时代发展和现实需要适时调整。

4 制度规范。制度应当是总结经验的成果,是能管长远的规范,更是当前活动的依据,具有预期导向、动机激发、行为约束的功能。学生组织建设应该强化组织文化意识,强调务实与务虚相结合,建章立制,照章办事。学生组织存在人员流动性大的特点,一方面使得学生组织工作充满活力;另一方面也容易造成工作随意、缺乏连续性,所以非常有必要建立自己的组织文化,并将这种理念制度化。

5 干部牵头。从一定意义上说,工作效果的决定因素是人,关键是学生干部。建立一支高效、精干、领导满意、群众信服的学生干部队伍是学生组织建设的重要任务和内容。在学生干部的选拔方面,要求所有学生干部应该具有“参与的热情、服务的理念、策划的智慧、行动的效率”,而且对于学习成绩要严格把关;坚持“个人自愿报名、初审确定资格、集体组织面试、主管老师拟定、面试小组通过”的选拔程序,既保证选拔过程的公平,又考虑工作开展的便利。在学生干部的培养方面,主要通过举办集中培训、发挥例会作用、开展专项学习、参与实践活动等形式进行。

二、四化生效:科学管理视角下的机制创新

学生组织工作的实效要靠科学化,高效要靠规范化,长效要靠制度化,绩效要靠品牌化,这就是所谓的“四化生效”。

1 科学化:实际需要,理论支持。学生组织工作的科学化应该是真理和价值的统一,既要满足实际需要,又要得到理论支持。满足实际需要,最重要的就是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即学生成长的需要,要了解学生的需求,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支持。理论支持是多维度、多层次的,一般来讲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因为它在意识形态领域处于指导地位,当然还包括教育学、管理学等理论。科学化对组织者提供的启示就是:勤于思考,创新凝聚特色。

2 规范化:设计流程,提供范本。在操作层面,我们需要把经验和要求等提炼为一种规范,科学化基础上的规范化能够提高效率。规范化也需要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设计流程,即需要做哪些事情,它们的先后顺序如何确定;二是提供范本,即在提炼共性的基础上,提供可以直接借鉴使用的范本和模板。规范化对组织者提供的启示就是:敏于行动,细节决定成败。

3 制度化:激励先行,保障有力。所谓激励先行,就是在制定制度的时候一定要想办法调动人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给人们一个稳定的预期,做好有什么样的奖励,做不好有什么样的措施,这样才能形成人人认真对待的良好基础;所谓保障有力,就是在制定制度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开展活动时需要的一些基本条件,比如资金、场地、时间等,想办法满足这些基本的条件,这样才不会中途夭折。以上提到的两方面都是需要领导层给予认可和支持的,所以制度化更多的是领导层或者高层的问题。制度化对组织者提供的启示就是:勇于沟通,协调争取资源。

4 品牌化: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品牌包括以下几个维度:一是差异度,即和同类活动与同类产品不同的地方,或增值创新的部分,也可以称之为创新度;二是知名度,即被人们感知和认知的程度;三是认可度,即人们的正向评价程度或决定选择的意愿。首先,品牌是成功策划的结果,要找准优于同类活动和产品的突破点;其次,品牌也是广泛宣传的结果,要通过宣传扩大知名度;再次,品牌需要有时间来积累,通过不断总结扬长避短,通过人们的见证和使用而口口相传。品牌不是自封的,但是品牌是我们工作的奋斗方向,这就是品牌化的工作思路。品牌化对组织者提供的启示就是:善于总结,宣传扩大影响。

三、四会争先:组织定位视角下的机制创新

学生工作的开展必须依托学生组织,依靠学生干部,这样才能落到实处。以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为例,院级常设学生组织包括研究生会、学生会、共产主义学习实践会、分团委的素质拓展委员会。各院级学生组织要通过特色定位来保证“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

1 开展学术创新系列活动。学术研究既是研究生的主业,也是本科生的努力方向,现有的学生学术积累的平台主要有课程论文、学术论坛、作品大赛、成果奖励等。根据实际情况,我们将学术服务的思路总结为:起步于一篇课程论文,提高于一次学术论坛,提升于一次作品竞赛,强化于一项成果奖励。与此相应,研究生会向全体学生发出了“完善课程论文,参加学术论坛,参与作品竞赛,积累研究成果”的倡议。重点是做好两项工作,上半年是以“师生面对面”为名的系列学术沙龙,分选题、方法、写作、投稿四个专题组织活动,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以达到夯实研究基础的目的;下半年做好一年一度的学术论坛,通过征稿、答辩、讲座等形式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

2 开展思想教育系列活动。共产主义学习实践会在定位上属于理论社团,具有自主性、发展性、思想性等特征,为了加强组织建设,学院赋予实践会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培训以及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的`实际职能。在实际工作中,实践会围绕“红色旋律”,形成包含红色讲堂、红色之旅、红色短剧、红色先锋在内的活动体系。红色讲堂指“听”取理论专家党史党建等方面的讲座,特点是高人引路;红色之旅指“走”出去重温历史,在实际环境中受感染;红色短剧指学生通过参与表演短剧的形式,在娱乐中轻松受教育;红色先锋指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利用专长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此基础上号召同学们“走进红色讲堂,踏上红色之旅,表演红色短剧,争做红色先锋”。

3 开展文化建设系列活动。相对其他学生组织来说,学生会不仅人员较多,而且纵向上也有较多的传统活动项目。以人文学院为例,应将学生会的特色定位在文化建设方面。上半年结合“5・25”心理健康节承办由学工处组织的面向全校的宿舍文化作品大赛,下半年结合北京市的人文知识竞赛承办由教务处组织的面向全校的人文知识竞赛。向所有学生提出的倡议就是“拓展人文知识,建设宿舍文化,参加文体活动,维护身心健康”。

4 开展素质拓展系列活动。分团委的素质拓展委员会是学院分团委下设的实体机构,主要承担校团委对口下达的一些工作,主要有暑期社会实践、学生干部培训、读书益言堂、打开专业之门活动。暑期社会实践属于年度定期开展的项目,主体是参与实践的团队;读书益言堂活动属于按月开展的小规模活动。分团委工作的重点,一项是上半年开展的面向良乡校区低年级学生的打开专业之门活动;另一项是下半年开展的全院学生干部培训。向所有学生提出的倡言就是“参加社会实践,发表读书心得,做好学生干部,打开专业之门”。

四、四字贯通:学科依托视角下的机制创新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作为学校以学科归属下设的二级学院,在学科设置上有自己的特色。因此在学生组织工作中,要依托学院的学科优势,按照“人”“文”“社”“科”的思路开展工作。

1 以人为本,服务学生的成长需求。首先,召开分阶段、分类别的就业动员会,向学生讲透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其次,在学院网站和学院橱窗开辟就业信息栏,建立短信平台和公共邮箱,及时发布就业信息;再次,承办用人单位的招聘宣讲会,邀请校友回校作就业讲座,定期举办考研、出国、考公务员等经验交流会,传授就业经验。学院应尽量调动学生参与就业工作的热情,发挥学生组织在就业指导中的作用。

2 以文为长,强化学生的素质优势。文科生应该在文笔方面具有相对优势,学院采取各种措施强化学生的写作优势。首先,宣传先进典型,发挥示范作用;其次,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写作意识;再次,举办各种活动,传授写作方法;最后,注重文章积累,巩固教育成果。

3 以社为怀,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相对理工科学生来说,文科生将来从事的主要是和人打交道的工作,要求对社会有全面的理解,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因此我们非常注重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意志、培养品格。在组织大学生社区主任助理社会实践中,一方面致力于搭建平台、提供保障、提出要求,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注重引导学生乐于投入、勤于思考、敏于行动,激发学生的内部动力。经过两年的成功实践,大学生社区主任助理社会实践项目已经在推动社区建设和促进学生发展方面取得明显效果,成为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特色品牌。

篇7:国企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论文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正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同时也面临着难得的新机遇。面对决胜全面小康的最后冲刺,面对深化国企改革的历史任务,面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斗争,面对媒体融合发展的大势所趋,只有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科学性,有效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切实发挥党的思想工作的政治优势,才能为国有企业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提供坚如磐石的政治保障,才能为国有企业经营模式的转型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不日新者必日退。新形势下,做好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顺应发展大势,把握改革机遇,坚持创新为要。

一、理念创新

思想政治工作要想实现创新发展,首先要打破思维定势、倡导创新精神,与时代同步、与实践同行、与职工同频,彻底打破“唯书”、“唯上”的思想,努力向“唯实”转变,真正做到理念创新,与时俱进。强化服务意识。一是服务中心。企业的中心任务就是生产经营活动,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并有效服务于这一中心展开,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二是服务大局。改革、发展和稳定,是国有企业的大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如何,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优势发挥如何,就要看企业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如何。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确保稳定,无疑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题中应有之意。三是服务群众。搞好服务,归根结底要体现在为职工群众办实事、解难事、排忧事上。要主动自觉地把职工群众最关心的事、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工作的切入点,积极拓展服务领域、对象和内容,不断提升服务的能力、水平和效果。强化共享理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中国梦”之所以成为大家共同的追求,正是因为她把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及利益,与我们个人和家庭紧密相连。一个企业要和谐稳定、兴旺发达,同样也离不开职工群众的“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因此,每个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志,无论是想问题、作决策,还是做工作、办事情,头脑里要始终坚持和强化共享理念。要把解决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首位,争取在职工“最盼”上赢人心,在职工“最急”上见真情,在职工“最怨”上改作风,真正做到把企业发展成果和改革红利充分地与职工群众共享,不断提高职工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强化文化情结。文化的力量似乎是柔和的,却是强大的,它“润物细无声”,具有事半功倍的潜移默化之效果。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虽然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但在基本目标、工作对象、工作方式及工作内容等方面颇为相似,这些共性也是它们可以相互融合、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在职工思想观念日趋丰富多元的今天,我们只有充分利用职工更为亲切、更愿接受的企业文化载体,才能更加有效地将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较好地解决“两张皮”的顽疾,以更好地实现工作目的、落实工作内容,发挥铸魂育人、引领发展的作用。强化网络思维。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一个无“网”不精彩的网络时代已悄然来临。传播主体的平民化、传播方式的立体化、传播内容的碎片化、传播速度的裂变化,互联网的鲜明特征正在强烈冲击着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阵地。应该说,互联网的出现,使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在信息资源的获得上更加对称和平等,逐渐打破了你说我听的宣教方式,它所提供的视频、图片和信息,声情并茂,寓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深奥的道理通俗化,枯燥的说教生动化,这些都为思想政治工作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带来绝佳的创新机遇,值得我们积极地去开发和运用。强化法治观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指出:“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全面提高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的能力和水平。”由此可见,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已经成为新时期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重要保障。因此,迫切地需要每位政工干部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学会运用法治方式调解企业内部矛盾,切实改变一些职工群众中存在的“信访不信法”“、以访压法”“、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法不责众”等错误认识,努力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推动国有企业在法治轨道上健康和谐地发展。

二、机制创新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想取得新的.成效,除了需要先进的思想理念作为科学指引外,还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机制来确保其有效实施。健全组织领导机制。新形势下,开展好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关键在于解决好由谁决策、由谁负责、如何保障等重大问题。要不断加强领导力量,通过采取党委成员、董事会成员和经理班子成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等任职方式,积极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主要领导亲自负责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领导机制。要建立工作研究制度,组织党政主要领导和广大干部职工围绕企业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定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创新研究,总结推广研究成果和创新经验,不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健全考核评估机制。实现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由“虚”变“实”、由“软”变“硬”,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完备的考核评估机制。要将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到企业绩效考评体系和企业领导班子年度考核管理目标。围绕解决思想政治工作目前不同程度普遍存在的工作内容不透明、操作流程不规范、考核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认真做好企业党务公开,建立健全考核评估机制,重点考核思想政治工作在推动企业经营管理、改革创新等方面所取得的实绩,使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工作同部署、同考核、同奖惩,并作为企业领导班子年度工作考核、绩效奖金核定的重要依据。要不断改进考核评估的方式方法,通过日常考核、专项考核和综合考评等方式,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切实提高考核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准确性。健全培养激励机制。要始终坚持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培养激励机制,通过目标激励、晋升激励和荣誉激励等方式,增强工作动力,激发创新活力。要加大表彰力度,通过召开工作交流会、经验推广会、先进表彰会等形式,总结交流先进经验,评选表彰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要完善关爱激励措施,确保政工干部在薪酬福利、学习培训、表彰奖励等方面与生产经营管理干部享受相同政策,拥有平等的职业发展机会。要针对政工队伍年龄老化、青黄不接的现状,统筹考虑政工干部的选拔、培养和成长,进一步加大政工干部与生产经营管理干部的岗位交流力度,努力为年轻政工干部搭建成长成才、干事创业的平台,真正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健全党群互动机制。坚决摒弃身居“庙堂”,高高在上,听报告、查数据等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工作作风,努力打造干群相长、双向互动的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党群互动机制。要建立制度、落实措施,做到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认真倾听职工群众呼声,充分尊重职工群众意愿,收集充分翔实的一手资料,使党的政策方针和企业的规章制度更能汇聚众意、集中众智、赢得众心。要做好上情下达,确保党的新政策、新精神和新要求能够及时快速地向广大职工群众传达。要做好下情上达,确保职工群众有呼声、有所求,党员干部有回应、有落实。要扎实有效地推进以“职代会”和“厂务公开”为重要内容的基层民主建设,不遗余力地激发广大职工群众爱岗敬业、当家作主的主人翁精神,以期培育和营造自励互助、群策群力的机制和氛围。健全事件应急机制。不少公共事件的发生,就是由某些思想问题所引发的,而许多公共事件发生之后,往往又会引起各种思想问题的产生和蔓延。因此,将思想政治工作有机溶入事件应急机制,积极预防和应对公共事件,有效化解危机,无疑是新时期政工干部义不容辞的特殊任务和重要使命。要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强化责任、依法科学的应急管理原则,建立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反应灵敏、功能健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倾力抓好预案制定、预测预警、请示报告、应急响应、信息发布、舆论引导、善后处置等各个关键环节的工作,力求将事件造成的破坏损失和负面影响下降到最低程度。

三、内容创新

充分利用企业文化这个特殊的“粘合剂”,将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从而更好地发挥企业发展“生命线”的作用。具体而言,企业文化在物质、行为、制度、精神四个层面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提供了切入点、新途径和新载体。有机结合物质文化建设。通过塑造产品品牌,鼓励职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千方百计提高企业形象和企业竞争力,同时也培养了职工的主人翁意识。通过塑造服务品牌,鞭策职工更加注意自己的日常行为,在企业内部创造和谐向上、干事创业氛围的同时,为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使品牌文化和消费者的感情紧密相连。通过推动企业物质文化与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机结合,牢固树立国有企业的品牌形象,逐步培养企业职工的责任心、凝聚力和向心力。有机结合行为文化建设。引导职工养成精益求精的良好工作习惯,无论是谋划发展战略的大事,还是处理日常工作的小事,都要脚踏实地、认真细致地做好。引导职工在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探索追求、勇于实践、大胆创新,永葆企业发展动力。引导职工在工作中培养主动协作的精神,顾全大局,在企业中形成团结进取、相互尊重的和谐氛围。通过推动企业行为文化与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机结合,在职工间形成良好的风气,大力倡导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有机结合制度文化建设。要善于把握大势,真正站在国家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高度来审视国有企业现行制度体系的合理性,有效破解不适合企业发展的沉疴积弊,逐步建立适应新时期企业内外部变化的新规章与新制度,为企业经营发展的有效实施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为企业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通过推动企业制度文化与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机结合,将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工作作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并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有机结合精神文化建设。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职工更好地接受企业所追求的愿景、所担负的使命以及所倡导的价值观,从而转化为全体职工的共识和信念。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通过日常教育、谈话等形式与职工进行充分的交流沟通,使职工真实地表达内心深处对企业共同价值的看法,在工作中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言行,对工作产生更大的热情。通过推动企业精神文化与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机结合,积极宣传企业所倡导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有效促进广大职工的认知、认同,切实提高职工的荣誉感、自豪感和归属感。

四、方法创新

新时期,企业职工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日趋多元,他们对新知识的渴望与追求更加强烈,对归属感、获得感和成就感的需求也与日俱增。要充分借鉴心理学、教育学等理论成果,掌握职工心理特征、个性心理差异以及不同人群、不同阶层的精神需求,综合运用价值观疏引、情感疏通、心理疏解、舆情疏导等方法,不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和效果,使广大干部职工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科学运用价值观疏引法。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并将其因地制宜、因企制宜地细化分解为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从具体事情抓起,从重点人群抓起,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要从教育引导、广泛宣传、实践养成及制度保障等方面入手,大力倡导和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与价值取向,努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职工的精神追求、外化为职工的自觉行动、实化为职工的日常行为,为推动企业发展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科学运用情感疏通法。做好职工的情感疏通工作,要求政工干部首先必须拥有真诚高尚、与人为善的情感,与职工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像对待自己亲人一样关心职工、爱护职工,真心实意地与职工交朋友,自觉做到想职工所想,急职工所急;同时,必须具有严以律己、率先垂范的人格,身教重于言教,凡是讲给职工听的道理,自己要率先践行,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其次要亲近和信任自己的教育对象,尽量采取一些易于被人接受的亲近方式,与职工建立相互信任的感情基础;善于将大道理转化为职工更易理解的、更愿接受的小道理,入情入理、答疑解惑;学会运用协商式、探讨式的语气,以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态度,与职工群众在切磋交流中共同寻求正确答案,促进双方思想觉悟的提高。最后还要学会换位思考、善于倾听不同意见,真正懂得尊重、理解和关心每一位职工,让职工能够充分地体会到自己的努力能够被人认可、自身的价值能够得以实现,从而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科学运用心理疏解法。要善于运用支持和理解的方式,对职工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使职工释放不良情绪、减轻个人压力、卸下心理包袱;同时对职工的想法和观点保持高度的理解、包容与支持,增强职工的自信心,让职工发自内心地得到满足感和认同感,以更加积极、乐观的心态投入到本职工作中去。要善于运用激发和鼓励的方式,将企业激励政策与职工个人的荣誉、目标和期望值相结合,使职工更加强烈地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以及领导对自己的重视程度,有效激发职工干事创业、开拓进取的工作热情,进而带动整个企业工作氛围和文化建设的大幅提升。科学运用舆情疏导法。要充分利用和发挥新闻媒体、网络等舆论工具及阵地的疏导作用,不失时机地做好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工作。要深入分析各类职工的心理与性格特征,针对不同职工群体采取不同的舆情疏导方式,因人而异,有的放矢地运用职工更易理解和接受的形式,将主流的价值观念和先进的理论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深植人心。要冷静地看待职工的负面言论和不满情绪,适当给予职工表达内心想法的机会,使其能够发泄愤怒和不满,并巧妙地运用疏堵结合、标本兼治的方法有效化解问题与矛盾。要注重培养职工舆论的意见领袖,充分利用他们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倡导正面言论、澄清负面信息,从而实现对职工舆情的引导,使大家能够更好地分清真伪、明辨是非。

五、手段创新

篇8:教学改革创新与学习型组织创建

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重要环节,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群体智慧来衔接和完成。在这一过程中,如何调动教师参与教学的改革创新积极性,并取得良好效果是教学改革组织者、领导者关注的中心议题。

1 教学改革中普遍遇到的难题

教学改革组织者、领导者通常面对的难题有:

(1)参与者对教学改革目标的理解力问题。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要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但对于人才质量提高的衡量尺度和标准,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教学改革初衷的理解角度和深度会直接会导致参与者努力方向和努力程度的差异。“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如果努力方向错误,缺乏与整个教学改革团队的配合,可能会出现个人十分努力,但许多个人努力会被抵消、浪费掉的现象;也可能出现改革行进的“短板”,其他人要为掉队成员付出额外的劳动,或资源调配无法得到有效配合,致使教改方案无法落实。久而久之会影响团队整体的士气。

(2)教学内容改革中的师资配合问题。经济学学科的特点,使教学内容改革在保证知识体系传授完整性、准确性基础上要面向社会需求,并加快知识更新步伐。特别近年来新领域、新问题、新热点层出不穷。现实经济现象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决定了教学内容改革需要与时俱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才能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来引导学生科学地理解新的热点问题。师资力量的强化靠引进的办法可以解决改革中一部分问题,但不可能是全部。另外,引进的师资对教学改革目标的理解和组织文化的适应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教学内容改革的师资配合问题应对之策,主要还应从现有师资团队入手,进行长远规划。

(3)教学方法改革的适应力问题。教学方法偏死是教学改革中长期存在的难题。[1]教学方法改革需要依据学科特点、专业定位、学生实际、教学环境和教师能力不同而进行重新设计。但在多个限定性条件约束下,教学改革参与者往往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传统教学方法历久而弥坚。虽然教学方法改革不能因此就墨守陈规,止步不前,但不得不承认,目前在社会科学领域,可称之为真正意义的教学方法创新少之又少,教学方法改革难度不在于教学改革团队个体缺乏想象力,而在于多维度权衡下,教学方法改革的适应力。

(4)教学改革的执行力问题。在教学改革中有了好的想法能够将之付诸与实践并得到积极的反馈,对改革的参与者是一项重要的激励。但在实践中,常见“虎头蛇尾”、“纸上谈兵”的做法;而能够将改革有效实施需要团队具有较强的协作精神与执行力。

2 学习型组织的理论基础

要解决上述问题,可以通过组建学习型组织来推动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学习型组织”是美国哈佛大学佛睿思特(Forrester,1965)教授在《企业的新设计》一文中首次提出的。在此基础上,彼得·圣吉教授将学习型组织概念演绎为组织内成员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共同发掘内心向往的愿景,培养开放、有效的思考与沟通方式,以深度汇谈作为修炼和提高的生发点,共同学习、不断超越的组织[2]。学习型组织是相对于等级权利控制型组织而言的。在等级权利控制型组织中,强调“制度”和“控制”,目的在于“使人更勤奋地工作”。等级权利控制型组织在物质产品生产过程中是有效的,但在知识性产品生产领域中,“创造性地工作”远比“勤奋地工作”重要。但判断组织成员是否正在努力地进行以及如何激励其“创造性地工作”却是一个难题。学习组织正是为解决这样一个难题提供的可行解。

教学改革中,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必要性在于:一是教学改革目标需要组织成员充分理解。相同文字背后可能蕴涵着不同涵义,教学改革目标也这样。相同的默会知识背景与充分的讨论可以使组织成员充分理解改革需要达成的目标,可以有效提高组织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内耗。二是师资队伍建设与教师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息息相关,更易得到团队成员极积配合。在教学改革讨论中,教师可以通过他人提供的资讯重新梳理与定位今后的教学与科研努力方向,在思想碰撞过程中寻找到新突破点,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完善自身知识体系。三是教学改革实施方案需要组织成员群策群力,每个成员的设想在团队配合下得以实现,其职业满足感增强,参与教学改革积极性会因此而提高。

3 学习型组织推进教学改革的实践

(1)教学内容改革与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互动。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求知求新是人类的本性,在体验到知识获取乐趣的高校教师群体中,好之、乐之者比比皆是。因此,如果教学内容改革中如能通过组建学习型组织,满足教师知识获取与更新的愿望,很容易将教学改革的组织愿景与个人职业生涯的规划有机结合起来。教学改革与学科建设的过程因此演化成为教师自发、自觉地投入、不断创造和超越自我的过程。教学改革的每一步推进也因此成为教师不断厘清工作内容与发展方向的过程。

(2)教学改革讨论与开放式的思维模式的培养。等级权利控制型组织培养组织成员服从意识。如果教师也遵从这种意识培养模式并言传身教,那就很难培养出具有开放式思维、以应对激烈职场竞争的学生。传统教学模式下“高分低能”学生普遍存在的症结这在于此。因此,在教学改革中激发教师兼顾质疑,充分表达的交谈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学习型组织中突破等级观念,进行开放式讨论不仅仅是一个表达过程,也是一个聆听与修正思维的过程。当学习型组织中每个成员的学习与讨论热情都被充分激发出来时,团体的智慧就会显现,不仅团体容易出成果,其组织成员成的速度也会比其他学习方式要快。具备了开放式思维模式的教师将之实施于课程学习与讨论中,教学相长,对学生也会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

(3)教学改革实施通过良性循环机制来促进。教学改革的讨论过程可以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为教学改革提供人力资源方面的准备;但教学改革方案推行则依赖于具备系统化动态思维的领导者。学习型组织的创建最先选择在团队中自我超越意识最强的学科研究小组里展开。学科研究小组由对专业课程研究具备“乐之”者特征的成员组成,根据组织者设定好的研究议题展开研讨并提交报告。针对这份报告,专业授课教师对此进行提问和讨论———这是一个学习型组织扩张的过程,以此来发现新问题展开更广泛研讨。在教研活动激励政策引导适宜情况下,参与教学改革讨论的教师很容易找到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更多真知灼见以研讨论文集方式被加以收集和聚拢,为下一轮教学改革打基础,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4)学习型组织与具备系统化思维的领导者。学习型组织能否成功构建与教学改革能否能顺利运行,依赖于团队领导者是否具备系统化思维和较强资源整合能力。一是发起讨论的学科研究小组中“乐之者”成员如果在原有团队中筛选困难,就需要由外部引入;而如何在不招致原有团队成员排斥心理情况下展开工作,需要一定的管理艺术。二是研究议题与研究方向需要由领导者规划设定,要有一定的趣味性、挑战性又不能偏离改革目标;三是教研活动开展及教学改革方案落实所需各种资源及激励政策要由领导者与组织外部协调并提供;四是领导者需要对每一轮改革进行经验总结、绩效评价并进行下一轮战略制定与目标管理。

摘要:教学改革中面对的常见问题包括参与者对教学改革目标的理解力问题、教学内容改革中师资配合问题、教学方法改革的适应力问题和教学改革的执行力问题。上述问题可以通过构建学习型组织来解决。学习型组织通过将教学改革目标与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有机结合来,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通过组织成员开放式讨论,改变师生传统的思维模式;通过投入-实施-反馈-修正-再投入形成教学改革良性循环。学习型组织在教学改革中的成效,最终需要具备系统化思维的领导者来实现。

关键词:教学改革,学习型组织,经济学

参考文献

[1]姜言东:《“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访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高教学会会长周远清”》[N];《中国教育报》2006(12):第1版。

上一篇:美满和睦的幸福句子下一篇:一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三教案5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