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提升发展房地产业

2024-04-26

县提升发展房地产业(精选6篇)

篇1:县提升发展房地产业

创优旅游发展环境,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0000县旅游局开展旅游行风建设成效明显

2011年,0000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认真落实自治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精神,在全面落实各项目标任务的同时,高度重视旅游行风建设,把旅游行风建设同产业发展同部署、同安排,提上了重要日程,以促进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在转变职能,推进依法行政,改进政风行风,整治旅游发展环境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旅游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全面提升。

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成立了0000旅游局旅游行风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下发了《0000县旅游局2011年旅游行风建设安排意见》,以制度建设、机关作风建设、机关效能建设、行业作风建设为重点,全面安排了党风廉政建设建设各项工作,提出了旅游行风建设的具体任务、方法步骤和工作要求。召开了旅游行风建设动员会,对开展旅游行风建设进行动员和部署,与各星级旅游企业、星级宾馆、AA级景区签订了旅游行风建设目标责任书。

注重行业监管,严格依法行政。一是加强对旅行社(门市部)、旅游景区(点)、宾馆(酒店)等行业进行管理。严格程序和标准,对2家星级宾馆、1家AA级景区、4家星级农家乐和两个旅游强县进行了评定申报,其中,评定审批3星级宾馆1家。二是认真开展旅游市场秩序专项整治活动,通过组织暗访、专项检查、重点督查等方式,在主要节日旅游高峰期间,联合有关部门深入景区、酒店、旅行社对旅游安全、食品卫生、接待服务管理及旅行社在广告宣传、旅游

合同签订和履行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重点检查,纠正旅游企业在经营中的不规范行为。三是进一步完善旅游投诉处理措施,加强旅游投诉受理工作。建立健全了受理旅游投诉制度,规范投诉处理行为,今年县旅游局共受理旅游投诉3件,办结3件,投诉人满意率100%。

优化旅游环境,提升服务质量。针对旅游景区(点)厕所状况差的问题,积极争取自治区旅游厕所补贴资金301万元,新建旅游厕所2座,星级以上乡村游景点厕所全部达到星级标准。针对旅游景区基础设施落后和进入难的问题,进一步加大投入,投资13.6亿元,0000胡杨林的128公里砂石路。注重提高旅游行业服务质量,在旅游行业开展以优美环境、优良菜品、优质服务、顾客满意为主要内容的“三优一满意”活动。加强管理和培训,建立了自治州旅游人才培训基地,培训旅游行业服务和管理人员1200余人次。

重视行业宣传,营造发展氛围。成功承办了第二届胡杨旅游节专题汇演系统节目。组织参加了昌吉州第二届旅游商品大赛,冬季旅游博览会;启动了“新疆人游0000,0000人游0000”等活动;制作了《魅力新疆、神奇昌吉》电视专题片。积极开展节庆活动,0000县阿肯弹唱会和民族刺绣展活动。

通过抓旅游行风建设,下大力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确保了全年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有效促进了自治0000县旅游业事业科学发展。1-12月份,接待游客48.2万人次,同比增长21%;实现旅游收入2.9亿元,同比增长48%,全州旅游业继续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

篇2:县提升发展房地产业

县第十六次党代会确立的“着力强化‘四项支撑’,深度开发‘五大产业’,加快构建‘三大格局’”战略定位,思路清晰,任务明确,重点突出,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转型跨越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发展路径。县委十六届五次全委扩大会提出的“五个坚定不移”,是对县十六次党代会既定发展思路的凝练提升,是对全县发展阶段性特征的认识深化,是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全县工作的着力点和切入点。坚定不移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是“五个坚定不移”的关键之处和重中之重,需要狠下功夫,深入思考,研究务实对策,制定管用措施,凝聚各方合力,破解产业瓶颈,增强支撑作用,推动全县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

一、特色产业快速发展

近年来,我县在不断深化对县情的认识以及奋力加快发展的实践基础之上,逐步形成了果畜菜三大特色优势产业,为进一步丰富新农村内涵,提升县域经济实力,增加农民收入,加快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小康提供了重要支撑、注入了发展活力。一是果品产业一马当先。果品产业坚持走扩规模、强管理、延链条、提效益的发展路子。通过连续多年狠抓果园新建,强化标准化管理,积极建办果品龙头企业,不断延长加粗产业链条,深入研究市场规律,及时捕捉行情信息,全县果品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全县果园面积达到40余万亩,占全县土地面积的近50%,农民果品人均收入xx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xx%,果品产业呈现快速发展、一马当先的良好态势,成为全县第一大支柱性产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二是畜牧产业双管齐下。畜牧产业不断调整结构,创新模式,逐步探索出了一条“企业+农户+协会+市场”的发展之路。牛产业坚持因地制宜、大户带动发展理念,在政策上多倾斜,在资金上常扶持,在技术上勤指导,积极扶持培育了一批养牛专业大户,建成标准化肉牛养殖小区47 个,年销售额达到2550 万元,有效激发了群众发展养殖产业、实现脱贫致富的热情和动力;鸡产业依托xx禽业、xx牧业、xx饲料等龙头企业驱动,建办标准化养鸡小区x个,发展林下养鸡35万只,切实加快了农民增收步伐,推动了县域经济发展。三是蔬菜产业多路并进。蔬菜产业坚持温棚增效、拱棚扩量、露地补充的多种经营、多路并进的模式,狠抓技术指导和田间管理,努力在“春提早”上做文章,在“秋延后”上花心思,及早预留土地、购置物资、落实主体、强化培训,全力推进蔬菜产业提质增效。至目前,全县种植各类蔬菜x万亩,年销售收入过x亿元。

二、存在问题不容忽视

通过全县上下齐心协力,坚定不移狠抓产业开发建设,果畜菜三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迅速,有力拉动了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协调持续发展。但是,与产业发展规律自身要求相比,与周边县区竞相发展的势头相比,与广大群众希望通过发展产业尽早脱贫奔小康的强烈愿望相比,我县的特色产业发展仍存在许多困难和不足。一是市场导向不够明。长期以来,“行政+技术”产业发展惯有模式固然收到了明显成效,但是随着产业市场化要求越来越高,发展任务更趋艰巨,外部竞争压力不断加大以及许多不确定因素客观存在,充分利用市场作用拉动产业发展日益成为客观需要和必然选择。二是产业链条不够长。果菜畜三大特色优势产业仍然以销售初级产品为主,产品深加工比较匮乏,产业链条比较短,缺乏强有力的吸附能力,制约了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升。三是协会作用不够强。各个产业以及各个乡村基本都成立了产业协会,由于协会负责人基本都由村两委负责人担任,作用发挥不明显,形同虚设的现象普遍存在。四是工农融合不够紧。以工业化思维发展运作农业的理念还不够强,产业界限划分过于明细,工农业之间搭接较少,融合发展的程度依然较低。

三、对策措施力求管用

针对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存在困难和问题,要逐一剖析,研究对策,制定有效措施,明确职责任务,努力破解发展瓶颈,推动产业快速协调持续发展。

一要坚持市场导向。始终坚持把市场作为配置资源、推动产业发展的有力推手,不断强化市场运营理念,敏锐捕捉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善于研究把握市场变化规律,以市场需求为第一信号,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生产格局,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有效拓展市场空间,增加产品市场占有份额,全面提升产业经济效益。

二要延长产业链条。产业链条是融通资金、吸纳就业、提升效益的重要载体。要深入研究产业之间、产业内部之间的有机联系,努力寻求相互搭接的扭结,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尽力形成产业链环,促成更多的投资意向,吸纳更多的就业人员,不断壮大产业规模,切实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三要强化协会作用。协会是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和必要手段。要按照产业发展实际需要,建立能够指导产业、服务产业、引领产业的协会,坚决摒弃形同虚设、名存实亡的协会组织,把那些真正懂市场、通技术、有能力、愿服务的产业大户推举为协会负责人,组织带领产业户发展壮大产业,有效发挥产业协会在产业发展中的媒介作用。

篇3:景宁县竹木产业发展与思考

1 竹木产业发展现状

1.1 竹木加工业快速发展。

竹木加工业是我县传统产业, 近几年来通过扶持培育, 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快速成长, 一批企业在产品设计研发上、产品结构调整上有很大进展, 部分木制玩具产品开始进入国际市场, 使竹木加工业成为主导产业。到2006年底竹木加工企业95家, 其中投资规模在200万元以上有5家, 投资规模在50万元以上有15家, 竹木加工点181个, 实现产值1.6亿元, 缴纳税收800多万元, 从业人员1700多人, 竹木加工产业成为我县五大主导产业之一。几年来的扶持培育, 竹木加工产业的产品结构得到了逐步的优化调整, 从原来单纯的半成品加工逐步向成品加工方向发展, 现已形成了以木制玩具、家具、棋类等产品为主的新格局, 部分产品出口到欧美等国家和地区。有4家企业年产值超过了500万元, 成为了规模以上竹木制品企业, 2006年4家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2892万元, 占全县竹木制品行业产值的18.1%。2006年富利达木制工艺有限公司实现产值1050万元, 龙泰竹木制品公司实现产值843万元, 金林竹木公司实现产值534万元, 绿阳木业有限公司465万元。

1.2 启动兴林富民示范工程建设。

完成了兴林富民示范工程总体规划, 出台了政策, 建立了相关制度, 规划了6个示范乡镇、25个示范村, 确立了笋竹、中药材、干水果、特色花卉、森林旅游、工业原料林等六个发展重点, 建设高效生态林业基地6.32万亩, 培育8个专业合作社, 建设管理房5幢, 修建道路28公里, 灌溉设施10套, 防火线4公里, 病虫防治设施6套, 培训农村劳动力3000人, 对标准化、品牌建设进行了规划, 制定了分年度实施计划。1个示范乡3个示范村的建设 (示范乡为景南乡, 示范村为景南乡的忠溪村、东塘村, 大均乡大赤坑村) , 并通过省市验收。2006年, 在景南乡东塘、忠溪村继续实施胖胖冬笋示范基地800余亩, 笋竹两用林基地450亩, 大赤坑村毛竹低产林改造项目, 建设笋竹两用林示范基地400亩, 提高示范基地质量。组织“胖胖牌”冬笋森林食品基地认定, 建成省级森林食品基地1万亩。做好龙头企业 (大自然食品有限公司) 与示范村农户的联接, 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完善产业化发展。

1.3 笋竹基地建设成效显著。

积极开展毛竹、菜竹基地建设, 近年来累计营造竹林7000余亩, 建成高效笋竹两用林基地5.5万亩, “胖胖牌”森林食品基地1万亩, 低改竹林7万余亩。已完成了景宁县毛竹现代示范园区的规划, 示范园区建设涉及东坑镇的何村、深洋、罗山、根底岘、章坑和景南乡的东塘、忠溪、程田等2个乡镇8个行政村。毛竹现代示范园区建设从2007年开始到2009年完成, 示范园区总投资1221万元, 建设示范竹林21058亩, 其中高效笋用林4109亩、笋材两用林11537亩、生态经营竹林5412亩, 建成林区公路64.61公里、作业道23.98公里, 以及其它基础设施建设。

2006林业产值达8.43亿元, 其中第一产业为3.06亿元, 第二产业为3.16亿元, 第三产业2.21亿元。

2 竹木产业在我县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景宁是山区县, 山多地少, 农村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0%, 要加快我县经济社会的发展, 就必须解决农民的增收问题, 富民才能富县, 景宁的县情决定了要做好山的文章。

2.1 发展竹木加工产业可以促进人员的就业。

竹木加工产业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 而且主要就业对象为妇女, 人员的充分就业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动力, 只有人气旺经济才旺。云和县是中国木制玩具城, 它就是通过发展木制玩具, 吸纳了人员的就业, 推动了云和城镇化的发展, 促进了云和“小县大城”战略的实施。如景宁金林竹木制品公司2006年, 缴纳的税收20多万元, 解决了130多人的就业, 富利达公司缴纳税收30多万元, 解决人员就业1 5 0多人。

2.2 发展竹木加工业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

加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带来原材料需求的增加, 需求的增加可以推动原材料价格的上涨, 竹木价格的上涨直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如我县的木材价格从2004年的350元/立方米, 上涨到目前的700元/立方米。毛竹价格从22元/百斤上涨到目前32元/百斤。据测算由于毛竹、木材的价格上涨给农民带增收超过5000万元。

2.3 发展毛竹产业可以优化我县林业资源结构, 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

毛竹生长周期短, 千家万户的农民都可以进行粗加工, 可以逐步替代食用菌产业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因为食用菌产业主要消耗阔叶林, 如果长期大量消耗阔叶林将对我县的生态环境带来影响。

3 发展竹木加工业的优势

3.1 林地、林木资源丰富。

全县土地总面积293万亩, 农业用地10.27亩, 林业用地为239万亩 (占总面积的81.7%) , 是农业用地的23.23倍。农业人口人均林业用地15.2亩。全县有林地216.9万亩, 活立木总蓄积量为438.8万立方米 (人均拥有活立木蓄积26.9立方米) , 森林覆盖率79.1%。全县竹林面积20.1万亩, 其中毛竹19万亩, 年产毛竹240万株, 每亩平均年产毛竹10株左右, 野生小径竹资源丰富, 特色明显, 可以很好地发挥应有的效益。

3.2 有一定的产业基础。

我县有四家规模以上木制品加工企业, 而且经过这些年的发展, 有比较稳定的产品销售渠道, 适应了市场经济环境, 有一定的资金实力, 只要政府能给他们提供良好的创业平台, 完全有条件做大企业。

3.3 竹木制品产业的发展前景良好。

据2003年中国贸促会统计, 全球木制玩具的销售额约为50.38亿美元。另据分析到2010年中国玩具销售额将可达到1000亿元, 因此玩具行业市场前景广阔。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住房需求旺盛, 由此带来的木制家具、房屋装修给竹木制品行业带来无限的商机。

4 影响我县竹木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4.1 土地问题。

目前我县所有的竹木加工企业用地全部都是租用的, 由于企业没有取得土地使用权, 一方面企业不敢大胆投入。企业生产用房绝大多数为简易厂房, 而生产出口产品, 外商需要验厂, 我县全部竹木加工企业的厂房都达不到外商的要求, 有订单而不敢接, 企业白白遭受损失。如富利达公司8月就有37份订单不敢接, 企业损失近百万元, 还影响了企业的声誉。另一方面由于企业没有土地使用权, 不能向银行融资, 许多企业只好向社会融资, 提高了企业的成本, 降低了企业的竞争力, 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4.2 企业自身问题

4.2.1 企业规模小, 安全隐患大。

全县近百家竹木加工企业仅有4家为规模以上企业, 而且产值在1000万以上的只有1家, 一些产品还属半成品加工, 其他的企业的产品都是半成品, 甚至有的只是锯木料的加工点。

由于许多企业的多为搭建的简易厂房, 场地狭小, 而木材、毛竹加工需要烘干, 且木材和毛竹都是易燃物, 企业安全隐患大, 一次雄林木制品厂发生了火灾, 损失20多万元。

4.2.2 产品粗加工, 附加值低, 资源浪费大。

当前我县林木加工企业普遍存在着设备简陋, 产品粗加工, 资源利用率低, 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低, 发展后劲严重不足的问题。

4.2.3 企业技术人才, 管理人才缺乏。

在竹木制品企业中没有一个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由于技术设计人员的缺乏, 大多数企业的产品都是仿制别人的产品或是来样加工, 缺乏自主知识产权, 影响企业的竞争力;我县的竹木加工企业大多数是从家庭作坊式发展而来, 企业管理者的素质相当较低, 缺乏科学的管理, 影响企业做大做强。

4.3 政府决策问题。

政府在决策上缺乏产业长远发展规划, 由于没有制定竹木产业发展的规划, 企业分布散乱, 运作不规范, 处于无序的混乱状态, 缺乏对产业政策的引导。竹木加工行业与行业内部缺乏自律机制, 造成低水平扩张, 布局不合理, 企业间竞相压价, 争资源等不规范竞争日趋剧烈。

4.4 林农意识问题。

这些年虽然我县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对毛竹林的改造, 但由于农民的思想观念还比较落后, 缺乏科学的管理技术, 资金投入不足等因素的影响, 毛竹林高效示范基地建设步伐不快, 高效示范基地的效益没有达到要求。

5 竹木产业发展建议

5.1 解决企业的用地问题。

如果不尽早落实竹木加工企业的用地问题, 我县的竹木产业可能会在竞争中萎缩, 直至消亡。为此建议:方案一:在张村靠双后岗地带设立面积约150-200亩的竹木加工园。方案二:把老钢铁厂及周围可利用的地方规划为竹木加工集聚区。竹木加工园设立后, 要把县城所有的竹木加工企业向园区集聚, 彻底改变目前散、乱、小的局面, 规范产业发展。

5.2 制定专门的政策扶持竹木产业的发展。

大力扶持培育规模骨干龙头企业。对于发展潜力大、产品附加值高、资源利用高的成骨干龙头企业, 优先安排用地, 并在木材计划、税收、工业贴息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

5.3 进一步优化环境。

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 公开办事制度, 公开收费标准, 接受监督, 为木材加工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宽松发展环境;以作风建设年为载体, 转变工作作风, 提高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 形成合力扶工的良好氛围。

5.4 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引资。

引进几家实力强, 投资额大, 资源消耗低的竹木加工企业, 优化我县竹木产品结构, 用1-2年时间培育年产值在5000万元以上的木制加工企业2家, 木制加工企业1家, 提升竹木产业发展水平。

5.5 实施品牌战略。

引导和鼓励企业发展市场容量大、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前景看好的竹制品, 通过技术创新, 提高质量, 出精品、名品。鼓励企业走出去参加各种展销, 提高知名度, 提高市场占有率。同时实施树品牌、创名牌战略, 强化品牌意识, 加快培植名牌产品, 以科技为依托, 加强产品研发, 创建若干只名牌产品。

5.6 多措并举培育木材原料林和毛竹低产林改造。

竹木产业的健康发展必须要有原材料的保障, 因此要加大对人工造林、种竹的扶持力度, 建设原材料基地。同时要发挥企业和社会的力量, 采取多中方式, 鼓励加工企业和农户造林、种竹, 实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 逐步形成龙头企业与竹林生产者的利益共同体, 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上接第54页

无非是为了回报, 没有资者心有余虑, 不敢放招不慎、满盘皆输”

3.4森林经营主体权不充分

对林业经营主体经营的林木行使权力的通过对林木进行采伐和取相应的经济收益。而严格的森林采伐管理制限制了经营主体收益权伤其投资积极性。

4、林地流转对策

4.1加强林地流转

政府及林业主管界定林权、进行产权登管理、监督产权行使和或仲裁产权争议、保障和法人的合法权益、保地使用权, 使其经营管及增值受到法律保护。

4.2组建机制、

组建森林资源流立森林资源流转平台。分开的原则, 正在组建中介机构、森林资源收确保资产评估的真实性责, 规范管理, 提高服

4.3加强林权流转

建立和完善运行制度, 主要包括林地流格审查、培育交易市场资产的买卖、租赁、承易建立一个公开、公正并制定出鼓励政策, 激展。

4.4加强行政执法

监督流转双方是双方权利义务是否履行途, 生态环境保护是否无违反国家政策法令的对那些擅自改变林地用者、毁坏经营者财产的济制裁, 直至追究法律

作者简介

篇4:县提升发展房地产业

关键词 水稻; 产业提升; 园区建设

粮食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战略物资,水稻生产是粮食生产的大头,常年水稻生产约占中国谷物种植面积30%,约占粮食总产的40%,在粮食生产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 抓住水稻生产, 在一定程度上就抓住了粮食生产主动权[1]。景宁县地处浙西南山区, 就浙江而言是典型的山区县之一, 境内山多地少, 耕地资源较为贫乏, 全县仅有耕地面积6 849 hm2 , 人均耕地仅0.055 hm2 , 明显低于全国人均耕地0.093 hm2的水平, 在20世纪的60-80年代,在低海拔地区曾有连作稻栽培,而至90年代起己渲变为纯单季稻地区,全县17万人口,常年种植单季稻4 000-4 666.7 hm2。加之地处山区, 缘于历史原因和自然条件的限制,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下, 以水稻生产为主的粮食生产单位产量较之生产条件优异的先进发达地区明显偏低, 常年粮食生产不足以自给, 有赖于外地调入以补缺口。针对景宁县的粮食生产现实,为了有效改善生产条件,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科学种田水平及以水稻生产为主的粮食自给能力,自2012年以来,本项目组借力于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为契机,积极有效地组织开展了水稻产业提升示范园区项目建设,经于几年来的工作实践,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为有效实现水稻产业提升,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持。为了快速推进景宁县水稻产业提升步伐,将项目研究成果推广应用于生产,并发挥长期效益,笔者试就景宁县的水稻产业提升示范园区建设工作实践

作一表述,以期供以借鉴和更好地指导今后的工作实践。

1 工作措施

1.1 建立组织机构

为了加强对项目实施工作的组领导工作,项目开展讫始成立了分管农业副县长为组长,县农业局、财政局、水利局、林业局、交通局为成员单位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县农业局以农作站、植保站、土肥站、产业科、农经科干骨力量组织建立了技术实施小组,项目实施所在乡镇、街道也同时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分别组织开展组织协调、资金落实、资金管理、计划方案拟订、技术指导、责任落实工作,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组织保障。

1.2 制定项目计划方案

为使项目建设各项工作、技术措施稳妥有序地落到实处,在继项目立项、建立组织后,根据项目建设目标要求,各项目建设区的现实情况,所需破解的重点、难点问题。根据因地制宜,量财而出的原则,组织相关专业技术骨干力量,在经实地调研,掌握基础情况的基础上,经过充分酝酿讨论,制定出工作措施、技术措施、工作方法、资金安排、管理使用、工作进展、目标预期、标示牌设置为内容较为详实可行的工作计划方案,以保项目建设预期目标的实现。

1.3 开展宣传培训

水稻产业提升,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需要较多前期投入,惠及长远利益的投资性项目,需要有广泛的社会参与、部门支持和惠及主体积极参与。为使项目建设顺利进行,并达到项目建设目标要求,在项目建设实践中项目组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当地媒体、会议宣传发动,广泛深入地开展了水稻产业提升重要意义的宣传工作,有效提高了政府部门、社会民众、参与主体对水稻产业提升重要意义的认识,为项目的有效实施营造了社会氛围,奠定了群众基础。同时水稻产业提升,必须要以科学技术为支撑,于此,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多种途径方法开展了水稻种植技术培训。据统计自2012年开展项目建设以来累计授课培训56期、受训2 250余人次,开展送科下乡活动21次,召开现场会5次、与会320多人次,现场技术指导23次、接受指导130余人,印发技术资料6 000余份,提供专业技术信息21期,发送手机短信90余条。通过技术培训与现场指导有效提高项目实施主体的科学种植水平和技术到位率。

1.4 提供资金支持

项目建设,资金投入是基础保障,为保证项目建设顺利进行,通过积极争取,取得上级政府的鼎力支持,尽其所能自筹资金,4年来共计筹措项目资金673.9万元,其中:省以上补助资金620.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26.0万元,生产主体自筹资金27.9万元。为项目建设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1.5 规范项目管理

为了规范项目管理,严格按照《县农业局项目管理办法》和省农业厅、财政厅联合发出的浙农计发【2013】61号文件规定实施,领导小组和实施小组分工负责,明确分工,责任到人,每个乡镇、街道,每一个项目实施单位均有专人负责项目资金管理,工作、技术措施的落实工作,项目资金实行专账核算,按照建设内容和财务管理制度实行县报账制,财政项目资金主要用于田间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排灌沟渠、田间作业道路建设及“三新”技术推广,其他建设内容所需资金原则上应由实施主体即农户和村级集体经济补充。实施小组及农业部门积极做好技术措施的落实与应用工作。

1.6 建立技术探索研究示范基地

为了切合当地生产实际,充实完善水稻产业提升技术体系,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注重开展进行技术探索研究工作,选择在原有生产条件尚可、易于改良,当地乡镇政府、农民积极性高,科技基础较好,乐于接受农业先进技术的澄照乡金丘村建立了16.3 hm2探索研究示范基地,在基地内,在改良生产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引进新品种、优质高效栽培[2]、沃土工程建设、测土配方施肥[3]、病虫害绿色防控[4]、合理灌溉、立体种养、建立社会化服务组织、病虫害统防统治等工作措施的落实和技术内容的探索应用取得明显的效果,形成一套较为适合当地生产实际、实用可行的技术体系。为景宁县水稻产业提升起到了积极有效的幅射带动作用。

nlc202309030043

1.7 改良生产条件

由于地处山区,受地理位置、地形地貌、传统自然耕作习惯的影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如果生产条件不予改良,将严重制约景宁县水稻产业提升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和目标的实现。因此,本项目组充分发挥政府项目资金的“拉引”作用,积极自筹资金,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自2012-2015年4年来共计建筑了拦水堰坝5座,新建灌溉渠道13 259.6 m,修复灌溉渠道5 625 m,新建U型槽水渠3 017 m,修建田间作业道路26 083.8 m,硬化机耕路990 m,埋设PE排水管1 374 m, 通过深耕加厚耕作层、添加客土、开设出排水沟、埋设PE排水管等措施改造低产15.2 hm2,在较大程度上解决不利自然因素的制约,改善了生产条件,为水稻产业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1.8 推广应用先进技术

水稻产业提升,无疑是在改良生产条件的基础上提高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将先进技术应用推广于生产实践,几年来,为了丰富水稻产业提升的技术内容,发挥先进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的积极作用,项目组积极组织开展新品种的引进试种和推广工作,4年来先后引进了中浙优8号、甬优15、双南帖红米等5个水稻品种在当地试种成功并推广种植,使得中浙优1号等在景宁县连续多年种植抗性退化的品种及时得以更换,发挥优良品种在生产上的增产、增效、提质作用。扶持添置了弥雾机等新型高效植保器械25台,在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有效提高了防治质量,减少了农药量,减轻了农药残留污染。 实施“沃土工程”, 在园区内实行稻草还田, 除部分田块种植冬季作物外推广种植冬季绿肥作物紫云英, 以增加有机肥投入, 培肥土壤基础肥力。 在园区内开展进行土样检测, 依据土样检测结果、基础肥力状况和水稻生长需肥规律,进行配方施肥,结合穗期病虫防治混施硼肥、磷酸二氢钾等微肥、叶面肥,以供养分所需、平衡养分供应。建立排灌渠系,实行“三沟配套”,尽可能做到排灌分设, 对部分冷浸田实行垄畦栽培, 根据水稻需水规律合理灌溉, 及时搁田。 推广普及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通过引进推广抗性品种,增进自身免疫功能;播前晒种,种子消毒处理; 培育多蘖壮秧,带药下田;合理肥水管理,打捞浪头渣; 推行坎壁刀割除草[5]、田埂种植田埂豆[6]、芝麻等显花作物,为天敌提供更为适宜的栖养场所;在水稻插秧后1个月内原则上不用药防治水稻害虫,以增加天敌食源、加速繁殖,更好地发挥自然控害作用[7];扩大稻田养鸭生态种养面积,以其在稻田取食活动控制减轻病虫害的发生;在田畈内装置杀虫灯,以引诱灭杀稻田害虫;在稻田禁止使用禁限农药,推广使用植物源、矿物源、微生物、低毒有效、环境友好的农药品种,并尽可能地实行混药兼治,交替轮换用药,以减少农药使用,避免病虫抗药性的产生;加强病虫监测预报,增设病虫监测点,力争实时掌握病虫发生动态,有效指导生产主体开展精准防治;创建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根据自愿互利原则,为水稻种植户提供多种形式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以实现快速有效防病虫的目的等一系列综合措施的协调应用,不仅有效地控制病虫害发生为害,并有效减轻了因过多使用农药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一系列先进技术的组装配套应用,为水稻产业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1.9 创建社会化服务组织

针对当地自农村承包生产经营以来, 农村呈现出分散、孤独生产经营状态;农村劳动力转移,从业人员科学文化、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普遍明显偏低,严重制约农村社会事业、产业提升与发展的现实;借鉴其他产业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紧密把握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的有利契机,积极引导,扶持组织创建了社会化服务组织,到目前为在园区内组建了社会化服务组织18个,并配备一定的先进实用农耕、植保机具为农户提供代耕,病虫害防治,劳动力、农用器械调剂等社会化服务,提高了组织化程度,破解了季节性劳动力紧缺,农机具配备不足,科技素质偏低瓶颈制约,解决了单家独户生产经营难以把握、实现的现实难题,实现了服务组织的社会化服务功能,有效地提高了科技到位率。

2 工作成效

经过项目建设,使园区内的生产条件得到了有效改善,先进的农业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基本实现项目预期目标,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对景宁县的水稻产业提升树立了典范,产生了积极有益的影响。

2.1 经济效益

4年来共建立了示范园区19个、累计实施面积846 hm2,据资料统计平均增产稻谷产量384.00 kg/hm2,增加产值1 152.00元/hm2,共增产稻谷324.864 t,增加产值97.46万元;园区内平均减少病虫害防治1.4次、减少化肥使用5.6 kg/hm2,节省成本投入717.90 元/hm2,平均节本增效1869.9元/hm2、共计节本增效158.19万元,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经济效益,减轻了粮食生产归属于弱势产业的不良影响。

2.2 社会效益

项目的实施,改良生产条件,提高了产业科技含量和农业组织化、社会服务化水平,起到了积极有效的辐射作用,加快了科学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提升步伐,对提高景宁县粮食自给能力,减少粮食缺口调入,增强农业基础地位,增加农民种粮收益,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人类心身健康水平,推动当地农村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将产生积极有益的影响。

2.3 生态效益

通过项目建设,改良了生产条件,发挥了良种在生产中的作用,提高了抗御不利因素影响的能力;优化了农作措施,通过扩种绿肥、秸杆还田增加了有机肥投入,提高了土壤基础肥力,实行稻养鸭,保护利用天敌,优化了稻田生境,有效发挥自然控害作用,稳定了稻生境自我调节功能,减小了农药、化肥的使用,减轻了农业面源污染的负荷,有效地推动了景宁县生态效益农业的发展,迎合了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发展要求。

3 存在不足

尽管本项目组在水稻产业提升方面做出了一定努力,取得了较为可喜的业绩,但分析景宁县水稻产业提升的现实,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1)是:就整体而言,因受地理位置,立地、交通条件,资金筹备,劳动力外出等因素影响,生产条件改良进展缓慢,有待加大投入,加快改进生产条件进程。(2)是:虽然在示范园区建设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辐射面欠广,推广应用步伐缓慢。(3)是:技术内容有待深化、组装配套,普及应用步伐仍需加快。(4)是:科技落户率偏低,科技培训、信息化建设有待加强。(5)是:农业机械化水平偏低,先进高效率机械装备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6)是:农业组织化、社会化服务水平明显偏低,有待创新思维进一步加快推进。(7)是:生态环保、质量安全意识有待进一步明晰。诸上的问题与不足,将不同程度影响着景宁县水稻产业提升水平,有待今后作进一步的完善与提高。

nlc202309030043

4 今后工作

针对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应遵循“因地制宜、切合实际、负重拼搏、稳妥推进” 的原则,立足于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取得新的进展。(1)是:充分利用国家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扶持政策,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项目支持,以促使景宁县水稻产业提升的快速推进。(2)是:动员社会名人、企业、大学生回乡创业者投身农业产业发展,注入资金,助推景宁县水稻产业提升发展。(3)是:鼓励发动生产主体增强自我发展意识,自筹资金,投注于水稻产业提升这一长期性惠农事业。(4)是:积极创造条件,采取有力措施,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5)是:拓宽思维,深化探索研究,充实完善技术内容,持之以恒地做好科技培训、指导,信息化服务工作,全面有效地提高科技到位率[8]。(6)是:根据水稻品种抗性退化进程,及时引进推广抗性优良品种,以发挥良种在生产上的积极作用。(7)是:加强农业组织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有效提高组织化程度、社会化服务领域和水平[9]。(8)是:根据自愿互利原则,鼓励引导土地经营权流转,以便生产经营管理,发挥规模效应。(9)是:探索建立生产设施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对基础设施的维护检修工作,以发挥其永久性利用功能。(10)是:加大工作力度,加快面上生产的推广应用步伐。真实有效地将景宁县水稻产业提升这一利国惠民事业不断推向新的层面。

参考文献

[1] 虞国平. 水稻在我国粮食安全中的战略地位分析[J]. 新 西部(理论版),2009(11):31-33.

[2] 胡华伟,杜一新,何伟明. 对单季稻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集成的思考[J]. 中国稻米,2007(增):39-40.

[3] 郑世炎,杜一新,陈海丽,等. 对深化测土配方施肥技 术的思考[J]. 农技服务,2012,29(2):258,260.

[4] 彭瑞庭,杜一新. 景宁县山区单季稻病虫绿色防控技术 及其推广应用[J]. 上海农业科技,2014(1)

[5] 杜一新,雷沈英,梁碧元. 稻田周边杂草的防除方法和 作物布局对捕食性天敌发生的影响[J]. 中国植保导刊, 2004,24(3):27-28.

[6] 雷沈英,杜一新,刘少华. 田埂豆栽培技术[J]. 大豆科 技,2010(1):57-58.

[7] 陈关成,杜一新,李永青. 山区单季稻捕食性天敌发生 情况及保护利用技术措施初探[J]. 福建农业科技,2012 (增):49-52.

[8] 刘少华,杜一新,李永青. 农技培训是农技部门永恒的 主题[J]. 中国农业杂志(学术版),2012,5(1072-73.

[9] 闻 英. 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培育与发展探析[J]. 郑州 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29-32.

篇5:县发展养老产业研究

平均水平。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加快发展养老产业势在必行。

一、审视三大效益,养老产业是典型的朝阳产业

(一)经济效益。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数据显示,42.8%的城市老年人拥有存款。综合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考虑,每位老人每年各类消费平均仅以4000元计算,每年即有8000亿元的消费市场。巨大的消费群体、较强的消费能力决定老龄产业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同时,养老产业作为服务业中最具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蕴含巨大的内需潜力,是补齐服务业短板的现实需要,同时能带动医疗、康复、文娱、旅游等产业发展。

(二)社会效益。随着中国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4-2-1”家庭结构模式日渐成为主流,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严峻挑战,且老年人口的高龄、失能、少子化、空巢化等趋势加快,加剧养老问题的严峻性和复杂性,而养老服务供给严重不足,“未备先老”日益凸显,亟待发展养老产业来解决。同时,未来20年,养老服务市场可催生千万个就业岗位,是缓解城镇就业压力的客观要求,将为解决城镇就业难题开辟新途径。

(三)生态效益。养老产业设施一般规划在生态环境较好的城郊或乡村,而与其息息相关的医疗、康复、文娱、旅游等产业,都属于绿色生态、环保低碳产业。养老产业及其滋生产业的崛起,有利于促进统筹城乡规划,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改善农村面貌,提升环境质量;有利于生态环境与景观类型的多样化;有利于区域的气候调节、水资源供给、侵蚀控制、营养循环、基因控制等生态价值的提高,实现良好的生态效益。

二、时逢三大机遇,我县养老产业发展迎来春天

(一)国家层面。去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xxxx〕35号),对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作出系统安排和全面部署。这是新一届政府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采取的应对人口老龄化、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同时填补服务业发展“短板”、拉动消费、扩大就业的一举多得之策。

(二)市级层面。去年,市委四届三次全会作出科学划分全市功能区域、加快建设五大功能区的战略决定,把渝东南地区定位为生态保护发展区,发展养老产业符合这一定位。同时,建设1000个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是22件重点民生实事之一。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明确了我市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政策措施等。

(三)县级层面。xxxx年10月29日至30日召开的县委十三届二次全会研究部署了我县生态保护发展区建设意见,提出走融合式产业发展之路,“康旅融合”作为10大融合式产业之一写入战略部署,提出每年吸引1万余人次到xxxx体检;每年吸引2000余人次来到xxxx养老。发展养老产业正是贯彻县委融合式产业发展思路的重要抓手之一。

三、聚集三大优势,我县发展养老产业可有作为

(一)生态气候较为怡人。我县地处武陵山区腹地,山清水秀,林木苍翠,森林覆盖率达46.5%,是重庆市的一片“肺叶”。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6℃,年平均降水量为1341.1毫米,气温适宜,降水充沛,日照优良,光、热、水同季,各种气象要素匹配较佳。空气清新,xxxx年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36天。据悉,中国长寿世家就在我县清溪场镇塘坳村,连续四代均有百岁老人。xxxx年,全县80岁以上老人1.43万余人,其中90岁-99岁老人800余人,百岁老人22人。

(二)资源优势较为突出。药材资源富足。境内中草药资源1270余种,其中中药材资源644种,达到国家和省级标准约有268种。山水资源丰富。境内有酉水河、梅江河、平江河和钟灵水库、孝溪水库、帅家水库等一批休闲垂钓绝佳之选;有凤凰山、川河盖、太阳山、轿子顶一批集避暑、探险、观景于一身的山脉、林地资源。文化资源悠久。xxxx花灯是中国花灯鼻祖,黄杨扁担唱遍大江南北,洪安古镇是沈从文名著《边城》原型地,以及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土苗文化、商贾文化汇聚于此。

(三)配套设施较为完善。我县地处渝鄂湘黔结合部,是重庆东南门户。距黔江武陵山机场120公里、铜仁凤凰机场120公里。渝怀铁路纵贯县境南北。经渝湘高速4小时可到重庆主城或湖南长沙。国道319线、326线交汇县城。距张家界180公里、梵净山100公里、凤凰古城120公里。固定电话、电信、移动、联通、宽带

等业务全覆盖,文化、体育等配套服务设施不断健全,医疗、卫生条件快速改善。同时,近年来,各乡镇相继培育起一批乡村旅游接待点,具有较好基础。

四、瞄准三大模式,我县发展养老产业前景看好

(一)救助型养老。面向有特殊养老需求的老年人群,如城市“三无”、农村“五保”人员等,主要依靠政府力量。近年来,我县高度重视

这项工作。在城市,社会福利中心投入使用,建成一批标准化敬老院和2个民办养老机构,去年启动实施15件重点民生实事,明确xxxx—2017年新增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15个。在农村,建成乡镇标准化敬老院33所、村级五保家园29个,供养五保对象4491人(其中集中供养2585人,分散供养1906人),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达65%,敬老院床位利用率达93%,均居渝东南前列。从养老产业的角度不作过多阐述。

(二)候鸟式养老。近年来,被视为老年人时尚生活方式的“候鸟式养老”正在悄然兴起。根据不同季节,老人选择度假式异地养老,短则10来天、长则两三个月。这种集旅游休闲、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养老方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所向往。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吸引更多“候鸟”季节性养老,是养老产业的重要抓手。如贵州遵义桐梓县,该县抓住地理位置紧靠重庆主城、生态环境良好和气候条件宜人等优势,发展乡村旅游,逐渐形成一种面向重庆客源的候鸟式迁徙的旅游度假模式,每年夏季至少有20万人次重庆游客到此避暑纳凉。当地呈现出乡村旅游遍地开花的繁荣景象,目前已发展山庄40余家、乡村旅游农家乐900余家。

我县发展“候鸟式”养老条件较为成熟。一是能够满足交通心理需要。老年人在选择旅游交通方面,需求比较大众化,多选择汽车、火车等常规性、价格适中的交通工具,选择飞机、轮船外出旅游的甚少。我县离主城4小时车程,交通结构和布局体系恰恰符合这一需求。二是能够满足消费心理需要。老年人受经济条件和传统消费观念影响,不太追求单纯的奢侈与豪华,更愿意选择综合消费资源较小的地方。我县乡村旅游一日吃住50元内,每月1500元左右,符合老年人的消费心理。三是足以满足旅游偏好需要。老年人偏爱环境优美的自然山水与历史人文景观。我县旅游资源以“花”、“边”、“古”、“少”特色见长,还有知青文化、红色文化,在自然、文化、历史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能够满足老年人需求。

当前,一要坚持全域规划,全面评估乡村旅游资源,加快编制完成全县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因地制宜,科学布局乡村旅游线路。二要切实保护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切忌破坏资源,守住青山绿水。三要支持有条件的乡镇(街道)发展一批管理规范、服务一流的农家乐,高规格抓好乡村旅游接待户建设。四要完善乡村旅游全产业链,配套完善休闲垂钓、温泉疗养、农耕体验、田园采摘、登山锻炼、民俗体验、文化回味等设施,开发更多旅游产品,让老年人能够长住下来。五要培育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设立长租、短租、散租等消费方式,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要。

(三)高端化养老。主要面向县内和周边退休职工和“421”家庭,这类群体数量不多,但经济收入不错,对养老的需求相对较高。调查显示,xxxx—2025年将是老年住宅井喷式增长阶段。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老年人已逐渐成为老年住宅的消费主体,市场需求明朗;另一方面,目前年龄在35—45岁的一批中年人在这一阶段也步入老年,他们是目前社会的主流,有着较高的收入及教育水平;此外,这一时期,老年人独立居住的养老观念已经形成。因此,这一阶段老年住宅的需求将会出现井喷现象,老年住宅的增长将会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准,应把握好这一机遇。

具体来看,我们需要做好两个方面文章。一方面,要谋划养老地产。继商业地产、旅游地产之后,养老地产将成为新的投资宠儿,尤其是随着养老地产政策频出,各大龙头企业逐步参与,养老地产市场迅速崛起,我们应着手谋划,抢占市场蛋糕。另一方面,要盘活老年公寓。早在xxxx年,我县就建成能容纳800余人的老年公寓(社会福利中心),该公寓占地面积55亩,建筑面积25000平方米,地理位置和环境较佳,但目前仅入住52人,没有达到预期运行效果,利用率低。xxxx年以来,各地掀起“公建民营”养老模式热潮,即由政府出资修建养老机构,通过委托管理、合作运营、购买服务等方式进行社会化运营,实行专业化优质服务。这一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单纯依靠政府或民资办院的局限性:一是解决了民办机构建设资金不足问题。二是解决了因为价格因素而把部分老年人拒之门外的尴尬,保障公益性。三是保持了国办养老机构各种福利服务性质,又发挥民间运营团队的专业性。因此,老年公寓可以借鉴实行“公建民营”养老模式,妥善解决当前运行质量不高、资源闲置问题。

五、需破三大瓶颈,我县发展养老产业亟待突围

(一)规划定位问题。目前,越来越多的地区和行业开始进军养老产业。我县养老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当前应把养老产业规划编制放到首要位置,组织专家、学者,在深入调研、综合评估的基础上,编制我县养老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我县养老产业发展的定位、重点、路径和模式。

(二)政策扶持问题。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和市上相关政策的出台,目前在土地、财税、金融等方面都有了系列扶持政策,用地难、资金难问题将会有明显改善。关键是要在落实上级扶持政策的同时,进一步解读上位政策,研究制定我县扶持政策。

篇6:县发展畜牧产业经验材料

找文章到更多原创-(http:///)

近年来,——县不断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把畜牧养殖业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突破口,初步形成了

“政策是发动机、技术作减震器、中介组织为推进剂”的畜牧业发展格局。截至2005年9月底,全县黄牛、生猪、山羊、家禽存栏分别为15.5万头、56.7万头、68.6万只和560.3万只;出栏分别为5.3万头、63.6万头、58.8万只和520.4万只。新增规模养殖场300多个,存栏1000只以上的养鸡场789户,存栏50头以上的养猪场1147户。全县畜牧业增加值4.4亿元,增长24.7%;畜牧业总产值达到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6.3%。

一、立足实际,理清思路

我县受传统农业格局和种粮比较效益低的影响,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增长还比较缓慢。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一直是县委、县政府潜心研究的问题。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我们认为畜牧业投资少,风险小,见效快,收益高,适宜于千家万户。发展畜牧养殖业,既能转化丰富的粮食资源,又能带动饲料加工、交通运输、畜产品购销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决定把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作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振兴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来抓,加大工作力度,推进畜牧养殖业上台阶。

二、正确引导,示范带动

为把发展思路变为广大农民群众发展畜牧业的自觉行动,我们一是抓好宣传发动。为使广大群众充分认识发展畜牧养殖业的重要性,我们通过召开不同类型的会议和广播、电视、标语等形式,深入宣传农业结构调整的意义,宣传发达国家的农业产业格局,把发展养殖业的有利条件和经济效益等情况印成资料,发放到群众手中。同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组织乡村组干部和农民代表先后到山东诸城、江苏东台、河南中牟、唐河等地参观考察,学习外地的先进经验。从而更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农民群众发展养殖业的积极性,迅速在全县形成了“一户上、多户跟、多户带全村”的发展局面。

二是抓好干部带头。农村有句老话: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干部。我们要求乡村组干部必须当好群众发家致富的带头人,凡是有条件的乡村组干部都要带头搞好养殖业。据统计,全县13000多名乡村组干部中,已有6000余名办起了各类养殖场。城郊乡郑小楼行政村村委会主任王兆明率先办起养鸡场后又与村民联办了现代化的自动给水养猪场。目前,该村13名村组干部全部搞起了养殖业。在干部的带动下,这个村百头以上的养殖户达到100家,年出栏商品猪2万多头,创产值2000多万元。张庄行政村马侯庄村民组长马建军与人联办良种肉牛育肥场,2004年出栏肉牛1000多头,创产值500多万元。在他的带动下,张庄行政村已建成良种肉牛育肥场20多个,还有一批正在规划中。

三、更新观念,强化服务

一是环境服务。县政府成立了发展畜牧业领导组,使畜牧工作有人管,具体事情有人问。同时,对专业养殖大户优先办理土地使用证,实行奖励机制。为切实保障广大养殖户的生产安全,加强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实行轮流站岗放哨,抓好群防群治工作,严厉打击破坏畜牧业发展的犯罪活动,使广大养殖户有了切实的安全感。

二是资金服务。为解决发展畜牧业资金不足的“瓶颈”问题,县政府积极出面与金融部门协调,帮助养殖户贷款。同时组织农民群众积极自筹资金,联合办场,增加投入。三年来,组织群众自筹资金5亿多元,为养殖户争取贷款近1亿元。

三是技术服务。县政府聘请河南农大教授为发展畜牧业的常年顾问,县畜牧局抽调50名技术人员定期到乡进行技术指导。2005年9月前,全县共举办养殖培训班4000多场次,编印技术资料20万份,购买养殖技术光碟2000多张,把畜牧养殖技术送到每个养殖户手中,培训了一批养殖技术能手和农民自己的“土专家”。同时,县畜牧局组织专门力量,为广大养殖户提供信息咨询、饲料供应、良种普及、疫病防治服务,做到“技术跟得上,防疫到场舍,饲料送上门,销售不出村”。县政府还组织各乡镇成立了各类养殖协会,请专业养殖户介绍经验,互相交流,互相促进,共同提高,有效地解决了畜牧业发展中的技术问题。

上一篇:早小学生读后感下一篇:过新年一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