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产业发展提升方案

2024-04-12

村产业发展提升方案(共8篇)

篇1:村产业发展提升方案

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效,现结合村情实际,制定如下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工作方案:

一、基本情况

乔李村位于秦亭镇东北部,距镇政府15公里,辖5个村民小组,现有农业人口79户361人,2013年底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6户214人,2014-2018年减少贫困人口31户159人,2018年底剩余贫困人口16户87人,贫困发生率24.2%,2019年脱贫15户84人,剩余贫困人口1户5人,贫困发生率1.38%。

二、巩固提升内容

1.产业方面。需建设花椒园60亩;

需种植半夏40亩,蔬菜25亩;

需要发展中蜂养殖产业150箱,计划增加集体经济收入2万元;

需扶持合作组织2个,所需资金30万元。

2.安全住房方面。本村没有住房不安全农户。

3.易地扶贫搬迁方面。本村易地搬迁房屋全部竣工,全部入住。

4..基本医疗方面。本村全部参加医疗保险,卫生室面积60平方米,能满足基本医疗需求;

村卫生室有村医;

器械,药品齐全。

5.教育方面。本村无辍学学生。

6.饮水安全方面。本村饮水安全有保障。

7.兜底保障方面。符合条件的全部纳入兜底保障。

8.道路建设方面。本村无通村硬化路损坏需要维修;

道路全部硬化。

9.人居环境方面。需要建设垃圾池6个;

需要人力垃圾车6个;

需要建设护坡100米;

需要治理边沟小渠100米;

需要拆除房屋21座;

需要复垦6亩;

需要复绿12亩,需要绿化树3600棵;

需要硬化院落6个480平方米,需要建设卫生厕所1个;

需要安装路灯40盏。

10.其他方面。本村自然村全部通动力电;

各项政策全部落实到位。

三、巩固提升措施

1.产业方面。

(1)针对建设花椒果园60亩的需求。

具体措施:通过争取项目帮扶,新建花椒园60亩。

责任人:杨兆康吴立群李继才

完成时限:2020年4月

(2)针对种植半夏40亩的需求。

具体措施:通过聘请技术人员指导,宣讲政策等引导农户自行发展半夏种植产业。

责任人:

完成时限:2020年11月

(3)针对12户畜禽养殖的需求。

具体措施:合作社计划新建中蜂示范养殖园1处,养殖中蜂150箱。12户农户通过六大产业扶持养殖中蜂。

责任人:

完成时限:2020年5月

(4)针对集体经济收入不达标的问题。

具体措施:计划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2万元,目前主要以入股天河酒业20万元分红为主。

责任人:

完成时限:2020年9月

(5)需支持2个合作组织建设的需求。

具体措施:已申报天津河北区项目帮扶资金20万元。计划新增加养殖中蜂150箱,在王磨组新建中蜂养殖产业园1处。

责任人:

完成时限:2020年6月

9.人居环境方面。

(1)针对6个要建设垃圾池的需求。

具体措施:通过申报人居环境相关项目新建垃圾池6个。

责任人:

完成时限:2020年8月

(3)针对需要6个人力垃圾车的需求。

具体措施:通过协调相关项目资金,帮扶资金购买人力6个

责任人:

完成时限:2020年6月

(4)针对需要建设100米护坡的需求。

具体措施: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和帮扶资金,在李河组建设护坡100米。

责任人:

完成时限:2020年9月

(5)针对治理100米边沟小渠的问题。

具体措施: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和帮扶资金,在李河组,桥沟组建设护坡100米。

责任人:

完成时限:2020年9月

(7)针对6亩旧村复垦的需求。

具体措施:积极入户宣传动员,对享受城内购买公租房,易地搬迁,危房改造等项目的王磨组和李河组21座房屋进行拆除

责任人:

完成时限:2020年6月

(8)针对12亩土地复绿的需求。

具体措施: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和帮扶资金,栽种绿化油松等绿化苗木3600棵

责任人:

完成时限:2020年6月

(9)针对硬化7户院落的需求。

具体措施:积极申报院落硬化项目

责任人:

完成时限:2020年6月

(10)针对1户群众建设卫生厕所的需求。

具体措施:积极申报改厕项目

责任人:

完成时限:2020年9月

(13)针对安装路灯的需求。

具体措施: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和帮扶资金,安装路灯40盏。

责任人:

完成时限:2020年9月

篇2:村产业发展提升方案

为了进一步巩固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成果,针对党员教师在创先争优活动学习和讨论中查找的一些问题,特制定本整改提升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创先争优活动为指导,以“从我做起,科学发展、争创佳绩”为主题,对照镇党委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目标,查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制定整改方案和整改措施,为今后创先争优奠定基础,为实现学校新一轮跨越式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存在问题

1、对理论的学习不够深、不够透,对理论的认识往往比较肤浅,停留在表面层次上。

2、理论与实践结合得不紧密,两者之间不能有机融为一体。

3、工作主动性不够,存在安于现状的思想。往往是上级布置什么就做什么,领导叫干什么,就干什么。

4、党建工作方法不多,比较单调,缺乏创新。

5、创先争优水平有待提高。

三、整改目标和落实措施

(一)整改落实目标:

加强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理论,不断创新教育发展的新理念、新思想,有重点有步骤推进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在实践中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党员队伍战斗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

(二)具体整改落实措施:

1、扎实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进一步更新学习观念,丰富学习内容,创新学习方法,拓展学习途径,健全学习制度,逐步形成抓党员干部学习的长效机制。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把理论学习与学校的中心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

2、加强党支部自身建设。以党支部为核心,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深刻领会创先争优活动的要义、内涵和目标,加强党员干部建设,在推进学校科学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形成了新的共识。树立主人翁意识,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进取意识。创新党建工作方法,突出工作重点,彰显党建特色。

3、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教代会的民主参与、民主监督作用。通过召开教师座谈会,与个别教师谈心,听取广大党员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提高服务意识和水平。

4、深入持续地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加强对创先争优活动的领导,明确职责,形成合力,提高创先争优的层次和水平。

5、通过学习促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以提升教育质量为发展的着力点,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全面推进各项教育教学工作,让学生得到积极健康向上的成长。

6、立足校情,研究学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改革活动,着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学业水平,使学生真正成为道德素质良好,身体心理健康,学习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显著提高。

泰顺县第三中学党支部

篇3:村产业发展提升方案

“城中村”是指在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 位于区边缘农村被划入城区。在区域上已经成为城市的一部分, 但在土地权属、户籍、行政管理体制上仍然保留着农村模式的村落。城中村农民既不同于农村村民也不同于城市居民, 他们失去了全部或大部分土地, 但仍然保留有一部分宅基地, 是居住和生活在城市区域内、又基本脱离农业产业的农业人口。

城中村的建筑多属于村民宅基地, 由于规划不严谨、村民乱搭乱建等原因, 导致其建筑参差不齐、密度过大、绿化不足、秩序杂乱无章等现象, 与其所处的城市设施健全的城区不想融合, 被城市居民称为“脏、乱、差”的城市污点, 犹如一个被城市宽阔的马路、雄伟的高楼、美丽的花园、恬静的公寓;所包围的过道阴森、狭窄, 人口密度严重超标的“平民窟”。在城市化发展的阶段中, 城中村建筑的存在与发展处于这样一个尴尬局面。城市政府部门应根据其实际情况着重去关注这类建筑的发展, 改善这一范围内村民的生活环境, 提高这类群体的生活保障, 使其能真正的融入城市生活, 达到城市化发展的真正目的。

一、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及带来的问题

南宁市西乡塘区, 于2010年统计约有1 118 km2, 人口数量达到66万, 是南宁市所以市辖区里人口数量最多、人口密度最大、外来人口最密集的城区。基地周围的城市硬件设施齐全, 交通便捷, 吸引着许多外来务工人员, 形成了大片的房屋出租经济体系。随着外来人口的不断涌入, 民房出租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 民房层数也随之不断增加。加上村民对建筑密度的规范不予重视, 忽略了绿化对环境的重要作用, 导致楼栋间的距离偏小、房屋围合过于密实、绿化面积匮乏、自然光照不足、人口密度过大、治安相对混乱等问题。

二、改造的总体设想

运用“分离渐进式”规划理论, 依据城市发展中不同阶段产生的若干问题, 采取针对性的逐一解决方式。本文针对城中村建筑的总体形象、村民生活环境、管理模式及政府鼓励政策提出对应的方案设想。

1. 政府干预政策, 改善其总体形象

(1) 建筑体的相对统一

城中村的存在, 是城市化发展阶段中不可避免的一个过渡。在城市发展中的一段时间, 城中村是不会大规模、快速化地被取缔的。既然如此, 与其留着城市的一个“污点”存在着, 不如想办法改造她, 使她摆脱“污点”的称号, 甚至于成为城市的新亮点, 溶于真正的城市体块。

笔者建议, 城市规划部门针对现有城中村居民房建筑, 设置一定的规划标准 (如建筑总层数、建筑总高度、建筑外立面的装饰、建筑绿化面积等) , 一定程度上的限制居民房的乱建、乱盖、参差不齐的混乱现象。使其在外部形象上改变人们对她的看法, 融入城市建筑的范畴。以“居住新区”的形象取缔其“旧村”的形象, 为美化城市形象、同化城市边缘地带做出贡献。

(2) 对其绿化空间的硬性要求

南宁市位于中国西南部, 属亚热带地区, 四季如春, 没有明显的落叶季节, 有“中国绿城”的美誉。我们可以利用这一优越的自然气候条件, 为南宁市添加一副“绿顶”美景。

针对城中村建筑密度极高、人口密度极大、绿化率极低的现象, 规划部门应采取相应的硬性绿化面积指标。在现有城中村中, 剩余的公共用地已难觅其迹, 建议以“屋顶花园”为主要绿化方式。经实地调查, 友爱村村民中, 有许多村民发挥养植经验, 喜欢在屋顶种植一些蔬果, 饲养一些家禽。政府可以引导城中村居民利用养植技术, 提倡其重视屋顶花园的培育, 自产自销, 减少城市资源供给压力, 增大城市绿化面积。试想, 一大片区域的住宅楼顶上绿荫片片, 也不失为城市的亮点之一。

2. 依托建筑主体, 改善其生活环境

(1) 针对村民生活所需, 总结“田·园”概念

由于长期混乱的修建模式, 导致城中村建筑普遍出现功能不足等问题, 如住宅空间功能混乱、缺乏公共交往空间、露台使用率不高等。

依照自然条件的优越性, 本方案把用市场上常见的商住结合的底商、顶住形式带入此类居民房。低楼层的居住空间归为商用 (出租) , 较高楼层的居住空间归为私用 (生活) 。如此建筑便分隔成两个部分, 一个商用, 一个私用, 从而形成“田”与“园”的概念。“田”即为商用出租房, 是当地一种生产资料的特色生存方式;“园”即为私用居住房, 是当地村民、房客们居住生活的空间。

(2) “屋顶花园”概念, 推出“别墅倒置”的设计理念

“田”与“园”之间, 村民生活以“园”的使用为主。园的空间也受周遍环境限制, 在房屋密集的空间里, 相对的楼层越高, 自然条件越好。因此笔者借助“屋顶花园”的设计方式, 提出“倒置别墅”的概念。以普通别墅中主要建筑功能作为参考 (如花园、客厅、露台、卧室等) , 进行纵向方位的倒置, 使得花园和客厅居于顶层, 得到充足的日照、宽阔的视野、幽静的条件;露台、卧室处于较低一层, 使村民既拥有较好的日照、便捷的生活空间, 还能方便的来往于上层的休闲空间与下层的商务空间, 形成一个良好的空间过渡, 把生活的物质需求与个人的精神的享受相结合。

(3) 营造村民“怡然田居”的境界

把商、住、乐结合在一起, 把商、住、乐叠加在一起, 看着是像是无奈之举, 实则是可以快节奏生活方式下的完美结合。试想住户进入此类建筑, 首先碰到的是商铺, 可依据个人所需进行商务活动, 这样的攀谈状况属于社交状态。继续向上走, 面对的是自己的家人, 这种对话形式属于放松行为也可以理解为生活状态。走至顶层, 迎接的是大自然的阳光、植物、生物。这种融入方式属于自然状态, 可以理解位享受行为。

在一个建筑中, 由社交状态到生活状态, 再到自然状态, 是以从人文化向自然话的转移, 是由城市状态向自然状态的转移, 最终完成“回归乡野”的转换形式。村民在建筑的高层享受着舒适而幽静的生活, 还享有建筑的低层租房的经济收入, 满足了“怡然田居”的状态。

3. 调整租赁房屋的经营模式, 导入“旅馆式”管理模式

“城中村”外来人口多、人员流动大, 为堵塞漏洞, 笔者建议采用“旅馆式”管理模式。简单来说, 就是对“城中村”的出租屋实行旅馆化管理。需对每位入住房客核实身份, 并登记、上传信息, 对客人提供周到服务“旅馆式”管理模式。统一把辖区的房屋出租与治安管理结合起来, 创建一套比较完备的房屋租赁管理体系, 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旅馆式”管理还包括对出租人进行星级评定, 根据出租人遵纪守法情况和履行治安责任情况, 将出租屋分成不同等级并挂牌, 星级高低直接影响出租房屋的入住率。这极大地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 有利于扩大租赁市场规模。

借此调整管理方式的过程, 可由政府对城中村居民进行专项的培训, 如旅馆管理、安全管理、水电维护、卫生管理、网络广告、绿化环境管理等。使得村民提高自身技能水平, 把他们粗放型的经营模式转化为精细型, 提高其日常收入, 教育其强化管理。

三、方案的前景及意义

由于城中村地处城市较中心地带, 在城市交通上、城市硬件设施上都优于南宁市。近年来, 规划在市郊的“经济适用房”、“城市保障性廉租房”对市内无房务工者有很大的吸引力, 是一项可发展为市内房屋租赁的经济体块。

将“城市的斑点”变为“城市的亮点”, 把悠闲的村民转化为城市的技术劳动力、混乱的外来人口得以系统化管理, 以局部整改住房取代整体修建来缓解住房压力。使城中村黄金地段的价值得以体现, 让村民为城市化发展做出的贡献被社会认可。只有这样, 城中村及其村民才能真正融入城市生活, 成为城市的一个部分, 使其不再受到边缘化的歧视。

摘要:本文对南宁市村民房进行了调查, 依据房屋功能、环境、外部形象、租赁模式对其进行了规划。在其改造过程中, 以“商住结合”模式导出城中村的“田园”建筑概念, 提出了“别墅倒置”的理念, 形成了居民房商、住两用的城市特色建筑形式。

关键词:城市化发展,城中村改造,商住结合,旅馆式经营

参考文献

[1]林英.关于城中村农民增收问题的思考[J].宝鸡社会科学, 2009.

篇4:旅游特色村提升改造模式

项目背景

因地处山区,村庄多丘陵山地,地形起伏较大。地区植物资源丰富,植被覆盖率高。同时,由于毗邻水库和河流,郭家沟村呈现出与北方大部分地区不同的水乡特色。山水相依构成了郭家沟村独特的自然环境。

至2011年底,郭家沟村共有居民51户,全部为农业户,常住人口177人。村中经济发展以旅游服务业为主要产业,旅游业年产值近200万元。郭家沟村的总面积为109.7公顷,其中现状建设用地面积5.34公顷。村民居住地主要集中在村中部,周围被林地和园地环绕。对外交通经由村南的马营公路。

郭家沟村的优势在于,依山傍水,景色优美,有发展生态旅游的天然条件。现状建筑物多为典型的北方乡村民居,高度均控制在一层,屋宇俨然,为改造提升为度假村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村内人口不多,也为开发管理带来了便利。

项目整体开发策略

本项目的愿景是把郭家沟村打造成京津地区最具北方民居特色的水乡旅游目的地,塑造北方民居改造典范,开启天津市国际化世外桃源先河。这里将创建集休假、养生为一体的生态品位度假村;体验休闲、返璞归真的家庭生活旅游;提供安全、高档、聚集交流的配套设施。

必须认识到,项目的成功不仅在于建筑和环境的改造,也在于营销的策划、广告的推广和统一严谨的管理。因此,整体开发策略可从设计、管理和营销三个方面来探讨:

1设计策略

在乡村里有限的资源特别是土地和水、林地资源,几千年不断的开垦使中国土地生态异常脆弱,自然灾害频繁。历史上,因自然灾害而流离失所的乡民往往是社会不安定因素,而城镇化对土地的侵占又将使这种人地关系矛盾更加突出。在中国广大乡村,在漫长的人地共生体的互动和演化过程中,生态安全格局往往和乡土文化遗产景观相叠加而存在,如村落背后的“龙山”,村落前面和边上的“风水池”和“水口”,都是关键的生态景观,也是村落民间信仰的重要依托,因而往往得到时代村民的保护。所谓生态安全格局,是指对维护生态过程的健康和安全具有关键意义的景观元素、空间位置和联系,包括连续完整的山水格局、湿地系统、河流水系的自然形态、绿道体系以及中国过去已经建立的防护林体系等等。首先通过设计对村庄现状进行全方位的改造提升,将在环境、景观、建筑、室内和公共设施几个方面多管齐下。第一,提升村庄整体居住环境,规整农田、水系、道路等;第二,塑造景观体系,配以适当的植物种植;第三,修缮现有建筑,对少数无保留价值的建筑进行重建;第四,为每一座住宅配置现代化高品位室内生活设施;第五,增添公共设施,如游客中心、酒店等,完善配套服务功能,并引入节能环保技术的应用。

2.统一管理策略

成功的管理能够合理调度资源,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增加经济效益。郭家沟度假村成功的关键在于管理。因此必须加强服务人员及村民的管理与培训;监督餐饮原料、制作和善后工作;大力进行度假村居住环境的管理,消除脏乱差;重视度假屋房间与院落维护,保证游客的舒适;同时采取相关手段,抓好安全管理。

3.整体营销策略

项目的落成并非终点。如何进行科学的市场运营,打响郭家沟旅游特色村的品牌,将是另一个巨大的挑战。成功的营销策略首先需要准确定位目标市场,有的放矢;需要采取恰当的市场推广方法,重视广告与宣传工作。我们建议多多开展能够反映郭家沟村特色文化的项目活动,如节庆会展等,提高知名度,凝聚人气。另外,营销计划的开发与执行也是重中之重。

规划重点

依据本次规划,郭家沟村的空间结构为一轴,六区,三节点:一轴指由道路水域及景观组成的景观轴线,三节点为入口节点,村庄活动中心、水坝娱乐中心,六个功能分区分别为入口观光区、野趣观赏区、乡宿区、文化观赏区、大坝娱乐区、山体及农田展示区。

本次规划的内容可分为以下几大部分:

1.整体环境改造

乡村现有农田区域、植被、水域、景观设施是重要景观资源,我们将采取保护加提升的措施。这些措施包括:整合农田区域,规整农田种植,引入农事活动项目;梳理现状植物,依据区域特色进行补种、移植,以植物突出地方种植特色;打通水系,保证水域的连续性,融入活动提高水利用功能价值;整合景观元素(石碾子、名木古树、古井等),运用不同景观元素搭建特色主题的活动场地;设计开放空间,在视线节点处保留足够的空间廊道,满足景点的可视性及景观空间的丰富性,在连续的绿廊处,适当打断局部绿廊,提高节点可视性。

当地文化元素的运用,当地文化元素分为人文元素,和自然元素,两个元素加在一起,形成了地域特色。找出区域内的特点所在,这就成了自然元素,在郭家沟,在北方的山体中,一条潺潺而流的小河,形成了郭家沟的自然特色。而自然特色的形成又是由于上世纪的人工坝所产生,这就在自然特色中加入了人文元素,由此强调了地域特征。单纯的人文元素, 包括当地的历史文化、生活习惯、建筑元素组成,在郭家沟的项目中,地域历史文化比较短,主要体现在生活文化以及建筑元素上,生活文化主要由农耕生活文化和民间艺术组成,农耕文化,当地老百姓为了抵御山体滑坡泥石流对作物的影响,修建的挡土墙,经过岁月的洗礼,已经成为当地的景观元素代表。

2.道路专项规划

道路作为景观资源之一,应当整合周边景观植物、材料、设施,并结合特色绿廊道路,营造整体景观效果。道路同时具有很强的引导性,规划构建道路景观廊道,设置标识牌,引导游客。另外,生态技术的引入是设计亮点之一,道路两侧设生态排水沟,道路向两侧排水,既解决路面积水问题,又可用于雨水收集利用。

3.水系专项设计

对水系的改造从梳理河道开始,针对河道需求以深挖、拓宽的方式将河道水流串联起来。并且设置滚水坝,保证枯水期水量,满足用水需求。继而在水塘下设置暗河道,定期换水;最后还需增加景观河道,铺设卵石,起到排水防洪的作用。

4.庭院景观设计

本着就地取材,彰显地域特色的宗旨,我们对院落景观进行梳理,对现状材料、植物、元素加以利用,通过功能转换,废物利用等新颖的手法,创造出具有特点的景观小品,凸显院落地域特色。

5.建筑改造

在建筑改造上,本次规划将着重保存传统北方民居形式,置入新元素新技术,实现修旧如旧,新老并置,新融于老,老并入新。

在村里原有老房屋的基础上,我们将原有老旧建筑材料进行加固和精心修整,重新利用原有建筑元素,保持建筑的古色古香;在另一方面,用新颖的设计手法改造原有老房屋,将传统的建筑材料运用新技术手法进行表现,对传统元素进行推敲,重新包装利用,在建筑中融入新的文化。对于部分状况较差的建筑,在户主自愿的前提下,进行重建或翻旧,重新改造结构和功能划分,提升建筑品位和外观,与度假村整体建筑群保持风格的一致。

与外部改造同时进行的是建筑的室内软硬装饰设计,用现代化的家具及家居用品,加上高档品位的艺术装饰品,营造不同的中西方生活氛围。

另外,规划还将兴建一批新的公共建筑,包括入口建筑、度假中心建筑和水上中心建筑,在建筑风格与材质上均与已有建筑保持和谐一致。

6.经济性农作物种植

郭家沟在未开发之前,主要农作物为,玉米、小麦、果树(以栗子树、苹果树为主),经济效益低,对于改造后的高成本运营不成比例,这也是很多乡村旅游要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在设计过程中,在满足旅游观赏的前提条件下,采取经济价值较高的农作物,根据郭家沟的土壤条件,我们与下营镇政府选取了金银花、丹参作为主要经济作为,整个村子1031亩地种植了金银花和少量丹参,与山东一家公司进行合作,打造中国金银花科技博览园。下一步,郭家沟村将陆续打造金银花主题公园、金银花品种展示园、金银花盆景园、金银花迷宫等一系列主题景点。游客在郭家沟村不仅可以欣赏金银花,同时还可现场采摘、加工等,将成为郭家沟旅游的又一亮点。充分解决了后期自身高成本运营问题,而且在景观上增添了参与性,满足了旅游、经济等方面的需求。

结论

通过我们团队1年的努力郭家沟已于2013年10月份正式运营,为建成后的实景相片,目前郭家沟旅游项目运行良好。也是通过这个项目让我们更深刻的认识到,乡村旅游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载体,对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民素质、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郭家沟村的北方民居和村庄风貌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文明传承的意义。在城镇化浪潮和新农村建设的大趋势下,如何平衡建设与保护,同时发展旅游业,调整产业结构,保障农民利益,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重大挑战。

探索的乡村提升改造新模式,在充分研究当地特色、尊重现状的基础上,尽量保持原有自然和建筑风貌,对郭家沟村整体景观环境进行提升治理,对老建筑进行修葺和改装,维持北方民居原有的古朴外观和地域风味;同时在不破坏原有建筑结构和风格的前提下,改善内部设施,增补新建筑,完善基础设施,使之满足现代生活和旅游观光的需要。并利用周围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整合水库、山体等生态优势,结合多种管理、营销措施,推出高品位的、能够承载地区文化特色的旅游度假村。

篇5:底尼村脱贫攻坚巩固提升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市脱贫攻坚工作总体部署,巩固提升底尼村脱贫工作成果,根据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县政府关于脱贫攻坚工作要求,制定以下巩固提升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紧紧围绕贫困村、贫困户稳定脱贫标准,按照脱贫攻坚的有关要求,2018年村贫困发生率1%以下,2020年贫困发生率归零,村集体经济收入2018年达10万以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000元以上,义务教育巩固率100%,城乡居民参保率,养老保险参保率达100%,全面解决CD级危房,住上安全稳固住房。坚持规划落实到点到户、项目资金到点到户、帮扶措施到点到户、跟踪管理到点到户,紧紧依靠基层组织,进一步整合扶贫资源,集中人力财力,强化帮扶措施,扎实做好基础设施改善、农业产业建设、农民素质提升、精神文明建设等重点工作,确保该村基础设施持续改善,群众生活水平持续提高,脱贫群众生活保障更加有力,村容村貌村风积极向上,稳定脱贫工作不断巩固提升。

二、工作任务

(一)继续做好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同各行业主管部门的联络协调,积极争取项目扶持,继续解决群众最关心的电、路、居等基础设施建设问题,进一步改善提高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1.积极争取底尼老凹林村1组进村道路1100米后续工程硬化,年斗本进村150米进村道路硬化,西晒衣上白岩进村公路600米硬化,小白岩进村公路600米硬化,水涨箐公路2100米公路硬化,长岭岗1800米公路硬化,黑母云10组上下道路村庄硬化,王家村18组上下村庄道路硬化。

2.积极争取农业开发项目,解决群众生产难问题;一是解决法干母4组至老凹林2组村中间到老凹林1组村背后通到沙衣公路的机耕路。二是黑尼顶村背后到花椒基地的机耕路。三是六腊16组至水塘村委会(三棵树村)机耕路。四是飞峰岭村村前到水塘村(飞松岭村)。五是大村村前至防火路的建设。六是解决莫各顶村村普黑路至老古拉机和村前机耕路的建设。七是杞昌郎9组村背后到王家村18组机耕路的建设。

(二)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建设

根据底尼村的自然条件和贫困户家庭状况,通过政策引导、技术指导、精准种植等措施,大力巩固和发展烤烟和豌豆产业为主,引进小瓜、青花、烤烟、家禽、核桃等农业产业,巩固扶持一个农业合作社发展,确保有基础的贫困户户户都有致富增收项目,促进贫困户稳定脱贫。

1.动员有基础的农户发展养猪、养鸡、养牛、养羊等畜牧养殖和大雁等特种养殖。

2.积极争取项目支持,采取以奖代补方式,鼓励有基础的农户大力发展烤烟产业,无劳动力的和年老部分农户种植蔬菜,分类指导,优化结构,力争做好烤烟田间管理,烘烤等技术指导,分类指导,错开季节精准种植,销售等跟踪服务,力争全年发展种植烤烟6100亩。蔬菜5000余亩。

3.继续采取以奖代补方式,鼓励有基础的农户发展特色农业,引导豌豆4000余亩,发展小瓜、青花亩1500亩,巩固和管理好泡核桃6000余亩。

4.引导群众加强对近年来栽植的6800余亩核桃产业园的日常管护,为村民稳定增收打好长远产业基础。以村委会驻地为中心覆盖范围500余亩,打造荷兰豆及蔬菜产业示范基地新建水池100立方4个水池,配套管道4000米。

(三)切实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坚持“一村一策、一户一法,扶贫先扶智”及“脱贫先断穷根”的思路和方法,创新扶贫工作措施,想方设法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做好打基础、利长远的扶贫帮困工作。

1.以村党支部为核心和纽带,以农业园区、农业合作社等特色经营主体为支撑,推行“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脱贫模式,为党员讲授1次党课。

2.结合创建文明村、易门县《村规民约》等要求,抓好底尼村精神文明建设,倡导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优化发展环境。黑尼顶5组、马丑山14组建设群众文化活动场地各一个,丰富群众文化活动。

3、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创建美丽和谐新农村。加强村组卫生环境综合治理,配置相关基础设施,美化村容村貌,切实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分片区包干制、“门前三包”责任制、集中清扫整治制度、监督管机制、垃圾清运制度,组建保洁队伍,规范和完善村规民约等措施和方法,不断探索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4.通过开展技能培训、技术指导、组织党员干部致富带头人外出实地学习等方式,进一步解放群众思想,更新发展观念,增强村组干部及贫困群众的自力更生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

5.加强同金融部门的联系沟通,积极争取和利用好扶贫信贷政策,解决贫困群众发展主导产业、外出创业的资金瓶颈问题。

6.发挥行业优势,大力开展健康扶贫工作,通过义诊咨询、组织医疗专家“一对一”结对帮扶、加大重大疾病患者帮扶救助力度等措施,每季度组织一次大型义诊或健康知识讲座,着力解决好群众因病致(返)贫的实际困难。

7.通过争取项目支持和采用捐资助学等方式,对贫困家庭的高中生、大学生进行资助,帮助其完成学业,确保脱贫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辍学。今年再组织一次爱心捐资助学活动。

8.争取优惠政策,对有志农村青年进行业务技能培训,为其就业提供帮助,同时积极组织农民外出务工,确保脱贫群众增加收入。

9.督促继续做好五保户、无扶持基础特困群众生活照料和兜底扶贫工作,保障其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10.继续通过底尼村综合服务平台、组织每户通讯录微信平台,采取“互联网+”的形式积极推介老庄沟村农产品和畜牧养殖产品,积极争取社会扶贫力量支持。

11.加强村卫生所建设,确保村民病有所医。充实乡村医护力量,提高卫生和计生服务水平;巩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成果,不断提高参合率,有效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全面落实计生扶贫政策,加大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力度,积极实施“少生快富”扶贫工程,逐步实现人口均衡发展。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落实扶贫开发工作党政“一把手”责任制。村“两委”重视扶贫攻坚工作,把创新扶贫开发体制机制放在各项工作的突出位置,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针对工作推进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研究解决措施和办法。

(二)加强协作配合。村扶贫攻坚领导小组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工作指导和绩效评价,统筹各方资源,发挥组织协调作用,按照层级管理和分级负责原则,合力开展工作,推动扶贫攻坚工作落到实处。

(三)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大力加强以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为主要内容的扶贫开发与基层组织建设“双推进”工作。健全党员干部联系和服务群众制度,深入推进党员创业带富工程。切实选好配强村级领导班子,突出抓好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进一步推进村务公开,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增加村级集体积累。

(四)建立考核激励机制。按照脱贫时限,对于如期脱贫“摘帽”的自然村、贫困户,原有扶持政策不变,投入力度不减,并给予奖励。实行“摘帽”绩效与政绩考评挂钩,对按时“摘帽”的乡村领导班子给予表彰奖励,村监督委员会要强化行政监察,对在实施扶贫攻坚行动计划中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个人及时进行查处,严格进行问责。

篇6:村产业发展提升方案

文件

柳林镇白塔村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提升

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全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总要求,大力推进“四抓两整治”工作,推动白塔村党支部党建工作迈上新台阶,深入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切实做好我村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提升工作。根据中共卓尼县委组织部《关于尽快抓好落实近期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卓委组函字[2020]80号)要求,村“两委”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扎实安排,认真组织开展2020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提升工作,现结合白塔村实际,制定如下整顿方案。

一、基本情况

柳林镇白塔自然村位于卓尼县城郊1公里处,是一个以藏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村。全村有2个村民小组164户468人。低保户5户13人;五保户8户9人(集中供养1户1人);建档立卡贫困户有3户11人(目前已全部脱贫)。全村有党员39人,下设2个党小组,其中上河党小组17名,下所藏党小组22名,女党员12名,老党员4名。

二、目标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州、县委全面从严治党决策部署,以建设服务性党组织为目标,以提升支部组织力为重点,解决突出矛盾,优化班子结构。对照《党支部建设标准化手册》中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工作规范要求,建立、健全、完善、整改存在的问题,强项固本、制定整改措施,不断提高党的建高质量。

三、存在的问题

1、村“两委”班子不团结,村委会主任工作不在状态、大局意识不强,不能齐心协力为群众谋发展,也不愿正面解决分歧意见,党群、干群关系紧张,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全村经济社会发展。

2、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健全,党组织抓班子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不力,工作被动应付,推诿扯皮,作风漂浮,各项工作滞后。

3、服务意识不强,服务能力较弱,工作主动性不强,有依赖思想,软件资料运转不及时。

三、整改目标

按照“找准问题、突出重点、强化措施、集中整改”的原则,力争年内实现转化提升。

1、班子建设取得新成效,村级班子团结一心,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全面增强。

2、队伍建设得到新起色,打造一只作风优良、模范带头的党员队伍。

3、制度建设以推进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为重点,建立健全一套完善的村级管理制度。

4、经济发展围绕产业调整、农民增收、环境改善等关乎民心、关系民生的突出问题,开拓创新,加快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四、具体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落实整改责任。

成立以白塔村党支部书记陈六十同志任组长的软弱涣散党组织整改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对照软弱涣散党组织现状,认真研究制定整改措施,细化目标任务,明确具体责任,落实全面整改。

2、加强班子建设,提高整体合力。

村“两委”班子重塑新形象,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政治坚定,求实创新,奋发有为,廉洁勤政,团结协作,领导方式和方法不断改进。每月定期召开两委班子会议,共同商议村级事务,及时化解矛盾,统一思想,促进班子团结;重点在农村致富能人、产业带头人、在外务工返乡经商人员、退伍军人等群体中推荐选拔后备干部,建立村级后备干部年轻化、知识化储备,从根本上解决村级干部后继无人、选不出人的问题;推动村组干部例会制度化、常态化发展,做到“小事不出村”,充分发挥村组干部工作热情和工作效益,实现村级事务网格化、规范化管理。

3、抓好基层党建,筑牢战斗堡垒。

结合“两学一做”活动,加强对党员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与“三农”相关的法律法规、农业实用技术、经营管理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切实提高党员的党性修养和综合素质。认真落实党内生活制度,开展“三会一课”和专题组织生活会,强化党员经常性教育管理,不断增强党员的党性和主体意识。进一步深化党员服务承诺、设岗定责、党员联系户等党性实践载体,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做好党内帮扶和关爱党员工作,定期走访慰问老党员、生活困难、离任村干部,增强党员的归属感和荣誉感。本着“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按照发展党员“二十四字方针”,规范发展党员工作流程和程序,切实做好党员培养教育工作,筑牢战斗堡垒。

4、完善管理制度,推行民主决策。

一是抓好“三会一课”、“四议两公开一监督”等各项制度落实,规范村级重大事项民主化决策过程,以财务公开为重点,不断丰富村务公开内容,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健全村月例会议事规则,推进村级事务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时刻关注支部及党员队伍变化及辖区各类情况,按时记写各类会议记录,及时更新卡表册、运转各类台账。二是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积极引导农民群规范有序的参与村级公共事务的决策和管理。三是建立村级矛盾排查化解调处机制,村两委成员以轮流接访、走访等形式及时发现矛盾纠纷隐患,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5、强化学习教育,提高思想认识。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采取多种形式对《党章》、《准则》、《条例》等相关党纪法规进行深入学习,不断提高党员廉洁自律意识,增强自我约束能力。同时,强化警示教育,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要求全体党员引以为戒,守住底线。

五、工作步骤

(一)制定方案(4月底前)。

成立以党支部书记陈六十同志任组长的白塔村软弱涣散党组织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切实可行的整顿工作方案,指出党组织软弱涣散的具体表现,列出问题清单,把问题找准、把原因搞清,针对每个具体问题逐一提出整顿措施,明确目标、时限,建立整改台账。

(二)集中整顿(4月20底-10月10日)

对查找出的问题,深刻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帮助找准症结、抓住关键、强化措施,集中时间力量分类整顿。

(三)自查评估(10月10日-10月20日)

组织党员群众代表进行满意度测评,形成自查情况报告,并向党员群众公示5个工作日,填写《整顿提升自查表》。

(此页无正文)

中共柳林镇白塔村支部委员会

篇7:村产业发展提升方案

中共XX乡委员会

关于印发《芦草沟村党支部2012年整顿提升

工作方案》的通知

芦草沟村党支部:

现将《芦草沟村党支部2012年整顿提升工作方案》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二○一二年四月二十七日

主题词: 党组织

整顿提升

方案

抄报:县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存档

(二)XX乡党政综合办公室 2012年4月27日印发

(共印6份)

芦草沟村党支部2012年整顿提升工作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芦草沟村党支部建设,激发该支部在创先争优活动中的内在动力,着力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将基层组织建设年的各项要求落实到位,根据相关文件精神及安排,乡党委在广泛征求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现研究制定芦草沟村党支部2012年整顿提升工作方案:

一、基本情况

芦草沟村地处XX乡政府以南,南与XX村毗邻,属黄灌区,现辖6个村民小组,有244户、1180人,耕地面积4200亩,其中水浇地3200亩,旱地1000亩。全村种植业以优质小麦、垄作玉米、马铃薯为主;设施农业以发展暖棚养殖为主,历年修建养殖暖棚180多座。特色林果业以栽植枸杞为主,近年来共发展枸杞1100多亩,2011年实施了整村推进项目,经济条件处于全乡中上等水平。

芦草沟村党支部现有党员45人,其中男39人,女6人;高中及以上学历20人,初中(中专)学历16人,小学及其他学历9人;30岁以下年轻党员15人,30-45岁党员14人,45岁以上党员16人,2011年新发展党员3人,发展入党积极分子4名。村支部委员会机构健全,支委委员5人,村党支部书记系连选连任。该支部村级活动场所陈旧,党员活动阵地建设不够,党组织活动开展不够正常,党支部一班人为民服务的意识不够强,党员

部和村干部思想和行为的作用。

四是该支部对党员的教育管理不够,部分党员为民服务意识淡薄,凝聚力较差,不能勤于学习,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弱,不能很好的发挥党员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带头作用。

四、目标任务

集中利用2012年5-12月8个月的时间,采取有力措施化解芦草沟村党支部存在的四个方面的突出问题,通过全面整顿,争取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突破,确保该支部顺利得到提升转化。

一是村级活动条件改善方面:在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村级活动场所建设项目立项的同时,维护好现有的活动场所基础设施,做好防盗、防火、防潮工作,切实为广大党员群众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乡党委协同村党支部筹措资金对该活动场所进行必要的维修,对办公场所进行粉刷,严格落实村干部值班制度,做好环境卫生的打扫,尽最大可能改善现有办公条件。

二是发展党员方面:要从有致富能力的农村青年、大学毕业生中选拔优秀苗子进行培养,把那些素质高、热心集体事业的年轻人纳入到后备干部队伍中去进行教育、培养,使他们加入党组织,创找条件让他们参加村里的公益活动,增强他们的服务意识,锻炼他们的工作能力,使他们得到党员群众的认可,逐步进入到党支部班子中去,逐步改善支部党员结构不够合理、年轻及致富带富党员较少的现状。按照程序严格做好发展党员工作,乡党委负责为该党支部印发详细的党员发展流程和各阶段主要内容,对支部书记进行再次培训,重申发展党员工作票决制、公示制、责任追究制等相关制度,确保发展党员工作程序规范、资料齐全。

各项政策能够公平、公正落实。各项惠农政策中尤其要做好农村低保、五保、救济,粮食直补、危旧房改造、家电下乡、寄宿生补助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各项工作。党支部书记要带领支部一班人经常深入农户掌握群众思想动态,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及时化解出现的矛盾纠纷,争取做到“小事不出村组,大事不出乡镇”。

五、方法步骤

(一)调查摸底,制定方案(2012年4月底前)。乡党委对芦草沟村党支部的发展现状进行全面调查研究,立足实际,找准问题,在听取意见建议、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会同村党支部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

(二)召开会议,动员部署(2012年5月上旬)。5月上旬,芦草沟村党支部召开党员大会对整个整改活动进行动员部署,乡政府分管党务工作的副书记和专职组织干事列席会议,会议主要组织党员学习《芦草沟村党支部2012年整顿提升工作方案》,对整个活动进行安排部署。通过会议,进一步统一认识,将广大党员的思想统一到乡党委和村党支部的安排部署上来,统一到凝心聚力抓发展上来,统一到推动支部各项工作实现新跨越上来,引导党员正视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提高创先争优的动力。

(三)公开承诺,征求意见(2012年5月下旬)。结合“一诺三评三公开”活动,党支部和党员要紧盯目标任务,结合各自实际和岗位特点专门针对全年的整改提升工作向群众作出公开承诺,承诺事项要切合实际,要具体,力戒空洞,要切实可行,切实为整顿提升工作服务。承诺要通过一定形式向本村全体村民公开,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对群众反映的具体问题,要及时纳

题、下一步的工作打算等,为乡党委掌握工作进度、研究制定措施提供依据,确保在按时限高标准完成后进支部转化工作。

(六)依据标准,严格验收(2012年12月)。12月上旬,芦草沟村党支部上报整个整改提升工作的总结报告,乡党委组织人员依据基层党组织“五个好”等工作标准对支部整改工作进行全面验收,并将检查验收结果上报县委组织部审核备案。

六、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芦草沟村党支部要把整顿提升工作作为加强本支部建设的有力抓手,切实加强领导,认真落实责任,推动工作落实。村党组织书记是具体责任人,建立乡党委负责实施,村党支部具体落实,党员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

二是加强业务指导。针对工作实际,将芦草沟村包片领导和包村干部确定为该支部党建工作指导员,具体指导做好党支部日常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包片领导、包村干部的帮扶指导作用,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着力推进该支部组织建设上水平、上台阶。

三是强化督导检查。乡党委将进一步加大对整个整顿提升工作的督导检查力度,及时督促支部按照要求做好各项工作,在督导中发现的问题,支部要认真研究,根据督导人员的要求切实做好整改落实。

篇8:村产业发展提升方案

一、农民素质的现状述评

农民素质的内涵是指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的基本素养和基本技能, 主要包括农民的身体素质、文化知识、科学技能、思想品德等。通过调查表明, 目前, 农民综合素质比较低, 制约着农业现代化与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主要表现为:

(一) 文化程度偏低。

农民文化程度是农民文化素质的重要标志。在被调查的16—59岁337个劳动力样本中, 文盲半文盲5人, 不足1%;小学文化程度36人, 约占10%;初中文化程度260人, 占77%;高中文化程度24人, 占7%;大专以上12人, 仅占3%。可以看出, 农村劳动力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体, 文化知识水平偏低是农民素质的基本特征。据资料显示:美国大部分农场主是农学院的毕业生, 德国农民67%是大学生, 53%接受过2—3年职业教育, 日本农民大学生占59%以上。显而易见, 我国农民的文化程度与发达国家差距是显明的。

(二) 科技素质较差。

农民科技素质是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被调查的对象普遍对简单的农业常识有所了解, 具备传统农业操作技能, 对优良品种选用、化肥农药的合理使用等基本知识都有不同程度的认知。但在问到农业技术来源时, 42%来源于“当地农业技术部门”, 33%通过向父辈、邻居、朋友学习获得, 20%是通过“收视广播电视或通过阅读报刊、杂志、书籍”获得, 5%来自其他途径。从对动植物疫病了解程度看, 在所有样本中, 选择“不太知道”的比例达31.3%, 选择“一般了解”的占42.1%, “一点也不了解”的10%, “很懂疫病防治”的仅占17%。从使用地膜技术情况看, 所有样本中, 有58%的“没有使用过”, 30%的“会使用”, 12%的“一般了解”。这些问卷调查表明:目前农民科技素质较差, 不适应现代农业的要求。实际调查的情况是:常银村是一个800多口人的中等村, 有一技之长的“能人”不足20人, 该村有200亩枣树, 由于不懂技术, 缺乏管理, 15年树龄的枣树至今收效甚微, 致使当年“样板工程”成了无效益的“样子工程”。村支书告诉笔者, “过去农民搞传统种植轻车熟路, 现在种大棚, 搞园区, 人们大多一头雾水。而面对设施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创意农业等新型现代农业, 更是本本‘天书’。”这无疑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障碍。

(三) 经营水平较弱。

经营能力决定劳动成果与劳动价值。被调查的样本群体中看出, 农民的经营意识不强, 组织化程度不高, 适应市场的能力较弱是经营能力较差的具体表现。从销售农产品的市场信息来源看, 有55%的市场信息来自上门收购人员, 30%来自亲友, 15%来自媒体。说明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意识有限, 与现代农业要求的从业者必须具备市场意识、经营意识不相适应。从实际调查的情况了解到, 全村到目前还没有一个专业协会或合作组织。反映在生产实践中的情况是, 种植结构单一, 多数农民以种植玉米为主, 而蔬菜、果品、养殖等产业发展缓慢, 二、三产业滞后, 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相对称。

常银村典型问卷调查的结果与现阶段中国农村情况基本相符, 是农民素质现状的一个缩影。目前, 随着农村大量青壮年和高素质的农民转移进城, 留在农村务农的主要是老人、妇女、儿童这些科技文化素质较低的群体, 也就是社会上通常所说的“3860”部队。这些人是目前农业生产的主体, 他们基本上靠传统经验种田, 对科学种田、现代农业等新事物一时难以接受。而青年农民中虽然摘下了“文盲”的帽子, 很多人却又签上了“田盲”和“科盲”的标志。因为青年农民长期在外打工经商, 上一代老农向下传授农业技术找不到对象, 许多实用农业技术失传, 而新的科学技术又没有掌握, 形成农业技术的“断层”。据农业部组织开展的百乡万户调查显示, 许多农民担忧成为“末代农民”。一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发出了“农业后继乏人, 粮食安全堪忧”的呼声, 而“三农”专家对“中国农民面临接班人危机”的感叹也是不无道理, 这确是中国现阶段“三农”问题的一个危险信号。

二、影响农民素质的成因探析

制约农民综合素质提升的因素比较复杂, 既有历史的, 又有现实的, 既有主观的, 也有客观的, 既有农民自身求知欲的缺失, 也有政府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的因素。通过分析可概括为以下五点:

(一) 历史因素的影响。

目前年龄在45—55岁的农村劳动力大多数就读于“十年动乱”期间, 由于特定的历史环境的影响, 加之当时教育受到较大冲击, 正常教学秩序无法保证, 学生自控能力又比较弱, 荒废了学业, 造成大部分农家子弟文化底子薄, 影响自身的继续教育, 进而影响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二) 思想观念的束缚。

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目光短浅, 存在短期行为。大多数农民包括一部分基层干部对自身素质状况不能正确认识, 缺乏忧患意识, 形成了观念上的近视。相当一部分农民只看到眼前利益, 轻视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学习, 认为学习技术耽误生产, 上学还得花钱, 搞好生产多少能挣点钱。二是小农意识浓厚。大多数农民安于现状、小富即安、不思进取, 缺乏创业精神, 追求自给自足的生活。尤其对那些年龄偏大的农民来说, 只会沿袭传统种植办法, 既想致富, 又不敢担风险, 对于新品种、新项目不敢尝试, 种粮种菜怕难卖, 养猪养鸡怕疫病, 把农副产品的销售、市场风险的规避都寄托在政府身上, 缺乏发现市场的敏锐性和捕捉机遇的能力。三是自身封闭。部分农民不愿意去了解外面的信息, 接受教育培训的兴趣不高, 主观上不求上进, 缺乏改变现状的勇气和信心, 整天囿于自己的生活小圈子, 视野狭窄, 影响了市场经营能力的提升。

(三) 现行体制的制约。

主要是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形成的教育资源不公平, 造成农村教师素质不高, 教学设备落后, 教育投入不足, 难以保证农村教学质量提升, 形成农民素质先天不足。尤其是近年来农村学校撤并过快过急, 很多村子没有学校, 给农民子女上学带来不便, 同时也加重了教育成本, 进而使大部分农民子女读完九年义务教育就基本完成了终身教育。据调查, 常银村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8年, 这种情况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四) 经济水平的羁绊。

主要是在现实客观条件下, 许多农民认为:传统农业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和粗放分散经营方式, 靠锄头、畜力完成田间作业, 小学文化农民即可完成生产全过程, 即使农业总量有所增长, 也不会带来农业经济和农民收入的较大增长, 也就是经济学家所言的传统农业不可能成为高经济增长的产业。因此, 农业本身的收益只能维持农民生存需要, 不可能有更多的剩余价值来激发提升劳动者文化科技素质的热情与冲动, 以实现农民自身发展的需求, 客观上造成了农民素质低下。同时, 农民家庭收入水平也难以支撑现阶段高昂的教育投入。据资料显示, 培养一名大学生需要一个农村劳动力18年的辛勤劳作, 高昂的教育成本使许多农民子女及早做出了弃学务工的无奈选择。

(五) 培训制度的缺失。

现实情况表明:农民教育培训是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环节。首先各级政府没有把农民素质培训列入国民教育体系, 长期没有专门机构抓农村劳动力培训教育。现有的农村劳动力培训机构主要是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 (农广校) , 涉农部门的服务中心, 镇农民文化学校。这些培训单位分不同主管部门, 各自为政, 没有形成“一盘棋”的培训局面。一些乡镇农民文化学校形同虚设, 不具培训条件。近年来, 国家虽然实施了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 但由于培训机构的不合格, 培训内容的不对称, 监管措施的不到位, 致使培训效果不理想。从问卷调查情况看, 大多数农民对“阳光工程”不了解, 也没有参加各类培训, 农村劳动力没有得到“阳光”的普照。

三、提升农民素质的对策思考

现代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 最终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是人力资源, 尤其是劳动者的素质。农民是现代农业的直接参与者, 培养选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紧迫要求。而提升农民素质又是一项长期、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 涉及政府的政策引导、社会的广泛关注, 农民自身的积极参与。因此, 提升农民素质、造就新型农民, 应在抓好农村基础教育的基础上, 重点抓好农民继续教育与技能培训, 切实解决农业科技“最后一道坎”的问题。

(一) 强化政府责任, 建立农民素质教育政绩评价机制。

农民素质教育培训是一项公益性、社会性事业,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应把农民素质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任务来抓, 纳入整个国民教育体系, 把农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指标作为刚性要求, 列入政府政绩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要按照政府统筹, 多方参与的原则, 县级成立农民教育培训综合办公室, 把各有关部门培训机构组织起来, 明确责任、分工负责、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构筑农民教育培训的“立交桥”, 形成农民教育培训“大合唱”。

(二) 拓宽培训途径, 搭建多元化的农民教育培训平台。

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科技培训是提升农民素质的有效途径。要整合农村教育资源, 构建起以政府公共部门培训机构为龙头, 以农业龙头企业、科技园区、合作组织、农民协会为主体, 以远程教育、文化站所、示范基地、成人学校为补充的“大培训”平台。首先, 要充分发挥农广校、农校、党校的理论、科技优势, 增加教育投入, 改善教学条件, 充实师资力量, 使其尽快成为“农业科技入户的直通车”。其次, 要通过市场运作机制与政策约束机制, 引导龙头企业、科技园区、合作组织、农民协会发挥试验示范效应, 通过现场教学, 基地观摩, 实地培训, 让农民学到看得见、摸得着的科技知识和劳动技能。其三, 要积极利用远程教育、互联网络、广播电视等现代媒体和高科技手段, 开展信息量大、覆盖面广、方便快捷、生动直观的农业远程教育培训, 让农民接受新信息、新事物、新理念, 开阔视野, 增长知识。同时, 还要充分发挥农村文化站、广播站、图书室、农家书屋、墙报板报、宣传栏等文化阵地的作用, 全方位解决农民“读书难”, 建立起多元化的村级“信息公路”, 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三) 创新培训机制, 完善农民素质教育培训的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的创新是搞好农民教育培训的重要保证。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 制定有利于农民教育培训的政策措施, 逐步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社会参与的培训机制。通过市场机制的招标方式, 确定培训机构, 使培训项目资金流向技术力量强、培训效果好的培训企业和机构。建立培训直补制度, 政府补助资金以培训劵的方式直接补助给受训农民, 农民持劵跨区域自主选择培训机构或培训内容, 提高培训质量。

(四) 加强宣传引导, 激发农民自身求知热情。

农民自身学习的需求是提升农民素质的内在因素。针对农民思想保守, 注重现实, 对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的实际, 当务之急是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 激发农民自身学习, 提高素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各职能部门要经常深入农村, 采取多种形式宣传科技致富典型, 传播新的致富信息, 帮助农民树立知识改变命运的理念, 引导和激发农民求知和创业欲望。同时, 深入调查农民对生产技术, 经营信息的需求, 因需引导, 按需施教, 使农民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促进农民自身人的发展, 进而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步伐。

摘要:通过农户问卷与实地调查的形式对农民素质问题进行了调研, 剖析了农民素质不高的原因, 提出了提升农民素质的对策, 阐明了提升农民素质是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要求。

上一篇:左岸皂荚,右岸阳光作文1000字下一篇:镜花缘读书心得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