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2024-04-15

县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精选6篇)

篇1:县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文章标题:县文化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随着“对接长珠闽,建设新**”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和谐社会、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全面推进,不仅需要文化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更为文化发展搭建了广阔舞台,创建了有利的政策环境和良好的发展条件。根据《赣州市文化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的精神,结合本县实际情况,特制定于都县文化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全县经济建设大局和建设和谐社会目标,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和重在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为核心,实施文化创新、人才兴文战略,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壮大发展文化产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为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总体目标

到2010年,基本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服务优质、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加快文化兴县建设进程,以文化发展促进经济发展,以文化进步推动社会进步。

三、发展指标

到“十一五”期末,全县文化发展指标为:

1、文化产业递增速度达到16;

2、人均每年文化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例达到3;

3、文化事业经费占地方财政支出比例不低于0.8;

4、财政支出人均文化事业费达到6元;

5、每万人拥有公益文化设施面积500m2;

6、购书经费达到人均0.1元标准;

7、农村乡镇文化综合文化设施覆盖率达98以上。

四、主要工作目标和发展思路

1、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加快文化艺术中心的装修进程,完善艺术中心的设施建设,完成好剧团、文化馆新办公场所的装修工作;重新制作中国工农红军红四军政治部旧址暨毛泽东同志旧居复原陈列版面,多方筹资兴建“六县之母”博物馆和一个符合标准的县少儿活动中心。五年内,争取在新城建设一个面积不低于1500m2的图书馆分馆。

按照省百强文化站建设标准:乡镇文化站应设有图书室、阅览室、综合活动室和公益性文化宣传设施,建筑面积400m2以上。五年内,力争全县23个乡镇都建设好一个文化站。实施“农村文化建设工程”。认真抓好圩镇文化示范点的规划和建设,全县60的乡镇文化站达到省达标站标准,其中有一级站2个。每个乡镇有一个影剧院或室外演出场所,全县80的行政村有二室一栏(图书室、文化活动室、宣传栏),并能正常开展活动,每个自然村至少拥有1户符合标准的农村文化中心户。

2、大力繁荣发展艺术事业

“十一五”期间,将组织创作人员多深入生活、深入基层,创作出富有地方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在省级报刊杂志至少发表三篇或国家级至少二篇文艺作品。到“十一五”期末,专业剧团创作大小戏剧、曲艺共100篇以上,生产大小剧目15台以上,每年抓出1个优秀舞台艺术作品,期间至少创作演出一个小戏或曲艺去夺省级大奖,冲刺全国奖项,力争梅花奖;每年演出不少于135场,其中下农村演出场次不少于60。

3、大力发展各类群众文化事业

切实用好每年的农村文化活动专项资金,积极开展好农村文化三项活动,推动全县新农村建设。

作为“全国文化先进地区”和全省“社会文化先进县”,不仅要保持荣誉,开拓进取,还要实施好“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知识工程”、“蒲公英计划”;实施好农村电影“2131”工程。

发挥文化部门的职能作用,积极参与和配合上级部门举办的八大艺术节。

大力推进公共图书馆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和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图书馆藏书达到13万册,电脑达到40台,实现管理与服务现代化、网络化、数字化,建立县中心网页,以达到分中心的设立要求,继续做好“于都籍人士”著作库建设工作,形成我县藏书特色。

加强地方特色文化的挖掘和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深入挖掘和整理本县申报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项目《于都古文》、《公婆吹》、《罾笊舞》、《茶蓝灯》,完成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普查、建档、项目申报工作,创1-2个特色文化村。

4、加强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抢救、保护和利用

于都是举世闻名的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集结地和出发地,有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物和革命文物。现有文物保护单位231处,其中,省级文化保护单位5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2处。馆藏文物2020件,有一级文物6件,二级文物21件,三级文物787件。“十一五”期间要力争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加强博物馆的宣传展示功能,完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陈列,完善第一渡纪念碑园景点建设,抓好罗田岩摩崖石刻、谢家祠、管屋、明代步蟾坊、中央后方保管处——竹篙寨等保护单位的加固维修;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上宝古祠堂进行维修和保护,更换木结

构,维修瓦面,重修土围及土围门楼,治理周边环境。充分发挥文物资源优势和特色优势,以发展红色旅游为重点,推出多条文物旅游精品线,大力发展文物旅游业。

5、发挥地方特色文化优势,做强做大文化产业

加强地方文化资源的普查和规划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文化资源有效整合。积极推进文艺演出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电影音像业、文博图书馆展览业、信息网络业、艺术教育培训业、特色文化产品业等八大重点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和优化升级,到“十一五”期末,文化产业年总值达7500万元。

6、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促进文化市场健康发展

不断培育和发展文化市场,建立和完善文化市场管理规章,力争到2010年,在全县初步建成一个市场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全县各类文化经营单位达到260家,从业人员2500个,营业收入8000万元,年创税利2000万元。

推广量贩式、超市式、连锁式,全县培植2个亮点歌舞娱乐场所,2个上规模的音像超市、2家连锁网吧。

五、保障措施

1、切实加强领导,为文化事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把文化工作作为执政为民、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事来抓,建立健全以“五纳入”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事业发展机制;把文化工作纳入工作目标,纳入新农村建设考评。建立健全全县二级文化市场管理稽查网络,逐步解决好乡镇文化站的人员、经费、设施问题,增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服务能力。

2、进一步落实文化经济政策,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扶持力度。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办[2000]41号文件)中的一系列文化经济政策,多渠道增加对文化事业的资金投入。确保文物工作“五纳入”落到实处,保证文化事业建设费的15用于文物景区景点的保护和维修。设立文艺创作基金和非物质文化专项基金。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对公益性文化建设的捐赠和投入。

3、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的发展步伐。

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按照“统一领导、总体设计、分类指导、管办分离、协调配套、分步推进”的基本思路,抓好“管、办、转”三个方面的改革,基本形成以文化行业管理与文化市场建设为中心、文化公益事业为主体、文化产业发展为支撑点、多种所有制共同办文化的,结构合理、技术先进、效益良好、具有赣南特色的文化发展格局。一是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理顺政府与文化单位、文化单位与市场的关系;二是实行分类指导,加快文化企事业单位的改革;三是改革人事制度,在文化企事业单位全面推行全员聘用制,建立健全公开招聘、双向选择、竞争上岗、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制度;五是对现行的职称评聘制度进行改革,实行按能授职称,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六是推进机制创新、建立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运营机制。

4、加强统筹协调,实施社会兴文战略。

鼓励和扶植个体、私营、外资等经济成分参与兴办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一是鼓励和扶持多种所有制的民间职业文艺团体和业余团体;动员、组织社会力量兴办儿童文化事业,举办各类文化艺术培训,兴办文化设施;二是鼓励现有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文化资源、文化设施向社会公众开放;三是培育和发展文化服务中介,鼓励代理公司、演出经纪公司、电影发行公司、艺术人才经纪公司等中介机构的建立和发展。

5、实施“人才兴文”战略,搞好文化队伍建设。

贯彻“5511”江西文化人才培养工程,营造有利于文化人才聚集、成长的环境,培养造就一批高层次的专业、管理和经营人才。一是推广竞争上岗的择优用人机制,建立文化艺术人才合理流动的良性循环机制,建立文化系统考核上岗制度。二是加大人才培养教育工作力度,采取合作、委托、深造等办法培训人才。三是积极引进高素质的文化人才。四是建立鼓励机制,对于业绩卓越的人才给予奖励。通过培训,使图书馆、文化馆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业务人员“十一五”期间达到80,2010年达到100;文化站专干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十一五”期间达到60,文化馆、文化站业务人员全部要经过业务培训。

《县文化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来源于,欢迎阅读县文化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篇2:县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业发展规划

县文化局工作总结及十一五文化事业发展规划2007-12-07 22:46:58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县文化局工作总结及十一五文化事业发展规划县文化局工作总结及十一五文化事业发展规划(2)文章标题:县文化局工作总结及十一五文化事业发展规划

县文化局近几年成绩总结及“十一五”文化事业发展规划近年来,我县文化、新闻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县委宣传部的直接指导下,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文化亮点纷呈,连续三年获全市文化工作第一名,同时荣获县委、县政府目标管理考核先进单位。县文化馆、稽查大队、祁

剧团、电影公司均被评为全省先进单位,祁剧团被推荐为全国先进集体,乡镇文化站和民间艺人的管理经验在全国推广。文化活动精彩纷呈,成功举办了“祁东明天更美好”等大型节庆活动6次,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每年开展各种广场文化活动20余次,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提升了文化品位,打造了文化品牌,现已成为祁东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文化新闻市场规范有序,年平均查处案件21起,处理违规网吧18家,收缴盗版光碟4万多张,捣毁了凤歧坪镇等3个地下印刷窝点;文物保护卓有成效,去年成功申报一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状元桥),实现我县省级文物单位零的突破。

近几年我县文化工作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绩,与上级领导的重视和班子的团结奋进及文化人的艰苦奋斗分不分的。但我们同时也清楚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努力加以改善。

“十一五”期间我县文化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

(1)搞好重点工程建设。2010年前建设具有文化特色内涵的标志建筑祁东文化大厦和祁东祁剧院。在祁丰开发区征地20亩,占地面积达13340平方米,建筑(二栋、五层大楼),面积达68000平方米的祁东县文化大厦及配套的公共文化设施用地,建成一个集办公、影院、文博、阅览、艺术培训、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的现代化文化中心。祁剧院规划新建于祁东县正东路168号(祁东剧院内)整个建筑面积为25520平方米。

(2)打造文艺精品。坚持文艺“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以“五个一工程奖”、“群星奖”和重大演展为龙头,创作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风格多样、有较大影响的优秀文艺作品,带动整个精神产品质量的提高,确保文学创作、摄影、书法、美术、音乐等在全市的领先地位;积极推动祁剧、祁东渔鼓、花鼓戏等的继承和创新,不断推出优秀剧

目,培养优秀人才。

(3)加强城乡文化建设。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深入发掘民俗文化、民族民间文艺资源,积极创建全国和全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发展和引导广场、操场、墟场、店场、院场“五场”文化,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加大基层阵地建设,到2010年,全县逐步建立四级文化网络,即县城有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有文化服务中心或宣传文化中心(站)、行政村(居委会)有文化活动室或俱乐部、村民小组有“文化中心户”;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以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提高广大群众科学文化素质。

(4)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以创建文化先进县、文化先进乡镇活动为龙头,推进群众文化活动的全面开展。“十一五”期间创建一批示范文化广场、全民健身示范小区、示范文化社区和示范乡镇文化宣传中心。进一步活跃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庭院文化;继续

开展“五下乡”、“文明进社区”、“送温暖”等活动;依托广场,市场运作,组织大型的群众文化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事业。

(5)大力发展文博事业。做好现有1个省保、7个县保单位文物保护工作,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加大对砖塘、归阳汉墓群等的抢救性保护,建设一个有影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6)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步伐。抓好电影产业:实施农村电影2131工程,实现每个乡镇有一个以上的电影放映队,每村每月放映一场以上电影,40以上的乡镇有一座集镇电影院,80以上的16毫米放映队实现新机型放映,30以上的农村放映员实现职业化或半职业化。做强演艺产业:一是积极推进演出团体市场化运作,二是大力发展文化经纪中介组织,三是建立现代娱乐产业,四是继续抓好艺术培训市场。

(7)加大文化馆(站)建设。到

2010年,县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文化站达到国家规定的建设标准;县图书馆健全完善网络建设,实现自动化、数字化,形成文化资源共享的公共图书馆网络;实行图书购买经费单列,保持藏书的增长率,进一步建成由公共图书馆与学校图书馆组成的文献信息资源网络体系和知识共享系统,加强文献信息综合服务。

(8)完善文化市场管理。完善文化市场体系,引入竞争机制和多元投资机制,形成与国内外市场衔接的文化市场体系。积极有序地开放文化市场,努力吸纳社会资本参与文化投资、经营,鼓励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发展。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大文化市场执法力度,切实加强网吧、电游管理;严厉打击侵权盗

篇3:县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关键词:畜牧产业,精准扶贫,规划,对策,宁洱县

1 宁洱县畜牧业扶贫现状

宁洱县是全省第一批脱贫摘帽的12个县之一。全县有建档立卡户2537户9155人,占全县建档立卡户贫困人口11509人的79.5%。2016年畜牧产业脱贫以猪、鸡养殖产业为主,1408户建档立卡户5188人养殖生猪16876头,人均养猪3.2头;1129户建档立卡户3967人养殖土鸡172043羽,人均养鸡43.4羽。在扶贫措施上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扶贫模式,加快了畜牧扶贫攻坚脱贫的步伐。

2 畜牧业精准扶贫存在问题

2.1 贫困人口分布点多面广

宁洱县属“老、少、边、山、穷”农业山区县,其贫困人口分布于全县9镇乡64个行政村539个村民小组,宁洱县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509人,占农村人口15.98万人的7.2%。这给指导发展畜牧养殖业带来许多困难和不便。

2.2 农村情况错综复杂、难度大

随着青壮年劳力大量外出务工,农村常住人口大都剩下留守妇女、儿童、老人,实际长期居住人员不足1/3,在农村实施精准扶贫的规划扶持项目中出现劳力紧缺和养殖项目后期管护难到位的现象。

2.3 农民素质有待提升

许多贫困人口素质相对较低,发展家庭经济缺计划,缺技术、缺管理能力,即便是外出打工收入也与非贫困户有很大差距。加之贫困户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

2.4 缺资金缺项目而返贫

一方面,贫困户缺乏资金投入,畜牧养殖基础设施薄弱,没有良好的畜禽养殖圈舍,卫生条件差、靠天养殖畜禽,无法抵御动物疫情的危害。另一方面,贫困户没有延续的项目支撑,导致贫困户无收入门路,难于避免重新返贫。

3 扶贫总体思路

3.1 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收脱贫,充分发挥畜牧产业扶贫增收作用,按照“瞄准对象、因户施策、扶持到户、责任到人”的要求,结合全县各乡镇贫困家庭养殖情况,扶持贫困户发展养殖业,利用养殖业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

3.2 基本原则

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因地制宜,重点推进,发展主导产业的原则。全县以猪、牛、羊、土鸡产业为畜牧业扶贫主导产业。积极依托“扶贫项目+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让精准扶贫更精准、更有效、更有力量,逐步实现全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致富奔小康。

3.3 主要目标

通过大力发展特色畜牧业,实施猪、牛、羊、鸡畜牧产业扶贫等富民产业,实现扶贫对象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以上的目标。在“十三五”期间拟达到目标如下。

3.3.1 生猪产业

2016-2020年在全县9个乡镇64个村平均每年1460户建档立卡户发展生猪产业,每年出栏商品肥猪24000头,每年有5110人脱贫且不返贫。

3.3.2 土鸡产业

2016~2020年在全县9个乡镇64个村平均每年500户建档立卡户发展土鸡产业,年出栏土鸡226400羽,每年有1750人脱贫且不返贫。

3.3.3 牛产业

2017~2020年在全县9个乡镇64个村平均每年535户建档立卡户发展肉牛产业,年出栏肉牛1875头,每年有建档立卡户535户1875人脱贫且不返贫。

3.3.4 羊产业

2017~2020年在8个乡镇35个村平均每年105户建档立卡户发展羊产业,年出栏黑山羊2250只,每年有建档立卡户105户375人脱贫且不返贫。

4 畜牧产业扶贫资金需求

宁洱县“十三五”畜牧产业扶贫共需发展资金50000万元,其中,生猪产业30000万元,土鸡产业8500万元,肉牛产业10000万元,羊产业1500万元。

5 保障措施

5.1 精心组织,实现精准扶贫

加强对畜牧产业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把畜牧产业扶贫建设工作作为宁洱县扶贫攻坚战的重大举措,真抓实干,抓出成效。县政府成立畜牧产业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农业副县长任组长,县农业和科学技术局局长、县扶贫办主任、县财政局局长任副组长,各相关县国土局、县环保局、各乡镇政府、县农科局及股、站、室负责人为成员,负责畜牧产业扶贫相关工作,组织县农科局全体畜牧兽医技术人员深入到村、组、户开展技术指导和帮扶,更有力有效地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完成全县畜牧产业扶贫目标任务。

5.2 制定土地支持政策

上级部门应合理规划和批准使用畜禽养殖、加工用地。一是要进行科学论证和规划畜禽养殖区,合理安排限制养殖区和可养殖区范围;二是按照《畜牧法》的规定,把发展畜禽养殖用地纳入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筹解决。畜禽养殖用地与基本农田一并规划、配套建设的新模式,走农牧结合、林牧结合的新路子;三是允许农户在自家宅基地周围改扩建畜禽圈舍,应免去一切审批手续和费用。并正确引导和积极鼓励农民充分利用荒山、荒地发展畜禽养殖。

5.3 加强养殖技术指导

建立科技人员、良种良料良法直接到户的养殖技术推广新机制,形成人、财、物直接进村入户的科技扶贫新模式。具体指导扶贫户建设猪、鸡、牛、羊标准化圈舍和粪污无害化处理池,及其牧草种植、农作物秸秆青贮氨化料制作,科学搭配饲草饲料,科学饲喂,饲养管理等农村实用养殖技术。

5.4 切实做好畜禽疫病的防控

要让扶贫户牢固树立“减少死亡就是增收”防疫理念,生猪防疫以“321”免疫技术为主,重点防疫“口蹄疫、蓝耳病、猪瘟”等疫病,牛疫病防疫以口蹄疫、气肿疽、牛出败为主,鸡疫病以“禽流感、新城疫、法氏囊、呼吸道疾病、鸡痘”等为主,羊疫病以“口蹄疫、羊痘、小反刍兽疫”等为主。并且要做到县不漏乡镇、乡镇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畜禽、畜禽不漏针的高密度免疫法,畜禽免疫密度达100%。确保扶贫户畜禽健康养殖,提高畜禽商品率。

5.5 积极争取畜牧项目实施

应结合宁洱县山区农业县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充分发挥畜禽养殖资源优势,积极向中央、省、市争取生猪、土鸡、肉牛、黑山羊等养殖产业项目,加大养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养殖卫生环境,提高畜禽养殖水平,使贫困户依托畜牧产业扶贫项目得到增收脱贫和不返贫。

5.6 采取“扶贫项目+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畜牧产业化扶持模式

对畜牧产业扶贫项目的实施应采取以公司为龙头,以合作社为载体,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扶贫对象,公司把良种良料良法直接供给扶贫户,并与扶贫养殖户签订畜禽商品回收协议,回收时扣除畜禽种源、饲料等成本,而养殖专业合作社搞好养殖技术服务,把贫困养殖户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协调解决养殖技术难题,确保畜禽养殖增产增收。这样,以“借鸡生蛋”的方式既解决了贫困户资金短缺无产业支撑的困难问题,又使公司得到发展壮大,发挥了畜牧产业扶贫增收脱贫的作用。

5.7 建立畜产品加工企业

为拓宽畜禽产品销售渠道,避免供过于求滞销问题,引导培育壮大一批精深加工企业,使猪、牛、羊、土鸡产业向深度开发,推进现代畜牧产业链建设,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倾斜支持畜产品加工、仓储、冷藏、市场建设,推进牲畜毛绒、骨、血等副产品综合开发利用,使贫困户更多地分享畜产品加工增值的收益。2016~2020年在宁洱县建设大中型畜产品加工企业,实行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机制。

5.8 积极开展养殖技能培训

针对全县贫困户文化低,缺乏养殖技能的实际情况,应选派业务技术骨干到村组举办通俗易懂、实用、实际、实效的科学养猪(牛、羊、土鸡)技术,让每户贫困户至少1~2人参加培训并掌握畜禽养殖技能。

5.9 加强监测评价和考核

篇4:促进发展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出台

会议强调,振兴文化产业,要做好八项重点工作:一是加快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重点文化产业; 二是加快推进具有重大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重大项目; 三是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联合或重组,培育骨干文化企业; 四是统筹规划,加快建设一批产业示范基地; 五是不断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扩大文化消费; 六是发展文艺演出院线,推进有线电视网络、电影院线、数字电影院线和出版物发行的跨地区整合; 七是积极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影视、手机广播电视等新兴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升级; 八是落实鼓励和支持文化产品与服务出口的政策,扩大对外文化贸易。

会议指出,为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要降低准入门槛,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参与国有文化企业股份制改造,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要加大政府投入和税收、金融等政策支持,大力培养文化产业人才,完善法律体系,规范市场秩序,为规划实施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对此专家认为,该规划至少有三大亮点。振兴规划特别强调要加快数字内容、动漫等新媒体产业的发展,同时降低准入门槛,这些都将切实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的创造力和生产力。中国动画学会副会长孙立军表示,在国家扶优扶强的理念支持下,动漫企业在上市融资、产业链整合方面也会更加成熟。

篇5:县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十三五”期间,蒙阴县文化和旅游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打造乡村文化振兴沂蒙样板为抓手,以繁荣文化旅游事业,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为重点,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大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积极探索创新举措,不断深化体制改革。文化旅游建设取得重要突破和重要成果,为全县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文化支持。现将“十三五”期间工作和“十四五”工作计划汇报如下:

一、“十三五”期间文化旅游发展基本情况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围绕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以乡村振兴片区村、第一书记村、村党组织书记选配试点村为重点,推进“百乡千村”示范点建设,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网络不断完善,开创了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新局面。现有国家二级图书馆1个、国家一级文化馆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0个。基层文化服务中心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并逐步向自然村扩展。90%的村建设了文化小广场、80%的村建成乡村大舞台并配套建设文化小广场。建设历史文化展示室51个。图书馆分馆建设取得新进展,提升完善图书馆总分馆12个,建成村居服务点24个。已完成野店、桃墟、坦埠、岱崮、旧寨、东孟良崮分馆的图书编目工作。扎实推进广播电视户户通扶贫工作,统筹有线、无线、卫星三种方式为全县774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免费电视节目。

(二)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2018年根据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安排,承接了中国儿艺会“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牵手沂蒙、同献爱心庆六一公益演出等大型活动,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全程播放,中央电视台晚间新闻、山东电视台、黑龙江电视台等多家媒体作了深入报道。深入挖掘当地文化资源,举办了中国算圣文化传承交流会、蒙恬文化论坛等特色文化活动取得良好社会反响,广场文化艺术节、乡村艺术节春节晚会、元宵节晚会等大型演出,深受群众好评。乡镇文化活动形成了“一乡一品”,旧寨杏花节、联城槐花节、桃墟板栗节、野店樱桃节、常路孝文化节、垛庄桂花节、岱崮桃花节等活动效果显著。每年完成送戏下乡演出近400场次、送电影下乡3500余场次,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县图书馆每周末固定开展公益讲座、主题演讲、诗文朗诵等阅读推广活动;

县文化馆积极开展声乐、美术、书法、表演、蜡染、广场舞等免费培训活动。《小车回家》参加了全国民间文艺展演并获奖,美术作品《鹿王本生图》、《千年遗梦》等入选全国画展,《觅春》、《暝》等作品入选全省画展并获奖三名。拍摄电视剧《遍地书香》、电影《崮上情天》全方位展现了蒙阴的地方特色和老区人民的精神面貌。

(三)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丰硕。现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市级10处、县级92处,馆藏文物4000余件套,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件、二级文物10件、三级文物73件。岱崮镇、丁家庄村分别入选全省第一批“乡村记忆”工程传统文化乡镇和传统文化村落,其中岱崮镇作为全省7个传统文化乡镇之一位列榜首。《蒙山传说》、《八仙灯》等5个项目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刘洪珠算文化》、《垛庄酱菜》等13个项目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高都镇入选第四批“山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开展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

二、“十四五”时期文化旅游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打造乡村文化振兴样板

1.突出重点打造。紧紧围绕垛庄孟良崮片区、旧寨杏山子片区、野店沂蒙六姐妹片区等三个乡村振兴片区,以及蒙山北麓划转村、云蒙湖周边、岱崮地貌核心区,高标准推进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特别要重点突出蒙山北麓龙凤峪片区的扶持力度,促进文旅融合,打造典型样板,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对省市县派第一书记村、村党组织书记选配试点村、重点贫困村,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力度,改造提升乡村大舞台、村情民俗展示室、文化长廊、文体小广场、农家书屋等设施。

2.突出效能提升。重点抓好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改造提升和免费对外开放,提高群众知晓率和利用率,吸引人气,切实发挥服务效能。进一步抓好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在重点社区、企业、单位合理增设一批图书借阅点、服务点,更好满足读者的需求。选择合理位置建设自助式图书馆分馆。

(二)构建更加全面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在现有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按照均衡配置、严格预留、规模适当、功能优先、经济适用、节能环保的原则,合理规划建设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六馆一中心”文化综合体建成后,最大限度发挥服务效能。到2022年,实现县文化馆、县图书馆、县博物馆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全部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文化活动中心)达到国家三级以上标准。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活动室)、文化小广场实现自然村全覆盖。

2.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的保障机制。积极开展社区文化、广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家庭文化、法治文化等活动。继续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等免费开放工作,大力扶持行业博物馆、非国有博物馆发展,逐步纳入免费开放范围。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建设,推动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和社会影响力的服务项目。

(三)开展多种形式文化活动

1.做精做细品牌文化活动。举办好春节联欢晚会、刘洪文化节、广场文化艺术节、广场舞大赛等文化活动,巩固品牌活动成果。利用重大节庆日,举办书画、摄影、剪纸等展示展览活动和歌手大赛、戏曲票友大赛、少儿才艺大赛等各类赛事。积极参加国家、省、市举办各类文化赛事及展览活动。拓宽县文化馆公益性培训内容。县图书馆充分利用周末和节假日,继续开展好全民阅读推广活动和传统文化培训。

2.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以“中国梦”为主题,以“沂蒙精神”为主旋律,挖掘蒙阴特有的文化资源,创作推出一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精品力作。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继续将文化惠民演出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容,更好的满足基层群众精神文化需求。通过政府购买演出服务的方式,对公益性文化惠民演出进行补贴,扎实推进“一村一年一场戏”工程等演出活动,为广大城乡群众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的同时,做好艺术普及教育工作。

(四)完善传统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体系

1.加强非遗科学开发与保护。对列入各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普遍落实“六个一”保护行动,建设非遗项目库。加强对具有沂蒙传统文化特色鲜明、群众广泛参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效利用途径的研究力度,进一步挖掘、整理、抢救。加大优秀传统文化项目的保护力度,支持其开展带徒授艺等传习活动,确保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形成立体展示宣传格局,积极探索与旅游等行业融合发展,扩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途径,增强民俗旅游的吸引力。

2.加强文物保护和安全。积极争取资金,实施文物保护工程。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制定保护方案,完成一批重点文物的修缮保护工程;

加强文物巡查和库房管理,保证文物安全。完善文物管理所、博物馆藏品管理系统,实现了馆藏文物信息化。坚持把文物安全作为重点,聚焦法人违法、盗掘盗窃、火灾事故三大风险,开展日常巡查,特别是确保田野不可移动文物的安全,杜绝文物保护单位遭受破坏。加大文物宣传,普及文物保护法律意识。深入开展文物保护与利用方面的学术研究,出版发行一批专业书籍。

(五)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发展

1.加强文艺作品创作。通过自主创作、招才引智等形式,推出一批具有本地特色、能够对外展示蒙阴良好形象的文学艺术作品,并做好推广宣传。认真指导各剧团和文艺创作团体创作各类文艺节目。积极筛选提报小型戏曲创作展演和国家艺术基金的申报工作。

2.加强文化与旅游、文化与民俗、文化与资源的融合,创新文化业态。充分挖掘蒙阴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和生态文化资源,着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以桃花节等节庆品牌为抓手,做好桃文化与寿文化结合文章,叫响山东省长寿之乡品牌。整合全县优势文化资源,建设蒙阴县文化创业产业园,发挥集聚效应。

(六)抓好文化市场管理

1.落实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持续深入开展“扫黄打非”、“扫黑除恶”工作。组织开展净化校园周边文化市场、“绿书签”等专项文化市场治理活动。部署开展“扫黄打非”进基层工作。

篇6:县蔬菜产业发展规划

蔬菜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长的重要食品。发展蔬菜产业对满足市场需求,丰富城乡居民“菜蓝子”以及调整农业结构,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意义重大。为了加快发展步伐,促进我县蔬菜生产实现新突破,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支持下,通过更新优良品种、强化科技服务、发展订单生产等一系列措施,使蔬菜生产得到长足的发展。2007年,全县蔬菜面积2.51万亩,其中精细菜1000亩、菜用型洋芋0.86万亩、萝卜白菜等大路菜1.66万亩,年产鲜菜9700吨,产值425万元。

设施蔬菜以城郊为主,建设日光温室33座,年搭建中小拱棚300多个,设施面积约240亩。种植品种涉及12类40多个。年产精细菜约3000吨,占市场销售量的37.5%,比2000年上升22.5个百分点。设施蔬菜的发展,促进了农民经营水平的提高,涌现出了一批蔬菜生产大户,年收入超万元的有20多户。

客观评价,蔬菜生产有发展,但仍处于松散式、低水平的绶慢发展。其生产能力与城乡蔬菜消费日益增长的客观需求极不适应、与适宜的自然资源条件不吻合、与全省全市总体水平相比差距日益拉大。突出存在种植分散,生产规模小;淡旺季明显,结构性、季节性供需矛盾突出;劳动力素质差,生产方式落后;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蔬菜生产的发展步伐。

二、发展前景分析

(一)有利条件及制约因素

1、有利条件:一是区位、土地条件及温度、降水等气候资源适应多种蔬菜的生长发育要求;二是境内少有工业,无污染源,生态环境适宜无公害蔬菜生产;三是科技服务水平较高,发展蔬菜产业的技术支撑条件有保证。

2、制约因素:除了农业劳动力不足、农田水利及农电基础设施落后等客观原因外,群众对发展蔬菜产业的信心不足,墨守种粮把稳老观念,思想保守,只图省事简单,吃苦创业精神差;科技意识、市场意识不强,怕担风险,不求进取;缺少过硬的组织、协调等行政手段,资金扶持乏力,行政推动力度不够。

(二)发展前景分析

第一,国内外大市场蔬菜消费发生重大转折。反季节超时令蔬菜的需求量持续增长,由大宗菜转向多样化和特需化,消费由大众化转向多元化、高档化,质量要求由一般化转向优质化、营养无害化。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优质、安全、多样化的蔬菜产品需求量与日剧增,放手发展蔬菜生产面临新机遇。

第二,蔬菜生产周期短、效益高,投入产出比是种植最高的作物之一。做大做强蔬菜产业,是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加快发展步伐的重要选择。省内外不少地区把蔬菜生产当作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来抓,发展迅速,值得我们借鉴。

上一篇:奖申请报告下一篇:吴秀波的故事:成功在于不断地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