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产业发展规划

2024-04-10

县产业发展规划(精选6篇)

篇1:县产业发展规划

县蔬菜产业发展规划

蔬菜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长的重要食品。发展蔬菜产业对满足市场需求,丰富城乡居民“菜蓝子”以及调整农业结构,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意义重大。为了加快发展步伐,促进我县蔬菜生产实现新突破,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支持下,通过更新优良品种、强化科技服务、发展订单生产等一系列措施,使蔬菜生产得到长足的发展。2007年,全县蔬菜面积2.51万亩,其中精细菜1000亩、菜用型洋芋0.86万亩、萝卜白菜等大路菜1.66万亩,年产鲜菜9700吨,产值425万元。

设施蔬菜以城郊为主,建设日光温室33座,年搭建中小拱棚300多个,设施面积约240亩。种植品种涉及12类40多个。年产精细菜约3000吨,占市场销售量的37.5%,比2000年上升22.5个百分点。设施蔬菜的发展,促进了农民经营水平的提高,涌现出了一批蔬菜生产大户,年收入超万元的有20多户。

客观评价,蔬菜生产有发展,但仍处于松散式、低水平的绶慢发展。其生产能力与城乡蔬菜消费日益增长的客观需求极不适应、与适宜的自然资源条件不吻合、与全省全市总体水平相比差距日益拉大。突出存在种植分散,生产规模小;淡旺季明显,结构性、季节性供需矛盾突出;劳动力素质差,生产方式落后;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蔬菜生产的发展步伐。

二、发展前景分析

(一)有利条件及制约因素

1、有利条件:一是区位、土地条件及温度、降水等气候资源适应多种蔬菜的生长发育要求;二是境内少有工业,无污染源,生态环境适宜无公害蔬菜生产;三是科技服务水平较高,发展蔬菜产业的技术支撑条件有保证。

2、制约因素:除了农业劳动力不足、农田水利及农电基础设施落后等客观原因外,群众对发展蔬菜产业的信心不足,墨守种粮把稳老观念,思想保守,只图省事简单,吃苦创业精神差;科技意识、市场意识不强,怕担风险,不求进取;缺少过硬的组织、协调等行政手段,资金扶持乏力,行政推动力度不够。

(二)发展前景分析

第一,国内外大市场蔬菜消费发生重大转折。反季节超时令蔬菜的需求量持续增长,由大宗菜转向多样化和特需化,消费由大众化转向多元化、高档化,质量要求由一般化转向优质化、营养无害化。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优质、安全、多样化的蔬菜产品需求量与日剧增,放手发展蔬菜生产面临新机遇。

第二,蔬菜生产周期短、效益高,投入产出比是种植最高的作物之一。做大做强蔬菜产业,是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加快发展步伐的重要选择。省内外不少地区把蔬菜生产当作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来抓,发展迅速,值得我们借鉴。

第三,县内市场需求旺盛,实施蔬菜产业化开发前景广阔。据调查测算,全县城乡居民年蔬菜消费量1.6万吨,其中精细菜约0.8万吨。而目前的生产水平不足1万吨,精细菜仅0.3万吨,缺口高达0.5万吨。特别是消费旺季时值生产淡季,精细菜基本依赖外调。扩大设施菜田,提高生产能力,才能绶解季节性供需矛盾,逐步扭转城乡居民“吃菜难、买菜贵” 的被动局面。

县蔬菜产业发展规划来自好范文-,仅供学习,转载请注明出处。

篇2:县产业发展规划

**县农村客运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系四川广运集团**有限公司下属全资子公司,是经**县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专业道路旅客运输企业,公司主要从事县内班车客运、县内包车(旅游)客运、农村客运服务。公司现有资产总额3000余万元,年总营收1300余万元,年缴纳税收50余万元,现有从业人员200余人,其中管理人员10人,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7人,均持有《安全管理人员培训合格证》。

公司建有专业的信息指挥和调度平台,具备完善的监控、指挥、调度、服务等功能,公司自成立以后,始终秉承“情融万里,广运天下”的服务宗旨和“把握安全、行稳致远”的安全理念,积极为县域旅客出行提供专业、优质、高效、安全的运输服务,先后取得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三级达标资质、安全生产状况评估AAAA级达标资质,多次荣获**县道路运输先进集体、道路春运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县农村客运产业发展规划

第一章

总则

一、规划背景

为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四好农村路”建设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及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关于印发“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的通知》的文件精神,促进农村短途客运市场的协调统一和有序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三农”、助力交通脱贫,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出行需求,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村客运发展的意见》(广府发〔2019〕5号)文件精神,为切实推动推动农村客运产业发展,不断提高农村客运通达率和服务水平,更好的满足农村群众的出行需求,现结合我县农村客运发展现状制定本规划。

二、规划依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2018年6月15日)。

2.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17〕11号)。

3.《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

4.交通运输部《关于积极推进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的意见》(交运发〔2011〕490号)

5.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客运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交办运〔2015〕61号)。

6.交通运输部《农村道路旅客运输班线通行条件审核规则》

7.《营运车辆综合性能要求和检验方法》(GB18565)

8.《乡村公路营运客车结构和性能通用要求》(JT/T

616)

9.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四川省农村公路建管养运协调发展的意见》(川府发〔2015〕5号)。

10.《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国家网信办令2016年第60号)。

11.**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村客运发展的意见》(广府发〔2019〕5号)。

12.**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19年2月16日市七届四次人代会)。

13.**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村客运发展的实施方案(待制定)。

14.国家、省、市及行业管理的法律、法规、法令、规章、制度等相关文件。

三、总体目标

(一)落实政府惠民工程总体规划

1.总体思路:城乡统筹、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协调发展。

2.总体要求:政府主导、落实责任、健全机制、分级保障。

3.总体目标:力争在2020年前,全县所有乡镇100%有等级客运站,全县所有建制村100%有招呼站,所有乡镇和具备条件的建制村100%通客车,基本建成“外通内联、通村畅乡、安全便捷”的农村客运网络。

4.责任主体。**县农村客运有限公司为农村客运产业发展的责任主体,广运集团**公司客运科、安全科、车辆维修技术科协同配合。

5.规划原则。在线路开发上全面统筹安排,成熟一片区,开通一片区,对现有线路按照“适当延伸、合理绕行”的原则进行改造,对拟新开线路按照“积极发展、避免重复”的原则进行发展,最大限度的在保持高速发展的基础上避免与现有线路的运营矛盾,促进农村客运协调可持续发展,确保农村客运“开的通、留得住、有效益”,实现政府关于农村客运发展全覆盖的总体目标。

第二章

基本情况

一、地域概况

**县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嘉陵江上游,兰海高速(G75)公路穿越县境44.5公里,兰渝铁路穿越县境42.2公里,嘉陵江黄金水道103公里,宋江189.5公里横贯县境。东与巴中市巴州区、南江县接壤,西与剑阁县相邻,北与**市昭化区、旺苍县交界,南与阆中市相连。幅员面积2330.19平方公里,辖区内常住人口近80万人,共辖39个乡镇、718村、87个居委会。

二、农村客运产业现状

**县农村客运有限公司现有车辆169台,总座位3222个,开行班线85条,其中开行县城至乡镇班线49条,投放车辆119台,总座位数2397个;开行县城至建制村(社区)班线27条,投放车辆32台,总座位数598个;开行毗邻县区乡镇班线2条,投放车辆3台,总座位数68个,已建成并投入运营龙山、陵江、龙王三大片区经营点,其中陵江片区投放车辆5台,开行班线4条,总座位95个;龙山片区投放车辆4台,开行班线1条,总座位36个;龙王片区投放车辆2台,开行班线2条,总座位28个;已覆盖和辐射全县全部39个乡镇和500余个建制村(社区),占全县建制村(社区)总数的65%左右。

三、客运量预测

我县常住人口近7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近60万人,占全县人口的85%;2016年农客班线共发班7.2万班次,运送旅客69.06万人次,2017年农客班线共发班7.5万班次,运送旅客70万人次,2018年农客班线共发班7.9万班次,运送旅客71万人次,预计2019年—2020年,我司农客班线农村客运客流量仍将保持平稳并以1.5%左右的速度递增。

第三章

规划实施方案

一、规划范围和期限

1.规划范围为**县县辖范围及毗邻县、区之间乡镇或建制村(社区)。

2.规划对象为农村客运线路。

3.规划基准年为2019年。

4.规划期限为2年,即2019年—2020年。

二、规划客运线路

(一)总规划目标。力争在2020年前使**县辖区内符合客车通行条件的建制村(社区)客运通达率达到100%。我司拟在2020年前改造(延伸)县内农村客运线路26条;新开行县内农村客运线路87条,投放运力143辆、座位1212座(详见附件)。

(二)2019年规划目标。2019年主要任务是构建“通村畅乡”总体骨架。

一是对现已开行的县城至乡镇班线中符合改造(延伸)条件的线路进行改造,适当延伸,拟延伸龙王至雍河线路至石牛村、**至浙水线路至红旗村等26条农村客运班线,投放车辆36辆,座位430个;延伸覆盖或穿越建制村(社区)76个;

片区

线

龙王片区

龙王场-石牛村

五龙片区

浙水场-杨柳村、浙水场-玄都村、伏公场-陶坪村、鸳溪场-炎灯村、永宁场—璧山村、浙水场—水文村

陵江片区

王渡场-桂花村、茶店—大洋村

元坝片区

元坝场-将军村、金壁—秀峰村

东溪片区

东溪场-金牛村

歧坪片区

漓江场—五一村、土鲤场—琴溪村、月山场—青菜村、月山场—射弓村

龙山片区

白岩场-三垭村、文昌场-红瓦村、龙山场—鞍子、白山场—寨垭村、双河场—塔山村、石马场—桥梁村

东青片区

禅林场-鹤鸣村、亭子场—双峰村、八庙场—举台村、白桥场—宝珠村

二是开通乡镇之间和个别人口基数较多,旅客出行需求比较旺盛,道路状况符合通行客车条件的乡镇至建制村(社区)之间的短途客运班线,拟开行三川场至九龙山、五龙场至伏公场、六槐场至云峰场、东溪场至石灶场等35条农村客运班线,投放车辆68台,座位496个,覆盖或穿越建制村(社区)140个。

片区

线

龙王片区

三川场--九龙山、三川场--天观社区、新观场--龙王场、石门场--三川场

东青片区

八庙场—举台村、东青场—东台村

五龙片区

五龙场—鸳溪场、五龙场—双树村、五龙场—伏公场、永宁场—笔山村

陵江片区

六槐场—云峰场、云峰场-中土场、六槐场—元坝场、云峰场-五里场

元坝片区

元坝场-中土场-净化厂环线、元坝场-石门场、中土场-大坪村

东溪片区

东溪场—高坡场、东溪场—石灶场、东溪场—双田村、高坡场-龙洞场、高坡场-黄猫场

歧坪片区

歧坪场一唤马镇、歧坪场一漓江场、白驿场一白山场、烟峰场一月山场、烟峰场一河地场

龙山片区

龙山场-金斗社区、龙山场-双河场、龙山场-彭店场、龙山场-运山场、龙山场-石马场、文昌场-石马场、彭店场-文昌场、双河乡-河地乡

(三)2020年规划目标。2020年主要任务,一是开通乡镇至建制村(社区)之间的客运班线。二是对部分道路不易整改的建制村投放5座小型车,采用预约响应式方式运行。三是拟在中心乡镇推广客货兼用型车辆,推动农村客运和农村物流、快递、电商、邮政一体化融合发展。基本形成“外通内联,通村畅乡、安全便捷”的农村客运网络,实现县辖区内符合客车通行条件的建制村(社区)客运通达率达到100%的总体目标,拟开行东溪场至英明村、黄猫场至呈元村、五龙场至灯照村、龙山场至双山村等52条农村客运班线,投放车辆57台,座位406个,覆盖或穿越建制村(社区)160个。

片区

线

东溪片区

东溪场—英明村、东溪场—石驹村、东溪场—三官村、东溪场—光山村、东溪场—大龙村、高坡场—云岩村、黄猫场—呈元村、龙洞场—柳溪村、石灶场—石人寨村、桥溪场—三溪村、岳东场—三塘村

陵江片区

云峰-鼓锣村、**—云台村、龙王片区

雍河场--桃园村、石门场--中良村、雍河场--新观场

元坝片区

唤马场-石顶村、元坝场-白溪村、唤马场一云龙村

五龙片区

鸳溪场—七宝村、鸳溪场—垭口村、五龙场—灯照村、五龙场—龙隐村、五龙场—青丰村、白鹤场—柏荫村、伏公场—东风村

东青片区

白桥场—帽合村、东青场—东华村

歧坪片区

漓江场一大草坪、漓江场一金峰村、土鲤社区一溪口村、南阳场一盐井村、歧坪场一宋安村、白驿社区一六股树村、歧坪场一曙光村、白驿场一梁凤村、烟峰场一白山村、月山场一檬垭村、月山场一双河乡

龙山片区

文昌场-双庙村、龙山场-长梁村、柏杨场-金虎村、龙山场-灵钟村、龙山场-双山村、石马场-岳王村、石马场-中华村、彭店场-清泉村、文昌场-白岩村、文昌场-红瓦村、河地场-天主村、运山场-龙井村、双河场-玉涧村

以上规划线路以道路通达情况和通行条件而定,凡道路符合通行客车即开通一条。在本规划期内,可根据市场需求适时开行线路和增加投放运力。

(四)长期规划目标

在城镇化水平和居民出行密度较高的地区持续推进农村客运线路公交化运行,根据全县的地域特点和客源分布情况,拟开行的环线公交线路有:

序号

线

**-云峰-王渡-中土-元坝-**

**-白鹤-石门-元坝-**

**-电站-马桑-东青-**

**-电站-浙水-五龙-**

歧坪-登高-漓江-元龙园区-歧坪

东溪-高坡-白山-文昌-青龙-东溪

三、运营管理模式

依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通》(中发[2018]3号)文件精神,在政府及主管部门的主导下严厉打击“非法客运”的同时,疏堵结合,规范农村客运市场,实行公司化运作,满足人民群众出行需求,确保道路运输安全。

(一)乡镇至建制村(社区)班线采用片区化运营管理模式。由于农村短途客运车辆多,驾驶员多,点多面广,我司采用片区经营方式实行公司化管理,成立职能机构对农村短途客运进行监督管理,采取划定一个运行区域,不定起止点、不定班次的经营模式。以村民的出行习惯,因地制宜分别开行赶集车、早晚车、周末车、学生车等灵活多样的短途农村客运车辆,充分满足当地群众出行需要。我司拟将农村短途客运分为八大片区。

1.陵江片区:下辖陵江镇、云峰镇。

2.东溪片区:

下辖东溪镇、石灶乡、桥溪乡、高坡镇、龙洞乡、黄猫乡、岳东镇。

3.龙山片区:下辖石马镇、白山乡、彭店乡、文昌镇、运山镇、龙山镇、河地乡、双河乡。

4.歧坪片区:下辖歧坪镇、漓江镇、白驿乡、月山乡。

5.龙王片区:下辖龙王镇、雍河乡、新观镇、三川镇、石门乡。

6.五龙片区:下辖五龙镇、鸳溪镇、永宁镇、白鹤乡、浙水乡。

7.东青片区:下辖亭子乡、白桥镇、八庙镇、东青镇、禅林乡。

8.元坝片区:下辖元坝镇、中土乡、唤马镇。

(二)县城至建制村(社区)班线采用“定点、定班、定线”运营管理模式。按照班线车辆定点定线模式运营。在县城至乡镇、建制村(社区)之间,开行定班、定点的农村客运班线。

(三)推广“预约响应式”运营管理模式。以集团“神马出行”APP为支撑,通过平台预约、微信预约、电话预约等手段,在个别道路条件较好但未到达班线客运车辆通车条件的乡镇、建制村之间开行“网络预约、合乘出行”的网约车。

(四)热点乡镇及出行密度较大地区采用公交化运营管理模式。按照加密主干线、保障连接线、发展旅游线、增开环环线、鼓励通村线的思路,通过线路的合理布局,分流运力、平衡运量、提高通达、形成网络的形式,在城镇化水平和居民出行密度较高的地区持续推进农村客运线路公交化运行。

(三)经营方式。

1.单车经营方式。实行单车目标经营,由公司选定车辆经营责任人,缴纳相应的目标经营利润,经营责任人在经营期间费用自理,自负盈亏,超收自留,欠收自补。

2.公司按照“五统一”的要求实行公司化管理。即:公司统一选型购车、统一车辆户籍、统一车身颜色(按各片区分别设置相应的车身颜色以示区分)、统一公司标志、统一保险,实行公司化目标经营。

3.农村客运车辆的经营期限。按照《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印发〈四川省班车和包车客运车辆营运使用年限规定〉的通知》(川交函〔2015〕241号)文件规定,根据车辆类型等级执行,自取得经营权之日起开始计算,到期自行作废,经营权终止。

4.车型。原则上采用7座或7座以上营运客车,对确有困难的地区可采用5座车(采用预约响应式经营)。推广客货兼用型车辆,推动农村客运和农村物流、快递、电商、邮政一体化融合发展。

5.考核模式。依托服务质量信誉考核体系,建立《单车考核记分表》,以一个自然年为周期对单车进行考核,考核等级分为:5A、4A、3A、2A、A五个等级,公司根据考核等级分别向经营责任人发放政府运营补贴资金,分别为100%、80%、60%、40%、20%(油差补贴、保险补贴全额发放)。

第四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道路运输市场秩序整治。

以“扫黑除恶治乱”为政策依据,积极协调行业主管部门和属地乡镇政府等加强对非法营运车辆的打击力度采取高压手段对非法营车辆进行常态化打击,为农村客运产业发展工作顺利推进夯实基础。

二、大力宣传,营造氛围。

积极与公安、交通及属地政府对接,通过会议、广播、宣传标语、公告等方式对农村客运产业发展工作进行广泛深入宣传造势,助推产业发展工作顺利开展。

三、宽进严管,强化培训。

1.降低农村客运的准入条件和管理规费。

2.加强对新进经营责任人、驾驶员的职业道德、法律法规、操作技能的培训,切实提高经营责任人、驾驶员的素质。

3.加强对违反安全管理规定及甩客、串线经营等经营违规行为的稽查力度,确保安全与经营协调发展。

四、加强协作,确保安全。

根据交通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道路客运安全工作的通知》(交运发[2010]210号)文件精神,严格落实农村客运“县管、乡包、村落实”安全工作机制,积极主动与乡、镇及沿线村对接,签订联合监管协议,明确公司主体责任及乡、镇、村监管责任和各方的安全管理职责,强化对农村客运车辆的安全监管。

五、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推进互联网+客运。

1.以广运集团“神马出行”APP为依托,以微信、预约电话为支撑,积极推进农村客运由传统的定时、定点、定线模式向预约响应式互联网+客运新模式转变,确保农村客运班线“留得住、有效益”。

2.充分发挥公司信息中心职能,将农村客运车辆接入公司信息平台,运用卫星定位和3G视频监控手段,加强对农村客运车辆的日常动态监控,及时纠正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确保道路运输安全。

附件一、**县农村客运有限公司简介

附件二、农村客运班线明细表

篇3:县产业发展规划

关键词:畜牧产业,精准扶贫,规划,对策,宁洱县

1 宁洱县畜牧业扶贫现状

宁洱县是全省第一批脱贫摘帽的12个县之一。全县有建档立卡户2537户9155人,占全县建档立卡户贫困人口11509人的79.5%。2016年畜牧产业脱贫以猪、鸡养殖产业为主,1408户建档立卡户5188人养殖生猪16876头,人均养猪3.2头;1129户建档立卡户3967人养殖土鸡172043羽,人均养鸡43.4羽。在扶贫措施上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扶贫模式,加快了畜牧扶贫攻坚脱贫的步伐。

2 畜牧业精准扶贫存在问题

2.1 贫困人口分布点多面广

宁洱县属“老、少、边、山、穷”农业山区县,其贫困人口分布于全县9镇乡64个行政村539个村民小组,宁洱县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509人,占农村人口15.98万人的7.2%。这给指导发展畜牧养殖业带来许多困难和不便。

2.2 农村情况错综复杂、难度大

随着青壮年劳力大量外出务工,农村常住人口大都剩下留守妇女、儿童、老人,实际长期居住人员不足1/3,在农村实施精准扶贫的规划扶持项目中出现劳力紧缺和养殖项目后期管护难到位的现象。

2.3 农民素质有待提升

许多贫困人口素质相对较低,发展家庭经济缺计划,缺技术、缺管理能力,即便是外出打工收入也与非贫困户有很大差距。加之贫困户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

2.4 缺资金缺项目而返贫

一方面,贫困户缺乏资金投入,畜牧养殖基础设施薄弱,没有良好的畜禽养殖圈舍,卫生条件差、靠天养殖畜禽,无法抵御动物疫情的危害。另一方面,贫困户没有延续的项目支撑,导致贫困户无收入门路,难于避免重新返贫。

3 扶贫总体思路

3.1 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收脱贫,充分发挥畜牧产业扶贫增收作用,按照“瞄准对象、因户施策、扶持到户、责任到人”的要求,结合全县各乡镇贫困家庭养殖情况,扶持贫困户发展养殖业,利用养殖业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

3.2 基本原则

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因地制宜,重点推进,发展主导产业的原则。全县以猪、牛、羊、土鸡产业为畜牧业扶贫主导产业。积极依托“扶贫项目+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让精准扶贫更精准、更有效、更有力量,逐步实现全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致富奔小康。

3.3 主要目标

通过大力发展特色畜牧业,实施猪、牛、羊、鸡畜牧产业扶贫等富民产业,实现扶贫对象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以上的目标。在“十三五”期间拟达到目标如下。

3.3.1 生猪产业

2016-2020年在全县9个乡镇64个村平均每年1460户建档立卡户发展生猪产业,每年出栏商品肥猪24000头,每年有5110人脱贫且不返贫。

3.3.2 土鸡产业

2016~2020年在全县9个乡镇64个村平均每年500户建档立卡户发展土鸡产业,年出栏土鸡226400羽,每年有1750人脱贫且不返贫。

3.3.3 牛产业

2017~2020年在全县9个乡镇64个村平均每年535户建档立卡户发展肉牛产业,年出栏肉牛1875头,每年有建档立卡户535户1875人脱贫且不返贫。

3.3.4 羊产业

2017~2020年在8个乡镇35个村平均每年105户建档立卡户发展羊产业,年出栏黑山羊2250只,每年有建档立卡户105户375人脱贫且不返贫。

4 畜牧产业扶贫资金需求

宁洱县“十三五”畜牧产业扶贫共需发展资金50000万元,其中,生猪产业30000万元,土鸡产业8500万元,肉牛产业10000万元,羊产业1500万元。

5 保障措施

5.1 精心组织,实现精准扶贫

加强对畜牧产业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把畜牧产业扶贫建设工作作为宁洱县扶贫攻坚战的重大举措,真抓实干,抓出成效。县政府成立畜牧产业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农业副县长任组长,县农业和科学技术局局长、县扶贫办主任、县财政局局长任副组长,各相关县国土局、县环保局、各乡镇政府、县农科局及股、站、室负责人为成员,负责畜牧产业扶贫相关工作,组织县农科局全体畜牧兽医技术人员深入到村、组、户开展技术指导和帮扶,更有力有效地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完成全县畜牧产业扶贫目标任务。

5.2 制定土地支持政策

上级部门应合理规划和批准使用畜禽养殖、加工用地。一是要进行科学论证和规划畜禽养殖区,合理安排限制养殖区和可养殖区范围;二是按照《畜牧法》的规定,把发展畜禽养殖用地纳入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筹解决。畜禽养殖用地与基本农田一并规划、配套建设的新模式,走农牧结合、林牧结合的新路子;三是允许农户在自家宅基地周围改扩建畜禽圈舍,应免去一切审批手续和费用。并正确引导和积极鼓励农民充分利用荒山、荒地发展畜禽养殖。

5.3 加强养殖技术指导

建立科技人员、良种良料良法直接到户的养殖技术推广新机制,形成人、财、物直接进村入户的科技扶贫新模式。具体指导扶贫户建设猪、鸡、牛、羊标准化圈舍和粪污无害化处理池,及其牧草种植、农作物秸秆青贮氨化料制作,科学搭配饲草饲料,科学饲喂,饲养管理等农村实用养殖技术。

5.4 切实做好畜禽疫病的防控

要让扶贫户牢固树立“减少死亡就是增收”防疫理念,生猪防疫以“321”免疫技术为主,重点防疫“口蹄疫、蓝耳病、猪瘟”等疫病,牛疫病防疫以口蹄疫、气肿疽、牛出败为主,鸡疫病以“禽流感、新城疫、法氏囊、呼吸道疾病、鸡痘”等为主,羊疫病以“口蹄疫、羊痘、小反刍兽疫”等为主。并且要做到县不漏乡镇、乡镇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畜禽、畜禽不漏针的高密度免疫法,畜禽免疫密度达100%。确保扶贫户畜禽健康养殖,提高畜禽商品率。

5.5 积极争取畜牧项目实施

应结合宁洱县山区农业县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充分发挥畜禽养殖资源优势,积极向中央、省、市争取生猪、土鸡、肉牛、黑山羊等养殖产业项目,加大养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养殖卫生环境,提高畜禽养殖水平,使贫困户依托畜牧产业扶贫项目得到增收脱贫和不返贫。

5.6 采取“扶贫项目+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畜牧产业化扶持模式

对畜牧产业扶贫项目的实施应采取以公司为龙头,以合作社为载体,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扶贫对象,公司把良种良料良法直接供给扶贫户,并与扶贫养殖户签订畜禽商品回收协议,回收时扣除畜禽种源、饲料等成本,而养殖专业合作社搞好养殖技术服务,把贫困养殖户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协调解决养殖技术难题,确保畜禽养殖增产增收。这样,以“借鸡生蛋”的方式既解决了贫困户资金短缺无产业支撑的困难问题,又使公司得到发展壮大,发挥了畜牧产业扶贫增收脱贫的作用。

5.7 建立畜产品加工企业

为拓宽畜禽产品销售渠道,避免供过于求滞销问题,引导培育壮大一批精深加工企业,使猪、牛、羊、土鸡产业向深度开发,推进现代畜牧产业链建设,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倾斜支持畜产品加工、仓储、冷藏、市场建设,推进牲畜毛绒、骨、血等副产品综合开发利用,使贫困户更多地分享畜产品加工增值的收益。2016~2020年在宁洱县建设大中型畜产品加工企业,实行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机制。

5.8 积极开展养殖技能培训

针对全县贫困户文化低,缺乏养殖技能的实际情况,应选派业务技术骨干到村组举办通俗易懂、实用、实际、实效的科学养猪(牛、羊、土鸡)技术,让每户贫困户至少1~2人参加培训并掌握畜禽养殖技能。

5.9 加强监测评价和考核

篇4:县产业发展规划

【关键词】新形势;县级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规划

一、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对电力供应的要求都变得越来越高,在此大背景下对于电网的管理和运行也提出了相应的新标准和要求。

而县级电网公司在对电网运行时具体状况的监督主要是通过调度自动化系统来进行的,所以可以看出县级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在县级电力企业公司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因此,为了促进县级电网企业能够和谐稳定的进行发展,县级电力企业就必须要建立一个合理的县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并且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建设必须要是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我国电网发展的需求。

二、县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现状

(一)县级电网调度工作的现状

许多县级电力公司中,使用的还是传统的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结构,这种传统结构因其所在的时代的科学技术的局限性,在现今的应用中已经不能满足县级电网发展的需求,这些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县级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在使用的时候都是互相独立建设和应用的,处于一种“闭关”状态,各相邻县级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之间没有进行信息的共享和交流。

因为各县级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建设、发展和使用等各方面因素都是具有各自的特点和经验,而且各县级电网自身的发展和建设状况也各不相同,其中有些县级电网发展比较快,早就进行了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建设和应用,但受县级电网自身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专业技术水平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它们虽然发展略快了一点可是也只能实现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工程的一些基本功能如对SCADA功能的使用,在调度自动化系统工程的一些高级功能的使用上仍然很盲目,如对调度自动化系统的PAS、DTS、AGC等高级软件的应用上就存在很多不合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对于整个调度自动化系统的维护和管理方面存在着很多不足的地方,从而在运行调度自动化系统时容易出现故障。

而另一部分县级电网还没有进行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建设,它们对于电网的调度工作还是建立在传统的通过图纸或者电话上来进行,这已经跟不上现今社会的发展,所以在电网调度上必须要做出相应的改革措施。

(二)县级调度自动化系统具有的功能

目前,县级电网中普遍使用的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工作方式主要是通过各厂站远程终端控制系统(RTU)转发数据信息后经光纤、载波电力专用远动通道或租用公网通道,将数据信息发送到调度自动化机房中,再由调度自动化系统接收并转换成数字信号。

(三)县级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具有的特点

县级电网受县级电力公司在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专业技术水平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因此就必须要选取建设难度和投资相对较低的建设方式,只具备最基本的SCADA的功能模块,无PAS、WEB浏览、AVC等应用功能模块。同时县级电力公司在使用调度自动化系统的时候存在着不合理的地方,主要表现为:

第一,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可靠性比较差。

在县级调度自动化系统建设时为了节约投资,对关键服务器只进行单机配置,这样就会导致一旦这台服务器产生了故障,就无法继续对各厂站进行相应的数据监控。

第二,调度自动化系统存在着安全隐患。

经过租用公网作为远动通道传输数据的厂站,在厂站端、调度端都未安装相关加密装置,由此就可以发现调度自动化系统存在着相应的安全隐患。

第三,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开放性较差。

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只能在各厂站端和调度端使用,而且两端的作用都是用来采集电网上相关的变电站信息数据的,无法将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功能扩展到其它系统上使用。

三、县级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规划

(一)优化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县级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是非常重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是一个系统必须具备的基础特点。因此,我们在对县级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进行优化的时候先要将调度自动化系统中各台设备依据不同功能进行安全分区,并安装相应的二次安全防护装置,从而来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同时,我们要优化调度自动化系统所用工作站的硬件设备,并且及时的更新相应的软件,从而提高调度自动化系统运行的效率,保证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可靠性。

(二)优化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开放性

建设调度自动化系统的时候需要采用通用的操作系统和数据库技术,这样可以让系统可以同其它系统软件进行对接使用,不仅提高了系统的开放性,还使得系统在进行升级改造时可以更加的方便。

(三)优化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先进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硬件和软件也在不断的更新优化,在县级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中,需要跟上科技的发展,及时的对系统的硬件设施和软件功能进行优化和更新,保持系统的先进性。

(四)优化调度自动化系统的灵活性

在对调度自动化系统进行优化的过程中也要考虑到系统运用的灵活性,在硬件配置上还是软件功能上都进行相应的优化,从而提高系统效率和系统灵活性。

(五)一体化的建设模式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调度自动化系统具备了建设一体化调度自动化系统技术条件。

一体化调度自动化系统是指地调自动化系统通过主干网和采集网延伸至县调,使县调与地调网络互连,在逻辑上成为一套调度自动化系统,实现数据、设备、技术共享。一体化的建设模式分为分布式采集模式、集中采集模式。其中,分布式采集模式为在部分或各县调均配置独立的前置采集设备(含采集服务器、备用SCADA功能),采集当地所辖电网数据并通过系统主干延伸网络送到地调系统的后台服务器进行统一处理,再由地调提供统一的应用服务,县调利用远程工作站实现生产调度功能。

集中采集模式为系统的数据采集、处理及分析应用的设备以及功能实现均在地调侧布置,所有计算机设备由地调统一维护,县调人员使用地调的远程工作站实现自动化信息的分区维护和生产调度,不再配置其它计算机设备。

参考文献

[1]翟明玉,雷宝龙.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消息中间件的特性和关键技术[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2,36(14):56-59,66.

[2]李立新,谢巧云,袁荣昌等.电网调度云灾备系统优化分析与设计[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2,36(23):82-86.

[3]沁水县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升级改造实施方案[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26):212-213.

[4]陈俊玲.我县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现状与建设浅谈[J].农村电工,2009,17(6):33.

[5]张黎.浅谈县级调度自动化系统运行中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J].机电信息,2013(21):9,11.

篇5:县林果产业链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县林业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优化区域布局和林业产业、产品、品质结构为重点,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和外向带动为动力,以拉长林果产业链、加快林业产业化进程和实现农民增收为根本出发点,加快林果产业结构调整,实施重点工程带动战略,走大工程带动大发展、产业化带动现代化的路子,全面提高林业三大效益,逐步实现林纸林板一体化、果品加工经营一体化、苗木生产经营一体化、花卉药材生产销售一体化、森林生态旅游服务经营一体化,推进林果业跨越式发展。

二、发展方向和原则

(一)发展方向:依靠科技推动,建设生态网络;调整优化结构,兴办林果产业;坚持林权改革,积极引资引智;坚持依法治林,培育保护并重;美化生活环境,促进富民强县。

(二)遵循原则:一是三大效益并重的原则。一手抓造林绿化,增加林木资源,建设生态屏障;一手抓产业发展,实现高产高效,促进协调发展。二是市场导向的原则。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林业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依照市场需求确定产业目标和产品发展方向。三是改革的原则。全面推行林权制度改革,建立利益驱动机制,确保群众植树造林的合法权益。四是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原则。放手发展民营林业,实施林业招商引资,“谁经营、谁投入、谁受益”。五是科技兴林的原则。坚持科研、引进与生产开发相结合,应用先进技术,开发新品种。六是依法治林的原则。坚持依法保护和巩固造林绿化成果。

三、总体目标

按照“贯穿一条主线,发展六大产业”的总体目标,全面落实林权制度改革,放手发展民营林业,推广多种间作形式,不断拉长林果产业链,形成比较完备的,林业一二三产业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力争到××年,全县林业面积达到21.8万亩,其中:防护林6.5万亩,经济林6万亩,用材林9万亩,特用林0.3万亩。苗木、花卉、药材5万亩,林木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林木覆盖率达到28%,林业年产值达到5亿元。形成“田成方、林成网、绿化苗木满××”的良好生态环境,使××成为林业大县和全国生态示范县。

四、规划布局和建设重点

根据我县林业发展的方向和总体目标,林业建设布局按落实林权制度改革,发展六大产业进行规划。

(一)林权制度改革

实施林权制度改革是加快林业发展、推进林业产业化、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按照因地制宜,适度规模,分期分批,先易后难,公开公平竞争的原则,对全县境内所有宜林地、沟、路、渠占压地、河堤、村镇隙地、小此文来源于:wmjy.net片林、四旁空闲地等,采取公开拍卖、租赁、返租倒包、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落实林权制度改革。签订合同,明确权属,依法公证,发放《林权证》,解决群众的后顾虑之忧。

(二)林果六大产业

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商品林基地建设,优化产业产品结构,逐步建成门类齐全,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综合性产业体系。

1、林下种养业。以卜集乡林牧型速生丰产林和肖云镇林药间作模式为重点,大力推广林果、林菜、林菌、林牧等各种间作形式,使林业长期效益和牧业等短期收益有机结合,逐步形成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到××年,在全县万亩绿色通道下全部间作药材;以卜集乡、胡集镇、羊山镇为重点建设2万亩的林牧型林下种养标准化示范基地;以肖云镇、司马镇、兴隆乡为重点的3万亩林药间作基地。同时建设以北大溜、新万福河、老万福河、大沙河、新西沟等河堤为主的速生丰产林带。

2、果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加快发展适销对路的名、特、优、新果品和时令果品以及错季果品;调整树种结构,稳定梨、苹果等大宗果树面积,适度发展油桃、冬枣、沙果、樱桃等优质小水果、干杂果,压缩中熟品种,增加早、晚熟品种比例。同时大力推广保护地栽培等增效新技术,提高果品品质。到××年建成2万亩优质小水果、干杂果基地和以××镇、兴隆乡为主的桃、杏、葡萄等0.5万亩保护地栽培基地。通过抓典型、建精品、树样板,促进果品生产上档次、上水平,加快果品产业化步伐。

3、种苗业。按照道路和城镇绿化的需求,以乡镇道路、城市绿色为方向,抓好名优稀特新品种的引进、繁育和推广,形成速生、常绿、灌木多元化发展。到××年发展苗木万亩,逐步形成以三个国有林场、苗圃为依托,集中连片、初具规模的林木良种繁育基地。

4、花卉药材业。依靠科技进步和对外开放,发挥区位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坚持基地化生产、规模化发展、品种齐全、特色鲜明、名牌高档,跨地区、跨季节,花卉药材生产销售一体化的生产模式,花、鸟、鱼、虫、草、根雕、药材全面发展,逐步缩小同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发展布局上,以国有林场、苗圃为主优先发展盆花和鲜切花;以华裕制药集团为龙头带动药材基地发展。到××年,建成5万亩药材基地和以盆花、鲜切花、盆景、相结合的花卉基地。

5、林果产品加工业。林产品加工是延长林业产业化链条、增加林木附加值的关键环节,下步逐步调整林产品加工企业数量,限小扶大、优扶劣汰,提高技术、设备水平,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大力开发拼板加工、高密度板、胶合板、刨花板、纤维板、工艺品、木浆、家具、果品贮藏、果汁果脯等多种产品,逐步形成以鸡黍镇刘楼、张寨村为主,沿枣曹线发展的木材加工基地和以金德果蔬有限公司为龙头的果蔬加工基地。规划建设全县木材交易市场,大力发展木材销售专业村、专业户,积极发展各种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逐步形成集产加销、内外贸、林科教于一体的多层次加工增值产业化体系。

6、森林旅游业。以国有林场、苗圃为重点,在坚持以林为主,发挥好示范带头作用的基础上,立足土地资源、林木资源优势,进一步搞好规划设计,改善林场生态环境,创造有利条件,扩大种植、养殖能力,开发生态观光旅游项目,加快交通、通讯和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形成独具特色的森林旅游产业。鼓励有条件的乡镇、村把苗木、花卉基地建设与发展观光旅游农业结合起来,尝试开展“农家乐”经营活动,探索新的农业经营模式。

五、主要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林业工作的领导。林业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具有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抓好林果产业化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进一步深化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需要;是贯彻中央和上级党委、政府重大决策,争创农村经济发展新优势的需要。××要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创汇农业,创建国家生态示范县、创建绿色××、人文××,就必须大力发展林业,通过林业改善现有生态环境、改变××的对外形象、营造新的生态优势。全县上下一定要按照中央、省、市的指示和要求,从长远的、战略的、全局的高度,进一步深刻认识发展林果产业化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坚持领导干部包保责任制,把发展林果产业、生态环境建设任务逐级分解,层层落实责任,作为考核政绩的一项重要内容。要严格奖惩,对完成任务和规划目标的,给予表彰奖励,对责任心不中,措施不力,完不成任务的,给予通报批评或纪律处分。

(二)政策引导,建立灵活的运行机制。按照“明晰所有权、搞活使用权、放开经营权、保护受益权”的要求,全面落实林权改革,引入竞争机制,推行新的管理模式,用政策调动群众植树造林的积极性,因地制宜,宜卖则卖,宜包则包,宜统则统。把握好先易后难、适度规模、公开公平竞争的原则,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铺开,并建立树权林权档案,发放林权证,把资源管理纳入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大力推广订单林业、民营林业等发展模式,加大政策、资金等扶持力度,打坡区域界限,通过招商引资,外引内联的方式,鼓励、引导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等投资兴林致富,实现林业经营主体多元化发展。

(三)抓好基地,推进林业产业化进程。以市场为导向,在发展林果六大产业的基础上,抓好林下种养、经济林、种苗、花卉药材四大基地建设,发展专项林果产业区,坚持把规模调大、结构调优,品种调新,档次调高,突出特色,成为品牌,形成××优势。鼓励林果产品加工企业大力发展原料林基地,以满足生产加工需要,逐步形成以龙头企业为骨干,以林产品基地为依托,资源培育、加工、利用相衔接,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效益显著的林果产业。

(四)培育龙头,带动产业结构调整。按照“多方扶持壮大一批、改制重组联合一批、内引外联新建一批”的思路,加快龙头企业建设步伐。重点扶持金德果蔬、华裕制药、亚龙木业集团和安利木业等一批初具规模的龙头企业,瞄准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加强技术改造、加快规模扩张,打造林果产品加工企业的“旗舰”。聚合新的生产要素,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选择一些有市场、技术有保证的新项目,及时立项,加大资金扶持,以项目为载体带动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企业适应市场、把握市场的能力,增强其辐射和带动作用。同时,强化农民合作组织建设,办好林果产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林果产业体系建设息息相关,是龙头带基地、联农户的重要纽带,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形式,是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的必由之路,积极推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推行“苗圃+农户”、“苗圃+公司+农户”、“苗圃+协会+农户”等多种形式,使林业产业的产加销逐步达到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形成越来越多的贸工林一体化的经济组织。

(五)强化科技,实施科技兴林战略。积极引进利用高新技术,重点抓好林果良种组培快繁、速生丰产栽培、果品增色提质、加工保鲜、林果病虫害综合防治等一系列综合配套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建成一批科技含量高、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好的林业科技成果示范样板,以点带面,示范辐射带动群众,推进林业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采取多种形式培训林农,提高技术素质。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科技人员到生产第一线,开展技术承包和技术服务,提高林业科技对林业发展的贡献率。

(六)依法治林,确保林业的健康发展。强化林木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实施依法治林,是维护

篇6:xx县开发建设产业发展规划

一、县 情 概 况

我们XX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东南端,东与河南省林州、辉县两市县接壤,西与长治市郊区、长治县为邻,北与平顺县相连,南与晋城市陵川县毗邻,是一个历史悠久、山川壮美、人民勤劳的地方,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繁衍生息,从汉高祖刘邦元年(公元前206年)开始置县,距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全县版图面积1013平方公里,辖5镇7乡1个经济开发区,390个行政村,总人口29.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6万,贫困人口10.5万,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

XX的自然地理状况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山多水少。XX属典型的干石山区,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山地面积占到版图总面积的74.5%,气候条件十年九旱,地下水位深达500米以上,素有“干壶”之称。二是人多地少。全县人均耕地仅有1.1亩,而且土地贫瘠,有效土层只有15—30厘米。三是资源品种多,储量少。主要矿产资源有石灰石、煤炭、铁矿、铝矾土、高岭土等三十多种,但储量十分有限,分布较为分散,不易规模开采。

XX从发展态势上看,同时又有四大优势:一是生态优势。XX县生态良好,林草丰茂,改革开放以来全县人民坚持不懈狠抓绿化,目前全县有林面积达到8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7.6%,2002年被国家环保总局授予山西省唯一的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区。二是旅游优势。我县东南部的太行山大峡谷自然风光旅游区,绵延百里,景色奇异,人文古迹较多,是山西省重点建设的十大景区之一,开发前景非常广阔。三是精神优势。XX人民自古以来形成了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坚韧不拨的“疙瘩”精神。抗战时期、抗美援朝时期,杀敌英雄徐顺孩、张小保、牛保才英雄事迹名闻遐迩。改革开放以来,全国林业劳模王五全创造了干石山区绿化经验;组建常平经济开发区,全国劳模陈忠孝带领常平集团跨入了全国民营企业500强行列。近年来,XX人民建设了万里护林墙,夺得了大世界吉尼斯纪录;修筑了千里水泥路,创造了新的“太行奇迹”。四是扶贫政策优势。XX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国家对贫困县的支持和扶助,尤其是此次全省“两区”开发为XX创造了更为有利的发展机遇。

二、发展现状

(一)产业基本情况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全县已经形成以传统产业为主的门类较全的产业体系。2005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17.8亿元,同比增长7.9%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26.6亿元,同比增长47.7%;农业总产值完成2.3亿元,同比增长3.9%;大峡谷共接待游客31.8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420万元,旅游社会总收入达到5000万元,分别较上年增长51%、33%和66%。近几年,特别是2001年实施“兴工富县、强农富民、亮城树形、做大旅游”战略以来,全县突出重点抓大做强,集中力量培植壮大以钢铁、煤炭、化工、建材、农产品加工、生态旅游等6大产业为主的项目,六大优势产业已经成为全县产业快速稳定发展的龙头和实现利税的主要来源,对整个产业起着强劲的支撑和带动作用,也为XX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产业发展方面:

——投入少、规模小。由于我县产业基础差,长期投入不足,总量小。支柱产业缺乏重大项目的带动,规模还比较小,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还相对滞后。

——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低。尽管我县已经形成了比较齐全的产业体系,但整个产业结构表现为小而全、小而散,集中度低,轻重工业比例失调。产业布局不合理,没有形成产业集聚优势。产业层次较低,相当一部分停留在资源的初加工。缺乏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

——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研发能力弱。一是人才缺乏,特别是科技型人才匮乏,在技术密集型行业表现尤为突出。二是研发投入不足,缺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没有掌握核心和关键技术。三是整个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还不完善。

——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仍然不足。表现为企业所有制结构不合理,机制转换还不到位,相当一部分改制企业的内部管理和改革还有待深化和完善。民营企业的发展不够迅速。

——市场体系建设不健全。消费品及生产资料市场规模小,数量少,布局不合理。生产要素市场不健全,不活跃,配套体系不完善。统一、公平、规范的市场体系尚未形成。

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

一是农村贫困人口还较多。目前,全县还有贫困人口10.5万人左右,其中年收入在625元以下的贫困人口4.5万人,年收入625—1000元的低收入人口7.1万人,脱贫任务还比较艰巨。

二是县级财政还比较困难。由于分税制的因素,近几年县财政收入增加快,可用财力少,2003年到2005年,财政收入从8000多万元增加到2.5亿元,年均递增31%,而留用地方的可用财力每年只有5000万左右,年均递增只有18%,且留用地方部分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也呈逐年下降趋势。加上财政供养人口偏多,县财政只能勉强保吃饭,无力搞建设,所确定的重点项目,还需要上级给予大力支助。

三是经济发展的后劲不足。我县可以支撑经济发展的产业和企业较少,且这些产业本身规模还不够大,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业发展缓慢,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常平集团以冶金为主,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企业效益下滑;壶化集团核心产品电雷管,主要销售煤矿企业,煤矿关停整合,销路受到影响;煤矿、铁矿开采时间较长,生产能力小,资源已接近枯竭。农业产业化进程不快,紫团饮业、郭氏羊汤、辛寨陈醋等农业企业,规模小,产品销量不大,紧紧处于起步阶段,带动作用还不强;农民增收渠道不多,还主要依靠外出务工。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刚刚起步,县域经济结构存在明显的单一性和脆弱性。

四是增长方式粗放。经济增长仍然没有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模式,对能源、原材料市场依存度较高,竞争能力低;资源浪费严重,增值能力不强;高新技术等高附加值产业发展缓慢。“十五”期间,我县万元GDp能耗为6.5吨标准煤,是全国1.58吨标准煤的4倍。原创文章,尽在文秘知音网。

五是水、电、路等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制约问题突出。全县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为433m3,是全国平均水平2040m3的21.2%,是全市平均水平717m3的60%。工业企业规划年用水量达到9000万方,而现在供水量只有1500万方。由于电力供应不足,致使环海集团投资的不锈钢项目迟迟不能投产,常平集团等企业的产业链延伸也受到严重影响。大峡谷旅游景区没有旅游专线,穿越大峡谷的荫林路是晋煤外运的一条主要通道,影响了游客安全和景区开发。

六是农村基础设施较差。2004年,我县城镇化水平为9.2%,比全国、全省、全市分别低32.6、30.4和24.3个百分点,城镇化进程缓慢,城镇产业发展缓慢,人口吸纳能力和经济带动能力不强。近几年,我县虽然实施了村村通水泥路工程,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不通公路的30个行政村,是一些地处偏远地带、线路长、施工难度大、经济较落后的村。已通了水泥路的村也未形成循环网络,造成通客车困难。另外,由于资金等原因,大部分农村公路养管跟不上,有的修成多年的路已损坏。全县主干线由于年久失修,毁坏严重,承载能力较差。目前,公路建设欠款高达6000万元。全县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为433m3,只占全国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是全市平均水平的60%。鹅屋、石坡等山区乡镇,人畜饮水还比较困难,还依然依靠集旱雨饮水。全县尚有90个行政村不通电话,移动通讯网络覆盖面积不到80%。有158个行政村、110个自然村收不到电视,300个行政村收视节目套数很少。此外,沼气等建设都亟待加强。

七是社会事业发展不够快。乡镇卫生院医疗设施条件较差,房屋破旧,多数还是50、60年代的土木结构,已成危房,医疗设备简陋落后,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缺乏,乡镇卫生院最多6—8人,少的仅2—3人,农民看病难、就医难的问题依然存在。农村学校教育设施落后,资源不均衡,特别是一些山区乡镇复式校比例很大,全县复式校达270所,其中单人校达到90所。全县只有寄宿制小学10所,且集中于偏远山区,如鹅屋乡就有五所;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校舍建设等工程欠款达到3000万元,师资水平低,高中教育发展不快。农村文化、体育设施不足,不能满足群众需要。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和充分。虽然我们按照要求做到了三个确保,但下岗职工面还比较大,再就业工作任务繁重,困难群体的生活保障还需要下更大的功夫。

八是生态建设仍有欠帐。由于我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县里拿不出更多的钱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全县还有不少荒山没有绿化,全县有300平方公里小流域尚未得到治理,县城绿化建设的规模和档次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一)产业发展战略及定位

“十一五”期间我县要瞄准国际国内市场,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加快实施产业发展战略,继续调优第一产业,做大做强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开发特色名牌产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培育构建“六大重点产业”和“四大经济增长区域”。到2010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 %、%和 %以上。

产业发展要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跻身全市经济强县,建设全省旅游大县,打造中国北方绿城,创建全国文明卫生县城,争创全国生态名县,争当贫困地区小康建设先进县 ”的定位,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正确把握产业结构调整和梯度转移的客观规律,积极参与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及区域分工协作,加速XX经济规模和总量的扩张,加快实现与“魅力长治”乃至整个华北地区的经济一体化。

产业发展要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条件,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围绕重点产品、重大项目和龙头企业,推进结构调整,加快产业对接,促进开放型经济和内生型经济的融合,逐步形成产业集聚,提升综合竞争力,构筑XX产业高速成长的新高地。在与“魅力长治”对接和互动中,不断壮大主导产业,使XX成为全省有影响的集钢铁、煤炭、化工、建材、农产品加工、生态旅游为一体的产业区。

产业发展要遵循“市场导向、政府推动、优化结构、重点突破、内外结合、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路。一是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上的基础性作用,逐步改变过去以政府为主体,靠行政和计划为主要手段的政府主导型产业发展模式,走市场导向与政府推动相结合的产业发展之路;二是针对我县产业化初级阶段发展实际,着力改变产业结构不合理状况,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主线,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壮大新兴产业,走产业新型化发展之路;三是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化,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创造条件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走以传统产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重点突破的发展之路;四是坚持发展市场导向型和资源导向型产业并进,整合内生型经济资源,加快与开放型经济相融合,积极引进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走内外结合,互动发展之路。

(二)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大开放原则。坚持以大开放促大开发,以大开发促大发展,推动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加快与“魅力长治”的产业对接,加速融入全省新型能源基地。

——集约化发展原则。加快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经营方式转变,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整合,使生产要素向优势区域、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集中,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农业龙头企业向农业园区集中,形成产业聚合效应,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

——市场化原则。依托资源和比较优势,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和办法,增强市场机制对经济发展各要素的配置功能和聚合功能,加速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提高产业发展的市场化水平。

——创新原则。围绕思想观念、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市场体系的创新,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进一步规范政府、企业和市场的关系,推进制度创新,大力提高主导产业的竞争力。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坚持经济和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产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三)主导产业的选择和确定

根据我县产业发展实际和未来要求,选择和确定我县主导产业的主要依据是:

一、产业现已具备较大规模或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和较大的发展潜力及空间,在全县产业中占相当比重,有可以依托发展的龙头企业和重点产品;

二、能有效利用资源、区位、生态和生产要素各资源,承接产业转移和扩散,形成产业竞争优势;

三、有较强的产业关联度,通过拉伸产业链,能有力地推动上下游产业发展,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形成产业集聚;

四、有较高的产出效益,财政贡献较大,对推动全县经济快速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XX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广大的山地林木资源,有煤、铁、石灰岩等矿产资源,盛产绿色果蔬、小杂粮、鸡、猪、羊、奶牛等农副产品以及中药材,区位优势明显,市场广阔,生产要素成本低,具有发展旅游、矿产、林产和农副产品加工等资源导向型产业和钢铁、化工、建材等市场导向型产业的良好条件。按照我县主导产业选择的标准,经过认真研究分析,反复筛选论证,确定将钢铁、煤炭、化工、建材、农产品加工、生态旅游作为我县重点发展的六大主导产业。

四、产业发展的目标和重点

(一)总体目标

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县产业完成新一轮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加快集约化进程,形成以协作配套和分工合作为基础、服务体系为支撑,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形成一批竞争力强和市场影响力大的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形成传统产业基础更坚实,高技术产业初具规模的产业发展格局,成为全县开放型经济的支柱产业。

到2010年,全县主导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增加值、实现销售收入和利税总额分别达到 亿元、亿元和 亿元,年均分别增长 %、%和 %。年销售收入过亿元或利税超千万元的企业达 户以上,其中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或利税超亿元的企业达 户以上,实现 户以上企业上市融资。力争形成钢铁、煤炭、化工、建材、农产品加工、生态旅游等6大产业(产品)的全省重要基地,新增 个以上省级名牌产品。

(二)产业发展方向及重点

钢铁产业。依托常平集团、环海集团规模经济优势,按照国家《钢铁产业发展政策》要求,改造生产工艺,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高附加值的加工制造业。

煤炭产业。依托我县西南部煤炭资源,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要求,大力整合资源,改革化工产业。依托壶化集团进入全国民爆行业前三强的优势,加大科研开发力度,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开发新产品,扩大销售量。

建材产业。依托XX丰富的石灰岩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国家支持的新型建材,逐步淘汰实心粘土砖,大力扶持生产工艺达到环保标准的空心砖,建成特种水泥生产线。

农产品加工业。依托XX独特的绿色环境优势,重点发展优质小杂粮、规模化养殖、旱地蔬菜等特色农业,扶持壮大九牛寨乳业、紫团饮业、郭氏羊汤、辛寨醋业、裕丰酿造(5万吨燃料乙醇和DDGS营养蛋白饲料)、西柏林豆制品、康泰牧业酪蛋白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

生态旅游业。依托太行山大峡谷独特的自然风光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自然、绿色、生态为内涵,立足生态观光游,突出休闲度假游,全力打造“绿色XX”生态旅游品牌,把旅游业培植成为县域优势产业和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的龙头产业。通过宣传促销等手段,将XX旅游融入国家级黄金旅游圈之中,成为山西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五、产业发展布局

根据全县地域特点,有重点分层次地合理布局全县生产力,促进人口与经济在各个区域之间的均衡分布,引导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聚集,形成县城北部工业园区、西南部煤炭工业区、城南绿色农产品加工区及中部原料生产基地、东南部旅游区四大经济区域,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县城北部工业园区:以常平开发区为中心,带动钢铁、化工、建材、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形成XX第二产业的主体和县域经济的强大支撑。

西南部煤炭工业区:以百尺镇为中心,带动煤炭产业的发展,形成我县第二产业的重要补充。

城南绿色农产品加工区及中部原料生产基地:以店上镇为中心,带动规模养殖、标准化种植等原料生产基地和绿色农业园区的发展,形成XX第一产业的主体和农村群众增加收入的主渠道之一。

东南部大峡谷旅游区:以桥上乡为中心,带动住宿、餐饮等相关产业发展,形成XX第三产业的主体和东南山区农村群众脱贫的载体。

六、主 要 任 务

坚持以项目为载体,把项目建设作为产业发展的突破口。经过深入调研、反复论证、认真筛选,我县初步确定了产业发展项目和工程211个,其中农业项目87个,工业项目15个,旅游业项目11个,其它项目98个,具体体现在发展规划的各项任务中。

(一)把改造传统产业和引进高新技术产业结合起来,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工业是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是XX加快发展的关键所在。“十一五”期间要坚持走兴工富县、工业强县之路,以新型工业化为方向,立足现有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强化科技人才支撑,促进产业产品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提升县域工业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实现工业企业高水平升级。到2010年,工业结构明显优化,工业环境明显好转,企业实力明显增强,工业项目明显增多,园区建设颇具规模。

提升支柱产业。按照国务院《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和《山西省产业投资指导目录》的要求,围绕“调高、调优、调大”的思路,“十一五”期间,全县工业发展突出钢铁、煤炭、化工、建材、绿色农产品加工五大重点,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形成布局科学、发展协调的新型工业化体系。到2010年,形成以常平集团、环海集团为龙头的钢铁产业,以牛盆、赵屋煤矿为龙头的煤炭产业,以壶化民爆为龙头的化工产业,以特种水泥为龙头的建材产业,以九牛寨乳业为龙头的农产品加工产业等五大优势产业,销售收入和税收占到全县总额的80%以上。

扶持骨干企业。紧紧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支持中部地区发展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机遇,紧扣国家产业政策,把常平集团、壶化集团、华阳集团、环海集团、电子级高纯球型硅微粉、店上12000KVA电石、壁虎牌环保涂料等有实力和带动力的工业企业纳入山西省“十一五”规划“三大方阵”的扶持范围。坚持以品牌兴企业,以企业兴产业,立足现有基础,扩大生产规模,提升规格档次,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形成一批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骨干企业。到2010年,力争创建国家级名牌产品1个以上,省级名牌3个以上。同时以优势企业为龙头,以产业链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积极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聚集,改变散、小、弱的现状,打造XX工业的中坚力量。在促进企业公平竞争的前提下,制定必要的扶持政策,使那些发展前景好、发展优势明显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尽快脱颖而出,做大做强,成为行业的龙头企业,增强产业发展的聚集能力。

引进新兴产业。要创优发展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与科研院所联手,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环保型的新技术项目,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抓好园区建设。园区是工业发展的载体,也是产业聚集的平台,要集中力量抓好以常平开发区为主的城北工业园区、城南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充分发挥园区产业集群、要素集聚效应,引导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园区汇集,引进一批有规模、有实力、有活力的高新技术项目,成为县域经济增长的重点区域。在园区建设上,要围绕打造绿色园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做到规划一张图,交通一张图,产业一条龙,政策一盘棋。在园区规划上,突出产业特色,按照国家标准化生产的要求,搞好园区布局,积极承接京津冀和环渤海地区经济的新一轮产业转移。到2010年,城北工业园区实现工业产值100亿元以上,税收7亿以上,使工业园区真正成为经济活跃、功能齐全、环境优美、体制先进、管理科学、运转规范的经济增长示范区。

(二)把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结合我县农村经济的实际,大力实施“强农富民”战略,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不断增强农村经济实力。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支撑,按照“突出重点,打造绿色”的原则,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和畜牧产业,培育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品牌。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在晋庄、龙泉、集店等乡镇发展优质小杂粮基地;在集店、龙泉、黄山等乡镇发展优质蔬菜基地;在树掌、东井岭、石坡等乡镇发展脱毒马铃薯基地;在龙泉、店上、百尺、黄山等乡镇发展优质玉米生产基地;在树掌、东井岭、石坡等乡镇发展中药材基地;在店上、龙泉、晋庄、五龙山、石坡等地发展规模养殖基地,形成多乡一业、多村一品的农业产业化格局。“十一五”期末,建成优质玉米基地5万亩、优质小杂粮基地3万亩、脱毒马铃薯基地3万亩、绿色中药材基地1万亩、绿色蔬菜基地2万亩,全县生猪饲养量达到13万头、羊饲养量达到10万只,奶牛饲养达到1万只,同时加强动物检疫,建设县城和乡镇定点屠宰厂,形成以玉米、蔬菜、中药材、畜牧四大产业为主体的农业产业结构框架。“十一五”期间粮食产量每年稳定在9500万公斤左右。

突出加快林业发展。以近自然林建设为基础、以低效防护林改造为突破口、构筑高效、稳定的林业生态体系为目标,全面实施松树系列开发、森林资源减灾防灾、退耕还林地开发、野生绿色资源开发等四大工程。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2010年,新增造林面积10万亩,全县有林面积达到9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0%。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以牛奶、陈醋、羊汤、土豆、黄花茶等为重点的农产品加工业,重点扶持紫团饮业、辛寨陈醋、郭氏羊汤、西街裕丰酿造、九牛寨乳业、西柏林豆制品等龙头企业,培养大型肉制品加工企业带动畜牧业发展,落实信贷和税收优惠政策,鼓励龙头企业联基地、联农户、扩规模,提高农副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根据国家政策,依法推进土地流转,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体制的前提下,鼓励土地使用权的流动和重组,鼓励龙头企业或其它中介组织租赁农户的土地使用权,鼓励农民以土地使用权入股,与龙头企业组成股份合作制农业企业,逐步建立起与农业产业化相适应的土地流转制度。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以强化服务为重点,改善农民进城环境,取消针对农民子女上学的不合理收费,给他们以平等待遇。积极发展家政帮扶组织,使广大外出务工人员开心走出家门,安心在外致富。加强对农民外出务工的信息服务,促进农村富裕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加大小城镇建设力度,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实现农民就地转移。加强对农民工跨地区就业的服务,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广泛开展农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技能,增强农民外出就业竞争力。“十一五”期间培训人员达到3万人,外出务工人员稳定在6万人。

(三)把做大旅游和拉动经济结合起来,大力推进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旅游是我县今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要按照《太行山大峡谷自然风光旅游区总体规划》要求,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通过市场运作,激活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推进商贸业、房地产业、社区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发展。尽快将旅游业培育成我县新的经济增长亮点。到2010年,年旅游人数达到100万人次,门票收入达到2000万元,旅游总收入达到3亿元,占GDp9%。

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充分利用我县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资源优势,突出历史文化、自然风光二大支点,精心打造XX旅游朝阳产业。一是抓好景区规划。以县人大批准的《太行山大峡谷自然风光旅游区总体规划》为依据,按照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拓展太行山大峡谷旅游空间,开发鹅屋自然风光旅游区。二是打造精品景区和旅游线路。抓好精品景区建设和旅游线路建设,形成县城商务观光休闲游、沿线绿色生态游、革命传统红色游、东南山区农家游、红豆峡情侣游、八泉峡探险游、十八盘黑龙潭登山游等系列旅游产品。到2010年,太行山大峡谷旅游区整体达到AAAA级。

加快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以景区景点生态环境和交通基础设施为重点,加快通往景区道路、景区环线、旅游步道建设,努力改善旅游业基础条件。力争新建晋煤外运出省通道,将荫林公路大峡谷段改造为旅游专用公路,同时做好太行山大峡谷--太行水乡--黎城黄崖洞旅游公路XX段的前期规划工作。完善景区内水电通讯、垃圾污水处理等配套工程建设,形成与旅游市场相适应的旅游基础设施,提高旅游质量和接待能力。

拉长旅游产业链条。发挥旅游“一业带多业、多业促发展”的链条效应,加快行、游、住、食、购、娱等旅游相关产业发展。引进资金建设马安驼、仙居、南石窑旅游渡假村、避署山庄,加快南平头坞旅游服务区建设。提高餐饮、住宿接待能力。积极开发具有XX特色的黄花茶、紫团参、石雕、XX秧歌光盘等系列旅游商品。在旅游区建成旅游商品超市和风味小吃一条街,增强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促进产业联动,提升产业层次,带动XX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坚持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发展理念,形成统一协调、竞争有序、高效运作的旅游管理体制,提高旅游业的组织化程度和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改善旅游软环境建设,营造和谐的旅游环境,打造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

加快发展服务业。依托太行山大峡谷旅游区和紧邻长治市区的区位优势,繁荣提升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物流、商务服务、文化、房地产、商贸等服务业,构筑新型服务体系,推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鼓励发展财务法律、研发设计、资产评估、决策咨询、经纪代理等各类商务服务业;大力发展演艺、印刷、民间工艺品等文化产业;优化房地产开发和供应结构,增加普通商品房供应,延伸发展房地产服务,保持房地产健康快速发展;合理布局商业网点,提高县城商业中心的发展水平,依托小城镇建设,健全农村商品流通体系,拓展农村消费市场。

七、政策与措施

(一)加快做大龙头企业,集中力量建设重大项目。

一是每个重点产业选择和确定2-3户龙头企业,做好企业发展规划,根据不同行业的发展特点,制定相应的扶持措施,支持龙头企业以市场为导向,资本为纽带,对内强强联合,对外靠大联大,大力实施企业重组,使产业资源向行业龙头企业集中,推动产业整合。二是千方百计新上一批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深加工及应用项目,延长产业链。三是突出抓好六大重点产业技术改造和招商引资项目,每年按实际投入亿元以上或新增产出亿元以上的标准,确定重点项目,对重点项目积极争取列入国家、省有关专项计划,优先申报争取省、国家有关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

(二)加快产业园区发展,促进产业发展集约化、簇群化。

创新园区管理体制、运作机制、招商方式、服务内容和考评手段,不断提升园区发展水平,把园区建成产业招商和发展的平台以及优化产业发展布局的主要载体。一是打造园区产业招商平台,进行园区产业招商,利用资源和市场优势包装、推介项目,吸引大企业、大财团前来投资。通过产业招商和园区集聚,发展产业配套项目和深加工项目,拉伸产业链,使整个产业资源得到综合开发和利用。二是抓好园区规划,建好常平工业园区、城南农业园区和太行山大峡谷旅游开发区。通过完善园区基础建设,提供优质服务,吸引重点产业中的核心骨干企业入园建厂,带动其他配套和相关企业进园发展,形成产业特色园区。三是整合园区资源,统筹协调发展,形成各具特色、良性竞争、互动发展的园区经济发展态势。各园区要发挥优势,有所侧重,选准各自的重点项目,致力于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蔟群化发展。

(三)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民营企业发展。

一是创造宽松的环境,鼓励和引导个体、私营等民营企业参与全县产业发展。发挥民营企业敢冒风险、快速决策、机制灵活等特点,加强产业政策导向,完善服务体系,优化生产要素和资源配置,壮大企业规模,提升结构层次,使其成为产业发展中最具生机和活力的力量。二是推进龙头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帮助和引导企业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和有效的运行机制,引入先进的发展理念,提升发展水平,使其成为产业的示范样板和核心力量。三是制定和完善配套的政策措施,促进中小企业加快发展,推动中小企业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围绕核心企业实施专业化分工协作,发展一批“小而专”、“小而精”、“小而优”的企业。

(四)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一是大力推进产业的信息化建设,特别是行业龙头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研发、设计水平以及工艺和生产技术的变革。应用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加速企业管理信息化,实现业务流程再造和管理创新,促进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信息等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二是加快企业技术创新步伐,建立以龙头企业技术中心、企业技术创新中介服务机构和科研机构共同构成的主导产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增强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三是以提高质量,增加品种和提高效益为目标,积极采用行业先进适用技术实施技术改造,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步伐,促进产业升级。四是积极实施名牌带动战略,以名牌产品带动产业发展。遵循市场规律,以企业为主体,把名牌战略与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争创一批省级、国家级名牌产品,增强产业竞争力。

(五)拓宽融资渠道,支持重点产业发展。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同时利用政府资金引导,银行贷款筹资,企业扩大再生产投入,民间资本投资,上市融资等多种途径,实现多元化投资。主要是:一是营造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吸引外地资金前来投资,使之成为产业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二是充分发挥各银行信贷资金对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积极向银行推介重点项目。通过贴息引导机制和市场化的项目贷款担保机制,引导银行加大对重点产业的信贷投入。三是鼓励企业运用资本营运的办法筹集发展资金。支持企业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吸纳社会资本等形式,加快推进企业股权多元化。原创文章,尽在文秘知音网。

(六)实施人才工程,造就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

围绕产业发展需要,抓好企业经营者、管理及科技和营销人才、技术工人、工业管理干部四支人才队伍的建设,关键要造就一批善谋实干的优秀企业家。一是积极创造条件,制定有效的措施,建立培养、吸引、使用人才的新机制,创造良好的人才环境。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人才引入、选拔和使用机制,特别是建立职业经理人市场。广泛引智纳才,用机制、事业和感情留住人才。二是探索市场化的人才培育方式,创新培训机制,加大对企业各类人才的培训,提高各类人才的素质和职业技能。三是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对业绩突出的企业经营者继续给予重奖,鼓励和倡导技术、专利、科研成果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建立管理、科技、营销人员、高级技工贡献与报酬挂钩的分配体制。

(七)加大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

上一篇:寄递安全承诺书下一篇:名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