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初一作文

2024-04-10

启发初一作文(精选14篇)

篇1:启发初一作文

小事情大启发初一作文

今天,我和几个好朋友在一起玩,一阵吵闹声引起了我的注意,我一看原来是对面楼的贾长峰(我们叫他小峰)和表弟在一起玩,不知怎么他俩打起来,我仔细一听,原来是这么一回事:小峰的表弟在班里考了第三名,小峰的妈妈夸了他表弟,批评了小峰,说他考得不好。原来这对兄弟好的不得了,可是就因为这事,俩人吵了不止一回。只见俩人越吵越凶,你骂我,我骂你。考不好的嫉妒考好的。这事我见过不止一回,都是俩人互相嫉妒。

其实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以前的同桌学习很好,比我强,我便嫉妒他。我越嫉妒他,就越看他不顺眼。经常和他闹别扭,挑他的刺儿,常常闹得鸡犬不宁。闹得老师大发脾气。今天我终于懂得了一个道理: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个人的.身上都有缺点和优点,我们不应该嫉妒别人的优点,反而应该去学习他。以此改正自己的缺点。这才是做人的基本原则。每个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因此要懂得谅解别人。只是有的人嫉妒心太强了。独木不成林,大家应该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团结在一起。你说是不是?

一阵吵闹声又传入我的耳中……“哎——”

篇2:启发初一作文

暑假的一天中午,我骑车去花园小区的同学家玩。到了花园小区时,车胎扎到了玻璃,爆胎了。我便推着车到小区的修车铺去换胎。

我到时,修车老人正在给一辆车打气。他矮矮的个子,窄窄的肩膀,饱经风霜的脸上爬满了鱼尾纹;岁月和艰辛已使他两鬓染霜,常年操劳的手上布满了青筋。我往旁边一看,那里有七、八辆车正在“排队”等待修理,似乎还要等很长时间,我便把钱交给修车的老人,告诉他车子的毛病,又把车搁在“队尾”,就走了。

我和同学去小区里的空地踢足球。而那个空地,刚好就离修车铺不远。

夏日午后的天气很炎热,但我球踢得依然很痛快。不一会,我就口渴了,买了瓶水,坐在空地旁的石椅上歇凉。那儿是个“风水宝地”,刚巧被一片浓密的树荫遮住。而此时,我的目光却被修车老人给吸引住了。

现在正是夏季一天中最热的时候。修车铺的位置不好,四周没有一块阴凉地,完全暴露在烈日下,火辣辣的阳光直刺老人的后背。这时,老人仍在忙碌地工作着,一会儿也不敢歇息,因为活比较多。就连花白鬓边冒出了豆大的汗粒,也顾不得擦一把。

此情此景,使坐在树荫底下的我不由得心里一动,便站起身来跑到那位正在辛苦工作的老人面前,双手将水递给老人。这对我来说是从来没有的事,因为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这位勤勤恳恳的修车老人。

显然,我的举动也让老人很惊讶,他小心翼翼地问:“我喝了你喝什么?”“我不太渴,您喝吧。”我答道。他肯定是渴极了,却也只倒了一半在他那个小水瓶里,余下的半瓶仍然还给我。

他直起腰,仰着头,“咕噜,咕噜”几口就喝完了,末了还意犹未尽地咂咂嘴。我可以清楚地看见他脸上绽放出快乐、幸福的笑容,这笑容在阳光下伸展着。

随后,老人的话渐渐多起来,他先问我是哪个小区的,又问我住几栋楼几号,我都一一回答。最后,老人微笑着对我说:“有机会,我一定要上你那去修车,因为你那院里有像你这样好的孩子。”一番话说得我不好意思起来。好在车很快就修好了,我骑着车,耳边回响着老人对其他顾客说的话:“呵呵,今天可真高兴。碰到了这么好的一个孩子。”

听到老人这样的话,我的心里也充满了快乐。因为,我仅仅用半瓶水,就换来了老人的快乐。别人是因为我而快乐的啊,我的心当然也就高兴啊。

篇3:启发初一作文

体育课的启发式教学不仅是提出问题,引起思考,解答问题,而且要调动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教师如何“启发得法”是启发式教学的关键。

2.启发式教学概念

体育课启发式教学的特点是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正确理解所学知识、技能;调动学生完成练习时的积极性、自觉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3.初一学生情况

学生刚升入初中,对初中生活充满好奇;生理上处于生长发育期,部分学生刚开始发育,力量、协调能力明显提高;在思想上表现缺乏耐力,注意力不集中;在篮球学习上表现为比较热爱,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动作要领掌握不牢固,对枯燥的基础练习缺乏耐心。

4.启发式教学在初一篮球教学中的运用

4.1树立偶像 ,建立兴趣 。

初一学生对篮球不甚了解,谈不上喜欢。现在信息技术发达,学生或多或少都会了解一些篮球信息,或从电视上看比赛直播,或从动画片上获得信息。跟学生聊一些他们知道的信息,找到相互的共同点,引起学生兴趣,灌输一些关于篮球的信息, 树立初步的篮球概念。比如最近比较热门的新星———林书豪,因为新闻出现比较多,可以向学生宣传他的一些篮球战绩、经历等,帮助学生树立偶像。再者动画片“灌篮高手”中一些经典人物,可以树立虚拟偶像。偶像的树立既可以让学生更多地关注篮球,了解篮球,又可以激发对篮球的兴趣。

4.2提问引导 ,提炼重难点 。

根据篮球课所要学习技术的原理,提炼重难点,然后根据实际情 况 ,提出问题 ,慢慢引导 学生积极 思考探讨 ;先了解重难点,在此基础上慢慢消化知识,掌握技能。如单手肩上投篮教学中,老师直接做出球出手后,拨指停留动作。提问学生 :“这个是什 么动作?”学生开始 猜测想象 ,等一些学生说出看法时, 老师再讲出答案:“是单手肩上投篮的拨指动作。”老师再提问:“为什么篮球投出去的时候球会旋转?向什么方向旋转? ”然后做出单手肩上投篮动作,把三个手指最后拨指做得比较明显,球出手后拨指动作做停留。听取学生意见后,教师进行总结,提炼出该技术的重难点。由于刚才的提问使学生注意到了动作的关键, 因此练习时学生会比较注意。成功的提问引导是激发学生思维想象的催化剂,一堂课“启发”得是否成功,就看“提问”得是否精彩。因此, 教师提问要摸透教材的同时, 从学生实际出发难易结合。针对教材,针对学生,有的放矢,问得合理,以教师的提问激活学生,激活课堂。

4.3动作对比 ,突出要点 。

对比启发就是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利用教材中可供比较对照的内容提问学生,启发学生进行求同析异的对比。对比启发对学生视野的开阔、技术概念的形成、记忆的巩固,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等大有益处。在篮球教学中,教师运用对比启发是通过对技术运用分析对比, 使学生在比较中得到启发:(1)同个技术的不同要求对比。如提高投篮命中率,一般学生只会考虑瞄得准不准或者动作正确与否,忽略投篮时的弧度问题。教师可以投低、中、高三种弧度,让学生观察思考。教师讲解低弧度球好控制,但篮筐入球面小;中弧度球较好控制,篮筐入球面也较好;高弧度球难控制,篮筐入球面大。由此相互比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 (2)同个技术的不同人对比。运球教学前进行运球接力比赛, 在赛后将较快学生和一般学生选出;和教师一起进行运球。让学生进行观察,通过比较,取优去粕,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教师通过技术讲解,让学生动作表象与技术概念相融合。

4.4规则讲解 ,技术纠正 。

一般很多篮球技术都受到规则的限制, 规则成了一些技术动作的标准。通过一些重要细小的规则讲解,让学生了解某些动作是否违例,如翻腕。有些同学运球时不经意间就翻了,通过规则强调,让学生认识到是运球违例,从平时多注意,进而改变不良习惯。如三步上篮。很多学生就理解为是走三步或者三步启动后停下;但是老师把走步的规则讲清楚,让学生了解三步其实最后一步是腾空步,实际上只跨两步;三步上篮启动停下就多走了一步属于走步。让学生通过规则的导向作用更加深刻地理解篮球技术,提高技术水平。

5.启发式教学的应注意的问题

5.1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 , 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做好各种准备工作,为启发式教学创造条件。

5.2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发挥教师的主导性 。

5.3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和水平进行不同教学 ,要做到启而有发,启而有效。

6.结语

篇4:课堂作文的启发策略

关键词:课堂作文 启发 策略

语文教学中,作文的教学始终是一个很难突破的重点和难点。虽然许多专家进行了长期不懈而有效的探索,但还是难以从根本上得出具有普遍适合性的答案和方法。这其实并不奇怪。写作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不同的人生活积累及其感受极为不同,面对同一个题目肯定会有不同的联想和设想,如果大家最后写出完全相同或者相当近似的文章,那真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况且写作是一个人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稍有阻碍就会卡壳。当然指导者,自然各人也是各面,不可能对同一题目作出相同的指导。从教学实际看,如何让不同的学生面对同一个作文题目,各自写出内容和形式不同而同为好的作文,这才是语文要追求的目标。

一.最广泛地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

写作中,最起码其实也是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觉得有话要说,这种感觉越强烈,相对来说其写作就越顺畅。然而,面对几十个不同的人,要使他们全部达到有强烈的表达欲,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这就需要老师启发有方。从表达的基本原理来说,如果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那么他们就不会为不知说什么而苦恼了,而打开话匣子的关键在于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让他们面对作文题有大量的生活素材和感受爆发。虽然因社会的多元化,现代家庭出现了许多不同职业和特点,但是同一班级的同学年龄相同,生活于同一区域,基本经历相似,因此教师努力地在这个相同点出发,寻找可以开发激活生活感受的突破口,还是能够迅速发现话匣子的“开关”的。例如从最近当地发生的热点问题、季节性变化、家庭基本人员结构、孩子中最热的卡通、动漫等等学生普遍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启发学生从中发现有价值有些感受的素材,这样学生一般不会觉得无话可说了。

二.最便捷地设计材料的组织方式

当然,有了素材不等于学生就能写好作文;有了话说,不等于就能够把话说好。对于一篇文章来说,还需要谋篇布局,将各种材料很好地组织起来。有些老师很“尽责”,为了防止胡说一气的现象产生,在学生动笔之前会“引导”学生按照自己预先设计的一个模式,一步步诱导学生接受一个既定的的套路。其实这是吃力不讨好的。

可以说,作文指导中,构思等老师设计得越精致细密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越大。因为无论各人所取素材还是其个性都具有差异性,而真正培养写作能力即在于形成每个学生的独特性,所以千篇一律的结构套路就会扼杀学生创造性。我们在引导学生进入过去生活素材情境中之后,挑选若干不同素材和个性的学生,请他们交流或者老师启发其结构方式,这样就有几种因事而具的模式和变式,提示如何根据自己写作材料确定结构模式的原则和方法。学生在这种既具体可感可学的思维碰撞过程中明白了常见的模式,又能大致学会其技巧,让他自己确定组织材料的方式就不仅可能且有趣了。

三.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奇异思路

学生作文并不是文学创作,而是掌握基本的写作能力。不过也不能因此忽略了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要注意鼓励一些有奇思异想的学生。我们在同学交流中敏锐地发现有创意的思维模式,及时予以鼓励和提倡,对全班有激励作用;在交流中对一般性结构模式适当点拨,启发其通过变形、延伸等方式来使文章结构产生新意;通过回忆经典名作的结构模式或者创新方式来启发学生根据素材特点创新模式等等。采用这样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所需时间不是很多,但是意义不可小觑。如果长期的模式化结构作文的指导,会使学生养成公式化、套路化的思维习惯,渐渐产生思维惰性,这个危害不仅会在作文中长期存在,还会波及到其他学科的学习甚至终生的工作中。

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在作文中不仅有话要说,而且尽量说得更好,更有创意。

篇5:那一次我很受启发的初一作文

那天我和妈妈吵了一架,回想起来真像两国交战一般:

到了星期六,我好开心,因为我已做好了作业,我拿起报纸津津有味的看着报纸。这事妈妈走了过来,说:“我要帮你报一个书法班吧,毛笔好一时间没练了!”“啊!”我睁着大大的眼睛说,“不是已经有两个画画班了,我不,小孩子生来就是学习的机器吗?就算是机器也要休息的呀!”“这件事我来决定!”妈妈坚定地说。我发火了,大声说:“你这叫做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不行不行...。。”俩人都吹胡子瞪眼的,差点用上了“核武器”。

我火冒三丈的走回自己的房间,趴在自己的书桌上。无意间我看见了报纸上有这样一则真实的小故事:一位成绩十分优秀的学生因为家中十分平穷,辍学了,好像一面墙隔开了她和学校,所有的希望和梦想都破灭了。但她没有放弃自己的读书梦,后来她靠勤工俭学继续读上了高中。

篇6:初一小说《神秘岛》心得及启发

合上这本书,我深深地被这五个人所打动了。他们全靠自己的力量,没有别人的一点帮助在这个岛上生存下来。他们勇敢,因为他们敢于克服各种恶劣的环境;他们坚强,因为在这荒无人烟的小岛上他们始终没有放弃。看到这里,我也不禁想起了我自己。

记得去年的时候,姑妈给我报了钢琴班,想让我长大有一技之长。一开始我还对钢琴有很大的兴趣,可是到后来,我就对钢琴逐渐失去了兴趣,后来干脆不想练了。而姑妈则不断劝说我,说钢琴很贵,而且如果你要开始练就必须一直练下去,而且钢琴在以后会对你有很大的帮助。可那时候的我并不懂事,听姑妈说这些话后,我不但不听,还跟姑妈顶嘴,并且越来越不喜欢钢琴了。可看了这本书之后,我深感我做错了。故事中的五个人就是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在那个小岛上存活了下来。而且他们所处的环境是那么险恶,我只是被小小的钢琴所难住了。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成功。所以,我开始向那五位坚持不懈的人学习。现在,我又开始好好练钢琴了。

篇7:启发初一作文

曹操出身于一个官宦家庭,从小聪明伶俐。曾只身刺杀董卓,但失败。当时我看到这一段时,觉得曹操是一个大英雄,敢刺杀当时只手遮天的董卓,为民除害。虽然失败了,但他沉着冷静,及时想办法脱身。

后来,他与陈宫一起逃命,在吕伯奢家中借宿,可曹操疑心太重了,竟以为吕要杀他,结果杀光吕伯奢全家,还说出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样的话,以至于陈宫认为他不是良人,分道扬镳。

他和刘备青梅煮酒,曹操很霸气地说:“天下英雄只你我二人。”刘备吓得筷子都掉了,而曹操却是笑,面色如常。试问天下有几人能有曹操这样的胸襟和气魄呢。

在关羽执意要离开时,他并没有追杀,而是放走了他;当袁绍认为献帝是一个毫无价值的废物时,曹操早就想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计策,成功拿下汉献帝;他还割发代首严格遵守军纪, 取信于军 ;还有杀粮官、战袁绍等等诸如此类的事情。南征北战,最后统一了中国北方。

曹操因奸诈获得一次次的胜利,也因狡诈遭到世人唾弃,为人不齿。但我认为,在那样的乱世之中,有多少能干志士都死于非命,曹操用自己的人生态度和聪明才智,走出了不一样的道路,并且一步步、一点点爬上高位。

他坦率,不比那些打着真人君子旗号却野心勃勃的人;他狡诈,不比那些自已为聪明目中无人的人;他狠毒,不比那些暗地里暗算别人的人。

我欣赏曹操的性格,虽然猜忌奸诈,但他很聪明懂得审视时度、很直率不像刘备装仁厚,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不做作,这样的他更显真实。

篇8:启发初一作文

具体来说, 在作文教学中, 我们这样指导, 这样训练才有效。

一、以经典篇章为题材, 发挥教材的话题功能。

我们所传授的知识, 所开展的作文教学, 主要源于教材, 源于课堂, 那些大气、有厚重感的佳作往往是对教材深悟后的极致发挥。因此, 利用经典文章的讲授, 有意识地供给学生“炊米”, 从而产生新的思想认识, 应是作文教学的上策。如教材中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花鸟树木、山川田野、古迹名胜的物象描写, 足以激发我们的联想、想象, 如果灵活地转换到话题里, 则会别出机杼。如刘禹锡的《陋室铭》、于谦的《石灰吟》、周敦颐的《爱莲说》、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苏轼的《石钟山记》、陆游的《咏梅》、龚自珍的《病梅馆记》、袁鹰的《井冈翠竹》、茅盾的《白杨礼赞》、郭沫若的《银杏》、梁衡的《晋祠》、艾青的《礁石》、巴金的《灯》、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普希金的《致大海》、高尔基的《海燕》等, 其形象、其哲理、其内蕴, 皆有可师之处, 如果我们由此生发, 恰当地运用到“蜜蜂”、“飞蛾”、“蚂蚁”、“落叶”、“根”、“苗”、“风”、“雨”、“星”、“蜡烛”、“时钟”、“窗口”、“门”、“墙”、“台阶”、“面具”、“脚印”、“网”、“弹簧”、“铺路石”、“废墟”、“潮”、“河岸”、“轨道”, 乃至高考作文“山给人以沉稳, 水给人以灵动”、“买镜子”、“脸”类似的话题, 那么是否会更好?同时, 教材又是浓缩的历史, 这里有孔子、孟子、庄子、韩非子、孙膑、屈原、扁鹊、毕昇、齐威王、邹忌、秦始皇、刘邦、项羽、司马迁、曹操、诸葛亮、周瑜、李世民、魏征、司马光、文天祥、李白、杜甫、白居易、陶渊明、苏轼、辛弃疾、陆游、李煜、关汉卿、海瑞、林则徐、孙中山、彭德怀、鲁迅、史铁生、莎士比亚、莫泊桑、巴尔扎克、普希金、海伦·凯勒、霍金等人物, 更是“万能”的题材。如果以鲁迅先生“我们自古以来, 就有埋头苦干的人, 有拼命硬干的人, 有为民请命的人, 有舍身求法的人”这段文字为论点, 撷择其中若干人物为据, 论证自然典型有力。由此可衍生出“感动”、“奉献”、“脊梁”、“空谈和实干”、“寂寞”等一系列话题, 推及高考作文“铭记与忘记”、“自嘲”、“纪念”一类的话题, 写作也许会从容得多。另外, 教材还是文学形象荟萃的展馆, 如孙悟空、鲁智深、武松、杜十娘、柳毅、林黛玉、薛宝钗、范进、华老栓、法海、保尔、玛蒂尔德、罗密欧、葛朗台等, 为记叙或议论提供了“资源”。若将其梳理, 建档分类, 会成为若干话题, 进而获得一题多解、一材多用的最大效益。

二、采用逻辑思维训练这一传统作文教学方法, 在辩证分析、情景发展反思中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要强化以下几种思维方法的训练:

1. 求同法:

即善于发现事物间的相同点、相似点, 善于归纳、概括, 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如“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左丘失明, 厥有《国语》, 孙子膑足, 兵法修列, 不韦迁蜀, 世传吕览, 韩非囚秦, 《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 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作也”这段经典论述, 共性是谈“逆境与成就”的关系, 可提炼出“逆境中往往能激发活力, 迸发灵感, 成就非常的大业”这样的观点。又如材料: (1) 俗话说:“一个巧皮匠, 没有好鞋样;两个笨皮匠, 商量出鞋样;三个臭皮匠, 赛过诸葛亮。” (2) 俗话又说:“一个和尚挑水吃, 两个和尚抬水吃, 三个和尚没水吃。”这两个相反俗语, “人数与结果”是共同点, 可概括为“心齐的作用”的论题;再如高考话题“山给人以沉稳, 水给人以灵动”, 其立意为既要有原则性又要有灵活性, 而某市诊断考试话题作文“执著与豁达”与其异曲同工。

2. 求异法:

即从新的角度, 发现事物之间的差别与矛盾, 用新的观点认识事物。主要有: (1) 对常见的典故、寓言、传说、成语、俗语、重新审视, 深度挖掘, 甚至是颠覆。如“闭门造车”好;杀鸡“要”用宰牛刀;“曲突徙薪”赞;“狐假虎威”析, “门庭若市”另解;孟母非“三迁”不可吗;“对牛弹琴”辩;“割发代首”是作秀;“墓碑无字”之我见;“郢书燕说”的想象力, “运斤成风”赞郢人;“鲁人徙越”精神颂, 画鬼不容易;千金买骨的意义;“先知先觉”的好处;投机取巧有何不好?好为人师并不一无是处, 欢迎吹毛求疵;不求甚解不无益处;忧患容易使人颓废, 居安思危何死之有;理屈词不穷;强者不一定先下手;墙倒众人“扶”;吃一堑未必长一智;要变就得离其宗;众人拾柴火焰低;狗拿耗子有什么错;不怕有过但怕无功;谋事成事都在人;明哲保身有什么不好;好高骛远不好吗;送炭何必雪中等。 (2) 对传统固定说法问难质疑, 逆向思维, 赋予新意。如对“物”质疑:写牵牛花, 可哀叹攀着绳索树枝上爬、不能自立的软骨头, 写荷花, 可赞颂滋养荷花的厚实“污泥”, 写沙尘暴, 可历数它的功劳;对“文”质疑:读《长恨歌》可追问:“何恨之有?”读《石钟山记》可探问“凡事都得目见耳闻吗?”读《万里长城》可发问:“在月球上可以看到万里长城吗?”吟咏名言“学海无涯苦作舟”中“苦”可置换为“乐”、“巧”、“书”;对“理”质疑:“生命不相信如果”, “青春”岂能“赌明天”?“招‘才’可进宝”, 不要唯“财”是举, “不诚不信不为过”, 假如社会没有规则, 读史和读经谁更重要?“新八股”引议联结的好处, 尊严要向受施者倾斜, 工夫在课“内”, 欢迎杂家, 因材施“疑”等。

3. 多向思维:

“多向”, 就是多端点, 多角度, 多方向。要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 必须集中体现在思维的多向性训练上。例如:万事开头难—万事过程难—万事结尾难, 依此训练发散思维。如读《信陵君窃符救赵》话“双赢”, 读《归去来兮辞》评结尾, 读《项链》可以让学生续写尾声, 读《守财奴》可以让学生想象葛朗台在天堂的情景, 读《滥竽充数》、《父子骑驴》、《鲁人执竿过城》这些脍炙人口的寓言及品味“水”、“0”、“青竹”、“尺子”、“假山”、“塔尖与地基”这些常见之物, 细心多思, 多角度切入, 会翻出若干新意。探讨历史人物和文学形象也是这样, 依照时代背景和人性轨迹, 分析性格的双重性和多重性, 也就是“见仁见智”。如王安石评孟尝君, 杜牧、李清照、王安石评项羽, 窦娥和崔莺莺的“大团圆式”的结局, 依此类推, 对岳飞、诸葛亮、杜甫、苏轼、柳毅、成名、阿Q也就有新解了。如果我们将三种思维形式自觉运用到作文的立意训练之中, 在求同求异求新上下工夫, 答案自然丰富多彩, 效果会更好。

三、积掖现实生活知识, 放出眼光、运用脑髓, 多多思辨。

如支配欲、权力欲、名誉欲、财富欲、假唱、明星绯闻、假义演、医院小病大治、医托、清水衙门不“清”、集体腐败、活人建豪墓、审计风暴、英雄的尴尬、主持人出书、网络交友、神童退学、考场“枪手”、经典的颠覆、行骗与受骗、英国10岁女孩缇丽救人等, 这些发生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震撼力的题材, 如果勤于积累, 深度思考, 诉诸笔端, 久而久之, 思想认识水平会大大提升。具体来说, 看《新闻联播》, 写一周新闻述评;看《文摘报》、《杂文报》、《半月谈》等丰富知识, 发展语言思维;看《焦点访谈》、《东方时空》、《文涛拍案》、《创业之路》、《真情旋律》等抒发感想;收集广告语, 给广告分类, 给错误的广告改错, 进行广告创意, 设计广告语等;节假日外出游玩, 观察生活, 写游记等。要做到这些, 必须成为生活的有心人, 养成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好习惯, 那么, 常见的“家庭”、“社会”、“成长”、“教育”、“科学”、“文化”、“道德修养”、“处世”、“人与自然”此类话题写起来就得心应手, 遇到“忙”、“包容”、“自豪与平凡”、“位置与价值”之类高考的作文题也就不会惊慌了。

篇9:试论作文教学中的“背景”启发

【关键词】作文教学    模式化    “背景”启发

当前,教育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而且波及整个教育领域。这是总结经验,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途径。然而,就中国目前的教育形势而言,对我们过去所取得的教育成果的反思,是呼吁改革的最根本原因。中学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更应该值得我们反思。语文不仅是各科之母,而且承担着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而作文教学的成功与否,又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的是否成功。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存在诸多误区,其中最突出的是模式化教学。要想打破这种局面,使作文教学不流于形式,从而取得满意的效果,必须重视作文教学中的“背景”启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背景”来习作,使更多的学生写出有个性的好文章。

一、关于“背景”

本文所讨论的“背景”,是指产生优秀文学作品的条件,包括人的条件和环境条件。人的条件指作家,没有作家,就无所谓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先秦时代的大多数文学作品都是集体创作,有的虽是个人创作,但由于时代久远,也难以考定作者,如《诗经》。此时,人的因素对创作的影响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屈原之后,个人创作明显增加,人的因素逐步引起文论家们的重视。到了魏代曹丕的《典论·论文》,对文章作者的论述开始深入,西晋陆机的《文赋》一出,标志着对作家创作构思的专门讨论的开始。环境条件不仅包括自然条件,而且包括社会条件。像屈原的《离骚》《九歌》《九章》等,不仅描述了复杂的社会环境,而且刻画了丰富的自然景观。

在中国文论史上,对“背景”的重视首推战国时的孟子。孟子提出“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著名观点,对中国的文艺理论界影响深远。然而,由于后人对这个观点理解的角度不同,因而常常产生误解。要准确理解孟子的理论,必须结合句子的“背景”。先秦的礼乐文化,主要是通过《诗经》得以传承的,所以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这是孔子在教育自己的儿子伯鱼时说的话,认为不学习《诗经》就不会说话。可见,《诗经》在当时是何等的重要。然而,问题也就在这里:人们在生活中赋引《诗经》时,往往断章取义,为我所用,忽略了《诗经》的“背景”,使《诗经》失去原本的意思。

针对这一现象,孟子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孟子曰:“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这句话之上还有一段很长的话,主要围绕交朋友这一主题展开论述,所引句子是总结性的话。孟子讲的是要与人交朋友,首先要了解其品性。读古人的作品,是想和古人交朋友,所以要追溯历史,了解其为人,讨论其所处的时代,以便了解其品性。

孟子又曰:“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引文的上下文还有很长的论述,中心主题是要求读者在欣赏作品时,不要拘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原意,要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如果把以上两段引文结合起来理解,那么,孟子要表达的意思就非常明确了。他无非要告诉我们,作品的本意是关键,而要透彻理解作品的本意,必须了解作者的品性,而作者的品性又与一定的环境有关,因此,“背景”对正确理解文学作品关系重大。人们之所以对《诗经》有各种不同的理解,甚至大肆附会政治,就是因为在脱离“背景”的情况下进行解读。

然而,要把“背景”意识贯穿到具体作文教学实践中,还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当前的作文教学在“背景”启发上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背景”只是一种摆设或敷衍,把大量注意力放在对作品本身的解读上。

二、读文教学与“背景”启发

读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很大的分量,也是践行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我们把大量精力放在朗读背诵、炼字造句、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段落安排、中心思想等的训练上。这种模式化教学的结果是,好作品还是好作品,而且越好的作品,离学生的自身实际越远。在这里,我们面临的突出问题是,没有让学生领悟到“背景”的重要。

因此,在读文教学活动中,要启发学生去领悟,是什么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出如此好的作品,为什么?一句话,“背景”启发重在剖析好作品的由来。要做到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首先,在读文教学活动中,“背景”分析要细化。在现行的读文教学过程中,我们都习惯性地对文章的作者和时代背景做简单介绍,然后对文本进行分析。上文已经谈到,这种做法弊病很大,只是把“背景”当作一种摆设或敷衍。因此,在这样的前提下,文本分析就脱离了具体的环境。例如,我们在讲授朱自清的《背影》的时候,往往把注意力放在文本本身:题目如何起得好,开头如何的简洁引人,结尾又如何的照应开头,结构上的四次流泪、四次背影又是如何的安排巧妙等等。这些分析当然很重要,但是应该在具体的“背景”下做分析。如果要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这篇文章的感召力,就应该在“背景”的细化上做文章。例如,朱自清写这篇文章时的生存状态如何,他过去的人生经历怎样,他父亲的人生经历怎样,在家里,父子关系如何,父亲回家奔丧时家庭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及当时的国内国际形势等等,这些都是促使作者创作此文的催化剂,至于他的创作天赋,那是另当别论了。经过如此细致地分析,学生对文章的感情基调体味就会更加深刻。如果我们不能如此细致地分析文章的“背景”,那么,同样是朱自清先生,对他的《荷塘月色》的感情基调的反差又难以把握。

篇10:话的启发作文

一句话,点亮了我人生的道路,一句话,像太阳光一般,温暖着我的心房,一句话,使我受益终生。

这句话出自我父亲的口中。记得是在三年级的时候,老师布置了一篇题目为《我的梦想》的作文。回到家,我欣喜若狂、兴高采烈的写了起来,源源不断的灵感通过笔留在纸上,我笔走如龙将我的梦想表达了出来。转眼间,我的作文便诞生了。我来不及休息,将我的作文送到父亲手里请他看看,也好让他也知道我的梦想。父亲接过我的作文,认认真真的看了起来,用二三分钟便能读完的作文,我觉得他仿佛读二三个世纪之长。父亲慢慢地放下作文眼神中无比的惊讶,他开口用不信的语气问我:“这真是你的梦想吗?”我用坚定的语气作出了回答:“是的。”他沉默了一会儿,眼神中的惊讶逐渐消失,迎上来的是欣慰。过一会,他继续说到:“儿子,你要不要实现这个梦想?这是一个关系重大的选择,如果要,那么你一定要答应我,做到以下几点。一不要放弃这个梦想,努力向这个梦想前进;二从现在开始积累知识,向梦想前进;三从现在开始,每天晚上都写作文,向这个目标前进。你能做到吗?儿子。”

那时我答应了下来,为了向我的目标出发。而父亲的话也对我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人生的道路上,每当我遇到困难要放弃的时候,这句话便出现在我的脑海中,鼓励我,激励我,让我勇往直前,坚持不懈,便我受益终生!

篇11:话的启发作文

爸爸曾说过:“只有坚持才能得到成功,才有了水滴石穿的精神”。

有一天,我和爸爸去树木园爬山,那里的山茶花最多了,一朵朵在树上绽放笑开了脸。一条小溪流淌着,发出了悦耳的音乐,仿佛是一位著名的音乐家在唱歌,还有一片仓翠的草地,在阳光下格外喧闹就如同“世外桃源”。

我一路蹦蹦跳跳地欣赏着一切,各种奇花异草迎着我,一片迷人的景色啊!过了一会儿,我和爸爸发现前面有两条上山的路,一条是环山水泥路,容易走,另一条路是爬台阶,比较难走,“我们走台阶吧”,爸爸看了看云梯般的台阶点点头答应了,我一步跨两个台阶,很兴奋的样子,爸爸说“台阶两边都是树木遮挡着太阳,看来我们是选对路线了”。我得意洋洋的笑着。

没过多久,爬到了半山腰,我出了一身汗,“好渴啊”我说,爸爸这才想起忘带水了。,下去又不行,上去又太累,我们艰难的走着,这时,爸爸鼓励我说“以前爬大尖山更高更难爬,也没带水,都坚持下来了,树木园不高,再坚持一会,身体是可以承受的。”我听着并继续爬,感觉喉咙直冒烟,不时的用舌头舔着嘴唇。

篇12:动物启发作文

平常令人讨厌的苍蝇,看似与宏伟的航天事业风马牛不相及,其实,苍蝇的“鼻子”特别厉害。苍蝇的鼻子是一个能在几千米外就能嗅到气味的“神器”。它的鼻子内含有上百个嗅觉神经细胞,而人们就根据这个发明了嗅觉分析器。

苍蝇的触角也有一个特别的作用,生物学家根据活苍蝇的器官结构和功能,以微电极经电子线路发送电信号,一旦发现气味物质,便立马发出警报声,这就是小型气体分析仪的工作原理。这种分析仪器一般安装在宇宙飞船的座船里,用来检测舱内气体的成分。

篇13:启发初一作文

一、与课文内容相结合, 对学生的联想能力进行训练

在学生的各个教育阶段, 教科书的内容编排尤为重要。对于学生来说, 教科书中的内容是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学习过程中, 教科书可以为新知识点起到详细的解释作用, 学生可以将教科书中的内容看做例子, 从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在这里, 语文教材编排时通常会选用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文章, 为学生起到示范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授课教师可以通过对语文教材的使用, 对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使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如对《卖火柴的小女孩》进行讲解时, 教师可以在讲解过程中与课文具体内容相结合, 对学生提出问题:在其他人享受阖家团圆的幸福时, 小女孩独自走在又冷又黑的大街上, 这时, 小女孩会想到什么事情?作者知道么?学生回答作者不知道, 课文中的内容是作者自己想象出来的。教师继续提问, 作者在这里想象出了哪些内容?学生回答小女孩点燃了火柴, 火光中的圣诞树、火炉及烤鸭等都是小女孩想象出来的。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 作者为什么会联想这些内容?学生会回答, 小女孩的生活环境非常艰苦, 在自己的想象中, 她最希望得到的就是家人的爱、温暖及食物, 所以作者会联想出这些内容。教师通过这些问题, 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 学生在写文章的过程中, 除将事情交代清楚外, 还应该进行相应的想象, 以使文章内容更合理。

二、根据图片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

由于小学阶段学生仍对色彩鲜艳的图片产生兴趣, 小学语文教科书在编排时会有大量的图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这些图片充分利用起来, 对学生的联想能力进行激发。教科书编排时经常会使用插图, 插图可以将某一瞬间的情景或某一事件的片段展示出来, 在这里, 图片的展示作用比文字更加直接。教师教学作文时, 如果文章中带有插图, 教师可以让学生将作文要求与图片结合起来思考, 对文章内容进行构思, 加上学生的想象, 使文章内容更生动与形象。

对于学生来说, 写作过程就是对自己的思维进行再加工与创造的过程。学生只有让自己具有较强的想象能力, 才能使自己文章的质量得到提升。教师在教学小学语文作文的过程中, 应加大对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力度。另外, 使用这种方法对学生创作能力进行培养时, 可以不仅限于教科书上的图片, 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模式, 为学生找到有意义的图片或视频, 让学生根据图片或视频内容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让学生与教师一起回答问题, 一起思考问题, 在轻松的氛围中加深对于“想象”这一写作手法的掌握, 能够对这一手法进行灵活运用。

三、在对物体进行观察时诱导学生展开联想

想象力是创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在写文章的过程中, 若想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激发, 就要对学生自身的观察能力进行培养。在想象过程中, 还要与一定的观察力结合, 对学生的创作进行恰当地引导, 使学生在对事物进行恰当观察的基础上, 自身写作水平得到提高, 同时使教师作文教学效果与质量有效改善。例如教室中最常见的物品就是粉笔, 教师可以以粉笔为例, 让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 想象粉笔可以是什么, 由粉笔能联想到其他什么事物, 同时以此为题进行写作。

任何艺术都是来源于生活的, 因此, 教师教学作文的时候, 不仅要让学生对教室内的事物进行观察, 还要对教室外的事物、大自然中的事物进行充分观察。在小学阶段, 学生的好奇心比较旺盛, 想象力比较丰富, 面对新鲜事物时, 尤其容易激发好奇心与想象力, 从而得到各种各样的答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 之后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想象与教师给出的作文题目相结合, 写出相应的文章。这样的文章融合了学生的真情实感及合理想象, 并且做到文题相符, 使学生文章的质量得到提高, 也可以在程度相同的学生中显得出类拔萃, 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满足感, 从而增强自信心, 让学生喜欢上写作。

四、以故事为媒介启发学生展开联想

在小学阶段, 学生仍对世界充满了好奇, 新奇的故事可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 故事是他们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 所以, 在小学语文课本的编排中, 各种童话故事占据了一定的篇幅, 这类课文可以使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让学生能够在读后记忆犹新。但是作者如何将这些故事写出来, 教师可以以此为题引导学生思考, 如低年级学过的小猫钓鱼、小蝌蚪找妈妈等童话, 教师可以对学生提问, 小猫真的会去钓鱼么?小蝌蚪真的会说话么?学生回答不会。教师继续提问, 为什么作者要虚构这样的故事, 学生回答为了告诉我们一些道理。在这里, 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 告诉学生, 童话大都是作者在充分发挥自己想象力的前提下虚构出来的。在创作中, 虚构并不是说空话、说谎话、说瞎话, 它是作者以一定事实为依据创作出来的合情合理的想象, 是创作过程中经常用到的一种创作手法。很多优秀的、受到人们喜爱的作品都是作者虚构出来的, 如我国的《西游记》、英国的《哈利·波特》等。在学生接受了一定的关于虚构的知识点后, 教师可以适当列举一些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的有虚构空间的作品, 如《去宇宙做客》、《未来的飞机》等, 让学生练习。在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想象空间后, 学生可以自由地发挥想象, 写出优秀的作品。奇思妙想是儿童的天性, 写作同样需要想象,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做的就是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引导, 让学生写作时结合题目, 进行合理想象, 从而写出丰富多彩的、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切实提高, 同时使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提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启发学生的联想, 使学生写作时将自己的想象力发挥出来, 并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文章中, 从而使自己的写作水平与文章质量得到提高。

摘要:在小学阶段, 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要求是写出有条理、有中心及内容详细的记叙文, 在此基础上, 文章还要具有真情实感。为达到这一目的, 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本文从与课文内容相结合对学生联想能力进行训练, 根据图片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时诱导学生展开联想及以故事为媒介启发学生展开联想等几个方面出发, 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启发联想的运用进行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启发联想

参考文献

[1]王功高.启发联想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运用[J].文教资料, 2010, (14) :78-79.DOI:10.3969/j.issn.1004-8359.2010.14.041.

[2]蔡萍.试析启发联想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 (新教师教学) , 2014 (7) :181-181.

[3]胡小丽.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探究[J].学周刊:B, 2012 (8) :58-58.

[4]王丽华.作文教学中的创新思维训练[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2 (5) :55-55.DOI:10.3969/j.issn.1009-010X.2002.05.030.

篇14:启发初一作文

一、培养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劳动成果得到别人的承认和褒奖,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自豪感,从而形成自我激励的心理机制。因此,可以说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内动力,当学生对作文产生了兴趣,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写作。在教学中,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的:

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事物和人物

观察与作文的关系非常密切,这是作者获得第一手材料的有效途径。如果不进行全面、细致和深入的观察,写出的作文就显得空洞、不具体、不感人。如何指导学生观察呢?首先,联系实际,针对身边一些有教育意义的人或事,带学生实地观察,教他们认真分析后再展开丰富的联想,做到这一点,写出的文章就会有血有肉,有鲜明的时代感。其次,要教会学生平时留心观察积累材料,对于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要时常留心观察,在这种循序渐进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

2.鼓励学生复述故事

所有的学生对讲故事、听故事如痴如醉,用写“故事文”的方法引导学生作文入门,可促进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每个老师的班上总有那么几个孩子作文写不好,一提到作文就头痛,而写“故事文”能减轻他们一定程度的压力。首先是组织学生召开故事会,然后把所讲的内容、听到的故事写下来。实践证明,从故事入手,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丰富作文内容的机会,因而学生常能满怀信心地写出生动活泼、语言流畅的故事来。

3.做自己的“作文集”

喜爱范文、熟悉范文,正是学生写作文的起始,让学生在作文园地里精心采撷,把自己喜爱的、可借鉴的作文编成集子,变为自己的“作文集”。一是多方面、多角度地搜集,即从报刊上裁剪下来,从学校、老师、同学那里转抄过来,从自己的作文中挑选出来。二是规定一定的时间阅读、筛选。这个阶段是学生潜入海底寻觅珍宝的过程,也是激发兴趣的过程。

4.培养学生的模仿能力,掌握文章的结构

在教学范文时,要使学生了解文章的结构,每一部分的之间的联系,所使用的衔接词语或过渡句、段;在安排学生作文时,要求学生根据范文进行模仿,不作过高的要求,只要学生能把所写的材料组合得起来,就算是达到了目的。例如我上了《桂林山水》后,先让学生知道这篇课文的结构是总分总,然后就叫学生仿照这篇课文的结构写《我的家乡》,结果学生的作文还是很有进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就能掌握文章的基本结构了,作文时,就知道从何处下笔写起。请看我班一学生写的《剡溪——我的家乡》的片段:寒冬的早晨,太阳缓缓地从东方升起,像橘红色的彩球挂在天空,一点儿也不感到耀眼。剡溪像刚睡醒似的,眨着水波粼粼的眼睛,深情地凝视着这个古老的城市,犹如一位慈祥的母亲。整个水面绿得如同一块无瑕的翡翠,亮得如同一面明净的镜子。偶尔飞过几只早起的小鸟,轻巧地从水面上点过,荡起圈圈粼粼的波纹,缓缓地向四周荡开去,唤醒了水中的鱼儿。袅袅升起的雾气像一缕缕轻纱,遮掩着剡溪羞涩的脸,时而如云絮翻飞,时而随风轻轻飘过。早起的人们三三两两地漫步在剡堤上,有的散步,有的打太极拳,有的舞剑……尽情地舒展着筋骨,吮吸着新鲜空气,奏响了一曲“剡溪晨曲”。

太阳越升越高,暖暖的阳光照在剡溪上,水面上波光粼粼,像仙女撒落的一把碎金,整个水面金光闪烁。剡溪变得越来越热闹,一些主妇们三五成群地来到溪边洗衣、洗菜,捶衣声,欢笑声,时时回荡在剡溪上空,剡溪两岸顿时充满了勃勃生机。

5.提供展示机会,激励成功

学生的作文习作一旦被认可,就会对练笔产生兴趣,而且希望自己的习作更多地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许。因此教师应该把奖励当作培养学生作文兴趣的催化剂,更多地为学生提供展示习作的空间。每次写完小练笔,我总要挤出时间让同学们在班上读一读、评一评。写得好的,有进步的,就进行表扬、加以赞许,然后贴在学习园地上展览。这样做既表扬了个人,又让大家得以交流,创设了氛围,提高了同学们的作文兴趣。让同学们都能享受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激励学生乐于习作、练好习作。

二、启发想象

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说得好:“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要形象地描绘客观事物,就需要运用生动的比喻、拟入的手法;要完整地刻画人物的形象,就需要对他们的内心活动作合理的推测;要比较深刻地揭示某一事物的象征意义,就需要展开丰富的联想。因此,小学生作文,虽不是艺术创作,但同样需要比较丰富的想象。

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怎样启发孩子们的想象能力呢?

1.续写想象

许多课文的结尾往往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让学生沿着作者的思路写下去,既巩固了课文所学的知识,又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如《穷人》一文结尾写道:“桑娜拉开了帐子。”可启发学生想象桑娜拉开了帐子以后,丈夫看到了什么,说了什么,以及他们家以后的生活是怎样的,都可以让学生想象,续写下去。

2.听录音想象

作曲家创作美妙的音乐,也是来自生活的源泉。听鸟鸣,想象茂密森林的美景;闻水声,想象泉水叮咚的溪流,波光粼粼的湖水,想象汹涌澎湃的大海。当上到《月光曲》这篇课文的时候,哥哥听到琴声仿佛看到了大海,这时,我就播放贝多芬的钢琴曲让学生听,让他们根据听到的声音进行丰富的想象,然后让他们说一说都想到了什么,仿佛又看到了什么,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上课也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假设想象

假设的东西本身是不存在的,要学生写假设的内容,非想象不可。比如《假如我是……》、《假如我有……》学生在这一个个“假设”中,抒发自己的理想、抱负,描绘出自己的灿烂前景。《2012年伦敦奥运会》就是要学生展开大胆的想象,想象2012年伦敦奥运会是怎样的场面,与北京奥运会比较,各会有什么特色。

上一篇:科瑞健康讲座下一篇:可行性报告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