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营地教育的启发

2024-04-26

国外营地教育的启发(共6篇)

篇1:国外营地教育的启发

感觉这里缺点海派风味,程序匠人能否下功夫拉些海外背景的电子工程师来交流交流?毕竟,电子信息业的发源地在人那里,那里的信息更有时代特点,更具指导帮助价值。

我也不是海派的,但几年里工作关系也耳闻目睹些老外电子工程师们(以下简称LW)的一些事迹,也经常上21IC看各位大侠的精彩发言,总结下二者的点滴差别,也算给各位解解闷吧:

1、收入

LW收入一般5~10 万美元每年,居各行中等偏上水平;国内,大家都各有千秋,但相比其它行业,也差不多是中等偏上吧;

2、工作

LW工作很认真负责,工作时间不会从事无关的事情;国内,大家都能做到吗?

3、休息

LW一下班就走的精光,充分享受休息的乐趣,休息时间、一年N次的法定休假期间不能以工作的事情打扰他的;国内,加班?熬夜?封闭开发?疯狂激情?休假提都不提。

4、周期

LW两鬓白发还在焊接编程很正常,直到退休为止,很平和,心静;国内,大部分人自己都会觉得自个是个失败者吧?!如果35岁了还在干具体的技术。

5、心态

LW很少和别人比,一般只和自个比,所以,大多数时候都能被他们莫名的哈哈大笑所困惑,怎么老外天天这么多的高兴事情?!国内,大部分人刚好相反吧,愁眉苦脸,怀才不遇,人比人气死人的。

6、技术

LW技术我是真服,产品简洁实用,精雕细琢,看了后总有点恍然大悟的感觉,后来想想,也是,电子信息本来就源自欧美,语言又是母语,人学起来自然水到渠成;我们呢,有条件的看英文原版,无条件的看些译本,译者本身的水平有高有低的,这就造就了有的牛人很牛,如坛子里的一些前辈,但大多数对原理一知半解,抄的比原创的多的多,换个领域,就又一窍不通,很少有掌握技术本源,举一反三的;

7、关系

LW同事关系比较简单,工作配合简单易行,你比我强,我不嫉妒,但我会想法提高自己,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互相尊重,对上对下不卑不亢;国内,文人相轻是陋习,就像飚车,总想比下高低,鄙视别人媚上自个却时不时也犯贱,比你高的你嫉妒,比你低的你鄙视;

感觉国家还不够发达,使得我们辛苦读书到大学毕业后,能人人有房住,人人有车开,遇到的老板也大多急功近利,自个的心态也变的浮躁,有心从事技术的又被这样那样的言论所动摇,无奈销售、业务也是一将功成万骨枯,成功的总是少数。。。

刚毕业的迷茫,困惑;毕业几年的还是迷茫,困惑;不读研的拿不到高薪,读研的即使勉强拿了高薪也不能保证持久;

梦想幸福,自己却一身陋习;

论坛里的牛人,身体,金钱,地位,心态,家庭,也一样牛吗?答案有肯定的,但也一定有否定的。

怎么妥善处理这么些个环节?也许LW们已经给出了答案:

1、身体是你自个的如果老板没有用刀架在你脖子上,如果你不想通过连续加班熬夜而一夜暴富,那就请善待自己吧,不要熬夜,不要加班,你做的到的,对吧?!

2、工作时间就只能是工作

不要聊什么QQ,MSN,看那些天天不断的八卦新闻啊什么的,玩游戏,咱工作就是工作,8小时除了吃喝拉撒都用在工作上的话,日久天长,相信你会越来越自信的;更重要的是,为人要地道,你要对得起这份工资;

3、下班了就忘掉工作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你不能只有工作,你可以去恋爱,去享受天伦之乐,去孝敬父母,去K歌,去看电影,或者看本书,听听歌;当然,你也可以充充电,提升下自己,但要建立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

业余业余,就是自愿干想干的工作以外的事情;

这才是人生,真正的生活!

4、简单就是真

上下级,同事,关系简单化,简单其实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境界,不卑不亢,心静自然凉;

5、感悟

不与人比,那样很累;只与己比,可以进步;

出门在外,与人和善;出来混,总要还的;

凡事尽力而为,做人要厚道;

换位思考,要公平,打打颠倒,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立场上考虑考虑;

尊重别人,别人才会尊重自己;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解决好自己的婚姻家庭生活,其实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顺,别让他们操心了;

父母永远是最亲的亲人,别子欲孝而亲不待;

。。。

洒了这么多,也不知道对你有用否,但一切只因我们都是一群,做电子行业的。

篇2:国外营地教育的启发

随着我国农村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作为新课程改革突破口的校本课程开发已逐渐成为西北农村教育的焦点和热点问题。然而,由于西北农村中小学教师对校本课程存在一些模糊认识,校本课程开发效果仍然不太明显,我们理应分析研究国外课程开发模式,为西北农村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提供理论指导。

一、国外校本课程开发的四种模式,关于课程开发,国外曾经出现过四种主要模式,即目标模式、过程模式、实践模式和情境模式。这四种主要模式同样适用于校本课程的开发,虽然这些模式没有详细阐明校本课程开发的技能和方法,但是它们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思路。

(一)目标模式目标模式是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课程目标的确定、实现和评价而进行的课程开发模式。其主要代表是美国著名的课程论专家拉尔夫·泰勒。1949年,泰勒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该书从此成为课程研究与开发的经典之作。泰勒在此书中提出了具有普适性、影响深远的“泰勒原理”。该原理主要回答以下四个中心问题:第一,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样的教育目标?第二,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第三,怎样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第四,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1〕?泰勒原理被众多的研究者简化为四段渐进式的课程开发模式:确定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评价。上述四个基本阶段是一个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评价的结果为下一轮确定目标提供了反馈信息。在泰勒看来,“教育目标是指导课程研制者所有其他活动的最关键的准则”〔1〕,只有确定了目标,才能选择学习经验(内容)和组织学习经验(方法),才能评价目标的实现程度。泰勒认为,教育目标有三个来源:一是对学习者的研究,二是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三是学科专家的建议。最后,这种目标的选择、排列、确定,由课程编制者依据对“教育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认识予以确定。自泰勒原理产生后,目标模式一直在课程研制的理论探究及课程实践领域居主导地位,被认为是“概括了本世纪上半叶课程这一研究领域中最好的思想”〔2〕。第一,泰勒原理提供了一个课程研究和开发的范式。目标模式的每一个具体问题,都是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指导性的原则、步骤、要求和程序等,是一个相当完整、系统、可操作的模式。第二,将评价引入了课程编制过程大大提高了课程编制的科学性,使其成为动态的、开放的过程。通过评价不断地搜集有关的各种信息,并且加以充分利用,及时地改进和完善课程。第三,建立了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泰勒将学生、社会生活、学科专家三个方面作为目标来源,使得目标模式获得了合理的基础。此外,泰勒将目标贯穿于课程开发的各个环节,使得目标模式具有极强的操作性。但是目标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斯滕豪斯认为,把目标模式普遍应用于课程开发存在两个基本障碍:一是目标模式误解了知识的本质;二是目标模式误解了改善课程实践的过程的本质。斯滕豪斯认为,目标模式从知识进步的角度看也许有很大效用,但在应用于实际时必须格外小心,因为它们逻辑上越令人满意,可能越不适用〔3〕。

(二)过程模式过程模式是由英国著名的课程理论专家斯滕豪斯确立起来的。在过程模式中,斯滕豪斯主要论证了课程研制过程中的基本原则及方法:第一,一般目标与程序原则。所谓一般目标,即过程模式不是进行目标预设,而是确立总体教育过程的一般性的、宽泛的教育目标。这个目标是非行为性的,并不构成最后的评价依据。所谓程序原则,即课程研制的指导性规则或总要求,这只是作为课程研制的方法及指导思想而使教师明确教学过程中内在的价值标准及总体要求,而不指向于对课程实施的最后结果的控制。第二,课程设计及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在斯滕豪斯看来,合理的课程设计必须说明课堂上的现实状况,仅仅合乎逻辑是不够的,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反映教育目的及教学过程的实际,即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以教育及知识本身固有的标准为依据,国外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带给我的而不是以预设的学生行为结果为准绳。过程模式的主要任务就在于反映教育本体功能及知识内在价值的课程内容的选择。第三,开放的课程系统与形成性评价。课程的开放性强调学生的学习不是直线式的、被动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和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关注学生个人的理解与判断。因此,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评价中,应是一个诊断者,而非打分者,评价应以教育主体及知识内在的价值及标准为依据,而不是预设目标达成度的鉴别。过程模式把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作为教育的广泛目标,尊重并鼓励学生的个性特点,把这一目标与课程活动、教学过程统一起来,进而又统一于教师的主体作用之中。它冲破了目标模式“技术理性”的樊篱,把课程开发建立在实际的教育情境基础上,这显然是符合时代潮流的一种取向。当然,过程模式也存在一些弊端:首先,过程模式在强化课程研制过程艺术性的同时否定了其科学性的特点。其次,过程模式在强调人文理解及学习者主动性的同时否认了对科学知识的传承及其社会功效性指标的重要意义。再次,过程模式在规范教师质量标准及高扬教师研究者角色的同时却赋予教师理想化的境界及过高的要求,致使过程模式在具体的课程研制实践中的影响远不如目标模式那么广泛、深远、持久〔4〕。

(三)实践模式实践模式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的课程理论专家和生物学家施瓦布,他曾与布鲁纳等教育家一道领导了美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新课程运动”。实践模式在课程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被认为是课程“范式”的转换〔5〕。施瓦布的实践课程模式理论具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强调课程的终极目的是“实践兴趣”。实践的课程模式把教师和学生作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和相互作用的主体,把课程理解为相互作用的有机“生态系统”。二是把教师和学生看作是课程的主体和创造者。他们与课程内容和环境一并构成课程审议的第一手信息来源。三是强调课程开发的过程与结果、目标与手段的连续统一。施瓦布认为,脱离具体实践情境的抽象结果是没有意义的,真正有意义的结果是在适应实际的兴趣、需要和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的,是内在于过程之中的。同时,手段与目的也是密不可分的,目的内在于手段之中,手段是“期望中的目的”。四是强调通过集体审议来解决课程问题。施瓦布建议,以学校为基础成立包括校长、社区代表、教师、学生、教材专家、课程专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等组成的课程集体对课程问题进行审议,通过审议形成一个学校共同体,集体参与课程审议不仅是作出合理行动决定所必需的,而且是参与者彼此互动、相互启发的教育过程〔6〕。施瓦布的实践模式使课程实施更具人性化,充分关注到具体情境中存在的问题,而集体审议又有利于兼顾多方公共利益,加强各方的合作,使课程实施与设计主体多元化,增加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当然,实践课程模式的“集体审议”方式在实际运用中存在多方困难,因为要统合多方观点,各种选项之间易发生利益冲突和纠葛,使审议过程往往效率低下。另外,强调“各种情境是独特的”,过于注重课程的实践价值,而忽略了客观存在的、一般意义的、可靠的理论,没有看到课程的理论价值的一面,从而难免会走向相对主义的极端。

(四)情境模式(或环境模式)情境模式的代表人物是英国教育学家斯基尔贝克,他立足于对具体的学校情境进行微观层面分析的基础上,构建校本课程的研发模式。斯基尔贝克的情境模式强调按照不同学校各自的具体情况,在对学校情境予以全面分析与评估基础上研制课程方案。课程研制的中心及焦点在于具体的、单个学校及其教师,并认为学校本位课程研制是促进学校获得真正发展的最有效的方式。这一模式由分析情境,确定目标,设计方案,解释与实施,检查、评价、反馈与重建五个具体阶段构成〔4〕。情境模式是校本课程比较常用的模式。情境模式深受文化分析的影响,它吸取了目标模式、过程模式和实践模式的合理成分,是一种灵活的、比较全面的、适应性很强的模式。它随学校环境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对策。这种模式要求课程开发者全面、动态、系统地考虑特定的环境,把课程开发与当地的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更加广泛、紧密地联系起来。情境模式总结了目标模式、过程模式和实践模式的经验教训,没有死板地把五个组成部分规定为“直线式”的操作过程。而认为这五个部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操作过程可以从一个部分开始,也可以从几个部分同时开始。尽管情境模式与其他课程研发模式相比具有某种意义上的综合性、合理性特点,但仍难称其至善至美。如在具体课程方案研制策略的选择上,只以不同学校具体的情境分析为依据,虽赋予了课程灵活性的特点,但却使课程蒙上了现实适应论的阴影,易造成学校课程研制中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短视行为。

二、国外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对我国西北农村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启示通过对国外校本课程开发模式的分析研究,我们看到尽管不同的课程开发模式存在着差异,但是,这些模式都关注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等环节,这对于我们选择西北农村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路径有一定帮助。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应体现开放性、导向性西北农村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不宜过分强调预设性目标,但是,校本课程开发不是不要目标。也就是说,西北农村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中确立的课程目标并不在于控制、束缚课程内容的选择及课程的实施与评价,而在于引导、启发,使教育过程形成一种发散式的运作机制。它与封闭式的、输入产出化的课程目标所引发的线性教育运作机制完全不同。在课程目标的呈现方式上,应以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为主。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目标。生成性目标追求“实践理性”,对学习者、教育者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动性表现出应有的尊重,能够促进学生终生学习。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一个学生在与具体教育情境的种种“际遇”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表现性目标追求“解放理性”,强调学习者、教育者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精神和创造性表现,以人的个性解放为根本目的。表现性目标所追求的不是学生反应的同质性,而是反应的多元性。所以,确立校本课程的目标应体现开放性、导向性,更多地采用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

(二)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应体现兴趣优先、资源为本西北农村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上要体现兴趣优先、资源为本的理念。兴趣优先是指校本课程开发要关照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兴趣是校本课程顺利推行和持续发展的生命线。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是学生的学习需求,其优势之一便是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所设计的任何课程都必须能够满足并不断地引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兴趣,这样才能使校本课程之树长青。资源为本是指校本课程开发要以学校所处的资源条件作为主要依据。西北农村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农村学校在需要较大经济投入的课程资源方面显然没有优势。但西北农村中小学课程资源也是丰富多彩的。农村地区往往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历史传统、自然风貌,有着保存完好的生态环境、民间传说和饮食文化,这一切都是可资开发和利用的校本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充分利用当地课程资源,合理设置课程内容,使校本课程开发更具特色,生命力更强。

(三)校本课程的实施要让学生学有所得、教师教有所获校本课程实施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完美个性的养成,注重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同时,校本课程实施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学生看成是知识与文化的创造者,而不是知识与文化的被动接受者。校本课程应能体现学生真实而生动的生活世界,在这里,学生可以自由地展示他的智慧和情感。通过实施校本课程,真正使学生学有所得,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创造”。校本课程的实施意味着教师不再是课程的消费者和被动的实施者,而是课程的生产者和主动的设计者。校本课程的开发根本上是与教师的专业发展不可分离的。教师参与课程开发,能增进教师对学校课程乃至整个学校的归属感,可以提高教师的士气,使教师对教学工作有更多的投入。校本课程实施的效果如何,教师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自主意识和能力,加强学习、善于思考、勤于实践,深化同伴之间的合作交流,这样才能真正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

篇3:国外营地教育的启发

一、国外实践教育经验特色

1、依法治教的法律保障

国外高职教育被提到与普通高等教育一样高的位置, 有些国家甚至达到比普通教育更高的高度, 为了保障高职教育的良好发展, 国家专门出台一系列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保驾护航, 如德国颁布了许多职教法规, 形成了一套内容丰富、互相衔接、便于操作的法律体系, 有力地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其《职业教育法》详尽规定了关于职前培训教育、职业继续教育、职业转岗教育的所有重要的方面。适用于全德国的职教法律法规还有《职业教育促进法》《劳动促进法》《青年劳动保护法》《企业法》等370多种国家承认的培训职业的培训条例, 美国1917年的《职业教育法》, 后来根据社会的发展不断修改, 也不断推出新的法律。从1963年到1976年, 美国国会先后四次通过加强职业教育的法案。1984年又通过新的《卡尔·帕金斯职业教育法案》, 进一步强调了职业教育的地位等等。

国外的法律法规在办学形式、师资队伍、教学质量、管理办法、监督制度有上明确而具体的要求, 使职业教育真正做到了有法可依、依法治教、违法必究, 促进了职业教育健康有序地发展。

2、努力做好专业与就业接轨, 校企深度合作机制保障

国外高职实践教育发展模式中大部分都强调了与企业接轨, 学生在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交叉学习, 螺旋式的提升能力, 校企深度合作。在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中首先需根据市场设置专业。在社会有关方面和行业的参与下, 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 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其次是校企合作设置专业。专业建设工作都是由企业直接参与、校企合作共同完成的。再次是结合高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设置社会急需专业。充分认识到高新技术下移到职业技术教育层面才是现代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的新特点。职业教育的定位立足于发展现代技术, 在传统工艺基础上发展新技术、体现技术的先进性, 重视在高新技术领域发展和建立新的专业。在美国威斯康辛州, 高职教育根据当地经济特点, 设置专业并及时调整专业门类和课程计划, 使人才培养更符合本州经济发展的需要, 实现产教结合。威州是美国主要农业州, 制造业也很发达。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威州职业技术学校领先开设了一些新的专业门类和课程。农业综合企业、农用机械年、农产品加工、饲料等专业一直是该州职业技术学校的专业强项。通过专业与就业接轨, 校企深度融合, 使职业教育不断适应新形势的需求, 永远保持活力和先进性。

3、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实践环节

德国制造、美国制造意味着高品质, 高质量, 奔驰汽车、西门子电器、通用汽车、通用电器等设备, 因做工精良, 外观考究, 性能优异而誉满全球, 这是因为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员工经过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 全员共对质量负责, 通过接触到相关的工业产品, 我们可以明显的感觉到其产品的质量的稳定性。这得益于全社会和企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对用户负责的职业理念, 其员工的素质普遍较高, 不光生产操作的技能上训练有素, 精益求精, 在认真负责的观念上也努力承担, 没有经过职业教育培训的人, 很难胜任岗位的工作, 绝大多数需要通过职业教育后才能进入到实际的工作中去, 在职业教育中非常重视实践能力, 以英国、澳大利亚为代表的CBET模式, 是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与培训, 它突出地强调教育训练的结果——学生经过高职教育训练后实际具有的操作性能力。这意味着其职业培训思想从传统的强调训练过程的职业培训转移到强调培训的结果。这种职业培训所关注的是学生能否达到行业中具体能力标准。这种模式关键是组织专家确定的能力标准, 成立国家资格委员会, 建立一种能力本位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从而使全社会的各行各业都十分强调职业教育, 重视职业教育。把职业教育比喻为“经济腾飞的翅膀”、“经济发展的柱石”, 甚至是“民族存亡的基础”。

4、教考分离的结考模式

在国外的实践教育中, 教考分离是一重要的检验手段, 以德国为例在考试内容上分为书面考试和实际操作技能考核两部分。其考试按着全国统一要求在统一时间内进行。考试由经济界的自治机构以及类似的单位组成的委员会主持, 委员会的成员包括企业雇主与雇员的代表及职业学校教师。经考试委员会审核同意后发给证书。考试一般安排4到6小时。如考试通不过, 学生就不能从事所学行业的工作, 须来年再参加一次考试。这种教考真正分离的考核办法和严格统一的管理机制, 使职业实践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保障。职业教育实施的是“宽进严出”制度。学员入学相对简单, 但要获得国家统一颁发的证书并不容易。学员不仅平时成绩要好, 获得企业的肯定, 毕业前还要进行口试、笔试、技能操作的多项考核。

5、高技能高学历高素质高效率的师资队伍

通过制度保障, 国外如德国为了建设素质过硬的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 对教师的学历和资历;专职与位职的结合;教师本身的培训与进修;品德和技能的示范作用:严格的考核制度等方面, 都作了精心的规定。职教师资大都具有良好的品质, 精湛的技能。至少有两年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经验。与此同时, 也十分注意教师的物质生活待遇。

新加坡在师资建设上要求教师的知识更新速度必须加快 (5年为界) , 教师必须与工业界的工程师保持相同水平, 积极参加学校定期开展的培训, 制订个人近期和远期的培训计划。对所有老师能主动申请进修学习或重修第二学历, 不管教师年龄多大, 一般都给予大力支持。要求教师具有多个文凭, 以满足知识和技能快速更新的需要。每年有20%的教师到国内外高校、企业或研究所等接受培训, 使其掌握最先进的技术, 并要求教师到生产第一线去指导实践并参与具体项目, 在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二、国外高职的实践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1、高职法规政策要落到实处

按照我国已经出台的《职业教育法》, 高职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该享受到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政策。但是由于种种原因, 我国高职的相关配套还未真正落到实处, 高职教育面临起步晚, 基础差, 设施相对落后。加上社会人们的高校求学观念, 高职教育发展处于尴尬的境地。有关教育部门不应只停留在为高职立法, 还应进一步深入学校、社会, 将政策法规落到实处, 没有法规政策的护航, 高职前路必定坎坷曲折。

2、广泛了解职业要求, 适应地方经济发展

高职要获得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必须首先要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好服务。国外高职教育发展经验启示我们, 职业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所以高职发展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才能获得更强的生命力。

我国高职在发展中, 课程的设置与地方经济发展有部分脱节, 学生毕业后在工作中, 学非所用, 企业往往在某些技术上需要重新再次培训, 结果造成企业聘用高职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从而进一步影响了学生和家长以及社会对高职教育的看法。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方面需要迎合地方经济需要, 先注意就业市场上的动向, 研究经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同时在专业分析中, 要注重职业群, 即相关的行业所需求掌握的技能, 在人才培养中要多了解要求, 及时的针对动向和要求进行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的调整。做到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并将此做成常态化、制度化, 进行持续更新和发展。

3、深入开展校企合作, 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多方考核制度

目前, 我国职业教育每所学校都在建设实训基地, 国家和地方政府也相应地投资建设, 实训基地的建设也是尽可能模拟、模仿生产现场的情境, 通过实训教学中训练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技能。

但是由于经费问题, 实训环节无法全部仿真, 学生的实践环节也无法全部在学校里完成, 这样就需要结合国外经验, 深入开展校企合作, 实训基地建设一方面依靠政府投入, 另一方面应依靠企业的大量投入, 企业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 赠送或半赠送形式, 共建实训基地。同时, 学校自身通过经营, 在资金方面通过自筹等方式, 也可以相应投入一部分的资金作为补充, 这条渠道, 随着民间财富的积累, 捐赠办学资金的也会越来越多。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才可能更好的发挥自身力量为社会更好服务。

同时, 在学生的考核方面一定要严格, 建立多方共同考核机制, 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学生素质能力得到广泛认可。

在课程的安排上也尽可能的多考虑实践动手, 有条件要进行真实环境学习, 通过良好的校企合作机制, 使企业真切的体会到参与到校企合作后, 培养的人才可以直接上岗, 获得良好的效益, 从而不断投入到培训和教育中, 使之互帮互惠, 共同发展。

4、加强教师队伍的质量建设

高职教育需要一支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教师队伍, 但是目前大多数的高职院校的任课教师并不是从工厂或者是企业来的, 而是从更高院校直接就业的毕业生, 或者以前也是教育行业工作者, 对最为紧缺的一线的生产技术往往不够深入了解, 在授课时不容易进行相应的具体分析, 致使对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无法进行更大程度的提高。因此, 高职院校应该更加主动的请工厂或企业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来校任课, 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针对需要较强的动手能力的课程可以由这些外聘人员进行更加详细的讲解, 也可以根据具体工作布置相应任务。从而打造更加完善合理的师资队伍。

5、加大高职教育的资金扶持力度

目前高职教育的办学经费是逐年提升, 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4%, 但是相对于国外的教育经费扶持还是偏少1~2个百分点, 同时全国高职院校众多, 僧多粥少。高职具有较强的职业性、实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其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型复合人才, 所以职业教育在实践过程中不仅需要与普通教育一样的教学条件:教室、教师及活动设施, 还需要一定的实习场地、训练场地、各种设备, 而且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进行专业调整, 师资队伍也需要不断进修学习, 掌握最新的知识和动态, 迎接挑战。高职教育在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建设都需要比普通教育有更高的投入。教育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投入, 因此应加大对高职的教育经费投入力度, 使高职走上健康、良性的发展轨道。

摘要: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及向服务型框架社会演进, 世界各国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 因此, 世界各国的职业教育得到了高速发展, 并逐步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教育模式。加拿大、美国、德国、英国等国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对我们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它带给了我们许多思考。其中, 目前比较成熟和典型的模式有德国的双元制, 澳大利亚的TAFE, 英国的BTEC, 北美的CBE和新加坡的“教学工厂”。随着世界各国高职体系的发展, 我国高职教育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有必要借鉴国外的经验,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篇4:国外教育给我们什么启发

国外的教育改革情况如何?一些教育较发达国家的家长在子女求学过程中是否真没有烦恼?国外教育机制有何值得借鉴之处?为此,环球人物杂志记者专访了美国联邦空军军官指挥学院教官沈宁博士。他旅美30余年,一直在研究美国的教育问题,他的一本关于美国教育的专著《培育自由——美国教育观察笔记》刚刚面世,并迅速引起关注。

居民小区学校好,房屋价格肯定高

沈宁曾在美国西部、东部、中部三个不同的地区居住过,他在多所小学、中学、大学当过老师,他的孩子读过私立学校,也读过公立学校。通过深入研究,他发现美国的中小学教育和中国一样,不能用单纯的好与坏来衡量。

“美国的私立学校,政府完全管不着。而公立学校,刚开始时也没有联邦政府的统一领导,没有全国统一的制度、管理、考核,甚至没有统一的教材。如今,美国所有的公立学校,都由地方设立,地方管理,地方考核,地方选择教材。”沈宁说。

美国一个居民小区房屋的价值,跟该地区公立学校的教学标准和社会名声有很大的关系。公立学校学区的教育成绩优秀,这个地区的房屋价格就很高。“华盛顿特区各公立学校学习环境和成绩都极差,所以只要稍有可能,人们就不会住在这里,而选择周边的马里兰或者弗吉尼亚,宁愿每天开车到华盛顿去上班。”沈宁曾居住的弗吉尼亚州麦克林地区的公立学校是全美最优秀的学校之一。他看到很多同事“拼血”买下那里的房子。

沈宁发现,虽然美国的公立学校免费,但每隔几个月,就听到同事们抱怨,学校时不时通知家长,要进行各种各样的捐款,通知上都会写:“为了保证我们学区全美最优的声誉,学校准备进行某项活动……”对那些家产丰厚的家庭来说,每月给学校捐个千儿八百不算什么,但对于“拼血”买房者,却如雪上加霜。沈宁坦言,其实美国的学校教育结构体制非常复杂,“美国各地的公立学校因为经费主要由各州政府支付,所以州政府对本州的公立学校的管理权最大。但州政府大多只是宏观上制定些方针政策法规,州内各地公立学校的具体管理则由各学区委员会独立负责。这些委员会的委员既不是教育部官员,也不是政府官员,而是由各学区选民自己投票选出的公务员”。

美国也有统考,差的学校会被关闭

沈宁的女儿在加州读书的几年里,从来没有参加过全州统考,搬到科罗拉多州,立刻就接到学校通知参加全州统考。至此,他才知道,美国学校也有统考一说,“不光有全州统考,也有全国统考。不过全州统考是所有州内学校都必须参加,而全国统考则由各州各学区决定是否参加”。根据美国各州制定的学生学业水平,州统考科目包括:阅读与写作、数学和科学。

每年一度的科罗拉多州统考,所有公立学校三年级到十二年级学生全部参加。全州高中十二年級学生还必须参加一项由私人考试公司主办的全国标准学业考试,州政府支付学生参加这项考试的费用。“统考期间,有些当地企业或机构的雇员,甚至可以此为由提出早回家两小时,或晚上班两小时,给孩子做营养好些的饭菜。”

沈宁说:“科罗拉多州各学校的统考结果都会刊登在州府丹佛的报纸上,公之于众。州统考中排名在前的学校,能拿到额外教学资金,而学生考得不好的学校,校长老师可能会被处罚,如降职、降薪,甚至撤职、失业,学校也会因此被整顿,甚至被关闭。我搬来科罗拉多州的十几年里,已经遇到好几所学校因为统考成绩太差而遭关闭。”

美国很多人志在改革考试制度

在美国,很多人包括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在内,多年来也志在改革学校考试。美国很多家长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透过分数,看远一点。这就是说,美国的有识之士,已能够认识到学校教育并不仅仅是学校内部的事,而是一个社会问题。只改革考试,改革教室,改革教师,改革课本,解决不了教育问题。

美国各大学的新生大学审核,程序基本相同,大致可分为三项:学科业绩、个人特质、课外活动。沈宁说:“对于像常春藤联盟那样的名校,这三项审核并无轻重之分。功课特别好的书呆子,如果不参加任何课外活动,对社会冷漠无知,照样得不到美国大学的重视。”

无论是美国的小学、中学还是大学,凡说到学科业绩,并非仅指考试成绩,特别并非仅指所谓高考成绩。美国没有统一高考这一说,美国大学录取新生时所指的学科业绩,主要包括4年高中所有学科成绩的总平均,必修课和选修课都在内,音乐课、体育课也算,还有学生参与课外研究性活动的情况等。

为了能全面准确地鉴定学生的潜在能力,美国各大学录取新生都设个人质量和社会活动这两项考核内容,而且常常比学生学校功课成绩更加重要。个人质量是通过参与社会活动来表现的,包括学生道德质量表现,正直、诚实、公正、客观、独立、热情、恒心、耐心、心胸开放,甚至幽默感,都是美国各大学所看重的。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表现、求知欲程度、对生活和前途的看法、认真程度等,也不可忽视。

知名高中有高招,学生不上无用课

美国全国有31700多所高中,其中21000所为公立,10700所为私立,包括280多所私立寄宿学校。所有高中里,只有930所学校在近5年内曾有4名以上毕业生进入哈佛、耶鲁、普林斯顿这样的名牌大学。而这930所学校里,绝大多数是私立高中。

一些名牌中学,不论是私立还是公立,因为报名学生太多,也要采用一些考核方式,挑选优秀者入校。

美国的学生从中学开始便自己定选读课程。必修课也可由学生决定哪一年读。学生在高中选读什么课程,对于毕业后能否进入理想大学十分重要。据统计,美国公立学校平均一名辅导员要照看490名学生,而在私立学校,一名辅导员只管40到60名学生,他们自然有更多时间、精力来帮助每一个学生。

因为名牌高中的目标是尽可能多地把毕业生送进名牌大学,所以学校一切工作以此为中心。学生刚一入校,学校就根据不同学生的才能专长、兴趣所在,引导学生确定将来所要选读的名牌大学和专业,同家长商讨,依此确定学生高中4年应该选读的课程,所以学生毕业时既不会漏读一门课,前功尽弃,也不会多上没用的课,浪费精力时间。

学生到高中最后两年,辅导员就会与各大学联络,了解其录取学生的专业和标准,分析自己学校学生的情况,确定策略,寻找途径,争取让更多毕业生得以进入名牌大学。为了让名牌大学更全面地了解自己学校的毕业生,有些名牌高中就定期邀请名牌大学招生人员来校考察,跟毕业班学生见面,批阅学生各科作业。

名校每年花在每个学生身上的钱是92000美元,而普通大学只有12000美元

“我曾经有机会参观过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阿姆赫斯特学院,对一些名校的狀况略有所知,印象十分深刻。特别是哈佛大学,我陪父亲在哈佛校园转悠过好几天。”沈宁说,在这些校园里,看不到男生的华丽服饰,也看不到女生的浓妆艳抹,更没有人东游西逛,闲坐聊天。教授学生都是行色匆匆,神情专注。学校的餐厅里,听不到人说话,更没有人聊天,甚至没有人注意吃饭,所有的人,都是边吃饭边看书,看书为主吃饭为辅。在这里,真正能够明白那句老话:吃饭只是为了活着,活着不是为了吃饭。

名校都规定本科生每学期读满4门课程才算全时学生,且必须平均分数达到C才算过关,否则要重读。研究院学生的规定,是读满三门课,而且平均分数达到B才行。本科生上大课听讲座,做家庭作业,参加大小考试。研究院学生上课听讲的不多,更多是讨论课。

那么,名校与其他大学之间究竟有什么不同呢?最近美国有个调查研究显示,名校平均花费在一个学生身上的资金,每年约92000美元,而普通大学平均花费在一个学生身上的钱只有12000美元。也就是说,在名校读书的学生,他们交纳的学费只占学校花在他们身上的全部资金的20%。而普通大学里的学生,他们交纳的学费则占到74%。在这个意义上说,交纳较高学费,到名校读书,还是非常合算的。

但哈佛大学曾做过一个调查,在智力、学历和家庭环境等方面都差不多的该校学生中,27%的学生完全没有学习和生活目标,60%的学生学习和生活目标模糊,10%的学生有短期的学习和生活目标,只有3%的学生学习和生活目标长远而且明确。这就是说,即使在哈佛大学,绝大多数学生也并非特别的优秀。也就是说,名校有其优于其他学校之处,但也不可过分迷信。

“世界教育成功典范学校”并非各方面都好,而是某些方面独树一帜、标新立异,形成自己特色

美国《新闻周刊》曾做过一项调查,评出全世界10所最好的学校和教育机构(9所学校和1个行政部门)。它们是:新西兰特卡波湖学校,意大利迪亚纳学校,荷兰格雷达莫斯学校、埃克那顿学校,日本东京四谷第六小学,美国匹兹堡威斯汀霍斯中学,德国安克库敦考勒中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瑞典斯德哥尔摩职业培训中心,德国科隆地区教育部。调查发现,它们被认为是世界教育的成功典范,并不是这些学校各方面都很好,而是它们在某些方面独树一帜,标新立异,在某一方面取得突破和成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新西兰特卡波湖学校的教育特色,是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该校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途径就是创造性的课程,强调通过背诵训练并让儿童按照自己的速度学习去提高理解力,把不同基础的学生变成不同等级的班级,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培养学生阅读写作方面的专门才能。

意大利迪亚纳学校的成功之处,在于学前教育效果特别显著。该校四面墙壁都是玻璃,看上去与其说是幼儿园,倒不如说是一所欢腾喧闹的温室。教室墙上贴的,窗上画的,从天棚上垂下来的,桌子上铺展开的全是儿童工艺品。该校由教师自己设置课程,教学内容是围绕着让孩子们学习各种技艺并帮助他们认识世界的题目设置的,涉及数学、艺术和科学。学校教育学生一个更重要的特点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让学生从小就能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开展各种活动。

荷兰格雷达莫斯学校的特色之处,是数学教学出类拔萃。该校采用新的、革命性的数学教学体系——“实用数学”教学方法,每教一个题目都要结合现实问题进行讨论,以便显示数学的真正含义是普通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日本东京四谷第六小学的特色,在于科学教育强调创造性。学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能提出问题、形成独立的构思并且发展成为创造性的智力。学校还强调在实践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如让学生在学习电子、电路图以及发动机的基本知识时,自带零件;让10岁的孩子用太阳能电池和汽车模型装配太阳能玩具汽车。

美国匹兹堡威斯汀霍斯中学的成功之处,是实施“艺术推动”计划。该校把通常被认为是奢华的艺术科目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音乐、视觉艺术和写作。学生学习用艺术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解决问题,这种教育模式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

德国安克库敦考勒中学的特色之一,是崇尚工艺。德国许多学生要进入职业和技术学校,所以该校对工艺教育特别重视,不仅在课程中设置了专业教育课程,而且经常让学生到一些小型企业去充当工程师的学徒,并参加专门的毕业考试。

瑞典斯德哥尔摩职业培训中心的成功之处是为学生就业创造条件。该校在教育中十分注重对学生就业必需知识的传授,如现代财会业务以及计算机技术等课程,该校学生毕业后就业率相当高。

篇5:国外营地教育的启发

关键词:寿险营销渠道;各国寿险公司

在寿险市场异军突起的今天,寿险公司如何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取决于公司能否制定出清晰可行的营销策略,能否在市场营销方面适应消费者的个人需求,形成独具企业特色的营销方式和理念。因此,研究寿险公司的营销策略对提升公司的竞争力、实现我国营销策略的创新发展、保持保险行业的稳步前进有着重要的实践作用。

一、我国寿险公司营销渠道存在的理由

我国寿险公司的营销渠道普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理由:

(一)团险渠道遭遇瓶颈

团险直销渠道易遇瓶颈。团险直销人员在展业过程中还是主要依靠传统的公关手段来取得业务获得保费收入,再加上随着团体保险保障需求的不断丰富,例如企业年金等高保障程度的保险产品不断推出,市场对团体保险直销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要求不断提高,如果不顺应市场,及时地对营销人员进行专业化进修和培训,公司在团险渠道就很难有进一步的发展和进步。

另外,有些寿险公司销售团体保险的方式依然是依靠营销人员对保险产品进行推销介绍,保险公司还没能根据不同企业的需求,对法人客户进行风险分析,为客户制定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案,使得公司不能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

(二)银邮渠道存在诸多理由

第一,当前很多寿险公司与银行合作的模式是银行代销公司的保险产品,当银行卖出保单后,就可以提取一定比例的手续费。这样的合作可以在短期内为保险公司带来效益,但是稳定性较差,保险公司会比较被动,在与银行洽谈事宜的时候通常是以手续费的高低作为筹码,而一旦有比自家手续费更高的保险公司,银行就会更换合作对象,这样一来保险公司很难更银行维持一个稳定长期的合作关系。

第二,基于这样朝不保夕的合作方式,如果保险公司想要建立一个长期的合作关系,就必须给银行较大的让步。由于各家保险公司的产品、销售模式和需求市场都是相同的,银行的可选择余地非常大,就会造成手续费不断提高的一个恶行循环,这样的后果是促使寿险市场银保产品的价格竞争加剧,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不断提高,最终可能会造成零和博弈。

第三,银保产品稍显后劲不足。调研结果显示,银保产品的种类比较单一,均是具有分红性质的分红险或投连险等短期保险,大多属于一次性趸交或五年内短期期交。同时相比银行的其他理财产品,银保产品的盈利性相对较弱,所以在竞争力上银保产品略逊一筹,因为毕竟保险产品的首要功能还是保障,盈利性就相对弱一些。

第四,银保产品投资收益不如预期,公司通常会根据实际情况从本公司的利润额中拨出一部分资金来补齐银保产品的承诺收益率。这在短期之内对公司的影响不大,但却不是一个长久之计。

(三)个险渠道客户开发手段单一

寿险公司个险渠道上销售团队还有待壮大,因此单靠传统发展缘故客户,由亲友口口相传带来新的业务,这样的营销方式太过被动。很有可能会出现当一个业务人员把周围的亲戚朋友都发展的差不多以后,很难再扩大客户群体,造成这部分销售人员自然脱落,导致公司的人员流失率上升,为公司的稳定经营带来了一定的威胁。

二、国外寿险公司营销渠道的发展

(一)日本寿险公司营销渠道的发展

同样是亚洲国家的日本,相比我国,日本的寿险市场发展相对完善,无论从保险密度、保险深度和保费收入与规模等方面,日本寿险市场都位居世界前列。总的来说,日本寿险营销渠道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第一,寿险公司营销主要以外勤人员直接营销,这些外勤人员是公司的正式员工,但是他们没有缔约的权利,只起到了一个中介纽带的作用。客户一般在他们的指导下填写投保书并缴纳首期保费。日本也采用保险代理人制度,销售人员与寿险公司是雇佣关系,目前,日本有接近90%的寿险业务都是通过销售人员直接营销完成的。

第二,随着近些年来居民及企业的安全防范意识的增强,以陌生拜访为主要方式的寿险营销方式已经开始被一些全新的方式所取代。例如很多较为大型的寿险公司都开始在一些繁华的`市中心或人流量较大的交通枢纽开设“客来店”型的店铺,这种直营店满足了到店的客户“想了解一下”、“想要份材料”等等的要求。寿险营销人员可以面对面的和客户沟通交流,进行展业。

第三,目前,日本的一些寿险公司会参与开设一些类似“寿险超市”的“客来店”型店铺,在这些店铺中,一家公司不仅仅销售自家的产品,也销售其他公司的产品。

在日本一些热闹的购物中心,这种被称作“保险百花”的寿险直营店已经超过了数十家。

第四,在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年龄在30至40岁的男性中有70%以上为自己投保了个人寿险亦或是个人年金保险,但只有43%的20岁男性为自己购买同类型的保险产品。

一些公司便发现了这个潜在的客户群体,针对这个群体年龄小、接受度高以及喜爱猎奇的心理,保险公司开发了通过电脑动画、电子杂志和网站投放宣传广告,希望利用新颖的视觉效果吸引更多的年轻群体。同时公司还开设有专门针对年轻客户群体的寿险营销网站,邀请当红的明星为产品代言,拉近保险和年轻人的距离。

第五,在日本相继出现了SBI安盛生命和Lifenet生命两家网络寿险公司,他们专门通过网络进行寿险营销。与传统的寿险公司相比,网络寿险公司的成本大大降低,以至于网络寿险产品的保险费率处于行业最低水平。

第六,日本非常重视行业教育培训,对于寿险营销人员,他们也要接受严格的培训教育,在通过行业统一的资格考试后才能获得相应的技术职称。

(二)美国寿险公司营销渠道的发展

美国保险市场上寿险公司的数量接近5000家,由于保险发展的时间较为悠久,使得美国保险市场发育成熟、制度完善,不仅保险公司经营专业高效,而且消费者的保险意识也更强。

美国的寿险营销渠道丰富,其中最具特色的是保险代理人,也是寿险营销的主要渠道,其中又以专用代理人为主要方式,专用代理人只能为一家寿险公司或保险集团代理服务。由于美国的保险市场发展较为成熟,中介机构数量众多,相关的法律制度也相对完善,代理机构在健全的法律法规背景下形成了高效的竞争机制和便捷的购销环境。

篇6:国外营地教育的启发

国外优秀企业安全讲师培训机制及对我公司的启发

——对公司培训管理的一点建议

日本对企业安全培训非常重视,在这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在其《劳动安全卫生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中对安全培训进行了明确规定。针对企业不同的培训对象, 日本规定了6类强制性安全培训, 主要包括:(1)安全管理员培训;(2)新员工培训;(3)调入人员培训;(4)特殊培训;(5)班组长培训;(6)健康培训。上述规定的6类安全培训中, 明确规定了培训讲师的就有4种, 并对所有培训讲师的培养都明确规定了教学计划和教学时间。安全培训讲师在日本的安全培训机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以对班组长培训为例。班组长培训讲师培养除规定了教学计划、教学时间、培训教师以外, 还规定了教学方法, 以提高教学效果。

防止事故的第一步是操作安全, 而确保员工现场安全操作的有效管理人员就是班组长。这一观点, 在日本《劳动安全卫生法》制定时就已充分认识到班组长培训的重要性, 因此在该法律中对班组长培训提出了基本要求。RST讲座

(RoudousyouSafety Training)是针对负责对班组长进行培训的师资培训。日本最早于1973年专门成立了东京安全卫生培训中心,负责安全培训讲师培养工作。班组长是在企业作业现场,直接监督属下员工工作并下达指示的人员。班组长的主要职责是:

(1)明确作业何处存在问题和困难。

(2)召集班组全体人员解决确定存在的问题。

班组长常在企业作业现场。在企业中最了解现场工作情况。可以最快、最早的发现现场安全问题。班组长在安全生产工作具有两个基本作用:

一、尽早发现并尽快解决工作场所问题;

二、进行工作场所信息管理(如报告、联络、商讨等)。

基于此,应对班组长进行必要的安全培训,具备与其适应的技能。进行班组长培训的目的是为了掌握促进班组长作用、职责发挥所必需的“两种技能”即有计划、高效地解决自己管辖工作场所问题的能力,解决与人、设备、作业相关的个别问题的能力。

RST讲座其主要目的是培养班组长履行职责所必备的技能、作为教师所必备的培训指导的技能。RST培训基本框架如下:

(1)作为班组长履行职责所必备的技能:

班组长的领导能力: 车间问题的解决程序和手段;班组长解决个别问题的能力;与人、设备、作业相关的每一个具体问题的解决技术。

(2)作为承担培训任务所必备的培训指导技能:

制定班组长培训计划时的注意事项;开展班组长培训时的注意事项。

在日本,采用四阶段法(引入-讲解-应用-确认)编制安全培训指导方案。实践已证明, 该方法是实现上述安全培训的有效手段,四阶段法具体构成及对应目的如下:

(1)第1阶段: 引入。阐述培训的重要性,并调动参加安全培训人员的积极性,使学员接受培训、认真听讲、投入培训之中。

(2)第2阶段: 讲解。按照顺序,逐一说明培训的有关内容。

(3)第3 阶段: 应用。加深学员对培训内容的理解, 确认并提高、加深学员理解程度。具体办法有提问法、案例研究等。

(4)第4阶段: 确认。对培训情况进行总结,明确学员回到单位或部门后应实施的具体事项、预期目标及其方法。

基于此,借鉴日本安全培训经验,并结合我矿安全培训现状,本人提出开展企业内安全培训讲师培养活动的建议。除了应对班组长专项安全培训工作,可以切实提高企业自身的安全培训力量,在企业内进行有效的各类安全培训。培养企业内自身的安全培训讲师有如下优势:

(1)可根据作业现场情况开展针对性的培训;

(2)便于开展工作岗位现场实践指导及后续支持;

(3)提高培训讲师自身能力;

(4)加强企业自身培训力量。

企业内安全培训讲师培训要点如下:

(1)目的。培养企业内部的安全培训讲师,提高企业自身安全培训力量和能力。

(2)对象。企业内负责安全管理的员工,如安全管理人员、车间主任、班组长等。

(3)培训讲师主要工作。针对本企业新员工、班组长等需要培训的人员制定企业培训计划和教学大纲,采用“四阶段”编制安全培训指导方案,开展安全培训活动,培训员工及培养其他培训讲师,并评估培训效果,修改教学大纲。

(4)培训主要内容。整理应传授给培训对象的内容(以新员工为例): 提高安全意识;提高危险预知能力;4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遵守安全规章制度及作业程序的重要性;事故发生时的措施。提高培训讲师的能力:培训的方法、技能;安全培训指导方案(四阶段法)

上一篇:小学五年级二十四节气谚语下一篇:最美现代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