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舟中作字苏轼

2024-04-12

书舟中作字苏轼(通用12篇)

篇1:书舟中作字苏轼

舟中作,舟中作陆游,舟中作的意思,舟中作赏析 -诗词大全

舟中作

作者:陆游朝代:南宋 不迁比景戍交河,三径归来得已多。

应俗愈疏身老大,读书渐废意蹉跎。

闲从孙叟苏门啸,醉和荆卿易水歌。

歌罢却挥孤棹去,石阑干下买渔蓑。

篇2:书舟中作字苏轼

晚归舟中作

作者:陆游朝代:南宋 路人芙蕖浦,家依罢亚村。

急滩双鹭立,平野万鸦翻。

市散人争渡,僧归寺掩门。

篇3:书舟中作字苏轼

鲁墟舟中作

作者:陆游朝代:南宋 春浦南来元不到,画桡偶复入鸥群。

人家远火林间见,船底微波枕上闻。

山口正衔初出月,渡头未散欲归云。

篇4:书舟中作字苏轼

燕子来舟中作

作者:杜甫朝代:唐体裁:七绝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旧入故园常识主,

如今社日远看人。可怜处处巢君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落水益沾巾。

篇5:书舟中作字苏轼

早发赴洞庭舟中作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体裁:七律   阊门曙色欲苍苍,星月高低宿水光。

棹举影摇灯烛动,舟移声拽管弦长。

渐看海树红生日,遥看包山白带霜。

篇6:虞美人·浙江舟中作

潮生潮落何时了?断送行人老。消沉万古意无穷,尽在长空澹澹鸟飞中。

海门几点青山小,望极烟波渺。何当驾我以长风?便欲乘桴浮到日华东。

译文

钱塘潮潮涨潮落经过了多少年,何时能有个终结,消磨了多少行人旅客,抬头望去,但见长空淡淡,群鸟在远处飞去,不觉令人油然而生万古无穷的兴亡之感。

钱塘江入海口烟波渺渺,一想无际,只有几座青山点缀于浑茫的水际。若能乘坐一片木筏,飘浮到太阳东边的某个地方隐姓埋名,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那该有多好。

注释

虞(yú)美人:词牌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前后段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

浙江:钱塘江。

断送:消磨。

海门:在钱塘江入海口。

望极:望尽。

何当:何时。

驾:乘。

桴(fú):木筏。

浮:漂流。

日华:太阳的光华,词中指太阳。

创作背景

从词中叹老消沉的意绪来看,这首词应作于元仁宗延祐六年(13)南归后。词人舟中观潮,有所感触,便写下这首词。

赏析

上片描述词人舟中感怀。“潮生潮落”是舟行江中所见所感的普通现象,缀以“何时了”,则透露出有心人别有的心事。“断送行人老”,是“何时了”的答案。舟中行人之所以老,就是被潮生潮落所断送的。怨潮,即所以怨时。词人是宋太祖十一世孙,历代仕宋,皆至大官,一旦为程钜夫荐见元帝,虽蒙器任,但内疚难消,且时遭人忌。元世祖命其赋诗讥其父执留梦炎,有“往事已非那可说,且将忠直报皇元”之语,即此可观其心迹。诗人之所以仕元,盖时使之然。“消沉万古意无穷,尽在长空澹澹鸟飞中”化用杜牧《登乐游原》中的.“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承上文推开一笔,别生意境:舟行江上,是平行之感;鸟飞长空,是高翔之势。一擒纵之际。俯仰生姿。而“销沉乃古”,尤引人绵邈之思。

下片转入极望抒情。“海门几点青山小,望极烟波渺”,写极望之景。青山之所以小,烟波之所以渺,皆“望极”中的境界。“海门”在这里尚有一特殊意象,此既回应起处,又抹上神话色彩,而隐现于浩渺烟波之中,极缥缈汪洋之致,引人神往。“何当驾我以长风?便欲乘桴浮到日华东”,把上面可望而不可及的仙界推向更神奇的远方。欲驾长风,飘向江汉朝宗之海;乘孔子道不行之桴,浮向日华之东,以探求潮生潮落的究竟。自“海门”至“日华东”的想象过程中,确已入众妙之门,达玄玄之境。词人博学多闻,亦能妙达神思,故其词中往往兼融画意,并包哲理。

篇7:燕子来舟中作原文及赏析

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译文

我飘泊到湖南为客,已过了整整一个春天,燕子如今也是第二次在此街泥筑巢了。

以前你入我故园中曾经认识了我这主人,如今春社之日你却远远地看我为陌生人。

可怜你到处筑巢为家,却没有定居之所,与我飘飘荡荡,托身江湖没有什么不同。

桅杆上暂时同我说话,还是要飞起而去,穿花贴水飞去,我不禁泪越发湿了衣巾。

注释

⑴湖南:洞庭湖之南,这里即指潭州。动经春:动不动便又经历了一个春天。动,不知不觉。

⑵两度新:杜甫从大历四年(769)春来到潭州。到现在已是第二个存天,已是第二次见到燕子衔泥了。

⑶故园:指诗人在洛阳、长安的旧居。

⑷社日: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这天是人们祭神祈求丰收的日子。远看人:指仍然认识自己,远远地望着自已。

⑸巢居室:指燕子处处在人家屋室的梁上作窝。

⑹托此身:指诗人自己的到处漂泊求地安身。

⑺樯:船桅。

⑻沾巾:指诗人见燕子如此多情而动心落泪。

赏析

诗的前四句总写客舟逢燕。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诗人流落湖南不觉得已迎来第二个春天。“新”对“泥”而言。燕子于春季常衔水边湿泥,筑其新巢。“两度新”也就是说诗人在这里已两见燕子衔泥筑巢了。古人与动植物的直接接触远比现代人密切,对动植物的观察也很仔细。他们习惯于根据各种生物的特性,赋于它们不同的象征意义。燕子逐春而生,巢梁而居,所以常常被看作春天的象征,它的鸣叫与飞舞又使人联想到闲适安居的欢乐。杜甫很喜欢燕子,他虽然“漂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已有十年,但是他始终辛苦经营,像筑巢的燕子一样,为给自己创造安稳的生活环境而不懈地努力。在这些日子里,体态轻盈的燕子曾伴诗人度过了不少良辰美景,在诗人的佳篇秀句中留下了栩栩如生的形象:“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泥融飞燕子,沙暖卧鸳鸯。”(《绝句》)“暂止飞鸟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堂成》)“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绝句漫兴》)这一切都生动地留在诗人的记忆中。如今诗人在漂泊无定的时刻又看见了燕子,当然会产生他乡逢故旧的感觉。

“旧人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这两句是对燕子形象的描绘。“旧人故园”,突出诗人对燕子一往深情。“尝识主”,是诗人对燕子的推测。在诗人的心目中,这燕子被看作是往年在故乡同室而居的.燕子,它还记着自己的主人,远道来舟中相会,不觉为之一喜。“远看人”既画出了燕子对诗人的同情与疑问,也流露出诗人的无限感慨。在这烟水渺渺之处,前途茫茫之际,诗人无依无靠,独有燕来相就,倍感身世的凄凉。然而,燕纵识主,一叶扁舟,终不似昔日故园的有屋可巢,故尔,燕子既欲亲近,又怀疑豫,只是远远看看。这里的“识”与“看”都写的是燕子的动作、情态,也都涉及诗人。其实这只是诗人自己的想象,是诗人眼中看到的燕子的动态,是燕子的人格化,所谓“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物皆著我之色彩”也。(王国维《人间词话》)

后四句,对燕自伤。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巢居室”是说燕子筑巢于人家,因为南北无定,所以令人可怜。接着就点破怜燕正是哀己。诗人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弃官西行,先是举家徙秦州(今甘肃天水)东柯谷,投奔一个叫佐的侄子。上元元年(760)又往成都去投靠老友严武,卜居浣花溪畔。大历元年(766)又到夔州,在柏茂琳中丞的帮助下定居西阁。十年间这种寄人篱下的生活,实在和燕子的“处处巢居室”没有两样。如今竟至于无人可依、无地可居,教人叹息。

“暂语船播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那被诗人寄于同情的燕子此刻似乎领会了诗人的意思,“暂语船墙”,向诗人表示同情,但它立即发现这是一只漂流不定的船,不是它应该选择垒巢的“居室”,它忽然又变得漠然无情,随即起而飞去。但是,它又好像舍不得似曾相识的主人,贴水低飞,绕船盘桓,无情而似有情,可爱亦复可恼,终于翻然穿花而逝,给诗人留下空虚、惆怅和寂寞,诗人不觉老泪横流了。鸟之将死,其鸣也哀。《燕子来舟中作》是杜集中最后一首七律,可以看作诗人临终的哀鸣。在这首诗里,深沉真挚的人性借轻盈的燕子的形象表达出来,朴实、亲切而感人至深。这“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形象,经宋代晏殊的点化,就更加深入人心了。

篇8:书舟中作字苏轼

自妙相归将至杜浦堰舟中作

作者:陆游  朝代:南宋 斜阳发东郭,初夜转西城。

寺阁疏钟动,渔村远火明。

苍茫林霭灭,扑漉水禽惊。

篇9:书舟中作字苏轼

七月一日出城舟中苦热

作者:苏轼  朝代: 凉飙呼不来,流汗方被体。

稀星乍明灭,暗水光弥弥。

香风过莲芡,惊枕裂鲂鲤。

欠伸宿酒余,起坐濯清。

火云势方壮,未受月露洗。

篇10:书舟中作字苏轼

赵德麟饯饮湖上舟中对月

作者:苏轼朝代: 老守惜春意,主人留客情。

官馀闲日月,湖上好清明。

新火发茶乳,温风散粥饧。

酒阑红杏暗,日落大堤平。

清夜除灯坐,孤舟擘岸撑。

篇11:书舟中作字苏轼

梦中作寄朱行中

作者:苏轼  朝代: 舜不作六器,谁知贵_[。

哀哉楚狂士,抱璞号空山。

相如起睨柱,头璧相与还。

何如郑子产,有礼国自闲。

虽微韩宣子,鄙夫亦辞环。

篇12:书舟中作字苏轼

次韵黄鲁直画马试院中作

作者:苏轼朝代: 少年鞍马勤远行,卧闻草风雨声,见此忽思短策横。

十年髀肉磨欲透,那更陪君作诗瘦,不如芋魁归饭豆。

门前欲嘶御史骢,诏恩三日休老翁,羡君怀中双橘红。

(黄有老母。

上一篇:企业合资计划书下一篇:游东方盐湖城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