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作文素材范文

2022-06-01

第一篇:苏轼作文素材范文

名人作文素材之苏轼

一、苏轼生平简介

1、作家简介 ◆人物导语

无法想象在两千多年的文学史册上缺少了他会是怎样一番情景:黯然失色,严重缺失,深深遗憾„„中国古代文人中,受到后世喜欢的,苏东坡绝对排第一。陶渊明太淡泊了,他的那份心境一般人难以体验;李白太飘逸了,让人有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杜甫太沉重了,让人不敢和他并肩而立,生怕自己的命途也会沾染舛运;欧阳修太高贵了,连苏舜卿、梅尧臣、王安石都是他的晚辈后学,还敢有几个人忝列其中?所以我们喜欢苏东坡,他让人能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而他又丝毫不亚于任何一个人的才华,让我们喜欢的时候也理所当然,心甘情愿。 ● 作家档案

苏轼:1037年——1101年

字号: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籍贯: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时代:北宋

仕途:嘉佑二年(1057年)进士。曾任杭州通判,又知密州、徐州、湖州,政绩卓著。

作品:著作有《东坡全集》一百多卷,遗留两千七百多首诗、三百多首词和许多优美的散文。如《赤壁赋》、《后赤壁赋》、《石钟山记》、《放鹤亭记》、《念奴娇 赤壁怀古》、《水调歌头》等。

名望:苏轼是北宋文坛领袖,建立了多方面的文学业绩,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创一代诗歌新貌;在词方面和南宋词人辛弃疾共为豪放派的代表,常以“苏辛”并称。苏轼的书法、绘画皆善,在书画方面和蔡襄、黄庭坚、米芾共称“宋四家”。

2、成名缘由 ▲贡献概述

苏轼在文学艺术各个领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在中国文学史上极为罕见。 苏轼的诗、词和散文都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

苏轼的诗大都抒写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现实黑暗之作。诗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

苏轼的词题材广泛,记游、怀古、赠答、送别、说理无不入词,对严格的音律束缚也有所突破,促进了词的发展。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

苏轼散文中议论文汪洋恣肆,记叙文结构谨严,明白条畅。

苏轼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致力提拔后进,黄庭坚、秦观等均出其门下。

▲突出成就(即苏轼对词体演进的贡献)

(1)变俗的柳永新声为雅的士大夫抒怀。 对柳永的慢词一方面改革,一方面超越。

其一,变俗为雅。

其二,变婉约为豪放。一扫过去词坛上轻柔绮丽、缠绵悱恻的婉约之风,代之以纵横捭阖,意境博大的豪迈气象。

(2)以诗为词。

其一,以诗的内容入词。

苏轼在词的题材上有很大突破,从整体上改变词以男女情爱、离情别绪为主体的特征,而开始以士大夫抒情为主体,是题材上一次质的飞跃。

其二,以诗的境界入词。

以往的词内容多局限在“花间”、“樽前”、“闺阁”,词境小、狭、深;而苏词则以开阔高远的境界入词,把词从景到情都塑造成壮观的风格,故苏词表里俱刚大。在词史上,李煜柳永对词开阔之在深,苏词开阔之在大,故词境之大自苏轼始。

其三,以诗之音节、气势入词。

苏轼所创制的豪放词刚劲粗宏,具有阳刚之美;其音域宽广,可放声高唱。

(3)突破词律。

原因:①自觉突破。②才气大。③不精音律。苏自称三样不如人:饮酒,下棋,唱曲。 ▲评论资料

☆徐度《却扫编》:“柳永词虽极工致,然染以鄙语,唯流俗之人好之,至欧苏诸公出,文格一变,作为歌词,体制高雅。”

☆况周颐《蕙风诗话》:“苏长公提倡风雅,为一代山斗。”

☆陈师道:“子瞻以诗为词。”

☆李清照:“句读不葺之诗耳”。

☆刘熙载《艺概》:“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事不可入,无意不可言也。”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词至东坡,一洗绮罗香泽之态,寄慨无端,别有天地。”

二、解读苏轼

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为了他的出现,中国,也许等待了一千年,又一千年。

他的出现,是偶然也是必然;他的才华,是凡人而又超凡;他的思想,出于瞬间而又影响深远;他的性格,既洒脱而又有常人的一面。

苏轼——中国文化史上的旷世奇才,罕见的多面手,多层次、全方位的文化——不仅仅是文学——巨子。神奇的文笔、渊博的学识、睿智的思想、高尚的人格、丰富的人生经历、多方面的巨大成就,还有,它永远不灭的那一份诙谐,真可谓: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他的名字就是一座丰碑!

他长于散文创作,《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名篇佳作脍炙人口,体现了中国文人的忧患意识和人文精神。他的诗,把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风格巧妙结合起来,多姿多彩,美轮美奂,代表了宋诗最高水平。他的词,清新豪健,题材广阔,挥洒自如,气势磅礴,开创了豪放词风。他的书法、绘画,也都达到了很高水平。除此之外,在哲学、茶道、烹飪、养生、园林艺术方面,他都有独到的造诣。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推崇苏轼:“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他将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列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并且将他们的思想、人品、学问、才华、待人接物、立身行事,看成浑然一个整体,是有一定道理的。更足称道者,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文人,苏轼身上,既无头巾气,无山林隐逸气,亦无以富贵骄人气,无忠臣孝子气,无大作家架子气;既无大臣杜门思过之态,亦无谪宦战战兢兢之态。他与你我同在,同悲同喜,丝毫也不刻板,浑是率然纯真的真性情,真品格。

苏轼的一生,可以用“四个三”来概括:不忘三事——金榜题名、乌台诗案、太后恩宠;不忘三人——敬如父师的欧阳修、素为敬重又有矛盾的王安石、司马光;不忘三地——黄州、惠州、儋州;不忘三情——与苏辙的手足情、与王弗的生死情、与朝云的不了情。他生活中的每一个片断,几乎都与传奇相联系。例如,金榜题名时,他由第一变成了第二,却反而更为出名;乌台诗案中,他九死一生,被贬黄州,却反而出现了创作的黄金时期;他赠弟辙、悼亡妻的词篇,被人们万口流传,历久而不衰„„

在为人上,苏轼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上,苏轼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筑堤,儋州授馆,兴修水利,架桥凿井,赈灾施药,都于史有征;在人生态度上,苏轼即使在身处绝境时,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

由于苏轼多方面的巨大成就,由于他更多的人民性,由于他时时闪现着智慧光芒的睿智思想,由于他超凡脱俗的旷代才华,千年以来,他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而有口皆碑;更由于生活经历的丰富性,他常常成为人们谈话的话题及内容。自然而然,学生们在作文时,也往往喜欢用东坡事迹作话题或材料,毫不夸张地说,有作文处尽可以有东坡。这正是因为,苏轼的精神与思想,早已融入了中国的文化与历史,还在影响着我们生生不息的文化创造和传承。

三、以“苏轼”为素材的高考优秀作文片段

1、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

苏轼看见了风,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乌台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过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因此让人顿悟。 于是他逍遥红尘,最终名垂千古。只是,那夜的风,已遗落于岁月,无人见得了。 ——四川考生《风,可以穿越荆棘》

2、湖北卷话题:买镜

黄州赤壁下的游船上,苏轼正在与客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你在照了哪面镜子之后,才决定拥抱‘东方之既白’而鄙视官场仕途的斗争倾轧?”不愧是豪放派祖师,苏轼马上向天一指,“是它!”我抬头一看,见一轮明月高悬苍天,不禁再次泄了气;所谓“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苏轼以明月为镜,明是明了,却又怎么买得下来?懊悔之际,苏轼兀自在身旁说下去:“曾几何时,以为身沉宦海;与月对饮,方知我心依旧。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月镜映照出这许多美景,又怎能不令我流连忘返,高歌‘大江东去„„’” ——湖北考生《寻觅那片理想中的明镜》

3、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

雨渐渐小了一些,苏轼看看脚下的芒鞋,看看手中的竹杖,这一霎那,他忽然觉得它们比朝靴比官印更可贵。

白天过去是黑夜,晴朗之后遭风雨。无论你怎样左躲右闪都无可避免地要与它们相遇,也许,这就是人生的一种必然吧?既然如此,扬起脸,面对风雨,唱一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吧!那么,黑夜过去是白天,风雨之后见阳光,也就是另一种人生的必然了。

缓缓走着,心情渐渐轻松愉快,小曲儿也不觉间哼唱起来。晚风习习,云散天开,夕阳在西山的头上又露出了艳红的脸。

回过头,沙湖道的小路曲曲折折,在夕阳的余晖中另有一种超然之美。意料之外的一场风雨,情理之中的一份收获。

4、忘记和铭记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躺在一叶扁舟上,任由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沉沉浮浮。苏轼瞑目沉吟:忘了吧,你看那三国周郎,何等风流倜傥,意气风发,一代名将啊!如今,还不是随着这长江滚滚东流,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想到这儿,苏轼笑了,好,就让我忘记这郁郁不得志的愁怀,托遗响于悲风,取山间之色,听江上清风。就让我铭记那曾经有过的豪情壮志,凝成诗篇,然后让后人铭记。日落的余晖,映照在江面上,江面一片灿烂。

5、说“安”

“乌台诗案”的惨酷经历使天真的东坡一度陷入精神的困境——他从监狱走向黄州,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满心侥幸又满心绝望地走向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艰苦的物质生活,使他不得不深自闭塞,扁舟草履,垦荒种地,杂处于渔樵间。“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一首《卜算子》,真实地记录了东坡对于人生痛苦的反思。东坡的这种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他无情地剥除了自己身上每一点异己的成分,即便这些成分曾为他带来过利益或声名。在对痛苦的反思和超越中,他渐渐回归于澄明、空灵、淡泊与安然。

6、一枝一叶一世界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轮明月,放射出悲天悯人的光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一排短松,守候着生死离别的深情。“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杯浊酒,凝结着壮志难酬的感慨;“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片沙洲,见证了孤苦无依的飘零;“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一只小舟,带走了蝇营狗苟的烦懑;“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袭蓑衣,织就了风吹雨打后的宁静„„一枝一叶一世界,一词一句总关情。

四、高考作文赏析

苏轼的赤壁

福建考生

风飘飘,水潺潺,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苍海如幕,来到这古战场——赤壁。

心中沉浸着如此的哀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谪贬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念。

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

他想起了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他问自己难道自己不正是那东吴的都督吗?自己满腹经纶、胸中有的是治国平天下的笔墨,而此时,面对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沉思。

他的思绪像长了翅膀似的,继续飞扬,斟一杯酒,临江而酾,是祭奠那死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是啊!他清醒了:哀吾生之须臾倒不如托遗响于悲风,取山水之色,听江上清风之歌唱。他不再悲观,不再耿耿于怀。

后来,他用自己的行动证实自己的顿悟。他在黄州兴修水利,奖励耕织,浅廉从政。黄州的百姓感念这一位父母官。后来修了一祠庙来纪缅这一伟大的文人,知心的父母官。文学的殿堂里永远可以听见那《赤壁赋》华美的乐章。

余秋雨先生在《东坡突围》中呼“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

是啊!这一路艰辛,这一路坎坷,这一路无奈。苏轼没有消沉,没有失落。他永远也不会去吟唱那软绵绵的情诗与愁苦。

什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的小女子。

“杨柳岸,晓风残月”,“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只为李后主吟唱。

苏东坡是关东大汉,他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赤壁记载了苏东坡的崛起。

赤壁沉淀了苏东坡的不屈。

赤壁诉说着苏东坡的豪迈与诗情不朽。

赤壁只为苏轼而光芒四射。

赤壁,只属于苏轼。

评析:

以“苏轼的赤壁”为文题,意味深长,对豪放派大诗人苏东坡的评价,从具体的历史事实、苏的原著下笔,展开分析,内容真实可靠。语言精粹,富有文采,文中缅怀古人的写法极为别致,无论是在叙述、引用,还是在议论、抒情中,都处处散发着浓烈的文学情趣,时时展现着深厚的文化氛围,将阅读者领进“历史”“文学”的情境之中,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品味高雅,底蕴深厚,耐读、耐品,有味、有趣。 诗人·明月·黄花

一、东坡的明月

浪淘沙

谪居黄城中,把盏临风,牵黄擎苍叹英雄。昔日汴河风光处,履履难重。

成败任西东,此恨无穷,为了豪情谁与同?一蓑烟雨平生任,踏雪飞鸿。

这首词是我特意写给贬谪之后的苏轼的,东坡的一生极尽坎坷:爱情的曲折,仕途的偃蹇,政治旋涡的挣扎,满腹冤屈的难鸣。

对他充满希望的家人,和他共历劫难的友人,受他关爱的世人,无一不期望他能才显四方,官运亨通,济世为民。但是,东坡知道,命运不济,仕途的黑暗之门永远容不下这样一个生性放达的苏东坡。

于是,他将功名利禄换了“竹杖芒鞋”,他在缺月挂疏桐之夜,唱“大江东去”,感“人生到处之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淡泊,他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触动,只愿“沧海寄余生”。

认识自我的苏东坡,从政治的窄门中从容地走出来,他虽与众人所望有悖,却让我们看穿了一个豪放,淡泊,豁达,开明的苏大学士——一代文豪。

认识自我就是东坡的明月,照耀他走进了东去的历史长河。

二、易安的黄花

南楼令

素月寄孤舟,只影随水流,家园破,一盏残酒。酒淡怎敌晚风疾,梧桐雨,点点愁。

晚来独登楼,恨字锁眉头,黄花瘦,雁声断秋,一溪落花漫汀洲,流离苦,几时休?

这首词是我填给历尽漂泊的李清照。

满腹感伤的奇女子,国破之凄,丧夫之痛,改适之苦。

十六岁嫁给赵家的那一刻,所有人都希望她是一个生活富裕,幸福美满,相夫教子的好妻子。但是,世事的变幻,战乱的离苦,易安虽寻寻觅觅自己的幸福,却总被黑暗的气息压得凄凄惨惨,在乱世中争渡、争渡,到头来也曾失归路,双溪上的扁舟载起了青春年少,却载不动满腔愁苦。

于是,易安挥洒愁闷,舍掉了手中易逝的黄花,看透了沧桑变幻的她,在雁字归时,勤修《金石录》,在梧桐冷雨之夜,考撰《漱玉词》,重新认识自我,易安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孤灯,蹒跚的走过。

认识自我就是易安的黄花,随风而逝,哀而不伤,愁苦之中蕴含着辛勤和美丽,它的颜色虽与世人心中的颜色不同,却总能显出奇异的光彩。

评析:

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语言功底深厚。全文行文流畅,充满诗情画意。特别是能在很短的考试时间内自填两首词作为每部分的开头,文采斐然,不同凡响。所填之词虽不完全符合格律要求,但也算出类拔萃,足见该考生读书多,文学修养高,语文素质优。 说 安 中国的古诗中常有这样的画面:夕阳落下去了,乌鹊在远处悲鸣,秋霜在不觉中落在树枝上、草叶上,转瞬间,满眼皆是。

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的诗人们往往就在这样的秋夜时分听到了夜半的钟声。

人生在世,不尽人意者十之八九,失意之时,寻一座古刹,让那噌弘的钟声,慰藉受伤的心灵,给它最温柔的安抚。

一树梅花、一只白鹤、一座古寺、一个闲人。在人生旅途上看清了风云惨淡的林和靖远离了尘世的喧嚣,避开了俗事的纷扰,躲入了幽静的山林,听到了噌弘的钟声。他在这幽静的山林中的到了自然最温柔的安抚。

中国的诗人们在红尘中饱受精神的磨难,在山林的钟声中得到了灵魂的安宁。残酷的现实与美好的理想的较量中,这些山林深处的隐居者并没有输,他们始终让自己的灵魂站在巅峰上,站在俗世中人永远也爬不上去,甚至永远看不到的巅峰上。

被安抚的心灵不会永远平静,风再起时,水面也许还会泛起涟漪。只有真正的释怀,才是恒安之道。失意之时,寻一方净土,做一件实事,让那款坎的钟声不仅安抚我们受伤的心灵,更给它深刻的启示。

经历乌台诗案,从仕途的巅峰一下子跌入谷底的苏子瞻对清风朗月,看水落石出,听余音袅袅,释千古之愁。当佛印感慨: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当林和靖去寻“梅妻”的“疏影、暗香”,苏子瞻却在孤山寺的钟声里听到了更多。那钟声撞击着他的心灵,撞碎了旧梦,却又启示了前程。

于是,西子湖畔,一道长堤筑起来了,历经千年。

这是一道为民谋福的堤,一道中国文人的社会良心筑成的堤,一道苏子瞻在孤山寺古钟余响里,放弃对功名的追逐,释然的回归本性,回归自我的心灵的堤。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世事沧桑,风云变幻。心灵太柔软,古寺太遥远。那么,面对失意,让我们归于平静,争取内心的恒久安宁吧。 偶尔,到自己心灵的古寺中走走,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 [简评]

这是一篇词藻华美的论说文。作者从两个层次展开议论:1远离尘世,避入山林,可以得到内心的安宁;2成就功业,为民造福,可以得到恒久的安宁。第一个层次作者选取了林和靖为事例,分析了他对世俗的厌烦,对山林的向往,在山林中的怡然,并将这种怡然归结为在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中超越一切的胜利。第二个层次是在第一个层次的基础上的升华,苏轼与林和靖都醉心于山林,但是,苏轼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修筑苏堤,为民造福,这样他的内心就得到了更高层次的安宁:恒久的安宁。 文章词采华美,运用了大量的诗词名句。这些名句都是日常学习中的积累,例如文章开篇巧妙化用《枫桥夜泊》,展开场景的描写,又如文章画线部分《赤壁赋》的灵活运用,都是值得同学们借鉴的。 位置和价值 站在哪里?

一个人站在人生的转折当口,一切都变得那么的不确定,明天你将站在哪里? 翻开尘封的历史,我看到了赤壁下的苏轼——

二十二岁登进士科,二十七岁登制科头等,被皇帝预定为未来的宰相„„多么圆满的人生路!然而,在辉煌的未来与眼前的弊政之间,良心使他在任何时候都选择直言不讳,“一肚子不合时宜”使他得罪了当权的宵小。

“乌台诗案”被陷之后,苏轼被抛到这荒凉凋敝的黄州。

在这里,他以小舟夜泊绝壁下,探究石钟山的得名,毫无顾忌的叹郦元之简笑李渤之陋;他以樽中美酒酹江上明月,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感慨人生如梦;他与朋友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看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感受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时运不济,命途多舛,都不能让他那颗高傲的心屈服。 站在赤壁之下,登上文学之巅。

翻开历史的下一页,我又看到了西子湖畔的苏轼——

在这里,再次被迫远离政治核心的他看到的不是自己命运的坎坷,看到的是西湖如美丽杭城的眉目,一旦淤塞消失,世间就少了一分难得的美景。他义卖字画,发动募捐,调动民众疏浚清淤。挖出来的淤泥如何处置呢?他的目光落到了白堤上:再筑一道大堤,岂不一举两得? 于是,五里长堤,六座石桥,为西子湖再添两道亮丽的风景:“苏堤春晓”、“六桥烟柳”并称“西湖十景之首”。当春日晴朗,柳条低垂,微风过处,万枝婀娜;遇细雨蒙蒙,烟波浩淼,柳披纱缦,水被云吞„„

这本是一道“不为游观为民耳”的大堤,却无意间成了世间最美的风景。这是一道为民谋福的堤,一道中国文人的社会良心筑成的堤。有了无数绝美的诗文,再筑一道实在的长堤。人生有如此成就,夫复何求? 站在西子湖畔,成就人生之巅。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左右人生的顺逆,如不系的小舟漂泊在茫茫的大海。但是只要有一颗不屈的心,一颗爱人的心,那么,何必在乎站在哪里呢?站在哪里不能成就自己的人生价值。 [简评] 这是一篇议论文,文章选取了苏轼人生的两个点:1被贬黄州,2修筑苏堤。这两个事例恰恰发生在两个“位置”:黄州赤壁、杭州西湖,这两个事例恰好又是苏轼的两个重要人生阶段,苏轼在这两个阶段处于不同人生位置:低谷、中间。在这两个“位置”上苏轼都取得了非凡的成绩,创造了不朽的价值:在黄州成就文学顶风,在杭州修筑千古苏堤。

文章在第一部分充分使用了中学阶段课本中所选的苏轼的经典诗文。这些诗文大多是高考中要求背诵的篇目,作者在熟练背诵的基础上将一些词句灵活运用于自己的文章,可以说是一种有心人的非常聪明的做法。体现了学习的灵活性,更达到了高考设置名篇背诵的目的。 本文的突出特色是选点的精准,位置与价值在苏轼的这两个人生阶段都有充分的体现,十分切合考题,并且可以引发更深层的议论。是文章不停留于事物表面,而是从苏轼在不同位置创造不同价值的现象背后有挖掘出一层深刻内涵:只要有一颗不屈的心,一颗爱人的心,那么,不必在乎站在哪里,站在哪里都能成就自己的人生。

纪 念 历史是值得敬畏的!

怎样的人才能够被史书收录?怎样的人才能历史的纪念碑上留下千秋英名? 翻开尘封的历史,我看到了赤壁下的苏轼—— 二十二岁登进士科,二十七岁登制科头等,被皇帝预定为未来的宰相„„多么圆满的人生路!然而,在辉煌的未来与眼前的弊政之间,良心使他在任何时候都选择直言不讳,“一肚子不合时宜”使他得罪了当权的宵小。

“乌台诗案”被陷之后,苏轼被抛到这荒凉凋敝的黄州。

在这里,他以小舟夜泊绝壁下,探究石钟山的得名,毫无顾忌的叹郦元之简笑李渤之陋;他以樽中美酒酹江上明月,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感慨人生如梦;他与朋友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看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感受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时运不济,命途多舛,都不能让他那高傲的头颅低下。 历史的纪念碑上,镌刻着两个字:不屈。

翻开历史的下一页,我又看到了西子湖畔的苏轼——

在这里,再次被迫远离政治核心的他看到的不是自己命运的坎坷,看到的是西湖如美丽杭城的眉目,一旦淤塞消失,世间就少了一分难得的美景。他义卖字画,发动募捐,调动民众疏浚清淤。挖出来的淤泥如何处置呢?他的目光落到了白堤上:再筑一道大堤,岂不一举两得? 于是,五里长堤,六座石桥,为西子湖再添两道亮丽的风景:“苏堤春晓”、“六桥烟柳”并称“西湖十景之首”。当春日晴朗,柳条低垂,微风过处,万枝婀娜;遇细雨蒙蒙,烟波浩淼,柳披纱缦,水被云吞„„ 这本是一道“不为游观为民耳”的大堤,却无意间成了世间最美的风景。这是一道为民谋福的堤,一道中国文人的社会良心筑成的堤。有了无数绝美的诗文,再筑一道实在的长堤。人生有如此成就,夫复何求?

历史的纪念碑上,镌刻着两个字:爱民。

也许我们无法左右人生的顺逆,我们如不系的小舟漂泊在茫茫的大海。但是只要有一颗不屈的心,一颗爱民的心,那么,在历史的纪念碑上,必定为你名字预留着一个永恒的空间。 [简评]

《纪念》一文显然是从《位置与价值》脱胎而来的。在文章中作者巧妙的加入了一个元素:历史的纪念碑。这样就使文章与文题贴合得更紧密了。

“位置与价值”中“价值”这个点是引发“纪念”的关键。人们纪念的事物必定是很有价值的,这就使得作者找到了两者的相通之处,找到了转换的关节点。作者在此只需轻轻一拨,《位置与价值》就变成了《纪念》。这种方法不是投机取巧,而是建立在见解透辟,思维清楚,逻辑严密,技巧纯熟的基础之上的。 脸

(一)

雨来得是那么的突然,那么的意外,刚刚还是晴朗的天,霎时间暗了下来,雨水噼里啪啦的打在树木上,岩石上,天地立刻陷入一片迷蒙„„

方才还在树丛中跳跃的松鼠不见了,方才还在树林里聒噪的鸟儿不叫了,剩下的是一片人声喧哗„„他们走在雨中,有的撩起衣襟,擦拭不断打在身上的雨水;有的小心翼翼,生怕弄脏了早已遍是污泥的鞋子;有的大步疾行,忽的跌倒在地上,溅起一片泥水,引来一阵惊叫„„

苏轼微醺,一张脸在初春的微寒中红润润的,雨水顺着这张脸滑落下来,流到嘴角,在笑出的酒窝里打了个旋,滴落在地上。

这是怎样一张脸呀!他笑着,笑别人的狼狈,笑自己的“癫狂”。

(二)

雨来得是那么的突然,那么的意外,刚刚还是晴朗的天,霎时间暗了下来,雨水噼里啪啦的打在房檐上,石阶上,天地立刻陷入一片迷蒙„„

方才还在厅堂里谈笑的朋友不见了,方才还在檐下吵闹的孩子不见了,剩下的是一片人声喧哗„„他们大喝着他的名字,把仓皇走出的他一把抓住,推推搡搡弄上了囚车。

他的眼睛微微睁着,嘴角因为肉体的疼痛一抽一抽的抖动着,凌乱的头发在脸上横冲直撞。经历了一个又一个谩骂与拷打并行,侮辱与诽谤交织的通宵,他的脸上总是留着雨的印记。 乌台的囚室外,雨还在淅淅沥沥的下着。街上的人却不少,人们要看一看他——这个曾经一举高中榜眼,曾经被皇帝大加赏识,曾经春风得意的苏轼。汴梁城里的宽阔而平坦的大路上,一辆囚车在穿行,雨水在他脸上淌着,泪水在他心中流着„„

(三)

雨渐渐地小了一些,他看看脚下的芒鞋,看看手中的竹杖,这一霎那,他忽然觉得它们比朝靴比官印更可贵。

白天过去是黑夜,晴朗之后遭风雨。无论你怎样左躲右闪都无可避免地要与它们相遇,也许,这就是人生的一种必然吧?既然如此,扬起脸,面对着风雨,叹一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吧!那么,黑夜过去是白天,风雨之后见彩虹,也就是另一种人生的必然了。 缓缓的走着,心情渐渐的轻松而愉快,小曲儿也不觉间哼唱了起来。晚风习习,不觉间云已经散了,夕阳在西山的头上又露出了艳红的脸。

他回过头去,沙湖道的小路曲曲折折,在夕阳的余晖中另有一种超然之美。

五、写作思路指引范例

苏轼材料:苏堤修筑之后,人民感念他的恩德,把苏堤的九座亭阁中的一座修筑为苏轼的生祠。但不久,奸臣吕惠卿再度得势,曾下令摧毁这座纪念堂。 写作指导:

[北京卷“说安”思路指引] 能够让人民感念恩德,是为官者最大的成就。无论当时世人如何评价,社会如何对待,只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只要让百姓得到实惠,为官者的内心就是安宁的。

苏轼以自己的良心对待百姓的疾苦,修筑了苏堤,疏浚了西湖。虽然他的生祠被摧毁了,但是,我们可以相信,苏轼不会为此难过,因为他是问心无愧的,他的内心是安宁的。 [全国甲卷“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思路指引] 人尚在世而立生祠,这是一份多么出人意料的荣耀,但是,想一想苏轼的全心为民,想一想苏轼的不顾个人荣辱,想一想苏轼的横溢才华,想一想苏轼亲切平易„„为这样一位全方位的天才,一位深得百姓爱戴的官员立一座生祠,难道不在情理之中么? [全国丙卷“铭记与忘记”思路指引] 百姓建一座生祠,为的是纪念苏轼,为的是铭记苏堤千秋的功业,为的是铭记苏轼爱民的心。然而,就有人看不顺眼,就有人恼恨。惠卿推倒这祠堂,他要让人们忘记苏轼,忘记这位自己的政敌,但是,最终被历史抛弃,被人民忘记的恰恰是吕惠卿自己! 被历史铭记或忘记决不是由个人的意愿决定的,而是历史的规律在进行选择。被历史铭记在纪念碑上的人,必定是对人民有一颗爱心,对国家有一份忠诚,对社会有一份责任的人。而那些只在表面做文章,以拆别人的台,捣天下的乱为乐趣的人必将被历史忘记。 [重庆卷“自嘲”思路指引] 苏轼大可为生祠的被推而自嘲,笑自己的不识时务,笑自己的屡遭打击“不思悔改”,笑自己牌位倒地,生而可推知死后事(苏轼死后确有被认作“乱臣贼子”的遭遇,但很快又被平反)。但是,这自嘲可以笑的坦坦荡荡,笑的问心无愧,因为他无愧于民。吕惠卿推倒的是苏轼的生祠,而这生祠不是苏轼自己建立的,而是百姓建立的。 [广东卷“纪念”思路指引] 一座生祠,是老百姓对苏轼的纪念,感念他的爱民之心,感念他的为民之行。即使生祠被推倒了,但是老百姓仍然会在心里永远纪念着他。祠堂可以推倒,纪念不能抹煞。

六、用苏轼素材注意事项

苏轼的确是万能素材,可以针对的话题是很多,但是大家也会注意到,写苏轼是很难创新的,因为往年的作文已刊登,就会被老师和学生广泛的阅读,使苏轼材料显得越来越陈旧。但是并不是说不能用,我们可以在作文中把苏轼的材料一笔带过,或者用人物事例构成气势恢宏的排比句,这样既彰显了大家的文化祭奠,又显露了你开阔的视野,这样写很容易博得老师的好感。

当然,如果能抓住切入点,或者你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当然可以冲击一下全篇写苏轼的抒情或者议论散文。全篇写人一定要有创新,千万不能盲目模仿,这样才不会落于窠臼。

第二篇:作文人物素材苏轼阅读材料

处顺境易乐,处逆境易愁,人之常情,加官进爵的多数都是敲锣打鼓,喜气洋洋地赴任;削官遭贬的,基本都是垂头丧气、伤着心、灰着脸离开京城。

比如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景况远胜于苏东坡,尚且抑郁而死;韩愈只不过贬到了潮州,就戚戚不已,求哀君父,乞求不在瘴江边埋骨;屈原见放,汨罗自沉。

苏东坡却是古往今来的一个特例,他似乎不食人间烟火,升官未见其大喜,流放也未见其大悲。贬谪黄州,自垦东坡荒地,他还两度载酒夜行,与好友聚游赤壁,“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饮酒赏乐。(这哪是一个穷困潦倒的废太守,分明是一个富足闲适的老贵族。)

苏轼“一生在八个地方做地方官,几乎每一个地方都留下了政绩,都给当地的老百姓做好事。” 比如

在密州,捕捉蝗虫,抗旱灾;在徐州,黄河决口,抗洪排险,昼夜披蓑衣,穿草鞋,站在第一线;在杭州,闹饥荒瘟疫,自筹钱财办药坊,熬粥煎药,救济过往行人;还是在杭州,整理河道,疏浚钱塘六井,修筑长堤;在惠州,想方设法,筹钱筑桥补路,引水入城;还重视教育,大办书院,教化民风;

在儋州,亲自挖井,解决当地百姓饮水;传授药方,解决百姓缺医问题。

苏轼的一生,既有忠君思想,礼贤下士,又效仿明君,以前人贤士为榜样,不喜欢冤冤相报,大度能容天下。一生颠沛流离却能随遇而安,苏轼在朝廷报效社稷,在山林修身养性,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直到现在,好多地方还流传着有关苏东坡的故事和诗文。

1、“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惠州一绝》 )

诗的意思: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芦桔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作岭南的人。苏东坡于宋哲宗绍圣元年被人告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被贬岭南,“不得签书公事”。于是,东坡先生流连风景,体察风物,对岭南产生了深深的热爱之情,连在岭南地区极为平常的荔枝都爱得那样执着。最后二句脍炙人口,解诗者多以为东坡先生在此赞美岭南风物,从而抒发对岭南的留恋之情,其实这是东坡先生满腹苦水唱成了甜甜的赞歌。

2、“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第一句说发船渡海正是三更时分,说明渡海的时间是在半夜里,也说明黑夜即将过去,曙光就在前头,暗示他在政治上即将获得新生,这是一种比喻。后面三句也都是采用这种借景为喻的手法。第二句说,连绵下个不止的阴雨(苦雨),总有止的时候,成天刮个不停的风(终风),也总有停的时候,它们“也解晴”,也能变成风静晴朗的天气。意在说明他受到各种打击和排斥

,

也总有结束的时候,今天遇到大赦,就象久经风雨见到晴天那样,心情舒畅,充满希望。第三句说,天上的乌云散了,一弯明月挂在天空,不知这景致是什么人安排点缀的?意思可能是说,这次遇赦,不知是谁在朝廷帮忙说情,为我驱散政治上的乌云的?第四句说,天空的面貌,海水的颜色,本来就是澄澈清白的。最后两句说,被贬到这南方边远的荒岛上虽然九死一生,但我并不悔恨,这次南游,见闻奇绝,是平生所不曾有过的,可以说是第一遭儿。他对这次被贬到海南岛表示不后悔,认为是一生中挺有意义的一段经历。“冠平生”应解为“超过平生见到的景色”。全诗情调高昂,表现了苏轼的乐观精神。

3、他离开海南时曾写诗安慰弟弟说:“莫嫌琼雷隔云海,圣恩尚许遥相望。„„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古真吾乡。”(《谪海南,作诗示子由》)

“舆地志”即地方志,苏轼非常幽默,他说琼州、雷州虽为海所隔,但还可隔海相望,这正是皇恩浩荡呵!

4、惠州流传一句诗:“一自东坡谪海南,天下不敢小惠州”。

也许,历史上人们没有把惠州看在眼里,可自从苏东坡到过了,谁还敢小看我们惠州呢。一个“敢”字道出了惠州人的自信和对东坡的敬仰。他们说:苏东坡不幸,是客观的,但我们有幸。苏东坡贬到我们这里,苏轼的人格魅力,他留下的是一种千古不朽的精神与文化。

5、儋州“东坡井”旁对联:“凿井南荒,清泉生雅韵;关情闾巷,美德播南荒。”

6、《琼台记事录》:“宋苏文忠公之谪居儋耳,讲学明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始之。”

7、苏轼曾对弟弟子由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无一不好人。”

8、章惇和苏轼是同科进士,后来当了宰相,大权在握,便将苏轼从惠州贬到儋州,一贬再贬。戏剧性的是,后来,宋徽宗登位时,章惇被贬官雷州,世人得知,多言恶有恶报,罪有应得。然而苏轼得知消息后,他不但没有泄恨之感,反托章婿安慰章惇家人:“海康地虽远,无瘴疠,舍弟居之一年甚安稳,望以此开譬太夫人。”

9、在海南,苏轼结识了一位读书人叫黎子云,家藏柳宗元文集,东坡前去借阅时发现,黎子云兄弟二人都是胸襟高远之辈。于是,彼此时相过往。一次,东坡从黎子云家归来,途中正遇急雨,他连忙到农家借来斗笠,还披上农家的蓑衣,穿上农夫的木屐;东坡这幅田夫野老的模样引得一路上的妇女儿童笑着拍手争相观看,连满街的狗也成群结队地对着他乱叫。

10、一日,军使张中邀东坡前去黎子云家。饮酒论文之后,座中有人提议捐钱修整一下黎子云的破茅屋,东坡欣然赞同,并为新屋取名“载酒堂”。新屋落成之后,东坡一帮人更常聚于此,岛上各地学子也前来向东坡求教。于是,载酒堂里开始响起读书声来。起初,几缕吟咏声在这间小茅屋响起时,显得有些孤单。然而,渐渐地,这读书声感染儋州,感染琼州大地,最终,整个海岛终于响彻琅琅书声。这就是儋州的“东坡书院”。苏轼谪居儋州的这三年间,就在这里讲学明道,从此,儋州教化日兴,书声琅琅,弦歌四起”。

11、林语堂在《苏东坡传》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的确,乐观、旷达的性格伴随着他的一生,正是这种性格,使他度过了艰辛的黄州生活。这种性格使苏轼在黄州的作品充满趣味。如有一天他在监仓刘唐年家里吃到一种油煎的米粉饼,又香又酥,他不禁啧啧称赞,就问刘唐年:“为甚酥?”在座的客人哈哈大笑,因为这是刘家自制的饼,没有名字,客人说就叫“为甚酥”吧。又有一天,苏轼到潘大临家里品尝潘家自酿的酒,酒味很酸,他笑着说:“不要是做醋时错着了水吧!”于是提议潘家将酒命名为“错着水”。其后东坡还曾写诗向刘唐年乞讨煎饼,说:“已倾潘子‘错着水’,更觅君家‘为甚酥’!”

由此看来,苏轼虽然感叹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平和的人生态度。

赵宋在中国历史上是国势一向较弱的一个王朝。边防上,宋朝一直受到西北方的辽和西夏的侵扰,而宋王朝一味妥协退让,更加深了边防危机。

苏轼自然也觉察到北宋国力的软弱和辽夏军事政权的严重威胁的。年轻时就有一腔报国疆场的热忱。

一生无论出处穷达,总是心系朝廷,不能忘怀国事,如知密州时,闻辽割宋地七百里,有感而作江城子《密州出猎》其下片:“酒酣胸胆尚开张,鬃微霜,又何妨:情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为国靖边驱走入侵之敌的雄心壮志。

即使以罪人的身份谪贬黄州时,仍念念不忘国事,在写《念奴娇》这首词的前一年,宋廷曾分五路大军伐夏,当他得知一开始大败西夏时,异常兴奋。可不到一个月,结果惨败,损兵折将约近三十万。苏轼在《与滕达道书》中说:“西事得其详乎?虽废弃未忘为国家虑也。”可见他是时刻关心边廷战事的。面对边疆危机的加深,目睹宋廷的萎靡懦弱,词人苏轼是多么渴望有如三国那样称雄一时的豪杰人物,来扭转这很不景气的现状啊!这正是作者在这篇词中,所以要缅怀赤壁之战,并塑造导演这一战争活剧的中心人物周瑜的思想契机。

受儒道释的影响,苏轼的人生观常常呈现两种面貌,一是儒士心态,一是隐士心态。在贬谪黄州之前,他以儒士心态积极有为于世,期望建不朽功勋,留万世芳名,表现出一种入世的旷达心境。但贬谪黄州之后,因乌台诗案的打击和朝廷政敌的迫害,他有为于世的儒士心态严重受挫,退隐以求超脱旷达的隐士心态支配着他的精神,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心灵净化,即内在超越的出世的旷达心境。 苏轼,我想对你说„„

午后的阳光变得很明澈,我倚在窗边,尽情享受着温暖。一首首灵动的散文与和煦的阳光交织在一起,萦绕耳畔,回响在心田。闭上双眼,我仿佛置身于你的世界。 灵光一闪而过„„

我乘着一阵清风,来到了元丰六年间的黄州。借着皎洁的月光,我看到了你——东坡居士。心中十分惊喜,正欲上前请教,却发现你已解衣欲睡,只好在暗中领略你那中国文学泰斗的睿智。

月光照进门里,洒下一片轻柔。仿佛生怕打搅了你的休息。月光调皮的绕过你,来到书桌上,也想一睹在你的笔尖流泻下的灵动。我看见,你笑了,应该是对于月光的欣然吧。 我也笑了。

你起身,走出屋外,想追随月光,做一次心灵的交流。我明白,此时此刻对你来说,月光也许是最好的倾诉对象,而黑夜能让你找寻到心灵栖息的地方。于是,我跟着你一起,想一探究竟。

你独自漫步在黑夜的怀抱,也许是因为心中那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在黑夜中不断的蔓延,你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顿时变得焦躁起来,我明白,你要去寻找你的挚友张怀民了。 我一路跟随你来到了承天寺。令你欣喜的是,怀民也没有睡。你们一起信步走到庭院中,正值十月,秋海棠的芳香弥漫在整个寺庙中。院中的积水中映衬着一轮皎月,水中的藻、荇相互交错纵横,好像竹柏的。我静静的陶醉在这样唯美的意境中,感受着文学的滋润。

东坡居士,我敬佩你、景仰你、崇拜你。敬佩你心怀天下的豪气;景仰你不屈不挠的大气;崇拜你夜游承天寺的雅气。愤懑悲凉的心境中,你体现出的是人生的旷达。

但东坡居士,我想对你说,在被贬官期间,你应抛开了烦恼,任思绪纷飞。你应更像是在一片无人涉足的原野上纵情驰骋,看日落黄昏,赏万紫千红。你应该勇敢的面对真实的自我,对生活作一番细细的品味,而不是整日沉浸在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中。其实,你已经做到了,但还需做的更好。 在这段日子里,我看到的是你逐渐摒弃了功名利禄、是是非非;忘却了悲欢离合,荣辱贵贱。 敞开心扉,听天籁之音,用身感受,用心领悟,你在真正意义上成为了一个“登山情满于山,观海情溢于海”的雅士。远离忧愁和世俗,亲近欢乐与自然。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让身与心得到恬静的休憩,让情与景得到自然的交融。

东坡居士,忘掉你政治上的失意吧。忘掉,你就会发现沙漠其实很美,因为不知何处正隐藏着一方绿洲;

东坡居士,忘掉你仕途上的坎坷吧。忘掉,你就会发现空谷其实很美,因为不知何处正有兰花在幽幽绽放;

东坡居士,忘掉你心中的悲凉吧。忘掉,你就会发现生活其实很美,因为有亲情、友情、爱情的支撑。

灵光一闪而过„„ 苏轼我想对你说

皓月当空,东坡在西子湖畔石凳上,一壶浊酒,与月共饮。眺望“苏堤”(当时没有啦)。“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这月夜风荷,清雅静幽,别是一副笔墨,一种情怀。

那年,你踏上了密州,便有了“老夫聊发少年狂”这一首梦醒后在月光下写的:“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亡妻的松岗撒谎那个松叶摇摆,月影斑驳,多么凄凉。

那在皓月当空,银光泄地的中秋之夜吟成的《水调歌头》,你问苍天,问明月,与苍穹共饮,让明月动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长卷”的美好心声,天地共鸣。

哪一首慷慨激扬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抒写你的豪迈之气。一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洋洋奋发,遒劲豪迈!

那年,你飞往了赤壁,泛舟而曰:“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仰慕当年周郎赤壁,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感叹自己,壮志难酬。一声”人生如梦,一尊还渡江月“多么失意。你甚至人生短暂,羡慕江水无穷,在明月中: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又那年,你来到了海南,那个孤独的小岛,你壮志未已,报销大国之心冉冉升起。

你在月下,静静地,望着三潭印月,举起杯,浊酒而尽,断愁肠,哀思不断,你凝神,注视苍茫大地,以明月洒向大地的报国之心

苏轼,我想对你说

我乘着一阵清风,来到了元丰六年间的黄州。借着皎洁的月光,我看到了你——北宋文坛的明珠苏轼。你与好友张怀民步于中庭,欣赏着如水的月色,摇曳的疏影,陶醉在这似真亦幻的唯美意境之中。我真羡慕你的洒脱与旷达,更不忍打扰你好不容易营造的空谷幽兰般的悠闲雅兴。

然而灵光一闪而过。你知道么?你为后人留下了太多的遗憾与太多的辉煌? 你是多情的智者。你对事理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去思考人生,月的阴晴圆缺是自然规律,人生亦如此。尽管你“欲乘风归去”,终因“高处不胜寒”而转入人间轻盈起舞。于是在你多情的笔下,多了“山色空濛雨亦奇”、“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子湖,多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庐山。

然而世事沧桑,一桩“乌台诗案”几乎断送了你为官为民的政治梦想。才华横溢的你仕途坎坷,近十年中你屡次被贬至杭州、密州、惠州、黄州,

而你的辉煌也是在这样的遗憾中铸就。被贬官期间,你抛却烦恼,任思绪飞扬,驰骋在无人涉足的原野上,看落日黄昏,赏万紫千红。你把酒问月,临风当歌,曾经“千骑卷平岗”的你并未消沉“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壮志。

或许正是仕途的坎坷才成就你文学的伟大。所以在世人眼中,你豁达、浪漫、乐观。我也很难想象中国文学史上少了你苏轼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一定是黯然失色的。对么? 读你的诗词,让人容易涌起万般思绪的当然少不了你那曲深情款款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你34岁那年,最信任的妻子病逝。在被贬的孤苦日子里,你梦忆亡妻,“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啊!历经十年风雨,只剩你独自飘零,何人能读懂你孤苦心灵的重重哀伤?曾是你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道尽千载离人之心,而今这于你却就只能是一个梦,一个无法企及的梦了。

苏轼,相隔近千年,我该怎么对你说?

灵光一闪而过。原来我想对你说的,也只是一个梦,你已经无法听到。但浪沙淘尽,你的豪放,你的多舛,你的凄凉,都已然定格于我心中!

苏轼,我想对你说

苏轼,北宋的大才子啊。

其实我有什么话好跟你说的呢?我无法体会你的苦闷,而你也不理解我的忧愁,相隔数千年,有能有什么话可说呢? 但我是有话要说的,纵使你听不到,纵使你不理解,我依然是要对你说些什么的。你的文才,耀眼夺目,使你流芳千古。你自愿考取功名,做了宋朝官吏。 既然做了官,就做些官员该做的事情吧,至少也应坚定自己的立场,做自己认为对的。可是,改革中,你却几次三番,几次三番的在新旧两党的立场间徘徊。这官路不顺,命运多舛,又怪得了谁呢? 你又有什么办法,你又能左右的了命运吗?那残破的昏庸的腐败的黑暗的政府,那所谓的真命天子„„面对这些,你又能怎么样呢?

只好顺从天意,安适享乐了。你寄情与天地,托身于自然,领悟人生,参晓哲理,能与同道中人共游山川山涧,共抒博大豪情„„可是,你有没有想过,供你游山玩水,吃喝享乐的冗繁费用的,是饱受饥苦的百姓啊。面对政府的愚蠢,你可以回避,你可以置之不理,但百姓们,要他们怎么无视,要他们怎么逃避?

可是,你又能做些什么呢?压迫百姓的封建专制,冥顽不灵的独裁统治,又怎么可能给你为百姓做事的机会。他们要你做帝王的走狗,要你做剥削的利器,你毅然不应,已经可歌可泣,怎么可能还奢求你做什么呢?

你的一生就这么过去了,留下了太多的遗憾与辉煌。但那遗憾真的就是遗憾?辉煌,又真的就是辉煌?

也许从一开始我就没有资格对你评头论足,没有资格对你说那些话。但我同情你的命运,嫉妒你的才华,称赞你的人品,不满你的做法„„我究竟想跟你说些什么,我自己,又知道多少? 走进苏轼

我一个人走进晚风的夕阳中,柔和的风吹得我受伤的心隐隐作痛。自己苦心经营的,决不能失败,但败得似一幕滑稽剧快降下帷幕,只留下一串串奇怪、探询的目光闪耀在脑海中。

夕阳将我的影子拉得长长的,无力的阳光伴着漫无目的的脚步,“林断山门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相同的无奈让我又一次轻轻走近了苏东坡。

夕阳下的小河边,碧草茵茵,清澈的河水,点点涟漪,我仿佛望见了东坡先生驾一叶扁舟,缓缓而来。晚风吹起他乱如旌的白发,“唯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他似一只孤独的大雁,无人能知他的志向是天空。“几时归去,做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人们多认为这是悲观中的消极,无力中的感慨,而我却一厢情愿地认定这无声之境便是苏东坡的极致。苍凉中有着无边的宁静与深邃,最痛苦的时刻,正孕育着无限的希望。枝上柳绵被风吹少,而他却道:“天涯何处无芳草”,任岁月染白头发,他却道:“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被风雨截住了去路,他会说:“忽如一夜春风来卷地,吹回,落照江天一半开。”无情相思袭上心头,他又说:“休将故国思故园,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东坡是深刻的,就在于他有一双在黑暗中发现阳光的眼睛,先生踌躇满志,随时代的际遇跋涉到了颠峰,厚重,明朗溶为共同的血液,流动在一个人的人格血脉里面,于是,我们看见先生在滚滚大江前,唱“大江东去浪淘尽”悠悠古江,因为一种不同凡响的胸襟而千古激荡。

你是否看到一位老者信马由缰,奔驰于天地之间,“左牵黄,右擎苍”的矫健英姿伴着那句“老夫聊发少年狂”,你是否看到大雪纷飞天地间,对着绽放的寒梅,那位老者心旷神怡,“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

东坡先生,面对人世间的沧桑,只留下一句最深最切的感慨“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失意中的安然,快意中的怡然,失败中的泰然,成功中的淡然,构成了他一生中最闪亮的人格魅力。 „„

我从东坡思想那里归来,心中舒畅了许多。是他又一次唤起了我兴奋的勇气,我相信,我会用成功来回谢他。

那一份超然

走近苏东坡,喜欢苏东坡,敬慕苏东坡。

读过赤壁二赋,不能不心折于他的超然,想起黄州,想起乌台诗案。

走近苏东坡。年少时,“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时何难!”汴京高中,名扬于四海,仁宗亲许为宰辅之器。此时是何等意气昂扬。无奈,天意弄人。

他因论新法不力,自请外放东南诸州,览民生疾苦,发为歌诗,冀达天听。宵小不容,诬以讪谤,仁宗不察,以致他被系乌台,百日之后,责授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

他就那样疲惫无奈痛苦地来到黄州。现实与理想的反差太大,从宰辅之器到八品散员,从一代人望到杂诸渔樵的平民。一切重新开始。

政治活动的中止,亲友故旧的畏祸远避,政敌的虎视眈眈,全家的生计问题„„而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与朋友的诗酒酬唱是他生命的一部分。他毫无心机,他才四十多岁,事业,才刚刚开始。

很难想象,这个挫折,对他的打击有多大。

喜欢苏东坡。

“清诗读吟还自和,白洒已尽谁能借。不辞青青忽忽地,但恐欢意年年谢。”夜阑时,一切静得可怕,痛苦清晰地噬咬他的心灵。泪凝成的《寒食雨》,几乎让人在文字间触到心的挣扎与呼喊,缥缈孤鸿,寒校拣尽影犹寒,“月明多被云妨”,凄凉北望几人知!

痛苦一天天堆积,发酵,他却醒了。

走近苏东坡

苏东坡亦豪迈亦旷达亦俊秀亦从容亦淡泊亦宁静,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挥之不去。他的诗如仙界散落的花朵,气韵生动,神思逸飞,是心灵流淌出来的智慧,是神笔马良勾画出来的美景。不知上天给他注入什么天资,使他的诗,你信手拈来,都不会觉得俗气,如同一股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迈酣畅,“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慷慨纵横,“不是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冷静独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深沉豁达,一首诗一种风格。他的心中包藏着浩瀚无边的大海,重重叠叠的山峦,万般风情由他驾驭。

林语堂眼中的绝不是高居于文学史殿堂的苏东坡,他阐述的是一个才情兼备、魅力四射的苏东坡。他如冰山上的雪莲,纯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外冷内热,是个有情有义的君子。

《水调歌头》里的手足情让世世代代的后人感慨万分。

但他有岂是将爱只倾注与家庭之人?他报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志向,用文学抒写心中对朝廷黑暗的强烈不满。你只有走进他的内心世界才能明白在诗歌的华丽包装下,情神异浓才是他真正的本色。

他以自由的眼光俯瞰人生,从不被他人左右,经历过大喜大悲后,他“终于获得一种自由完善感和灵魂归宿感”。

苏东坡,就如同他的名字----子瞻,在滚滚红尘中,用他独具匠心的眼光,于文学之巅山,嘹望人间悲情冷暖。他是个乐天派,是百姓的朋友,是大文豪,是大书法家,是巨儒政治家,是诗人„„是一个卓尔不凡的英才。

第三篇:以苏轼为素材的高考满分作文

作文教学

2009-04-30 15:35

阅读431

评论1

字号: 大

《苏轼的赤壁》

他想起了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他问自己难道自己不正是那东吴的督都吗?自己满腹经纶,胸中有的是治国平天下的笔墨,而此时?面对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沉思。

他的思绪像长了翅膀似的,继续飞扬,斟一杯酒,临江而酾,是祭奠那死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是啊!他清醒了:哀吾生之须臾倒不如托遗响于悲风,取山间之色,听江上清风之歌唱。他不再悲观,不再耿耿于怀。

是啊!这一路艰辛,这一路坎坷,这一路无奈。苏轼没有消沉,没有失落。他永远也不会去吟唱那软绵绵的情诗与愁苦。

什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的小女子。

“杨柳岸,晓风残月”,“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只为李后主吟唱。

苏东坡是关东大汉,他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定风波

2005高考全国卷考生

雨来得是那么的突然,那么的意外,刚刚还是晴朗的天,霎时间暗了下来,雨水噼里啪啦的打在树木上,岩石上,天地立刻陷入一片迷蒙……

方才还在树丛中跳跃的松鼠不见了,方才还在树林里聒噪的鸟儿不叫了,剩下的是一片人声喧哗……他们走在雨中,有的撩起衣襟,擦拭不断打在脸上的雨水;有的小心翼翼,生怕弄脏了早已遍是污泥的鞋子;有的大步疾行,忽的跌倒在地上,溅起一片泥水,引来一阵惊叫……

风雨来得太意外了,人们猝不及防,方寸大乱。

苏轼微醺,走在后面。这条沙湖道他已经来来回回走了无数遍,小路曲折、泥泞,全然不像汴梁城里的那些宽阔而平坦的大路。

汴梁,唉——他已经离开很久了。

雨来得是那么的突然,那么的意外,刚刚还是晴朗的天,霎时间暗了下来,雨水噼里啪啦的打在房檐上,石阶上,天地立刻陷入一片迷蒙……

方才还在厅堂里谈笑的朋友不见了,方才还在檐下吵闹的孩子不见了,剩下的是一片人声喧哗……他们大喝着他的名字,把仓皇走出的他一把抓住,推推搡搡弄上了囚车。

风雨来得太意外了,他猝不及防,方寸大乱。

乌台的囚室外,雨还在淅淅沥沥的下着。街上的人却不少,人们要看一看他——这个曾经一举高中榜眼,曾经被皇帝大加赏识,曾经春风得意的苏轼。梁城里的宽阔而平坦的大路上,一辆囚车在穿行,雨在他眼前下着,雨水在他心中流着……

雨渐渐地小了一些,他看看脚下的芒鞋,看看手中的竹杖,这一霎那,他忽然觉得它们比朝靴比官印更可贵。

白天过去是黑夜,晴朗之后遭风雨。无论你怎样左躲右闪都无可避免地要与它们相遇,也许,这就是人生的一种必然吧?既然如此,扬起脸,面对着风雨,叹一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吧!那么,黑夜过去是白天,风雨之后见阳光,也就是另一种人生的必然了。

缓缓的走着,心情渐渐的轻松而愉快,小曲儿也不觉间哼唱了起来。晚风习习,不觉间云已经散了,夕阳在西山的头上又露出了艳红的脸。

他回过头去,沙湖道的小路曲曲折折,在夕阳的余晖中另有一种超然之美。意料之外的一场风雨,情理之中的一份收获。

〈风雨任平生〉

他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他的豁达造就了他风雨无阻,“风雨任平生”的一生。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

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然而,无论他走到哪里,他的名字就响彻在那里的天空中,响彻在那里的人们的心坎上。他的“一蓑风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的真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和物;让人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人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多少英雄豪杰。苏轼站在曾经是三国人物竞风流的赤壁面前,像一个关西大汉,手持铁板,大声高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是他历经风雨后的坦然,这是他真情的告白。他知道在有生之年要用美酒来面对如画的江山,如梦的人生。

古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丽的西湖承载了多少中国文人的梦,苏轼虽被贬至此,然而他没有悲怆,没有哭天地,没有愤愤不平,风雨任平生。他懂得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简单道理。于是,一道苏堤便横卧西湖。他要让西湖储藏的心灵,淹没他所有的痛苦,所有的忧伤。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常作岭南人。”这是他被贬至天涯海角的海南所作的诗。他用荔枝的甜美洗去了官场的污垢。他宁愿一辈子做一个普通的岭南人,每天尝尽甜美的荔枝。你看,这是一个何等豁达的心情,官场的风雨,生活的风雨均无法阻挡他心灵的前行。他要让他的一生过得甜美、豁达。

《明月几时有》一词道尽了诗人在外想家想人的心境。“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然而他也没有因此悲伤叹息,对生活失去勇气,失去信心。他让天上的明月传达自己对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人、家人的思念。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仅让他的风雨一生得到升华,而且抚慰了多少中国人思乡思人的心灵。这个时候,他把其豁达的心交给了饱怀思念之情的人们。他要告诉他们――生活的风雨摧不倒我们,我们同在。

风雨的一生,豁达的一生;美丽的一生,多情的一生。

苏轼,永垂不朽。

〈 风,可以穿越荆棘〉

四川一考生

生命如风。

好一个亘古的比喻。你也许感慨于它的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不着一丝痕迹。我却跋山涉水,在时空里淘尽沙砾,找到了这个比喻的真谛: 唯有风,可以穿越荆棘。

狄金森把人生描绘成篱笆墙的内外,我们一层又一层地爬过,事实上,这层层篱笆缀满荆棘,我们通过时,往往遍体鳞伤,身心俱毁。这时,你看到,风在墙外千萦百折,不屈地呼啸而过,空气中凝结下壮观的痕迹。

我们趋行在人生这个亘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里涅盘,忧愁缠满全身,痛苦飘洒一地。我们累,却无从止歇;我们苦,却无法回避。烈日暴雨来过,飞沙走石来过,我们布满伤痕,还要面对一片片荆棘的丛林。

梭罗说:“这儿可以听到河流的喧声。那失去名字的远古的风,飒飒吹过我们的树林。”或许垂问远古,能把生命如风的真谛领悟。

苏轼看见了风。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黄州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越过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顿悟。

于是他逍遥红尘,寄情山水,最终文名垂千古。只是,那夜的风,已遗落于岁月,无人见得了……

肩膀

2006年高考辽宁考生

他将至情流动成笔下四溢的华彩,他将真我交织成理念奔腾的旋律,他将挚意挥洒成行云流水的文字,他用厚实的肩膀承担起生命的重量……

在这个有着惨白月色的夜晚,他独坐短松岗,一壶清酒伴着泪千行,他的面容在月光下憔悴而又落寞。他一定是赶了好久的路后才回到这里,他来不及洗去脸上的浮尘,来不及整理泛白的鬓角,他只想快快回到这里,再好好看看那个让他魂牵梦绕的女子,他仿佛又看见她凭栏倚窗,乌黑的长发倾泻而下。可如今,只有那棵棵松树掩映下的坟冢默默地回应他的呼唤,他的手轻轻抚过坟头,将清酒缓缓洒在坟前,深深凝望后毅然转身。这是怎样的悲痛!曾经伉俪情深,如今只剩下自己形单影只,但他没有沉沦,他用他坚实的肩膀撑起这份悲痛,撑起他残落的家,用他的肩膀撑起对亡妻深深的思念,化作一首千百年来被人传诵的词: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这是苏轼的肩膀,苏轼用肩膀承担起对亡妻的思念。

左牵黄犬,右擎苍鹰。策马奔腾,锦衣华服,骑匹高头大马,浩浩荡荡踏过平岗,他挽弓射箭,呼啸声间射透天边云朵,霞光万丈,那是他对豪迈忠义的褒奖和勇敢无畏的勋章。他在军帐中端起一碗酒,二话不说干脆饮下,一擦嘴角,再度斟满酒。他的裣衽微张,全然忘了鬓角的银丝,他口出豪言——誓将大宋一统于吾王!他再一次用肩膀撑起报效祖国的铁胆丹心,用肩膀承担统一大宋的豪情壮志,一杯酒,映着发红的双颊,将忠心与道义用肩挑!他泼墨写下: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是苏轼的肩膀,苏轼用肩膀承担对祖国的忠心。

他满腔的报效祖国的热血被群小破坏殆尽,他被一贬再贬,从京城到黄州,到密州,到杭州,到惠州,甚至到了荒凉的海南,他却执著地挂念天下苍生,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杭州有苏堤,惠州有苏公祠,朝廷待他不好,但他从来却待百姓不薄,他把民生扛在肩膀上,兴修水利,解缓灾役,他如此坦荡的胸怀,没有装下半分勾心斗角的邪气,却将社稷与百姓放在比得失宠辱还重要的位置。他用他的肩膀,撑起热爱生命,关怀百姓的爱民之心,用他的肩膀担起“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的豪言壮志。

这是苏轼的肩膀,苏轼用肩膀承担民计民生的大任。

古代像苏轼这样的文人很多,但拥有如此厚实肩膀的人只有苏轼一个。陶渊明只愿躲进精神的桃花源,却把一片污浊留给世间,自己独享清闲;杜甫,那忧国忧民的慨叹的确沉重,但却放弃了用肩膀承担为民造福的重任;陆游和辛弃疾却把挫折放在第一位,不免惆怅满怀,壮志未酬鬓发先白,给人的感觉是肩膀弱不禁风……只有苏轼有如此厚实的肩膀,上关百姓国家,下系骨肉情怀。

仰望苏轼的肩膀,那是一座山……

〈多情,苏轼的名片〉

我打开名片盒,要找他的名片。

李白。放荡不羁,不畏权贵,一生漂泊。不是这张。 辛弃疾。戎马生涯,保家卫国,抗敌御寇。不是这张。 陶渊明。一生淡泊,东篱采菊,忘却风尘,也不是这张。

找到了!是这一张!苏轼的名片上,没有过多的介绍,只有两个字:多情。

这世上最怕的不是最深的仇恨,而是无情。 同样,世上最珍贵的情感,是多情。

东坡博带广袖,一手持觞挥洒半空:“多情却被无情恼。”

好一个东坡,好一个多情的东坡!

东坡的名片上赫然写着“情留酒食”。对于酒食,古人各有自己的看法,孔子说:“饭疏食饮水。”而且认为“乐亦在其中矣”。而东坡则不然,他津津乐道于酒食,与他的诗一起名垂千古,甚至为妇孺皆知的,还有“东坡肉”。他在岭南大呼“日啖荔枝三百颗”,又跑到宁波吃汤圆。东坡把情留于酒食上,并不是说他是一个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之徒。而是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他不仅留给世人一篇篇绝妙的好词,不仅留下了一个大诗人的光环,他更加将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喜好留传了下来。于是现在我们看到的东坡不仅仅是豪气万丈的东坡,更是一个有血有肉的,鲜活的人。

东坡的名片上,赫然写着“纵情山水”。他在快哉亭吟唱“黄州快哉亭上快哉风”。即便被贬谪之后在武昌九曲亭还反问一句:“兹欲以成吾亭邪?”连其弟子由也夸赞他“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苏轼把自己的性灵留在了山水之间,在世俗间追名逐利之时,他渡过欲望之瀚海,用自然来抵御外在的世俗的侵蚀,他把情留在山水之间,追寻生命的渴求。

东坡的名片上,还写着“情留女人”。这样的感情,不似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愤恨。他在妻王氏墓前,潸然泪下,感叹“十年生死两茫茫”。其妾苏云常为之弹奏“花褪残红青杏小”。云常死后,苏轼终生不复弹此曲。有爱慕苏轼的女子因相思成病而终,苏轼为之作一曲:“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留在女人身上的情感,每一份都是真挚而深厚的。可见,苏轼这个词人也有儿女情长的时刻。

多情,是苏轼的名片。如果用“专一”来形容苏轼确实不够恰当。然而综观古代文坛,什么才是真正的大丈夫,我以为大丈夫多情才是真性情!苏轼的名片上,情留酒食,纵情山水,情留女人。正是这些,才构成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苏轼;正是这些,我们才能感受这个鲜活的诗人的方方面面。“多情却被无情恼”。苏轼的名片上写着“多情”两字。大丈夫当如是!

第四篇:高考满分作文——苏轼的赤壁

苏轼的赤壁

风飘飘,水飏飏,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苍海如幕,来到这古战场――赤壁。

心中沉浸着如此的哀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谪贬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念。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

他想起了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他问自己难道自己不正是那东吴的督都吗?自己满腹经纶,胸中有的是治国平天下的笔墨,而此时?面对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沉思。

他的思绪像长了翅膀似的,继续飞扬,斟一杯酒,临江而酾,是祭奠那死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是啊!他清醒了:哀吾生之须臾倒不如托遗响于悲风,取山间之色,听江上清风之歌唱。他不再悲观,不再耿耿于怀。

后来,他用自己的行动证实自己的顿悟。他在黄州兴修水利,奖励耕织,清廉从政。黄州的百姓感念这一位父母官。后来修了一祠庙来缅怀这一伟大的文人,知心的父母官。文学的殿堂里永远可以听见那《赤壁赋》华美的乐章。

余秋雨先生在《东坡突围》中呼“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

是啊!这一路艰辛,这一路坎坷,这一路无奈。苏轼没有消沉,没有失落。他永远也不会去吟唱那软绵绵的情诗与愁苦。

什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的小女子。

“杨柳岸,晓风残月”,“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只为李后主吟唱。

苏东坡是关东大汉,他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赤壁记载了苏东坡的崛起。

赤壁沉淀了苏东坡的不屈。

赤壁诉说着苏东坡的豪迈与诗情不朽。

赤壁只苏轼而光芒四射。

赤壁,只属于苏轼。

风雨任平生

他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他的豁达造就了他风雨无阻,“风雨任平生”的一生。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

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然而,无论他走到哪里,他的名字就响彻在那里的天空中,响彻在那里的人们的心坎上。他的“一蓑风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的真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和物;让人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人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多少英雄豪杰。苏轼站在曾经是三国人物竞风流的赤壁面前,像一个关西大汉,手持铁板,大声高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是他历经风雨后的坦然,这是他真情的告白。他知道在有生之年要用美酒来面对如画的江山,如梦的人生。

古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丽的西湖承载了多少中国文人的梦,苏轼虽被贬至此,然而他没有悲怆,没有哭天地,没有愤愤不平,风雨任平生。他懂得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简单道理。于是,一道苏堤便横卧西湖。他要让西湖储藏的心灵,淹没他所有的痛苦,所有的忧伤。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常作岭南人。”这是他被贬至天涯海角的海南所作的诗。他用荔枝的甜美洗去了官场的污垢。他宁愿一辈子做一个普通的岭南人,每天尝尽甜美的荔枝。你看,这是一个何等豁达的心情,官场的风雨,生活的风雨均无法阻挡他心灵的前行。他要让他的一生过得甜美、豁达。

《明月几时有》一词道尽了诗人在外想家想人的心境。“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然而他也没有因此悲伤叹息,对生活失去勇气,失去信心。他让天上的明月传达自己对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人、家人的思念。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仅让他的风雨一生得到升华,而且抚慰了多少中国人思乡思人的心灵。这个时候,他把其豁达的心交给了饱怀思念之情的人们。他要告诉他们――生活的风雨摧不倒我们,我们同在。

风雨的一生,豁达的一生;美丽的一生,多情的一生。 苏轼,永垂不朽。

第五篇:中考作文素材-中考作文素材

中考作文素材。中考作文素材《中考作文素材》特点:素材新。

主要收集近期发生的热点事件。热门人物。社会现象和历年中考优秀作文中引用频率最高。阅卷老师最为青睐的作文素材。

书名,中考作文素材。类别,作文。页数,184页。装帧,平装。开本,16。语言,简体中文。

图书简介。解析透启用逆向思维。创新思维。

从新的角度去解读素材。引导学生从道德。伦理。价值。关怀等层面去思考生活。富有哲理地把握生活。同时也

帮助学生提升从日常学习生活中发现和提炼写作素材的能力。联系紧将素材的运用与作文文题相链接。通过实例对素材的运用进行讲解。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涵盖广所选素材经过收集。分类。整理。精选了热点。人文。哲理。人生等各个方面。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学生们自己泛泛阅读的时间浪费。

目录。第一辑 人生·轻舞飞扬雪域高原写青春点材成金鲜材放送素材一:“90后”战士成舟曲抢险救援生力军素材二:用青春点亮生命素材三:到了70岁也还有青春文题链接青春来了不同俗流的成长之路点材成金鲜材放送素材一:可乐男孩薛枭素材二:大卫·科波菲尔素材三:郎朗的成长之路文题链接成长。

也需要挫折生命的价值点材成金鲜材放送素材一:孟祥斌:为救落水者牺牲的年轻军人素材二:从绝症中走出的王者素材三:目标是生命的另外一半文题链接生命的颜色平凡的人生。

非凡的成就点材成金鲜材放送素

材一:最后一分钟素材二:除夕夜的故事素材三:一诺千金谢延信文题链接平凡也美丽仅有知识无法改变命运点材成金鲜材放送素材一:华山独臂挑夫挑战多蹇命运素材二:不向命运低头文题链接无悔走老路是一种悲哀点材成金鲜材放送素材一:玄奘西游素材二:没有比脚长的路文题链接不走寻常路第二辑 情感·人非草木为孩子。倪萍放弃名利点材成金鲜材放送素材一:暴走妈妈素材二:沉重的母爱素材三:伟大母爱拯救病儿素材四:母爱托起生命文题链接母爱为自己感动的中国人点材成金鲜材放送素材一:12岁女生路灯下教流浪女童读书素材二:李桂林。

陆建芬精神烛照深山素材三:从汶川到玉树。“阿福”的爱心一路相随文题链接那曾感动我的人余光中太庙献诗中秋晚会话乡愁点材成金鲜材放送素材一:报效桑梓素材二:于右任的祖国统一梦素材三:李宗仁的民族情文题链接醉乡40位农村娃义演为乡村教师募捐点

材成金鲜材放送素材一:温总理的尊师情怀素材二:“你是一个会成器的学生”素材三:大爱无声铸师魂文题链接师生之间续亲情征外公外婆点材成金鲜材放送素材一:妹妹背出来的冠军素材二:傻子钱钟书素材三:铁汉柔情感人至深文题链接爱子情深。

反哺意切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点材成金鲜材放送素材一:高山流水素材二:女孩6年背伙伴上学素材三:罗斯福和丘吉尔的“裸体”友谊文题链接友谊是首歌第三辑 处世·心正德馨黄舸:感恩之旅点材成金鲜材放送素材一:5个被取消的资格素材二:“敬礼娃娃”郎铮素材三:手术费=一杯牛奶文题链接逆境。中考作文素材一样心怀感恩“我有责任去救他”点材成金鲜材放送素材一:“杨不管”事件”素材二:勇于承担责任的肇事者妻子——梁群兰素材三:罪恶的“毒奶粉”文题链接不该丢失的责任为凶手悼念点材成金鲜材放送素材一化敌为友之术素材二:林肯的大度素材三:如何面对论敌

文题链接宽容“异端”诚信得来的订单点材成金鲜材放送素材一:武秀君一诺千金素材二:为赴约而终止演讲的总裁素材三:陶行知教子退回“假文凭”文题链接呼唤诚信大师们的谦虚点材成金鲜材放送素材一:居里夫人的品德素材二:诺贝尔:不过高地评价自己素材三:伟人不居功自傲文题链接学会谦虚尊重人权。

重视个体点材成金鲜材放送素材一:19065个承诺:汶川大地震遇难者名单公布素材二:xx年北京奥运会最具风度瞬间素材三:值钱的礼貌文题链接尊重历史才能赢得尊重第四辑 追梦·永不止步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点材成金鲜材放送素材一:独脚追逐梦想的舞步素材二:游泳神童:菲尔普斯素材三:不让梦想退休文题链接我心中的梦想彩桥坚持真理需要自信点材成金鲜材放送素材一:小泽征尔胜于自信素材二:用自信渡过大西洋素材三:自信的李四光粉碎“中国贫油论”文题链接不该丢失的

自信成功在细微之处点材成金鲜材放送素材一:一次成功就够了素材二:矮子强盗素材三:“我竭尽全力”文题链接成功的滋味执著绽放生命的最美点材成金鲜材放送素材一:用生命做一次试验素材二:张鲁新:执著一生素材三:环境造就执著的陈景润文题链接有一种坚持叫执著经不起挫折的“故事大王”点材成金鲜材放送素材一:勇于战胜挫折的贝多芬素材二:重振旗鼓创辉煌素材三:农民歌唱家文题链接挫折着。

上一篇:实习周志心得范文下一篇:升职推荐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