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营养早餐

2024-05-02

第14课营养早餐(精选5篇)

篇1:第14课营养早餐

第十四课 营养早餐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生了解什么是有营养的早餐和用餐的最好时间; 2.学会上网搜索相关的信息并对其进行处理;

(二)能力目标:

1.学会一些简单营养早餐的制作方法; 2.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3.提高学生综合实践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爱惜粮食的品德,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 2.指导学生认识到营养用餐的重要性。3.能体谅家长的苦心,能主动的为家长分担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活动准备(教师和学生准备); 教师:学生不同的早餐情况的照片制作的幻灯片。学生:学生查找调查的资料,自己制作营养早餐的材料,给家里人制作的营养早餐的反馈(照片或家长的话等)活动过程:

(分阶段学生的主要活动、教师指导重点、实施建议等); 1.引出研究课题

2.谈话:同学们,老师想问你们一个简单的问题。今天,你早饭吃了吗?那你吃了什么? [学生交流早餐情况。] 3.教师:老师还想问一下,你的早餐经常和今天一样吗? [有的学生可能经常是类似的,有的可能会一周内经常的变,学生大多因为家长工作忙而忽视了早餐,认为吃饱或吃了就可以了,或者是带点点心充饥。] 4.教师:老师这有一些照片,是我们同学们的一些早餐情况,大家来看看。(照片中有学生各种不同的早餐类型,还有来不及吃的放在课桌里的……)教师: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想法?你觉得作为当事人的我们能做些什么?引出实践主题——营养早餐。教师:你想从哪些方面进行研究?制定研究计划。

5、课后任务:向大人们询问了解什么样的早餐才是营养早餐。

6、上网搜索查找信息:什么样的早餐才是营养早餐,吃早餐的重要性,了解一些方便制作的营养早餐以及制作材料和方法。

7、观察:请家长帮忙,示范制作一回营养早餐,学生观察好制作的过程,记下制作的材料、方法和注意点。(一课时);

8、交流:交流自己观察到的一份营养早餐的制作方法和营养价值。评选出最佳早餐计划。

9、动手:利用双休日,为自己和家人做一份营养早餐,拍好照片或请家长写下食用后的感受,课上交流自己制作营养早餐的心得和感受。(一课时)

10、动手:四人小组合作,在课堂上制作简单的营养早餐,并简要介绍,评选出最佳早餐和最佳制作者。

篇2:第14课营养早餐

第14课 西汉的兴盛

天津市河西区教研室高级教师 隋清钧

(一)教学目的

1.掌握下列基础知识:

①西汉初休养生息政策,高祖至文景之治的政策措施。②汉武帝的大一统:经济措施;政治上“王国问题”的解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思想教育要求:

①通过讲述西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和汉的兴盛,进行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动力的教育。②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是西汉的鼎盛时期;经济的恢复发展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强盛的重要原因。

3.培养学生能力:

①引导学生通过对“秦亡汉兴”的比较,培养运用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②通过对汉武帝大一统的各项措施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及效果。

汉武帝的大一统及评价。

讲课提纲、板书设计可参照《教师教学用书》。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经赫赫一时的秦朝,不仅取得兼并战争的历史性胜利,而且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一帝国,不可谓不强大。但是,这个国家二世而亡,在中国历史上应该说是一个严重的历史教训。(问)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生:秦的暴政统治。赋税沉重、徭役频繁、刑法残酷。被秦末农民起义推翻。)对。秦亡的原因不是它的中央集权制度不好,问题在于秦朝的残暴统治。怎能不受到历史规律的惩罚呢?

2.导入新课

本来秦承战国长期战乱之后,实现统一,给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良好机会和充分条件,理应与民休息。但在其短暂的统治时期内,并没有采取恢复生产以安定民生的任何积极措施,却相反,急政暴虐有增无已,民不聊生、生产荒芜、内外骚动,终于被秦末农民大起义所推翻。前2,在大破坏之后的废墟上,建立了西汉王朝。今天学习第14课西汉的兴盛。(板书课题)

3.讲授新课

秦的“二世而亡”,成了西汉君臣们谋求长治久安的殷鉴。如何避免新王朝走秦朝短命的复辙,决定了汉初统治阶级采取的统治政策。(板书)

一、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列提纲讲述)

(1)原因:什么是“休养生息”?西汉初统治者为什么要采取这种政策呢?(读注释、议论、教师归纳)①西汉初,所面临的严峻局面是经济萧条,国家贫困。课文中小字,就是描绘西汉刚建立时社会凋敝的历史画面。从天子到百姓,都被残破的社会经济困扰着,“天子不能具钧驷”,将相只能乘牛车,“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到处是一片荒凉景象。汉初君臣只有采取除秦苛法,与民休息,才能使社会的经济得到恢复,才能保证剥削来源和长治久安。否则社会不会安定。②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让同学读一下汉高祖与大臣陆贾一段很有趣的对话的那段小字。(略)汉高祖虽文化修养不高,但能够明达地采纳臣下的建议,实行宽刑薄赋,文武并用的统治政策。他还命陆贾总结秦何以失天下,汉何以得天下及古代得失成败的历史经验,实在是个英明的决定。汉初统治集团,以皇帝为首,这样重视总结历史经验,接受历史上兴衰的教训,推行顺乎民心的轻徭薄赋政策,这对汉初制定和贯彻休养生息的基本国策,产生了重大影响。

(2)汉高祖时措施 面对汉初大量人口死亡流散,土地荒芜的社会景象,汉高祖接连下令,制定休养生息政策。(可让学生逐句理解课文)①遣散士兵回家。让士兵复员生产,免除若干年徭役;②凡战时逃亡民众,回乡后恢复原有的爵位田宅。(这里既包括流亡农民,也有地主);③因饥荒自卖为奴婢者,释放为平民;④减轻田租,十五而税一。这些政策的实施,一则有利于恢复封建统治秩序;二则有利于农民得到一部分土地和时间,安定地从事农业生产。由于汉高祖采取上述积极措施,其后又经惠帝、吕后两朝,经济开始缓慢地恢复。到文景之世,社会经济全面回升,出现了文景之治。

(3)文景之治 汉文帝刘恒是汉初一位有政治才能和治国方略,很有作为的皇帝。即位时23岁,高祖之子,他在位23年间,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主要措施有:①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曾连续全免田租,又把每年服徭役改为三年一次。②减轻刑罚,废除肉刑。什么是肉刑?(可读注释)如墨劓等刑罚都是从奴隶制时代沿袭下来的刑法,有些酷刑往往造成人体的残废。文帝废除肉刑还有一段“缇萦救父”的故事。文帝12年时,齐太仓令、名医淳于意有罪当刑,其少女缇萦上书汉文帝,指出肉刑太残酷,“刑者不可复属”,虽想改过自新也不可能了,“愿没入官婢、以赎父罪”。文帝很受感动,下诏废除肉刑。③提倡节险。文帝治国有句名言“治人事天莫若啬”,指爱惜人力物力。他在位期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还因惜“百金,中人十家之产”而罢露台之作;还令后宫“衣不得曳地,帏帐不得文绣。”他终生谨慎从政,为历代学者称赞。文帝死后,景帝刘启即位,他继续执行与民休息的政策。他在位十几年间,突出的是:①颁布重农诏书:“农业是天下的根本”。(读课引文)表明政府非常重视农业这个根本,其意是“食者民之本,民者国之本”。衣食之物不是取之于“渔猎山伐”,而是完全来自于农业生产和经营。“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增加粮食产量,才能安定民生,经济好转才有保障。把田租再减轻为三十税一,鼓励农业生产。②重治贪赃枉法。文帝时一方面减轻笞刑、断狱从轻,狱事简省。另一方面加强吏治,严惩贪官污吏,规定贪污受贿和为官经商都要从严惩处。所以,汉初官场比较廉明。

什么是“文景之治”?看课文83页的一段评述,可概括为:轻徭薄赋,重视农桑,法纪较为严明,社会较为安定,经济出现繁荣局面。

为什么汉初几十年里能出现“文景之治”这样的社会局面呢?(学生议论)由于汉初统治者面对社会经济残破的局面,接受秦暴政而亡的教训,把休养生息作为立国兴邦的基本国策。从高祖到文景之治的实践是成功的,说明:一方面在于政策的制定是正确的;一方面还在于它能得到认真的贯彻,尤其在于这种贯彻的连续性。尽管汉初统治阶级内部纷争相当复杂,外有匈奴之扰的威胁,但是作为与民休息的基本国策,连续几代沿袭不变,这对于汉初经济的恢复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汉初的政治体制基本沿袭秦制,但在中央集权制度下,又恢复了秦代已废除的分封制,采用郡县与封国并行的体制。早在楚汉战争时期,刘邦为了网罗各股军事力量,与楚军争夺王位,曾分封了一批异姓王,他们在汉军大旗之下,使刘邦终成帝业。其后,他认为异姓王终不可信,而仅能利用。因此他成帝以后,先后以种种借口除掉异姓王,同时又分封刘氏子侄为同姓王,并与群臣刑白马之盟,立下“非刘氏不王”的誓约,作为巩固西汉中央政权的辅助手段。分封在汉初曾发挥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后来由于封国特权很大,势力膨胀,中央集权与王国分权的矛盾日趋尖锐。终于酿成了西汉统治阶级内部的叛乱。(板书七国之乱)

二、七国之乱

(1)王国势力的膨胀(背景) (问)封国势力为什么发展成为与中央集权对抗的独立王国呢?(生:略)①封地十分之大。②政治权力极大。③自主财经营利。王国可收取口赋田租,山川园池市肆租税之入,经营冶铁铸钱之利。④拥兵自重,组织和发展自己的独立武装,对抗朝廷。王国势力的膨胀,构成了对西汉中央政府的严重威胁,统治阶级内部的一场叛乱与平叛的斗争已不可避免。

(2)晁错的建议削藩 面对诸侯坐大,威胁西汉中央,最先发出警告的是文帝时的政治家贾谊,他建议文帝“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但文帝并没有解决这棘手的问题,景帝即位后,御史大夫晁错又提出整肃关东同姓王国的问题。当时吴王刘濞和楚王刘戊势力最强,又都是景帝长辈,早就蓄谋叛乱。晁错看出诸侯反已露,危在旦夕,向景帝提出著名的“削藩策”,主张逐步“削其枝郡”,归中央直接统辖。景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下诏削藩。先后削夺赵、楚等王国的一些郡县,引起王国震恐。前154年,又下令削吴王刘濞两郡时,爆发了吴楚七国联合的起兵叛乱。史称“七国之乱”。(七国也看注释,但不作要求”

(3)“七国之乱”及平定叛乱 前154年,吴王刘濞串通其他诸侯王,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七国起兵叛乱。吴楚七国号称50万大军,气势很凶。20多万人西征长安。

如何对待吴楚之乱,朝廷内部展开了激烈斗争。晁错力主武力镇压,建议景帝亲征,并积极筹划军需供应。景帝起初采纳晁错削藩之策,为的是巩固刘氏江山。但是,一旦发生吴楚七国之乱,又下不了台,不肯担当政治责任,竟听信谗言,想以牺牲忠良,换取和平,仓猝将身着朝服的心腹、他的老师晁错绑至东市腰斩,以为七国之乱即可平息。殊不知吴楚反而更加凶恶地向中央进攻。景帝这才决心讨代叛乱,派周亚夫任大将率军迎击。一面断吴军粮道,一面向吴军发动总攻,三个月内消灭了吴楚等国的叛军。由于吴楚七国叛乱,破坏了社会安定局面,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因而很不得人心,所以很快就失败。景帝抓住平叛胜利的有利时机,着手解决王国问题。颁布法令,剥夺诸侯王的治民权,令其“不与政事”,任免官吏须由朝廷;财政上取消“诸侯皆赋”,“唯得衣食租税”。从此,诸侯王的政治经济实力被大大削弱,对于西汉巩固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意义十分重大。到武帝时,王国问题从根本上解决。

三、汉武帝的大一统(板书)

西汉从高祖创建,历经几代人共60多年的努力,到一代雄主汉武帝时,他继承文景之治带来的富强国势和安定政局,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武帝即位时,西汉已相当富庶,史书上描述“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库府余财。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引导学生读84页一段同样内容的小字)这与西汉初所描绘的那幅一片凄凉景象的历史画面相比,是多么鲜明的对照啊!人口已有3000多万,到西汉末年已近6000万,达到我国封建社会前期人口的最高峰。

汉武帝刘彻是历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看84页画像)在位53年(前140年恰87年),他的文冶武功促使西汉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出现大一统的局面,封建中央集权统治大大加强。他是采取哪些措施促进和巩固了大一统局面的呢?(板书标题,逐项讲述)

(1)财政经济的新措施 ①统一铸“五铢钱”。汉初的币制极为混乱,对国家的财政管理很不便,为解决这个问题,景帝时曾禁止私人铸钱。汉武帝时,宣布禁止民间及各郡国铸钱,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由国家统一铸造新币“五铢钱”(重3.33克,看84页图)作为法定货币通行,将各种旧币全部销毁。从此钱币归于统一,克服了混乱现象,有利于商品交换和稳定经济,也大大加强了皇权。②盐铁官营。盐和铁都是人民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所必需的。汉代煮盐和冶铁业是工商业中资金最大,利润最高的重要部门。而富商把持盐铁业,投机倒把,大发横材,而且往往招募流亡,聚集成百上千人,对社会治安也很有妨害。因此,汉武帝下令把盐铁业收归国家专营,由国家在各地设盐官、铁官管理,垄断经营生产和销售,增加了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从根本上消弭了地方封国的财经实力,维护了中央集权制度。但这种抑商政策,在中国的商品经济发展史上是一件大事,对后世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产生的消极作用很大。

(2)“王国问题”的解决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王国势力普遍削弱,其政治地位下降,经济实力削弱。但是诸侯王国分权势力和中央集权的矛盾并未解决,大的封国“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仍是中央集权国家的隐患。

汉武帝时,为实现“一统乎天子”,进一步“强干弱枝”,解决王国问题,主要实行了:(板书)①推恩削藩。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第可在王国中封侯。天子使诸侯得“推恩”,于是诸王国封地亦初分割,“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王国的实力更削弱了。②酹金夺候。武帝又以祭宗庙时王侯贡献的酹金少或成色不佳为理由,多次削夺爵位,废除了大批王国和侯国,领地大都归中央政府管辖。从而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使西汉的封建中央集权统治大大加强。

(3)改革仕进,选拔人才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在我国历史上之所以占有重要地位,与他重视人才,破格录用人才很有关系。秦末汉初,经过战争洗礼培养出一大批优秀人才,多布衣将相,武力功臣。汉高祖晚年时,已认识到在政府官员中增加“贤者智能”的必要,下诏求贤。到汉武帝时,汉初的功臣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选用新人接班更具有紧迫感。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逐步建立和发展了新的选拔人才的仕进制度。武帝时,采用推荐和自荐人才的制度。所谓“察举”,就是察廉举荐之意。每年一次岁举,地方要向中央举存人才;有人数的限定,选官比较严格。凡推举之人不当者,地方官要承担责任。在这种制度刺激下,读书人竞相讲求孝行、廉洁,社会上逐步形成一种注重名节的风气。汉代确实出现了一批名臣武将、贤良能直言者。为武帝献推恩令的.主父偃,就是被推荐的人才。他出身贫寒,长期怀才不遇,“游学四十余年,身不得遂,亲不以为子,昆弟不收,宾客弃我。”后来到长安,向武帝献策,受到朝奏暮召入见的殊遇。“所言九事,八事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都是争时务之言,其才识得到武帝的赏识,先拜郎中,后他又数上疏言事,“岁中四迁”,由皇帝侍从官,到官居要职中大夫,主掌议论。又如出身低微的朱买臣、公主家奴卫青等都曾受到武帝提拔重用,成为西汉名臣武将。显然,武帝时重视选拔重用人才,对加强封建集权的统治起了积极作用。人才辈出,不仅大大促进了当时政治、经济的发展,而且也促进了思想、学术、文化的发展。

(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初承秦之敝,百废待举,决定了统治者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平定四海,亦末皇庠序之事也。”当时还没有顾得上兴办文化教育。随着西汉经济的发展繁荣,中央集权的加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适应封建统治现实的需要,加强政治思想统一和对文化教育的专制统治,更为重要。

汉武帝采纳了汉代名儒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看85页画像),主要采取了以下两方面的措施:①确定以封建统治所需要的政治学说,把儒家思想作为整个思想学术界的指导思想,其他学派的思想都受到排斥。“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道,勿使并进。”这种唯儒独尊的政治思想统治格局,在封建社会中一直延续下来。②大力推行儒家教育。用设立学校,推行教化,来扩大儒家思想的影响,董仲舒认为:“凡以教化不立,而民不正也。……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在长安兴办太学(看86页插图)。郡国乡邑也要办各级地方的学校,把儒家《五经》列为教学内容。设五经博士为教官,招收博士弟子入学,这样就扩大了儒学的社会基础。这标志着把教书育人与选拔人才相结合,使儒家政治思想的原则得到基本的贯彻,对后世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

怎样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做出历史的评价呢?(学生议论:略)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从这两个历史事件中,可以观察到秦汉时期社会政治的重大变化和独尊儒术的历史的必然性。秦始皇对待思想文化采取简单粗暴的政策,结果并未能巩固统治,反而加速了秦朝的灭亡。汉武帝从秦亡和汉初七国之乱的历史教训中,认识到从意识形态方面巩固中央集权,实现大一统,必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完全是出于现实的需要,对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的统一,在历史上是起了进步作用的。但是儒家思想独尊的局面,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汉武帝时,就是采取了上述措施,在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几方面出现了大一统局面。中央集权统治的加强、西汉的强盛又为武帝的“武功”,开拓疆域,巩固发展强大的帝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巩固小结

“西汉的强盛”,我们主要学习了两个重点。一是西汉初年为什么要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从汉高祖到文景之治,政策的连续贯彻,说明汉初六七十年间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二是汉武帝时采取了哪些措施促进和巩固了大一统局面?采取了适合当时国情的有效措施,取得成效,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历史的学习,可使我们从中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5.作业

①回答82页、86页课本上的问答题。

②完成课后练习题。

(三)教法建议

篇3:第14课 繁花似锦与画蛇添足

全国新课标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作文部分基础等级里面的第四个要求是“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发展等级里面的第四个要求是“丰富”,即“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由考试大纲对高考作文的这些要求,我们不难看出,作文选材既要精准,又要丰富,突出高考作文选材之“准”。 高考作文选材之“准”首先要做到素材和主旨有契合点,这是前提、基础;其次要做到材料丰富,这是丰满、提升;最后要做到排之有序,这是完美、化境。这三个方面是递进关系,依次做好每个方面,则高考作文选材繁花似锦,反之,若是简单堆砌材料,则弄巧成拙,画蛇添足。

【样题分析】

(2013年高考全国课标卷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位商人发现并买下一块晶莹剔透、大如蛋黄的钻石,他请专家检验,专家大加赞赏,但为钻石中有道裂纹表示惋惜,并说:“如果沿裂纹切割成两块,能使钻石增值;只是一旦失败,损失就大了。”怎样切割这块钻石呢?商人咨询了很多切割师,他们都不愿动手,说风险太大。

后来,一位技艺高超的老切割师答应试试。他设计了周密的切割方案,然后指导年轻的徒弟动手操作。当着商人的面,徒弟一下子就把钻石切成两块,商人捧起两块钻石,十分感慨。老切割师说:“要有经验、技术,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手就不会发抖。”

要求选择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则材料内容来自2013年3月14日《羊城晚报》梅西编译的《不知道价值,手就不发抖》,命题人加入了一些议论句子,材料主要内容体现为对“经验、技术与勇气,勇气与价值”等问题的思考。命题人对材料的改编,体现了作文命题趋向“淡化审题,注重表达”,回归作文考查本质要求。材料中的“要有经验、技术,更要有勇气”点明了题意,让考生省去许多麻烦,集中精力于表达,在此不过多赘述,仅就作文选材之“准”方面谈一下看法。

作文立意涉及到三个方面,若把它们结合起来,取材更为容易,但准确突出中心是前提。 “切割钻石”表现出对“勇气”的赞赏与呼唤,就“经验与勇气”行文,关注到以上两方面,取材更为方便;只就“勇气”写作,如果将勇气与正义、道德、爱国等“正能量”结合起来思考,那么文天祥、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都可能称得上大勇者,现实生活中那些在平凡的岗位上有责任、敢担当、不计私利、勇于献身的奉献者,也可称得上是真勇者。写作素材相当丰富,俯拾皆是。不必说我们改革开放的魄力,当前反腐倡廉的胆气;不必说我们捍卫主权、保卫领土的决心,毅然决然向H7N9决战的豪气,单是我们身边发生的积极进取、大胆做事的勇气就足以令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了。

在准确选材的基础上,在选取正面材料的同时,选取反面事例,不仅能使文章材料丰富、内容充实,且能正反对比,更能突出文章主题,一箭双雕。

【高分捷径】

1. 聚焦中心。

高考作文中心明确,须以文章的材料为载体,根据主题的需要选择材料是作文成功的一大法宝。作文时,我们要牢固树立观点的统帅地位,所有的材料都必须围绕中心展开。选材的标准只有一个:能表现文章主题或中心;选材的优化原则:就是要选取那些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最能打动人心的、最能表现文章中心的、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强大说服力的材料。如果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再生动的材料也要舍弃。选材要典型深刻。

因为一则素材往往是立体型的,具有多元的属性,再加上不同的人对素材的理解不同,同一則素材可以从中挖掘出几个不同的观点。根据考场作文的不同要求,找到素材与主题的契合点,要学“拿来主义”,适当裁剪,使材料更好地为中心服务,做到唯“我”是用,唯中心是用。

2. 避同求异。

一些考生在作文中运用了许多材料,误以为内容充实,却未能出彩,不得其解。殊不知,重复性的素材,只能以十当一,不仅不能为文章增色,反而显得啰嗦,适得其反。素材之间应界限清楚,不互相交叉重叠,没有包容关系。作家魏巍写《谁是最可爱的人》时,拥有二十多个自认为最生动的例子,随后,就只选择了几个例子,在写完后又删掉了两个。如一位考生在表现“宽容”这个主题时运用了以下五则材料:

①开学之初,老师给打架的学生做思想工作;②老师对学生的包容,老师给迟到的学生讲纪律的重要性;③老师为顶撞自己的学生做饭;④我与同学闹矛盾,后来我主动找到那位同学承认错误,我们和好如初;⑤ 因为要一件衣服,我和爸爸闹翻了脸,爸爸一点也不计较。

①②③内容重复,均是老师对学生的宽容,可选择其中之一,否则就如同画蛇添足。

3. 正反对比。

郁达夫在《花坞》说:“但泥墙倾圮,蛛网绕梁,与壁上挂在那里的字画屏条一对比,极自然地令人生出了‘俯仰之间,已成陈迹的感想。”众所周知,自然界事物无不处于矛盾之中,有成功就有失败,有高尚就有卑贱,有美好就有丑恶,有正面就有反面。我们有时需要一个观察事物的多角度,然后,引用哲学原理“事物是一分为二的,看事物不仅要看到它的一面,还要看到另一面,甚至多面”。在议论文写作时,运用对比式,就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互相矛盾的两个方面进行对照比较,肯定什么,否定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就显得格外分明,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强化文章的表现力。

这种方法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将发生在同一时期、同一区域的两种性质截然相反的或者有差异的事物进行比较。通过这样的对比,对错误的或者差的事物予以否定,对正确或者好的事物进行肯定。这种对比叫做“横比”。对比的另一种情况是将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的不同情况进行比较。这种对比叫做“纵比”。例如《纳谏与止谤》中,通篇都使用对比手法,把虚心纳谏的齐威王和粗暴止谤的周厉王进行对比,古人与今人进行对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产生了强烈的效果。

4. 言之有序。

“言之有序”虽属结构问题,在此也要提一下,素材的排列顺序直接影响文章中心的表现力。时间空间顺序大家熟知,重点举例说一下逻辑顺序:或符合生活的逻辑,或根据文体结构,或遵从认知规律,等等。如:以家庭教育”为主题作文,想到这些素材:

父母对自己的唠叨,对自己的惩罚,不准看电视,不准上网,不准玩耍,不准与同学交往,上学时嘱咐,放学后叮咛,大量购买学习资料,考试时陪同,考不好责骂,等等。

面对这些材料,该怎样使之有序呢?把他们集中在一起,就会发现这里都包含了一个“情”字,按这个“情”字聚焦,就会把这些凌乱的材料统一起来:望子成龙子迫切——失去童趣的悱恻——闭塞视听的愤懑——身心受摧残的悲怆——家庭教育的悲哀。层层递进,自然得出结论。

5. 言之一体。

作文所选材料既不能重复、包容,也不能互不相干、各自独立。文章素材之间应该互为补充,以中心为统帅,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样素材虽多,也是“繁花似锦”;否则,有堆砌材料、杂乱无章之嫌。

【写作误区】

1. 高考作文选材之“准”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

高考作文材料丰富,好像显得内容充实,中心突出;但如果胡子眉毛一把抓,反而会使得过多的材料淹没主题,造成文章繁复杂乱的毛病。材料丰富,不是堆砌材料,多多益善,而是典型精当、新鲜活泼,能足以表现中心。所以,对于材料首先要充分地占有,但是我们不能随随便便就利用,更不能随意地堆叠在一起。如果那样仅仅是未成形的毛粗胚,那是不能用于作文当中的。我们在使用材料前必须再三斟酌,分清它们的类属,是“眉毛”还是“鼻子”,然后分门别类进行运用。

2. 高考作文选材之“准”不是无轻重长短之别。

没有详略,就没有重点,不同的素材具有不同的度量衡。重情的材料擅长于煽情;重理的材料注重思想;重名人的材料拥有强大的说服力;重平凡小事的材料隐藏巨大的亲和力……如果不分粗细,不分深刻,不分轻重,那么就没有主次之分,毫无高潮可言。

3. 高考作文选材之“准”不是随意拓展延伸。

对于选中的材料,我们经常要适当地处理:或深刻化,或细腻化,或人性化,或浓情化,等等。无论怎样处理,我们都必须注重“恰当”二字。有些同学在作文中,对所选的材料任意拔高,任意延伸,造成材料脱离材料本身的意蕴,而出现材料失真。对于记叙类文章而言,随意拔高就是造假。此点要千万注意。

4. 高考作文選材之“准”不是中外名人开会。

很多考生误认为,只有选取古今中外的名人事例才够典型,才能凸显文章中心,于是乎:史铁生、霍金、张海迪等摇着轮椅唱着生命阴晴不定的歌谣;海伦·凯勒、贝多芬、邰丽华等摸着盲文、打着哑语诉说着人生的执着与永恒;司马迁遭受难以启齿的侮辱却被众多学子不留情面地反复咀嚼;李白、苏轼、丛飞、朱邦月等也频频出场。这些老掉牙的素材登场,只能让评卷老师反感,贪多求全、贪大求圆,是作文一大忌。

【模拟练习】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自2001年8月到现在,关于新课改的争议就从未停止过。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江苏洋思中学开始对此发出挑战;大约10年之后,偏居鲁西北一隅一所叫杜郎口的中学,完成了对传统课堂教学的颠覆……现在全国各地又在如火如荼的大搞高效课堂。随着一个个教学改革典型的逝去,社会各界众说纷纭,有的拍手称赞,有的甚至视之为“妖孽”。

这些课堂改革至少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按道理这些改革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为什么会招来反对呢?有的教师潜意识里,习惯了传统教学,按准备好的教学内容讲完了事;感觉这种新课改,难以把控,万一课堂上学生提出问题没有丝毫准备、不会怎么办?有的学生课堂上不敢回答问题,不相信自己头脑里形成的答案,期待着教师的答案,或资料上的“标准答案”。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篇4:第14课钢铁长城

课题: 第14课钢铁长城

课型: 新课执笔: 康婷婷 集备时间:年 教学时间:年

_________班第_______小组学生姓名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识记人民海军和人民空军建立的史实。

2、以人民解放军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为例,知道科技强军的重要性;

3、认识到坚固的国防钢铁长城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青年学生应该树立起为国防建设贡献力量的责任感。

学习重点:国防建设的巨大成就,即钢铁长城的形成。

学习难点:加强国防建设的重要意义。

自主学习指导: 钢铁长城是指解放军。有一首歌颂解放军歌是这样的。钢铁长城 ——写在八一建军节,昌起义的枪声到秋收起义的火种;从井冈罗霄山脉到延安宝塔的山峰,诞生了第一支人民的军队;从此有了人民的子弟兵;从五次反围剿的战斗到八年的抗日战争;从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的胜利。人民军队为了祖国为了人民,立下了多少赫赫战功,有多少革命先烈血洒疆场,鲜血把八一军旗染得更红; 从冰冷的北疆到炎热的南海边境线闪亮的枪刺上,闪着一双双警惕的眼睛,在渺远的蓝天,你们驾着战鹰,叱咤风云,在浩瀚的海洋上,你们驾驶着军舰,破浪乘风,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你们冒着枪林弹雨,冲锋陷阵,一个倒下了,一个又发起冲锋,你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一座不朽的长城,和平建设时期,你们是建设的排头兵,抗洪抢险,你们战斗在最前线,走到哪里,哪里就是一道坚固的堤坝,何惧暴雨狂风,抗击“非典” 你们又是急先锋,救死扶伤,挽救了多少生命。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是你们的阵地,哪里最艰苦,哪里就有你们的身影,你们立下的丰功伟绩,将万古传颂,有了强大的人民军队,我们的民族将不再任人欺凌,有了人民军队的保驾护航,我们伟大的祖国会更加强大、更加繁荣。你们是人民的卫士 你们是祖国的钢铁长城。

(一)人民海军的建立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建立。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50——70年代有哪些成就? 20世纪90 年代以后有哪些成就?

(二)新中国的空军的建立和发展

1、人民空军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早期飞机主要从购买,后来逐步走上道路,能够装备自制的、、等。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行研旧和引进了一批新型飞机,有了新的飞跃。

(三)导弹部队的发展

311、建立:主要担任,年组建战略导弹部队。

2、发展:陆续装备了、、核武器。

拓展探究:

为什么旧中国“有海无防”,而新中国的海军能够保卫祖国的海疆?

课堂反馈:

1、新中国成立前夕建立的第一支海军是()

A 北海舰队B东海舰队C南海舰队D华东军区海军

2、下列不属于我国海军兵种的是()

A、海军陆战队B、水面舰艇部队C、海上缉私大队D、潜艇部队3、1971年,完成了多次科学试验和对外出访任务的是我国自行研制的()

A、核潜艇B、导弹驱逐舰C、坦克D、歼5型歼击机4、1958年,毛泽东坚定地说:“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我国核潜艇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B、70年代C、80年代D、90年代

5、假如从美国本土发射导弹攻击伊拉克,应用哪种型号的导弹()

A、近程B、中程C、远程D、洲际

6、连线题

我国第一艘核潜艇研制成功20世纪70年代

我国成功仿制歼5型歼击机20世纪60年代

我国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20世纪50年代

课堂评价:

评价人:

篇5:第14课 校园歌曲

教学目标:

1、用听唱法学习歌曲《童年》,让学生体会富有童趣的音乐情绪,表达出对童年生活的热爱,告诫学生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了解什么是校园歌曲,它的范围还有特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会富有童趣的音乐情绪,表达出对童年生活的热爱,告诫学生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教学难点: 唱准歌曲的节奏,能合上伴奏。教学过程: 师生问好!导入

以明星的童年照为导入,带入课题《童年》。(出示多媒体课件)师:猜一猜,看看这是哪些明星的童年照。(以学生喜爱的明星为切入点,来激起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初听歌曲,思考问题(播放歌曲)(第一遍)

师:接下来,我们就来欣赏一遍《童年》这首歌,并思考几个问题: a、你对作者了解多少? B、歌曲属于什么题材? C、还有其他同样题材的歌曲?

介绍作者 :罗大佑(1954年7月20日-),台湾省苗栗县的客家人,祖籍广东省梅县,是台湾地区的创作歌手、音乐人,有“华语流行乐教父”之称。曾创作并演唱〈恋曲1980〉、〈恋曲1990〉、〈童年〉、〈光阴的故事〉、〈鹿港小镇〉、〈爱人同志〉、〈亚细亚的孤儿〉、〈野百合也有春天〉、〈皇后大道东〉、〈之乎者也〉、〈海上花〉、〈是否〉等国语、闽南语、粤语脍炙人口的歌曲,对1980年代后期到1990年代初期校园民歌及整个华语流行音乐风格转变有划时代的影响,其歌曲也是许多歌手争相翻唱的对象。

2、介绍校园歌曲

校园歌曲,顾名思义,是广受学生喜爱,流行于校园,体现校园生活和学子心境或感受的创作,其或称为“校园民谣”、“现代民歌”、“乐府民风”等等。校园歌曲朝气蓬勃,极富有校园味道,毫无矫饰,完全是率真性情的流露,听起来十分感人,激励学子进步,它形象地反映出青年学子的生活,表现出年轻人的蓬勃朝气、青春活力以及他们那富有诗意的浪漫气息,其曲风总体来说朴实明快、积极向上,充满活力,深受人们的喜爱和传唱。师:像《同桌的你》、《青春舞曲》、《明天会更好》、《外婆的澎湖湾》、《让我们荡起双桨》这些歌曲也属于校园歌曲。学唱歌曲

1、再次聆听听歌曲(第二遍)师:想听老师来唱一唱这首歌吗? 师范唱(第三遍),生跟着音乐小声哼唱歌曲(第四遍)

提醒生注意歌曲的最后一句歌词做了渐慢处理。朗读歌词,赏析。复听歌曲,让学生自己唱一唱、找一找歌曲中容易出错的地方,自主学习。(第五、六遍)处理本首歌曲中的难点:

a、一寸光阴一寸金老师说过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句歌词的节奏。b、歌曲第一句的进入。c、歌词每一句结束时的拖拍。生演唱歌曲 跟随伴奏演唱歌曲 分组比唱 男女生比赛唱并相互点评

第二课时 歌曲《乡间的小路》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校园歌曲的发展历程、校园歌曲的特点等有关知识;

2、学生能用轻松活泼的声音演唱好《乡间的小路》,并学会用不同的形式表现歌曲;

3、初步培养学生自己欣赏音乐,分析音乐的能力。学情分析

《乡间的小路》是一首台湾校园民谣,当时台湾的大学生在“乡土文学”的影响下,涌现一股“唱自已的歌”的热潮。80年代初歌曲流传到香港和内地,有的已被专业音乐工作者选为舞台演出的曲目。这首歌曲,我们在校园广播、VCD光盘、媒体上都能欣赏到,深受大家的喜爱。好多同学都会哼唱出来,但是我们都未能把歌曲的情感很好地表现出来。今天,我们以学会不同的形式来表现歌曲作为重难点来教学。

教学重点:了解校园歌曲的发展

教学难点:学会用轻松活泼的声音和不同的形式表现歌曲《乡间的小路》 教学过程 活动1

一、激情导入。

1、唱《师生问好歌》。

2、练声。用“mi、ma”音练声。

3、节奏练习:2/4 ×.× ∣×××××∣× 0×∣×-‖

二、新歌教学。

(一)、感受歌曲。

1、一听歌曲,谈谈感受。

师:同学们,我们生长在农村,乡间的风景美如画。大家细想一下,在我们身边的乡间小路上,总会看到些什么呢?有什么感觉呢? 生:晚霞,微风,小草,野花、水牛„„ 师:大家说得真好。

2、再听歌曲,说说顺序。

师:看同学们听的这么认真,老师非常开心,也想来唱一唱了,不过老师有个问题想让同学们边听边思考:这首歌曲的演唱顺序是怎样的?我们再来听一听吧。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讲一下三段歌词的顺序。

3、最后聆听,标出疑点。

师:同学们,我们再听音乐,然后在课本中标出疑点和难点。师生一起交流疑难点,难字正音。

(二)、朗读歌词。

1、齐读歌词,读准字音。

师:同学们,大家齐读歌词,读准字音。

2、跟节奏读,感受旋律。老师引导学生跟着节奏朗读歌词,感受旋律的轻松、优美。

(三)、新歌教学。

1、细听歌曲,体会情感。

师:听着美妙的音乐感觉真不错,在一个有晚霞的傍晚,走在乡间的小路真是一种美妙的享受,看到如此美景,一定会感觉很亲切。大家喜不喜欢这首歌? 生:喜欢。

师:那我们赶紧来学唱。

2、分段学唱,击破难点。(让学生跟着老师和电子琴,分段来学唱。)

师:同学们,你觉得第一段用什么样的情绪来演唱呢(轻快活泼)?第二段的情绪变得怎样了(激动舒展)?第三段尽管是变化重复的A段,但是这里的情绪变得更加得轻松悠闲了。所以同学们在演唱的时候要注意不同情绪的体现!

3、多种形式练唱,表现歌曲。师:同学们,这首歌向我们描绘了浪漫,惬意的夕阳景象。请同学们讨论一下,我们要用怎样的演唱形式才能生动地表现出来呢? 生:齐唱、独唱、合唱(轮唱)学生展示。

三、课堂延伸。

1、欣赏不同版本的演唱,分析演唱形式。

2、学会用不同形式表现歌曲。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几首我们都很熟悉的校园歌曲,会唱的跟着一起唱。

四、总结。

师:同学们,校园歌曲发展至今已几十年,以轻松活泼,清新自然,旋律简单优美,易学易唱,贴近生活,似片片花瓣的清香,如一首淡雅的小诗,伴随着我们生活在如诗如画的校园。

五、作业。请同学们回家后,跟爸爸妈妈一起分享《乡间的小路》这首歌。板书设计 乡间的小路

节奏练习:2/4 ×.× ∣×××××∣× 0×∣×-‖

第十五课 歌曲《月亮月光光》

教学目标

1、感受歌曲特有的意境和风格,深情地演唱歌曲,体会对家园的深厚感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2、用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演绎歌曲,演唱声音和谐统一,演奏节奏合拍到位,富有音乐表现力。

3、结合教与学方式改变融入音乐课堂:

教学难点

弱起小节的四拍子节奏、表现各乐句的强弱力度 教学过程 活动1

一、激趣:节奏游戏 4/4XXXO|XXXO|(课件)

师问:

1、谁听出来我们是第几拍拍手,第几拍休止? 生:在第一、二、三拍拍手,第四拍休止 师问:

2、是几几拍的节奏? 生:4/4拍 师问:强弱关系是? 生:强弱次强弱

3、板书节奏型(课件):X|XXXO|XXXO|

4、师:这是我们课前要求的预习内容,相信同学们已经准备好了,谁来汇报一下?

学生汇报:弱起小节:一般来说,歌(乐)曲多数是从强拍开始的,但我们也常见到部分歌(乐)曲是从弱拍或次强拍开始的。从弱拍或次强拍起的小节叫做弱起小节(或称为不完全小节)。弱起小节的歌(乐)曲的最后结束小节也往往是不完全的,首尾相加其拍数正好相当于一个完全小节。

二 讲授

愉快学习学习歌曲《月亮月光光》

刚才老师用播放的是歌曲《月亮月光光》的主旋律。现在请同学们完整地来欣赏一遍歌曲,仔细听,歌曲的速度和情绪是怎样的?

1、欣赏第一遍。

A.师:同学们可以闭上眼睛,一边安静地听,一边想像一下歌曲的情景。可以随音乐轻轻律动。介绍歌曲《月亮月光光》是一首根据台湾民谣整理、创作的童声歌曲。歌词充满生活的气息,让人联想到人们对家园的浓厚感情和对生活的热爱。让学生在音乐课堂创设的优美情景中感受歌曲的美。《月亮月光光》不但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恬静的田园风景画,还寄托了台湾同胞对祖国亲人的思念。

B.师:请你描述一下,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1-2名学生来描述自己想象的画面

C.师:是什么给了我们丰富的想象呢?让我们再次走进浓浓的月色,在歌曲的旋律和歌词中寻找答案。(打开歌谱、月亮图片)

2.感受情境,解读歌曲。

A.师:这首歌曲不仅旋律优美,它的歌词也充满了乡土气息。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己先轻声地读一读歌词。B.教师展示歌曲内容的图片。

C.请学生将歌词的大意讲解一下(汇报),尤其是其中的闽南方言: 起厝田中央──在田中间盖房子。亲像水花园──好像美丽的花园。

3、师:现在,让我们随着音乐(伴奏)来深情地朗诵歌词。4师带唱歌曲第一段。

5、分析乐句

师:刚才一共唱了几句?(看歌谱)请同学分别学唱。4句。这4句有什么地方是相同的?(旋律还是节奏?)

生:节奏基本相同,都是弱起乐句,每个乐句的第一个字,都是在第4拍。

师:这首歌曲节奏短小,句式工整,利于传唱,优美流畅的旋律勾勒出了一幅月夜美景。那在这样的美好夜晚,你可能听到那些声音呢?(虫鸣、风声、知了、蛙鸣声、妈妈的摇篮曲)

上一篇:黄鼠狼给鸡拜年三年级作文下一篇:社区预防煤气中毒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