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课改对小学师生关系的影响

2024-05-05

论新课改对小学师生关系的影响(共6篇)

篇1:论新课改对小学师生关系的影响

浅析新课改下如何构建和谐小学师生关系

【摘 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其核心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在小学教学活动中的到了很好的贯彻。然而,在构成教学活动的诸要素中,教师和学生是两个最活跃的要素。因此要组织开展合理的小学教学活动并提高其成效,还须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建立并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本文就如何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建立和谐的小学师生关系进行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新课改和谐小学师生关系

第八次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在全国中小学推行了近10年。回顾这十年小学师生关系的转变,我们不难发现新时期我国小学师生关系总体上体现了尊师爱生的优良传统,体现出教师敬业,学生好学特点。同时,也应看到,随着我国知识经济的快速的发展,以及社会就业对知识层次要求的提升,社会家庭对学生期望值的增大,新时期的师生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表现出的典型问题是教师高压,学生厌学,学生负担过重,师生感情产生隔膜等。在这种情况下,关注师生关系在当下学校教育中显得尤为迫切,特别是小学教育中的师生关系,作为师生关系的奠基,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小学教师不仅教会学生知识的人,更是教会学生爱的人,而这种爱的教育不是简单的要求老师爱学生,而是师生之间兼相爱,并最终构成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学校教育。这一目标不仅符合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更是顺应了中华传统美德。众所周知,和谐产生美,和谐是事物的最佳状态,和谐能够产生动力、提高效率、产生最佳效益。同样,教育要取得成功,也需要达到和谐的状态,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则顺应了教育发展的总目标。因此,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必然是新时期师生关系发展的必然之举。

一、新课改下小学师生关系中存在的一些矛盾

新课改后小学师生关系虽然有了新的转变,但仍然存在着一些较为普遍的矛盾。这些矛盾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师生之间的直接矛盾。这一类矛盾多是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矛盾,有的甚至发展成师生冲突。在学校中,我们经常能看到教师负责任地把学生“请出教室”,然后利用课间或放学后做大量耐心细致地说服教育工作,讲纪律,说道理,定目标,谈感想,希望学生能尽快的发生转变。但学生就是学生,下次又不交作业了,又迟到了,又撒谎逃学了,又课上顶撞教师了,又„„。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的权威逐渐弱化,又鉴于社会舆论对教师变相体罚学生的严加声讨,使得老师很多时候在教育学生时处于“敢怒而不敢言”的状态,而学生便处于一种更加自由散漫的学习氛围中。有的不负责任的老师更是放低教学的要求,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即可。

第二类矛盾便是师生间间接矛盾。这些矛盾的产生多是由教育行政部门、家长、社会舆论等因素造成的。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育行政部门不断下达关于“减负”教育政策,而大多数家长因为不了解教育方针而片面认定是老师教学不负责,给学生上补习班或者请专门的补习老师,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内容往往会超前于学校教育,使得学生对老师的的尊敬日渐降低,有时候觉得自己在老师那里学不到知识。而面对水平差距大的学生,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难度也大大增加,这样一来,教师要面对教育行政部门、家长、学生等多方面压力,这样日久累积,使得师生之间产生不可避免的隔阂。

二、新课改下小学师生关系存在矛盾的原因

新课改下引起师生矛盾的原因大致可以归为以下几点:首先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目前,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发展,整个社会在向着崇尚实际、竞争、自由、开放、多元的趋势转化,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念受到了巨大的冲击。面对社会其他行业角色在个人利益上的丰收,而老师只能守着“安贫乐道”,教师作为社会的普通成员,同样拥有对物质和精神的追求,而社会却期望他们当个十全十美的“完人”、“圣人”,许多合理的个人欲望不能表露,许多正当的物质需求得不到满足。面对这种状况,部分教师认为当今社会仍用原来的标准期待教师显然不合时宜,也是不公正的,于是导致师德滑坡,甚至极少数教师也像社会上某些人那样,追逐名利,不择手段。

其次,学校规模的扩大。随着我国义务教育普及的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小学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越来越多的小孩子能够接受正规的小学教育。但是作为义务教育的一部分,小学教育也仅仅是达到普及的标准,并没有进一步向优质教育发展。班级多、班级人数多是现在小学教学面临最大的实际问题,这样,就给师生关系带来一定影响:其一,教师与学生之间很难实行面对面、一对一的交流和管理,找学生谈心、帮助学生改正缺点,或是沟通私人感情,缓解师生矛盾,都不太容易做到的。其二,学生数量较多,也意味着学生家长与学校之间的空间距离增加了,家长多忙于自己的工作,使教师和学生家长不容易见面沟通,教师从而很难多方面了解学生,使得解决师生矛盾让人心有余而力不足。

最后,是应试教育的压力。虽然义务教育得到普及,小学生的升学压力得以减小,但是近年来的择校热却再次将升学压力白热化。尤其是小学高年级为了考入重点中学仍面临着较重的学习负担,教师和学生的精力都放在应付考试上。如果说,一所学校的校长是从学校的生存和发展的角度,感受到升学的压力,那么教师则是从自身的工作中,感受到考试带来的生存压力。学生的考试成绩同教师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可以说,升学考试的压力渗透在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要求学生学习,出成绩;倘若学生不懂教师的良苦用心,树立远大的理想,则就会以为是在为教师学习、被迫学习,其学习态度和动力可想而知。把教师和学生捆绑在升学考试这列火车上,师生都生活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师生矛盾就很难避免了!

三构建和谐小学师生关系的条件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在当今小学教育中占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因为师生关系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学习进步、人格形成。

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必须满足以下几方面的条件:第一,与学生平等相处。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和学生在新的学习模式中需要去共同面对问题,共同寻找答案。要确认师生在政治上、人格上和真理面前是平等的。要建立这种关系,教师应当做到以教学为乐趣,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关心学生,去的学生的信任和尊重,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而学生也应该尊敬教师,即尊重教师的劳动、尊重教师人格等。

第二,与学生共同进步。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教学相长,这一点是强调师生互动,所谓师生互动是期望师生更亲密,关系更团结,使教师更具影响力。这样的关系为一动态的过程,是教师或学生将欲传达的种种信息,由各种媒介,传达至对方,并发生预期的反应结果。并形成良性的回馈循环系统。换言之,要通过这种动态的教学方式,帮助教师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同时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

第三,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大部分小学在心理上对老师有很强的依赖性,所以只要老师在与学生相处时尽量把自己融入学生的集体之中,树立良好的榜样形象,就容易使教师和小学生集体之间、小学生个人之间,在心理上彼此协调一致,并相互接纳,彼此相互了解,观点、信念、价值观认同的结果。这样有助于创造小学师生之间的融洽气氛,它对维持正常的小学师生关系起着重大的情感作用。

第四,要对学生的进步有信心。即教育工作中要暗含期对学生的期待,教师对学校的成长满怀着信任和期望,由此产生对学生的热情关怀和鼓励以及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教师的这种心理状态通过各种间接的、暗示的方式传递给学生,感染了学生,使学生有信心奋斗,积极争取进步,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第五,为小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做到言传身教。即教师在工作中要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所谓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在于育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人格本身是一种教育因素,直接影响学生的人格,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小学教师必须在思想品德、学识才能、语言习惯、生活方式和举止风度等各方面成为学生的表率。

第六,教师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由其是小学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克服自己的消极情绪,发展自己的积极情绪。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碰到一些令人难以忍受的情况时,作为教师必须头脑清醒,沉着冷静,千万不能发怒,千万不能辱骂学生,更不能对学生进行体罚。否则,不但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反而会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张,让学生疏远老师,不利于教育过程的顺利进行。

第七,做家长的朋友,与家长保持积极有效地联系。学校教育不可能独自承担学生成长的全部责任,家庭和社会等环境因素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学校、家庭和社会等环境因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教育系统。和谐教育要综合考虑以上因素,使各个因素都成为帮助学生进步的积极因素。例如,教师可以在怎样教育子女方面给予建议,帮助家长提高自己的修养。

第八,对现有的教育方针进行有效地斟酌,不能完全照搬照抄,要根据小学生实际的学情,合理教学,做到因材施教。这样一来既可以避免教师在方针政策的约束下逐渐丢失教学创新的激情和动力,也可以避免违背学生发展规律进行应试教学。

当然,针对如何实现和谐的师生关系还有更多更合适的途径,以上所谈到的只是要实现和谐师生关系的一些必要条件,更多的方法还需从实际教学实践中总结。但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这一理念是在改革探索中必须坚持到底的目标。我国传统文化中一直以和为贵,认为和谐能够产生美,这一点同样适用于师生关系的构建中。因为和谐是事物的最佳状态,而在当今的教育中我们所追求正式一种和谐教育,所以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不仅符合社会文化,更是教育改革的最终目标所在。

i 参考文献:

1、刘树仁,《小学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2、李秉德,《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3、王慧霞,《师生关系的异化与回归》,宁波大学学报,第31卷第1期2009年2月

4、于淑娟、张培强,《浅议变传统师生关系为新型师生关系》,高校讲台,2008年第32期

5、林峰、洪爱蓉,《浅谈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影响和师生关系的构建》,高校讲台,2006年第8期

篇2:论新课改对小学师生关系的影响

摘要: 教育是人类认识、改造社会的高级活动。它的实施者是人,教育对象是人,评价者也是人。因此整个教育活动的基础也离不开人与人的关系。尤其是师生关系更是其核心,师生关系是教学中的动力系统,它制约着教育的进程,影响着教育的成果。目前师生关系中存在不少误区,极大地削弱了教育的活力,妨碍了素质教育及新课改的全面推进与深化。因此,很有必要对当前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和探讨,并探索策略,为学生创造平等的、和谐的、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教学的良好发展 关键字: 新型 师生关系 和谐 发展

一、师生关系的背景意义

当今社会,知识不断更新,并迅速传播,加之新教材的使用、“普九”教育的推行和素质教育的开展,给新形势下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与此同时,教师面对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共性,而更主要的是学生的个性;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道、授业和解惑”,更重要的是育人,这是素质教育的目标。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是其中至关重要的问题。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当处于和教师良好的关系之中时,学生会感到对外部环境的胜任,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有足够的自尊和自信,从而以积极的态度学习。然而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学活动的主宰,学生只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教师如何讲学生就如何记。学生掌握了老师讲的知识,就算达到了教学目的。这样的教学方法代代相传,形成了“老师死教 ,学生死学”的学习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教师和学生有很强的“对立性”,对立的双方很难交流,老师对学生最为关注的是学习成绩,而学生的身心发展及心理健康教师很少考虑,因此师生关系较为疏远,甚至关系紧张 ,学生很难向老师敞开心扉、畅所欲言。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创新教育,而目前紧张的师生关系已经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新课本的改变、实验教科书的试行、新的教育内容的注入及素质教育的提出,均向我们昭示着素质教育已日渐发展,并不断深入。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网络时代的到来以及社会的迅猛发展,都极大地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部分学生在某些方面的知识甚至已超过老师。这种现象的出现,也促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因此,今天的教师不能再用传统“教”教材的方式来面对信息来源广阔、思维方式灵活的学生了。这种现象的出现为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提供了动力。

著名作家高尔基说过: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的事,可是善于教育他们,这就是国家的一桩大事了。从这个方面来说,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课程改革风起云涌的今天,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经实践表明,以“学生为中心”或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都是片面的,都不适应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新课程改革之下,由它的需要和变革,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已是迫在眉睫,在新的历史时期,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不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所在,而且也是教师彰显自我人格魅力的需要所在。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因此,只有在师生关系和谐、融洽的情况下,才能使师生的心理距离接近,心情舒畅,才有可能使学生的探究精神获得最大限度的表达和发展。

两种师生关系都是在特定的教育体制下。国家教育部曾经颁布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在新课改中首次提出“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和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实现教学相长的共同发展。因此我们旧的师生关系显然已经不适应先今的教育体制。但是几千年的理念无形中在教师和学生的心目中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对教师敬而远之,不敢和教师进行心灵与心灵的沟通,同时教师也很难放下架子,与学生进行沟通。也就阻碍了现行教育体制的发展。

二、新型的师生关系的阐述

师生关系是一种动态的关系,每一个时期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有着不同的表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课改的推进,师生关系在现今条件下面临并呈现出各种新情况需要重新审视与研究。从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应试教育背景下的主从型师生关系将不再存在。现在我国学者在自己平时教育实践过程中和在对国内外教育研究借鉴上总结出我国教育的弊端,我们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根据我国学者的研究,本人认为,现今的师生关系的确有很大缺憾,师生关系应该与时俱进,应该以学生为本,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中指出:新型良好师生情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它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相互关爱的结果,是师生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真正贯彻课改精神的课堂,应该营造出新型良好师生情感关系为基础的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这种心理氛围应该从始至终都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缺乏积极的情感联系,不仅使得一直为人们珍视的师生情谊黯然失色,也使得教育活动失去了宝贵的动力源泉。优化师生情感关系,重建温馨感人的师生情谊。是师生关系改革的现实要求。

因此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的、和谐的。是以教师对学生的信任为基础,师生彼此平等相待,坦率而真诚地参与教学活动。建立民主平等的交往与交流,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平等、民主、亲密的师生关系是创造和谐愉快课堂气氛的基础运用于课堂建立在平时。我们应该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爱学生,能像当作自己孩子一样看待,并且落实到具体的实际行动当中。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亲近教师,相信教师,师生间才能存在平等、民主、亲密的师生关系。只有建立这样的师生关系,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才有利于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共同合作,为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共同努力。同时也就要求教师不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教师的任务不再是简单机械地传递知识,也不是教科书的解说者,而是学生求知与发展过程的向导,教师通过与学生的对话,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与能力。树立以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为本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必将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与学校的发展,它将不再以把人管住、管牢为主要目标,而是“人为本”重视激励管理对象的创造力为价值取向,它将不再拘泥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等级关系,而是强调合作,不断推陈出新,它将不再把校内各类组织凝固化,而是以“学习型”组织的原则构建学校管理系统,使之更有张力,更有效率,更有活力,更有生命力。

二、现阶段需要的新型师生关系及本质

新型师生关系的本质是民主和创造,它是充满生命活力的现代教育的生动体现,在这种关系当中,学生体验的是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形成的是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在师生平等相待的情境中,师生们共同面对的就不仅仅是知识和教材,而是更为广泛、更为精彩的现实生活,通过这种民主平等的交往,素质教育所倡导的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劳动、学会交往可望成为现实。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不仅是要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且将改变教师的专业生活,改变教师以往固有的角色地位。那么,作为一名这种新型师生角色关系中的数学教师,要能胜任这个崭新的教师的岗位,提高数学教师自身的素质也势在必行。教师必须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数学教师不仅要有深广的数学素养,还要有跨学科素养,数学教师涉猎的知识越多,越能触类旁通,对自己本学科的钻研越能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认识。

新课程改革目标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着力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这给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为实现三维目标,而全心投入学生学习发展之中,服务于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动态,用超越而又不同于父母关爱子女的一种情感去爱护每一位学生。作为教师,还必须注意好自己的言行举止,更要具备丰富的专业文化知识,才可达到处变不惊,灵活应对。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巧妙地回答或有效地利用于课堂教学资源,有时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某种特殊关系,在师生的互动中共同体验、感悟和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赏识学生,通过激励和恰当地表扬来提升学生,在表扬中要有适度,真正体会其中的情感,尽量不批评学生,即使要批评,也要巧妙,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学生对教师的观点、教学方式也可以进行评议和探讨,教师不宜抵制或情绪激动,应合理接受学生的监督和采纳,只有这样的协作才可不断地超越和创新,才可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要同“导”同“演”,只有在这样的教与学的合作中,才可不断地进步和提高,才有新的知识的生成。教师更要关爱和关注每一位学生,寻找他们的特点,因材施教,切不可放弃任何一位学生,给学生树立信心,寻找切实有效的教育途径,让他们得到应有的发展。

在教学活动中,这种和谐融洽、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能使师生的情感达到共鸣,从而使教学活动生动活泼,教学效果提高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关于现阶段师生关系的几点想法。

1、师生合作,优化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的愉悦性是让学生对终身数学理解的心理机制。当学生处于愉悦状态的时候,最有利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使‘一些难于学习,或者是较枯燥的内容’披上一层乐于主动接受的色彩。”可见,教师的正确引导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第一步。有时我和学生们共同参与数学活动,并且和他们共同讨论,使得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拉进了,从而在课上的教学中学生能跟着教师动,并且主动和教师探讨数学方面的问题。有时候他们邀请我和他们一起进行讨论,共同体会取得结果的苦与乐。这样的师生关系极大的改善了原先学生学着没意思,教师教的没感觉的局面,真正达到了教与学有机相连。

2、师生沟通,科学合理选材,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数学教学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欲望与效果,是实现教学高效的基础和前提。在充分研究了教材和领会学期目标的基础上,我先拟定了一份学期教材学习提纲,不同的专题不同的侧重,再附上一份精心挑选的与学期学习目标一致的选用内容,在开学的第一节课上发到学生手中,先说明,后由学生提意见与建议,而后师生经过慎重的选择,最后达成一个共识。这样一来既肯定了学生,又让学生明确了学期学习目标,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新知的欲望。

3、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间互敬互爱,给彼此建立一种健康,向上的学习与合作的氛围,对课堂教学无疑是积极的。新课标提出学生应是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教师应是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应采用丰富多彩、新颖活泼的教学形式,在教学活动中,尊重每一位学生,多鼓励学生大胆参与,适时安排一些让学生自由创作的活动,鼓励学生既要学会独立思考,同时也要学会团结合作,让自己学会在有限的时间里,在不同的学习要求中获得最大收益的学习能力。

4、师生互评,改进评价机制,塑造学生健康人格

“教学评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科学的课程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激励教师进取,完善教学管理,推动数学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我一改以往的期末对学生的单一评价,尝试采用在我(师)与本班学生(生)范围内的自评加互评的方式,简洁客观地评价自己近阶段学习或教学中的得与失,存在的问题,然后师生间用一种平等、平和的心态互相评价,最后互相提出改进意见,这样一来,既能充分体现师生间的民主、平等,营造和谐、团结、向上的评价气氛,又能使我们师生可以通过双渠道彼此获取改善数学课教学的最佳方式,及时调整改进教学方法,用积极的态度共同提高教学效率,实践证明这种评价机制可操作性强,时间上灵活机动,可在学期的任一阶段学习中进行,它对师生间的沟通起到积极的作用,对学生的健康人格的培养,对改进教学有着积极的作用,这是新课标中提到的综合评价方式中的一种,从学生的身心发展来看,这一评价机制是科学有效的,它让学生学会了自我批评,学会了听取意见,学会了承受不同的声音,学会了自我完善,学会了客观公正的评价自己与他人,学会了理解他人,学会了善待他人,它无形中促进了学生的各方面发展。综合评价机制是科学、灵活的,教师要善于把握,根据需要和可能灵活运用,无论教师或学生终会受益匪浅。

5、师生合作,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

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决定了课堂信息传递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水平的发挥。民主、和谐的气氛,可以使学生获得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而且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和信息的交流,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处于一种亢奋状态,乐于探究、思维敏捷,学习就能够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处于一种高效状态,有利于学生实现自我的、和谐的、全面的发展,从而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效果的好坏取决于教师课堂情绪的调动。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下,有助于他的身心健康,有助于个体的和谐发展。曾经有这样一位老师,每次进教室前总要照照镜子。同事不解地问:“你每次上课前总要照镜子,这是为什么呢?”那位老师微笑这说:“我是担心我会把自己凶神恶煞的样子带进教室,我课前照镜子是因为我要把最美的微笑带给他们。” 是啊!老师把微笑带进课堂,能增进师生间的情感,给课堂定下一个愉快的基调。而且学生对老师的微笑也是非常渴望的,不然就不会有学生在作文中写道:老师,我们多么希望你能对我们笑一笑啊!面对这样的感慨,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把我们的微笑带进我们的课堂吧,微笑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就一个小的举动就能给孩子们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我们何乐不为呢?只要你不吝啬,把微笑带给学生,学生们也不会吝啬,纷纷投给你一个灿烂的笑容,渐渐的老师和学生间关系就会变的融洽,学生能主动与老师交流,课堂气氛变的宽松、和谐。在以后的课里面,老师可能会变的“被动了”,学生们主动向老师微笑,向老师打招呼,即使在课后,学生也能主动找老师交流。如果这样,你就是一个具有亲和力的老师,也将会是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总之,教师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中起着关键作用。

因此,教师必须恪守“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努力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并且能从以下三个层面来考虑:理想层面———热爱学生,诲人不倦;原则层面———平等、公正、民主地对待学生;规则层面———尊重学生是前提,研究学生是基础,帮助学生是桥梁,信任学生是关键。教师在此基础上,为学生创造平等的、和谐的、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教学的良好发展。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设轻松、愉快的课题环境和良好的师生情感。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师生的合作、交流会更加活跃,更加卓有成效。

新课程背景下,在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如朝阳中的朵朵红花,带着雨露,争奇斗艳;教师,如春风中的片片绿叶,迎着微风,默默奉献。朵朵红花闪着智慧,片片绿叶寄着深情,绿叶映衬着红花,绿叶簇拥着红花,绿叶支持着红花,老师的滴滴汗水浇灌着这“朵朵红花”,花儿将越开越美丽,越开越灿烂。也衷心祝愿在新课改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之花愈开愈艳!

参考文献:

[1] 谭顶良.高等教育心理学 [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258-261 [2] 钱焕琦.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概论 [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65-166 [3] 李勤瑜.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换[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3-4 [4] 钱民辉.教育社会学---现代性的思考与构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46 [5] 李爱农.构建尊重,平等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学习成绩[N].成都教育科学学院学报,2006.7(7)[6] 王杰.谈师生关系的最佳状态[N].大连大学学报,2002,06(3)[7] 张颖.构建师生和谐发展的平台[N].云南教育.继续教育,2006,07(7)[8] 袁希木.构建和谐校园,挖掘学生潜能[N].湖北教育时政新闻,2007,01(43)[9] 张家军.论和谐师生关系的含义、特点及构建[N]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7,02(1)

篇3:论新课改理念下师生关系的构建

一师生关系的概念及其内涵

师生关系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教师与学生的人际关系, 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 这种关系得以建立的最基本的形式和途径是交往。当今的师生关系中存在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的倾向, 教师以“权威”的态度主导课堂, 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 学生的学, 仅仅是为了配合教师的教。这种“主角”与“配角”的师生关系, 无形中浪费了学生的智力资源, 剥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 损伤了学生的自信心, 由此导致了学生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关系发展的完美阶段, 这种和谐不是教师或学生单方面努力的结果, 而是经过师生双方共同努力、相互作用达到协调、满意的结果。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的发展和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正确、全面地认识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在新课改理念下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重要意义

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就教育工作的效果来说,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看师生的关系如何。”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强调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健康的师生关系是发展教育的基础, 教师能否胜任教育教学工作, 学生能否全面、主动地发展, 最终完成学习任务,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关系是否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使其产生积极的学习心态, 提高学习成绩, 而且更易于教师开展教育工作, 轻松愉快地实现教育目的。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意义重大的教育重组活动, 其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因此, 教师在新课程中实现自我转变和自身发展。这种自身发展不仅需要教师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 给自己的工作和作用重新定位, 而且需要了解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新期待, 进而转变教育教学行为。相对于传统教师而言, 新型教师具有教育观念新、教育方式新、教育技术新等特点。因此, 新课程实施即是新教师成长的过程。新型教师不仅是新课程的执行者, 同时又是新课程的建设者。教师将在新课程中转变教育观念和角色, 更新知识与技能, 提升素质及修养, 为适应21世纪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实现自身的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中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这种个人同他自己的关系的根本转变, 是教育改革所面临的最困难的问题。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递知识, 而且要激励学生思考;除传授技能以外, 他将成为一位顾问, 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 一位帮助发现矛盾焦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在新课程中,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正在发生质的变化, 变化的核心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虽然需要教师, 但这个过程需要依靠学生自己来完成, 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改变必然会要求教学关系及教师角色与学生的关系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落实新课程改革的首要前提就是大力调整师生关系, 没有师生关系的根本性变化, 新课程理念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落实, 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是顺利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保证。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有意识地对师生关系进行调整, 建立符合时代要求、适应教育需要的新型师生关系。

三如何构建适应新课改理念的师生关系

1. 树立教育民主平等思想, 尊重和热爱每一位学生

爱是教育的灵魂, 只有热爱学生, 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 才能耐心地去雕塑每一位学生。叶澜教授说:“课堂教学的本质应当被视为师生、学生互动的过程。”交往的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 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 两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课堂中师生互动的产生, 有赖于建立在师生间平等、尊重、理解的基础上, 要实现师生的交往互动, 教师首先要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彻底摒弃“师者为尊”的传统意识, 给学生以心理安全感, 给学生充分尊重, 让尊重走进课堂。尊重每一个学生, 使孩子们在一种和谐、放松的精神状态下学习。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 意味着平等对话, 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在新课程中, 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 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 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因此, 教师具有“教”与“学”的双重关系, 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可以成为“小先生”, 并能主动地、大胆地、积极地去读书、学习, 做到师生“心理相容”。所以, 在教学中, 教师要做良师, 先要做益友, 才会实现师生互相尊重、互相学习的良性循环。通过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 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和谐境界。在课堂中指导学生读书时, 教师常会情不自禁地加入同学的朗读比赛, 与自己的学生比个高低;在评价学生朗读的同时, 要让学生评价自己的朗读。当学生回答问题很有创见的时候, 教师要大加赞赏:“你真棒, 老师得向你学习。”

2. 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方式,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生定位在人的客体性、依赖性和被动性上。具体表现为:教师以讲授为主, 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 得到发展;依靠学生查阅资料、集体讨论为主的学习活动很少;教师经常布置的作业多是书面习题与阅读教科书, 很少布置如观察、制作、实验、读课外书、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性作业;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 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以课堂为中心, 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情况, 忽视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善待质疑, 鼓励发现, 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第一步。苏霍姆林斯基曾深刻地指出:“教学的特殊目的就是发展智力, 培养聪明人。”课堂教学的多边互动, 实质上是充分调动学生思维、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 教师通过巧妙启发引导, 引爆学生思维的火花, 培养学生深入探索、大胆质疑的学习品格。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要转变这种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 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生学习方式。新课改理念中有一条:“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以这样的方式学习, 就必须转变教师角色, 建立平等沟通的师生关系。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师与学生行为互动的关系, 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与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 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 注重师生互动、改革课堂教学, 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有的教学过程弥漫着求知、探索的课堂气氛, 有的教学过程则充盈着懒散、冷漠的课堂气氛, 良好的课堂气氛一个明显的特征是师生间有一定的交流和互动。在积极、良好的课堂气氛中, 教师不仅有效地向学生传递知识, 进行认知互动性的交流, 使整个课堂活动成为师生多元互动的过程。相反, 在消极的课堂气氛中, 师生之间的交流是单向的, 教师只顾向学生传递书本知识, 而不关心学生在认知上和情感上的反馈与交流, 使本来可以充满生气的教学变得枯燥乏味。优秀的教师能创造积极的课堂气氛, 是因为他们在教学过程中, 善于组织在学习上多元、有效的师生互动。

4. 主动走近学生、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密切师生情感关系

课堂是师生交流情感的场所, 师生情感的产生源于课堂。教学情感的产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学习较好的学生, 教师能产生印象较深的喜悦情感;另一种是对学习落后的学生, 教师就产生一种不满意的情感体验, 此外则对绝大部分学生既没有喜悦感, 也没有厌恶感, 从而产生一种可有可无的淡薄情感, 教师由此易产生极片面的思想认识, 认为学习好的就是好学生, 即使有缺点也不被任课老师指出, 帮助其改正。反之, 有微小进步的潜能学生更被任课教师表扬、赞赏, 鼓励其加倍努力、发奋学习, 树立自信心, 增强自信感。这种现象是在升学压力驱使下, 单纯课堂教学中单向的自身情绪或情感偏见所致, 与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不相符的。

每个人在智力、兴趣、爱好、特长以及发展方向、发展速度和最终发展水平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我们的小学生都是未成年人, 是处于需要“爱”的儿童阶段。这就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求我们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 在承认差异的前提下, 力求因材施教;对学生付出真情, 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 为他们创造表现自己的机会, 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在授课时要有耐心, 引导要热心, 通过语言、动作、表情向学生传递亲切、鼓励、信任和尊重的情感。对学生的缺点、错误决不挖苦、训斥, 甚至体罚。

教师只有对学生付出真情, 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愉快、和谐的师生关系, 是学生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

5.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职业是太阳底下最高尚的职业。教师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 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才能真正落实好新课程改革, 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第一, 高尚的道德修养。教师是塑造他人灵魂的人, 要塑造别人, 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教师拥有较高的文化品位、高尚的美德修养, 才能影响学生向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在思想道德方面, 要让学生以教师为楷模, 比理想、比正气;在学习上要以教师的敬业精神为动力, 比成绩、比进步;在生活上以教师的高雅、朴实、庄重的形象为镜子, 学会时常对照自己、修正自己。

第二, 丰富的知识结构。教师必须精通本学科的专业知识, 熟知本学科的教学内容和要求, 对教材内容理解透彻。同时要不断地更新知识、了解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 此外还要拥有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必要的青少年心理学知识。

第三, 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要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自身必须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要有超越自我、控制自我的能力;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确立正确的生活态度;要有健康的心理、要保持较为沉稳的心态、保持旺盛的工作热情, 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四结束语

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 建立在融洽的师爱氛围中、建立在教师高尚的人格品质前提下、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教师要想赢得学生的尊敬就必须主动接近学生、了解学生;热爱本职工作, 认真备课、上好每一节课。真诚是一个教师必须具备的品质, 也是热爱学生的具体体现。如果学生犯了错误, 教师要及时批评教育;教师本人犯了错也应该学会说“I’m sorry”并注意改正, 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当然, 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单靠这片言只语是无法详尽的, 只能靠着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摸索。人们把教师比作是蜡烛、园丁, 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应该像蜡烛一样为学生付出自己的一切;像园丁一样精心栽培心爱的花木。对学生要亲切关怀、耐心帮助、平等相待,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倾注全部的爱。

总之, 在新的形势下,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教师要努力创建民主、平等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 真正使师生关系发出迷人的光彩, 在新时期教育工作的舞台上, 奏响美妙和谐、生动有力的辉煌乐章。

参考文献

[1]李秀伟.和谐之美——师德修养案例评析[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魏书生.魏书生文选[M].桂林:漓江出版社, 2002

篇4:论新课改对小学师生关系的影响

【关键词】创建 和谐关系 享受 成功

班主任是学生接触最多的老师,其言行对学生起着榜样的效应。其中班主任的情感教育尤其重要。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班主任,落实“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爱护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组建一个团结向上,积极进取,有凝聚力的班集体,以便激发学生各种潜能,从学生的进步和成长中,享受成功的快乐。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管理好班级的基础。担任多年班主任工作的亲身经历让我深切的感受到:在班级管理中,只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从中汲取快乐,享受成功。如何才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呢?

一、宽容学生等于拯救自己

我们常说“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由于年龄的关系,思想幼稚,控制能力差,犯错误是难免的,大人都犯错误,更何况是学生呢。这样一想,我们的心态就平和了,对他们的错误就能够容忍,就不会大发雷霆了。大多数学生犯了错误后都会内疚,如果我们大骂一通,就会使他的内疚抵消,就会伤害他们,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变本加厉,破罐子破摔。这样不但不利于学生改正错误,而且影响了和谐的师生关系。

记得有一次周会,因为个别同学的小错不断,我用多半节课历数学生的不是,发火发了个痛快。发完了火再看学生的表现,满想效果会好些,可是没想到,那几个调皮蛋儿还是我行我素,班级状况依然如故。几天之后批阅作业时,发现一个同学冒着被同学骂“汉奸”的危险给我写的字条,大意是:你刚骂过我们出门,同学们就哈哈大笑,还阴阳怪气的模仿你,你还是不要骂了。我深深地体会到,发火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之后,当遭遇学生犯了错,我首先说服自己,以宽容的胸怀对待学生,对他们的行为先表示理解,然后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他们认识到自己错误的严重性,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原谅他们,才会有一颗平常心,才能愉快的工作。宽容学生,就等于拯救自己。

二、运用激励策略,激发学生的班级责任感

现在班级中的小学生几乎有一半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一定的责任感,不能真正理解班集体的内涵。鉴于此,笔者运用激励的方法来有意识地渗透、培养学生的班级责任感,强化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例如:(1)责任激励。小学生思维敏捷,对任何事情都抱着跃跃欲试的态度。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强化学生自身的责任感,采取责任激励策略,即:班干部轮流做,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从而来增强他们自身的责任感。(2)荣誉激励。小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认可,希望能够被表扬,获得同伴的尊重等,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进步都给予及时的表扬,甚至颁发荣誉奖品,师生共同举办“评优”活动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如:笔者将语文教学与班级管理工作相融合,借以来提升学生的责任感以及班级团结能力。

三、爱学生等于爱自己

管理好一个班级,付出的不仅仅是精力,还有感情。教师要想和学生有和谐的关系,还要拿心去交换。学生在学习困难时,成绩不好时,情绪低落时,压力较大时,遇到问题时,都希望有人能理解他们,帮助他们。我们要及时用真诚的爱去呵护学生,帮助他们渡过难关。我是女班主任,对女同学的关心就更周到。尤其到了六年级,好多女孩子都有点早熟,我就和她们谈穿着,谈交友,谈“例假”是怎么回事,或者“例假”来时注意的问题。这样的关心,使她们觉得我更像一位母亲。有了这样真诚的爱的浇灌,班里的孩子都在阳光下健康地成长,我管理班级也就更加得心应手,工作轻松愉快了,心情舒畅了身体自然也就健康了,这样看来,关爱学生不就是在关爱我们自己吗?

四、与生为友等于愉悦自己

为了缩小和学生之间的差距,便于和他们交流,我们要学习他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前卫语言。像“老班”“粉丝”“单挑”“群挑”“BNA”(男朋友)等,让他们觉得班主任不是多么的落伍。课间碰到他们,要主动微笑,要用亲切友好的语言提醒他们注意平时最容易犯的错误,对于学生提出的挑战性的问题,也要机智幽默,认真对待,让他们从心底里佩服你,亲近你。例如:有一个学生问我:“你这两天怎么没有换新衣服?”我说:“天气不好,老班心情也不好 ,当然没有换了,再说,你们又不是我的‘粉丝。”课堂上,我们难免有说错话的时候,对同学的提醒,要表示感谢。同学讨论问题时,要参与讨论,让学生确实感受你是他们的朋友。

我班同学的书写不好,有一次我偶然发现王璐的作业很整齐,有几个字很漂亮。我就在作业本上批了几个字:“你的这几个字写得好,老师喜欢看。”再交作业本时,她的作业可谓是精雕细刻,让人赏心悦目。我抓住时机,把她的作业在全班同学面前展览,同学赞叹不已。我想,她的心中一定充满了自豪和成就感。我的这一举动,使一大批同学的字在悄无声迹的改变着。“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用宽容的胸怀对待学生,用真诚地爱呵护学生,用平等的态度和学生相处,也收到了学生的回报。我嗓子沙哑了,有人会在我的抽屉里悄悄放下“金嗓子喉片”;我自习课上坐在教室里批改作业,几个调皮捣蛋的孩子会换着给我捏捏肩捶捶背;我陪同学们做课间操,他们会主动过来拉我的手,和我一起玩游戏……放下架子,放低姿态,和学生打成一片,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让自己的心和孩子一样简单而快乐,这是多么让人愉快的事情啊!

篇5:论新课改对小学师生关系的影响

【问题的提出】: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过程中通过交往而形成的在心理上亲近或疏远的关系,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社会关系在心理上的反映。许多教育实践证明:融洽师生关系的建构本身就表现出教育性,富有深刻的教育价值。融洽师生关系的建构不仅是教会学生如何与人交流、与人相处、与人合作、与人共事的过程,也是真正教育学生学会做人的过程。日常的工作中,尽管有许多的教师想尽办法在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上花很多力气,但收效甚微,结果还是得不偿失。其原因主要有:一是观念陈旧,教学中教师“唯我是从,唯我是尊”的霸主地位不容学生侵犯,学生权利得不到应有的保护,以致师生关系僵化;二是教师缺乏对学生的正确认识,日常学习、生活中较少与学生交流沟通,对学生情感的形成规律缺乏了解,不知学生的学习、情感需求,师生间的情感关系冷漠;三是课内与课外师生关系处理的不一致。课改以来,十分强调学生的地位以及师生平等,这种理念从课堂上看已经深入教师的思想。但在课外,却是别有另一番景象,教师很少与学生认真交流。而新课程中提出:“师生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堂改革内容和任务。为此从实际出发,把农村小学师生关系的研究与作为研究课题,并预期通过研究,取得明显的效果。

【研究的背景】:

从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应试教育背景下的主从型师生关系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应当是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等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型师生关系。

从所处的地理位置及环境来看:本地农村小学师生之间的关系状态怎样?有哪些方法能有效地改善师生关系,需要什么条件?农村学校中师生关系对于学生学习成绩有多大的影响等,都是目前农村学校中迫切解决一个问题。

在师生关系形成的研究上,国内外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社会学家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我国大教育家孔子在《学记》中提出了:“安其学而亲其师”;“隐其学而疾其师”的观点。

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师生交往与社会上一般的人际交往不同,它不带有那种市俗的相互利用色彩及铜臭气味。它是教师按照教育目标、教育原则,教育方向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对学生施加全面影响的一种教育过程。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中,不断积累文化科学知识及社会经验、调整自己的不良行为,修正和提高自我认识。逐步学会正确判断和评价自己的言行,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使之符合教师的期望与要求。

18世纪法国伟大的资产阶级启蒙教育思想家,卢梭认为教育有三种来源:天性的教育、人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只有这三种教育协调发展,才能使人受到良好的教育,而要做到三种教育协调发展就必须使人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服从天性的发展,配合自然的教育,要以自然的教育为中心,使三种教育和谐发展,并趋向于“自然的目标”,才会有成功的教育。

蒙台梭利(1870-1952),意大利精神病医生和教育家。《对儿童的发现》一书中说:“新的教育学要建立在客观研究的基础上,要直接接触儿童。假如不用科学方法更多地了解儿童,不能脱离一般学校采用的旧办法,就无权称为科学的教育学。他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教学,主张由日常生活训练着手,配合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的教育,让儿童自发的主动学习,自己建构完善的人格。

卡尔•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 1902-)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心理治疗专家和教育改革家。个体产生了“积极关注的需要”和“自我关注的需要。前者是指对温暖、友爱、关怀和尊敬的需要,后者则指自信、自尊和自我价值感的需要。

美国心理学家利比特(R·lippitt)与怀特(R·K·White)研究后,将领导方式分为三种:一是专横式;二是放任式;三是民主式。这三种不同的领导方式及其所表现的态度对师 生关系的影响各不相同。

采取专横式领导方式的教师,作风专横,对学生实行严格管制,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单纯接受者。师生之间 的关系非常紧张。

采取放任领导方式的教师,对学生放任自流,不闻不问,撒手不管。班集体犹如一盘散沙,形成不了集体 的统一意志。由此学生对教师产生不满和怨恨的情绪,师生之间关系如同路人,淡漠无情。

采取民主领导方式的教师,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利,重视班集体的作用,与学生共同制定计划,讨论问题,以民主方式指导和组织教学活动。在这种教育环境中的师生关系轻松愉快、和谐,学习气氛浓厚,学生的创造能力较强,容易形成良好师生关系。

【研究的价值】: 《学会生存》中指出:“我们应该从根本上重新评价师生关系这个传统教育大厦的基石,特别是当师生关系变成了一种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关系的时候。这种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由于一方在年龄、知识和权威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和另一方低下与顺从的地位而变得根深蒂固了。”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育的变革,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已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尤其在农村小学,和谐的师生关系更有助于教师、学生的发展:

一、有助于挖掘师生关系的潜在价值,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更好发展,同时也有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

二、有助于教师与学生间相互悦纳,改善教师、学生的学校生活和学习状态。

三、有助于学生道德、人格的健康发展,发展自我,超越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

【研究的目标】:

1、经过研究,了解目前农村小学师生关系的状态存在哪些问题,并进行分类,分析原因归结。

2、经过研究,找到能够有效改善师生关系的一些方法和途径。

3、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管理水平以及交往能力。

【研究的内容】: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及所处的环境特点,结合新课程中的要求,准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1、加强学习,加强教师对师生关系相关理论的学习与研究。结合有关教育教学理论,帮教师充分认识到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2、将课题研究与教学研究活动、校本培训结合起来,多种渠道开展有效活动,以活动支撑和服务于课题研究。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完善个性,展现人格魅力。

3、加强资料的积累与分析。针对本课题研究内容的特殊性,主要采取的是案例研究,需要用大量的资料来说明问题,因此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将决定着本课题的成败得失。

4、本课题将借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状态、农村小学活动性课程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状态、语文教学中师生关系状态的研究来分析和总结师生关系的形成。

【研究的方法】: ①文献资料法:学习和关注课程改革的相关理念,搜集有关课题研究的信息和理论,为研究活动提供理论依据。

②调查法:搜集、分析目前师生关系的现状,了解教师的需要和困惑,学生的心理规律和生理需要等第一手资料。

③实验法:在本校各年级平行班级进行比较实验,总结相关经验,分析双边活动的进展情况,矫正实验中的不当之处,由理论到实践,再上升到新的理论。把准学生的脉博,依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需求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④案例研究法:及时搜集整理研究过程中的个案,结合实验情况进行分析、比较,从中发现规律,并从理论角度加以阐释,积累、固化成果,以形成具有代表性的个案加以总结推广。

⑤教育经验总结反思,即对方案实施中的案例进行诊断、分析,研讨反思问题,总结推广经验。

【研究的阶段】:

课题立项:2007、9~2007、12 完成课题申报表,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初步探索:2008、1~2008、8 课题组成员深入工作实际,收集初步的研究案例

及相关的研究资料。初步实验:2008、9~2009、1 设计研究的步骤、方法,整理教师、学生关系的资料。深入实验:2009、2~2009、12 形成一定的研究模式、进一步探究、总结经验、矫正失误形成一定的研究模式、进一步探究、总结经验、矫正失误 总结思考:2010、1~2010、9 撰写研究报告、实验论文和案例,并准备结题。

【参考文献】:

1、孟宪承编:《中国古代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第2版,第98页。

2、田慧生、李如密著:《教学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20页~122页。

3、阿莫纳什维利等著,朱佩荣译:《到新学校去!》,《外国教育资料》1989年第1期。

4、李冲锋:课堂教学对话探索田.新教育,2005,(4)。

5、张春兴:教育心理学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1998。

6、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

顾建新等译。

篇6:论新课标下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摘要] 在21世纪,我国要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谁赢得了教育,谁就赢得了21世纪”。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新课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本文将探究什么是和谐的师生关系、为什么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及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和谐师生关系民主平等

[正文] 我们知道,素质教育的基础是育人,核心是创造,关键在思考,思考创造的前提条件必须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这既是师德的集中反映,也是实施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创新教育所必须的。师生关系是班级社会体系的主要构成因素。师生关系的好坏影响着班级社会气氛,影响着教学活动的组织及其效果,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成绩,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本人提出在新课标下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什么是和谐的师生关系呢?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在素质教育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具有其特有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它以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以构建师生间民主、平等、融洽、合作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为核心,在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居于主体地位,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师生在双边活动中能充分交流、默契的协调合作与配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压力,从而促使学生在身心、智力、非智力等方面都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因此,师生间如果没有民主、平等,“和谐”二字就成为一句空话。所以我们说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核心就是民主、平等。

那么,为什么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呢?

一、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历史的召唤

师生关系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说一有师生出现,就出现了师生关系。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有着不同类型的师生关系。在中国师生关系有着几千年的奴隶和封建社会,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专制,形成一系列专制制度。教育上也是如此。不管是儒家的“仁”与“礼”还是后来的“三纲五常”,教师被赋予了很高的社会地位,师道尊严占据着重要地位。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教师和学生在师生关系中处于特别明显的不平等的位置,教师是“道”的代表、“礼”的化身,对学生来说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学生对教师十分尊崇并无条件地服从,唯“师命”是听,不可以对教师的言行有任何的“不恭和异议”。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的领导方式是典型的“专制型”: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组织一切由教师决定,学生不参与并要绝对服从。教师以社会文化的代表的身份组织教学,因而教学中完全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有被动地接受,而没有选择的余地;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强调奖惩方式的使用,采用强制性的教育方法来管教学生;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安分守已并具有健全品格的人,1

传统教育的另一内容是“拷贝”即一个教师可以培养出一打或更多的同样思维同样观念的学生。注重以统一的社会道德规范要求每一个学生,忽视学生个体的不同特点和不同需要,重群体秩序的维护而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难有平等关系的机会,而那些具有“创造力的学生”会被视为异类加以扼杀。民主的、平等的关系没有自由的空间。

二、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时代的要求

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这就要求我们改变教育模式,转变教育观念,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民主的、平等的管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才能培育出创新型人才。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也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歧视。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要发展学生个性,发挥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加强主体教育。社会的变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教育培养出的人材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和竞争意识,而传统师生关系强调服从、强调同一的特性会从根本上扼杀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竞争意识。在社会的客观要求下,传统的师生关系类型必然要逐步被注重发展学生个性,注重发展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新型师生关系所代替。

新的社会背景中学生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的逐步增强也促进师生关系发生变化。在师生关系体系中,学生已不再是完全的被动者,不再心甘情愿地充当“绝对服从”的角色,他们需要教师的理解和尊重,渴望对教育过程的积极参与。在这种情况下,专制型的领导方式则会带来越来越严重的师生冲突。新世纪的师生关系也处在一个转型时期。一方面,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传统的专制型、以教师为中心的特性在当今的师生关系中仍有着很大影响;师生关系中民主型、注重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特性在不断增加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更符合教育规律、更有利于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

三、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目前课程改革的目标和本质要求

目前,在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后对教师提出了什么要求呢?《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全新挑战》一书指出在新课程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将发生重大改变。由过去的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关系、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师生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为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当中的一员,当然你还是组织者。

未来的课堂,知识将由三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的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程的局面,教师不再

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教师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不会被淘汰,但它不再是教师唯一的角色。教学改革将是课程改革的重头戏。而课程改革改革的重点则是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和谐的关系。把教学本质定位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可以说构建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此次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四、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为此,我国要大力培养创新人才,教育要为未来社会和经济发展培养人才,要根据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二十一世纪,社会将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并且国与国之间的竞争特别是科技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竞争的核心是人才,又因为人才的竞争的关键在于创新型人才方面,故而教育面临的是培育创新型人才,因此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民主的、平等的、和谐和的师生关系,是培育学生创造思维,放飞学生想像力的关键。这些人才将面临着各方面的挑战,适应这种挑战不仅要有良好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而且还要有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健全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在民主的、和谐的环境中培养出来。

五,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四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构建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所指的“社会”,应是一个具体的发展领域,与经济、政治、文化相并列。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和谐社会”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两个方面,但主要是指社会关系的和谐。因此师生间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千百万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着千百万个家庭关系的和谐,也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以及一代又一代的人的成长,影响着民族的未来。可以说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如何构建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呢?

一、要坚持教育教学改革,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虽说要构建和谐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但在这个平等团体中,教师是这个团体的领头羊,处于主导地位,因此,要构建这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发挥主导地位,教师是决定师生关系好坏的关键。因此教师应该首先转变观念,努力建立民主平等、尊师爱生、心理相容的新世纪新型师生关系。首先,要摒弃教师地位高于学生一等的错误观念。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使之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学得科学文化知识,树立健全的人格和养成良好的合作精神。什么样的教师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因此教师的言行是学生的楷模,教师心中的“平等”观是构建平等师生关系的前提。其次,要放下“教师权威”的观念,要学会尊重学生。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学生的观念、行为要靠教师去引导。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意见,理解学生的心理,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本着理解学生的宗旨,帮助学生改正错误。另一方面,教师有错,不要放不下架子,应以适当的方式向学生承认错误。只有这样师生心灵才相通,平等师生关系才有生存的基础。再次教师要转变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观念。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要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不是接收器。教师不只单用成绩和分数来评价学生,要重视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充分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信念等人所特有的心理品质培养。要关心学生的自由和个性;不仅关心成绩和分数,更要着眼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不仅要管住学生,更要理解和尊重学生;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更要重视学生素质的提高。本着这种观念,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就有了人文基础。教师有了新的人才观,建立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才不会是句空话。

二、扮演好教师的“助手”角色,充当学生的“评判员”,尊重学生。

在师生关系中,理解、支持,比什么都重要。当代青少年中,独生子女多,生活条件好的越来越多,这些客观现实使相当一部分学生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等也以往的大有不同,要使他们“乐其道,善其业”,就要先与他们交朋友,成为他们学习的“助手”,这就要求我们一要深入地研究他们,真诚地理解他们。要通过认真的调查,细致的思想工作,和风细语的沟通,加深相互平等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学生应该互相尊重,互相爱护。其次“师生平等”是教师和所有学生的平等,要做到一视同仁,要平等对待智力和能力不均衡的学生;平等对待成绩好与不怎么好的后进生;平等对待男女学生;平等对待个别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平等对待家庭背景不同的学生;平等对待自己喜爱和不喜爱的学生。在日常教学生活中时:在上课时平等;课外辅导时平等;在进行各种选拔时平等;成绩公布时平等;在评价学生时平等;在处理学生中偶发的矛盾时平等;三是“尊重学生”。首先,对学生心灵的尊重是对学生的最大尊重。具体表现在: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情绪情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抱负和志向;尊重学生的选择和判断;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其次,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具体表现在:不体罚学生;不侮辱谩骂学生;不过度训斥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不随意向家长告状。这就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这样,我们的校园、我们的课堂才会有充分的民主,师生间才会有激烈的争论,使用权我们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样,和谐的、平等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才赋予了实质的内容。

三、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是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把教学本质定位为师生交往,是对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你有观点可以提出,我有疑义可以反驳,师生畅所欲言,互动互感,形成一个真正民主的、平等的学习、讨论、互动的共同体。可以说,创设师生关系、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关系,构建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实现课程改革目标,把课程改革任务落到实处的关键,是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内涵所在。

四、用“心”教育学生,注意批评艺术

用“爱”去教育学生就是要求我们对待学生要有“爱心、诚心、耐心和信心”。“爱心、诚心、耐心和信心”是师生成功关系的法宝。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只有全心全意的去爱学生,才能博取学生的信赖、爱戴,爱的越深,教育的效果就越大。在教学活动中,难免碰到师生之间的磨擦,特别是发生在后进生身上。这时教师更要心平气和,真心相等,切忌动辄当众批评,挖苦,翻陈年老帐,甚至体罚和变相体罚。教师要充分理解和信任学生,注意批评的艺术,使学生感到教师的诚心。对做学生思想工作要有耐心,切忌感情冲动,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处理,同时要对待每个学生充满信心,让他们都有成就感。批评学生一要提炼批评语言,批评语言要以不伤害被批评者自尊心为前提,同时又能达到批评的目的。批评语言要有份量,有气势,切中要害,要发人深思,耐人寻味,要考虑批评对象的承受能力,以不伤害感情为度。二要注意场合,宁小不大。三要含沙射影,以柔克刚。许多人不喜欢听直接的批评,带刺激性的批评就更不愿意接受。教师可以以开玩笑的形式或拐弯抹角的形式进行善意的批评使学生自行惭愧,自讨没趣,从而改正错误。四要作好善后工作,进行推心置腹的交流浸润,以熨平批评可能产生的感情褶皱。总之,只有充分注意到批评的各个细节,才能既教育了学生,又不伤害师生感情,反而加深了师生关系,有利于发展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学的开展。

综上所述,建立和谐的、平等的、民主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历史的召唤,是时代的要求,是目前课程改革成功关键,是成功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障,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构建和谐社会,振兴中华民族的根本途径。要建立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的观念和素质,我们这些“人类灵魂工程师”,就要尽快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充分认识新型的师生观,以优良的师德去创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气氛中教好书育好人。

[参考书目]

1、《如何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载《黑龙江教育》,2002年第12期

2、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

3、《教育艺术》2003年第1期

4、周宏、高长梅:《教育新概念全书》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4年12月第一版

5、《优化师生关系》,载《班主任之友》,2006年第七期

上一篇:2021山西专科学校排行榜下一篇:监护人证明书如何办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