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多媒体迸发古诗教学之

2024-04-18

巧用多媒体迸发古诗教学之(共10篇)

篇1:巧用多媒体迸发古诗教学之

巧用多媒体迸发古诗教学之“灿”

广西桂平市西山镇城西小学 谢燕萍

内容摘要: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我们的多媒体课件大多由影视图像或图片剪辑而成,它可使学生置身于一种五彩斑斓、声像同步、动静结合的教学环境中,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关键词:

声像同步 声情并茂 视听交融 动静交错

小学语文课本中收录的古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颗瑰丽璀璨的宝珠。它们琅琅上口,字字珠玑,意境优美,思想深刻,不仅能使学生开拓美的视野,陶冶美的情操,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但是,由于古诗讲究平仄、押韵,文字凝练,因此,给学生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果在古诗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则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借用媒体设境,激趣引情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我们的多媒体课件大多由影视图像或图片剪辑而成,它可使学生置身于一种五彩斑斓、声像同步、动静结合的教学环境中,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古诗最重要的特点是讲究意境,这是诗人的情感理想同客观现实的高度统一,是一种独特美妙的艺术境界。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往往比较牵强。原因是他们没有真正领会古诗的意境,对诗的感悟自然不会十分到位。由此可见,学习古诗,关键在于再现、复原或创设情景上,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真切地去感受诗人的情感,和诗人产生共鸣。利用多媒体教学古诗,能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于同一界面,达到声情并茂、视听交融、动静交错、感染力强的效果,为学生拓宽视野,提供生动活泼、具体形象的思维材料。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时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直观而深刻地理解诗意,体会感情,起到激趣引情的作用。

如李白的《望天门山》。教学时如果只出示书上那仅有的插图,就很难唤起学生的感觉美,尤其是一些平时没有观察过江浪拍岸的学生,更是难上加难。因此,有必要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再现天门山的山川气势,把学生带进诗人当时欣赏到的情景中,完成本课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于是,我在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时,运用了多媒体具有真实再现、具体可感的特点,通过荧屏去拓宽界面,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图像。课堂上,我只需通过击键的简单操作,便可以从屏幕上看到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景象:浩荡东流的长江之水冲破天门奔腾而去,好像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还有那滔滔的江水声、水拍石岸隆隆声震撼着每个学生的心灵,刺激着他们的视、听觉,促动他们的联想和想象,尽可能地达到“身临其境”。诗人在本诗中所倾注的诗情和意境就基本上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从整体上初步体会图中所描绘的景色和诗句的联系。领悟到诗人所要抒发的赞美之情。现代教育技术由于它的灵活性,如有学生需要再看的,只要用鼠标再击键,就可随时欣赏到自己所需的图象。学生可在这些图象的感染下朗读诗文,逐句体味,感受诗中美景和韵味,引发情感的共鸣,对学习古诗的兴趣就盎然而生。因此,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弥补传统教学媒体的不足,能解决许多传统教学手段很难解决的问题。

二、运用多媒体,帮助理解字词

古诗中的一些字词都应讲古义、用今义讲是不合适的。如“儿童急走追黄蝶”的“走”当讲“跑”,而非今之“走”;有一些字词的解释又是很特殊的,如“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当讲“因为”,而非“坐下”;更有一些调应当结合具体的语境帮助学生理解,否则,教师机械传授,学生生般硬套,是不能真正、牢固掌握的。

如我在教白居易的《草》时,就借鉴于永正老师的教法这样进行教学:

师:“离离原上草”中“原”指的是草原,“原上草”就是草原上的草。草原上的草长得怎么样呢?请看一(投影出示草原图,图上的草长得非常繁茂。)生:草原上的草长得很高很密。

生: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一棵挨着一棵,一眼望不边。

师:说得太美了,聪明的小朋友看了这幅图,一定知道 “离离”的意思是什么了。生:“离离”就是草长得非常茂盛。

师:说得对极了!谁能把这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生:„„

一个小小投影片,就帮助学生轻而易举地理解并掌握了 “离离”的意思,还扎扎实实地进行了说话训练,何乐而不为呢?

三、巧用多媒体指导朗读,体会丰富情感

古代诗歌具有对仗工整,平仄押韵,琅琅上口的特点,最适合吟唱。教学中若采用形象直观的录像,旋律优美的音乐,韵律悦耳的录音朗读就能够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语言,有助于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加深对古诗的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芳》一诗,可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六月的西湖,湖畔杨柳依依,湖面上碧绿的荷叶一望无际,粉红的、雪白的荷花亭亭玉立,在阳光照耀下,显得格外耀眼。画面上配上古诗的字幕,再配以悠扬动听的古筝曲。让学生既可以看着画面听范读,也可以看着画面、字幕诵读,还可以闭目美读,读出美、吟出情、诵出趣。

四、妙用多媒体,启发想象

诗歌的语言不仅精炼,而且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它以特有的语言形式为学生创造性地表达美感提供了天地。在教学中我运用电教手段,让学生以直观为线索,启发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美。如教古诗《暮江吟》,教学第一句时,我播放配有优美音乐的一组幻灯片。学生边听、边看、边想。教师问:“如果你也来到这般景象中会有怎样的感受?”学生们纷纷举手,有的说:“夕阳西下,水面波光粼粼,红绿交融,啊,多美的景象,我仿佛漫步在仙境之中。”又如在让学生领会三、四两行诗境时,我关掉声音,让学生一边看新月当空的景色,一边展开丰富的想象,我启发道:“诗人漫步江边,流连忘返,此时此刻景色怎样?诗人有怎样的感叹?”有的说:“太阳早已下去了,弯弯的月亮升起来了,地上的露珠在闪光,美极了。”有的说:“深秋的夜晚,露水不知不觉地洒下,直到月亮升起,月光洒向大地,才发现露珠闪烁,多么宁静多么和谐的夜晚呀!”„„这样利用电教手段在教学中展示美的对象,让学生从中感受美,并积极地发现、自由地表达美,在营造出一幅幅美的景象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事实告诉我们,在古诗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多媒体的传递、变幻、再现作用,让诗中的形、声、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了古诗的教学效果,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将作进一步的多方面的探索。

篇2:巧用多媒体迸发古诗教学之

江西省吉水县乌江中学  庄晋玲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的兴起,为我们教好古诗词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使我们的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多媒体,古诗词

古诗词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它们琅琅上口,字字珠玑,意境优美,言简意深。学好古诗词,有利于学生开拓视野,陶冶美好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和提高欣赏能力。近年来,随着中考改革的深入,古诗词在中考语文试题中的比重逐年增加,现在已达18分之多。这样一来,教好古诗词就显得更为重要了。但是,由于古诗词的创作距离我们时间久远,语法结构特异,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果我们还是仅仅停留在过去那种一支粉笔一本书的陈旧教法上,不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时代在进步,我们的教育手段也要不断更新,现代信息技术的兴起,为我们教好古诗词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使我们的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般来说,古诗词比较难懂,看见那干巴巴的几行枯燥无味的汉字,学生容易产生畏惧心理。如果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我们在教学中如能巧用电教手段,采用直观教学,使得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学生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变畏惧为喜爱,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我们在教《天净沙.秋思》这首散曲前,先制作一些有关的教学图片,并配上音乐。教学时,使用投影仪把这么一幅图景显示给同学们看:“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独行。路边是缠满枯藤的老树,即将归巢的乌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农户家前,这时太阳快要下山了,他却连投宿之处都还未找着……” 在悲凉孤寂的音乐声中,同学们看完投影。通过看投影、听音乐,同学们对这首小令的感性认识增强了:画面上共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事物,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了解了画面的内容,为下面理解文章的主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帮助学生解词释义,加深学生对词义的理解。由于古诗词距离我们时间久远,许多词义与今天有很大区别,比如:“走”,古义是“跑、逃跑”,今义是“步行”;“妻子”,古义是“妻子儿女”,今义是“男子的配偶”……学生学习古诗词的词义时,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在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如果能充分利用电教手段,根据具体语境去体会,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教辛弃疾的《清平乐. 村居》时,有一个词语“无赖”要求学生理解。我们可以用电脑设计一个这样的画面:一幢矮小的茅屋里,有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在谈笑着,茅屋侧边有一条小溪,溪边青草碧绿;大儿子在溪东豆地里锄草,二儿子在家里织着鸡笼,还有一个小男孩调皮地躺卧在溪边,剥着莲蓬吃,无拘无束,无忧无虑。

看完这个画面,同学们对这首词的内容基本有所了解,教师便可以顺势进行教

学指导。

教师:“大家看了之后,觉得这个小男孩有什么性格特点?”

学生:“很顽皮,可爱,无忧无虑。”

教师:“从这个画面来看,‘最喜小儿无赖’中的‘无赖’这个词应该怎样解释才恰当?”

学生:“应解释为‘顽皮,调皮,可爱’比较恰当。”

由此可见,利用电教设备,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仅可以促使学生掌握诗词的内容,还帮助可以学生加深对词语的理解。

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指导学生朗读诗词是多么的重要。利用多媒体语音设备,还可以帮助指导学生朗读。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只靠自己的范读是不够的,最好的办法还是准备一台录音机,准备好有关课文的朗读磁带,利用良好的语音设备帮助学生,这样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例如,在教苏轼的《明月几时有》这首词的时候,笔者就先把课文的录音带给同学们放一遍,让他们进入诗词的意境之中,进入到苏轼的感情世界里。这样,既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又为下面教学中把握课文的感情脉络,理解诗词的主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得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时候,我们既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也要自己动手,利用计算机软件(如Flash 、Authorware、  PowerPoint等)制作一些较为简单实用的教学课件。对大多数语文教师而言,我觉得使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比较方便。PowerPoint操作界面清新自然而且简单,容易掌握;内容上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笔者在教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时,就利用PowerPoint制作了一个教学课件。由于充分利用动画效果,加上声情并茂的朗读,详细生动的讲解分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篇3:巧用多媒体, 助古诗词教学

下面谈谈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景, 进行高效的古诗词教学。

一、把音乐引进课堂教学, 激活学生的想象力

1.播放名家配乐诗朗诵, 使学生把握节奏、语速, 品味诗歌韵味。

如,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大气磅礴、雄放飘逸, 学生较难把握, 有名家的示范朗诵便能化难为易。

2.为学生配乐, 引导学生美读。

音乐能营造良好的氛围, 使学生沉浸在诗歌所描写的情境中, 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 激发学习的兴趣。如, 在教《题破山寺后禅院》时, 为了使学生能体会曲径幽深、鸟儿欢悦、杂念顿消的意境, 我在范读时播放用古筝演奏的民乐《空山鸟语》。音乐轻盈、悠扬、婉转, 极好地表现了禅院极静极美的境界, 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旨趣。我一直坚持这样做, 学生学习兴趣高涨, 在学校举办的诗文朗诵比赛中, 所取得的成绩突出。

3.播放古典音乐, 触类旁通。

诗词是古典文化的精粹, 丝竹管弦也是精粹, 二者一脉相承, 意趣相通。教《琵琶行》时, 放上一段琵琶曲, 铮铮之音能勾起学生的凄怆感慨;教《孔雀东南飞》, 放上一段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悠扬哀婉, 能使学生更加同情主人公的悲惨命运, 痛斥封建礼教;教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放上一曲古筝《春江花月夜》, 琴瑟和谐, 舒展流畅。

4.播放诗词歌曲, 把诗歌的情感内化为自我的审美需求。

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想象—幻想—童话—创造, 这是儿童所走过的发展自己精神力量的道路。”高中生也需要培养审美情感。如, 播放《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歌曲并教唱, 能在学生心中唤起鲜明的画像, 联想起残荷满塘、兰舟独上、秋雁成行、明月清辉、斯人憔悴的景象;播放教唱李煜《虞美人》, 能感受春花秋月、雕梁画栋、一江愁绪;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能使学生情绪激昂, 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历史画卷;播放教唱《烟花三月》, 能使学生对姜夔的《扬州慢》有更深的体会。

二、把画面引进课堂, 使学生入情入景

1.展示作者图像, 使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可从网上下载图片, 或搜集书中的画像直接投影。如, 讲解《一剪梅》时, 下载李清照的一些图片, 让学生直观地感知一代闺阁名媛的气质和风采。

2.观看录像, 直观地展示历史, 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如, 学习李白《越中览古》, 播放吴越战争前后的录像片段, 使学生加深理解“只今惟有鹧鸪飞”的内在意蕴;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选播《三国演义》中“火烧赤壁”片段, 直观地再现周瑜的英姿;学习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可播放战后尸横遍野、哀鸿长鸣的片段, 使学生从感情上贴近此诗;教学贾岛《寻隐者不遇》时, 展示一幅山深林幽、白云缭绕的画面, 使学生理解“云深”的意境;教学杜甫《登岳阳楼》的诗句“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时, 播放“登楼观湖”视频, 使学生加深理解。

3.播放动画, 激趣启智。

青少年对动画片百看不厌, 播放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动画,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 教学《诗经》中《伐檀》、《氓》、《邶风·静女》均可通过一些动画来启迪学生, 形式新颖, 避免单调, 使其易于接受。

三、以诗解诗, 再创意境

利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增大课堂容量, 拓展视野。

1.析名句。

名句最能引发学生的情思, 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如, 李清照《一剪梅》中“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要讲出其妙处有难度, 但只需投影出范仲淹《御街行》“都来此事, 眉间心上, 无计相回避”与之相比较, 学生自能领悟其对称之美, “才……却……”句式表现愁思运动之快, 使人领略到女词人的万千愁绪。又如, 苏轼《水调歌头》中“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可借助多媒体引出“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等写月名句, 拓展视野。讲解李煜《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时, 借助多媒体拓展写愁名句, 如, 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舟乍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 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 满城飞絮, 梅子黄时雨”, 王实甫的“遍人间烦恼填胸臆, 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等。

2.“炼”字。

诗词简练, 最讲究用字, 可利用多媒体大容量的特点, 多给学生讲解。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见”字, 贾岛“僧敲月下门”的“敲”, 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 齐己“昨夜一枝开”的“一”字等。

如, 教学白居易《暮江吟》, 抓住词眼“可怜”, 借助多媒体联系前两句展示一幅“夕阳铺江”的图画, 后二句展示一幅“新月初上”的晚景图, 进行分析, 使学生认识到“可怜”是作者对秋江美景的赞叹。

篇4:巧用多媒体进行古诗词教学

一、利用多媒体把音乐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用背景音乐创设情境,能让学生感受意境美。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诗词与音乐有着不可分的必然联系,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的“声”,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像柳永的《雨霖铃》,这是一首送别词,教学时,为了更好地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想象,我选择了饱含哀伤情调的二胡曲《江河水》作为这首词的背景音乐,因为它的格调与词的意境很协调。音乐响起,学生便不由自主地朗读起这首词。音乐中,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更好地感受到了古诗词的意境美。

二、利用多媒体指导朗读,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多媒体提供的环境中学习,通过形象直观的录像、韵律悦耳的录音朗读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语言,有助于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同时还能有效地弥补教师个人朗读的缺陷。例如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在讲他的《山居秋暝》时,我就根据诗意制作了一个CAI课件:一场秋雨过后,秋山如洗。时近黄昏,日落月出,松林静而溪水清;一群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踏着月色笑逐着归来;莲叶翻滚,传来渔舟荡水之声……整首诗展现在学生面前的简直就是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再配上标准的录音朗读,自然地让学生轻松地走入诗的意境中,在诗的意境中体会了诗歌的情感美。

三、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画,让学生体会作品丰富的形象

古诗词中涉及的许多事物是学生未曾见过的,这就很难唤起学生的感觉美。这时,我们就可以借助多媒体将古诗词中的形象化为可作用于视觉的一幅幅惟妙惟肖的画面,调动学生的视觉,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例如我在讲杜甫的《蜀相》时,在网上搜集了武侯祠、诸葛亮的相关图片,并把这些图片做成了课件。教学过程中,一幅幅栩栩如生的课件图片映入眼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利用多媒体,扩展课堂容量

多媒体可以大容量、高速、省时地提供背景材料。例如古诗词教学中涉及到的作家、作品、时代背景、前人评论等,都可以通过网络查找到相应的资料,可以自己制作出课件展示给学生,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通过网络查找。我在讲杜甫的诗歌时,就利用网络找到他相关的生平简介、诗歌风格、诗歌成就等方面的资料,制作出相应的课件,使学生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可以对他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印象。这样,利用多媒体,扩展了课堂容量,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多媒体用得巧,会使教学锦上添花,否则效果会适得其反。因此,在使用多媒体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由于多媒体展示的内容多、信息量大,很多教师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足够的记笔记的时间,结果使课堂变成了填鸭式教学。所以,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要避免将教学内容全部由计算机包办代替,留给学生思考和消化知识的时间。

2、古诗词教学中,如果过分追求直观形象,会扼杀学生的想象力,不利于学生对语言的品味。所以,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我们要慎重决策,不能一味追求形式新颖,而要从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需要考虑。

篇5:巧用多媒体迸发古诗教学之

一、借用插图, 感受情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课文插图是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 它们和文字一样, 都是重要的教学资源。课文插图具有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启迪性等特点, 这是课文文字所无法替代的。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基本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强。运用直观手段获得的表象, 可以使学生感到学习对象的清晰、鲜明、生动、有趣, 印象深刻, 便于记忆, 容易巩固, 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积极性。低年级语文课本中的每篇课文都配有色彩鲜艳、生动活泼的图画, 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这种图文并茂的教材编排, 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也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 在古诗教学时, 应充分发挥插图的作用, 更好地领悟诗歌的意境。

如《锄禾》这首古诗, 描绘了烈日当空的正午, 农民弯腰低头在田里辛勤劳作, 那一滴滴晶莹滚烫的汗珠, 滴洒在灼热的土地上。理解古诗内容, 大部分学生会有一定困难。如“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中的前半句学生很难理解 , 因为按我们现在的表述方式应是“日当午锄禾”。但是借助插图, 便一目了然, 因为画者选取了最能突出农民生产的艰辛, 又最能唤起读者同感的一个典型场景。画面简单, 寥寥数笔, 但形象直观。学生单从插画就能体会到农民伯伯种田的辛苦。再读读诗句, 自然理解诗意, 诗歌描写的意境一一呈现在大家面前。

二、咀嚼语言, 体会意境

李吉林老师在《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中谈道:“诗的语言的咀嚼, 是诗歌教学中的着力处。然而咀嚼诗句又不是孤立进行的, 诗的语言要与体会诗的意境糅合。所以教学时, 要凭借已经创设的诗歌描写的情境, 人为再现诗人胸中的诗境, 在这个境界中来咀嚼诗句, 学生才能品尝出诗的准确、鲜明、生动。”

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是一首别具情趣的写景小诗, 描写了春天花枝繁茂、彩蝶飞舞、黄莺高歌的动人景象。教学时, 便可抓住“满”、“低”、“留连”和“自在”这四个词品悟、赏析, 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首句中的“满”字, 生动展示了小径上繁花似锦的美丽景象, 次句“千朵万朵”就是“满”字的具体表现。一个“低”字, 准确、生动地传递出花多、花大、花重的信息, 描绘了一幅花枝不堪重负、柔弱低垂的动人画面。“留连”一词写出了彩蝶游戏花间、蹁跹花丛、眷恋不去的感人场面, 暗示了花的芬芳鲜妍。“自在”更把枝头春意闹的情趣渲染出来, 黄莺一串动听悦耳的歌声, 将沉醉花丛的诗人唤醒, 带给诗人的是怎样无法言表的惊喜。“自在”不仅是娇莺无拘无束的状态的客观写照, 而且是娇莺婉转啼鸣的姿态的传神描绘。在咀嚼文字中, 学生融进了诗歌的意境, 彩蝶穿行于花丛中翩翩起舞, 黄莺自由自在放声歌唱, 到处一片惹人心醉的鸟语花香的景象清晰再现、历历在目, 使人如临其境、如赏其景、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感其情, 仿佛自己也走在千年前成都郊外那条通往“黄四娘家”的小路上, 和诗人一同享受那春光给予的视听上的无穷美感。

三、感知形象, 品悟意境

古诗的意境能引起人的美感, 首先就是诗中生动的形象。诗歌的形象指的是诗人对现实生活的各种物象加以艺术加工, 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它集中了现实中美的精髓。这些鲜明的、栩栩如生的形象, 或诉诸视觉, 或诉诸听觉, 带给我们一种无尽的美感。在古诗中, 对形象的刻画描绘已经达到了巧夺天工、出神入化的境地。由此可见, 在诗歌教学中要细细感受诗歌的形象魅力, 品悟诗歌的深远意境。

诗人描绘大自然景物时, 善于捕捉典型形象入诗, 随物赋情, 敷色设彩。如唐代诗人王维的《使至塞上》中, “征蓬”、“归雁”这两个意象, 表达了诗人自叹身世、孤独飘零之感。诗人借蓬草、归雁自喻, “出汉塞”往异国他乡的凄凉情味甚为浓厚, 失意落寞的情绪尤为强烈。“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这四个意象表现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 画面开阔, 意境雄浑。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于广阔的自然景物的描绘中, 这些有形的事物与无形的凄苦之情相映衬, 用有形表无形, 正是意境美的凸显, 达到了至高的艺术境界。教学中, 先紧扣“大漠”、“孤烟”这两个意象, 引导学生踏着诗人的足迹走进无边无垠的沙漠, 那“茫茫荒漠, 了无生气;辽阔苍穹, 黄沙蔽日;一缕孤烟, 冲天而起。”的雄奇意境宛若在眼前。接着抓住“长河”、“落日”这两个意象, 引导学生随着诗人的视线俯瞰蜿蜒东去黄河, 为“落日含情低垂, 长河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而拍案叫绝。

四、感受音律, 体味意境

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那古诗就是跳跃的五线谱。古诗具有节奏鲜明、押韵合辙、音律和谐、朗朗上口、意境优美等特点, 呈现出抑扬顿挫的音乐美。其实, 最早的诗歌不就是老百姓在劳动中“唱”出来的吗? 如《关雎》:“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此诗四字一句, 语句整齐, 采用双声叠韵联绵词, 具有强烈的节奏美和音律美。因此, 教师要根据诗歌的形式和内容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把握诗的韵律、节拍、停顿, 安排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婉转, 在心神合一、如痴如醉、忘乎所以、自我沉醉中, 真正体会诗歌的意境。

首先要找准韵脚, 读出韵味。韵脚是每一句诗中最后一个押韵的字的韵母, 如《泊船瓜洲》, 每句诗的最后一个字分别是“间、山、岸、还”, 押的就是“an”的韵, 读起来朗朗上口、余味无穷。

其次要划分停连, 读出节奏。古诗分为绝句和律诗, 可指导学生采用二三式或二二三式的格式停顿, 并用符号加以表示: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诗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外现, 是诗人思想感情的抒发, 除了机械、死板的节拍、停连以外, 更重要的是情感表达。因此, 还要重视轻重音、升降调和速度的调控。如根据《泊船瓜洲》的表达重点, 确定“只、又、何时”等精妙的词语加以重读处理, 强调诗歌的内在情感, 并用着重号“·”表示。最后, 根据诗歌表达的情感, 确定升降调, 分别用“↑”“↓”表示, 并处理好语速。如“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可做如下处理:明月何时↑照我↓还?读升调时音量逐渐加大, 力度渐次加大, 语尾音节上扬且拖长;读降调时力度从强次减弱, 以取得起伏跌宕、相应谐趣的效果。

在感受古诗的音律美中, 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自然愉悦地体验了诗人或悲或喜或怨或怒的情感, 如痴如醉地体味了诗歌的意境。

总之, 古诗文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载体, 是千百年来人类智慧的源泉。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拉近学生与诗歌之间的距离, 引领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 感受古诗的画面美、文字美、形象美、音律美, 达到提高学生欣赏古诗文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清]王国维著.滕咸惠译评.人间词话.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5.3.

[2]韩利卿.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的几点尝试[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8 (10) .

篇6:巧用多媒体迸发古诗教学之

一、巧用音乐,激活“诗情”

在古诗中,有很多作品都是流传千古的绝唱,可以说古诗与音乐有时候往往是合二为一的。古诗的这一音乐特质也体现了其情感特质,因此,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音乐把古诗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联系起来,从而激活古诗的“诗情”。

1. 乐曲烘托,感受诗情。古诗具有音乐美,主要体现在古诗的节奏十分强,韵律也十分和谐,可以说一首古诗读起来就是一曲音乐。古诗与音乐是相通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古诗的内容特点给古诗选择相应的乐曲进行烘托,从而渲染古诗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到古诗的诗性。 例如,李白的《赠汪伦》这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好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是,现如今的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已经十分发达,因此,学生是很难感受到诗人在诗中表达的这一情感的,特别是在友人离去以后“恐难相见”的依恋之情学生更是难以体会。因此,在教学中,我利用《送别》这一乐曲为依托,把学生带入了“长亭外、古道边”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的悲凉意境。这样,在这音乐烘托下,学生自然产生了相应的情感,再学习这首古诗时,自然能够体会到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 背景配乐,表现诗情。音乐是表情达意的最高境界。让诗歌走进音乐的殿堂,让学生在有声的世界里焕发出一种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诗性美。因此,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给古诗配上一定的背景音乐,从而深刻地表现出古诗的诗情。例如,在教学孟浩然的《春晓》这首古诗时,我通过上网查找到网络热播歌曲《水调歌头——中秋》为其配乐,这样,就在背景音乐的支撑下,这一首古诗又别有一番风味在学生的心头。学生在《水调歌头——中秋》这一背景音乐的配乐下,对《春晓》这一首古诗进行了反复吟唱,在反复吟唱的过程中,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诗人在这一首诗中所表达的“惜春”的情怀,他们的情感也立刻被感染了,很快地进入到了古诗的情感世界,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复制”画面——体验画意

一首古诗虽然只有短短几十个字,内涵却十分丰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说明了古诗具有丰富的意境。但是,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还比较差,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把诗中美丽的画面“复制”出来,从而刷新美的意境。

1.电脑绘图知诗意。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一幅田园风光图,散发着无穷无尽的韵味。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初知古诗的大致内容以后,利用电脑绘图来表达古诗的优美意境,从而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与古诗进行深入对话。 例如,在教学古诗《游园不值》的最后两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两句诗所体现的意境美。我让他们在自己的电脑上尽情画,然后细心修改。学生发散性思维,突破时空的局限,用现代的春天画来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不仅有陆地上春天的表现形式,而且还有奇思妙想,描摹出园中海底的春景图。于是一幅幅精彩的富有创意的电脑创作画绘成了!

2.制作组图展诗韵。学的最高境界就是能把学到的东西创造性地表达出来,正所谓“学以致用”。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古诗的内容进行组图制作,从而表达古诗的诗韵。例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教学这两句古诗时,我引导学生利用组图来表现其优美的意境。于是,有的学生创作了这样的组图:第一幅图,在春天里,阳光明媚,柳树上的柳条在飘舞;第二幅图,这时飞来两只黄鹂,它们飞累了就停在柳枝上休息,并在那里嬉戏;第三幅图,在蓝色的天空中,飞来一行白鹭,它们在天空自由翱翔,并且越飞越高,快要接近青天了。这样,学生通过这一组图有效地展示了古诗的内涵与意境,他们在“知诗意、入诗境、品诗味”的基础上制作了组图,这其实是一次语文综合素质全面展示的过程,也是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

总之,利用多媒体教学古诗,能够充分让学生在其过程中感受到古诗的诗情与画意,能够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让古诗教学更精彩。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在古诗教学中利用多媒体,仅仅是辅助手段,是为古诗教学服务的,绝对不能因为多媒体辅助教学而让课堂呈现本末倒置的现象。

篇7:巧用多媒体,教好古诗文

一、巧用多媒体, 端正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态度

良好古诗文的学习态度是学生学好古诗文的基础, 学生不能以认真的态度对待古诗文的学习是因为学生认为古人的东西对现实没有意义。 针对这种情况, 我让学生互相合作, 各小组都出一期以“灿烂的古文化”为主题的电子小报, 并进行评价。 学生通过网上搜索、资料查询等多种手段, 搜集相关资料, 力求制作出图文并茂的电子小报, 在制作过程中, 每一位学生都充分认识学习古诗文的目的和意义, 知道古诗文对现代人的认同感、 文化底蕴、 文化品位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自然坚定好好学习古诗文的信念, 为老师教好古诗文提供良好的基础。

二、巧用多媒体, 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钱梦龙说:“优秀的教师无不都是优秀的心理学家, 他们不约而同地都十分精通如何从激发兴趣入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热情。 ”学习古诗文也是这样, 虽然学生也能够初步认识到学习古诗文的重要性, 但是由于初中生身心特征决定他们一开始对古诗文并不是很感兴趣, 甚至对其语言文字的“晦涩”有畏惧感, 老师在上课伊始就要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欲望。

在教学《论语十则》的时候, 我首先用多媒体出示孔庙、杏坛及世界各地孔子学院的视频, 引导学生了解孔子的伟大成就, 并提问:“孔子为什么有那么大的魅力? ”激发他们探究为人思想的欲望, 自然而然地就试着在课文中寻求答案。

三、巧用多媒体, 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文的意境

古代大家言语的精练和古今文字意义的变迁常常使学生对古诗文内容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 解决这一偏差紧紧依靠老师逐字逐句的讲解往往费时费力, 而很多文章用字的精妙也是不可言传的, 这时候, 要是能再现出当时的情景, 学生的理解就变得容易得多。

在带领学生体会“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时, 我利用多媒体, 再现诗人在外奔波泊船瓜洲的情景, 让学生深刻体会诗人当时的思想情节, 最后用动画的渐变效果动态展示江南渐次变绿的情景, 学生很快就体会到“绿”的妙处。

四、巧用多媒体, 搭建学生比试古诗文的擂台

学习古诗文记诵是绕不开的坎, 但是单一的读背练习方式容易让初中生产生厌烦的心理, 把传统的读背方式改成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模式会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参与, 达到快乐学习的效果。

每隔一段时间, 我都会把近期学习的古诗文知识点做成简单的过关游戏。 游戏以比赛为主要方式, 以知识点为关卡, 涉及内容填空、文学常识等, 以填空、选择为答题方式, 题库随即抽取题目, 让学生分组进行比赛, 学生在乐此不疲的游戏中掌握古诗文的很多知识点。

五、巧用多媒体, 打造学生展示古诗文的平台

体验成功的喜悦是持续学习的动力, 给学生展示的机会, 学生会更努力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 为此, 我在古诗文实际教学中, 常常给学生展示的平台,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感。

在教学蒲松龄名篇《狼》的时候, 我鼓励学生自行进行课本剧表演, 学生首先对课文进行详细的解读, 力求把握人物形象和狼的特征, 然后进行精彩的表演, 表演不仅在班里进行, 还被我录成视频放在网上供家长、网友点播, 学生看到自己的表演被外界表扬, 得到很大的鼓舞, 鼓起继续学习古诗文的信心, 更努力地投入下一阶段学习中。

六、巧用多媒体, 展现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榜样

诵读从古至今都是学习古诗文最重要的手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中学生要通过诵读古诗词, 品味古代诗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说出自己的体验。 ”由于古今言语差异, 学生往往无法领略古诗文节奏美, 从而不喜欢朗诵, 这时候就需要榜样的作用, 激发学生的朗诵欲望。

如教学《观沧海》一课时, 学生读惯了传统五言、七言诗句, 对四言古体诗难以把握, 这时我相机播放《观沧海》的朗诵视频, 当康桥铿锵有力的声音荡漾开来的时候, 班里学生都被震撼, 他们第一次发现朗诵原来这么具有穿透力, 在康桥朗诵停止后, 不待老师要求, 学生都开始跃跃欲试, 反复模仿。

当然, 教好古诗文还和老师的知识背景、人格魅力等多种因素有关, 但是我们相信用好多媒体能为教好古诗文提供强大的助力。

摘要:古诗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由于年龄原因, 对古诗文有一定的畏惧心理, 老师要巧用多媒体, 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文的意境, 多角度增强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欲望。

关键词:多媒体,古诗文教学,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叶澜, 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篇8:巧用多媒体迸发古诗教学之

关键词:多媒体 中学 语文教学 运用

一、巧用多媒体,展示课文意境

诗词十分注重形象描绘,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如果教师能把抽象、凝练的语言与具体的形象实物联系起来,让学生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图片,那么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如在讲解《蜀道难》时,教师可以展示几幅与蜀道相关的图片,有利于学生感受“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艰险;又如在讲解《窦娥冤》时,教师若利用多媒体呈现刽子手押着披枷带锁的窦娥上场、窦娥呼天抢地即将受刑以及窦娥含冤而死漫天飞雪的图片,那么学生很容易感受到主人公所受冤屈之深。

语文课本中选录了许多写景状物的优美文章,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深刻而细腻地描述了祖国美丽的自然风光、古朴的民族建筑、悠久的历史文化等。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的强大功能,带领学生跨越时空,在课堂上欣赏祖国各地的自然风光,沉浸在美好的意境中,真切地感受到祖国自然风光之美,产生“如在画图中”的感觉。

二、巧用多媒体,感受作者情感

音乐是开启人们情感闸门的钥匙,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的音律联系起来,尽可能地把文章中的“情”化为可听的音律,以便学生披文入境。如在教授《大堰河——我的保姆》时,笔者用沉缓、悠扬、深情的二胡协奏曲《遥远的思念》,营造出动人的气氛,学生很好地感知了艾青对大堰河的思念之情;又如在教学《再别康桥》时,笔者先播放了唯美、舒缓的钢琴曲《安妮的仙境》,让学生领略诗情,进入离别的情境中,当学生全情投入时,整个课堂情感氤氲,教学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三、巧用多媒体,触动学生心灵

学生很喜欢丰富多彩的多媒体影视,也看过不少影视剧,所以在教授课文时,教师可以把影视剧资源运用在教学中。如在教学《短歌行》时,笔者播放了《三国演义》中“横槊赋诗”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曹操的那份低沉忧伤,从而带来心灵的触动;又如在讲解《雷雨》时,笔者先和学生共同探讨课文,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戏剧表演。等学生表演结束后,笔者又播放了达常式、濮存昕等明星表演的话剧,让学生进行比较,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作品带来的心灵触动。

四、巧用多媒体,提升学生朗读能力

在朗读课文中,笔者不难发现,大多数学生不是“和尚念经”,就是扯着嗓子大喊大叫,没有多少朗读的美感而言。有些教师不注重朗读教学,甚至有些中学语文教师自身的朗读能力不强,也就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名家的朗读录音,给学生展示“朗读之美”。如珍惜朗读的《荷塘月色》、方明朗读的《蜀道难》、任志宏朗读的《桃花源记》以及鲍国安朗读的《岳阳楼记》等,都是很好的朗读范本。之后,教师可以针对朗读节奏、重音、语调等方面,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经过长期训练,学生朗读能力必定会有较大提高。

五、巧用多媒体,扩大语文课堂教学容量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仅用“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张嘴巴”,传授方式重复而繁重,不仅教得累,学生也学得苦,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有些教师甚至不能很好地展现文化的丰富内涵以及彼此间的密切关系,而借助多媒体技术,教师就可以大大地缩短教学时间,扩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总而言之,教师只有把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它的作用,才能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促进语文教学的变革,开出一朵绚丽的语文教学之花。

参考文献:

[1]徐慧梅.巧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10).

[2]徐淑凤,季永,王玉军.巧用多媒体为语文教学营造灵动情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16).

篇9:巧用多媒体迸发古诗教学之

一、巧用错误,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美国科学教育家兰本达说过:“学习是在学习者自身内部发生的过程, 他越是卷入得深, 他越是有动力。”由此看来, 要让学生自主探究就必须有一种动力。而学习中的错误资源来自于学生, 贴近学生, 教学时又回到学生学习活动中, 如对这些错误巧妙加以利用, 因势利导, 多给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 这不仅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发现错误,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例如在教学商不变性质时, 教师先让学生计算12÷4=3, 接着又出示120÷40, 有的学生不假思索地说出商是30。教师说:“请你们算一算再回答可以吗?”很快答案就出来了。教师紧接着出示1200÷400、12000÷4000……这时, 学生们议论开了:“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倍、100倍……商不变。”教师接着问:“那如果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呢?”……一个小小的“错误”引发了学生对问题的主动、积极地探索, 极大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热情和探究兴趣。

二、巧用错误, 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要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就要把握数学教学的特征, 抓住契机, 注重学生“发现”意识的培养。利用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 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问题情景, 诱发学生质疑、生疑, 再引导他们自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 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形成发现意识。

在教学《商的近似值》一课后, 在随课练习中, 有一道选择题错误率较高:0.93÷0.13=7…… () A.2;B.0.2;C.0.02。大部分学生选择了“A”, 针对这一较为典型的错误, 我把此题改编为判断题:0.93÷0.13=7……2, 让学生自主探究, 先判断答案是否正确。有几个学生判断答案是错误的, 我接着追问:“你是怎样发现计算结果是错误的?”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诱导下, 学生们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 很快找到了三种判断错误的方法:

(1) 验算:7×0.13+2=2.91, 结果与被除数不相等, 说明填“2”是错误的。

(2) 余数2与除数0.13比, 余数比除数大, 说明填“2”是错误的。

(3) 余数2与被除数0.93比, 余数比被除数大, 说明填“2”是错误的。

接着我引领学生找出正确的商和余数。通过分析, 学生终于弄明白了:在计算时, 由于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了100倍, 虽然商不变, 但余数是被除数扩大100倍后计算余下的, 所以余数也被扩大了100倍, 正确的余数应把2缩小100倍, 得0.02。随后, 我又出了类似的几道题目, 出错的学生就很少了。

三、巧用错误,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具有新颖性、多样性、灵活性等特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让学生在思维的空间创造性地思考问题, 选择灵活的方法解决问题。学生的一些错误的回答, 往往可能蕴含着创新的火花, 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经过深思熟虑得出的答案, 要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 适时对学生在探索中出现的“闪光点”进行鼓励。

记得教学数列的认识的一堂公开课上, 在巩固练习时, 我出了这样一题: () () 9 () () , 请四名学生板演, 其余学生在下面练习, 大部分学生都是7、8、9、10、11。一名上台板演的学生却填了5、7、9、10、11。在评析这个学生做的题目时, 同学们都笑了。可是有人在听课, 没办法, 我只好微笑着问:“你是怎么想的呢?”这个学生站起来说:“我想7比5大2, 9比7大2……”片刻沉默后, 这个学生兴奋地说:“老师, 我知道错在哪里了, 9的后面应该是11, 11后面是13。所以正确答案是5、7、9、11、13, 我是两个两个数的。”我不禁激动地带头为他鼓起掌来。当时, 这位同学非常高兴, 在掌声中, 他找到了自信, 体会到了数学的乐趣。一石击起千层浪, 在他创新思维的启迪下, 同学们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 3个3个数, 4个4个数, 还有跳着数的,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一个小小的“错误”, “无奈”下的一次“宽容”, 成就了一次思维的激荡。这使我深刻感受到错误也是一种教育资源, 也可以“变废为宝”。

篇10:巧用多媒体迸发古诗教学之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小学音乐教学;有机整合

音乐教育是小学艺术教育的重要学科,它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音乐课程改革新理念的推广,音乐课的内容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唱唱歌而已,而是变得越来越丰富、全面了。多媒体技术作为一个全新的教育手段,出现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它突破了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言简易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使枯燥的学习内容形象化,使虚幻的音乐具体化;使复杂零乱的知识简单化、条理化,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给音乐教学增添了无穷的魅力;也大大激发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拓宽思路,激发思维。因此,多媒体的运用对于音乐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化起着一个不容忽视的作用。

一、多媒体技术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教师的督促和简单的说教。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主要对形象具体,形式新颖的事物而引发的好奇。而演示型的多媒体课件能将文字、图像等直观地展示出来,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器官,把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审美体验推向高潮。

例如,在教唱歌表演《两只小象》时,为了让他们更好的理解想象歌曲的音乐形象,可将歌曲和有关小象的画面剪辑成小影片,课前在大屏幕上循环播放,让学生合着音乐,看着画面,律动进课堂。憨态可掬的小象用鼻子问好,在河边嬉戏的画面一下就吸引了学生,使学生情不自禁的萌发了学习这首歌曲的兴趣。

二、多媒体技术可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往往是通过教师的反复强调或示范练习,才能使学生理解。但这种方法形式单一,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多媒体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使虚拟音乐形象变得直观具体。让学生直观地感觉教材,使重点突出,难点化易,这样就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例如,我在讲解《春天的音乐会》这一课时,播放了春天的美丽景色及春雨、春雷等自然现象的录像片段,让学生充分体会了春天的美丽,春天给人们带来的无限活力,激发了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接着便进行了“强、弱”等音乐知识的教学渗透。请学生模仿小雨的声音“沙沙沙、沙沙沙”(弱)和春雷的声音:“轰隆隆、轰隆隆”(强),使音乐知识的学习不仅融入了情感,而且为音乐知识充实了丰富的情感,学生能轻易地去认识和理解音乐。

三、多媒体技术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奥尔夫说过:“让孩子自己去实践、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我们传统的小学音乐教育,强调的是基本音乐知识的传授和基础音乐技能的培养。这个“双基”落实在大多数小学的音乐课上,造成现在教师死扣教材,学生机械模仿的现象。忽视了学生在思维过程中的主体性和形象思维的个性化特点,阻碍了学生思维空间的扩大,教师们往往看不到孩子进行创造性音乐活动的潜在本能。那么在进行音乐教育时,我认为要让学生不仅听音乐,还要通过积极的联想和想象,以及视觉、触觉去感受、去体验、去创造音乐和表现音乐。多媒体信息网络的情境性完全可以启发、引导学生进行独立自主或协议流式的学习,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和自由度,发展他们的个性潜能和聪明才智。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欣赏美、想象美的能力,也特别有助于发展他们创造美的能力。

如在“力度记号”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观看录像,火车由启动向远处开去,然后由远处向近处开来,想一想声音有哪些变化?然后分小组讨论,并请学生用自己理解的动作和图形表现出来。虽然学生们所创编的动作和画的图形各不相同,各式各样,但是所表现的力度是一致的:由强到弱,再由弱到强。这时我乘机解释音乐王国中的力度记号渐强“<”、“>”渐弱”。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主创编动作、画图,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实践证明:将多媒体运用到音乐教育中,不仅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了提高,情感世界得到了满足,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通过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将生动的视觉形象和优美悦耳的听觉艺术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产生联想,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将会更加广泛的应用到音乐课堂教学上,全面提高音乐教学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小学音乐教育》(2009、11)浙江省音乐学会

[2]《全国音乐教育获奖论文精选》(2005版)人民音乐出版社

上一篇:我心中的宝藏作文700字下一篇:清明节的优美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