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运用多媒体,使古诗文教学充满活力

2022-11-25

多媒体技术是现代教育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它的独特魅力, 能使课堂教学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习兴趣和潜能, 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众所周知,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古诗文教学一直个难题, 由于古今生活、文化、语言、背景等的差异, 造成学生理解不易, 特别是在“古典场景的缺席”的今天, 要想让学生单凭对诗词意义的理解在头脑中再现这些景致, 恐怕也是很难。而多媒体恰恰可以弥补这一缺陷, 可以说是为古诗词教学开辟了新的天空, 能使古诗文教学也充满活力, 为语文教学改革增添了一种新的教学手段。

1 创境情境, 引领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 强烈的求知欲, 是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关键之一。多媒体以其特有的感染力, 通过文字、图画、声音、动画等形式对学生形成多感光刺激, 能够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唤起其学习兴趣, 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心理需求, 进而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古诗文的教学中。同时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 还可起到较好的铺垫、造势、渲染、引领教学的作用。例如:笔者在执教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元曲小令时, 发现理解两组景物所渲染的氛围对比是理解作品的关键, 光靠老师的语言是无法达到好效果的, 于是笔者想到了运用了多媒体的辅助教学。首先笔者选用了一些好课件上的图片, 并配以同步的音乐:“枯藤, 老树, 昏鸦”, 渲染出一种浓郁的生命感受———萧瑟、悲凉、死寂。接着笔者又用对比手法选取了三幅明快、清新、温暖的图片, 也配以同步的音乐背景:“小桥, 流水, 人家, ”渲染出了一副明快、安谧、温馨的气氛, 让学生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和审美感受, 使前者更孤寂, 后者更温馨。最后两句“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笔者则采用了同样的方法将那种悲壮苍凉、孤寂凄清的生命感受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这种气氛之下再辅之以声情并茂的范读, 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就有了坚实的情感基础。这里, 视觉和听觉的协调配合, 起到了很好的渲染作用。同时, 更有力而又自然地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较好地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 增大容量, 提高效率

与常规手段相比较, 多媒体可以加大课时的容量, 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比如笔者在讲孟浩然的《望洞庭湖寄张丞相》时, 课前, 笔者用了大量的时间, 准备了一些课件。课堂上, 只要点击鼠标, 就能在短时间里使学生看到清晰的画面、逼真的录像……避免笔者动手操作教具时的手忙脚乱和顾此失彼, 从而赢得了教学时间, 提高了教学效率。一节课中, 笔者既完成了诗句理解和朗读、背诵训练等目标, 又对学生进行了作者简介、诗句评析和作者其他作品的欣赏等教学, 使学生提高了朗读水平, 增强了审美情趣, 也使学生对作家、作品、诗歌的风格有了更丰富的了解。

但是, 在有效地拓展阅读的外延这一方面, 似乎还被我们所忽视。所谓外延, 就是较好地运用了多媒体手段之后, 除了极大地促进课堂教学外, 它还能够以其无形的感召力, 将学生的阅读带到课堂之外。比如, 在指导学生学习人教版八年级第五单元的古诗文时, 除了重视以朗读来体会诗文情感和主旨的引导和训练外, 笔者又安排了几次这样的活动:以古诗文“朗读·欣赏·品味”为主题的活动, 学生自愿报名, 成立几个活动小组。评委由组织者担任。活动的内容是:给定一首古诗词或者一个文质兼美的文言文片段, 几个竞赛小组分别推荐一名朗诵同一个内容, 然后播放活动前准备好的名人范读, 最后学生点评, 打分。笔者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期盼利用多媒体有利的辅助条件, 以朗读为契机, 激发、培养学生对古诗文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给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事实证明, 笔者的设想是可行可取的。但这可行可取离不开多媒体夯实的辅助作用。

3 再现意境, 理句握情

诗是抒发诗人的感情的, 而感情又往往是通过意象构成一种意境, 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古诗中的意境, 如果只依靠教师语言的描述是不够的。那只是一种被动的接受, 往往效果不好, 学生学起来感觉无趣, 只有通过课件图画再现出来, 才变得具体可感, 教学成功率才会大大提高。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 利用网络中的信息资源, 调用素材库中现存的资料, 解决教学难点。比如笔者在执教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 就词中的意境选择了合适雪景图片, 通过多媒体让仁怀地区学生见到了北方大雪纷飞, 天寒地冻的情景, 从而加深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该环节的设置, 把诗词意境这种需要学生想象的较抽象的东西变成直观的图片展现在学生面前, 填补了古典场景的缺席, 收到了较为良好的效果。

4 化难为易, 领悟技巧

在讲《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赋”“比”“兴”时, 大部分学生都有些茫然。笔者利用多媒体, 在网上下载了流行歌曲《小芳》, 并将歌词也显示在屏幕上, 歌声响起:“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 长得好看又善良, 一双美丽的大眼睛, 辫子粗又长。”“停, 这儿就是对《诗经》中的‘赋’的表现手法———直陈其事。”笔者说, 学一下子生明白了。“同样的方法, ‘在回城之前的那个晚上, 你和我来到小河旁’也是“赋”的表现手法”。接着笔者又在屏幕上显示歌曲《掀起你的盖头来》中的一句“你的眼睛明又亮, 好像那秋波一模样”, 说这是是“比”的手法, 也就是比喻;《天仙配》中“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绿水清山带笑颜。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 夫妻双双把家还”是“兴”的手法, 是先言他物———鸟, 再引出所咏之物———夫妻, 等等。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接着, 笔者引领学生回归课本学习《十五从军征》《关雎》《蒹葭》等几首诗的表现手法, 可以说是水到渠成, 课后调查发现学生对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已经牢记在心了, 这不能不说是多媒体的功劳了。

实践表明, 多媒体教学手段能让深奥、枯燥的古诗文教学变得浅显易懂、生动活泼, 能真正让课堂“活”起来, 教学效率大大提高。如果说古诗词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蕾, 那么多媒体教学就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 让穿越时空的古诗文变得更美。

上一篇:成人教育中法学教学过程的思考——以电大《婚姻法学》为例下一篇:片岩超欠挖控制爆破及钻爆设计